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用鸡毛制造新材料

日本用鸡毛制造新材料

一、日本用鸡毛制取新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张丛琳,李光安[1](2021)在《对产品包装绿色化发展的探讨——基于全国包装改进成果展览》文中认为产品包装在快速消费品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负责任的设计会导致很多问题。近年来,我国持续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引起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与资源浪费的重视,从而推进了包装绿色化快速发展,包装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从包装设计的材料,以及根本上的减量化设计、循环再生方面进行探讨。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包装设计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前瞻性的意义。本文基于全国包装改进成果展览,探索了产品包装的绿色化发展方向。

李可欣[2](2021)在《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责任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改变当前道德教育培养方式粗糙、培养效果不明显与培养方法不适合当前学情等问题,学者们提出根据各学科特色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2018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其中就对高中化学社会责任的培育做出详细规定。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与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鲁科版与苏教版)相继出版了化学新教材。为调查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教育的培养状况与培养效果,构建社会责任教育分析指标,对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社会责任素养进行分析与比较,得出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教育的编排特点、培养效果与优缺点等,以期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出建议,促进社会责任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此次研究使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文本分析与比较法。为便于分析与比较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的类型与水平,参照新课标与人的心理结构,将社会责任分为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能力与社会责任行为三种类型。社会责任意识又具体分为安全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社会参与意识与辨证思考意识;社会责任能力又具体分为社会参与能力与辩证思考能力;社会责任行为则分为社会参与行为与辨证思考行为。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不仅全部完成新课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目标,更增设爱国、敬业、奉献等多种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但均存在同等水平中不同类型社会责任素养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与同种类型之下不同水平社会责任素养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教育的培养目标均为在达成水平1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其他水平的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素养的主要培养类型为社会参与意识、生态环保意识、辨证思考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且社会责任素养的编排与化学知识类型的编排息息相关。三个版本的社会责任教育颇具特色,各成一派。从化学1至化学2,人教版社会责任教育的强度逐渐增强;鲁科版社会责任教育的强度逐渐减弱;苏教版社会责任教育的强度保持不变。人教版与鲁科版采取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的方式开展社会责任教育,苏教版只采取渗透教育的方式,三个版本的社会责任教育各有优势,教师可酌情选择。高考压力大、日常化学教学工作繁忙是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社会责任教育与化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最大阻力,学生对化学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能正确看待化学的贡献。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均应适当删减水平1的内容,使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素养在教材中实现合理分布,苏教版应增设化学实践专栏;教师应考虑自身状况,合理选择使用与参考不同版本的化学新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是端正态度,正确对待社会责任教育。

兰栋琪[3](2020)在《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化学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至清中后期明显落后于世界,并未演化出具备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的近代化学。成立于1914年的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然而学界对中国科学社在化学学科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还未予以足够关注。基于此,本文拟以《科学》《科学画报》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中国科学社的有关档案史料和民国时期其他的期刊杂志探讨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清末以来西方近代化学逐步传入中国,但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科学社成立后,通过创办期刊、译着书籍、学术交流和设立科学奖金等活动,推动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在组织机构方面通过分股委员会中化学化工股的设立几乎囊括了国内绝大多数化学人才。这一群体是不折不扣的精英群体,大都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不仅带动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并且为近代中国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社刚开始就是伴随着《科学》月刊的编辑出版而成立,因此《科学》的编辑和发行是中国科学社自始至终最重要的社务之一。作为中国科学社刊登学术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平台,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科学社的最高学术成就。社员们以此为平台,发表论文,为统一化学名词、促进化学知识传播和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促成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史等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加快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在《科学》发行将近20年之际,社员们深感科学普及的不足,遂创办《科学画报》,并且组织社员举办通俗科学演讲以推广科学知识。社员们以此为媒介,阐明化学在生产生活和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介绍家庭中即可完成的化学实验,缩短了普通民众与化学的距离,使化学作为一个自然学科真正开始被寻常百姓家所了解和认识,极大的加速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普及。