GIS软件中的拓扑关系与判断规则

GIS软件中的拓扑关系与判断规则

一、在GIS软件中的拓扑关系及判定法则(论文文献综述)

陈祥葱[1](2020)在《行为驱动三维时空建模及分布式索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沟通数字虚拟世界及现实世界的桥梁,GIS数据模型一直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与基础。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城市”要求在一个立体、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信息管理、方案模拟与处置决策,解决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土地退化、海岸变迁、疾病传播等问题;同时,随着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卫星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采集技术飞速发展,空间数据粒度越来越小、时间上的动态性越来越高、语义特征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且呈现出动态联动的趋势,时间、空间和语义一体化建模成为新时期GIS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表达,时空建模的前提是时空认知。但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人类对时空认知也是异构多元的,无论是地理本体认知、三维几何表达或是时空数据建模,现阶段均无法形成归一化、普适化的表达模式。同时,现阶段的各类数据模型均是从几何表达或时空过程某一方面进行建模,忽略了几何表达、时空模型以及数据索引等不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关性。基于上述背景,针对现阶段GIS时空数据模型的不足,本文以地理本体为方法指导,探讨了粒度化三维几何建模、行为驱动的时空建模方法,并讨论了基于对等网络的分布式索引构建,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研究内容的可行性与正确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地理本体视角下的行为研究。结合地理本体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现有地理本体的不足,在综合地理信息基本任务、时空客观规律和时空认知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时空一体化的地理本体:O(28)(27)St,At,Action(t i)(29)。从地理本体所具有的多重内涵出发,探讨了地理本体行为的定义、内涵及分类,阐明了地理本体与时空建模任务目标、实施路径的一致性,并阐述了以地理本体为方法论指导时空建模须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间的逻辑关系,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二、基于语义粒度的三维建模。首先通过对三维建模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和现有三维几何建模方法的研究,说明了单一考虑几何表达的建模粒度并不能满足应用需要,在综合考虑几何、语义与认知基础上,依托知觉空间提出了分级三维几何建模粒度,并探讨了不同层次三维几何建模方法。为解决粒度操作问题,拓展了整体和部分((is-part-of))的聚合语义,定义了粒度组合的五种操作(组合、附着、分割、包含、投影)模式,并引入图论构建了语义拓扑图和模式字符串,实现三维建模由单纯数学建模向模式建模的转变。三、行为驱动时空建模研究。针对时空数据建模中面临着时空多尺度、建模单元多样化和认知多元化等约束,以时空一体的地理本体为理论出发点,按照时间本体、时空行为以及时空模型的层次逐级讨论了行为驱动时空建模的方法,构建时间本体、时空行为模型和行为驱动的时空模型,并重点阐述了行为驱动时空模型在时空一体化表达、多时空过程、多维空间以及自我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四、分布时空索引研究。为适应分布、并行的计算环境,本文基于Skip Index提出了对等网络(P2P)环境下的分布式时空索引,并通过时间线索引解决了时间范围检索、数据倾斜带来的性能问题,同时实现时间与空间高效检索。该索引实现方法简单、效率稳定,可满足时空对象自主发现或检索相关联的空间对象的需求,为构建具备自主响应能力的“活化”时空对象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引入行为,创新性的提出时空一体地理本体,并以此为方法论指导,通过知觉空间和聚合语义实现粒度化三维建模高效表达,基于时空行为驱动构建了普适化、归一化的时空数据模型,并利用Skip Index的时间扩展实现了分布式时空检索。本文研究丰富了地理本体内涵,为面向多要素、多尺度复杂时空的时间、空间、语义一体化建模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路径,有效满足“智慧城市”场景下的时空应用。

张志慧[2](2020)在《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空间日益紧张。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各个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地下空间的发掘和利用也在城市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且规模和深度不断加大。无论是高层建筑深基础的施工还是地下空间的建设,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开挖,由此伴随着出现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场地紧凑、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产生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BIM(Bul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综合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参数化、动态可视化施工模拟、数据集成化等特点并结合相关信息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基于此,本文借助BIM技术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首先从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各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中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基于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构建深基坑施工空间拓扑关系,对工程对象间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最后利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构建并实现深基坑施工安全识别系统,以实现对知识库内容的充分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典型的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三大主要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两方面进行分析,识别出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通过文本分析从事故调查报告、安全施工规范等资料数据中总结出积极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2)根据深基坑施工BIM模型对工程对象进行分类,对其几何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尺寸信息等)、非几何信息(材料信息、施工信息等)进行描述,并总结得出深基坑各工程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提取某特定场景下的空间拓扑关系,最后将提取出的拓扑关系利用知识图谱工具进行可视化,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做铺垫。(3)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首先对知识库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前文描述的安全规范、工作安全分析、事故案例及空间拓扑关系等安全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得出可以描述上述安全知识的表示方法,随后分析了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需求,并对知识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查询机制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19实现了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4)设计并实现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首先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的框架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Revit API二次开发环境配置和开发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借助Revit和Visual Studio平台,利用C#语言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的开发,关键在于对知识库中的安全知识进行针对性查询,从而实现基于安全事故、基于工作安全分析、基于拓扑关系的工程对象的安全风险识别及可视化功能,以实现对知识库中安全知识的充分利用。该论文有图66幅,表30个,参考文献103篇。

