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

装备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

一、设备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宁[1](2021)在《基于FDM的可制造性评价及设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能够制造传统减材制造无法制造的复杂几何结构产品,但由于其表面成型质量精度还无法与传统的减材制造相提并论,因此还没有实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增材制造的表面成型质量,本文研究了针对表面成型质量的熔融沉积成型的可制造性评价及设计优化,而熔融沉积成型作为一种典型的增材制造技术,其可制造性的相关研究对其他增材制造技术的可制造性研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课题通过不同成型表面的几何关系来计算表面成型质量的评价指标,建立FDM制件的可制造性综合评价方法,提出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和结构优化设计两个途径来提升FDM制件的表面成型质量,最后通过实例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如下:(1)成型表面质量精度评价指标的研究。确定FDM表面成型质量的评价指标,根据不同成型表面的成型误差的形成机理,建立成型表面的几何结构模型,根据不同成型表面的几何关系推导各成型表面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主要是圆形特征的圆度和成型支撑面的表面粗糙度,成型支撑面的表面粗糙度分为成型斜支撑面和成型平支撑面两类去分析计算。(2)可制造性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基于制造资源的工艺参数范围,通过各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确定制造设备的可制造空间;通过设计要求和可制造空间的综合对比,对评价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说明。(3)工艺参数优化和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根据各评价指标的计算原理和误差产生原理,分析工艺参数与各评价指标制件的关系;提出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以在设计阶段就避免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4)设计可制造性评价和工艺参数和结构优化实验。设计三组实验,分别对可制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进行说明验证,验证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工艺参数调整和结构优化的有效性。

徐一舟[2](2021)在《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的评价与选择》文中指出生产工艺是企业开展生产制造的重要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生产周期长短、制造成本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绩效。因此,面对多个备选工艺方案,如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工艺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从中选择最优的工艺方案,一直是生产制造型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课题。论文综合应用生产工艺、技术和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AA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如何评价与选择其半导体缓冲层工艺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阐述了半导体工艺的总体发展情况,介绍了AA公司的基本概况,基于文献资料识别和整理、问卷调查、德尔菲法等方法,设计构建了由经济、质量、效率、柔性等四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薄膜工艺评价的指标体系。按照层次分析法原理分析确定了准则层和指标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特点,按照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其进行分类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氮化铝法、吹氧法、过渡金属氮化物法等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3种备选工艺方案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吹氧法是三者中最优的工艺方案。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AA公司的半导体缓冲层工艺方案的选择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本公司和其他企业的工艺方案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与思路。

窦金超[3](2021)在《基于SDGs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文中认为2015年联合国颁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确定了当前全世界的共同愿景和使命。2020年中国提出了“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这将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系统性变革。而建筑业导致了巨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之一,因此建筑业面临着改革建造运营方式实现可持续转型的挑战。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与应用是应对挑战的有效技术和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多种政策来推动其发展。然而,目前装配式建筑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尤其是对建筑可持续性能的量化评价研究还不充分,因此探索研究装配式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从功能性与影响评价两个方面,建立了涵盖质量安全、耐久性、工业化发展水平、环境影响、经济性能、社会影响六个维度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可持续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其中质量安全涉及项目与结构两个层面;耐久性涉及符合性评价与实体评价;工业化发展水平涉及建筑与结构设计、构件生产与运输、结构施工与装修、管理与效益四个方面;环境影响维度建立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LCA)量化与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化方法;经济性能利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建立直接成本与环境成本计算方法以及中国碳交易体系和假设碳税制度情景下的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成本计算方法;社会影响维度利用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S-LCA)建立了包含5个利益相关方的评价体系。根据利益相关方不同关注点,构建了八个性能指数进行多维度可持续组合评价。识别综合评价中多准则决策问题输入数据中的不确定性类型,提出在不同决策环境中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技术选择框架。此外,把SDGs纳入建筑行业项目层面,将本文综合评价体系与SDGs指标框架建立联系;引入转型绩效指数(TPI)衡量建筑项目可持续性转型表现;从SDGs指标列表中提取对应的建筑设计问题以及建筑元素,进行基于SDGs建筑可持续性设计,阐述了建筑领域各部门与利益相关方在实现SDGs中应发挥的作用。然后基于核心学术数据库,采用文献综述方法提出结合新兴技术的多维度可持续性能改善建议,并探讨建筑工程与管理领域人工智能(AI)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以期在建筑领域实施各种AI方法进一步改善建筑可持续性能。最后将建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以验证综合评价体系有效性。

