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开关式节能稳压器

摩托车开关式节能稳压器

一、摩托车开关型节能电压调节器(论文文献综述)

薛明[1](2020)在《一种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工况来确定喷油量,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伴随着严苛的国四排放法规的颁布,摩托车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电喷技术将完全替代传统的化油器技术。本文研究对象为同平台的两款国四开发车型,由于常规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不能满足整车布局要求,因此,本文需要开发出一款新型电喷系统。本文在分析对比电喷系统组成零件的基础上,选择了以外置油泵为切入点的解决方案,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其疲劳寿命能够满足开发要求。通过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并进行改善,解决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油泵噪音大、气阻不良两个主要问题点,最终成功研发出一套新型电喷系统。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创新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针对外置燃油泵噪音大问题,提出了一种燃油泵负荷控制方法,它是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节气门开度信号推算发动机所需的喷油量,再运用电机调速的PWM控制原理,根据电源电压反推出油泵电机的控制脉宽,并将控制策略写入ECU程序中,从而使得燃油泵一直处于最合适的工作负荷,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燃油泵进行负荷管理后,实现了油泵工作噪音的降低。同时,为了解决燃油供给系统中的气阻不良,根据气阻形成的基本理论,首先在结构上采用了独立式燃油泵与燃油喷嘴,有效降低了燃油泵及油管的工作温度,其次本文重点对燃油泵的布局位置进行了设计优化,进一步降低了燃油泵的工作温度,从而减少气阻不良的发生机率,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极限状态下,A/F值及发动机转速依然能够保持稳定。最后,通过对电喷系统的排放性、耐久性能、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展开了相关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新型电喷系统开发的成功。

李欢[2](2018)在《基于模型的内燃机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日趋苛刻的汽车油耗和排放法规带来了新一轮的汽车产业变革,电气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内燃机无凸轮可变气门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内燃机电气化的重要一步,它通过实现内燃机换气过程的灵活、快速调节能有效促进内燃机性能潜力的进一步挖掘。由于没有凸轮轴的约束,无凸轮可变气门机构运动过程中的气门正时、升程、时面值以及落座速度等运动参数的精确控制,是保证其工作可靠性和换气过程精确性从而保障发动机性能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一种新型无凸轮电液驱动可变气门机构为对象,以克服温度和液压力波动影响下目标气门运行参数的快速、精确跟踪为目标,进行了基于模型的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的运动控制研究。首先,对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开展了详细的工作特性研究。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构建了系统试验平台。通过试验数据明确了系统不同时间尺度(循环内和循环间)的动态特性,和不同工作参数(温度和压力)对可变气门运行参数的影响规律,充分揭示了系统的时延、时变、非线性和扰动特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系统的两个控制问题:气门延迟时间随温度变化和液压力波动影响下的气门正时跟踪控制问题,和液压力扰动影响下气门时面值(或响应时间)的非线性控制问题,旨在保障气门正时和时面值的目标跟踪性能和循环一致性。其次,基于上述系统工作特性分析,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动态建模研究,旨在为仿真研究和面向控制的建模奠定基础。首先按部件对系统的运动、电磁、流动等动态过程进行详细建模,得到了系统时延、时变、非线性的高阶详细模型。其次,为了利于模型在线实现和控制设计,对模型进行简化和不同时间尺度(循环内和循环间)的解耦从而完成了模型降阶,并利用线性变参数建模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线性化。通过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参数标定和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多参数优化辨识,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试验验证。然后,针对电液可变气门控制中的关键问题:液压油粘度的温度敏感性和油压波动性将造成气门延迟时间和响应时间的时变(随时间变化)和扰动特性,对影响气门正时和响应时间的关键不可测时变参数——(气门动作前)稳态供油压力进行了在线参数估计,将其分别作为后续气门正时控制的前馈补偿信息和气门响应时间控制的状态反馈信息。首先利用循环内动态模型设计了基于离散事件(循环)的在线自适应估计算法,并通过仿真和试验研究对算法稳定性、参数收敛性和估计精度进行了验证;其次,为了克服噪声引起的稳态估计精度和瞬态收敛速度难以兼顾的折衷问题,并对下一循环气门延迟时间进行预测以实现气门正时的干扰前馈补偿,因而在原估计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型引导自适应参数估计算法,通过稳态和瞬态试验充分验证了该算法能够有效克服噪声影响从而兼顾稳态估计精度和瞬态收敛速度,并实现了参数的一步(下一循环)预测。针对气门正时控制问题,结合上述自适应预估的系统稳态供油压力和实测温度,可以间接估计当前循环和预测下一循环的气门延迟时间,并以此作为前馈量进行电磁阀上/断电时刻控制从而控制气门正时。鉴于传统的开环前馈控制和PID闭环控制分别存在的稳态误差和一步延迟等问题,提出了自适应干扰补偿的后退时域最优跟踪控制算法,算法具有参考前馈、状态反馈和干扰前馈相结合的控制构架,并利用后退时域的思想实现了滚动优化控制,能有效解决温度和压力波动造成的气门正时变动,同时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缺陷。通过仿真和试验全面验证了目标气门正时的瞬态跟踪性能,转速波动时的干扰补偿能力,以及稳态跟踪时的循环一致性等性能。针对气门时面值控制,将其转化为气门开启响应时间控制问题,进而通过供油系统直流电机的主动调节实现控制。由于该控制问题中存在随不同供油压力下气门开启响应时间的调节裕度非线性,以及发动机转速变化使油压变化从而导致气门响应时间变动这两个问题,传统的开环和闭环控制方法难以有效克服。本文提出了轨迹线性化控制和最优跟踪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轨迹线性化将系统非线性和干扰因素与线性部分解耦,得到了每一目标轨迹点的前馈最优跟踪控制器,并通过卡尔曼滤波在系统噪声影响下提供了最优的状态反馈以保证有效的控制力度(增益)。通过仿真和试验证明,相比于传统算法,提出算法的控制效果在不同工况下对控制参数不敏感,有利于减少参数标定量,即有效克服了系统非线性;同时,算法还具有油压波动时良好的扰动补偿能力和保持气门响应时间循环一致性的能力。