张政[3](2020)在《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地理信息系统以其独特的空间观点和空间思维,从空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出发,揭示了各种事物与现象之间潜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随着GIS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时空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描述、管理、分析和表达时空对象间泛在的关联关系,有利于发现潜在的规律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础理论出发,分别从“理论方法、技术实现、实验验证”的角度,研究了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管理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理论基础、数据生成与管理、数据可视化等角度分析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并总结了时空关联关系相关研究在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不足,由此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畴、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理论研究。论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本概念、定义、特点及分类体系;研究了构成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数据模型的图模型、节点模型、连边模型、关系属性、关系强度及关系规则等;在研究现有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SIGM模型,以支持关联关系动态变化的描述。(3)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方法研究。阐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现有方法及其适用性的基础上,给出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方法体系;从基础数据生成、动态数据生成、强度数据生成以及方法适用性等方面论述了基本生成方法;针对基本生成方法存在的问题,分别研究了基于算子、基于规则和基于改进重力模型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方法,论述了各个方法的步骤、流程、算法以及方法的适用性。(4)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存储技术研究。论述了关联关系数据的现有存储策略及其不足,在综合关系型数据库和图数据库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模式下的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存储策略;对主从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并通过数据同步管道实现了主从数据库的数据同步;研究了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访问,对访问框架、访问模式、访问接口和访问语句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了时空对象数据、关联关系数据、动态数据的数据组织问题。(5)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算法研究。论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体系,分析了关联关系可视化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顾及节点分布特征的关联关系图化简算法、节点和连边的聚合可视化算法、空间位置耦合的关联关系节点布局算法、以节点为中心的关联关系连边布局算法,这些方法分别从选取和位移的角度缓解了大规模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地图可视化时造成的视觉混乱问题。(6)基于上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搭建了微服务架构环境下的“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实验系统”,以“河南省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相关专题数据为例,通过关联关系数据交互生成、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关联关系化简可视化、关联关系聚合可视化、关联关系节点布局、关联关系连边布局等系统功能实验,验证了相关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黄其雷[4](2020)在《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量是空间数据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其对评价数据在进行生产应用时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GIS空间数据的质量评价在测绘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对测绘产品的质量评价大多局限于常用的几种方法,在对GIS空间数据质量进行评价时,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些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本文在研究和总结空间数据质量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目前常用的几种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分析了缺陷扣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势和不足。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GIS空间数据质量的概念和特征,结合测绘成果质检综合服务系统的质量检测功能需求,提出并详细解释了GIS空间数据质量的影响元素。(2)全面研究了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体系。详细阐述了如何选取评价过程中的评价因子,并全面分析了数据质量的评价模型,随后根据各种质量模型,列出了与其对应的空间质量评价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3)对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介绍了系统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遵循的原则,全面分析了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等不同类型空间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提出GIS数据修复方法,为如何做好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提供依据。(4)以GIS空间数据中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实例,选取不同的数学模型,在设定的三个判据下,对缺陷扣分法和模糊综合质量评价法进行实例验证,研究得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时,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几乎所有的质量信息,其评价过程比传统的缺陷扣分法更加详细,评价结果更科学可靠;而在对缺陷识别方面,缺陷扣分法效果更好。

