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和蜜蜂

一个年轻人和蜜蜂

一、一位年轻人和蜜蜂(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霞[1](2020)在《荒诞演绎 寻觅救赎 ——论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荒诞书写》文中指出作为江苏文学的领军者,范小青自1980年凭借短篇小说《夜归》进军文坛以来,40年间朝乾夕惕,佳作颇丰。其短篇小说创作不仅展现出中国不同改革时期的主题和面貌,而且彰显了她在主流文学的话语创作外不断求新求变的写作态度。当今世界正经历快节奏和快消费的时代,荒诞现实让人不安,也引发着社会、道德伦理、精神心理等问题。与此同时,范小青扛起了现实主义的旗帜,在创作中始终以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中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着社会转型期的病态化及其造成的人的精神异化。她用荒诞的叙事笔法记录着特定时代下荒诞的历史和文化,书写着荒诞的人性和现实,中国改革进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各种社会问题由此得以充分挖掘和展现。本论文便是以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荒诞书写为研究对象和重点,主要从作家荒诞意识产生的时代原因、真实荒诞生活里的人物群像、叙事主题、荒诞叙事手法以及当代价值五方面进行阐释。通过五个章节来对其在不同历史情境下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进行细致剖析和解读,探寻以新写实为起点的范小青是如何一步步展现出中国变革时代下的世人在生存处境中的琐细荒诞,试图探寻荒诞社会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更试图为荒诞社会中人性的救赎寻求广阔的出路。第一章从时代溯源详细剖析范小青创作的短篇小说中出现荒诞感的原因,从西方荒诞思潮、作家经历以及时代和生存环境变迁这三方面考察范小青荒诞现实主义的来源。第二章展现城市转型中精神孤岛上出现的众生相,有进城民工、官场人和职场人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他们在城市转型中经历着各自的困窘,在现代物质文明中备受压抑和奴役,却始终逃脱不了荒诞的围困,这些人已然褪去了古老典雅苏州人的温润沉稳之气,成为新时代的“零余者”。第三章系统论述其短篇小说中最能体现荒诞感的叙事主题类型。伴随时代的变革发展,面对物质和心灵层面的困境,范小青始终追寻“面对荒诞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主题的答案,追随她的小说主题步伐,笔者总结出了几类人在面对荒诞现实时选择的不同的应对策略,从不同的人生中寻求最终的救赎出路。第四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行文语言、叙事视角和反讽叙事的荒诞感三方面分析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在荒诞审美上的叙事策略。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生活,范小青有自己独特又全新的现实策略,所以将关注点放在系统解读其短篇小说里艺术手法的荒诞层面,最能有效解读她是如何借助“荒诞”介入历史与现实世人的精神世界。第五章探讨她的荒诞性书写对当代文学的独特价值,阐释作家建立和维护的荒诞社会规则,揭露时代弊病,反思历史过往,思悟荒诞遮蔽下的温暖创作理念。

