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车环境试验箱的研制

轻型车环境试验箱的研制

一、轻型汽车整车环境试验舱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1](2020)在《整车全负荷复合环境模拟超大型试验舱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及产能持续增长,对汽车环境适应性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汽车环境模拟设备及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本文针对汽车厂商进行高海拔极端环境试验时存在单次时限短、受地区环境限制多、总体周期长等瓶颈问题,通过研究大空间、大跨度、高海拔环境模拟技术,设计大型汽车环境模拟试验舱体结构,满足汽车高海拔环境模拟试验及其他复合环境条件下试验需求。本文根据高海拔环境试验舱要求的环境模拟条件,应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开展了试验舱总体结构及壳体、风道、隔热舱体及保温结构等关键结构及高低温制冷制热方案、风道收缩段优化、试验舱结构有限元分析等关键问题的设计与研究分析工作。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高海拔环境模拟试验舱体总体及关键结构设计。通过分析环境模拟试验舱测试功能、工作情况及设计要求,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确定了试验舱系统组成,完成了试验舱总体结构设计;对试验舱承压舱体、风道结构、承压大门、过渡室、观察窗的关键结构及试验舱主体材料选型问题等进行了设计和研究,获得了满足试验舱功能需求的主体结构。(2)试验舱保温设计及热负荷分析计算。通过分析舱体结构的保温需求与特点,设计了合适的保温形式,试验舱室采用内保温,风道采用外保温。通过对比保温材料,选择主要保温材料为聚氨酯,非承压结构(如舱壁)用聚氨酯库板拼接而成,承压结构(如底板)利用3240环氧板和聚氨酯形成多层板结构。根据使用性能要求,确定合适的制冷制热方式,通过热负荷分析确定试验舱所需最大制冷量和制热量。(3)风道收缩段结构优化设计。根据汽车试验所需的迎风速度,进行风道收缩段结构优化设计,以获得平直、均匀、稳定、较大速度气流品质以满足试验要求。优化后的出口截面最大迎风速度可达39.282m/s,具有较好均匀性,流场品质满足要求。对试验舱高低温制热制冷时内部气流温度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探讨不同进出口方式对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双侧进风、双侧回风时均匀性较好,能满足试验舱工作要求。(4)试验舱低气压工作状态下的结构性能分析。在承受负压载荷下,通过HyperWorks进行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疲劳寿命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舱体结构符合设计要求,试验舱在工作状态下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设计具有应用价值,可指导试验舱生产制作。

王奕睿,郭虎,吴慧敏,周新伟,刘柳[2](2019)在《商用车整车环境模拟试验室能力匹配设计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整车环境模拟试验室包括高低温环境舱和重型转毂两套主要的设备,这两套设备能力的规划不仅关系到投资成本、基建成本、运营成本、项目实施的难度等,更决定了未来商品开发的试验能力。本文从商品开发的需求出发,结合重要设备的原理、结构、特性、成本,合理的规划了转毂电机、环境舱制冷系统、阳光模拟系统以及环境舱新风系统的设备能力,以保障设备投资项目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降低各项成本,提高效率。

赖钜华[3](2018)在《面向加速过程的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及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纯电动汽车是当前汽车行业研发的热点和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纯电动乘用车主要在大城市运行,电能消耗较大,实际续驶里程不足。为此,论文以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向加速过程的驱动系统能耗试验研究,以降低单位里程能耗,提升续驶里程。首先介绍了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的组成及其控制原理,然后分析了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的电能量消耗机理和试验原理,提出了以单位里程能耗作为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电能量消耗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从系统硬件、系统软件方面设计了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系统。接着,分别对A、B两个品牌各一款纯电动乘用车进行了基于NEDC、Jap1015和FTP75行驶工况的驱动系统能耗试验,分析了驱动系统电能消耗量与车速、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各工况加速、匀速、减速过程的能量消耗量占比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辆纯电动乘用车在不同典型工况下以及不同品牌纯电动乘用车在同一工况下,其驱动系统的单位里程能耗都主要取决于其加速过程。此外,还深入分析了A品牌样车在NEDC、Jap1015和FTP75行驶工况下其加速过程驱动系统单位里程能耗与车速和加速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同一辆纯电动乘用车,其驱动系统加速过程的单位里程能耗大小与平均加速度和平均车速有关。继而,依据上文所研究的加速过程的单位里程能耗的影响因素,通过设计由同一初速度在同一时间内加速至同一末速度不同加速曲线试验,来分析其加速过程单位里程能耗大小与加速特征参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按上凸型加速曲线行驶时,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加速过程的单位里程能耗较小。最后,以最小的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单位里程能耗为目标,分别以满足认证应用要求和满足乘坐舒适性要求为约束条件,对NEDC行驶工况的7种加速曲线进行优化设计,并用优化前后曲线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加速过程的单位里程能耗f(?)比优化前分别降低了4.13%和6.97%,整个工况的单位里程能耗f(?)比优化前分别降低了1.54%和3.11%。从而实现了降低单位里程能耗,提升续驶里程的目标。