段保亮[4](2020)在《盾构机再制造中的状态检测与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盾构机作为隧道开挖专业设备,造价昂贵,施工成本高。施工完毕后的盾构机往往闲置或者直接进行报废处理,从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果能够对剩余价值较高的盾构机实施再制造,那么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盾构机再制造行业刚刚起步,其再制造中的状态检测与评估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盾构机部分关键设备再制造中的状态检测方法、再制造可行性评估、再制造方案优选方法、再制造后性能评估等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相关软件系统的开发,有助于盾构机再制造行业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制定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是再制造生产的前提和质量保证。以盾构机关键设备主轴承和刀盘总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再制造中的状态检测方法、采用的仪器、标准等。(2)由于机械设备自身特点不同,因此其再制造可行性评估方法存在差异。以盾构机关键设备主轴承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法完成了主轴承再制造可行性评估,确定了理想状态下主轴承可再制造的综合指数范围以及四种不同的再制造方案分别对应的可再制造性指数,并论证了其合理性。另外,采用物元评价模型对刮刀的再制造可行性评估进行了简述。(3)根据盾构机主轴承和刀具不同的失效形式,研究了主轴承和刀具的再制造方案。以主轴承再制造方案为例,采用基于实例推理的方法实现了其再制造方案的优选,提高了优选决策的科学性。(4)通过科学而合理地建立再制造主轴承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TOPSIS决策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再制造主轴承的性能评估。(5)开发了盾构机主轴承检测工艺辅助生成系统、再制造可行性分析系统、再制造修复方案优选系统、再制造主轴承性能评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从事再制造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使得再制造中的可再制造性评估、再制造修复方案优选、再制造后性能评估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沈啸[5](2019)在《舰船设备维修可达性量化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国内舰船设备的维修可达性评估主要有影响因素划分不明确,评估指标不全面,量化评估研究较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舰船设备的维修可达性评估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维修可达性的量化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模块的开发工作。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根据舰船设备的维修工艺特点将维修可达性分为三大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维修性分析评估标准以及虚拟分析环境确定各方面的可达性评价指标,建立了舰船设备的维修可达性评估模型,对模型中各个指标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各个指标的可达性分值量化方法。其次,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维修可达性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应用最小平方法赋权法和加权求和法对促进度矩阵法进行改进,弥补其难以体现指标权重的问题,将改进后的促进度矩阵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在综合量化评估中体现出维修可达性评估模型中指标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建立了舰船设备维修可达性综合计算模型。最后,应用CAA二次开发技术在DELMIA软件环境中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维修可达性评估所需要的视觉可达性分析、碰撞检测分析等关键功能,建立综合量化评估模块实现在DELMIA软件中的维修可达性综合量化评估,并结合某舰船设备的维修工艺进行了维修可达性量化评估模型的应用和验证。