崔丹[2](2019)在《焦虑与超越:济慈诗歌中的身份认同书写研究》文中提出作为英国第二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济慈虽生平遭际困顿、但却以独特的审美追求、深邃的诗评思想、别具一格的诗歌书写跻身于伟大诗人行列,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自省式诗人,济慈穷其一生,以诗铭志,但心中焦虑挥之不去。诗人对死亡、宗教、诗人身份、两性、阶级、与政治等皆充满焦虑之情,而这些焦虑归根结底反映出诗人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思考,即其对自我身份认同、个体身份认同、集体身份认同中的性属身份认同和民族与种族身份认同持有深刻的焦虑之情。究其实质,济慈的身份认同焦虑产生在主体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从而体现出一体多面性、多层次性与交错性特点。诗歌书写成为济慈表达、展现与超越焦虑的方式。诗人不仅在与亲朋好友的鸿雁传书中表达身份认同焦虑,并且更以诗歌书写作为展现与超越身份认同焦虑的场域与实践,而对其深入地探讨是深刻理解济慈其人、其思与其诗的关键。相关文学批评理论与视角为此问题的剖析提供具体而坚实理论阐释与策略选择。笛卡尔有关主体意识,海德格尔有关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拉康、齐泽克等对“焦虑”等阐释可用于厘清身份认同焦虑问题;文艺复兴运动与浪漫主义思潮中有关死亡、生命、时空、宗教信仰等阐释可分析诗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阐释和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身份论可探讨诗人的个体身份认同焦虑;拉康、齐泽克、福柯、格林布拉特等有关“凝视”理论、黑格尔的主仆关系阐释、吉尔伯特、古芭等女性主义话语与福柯有关性属、疯癫、规训等权力话语体系可探索诗人的性属身份认同焦虑问题;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琳达·考利与安德森有关民族主义与国家身份建构等理论可分别分析诗人集体身份认同焦虑中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与种族身份认同焦虑问题。诗人通过诗歌书写探讨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具体表现为对死亡的迫近与难以企及的宗教救赎持有焦虑之情。家门罹难、久病之躯、先辈与同仁的英年早逝等系列不幸令济慈感慨阳寿渐殁,诗名难酬,而其对生之渴望、死之恐惧凸显焦虑,死亡氛围、肺痨症状等遂成为诗歌书写中心,诗人通过书写向死而生、化死为生、以生蕴死、物我相生、物我两生来实现其对死亡焦虑超越的书写。济慈宗教态度的形成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生长环境、文人挚友影响密不可分,诗人在诗歌中以“复魅”与“祛魅”的方式对宗教进行书写,期间尽透诗人的焦虑之情。但诗人并非园囿其中,而是在保存宗教积极元素基础上,融合希腊神学、凯尔特泛神论等凸显世俗人文主义精神元素来超越宗教身份认同焦虑,以此实现超越自我身份认同焦虑的夙愿。济慈虽集百家众长,但却致力于克服“影响的焦虑”,从而体现出个体身份认同焦虑。诗人在诗歌形式、风格、技巧、人物、情节等方面继承前驱与同侪诗人的诗歌精华基础上,剑走偏锋,形成独特的济慈式诗歌风格,实现克服前驱与同侪诗人“影响的焦虑”。具体表现在:诗人摒弃斯宾塞的王权至上主义,坚持人文主义精神;摒弃莎士比亚的“宿命论”,凸显人文主义精神的“主体选择”;深化诗画越界、彰显基督教与泛神论博弈、升华人道主义精神等方面超越弥尔顿;弥补彭斯“史诗自然”的缺席,再现济慈式“崇高自然”;通过济慈式“想象自然”实现华兹华斯的“不朽自然”;摒弃柯勒律治理性哥特式想象,实现济慈式瑰丽幻想;摒弃拜伦的“现实书写”,实现济慈式“想象书写”;以“人道主义”精神升华雪莱的“英雄主义”思想。在性属关系书写中,济慈对男女两性皆充满浓郁的性属身份认同焦虑。就诗歌对异性身份认同焦虑书写而言,济慈通过塑造代表摄政晚期父权制文化认同下的男性“凝视”中的“家中的天使”来表达自我对集体身份认同。但同时,诗人用通过刻画“淑女”充满性欲诱惑般的“反凝视”来展现女性对代表社会“大他者”的男性反抗,彰显诗人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中异性性属的不认同,也间接展现诗人的异性性属身份焦虑。同样,诗人刻画出“邪恶”女性的“反凝视”来展现对社会规约的反抗,其中又不乏刻画社会主导体制对其进行的规训与惩罚,由此,再次彰显诗人的性属身份认同焦虑。最终诗人将“美好”与“邪恶”同时赋予理想女性形象,以此实现其对异性性属身份认同焦虑的超越。就同性身份认同焦虑而言,诗人一方面书写男性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集体的对峙,以此展现济慈个体在社会集体身份认同中存有的焦虑之情。同时,诗人从个体、年龄与群体性方面展现出男性之间的亲密协同关系,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在男性话语与国家权力背景下超越同性身份认同焦虑的书写实践。在超越民族与种族身份认同焦虑书写中,济慈内心充满浓郁的焦虑之情。家庭熏陶、志友论政、同侪影响、前辈指引、政治时论皆对其影响深刻。反观诗歌,诗人不仅书写其对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而且展现出其致力于与英格兰民族为核心的不列颠国家身份相认同。诗人对诸如美洲、非洲与印度等大英帝国殖民地持有深刻焦虑之情,因受东方主义思想浸润,诗人一方面不自觉地将殖民地视为“他者”,但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诗人以其秉承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望与殖民地相认同,以争取全人类的解放来实现对种族身份认同焦虑的超越。