总之,中国科学社以《科学》和《科学画报》为主要媒介,同时开展其他活动,为引进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统一化学名词、展开化学研究、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和加速化学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然而限于时代背景等因素,中国科学社在发展近代化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科学万能化和未能顾及基层等不足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王珊[4](2020)在《以薛涛笺为中心的早期笺纸制作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薛涛笺是中国最着名、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古代笺纸,是诗(信)笺纸种的开端。对薛涛笺的研究,可使我们窥知早期笺纸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本课题为尽可能地了解和再现薛涛笺,对薛涛笺的相关文献重新作了梳理和解读,初步形成了对薛涛笺的整体印象;随后对现存仿薛涛笺实物进行了普查研究和重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存实物对于再现唐代薛涛笺的参考意义有限;由于薛涛笺的形貌和制作会与唐代整体的造纸技术水平相匹配,课题继而又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考察了中国从魏晋至宋元时期,尤其是唐代的加工纸工艺体系,并考察了日本从奈良到平安时代的色纸加工工艺作为辅助参考,粗略探讨了我国早期加工纸包括薛涛笺的制作工艺与日本加工纸之间的源流承继关系,探讨了诗(信)笺纸纸种的产生与特化,进一步了解了薛涛笺形貌和制笺技术的上限。课题还对十余家现代彩笺及纹案加工工作室开展了田野调查,总结了一线造笺人的经验和建议。再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古文献所提及的薛涛笺的造纸原料“木芙蓉皮”是良好的造纸材料;木芙蓉花汁不含有红色色素成分,无法染出红纸。最终,尝试用唐代流行的红色植物性染料和纹案加工工艺开展了笺纸的印染实践,完成了对薛涛笺的再现。由课题研究所得到的具体结论:(1)薛涛笺早期是松花色(含碧色),后来是红色,较少量或为红碧相间,纸上可能有暗纹、雕版印刷的纹案或手绘图案。(2)薛涛笺的纵长约在25至26厘米之间,横长约在18至36厘米之间。(3)薛涛笺由木芙蓉皮所造是可行的,染红应使用了红花、苏木或茜草。(4)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彩笺工艺的萌芽期。唐、五代是发展期,古代大多数加工纸技术此时已初具雏形;除薛涛笺以外,流沙笺、云蓝纸、五色斑纹纸是该时期染纸技术水平的代表者。宋元时期的纸张装饰手段在前代基础上更加繁缛复杂,观感雍容华贵。唐、宋笺纸的形貌和工艺是薛涛笺的参考性上限。我国造纸术东传后,日本虽对其做了少量本土化的改造创新,但日本早期主要的加工纸工艺和用纸文化仍脱胎于我国唐宋。

李丹丹[5](2019)在《宋代墨研究》文中指出墨是中国古代的书写用品。古人对墨的使用经历了使用天然墨到人工制墨的发展历程。古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是天然墨,有矿物石墨、植物墨和动物墨等,对矿物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迟于战国末期,人工制墨开始兴起,至两汉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人工制墨技术发展与成熟的时期。隋唐五代,是制墨业的兴盛时期,制墨区域向全国范围拓展,制墨业的重心在晚唐五代时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地区。安徽歙州成为制墨中心。随着制墨技术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一些制墨名家,如李超、李廷珪、李廷宽父子等,他们父子兄弟,技艺相承,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从出土资料看,隋唐五代,墨的形制趋于规范定型,以两端略称圆形的长条形墨为主要形制,墨锭的体量更大。墨面除模印图案外,还出现了模印文字的新特征。中国墨文化体系至宋代得以完备,墨的生产与消费是其文化表达的特质基础。在宋代,松烟墨和油烟墨并行于世。墨的生产流程分为两个阶段:原材料制备阶段与和制成形阶段。制墨的原材料有主要原料和辅料两大类。主要原料指烟和胶。辅料主要有各种香料、中药材、金箔、玉屑等。烟与胶的质量对墨的品质起决定作用。制取松烟,首先要选取好的松材,宋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后发现,含松脂高的松材更利于制烟。松烟是松木不完全燃烧时形成的烟炱。松烟的制备需要窑,宋人造窑制松烟之法有平面窑、立窑和卧窑。这三种窑形中卧窑相对而言更科学。宋人在制取松烟的实践中认识到松烟的粒度是松烟质量的重要指标,颗粒度越小,质量越优,所制成的墨黑度更高,渗透性更好。而影响其颗粒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松材中松脂的含量,发火时松枝的数量、火候以及所得烟炱距火源的远近等。这些可贵的经验与认识都被宋代以后的人以及今天的科学技术证实是正确的。油烟墨的使用略晚于松烟墨。油烟的制备大抵有选取油料、点烟和取烟三个步骤。油料一般有桐油、清油、沥青、麻油。烧制油烟所需要的器具有粗碗、灯芯和瓦盆这三类。粗碗贮油,和灯芯一起构成灯盏。瓦盆覆盖于灯盏之上用于取烟。烧制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种,即瓦盆地坑取烟法、瓦盆(或钵、罐)取烟法、水槽法和纸帐收烟法。胶的制备、和制对墨的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粘结胶粒,也可以使墨的水溶液不易沉淀,形成悬浮液,还可以使墨较为稳固地粘附于纸上,并增加研磨和书写时的润滑度,增强光泽感。宋代制胶一方面沿袭了北魏以来常使用的牛皮胶以及鹿胶,更开发了鱼胶、鱼鳔胶等其它种类的制胶之法。墨之优劣,在烟炱相同的情况下,煎胶、和胶起着决定作用。制胶原料以鹿胶最好,牛胶最常用,常与鱼胶等参合使用。煮胶宜在春秋两季,忌热与寒。添加辅料是中国制墨业的传统特色,辅料作用不外乎增光、助色、取香这三大功能。将所制烟炱、胶和辅料合制加工,制墨成锭,是墨的生产与制作工艺的第二阶段,概括起来大致有筛烟、和料、捣杵、揉丸、模印、晾墨六个步骤。筛烟是为了保证烟料的纯净无杂质。胶与烟的和制比例根据需要而不同。旨在速售,则胶的比例宜小,意在久藏,则胶的比例宜大。合制后,捣杵多多益善。揉制成丸剂时,应急手速揉。模印成形后,或自然荫干,或放在炭灰中晾干。宋代墨的生产具有商品性。表现在私营制墨作坊的出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商品化、销售获利的生产目的三个方面。宋代墨的流通场所主要是在城市和佛寺之中。流通方式有二种,一是在城市中设有专营墨的店铺,二是由墨工或中间商背箧挑担流动售卖。宋代,墨主要被用于书写在各类纸品上,也被用于书写在墙壁、瓷器等器物上,还用于书籍印刷、碑刻拓印等,墨被用于官府、家庭、学校、寺院等场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和消费领域比前代更为广泛,需求量也大幅提高。其中书籍等纸质品的雕版印刷这一领域用墨量最大。朝廷与官府消费用墨主要体现在公文撰写办公用墨。士人消费用墨主要体现在撰写诗文、书法、绘画及收藏。抄写和印刷用墨主要体现在印刷书籍及纸币上。宋代文化的兴盛尤其是雕版印刷业的繁兴,使宋代用墨总量激增。宋代用墨总量的急剧增长引起了古松林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促进了制墨技术的改进,即油烟制墨的兴起,同时也推动了制墨中心的转移。宋代一笏墨的重量约在156.25克至206.25克之间。一笏墨约100文钱。由于供求关系或品牌效应等因素,一笏墨亦可值10000文,甚至价比黄金。宋代用墨量比前代激增,其中图书雕版印刷用墨量占的比重最大。再加上书法、绘画、建筑、制药用墨等,宋代对墨的消费量是十分惊人的。北宋产墨区比前代更加广泛,遍及南北。陕西终南山、河北易州一带持续衰落,河北真定、山东兖州骤然新兴,安徽歙州延续五代继续为制墨中心。南宋江南地区的制墨业得到飞速发展,遍布今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尤其是杭州、福建和四川。宋代制墨业消耗了大量的古松林资源,限制了制墨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南宋制墨区域的变迁是政治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也和北方松林的消耗与匮乏有关,制墨区域的分布与雕版印刷业的分布密切相关,基本一致。宋代文人不仅将墨视为必不可缺的工具和颜料,更是投入了很多的情感,墨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情趣和理趣。墨是宋代文人之间人情往来的馈赠佳品,人们赠墨、夺墨、斗墨、玩墨、品墨、藏墨、由墨悟理,宋代文人对墨的赏爱蔚然风尚。宋代文人对墨的品鉴之风颇盛,墨说、墨辨、论墨之文很多。这些文章形制短小,或鉴墨之优劣,或论墨工之高下,或品墨之理趣,不一而足。宋人品墨的风尚是宋代制墨业兴盛的体现,也反映了宋代制墨的水平、质量和档次。宋代的墨兼具实用、收藏、文学、药用等多种文化价值,墨的文化体系在宋代全面形成。