赵璐[6](2019)在《基于可使用性评价的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退役汽车数量逐年增多,由于大量的退役车辆不能被及时处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了减轻环境和资源压力,国内已加大了对汽车循环利用产业的研究和支持力度,但是因缺乏对于退役汽车零部件再利用质量的认证和管理标准,汽车循环利用行业发展缓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使用性评价的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方法,为国内退役汽车回收再利用标准化工作提供依据,为规范市场秩序和提高零部件再利用率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建立退役汽车零部件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对于回收预处理后的退役汽车零部件先预测其剩余使用寿命,没有剩余使用寿命的零部件直接被环保化处理或者再循环,有剩余使用寿命的零部件进行可使用性评价。利用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可以指导企业只需对满足要求的零部件进行精细化拆解、检测等操作,大幅减小工作量并节约成本。研究退役汽车零部件可使用性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影响退役汽车零部件可使用性的评价指标,建立其两层综合评价模型。将零部件分为冲压成形件、机械加工件以及其它零部件,根据零部件特征分别对可使用性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使用三角模糊数计算评价模型各层权重集,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出零部件可使用值。提出一种基于可使用性评价的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方法。为了填补国内对于汽车再利用件标准化认证依据不足的问题,解决汽车回收利用市场质量无标准、定价无依据等问题,提出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方法。在分类分级方法中将零部件按照可使用值分为三个等级的回用件,并进行标识标签规范化管理。提出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分类分级结果预测模型。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类分级效率以适应退役汽车数量逐渐增多的现状,在前文基础上使用案例推理方法对分类分级结果预测。把退役汽车零部件基于可使用性评估的分类分级数据记录下来建立案例库,运用新案例和旧案例间的相似度预测零部件分类分级结果。分类分级方法为判断退役汽车再利用件综合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退役汽车循环利用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具有学术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

孙海波[7](2018)在《S装配企业风电设备投标流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化石燃料储量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的双重危机日益加重,中国水能资源的开发相当有限,天然气储量少,不可能大规模用来发电,而核能的发展在我国又受到铀资源短缺和核安全问题的严重限制。因此,开发和利用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电设备装配企业随着国家风电项目的大力发展而蓬勃发展,三一重工作为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领先者既面临着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生产企业增多,很多企业规模迅速发展,竞争环境严峻的风险。从2010年到2016年企业中标率和低于风电市场的增长率,而投入到投标中的资源并没有减少,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本论文梳理了公司的投标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设计规范的投标流程,增加基于神经网络的投标决策量化评价指标,对拟投标项目进行分级管理,聚焦重点项目,提高企业的中标率。

向红[8](2016)在《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再制造是逆向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退役产品再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已陆续进入家电、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机电产品报废的高峰期,对再制造的需求更加迫切。废旧机电产品的可再制造性大小是决定其再制造价值的关键,是再制造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探索废旧机电产品的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成为再制造技术研究的重点。论文从废旧机电产品零部件性能冗余、技术性、经济性、绿色性等四个方面对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展开研究:(1)在梳理再制造及其评价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再制造的定义、再制造流程、再制造技术基础、再制造性的定义及其评价内涵进行阐述,并构建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流程框架。(2)现有的再制造技术主要集中在对废旧零部件的表面修复,缺乏考虑其内部疲劳损伤,故提出基于性能冗余的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并分析基于性能冗余的可再制造性评价的意义。(3)从技术性、经济性、绿色性等三个方面对单台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过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产品原始信息、再制造过程信息及专家经验知识对再制造技术性涉及的拆卸难易指数、清洗难易指数、检测可行性指数、再制造加工可行性指数和再装配可行性指数,以及绿色性涉及的节材、节能和污染排放指数等二级指标进行量化,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由于再制造成本是决定再制造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再制造成本来描述再制造经济性,并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再制造成本预测方法,建立以技术性指数、可再制造率、替换率为输入,再制造成本为输出的支持向量机再制造成本预测模型。(4)针对废旧机电产品批量化再制造生产的实际需求,提出基于物元模型的多台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的物元矩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技术性、经济性、绿色性评价结果进行加权组合,实现不同废旧机电产品综合再制造性大小的排序,为制定再制造生产计划提供参考。(5)以QR523型汽车变速箱为案例,对上述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进行验证分析。

