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姆斯特丹港实现新的集装箱码头愿景

在阿姆斯特丹港实现新的集装箱码头愿景

一、新型集装箱码头设想在阿姆斯特丹港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蓉[1](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薄宏涛[2](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张旻媛[3](2014)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与生产效率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提高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装卸效率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集装箱装卸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提高前方接卸设备的装卸效率。随着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作为接卸设备的岸边式集装箱装卸桥的大型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虽然还没有可以取代装卸桥的更有效的装卸设备,但是对装卸桥本身却有着各种改进方案。通过对国内外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研究分析,对新型装卸工艺进行了探索。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能够减少吊具与船上集装箱对位次数,即减少辅助作业时间,同时采用双梁结构,运用载重小车担负集装箱在水平方向的运输,避免传统钢丝绳吊具带来的偏摆与振动。装卸效率的计算结果相比较于传统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有着较为显着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总结如下:(1)新型装卸工艺的探索:通过介绍国内外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分析了其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系统。对一种新型装卸工艺进行了探索,介绍了其主要的作业方式。与传统装卸方案相比较,新型装卸工艺减少岸边集装箱吊具与船上集装箱的对位次数。水平方向运输使用载重小车水平转运集装箱,避免了钢丝绳吊具在运动中产生的偏摆以及振动。具有较大的优越性。(2)辅助作业时间的确定,以及常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作业效率的计算分析:在上海外高桥集装箱码头进行实际调研,通过分析所采集的数据,确定了较为合适的岸边集装箱辅助作业时间。以集装箱船舶上一个完整积载面的集装箱的卸船作业率为例,给出了单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效率的计算公式,并对常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与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装卸效率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优缺点。(3)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作业效率的仿真分析:以eM-Plant为平台,在相同参数下,对新型集装箱岸边起重机的作业效率进行仿真计算,并对仿真结果进行阐述。

杨勇[4](2012)在《基于精益生产策略的集装箱码头作业调度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集装箱成为经济中无法缺失的部分。集装箱港口作为沟通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衔接点,在规模上、功能上、组织模式上都有了长远的进步。从港口代际论分析,我国沿海港口基本上已经处于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转型升级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决策、推广等软实力是成败的关键。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与传统的分批和排队等候生产不同,精益生产是利用无间断的作业流程以杜绝浪费的一种生产方式。精益生产通过精简生产过程中的冗余环节,推动生产组织理念、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得企业生产系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精益生产策略是供应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制造等行业中已经得到广泛推广,成为有效的现代管理手段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集装箱码头生产的精益化策略已经成为帮助码头企业及时分析、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使码头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的有效手段,得到了国内外码头企业的普遍重视。本文在安全、能源、运作和绩效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建立了面向大型集装箱码头精益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本文将以此为背景,阐述精益生产策略在大型集装箱码头日常作业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罗勋杰[5](2010)在《集装箱码头物流操作系统优化理论及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优化理论和建模方法,是实现码头系统仿真和生产管理智能优化与自动控制集成实时管理系统的前提和基础;是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港口和码头企业实现经营方式和生产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完成码头由程序化批量生产向以优化动态集成为特征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方式的关键技术。为了提高集装箱码头作业过程的效率,降低成本,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了具有代表意义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及作业子系统后,结合多年码头生产一线管理经验和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有关优化算法,提出了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实现指标的系统优化控制整体框架。本研究对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优化理论及应用所做出的主要贡献如下:1.建立了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生产过程模型,提出系统优化性能指标和实现系统整体优化控制的理论框架。2.将优化理论应用于码头物流系统的研究中,针对下述四个子系统和系统整体优化,提出并建立了相应的优化模型:(1)海侧子系统:以船舶在泊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桥吊配置的动态泊位计划优化模型(DBAP);以船舶船期延误时间最短为目标,考虑桥吊配置和动态泊位计划,建立了船舶准班率优化模型(SRP);以翻倒率最低为目标的船舶配置优化模型(VSP);以船舶作业时间最低为目标,结合桥吊装卸作业路分配和作业顺序安排的船舶作业桥吊调度优化模型(QCDP)。(2)堆场子系统:以船舶作业水平运输距离最短和各箱区作业量均衡为目标的五天滚动动态堆场计划安排优化模型(DYAP);以整体箱区作业量均衡和堆场内翻倒率最低为目标,基于混堆规则的堆场场箱位指派优化模型(YCPP);以工班时期内完成全部堆场作业,其堆场作业机械RTG行走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的RTG优化调度模型(YOC)。(3)水平运输子系统:以码头前沿和堆场内交通堵塞最少,和完成船舶作业集卡总运行时间最短的多目标的集卡动态调度优化模型(DTDM);在桥吊“边卸边装”和集卡“重进重出”作业模式下,以完成船舶装卸作业的集卡空载行驶距离最短为目标的集卡最短路径优化模型(TRP)。(4)陆侧闸口子系统:以码头规模和堆场大小为依据的闸口在码头总体平面布局中的优化设置策略;在比较了四种闸口车道数计算数学模型后,以一段作业期内开放的进场和出场车道总数最少为目标的闸口车道分配调度模型算法。(5)系统整体优化:将传统财务成本管理同集装箱码头生产运行管理相结合,建立了码头物流系统基于作业全过程的生产成本管理控制和优化模型。该模型为目前的“节能减排”和走出经济危机阴影,提供了可行的工具。3.将冶金复杂过程全流程优化控制策略应用于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建立了集装箱码头复杂物流系统全流程整体控制和优化模型。4.为了将整个研究成果投入实际运行,提出了集装箱码头生产智能优化与控制集成实时管理系统框架,同时为将来港口物流管理的物联网发展奠定基础。

