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与血清VEGF关系的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与血清VEGF关系的研究

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VEGF相关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剑锋[1](2021)在《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化疗是指南推荐的基础治疗方案,然而很多老年晚期NSCLC患者身体储备较差不能化疗或不能耐受化疗副作用不得不停止化疗,还有部分患者化疗效果一般,化疗后很快出现进展,因此治疗手段相对局限。“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线,以冷消融微创治疗为关键节点,具有低损伤、可持续的特点。前期诸多研究结论显示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临床效果较好,然而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研究较少,冷消融联合中药这一治疗模式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是否能够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同时通过总结该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的治法和组方用药,以及作用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该治疗模式,增加患者获益。[研究目的]临床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以期为这类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可持续、低损伤的治疗选择;2.总结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3.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规律,探索冷消融术后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及适用方药,以期优化该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实验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对比化疗、单纯冷消融和单纯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疗效;2.基于免疫调控和血管生成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临床部分1.倾向得分匹配基线信息:基于多中心肺癌真实世界治疗数据,纳入316例样本,分为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化疗队列,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减少混杂因素匹配87对;2.生存分析:比较两队列中位OS,中位PFS和生存率,COX回归筛选预后独立影响因素;3.筛选“优势人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4.评价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两队列实体瘤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5.中医证素变化和组方治法研究: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的中医证素变化和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实验部分实验分为实验一和实验二两部分,两组造模、分组及干预相同。1.造模:建立老龄Lewis肺癌小鼠模型。2.分组:分别随机分组40只和45只老龄Lewis肺癌模型小鼠为①模型组,②冷消融联合中药组,③冷消融组,④化疗组,⑤中药组。3.干预:①模型组:仅造模,②联合组:冷冻消融手术和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③冷消融组:冷冻消融手术;④化疗组:腹腔注射顺铂3mg/kg,1次/周,共2周;⑤中药组: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隔天记录体质量并测量瘤径,非中药干预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非化疗干预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非冷消融干预组予切开缝合。4.指标:实验一观察生存期;实验二计算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肿瘤生长/转移抑制率,流式检测小鼠脾脏组织CD4+、CD8+、CD4+/CD8+比值;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10的表达;WB检测小鼠肺和肿瘤组织HIF-1α、VEGF、MMP-2和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下文简称“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分别入组96和220例,倾向得分匹配87对,两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10.3个月(P>0.05),两组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2.匹配后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中位PFS分别为4.7个月和4个月(P<0.05),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4.2%和18.4%(P<0.05),联合队列患者PFS>6个月的机会是化疗队列的3倍。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①联合队列,LY%是独立保护因素,CCI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②化疗队列,LY%和KPS是独立保护因素,NEUT%,KPS,CCI、NLR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4.优势人群特征:本研究中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优势人群特征:年龄≤80岁且优势与年龄呈负相关;CCI评分≤9;Ⅲb、Ⅲc、Ⅳa期;LY%>20%。5.KPS评分:治疗后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KPS>化疗队列患者KPS(P<0.05)。6.实体瘤疗效评价:联合队列的疾病控制率26.83%>化疗队列13.79%(P<0.05)。7.本次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病位证素以肺、脾、肾为主;病性证素虚症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为主,冷消融术后血瘀、阳虚证素显着增加(P<0.05);气虚用黄芪、五味子等;阴虚用麦冬、熟地等,健脾益肾用茯苓、白术等;阳虚用细辛、干姜等;血瘀用乳香、没药、三七等;痰湿用半夏、陈皮等;痰热用川贝母、浙贝母等。8.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与冷冻消融术后契合的新方组合:①乳香,没药,干姜,山楂;②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五味子;③桃仁,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体现温通活血化瘀治法。实验部分实验一1.冷消融联合中药组(简称“联合组”)小鼠平均生存期28d明显高于模型组19d、化疗组22 d(P<0.05);冷消融组24 d、中药组23 d和化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1.体质量:化疗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这三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2.瘤体质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的小鼠瘤体质量均小于中药组和模型组(P<0.05)。3.转移肺结节数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量少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肺转移结节数量多于联合组(P<0.05)。冷消融联合中药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95%、25.85%、22.16%和1.98%,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50%、28.91%、23.67%和34.12%。4.脏器指数: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大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小于联合组(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联合组和冷消融组小鼠脾脏组织中CD4+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的表达均低于联合组(P<0.05);各组CD8+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CD8+均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冷消融组CD4+/CD8+>1。6.ELISA 检测6.1 IL-2: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2IL-10:各组IL-10的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3IFN-γ:各组IFN-γ的表达>模型组(P<0.05);化疗组和中药组<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P<0.05);7.Western Blot 检测7.1 VEGF和HIF-1α①肺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小鼠VEGF的表达>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肺组HIF-1α表达>联合组(P<0.05),中药组HIF-1α表达>冷消融组(P<0.05)。②肿瘤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VEGF的表达均>联合组(P<0.05)。各组HIF-1α的表达>联合组(P<0.05)。7.2 MMP-2和MMP-9①肺组织:MMP-2:各组小鼠MMP-2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其他各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②肿瘤组织:MMP-2: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研究结论]1.对于老年晚期NSCLC患者,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延缓病情进展、增强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化疗,在总体生存获益方面相当,因此可以作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的治疗选择。2.年龄<80岁,CCI评分≤ 9,肿瘤临床分期为Ⅲb、Ⅲc、Ⅳa期,LY%>20%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更适合接受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3.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补肺、健脾、益肾等扶正治疗为主线,不同阶段兼顾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等祛邪治法,同时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冷消融术后的患者阳虚血瘀证候普遍存在,应重视温通活血化瘀治法。4.