综上所述,按照“系统工作特性分析—动态建模—模型参数辨识—基于模型的时变参数在线估计—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设计”这一基本研究路径,并通过数值优化、线性变参数建模、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轨迹线性化控制等理论方法的应用研究,有效解决了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的精确运动控制问题。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3](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明[4](2016)在《散热风扇四相永磁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工业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汽车各控制单元已经逐步由机械控制、继电器控制演变成为电子信息控制,作为发动机冷却系统,在整车配置及动力系统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地位,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伴随自动化的兴起和发展,电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已逐步深入到各行各业,传统三相电机的控制单元成本高、转矩脉动大、控制精度低等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但四相直流无刷电机弥补了这一缺点,本文以汽车引擎冷却风扇为载体开展对四相直流无刷电机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四相直流无刷电机的研究热点无位置传感器、转矩脉动、双模控制等关键技术做了重点研究,并为今后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四相直流无刷电机控系统的研究工作:(1)在传统三相电机控制技术的基础上,从电机工作原理及控制原理上着手,本着先学习后使用快速提供解决方案的原则重点分析四相直流无刷电机的工作原理,推导出四相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原理。并借用传统电机的相关公式,使用Simulink模块搭建四相直流无刷电机数学模型,并进行建模仿真。(2)分析电机控制器的应用环境和所需功能,创建硬件设计需求,并对各需求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相关解决方案,设计硬件原理图。对NTC使用、位置传感器布局、关键芯片选型等问题也进行了重点研究。最终完成了控制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等几大模块的设计和系统集成,并制作一块印刷板,进行实物调试。(3)对软件整车需求和设计需求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软件控制流程图,并对系统架构的各个模块做算法实现,特别是软件保护策略和PI闭环控制,按照流程图设计软件架构,在集成开发环境下编写软件程序,程序模块主要包含主程序、中断子程序、转速电流子程序等。设计一套稳定的软件系统并在FreeMaster环境下对软件做在线调试。(4)搭建电机及控制器应用环境,烧写软件程序,对软件各功能逐个试验调试,发现软件和硬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再做整体联合调试,同时也对硬件系统给予充分验证,分析得到的波形并给予系统进一步优化,最后在反复的试验和改善中得到一套完善的控制系统。

石婉青[5](2016)在《摩托车用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摩托车多采用独立的启动与发电系统,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可以简化结构、减少故障、降低成本、减轻车载质量,具有重要工程实践意义和价值。但启动/发电一体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启动需输出足够的转矩以克服阻力矩驱动发动机曲轴转动;而发电时由于发动机工作转速变化范围很宽,容易造成输出电压过大的波动,较难实现恒压输出。因此,要实现其启动/发电一体化需要考虑两者的匹配设计问题。对此,本文特别是对其控制器进行了设计开发、分析和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某款摩托车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对其电机的槽级数、转子结构、永磁体体积、定子绕组及转子位置传感器等进行了基本的设计与分析。(2)对启动/发电一体化机的控制系统特点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并确定了其控制器硬件方案。特别针对其逆变电路与整流电路的一体化设计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分析;在考虑系统低电压、大电流的特点基础上,对其MOSFET关键元器件进行了选型分析。并在充分考虑控制器可靠性与散热性的前提下,设计并绘制了印制电路板。(3)制定了启动、切换、发电过程的控制策略。启动阶段,采用改进PI控制策略,实现电流闭环控制,保证系统较好的启动性能;切换阶段,提出设置多个转速阀值进行启动、发电模式的切换方案,实现软件自动切换;发电阶段,对摩托车原发电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提高其输出电压的品质。(4)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对启动/发电一体化机控制系统的转子位置信号检测、电流闭环控制、调压控制等模块进行了程序编写与在线调试,完成了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5)搭建了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系统和实车试验系统,并对其软/硬件进行调试与试验,初步验证了它们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论文为摩托车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进一步产品化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对类似产品开发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万振[6](2014)在《汽车LED前照灯驱动电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ED作为第四代光源,正在掀起一场照明史上的革命。因为其具有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可靠、无环境污染等诸多优点,已经在各个照明领域开始慢慢的取代传统的照明光源。但是传统的驱动电源都不能用来直接驱动LED,因此关于LED驱动电源的研究也成为了现在LED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针对汽车前照灯所处的供电环境对LED驱动电源进行研究。文中首先介绍了LED发展的过程,以及LED作为第四代光源的发展前景;然后详细介绍了汽车LED前照灯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了LED驱动电源的几种类型,并做了简单分析和对比,阐述了不同类型驱动器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当前LED前照灯驱动电源,发现普遍存在响应速度慢、精度低以及输出可调性差等缺点。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DSP的数字开关电源来改善这些问题,然后结合反激式变换器作为驱动电源的主电路,并通过小信号建模的方法,对反激式变换器进行建模。