薛怀坤,由世俊,张欢,王亚楠,张琪[9](2014)在《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再制造产业的特点和流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专家经验知识的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模型,从回收性、技术性、经济性、资源环境性和风险性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某离心式冷水机组为例计算出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为冷水机组的回收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亚楠[10](2014)在《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冷水机组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超役龄机组由于其物理寿命和技术寿命的限制而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极大的加重了资源和环境负荷。目前对报废机组的处理所创造的效益很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作为循环经济模式的一种,再制造对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冷水机组的再制造产业应该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再制造产业的特点和流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种基于专家经验知识的废旧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的综合评价模型,编写可视化程序,从回收性、技术性、经济性、资源环境性和风险性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某离心式冷水机组为例计算出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为废旧冷水机组的回收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首先,对废旧冷水机组进行可再制造性评价的前提是对机组的状况进行分析,将其内部零部件分为直接可利用件、再制造件和环保处理件。本文以常规冷水机组中的螺杆式和离心式冷水机组为例,对其主要结构和零部件常见的失效形式进行分析。利用数学统计理论,借助威布尔分布函数和零件可靠度函数,通过比较零部件的第一次寿命末期的可靠度R(t1)、剩余寿命末期的可靠度R(t1+t2)和企业制定的可靠度阈值R*的关系,建立零部件的分类模型。其次,建立废旧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再制造工程的特点,从回收性、技术性、经济性、资源环境性和风险性五个方面展开构建二级指标对冷水机组的可再制造性进行评价。采用结构熵权法确定权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进行现场调研,针对二级指标的影响因素对指标进行量化,给出了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的详细计算方法。最后,为使评价快速准确,使用Visual Basic6.0编写了“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可视化程序。以某离心式冷水机组为例,对其可再制造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回收性指数为0.601377,技术性指数为0.47106,经济性指数为1,资源环境性指数为0.796526,风险指数为0.546901,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数为0.68468,可再制造性高。

二、设备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备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DM的可制造性评价及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简介
        1.2.1 可制造性评价技术简介
        1.2.2 DFM与 DFAM简介
        1.2.3 欧式空间法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可制造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DFAM的研究现状
        1.3.3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的成型精度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可制造性评价指标
    2.1 引言
    2.2 评价指标的选择
    2.3 已有的评价指标的研究
    2.4 成型圆弧面的圆度
    2.5 成型支撑面的误差分析
        2.5.1 成型斜支撑面的误差分析
        2.5.2 成型平支撑面的误差分析
    2.6 成型支撑面的表面粗糙度
        2.6.1 成型斜支撑面的表面粗糙度
        2.6.2 成型平支撑面的表面粗糙度
    2.7 本章小结
3 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FDM设备的可制造性空间
        3.2.1 FDM设备工艺参数范围的获取
        3.2.2 FDM设备的可制造性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
        3.2.3 欧式空间法确定设备的可制造性空间
    3.3 FDM制件的可制造性评估
        3.3.1 成型方向选择和成型表面分类
        3.3.2 制件可制造性综合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可制造性的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工艺参数与可制造性的关系
        4.2.1 成型水平顶面
        4.2.2 成型斜面
        4.2.3 成型垂直面
        4.2.4 成型底面
        4.2.5 成型斜支撑面
        4.2.6 成型平支撑面
        4.2.7 翘曲变形量
        4.2.8 圆度
    4.3 结构设计优化
        4.3.1 成型角度的调整
        4.3.2 减小翘曲变形的方法
        4.3.3 设计自支撑结构
        4.3.4 曲面特征中心回转轴与成型平台垂直
        4.3.5 曲面特征中心回转轴设计在同一方向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设备
        5.2.1 FDM设备
        5.2.2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
    5.3 实验案例1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模型
        5.3.3 设计要求
        5.3.4 实验设备默认参数的可制造空间范围
        5.3.5 可制造性综合评价
        5.3.6 实验验证
    5.4 实验案例2
        5.4.1 实验目的
        5.4.2 实验模型
        5.4.3 设计要求
        5.4.4 实验设备的可制造范围
        5.4.5 成型方向选择和成型表面分类
        5.4.6 可制造性综合评价
        5.4.7 实验验证
    5.5 实验案例3
        5.5.1 实验目的
        5.5.2 实验模型
        5.5.3 设计要求
        5.5.4 实验设备的可制造范围
        5.5.5 成型方向的选择与可制造性综合评估
        5.5.6 结构设计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的评价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半导体工艺
    2.2 工艺方案评价与选择的概念
    2.3 评价指标的选择研究现状
    2.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2.4.1 德尔菲法
        2.4.2 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A公司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选择现状
    3.1 AA公司简介
    3.2 半导体GAN缓冲层薄膜工艺概况
    3.3 AA公司工艺方案选择现状
    3.4 AA公司工艺方案选择问题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A公司缓冲层薄膜工艺评价模型构建
    4.1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 AA公司薄膜工艺评价指标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的识别与整理
        4.2.2 评价指标的初选
        4.2.3 评价指标的复选
        4.2.4 评价指标的终选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建立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
        4.3.2 建立指标层比较判断矩阵
    4.4 AA公司薄膜工艺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4.4.1 定量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4.4.2 定性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A公司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评价与选择实例
    5.1 备选工艺方案
        5.1.1 氮化铝法
        5.1.2 吹氧法
        5.1.3 过渡金属氮化物法
    5.2 工艺方案的评价指标评分
        5.2.1 经济类二级指标评分
        5.2.2 质量类二级指标评分
        5.2.3 效率类二级指标评分
        5.2.4 柔性类二级指标评分
    5.3 工艺方案评价分析与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提纲
附录B:关于工艺方案评价指标的调查
附录C:关于缓冲层工艺方案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调查