冷消融联合温通活血化瘀中药组方在延长生存期,抑制转移方面效果较好,其机制与促进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金金[2](2021)在《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采用陈氏评分法[1]对舌下络脉进行量化,分析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中医证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凝血指标、肿瘤标记物的关系。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分析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中医证型、舌下络脉的关系,探讨VEGF是否可作为肺癌血瘀证辨证的微观指标,并从新生血管的角度,初步分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是否为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方法通过已建立的舌诊数据采集平台,采集我院120例肺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舌下络脉图片,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调查表,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中医辨证分型、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等临床信息及凝血、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指标数值,根据陈氏舌下络脉评分法将舌下络脉的形态、长度、充盈度、色泽、宽径等项目进行量化,分析舌下络脉评分与中医证型及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等的关系。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水平,分析血清VEGF与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及舌下络脉评分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探索肺癌患者舌下络脉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20例肺癌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男女比例为1.61:1;患者年龄在36~90岁之间,其中<60岁患者19例;≥60岁101例;病理类型中腺癌54例,鳞癌24例,小细胞癌16例;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者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例;临床分期属Ⅰ、Ⅱ期者27例,Ⅲ、Ⅳ期者93例;肺癌远处转移者74例,无远处转移者46例。120例肺癌患者中,舌色为淡红舌者21例,淡白舌16例,红绛舌21例,青紫舌62例;舌苔中薄苔者19例,白腻苔63例,黄腻苔22例,少苔者16例;中医证型中,肺癌患者中属气血瘀滞证者53例,气阴两虚证者35例,痰湿蕴肺证者19例,阳虚水泛型者13例。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正常组舌下络脉评分(P<0.05);肺癌组患者主干形态、长度、充盈度、色泽、宽径及其外带各项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各项评分(P<0.05);不同舌色患者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显着(P<0.0001),青紫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淡红舌(P<0.05)及红绛舌(P<0.0001);不同舌苔患者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中气血瘀滞证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患者(P<0.0001),气阴两虚证舌下络脉评分高于痰湿蕴肺型及阳虚水泛证(P<0.05),痰湿蕴肺型与阳虚水泛证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非血瘀证组(P<0.0001)。舌下络脉评分在肺癌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的舌下络脉评分(P<0.05);APTT、TT、D-二聚体含量在舌下络脉不同分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下络脉分级为4级的患者PT含量低于分级为3级的患者(P<0.05),FIB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舌下络脉2级>3级>4级(P<0.05);肿瘤标志物CYFRA21-1、NSE、SCC值在各舌下络脉分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在舌下络脉4级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分级为2级(P<0.05)和3级的患者(P<0.001)。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中位数为172.5(pg/mL);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中位数为59.86(pg/mL),肺癌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001)。肺癌中属气血瘀滞证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血清VEGF水平(P<0.05),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证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瘀证血清VEGF水平高于非血瘀证VEGF水平;不同舌下络脉分级中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显着(P<0.0001),4级患者血清VEGF水平分别高于3级(P<0.0001)和2级患者(P<0.001),而2级和3级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舌下络脉评分与血清VEGF水平结果显示,rs=0.661(P<0.05),表明舌下络脉评分与VEGF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1.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显着高于正常组,且在主干形态、主干长度、主干充盈度、色泽、宽径及舌下络脉外带方面评分均较正常人高,表明肺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舌下络脉异常。2.瘀血证与非瘀血证患者的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显着,进一步证实舌下络脉为辨证瘀血证候的重要参考依据。3.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学类型无关,与淋巴结是否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凝血指标PT及FIB含量、肿瘤标志物CEA有关。转移越多、临床分期越晚,则舌下络脉评分越高,舌下络脉诊察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的病情。4.肺癌患者血清VEGF高于正常人,且与中医血瘀证候明显相关,血清VEGF的异常可作为肺癌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5.血清VEGF表达量与舌下络脉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积分越高,血清VEGF表达量越高,推断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可能是参与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过程。

李小丰[3](2021)在《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前,肺恶性肿瘤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肺癌的新发病例数为78.7万,死亡人数为63.1万,均列癌症首位。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的不同,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占13%)和非小细胞肺癌(占87%),其5年总生存率仅为18.2%。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均疗效不佳。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兴起,非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得到了显着改善。具有敏感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而对于没有敏感突变或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发生靶基因耐药突变的患者而言,发现新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鱼精蛋白-1(PRM1)是肿瘤-睾丸抗原(CTA)的一种,CTA在正常情况下只在睾丸组织中表达,而其它组织不表达或极低表达,但当机体出现肿瘤时则可以在某些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也因此得名。既往对于PRM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生殖领域。近年来,随着CTA在肿瘤领域研究的深入,关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研究发现PRM1是结肠癌相关的肿瘤-睾丸抗原基因,利用RT-PCR技术分析PRM1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发现肠癌组织中PRM1-m 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也有研究发现PRM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PRM1也被认为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CTA基因。另有研究表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长侵袭相关。在动物实验中,给裸鼠皮下注射PRM1蛋白可明显提高小鼠肠道肿瘤的发生率。目前为止,尚无关于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情况的报道,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已证实,与正常组织比较,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同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了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评估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通过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建立非小细胞肺癌裸鼠转移瘤模型,检测转移瘤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旨在评估PRM1作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1、收集11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配对正常组织、术前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标本,应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ELISA法检测其中PRM1基因和蛋白水平,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2、评估PRM1的诊断价值,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进行比较,评估PRM1诊断价值的优劣性。