由于汽车电池具有不稳定的供电特点,本文采用自校正PID控制,使电源系统能够适应宽电压输入的特点,而且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精度。针对驱动电源跟LED前照灯寿命不匹配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电容器是造成电源寿命短的主要原因。比较传统电解电容器与聚合物电解电容器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将传统电源电解电容用聚合物电解电容替代的方案,虽然,该方案增加了电源的整体成本,但是它能够有效解决电源寿命低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文中给出了主要硬件的具体电路以及参数,包括反激式变换器变压器的设计方法、MOSFET的隔离驱动电路、输出电压的隔离采样电路、输出电流的采样电路、温度检测电路。除此之外,本文还给出了电源系统的主程序流程图、PWM中断程序流程图以及电压采样与保护流程图。之后,在MATLAB Simulink环境下,对本文采用的自校正PID控制和普通PID控制分别从基准电压突变、输入电压和负载扰动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自校正PID控制比普通PID控制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的调整效率,有效改善了系统动态性能,明显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张良平[7](2013)在《基于STM8的大功率电动摩托车控制器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环保、节能、绿色的思想已经深深的扎在了我们的心里。电动自行车以其便利、节能、环保的优点,逐步成为重要的短距离交通工具。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自行车一般功率都比较小,在200-500W之间。但是为了满足坡度大、爬坡距离长等实际复杂路况,需要更大功率的电动摩托车。所以研究大功率的摩托车电机控制器势在必行。目前市面上有少数厂家生产大功率电机控制器,但其可靠性、稳定性都有待提高。本文作者首先建立电动摩托车动力学模型,并对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电控结构和特点进行介绍,讨论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数学模型及其控制系统组成。然后选用STM8S105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进行硬件控制系统设计,系统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驱动电路、转把输入电路、位置检测电路等。在软件设计部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软件设计方案,对软件总体和各个模块进行进行框图设计,并对程序进行完整编写,最终实现转把调速、过流保护、限流保护、电子刹车等功能。并以额定电压48V、额定功率800W的电机为样机,在测功实验台架对控制器的性能和各项功能进行了严格的测试,给出了测试的图形、数据和结果测试结果满足要求,最后装车对控制器的爬坡性、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等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满足要求。

何代杰[8](2013)在《增程式电动摩托车ISG电机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885年第一辆摩托车诞生以来,摩托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也制约了摩托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国III排放标准正式施行和油价上涨等因素,使得传统摩托车工业压力倍增。近年来,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传统摩托车行业走势低迷,2012年2365万辆的销量更是创5年来新低。另一面,电动摩托车蓬勃发展。电动摩托车具有环境污染小、噪声低、效率高、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和成本低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仅2012年我国电动摩托车(含电动自行车)产销量就超过3000万辆,使电动摩托车的社会保有量达1.4亿辆,普及率超过10%。但同时,电动摩托车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续驶里程短、动力电池寿命短等。传统的提高电动摩托车续驶里程方式主要有增加动力电池容量、提高驱动电机效率、减小整车质量等。论文课题突破传统,给电动摩托车增加一套增程器,采用车载充电的方式增加行驶里程。装有增程器的电动摩托车又称为增程式电动摩托车,它是一种配有地面充电和车载供电功能的纯电驱动的电动摩托车。除了增加续驶里程的特点外,增程式电动摩托车还具有所需动力电池容量小,造价低且不会发生缺电抛锚现象;动力电池浅充浅放,有利于电池寿命等优点。作为增程式电动摩托车的核心,增程器由小型内燃机、ISG电机和ISG电机控制器等组成。ISG电机是一种起动发电一体机,安装在内燃机主轴上。电动摩托车缺电时,ISG电机先工作为电动机模式,在ISG电机控制器作用下旋转并起动内燃机。内燃机起动后一直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拖动ISG电机旋转,这时,ISG电机工作为发电机模式产生三相交流电,经ISG电机控制器整流后给电摩托车用电设备(主要是驱动电机)供电并给动力电池补充电能。论文结合永磁无刷电机对ISG电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步进起动方案,并根据ISG电机特性,设计了ISG电机控制器,实现ISG电机起动、对发动机转速、起动电流和动力电池充电电流的实时监测和保护,及时切换ISG电机功能等。在硬件设计方面,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ISG电机控制器,以PIC18F23K20单片机为主控芯片,完成电源模块、电机驱动模块、转速检测模块、电压检测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充电模块、通讯模块等模块设计。在软件设计方面,通过试验测试安装在发动机主轴上的ISG电机静态特性、发动机最低起动转速,根据ISG电机控制策略编写了控制流程,完成了基于汇编语言的编程、调试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ISG电机控制器具有起动性能好,可靠性高等特点;通过对充电电压和电流进行实时监测,能有效防止动力电池过流充电现象,对延长动力电池寿命起着积极作用。

钟晓伟[9](2011)在《电动自行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燃油车辆的尾气排放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它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很大,电动自行车因节能、无污染、低价等优点而得到迅速普及,成为市民短途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在我国的自行车市场占有量很大,因此开发电动自行车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目前,电动自行车用电机主要是无刷直流电动机,本文从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出发,论述了其工作原理和PWM调速方式,为提高车用蓄电池的续航能力,阐述了能量回馈制动原理和控制规律。由于无刷直流电机是个强耦合、多变量的非线性系统,难于建立精确数学模型,采用经典PID控制方式难于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模糊控制不依赖被控对象的精确模型,应用方法也相对成熟,常用的二维模糊控制器与PID控制结合能很好的改善系统动态、稳态性能。