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质地、直链淀粉含量与食用品质的关系

大米质地、直链淀粉含量与食用品质的关系

一、米饭质地与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1](2021)在《基于淀粉结构解析南方半糯性粳稻蒸煮食味品质与消化特性》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在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半糯性粳稻(南粳9108、苏香粳3号、徐稻9号)作为实验材料,以糯性粳稻(淮糯12、镇糯19、扬粳糯2号)、非糯性粳稻(淮稻5号、苏粳815、扬育粳2号)作为对照,阐明了半糯性粳稻蒸煮品质、食味品质与消化品质的特征特性,及其与淀粉精细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以期为南方半糯性粳稻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米饭蒸煮过程中,半糯性粳稻精米中水分的迁移速率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当蒸煮5 min时,水分的迁移速率达到峰值;蒸煮10 min后,水分迁移趋于稳定,半结合水与结合水含量基本不再变化。半糯性粳稻蒸煮后,结合水含量与非糯性粳稻相似并显着高于糯性粳稻,而半结合水含量较糯性粳稻低。半糯性粳稻RVA特征值介于糯性与非糯性粳稻之间,半糯性粳稻与非糯性粳稻一样需要较高的糊化温度使淀粉彻底糊化。同时半糯性粳稻崩解值最大,消解值较糯性粳稻一样为负值,其米饭质地优良,冷饭质地优异。半糯性粳稻米粉的回复值显着低于非糯性粳稻米粉,说明与非糯性粳稻相比,半糯性粳稻不易回生,具有较强的抗回生能力,有助于米饭保持较好的口感。2.半糯性粳稻米饭食味值介于糯性粳稻与非糯性粳稻之间。在口感方面,半糯性粳稻较其他两种粳稻相比,其米饭质地适中,柔软有弹性不黏牙,有着良好的适口性。半糯性粳稻因其直链淀粉含量低,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口感的均衡性接近糯性粳稻米饭,却没有糯性粳稻过分黏滞的不适口感,同时明显优于非糯性粳稻米饭。在米饭回生过程中,半糯性粳稻米饭结合水的含量缓慢增大,回生120 min后,半糯性粳稻中结合水含量仅增加了2.25%,同时半糯性粳稻米饭内部结构对于结合水的束缚能力基本没有变化。半糯性粳稻米饭中水分的运动能力显着弱于糯性粳稻米饭,而强于非糯性粳稻米饭。含有较高支链淀粉与低直链淀粉使得半糯性粳稻米饭较强的持水能力,具有较强的抗回生能力,米饭冷而不变硬,口感较好。3.在咀嚼过程中,半糯性粳稻米饭第一次咀嚼的过程中所做的功,明显少于非糯性粳稻,而多于糯性粳稻,说明半糯性粳稻米饭的硬度低于非糯性粳稻,而高于糯性粳稻。此外,与非糯性粳稻相比,半糯性粳稻米饭咀嚼过程中,易破碎结构所需总功、不易破碎结构所需总功都较少。半糯性粳稻米饭在口腔中生成的葡萄糖含量低,与非糯性粳稻无明显差异显着低于糯性粳稻。进一步采用Englyst法测定半糯性粳稻淀粉的消化性,发现半糯性粳稻的淀粉消化特性介于糯性与非糯性粳稻之间,快消化淀粉(RDS)含量比非糯性粳稻淀粉高,且比糯性粳稻淀粉低5.41%;慢消化淀粉(SDS)含量与非糯性粳稻接近,并显着高于糯性粳稻淀粉;抗消化淀粉(RS)高于糯性粳稻并显着低于非糯性粳稻。4.通过研究粳稻淀粉的精细结构发现,半糯性粳稻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介于糯性粳稻淀粉和非糯性粳稻淀粉之间,支链淀粉结构中短链含量最少。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特性具有显着负相关,与消化特性具有显着正相关。粳稻米饭的硬度、弹性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平衡值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回生过程中,米饭中水分的运动能力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凝胶结构对水分的束缚能力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米饭质地越硬,黏性越小,咀嚼做功越大。直链淀粉含量与RDS含量极显着负相关,与SDS含量、RS含量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5.半糯性粳稻南粳9108籽粒中淀粉积累随生育进程均呈“S”形变化,花后0-30 d平均积累速率呈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30 d左右。南粳9108直链淀粉积累量较淮稻5号少的主要原因是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晚,较镇糯19多的主要原因是最大积累速率大,活跃积累天数长。南粳9108籽粒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在10 d内已快速累积了 4.56%,随着灌浆的进行,在10-40d逐渐变大至9.10%。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的品种,越表现在灌浆前期直链淀粉的快速积累上。南粳9108总淀粉平均积累速率峰值出现时间与AGPase活性峰值出现时间较为一致在30 d左右,SSS、SBE活性峰值也出现在30 d左右。综上,直链淀粉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消化特性最主要的因素。半糯性粳稻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较少在10%左右,支链淀粉结构中短链含量少。半糯性粳稻蒸煮品质接近非糯性粳稻,糊化温度高,崩解值大,不易糊化,回复值小,蒸煮后结合水含量高,半结合水含量低,米饭持水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抗回生能力,米饭冷而不变硬,有助于米饭保持较好的口感。较其他两种粳稻相比,半糯性粳稻米饭质地适中,柔软有弹性不黏牙,口感较好,口腔咀嚼用力做功少,有着良好的适口性。半糯性粳稻较糯性相比不易消化,在口腔中的生成的葡萄糖含量低。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半糯性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累积速率较糯性粳稻高,较非糯性粳稻低,GBSS直接影响直链淀粉的积累。SBE与DBE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支链淀粉的合成。

薛薇[2](2021)在《江苏省粳米品质分析及其淀粉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米产业是江苏省重要的农业基础产业,近年来,按照“打造新时代江苏鱼米之乡”规划,全省全力推进优良食味稻米产业发展。筛选优质稻米品种,提高大米食味品质,加强优质稻米生产的任务十分重要。当前,江苏省常规水稻种植类型为软稻(半糯粳稻)和普通粳稻。其中软稻具有直链淀粉含量低(2%-13%)、食用品质佳的特点,近几年推广面积达到江苏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一半。目前我国稻米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和广泛性,无法客观反映江苏省稻米品质情况。因此,研究江苏省稻米品质特性,建立适用于江苏省优质稻米的评价体系极为重要。基于此,本课题对74份江苏省粳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品质分析,确定影响江苏省粳稻食用品质的关键指标。以期建立适合江苏省粳稻品质评价体系,阐明影响其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为优质稻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撑。1.系统对比了江苏省内43份软米和31份普通粳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理化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结果表明:软米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普遍劣于普通粳米,整精米率平均值(59.14%)低于普通粳米整精米率(62.03%);垩白粒率(26.02%)和垩白度平均值(7.43%)均高于普通粳米的垩白粒率(16.83%)和垩白度(4.28%);软米和普通粳米的基本理化品质差异显着,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5.58%-10.04%)显着低于普通粳米(13.20%-23.58%),软米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7.07%)低于普通粳米(7.48%);软米具有更好的食味品质,软米米饭的食味值、感官评分均高于普通粳米米饭,且软米米饭具有较低的硬度(3.69 kgf)、较高的黏度(0.71 kgf)和弹性(0.71)。软米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平均值均高于普通粳米,终值黏度和回生值平均值均低于普通粳米。因此,相对而言,软米具有低直链淀粉、高食味和高垩白的特点。2.对江苏软米和普通粳米的理化性质与蒸煮食用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软米的米饭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R2=0.7137),与蛋白质含量无显着相关性;普通粳米的米饭食味值与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均呈负相关(R2=0.7941、R2=0.3455);软米和普通粳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均与崩解值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回生值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软米米饭食味值与崩解值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回生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普通粳米米饭食味值与崩解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回生值呈显着负相关(p<0.05);于软米而言,较低的崩解值和较高的回生值使其具有优良的食用品质,使得软米米饭硬度黏度适中,软而不烂。同时,崩解值在800 c P-1200 c P之间,回生值在500 c P-800 c P之间的软米和普通粳米具有较高的食味值。3.进一步研究了软米和普通粳米中淀粉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性及其各特性间的相关性。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普通粳米淀粉相比,软米淀粉具有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低的终值黏度和回生值;较强的凝胶网络结构;此外,软米淀粉和普通粳米淀粉的水溶性指数和膨润力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粒径分布结果表明,软米淀粉的粒径分布受品种影响较大,小颗粒占比较高,且D50、D90分布范围较普通粳米淀粉更广。结晶结构表明,软米淀粉的结晶度和表面有序度较大,半结晶层厚度较小。分子结构表明,软米淀粉的分子量、分支密度和短支链比例均高于普通粳米淀粉,长支链比例低于普通粳米淀粉。综上所述,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是影响淀粉理化特性和结构特性的主要原因。4.对淀粉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性与米饭食用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硬度显着正相关(p<0.05),与黏度极显着负相关(p<0.01);淀粉分子大小和链长分布是影响米饭硬度和黏度的重要因素,硬度与支链淀粉的长支链含量(B2和B3)显着正相关(p<0.05),黏度与支链淀粉的短支链含量(A和B1)极显着正相关(p<0.01)。因此,支链淀粉的短支链和长支链含量是影响软米和普通粳米米饭食用品质的主要原因。

田铮,赵春芳,张亚东,赵庆勇,朱镇,赵凌,陈涛,姚姝,周丽慧,梁文化,路凯,王才林,张红生[3](2021)在《江苏省半糯型粳稻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两年江苏省选育了大量的半糯型粳稻品种。不同半糯型粳稻品种间的食味品质及稻米理化特性仍存在较大差异。探究影响半糯粳稻食味品质形成的原因,将为优良食味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9年参加江苏省优良食味稻米评比的39个半糯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蒸煮食味、外观、理化、RVA谱特征值等24个品质相关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食味值组别间各性状指标的差异及与食味品质之间相关性。【结果】依据食味值高低将其分为高食味值(>80)、中食味值(70~80)和低食味值(<70)三组。与低食味值组相比,高食味值组品种具有较低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和米饭硬度,较好的透明度,较高的胶稠度、米饭外观和黏度值。统计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成糊温度、RVA谱特征值在三组间差异均不显着。相关性分析表明,米饭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呈显着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成糊温度、透明度及垩白性状显着负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高食味值组中各性状与食味值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而中、低食味值组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均呈显着正相关。【结论】稻米外观和理化品质对半糯型粳稻食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半糯型粳稻中食味值较高的品种往往具有更好的外观品质、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较低的蛋白质含量,因此在半糯型水稻育种过程中应重视这些指标的辅助选择。