3、观察细胞内PRM1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质粒构建技术及si RNA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敲低A549、NCI-H460细胞的PRM1基因,应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细胞PRM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4、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人源重组PRM1蛋白和PRM1抗体加入到A549、NCI-H460细胞培养液中,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5、观察细胞在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情况,将A549、NCI-H460细胞培养于含不同浓度血清的培养液中,应用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的PRM1基因及蛋白水平。6、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动物转移瘤生长的影响,制备裸鼠转移瘤模型,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皮下注射到裸鼠背部偏右侧,肿瘤形成后,(1)应用ELISA法检测转移瘤裸鼠和健康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水平,并分析其差异性;(2)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重组PRM1蛋白、PRM1抗体及两者混合剂,每3日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3)第33天于麻醉下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测量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分析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的m RNA和蛋白水平较配对正常组织明显升高。统计分析显示:随着肿瘤组织中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肿瘤T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越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无相关性;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较健康者显着升高。统计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和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外周血中的PRM1蛋白水平更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不相关。3、PPM1对于非小细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PSS软件统计分析显示:(1)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在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肺鳞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明显强于SCC且与CYFRA21-1相当;(3)含有PRM1的肿瘤标志物组合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传统组合;(4)在早期的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早期肺鳞癌中,PRM1诊断价值高于SCC且不劣于CYFRA21-1。提示PRM1具有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4、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PRM1 m RNA水平较人正常肺上皮细胞株BEAS-2B明显升高;同样,A549、NCI-H460细胞内和培养液中的PRM1蛋白水平较BEAS-2B细胞均显着升高。5、成功构建PRM1过表达和敲低的A549、NCI-H460细胞株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PRM1促进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敲低PRM1则抑制细胞的增殖。6、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能够促进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PRM1抗体则抑制细胞增殖。7、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存在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培养液中血清浓度的降低,A549和NCI-H460细胞PRM1表达水平显着增加。8、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提示,过表达PRM1使细胞周期中G0/G1期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增加,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而敲低PRM1则使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S期细胞比例降低,肿瘤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敲低PRM1对A549和NCI-H460细胞的凋亡水平无显着影响。9、动物实验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转移瘤裸鼠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也证实了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结果与人体组织实验结果一致。(2)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具有促进裸鼠转移瘤生长的作用,而PRM1抗体则抑制转移瘤生长。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经尾静脉给予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快,肿瘤体积大,而给予PRM1抗体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且肿瘤体积较小。结论: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使其具备了成为非小细胞肺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潜质。2、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双向验证了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与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比例相关,而非抑制细胞的凋亡。3、细胞内外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均可促进细胞的增殖,提示PRM1促增殖作用可能存在多条途径,为进一步研究PRM1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4、营养供应差时细胞PRM1的表达水平反而增加,这种负反馈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非小细胞肺癌在血供不良的情况下仍快速生长的原因。5、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在生物体内验证了PRM1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PRM1抗体的抑瘤作用也为其成为肿瘤治疗靶点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

高欣[4](2021)在《RAGE/sRAGE通过调控转移前微环境促进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20万例,死亡近180万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比高达85%。骨是NSCL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30-40%的NSCLC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常引起严重的后果。一方面,骨转移被视为加速患者死亡进程的“分水岭”,NSCLC患者骨转移发生后的中位生存期仅有6-8个月,相比于其他常见的NSCLC转移部位(神经系统、肝脏、肾上腺等),骨转移是生存期更短的转移类型。另一方面,骨转移极易引起骨相关并发症,包括骨痛、病理性骨折、甚至产生脊髓压迫引起瘫痪,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针对NSCLC骨转移癌常用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因此,从分子水平探索NSCLC骨转移的发生机制,寻找调控NSCLC骨转移的关键基因作为治疗靶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NSCLC发生骨转移是一个复杂且被精细调控的过程。“种子与土壤”学说指出,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并不是一个随机的事件,而是骨组织(土壤)为肿瘤细胞(种子)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在多种分子和信号通路调节下的发生的主动选择的结果。事实上,肿瘤细胞尚未发生骨转移之前,就已经分泌细胞外囊泡、分泌因子等多种物质经血液循环作用于骨微环境中,招募骨髓来源细胞及免疫抑制细胞,与骨基质细胞共同重塑骨微环境,促进骨微环境向有利于肿瘤细胞定植和生长的方向转变,形成转移前微环境。作为骨转移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在NSCLC骨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阻断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NSCLC骨转移的发生。因此,本课题拟通过表达谱芯片的方式寻找并筛选出调控NSCLC骨转移的关键基因,明确其在骨转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尤其关注该基因在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方法1.首先,我们分别收集了NSCLC原发灶和骨转移灶病人组织样本各10例进行表达谱芯片检测寻找差异表达的基因。将差异表达基因按照在NSCLC中表达量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通过对排名前20的基因进行文献调研筛选出NSCLC骨转移相关基因RAGE。接下来,我们在细胞、组织和病人三个层面验证RAGE与NSCLC骨转移的相关性:选取具有高骨转移倾向的NSCLC细胞株A549-L6和普通NSCLC细胞系A549,通过Western Blot和q RT-PCR实验比较二者之间RAGE表达水平的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SCLC原发灶和骨转移灶中RAGE表达水平的差异;利用公共数据库中基因检测数据和病人临床信息,分析RAGE表达量与NSCLC患者骨转移之间的联系。2.接下来,我们从“种子”和“土壤”两方面对RAGE及其可溶性形式s RAGE在NSCLC骨转移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究。我们构建了敲减RAGE的A549和H1299稳转细胞株,并通过MTS和Transwell实验探索RAGE有无促进NSCLC细胞(种子)增殖和侵袭的作用;通过成骨前体细胞招募及分化实验明确s RAGE在改造骨微环境(土壤)中的作用;我们收集了s RAGE处理后成骨性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并通过粘附、克隆形成和MTS实验探究经s RAGE改造后的成骨性细胞(土壤)对NSCLC细胞(种子)粘附、定植和增殖的促进作用是否得到增强;通过构建转移前微环境动物模型及左心室注射肿瘤转移模型在体内探究s RAGE是否能够通过调控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而促进NSCLC骨转移。3.