王苏文[5](2019)在《基于BIM的MEP管线综合知识库构建与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有了更高的功能要求,由此直接导致建筑物体内的“血管”——机电安装系统(Mechanical、Electrical and Plumbing,MEP)愈发复杂。由于建筑物内部空间有限,合理布置复杂的MEP管线要求精准有效的管线综合工作。MEP管线综合工作是一个迭代的、经验驱动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虽然这一过程在每个项目中重复发生,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与知识很少被系统的记录下来以支持未来的决策。BIM技术作为管理和存储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新理念,具备可视化、参数化等功能特点。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借助BIM技术在MEP管线综合中的应用,首先对MEP方案BIM管综信息归类,其次对MEP管综信息进行拓扑与量化,接着建立MEP管综知识库,最后构建基于BIM与知识库的MEP管综系统。主要研究如下:(1)利用扎根理论分析MEP管综案例,构建设计、施工和运维三个阶段的MEP方案BIM管综信息体系,并进行饱和度检验;接着利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验证和利用该MEP管综信息体系,分析专家解决管综问题的思维过程。基于此,搭建基于专家思维的碰撞表示信息体系,为MEP方案管综信息的拓扑与量化做铺垫。(2)引入拓扑关系的概念。首先,分析MEP管线的拓扑特征,建立MEP方案管线拓扑模型,重点分析和量化管线拓扑模型的管线邻接关系;其次,以实体关系抽取的方法为基础,结构化处理建筑设计规范的管线间距信息,并以可视化网络拓扑图的方式进行表达;最后,从水平敷设、垂直排列和管线综合三个方面,分析了基于管线拓扑的排布原则,为建立MEP管综知识库提供了数据支撑。(3)构建MEP管综知识库。提出管综规则的概念以结构化表达管综信息内容,包括管线拓扑类规则和管综协调措施类规则;利用SQL Server2012软件建立MEP管线拓扑、管综协调等事实库和规则库,为实现MEP管综系统奠定基础。(4)应用以上成果,设计并实现基于BIM与知识库的MEP管综系统。以Revit二次开发技术和计算机编程技术为基础,提取BIM模型参数和编译MEP管综知识库的内容,实现MEP管综系统的管线拓扑规则自动检查和管综协调规则应用两大功能,为设计方提供管综决策支持;借助BIM轻量化管理平台,实现MEP管综规则自动检查和应用结果的可视化,为建设参与各方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该论文有图70幅,表35个,参考文献102篇。

崔兆东[6](2019)在《基于断面的三维地质建模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交通建设领域已经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隧道工程作为交通基础建设领域的控制性工程,在建设复杂性不断加大的同时对施工期的开挖和运营期的维护等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隧道工程中,地质构造复杂,地质信息众多,面对大量的传统二维图件资料,普通的地质工作者以及隧道设计和施工人员很难全面、准确、直接的了解隧道周围的整体地质情况,难免为隧道工程的建设带来困难与失误。因此,传统的二维工程地质方法已不再适应当前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三维地质建模及隧道模型的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三维地质建模就是以各种原始地质数据为基础,建立能够反映地质体构造形态、构造关系及地质体内部属性变化规律的数字化模型,通过适当的可视化方式,能够展现虚拟的真实地质环境。基于此,论文首先对三维地质建模的整体流程和基于断面轮廓线的建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几种常用局部优化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断面轮廓线形式下的归一化重构三维地质体表面模型的方法;通过地质体相同属性地层区块单元之间的连接算法建立了模型中所有几何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其次,论文对隧道开挖建模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隧道断面轮廓线预处理之后在完成了在地质体模型中创建三维隧道模型的工作;最后,为了将三维隧道地质模型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论文对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基于OSG+Qt搭建的三维组件库环境中开发了三维隧道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实现了模型的旋转、缩放、分层显示等可视化功能。三维地质建模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学科,本文的研究综合利用了工程地质学、空间立体几何学、计算机图形学以及隧道工程中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将传统的二维工程地质研究引入到三维空间中,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隧道工程作为地下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对于隧道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曾青怡[7](2018)在《基于浮动车数据的道路交通拥堵传导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加剧,交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与日剧增,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有关交通拥堵传导机理的研究有利于交通管理者建立城市道路拥堵扩散预警防治机制,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交通疏解方案,提高城市的交通控制和管理水平。传统的交通调查手段难以全面掌握城市道路网络交通的实时状况及动态变化,不利于对城市道路拥堵的传导机理和演变规律等研究。本文从交通大数据的角度出发,将浮动车数据应用于城市路网道路交通拥堵状况的实时识别并初步探究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传导机理。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大规模出租车GPS数据完成地图匹配难度较大的情况,采用了基于拓扑关系的地图匹配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快速地图匹配技术手段,可快速完成地图匹配工作,减轻GPS数据处理的工作量,降低了出租车GPS数据应用分析的门槛。(2)根据出租车GPS数据的特征选取了路段平均行程车速作为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并结合相关研究给出了其计算方式。结合路网道路交通运行特性改进了K-MEANS聚类分析算法,将其用于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阈值的计算,使得道路交通运行状态的划分更加的科学合理。(3)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手段,对道路交通拥堵的传导进行初步探究,首先通过定性分析,揭示了道路拥堵传导的成因,梳理了拥堵传导周期中不同阶段的道路交通状态变化,分析了拥堵传导时相关路段的交通特性;然后结合实时识别的道路交通拥堵结果完成定量分析,根据道路交通拥堵的时空变化,识别路网当前状态下的所有交通拥堵传导事件,给出了路网中路段交通拥堵预测传导路径的搜索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本文的主要内容为基于浮动车数据的交通拥堵传导机理研究,文中首先运用了GIS技术完成了出租车GPS数据得快速地图匹配,然后应用聚类分析的手段计算道路交通拥堵阈值指标,用于道路交通运行状态的识别,最后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传导机理,提出了道路交通拥堵传导事件的识别算法,建立了道路交通拥堵传导路径的搜索规则,提出了合理的道路交通拥堵传导路径的搜索算法,并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文中研究成果为交通拥堵传导分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交通管理、制定交通疏解方案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