本文构建了电动自行车用无刷直流电机的双闭环串级控制系统,电流内环采用PI控制策略,速度外环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以实现PID控制器的参数自整定,在保证控制系统稳态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根据电动自行车要实现的功能,设计了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硬件设计以ATmega32单片机为主控核心,控制器外围电路包括电源电路、功能控制电路、三相全桥逆变主电路、欠压、过流保护电路等。系统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和C语言编程,根据需求编写了各个功能模块子程序:霍尔信号捕捉模块、换相模块、A/D转换模块、“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模块等。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利用Fuzzy Logic和SimPower System工具箱建立无刷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仿真结果,最后进行控制器硬件电路制作并调试,论证了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王宏伟[10](2010)在《电动摩托车用六相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世界各国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呼吁人们要重新寻找具有可持续性、低污染的新能源。电动车辆的应用,对于解决城市尾气排放、缓解石油危机等社会关注问题,是一个有效的措施。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动车辆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应用也在世界各地逐渐普及。作为电动车辆核心部分之一的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其性能决定了整个电动车的动态性能。因此,对控制系统的研究,对于电动车辆的发展与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电动摩托车用六相无刷直流电机(Brushless Direct Current Motor,简称BLDCM)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以高性能、高速度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MOSFET作为功率器件。本文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相关研究、分析、设计和实验。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电动车辆的发展历史、电动车三大部件及其相关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动摩托车对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选择六相无刷直流电机作为驱动电机,并对电机的结构组成、数学模型、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且确定了控制系统所用元器件和对驱动电机的控制方案。其次,围绕控制方案和用户提出的要求,对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软件程序流程及其PC机人机交互界面等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对系统中每个电路模块和控制算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最后,依据系统设计,制作了实际的电机控制器,给出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并介绍了控制系统中主要调试部分的正确波形。本文以一台4KW的六相无刷直流电机作为控制对象,对其进行了硬件调试、软件编程、负载试验及现场调试。实验表明,本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好,能够完全满足电动摩托车的性能要求。

二、摩托车开关型节能电压调节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托车开关型节能电压调节器(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来源
        1.2.1 市场需求满足国四排放法规的经济实惠型跨骑车
        1.2.2 常规电喷系统不适用整车布局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
    1.5 论文结构框架图
第二章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设计
    2.1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设计目标
    2.2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硬件设计
    2.3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控制方案
    2.4 整车动态标定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喷系统问题点的分析与解决
    3.1 燃油泵噪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3.1.1 燃油泵相关参数调查
        3.1.2 噪音控制的基本原理
        3.1.3 燃油泵噪音控制的方案
        3.1.4 燃油泵噪音的主观评价结果
    3.2 高温耐久后发动机转速异常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3.2.1 转速异常波动再现试验
        3.2.2 转速异常波动原因分析
        3.2.3 气阻不良的理论研究基础
        3.2.4 气阻不良的解决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油泵的疲劳耐久仿真分析
    4.1 疲劳耐久分析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4.2 疲劳耐久分析的基本原理
        4.2.1 疲劳耐久预测理论
        4.2.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过程
    4.3 新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硬件差异对比
    4.4 燃油泵疲劳耐久分析
        4.4.1 基本结构
        4.4.2 燃油泵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模型建立
        4.4.3 燃油泵的网格划分
        4.4.4 燃油泵的材料属性
        4.4.5 燃油泵的边界条件加载
        4.4.6 燃油泵的应力云图结果输出
    4.5 燃油泵疲劳耐久输出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试验与评价
    5.1 国四排放试验
    5.2 耐久性试验
    5.3 动力性能试验
    5.4 燃油经济性试验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模型的内燃机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内燃机可变气门技术的优越性