马会珍[4](2021)在《不同生态区优质食味粳稻品质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进行,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以收集的来自辽宁省(5个)、吉林省(5个)和黑龙江省(包括3个日本选育品种在内共13个品种)共计23个优质粳稻品种为材料,在统一肥水等相关栽培管理的条件下,分别在辽宁省盘锦市、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五常水稻研究所进行种植,系统比较上述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地区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北方粳稻品种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不同粳稻生产区种植时,其加工品质普遍较高,差异并不显着。在粒型上,北方粳稻品种在黑龙江种植时长宽比值较小,米粒较短。在外观上,在辽宁种植时的垩白粒率在11.79-41.35%,垩白度在2.42-16.19%;在吉林种植时的垩白粒率在9.89-34.29%,垩白度在2.35-14.33%;在黑龙江种植时的垩白粒率在8.51-37.92%,垩白度在2.74-8.22%,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其外观品质整体在黑龙江种植时最优。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北方粳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而胶稠度则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在RVA谱特征值中,北方粳稻品种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均在黑龙江种植时最高,而消减值和回复值在黑龙江种植时最低。在淀粉的热力学特性上,糊化焓在黑龙江种植时最低,回生焓最小,淀粉小颗粒含量在黑龙江种植时最高,大、中颗粒含量最低。在黑龙江种植的米饭硬度最小,黏度最大,弹性也相对较高,食味值在63.7-80.9,食味品质最佳。2.以辽宁省(5个)、吉林省(5个)和黑龙江省(5个)的代表性优质粳稻品种和江苏省代表性优质粳稻品种(软米品种和非软米品种各5个)为材料,在各自最佳生态区进行种植,比较南方和北方粳稻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北方三省的加工品质整体优于江苏省。在粒型上,与江苏非软米相比,北方粳稻品种米粒较短小;而与软米相比,米粒较为细长。在外观上,江苏软米和非软米品种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显着高于北方粳稻,外观品质较差。江苏非软米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与北方粳稻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但其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北方粳稻,食味值在56.9-66.5,食味品质较差。与北方粳稻相比,江苏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米饭硬度小,黏性大,峰值黏度、崩解值均高于北方粳稻,消减值、回生值小,食味值在67.0-78.0;北方粳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蛋白质含量较低,米饭硬度大,弹性高,淀粉小颗粒含量高,食味值在71.0-80.9,与江苏软米相比食味值略高,但没有显着差异。3.在得出以上初步结论的基础上,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产自全国各地的优质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全国部分优质粳稻品质的差异,重点以获得优质食味金奖的1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将其分为南、北两大地域来源,系统比较南方优质食味粳稻与北方优质食味粳稻品质的差异,以进一步验证前两部分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参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无论是粒型,还是垩白率与垩白度差异均较大;在蒸煮食味方面,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的感官评分分值分别在44.00-82.00和52.20-91.86。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RVA谱中的消减值、回复值以及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与米饭食味值均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60、-0.57、-0.37和-0.56;而RVA谱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与米饭食味值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和0.36。与北方优质粳稻相比,南方优质粳稻的米粉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降低12.00%和21.19%;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的绝对值提高16.15%和15.00%。北方粳稻外观晶莹剔透,垩白度在0.50%-3.50%,米饭直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经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在56.00-74.00,专家感官评分在86.14-90.67;而南方粳稻外观相对浑浊,垩白度在1.86%-11.21%,米饭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软化了其口感,米饭软而黏,经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在54.00-82.00,专家感官评分在82.29-91.86,南方优质粳稻与北方优质粳稻经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感官评分间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北方粳稻在东北三省种植时,稻米品质整体在黑龙江种植时最佳,但差异并不显着。北方粳稻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较低,米饭弹性好,而南方粳稻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软而黏,但由于高温高湿的环境,在相同的氮肥肥水平下,其蛋白质含量要高于北方粳稻,食味品质与北方粳稻相比略有不足,但差异并不显着,对全国部分优质稻品种品质差异的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因此,在相对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下,适当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使得米饭软糯具有弹性,是南方粳稻进一步提升其稻米品质的重要途径。

朱安[5](2021)在《穗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绿色优质高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施用穗粒肥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但有关穗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选用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南粳5055、南粳46、金香玉1号,普通食味水稻品种淮稻5号和连粳7号为材料,分别设置了 0、54、108、162、216 kg N hm-2五种穗肥用量和0、27、54、81 kg Nhm-2四种粒肥用量,研究不同穗粒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农艺性状、群体质量、氮素吸收利用、稻米品质和关键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期阐明穗粒肥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机理,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穗肥用量的增加,南粳9108、南粳5055、淮稻5号和连粳7号的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分别增加16.9%~21.8%和21.1%~27.9%,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据穗肥用量和产量的二次方程计算出南粳9108、南粳5055、淮稻5号和连粳7号的最适穗肥用量分别为146.9、150.0、167.9和170.8 kg hm-2。适量施用穗肥能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穗肥吸收利用效率,但过量施用穗肥会使群体结构变劣,不利于生育后期的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从而降低产量。2.增加穗肥用量,南粳9108、南粳5055、淮稻5号和连粳7号整精米率先升高后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则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南粳5055和非优质食味水稻品种淮稻5号、连粳7号分别在108和162 kg hm-2穗肥用量下外观品质较优。谷蛋白、醇溶蛋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随穗肥用量的增加而上升,营养品质有所改善。在穗肥用量为216 kg hm-2下,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和胶稠度较不施穗肥分别降低24.0%~25.8%和10.76%~11.11%,普通食味水稻品种则分别下降11.6%~15.0%和8.6%~9.7%,食味值显着降低,蒸煮食味品质变劣,优质食味水稻品种蒸煮食味特性对穗肥用量响应程度较大。穗肥施氮量在108 kg hm-2时,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055产量较高,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优,谷醇蛋白比、食味值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较高,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协调较好。3.金香玉1号、南粳46和淮稻5号的产量随着粒肥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优质食味水稻金香玉1号和南粳46在54 kg hm-2粒肥水平下产量最高,淮稻5号则在27 kg hm-2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增施粒肥,实粒/叶、粒重/叶和收获指数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金香玉1号和南粳46的粒肥农学利用效率、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均在54 kg hm-2粒肥水平下最高。4.施用粒肥能够改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金香玉1号、南粳46和普通食味水稻品种淮稻5号的加工和外观品质,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消解值和支直比,降低胶稠度、崩解值和食味值,使稻米适口性变劣。与不施粒肥相比,在81 kghm-2粒肥用量条件下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分别下降13.2%~17.9%、5.5%~5.7%和14.5%~15.0%,普通食味水稻品种的上述指标则下降12.6%、3.4%和12.8%,较高的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食味特性影响大于普通食味水稻品种。粒肥施氮量为27kghm-2时,优质食味水稻具有较低的支直比、消解值,较高的崩解值,稻米蒸煮食味品质降幅较小,能够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5.抽穗后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颗粒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且与稻米蛋白质、淀粉及其组分的合成与积累存在密切关系。相关分析表明,抽穗后7~21 d籽粒中GS和GOGAT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0.602*~0.859**);在直链淀粉迅速积累时期(花后5~15d),籽粒中GBSS活性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均呈不同程度正相关(r=0.433*~0.729**)。优质食味品种稻米和普通食味品种稻米中的总蛋白质及各蛋白组分含量均与稻米食味值及米粉粘滞性呈不同程度负相关。表明施用适量的穗粒肥可以通过调节灌浆结实阶段氮代谢和淀粉代谢关键酶活性,进而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指标。