最后,在机制研究方面,我们通过分泌蛋白芯片筛选出经s RAGE处理后成骨性细胞差异表达最明显的蛋白,并利用KEGG富集分析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对差异表达蛋白以及信号通路进行验证;通过成骨细胞分化、MTS、克隆形成实验以及相应的功能回复实验进一步验证s RAGE通过调控成骨性细胞而促进NSCLC细胞在骨微环境中定植和增殖。研究结果1.我们首先通过表达谱芯片检测及文献调研筛选出RAGE是NSCLC骨转移相关基因。Western Blot和q RT-PCR实验发现RAGE在具有高骨转移倾向的NSCLC细胞株A549-L6中表达量远高于普通NSCLC细胞系A549;免疫组化实验表明RAGE在NSCLC骨转移灶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原发灶;生存分析发现RAGE高表达的NSCLC患者无骨转移生存期、首次进展生存期和进展后生存期均明显短于低表达的患者。因此,RAGE与NSCLC骨转移具有相关性。2.MTS和Transwell实验发现敲减RAGE后NSCLC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略微减弱;成骨前体细胞招募和分化实验表明s RAGE可以增强对成骨前体细胞的招募,并且促进前体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从而改造骨微环境;粘附、克隆形成和MTS实验表明经s RAGE刺激后的成骨性细胞更有利于NSCLC细胞的粘附、定植和增殖;动物实验表明,经s RAGE预处理营造转移前微环境的小鼠更容易发生NSCLC骨转移。3.通过分泌蛋白芯片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经s RAGE处理后的成骨性细胞分泌蛋白含量升高最显着的是PDGF-C,且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TGF-β信号通路。q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了经s RAGE处理后的成骨性细胞PDGF-C表达量显着增加;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表明s RAGE激活了成骨性细胞的TGF-β/Smad信号通路;成骨细胞分化、MTS、克隆形成实验以及相应的功能回复实验进一步表明了s RAGE通过TGF-β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并分泌PDGF-C继而促进NSCLC细胞在骨微环境中定植和增殖。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通过表达谱芯片检测及细胞、组织和病人三个层面验证,筛选出RAGE是调控NSCLC骨转移的关键基因。高表达RAGE的NSCLC细胞通过分泌s RAGE改造转移前骨微环境,尤其是s RAGE能够在骨微环境中招募成骨前体细胞并促进前体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同时s RAGE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成骨性细胞分泌生长因子PDGF-C,继而有利于NSCLC细胞在成骨性微环境中定植和增殖,最终促进NSCLC发生骨转移。

刘亚群[5](2020)在《miR-320a、ANGPTL2与VEGF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微小RNA-320a(micro RNA-320a,miR-320a)、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iopoietin-like2,ANGPTL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胸腔镜活检、电子支气管镜、肺穿刺活检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3例,并于同期收集93例我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RT-PCR)检测各组miR-320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ANGPTL2与VEGF的表达水平;分析miR-320a、ANGPTL2和VEGF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miR-320a与ANGPTL2、VEGF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中miR-320a、ANGPTL2、VEGF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miR-320a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健康组血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PTL2、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浓度显着高于正常健康组血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miR-320a、ANGPTL2、VEGF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病理类型、年龄无关(P>0.05),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癌胚抗原水平均有关(P均<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miR-320a与ANGPTL2表达呈负相关(r=-0.801,P<0.05),miR-320a与VEGF表达也呈负相关(r=-0.753,P<0.0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miR-320a、ANGPTL2与VEGF的联合检测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AUC为0.986(95%CI:0.979~0.993),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89、0.918。结论:1.miR-320a、ANGPTL2、VEGF可能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2.通过对miR-320a、ANGPTL2与VEGF三者联合检测对NSCLC的筛查及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意义。

卢美君[6](2020)在《影响安罗替尼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细胞凋亡障碍、DNA损伤及血管异常生长是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生长及增殖需要营养物质和氧气,二者均来源于血管,血管是支持肿瘤存活的基本条件,也是肿瘤浸润邻近组织和远处转移的重要条件。Folkman认为,阻断血管是抑制肿瘤生长浸润和远处转移的重要手段。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如VEGF、PDGF和FGF等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各种抗肿瘤理论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以恩度、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和阿帕替尼等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取得显着疗效。许多研究发现一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有关;c-Kit、Bcl-2和DNA损伤修复酶PARP的表达情况亦与抗肿瘤的疗效可能有关。安罗替尼是新型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现有的研究表明其使多个瘤种的肿瘤患者临床获益。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安罗替尼治疗的多个瘤种恶性肿瘤患者的相关指标,初步探索影响安罗替尼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因素。方法:(1)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方案为安罗替尼单药或安罗替尼联合方案。收集临床特征,根据相关复查资料评价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缓解率,随访并且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临床表现、体征及血液学检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2)空腹抽取所收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液,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FGF、SCFR、Bcl-2和PARP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VEGF、c-Kit、Bcl-2和PARP的m RNA相对表达量。(3)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制作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间的差异;对影响临床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9年12月2日结束随访,收集到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共109例,8例因未返院复查,无法评价疗效而剔除,101例患者纳入研究。总中位PFS为4.8月(95%CI:3.824-5.776)。可评价的病例中,CR 0例(0.00%),PR18例(17.82%),SD 61例(60.40%),PD 22例(21.78%)。共79例达到疾病控制,总DCR 78.22%,18例达到客观缓解,总ORR 17.82%。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有:高血压6例(5.94%)、手足综合征7例(6.93%)、口腔溃疡4例(3.96%)、乏力4例(3.96%)、声音嘶哑2例(1.98%)、咳嗽6例(5.94%)、咯血4例(3.96%)、腹胀腹泻6例(5.94%)、漏尿1例(0.99%)、阴道流血1例(0.99%)、骨髓抑制16例(15.84%)、转氨酶升高17例(16.83%)、血脂升高10例(9.90%)和促甲状腺素(TSH)升高17例(16.83%),大部分为1-2级,3级高血压1例,4级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1例,无药物相关性死亡。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发生TSH升高者DCR较未发生者高(P=0.039),Logistic回归提示:联合用药(P=0.030)可作为提高疾病控制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为保护性因素,而发生骨髓抑制不能作为DCR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有疾病相关手术史者ORR较无疾病相关手术史高(P=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无相关因子能作为ORR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用Kaplan-Meier法作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相关临床特征,临床分期为III期的患者中位PFS较IV期显着延长(11.4个月vs 4.2个月,x2=4.253,P=0.039),曾使用铂类的患者较未使用者的中位PFS延长(5.3个月vs 3.6个月,x2=4.299,P=0.038)。Log-Rank检验分析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TSH升高的患者中位PFS较未发生者延长(6.4个月vs 4.0个月,x2=3.982,P=0.046),发生手足综合征的患者中位PFS亦较未发生者延长(11.4个月vs 4.2个月,x2=5.297,P=0.021)。单因素分析临床特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各因子的血清含量和m 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既往铂类使用史、手足综合征、TSH升高、血清b FGF含量、Bcl-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PARP m RNA相对表达量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子,将上述因子纳入Cox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血清b FGF含量(P=0.009)及Bcl-2 m RNA相对表达量(P=0.012)是安罗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1)本研究显示各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安罗替尼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获益,不良反应可耐受。(2)血清b FGF含量及Bcl-2 m RNA相对表达量是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过程中检测上述两个指标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预后的预估。(3)使用联合方案以及发生促甲状腺素升高不良反应的患者安罗替尼的疗效可能较好,“安罗替尼+?”使患者获益更大的问题需在临床工作中继续探索。(4)临床分期早、曾使用铂类、出现手足综合征及促甲状腺素升高可能预示着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5)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安罗替尼在治疗其他瘤种(肝癌、卵巢癌、头颈部肿瘤、胰腺癌、舌癌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后线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6)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影响安罗替尼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因素,值得临床扩大样本量在单个病种中进一步验证。