    1.3 内燃机可变气门技术的发展概况
        1.3.1 基于凸轮的可变气门技术
        1.3.2 无凸轮可变气门技术
    1.4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控制研究现状
        1.4.1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控制目标
        1.4.2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控制难点
        1.4.3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基于循环的闭环控制
        1.4.4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基于模型的控制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意义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的工作特性研究
    2.1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
    2.2 台架和控制系统搭建
    2.3 系统动态过程分析
        2.3.1 循环内系统动态
        2.3.2 循环间系统动态
    2.4 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2.5 系统控制问题分析与提出
        2.5.1 气门正时控制
        2.5.2 气门时面值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的动态建模研究
    3.1 系统动态建模
        3.1.1 高阶非线性模型
        3.1.2 降阶模型
        3.1.3 线性变参数模型
    3.2 模型参数标定与辨识
        3.2.1 循环内动态模型参数辨识
        3.2.2 循环间动态模型参数辨识
    3.3 模型试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引导自适应供油压力估计
    4.1 自适应参数估计原理介绍
        4.1.1 线性参数化模型
        4.1.2 估计误差模型
        4.1.3 自适应律
        4.1.4 算法稳定性和参数收敛性
    4.2 基于循环的离散时间自适应稳态供油压力估计
        4.2.1 循环内动态估计模型
        4.2.2 模型离散化和线性参数化
        4.2.3 离散时间自适应估计算法设计
        4.2.4 算法稳定性和参数收敛性分析
        4.2.5 基于离散事件的算法实现
        4.2.6 仿真研究
        4.2.7 试验验证
    4.3 模型引导自适应参数估计
        4.3.1 循环间静态引导模型
        4.3.2 循环间一步预测模型
        4.3.3 改进的自适应参数估计算法
        4.3.4 仿真研究
        4.3.5 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适应干扰补偿的可变气门正时最优跟踪控制
    5.1 EHVVA气门正时控制问题分析
        5.1.1 控制问题描述
        5.1.2 自适应前馈控制
        5.1.3 PID闭环反馈控制
    5.2 基于自适应干扰补偿的可变气门最优跟踪控制
        5.2.1 有限时间线性二次型跟踪(LQT)控制基本原理
        5.2.2 自适应干扰补偿的后退时域LQT算法设计
    5.3 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5.3.1 无扰动参考正时动态跟踪仿真
        5.3.2 瞬态扰动下固定参考正时跟踪仿真
    5.4 控制算法在线实现与试验验证
        5.4.1 无扰动参考正时动态跟踪试验
        5.4.2 瞬态扰动下固定参考正时跟踪试验
        5.4.3 固定参考正时循环一致性验证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轨迹线性化的可变气门响应时间最优跟踪控制
    6.1 EHVVA气门响应时间控制问题分析
        6.1.1 控制问题描述
        6.1.2 控制问题非线性和扰动特性研究
        6.1.3 非线性系统轨迹线性化控制
    6.2 面向气门响应时间控制的循环间模型
        6.2.1 含外部干扰输入的非线性模型
        6.2.2 轨迹线性化
    6.3 平衡点前馈最优跟踪控制器
        6.3.1 基于循环的离散时间模型
        6.3.2 最优偏差补偿控制器设计
        6.3.3 卡尔曼滤波
    6.4 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6.4.1 固定转速参考信号阶跃仿真
        6.4.2 固定参考信号变转速仿真
    6.5 控制算法试验验证
        6.5.1 固定转速参考信号阶跃试验
        6.5.2 固定参考信号变转速试验
        6.5.3 固定参考信号循环一致性验证试验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4)散热风扇四相永磁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冷却风扇的发展特点和现状
    1.3 直流无刷电机的发展及应用
        1.3.1 直流无刷电机的发展概述
        1.3.2 直流无刷电机的介绍
        1.3.3 直流无刷电机的应用领域
    1.4 四相直流无刷电机简介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四相无刷电机的控制原理及仿真
    2.1 直流无刷电机的工作原理
    2.2 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方法
        2.2.1 有感电机的控制方法
        2.2.2 无感电机的控制方法
    2.3 四相永磁无刷电机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
        2.3.1 四相直流无刷电机的工作原理
        2.3.2 四相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方法
    2.4 四相直流无刷电机的数学建模及仿真
        2.4.1 四相直流无刷电机的数学建模
        2.4.2 四相主流无刷电机的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散热风扇四相电机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方案设计
    3.2 控制及驱动模块
        3.2.1 控制模块
        3.2.2 逆变器模块
    3.3 位置检测模块
    3.4 保护模块
        3.4.1 电压保护
        3.4.2 电流保护
        3.4.3 温度保护
    3.5 信号输入模块
        3.5.1 点火信号的输入
        3.5.2 速度信号输入
    3.6 印刷板制作及调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散热风扇四相电机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概述
    4.2 软件程序的编写
        4.2.1 整体系统框图
        4.2.2 主循环控制
        4.2.3 过热/过流保护
        4.2.4 电流、转速闭环控制
        4.2.5 弱磁控制
    4.3 FREEMASTER运行时调试工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组成