(3)基于SDGs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持续建筑研究现状
        1.2.2 装配式建筑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创新点
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功能性评价
    2.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安全
        2.1.1 质量安全概念
        2.1.2 质量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2.1.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2.1.4 质量安全与SDGs联系
        2.1.5 质量安全性能改善建议
    2.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耐久性
        2.2.1 耐久性概念
        2.2.2 耐久性评价体系构建
        2.2.3 耐久性与SDGs联系
        2.2.4 耐久性改善建议
    2.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
        2.3.1 工业化发展水平概念
        2.3.2 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2.3.3 工业化发展水平与SDGs联系
        2.3.4 工业化发展水平提升措施
    2.4 本章小结
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影响评价
    3.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环境影响
        3.1.1 环境影响概念
        3.1.2 环境影响量化模型
        3.1.3 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3.1.4 环境影响与SDGs联系
        3.1.5 环境影响改善措施
    3.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经济性能
        3.2.1 经济性能概念与评价体系构建
        3.2.2 基于碳交易与碳税情景下的建筑碳成本计算方法
        3.2.3 经济性能与SDGs联系
        3.2.4 经济性能改善措施
    3.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社会影响
        3.3.1 社会影响概念
        3.3.2 社会影响评价模型
        3.3.3 社会影响与SDGs联系
    3.4 本章小结
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4.1 综合评价概念与多维度组合评价框架
        4.1.1 综合评价概念及方法
        4.1.2 多维度组合评价框架
    4.2 基于SDGs的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4.2.1 建筑业与SDGs联系
        4.2.2 建筑项目可持续转型绩效
        4.2.3 基于SDGs建筑可持续性设计
        4.2.4 基于SDGs建筑可持续性能改善建议
    4.3 多准则评价决策问题的不确定性分析
        4.3.1 多准则决策问题中不确定性来源与类型
        4.3.2 处理不确定性常见技术与模型
        4.3.3 多准则决策问题不确定性分析框架
    4.4 人工智能在建筑可持续性能改善中的作用
        4.4.1 建筑工程与管理中人工智能的优势
        4.4.2 建筑工程与管理中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
        4.4.3 建筑领域AI的未来研究与应用趋势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工程项目概况
    5.2 功能性评价
        5.2.1 质量安全
        5.2.2 耐久性
        5.2.3 工业化发展水平
    5.3 影响评价
        5.3.1 环境影响
        5.3.2 经济性能
        5.3.3 社会影响
    5.4 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5.4.1 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5.4.2 不确定性分析
        5.4.3 项目后馈意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盾构机再制造中的状态检测与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再制造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国外再制造研究及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盾构机关键设备再制造中的状态检测
    2.1 盾构机主轴承简介
    2.2 主轴承再制造前后性能的状态检测
        2.2.1 主轴承齿轮油的检测
        2.2.2 主轴承外观的状态检测
        2.2.3 主轴承精度的检测
        2.2.4 主轴承运行中轮齿的检测
    2.3 主轴承拆解后的检测
        2.3.1 主轴承拆解后外观检测
        2.3.2 主轴承套圈的检测
        2.3.3 滚动体检测
    2.4 盾构机刀盘总成的状态检测
        2.4.1 盾构机刀盘主体的检测
        2.4.2 盾构机刀具的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盾构机关键设备再制造可行性评估
    3.1 盾构机主轴承再制造可行性评估架构
        3.1.1 主轴承再制造可行性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
        3.1.2 确定再制造可行性评估指标权重
    3.2 盾构机主轴承的再制造可行性评估计算模型
        3.2.1 盾构机主轴承再制造基本特性指标计算
        3.2.2 主轴承再制造工艺性指标计算
        3.2.3 环境指标
        3.2.4 社会效益指标
        3.2.5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再制造可行性评估步骤
    3.3 再制造主轴承成本和售价预估算
        3.3.1 再制造主轴承成本和售价计算依据和必要性
        3.3.2 国产新制主轴承销售价格计算
        3.3.3 再制造主轴承预估方案及售价计算
    3.4 盾构机主轴承再制造可行性评估实例
        3.4.1 确定主轴承再制造可行性评估初始数据
        3.4.2 再制造可行性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3.4.3 四种再制造方案的可行性综合指数计算
        3.4.4 四个再制造可行性综合指数合理性论证
    3.5 盾构机刮刀再制造可行性评估方法简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盾构机关键设备再制造方案及优选研究
    4.1 盾构机主轴承失效形式
    4.2 盾构机主轴承再制造方案
    4.3 盾构机主轴承再制造方案优选
        4.3.1 基于实例推理的主轴承再制造工艺决策系统
        4.3.2 主轴承内圈再制造方案优选应用
    4.4 盾构机刀具再制造修复方案
        4.4.1 刮刀类刀具修复方案
        4.4.2 滚刀类刀具修复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盾构机关键设备再制造后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5.1 盾构机再制造主轴承性能评估指标体系
    5.2 再制造主轴承模糊综合评估与决策
        5.2.1 再制造主轴承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估步骤
        5.2.2 再制造主轴承一级指标模糊TOPSIS决策步骤
    5.3 再制造主轴承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再制造主轴承性能评估
        5.4.1 盾构机再制造主轴承的选取
        5.4.2 再制造主轴承定量指标数值的确定与计算
        5.4.3 再制造主轴承性能评估步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盾构机再制造分析与评估系统的开发
    6.1 系统开发目标及原则
        6.1.1 系统需求分析
        6.1.2 系统开发目标
        6.1.3 系统开发原则
    6.2 系统功能规划分析
        6.2.1 系统框架设计
        6.2.2 主轴承可再制造性分析模块
        6.2.3 主轴承修复方案优选模块
        6.2.4 再制造主轴承性能评估模块
        6.2.5 再制造主轴承检测工艺生成模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舰船设备维修可达性量化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 舰船设备维修可达性评估指标分析与建模
    2.1 舱内设备维修可达性分析
    2.2 预拆卸工艺分析
    2.3 维修人员可达性分析
    2.4 维修工具可达性分析
    2.5 小结
3 舰船设备维修可达性综合量化评估
    3.1 人员可达性评估
    3.2 预拆卸工艺及工具可达性评估
    3.3 整体可达性评估及评估模型的建立
    3.4 小结
4 虚拟环境评估模块开发与应用
    4.1 DELMIA二次开发技术
    4.2 维修位置可达性分析模块的开发
    4.3 视觉可达性评估模块的开发
    4.4 维修工具可达性分析模块
    4.5 可达性综合评估模块开发
    4.6 各功能模块应用及实例验证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专利