代婉清[7](2020)在《肺癌患者血清CEA、VEGF联合Ki-67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居于恶性肿瘤首位。肿瘤标记物检测在肺癌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早期筛查的常用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素,高表达在肺癌细胞,在能量代谢、新血管形成、肿瘤浸润、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Ki-67反映恶性肿瘤的增殖程度,广泛用于评估肺癌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分析CEA、VEGF、Ki-67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血清CEA、VEGF联合Ki-67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多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CEA、VEGF、Ki-67表达水平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肺癌患者,入组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肺癌,并多次就诊于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每位患者首次入院时未经任何治疗,抽取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检测法检测血清CEA、VEGF,病理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记录Ki-67值,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确诊方式等临床病理特征。随访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析CEA、VEGF、Ki-67表达水平对PFS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纳入155例肺癌患者,男107例,女48例;年龄27-81岁,其中≥60岁97例,<60岁58例;有吸烟史者99例,无吸烟史者56例;腺癌组77例,鳞癌组35例,小细胞癌组43例;高分化者60例,中、低分化者95例;有淋巴结转移者111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4例;TNM分期Ⅰ、Ⅱ期者33例,Ⅲ、Ⅳ期者122例。确诊手段以气管镜为主(88,56.8%),其次为CT引导下(55,35.5%)经皮肺穿刺,术后标本(7,4.5%)。2、CEA高表达患者在病理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患者CEA高表达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肺鳞癌、小细胞肺癌,在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高表达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患者在病理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患者Ki-67阳性发生率最高,肺鳞癌、肺腺癌患者Ki-67阳性发生率依次降低,在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EA高表达患者(56.8%,88/155)PFS(17.3±5.7个月)与CEA低表达患者(13.6±6.8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3,P=0.326);VEGF高表达患者(34.8%,54/155)PFS(14.5±6.0个月)与VEGF低表达患者(16.4±6.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53,P=0.125);Ki-67阳性患者(41.9%,65/155)PFS(13.6±6.2个月)低于Ki-67阴性患者(17.3±6.2个月)(χ2=14.312,P<0.001)。4、155例肺癌患者中,CEA高表达者Ki-67阳性表达率(37.5%,33/88)与CEA低表达者(47.8%,32/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5,P=0.200)。VEGF高表达者Ki-67阳性表达率(46.3%,25/54)与VEGF低表达者(39.6%,40/1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7,P=0.421)。5、155例肺癌患者中,外周血中CEA水平与肺癌组织的Ki-67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92,P=0.256);外周血中VEGF水平与肺癌组织的Ki-67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95,P=0.239);外周血中CEA水平与VEGF水平无相关性(r=0.130,P=0.108)。结论1、高CEA表达在肺腺癌中发生率最高,Ki-67阳性在小细胞肺癌中发生率最高,VEGF高表达在肺癌病理类型上无倾向性。2、Ki-67阳性者PFS低于Ki-67阴性者,Ki-67对肺癌患者PFS有预测作用,Ki-67阳性患者生存期更短,CEA、VEGF对PFS无预测作用。3、CEA、VEGF在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Ki-67阳性表达无相关作用,三者之间无相关性。

江洋[8](2019)在《二陈汤及其加减方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肺癌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发病率的80-85%,多数肺癌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导致肺癌的整体5年生存期仅为16%。二陈汤是中医化痰的经典方剂,而痰证、瘀证是晚期肺癌的基本证候。研究显示,肺癌的进展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也是目前肺癌靶向治疗的常用手段,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促使肿瘤发生转移。导师前期研究显示:二陈汤含药血清可通过JNK及P38通路抑制A549细胞株增殖以及细胞膜的ICAM-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表达。这表明,二陈汤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ICAM-1的表达和抑制JNK信号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也提示化痰法在NSCLC治疗中有其确切的作用。为此,本次实验拟建立荷A549肺癌细胞的裸鼠模型,通过对实验动物灌胃二陈汤及其加减方结合顺铂化疗的体内动物实验,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的P-JNK、P-p38、VEGF、VEGF1、VEGF2、VCAM蛋白含量来观察二陈汤及其加减方是否能对肿瘤的血管形成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NSCLC的进展。[研究目的]明确二陈汤及其加减方是否可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干预NSCLC肿瘤血管生成,进一步阐明二陈汤及其加减方治疗NSCLC的机制,以及在NSCLC治疗中,中医化痰法的微观作用。[研究方法]本实验拟建立荷A549肺癌细胞的裸鼠动物模型,将成瘤裸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二陈汤、二陈汤加大剂量药物、二陈汤加破血逐瘀药物、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药方及以顺铂组为阳性对照组进行干预,统计14天后各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差异,比较各组动物肿瘤质量大小,计算抑瘤率;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二陈汤对裸鼠干预后,测定裸鼠肿瘤中P-JNK、P-p38、VEGF、VEGFR-1、VEGFR-2、VCAM-1蛋白的表达。实验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二陈汤大剂量组、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组以及顺铂组均能够抑制裸鼠体内肺癌肿块的进展,其抑瘤率分别为:13.95%(P<0.05),16.94%(P<0.05),20.83%(P<0.01)。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但中药组的荷瘤裸鼠其生存活力较顺铂组更好。2.二陈汤大剂量组,其P-JNK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铂组,其P-JNK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顺铂组与二陈汤大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陈汤常规剂量干预裸鼠,P-JNK蛋白的表达量也会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陈汤大剂量组,其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铂组,其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陈汤加破血逐瘀组,其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但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二陈汤大剂量组,其VEGF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铂组,其VEGF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其VEGF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铂组,其VEGF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二陈汤组的裸鼠肿瘤组织中VEGFR-1蛋白表达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陈汤大剂量组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的裸鼠肿瘤组织中的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裸鼠肿瘤组织中的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顺铂组,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四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二陈汤组和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组对VCAM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二陈汤大剂量、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以及顺铂组均能够抑制裸鼠体内肺癌肿块的进展。