    5.2 电机启动过程反馈信号检测分析
    5.3 反电动势检测分析
    5.4 重叠换向检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附录 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摩托车用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启动/发电一体机的设计与分析
    2.1 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2.2 启动/发电一体机
        2.2.1 电机类型的选择
        2.2.2 技术指标的确定
    2.3 槽极数的设计
    2.4 转子的设计
        2.4.1 转子结构的设计
        2.4.2 永磁材料的选择
        2.4.3 永磁体尺寸的设计
    2.5 定子的设计
        2.5.1 铁芯材料的选型
        2.5.2 定子绕组的设计
    2.6 转子位置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2.6.1 转子位置传感器的选型
        2.6.2 转子位置传感器的安装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启动/发电一体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启动/发电一体机的控制方案
        3.1.1 启动/发电一体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3.1.2 启动/发电一体机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3.2 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的选型
        3.2.1 控制芯片的选型
        3.2.2 功率开关管的选型
    3.3 控制系统各子模块硬件电路的设计
        3.3.1 功率变换器
        3.3.2 驱动电路
        3.3.3 转子位置信号检测电路
        3.3.4 电压采集电路
        3.3.5 电流采集电路
        3.3.6 电源转换电路
    3.4 控制器PCB板的设计
        3.4.1 控制器抗电磁干扰设计
        3.4.2 控制器散热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启动/发电一体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4.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基本要求与总体框架
    4.2 控制系统主程序软件设计
    4.3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4.4 控制系统子程序设计
        4.4.1 转子位置信号检测程序
        4.4.2 端口中断程序
        4.4.3 转速测量程序
        4.4.4 TPM模块通道中断程序
        4.4.5 RTC定时中断程序
        4.4.6 电流闭环程序
        4.4.7 调压程序
        4.4.8 保护程序
    4.5 本章小结
5 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与试验
    5.1 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试验方案
    5.2 试验平台的建立
        5.2.1 基础功能试验的试验平台
        5.2.2 装车试验的试验平台
    5.3 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基础功能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5.3.1 转子位置信号
        5.3.2 控制信号
    5.4 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装车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5.4.1 启动试验
        5.4.2 发电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

(6)汽车LED前照灯驱动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LED 照明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
    1.2 LED 在汽车中的应用
        1.2.1 汽车前照灯介绍
        1.2.2 国内外 LED 汽车前照灯应用现状
    1.3 汽车 LED 前照灯驱动电源的研究现状
        1.3.1 驱动电源的性能要求
        1.3.2 国内外驱动电源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高亮度 LED 前照灯及驱动方式
    2.1 LED 的发光原理和基本特性
        2.1.1 LED 的发光原理
        2.1.2 LED 的电气特性
        2.1.3 LED 的寿命特性
    2.2 LED 驱动电路的比较分析
        2.2.1 电阻限流 LED 驱动电路
        2.2.2 电荷泵型 LED 驱动电路
        2.2.3 线性恒流型 LED 驱动电路
        2.2.4 开关型 LED 驱动电源电路
    2.3 LED 的连接方式
        2.3.1 串联和并联方式
        2.3.2 混联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反激式变换器系统建模及控制算法的研究
    3.1 汽车照明系统的用电环境
    3.2 反激式变换器建模
        3.2.1 反激式变换器建模思想
        3.2.2 模型建立过程
    3.3 控制算法的研究
        3.3.1 常规 PID 控制原理
        3.3.2 数字 PID 控制方法
        3.3.3 参数整定
    3.4 自校正控制系统
        3.4.1 自校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3.4.2 参数辨识
    3.5 自校正 PID 控制流程图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 DSP 汽车前照灯驱动电源的研究
    4.1 驱动电路的参数要求
    4.2 电源主变换电路
        4.2.1 变压器设计
        4.2.2 输出滤波电容的选择
        4.2.3 MOSFET 选择及其驱动电路设计
        4.2.4 输出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4.2.5 输出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4.2.6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4.3 控制电路
        4.3.1 TMS320F2808 简介
        4.3.2 A/D 模块概述
        4.3.3 PWM 模块概述与 PWM 的产生原理
    4.4 驱动电源的程序设计
        4.4.1 主程序设计
        4.4.2 过压保护程序设计
        4.4.3 中断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5.1 自校正 PID 控制器模型的搭建
