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科技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农村科技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一、农村科技工作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彬[1](2021)在《乡村振兴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重塑:困境、逻辑与路径》文中研究说明科学重塑和整体优化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既能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和塑造农村产业新形态,也能有效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供给。但实践中,不少地方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却面临着较多难题,包括政策繁杂且落地较慢、资金匮乏且监管较少、人员短缺且压力过大及受众认知有限且参与不足。因此,为了真正发挥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价值,必须定点破除难题和准确提供完整的重塑策略。一方面,厘清科学配置农村科技创新要素的优化逻辑,具体涵盖构建开放生态、遵循包容原则、追求效率目标、注重应用导向和执行调适规则等内容。另一方面,系统整合农村科技创新的各种资源,进而从制度构嵌、政策互撑、资金注入、主体联合和绩效评测等方面推进重塑工作。

巫素芳,梁俊芬,罗伟雄,徐永亮,蓝日青,李伟超[2](2021)在《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指出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三农"工作的实践创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的一项基层"三农"工作制度,为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新时期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相关建议,为深入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单中涓[3](2021)在《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致处于基础地位,为我国的经济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农业就应该以先进的、完善的技术和方法,来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发挥出它基础产业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业主体具有它的特殊性,导致我国的农业在信息技术上和信息的运用都存在很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提高农村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利用比率,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改造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盐城地区的农村为例,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于发现盐城地区农村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对策,推进盐城地区地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推动“三农”的发展,实现研究的理论及实践层面的价值。研究发现,盐城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发展中,研究出一系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这些服务模式都推动的盐城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通过对盐城地区农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也发现盐城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根据上述所发现的问题,结合科技成果推广理论、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等相关理论,结合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建设、加强对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网站和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对策,以此来完善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建设和推进盐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晏育伟,何秀古,刘建峰,熊毅俊,林悦欣[4](2020)在《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实践。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科技特派员制度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实现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支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坚持以农业农村需求为导向,着重在组织领导、完善机制、精准选派、精准对接、项目推动、媒体宣传等方面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然而,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仍面临服务乡村产业的工作能力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和长效机制以及农村创新创业基础比较薄弱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进一步巩固推广"院地合作"模式,加强运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服务"三农"技能培训、提升农村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加强农业农村适用技术集成创新等对策建议,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有关经验参考。

张华泉[5](2020)在《我国71年农村科技扶贫变迁历程及演化进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1年来,我国农村科技扶贫工具、模式及制度不断创新演进,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贡献了应有的科技力量,至今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村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基于技术社会学及制度经济学相关原理,对我国71年农村科技扶贫的历史脉络、时代特征和演化进路进行系统阐述分析发现,其变迁先后历经了"开篇探索—制度突破—职能拓展—机制耦合—内涵发展—生态集成"等阶段,遵循"单一供给主体向多元供给主体转变、粗放型推进模式向内涵式推进模式转变、供给性主导向需求性主导模式转变、点线瞄准向生态集成转变"的演化轨迹。在此基础上,针对新时代如何形成供需耦合的农村科技扶贫长效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翁亚南[6](2020)在《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工作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增收,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现代化农业进展日益加快,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生产中包含的科学因素越来越多,随之高素质的农村科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进一步开发农村科技人才资源,走一条符合我国农村的科技兴农之路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科技人才培训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是扎实推进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村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相比内地的乡镇,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处于防恐维稳一线的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相对比较落后,“农村科技明白人”队伍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培训一批思想上能想明白、政策上能听明白、技术上能讲明白、实践上能干明白的“农村科技明白人”,建设一支听党话、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促和谐的“农村科技明白人”队伍,不但是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工作之一。