李进讷[8](2018)在《基于DSCAN优化算法与决策树优化算法的气象时空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BSCAN算法与决策树算法是GIS进行时空数据挖掘的重要技术方法。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大量纷杂的看似无关的数据当中分析、总结、揭示出隐藏的有价值信息。GIS技术在处理时间、空间数据方面有着强大的存储、管理、分析、处理能力。与传统数据挖掘技术只能在气象要素维度上进行挖掘不同,基于GIS的时空气象挖掘可以对气象数据的时间、空间、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和应用。即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以挖掘出气象要素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潜在规律。但目前已有的时空聚类算法和时空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尚未充分发挥GIS的空间分析能力,而且冗余计算较严重,计算效率有待提高。在分析现有时空数据挖掘技术、时空数据挖掘与GIS数据的结合状况、以及时空数据挖掘技术在气象数据处理的基础上,以中国西南部分地区气象要素为研究对象,提出将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时空聚类规则挖掘与栅格图像处理技术、矢量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用此方法对云、贵、川、渝地区数万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提高历史气象记录数据的利用率,提高GIS在气象预报、气候研究邻域的可用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在时空数据挖掘理论基础上,对气象时空数据的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时空聚类规则挖掘、关键技术、算法进行了深入分析。(2)对比分析了常用的气温空间插值方法,使用考虑了研究区气温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相关的多元回归空间插值模型。(3)在分析、比较现有经典聚类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经典的DBSCAN聚类算法与扩展的Raster查询方法、扫描计量相结合的扫描DBSCAN算法,该算法有效解决了温度要素的时空分区、合并的聚类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证明了该算法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用性。(4)在分析、比较现有决策树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经典的C4.5决策树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与空间拓扑关系查询相结合的拓扑决策树算法,该算法有效解决了温度要素的时空分区关联关系的挖掘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和实例研究证明了该算法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用性。(5)基于ArcEngine开发组件结合C#编程语言,用SQL Server 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库管理软件,完成了气象资料数据的预处理、空间插值、规则挖掘,以及知识的存储和可视化表达的必要程序插件的开发。研究深入探索了基于GIS技术的气象时空数据挖掘技术,完善了气象时空数据挖掘的技术手段,提高了挖掘效率,剖析了中国西南部分地区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关联规律。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数据挖掘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另一方面为该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李寅超[9](2017)在《地表覆盖时空数据表达建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各种对地观测仪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理空间分布时间序列数据。当前,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使得周期性采集我国的地表覆盖空间分布时序数据成为可能。而如何将这些时序数据管理起来形成记录表达地表覆盖变化过程的时空数据,成为当前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以往的时空数据存储表达模型研究可以看出,想要建立一种通用的时空数据存储表达模型的难度是巨大的。为了降低这种难度,需要根据具体应用研究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时空数据存储表达模型。本文针对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地表覆盖时空数据存储表达为研究目标,展开以下理论与建模研究:(1)以GIS的时空观认识作为出发点,系统的研究了当前GIS时空表达方法,分析了主要方法的优缺点。随后阐述了地表覆盖变化研究中关于时空表达的已有方法与不足,并结合研究中地表覆盖变化需要进一步量化其变化过程、基于变化过程与基于分布格局的方法结合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2)根据实际变化总结,提出了基于过程对象的地表覆盖时空过程表达方法。该方法以混合数据模型中的时空事件为基础,进一步将斑块时空对象的生命周期内的时空变化组织成为微观的时空过程,将斑块相互间的转化组织成为局部的时空过程,由局部的时空过程组织成为宏观景观格局变化的时空过程。该方法填补了地表覆盖斑块变化表达的不足,实现了地表覆盖宏观、微观变化表达的关联。(3)针对地表覆盖时空过程表达的需求,提出了地表覆盖变化类型的判定方法以及时空继承关系判断方法。首先将地表覆盖斑块变化抽象成多边形地理对象的变化,然后观察总结其自身空间范围及相互间拓扑关系的变化过程的类型。然后根据空间范围和拓扑关系的变化确定斑块自身变化的类型和斑块间相互转化的类型,最后根据这些变化类型确定其判定方法以及时空继承关系的判断方法。(4)为存储管理地表覆盖时空过程数据,本文以快照和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存储管理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对象和快照的混合时空数据模型。首先根据快照模型存储管理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其中所有地理实体宏观的空间分布数据以栅格快照存储,地理实体微观的自身空间变化数据以矢量快照存储。然后利用面向对象模型将拥有时空继承关系的快照关联起来,并同时关联地理实体的变化事件和其他属性信息,形成以时空对象为组成单元的混合时空数据模型。该模型将地表覆盖的变化过程与空间分布进行关联,可帮助进一步量化地表覆盖变化研究。(5)为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方法有效性,建立了地表覆盖时空数据管理表达原型系统。系统以 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meter)卫星遥感时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省2002-2012年的时空数据库,并通过时空查询、统计分析、斑块变化规律挖掘展示了本文的时空数据管理表达模型的能力。本文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过程对象的时空过程表达方法,将地理实体的时空变化事件组织成为一个微观个体变化事件与宏观分布变化过程相关联的整体。2)针对地表覆盖的时空变化特点,提出了变化类型和时空继承关系的判定方法。3)提出了基于对象和快照的混合时空数据管理模型,实现了地表覆盖时空数据存储,同时解决了地表覆盖空间变化中宏观分布变化与微观斑块变化之间的关联问题。全文以“基础理论-数据表达模型-模型实现-应用实践”的主线,对时空数据模型、表达方法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最终尝试解决现有模型无法满足地表覆盖时空数据存储表达,以及地表覆盖微观变化与宏观变化之间关联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模型有助于面状地理实体时空数据管理与表达建模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拓展,为进一步研究面状地体实体的时空过程模拟、规律挖掘提供基础。

徐立[10](2013)在《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成以后,利用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地图制作已成为数字地图制图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地理空间数据与地图数据不完全一致,再加上有很多特殊情况存在,通过符号化技术还不能将地理空间数据自动转换成高质量的地图数据。本文在参阅、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研究现状以及有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理论与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讨论了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总结了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在实现方式、数据模型、制图规则和制图模板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案。(2)分析了地理空间数据与地图数据的差异以及两者与地图符号的关系,论述了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过程,设计了地理要素、地图要素和地图符号的代数结构,建立了地理空间数据向地图数据转换的概念模型,从数学代数的角度揭示了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机制。