墨为宋代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明清墨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陈李红[6](2013)在《天然蛋白质可降解热塑膜及纺织浆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产量可观、价格低廉,且具有优异降解性、污染小等特征,农副产品和动物毛羽等废弃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具有广泛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际应用潜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可作为纺织材料资源,有效降低纺织产业链的碳排放,降低纺织产业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研究者们从废弃物中提取生物降解天然高分子,如小麦蛋白、玉米蛋白和鸡毛角蛋白,然后对其进行改性以用于生产可生物降解薄膜,并对其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诸多重要研究成果。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化学和/或物理改性的方法增加了蛋白类产品的成本,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其生物降解性;增塑剂的使用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蛋白类热塑产品的强伸性能和耐水性能。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对废弃物组分利用的进一步研究。另外,对比了蛋白质浆料与PVA浆料的应用性能,评价了其作为替代浆料的可行性。这不仅为天然蛋白质生物材料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为绿色纺织资源的开发提供新思路,而且使天然资源得到科学利用,使纺织业对环境产生较少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五个问题:第一,探讨了蛋白质的提取工艺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弱碱从农业副产品及废弃动物毛中提取出蛋白质,并利用碱剂控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碱预处理蛋白质,得到不同的蛋白质多肽链段,进而控制蛋白质的熔融与溶解程度,并影响蛋白质热塑膜和蛋白质浆料的应用性能。第二,研究了蛋白质热塑薄膜的制备条件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利用热压法将提取出的蛋白质样品制备成可生物降解的蛋白质薄膜,并对其热塑性、耐水性及脆性进行评价。通过甘油和热压两种处理方式,来改善蛋白质热塑膜的热塑性、耐水性及脆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蛋白质热塑膜的耐水性能,采用柠檬酸处理与热压来处理蛋白质薄膜。通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图像等手段表征了热塑膜的热塑性能,并以热塑膜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弹性模量为量化指标,分析和探讨了热压时间、热压温度、甘油浓度、交联剂浓度对蛋白质热塑膜强伸性能和耐水性能的影响。第三,探索了蛋白质浆料与纱线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首先用制得的蛋白质样品,在未使用增塑剂的条件下通过浇铸法制备出大豆蛋白、面筋蛋白和鸡毛角蛋白薄膜,以薄膜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为量化指标评估蛋白质薄膜的强伸性能,并探索蛋白质预处理的碱浓度、温度和时间对浆纱使用性能的影响。首先利用碱剂方法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蛋白质(大豆蛋白、面筋蛋白和鸡毛角蛋白)浆料,对蛋白质浆料进行粘度测试,分析和探讨了蛋白质浆料的水解产物与浆料粘度的内在关系;同时,用此系列蛋白质浆料给聚酯和聚酯/棉(65/35)的粗纱、细纱和织物分别上浆,并以上浆率、浆纱的最大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耐磨次数及面料的耐磨次数为量化指标,探讨蛋白质预处理条件(碱浓度、温度和时间)和相对湿度对聚酯及聚酯/棉混纺纤维的粘附性能、耐磨性能的影响,为蛋白质浆料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也通过水浴退浆的方法,以退浆率为量化指标,研究了固浴比、温度、漂洗次数对蛋白质浆料退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蛋白、面筋蛋白和鸡毛角蛋白薄膜有良好的成膜能力,且薄膜具有一定的延伸度;蛋白质浆料的粘度可控,可以渗透入纱线内部,与纤维材料之间有良好的粘附性;可以提供给浆纱合适的强度、可延伸性和良好的耐磨性能;易退浆;对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敏感,因而蛋白质可作为新型纺织浆料,给以聚酯和聚酯/棉为材质的纱线上浆。第四,评价了蛋白质浆料对环境的影响。论文用废水污泥处理蛋白质浆料,以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 BOD5/COD为量化指标,揭示了蛋白质浆料相应工艺过程所产生的废水在活性污泥中的生物降解性;同时,为了确保蛋白质降解以后释放的氮不会影响活性污泥的处理过程,导致新的生物降解性问题,论文提出以总氮和氨氮的浓度变化为进一步量化指标,揭示蛋白质降解过程对蛋白质浆料环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大豆蛋白、面筋蛋白和鸡毛角蛋白浆料大分子链都被微生物降解,且降解过程中释放的总氮和氨氮都很少,这表明蛋白质的降解不会对废水处理厂的运行造成负面影响,蛋白质浆料具有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第五,为了评估新型蛋白质浆料取代PVA浆料给聚酯和聚酯/棉纤维上浆的可行性,本论文用商业用PVA浆料做为对比样,分别给聚酯和聚酯/棉细纱、粗纱和织物上浆,并对比分析了PVA浆料与蛋白质(大豆蛋白、面筋蛋白和鸡毛角蛋白)浆料性能、浆纱性能、退浆性能及可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蛋白质纺织浆料的上浆效果与PVA浆料上浆效果相比,可以提供相当或更好的浆纱性能,且蛋白质浆料具有良好的退浆性能和可生物降解性。因此,简单的制备方法,良好的浆纱性能,容易退浆和在废水处理厂的完全降解都使得蛋白质浆料可作为PVA浆料的理想替代品,降低纺织厂对环境的污染。本论文的研究成果重在理论与应用基础的创新,开发利用我国资源丰富的农/农副产品和动物毛羽等废弃物,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生物降解材料学科的发展,推动我国天然资源的科学利用,解决我国纺织业面临的生态问题,具体创新之处如下:第一,基于蛋白质降解理论,利用碱剂从花生粕和鸡毛中制备出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蛋白质。此方法可用于从农副产品和废弃物中提取动植物蛋白质,拓宽了提取动植物蛋白质的思路,也开发出制备蛋白质浆料的新途径,既可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问题,又有助于实现纺织业的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第二,使用碱剂水解蛋白质,得到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蛋白质,进而控制蛋白质的熔融。此研究可解决一类动植物蛋白质的熔融问题,并制备出生物降解性良好的蛋白质塑料。第三,利用尽可能少的增塑剂和高的热压温度制备出蛋白质热塑膜,此方法可用于提高蛋白质生物降解塑料的强度性能和水稳定性。第四,提出用柠檬酸交联与热压一步完成的方法制备蛋白质热塑膜,在热压过程中实现蛋白质与交联剂的共价交联反应,且利用柠檬酸和蛋白质交联与热压制备的蛋白质薄膜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第五,用碱剂溶解的方法制备出蛋白质浆料,并将其与传统PVA浆料进行对比,探讨了其作为替代PVA浆料的可行性。此研究可解决PVA浆料的难以去除、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开发绿色纺织浆料开拓一条新途径。第六,提出非传统蛋白质浆料环保性能的评估指标,评估了蛋白质浆料在废水污泥中处理前后混合液的BOD5, COD,氨氮和总氮值。根据测定结果,评估蛋白质浆料的环保性能,减少浆料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刘春兰[7](2013)在《羽毛纤维及其转化蛋白的造纸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规模的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羽毛的处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羽毛这种可再生资源。