黄鸣奋[3](2019)在《科幻电影创意与生态伦理》文中提出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意识在科幻电影中变得日益强烈。相关影片着眼于未来,以大胆的想象,从自然发展、社会发展、心理发展的角度揭示生态的要旨。围绕共同发展、平衡发展与永续发展,描绘不同生物之间、人类不同群体之间、人类不同世代之间的关系,表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宇宙生态主义等观念,具备前瞻性价值。

光盘[4](2018)在《假发》文中研究说明一个戴假发的教授,却因为假发被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的人格。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成功地糊弄了自己;观众们心如明镜,却也热情地参演。光天化日,欲盖弥彰,谁没有犯过傻,谁没有急过眼,谁能摘掉伪饰、磊落示人?方晋教授戴假发快十年了,四十刚出头的年纪他就开始秃顶,碰巧一位同学的大姐是开假发店的,他就去订了一顶。同学大姐在德国生活数年,别的没学会唯独学会了编织

董志祥,李还原,陈奕霏,郭军[5](2018)在《风雨养蜂四十载 庭院深处蜂常舞——昆明老于的养蜂故事》文中研究指明一名记者采访一位年轻人说,是什么支持你在这么炎热的下午,不辞辛苦,兢兢业业的工作呢?是梦想吗?是热爱吗?年轻人说,是贫穷。看完这个对话让我感慨良久:支持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动力是什么?难道仅仅只是生活的压力和苟且,不得已才工作的吗?答案我希望通过一个养了40年蜜蜂的老师傅的故事来回答。

荆蕾[6](2017)在《沃尔夫《意大利歌曲集》钢琴艺术指导研究》文中提出沃尔夫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以独树一帜的音乐创新性表达形式,反映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揭示人们的心理和人文历史蕴涵。他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四十多首艺术歌曲,8部重要艺术歌曲集,开创了现代艺术歌曲的历史,是德国艺术歌曲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既体现了古典浪漫主义的情怀,又具有现代音乐的色彩,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创作风格,追求音乐的内在本质和自我提升。由于受到历史的原因,钢琴艺术指导在国内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1998年由时任文化部教育司司长戴嘉枋首次正名“钢琴伴奏”为“钢琴艺术指导”,但是对于这一专业,国内九大音乐院校还在学科建设的探索中。本论文的钢琴艺术指导研究,是依托于对比国内、国外此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的思考,从音乐史学、音乐分析、音乐表演三个方面综合展开,具体分析沃尔夫歌曲的创作成因以及表演形态的特点,运用史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沃尔夫艺术歌曲在德奥艺术歌曲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沃尔夫所处时代、政治宗教、人文环境对沃尔夫艺术歌曲的创作观进行分析。通过对46首意大利歌曲按钢琴艺术指导内容分类研究,拓展研究沃尔夫音乐作品表达的方法论,为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建设在德奥艺术歌曲的专题研究方面添砖加瓦。本文从钢琴演奏法的历史发展出发,结合大量音乐家表演沃尔夫《意大利歌曲集》的音乐会视频、音频资料以及多位出色的钢琴艺术指导、指挥家的书籍和近二十余次的学理探讨,得出一系列作为钢琴艺术指导处理沃尔夫歌曲表演形态的启示。通过对比各位艺术家的表演形态,从各个层面解析沃尔夫艺术歌曲钢琴声部的演奏特点。通过类型化的对比,将沃尔夫的意大利歌曲集重新审视,按声部、音域、内容等各因素,将对《意大利歌曲集》钢琴艺术指导按指导内容具体分为三大类逐一解析。因沃尔夫本人对诗歌韵律非常精通,所以本论从诗词、韵律、语言学的角度上去分析沃尔夫,并得出沃尔夫在歌曲写作时,钢琴声部以及旋律声部与诗歌内容以及朗诵韵律上的紧密联系,这也是沃尔夫艺术歌曲写作与其他艺术歌曲的区别之处。本文对46首艺术歌曲的歌词做了详尽的句对句的翻译之后从表情术语、速度标记、以及谱面上的音乐动机、节奏动机、弹性速度等方面对沃尔夫创作的意图进行推断,为没接触过德语诗歌或者不熟悉诗词韵律的表演者,提供多层面的理解角度从而使更多的演绎者理解其歌曲创作意境。结合沃尔夫创作歌曲集前后时期思潮、美学思想的对比从而证实从审美角度看沃尔夫的艺术歌曲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未来,对艺术歌曲创作领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的研究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以及表演诠释提供许多指导性的借鉴。通过对国内外沃尔夫歌曲的实证分析对中国各音乐学院以及高等院校音乐系的艺术指导专业构建方面,做出了方向性的期盼以及理性的建议。