(3)针对现有地图数据模型在符号化显示效果方面的不足,设计了新的面向要素关联的地图数据模型,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和地图数据要素级别的关联关系表达,解决了地图要素共性表达与个性表达之间的矛盾;改进了传统地图符号模型,完善了线状地图符号的点符配置形式和面状地图符号的点符填充类型,并将注记与图形进行结合,设计了组合注记模型,提高了地图符号的表现力。(4)根据制图知识与经验的特点,将产生式表示法应用于制图规则的形式化表达,提出了面向单要素特征的制图规则表示方法及解析与运行机制,实现了面向要素几何和属性特征的制图规则表达;以视觉空间拓扑关系模型为基础,提出了符号化要素视觉空间拓扑关系的构建方法,并结合欧式空间拓扑关系模型,对产生式结构进行扩展,提出了面向拓扑关系的制图规则表示方法,实现了图形冲突处理规则的形式化表达。(5)在分析现有制图模板特点与不足的基础上,以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过程为研究对象,将符号化过程分解成不同类型的制图规则,设计了贯穿于符号化各环节的制图模板结构;通过记录用户的制图操作,将符号化各环节的制图规则聚合成不同功能的规则集,实现了制图模板的具体构建。(6)进行了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实验。依据所设计的地图符号模型,建立了地图符号库;构建了符号化控制规则、图形冲突处理规则、特殊效果处理规则和地图整饰规则;将各种规则以制图模板的形式记录,实现了基于规则和模板的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技术。

二、在GIS软件中的拓扑关系及判定法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GIS软件中的拓扑关系及判定法则(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为驱动三维时空建模及分布式索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时间、空间、语义一体化建模需求日益迫切
        1.1.2 时空数据表达粒度更加多样
        1.1.3 时空模型须适应分布并行计算环境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理本体研究进展
        1.2.2 三维几何建模研究进展
        1.2.3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1.2.4 P2P分布索引研究进展
        1.2.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
第2章 地理本体视角下的行为
    2.1 地理本体概述
        2.1.1 地理本体逻辑结构
        2.1.2 现有地理本体不足
    2.2 时空一体地理本体
    2.3 地理本体行为研究
        2.3.1 地理本体行为定义
        2.3.2 地理本体行为内涵
        2.3.3 地理本体行为分类
    2.4 地理本体与三维时空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语义粒度的三维建模
    3.1 三维尺度特征
    3.2 三维几何建模
    3.3 粒度化三维几何建模
        3.3.1 基于知觉空间的粒度分级
        3.3.2 基于粒度分级的三维表达
    3.4 粒度化的三维建模
        3.4.1 聚合语义拓展
        3.4.2 几何构件库
        3.4.3 粒度化三维建模
    3.5 实例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行为驱动时空建模
    4.1 时空建模面临的主要问题
    4.2 时间本体建模
        4.2.1 时间系统与时间关系
        4.2.2 时间本体建模
    4.3 时空行为建模
        4.3.1 时空行为机理
        4.3.2 时空行为表达
        4.3.3 时空行为建模
    4.4 行为驱动时空建模
        4.4.1 行为驱动时空数据模型
        4.4.2 三维时空一体化表达
    4.5 时空模型的归一表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时空索引研究
    5.1 对等网络(P2P)
    5.2 P2P空间索引方法
    5.3 基于Skip Index的时空索引
        5.3.1 Skip Index简介
        5.3.2 Skip Index的时间拓展
        5.3.3 空间约束下的时间索引
        5.3.4 时空查询
    5.4 算法验证
        5.4.1 试验数据处理
        5.4.2 算法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型开发与应用
    6.1 应用场景
    6.2 多粒度三维场景构建
        6.2.1 应用需求
        6.2.2 解决思路及应用效果
    6.3 基于行为的智能设施管理
        6.3.1 应用需求
        6.3.2 智能设施行为分析
        6.3.3 应用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1 相关理论概述
    2.2 基于事故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3 基于JSA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深基坑空间拓扑关系构建
    3.1 BIM概述
    3.2 BIM模型工程对象分类与表达
    3.3 构建深基坑工程对象空间拓扑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库理论
    4.2 安全知识分类与表达
    4.3 构建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
    4.4 本章小结
5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
    5.1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概述
    5.2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开发
    5.3 基于二次开发技术的知识库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技术研究现状
        1.2.3 应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范畴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理论
    2.1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本问题
        2.1.1 关联关系的概念
        2.1.2 关联关系的特点
        2.1.3 关联关系的分类
    2.2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础数据模型
        2.2.1 关联关系图模型
        2.2.2 关联关系节点模型
        2.2.3 关联关系连边模型
        2.2.4 关联关系的属性
        2.2.5 关联关系的强度
        2.2.6 关联关系的规则
    2.3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动态数据模型
        2.3.1 快照模型
        2.3.2 增量模型
        2.3.3 SIGM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方法
    3.1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概述
        3.1.1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概念
        3.1.2 现有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3.1.3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方法体系
    3.2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方法
        3.2.1 数据生成理念
        3.2.2 基础数据生成
        3.2.3 动态数据生成
        3.2.4 强度数据生成
        3.2.5 方法适用性分析
    3.3 基于算子的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
        3.3.1 筛选条件
        3.3.2 过滤器
        3.3.3 布尔算子
        3.3.4 元算子
        3.3.5 方法适用性分析
    3.4 基于规则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3.4.1 规则的结构定义
        3.4.2 规则集合的性质
        3.4.3 规则的提取方法
        3.4.4 规则的生成策略
        3.4.5 规则质量的度量
        3.4.6 方法适用性分析
    3.5 基于改进重力模型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3.5.1 特征参数选择
        3.5.2 特征参数分析
        3.5.3 改进重力模型
        3.5.4 模型参数标定