马会珍,陈心怡,王志杰,朱盈,蒋伟勤,任高磊,马中涛,魏海燕,张洪程,刘国栋[6](2021)在《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及蒸煮食味品质特征比较》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优质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分析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将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15个粳稻品种按地域分为南、北两大来源,比较研究不同地域来源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的差异。【结果】(1)参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无论是粒型,还是垩白率与垩白度差异均较大;在蒸煮食味方面,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的感官评分分值分别在44.00—82.00和52.20—91.86。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RVA谱中的消减值、回复值以及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与米饭食味值均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60、-0.57、-0.37和-0.56;而RVA谱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与米饭食味值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和0.36。(2)与北方优质粳稻相比,南方优质粳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增加了178.78%和139.11%;直链淀粉含量降低28.25%,蛋白质含量提高7.37%;米粉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降低12.00%和21.19%;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的绝对值提高16.15%和15.00%;南方与北方优质粳稻经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感官评分间无显着差异。【结论】参与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粳稻品种,其稻米的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显着;北方粳稻外观晶莹剔透,垩白度在0.50%—3.50%,米饭直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口感在56.00—74.00;而南方粳稻外观相对浑浊,垩白度1.86%—11.21%,米饭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软而黏,食味值在54.00—82.00。

黄李春[7](2020)在《精细调控Wx和SSII基因表达改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文中指出稻米蒸煮食味品质(Eating and cooking quality,ECQ)是广受消费者、育种家、研究人员和农户关注的稻米品质性状。淀粉的理化特性是决定稻米ECQ的关键因素。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和糊化温度(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GT)较低、胶稠度(Gel consistency,GC)较软的稻米往往具有更高的ECQ。在淀粉合成相关基因(Starch synthesis-related genes,SSRGs)中,编码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Ⅰ(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Ⅰ,GBSSI)的蜡质基因(Waxy,Wx)是控制稻米AC和GC的主效基因、控制GT的微效基因,因此往往也被认为是决定稻米ECQ的首要基因。Wx基因座内的自然等位变异导致了现代水稻品种中AC和ECQ的广泛差异。优良Wx等位变异的应用,为稻米ECQ的改良育种带来了重大突破。近年来新型Wx自然等位变异的挖掘已进入了瓶颈,而现有Wx等位变异的缺陷逐渐引起了育种家和研究者的关注。为防止稻米品质的高度同质化以及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对稻米ECQ多样化的需求,当前育种家迫切需要可在现有广泛应用的Wx等位基因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稻米品质的新型Wx等位基因。CRISPR/Cas技术的出现为创建新型Wx等位基因提供了可能。此外,编码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Ⅱ(Soluble starch synthase Ⅱ,SSⅡ)的 SSⅡ基因(包括 SSⅡ-1、SSⅡ-2和,SSⅡ-3)可以通过调节支链淀粉A链和B1链的比例调节稻米GT,也是影响稻米ECQ的关键基因。当前围绕SSⅡ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SⅡ-3(也叫ALK)基因,其被证明是控制GT的主效基因。而我们前期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下调SSⅡ基因中被忽略的SSⅡ-2基因的表达也可显着改良稻米ECQ,表明其在稻米ECQ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此,一方面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Wx基因启动子关键位点和Wx基因编码区3’端非催化结构域位点进行编辑,期望通过微调Wx基因表达或GBSSI酶活的方式创建能适度调节稻米AC的新型Wx等位基因;另一方面在实验室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利用杂交和CIRSPR/Cas9技术对SSⅡ-2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稻米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进行解析,以期为稻米ECQ改良提供新的靶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Wx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和GBSSI蛋白结构域分析,本研究在Wx基因启动子上关键位点和Wx基因编码区3’末端选取了 9个靶位点(S1-S9),在携带Wxb等位的常规粳稻日本晴背景下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其进行定点编辑。AAC测定结果显示,Wx基因核心启动子S7位点编辑材料的AAC显着降低,具有改良稻米品质的潜力。通过加代种植,共筛选到六种去除T-DNA插入的S7位点纯合突变类型,分别为Wxb-C/A、Wxb-A/C、Wxb-i1、Wxb-d2、Wxb-d8和Wxb-d15海南冬季种植条件下,六种新型Wx等位变异的AC均显着降低,在常规粳稻(Wxb)和优质软米(Wxmp)之间呈梯度分布。稻米理化品质分析发现其稻米品质显着提高至接近优质软米水平,但籽粒外观仍保持高度透明,未出现类似于软米的暗胚乳缺陷。2.Wx基因表达和启动子体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编辑Wx基因启动子S7位点引起的AC变化主要是由Wx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降低所致,编辑Wx基因核心启动子S7位点可有效调节Wx基因表达和直链淀粉合成。推测是由于编辑S7位点破坏了Wx基因核心启动子上某个或某些RNA聚合酶Ⅱ核心转录机制中通用型转录因子(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s,GTFs)的识别或结合位点,导致Wx基因基础水平转录降低所造成的。序列比对发现S7位点在Wxlv、Wxa、Wxin、Wxmp和Wxop等Wx自然等位变异中高度保守,表明在不同Wx自然等位变异中编辑S7位点将有机会获得更多AC变异的新型Wx等位基因,进一步丰富稻米品质改良的种质资源。3.在扬州夏季和海南冬季两种种植条件下,含有S7位点编辑来源的六种新型Wx等位基因的水稻AC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在海南冬季种植条件下,各材料的AC均显着降低;而在扬州夏季种植条件下,携带Wxb-C/A和Wxb-d15稻米的AC增加,携带Wxb-A/C、Wxb-il、Wxb-d2和Wxb-d8稻米的AC小幅降低,其中仅有Wxb-d8的降幅达到了显着水平。通过灌浆结实期温度处理实验证实温度差异是导致两地AC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表明编辑Wx基因启动子S7位点调节Wx基因表达响应温度。推测是由编辑S7位点降低了 GTFs对Wx基因核心启动子识别或结合的热稳定性所致。深入探究GTFs识别或结合Wx基因核心启动子响应温度的机制,有望为选育兼顾优质和极端温度钝性的优质品种提供可能。4.通过梯度烘干实验对在日本晴(Nip(Wxb))中创建的SSⅡ-2 RNAi转基因材料及与其AC相近的软米对照在不同含水量情况下的籽粒外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SSⅡ-2 RNAi转基因稻米在低含水量下仍保持良好的透明度,未出现类似于关东194、南粳9108和Nip(Wxmp)等软米对照的暗胚乳(半透明)缺陷。米粒横断面淀粉粒形态观察结果显示,在低含水量情况下,低AC和无AC的Nip(Wxmp)和Nip(wx)淀粉粒中间会产生空腔,且AC越低,空腔越多;而SSⅡ-2RNAi转基因材料和亲本Nip(Wxb)淀粉粒中没有空腔。推测这些空腔影响光在水稻籽粒中的穿透是导致籽粒透明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晶体特性分析显示,SSⅡ-2 RNAi转基因材料淀粉的结晶度较亲本显着提升。推测下调SSⅡ-2基因的表达优化了 SSⅡ-2 RNAi转基因材料的淀粉晶体特性,导致其在低含水量情况下淀粉粒中间不形成空腔可能是其籽粒保持良好外观品质的主要原因。5.通过杂交将SSⅡ-2RNAi结构导入日本晴背景、分别携带Wxa和wx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ip(Wxa)和Nip(wx)中。不同Wx等位基因背景中稻米理化品质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抑制SSⅡ-2基因的表达在非糯背景中可协同调控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合成进而改良稻米ECQ,在糯稻背景中仅能调控支链淀粉的合成优化稻米GT,表明Wx基因参与了SSⅡ-2 RNAi转基因稻米的品质形成。本研究进一步通过CRISPR/Cas9技术创建了ssii-2、ssii-3单突变体和ssii-2ssii-3双突变体。分析结果显示,尽管ssii-2ssii-3突变体AC无显着降低,但其支链淀粉结构、GT和RVA谱均与SSⅡ-2 RNAi转基因系高度相似,表明SSⅡ-3基因确实参与了 SSⅡ-2 RNAi转基因稻米的品质形成。因此,SSⅡ-2 RNAi转基因稻米的ECQ显着提高是协同下调SSⅡ-2、SSⅡ-3和Wx三个基因的表达优化胚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合成的结果。6.ssii-2突变体中稻米AC显着降低;在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中,ssii-2突变体DP 10-12和DP ≥ 34链的比例较亲本对照略有增加,DP 6-9和DP 13-33链的比例略有减少,导致GT显着降低;SSⅡ-2突变后淀粉的晶体特性显着增加;SSⅡ-2突变后Wx基因和SSⅡ-3基因的表达均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SSⅡ-2在胚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合成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作为稻米ECQ和外观品质改良育种的新靶基因。