但中药组的荷瘤裸鼠其生存活力较顺铂组更好。2.二陈汤大剂量及顺铂组裸鼠的P-JNK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故认为其可以通过阻断JNK信号通路来发挥抑制肺癌的进展。3.二陈汤大剂量、二陈汤加破血逐瘀中药及顺铂组裸鼠的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故认为二陈汤还可以通过阻断P38通路来抑制NSCLC的进展,而在二陈汤中加入破血逐瘀中药后,其对P38通路的阻断力量更强。4.二陈汤大剂量、顺铂组裸鼠的VEGF蛋白表达含量显着降低;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的裸鼠其VEGF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二陈汤组无明显改变;二陈汤大剂量、二陈汤加破血逐瘀药物、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的VEGFR-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其中益气养阴化痰散结组的裸鼠VEGF2蛋白表达含量降低的更明显,由此可见,二陈汤及其加减方主要通过抑制VEGFR-2蛋白表达来发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总结:二陈汤能够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来发挥抑制肺癌进展,其机制与二陈汤抑制了JNK信号通路及P38通路来抑制VEGFR-2蛋白表达有关。

戚剑伟[9](2018)在《HOTAIR与非小细胞肺癌浸润性和淋巴结转移的定量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不同等级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定量关系,评估其预测NSCLC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并探讨HOTAIR促进NSCLC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237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肿瘤切除术,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收集其手术切除癌组织标本和距离癌组织边缘5厘米以上的正常肺组织标本,通过RT-qPCR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OTAI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及癌组织中VEGF、MMP-7和MMP-9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以NSCLC患者中浸润性癌或有淋巴结转移者为病例组,以非浸润性癌或无淋巴结转移者为对照组,根据对照组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的四分位数(Q1、Q2和Q3)将对照组和病例组HOTAI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等级1:≤Q1,等级2:>Q1且≤ Q2,等级3:>Q2且≤Q3和等级4:>Q3),通过多因素分析(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明确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不同等级与NSCLC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的优势比(odds ratio,OR),并通过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和诊断试验(Diagnostic Test)评估 HOTAIR mRNA 相对表达量的不同等级预测NSCLC浸润性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此外,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癌组织中VEGF、MMP-7和MMP-9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NSCLC癌组织中HOTAI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②在调整了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后,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Q2(4.56)是NSCLC为浸润性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表达量的等级3[>Q2(4.56)且≤Q3(11.59)]和等级 4[>Q3(11.59)]的调整 OR 值分别为 4.016 和 22.959;③以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Q3(11.59)为标准预测NSCLC浸润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标准误:0.025,P<0.001),预测价值中等。其中,阳性预测价值较高,假阳性率较低,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中等,但假阴性率较高,阴性预测价值较低;④在调整了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浸润性后,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Q2(5.32)是NSCLC有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表达量的等级 3[>Q2(5.32)且≤Q3(11.11)]和等级 4[>Q3(11.11)]的调整 OR 值分别为 3.817和21.495;⑤以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Q3(11.11)为标准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标准误:0.023,P<0.001),预测价值较高。其中,灵敏度和阴性预测价值较高,假阴性率较低,特异度和正确率中等,但假阳性率较高,阳性预测价值较低;⑥NSCLC浸润性癌者癌组织中MMP-7、MMP-9和VEGF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非浸润性癌者,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中MMP-7、MMP-9和VEGF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HOTAIR的高表达是NSCLC为浸润性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HOTAIR表达水平预测NSCLC浸润性的价值中等、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HOTAIR可能是通过上调MMP-7、MMP-9和VEGF的表达来促进NSCLC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

杨能力[10](2018)在《丙泊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HIF1)α亚基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明确HIF-l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TNM分期等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1.利用Oncomine在线分析软件比较TCGA数据库中Wachi lung肺鳞癌数据集和Stearman lung肺腺癌数据集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HIF-lα mRNA 水平。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样本中HIF-lα的表达水平。3.利用Kaplan-Meier法对具有不同HIF-lα表达水平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差异分析。4.结合187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探究HIF-l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TNM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1.在Wachi lung和Stearman lung数据集中,肺鳞癌和腺癌组织内HIF-1α 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2.HIF-1α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五年总生存期显着低于HIF-1α低表达的患者(18.28%vs 34.04%;P=0.0001)。3.HIF-l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以及TNM分期存在关联。结论: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HIF-1α的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显着升高。而高表达的HIF-1α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临床特征以及较差的预后存在关联。第二部分:丙泊酚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IF-1α表达上调的研究研究目的:探究LPS和丙泊酚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IF-1α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1.不同浓度的LPS(0、1、5、10 μ g/ml)与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共培养,利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内HIF-1 α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IF-1 α蛋白的表达水平;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ROS水平。2.A549细胞在10 μg/ml LPS培养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丙泊酚(0、5、10、20 μ g/ml)处理细胞,利用qRT-PCR检测细胞内HIF-1α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IF-1 α蛋白的表达水平;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ROS水平。3.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10μ g/ml)及丙泊酚组(10 μ g/ml LPS+20 μ g/ml丙泊酚)处理A549细胞12小时后,分别采用环己酰亚胺追踪实验(CHX-Chase assay)检测细胞内HIF-1 α的蛋白稳定性;免疫荧光实验(IF)检测HIF-1α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报告基因实验(reporter assay)检测细胞内HIF-1的转录活性。研究结果:1.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HIF-1α的表达上调及氧自由基的产生(ROS)。2.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HIF-1α表达及氧自由基的产生(ROS)。3.丙泊酚下调LPS诱导的HIF-1α蛋白稳定性及核聚集,抑制HIF-1α的转录功能。