        3.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6 方法适用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管理技术
    4.1 关联关系数据的存储策略
        4.1.1 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策略
        4.1.2 图数据库存储策略
        4.1.3 对比与分析
        4.1.4 混合模式存储策略
    4.2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存储
        4.2.1 主数据库存储设计
        4.2.2 从数据库存储设计
        4.2.3 主从数据库同步
    4.3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访问
        4.3.1 访问框架设计
        4.3.2 访问模式分析
        4.3.3 访问接口设计
        4.3.4 访问语句映射
    4.4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组织
        4.4.1 时空对象数据组织
        4.4.2 关联关系数据组织
        4.4.3 动态数据组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算法
    5.1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可视化体系框架
        5.1.1 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基本概念
        5.1.2 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分类体系
        5.1.3 关联关系可视化存在问题分析
    5.2 顾及节点分布特征的关联关系图化简算法
        5.2.1 算法步骤
        5.2.2 节点重要性度量
        5.2.3 节点空间聚类
        5.2.4 节点选取
        5.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节点和连边的聚合可视化算法
        5.3.1 算法设计
        5.3.2 节点聚合
        5.3.3 连边聚合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空间位置耦合的关联关系节点布局算法
        5.4.1 相关工作
        5.4.2 算法设计
        5.4.3 算法改进
        5.4.4 算法评价
        5.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以节点为中心的关联关系连边捆绑算法
        5.5.1 边方向聚类
        5.5.2 边捆绑
        5.5.3 渲染处理
        5.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总体设计
        6.1.1 体系结构
        6.1.2 功能组成
    6.2 实验数据
    6.3 系统功能实现及验证
        6.3.1 关联关系数据交互生成
        6.3.2 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
        6.3.3 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6.3.4 关联关系化简可视化
        6.3.5 关联关系聚合可视化
        6.3.6 关联关系节点布局
        6.3.7 关联关系连边布局
    6.4 实验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GIS空间数据质量理论分析
    2.1 GIS空间数据质量的概念
    2.2 GIS空间数据质量特征
    2.3 GIS空间数据质量影响元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体系
    3.1 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原则
    3.2 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模型
        3.2.1 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模型定义
        3.2.2 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因子
        3.2.3 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模型
    3.3 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3.3.1 缺陷扣分法
        3.3.2 基于粗集的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3.3.3 基于模糊关系的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3.4 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4.1 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意义
    4.2 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4.3 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4.3.1 数字线划图质量控制
        4.3.2 数字高程模型的质量控制
        4.3.3 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控制
    4.4 GIS空间数据修复
    4.5 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IS空间数据质量评价实例分析
    5.1 实例概况
    5.2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
        5.2.1 实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关键问题
        5.2.2 验证过程与结果
    5.3 基于缺陷扣分法的空间数据质量评价
    5.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BIM的MEP管线综合知识库构建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案
2 MEP方案BIM管线综合信息体系构建
    2.1 基于BIM的 MEP方案管线综合概述
    2.2 基于扎根理论的管综信息需求分类
    2.3 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的BIM管综信息体系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MEP方案管综信息的拓扑与量化
    3.1 MEP专业管线拓扑关系分析
    3.2 基于实体关系的间距约束分析
    3.3 基于管线拓扑的排布原则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MEP管综知识库的构建
    4.1 知识库的相关理论
    4.2 MEP管综知识库的框架设计
    4.3 基于SQL Server的知识库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与知识库的MEP管综系统设计
    5.1 MEP管综系统需求分析
    5.2 MEP管综系统框架设计
    5.3 MEP管综系统知识应用模块实现原理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BIM与知识库的MEP管综系统实现
    6.1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与平台
    6.2 MEP管综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6.3 MEP管综知识库的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断面的三维地质建模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建模国外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建模国内研究现状
    1.3 三维地质建模在隧道工程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可视化技术
    2.1 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体系
    2.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2.2.1 基于面元表示的模型
        2.2.2 基于体元表示的模型
        2.2.3 基于混合表示的模型
    2.3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总结和比较
    2.4 三维可视化技术