赵杰[8](2020)在《水稻直链淀粉含量调控QTL qAC3的精细定位与效应分析》文中认为淀粉是水稻胚乳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淀粉的组分和结构特性对稻米品质起决定作用。淀粉主要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其中直链淀粉含量是评价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直链淀粉含量过高的稻米往往表现为米饭较硬,食味较差,而直链淀粉含量过低,不仅造成米饭太黏而且会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因此,需要通过种质资源筛选和直链淀粉含量微效控制基因位点的鉴定并对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微调,进而适度调控稻米的食味品质。前期研究中在以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NIP)为背景,导入籼稻品种9311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发现了一个能够微调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QTL位点qAC3,发现其能适度提高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以携带qAC3的日本晴背景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HZ1230为材料,一方面通过与受体亲本日本晴构建的分离群体对qAC3进行精细定位;另一方面构建了qAC3的近等基因系,并系统评价了该QTL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分析表明qAC3为控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微效隐性基因,利用高世代回交群体将qAC3定位在水稻基因组第3号染色体分子标记3AC7与3AC10之间约258Kb的区间。2、构建了 NIP背景下qAC3的近等基因系NIP(qA C3),稻米品质分析表明,常温条件下qAC3能够适度提高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但是对于胶稠度、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没有显着影响。稻米食味测定表明NIP(qAC3)稻米食味值较亲本对照明显提高。随后,对稻米淀粉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样品间淀粉晶体结构差异不明显;进一步利用高温凝胶排阻色谱仪和高效液相阴粒子色谱仪分析了淀粉的精细结构,结果表明NIP(qA C3)淀粉中直链淀粉中的短链部分显着增加,同时,支链淀粉中的短链分支(DP 6-20)也显着增加。3、比较了 NIP(qA C3)水稻植株种子中Wx基因的表达特性和编码蛋白GBSSI的酶活性。发现,正常条件下携带qAC3位点的水稻种子中Wx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通过定量分析种子中GBSSI的酶活性,发现携带qAC3位点的水稻种子中GBSSI的酶活性也明显增加。该基因表达与酶活性变化趋势与直链淀粉含量的上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4、系统分析了高温条件下qAC3对稻米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qAC3位点高温下对籽粒外观品质没有显着影响,但是能够显着改善高温带来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此外,HT-NIP(qA C3)稻米的胶稠度受到的高温影响相对NIP受到的影响也较小,与对照HT-NIP相比,表现为高温条件下稻米胶稠度显着变软。热力学分析表明,HT-NIP(qA C3)稻米的糊化温度较亲本对照增加较小,相对糊化温度显着降低。蛋白质含量分析表明HT-NIP(qAC3)稻米蛋白质含量变化也较小。随后,分析了高温对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发现HT-NIP(qAC3)稻米淀粉片层强度显着降低。进一步的淀粉精细结构分析表明,高温条件下HT-NIP(qAC3)稻米直链淀粉中的短链部分显着增加,同时支链淀粉中的短链分支(DP 6-20)也显着增加。

朱玲[9](2020)在《基于结构剖析和实时监测研究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文中指出大米食味品质是衡量大米优劣的重要指标。大米的成分组成、分子结构和煮制过程是影响其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基于改善大米食味品质的研究也大多围绕这些因素开展。但大米成熟籽粒结构致密、坚硬难以剖析,其组分分布及结构依然不是很清晰,对大米食味影响的研究也仅限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同时,大米煮制的研究大多是为电饭煲产品开发服务,其理论基础还十分薄弱。为此,本论文以粳米为研究对象,以力学、热力学特性作为大米食味品质的关联指标,深入研究大米煮制过程中食味影响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大米成熟籽粒不同层级结构的全面剖析和观察,研究各组分在大米籽粒中的实际存在状态和变化过程;通过建立大米煮制过程的实时监测方法,全面跟踪并分析大米在煮制过程中的水分迁移、物质渗漏及组分构象转变等规律,探明各因素对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成熟大米籽粒硬度高、易碎等特征,通过固定液、包埋工艺的优化,改善其韧性、降低脆性,实现了完整成熟籽粒的半薄和超薄切片。在此基础上,采用体视显微镜的正相立体感,观察籽粒整体形态、透亮度及表面结构,冷冻淬断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籽粒内结构紧致且有细小间隙,由此建立了成熟大米籽粒不同层级结构的剖析方法。剖析结果表明,淀粉在籽粒不同部位的分布存在差异,蛋白质以球形分布于细胞壁和少量淀粉体的边缘。细胞壁具有自发荧光性,呈“蜂窝状”分布,为束状多层结构,紧密包裹着淀粉和蛋白质。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等手段对大米煮制程序的差异性进行解析,得出煮制程序的前1400 s,尤其是0 s700 s为不同煮制程序的特征差异段。建立宽范围、多阶段式大米煮制程序,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动态流变仪对煮制过程中大米籽粒的热力学及力学特性进行监控。结果表明,在大米煮制过程中,米粒内淀粉的凝胶化呈现两段式吸热变化,第一阶段为近晶态至向列态转变,第二阶段为向列态向无序化转变。采用动态流变仪模拟不同煮制条件并监测模量变化,发现大米籽粒在受热过程中存在玻璃化转变及淀粉凝胶化两阶段相变,且各阶段相变程度与大米籽粒的升温速率及浸泡温度密切相关。分析大米煮制过程中的水分含量、水分分布及质子运动性等变化,发现水分在煮制前期以物理渗透为主,迁移较慢,大米籽粒内的细小缝隙及组分间的间隙是其迁移的主要通道。当温度升高至淀粉糊化温度,迁移速率增加,淀粉颗粒膨胀吸水,籽粒内因相变所形成的缝隙为水分的进一步渗入提供了路径。当在高温条件下保温时,水分在籽粒内与各组分相互作用增加,运动性降低,水分在籽粒内进一步均匀分布。煮制过程中的升温速率、浸泡温度均与水分的迁移速率及籽粒力学特性密切相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水分迁移通道及物质结构转变,进而最终影响米饭的黏弹性。将不同检测器与凝胶色谱相结合,分析大米煮制过程中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尺寸变化,探究大米煮制过程中物质渗漏及结构演变机制。研究发现:在30°C60°C渗漏物中淀粉、蛋白质占较小的比例,主要为非淀粉、蛋白类小分子低聚物。而在较高的温度下(70°C100°C),渗漏物中淀粉、蛋白质比例逐渐增加。淀粉主要以淀粉颗粒的形式渗漏,而直链淀粉并未优先渗漏出籽粒。在大米煮制过程中,渗漏固形物中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加,而籽粒内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变化较小。煮制不同阶段,大分子物质的结构差异主要来源于淀粉分子尺寸、分子体积及形态的变化,决定了淀粉不同层级的转变,进而影响大米最终食味品质的形成。籽粒内大分子物质渗漏的转变温度在70°C,而淀粉长程结构在90°C左右转变较为明显,双螺旋结构的完全无序化出现在100°C保温后15 min。对不同煮制温度、时间下大米籽粒的不同层级结构进行剖析,发现大米籽粒内胚乳细胞壁韧性强,为大米籽粒的骨架结构,维系着大米的籽粒结构。在煮制过程中,因籽粒内淀粉的吸水、膨胀使得细胞壁易断裂,而表层细胞壁因致密且厚实,在煮制较高的温度下仍保持完整结构,从而限制了边缘胚乳细胞内淀粉的凝胶化进程。大米蛋白体的形态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部分二级结构在煮制过程中有所转变。淀粉和胚乳细胞壁在煮制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且随着淀粉的凝胶化、细胞壁的破裂而相互缠结。细胞壁结构的破坏对大米籽粒煮制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影响较大。然而,蛋白质与淀粉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其主要通过空间位阻的方式影响大米籽粒煮制过程中的淀粉凝胶化,从而影响最终米饭的食味品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大米不同层级的结构剖析和煮制过程的实时监测,研究了大米煮制过程中热力学特性和物质迁移与结构演变的动态变化,阐述了大米煮制过程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

张文星[10](2020)在《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在应用籼粳稻杂交创制优良粳稻以期综合两亚种优势的育种实践中,由于籼稻血缘的渗入导致育成粳稻食味品质显着下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明确籼稻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应用食味品质优良的粳稻K1240为受体亲本,食味品质差的籼稻TN013为供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SLs)的 40 个家系(KT1-KT40)及其两亲本(K、T)为试验材料开展遗传定位分析与环境互作分析。试验分别在海南和北京种植KT家系与亲本,以受体亲本K为对照发掘不同生态环境下,各食味指标显着劣于背景亲本K的家系,来确定影响食味指标的染色体片段。同时对不同环境下食味指标相关染色体片段遗传效应的稳定性进行调查,找出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能稳定遗传的染色体片段,为后续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发现:1.本研究采用的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及其两亲本在海南、北京两个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少数食味品质相关指标性状在两亲本中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多数食味品质相关指标性状在两亲本中均表现出显着差异。其中在两个生态环境中,直链淀粉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在两亲本中均无显着性差异,其单片段代换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的变异系数也较低。而外观评分、黏度评分、平衡度评分、食味值评分、热浆粘度、崩解值、冷胶粘度及回复值在两亲本中均有显着性差异,其单片段代换系上述指标的变异系数也较高。有部分指标亲本在海南、北京两个不同生态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趋势,推测这些指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家系携带的控制该指标的染色体片段为环境敏感型。2.通过对两亲本在北京生态环境中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比较,发现两亲本富含不同聚合度的支链淀粉,优质食味品质的亲本K中聚合度5-12的短支链淀粉含量更丰富;而食味品质差的亲本T中聚合度13-60的支链淀粉含量更丰富。3.通过对该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在海南、北京生态环境下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此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米饭食味品质与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无显着相关关系;与蛋白质含量、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冷胶粘度及回复值均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差异。4.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众多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找出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组分,发现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米饭蒸煮特性指标及RVA特征值分别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第三组分,贡献率分别为32.89%、25.15%和 18.60%。5.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相关指标QTL鉴定,共发掘到海南地区QTL共21个,北京地区QTL共74个,其中两地共有的环境钝感型QTL共7个。具体情况如下,北京地区的峰值粘度QTL16个;海南地区热浆粘度QTL6个,北京地区18个,两地共有QTL4个;海南地区崩解值QTL5个,北京地区3个;海南地区冷胶粘度QTL3个,北京地区20个,两地共有QTL2个;北京地区回复值QTL2个;海南地区外观QTL7个,北京地区4个,两地共有QTL1个;北京地区黏度QTL5个;北京地区平衡度QTL3个;北京地区食味值QTL3个。6.对低食味值家系材料及受体亲本K1240的米粒横截面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低食味值家系材料与受体亲本K的淀粉粒形状、大小、空间排列有较大的差异。受体亲本K的淀粉粒规则有棱角,排列紧密,淀粉粒间没有空隙;低食味值家系的淀粉粒较为圆滑,排列松散,淀粉粒间空隙较大。