结论:LPS通过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IF-1α的表达、蛋白稳定性以及入核,增强HIF-1的转录活性。而丙泊酚能够抑制LPS对HIF-1α的激活作用。第三部分:miR-199a-5p在丙泊酚抑制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IF-1 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研究目的:探究丙泊酚在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IF-1 α表达中的作用是否受到miR-199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 targetscan,BiBiserv2 软件预测 HIF-1α 基因 mRNA 3’UTR上可能的miR-199结合位点。2.利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内HIF-lαmRNA和miR-199a/b-5p的表达水平。3.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4.报告基因实验(reporter assay)检测miR-199a-5p对HIF-1α mRNA的调控作用。5.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genomic sequencing)检测miR-199a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研究结果:1.在A549细胞中,miR-199a-5p通过直接靶向HIF-1α mRNA 3’UTR抑制HIF-1α的表达。2.LPS诱导A549细胞中miR-199a-5p的表达下调,从而促进了HIF-1α的表达;而丙泊酚解除了 LPS对miR-199a-5p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HIF-1α的表达。3.LPS处理A549细胞后,miR-199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增强;而丙泊酚抑制了 LPS诱导的甲基化。4.使用过氧化氢酶清除LPS诱导的ROS抑制了 miR-199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从而促进了 miR-199a-5p水平升高。5.在A549细胞中,抑制LPS诱导的miR-199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促进了 miR-199a-5p水平升高,从而抑制了 HIF-1α的表达。结论:丙泊酚通过抑制LPS诱导的miR-199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促进miR-199a-5p水平上调,从而抑制HIF-1α的表达。第四部分: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研究研究目的:探究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LPS(10ng/ml)或LPS(10μg/ml)联合丙泊酚(20μg/ml)处理A549细胞。1.利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内E-cadherin、Vimentin以及MMP2/9 mRNA的表达水平。2.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E-cadherin、Vimentin 以及 MMP2/9 蛋白的表达水平。3.划痕实验(Wound healing assay)检测细胞迁移能力。4.浸润实验(Transwell assay)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研究结果:1.LPS引起A549细胞中表皮型标志分子E-cadherin下调及间质型标志分子Vimentin上调,而丙泊酚抑制了 LPS对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的影响。2.LPS引起A549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水平上调,而丙泊酚抑制了 LPS对MMP2/9表达的影响。3.在LPS处理的A549细胞中,敲低HIF-1α抑制了 Vimentin和MMP2/9的表达,同时促进了 E-cadherin的表达。4.LPS促进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而丙泊酚能够抑制LPS对A549细胞恶性表型的促进作用。然而过表达HIF-lα显着削弱了丙泊酚对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丙泊酚通过下调HIF-1α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EMT过程及恶性表型。

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VEGF相关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VEGF相关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的流行病学
        2. 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
        4.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医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
        2.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特征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
        4.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作用
        5.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6. 中医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不足
        7. 中医药治疗晚期肺癌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中医证素治法分析
    前言
    研究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研究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
        2.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3.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局部与全身治疗的有机统一
        4. 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分析
        5. 不同治疗方法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6. 冷消融术后患者的证素变化分析
        7. 冷消融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分析
        8. 临床部分的研究小结
第三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Lewis肺癌小鼠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2. 实验结果
    实验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2. 实验结果
    讨论
        1. 转移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2. 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是转移的重要机制
        3. “温通活血化瘀”治法抑制转移的理论探讨
        4. 醒消丸是“温通活血化瘀”治法的代表方剂
        5.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冷消融联合中药抑制转移过程
        6. 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7. 实验部分的研究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与不足
    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附录2 ECOG和KPS评分标准
附录3
个人简历

(2)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进展
    综述二 VEGF与肺癌及舌象的关系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一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五、研究方法
    六、结果
    七、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材料与方法
    四、统计分析
    五、结果
    六、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肺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肺癌的分类
        1.1.2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1.1.3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1.2 肿瘤-睾丸抗原(CTA)的研究进展
        1.2.1 CTA分类及特征
        1.2.2 CTA表达调控
        1.2.3 CTA作用和功能
        1.2.4 配子发生与恶性生殖
        1.2.5 CTA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1.2.6 肿瘤疫苗和免疫治疗
    1.3 人鱼精蛋白1(PRM1)
        1.3.1 PRM1 的作用
        1.3.2 PRM1 与恶性肿瘤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和试剂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细胞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的收集
        2.2.2 RT-PCTR法检测样本mRNA水平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2.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2.5 细胞株复苏与培养
        2.2.6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活力检测
        2.2.7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下孵育
        2.2.8 质粒转染和RNA干扰
        2.2.9 人源重组PRM1 蛋白孵育实验
        2.2.10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2.2.11 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2.2.12 动物实验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
        3.1.1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PRM1-mRNA水平的差异
        3.1.2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临床相关性
        3.1.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3.2 PRM1 诊断价值的评估
        3.2.1 外周血PRM1 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3.2.2 PRM1 在肺腺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3 PRM1 在肺鳞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4 PRM1 在组合标志物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5 PRM1 对不同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评估