        2.4.1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2.4.2 三维图形可视化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断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
    3.1 Delaunay三角剖分
        3.1.1 基本理论
        3.1.2 标准Delaunay三角剖分
        3.1.3 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
    3.2 断面数据的预处理
    3.3 断面轮廓线建模方法
        3.3.1 断面轮廓线的建模思想及原理
        3.3.2 全局优化方法
        3.3.3 局部优化方法
        3.3.4 基于断面轮廓线建模方法存在的问题
    3.4 复杂断面形式的面模型重构算法
        3.4.1 归一化面模型重构算法的基本思想
        3.4.2 归一化面模型重构算法的具体步骤
        3.4.3 归一化构建无约束Delaunay三角网
    3.5 三维地质模型体生成算法
        3.5.1 二维层状结构地层模型
        3.5.2 三维块状结构地层模型
        3.5.3 地层区块连接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断面的隧道开挖建模算法研究
    4.1 隧道开挖轮廓线的预处理
    4.2 断面二维隧道模型的开挖算法
        4.2.1 地层线与隧道轮廓线的求交
        4.2.2 限定约束边的添加
        4.2.3 断面三角网格的优化
        4.2.4 二维隧道模型的生成
    4.3 建立三维隧道模型
    4.4 相邻断面隧道模型分层算法
        4.4.1 三角曲面的求交
        4.4.2 隧道曲面的重构
        4.4.3 隧道曲面的分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隧道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实现
    5.1 开发平台
        5.1.1 计算几何算法库
        5.1.2 OSG嵌入Qt
        5.1.3 OSG的渲染与交互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运行环境
        5.2.2 系统需求分析
        5.2.3 系统设计原则
        5.2.4 系统体系结构
        5.2.5 系统界面设计
    5.3 主要建模过程
        5.3.1 新建地质工程
        5.3.2 装载线路文件
        5.3.5 装载地质横断面文件
        5.3.6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5.3.7 建立三维隧道模型
    5.4 模型的可视化展示
        5.4.1 模型的旋转
        5.4.2 模型的缩放
        5.4.3 模型的分层显示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浮动车数据的道路交通拥堵传导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图匹配相关算法
        1.2.2 道路拥堵识别相关研究
        1.2.3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传导及扩散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数据预处理
    2.1 数据说明
    2.2 数据预处理
        2.2.1 路网数据预处理
        2.2.2 出租车GPS数据预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IS的地图匹配实现
    3.1 地图匹配问题描述
    3.2 基于拓扑关系的地图匹配算法
        3.2.1 几何匹配
        3.2.2 拓扑关系修正
    3.3 地图匹配在GIS中的快速实现
        3.3.1 GIS简介
        3.3.2 几何匹配在GIS上的实现
        3.3.3 拓扑关系修正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道路交通拥堵识别
    4.1 道路拥堵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道路平均行程车速计算
    4.3 基于聚类分析的拥堵指标阈值计算
        4.3.1 聚类分析简述
        4.3.2 K-MEANS聚类算法及其改进
        4.3.3 拥堵指标的阈值计算
    4.4 道路交通拥堵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道路交通拥堵传导探究
    5.1 道路交通拥堵传导分析
        5.1.1 道路交通拥堵传导现象的成因
        5.1.2 道路交通拥堵传导的周期过程
        5.1.3 道路交通拥堵的传导分析
    5.2 道路交通拥堵传导事件识别
    5.3 道路交通拥堵预测传导路径搜索
        5.3.1 道路拥堵预测传导路径的搜索规则
        5.3.2 道路拥堵预测传导路径的搜索算法
        5.3.3 拥堵传导路径预测的算法算例
        5.3.4 道路拥堵预测传导路径搜索算法的验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DSCAN优化算法与决策树优化算法的气象时空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时空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1.3.2 时空数据挖掘在气象研究中的应用
        1.3.3 时空数据挖掘与GIS的结合
        1.3.4 DBSCAN算法及决策树算法优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成果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导读
2.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时空模式发掘
        2.1.1 时空周期模式
        2.1.2 时空频繁模式
        2.1.3 时空共现模式
        2.1.4 时空关联模式
    2.2 时空聚类
        2.2.1 时空模式聚类
        2.2.2 层次聚类
        2.2.3 网格聚类
        2.2.4 密度聚类
    2.3 时空关联
        2.3.1 时空拓扑谓词
        2.3.2 时空关联模式
        2.3.3 时空关联规则分类
    2.4 时空预测
        2.4.1 位置和轨迹
        2.4.2 密度和事件
        2.4.3 空间和时间序列
    2.5 基于栅格的多维时空数据分析及挖掘
    2.6 拓扑关系查询技术
    2.7 格网分区及哈希格网索引技术
    2.8 基于COM插件式开发及ArcEngine技术
    2.9 本章小结
3.时空数据挖掘算法的优化
    3.1 DBSCAN算法的改进
        3.1.1 现存问题
        3.1.2 改进策略
        3.1.3 算法描述
        3.1.4 扫描块DBSCAN算法分析
    3.2 基于拓扑关系的决策树算法改进
        3.2.1 现存问题
        3.2.2 改进策略
        3.2.3 拓扑关系决策树算法分析
    3.3 本章小结
4.改进的时空数据挖掘算法在气象中的应用
    4.1 研究区简介
    4.2 数据简介
    4.3 数据预处理
        4.3.1 数据格式转换及入库
        4.3.2 数据质量控制
        4.3.3 空间插值方法选择及参数设置
    4.4 基于GIS的时空数据挖掘插件式系统架构设计
        4.4.1 软硬件支撑层
        4.4.2 数据资源层
        4.4.3 业务层
        4.4.4 表现层
    4.5 扫描块DBSCAN算法应用
        4.5.1 算法应用策略
        4.5.2 基于时序栅格的扫描块DBSCAN的编程实现与插件开发
        4.5.3 扫描块DBSCAN在西南地区气温分区研究中的应用
    4.6 拓扑关系决策树算法应用
        4.6.1 算法应用策略
        4.6.2 拓扑关系的决策树算法编程实现与插件开发
        4.6.3 拓扑关系决策树算法在气温分区关联规则中的应用
        4.6.4 时空关联规则在气温预测中的应用
    4.7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9)地表覆盖时空数据表达建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空数据存储模型
        1.2.2 时空过程表达模型
        1.2.3 地表覆盖时空变化过程模拟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关键问题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时空数据表达建模理论基础
    2.1 对GIS时空观的认识
        2.1.1 GIS时空观的概念
        2.1.2 GIS时空观中存在的问题
    2.2 地理空间数据时空过程表达