孙碧泽[7](2016)在《汉语中“用V(P)的”格式研究》文中指出汉语中“用”作为方式格标记可以与“V(P)的”组合成“用V(P)的”格式,表示用V(P)的方式。“用V(P)的”是闽南语的典型格式,同时也是台湾通用语中的常用的表达。本文对“用V(P)的”格式的句法功能、变式、可替换格式、组成成分的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用V(P)的”可以充当状语、谓语、主语和定语,但两岸使用“用V(P)的”的情况有些差异。对大陆语言的调查显示,该格式几乎不能用作定语。“用V(P)的”格式的变式有两种,一种是“用V(P)”,一种是“用V1着V2(P)”。而汉语中类似“用V(P)的”这样表示方式的谓词性格式,还有“用V的方式”“V”“V着”。这些格式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替换。“用V(P)的”中“用”的是动介兼类词,它仍在虚化的过程中。“用”在两岸的使用差异显示,在台湾通用语中“用”的虚化程度高于大陆普通话。绝大多数动作动词、心理动词都能进入“用V的”格式,而使令动词、形式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存现动词与能愿动词都不能进入。“用V(P)的”格式中的“的”是名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附加于“V(P)”之后,构成自指性“的”字短语——V(P)的,指代方式。本文在理论上的发现主要是,“用V(P)的”中的“用”是方式格标记,它对“VP的”的语义指称有重要影响。格标记“用”对“VP的”语义指称的影响要先于句法、语境,认知等方而的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方式格标记都能带上“VP的”并实现自指功能,其限制条件是该格标记既能介引方式,还有较强的动词性。

吉布鹰升[8](2016)在《山水间(组章)》文中研究指明低吟的风吹过石墙这条羊肠山路,村人下山到县城赶集或是从县城返回山里,都要经过这里。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路,也可以从这条路两侧的两个村子经过,不过那不是近路。现在这条路已经遗弃,它变得让我陌生。路的两边依然是两条清澈见底的潺潺溪流。我左手方的这条溪水,它的源头在我故乡,我右手方的另外一条溪水的源头之一也在我故乡。所以两条溪水使我感到很熟悉又亲切,只不过,昔日的溪水不知流向了何方,使人产生逝者如斯的感慨。

刁青云,颜志立[9](2015)在《韩国的养蜂场与养蜂业》文中研究指明9月20日,在参加完第44届国际养蜂大会暨博览会之后,报名去了路线较远的韩国光州市蜂场参观。从大田至光州往返400 km多,时间一天。从9月2126日,又连续到与中国有养蜂合作交流项目的韩国农业振兴厅,分别从光州到全罗北道、平安北道、京畿道、济州特别自治道等地,参观了专业和以科研为主的若干个蜂场,还参观了韩国最大的蜂机具经销商,专程到全罗北道首府全州市的超市实地记录

刘世丽,李海燕,苏松坤[10](2015)在《一个美丽的蜂学梦》文中认为1949年的夏天,一位年轻人从福建协和大学园艺系毕业留校,追随留美昆虫学博士赵修复教授。这位年轻人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那就是在他的内心绘制了一个美丽的蜂学梦想。他要将自己昆虫学的知识和养蜂实践相结合,创立一个新兴交叉学科——蜂学,培养一批批蜂学方面的科研、教学、管理、经营、加工、生产领域的专业人才,从全国招生,毕业后分配到祖国各地,担负起蜜蜂产业腾飞的重任。这个青年才俊就是龚一飞教授。66年过去了,龚教授的梦想正

二、一位年轻人和蜜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年轻人和蜜蜂(论文提纲范文)