王晓明[4](2017)在《军事极端环境模拟技术与设施发展趋势及建设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人和武器装备时刻处于并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复合作用。特别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围绕南北极、赤道沙漠、极高海拔等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的争夺愈发激烈,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但自然条件恶劣。同时,随着未来战争模式向跨区域、快速机动变化,部队在上述地区不仅要快速、反复进驻,甚至可能需要长期驻留。作为执行任务的军人及各类装备,不仅会受到多种复杂、恶劣环境因素的反复影响,甚至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长期、复合作用,这些因素不仅损害了人体健康,降低了作业能力,严重时还将致残致死。同时,恶劣环境诸因素还直接危及各类装备的质量与可靠性。据美国国家标准局调査,由于环境温湿度腐蚀导致武器装备每年的损失高达7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如何从满足未来作战需要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复杂复合环境对军人健康与作战能力、对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以及人机环一体化影响的关键科学问题,确保军人能够有效生存和战斗,确保武器装备能够安全、高效运行,已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迫切需要。未来战场环境的拓展和战争模式的改变,对军人和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能够提升军人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适应和作战能力,提高武器装备对各种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尤其是对军人和武器装备在各种复杂、未知极端环境下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评价,这就需要把军事环境医学研究领域由维护健康的健康医学向促进强健的能力医学、由单一损伤因素向复合损伤因素、由机体损伤防护向认知提升研究领域拓展,并配套建设先进的环境模拟设施,进行复杂、动态环境模拟试验,开展人机系统综合效能方面的科学研究。环境模拟试验在人和装备环境可适性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地位。从国内外环境模拟设施现状来看,已经建设了大量的4参数以下的环境模拟设施,基本可实现对一般环境的研究。但是,这些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拟参数少、模拟环境种类少、模拟技术手段少、研究对象单一,还无法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准确模拟和多个环境参数的动态变化,无法准确建立人-机-环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国内外环境医学研究现状来看,还不能研究复杂因素动态变化情况下军人作业能力和人机工效变化规律。从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环境模拟设备和试验技术正处于转折时机,正从单参数模拟向多参数模拟、静态模拟向动态模拟、短时程模拟向长时程模拟转变,模拟参数可控范围由幅度较小向幅度较大转变,模拟环境因素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趋于全面。随着环境模拟技术的充分发展,建设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在一个设施里能模拟南北极、赤道沙漠、极高海拔各种因素的超大型、综合性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已完全可行。因此,充分分析国防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详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环境医学、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发展现状,系统分析军事环境医学、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全过程综合动态环境模拟设施建设策略,对于支撑特殊环境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开拓特殊环境模拟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提升我军联勤服务与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情报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软科学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环境医学、环境模拟设施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梳理,仔细分析未来战场环境变化对人员和装备适应性所带来的影响,针对我军未来20-30内进入南北极、赤道沙漠、极高海拔等极端环境地区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设一个综合性动态环境模拟设施的初步方案,为开展人员作业能力提升、装备环境适应性评价、人机整体效能提升等研究提供先进技术平台。