高存志[6](2007)在《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研制及产品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以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兴起,现代港口特别是大型枢纽港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港口码头的运作和管理逐渐与整个交通运输和仓储配送的大链条融合在一起。作为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推进器与连接器,港口处于陆运和水运两大基本运输方式的联结点,现代物流活动所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系统跟踪管理已成为现代港口的主要服务内容,涉及到口岸功能,多式联运功能,货物集散、中转、仓储功能,货代和船代功能,集装箱CY和CFS功能,管理信息系统及EDI应用功能,生产、生活辅助服务功能等等。目前我国集装箱码头都比较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且普遍具有迫切的需求。不少企业也已经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多年,一些集装箱港口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有些港口根据自身情况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有些港口直接高价购买国外的产品,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与国外同类信息系统相比其信息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系统功能不完整,应用积压比较严重、现存系统独立存在,无法开展协同商务及无法实现数据深层次利用等种种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具体集装箱码头操作业务,设计开发出了一套集装箱码头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对集装箱从报关进闸到卸船出闸的整个运转流程信息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在分析了目前集装箱码头信息管理的模式及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功能建模;提出了一种集装箱自动寻找场位的设计方案,用于对集装箱场位进行统一的分类和管理。然后,本文对系统设计和开发中的相关知识及技术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系统基于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采用.NET技术进行开发。最后给出了系统的运行实例,对研究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设想。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宁波大榭和青岛前湾等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系统正在向其它集装箱码头进行使用推广。

雨雁[7](2007)在《阿姆斯特丹,运河上的浪漫之港》文中研究表明阿姆斯特丹,中世纪的一座美丽水城。在阿姆斯特丹,165条运河如温润的手臂般环绕,便有了俯拾可得的运河美景,而跨于运河上的1292座大桥,魅力更是历久弥新。在这里,似乎连空气中都氤氲着浪漫因子,因而更为这个城市大增其色。阿姆斯特丹虽不比威尼斯有“水都”的桂冠加身,却自有掩不住的绝代风华。

关秀光[8](2004)在《基于BPR思想的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模拟及优化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迅速发展,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为我国集装箱运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大主要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也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港口经营者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船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要求港口在船舶大型化发展的同时或超前,提高装卸大型集装箱船舶能力,减少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提高船舶装卸船时量,另一方面,港口经营者为了吸引船舶挂靠,就必须提供最具竞争力装卸效率和服务内容,并最大程度地降低港口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这一问题不仅涉及港口航道和码头前沿水深、码头前沿机械设备数量和性能、装卸工艺和效率,还关系到与集装箱港口相匹配的集疏运条件、多式联运组织管理和港口的政策环境等诸多问题。本论文将解决问题的途径集中在优化港口生产运营流程,革新码头装卸工艺模式这一点上,而BPR的发展应用、管理仿真语言WITNESS的诸多优点,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有理论上的发展和实践上的价值。 首先对BPR、计算机仿真语言及提高集装箱码头管理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综述,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有理论上的依据和实践上的方法。 其次,分析了集装箱港口生产作业系统的构成和特点,详细的讨论了集装箱港口的设施设备、进出口作业流程,以及我国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模式的发展,集装箱港口生产效率提高的主导因素、现阶段港口生产流程的优化与码头装卸工艺的革新的对象。同时提出,集卡作业方式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对岸桥作业方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讨论了集装箱港口生产运营优化的建模思想——BPR,并应用BPR在港口生产运营优化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ABC的分析方法,对目前港口的生产运营进行了分析,发现作业瓶颈问题的转移过程,并对港口作业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析。同时运用循环排队网络对港口作业系统进行了建模,通过对所建立的岸桥作业系统及集卡作业系统分析模型的模拟,从而帮助港口经营者确定可靠、经济的港口设备配备与调度方案。 第四,利用WITNESS仿真工具,对集装箱港口的岸桥作业系统及集卡作业系统分析模型进行仿真并实现了二维计算机动画模拟,实现了对船舶到港、靠泊、装卸箱、集卡装卸作业及船舶离港系统的模拟。 最后,通过对集装箱港口岸桥作业系统及集卡作业系统模拟指标的提取和分析,实现对不同方案的优化比选,帮助港口经营者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岸桥、集卡作业调度方式,提高港口装卸效率。