人力资本和培训相关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文章共有五个章节。第一,介绍了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方向。第二,立足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工作的实践载体——“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工作,引出了新概念“农村科技明白人”,分析其具有政治性、实用性、带动性、地域性特征,在农村起到了引导效应、乘数效应、带动效应。第三,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开展“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依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代发展、农村科技人才现状等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业的“农村科技明白人”队伍,最后通过问卷等方式从培训重要性、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类型、培训效果等七个方面做了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第四,从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的总量、结构等方面作了现状分析,得出了“农村科技明白人”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行业分布不合理等特征;因此,当地从建强三支师资队伍、着力开展多样化培训、规范培训流程、整合培训资源、政策助力典型五个方面,培养了一批“农村科技明白人”,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发现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对象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低,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培训管理缺乏监管。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乡政府和培训对象观念陈旧,创新求变意识不强;培训机制不全,缺乏制度体制保障;培训经费不足,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监管不到位,培训效果检验机制不完善。第五,针对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现状和现实案例分析,从政策设计的高度提出了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应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提出了2021年普及性“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全覆盖,2025年合格的“农村科技明白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26%;开展培训的总要求是贯穿“一条主线”,坚持“双轮驱动”,落实“三大保障”,培育“四个明白”,做到“五个面向”,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政策设计;二是加强“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资金保障;三是建立检验“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效果的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体系;五是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

陈传波[7](2020)在《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消除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难题和最大挑战。对于新时代中国而言,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1978年,在全国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8年底的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川西高原的四川藏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被国家列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贫困问题及脱贫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来,四川藏区采取超常措施,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31万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的2.6%。但是,截至2019年11月,四川藏区仍有16个国家贫困县未脱贫。该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仍面临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未脱贫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较深、贫困发生率高、社会问题交织、致贫原因复杂、贫困人口分散且内生动力不足;已脱贫地区面临思想观念落后、产业集聚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建设滞后、教育医疗匮乏、政策性兜底脱贫群体庞大、稳定脱贫基础脆弱、返贫风险较高。四川藏区面临精准脱贫和稳定脱贫双重历史任务的考验。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科技精准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主要载体,更加重视内在能力培育和创新要素驱动,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特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有效衔接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重要载体;是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稳定贫困地区脱贫基础,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四川藏区政府主导的科技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适宜有效的改进方式,探索出返贫阻断长效机制,能够为该地区脱贫攻坚、防止返贫、乡村振兴等工作和全国其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效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本文基于“精准”视角下,通过梳理和回顾相关文献,对科技精准扶贫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通过走访科技精准扶贫职能管理部门和贫困农牧民,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归纳总结出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状、成效及实施模式;以四川藏区12县154个行政村361份贫困户2018年科技精准扶贫成效测评的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定性分析四川藏区农牧民致贫原因、科技精准扶贫现状、返贫风险,同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定量实证分析科技特派员帮扶、科技项目帮扶和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投入对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科技精准扶贫成效是显着的,起到作用是明显的,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服务平台体系、实施了一批产业示范引领项目、探索了一批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尤其科技精准扶贫实施的4大类11种模式值得推广;但是在推广适用技术、科技人才帮扶、项目实施效果、稳定脱贫基础、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最后,从改善项目形成、优化扶贫模式、壮大产业功能、强化内生动力、探索长效机制五个方面提出科技精准脱贫防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潘鸿浩[8](2019)在《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时代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创新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之后,该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同时科技特派员的创新创业问题也日益引发学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2009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鼓励科技特派员到农村科技创业,服务三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不断发挥科技人才对“三农”的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三农”发展。