本课题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事极端环境的形成及其内涵,主要解释环境、极端环境的定义,未来战场环境发展的变化,以及军事极端环境范围拓展导致的损伤新特征,提出针对这种损伤新特征,军事环境医学应着重从研究理念、技术平台等方面进行更新提升。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环境医学、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环境医学研究理念上,外军高度重视依托环境模拟设施开展特殊环境下人员作业能力提升技术与装备研究、特种作战部队极端环境适应性训练、各类装备环境适应性评价。在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上,目前国内外已建的环境模拟设施大部分仅可实现对某种单一环境的简单模拟,少数设施可实现2个参数协调变化,但是,仍无法全面正确反映复杂环境的真实特点,并且在复杂环境下人-机动态、协同效应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第三部分是提出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建设构想。该部分详细分析了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环境模拟技术将发生五大转变:由单参数模拟向多参数模拟转变、由静态模拟向动态模拟转变、由真实环境向计算机仿真模拟转变、由物理控制向数字化控制发展、由固有范围向新型范围拓展。同时,提出伴随着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环境模拟设施也将在前两代的基础上向第三代模拟设施发展。第一代环境模拟设施主要特点是规模小、模拟因素单一、模拟参数范围不大、连续工作时间较短、模拟参数无法耦合变化,主要用于对某种特定环境的简单模拟。第二代环境模拟设施无论在舱体容量、模拟参数范围、连续工作时间等都有所改进或延长,个别设施可实现两参数耦合变化,能够在一个设施里实现对多种环境的模拟。我们认为为满足未来复杂多变战争环境对军人作战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针对南北极、极高海拔、赤道沙漠等新环境,应建设第三代环境模拟设施,即在一个设施内可准确模拟上述环境特点、并可开展综合、动态人机效能研究的大型环境模拟设施。该设施主要特点包括多因素复合、动态化模拟、全过程覆盖、计算机虚拟现实,包括三大部分,主体结构为一个可实现多因素、全过程、动态化、计算机虚拟现实的立式结构环境舱,最大可容纳30人同时进入且能够组织小范围军事作业,主要技战术指标包括温度、压力、湿度等8项,整体尺寸为Φ15×10m,设置两个气闸舱;二是附属动力设施,包括制冷、加热、加温等17个模块,主要用于为环境模拟舱提供动力支持和数据传输;三是科学实验设施,包括极端环境机体生理变化在线监测技术实验室、人机效能提升技术实验室、计算机虚拟仿真评估实验室、极端环境耐受生物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仿生技术实验室等,主要开展特殊环境下生物耐受机制与防护技术、人机效能增强技术、卫生装备环境可适性评价等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建设第三代环境模拟设施亟待攻克的五个关键技术难点。第四部分是提出全过程综合动态环境模拟原理机设计方案。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建设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点,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技术风险比较大。为突破上述技术难点,降低设施建设的技术风险,我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院士课题组共同设计了全过程综合动态环境模拟原理机,来开展先期技术研究,验证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的建设、利用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该原理机主要复合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四个环境参数,可实现外界环境动态变化的模拟,拟采用空气制冷技术获得低于-80℃的低温环境,采用进、排气压力快速双向调节技术实现环境舱内压力的快速变化,采用低温冷板技术保证低气压条件下环境舱内温湿度的均匀度,采用先进解耦控制技术保证各环境参数的精确调节。第五部分是军事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应用领域展望。该部分主要是展望了利用该环境模拟设施未来可开展的一些研究内容,主要用于开展基础研究和卫生防护装备效能评价,可适用于国内从事特殊环境医学损伤与防护研究、人员能力提升研究、防护药物与装备环境适应性评价研究、人机协同性研究的大学、科研机构、医院使用。

朱湘璇[5](2015)在《4GZQ-120型甘蔗联合收割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甘蔗生产的特点是分散种植、单块地块面积小、种植行距窄,大型甘蔗联合收割机无法适应。因此,设计出一种中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适应分散种植、地块小、行距窄的甘蔗种植方式,对促进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甘蔗作物的生长特点及收获工艺要求,先确定整机技术方案,对整机机械结构及主要机械零部件进行了设计,后根据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功能要求,对全液压控制系统和PLC电控系统进行了设计和优化,最后对设计的甘蔗联合收割机进行了试制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甘蔗联合收割机适应小地块及较窄行距蔗地的作业要求,其性能指标为宿根破头率14%,总损失率2%,含杂率7%,纯工作小时生产率19t/h,吨蔗燃油消耗率1.5L,达到了设计要求。