本论文研究了羽毛纤维的造纸性能,以帮助减轻由于对造纸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而造成的森林砍伐的压力,同时为羽毛纤维的高附加值利用开拓新途径。首先对羽毛纤维的形态进行了研究。羽毛纤维不同于传统的植物纤维造纸原料,按大小分为粗大部分和细小部分,分别来源于粗大的羽枝和细小的羽小枝;细小部分的羽毛纤维刚硬挺直,回弹性大,纤维表面上有规律性的突起,长度和宽度较阔叶木纤维小。羽毛纤维经高浓盘磨机磨浆后长度和宽度都有所降低,但主要是长度的减小,在磨浆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切断,而不是细纤维化。其次,研究了羽毛纤维和木浆配抄对纸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羽毛纤维对纸页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羽毛纤维用量增加,紧度、抗张指数、耐破指数等都随之降低,说明羽毛纤维和植物纤维之间、羽毛纤维之间的结合力弱。为了提高羽毛纤维的结合能力,本文研究了两种方法:热水预处理和亚硫酸氢钠预处理。预处理温度影响羽毛纤维的结合,当预处理温度大于75℃时,纸页的强度性能有明显增加。在羽毛纤维预处理过程中加入亚硫酸氢钠,随着亚硫酸氢钠用量的增加,纸页白度、耐破指数、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均随之提高。最后,研究了羽毛纤维转化蛋白胶作为纸页增强剂和表面施胶剂的效果。蛋白胶用于浆内添加时,随蛋白胶用量增加,纸页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均随之提高,蛋白胶作为增强剂表现出了一定的潜力。当将蛋白胶用于表面施胶时,无论单独使用还是和淀粉、聚乙烯醇配合使用,均能提高纸页的机械强度,但由于蛋白胶的颜色较深,在文化用纸中应用受到限制,推荐和淀粉一起应用于对白度没有特殊要求的瓦楞原纸。总之,羽毛纤维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对造纸工业来说相对比较陌生。我们的研究表明其在造纸工业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今后,可以根据其性能特点,在特种纸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

孙伟[8](2012)在《阳离子羽毛蛋白助剂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染色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以鸡毛蛋白为原料,合成一种阳离子蛋白衍生物助剂PCEA,将其用于棉织物改性以提高棉织物对阴离子活性染料的吸附性能,解决了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时大量使用电解质盐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实现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开辟一条新途径。首先,探讨了鸡毛蛋白的溶解及蛋白粉制备工艺条件,以鸡毛溶解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出鸡毛溶解最佳条件为:固液比1:20,还原剂NaHSO3用量10g/L,预处理温度80℃,时间20min;加入碱剂进行溶解,溶解温度70℃,NaOH用量10g/L,溶解时间为1.5h。溶解后鸡毛蛋白溶液静置2h后过滤,滤液用稀盐酸调节至蛋白等电点pH=3.0左右,通过沉淀、烘干、研磨,得到褐色蛋白粉末。其次用自制的阳离子季铵盐交联剂WLS对鸡毛角蛋白助剂进行改性,研究确定出了鸡毛蛋白改性助剂(命名为PCEA)的合成步骤及合成条件:m(蛋白):m(WLS)=3:25,NaOH用量为0.28g,反应温度60℃,时间3.5h。并用红外光谱图表征了PCEA助剂的结构,表明该助剂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环氧乙烷活性基。接下来探讨了PCEA助剂用量、处理时间、处理温度等条件对改性棉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确定出最佳改性工艺。探讨了改性棉织物的染色性能,确定出了改性棉织物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最佳工艺条件,评定了改性棉织物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与未改性棉织物常规加盐染色效果相比,改性棉织物采用无盐染色工艺,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率都有显着提高。另外改性织物染布的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尤其湿摩均有提高。适当条件下,改性棉织物匀染性良好。为进一步探讨改性棉织物的染色性能,本文研究了改性棉织物染色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改性棉织物活性染料无盐染色的上染速率明显提高,平衡上染百分率提高,超过加盐染色效果。吸附等温线由未改性的弗莱因德利胥型吸附等温线转变为朗谬尔型吸附等温线,表明改性棉纤维表面确实引入了阳离子基团,吸附机理由非定位的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定位吸附。探讨了PCEA改性棉织物的服用性能。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织物相比,改性棉织物润湿性、悬垂性、刚柔性、折皱恢复性、断裂延伸率均有所提高。因此,改性棉织物不仅染色性能提高,节约了染料用量,解决了活性染料染色中盐污染问题,而且服用性能进一步提升。最后,通过测定改性与未改性棉织物红外光谱图、TGA图及扫描电镜图,表征了改性棉织物的结构,分析了助剂PCEA对棉纤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CEA在织物上交联成膜,引入了阳离子基团和活性基团并使织物耐热性提高。本研究用自制的鸡毛蛋白改性助剂对棉织物进行改性,不仅实现棉织物活性染料无盐染色,降低污染、节约成本,而且有效利用废弃物,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彭旭锵[9](2007)在《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改性及可纺性研究》文中指出天然蛋白质资源如羽毛的再生利用是世界工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利用实验室自制的超细羽绒粉体,将其和聚丙烯(PP)共混成膜,并分别通过PP的接枝改性、羽绒粉体的硬脂酸和偶联剂改性,系统研究了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的结构、组成和性能的关系。以期能充分利用羽绒绿色环保的优点,增进塑料的可降解性以及实现塑料的循环利用,同时拓宽羽绒的应用领域。随着粉体含量的增加,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的吸湿性、酸性染料可染性提高,这是由于羽绒粉体的存在所引起的。PP经过接枝改性之后,PP-g-MAH/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的拉伸强度要明显优于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的拉伸强度,当粉体含量在20-30%时,其强度保留率要高出将近10%,而弹性模量保留率要高出20-30%。和PP相比, PP-g-MAH和羽绒粉体的相容性得到了提高。羽绒粉体经硬脂酸改性之后,PP晶体粒径和晶面距减小,β晶型晶体含量增加。同时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在羽绒粉体含量为20%的情况下,当硬脂酸用量为5%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为28.7 MPa和8.6%,分别比未经硬脂酸改性时共混物的相关性能高出22.3%和23.8%。硬脂酸改善了PP的晶体结晶性能并起到了增强增韧作用。此外,当硬脂酸用量为5%时,羽绒粉体的团聚现象基本消失。羽绒粉体经过硅烷偶联剂改性之后,热稳定性提高,同时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结晶度减小、力学性能提高,流动性增加。在粉体含量为20%情况下,当硅烷偶联剂用量为3%和5%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分别为29.58 MPa和31 MPa,分别比未经硅烷偶联剂改性时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0.4%和15.9%。当硅烷偶联剂用量为3%时,PP晶体粒径减小,熔融指数为31.9 g.10min-1,比未经改性时提高了20.8%,羽绒粉体在共混物中的分散性明显提高。此外,当偶联剂用量为3-5%时,共混物的纺丝性能得到提高。钛酸酯偶联剂改性提高了羽绒粉体的热稳定性,并起到了阻燃的效果。经钛酸酯偶联剂改性之后,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的结晶度增加,拉伸强度提高。当钛酸酯偶联剂用量为3%时,羽绒粉体在共混物中的团聚现象得到解决。此外,经过钛酸酯偶联剂改性之后,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物的流动性和纺丝成形性能显着提高。