浙江省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省份,省政府高度重视党的“三农”方针,深入推进“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政策在乡村落地,鼓励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特派员到农村进行科技创业,让科技走进乡村,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温州市农村地域辽阔,是浙江省的经济大市,市政府始终鼓励科技特派员到农村一线进行科技创业,为农村改革注入新活力,带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浙江省温州市科技特派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系统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发现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创业中存在创业人员队伍结构失衡、创业信息交流不畅通、创业资金供应不足、创业模式不协调、创业成果推广效度不足等问题,并从科技特派员自身、政府、社会三方面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加强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优化社会创业环境等解决措施。

张静[9](2019)在《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视角的科特派企业减贫研究 ——以秦巴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世界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美誉。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思想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指导思想,实现了扶贫单元从面向区域到瞄准农户的转变,扶贫工作也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党的十九大肯定了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并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因此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脱贫攻坚有机衔接,互促共进、长效发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企业(以下简称科特派企业)能够将政府、企业、高校、科技和农户等多种资源有效集聚,是有效衔接产业减贫、创业减贫和智力减贫的重要抓手,是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精准扶贫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区交通和信息较为闭塞,在农业生产价值链中还处于低端,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供求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贫困户脱贫严重受限。科特派企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融合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嵌入企业的社会资本能够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由此可见,基于社会资本和产业融合的视角对科特派企业减贫进行机理分析,并以秦巴山区科特派企业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在我国当前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交汇实施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双重视角,依据产业融合理论、六次产业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企业减贫理论等多维理论体系的指导,在系统评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视角下科特派企业减贫的理论框架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剖析,利用秦巴山区陇南片区科特派企业的案例访谈,以及秦巴山区五省一市的208家科特派企业的数据调研,详细剖析了秦巴山区科特派企业减贫的现状及问题,构建了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及其细分维度的表征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测度并解析了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及其细分维度的各项指数,进而运用数理模型及方法深入探究科特派企业减贫的内在影响机理,对现有的科特派企业减贫机制进行优化,以期为我国科特派企业减贫机制创新和制度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科特派企业减贫主要从帮扶带动减贫、产业增收减贫和投资收益减贫三个维度分析,帮扶带动减贫中,样本企业帮扶带动减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值为27.71户,从区域平均值比较来看,重庆>河南>四川>甘肃>陕西>湖北;产业增收减贫中,样本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年收入增加额均值16237.98元,从区域中位数比较来看,河南>四川>重庆>陕西>湖北>甘肃;投资收益减贫中,样本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贷款的数量平均值为9.05户,从区域平均值比较来看,河南>四川>重庆>陕西>湖北>甘肃。(2)本文所设计的表征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实用、得当。整体来看,产业融合指数高低的区域排序为,河南>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北,其中,河南、四川和重庆高于整体样本的平均值,甘肃、陕西和湖北低于整体样本的平均值;社会资本指数高低的区域排序为,四川>河南>重庆>陕西>湖北>甘肃,其中,四川、河南和重庆高于整体样本的平均值,陕西、湖北和甘肃低于整体样本的平均值。(3)基于产业融合视角,采用似不相关模型研究产业融合对科特派企业减贫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对科特派企业减贫的三个维度均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创业年限、注册资金和员工数量对科特派企业减贫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产业融合指数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各维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帮扶带动减贫>产业增收减贫>投资收益减贫。(4)基于社会资本视角,采用似不相关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对科特派企业减贫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各维度对科特派企业减贫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创业年限、注册资金和员工数量对科特派企业减贫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社会资本各维度对帮扶带动减贫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认知型>关系型>结构型;社会资本各维度对产业增收减贫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认知型>结构型>关系型;社会资本各维度对投资收益减贫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认知型>关系型>结构型。