李鑫[6](2015)在《基于电池放电效率的纯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纯电动汽车因其环保节能的特点,已经成为当今汽车发展的主流。由于目前在技术层面上存在一些困难,使得纯电动汽车无法大规模普及。其中,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不足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现阶段纯电动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组正逐步过渡到功率密度更高的锂离子电池。但是锂离子电池在高倍率放电时会因为内阻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其放电效率降低,直接影响着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在不影响车辆正常行使的前提下,提高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电池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策略的正确性及可行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某款MPV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纯电动汽车的相关技术标准,提出了该车型经过电动化改制后应达到的性能指标,并对其搭载的电驱动系统和电池模组进行参数匹配和选型。2.按照QC/T 743-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标准要求,制定了锂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方案,搭建测试平台,完成电池试样的测试。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3.在分析处理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高倍率放电条件下的锂电池荷电状态(SOC)动态预测Map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Map模型的准确性。4.利用驱动电机最佳效率曲线和锂电池模组放电效率曲线,得到锂电池SOC动态预测模型与驱动电机目标转矩控制模型。通过调整电池、驱动电机的目标控制模型参数,以锂电池放电过程效率最高为目标,制定出基于最高电池放电效率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基于规则的门限值控制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并阐明该策略的设计原则及实现方法。最后提出了对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的评价方法。5.在Matlab/Simulink和Matlab/Advisor联合仿真平台上搭建纯电动汽车整车模型,并将能量管理策略导入整车模型中进行仿真,得到能较好地兼顾续航里程与动力性能的驱动电机限扭临界点。6.通过电池测试系统模拟某型纯电动MPV在循环工况下的锂电池放电过程,对比采用了本课题制定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前后,车辆的续航里程。最终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及可行性。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白裕彬[7](2008)在《磁电等离子体对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污染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便捷的交通工具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汽车在给人们出行、货物运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上述问题将变得更为突出。近年来,围绕汽车节能减排的技术发展非常快,包括机内机外技术和三元催化技术等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提出利用磁电等离子体技术对汽车进排气进行处理,对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控制排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高压脉冲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原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中产生的有效成分如O3、O、OH等与汽油机的主要污染物NOx、CO、HC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极化激发态技术的原理,论述了利用磁电等离子体技术对降低燃油消耗和控制排放的方法。我们通过对现有的各种等离子体净化器的分析,结合实际条件对极化激发态进气装置和线筒式两级梯度电场等离子体净化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包括电源形式、电压和频率、放电参数和放电反应管的长度和直径等。为了验证等离子体装置在实际汽油机上的节能减排效果,我们在重庆大学内燃机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动机台架试验,发现等离子体装置对降低燃油消耗和降低排放都有较好的效果,在此同时我们也在实验中摸索等离子体装置的工作效率与发动机工况之间的变化规律。最后我们从整车的角度,在长安公司环境试验室进行整车排放试验进一步证明了等离子体装置节能减排理论的正确性。

李玉平[8](2006)在《HF5整车热平衡研究》文中提出发动机过热直接关系到汽车的使用,而整车热平衡环境模拟试验,可以有效验证实车的热平衡能力。为分析发动机产生过热原因提供具体的故障工况、详实的数据,为整车冷却系统相关部件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从HF5赛豹轿车在设计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出发,以解决该车在高温、高湿度条件下出现发动机过热问题全过程为研究对象,对HF5整车的热平衡进行研究。通过对HF5整车冷却系统关键部件的逐步改进设计及多次热环境模拟试验,考核并提高了该车的热平衡能力,试验结果表明HF5轿车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发动机水温高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整车冷却系统的改进设计是成功的。模拟试验的结果与实车试验的使用效果进一步验证了HF5整车热平衡研究的方向及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积累了自主开发的经验、提高了整车热平衡研究水平。

周金锋[9](2003)在《轻型汽车整车环境试验舱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描述轻型汽车整车环境试验舱的主要技术要求、性能及其用途。描述设备的构成,工作原理、系统配置及研制过程。