赵宏光[9](2004)在《我国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堆场中装卸设备选型问题探讨》文中提出为适应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和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世界主要集装箱枢纽港都在加紧建设一批大型集装箱码头,在这些新建或在建的码头中,相继出现了一种具有现代化模式的装卸工艺方式——自动化码头。由于它能够为码头带来更高的作业效率,同时又能把人为事故降到最低,所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港口码头实施或准备实施自动化码头。 2003年初,上海港外高桥二期码头决定新建一个空箱自动化堆场,这将是我国集装箱码头的第一个自动化堆场。它不仅创新了国内码头的装卸工艺形式,还将指导着今后国内集装箱码头自动化的方向。 对堆场实施自动化,属于全新工作,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选好自动化的装卸设备。在已经能实现自动化的堆场设备中,轮胎吊在国内虽然有长期、丰富的人工使用经验,但目前自动化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对于实施较为成功的轨道吊和高架桥吊,国内却无一采用,对它们的判别只能依靠国外码头的成功经验。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选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出了适合我国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堆场设备选型的数学模型。 文章从介绍自动化堆场的定义开始,以国外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例说明堆场实施自动化的因素所在,同时对比我国现阶段集装箱码头的实际情况,指出自动化的发展前景。接下来着重介绍自动化堆场中的装卸设备类型以及自动化技术在设备上的应用,从而分析得出影响自动化堆场中装卸设备选型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总结出我国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堆场中装卸设备选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模型及其评价指标的灵敏度分析。最后以上海港外二期空箱自动化堆场为实例,说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经实践证明,本模型所选用的设备类型与上海港外二期自动化堆场最终选择的设备类型一致,而且界面化的模型也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认可,它将对今后国内其它自动化堆场的设备选型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彭传圣[10](2002)在《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新变革》文中指出概述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现有集装箱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其未来发展的新变革。