(5)基于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的双重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在产业融合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影响中起到的不完全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在产业融合对科特派企业减贫的总效应传导中,社会资本起到约22.34%的中介效应。科特派企业减贫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产业融合促进科特派企业减贫的直接路径,二是科特派企业在产业融合实施过程中通过社会资本促进科特派企业减贫的间接路径。(6)本文从通道优化、服务支撑和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了科特派企业减贫机制优化的总体思路,并基于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视角分别从运行机制、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融资机制和参与机制五个方面对科特派企业减贫机制进行了优化,同时本文还分别从创新科特派企业联盟、构建科特派企业利益共同体、整合科特派企业科技智库以及建立科特派企业农业标准和追溯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科技减贫制度的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余汉英[10](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和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是一个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进行调研,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情况实践分析,根据调研的数据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剖析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相关政策文件和创业典型案例,得出结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研究建议。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热情,吸引更多人创业,加快农民致富,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进而有效推进乡村战略顺利实施。通过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分别为创业投资规模、银行对科技创业支持情况、当前环境情况、对农村创业相关政策了解程度、对当前法制环境满意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组织能力、对国家扶持农村科技创业政策了解程度、创业的回报、创业能提高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经营方式、自有资金、考察成功企业等因素。通过对2012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梳理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前期需要土地支撑政策不足,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体系不健全,科技创业成果与市场对接不足,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江西省委省政府响应2012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文件的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同时从调查对象的角度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进行评价。发现生态环境问题未得到相应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具体进行的科技创业产业类别比较少,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权益保障问题未完善。需要从宏观角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建设、从微观角度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制度安排。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典型案例分析,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农户”创业模式、“新型职业农民+观光示范基地”创业模式、“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户”创业模式和“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团队”创业模式等四种模式为分析对象,分别总结各种模式特点、存在不足和推广价值。研究表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模式,要根据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与自身拥有的资金、技术等资源禀赋相结合,科技创业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以上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利用多种方式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改善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创业环境,提高国家和地方科技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认知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制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必需土地支持措施,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成果与市场对接体系,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激励机制,推进多种科技创业产业类别发展、重视科技创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的合法权益;完善和探索多种科技创业模式:完善科技创业模式发展壮大所需要的技术条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选择适应本地生存发展的科技创业模式,在政策、融资和产业等方面提供保障体系,建立成稳定持续发展的综合型科技创业队伍和科技创业模式。

二、农村科技工作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科技工作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重塑:困境、逻辑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高度重视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工作
    (二)梳理学界既有研究成果
二、价值认同: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支撑乡村振兴
    (一)动能培育: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二)形态塑造:拓展农村产业内容
    (三)人才充实:保证乡村智力供给
三、困境解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面临多重难题
    (一)政策繁杂且落地较慢
    (二)资金匮乏且监管较少
    (三)人员短缺且压力过大
    (四)受众认知有限且参与不足
四、优化逻辑:科学配置农村科技创新要素
    (一)开放生态: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科创
    (二)包容原则:迁移容纳新型科创成果
    (三)效率目标:着力增多农村科创产出
    (四)应用导向:注重科技创新实用价值
    (五)调适规则:渐进调整农村科创探索
五、重塑路径:系统整合农村科技创新资源
    (一)制度构嵌:顶层设计农村科创制度
    (二)政策互撑:配套出台相关科创举措
    (三)资金注入:丰富农村科创融资手段
    (四)主体联合:赢取多方科创力量参与
    (五)绩效评测:理性考核农村科创效果

(2)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概述
    1.1 实施背景
    1.2 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作用
2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现状
    2.1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相关举措
    2.2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
3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3.2 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服务能力不足