熊飞[10](2006)在《几种值得关注的新型农膜》文中研究说明

二、日本用鸡毛制取新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用鸡毛制取新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对产品包装绿色化发展的探讨——基于全国包装改进成果展览(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国包装改进成果展览概况
2. 绿色化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
    2.1 推行绿色环保包装是满足社会消费心理的需要
    2.2 实施绿色化的包装是各国的举措
3. 现代技术可能带领的绿色包装领域的变革
    3.1 现代技术带来材料缩减
    3.2 包装设计绿色减量化发展途径
        3.2.1 减少包装的设计
        3.2.2 包装材料的选择
        3.2.2.1纸质材料的运用
        3.2.2. 2 玻璃材料的运用
        3.2.2. 3 新型材料的运用
        3.2.3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3.3 增强现实技术在包装中的运用
4. 结论

(2)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社会责任——全人发展的素养之一
        1.1.2 我国化学教育现状——化学道德教育不足
        1.1.3 教材分析与比较——教科书使用与改编的首要工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社会责任
        2.1.2 化学教材
    2.2 理论基础
        2.2.1 道德发展理论
        2.2.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社会责任的解读
3 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教育的分析与比较
    3.1 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教育分析指标的构建
        3.1.1 构建思想
        3.1.2 构建方法
    3.2 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的分析
        3.2.1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分析
        3.2.2 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分析
        3.2.3 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分析
    3.3 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的比较
        3.3.1 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内容呈现的比较
        3.3.2 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呈现方式的比较
        3.3.3 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呈现水平的比较
        3.3.4 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编排体系的比较
    3.4 研究结果
        3.4.1 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的编写特点
        3.4.2 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的培养效果
        3.4.3 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的优、缺点
4 高中化学社会责任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
    4.2 问卷编制
    4.3 问卷的信、效度
    4.4 问卷结果与分析
    4.5 访谈调查
        4.5.1 访谈问题设计
        4.5.2 访谈记录
        4.5.3 访谈结果与分析
5 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教育实施建议
    5.1 教材编写建议
    5.2 教师使用新教材与教师教学建议
    5.3 学生使用新教材与学生学习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化学社会责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3)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有关中国科学社的研究
        (二)有关近代中国化学发展的研究
第一章 清末西方近代化学的传播和中国科学社的创建
    一、清末西方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初次传入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系统译书活动
        (三)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期刊和教育传播
    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三、化学股社员群体分析
        (一)籍贯情况分析
        (二)受教育情况分析
        (三)从业状况分析
        (四)着名成员介绍
第二章 《科学》与近代中国化学研究的开展
    一、《科学》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主要栏目以及化学论文数量分析
    三、基础构建——化学名词讨论
    四、无机化学知识传播
        (一)对元素性质和作用介绍
        (二)对元素周期律的报道
        (三)对重要化学物质的介绍
    五、分享化学研究的平台
        (一)致力于古代金属成分分析——王琎的杰出工作
        (二)着重理论建设——韩组康的分析化学理论研究
        (三)陈朝玉和罗登义的营养化学研究
        (四)许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
        (五)其他学者和专题研究
    六、化学史的研究
        (一)对化学史分期的讨论
        (二)近代化学何以发生:对着名化学家的介绍
        (三)对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研究
        (四)对国内外化学发展情况的研究
第三章 《科学画报》与近代化学知识的普及
    一、《科学画报》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介绍化学内容的栏目分析
    三、化学与人生
        (一)化学与生命
        (二)化学与物质观
        (三)化学与日常生活
    四、化学与工业生产
        (一)化学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
        (二)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的介绍
    五、化学与战争
    六、实践操作——化学实验的介绍
    七、其他栏目介绍的化学内容
第四章 结语
    一、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上取得的成果
    二、原因探析
        (一)组织运作
        (二)成员本身
        (三)刊物的发行
    三、由“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
        (一)社员自身
        (二)杂志内容形式
        (三)杂志传达的精神
    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科学社学习化学社员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 :《科学》中的化学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以薛涛笺为中心的早期笺纸制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薛涛笺研究进展
        2.1.1 古代的文献记载
        2.1.2 近现代的研究概述
    2.2 笺纸研究概况
        2.2.1 加工工艺研究概述
        2.2.2 再现研究进展
    2.3 信札研究概述
    2.4 日本早期色纸文献综述
    2.5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2.5.1 研究目标和任务
        2.5.2 研究方法