(6)基于可使用性评价的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零部件剩余使用寿命评估
        1.2.2 零部件再利用评价模型
        1.2.3 案例推理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退役汽车零部件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2.1 退役汽车零部件可使用性评估方法
        2.1.1 可使用性评估概念
        2.1.2 可使用性评估特点
    2.2 退役汽车零部件剩余使用寿命模型的建立
        2.2.1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
        2.2.2 平均使用寿命模型
        2.2.3 实际使用寿命模型
    2.3 退役汽车驱动桥壳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退役汽车零部件可使用性综合评估
    3.1 可使用性综合评估框架模型
    3.2 可使用性综合评估指标分析
        3.2.1 可靠性评估指标
        3.2.2 经济性评估指标
    3.3 可使用性综合评估方法分析
        3.3.1 模糊数学的概念
        3.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4 退役汽车零部件可使用性综合评估
    3.5 退役汽车驱动桥壳可使用性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可使用性评估的分类分级方法
    4.1 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方法
        4.1.1 分类分级基本原则
        4.1.2 分类分级定义
        4.1.3 分类分级过程
        4.1.4 分类分级意义
    4.2 退役汽车驱动桥壳分类分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结果预测
    5.1 案例推理方法
    5.2 分类分级结果预测过程
        5.2.1 预测案例库的建立
        5.2.2 案例检索
        5.2.3 案例修正和结果预测
    5.3 退役汽车驱动桥壳分类分级结果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录 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标识标签