二、米饭质地与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饭质地与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淀粉结构解析南方半糯性粳稻蒸煮食味品质与消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优质稻米及半糯性粳稻的研究进展
        1.2.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及消化特性的研究进展
        1.2.2.1 蒸煮品质
        1.2.2.2 食味品质
        1.2.2.3 消化特性
        1.2.3 淀粉结构及其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与消化特性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1.2.3.1 淀粉结构
        1.2.3.2 淀粉精细结构对蒸煮食味品质与消化特性影响
        1.2.4 灌浆期水稻籽粒淀粉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3.1 目的意义
        1.3.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半糯性粳稻蒸煮食味品质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3.1 米饭食味指标
        2.2.3.2 米饭质构特性
        2.2.3.3 米饭中水分运动特性
        2.2.3.4 米粉糊化特性(RVA)
        2.2.3.5 淀粉热力学特性(DSC)
        2.2.3.6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粳稻蒸煮特性分析
        2.3.1.1 粳稻淀粉糊化特性(RVA)的差异
        2.3.1.2 粳稻淀粉热力学特性(DSC)的差异
        2.3.1.3 粳稻精米浸泡雌中持水特性的差异
        2.3.1.4 粳稻精米蒸煮过程中持水特性的差异
        2.3.2 粳稻食味品质分析
        2.3.2.1 粳稻米饭食味指标的差异
        2.3.2.2 粳稻米饭质构特性的差异
        2.3.2.3 粳稻米饭回生过程中持水能力的差异
    2.4 讨论
        2.4.1 半糯性粳稻蒸煮特性
        2.4.2 半糯性粳稻食味品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半糯性粳稻消化特性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3.1 米饭咀嚼特性
        3.2.3.2 口腔内米饭还原糖含量测定
        3.2.3.3 淀粉消化特性
        3.2.3.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粳稻米饭咀嚼特性的差异
        3.3.2 三种类型粳稻米饭口腔咀嚼消化后生成葡萄糖当量的差异
        3.3.3 粳稻淀粉消化特性的差异
    3.4 讨论
        3.4.1 半糯性粳稻咀嚼特性
        3.4.2 半糯性粳稻淀粉消化特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半糯性粳稻淀粉结构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消化特性构效关系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3.1 米饭总淀粉录的测定
        4.2.3.2 分离淀粉
        4.2.3.3 淀粉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4.2.3.4 支链淀粉侧链长分布的测定
        4.2.3.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粳稻淀粉结构分析
        4.3.1.1 粳稻淀粉含量及其分子量的差异
        4.3.1.2 粳稻直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差异
        4.3.1.3 粳稻支链淀粉侧链长分布的差异
        4.3.2 粳稻淀粉结构与蒸煮食味品质与消化特性的构效关系分析
        4.3.2.1 粳稻淀粉结构与蒸煮特性的构效关系分析
        4.3.2.1 粳稻淀粉精细结构与食味品质的构效关系分析
        4.3.2.1 粳稻淀粉精细结构与消化特性的构效关系分析
    4.4 讨论
        4.4.1 半糯性粳稻淀粉结构特性
        4.4.2 半糯性粳稻淀粉结构与蒸煮品质的构效关系研究
        4.4.3 半糯性粳稻淀粉结构与食味品质的构效关系研究
        4.4.4 半糯性粳稻淀粉结构与消化特性的构效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半糯性粳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结构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3.1 分离淀粉
        5.2.3.2 支链淀粉侧链长分布的测定
        5.2.3.3 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5.2.3.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水稻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含量及结构的变化特点
        5.3.1.1 粳稻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分子结构的差异
        5.3.1.2 粳稻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的差异
        5.3.2 水稻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5.4 讨论
        5.4.1 半糯性粳稻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半糯性粳稻蒸煮品质的特征特性
        6.1.2 半糯性粳稻食味品质的特征特性
        6.1.3 半糯性粳稻消化品质的特征特性
        6.1.4 半糯性粳稻淀粉结构的特征特性
        6.1.5 粳稻淀粉结构对蒸煮食味品质与消化特性的影响
        6.1.5.1 粳稻淀粉结构与蒸煮特性的构效关系
        6.1.5.2 粳稻淀粉结构与食味特性的构效关系
        6.1.5.3 粳稻淀粉结构与消化特性的构效关系
        6.1.6 半糯性粳稻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规律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江苏省粳米品质分析及其淀粉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稻米简介
    1.2 稻米品质评价体系
        1.2.1 碾磨品质
        1.2.2 外观品质
        1.2.3 蒸煮食用品质
        1.2.4 营养品质
    1.3 淀粉结构与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1 淀粉结构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1.3.2 淀粉理化特性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1.4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稻谷前处理
        2.3.2 碾磨品质的测定
        2.3.3 外观品质的测定
        2.3.4 理化品质的测定
        2.3.5 食味品质的测定
        2.3.6 质构特性的测定
        2.3.7 感官评定
        2.3.8 米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2.3.9 大米淀粉的提取
        2.3.10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3.11 形态结构的测定
        2.3.12 粒径的测定
        2.3.13 相对结晶度的测定
        2.3.14 颗粒表面短程有序度的测定
        2.3.15 层状结构的测定
        2.3.16 黏度特性的测定
        2.3.17 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2.3.18 流变特性的测定
        2.3.19 膨胀力和水溶性指数的测定
        2.3.20 分子量的测定
        2.3.21 链长分布的测定
        2.3.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江苏省软米和普通粳米品质的分析
        3.1.1 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分析
        3.1.2 理化特性的分析
        3.1.3 食味品质与质构特性的分析
        3.1.4 感官评定分析
        3.1.5 糊化特性分析
        3.1.6 理化特性、食味值和质构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1.7 RVA谱图与理化特性、食味值的相关性分析
    3.2 江苏省软米和普通粳米淀粉的结构和理化特性分析
        3.2.1 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分析
        3.2.2 淀粉颗粒形态结构的分析
        3.2.3 淀粉颗粒粒径分布的分析
        3.2.4 淀粉结晶度的分析
        3.2.5 淀粉颗粒的短程有序结构的分析
        3.2.6 淀粉颗粒的层状结构的分析
        3.2.7 淀粉颗粒的糊化特性的分析
        3.2.8 淀粉颗粒的热力学特性分析
        3.2.9 淀粉颗粒的流变特性的分析
        3.2.10 淀粉颗粒的膨胀力和水溶性指数的分析
        3.2.11 淀粉分子量的分析
        3.2.1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分析
    3.3 淀粉特性与米饭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3.1 淀粉理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3.3.2 淀粉结构特性相关性分析
        3.3.3 淀粉理化特性和结构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3.4 米饭食用品质与淀粉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74 份稻米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
附录二:74 份稻米的理化特性、食味品质及质构特性
附录三:74 份稻米的RVA谱特征值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江苏省半糯型粳稻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基因型鉴定
        1.2.2 外观品质的测定
        1.2.3 理化性质的测定
        1.2.4 RVA谱特征值的测定
        1.2.5 米饭食味值的测定
        1.2.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型检测
    2.2 米饭食味值分布
    2.3 稻米外观品质特性
    2.4 稻米理化特性分析
    2.5 RVA谱特征值
    2.6 米饭质地特性
    2.7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4)不同生态区优质食味粳稻品质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不同生态区环境条件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北方粳稻在东北不同生态区品质的差异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加工品质的差异
        3.2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外观品质的差异
        3.3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的差异
        3.4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质构特性的差异