二、新型集装箱码头设想在阿姆斯特丹港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集装箱码头设想在阿姆斯特丹港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3)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与生产效率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
第2章 集装箱装卸工艺以及新工艺的探索
    2.1 国内外典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概述
        2.1.1 荷兰鹿特丹港 Europe Combined Terminals(ECT)码头
        2.1.2 德国汉堡港 HHLA Container Terminal of Altenwerder(CTA)码头
        2.1.3 新加坡港巴西班让(Pasir Panjang)码头
        2.1.4 日本名古屋港 Tobishima 码头
        2.1.5 意大利 FATA 集团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2.1.6 英国泰晤士港以及日本川崎港码头项目计划
    2.2 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
        2.2.1 装卸工艺概述
        2.2.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工艺
    2.3 集装箱码头新型装卸方案的探索
        2.3.1 提高装卸效率的技术
        2.3.2 提高装卸效率的新型系统工艺方案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及作业效率的计算分析
    3.1 常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辅助作业时间及实际生产效率调研分析
        3.1.1 外高桥集装箱码头现场调研数据
        3.1.2 岸边集装箱辅助作业时间的确定
    3.2 单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效率的计算方法与实例
        3.2.1 单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相关参数
        3.2.2 集装箱船型参数(参考 10 万吨级集装箱船)
        3.2.3 集装箱尺寸
        3.2.4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效率计算的相关参数
        3.2.5 单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效率的计算原则
        3.2.6 单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循环时间计算
    3.3 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效率的计算与实例
        3.3.1 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相关参数
        3.3.2 集装箱船型参数(参考 10 万吨级集装箱船)
        3.3.3 集装箱尺寸
        3.3.4 集装箱装卸效率计算的相关参数
        3.3.5 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效率的计算原则
        3.3.6 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循环时间计算
    3.4 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作业效率的计算与实例
        3.4.1 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相关参数
        3.4.2 集装箱船型参数(参考 10 万吨级集装箱船)
        3.4.3 集装箱尺寸
        3.4.4 集装箱装卸效率计算的相关参数
        3.4.5 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作业效率的计算原则
        3.4.6 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循环时间计算
    3.6 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与常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作业效率比较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效率仿真分析
    4.1 系统仿真概述
        4.1.1 仿真建模的基本原则
        4.1.2 仿真研究的基本步骤
    4.2 eM-Plant 仿真
        4.2.1 eM-Plant 的发展历史
        4.2.2 eM-Plant 的特点
        4.2.3 eM-Plant 的典型应用
    4.3 新型集装箱装卸系统台时效率建模及仿真
        4.3.1 建模参数
        4.3.2 基于 eM-Plant 的新型集装箱装卸系统台时效率仿真
        4.3.3 仿真结果
        4.3.4 泊位通过能力计算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全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4)基于精益生产策略的集装箱码头作业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集装箱码头发展现状
        1.1.2 选题的重要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集装箱码头精益生产策略设计
    2.1 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分析
        2.1.1 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特点
        2.1.2 集装箱码头作业资源
    2.2 精益生产理论
    2.3 集装箱码头精益生产策略设计
第3章 S码头能源及效益精益化方案
    3.1 S码头公司简介
    3.2 作业资源能源精益化
        3.2.1 降频改造技术
        3.2.2 辅助电源系统
    3.3 作业资源效益精益化
        3.3.1 面向实训的码头作业设备实物模拟与仿真技术
        3.3.2 码头绩效指标体系与全面绩效管理系统
        3.3.3 码头经营风险预警与控制管理
        3.3.4 码头关键绩效指标的知识发现与保障关键技术
第4章 S码头作业资源运作精益化方案
    4.1 桥吊、集卡、轮胎吊的精细计划
    4.2 TPS集卡自动调度
    4.3 RPS轮胎吊自动调度
第5章 码头精益生产方案实施效果
    5.1 资源利用效果对比
    5.2 生产运营效果对比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集装箱码头物流操作系统优化理论及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构成及其操作过程
        1.2.1 集装箱码头及其特征
        1.2.2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CTLS)构成
        1.2.3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主要操作过程
    1.3 过程控制及优化理论和方法
        1.3.1 过程控制及其发展趋势
        1.3.2 优化理论和系统模型
        1.3.3 智能优化算法
    1.4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优化框架和指标体系
        1.4.1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优化框架
        1.4.2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优化指标及其体系
    1.5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优化及建模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方法综述
        1.5.2 海侧子系统优化与建模国内外研究综述
        1.5.3 堆场物流子系统优化研究综述
        1.5.4 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物流子系统优化研究综述
        1.5.5 陆侧闸口物流子系统优化研究综述
        1.5.6 码头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研究综述
        1.5.7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优化有待研究的问题