        2.5.3 研究意义
        2.5.4 创新点
3 对薛涛笺古代文献的研究
    3.1 对唐、五代颜色纹案的文献考述
    3.2 宋及宋代之后的古文献考述
        3.2.1 对颜色纹案的进一步考述
        3.2.2 对制作加工的考述
        3.2.3 对尺寸规格的考述
    3.3 对薛涛笺的概述
4 对现存仿薛涛笺实物的研究
    4.1 普查研究
        4.1.1 清代仿薛涛笺的普查
        4.1.2 现代仿薛涛笺的普查
    4.2 重点调查研究
        4.2.1 外观观察分析
        4.2.2 纤维形态与配比分析
        4.2.3 纸张填涂料分析
        4.2.4 染料和工艺考察
    4.3 小结
5 早期彩笺纸制作研究
    5.1 对早期彩笺纸制作工艺的考察
        5.1.1 魏晋南北朝时期色纸、粉纸的加工
        5.1.2 唐代四川地区的雕版印刷
        5.1.3 唐代的纸张加工
        5.1.4 唐代的红色植物染
        5.1.5 唐代文化用纸的工艺分野
        5.1.6 宋元时期笺纸的加工
        5.1.7 小结
    5.2 对现存早期加工纸实物的整理和科学研究
        5.2.1 样品1——唐代敦煌石室写经遗粟
        5.2.2 样品1——北宋韩琦书札
        5.2.3 样品2——北宋地宫玻璃瓶内色纸
        5.2.4 样品3——辽代庆州白塔经卷
        5.2.5 小结
    5.3 日本奈良、平安时代色纸加工工艺研究
        5.3.1 奈良、平安两朝中日文化与造纸技术的交流
        5.3.2 奈良时代日本的色纸加工
        5.3.3 平安时代日本的色纸加工
        5.3.4 小结
    5.4 早期加工纸调研与薛涛笺
6 现代彩笺加工工艺的田野调查
    6.1 对染纸工艺的田野调查
        6.1.1 台湾林业试验所手工造纸研究室
        6.1.2 安徽掇英轩
        6.1.3 上海锦龙堂
        6.1.4 安徽风和堂
        6.1.5 安徽艺英轩
        6.1.6 安徽悟草阁
        6.1.7 安徽艺宣阁
        6.1.8 小结
    6.2 对纹案加工工艺的田野调查
        6.2.1 上海朵云轩
        6.2.2 北京荣宝斋
        6.2.3 中国美院紫竹斋
        6.2.4 扬州广陵书社
        6.2.5 小结
    6.3 对再现古纸的实际帮助
7 唐代薛涛笺的再现实验研究
    7.1 木芙蓉皮成纸可行性研究
        7.1.1 木芙蓉的植物学特征
        7.1.2 木芙蓉皮的显微分析检测
        7.1.3 木芙蓉皮的化学成分分析
        7.1.4 造纸实验
        7.1.5 小结
    7.2 木芙蓉花汁染色研究
        7.2.1 生汁直接染色
        7.2.2 煎汁成纸媒染
        7.2.3 煎汁浆内直染
        7.2.4 木芙蓉花色色素的定性鉴定
        7.2.5 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分析
        7.2.6 小结
    7.3 染红纸和松花色纸的实验
        7.3.1 红花染红纸实验
        7.3.2 茜草染红纸实验
        7.3.3 苏木染红纸实验
        7.3.4 槐米、靛蓝套染松花色纸实验
        7.3.5 小结
    7.4 纹案加工实验
        7.4.1 雕版印刷实验
        7.4.2 纸浆置花实验
        7.4.3 夹花染实验
        7.4.4 讨论
    7.5 实验结论和讨论
8 讨论
    8.1 继承(融)与创新(创)
    8.2 审美与技艺
    8.3 《天工开物》素材问题
9 结语
    9.1 全文总结
    9.2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与彩笺(含薛涛笺)相关的题咏摘录
附录B 清代、现代部分仿制薛涛笺信息表
附录C 传薛涛书《陈思王·美女篇》复刻拓本的初版影印本
附录D 台湾造纸家王国财先生赠诗《咏薛涛笺》
附录E 木芙蓉花色色素的定性鉴定
附录F 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分析
附录G 正仓院古文书物名索引(纸项)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宋代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代以前墨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天然墨的发现与应用
    第二节 人工制墨的兴起
    第三节 制墨技术的成熟与着名产地的形成
    第四节 制墨业重点的南移与制墨名家的出现
第二章 宋代墨的生产与工艺
    第一节 原材料制备——烟炱
        一、松烟的制备
        二、油烟的制备
    第二节 原材料制备——胶和辅料
        一、宋代胶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二、宋代制胶及用胶的讲究
        三、宋代制胶的辅料及其功能
    第三节 和制成形
        一、筛烟
        二、和料
        三、捣杵
        四、揉丸
        五、模印
        六、晾墨
第三章 宋代墨的流通与消费
    第一节 宋代制墨的商品性
        一、私营制墨作坊的出现
        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商品化
        三、销售获利的生产目的
    第二节 宋代墨的流通
        一、城市市场摊位上墨的售卖
        二、墨工或中间商贩对墨的贩卖
    第三节 宋代墨的消费
        一、朝廷与官府消费用墨
        二、士人消费用墨
        三、抄写及印刷用墨
        四、其它消费用墨
第四章 宋代用墨总量的估算及影响
    第一节 宋代墨的价格及用墨总量估算
        一、宋代墨的价格区间
        二、宋代用墨总量的估算
    第二节 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一、宋代以前的制墨区域
        二、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第三节 南宋制墨区域及特点
        一、两浙路墨工
        二、临安御造墨工
        三、徽州墨工
        四、川蜀墨工
        五、其它地区墨工
    第四节 制墨中心的转移及原因
        一、松林资源的消耗
        二、制墨中心的转移及原因
第五章 墨与宋代文人生活
    第一节 墨与宋人文化生活
        一、嗜墨
        二、赐墨
        三、赠墨
    第二节 宋代文人对墨的品鉴
        一、品鉴标准
        二、对墨品优劣的品鉴
    第三节 宋代文人对墨的收藏
第六章 宋代墨的价值、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 宋代墨的实用价值
    第二节 宋代墨的收藏价值
    第三节 宋代墨的药用价值
    第四节 宋代墨的贡献与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6)天然蛋白质可降解热塑膜及纺织浆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蛋白质生物降解材料及其利用
    1.2 天然蛋白质种类与来源
        1.2.1 小麦蛋白
        1.2.2 大豆蛋白
        1.2.3 花生蛋白
        1.2.4 鸡毛角蛋白
    1.3 天然蛋白质生物降解材料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1.3.1 蛋白质生物纤维的开发
        1.3.2 蛋白质的溶解和蛋白膜的制备
        1.3.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蛋白质的溶解
        1.5.2 蛋白质热塑膜的制备与表征
        1.5.3 蛋白质生物浆料的开发
        1.5.4 生物基蛋白质浆料环保性能的评估
    1.6 研究的创新性
        1.6.1 基础理论创新
        1.6.2 应用基础创新
第二章 蛋白质可降解薄膜与浆料应用研究回顾
    2.1 天然蛋白质生物可降解薄膜的研究现状
        2.1.1 小麦蛋白膜
        2.1.2 大豆蛋白膜
        2.1.3 花生蛋白膜
        2.1.4 鸡毛角蛋白膜
        2.1.5 其它蛋白膜
        2.1.6 小结
    2.2 纺织浆料
        2.2.1 常用纺织浆料的性能及其存在的问题
        2.2.2 纺织浆料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
        2.2.3 新型绿色纺织浆料的的开发及利用
第三章 蛋白质的提取与水解机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蛋白质的提取
        3.1.3 蛋白质溶液的制备