        3.5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3.6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差异
        3.8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淀粉颗粒分布的差异
        3.9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食味值的差异
    4 讨论
        4.1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稻米品质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差异
        4.2 北方粳稻品种在北方不同生态区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北方全生育期气象条件的差异
        3.2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加工品质的差异
        3.3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外观品质的差异
        3.4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的差异
        3.5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质构特性的差异
        3.6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3.7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热力学特性的差异
        3.8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淀粉颗粒分布的差异
        3.9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食味品质的差异
    4 讨论
        4.1 南、北方优质粳稻品种在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上的差异
        4.2 南、北方优质粳稻品种在蒸煮食味品质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不同生态区部分优质食味粳稻品质的差异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3.2 南、北方粳稻各项理化指标的差异
    4 讨论
        4.1 中国部分粳稻品质的差异
        4.2 南、北方粳稻品质特征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北方粳稻品种在东北不同生态区品质的差异
        1.2 南、北方主产优质食味粳稻品质的差异
        1.3 我国不同生态区部分优质食味粳稻品质的差异
    2 总结
    3 本研究创新点
    4 需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穗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稻米品质相关指标
    1.2 稻米品质形成机理
        1.2.1 稻米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
        1.2.2 稻米品质形成的关键酶
    1.3 氮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1 加工品质
        1.3.2 外观品质
        1.3.3 营养品质
        1.3.4 蒸煮食味品质
        1.3.5 卫生品质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干物质与叶面积
        2.2.2 植株氮含量
        2.2.3 剑叶和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2.2.4 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
        2.2.5 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
        2.2.6 稻米品质
        2.2.7 稻米食味值
        2.2.8 稻米蛋白组分及含量
        2.2.9 稻米氨基酸组分及含量
        2.2.10 米粉RVA特征谱
        2.2.11 考种与计产
    2.3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穗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3.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2 农艺性状与群体质量
        3.1.3 生理特性
    3.2 穗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3.2.1 加工和外观品质
        3.2.2 蒸煮食味品质
        3.2.3 营养品质
        3.2.4 米饭食味特性
        3.2.5 米粉RVA谱特征值
        3.2.6 相关分析
    3.3 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3.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3.2 农艺性状
        3.3.3 生理性状
    3.4 粒肥施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3.4.1 加工和外观品质
        3.4.2 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
        3.4.3 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穗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4.1.1 穗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群体质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1.2 穗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品质的影响
    4.2 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4.2.1 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物质积累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2.2 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5. 本研究主要结论
6.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存在问题
    6.1 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及蒸煮食味品质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2 食味值指标
        1.2.3 质构特性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参评粳稻品种稻米各项理化指标的差异
        2.1.1 参评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指标的差异
        2.1.2 参评粳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2.1.3 参评粳稻品种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1.4 参评粳稻品种米饭质构特性的差异
        2.1.5 参评粳稻品种米饭食味参数与专家食味评分的差异
    2.2 各项理化指标以及专家评分与食味值的相关性
    2.3 南、北方粳稻各项理化指标的差异
        2.3.1 南、北方优质粳稻整精米粒型的差异
        2.3.2 南、北方优质粳稻外观品质的差异
        2.3.3 南、北方优质粳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2.3.4 南、北方优质粳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3.5 南、北方优质粳稻米饭质构特性的差异
        2.3.6 南、北方优质粳稻米饭食味参数的差异
        2.3.7 南、北方粳稻米饭食味评分值的差异
3 讨论
    3.1 中国粳稻品质的差异
    3.2 南、北方粳稻品质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7)精细调控Wx和SSII基因表达改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及其评价指标
        1.1.1 稻米品质的组成
        1.1.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定义
        1.1.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评价指标
    1.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因素
        1.2.1 胚乳淀粉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1.2.2 种子贮藏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2.3 其他胚乳组分的影响
        1.2.4 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1.3 水稻胚乳淀粉合成与蒸煮食味品质
        1.3.1 水稻胚乳淀粉的合成与调控
        1.3.2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1.4 Wx基因是决定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主效基因
        1.4.1 Wx基因的自然等位变异
        1.4.2 Wx基因的表达调控
        1.4.3 基因工程技术调控Wx基因的表达
    1.5 SSⅡ基因参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形成
        1.5.1 SSⅡ-3基因
        1.5.2 其他SSⅡ基因
    1.6 精细调控基因表达的方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Wx基因改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引物
        2.2.3 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
        2.2.4 CRISPR/Cas9靶位点设计
        2.2.5 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2.2.6 基因编辑突变类型检测及纯合系筛选
        2.2.7 灌浆结实期温度处理
        2.2.8 qRT-PCR分析
        2.2.9 启动子活性测定
        2.2.10 Western Blot
        2.2.11 稻谷的前处理及淀粉提取
        2.2.12 稻米主要理化品质性状测定
        2.2.13 稻米淀粉精细结构测定
        2.2.1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Wx基因编辑材料的创建
        2.3.2 Wx基因不同位点编辑材料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2.3.3 Wx基因启动子S7位点编辑材料的筛选
        2.3.4 S7位点编辑材料中Wx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活性
        2.3.5 S7位点编辑材料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GBSSI蛋白积累
        2.3.6 S7位点编辑材料灌浆结实期对温度的响应
        2.3.7 S7位点编辑材料稻米的品质表现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在Wx~b背景下创建了六种AC微调的新型Wx等位基因
        2.4.2 提供了一种在不同Wx等位基因中创建新型Wx等位基因的方法
        2.4.3 编辑Wx基因启动子S7位点调节Wx基因表达可能的分子机制
        2.4.4 编辑Wx基因启动子S7位点调节Wx基因表达的温度响应
第三章 Wx不同等位基因背景中下调SSⅡ-2基因表达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引物
        3.2.3 SSⅡ-2 RNAi转基因水稻的检测及纯合系筛选
        3.2.4 qRT-PCR分析
        3.2.5 Western Blot
        3.2.6 GBSS和SSS酶活测定
        3.2.7 稻谷的前处理及淀粉提取
        3.2.8 稻米总蛋白含量测定
        3.2.9 稻米主要理化品质性状测定
        3.2.10 稻米食味值测定
        3.2.11 稻米外观品质评价及含水量分析