二、轻型汽车整车环境试验舱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型汽车整车环境试验舱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整车全负荷复合环境模拟超大型试验舱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海拔环境模拟试验舱总体设计
    2.1 试验舱的功能要求分析
    2.2 试验舱系统组成
        2.2.1 温度、湿度模拟系统
        2.2.2 低气压模拟系统
        2.2.3 太阳辐射光照模拟系统
        2.2.4 测试及控制系统
    2.3 试验舱设计要求分析
    2.4 高海拔模拟试验舱总体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海拔模拟试验舱关键结构设计
    3.1 钢构承压舱体
    3.2 风道结构设计
    3.3 承压大门
    3.4 过渡室
    3.5 观察窗
    3.6 试验舱主体选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舱保温结构设计及热负荷分析
    4.1 试验舱的保温结构设计
        4.1.1 保温结构设计
        4.1.2 保温材料的确定
        4.1.3 保温结构
    4.2 试验舱高低温环境设计
        4.2.1 试验舱热平衡分析
        4.2.2 试验舱热负荷分析
        4.2.3 升降温方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舱内速度场和温度场数值模拟
    5.1 试验舱环境流动传热计算数值模型
        5.1.1 试验舱气流湍流流动及其流场数学模型
        5.1.2 湍流模型模拟方法的确定
        5.1.3 控制方程求解
    5.2 模拟分析软件的选择
    5.3 试验舱流场分析
        5.3.1 原试验舱流场分析
        5.3.2 试验舱收缩段结构优化设计
        5.3.3 优化后试验舱流场分析
    5.4 试验舱内制冷制热时温度分布
        5.4.1 送风方式
        5.4.2 试验舱模型建立
        5.4.3 不同进回风口形式对温度分布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舱体静动态及疲劳寿命分析
    6.1 试验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6.1.1 承压舱体应力及变形位移结果分析
        6.1.2 模态分析
    6.2 承压舱体疲劳寿命分析
        6.2.1 疲劳寿命曲线
        6.2.2 平均应力修正
        6.2.3 载荷谱
        6.2.4 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在校期间参与项目与研究成果

(3)面向加速过程的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相关标准试验方法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的能耗机理与试验原理
    2.1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控制原理研究
    2.2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的能耗机理
        2.2.1 纯电动乘用车的动力学方程
        2.2.2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加速过程的能耗
    2.3 纯电动乘用车的能耗评价指标
    2.4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的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系统设计
    3.1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系统概述
    3.2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系统的硬件组成
        3.2.1 底盘测功机
        3.2.2 电功率分析仪
        3.2.3 环境试验仓
    3.3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系统的软件组成
        3.3.1 AVLROADSIM48"底盘测功机软件
        3.3.2 日置3390电功率分析仪软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加速过程能耗试验及分析
    4.1 试验目的、方法
    4.2 试验步骤及试验
    4.3 基于不同典型工况的能耗试验及分析
        4.3.1 不同典型工况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不同典型工况的加速过程电能量消耗剖析
    4.4 基于单位里程能耗的不同加速过程能耗试验及分析
        4.4.1 不同加速过程加速曲线设计
        4.4.2 不同加速过程能耗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纯电动乘用车的最小单位里程能耗加速曲线优化设计与验证
    5.1 基于NEDC工况的纯电动乘用车加速曲线优化设计
        5.1.1 基于NEDC工况的加速曲线优化设计方法
        5.1.2 基于NEDC工况的加速曲线优化设计结果
    5.2 基于NEDC工况的纯电动乘用车加速曲线试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军事极端环境模拟技术与设施发展趋势及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课题研究必要性
        (一)维护重要战略地区国防安全与战略利益的需要
        (二)开展军事环境医学前沿科学探索的需要
        (三)提升极端环境下人机作业效能的需要
    二、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军事环境医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六、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军事极端环境概念解析