        3.1.4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试
        3.1.5 粘度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碱浓度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
        3.2.2 碱浓度对蛋白质分子量变化的影响
        3.2.3 蛋白质溶液粘度稳定性分析及对上浆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蛋白质膜的制备及其薄膜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蛋白质的提取过程
        4.1.3 热塑型薄膜的制备
        4.1.4 浇铸型薄膜的制备
        4.1.5 薄膜强伸性能测试
        4.1.6 水稳定性测试
        4.1.7 热学性能测试
        4.1.8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1.9 热塑薄膜图片观察
        4.1.10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小麦蛋白热塑膜性能的研究
        4.2.2 鸡毛角蛋白热塑膜性能的研究
        4.2.3 花生蛋白热塑膜性能的研究
        4.2.4 蛋白质浇铸型薄膜拉伸性能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蛋白质浆料的制备及对经纱上浆性能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5.1.2 浆料的制备及上浆过程
        5.1.3 浆纱拉伸性能测试
        5.1.4 浆纱和织物耐磨性能测试
        5.1.5 退浆方式及退浆率计算方法
        5.1.6 浆料生物可降解性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大豆蛋白浆纱性能研究
        5.2.2 小麦面筋蛋白浆纱性能研究
        5.2.3 鸡毛角蛋白浆纱性能研究
    5.3 新型蛋白质浆料性能比较分析及上浆机理探讨
        5.3.1 新型蛋白质浆料与商业PVA浆料浆纱性能比较分析
        5.3.2 蛋白质浆料与PVA浆料退浆性能的比较
        5.3.3 蛋白质浆料与PVA浆料生物可降解性能的比较
        5.3.4 新型蛋白质浆料上浆机理探讨
        5.3.5 新型蛋白质浆料性能评估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7)羽毛纤维及其转化蛋白的造纸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羽毛纤维
        1.1.1 羽毛纤维形态和结构
        1.1.2 羽毛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能
    1.2 羽毛纤维的制备
    1.3 羽毛纤维的用途研究进展
        1.3.1 羽毛纤维织物
        1.3.2 羽毛粉
        1.3.3 肥料
        1.3.4 水解提取食用蛋白
        1.3.5 氢气存储材料
        1.3.6 防弹衣
        1.3.7 塑料
        1.3.8 电路板
        1.3.9 羽毛纤维在造纸中的应用
        1.3.10 羽毛纤维转化蛋白质溶液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2.1.1 实验原料
        2.1.2 纸浆纤维处理
        2.1.3 羽毛纤维处理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羽毛纤维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2.3.2 羽毛纤维形态光学显微镜观察
        2.3.3 手抄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3.4 羽毛纤维与纸浆纤维配抄
        2.3.5 羽毛纤维改性
        2.3.6 蛋白胶的浆内添加
        2.3.7 蛋白胶作为表面施胶剂
        2.3.8 纸页物理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羽毛纤维形态分析
        3.1.1 羽毛纤维形态光学显微镜观察
        3.1.2 高浓磨浆对羽毛纤维形态的影响
        3.1.3 羽毛纤维与化学木浆纤维形态的比较
    3.2 羽毛纤维配抄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3.2.1 羽毛纤维用量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3.2.2 羽毛纤维打浆度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3.2.3 羽毛纤维不同预处理温度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3.2.4 羽毛纤维预处理时添加NaHSO_3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3.2.5 羽毛纤维与NBKP配抄纸页SEM图像分析
    3.3 羽毛纤维转化蛋白胶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3.3.1 蛋白胶浆内添加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3.3.2 蛋白胶用于文化用纸的表面施胶
        3.3.3 蛋白胶用于瓦楞原纸的表面施胶
4 结论
    4.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4.2 本论文创新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8)阳离子羽毛蛋白助剂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染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1.2 活性染料无盐染色的研究现状
        1.2.1 开发低(无)盐染色用活性染料
        1.2.2 化学改性棉纤维
        1.2.3 无盐染色助剂的开发
    1.3 角蛋白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理论部分
    2.1 棉纤维化学反应性及活性染料染色
        2.1.1 棉纤维结构及化学反应性
        2.1.2 棉纤维活性染料染色机理
    2.2 纤维素纤维的化学改性
        2.2.1 氨基或胺烷基改性
        2.2.2 季铵基改性
        2.2.3 铵基聚合物改性
        2.2.4 聚环氧化合物改性
        2.2.5 其他改性方法
    2.3 羽毛蛋白助剂结构及性能
        2.3.1 羽毛角蛋白的结构
        2.3.2 羽毛角蛋白的溶解及性能
    2.4 阳离子羽毛蛋白改性剂合成原理
    2.5 PCEA 改性织物实现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原理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鸡毛蛋白助剂的制备工艺
        3.2.2 阳离子羽毛蛋白改性助剂 PCEA 的合成
        3.2.3 PCEA 改性棉织物工艺
        3.2.4 染色工艺
        3.2.5 染色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2.6 染色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3.3 测试指标
        3.3.1 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率
        3.3.2 染色深度 K/S 值
        3.3.3 固色效率
        3.3.4 染色牢度
        3.3.5 匀染性
        3.3.6 润湿效果
        3.3.7 粘度
        3.3.8 透气率
        3.3.9 折皱回复角
        3.3.10 增重率
        3.3.11 织物断裂强力
        3.3.12 耐洗性测定
        3.3.13 红外光谱
        3.3.14 扫描电镜
        3.3.15 热重分析
        3.3.16 悬垂性
        3.3.17 刚柔性
4 结果与讨论
    4.1 鸡毛蛋白助剂制备工艺条件优选
        4.1.1 还原剂的优选
        4.1.2 NaHSO_3预处理用量的优选
        4.1.3 NaHSO_3预处理温度的优选
        4.1.4 NaHSO_3预处理时间的优选
        4.1.5 鸡毛溶解条件优选
        4.1.6 鸡毛蛋白粉制备的工艺小结
    4.2 阳离子羽毛蛋白助剂 PCEA 合成工艺优选