        3.2.12 稻米淀粉精细结构测定
        3.2.13 淀粉粒扫描电镜观察
        3.2.14 淀粉晶体X-衍射分析
        3.2.15 淀粉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16 RNA干扰片段脱靶位点预测
        3.2.1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Wx背景中SSⅡ-2 RNAi材料的创建与鉴定
        3.3.2 不同Wx背景中下调SSⅡ-2表达对稻米理化特性的影响
        3.3.3 不同Wx背景中下调SSⅡ-2表达对稻米食味值的影响
        3.3.4 下调SSⅡ-2表达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3.5 下调SSⅡ-2表达对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3.3.6 下调SSⅡ-2表达对淀粉粒形态及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3.7 下调SSⅡ-2表达对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8 不同栽培品种中下调SSⅡ-2表达改良品质的潜力
        3.3.9 SSⅡ-2基因RNAi片段的脱靶预测
    3.4 小结与讨论
        3.4.1 下调SSⅡ-2表达协同调节胚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合成
        3.4.2 下调SSⅡ-2表达协同改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
        3.4.3 SSⅡ-2 RNAi转基因水稻优良品质形成的可能机制
第四章 SSⅡ-2和SSⅡ-3不同突变组合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引物
        4.2.3 CRISPR/Cas9靶位点设计、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4.2.4 CRISPR/Cas9编辑材料的突变类型检测及纯合系筛选
        4.2.5 qRT-PCR分析
        4.2.6 稻谷的前处理及淀粉提取
        4.2.7 稻米主要理化品质性状测定
        4.2.8 稻米淀粉精细结构测定
        4.2.9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sⅱ-2和ssⅱ-3相关突变体的创建
        4.3.2 不同SSⅱ-2和SSⅡ-3突变组合对胚乳SSⅡ和Wx表达的影响
        4.3.3 不同ssⅱ-2和ssⅱ-3缺失突变体的稻米理化特性
        4.3.4 不同ssⅱ-2和ssⅱ-3缺失突变体的淀粉精细结构
        4.3.5 不同ssⅱ2和ssⅱ-3缺失突变体的淀粉粒形态及淀粉晶体结构
    4.4 小结与讨论
        4.4.1 SSⅡ-2、SSⅡ-3和Wx基因共同参与SSⅡ-2 RNAi稻米的品质形成
        4.4.2 SSⅡ-2、SSⅡ-3和Wx基因之间的关联
        4.4.3 SSⅡ-2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改良的新选择目标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Wx基因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5.3 SSⅡ基因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5.4 其他SSRGs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S7位点和不同现有Wx自然等位基因核心启动子的序列比对
    附录二 SSⅡ-2 RNAi载体构建片段与Wx基因编码区的序列比对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水稻直链淀粉含量调控QTL qAC3的精细定位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米品质性状评价概述
        1.1.1 稻米品质性状评价要素
        1.1.2 稻米品质与种子理化品质的关系
        1.1.3 稻米品质与淀粉结构的关系
    1.2 水稻淀粉的合成调控研究
        1.2.1 水稻主要的淀粉合成相关酶类
        1.2.2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调控基因
        1.2.3 水稻直链淀粉合成调控研究
    1.3 高温逆境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1 高温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1.3.2 高温对稻米品质及淀粉合成的影响
    1.4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基因遗传定位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qAC3的精细定位和遗传效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水稻材料与种植
        2.1.2 遗传群体的构建
        2.1.3 水稻DNA的提取
        2.1.4 PCR反应与电泳分析
        2.1.5 基因表达和酶活分析
        2.1.6 稻米主要理化品质分析
        2.1.6.1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2.1.6.2 稻米胶稠度测定
        2.1.6.3 稻米蛋白质含量测定
        2.1.6.4 稻米糊化特性测定
        2.1.6.5 米饭食味值测定
        2.1.7 水稻淀粉精细结构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qAC3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2.2.2 qAC3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和表型分析
        2.2.3 qAC3对稻米基本理化品质的影响
        2.2.4 qAC3对Wx基因的表达和GBSSI酶活效应分析
        2.2.5 qAC3对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2.2.6 qAC3对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2.3 章节小结
第三章 高温逆境下qAC3对稻米品质的效应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温胁迫下近等基因系籽粒性状
        3.3.2 高温胁迫下近等基因系稻米理化品质分析
        3.3.3 高温胁迫下qAC3对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3.3.4 高温下qAC3对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与讨论
    4.2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调控研究
    4.3 高温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4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影响因素
    4.5 优良基因位点的挖掘与利用是品质改良的重要前提
    4.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结构剖析和实时监测研究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大米食味品质概述
    1.2 大米籽粒结构及其对食味品质影响
        1.2.1 大米的籽粒结构
        1.2.2 大米籽粒结构与其加工品质的关系
        1.2.3 大米籽粒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1.2.4 切片技术在籽粒结构剖析中的应用
    1.3 大米主要组分对其食味品质的影响
        1.3.1 淀粉的组成和结构对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3.1.1 直链淀粉含量与大米食味品质的关系
        1.3.1.2 淀粉分子结构与大米食味品质的关系
        1.3.1.3 大米多层次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1.3.2 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对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3.2.1 蛋白质在大米籽粒中的形态及分布
        1.3.2.2 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与大米食味品质的关系
        1.3.2.3 蛋白质影响大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机制
        1.3.3 其他组分对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 煮制方式及工艺对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1 煮制方式对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2 煮制工艺控制对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3 大米煮制的商业化应用现状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成熟大米籽粒不同层级结构剖析及其原位观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体视显微镜观察籽粒整体形态
        2.3.2 SEM观察截面结构
        2.3.3 成熟籽粒半薄切片的制备
        2.3.4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壁结构及分布
        2.3.5 LM观察淀粉形态及分布
        2.3.6 CLSM观察淀粉和蛋白质的形态及分布
        2.3.7 TEM观察淀粉、蛋白质及细胞壁空间构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米籽粒整体形态及表观结构观察
        2.4.2 大米籽粒截面结构观察
        2.4.3 大米籽粒的半薄切片结构
        2.4.4 大米籽粒自发荧光结构观察
        2.4.5 大米籽粒内淀粉粒的形态及分布
        2.4.6 大米籽粒内蛋白质的形态及分布
        2.4.7 大米籽粒内淀粉、蛋白质及细胞壁的空间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米煮制程序解析及煮制过程实时监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大米煮制程序的数据收集
        3.3.2 煮制程序的主成分分析(PCA)
        3.3.3 煮制程序的聚类分析
        3.3.4 煮制程序及米饭物性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
        3.3.5 米饭的全质构剖面分析(TPA)
        3.3.6 特征差异化煮制程序的设定
        3.3.7 大米热力学特性监测(DSC)
        3.3.8 大米煮制过程力学特性监测及米饭动态流变特性测定
        3.3.9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煮制程序的PCA分析
        3.4.2 不同煮制程序的聚类分析
        3.4.3 不同煮制程序特征性差异分析—OPLSDA
        3.4.4 不同煮制程序下米饭质构的差异性分析
        3.4.5 大米籽粒与大米粉、大米淀粉热力学特性对比
        3.4.6 米粒中淀粉在不同浸泡温度下的热力学特性
        3.4.7 米粒在不同浸泡温度下流变学特性
        3.4.8 米饭在不同浸泡温度下的动态黏弹性
        3.4.9 米粒中淀粉在不同浸泡升温速率下热力学特性
        3.4.10 米粒在不同浸泡升温速率下流变特性
        3.4.11 米饭在不同浸泡升温速率下动态黏弹性
        3.4.12 米粒中淀粉在不同煮制升温速率下热力学特性
        3.4.13 米粒在不同煮制升温速率下流变学特性
        3.4.14 米饭在不同煮制升温速率下动态黏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米煮制过程中水分的迁移路径及结构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大米样品的制备
        4.3.2 米粒水分含量的测定
        4.3.3 米粒自旋-自旋弛豫时间测定
        4.3.4 米粒核磁成像
        4.3.5 米粒流变学特性测定
        4.3.6 米粒质构测定
        4.3.7 立体显微镜观察大米籽粒形态
        4.3.8 SEM观察籽粒内微观结构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煮制过程中米粒水分含量变化
        4.4.2 煮制过程中米粒内水分分布变化