(7)S装配企业风电设备投标流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
    2.1 流程管理
        2.1.1 流程管理的概念
        2.1.2 流程设计理论
        2.1.3 流程管理的思想
    2.2 评价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方法
        2.2.2 模糊层次评价方法
        2.2.3 数据包络技术(DEA)评价方法
        2.2.4 神经网络(BP)评价方法
    2.3 投标决策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S装配企业工程设备投标现状
    3.1 S装配企业概况
        3.1.1 S集团
        3.1.2 S重能公司
    3.2 工程设备投标流程
    3.3 流程分析
        3.3.1 流程规范性分析
        3.3.2 投标项目的决策评价
        3.3.3 竞争对手分析
    3.4 实证项目概述
        3.4.1 项目地理位置概述
        3.4.2 业主及工程概述
        3.4.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四章 流程改进
    4.1 项目商务的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4.1.2 评价指标的说明及测度
    4.2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4.3 项目投标分级实证
第五章 投标流程设计
    5.1 投标流程图设计
    5.2 流程说明
    5.3 岗位职责说明
        5.3.1 投标委员会
        5.3.2 投标项目经理
        5.3.3 营销技术支持部
        5.3.4 研究院
        5.3.5 财务本部
        5.3.6 商务部
        5.3.7 服务部
        5.3.8 总经办
    5.4 其他说明
        5.4.1 各部门责任人
        5.4.2 投标文件制作
        5.4.3 投标文件交接
        5.4.4 项目开标
        5.4.5 澄清要求
        5.4.6 保密责任
    5.5 附加说明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XXX投标申请表
附件B XXX风电场招标文件分析
附件C 投标机型及轮毂高度推荐表
附件D XXX项目投标商务偏差审批表
附表E XXX项目投标技术偏差审批表
附件F 投标报价审批表
附件G 投标总结报告框架目录
附件H 投标项目资料目录
附件I 投标决策评价分级问卷调查表
致谢