    3.3 农业人口素质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 新时期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发展对策
    4.1 重视选派对接工作
    4.2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4.3 加强培训学习
    4.4 开展政策宣传报道
    4.5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3)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1.5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科技信息
        2.1.1 科技信息的概念
        2.1.2 科技信息的主要特征
    2.2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相关概念
        2.2.1 农村科技信息
        2.2.2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2.3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基本内容
    2.4 相关基础理论
        2.4.1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2.4.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第三章 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3.1 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
        3.1.1 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3.1.2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建设
        3.1.3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3.2 盐城地区主要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3.2.1 信息服务站模式
        3.2.2 科技服务超市模式
        3.2.3 合作社模式
        3.2.4 农村科技示范模式
        3.2.5 一村一品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调查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内容
        4.1.3 研究对象
        4.1.4 研究方法
        4.1.5 研究过程
    4.2 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调查结果
        4.2.1 问卷调研的农民基本情况
        4.2.2 农村居民对农村科技服务的了解程度
        4.2.3 信用效度分析
    4.3 对农民和农委政府工作人员访谈结果分析
        4.3.1 访谈对象
        4.3.2 农村居民与政府工作人员访谈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5.1 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5.1.1 农民层面的问题
        5.1.2 政府方面的问题
        5.1.3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企业的问题
    5.2 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完善对策
        5.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2.2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5.2.3 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5.2.4 提高农村地区文化水平
        5.2.5 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展望
附录1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4)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主要举措
    1.1 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全院上下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
    1.2 完善机制,全力保障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
    1.3 以需求为导向,精准遴选农村科技特派员
    1.4 发挥团队效应,精准对接全产业链需求
    1.5 以项目为纽带,开展科技服务
    1.6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水平
    1.7 加强表彰宣传,树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典型
2 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
    2.1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体系化
    2.2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2.3 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
    2.4 促进了乡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2.5 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2.6 提供了突发灾害应急工作的科技支撑
3 存在问题
    3.1 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产业的工作技能有待提升
    3.2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3.3 农村创新创业基础比较薄弱
4 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巩固推广“院地合作”模式
    4.2 加强运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
    4.3 加强服务“三农”技能培训,提升农村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
    4.4 加强农业农村适用技术集成创新

(5)我国71年农村科技扶贫变迁历程及演化进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文献梳理
2 我国71年农村科技扶贫变迁历程
    2.1 开篇探索(1949-1976年):“四级农科网”组织脉络基本建立
    2.2 制度突破(1977-1986年):多元服务体系雏形初现
    2.3 职能拓展(1987-1993年):有偿科技服务兴起
    2.4 机制耦合(1994-2000年):多元共振
    2.5 内涵发展(2001-2012年):服务体系构筑
    2.6 生态集成(2013年至今):质能层级嬗变
3 我国农村科技扶贫演化进路分析
    3.1 技术社会学的一个解释:技术-组织-制度互动互构
        3.1.1 技术化社会1.0阶段:开篇探索至制度突破
        3.1.2 技术化社会2.0阶段:职能拓展至机制耦合
        3.1.3 技术化社会3.0阶段:内涵发展至生态集成
    3.2 供给主导与需求主导型权衡: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帕累托效率改进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政策建议
    4.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6)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工作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方向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方向
第二章 “农村科技明白人”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2.1 “农村科技明白人”的概念
    2.2 “农村科技明白人”的特征
        2.2.1 政治性
        2.2.2 实用性
        2.2.3 带动性
        2.2.4 地域性
    2.3 “农村科技明白人”的作用
        2.3.1 引导作用
        2.3.2 乘数效应
        2.3.3 带动效应
第三章 “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需求分析
    3.1 “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依据