    一、环境和极端环境
    二、军事极端环境范围的拓展
        (一)物理域(自然域)与复合环境
        (二)信息域与虚拟环境
        (三)认知域与人因环境
    三、军事极端环境范围拓展引起的损伤新特征
        (一)由单一环境拓展到复杂环境,使环境因素损伤模式更加复杂
        (二)由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使环境因素损伤方式更加隐蔽
        (三)由短期进驻拓展到长期驻留,使环境因素影响时间更加持久
    四、对军事环境医学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注重由健康维护向能力提升研究理念的更新
        (二)注重适合复杂环境因素复合研究基础平台的建设
        (三)注重提升复杂复合极端环境下作战能力新技术的应用
第二部分 环境医学、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环境医学发展现状
        (一)高原及极高海拔极端环境
        (二)极地及寒冷极端环境
        (三)高热极端环境
        (四)沙漠极端环境
        (五)空间环境
    二、国内外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发展现状
        (一)高原环境模拟设施
        (二)气候模拟设施
        (三)沙漠环境模拟设施
        (四)太空环境模拟设施
        (四)深海环境模拟设施
        (五)我国在建或已布局大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情况
    三、对比分析
        (一)在全面正确反映复杂环境的真实特点方面还有待改善
        (二)在开展人-机-环境动态实验的研究方面还存在困难
        (三)在研究复杂环境下人-机-环境的协同效应方面还有待强化
第三部分 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建设构想
    一、总体思路
        (一)环境模拟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二)建设第三代环境模拟设施的构想
        (三)设施主要特点
    二、建设构想
        (一)建设思路
        (二)技术指标
        (三)系统构成
        (四)技术难点
    三、设施创新性
        (一)模拟复杂条件下重要国防战略要地新环境
        (二)探索动态变化下特殊环境医学研究新方向
        (三)拓展实战条件下环境模拟设施应用新领域
        (四)突破多因素耦合动态下环境模拟新技术
第四部分 全过程综合动态环境模拟原理机设计方案
    一、总体概述
    二、战技术指标
    三、技术方案
        (一)环境实验舱
        (二)压缩气源系统
        (三)制冷系统
        (四)加热系统
        (五)调湿系统
        (六)真空系统
        (七)太阳辐照系统
        (八)控制系统
第五部分 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研究应用领域展望
    一、极端环境生命支持创新技术研究平台
        (一)研究军用生物预测与实时监测技术
        (二)研制生命指征实时智能化评估装备
        (三)研究极端环境适应和耐受能力
    二、极端环境人机环效能提升创新技术平台
        (一)研究人体极限突破技术
        (二)研究提高卫生装备环境适应性新技术
        (三)研究人机环作业效能提升技术
    三、应用领域分析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一)提出未来战场环境变化特征及对作业人员和装备的影响
        (二)提出军事环境医学未来应着重开展整体动态研究
        (三)提出建设第三代极端环境模拟设施的构想
    二、后续研究思考
        (一)应进一步拓展相关单位资料获取渠道
        (二)对外军环境模拟设施研究应更加充分
        (三)应充分研讨生命科学的整体动态实验技术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4GZQ-120型甘蔗联合收割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2.5 研究创新点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4GZQ-120型甘蔗联合收割机总体设计
    2.1 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轮式)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4GZQ-120型甘蔗联合收割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2.3 主要部件设计研究
        2.3.1 切稍器
        2.3.2 切割齿轮箱
        2.3.3 切割刀盘与提升辊相对位置优化设计
        2.3.4 收割机整机的重量分配
        2.3.5 降低甘蔗含杂率的杂物分离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压系统优化设计
    3.1 甘蔗联合收割机的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3.1.1 甘蔗联合收割机的液压系统特点
        3.1.2 甘蔗联合收割机典型液压系统
    3.2 以往甘蔗联合收割机的液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液压系统工作压力过高、油温过高
        3.2.2 液压冲击
        3.2.3 回力设计缺陷
        3.2.4 行走系统容易出现打滑
    3.3 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
        3.3.1 甘蔗联合收割机典型液压系统设计
        3.3.2 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控系统优化设计
    4.1 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电控系统工作原理