(8)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再制造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制造国外研究现状
        1.2.2 再制造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 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流程框架
    2.1 再制造的内涵
        2.1.1 再制造的定义
        2.1.2 再制造在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地位
        2.1.3 再制造的特征
    2.2 再制造流程及技术基础
        2.2.1 再制造流程
        2.2.2 再制造技术基础
    2.3 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总体流程框架
        2.3.1 可再制造性的定义
        2.3.2 可再制造性评价内涵
        2.3.3 可再制造性评价总体流程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性能冗余的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
    3.1 基于性能冗余的可再制造性评价的意义
    3.2 基于性能冗余的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
        3.2.1 性能冗余的概念及其基本描述
        3.2.2 基于性能冗余的零件可再制造性评价
        3.2.3 基于性能冗余的产品整机可再制造性评价
    3.3 废旧零件剩余疲劳寿命估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再制造过程的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
    4.1 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模型
    4.2 再制造技术性评价
    4.3 再制造经济性评价
        4.3.1 再制造经济性评价指数确定
        4.3.2 再制造成本构成分析
        4.3.3 再制造成本预测方法选择
        4.3.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再制造成本预测
    4.4 再制造绿色性评价
    4.5 基于物元模型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
        4.5.1 物元模型的基本概述
        4.5.2 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物元模型
    4.6 指标权重的确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变速箱实例分析
    5.1 概述
        5.1.1 汽车变速箱的功能
        5.1.2 汽车变速箱的基本结构及技术参数
    5.2 汽车变速箱可再制造性评价
    5.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再制造成本预测模型验证
    5.4 基于物元模型的汽车变速箱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9)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再制造工程
    1.1 再制造定义
    1.2 再制造流程
2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回收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2.1.1 耐用性
        2.1.2 回收质量
        2.1.3 回收价值
        2.1.4 回收市场
    2.2 技术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2.2.1 拆卸简易性
        2.2.2 清洗可行性
        2.2.3 检测与分类可行性
        2.2.4 修复与再加工可行性
        2.2.5 设备整体性能升级可行性
        2.2.6 装配简易性
    2.3 经济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2.4 资源环境性指标及其量化
        2.4.1 材料节省
        2.4.2 能源节约
        2.4.3 污染物减排
    2.5 风险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3 指标权重的分析与确定
    3.1 结构熵权法
    3.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确定
5 实例分析
6 结语

(10)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再制造工程简介
        1.2.1 再制造的定义
        1.2.2 再制造的流程与应用
        1.2.3 再制造与维修、再循环的区别
        1.2.4 再制造的意义
    1.3 再制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课题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冷水机组零部件剩余寿命评估及分类模型建立
    2.1 冷水机组结构分析
        2.1.1 冷凝器
        2.1.2 蒸发器
        2.1.3 压缩机
        2.1.4 膨胀阀
    2.2 冷水机组零部件失效形式分析
        2.2.1 磨损
        2.2.2 断裂失效
        2.2.3 腐蚀
        2.2.4 变形失效
        2.2.5 老化失效
    2.3 基于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法的零部件剩余寿命评估
        2.3.1 零部件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
        2.3.2 威布尔分布模型及其特性
        2.3.3 参数估计的图解法
        2.3.4 零部件剩余使用寿命的计算
    2.4 基于可靠性的零部件分类模型的建立
        2.4.1 零部件的可靠度
        2.4.2 可靠度与零部件分类的关系
        2.4.3 基于可靠度的零部件的分类模型的建立
    2.5 零部件分类实例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的综合评价分析
    3.1 判断设备是否适合可再制造的准则
    3.2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3.2.1 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方法
        3.2.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4 冷水机组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回收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3.4.2 技术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3.4.3 经济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3.4.4 资源环境性指标及其量化
        3.4.5 风险性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3.5 指标权重的分析与确定
        3.5.1 结构熵权法
        3.5.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3.6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3.7 小结
第四章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评价程序的编制
    4.1 冷水机组再制造性评价程序简介
    4.2 程序的使用方法
    4.3 实例分析:某离心式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
        4.3.1 机组概况和零部件失效形式分析
        4.3.2 基础资料收集
        4.3.3 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设备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DM的可制造性评价及设计优化研究[D]. 陈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AA公司半导体缓冲层薄膜工艺方案的评价与选择[D]. 徐一舟. 浙江大学, 2021
  • [3]基于SDGs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可持续性综合评价[D]. 窦金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盾构机再制造中的状态检测与评估技术研究[D]. 段保亮.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舰船设备维修可达性量化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D]. 沈啸.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基于可使用性评价的退役汽车零部件分类分级方法研究[D]. 赵璐.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S装配企业风电设备投标流程设计研究[D]. 孙海波.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8]废旧机电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研究及应用[D]. 向红.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6)
  • [9]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J]. 薛怀坤,由世俊,张欢,王亚楠,张琪. 暖通空调, 2014(08)
  • [10]冷水机组可再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D]. 王亚楠. 天津大学, 2014(05)

标签:;  ;  ;  ;  

装备可制造性综合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