(1)荒诞演绎 寻觅救赎 ——论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荒诞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范小青荒诞现实主义的探源
    第一节 西方荒诞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作家生活经历的积淀
    第三节 当代经验的荒诞实感
第二章 城市转型中荒诞生活底色下的个体危机
    第一节 民工进城,自我寻觅
    第二节 职场守则,茫然无措
    第三节 官场文化,权力异化
    第四节 家庭关系,矛盾升级
第三章 荒诞境遇下人本困境的选择与出路
    第一节 餍足虚幻,蒙昧无知
    第二节 逃避荒诞,选择堕落
    第三节 剪辑回忆,掩盖孤独
    第四节 反抗荒诞,自我救赎
第四章 “范式荒诞”叙事策略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行文语言的荒诞感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荒诞感
    第三节 反讽的叙事手法
第五章 范小青荒诞现实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谈古志怪传统,论今创造转变
    第二节 揭露人性痼疾,反思社会之痛
    第三节 直面身份焦虑,追寻历史过往
    第四节 寻找人性之暖,呼唤真情回归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2)焦虑与超越:济慈诗歌中的身份认同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肉体与灵魂——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形成背景、动因与界定
        一、自我身份认同中死亡焦虑的形成与超越
        二、自我身份认同中宗教焦虑的形成与超越
    第二节 死亡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死亡焦虑的书写
        二、死亡焦虑的超越
    第三节 济慈诗歌对宗教焦虑与超越的书写
        一、宗教思想“复魅”与焦虑书写
        二、宗教思想“祛魅”与焦虑书写
    第四节 宗教多融共生书写与焦虑的超越
        一、希腊神学
        二、凯尔特泛神论思想
第二章 生前身后名——个体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个体身份认同焦虑产生的背景、动因与界定
    第二节 前辈诗人影响性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斯宾塞的王权至上主义与济慈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莎士比亚的“宿命论”与济慈的“主体选择”
        三、弥尔顿的“人文主义”与济慈的“人道主义”
    第三节 浪漫主义先驱诗人影响性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彭斯“史诗自然”的缺席与济慈式“崇高自然”的再现
        二、华兹华斯的“不朽自然”与济慈式“想象自然”
        三、柯勒律治的哥特式“想象”与济慈式瑰丽“幻想”
    第四节 浪漫主义同侪诗人影响性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拜伦的“现实书写”与济慈式“想象书写”
        二、雪莱式“英雄主义”与济慈式“人道主义”
第三章 凝视与反凝视——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性属身份认同焦虑形成背景、动因与界定
        一、女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男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二节 异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一、理想女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邪恶女性的“他者”性属焦虑与超越
    第三节 同性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一、男性对峙书写与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男性协同书写与性属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四章 政治的“逃逸”——族性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第一节 族性身份认同焦虑形成的背景、动因与界定
        一、族性身份认同焦虑形成的背景
        二、族性身份认同焦虑的概念界定、内涵与超越
    第二节 英伦三岛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一、英格兰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
        二、苏格兰与爱尔兰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
        三、英国性建构与苏爱民族身份认同焦虑的超越
    第三节 殖民地种族身份认同焦虑的书写与超越
        一、美洲殖民者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二、东方殖民地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超越
结论
文献目录
附录 《致济慈》献诗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风雨养蜂四十载 庭院深处蜂常舞——昆明老于的养蜂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缘养蜂
二、嫁妆换蜂为学技
三、为学育王送师傅茅台
四、天道酬勤终学成
五、花甲之年痴蜂疗
六、以蜂会友蜂养人