        4.4.3 煮制过程中米粒内质子运动性变化
        4.4.4 煮制过程中米粒的整体形态变化
        4.4.5 煮制过程中米粒内部结构观察
        4.4.6 煮制过程中米粒的物性及流变学特性变化
        4.4.7 浸泡温度对米粒水分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4.4.8 浸泡温度对米粒内质子运动性的影响
        4.4.9 浸泡温度对米粒内水分分布的影响
        4.4.10 浸泡温度对米粒内微观结构的影响
        4.4.11 浸泡温度对大米内源酶活力的影响
        4.4.12 升温速率对米籽水分含量的影响
        4.4.13 升温速率对米粒水分分布及运动性的影响
        4.4.14 升温速率对米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米煮制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及结构演变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制备
        5.3.2 总淀粉含量测定
        5.3.3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5.3.4 蛋白质含量测定
        5.3.5 小分子糖组成分析
        5.3.6 蛋白质和淀粉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5.3.7 淀粉链长分布测定
        5.3.8 淀粉结晶度及结晶结构变化分析
        5.3.9 小角X-射线散射(SAXS)分析淀粉片层结构变化
        5.3.10 ~13C CP/MAS NMR分析淀粉短程、长程结构变化
        5.3.11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大米煮制过程中渗漏固形物含量变化
        5.4.2 淀粉、直链淀粉在煮制过程中的渗漏
        5.4.3 蛋白质在煮制过程中的渗漏
        5.4.4 渗漏物中非淀粉、非蛋白质物质含量分析
        5.4.5 米粒中物质渗漏过程的显微观察
        5.4.6 大米煮制过程中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分子尺寸转变
        5.4.6.1 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化
        5.4.6.2 各组分的分子尺寸变化
        5.4.6.3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转变
        5.4.6.4 淀粉中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变化
        5.4.6.5 渗漏固形物中小分子低聚物组成分析
        5.4.7 大米煮制过程中淀粉多层次结构转变
        5.4.7.1 淀粉结晶结构转变
        5.4.7.2 淀粉中片层结构转变
        5.4.7.3 淀粉短程、长程结构转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煮制过程中米粒形态转变及组分间相互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自发荧光观察细胞壁结构变化
        6.3.2 LM观察淀粉形态、分布变化
        6.3.3 CLSM观察淀粉、蛋白质形态和分布变化
        6.3.4 TEM观察淀粉、蛋白质及细胞壁空间构象转变
        6.3.5 梯度酶解条件下米粒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6.3.6 梯度酶解条件下米粒热力学特性的测定
        6.3.7 煮制大米的FTIR测定
        6.3.8 纯水、重水体系内各样品自旋-自旋弛豫时间测定
        6.3.9 单组分、复配及共混样品热重分析
        6.3.10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蛋白质对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
        6.4.1.1 蛋白质对大米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6.4.1.2 蛋白质对大米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6.4.2 细胞壁对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
        6.4.2.1 细胞壁对大米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6.4.2.2 细胞壁对大米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6.4.3 大米煮制过程中淀粉、蛋白质及细胞壁结构的形态、结构转变
        6.4.3.1 细胞壁结构的转变
        6.4.3.2 淀粉的形态变化
        6.4.3.3 蛋白质空间分布变化
        6.4.3.4 淀粉、蛋白质及细胞壁的空间构象转变
        6.4.4 淀粉、蛋白质及细胞壁间相互作用研究
        6.4.4.1 淀粉短程结构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
        6.4.4.2 煮制前、后各组分分子链运动性及相互作用
        6.4.4.3 淀粉、蛋白质和细胞壁间相互作用验证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10)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籼粳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3 籼粳食味品质性状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1.3.1 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指标
    1.4 遗传和环境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1 遗传因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4.2 环境因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1.5 大米支链淀粉的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1.6 主成分分析在研究复杂遗传性状中的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2.3.1 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测定
        2.3.2 米饭的人工品尝
        2.3.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测定
        2.3.4 淀粉粒结构的观察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性状的表现
        3.1.1 亲本及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
        3.1.2 亲本及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米饭蒸煮品质的表现
        3.1.3 亲本及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RVA特征值的表现RVA
    3.2 北京生态条件下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的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差异分析
        3.2.1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6-12(Fa)分析
        3.2.2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13-24(Fb_1)分析
        3.2.3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25-36(Fb_2)分析
36(Fb_3)分析'>3.2.4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DP>36(Fb_3)分析
    3.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3.3.1 稻米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3.2 稻米RVA特征值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3.3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与米饭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4 采用不同食味评价方式的各指标之间相关性
    3.5 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6 不同生态环境下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品质相关指标QTL鉴定
        3.6.1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峰值粘度QTL鉴定
        3.6.2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热浆粘度QTL鉴定
        3.6.3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崩解值QTL鉴定
        3.6.4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冷胶粘度QTL鉴定
        3.6.5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回复值QTL鉴定
        3.6.6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外观评分QTL鉴定
        3.6.7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黏度QTL鉴定
        3.6.8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平衡度QTL鉴定
        3.6.9 单片段代换系KT群体食味值QTL鉴定
    3.7 淀粉粒结构
4 讨论
    4.1 不同生态环境下籼型血缘的渗入对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
    4.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对稻米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稻米食味品质进行分析
    4.4 稻米籽粒淀粉粒结构及形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4.5 本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米饭质地与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淀粉结构解析南方半糯性粳稻蒸煮食味品质与消化特性[D]. 张超. 扬州大学, 2021
  • [2]江苏省粳米品质分析及其淀粉性质的研究[D]. 薛薇. 江南大学, 2021(01)
  • [3]江苏省半糯型粳稻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J]. 田铮,赵春芳,张亚东,赵庆勇,朱镇,赵凌,陈涛,姚姝,周丽慧,梁文化,路凯,王才林,张红生. 中国水稻科学, 2021(03)
  • [4]不同生态区优质食味粳稻品质特征的比较研究[D]. 马会珍. 扬州大学, 2021
  • [5]穗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朱安. 扬州大学, 2021
  • [6]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及蒸煮食味品质特征比较[J]. 马会珍,陈心怡,王志杰,朱盈,蒋伟勤,任高磊,马中涛,魏海燕,张洪程,刘国栋.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7]精细调控Wx和SSII基因表达改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D]. 黄李春. 扬州大学, 2020
  • [8]水稻直链淀粉含量调控QTL qAC3的精细定位与效应分析[D]. 赵杰. 扬州大学, 2020(05)
  • [9]基于结构剖析和实时监测研究大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D]. 朱玲. 江南大学, 2020(01)
  • [10]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米食味品质影响的遗传初探[D]. 张文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大米质地、直链淀粉含量与食用品质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