    5.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STM8的大功率电动摩托车控制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动摩托车发展的意义
    1.3 国内外电动摩托车发展现状
        1.3.1 国外电动摩托车发展现状
        1.3.2 国内电动摩托车发展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电动摩托车动力学建模及其电机驱动模型
    2.1 电动摩托车动力学建模
        2.1.1 电动摩托车行驶阻力数学模型
        2.1.2 电动摩托车动力学模型
    2.2 无刷直流电机模型及原理
        2.2.1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2.2.2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STM8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1 电动摩托车的动力系统介绍
        3.1.2 大功率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系统介绍
    3.2 单片机的选择
    3.3 硬件电路设计
        3.3.1 主控芯片电路设计
        3.3.2 驱动电路设计
        3.3.3 霍尔位置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4 转把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5 过流保护及其限流保护电路设计
        3.3.6 高低电平刹车电路设计
        3.3.7 其他信号电路设计
        3.3.8 电源电路设计
    3.4 PCB 设计
    3.5 关重元器件的参数及其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TM8 系统软件设计
    4.1 ST Visual Develop 简介
    4.2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4.3 程序的总体设计
    4.4 各个模块的软件设计
        4.4.1 主程序设计
        4.4.2 PWM 波形程序设计
        4.4.3 霍尔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4.4.4 转把调速信号采集及处理程序设计
        4.4.5 过流保护程序设计
        4.4.6 飞车保护程序设计
        4.4.7 巡航保护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
    5.1 测试工具及其方案
    5.2 电动摩托车控制器调试方法
    5.3 调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增程式电动摩托车ISG电机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料摩托车历史与发展现状
        1.1.1 国外摩托车历史与发展现状
        1.1.2 国内摩托车历史与发展现状
    1.2 电动摩托车发展现状
        1.2.1 电动摩托车概述
        1.2.2 国内外电动摩托车发展现状
    1.3 ISG电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国外ISG研究与应用
        1.3.2 国内ISG研究与应用
第2章 绪论
    2.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1.1 课题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范围
第3章 ISG电机概述
    3.1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
        3.1.1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1.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与分类
        3.1.3 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
    3.2 永磁无刷发电机
第4章 总体设计
    4.1 设计方案
    4.2 方案确定
    4.3 主控芯片选择
        4.3.1 芯片选型
        4.3.2 PIC18F23K20单片机的特点
    4.4 功率管驱动芯片选择
        4.4.1 芯片选型
        4.4.2 IR2136型驱动芯片的特点
        4.4.3 IR2136型驱动芯片的引脚定义
        4.4.4 IR2136型驱动芯片的输入/出时序图
第5章 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5.1 电源等基本外围电路设计
        5.1.1 稳压电源设计分类及其基本原理
        5.1.2 系统电源的设计
    5.2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5.2.1 驱动电路的要求
        5.2.2 驱动电路分类
        5.2.3 驱动电路的设计
    5.3 发动机转速检测电路设计
        5.3.1 发动机转速测量原理
        5.3.2 发动机转速检测电路
    5.4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5.4.1 电流检测方法分类原理
        5.4.2 电流检测电路
    5.5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5.5.1 电压检测方法分类及原理
        5.5.2 电压检测电路
    5.6 动力电池充电整流设计
    5.7 动力电池充电限流设计
    5.8 通信模块设计
    5.9 报警指示电路
    5.10 硬件可靠性设计
第6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6.1 ISG电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6.2 软件开发环境
    6.3 系统主程序设计
    6.4 ISG电机起动子程序
    6.5 动力电池充电子程序
第7章 试验与分析
    7.1 总体试验方案
    7.2 ISG电机控制器模块检测试验
    7.3 ISG电机起动试验
    7.4 ISG电机发电试验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一览表

(9)电动自行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环境污染与能源紧张问题
        1.1.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1.2 电动自行车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动自行车的研究现状
        1.2.2 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研究现状
    1.3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
    1.4 电动自行车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驱动电机
        1.4.2 控制器
        1.4.3 控制理论
        1.4.4 蓄电池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无刷直流电机结构及运行原理
    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