        3.1.1 契合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
        3.1.2 科技兴农战略的推动
    3.2 “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需求
        3.2.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求
        3.2.2 时代发展的需求
        3.2.3 “农村科技明白人”现状的需求
    3.3 “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需求调查
        3.3.1 选取调查样本
        3.3.2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现状分析
    4.1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的总量与结构分析
        4.1.1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总量与结构
        4.1.2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的基本特征
    4.2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开展“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做法与成效
        4.2.1 建强师资队伍,加强“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工作队伍建设
        4.2.2 开展多样化培训,提高“农村科技明白人”素质
        4.2.3 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实效
        4.2.4 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氛围营造
        4.2.5 政策助力典型,发挥“农村科技明白人”示范引领作用
    4.3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3.1 “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对象数量短缺、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低
        4.3.2 “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内容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4.3.3 “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方式方法方面不够灵活
        4.3.4 “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4.4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问题产生的原因
        4.4.1 观念陈旧,创新求变意识不强
        4.4.2 机制不全,缺乏制度体制保障
        4.4.3 经费不足,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
        4.4.4 培训监管不到位
    4.5 “农村科技明白人”的个案分析
        4.5.1 在养殖业方面
        4.5.2 在种植业方面
第五章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方案设计和对策建议
    5.1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方案设计
        5.1.1 培训原则
        5.1.2 培训目标
        5.1.3 总体要求
    5.2 加强“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对策建议
        5.2.1 完善“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政策设计
        5.2.2 加强“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的资金保障
        5.2.3 建立检验“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效果的机制
        5.2.4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体系
        5.2.5 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7)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1.5 相关概念约定
        1.5.1 集中连片特困区
        1.5.2 四省藏区
        1.5.3 四川藏区
    1.6 本章小结
2 科技精准扶贫基本理论
    2.1 反贫困理论
        2.1.1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2.1.2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2.1.3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2.1.4 江泽民的反贫困理论
        2.1.5 胡锦涛的反贫困理论
        2.1.6 习近平的反贫困理论
    2.2 精准扶贫理论
    2.3 科技扶贫理论
    2.4 科技精准扶贫理论
    2.5 其他相关理论
        2.5.1 科技创新理论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3 参与式发展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我国科技精准扶贫历程、特点及优势
    3.1 我国科技精准扶贫历程
    3.2 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特点
    3.3 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优势
    3.4 本章小结
4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实践考察
    4.1 四川藏区的基本情况
    4.2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成效
        4.2.1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开端
        4.2.2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状
        4.2.3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成效
    4.3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4.3.1 专家人才支援型
        4.3.2 产业示范引领型
        4.3.3 服务平台体系型
        4.3.4 基地园区辐射型
    4.4 本章小结
5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5.1 问卷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5.2 问卷调查分析
        5.2.1 贫困户调研对象受教育程度情况分析
        5.2.2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人口及劳动力结构情况分析
        5.2.3 贫困户调研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分析
        5.2.4 贫困户调研对象致贫原因情况分析
        5.2.5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分析
        5.2.6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收入来源情况分析
        5.2.7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接受科技帮扶情况分析
        5.2.8 贫困户调研对象家庭返贫风险分析
    5.3 实证分析
        5.3.1 模型设计
        5.3.2 变量指标与数据来源
        5.3.3 实证结果与解析
    5.4 研究小结
        5.4.1 问卷调查分析小结
        5.4.2 实证分析小结
    5.5 本章小结
6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存在问题
        6.1.1 适用技术推广效果有待加强
        6.1.2 科技帮扶人才措施有待完善
        6.1.3 项目帮扶实施效果有待加强
        6.1.4 持续稳定脱贫基础有待加强
        6.1.5 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6.2 原因分析
        6.2.1 贫困群众家庭特征不优
        6.2.2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6.2.3 人才平台服务体系建设不优