    4.2 以往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电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电控系统优化设计
        4.3.1 电控系统的功能
        4.3.2 集中控制系统设计
        4.3.3 甘蔗收割机综合保护系统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4GZQ-120型甘蔗联合收割机试验
    5.1 4GZQ-120型甘蔗联合收割机试制
    5.2 样机试验
    5.3 含杂率测试试验
    5.4 样机改进
        5.4.1 存在主要问题总结
        5.4.2 存在问题的改进
    5.5 样机性能检测
        5.5.1 试验条件测定
        5.5.2 检测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6)基于电池放电效率的纯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纯电动汽车发展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1.1 发展背景
        1.1.2 纯电动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纯电动汽车能量系统研究现状
        1.2.1 车载动力电池
        1.2.2 能量管理系统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2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匹配
    2.1 研究对象
    2.2 电驱动系统参数的确定
    2.3 电池模组参数的设计、选型与匹配
        2.3.1 电池模组参数的设计
        2.3.2 电池模组参数的计算
        2.3.3 电池模组参数匹配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锂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
    3.1 概述
        3.1.1 测试目的
        3.1.2 主要设备及性能参数
    3.2 锂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方案的制定
        3.2.1 测试标准
        3.2.2 锂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方案
    3.3 锂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平台的搭建
        3.3.1 准备工作描述
        3.3.2 测试平台搭建
        3.3.3 测试平台各子系统的连接
    3.4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锂电池荷电状态动态预测模型建立
    4.1 电池荷电状态(SOC)预测
        4.1.1 电池荷电状态(SOC)的定义
        4.1.2 电池荷电状态(SOC)估算方法
    4.2 基于放电实验法的锂电池荷电状态(SOC)预测模型
        4.2.1 参数Map图
        4.2.2 选取电池SOC模型参数及影响因子
        4.2.3 基本Map模型建立及分析
        4.2.4 电池充放电特性Map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电池放电效率的纯电动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5.1 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5.2 基于电池放电效率的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5.2.1 电池模组充放电效率实验数据分析
        5.2.2 驱动系统效率分析
        5.2.3 基于电池放电效率的能量管理策略的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联合仿真模型建立及仿真结果分析
    6.1 仿真软件ADVISOR简介
    6.2 ADVISOR仿真过程
        6.2.1 整车参数输入
        6.2.2 ADVISOR参数设置
        6.2.3 选择仿真工况
    6.3 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实验验证
    7.1 NEDC循环工况下锂电池模组放电模型
        7.1.1 NEDC循环工况介绍
        7.1.2 循环单元
        7.1.3 NEDC循环工况下电动汽车能耗分析
    7.2 NEDC循环工况下电池模组放电实验
    7.3 实验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8.1 研究工作总结
    8.2 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磁电等离子体对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污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汽车工业概况
    1.2 汽油机尾气成分及危害
        1.2.1 一氧化碳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1.2.2 氮氧化合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1.2.3 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1.3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1.3.1 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1.3.2 氮氧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3.3 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4 发动机排气净化技术
        1.4.1 现代排放控制技术
        1.4.2 未来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1.5 国内排放标准和燃油消耗标准