        2.1.1 电机本体
        2.1.2 位置传感器
        2.1.3 电子换相器
    2.2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2.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全桥驱动
        2.2.2 无刷直流电机的换相
        2.2.3 无刷直流电机的软启动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调速方式
        2.3.1 PWM调速原理
        2.3.2 无刷直流电机的PWM控制方式
        2.3.3 无刷直流电机的双闭环控制
    2.4 无刷直流电机的等效电路
    2.5 无刷直流电机的能量回馈制动
        2.5.1 能量回馈制动原理
        2.5.2 能量回馈制动的实现
    2.6 本章小结
3 电动自行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
    3.1 PID控制
        3.1.1 PID控制原理
        3.1.2 数字PID控制
        3.1.3 PID控制的发展
    3.2 模糊控制
        3.2.1 模糊控制原理
        3.2.2 单变量模糊控制器的分类
        3.2.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内容
    3.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
        3.3.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3.3.2 无刷直流电机双闭环控制策略
    3.4 速度环模糊自适应PID推理系统的建立
        3.4.1 输入、输出量的模糊化
        3.4.2 模糊推理规则
        3.4.3 解模糊
    3.5 本章小结
4 电动自行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总体方案
    4.2 主控模块
    4.3 控制器外围电路
        4.3.1 电源电路
        4.3.2 霍尔位置检测电路
        4.3.3 速度调节电路
        4.3.4 刹车电路
    4.4 逆变主电路及其驱动电路
        4.4.1 逆变主电路
        4.4.2 功率驱动电路
    4.5 保护电路
        4.5.1 电量检测电路
        4.5.2 电流输入处理电路
    4.6 硬件可靠性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电动自行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5.1.1 软件开发语言与工具
        5.1.2 程序下载工具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软件整体设计
        5.2.2 霍尔信号捕捉模块
        5.2.3 换相模块
        5.2.4 A/D转换模块
        5.2.5 双闭环控制模块
    5.3 软件抗干扰设计
        5.3.1 输入量数字滤波
        5.3.2 程序设计抗干扰
    5.4 本章小结
6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6.1 MATLAB仿真工具
    6.2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仿真
        6.2.1 BLDCM本体模块
        6.2.2 逆变电桥模块
        6.2.3 MOSFET驱动器
        6.2.4 速度环模糊自适应PID调节模块
        6.2.5 电流环PI调节模块
        6.2.6 仿真结果
    6.3 实验结果
        6.3.1 控制器制作
        6.3.2 系统调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电动摩托车用六相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电动摩托车相关技术
        1.2.1 蓄电池及相关技术
        1.2.2 电动机技术
        1.2.3 驱动控制及其相关技术
    1.3 论文研究内容
2 六相无刷电机的结构原理及系统方案设计
    2.1 六相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原理
        2.1.1 六相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2.1.2 无刷电机结构组成
        2.1.3 六相无刷电机的运行原理
    2.2 系统方案确定
        2.2.1 调制方式选择
        2.2.2 PWM控制策略
        2.2.3 节能控制方案
        2.2.4 芯片选择
3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3.2 电源电路设计
    3.3 手柄输入电路
    3.4 位置信号电路
    3.5 驱动电路
    3.6 电流检测电路
    3.7 过电流保护电路
    3.8 通信电路设计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1 速度检测
        4.1.2 控制算法
        4.1.3 参数修改
    4.2 人机交互界面软件设计
5 系统调试过程分析
    5.1 系统调试设备
    5.2 位置和驱动波形
    5.3 转矩脉动的抑制
    5.4 过流保护调试
    5.5 电机加载及堵转过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摩托车开关型节能电压调节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研发[D]. 薛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模型的内燃机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控制[D]. 李欢.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4]散热风扇四相永磁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系统研究[D]. 李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摩托车用启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石婉青. 重庆大学, 2016(03)
  • [6]汽车LED前照灯驱动电源的研究[D]. 万振. 辽宁工业大学, 2014(07)
  • [7]基于STM8的大功率电动摩托车控制器开发[D]. 张良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8]增程式电动摩托车ISG电机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D]. 何代杰. 西南大学, 2013(01)
  • [9]电动自行车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 钟晓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0)
  • [10]电动摩托车用六相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 王宏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摩托车开关式节能稳压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