        4.2.1 阳离子羽毛蛋白助剂 PCEA 合成条件的正交设计
        4.2.2 蛋白与 WLS 用量优选
        4.2.3 NaOH 用量优选
        4.2.4 PCEA 合成温度的优选
        4.2.5 PCEA 合成时间优选
    4.3 阳离子蛋白改性剂 PCEA 性能评定
        4.3.1 阳离子蛋白改性剂 PCEA 的性状
        4.3.2 PCEA 阳离子性鉴定
        4.3.3 PCEA 助剂红外光谱分析
        4.3.4 PCEA 热重分析
    4.4 PCEA 助剂改性棉织物工艺条件优选
        4.4.1 改性棉织物加碱方式的优选
        4.4.2 助剂 PCEA 用量的优选
        4.4.3 PCEA 助剂处理时间优选
        4.4.4 NaOH 用量的优选
        4.4.5 NaOH 处理时间
        4.4.6 PCEA 助剂改性温度优选
    4.5 PCEA 改性机理分析
        4.5.1 PCEA 改性织物红外光谱分析
        4.5.2 扫描电镜分析
        4.5.3 改性与未改性棉织物热重分析
    4.6 PCEA 改性棉织物染色工艺条件的优选
    4.7 PCEA 改性棉织物无盐染色效果评定
        4.7.1 盐用量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4.7.2 Na_2CO_3用量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4.7.3 染料浓度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4.7.4 不同染料浓度对固色效率的影响
        4.7.5 PCEA 改性棉织物的耐洗性
    4.8 改性与未改性棉织物染色动力学研究
        4.8.1 染色速率曲线
        4.8.2 扩散系数
    4.9 改性棉织物染色热力学研究
    4.10 PCEA 改性棉织物无盐染色效果评定
        4.10.1 不同条件染色效果对比
        4.10.2 染料上染效果对比
        4.10.3 改性织物染色染料节约量
        4.10.4 改性与未改性棉织物匀染性评定
        4.10.5 改性织物染色色相变化
        4.10.6 改性棉织物耐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评定
    4.11 PCEA 改性棉织物其他效果评定
        4.11.1 润湿性测试
        4.11.2 棉织物的折皱回复性
        4.11.3 棉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4.11.4 透气率
        4.11.5 织物悬垂性与刚柔性
        4.11.6 改性织物增重率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改性及可纺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PP生产现状及改性研究
        1.1.1 PP工业生产现状
        1.1.2 PP的改性方法
    1.2 羽绒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
        1.2.1 羽绒纤维的应用现状
        1.2.2 羽绒纤维的理化性能
    1.3 羽绒纤维的再生利用
    1.4 本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PP-g-MAH /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及原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样品制备
        2.1.4 测试及表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分析
        2.2.2 红外光谱分析
        2.2.3 力学性能分析
        2.2.4 吸湿性分析
        2.2.5 染色性能分析
        2.2.6 流动性分析
    2.3 小结
3 硬脂酸改性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及其可纺性研究
    3.1 硬脂酸改性羽绒粉体的制备
        3.1.1 主要试剂及原料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1.3 样品制备
        3.1.4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硬脂酸改性羽绒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3.2.2 硬脂酸改性羽绒粉体的热重分析
        3.2.3 共混膜力学性能分析
        3.2.4 SEM 分析
        3.2.5 X衍射分析
        3.2.6 DSC 分析
        3.2.7 分散性分析
        3.2.8 流动性分析
        3.2.9 可纺性分析
    3.3 小结
4 硅烷偶联剂改性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及其可纺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试剂与原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样品制备
        4.1.4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硅烷偶联剂改性羽绒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4.2.2 硅烷偶联剂改性羽绒粉体的热重分析
        4.2.3 SEM 分析
        4.2.4 X衍射分析
        4.2.5 DSC分析
        4.2.6 力学性能分析
        4.2.7 分散性分析
        4.2.8 共混物流动性分析
        4.2.9 可纺性分析
    4.3 小结
5 钛酸酯偶联剂改性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膜及其可纺性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样品制备
        5.1.4 测试与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羽绒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5.2.2 钛酸酯改性羽绒粉体的热重分析
        5.2.3 SEM分析
        5.2.4 X衍射分析
        5.2.5 DSC 分析
        5.2.6 力学性能分析
        5.2.7 分散性分析
        5.2.8 共混物流动性分析
        5.2.9 可纺性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几种值得关注的新型农膜(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转光农膜
2. 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
3. 改性超微细煅烧高岭土农用塑料大棚膜
4.“玉米塑料”膜“玉米塑料”膜是从玉
5. 以鸡毛为原料制作的农用地膜
6. 高光能系列农膜
7. 纳米改性多功能温室棚膜

四、日本用鸡毛制取新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产品包装绿色化发展的探讨——基于全国包装改进成果展览[J]. 张丛琳,李光安. 包装与设计, 2021(06)
  • [2]高中化学新教材社会责任教育比较研究[D]. 李可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D]. 兰栋琪. 山西大学, 2020(01)
  • [4]以薛涛笺为中心的早期笺纸制作工艺研究[D]. 王珊.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2)
  • [5]宋代墨研究[D]. 李丹丹. 河北大学, 2019(08)
  • [6]天然蛋白质可降解热塑膜及纺织浆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陈李红. 东华大学, 2013(05)
  • [7]羽毛纤维及其转化蛋白的造纸性能研究[D]. 刘春兰.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6)
  • [8]阳离子羽毛蛋白助剂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染色中的应用[D]. 孙伟. 西安工程大学, 2012(07)
  • [9]PP/超细羽绒粉体共混改性及可纺性研究[D]. 彭旭锵. 武汉科技学院, 2007(S2)
  • [10]几种值得关注的新型农膜[J]. 熊飞. 北京农业, 2006(12)

标签:;  ;  ;  ;  ;  

日本用鸡毛制造新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