        2.2.1 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表达
        2.2.2 地理现象时空拓扑关系表达
        2.2.3 GIS时空过程表达方法
    2.3 GIS时空变化表达数据集成
        2.3.1 时空数据集成方法
        2.3.2 时空数据索引
    2.4 GIS时空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2.4.1 地理现象变化表达整体局部关联不足
        2.4.2 地理数据库对于时空数据支持具有局限性
        2.4.3 基于SQL扩展的时空变化过程检索
    2.5 地表覆盖时空变化表达存在的问题
    2.6 小结
3 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 地表覆盖时空数据来源
    3.2 地表覆盖时空变化特点
    3.3 地表覆盖斑块分类体系
    3.4 地表覆盖斑块空间特征变化分类与分析
    3.5 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表达的区别
    3.6 小结
4 时空变化表达建模设计
    4.1 时空变化表达建模思路
    4.2 时空变化过程表达方法
        4.2.1 时态拓扑关系判定
        4.2.2 空间变化类型判定
        4.2.3 时空变化过程表达
    4.3 混合时空数据存储模型设计
        4.3.1 模型要素类定义
        4.3.2 模型要素类关系
        4.3.3 模型要素类操作及约束条件定义
        4.3.4 混合模型宏观微观变化关联
    4.4 小结
5 时空变化表达模型实现
    5.1 模型要素接口定义及类实现
        5.1.1 接口定义
        5.1.2 模型要素类实现
    5.2 模型数据物理存储结构
    5.3 模型数据文件组织方法
    5.4 时空数据库建立
    5.5 时空数据索引
    5.6 小结
6 地表覆盖时空数据表达模型验证
    6.1 实验数据介绍
    6.2 面向地理国情监测的原型系统
        6.2.1 系统功能结构
        6.2.2 时空数据存储管理模型验证
        6.2.3 时空数据变化表达方法验证
    6.3 黑龙江省低植被覆盖斑块时空变化模式分析
        6.3.1 时空变化模式挖据方法
        6.3.2 变化过程统计结果
        6.3.3 斑块时空变化规律挖掘与分析
    6.4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特色及创新
    7.3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
致谢

(10)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1.2.1 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的实现方式
        1.2.2 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的数据模型
        1.2.3 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的规则与模板
        1.2.4 问题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总体研究方案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的基础理论
    2.1 地理空间数据与地图数据概述
        2.1.1 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特征
        2.1.2 地图数据的内容和组织
        2.1.3 地理空间数据与地图数据之间的差异
    2.2 地图符号概述
        2.2.1 地图符号的含义与作用
        2.2.2 地图符号的分类
        2.2.3 地图符号与地理空间数据、地图数据之间的关系
    2.3 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过程
    2.4 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机制
        2.4.1 地理要素和地图要素的表达
        2.4.2 地图符号的表达
        2.4.3 地理要素集合向地图要素集合的映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的数据模型
    3.1 面向要素关联的地图数据模型
        3.1.1 地图要素模型
        3.1.2 地图分层模型
    3.2 支持多种显示效果的图形符号模型
        3.2.1 点状地图符号模型
        3.2.2 线状地图符号模型
        3.2.3 面状地图符号模型
        3.2.4 不规则图形符号
    3.3 支持组合效果的地图注记模型
        3.3.1 注记的特点和分类
        3.3.2 普通注记模型
        3.3.3 组合注记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规则的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技术
    4.1 制图规则概述
        4.1.1 知识与规则
        4.1.2 制图规则的内容与特点
        4.1.3 产生式表示法与产生式制图规则
    4.2 面向单要素特征的制图规则表达
        4.2.1 单要素特征的规则描述
        4.2.2 制图规则的条件语句
        4.2.3 制图规则的执行语句
        4.2.4 制图规则的解析与运行
    4.3 面向拓扑关系的制图规则表达
        4.3.1 视觉空间拓扑关系的表达
        4.3.2 条件语句和执行语句的扩展
        4.3.3 制图规则的解析和运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板的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技术
    5.1 制图模板概述
        5.1.1 制图模板的形式和作用
        5.1.2 制图模板的特点
        5.1.3 现有制图模板分析
    5.2 制图模板的结构设计与构建
        5.2.1 制图模板的形成机制
        5.2.2 基于规则集的制图模板结构设计
        5.2.3 面向规则聚合的制图模板构建
    5.3 制图模板的解析和应用
        5.3.1 规则集的运行序列
        5.3.2 制图模板的解析和运行
        5.3.3 制图模板的应用与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系统及功能实现
    6.1 实验介绍
        6.1.1 系统概述
        6.1.2 系统的主要功能
        6.1.3 实验的主要内容
    6.2 地图符号化实验
        6.2.1 地理空间数据的投影变换
        6.2.2 地图符号库的建立
        6.2.3 制图规则的建立与应用
        6.2.4 制图编辑
        6.2.5 制图模板的建立与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主要工作
        7.1.2 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四、在GIS软件中的拓扑关系及判定法则(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为驱动三维时空建模及分布式索引研究[D]. 陈祥葱.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2)
  • [2]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D]. 张志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 张政.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4]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研究[D]. 黄其雷.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BIM的MEP管线综合知识库构建与可视化研究[D]. 王苏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断面的三维地质建模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崔兆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基于浮动车数据的道路交通拥堵传导机理研究[D]. 曾青怡. 深圳大学, 2018(01)
  • [8]基于DSCAN优化算法与决策树优化算法的气象时空数据挖掘技术研究[D]. 李进讷. 云南大学, 2018(01)
  • [9]地表覆盖时空数据表达建模与实现[D]. 李寅超. 武汉大学, 2017(06)
  • [10]地理空间数据符号化理论与技术研究[D]. 徐立.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GIS软件中的拓扑关系与判断规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