(6)沃尔夫《意大利歌曲集》钢琴艺术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意义
    四、构思框架和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沃尔夫艺术歌曲钢琴艺术指导的独特性
    一、沃尔犬开创艺术歌曲新风格
    二、沃尔大艺术歌曲现代创作理念
    三、沃尔夫艺术歌曲对钢琴艺术指导的划时代作用
    注释
第二章 沃尔夫最精致的《意大利歌曲集》
    一、《意大利歌曲集》文学特征
    二、《意大利歌曲集》创作方法论
    三、《意大利歌曲集》钢琴声部的重要性
    四、《意大利歌曲集》钢琴艺术指导的角色化划分
    注释
第三章 《意大利歌曲集》钢琴艺术指导的实证分析
    一、韵律化与文学性
    二、角色化与音乐性
    三、类型化与操作性
    注释
结论
    一、沃尔夫艺术歌曲对钢琴艺术指导提出的新挑战
    二、沃尔夫艺术歌曲钢琴艺术指导的美学导向
    三、沃尔夫艺术歌曲对中国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建设的意义
附录
    德国斯图加特国际沃尔夫艺术歌曲大赛1987至2016年获奖者
    附录2: 《意大利歌曲集》46首歌曲句对句翻译
    附录3:《意大利歌曲集》的影音视频资料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汉语中“用V(P)的”格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用V(P)的”格式的前人研究
        1.1.2 “用”的词性及用字框架的前人研究
        1.1.3 对方式成分的前人研究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计划与创新点
        1.3.1 研究计划
        1.3.2 创新点
第2章 “用V(P)的”格式的语法功能及语义、语体特点
    2.1 “用V(P)的”格式的语法功能
    2.2 “用V(P)的”格式的语义特点
    2.3 “用V(P)的”格式的语体特点
    2.4 “用V(P)的”格式的变式
        2.4.1 “用V(P)”
        2.4.2 “用V_1着V_2”
    2.5 普通话中与“用V(P)的”相似格式比较
        2.5.1 “用V(P)的方式”
        2.5.2 “V(P)(的)”
        2.5.3 “V着”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用V(P)的”格式的来源及两岸使用差异
    3.1 “用V(P)的”格式的来源
    3.2 “用V(P)的”格式的两岸使用差异
        3.2.1 两岸对“用V(P)的”格式的使用差异
        3.2.2 “用骗的”“用走的”在微博中的使用情况
        3.2.3 “用V(P)的”格式使用的非一致性
    3.3 两岸“用V(P)的”格式使用情况的差异分析
    3.4 对“用V(P)的”格式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3.4.1 问卷调查设计
        3.4.2 问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用V(P)的”格式的组成成分
    4.1 “用V(P)的”格式的组成成分
        4.1.1 介引动作时“靠”“凭”“以”与“用”的区别
    4.2 “VP的”
        4.2.1 “指称化”问题
        4.2.2 “V(P)的”的指称是指向谁?
    4.3 “用V(P)的”格式中的“的”
    4.4 进入“用V(P)的”格式的“V”的类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V(P)的”格式问题带来的理论思考
    5.1 从“用V(P)的”格式中的“用”看格标记
        5.1.1 对方式格的前人研究
        5.1.2 “用V(P)的”格式中的“用”是格标记吗?
        5.1.3 “用V(P)的”格式中的“用”是方式格还是工具格?
    5.2 格标记“用”对“VP的”语义指称功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韩国的养蜂场与养蜂业(论文提纲范文)

1 韩国养蜂业概况
2 大会组织参观的光州市李在大蜂场
3 京畿道:一位养蜂人奋斗终身筹建的蜜蜂博物馆
4 梁佑硕:济州岛最大的蜂场
5 全州超市里的蜂蜜销售价格
6 韩国养蜂观感

(10)一个美丽的蜂学梦(论文提纲范文)

与蜂结缘
创办蜂学专业
教学与教人
教研硕果累累
开创中华蜜蜂科研新局面
学术交流
白首依然酿蜜忙
人生无悔
梦想的脚步

四、一位年轻人和蜜蜂(论文参考文献)

  • [1]荒诞演绎 寻觅救赎 ——论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荒诞书写[D]. 张晓霞. 南昌大学, 2020(01)
  • [2]焦虑与超越:济慈诗歌中的身份认同书写研究[D]. 崔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科幻电影创意与生态伦理[J]. 黄鸣奋.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3)
  • [4]假发[J]. 光盘.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8(11)
  • [5]风雨养蜂四十载 庭院深处蜂常舞——昆明老于的养蜂故事[J]. 董志祥,李还原,陈奕霏,郭军. 中国蜂业, 2018(11)
  • [6]沃尔夫《意大利歌曲集》钢琴艺术指导研究[D]. 荆蕾.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6)
  • [7]汉语中“用V(P)的”格式研究[D]. 孙碧泽. 南京大学, 2016(10)
  • [8]山水间(组章)[J]. 吉布鹰升. 滇池, 2016(03)
  • [9]韩国的养蜂场与养蜂业[J]. 刁青云,颜志立. 蜜蜂杂志, 2015(12)
  • [10]一个美丽的蜂学梦[J]. 刘世丽,李海燕,苏松坤. 中国蜂业, 2015(05)

标签:;  ;  ;  ;  ;  

一个年轻人和蜜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