        3.2.6 PRM1 在Ⅰ-Ⅱ期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3.3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的研究-细胞学实验
        3.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3.3.2 PRM1 基因过表达和敲低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3.3.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细胞营养状态对PRM1 表达水平的影响
        3.3.5 PRM1对A549、NCI-H460 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3.4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研究-动物学实验
        3.4.1 构建A549 细胞裸鼠转移瘤模型
        3.4.2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 转移瘤裸鼠血清中PRM1 表达水平
        3.4.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RAGE/sRAGE通过调控转移前微环境促进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背景介绍
    二、课题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相关基因筛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RAGE/sRAGE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及骨微环境改造中的作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RAGE调控转移前微环境促进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RAGE及其配体在骨代谢和骨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miR-320a、ANGPTL2与VEGF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R-320a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名单
个人简历

(6)影响安罗替尼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1.3 主要溶液配制
    1.4 实验方法
        1.4.1 临床研究部分
        1.4.2 基础研究部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研究结果
    2.2 基础结果
    2.3 近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4 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肺癌患者血清CEA、VEGF联合Ki-67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血清VEGF及 Ki-67 在肺癌中检测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二陈汤及其加减方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二陈汤针对肺癌的治疗概述
        1. 古代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2. 中医对肺癌的辨证分型
        2.1 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
        2.2 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分期及病理分型的关系
        3. 中药二陈汤的古代应用
        3.1 “痰”与肿瘤的关系
        3.2 二陈汤的来源
        3.3 二陈汤在痰证患者中的应用
        4. 中药二陈汤的现代应用
        4.1 二陈汤的基础研究
        4.2 二陈汤的临床研究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2: JNK信号通路及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与其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JNK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上游通路
        1.1 JNK信号通路的上游通路
        1.2 JNK信号通路
        2. 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2.1 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2.2 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2.3 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3. 抗血管生成在肺癌中的应用
        3.1 基础研究进展
        3.2 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陈汤及其加减方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资料与研究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瘤株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各组BALB/C裸鼠日常活动比较
        2. 各组裸鼠抑瘤率的比较
        3.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裸鼠肿瘤组织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
        3.1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p-JNK蛋白的表达
        3.2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p-p38蛋白的表达
        3.3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
        3.4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VEGFR-1蛋白的表达
        3.5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VEGFR-2蛋白的表达
        3.6 各组裸鼠肿瘤组织VCAM蛋白的表达
        4. 结论
    讨论
        1. 二陈汤在治疗肺癌方面的应用
        2. 破血逐瘀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3. 王沛教授治疗肺癌经验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二陈汤及其加减方可以降低P-JNK蛋白的表达含量
        4.2 二陈汤及其加减方可以降低P-p38蛋白的表达含量
        4.3 二陈汤及其加减方可以降低VEGF、VEGFR-1、VEGFR-2蛋白的表达含量
        5. JNK信号通路与肿瘤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
结语
    1. 创新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HOTAIR与非小细胞肺癌浸润性和淋巴结转移的定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的分级方法
    1.6 诊断试验评价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NSCL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OTAIR mRNA的相对表达量
    2.2 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不同等级与NSCLC浸润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2.3 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不同等级水平预测NSCLC浸润性的价值
    2.4 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不同等级与NSCLC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定量关系
    2.5 HOTAIR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不同等级水平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2.6 HOTAIR促进NSCLC浸润的机制
    2.7 HOTAIR促进NSCLC淋巴结转移的机制
3 讨论
    3.1 HOTAIR的作用机制
    3.2 HOTAIR在NSCLC中的表达
    3.3 HOTAIR与NSCLC侵袭和淋巴结转移
    3.4 HOTAIR促进NSCLC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OTAIR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表
致谢

(10)丙泊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HIF1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丙泊酚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HIF-1α表达上调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199a-5p在丙泊酚抑制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IF-1α表达中的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VEGF相关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D]. 王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D]. 金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D]. 李小丰. 吉林大学, 2021(01)
  • [4]RAGE/sRAGE通过调控转移前微环境促进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机制研究[D]. 高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miR-320a、ANGPTL2与VEGF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刘亚群.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影响安罗替尼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 卢美君.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7]肺癌患者血清CEA、VEGF联合Ki-67检测的临床意义[D]. 代婉清.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二陈汤及其加减方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 江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HOTAIR与非小细胞肺癌浸润性和淋巴结转移的定量关系研究[D]. 戚剑伟. 苏州大学, 2018(04)
  • [10]丙泊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能力. 苏州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与血清VEGF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