        6.2.4 适用技术推广本地化不够
        6.2.5 项目贫困群众参与度不够
        6.2.6 贫困群众返贫风险较高
    6.3 本章小结
7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脱贫防贫政策建议
    7.1 改善扶贫项目形成过程
        7.1.1 摒弃政府行政的包办
        7.1.2 破除精英俘获的藩篱
        7.1.3 加大区域资金的配比
    7.2 优化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7.2.1 强化专家人才覆盖的全方位
        7.2.2 优化平台体系服务的全对象
        7.2.3 突出科技融入扶贫的全领域
    7.3 壮大产业园区基地功能
        7.3.1 建立持续支持机制,突出可持续发展
        7.3.2 加强产业示范引领,形成区域产业链
        7.3.3 突出成果转化力度,打造高品质产品
        7.3.4 探索飞地园区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7.4 强化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7.4.1 强化脱贫防贫过程中的赋能
        7.4.2 强化脱贫防贫过程中的赋权
        7.4.3 强化脱贫防贫过程中的赋识
    7.5 探索返贫阻断长效机制
        7.5.1 出台长期脱贫兜底政策
        7.5.2 加强民生领域科技攻关
        7.5.3 着力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科技特派员
        2.1.2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
    2.2 理论基础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3 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现状
    3.1 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基本概况
    3.2 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创业现状分析
        3.2.1 人员结构
        3.2.2 创业政策支持
        3.2.3 培训交流
        3.2.4 创业服务方式
        3.2.5 创业主要成效
4 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问题及回归分析
    4.1 样本概况
    4.2 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问题
        4.2.1 创业人员队伍结构失衡
        4.2.2 创业信息交流不畅通
        4.2.3 创业资金供应不足
        4.2.4 创业模式不协调
        4.2.5 创业成果推广效度不足
    4.3 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问题回归分析
        4.3.1 变量选取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线性回归分析
        4.3.4 主要结论
5 促进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服务能力
        5.1.1 推进创业队伍建设
        5.1.2 加强创业培训力度
    5.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5.2.1 完善管理机制
        5.2.2 扩充融资渠道
        5.2.3 健全信息获取途径
    5.3 优化社会环境
        5.3.1 拓宽产业链条
        5.3.2 丰富创业模式
        5.3.3 增强沟通能力
        5.3.4 加大宣传力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视角的科特派企业减贫研究 ——以秦巴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特派企业减贫是推进国家科技扶贫战略的重要路径
        1.1.2 产业融合是以科特派企业减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1.1.3 社会资本是科特派企业减贫的实践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科特派企业
        2.1.2 科特派企业减贫
        2.1.3 产业融合
        2.1.4 社会资本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六次产业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企业减贫理论
    2.3 分析框架
        2.3.1 科特派企业减贫的作用机理
        2.3.2 产业融合与社会资本影响科特派企业减贫的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秦巴山区科特派企业减贫的现状剖析
    3.1 科特派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1.1 科技特派员的起源——南平经验
        3.1.2 科特派企业的探索实践——宁夏模式
        3.1.3 科特派企业的全国推广
    3.2 秦巴山区科特派企业减贫的多案例剖析
        3.2.1 案例研究方法与设计
        3.2.2 案例企业简介
        3.2.3 案例内分析
        3.2.4 案例间分析
        3.2.5 结论与讨论
    3.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3.1 数据来源
        3.3.2 样本描述
    3.4 秦巴山区科特派企业减贫的现状剖析
        3.4.1 全国科特派企业减贫的现状
        3.4.2 样本企业帮扶带动减贫现状
        3.4.3 样本企业产业增收减贫现状
        3.4.4 样本企业投资收益减贫现状
    3.5 秦巴山区科特派企业减贫存在的现实问题
        3.5.1 科特派企业同质化严重且发展受限
        3.5.2 科特派企业减贫模式需要突破创新
        3.5.3 科特派企业社会资本挖掘不够
        3.5.4 科特派企业产业融合程度有待提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的测度及解析
    4.1 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
        4.1.1 数据说明
        4.1.2 指标构建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的测度及结果
        4.2.1 基于熵值法的科特派企业产业融合测度
        4.2.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科特派企业社会资本测度
    4.3 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的特征分析
        4.3.1 产业融合的特征分析
        4.3.2 社会资本的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融合对秦巴山区科特派企业减贫的影响分析
    5.1 理论分析框架
    5.2 模型构建与变量含义
        5.2.1 产业融合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影响的模型构建
        5.2.2 产业融合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影响的变量含义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5.3.2 产业融合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影响的实证分析
        5.3.3 产业融合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影响的实证结果
        5.3.4 秦巴山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资本对秦巴山区科特派企业减贫的影响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1.1 科特派企业社会资本对帮扶带动减贫的影响
        6.1.2 科特派企业社会资本对产业增收减贫的影响
        6.1.3 科特派企业社会资本对投资收益减贫的影响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含义
        6.2.1 社会资本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影响的模型构建
        6.2.2 社会资本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影响的变量含义