    1.6 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6.1 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
        1.6.2 等离子体在空气净化方面的发展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的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2 应用等离子体节能减排的机理研究
    2.1 高压脉冲放电理论
        2.1.1 气体放电类型
        2.1.2 气体放电理论
        2.1.3 等离子体基元反应过程
    2.2 强磁场等离子体对进气处理节能减排原理
        2.2.1 燃烧机理
        2.2.2 强磁场基本理论
    2.3 梯度电场等离子体净化尾气的机理研究
        2.3.1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尾气机理分析
        2.3.2 梯度电场净化机理分析
3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装置设计
    3.1 磁电等离子体极化激发态进气装置的设计
        3.1.1 总体设计
        3.1.2 放电反应器
        3.1.3 磁环组
        3.1.4 高压电源
    3.2 梯度电场等离子体尾气净化装置的设计
        3.2.1 总体设计
        3.2.2 电源设计
4 试验研究与试验结果分析
    4.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4.2 磁电等离子体极化激发态进气装置试验研究
        4.2.1 试验步骤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梯度电场等离子体尾气净化装置的试验研究
        4.3.1 试验步骤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HF5整车热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写作背景
    1.2 发动机过热的危害
    1.3 国外对整车热平衡研究的现状
        1.3.1 电控化
        1.3.2 设计模拟化
        1.3.3 注重实验
    1.4 国内对整车热平衡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整车热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评价
    2.1 整车热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
        2.1.1 散热器散热量不足
        2.1.2 冷却液漏失或冷却液循环不畅
        2.1.3 冷却空气流量小或流通不畅
    2.2 整车热平衡能力的评价
        2.2.1 整车对汽车冷却系统的使用要求评价
        2.2.2 HF5 整车热平衡是试验规范及评价
第三章 HF5 原样车整车热平衡试验分析
    3.1 原样车的热平衡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3 HF5 及 HF3 热平衡试验对比结果
    3.4 HF5 原样车出现发动机水温高的原因分析
        3.4.1 进气前部格栅的形状及开口面积的影响
        3.4.2 其它诱因分析
第四章 整车冷却系统逐步改进及效果
    4.1 前格栅改进、优化前机舱布置及第一轮热平衡试验结果评价与分析
        4.1.1 前格栅及前保险杠的改进设计
        4.1.2 前机舱通风系统的优化布置
        4.1.3 发动机舱优化布置后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1.4 试验结果分析
    4.2 电子扇、散热器的改进及第二轮热平衡试验结果评价与分析
        4.2.1 散热器参数的校核与设计
        4.2.2 散热器参数的校核与设计
        4.2.3 改进设计后 HF5 整车热平衡能力的评价
第五章 实车验证结果及一般经验总结
    5.1 实车试验
    5.2 整车热平衡研究的经验总结
        5.2.1 散热器散热量的计算及修正系数及结构参数
        5.2.2 电子扇风量
        5.2.3 水管管径
        5.2.4 前机舱布置
第六章 整车热平衡试验设备简介
    6.1 试验车辆技术参数及应用试验
    6.2 环境仓简介
    6.3 底盘测功机简介
    6.4 安全与报警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四、轻型汽车整车环境试验舱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整车全负荷复合环境模拟超大型试验舱体关键技术研究[D]. 张鑫. 贵州大学, 2020(01)
  • [2]商用车整车环境模拟试验室能力匹配设计方法[J]. 王奕睿,郭虎,吴慧敏,周新伟,刘柳. 汽车科技, 2019(06)
  • [3]面向加速过程的纯电动乘用车驱动系统能耗试验及其分析[D]. 赖钜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军事极端环境模拟技术与设施发展趋势及建设策略[D]. 王晓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02)
  • [5]4GZQ-120型甘蔗联合收割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朱湘璇. 广西大学, 2015(03)
  • [6]基于电池放电效率的纯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研究[D]. 李鑫. 重庆理工大学, 2015(02)
  • [7]磁电等离子体对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污染的实验研究[D]. 白裕彬. 重庆大学, 2008(06)
  • [8]HF5整车热平衡研究[D]. 李玉平. 吉林大学, 2006(09)
  • [9]轻型汽车整车环境试验舱研制[J]. 周金锋. 电子质量, 2003(12)

标签:;  ;  

轻型车环境试验箱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