    6.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科特派企业社会资本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3.2 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6.3.3 社会资本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影响的实证分析
        6.3.4 社会资本对科特派企业减贫影响的实证结果
        6.3.5 秦巴山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资本在产业融合影响科特派企业减贫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1.1 产业融合与科特派企业减贫
        7.1.2 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含义
        7.2.1 产业融合、社会资本与科特派企业减贫的模型构建
        7.2.2 产业融合、社会资本与科特派企业减贫的变量含义
    7.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测量模型信度、效度检验
        7.3.2 Bollen-Stine联合正态检验
        7.3.3 结构模型拟合优度评价
        7.3.4 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7.3.5 中介效应检验
        7.3.6 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视角的科特派企业减贫机制优化
    8.1 总体思路
        8.1.1 通道优化
        8.1.2 服务支撑
        8.1.3 保障机制
    8.2 科特派企业减贫机制的优化
        8.2.1 运行机制优化
        8.2.2 合作机制优化
        8.2.3 利益分配机制优化
        8.2.4 融资机制优化
        8.2.5 参与机制优化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创新科特派企业联盟,集聚社会资本减贫
        9.2.2 构建科特派企业利益共同体,引入考核机制减贫
        9.2.3 整合科特派企业科技智库,引领成果转化减贫
        9.2.4 建立科特派企业农业标准和追溯体系,运用第六产业减贫
    9.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秦巴山区陇南片区科特派企业减贫多案例访谈提纲
    附录2 秦巴山区科特派企业减贫调研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和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4.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职业教育
        2.1.2 新型职业农民
        2.1.3 农村科技创业
        2.1.4 乡村振兴战略
    2.2 理论依据
        2.2.1 行为动力理论
        2.2.2 创业理论
        2.2.3 农村经济理论
    2.3 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
    2.4 新型职业农民与农村科技创业的关系
第3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实践分析
    3.1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调研情况
    3.2 调研情况分析
        3.2.1 从创业者角度分析
        3.2.2 从创业产业角度分析
        3.2.3 从创业行为角度分析
第4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研究
    4.1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1 实证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因素假设
        4.1.2 数据来源
        4.1.3 信度检验
        4.1.4 变量设定
        4.1.5 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模型选择
        4.2.2 回归分析
        4.2.3 模型整体检验
        4.2.4 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
        4.2.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5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研究
    5.1 自2012 年到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分析
        5.1.1 这一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的特点分析
        5.1.2 这一时期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评价
    5.2 江西省响应2012 年—2019 年中央1 号文件政策的分析
        5.2.1 江西省委省政府响应2012 年—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概要
        5.2.2 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相关政策评价
    5.3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发展趋势
        5.3.1 从宏观角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建设
        5.3.2 从微观角度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措施安排
    5.4 小结
第6章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案例分析
    6.1 “新型职业农民+农户”创业模式
        6.1.1 案例概述
        6.1.2 案例分析与总结
    6.2 “新型职业农民+观光示范基地”创业模式
        6.2.1 案例概述
        6.2.2 案例分析与总结
    6.3 “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户”创业模式
        6.3.1 案例概述
        6.3.2 案例分析与总结
    6.4 “新型职业农民+企业+科技团队”创业模式
        6.4.1 案例概述
        6.4.2 案例分析与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利用多种方式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
        7.2.2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政策
        7.2.3 完善和探索多种科技创业模式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村科技创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四、农村科技工作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重塑:困境、逻辑与路径[J]. 王文彬.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J]. 巫素芳,梁俊芬,罗伟雄,徐永亮,蓝日青,李伟超. 热带农业工程, 2021(02)
  • [3]盐城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 单中涓.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探索与实践[J]. 晏育伟,何秀古,刘建峰,熊毅俊,林悦欣.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5]我国71年农村科技扶贫变迁历程及演化进路研究[J]. 张华泉.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15)
  • [6]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工作调查研究[D]. 翁亚南.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陈传波. 成都大学, 2020(08)
  • [8]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 潘鸿浩.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产业融合和社会资本视角的科特派企业减贫研究 ——以秦巴山区为例[D]. 张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3)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和政策研究[D]. 余汉英.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创新农村科技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