    1.6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7 论文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海侧泊位物流优化系统研究
    2.1 动态泊位计划优化(DBAP)
        2.1.1 问题描述
        2.1.2 模型建立
        2.1.3 优化求解
        2.1.4 应用实例
    2.2 船舶准班率优化(SRP)
        2.2.1 问题描述
        2.2.2 模型建立
        2.2.3 优化仿真
    2.3 船舶配载优化(VSP)
        2.3.1 问题描述
        2.3.2 模型建立
        2.3.3 优化算法
        2.3.4 优化仿真
    2.4 船舶作业桥吊(QC)调度优化(QCDP)
        2.4.1 问题描述
        2.4.2 模型建立
        2.4.3 优化仿真
    2.5 提高泊位子系统效率及能力的途径
        2.5.1 海侧泊位子系统中船舶操作过程及时间序列模型
        2.5.2 提高海侧泊位子系统效率及能力的技术措施
        2.5.3 海侧泊位子系统日常管理中的效率及能力影响因素
        2.5.4 提高海侧泊位子系统效率及能力的管理途径
第三章 堆场物流优化系统研究
    3.1 堆场计划及箱位指派优化
        3.1.1 问题描述
        3.1.2 动态堆场计划优化模型(DYAP)及优化仿真
        3.1.3 堆场场箱位指派优化模型(YCPP)及优化仿真
    3.2 堆场作业机械控制优化(YOC)
        3.2.1 问题描述
        3.2.2 模型建立
        3.2.3 优化算法
        3.2.4 算法仿真
    3.3 提高堆场子系统效率及能力途径
        3.3.1 影响集装箱码头堆场子系统作业效率和能力的主要因素
        3.3.2 提升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效率和能力的管理途径
第四章 水平运输物流优化系统研究
    4.1 运输调度问题及其模型描述和求解算法
        4.1.1 运输调度问题分类及约束条件
        4.1.2 模型描述
        4.1.3 求解算法
        4.1.4 国内研究现状
    4.2 集装箱码头集卡动态调度优化(DTDP)
        4.2.1 问题描述
        4.2.2 模型建立
        4.2.3 优化算法
        4.2.4 应用实例
    4.3 码头集卡最短路径优化(TRP)
        4.3.1 问题描述
        4.3.2 模型建立
        4.3.3 应用实例
    4.4 提高水平运输子系统效率及能力的途径
第五章 陆侧闸口物流优化系统研究
    5.1 闸口系统主要物流过程及其系统特征
    5.2 闸口在码头整体平面布局中设置优化
        5.2.1 单闸口设置策略
        5.2.2 多闸口设置优化策略
    5.3 闸口车辆通道数量及配置优化
        5.3.1 优化模型
        5.3.2 应用实例
        5.3.3 码头闸口车道分配与调度优化策略
    5.4 提高陆侧闸口子系统效率及能力的途径
        5.4.1 闸口系统主要影响因素
        5.4.2 提高闸口能力和效率主要管理途径
第六章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研究
    6.1 码头整体优化的全过程优化调度控制系统理论及模型
        6.1.1 复杂工业系统全流程优化控制理论
        6.1.2 集装箱系统全流程整体优化控制模型
        6.1.3 系统优化模型在集装箱码头日常生产管理中的实现
    6.2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整体成本优化
        6.2.1 问题描述
        6.2.2 系统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优化模型(CTCMM)
        6.2.3 应用实例
    6.3 集装箱码头日常作业全过程成本优化控制措施
    6.4 集装箱码头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优化
        6.4.1 问题提出
        6.4.2 系统整体效率优化模型(CTPOM)
        6.4.3 优化算法
        6.4.4 应用实例
    6.5 提高码头物流系统整体效率及能力的管理途径
        6.5.1 作业计划安排
        6.5.2 作业控制
        6.5.3 作业调整与计划修订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6)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研制及产品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1.3.2 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背景、意义与内容
        1.4.1 课题研究背景
        1.4.2 课题研究意义
        1.4.3 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需求及系统模型分析
    2.1 引言
    2.2 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部分功能需求分析
        2.2.1 订单管理
        2.2.2 闸口管理
        2.2.3 堆场管理
        2.2.4 集装箱管理
        2.2.5 系统设置和基础信息管理维护
        2.2.6 查询管理
    2.3 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部分业务流程分析
        2.3.1 普通进闸业务流程分析
        2.3.2 普通出闸业务流程分析
        2.3.3 移箱操作业务流程
    2.4 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数据模型分析
        2.4.1 数据库ER 模型分析
        2.4.2 ER 模型优化
    2.5 本章小结
3 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箱位分配策略
        3.2.1 出口箱箱位分配方法
        3.2.2 进口箱箱位分配方法
        3.2.3 箱位自动分配优化策略
    3.3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3.3.1 系统物理结构
        3.3.2 系统基本架构
        3.3.3 无线终端服务系统
    3.4 系统信息处理机制
        3.4.1 通信机制
        3.4.2 系统实时机制
        3.4.3 日志处理机制
        3.4.4 异常处理机制
    3.5 产品化研究
        3.5.1 软件产品化简介
        3.5.2 软件产品化实施实例
    3.6 本章小结
4 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
    4.1 计划与控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1.1 系统管理
        4.1.2 船舶管理
        4.1.3 堆场管理
        4.1.4 集装箱管理
        4.1.5 计划管理
        4.1.6 作业控制
    4.2 报表与查询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 系统运行实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阿姆斯特丹,运河上的浪漫之港(论文提纲范文)

成为全球后勤中心的变身术
温情款款的链式管理
给集装箱嵌入艺术细胞
欧洲的心扉在这里开启

(8)基于BPR思想的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模拟及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课题的意义
    1.2 文献阅读综述
        1.2.1 BPR的发展与应用
        1.2.2 计算机仿真语言与WITNESS
        1.2.3 提高集装箱码头生产效率研究的综述
    1.3 应用BPR思想进行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优化研究的可行性
    1.4 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集装箱码头发展趋势及生产作业系统分析
    2.1 港口集装箱码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2 集装箱码头的基本组成与码头布局
        2.2.1 码头设施
        2.2.2 码头设备
    2.3 集装箱码头的设施设备及生产特点
        2.3.1 集装箱码头设施设备的特点
        2.3.2 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的特点
    2.4 集装箱码头的作业流程
        2.4.1 集装箱码头进口流程
        2.4.2 集装箱码头出口流程
    2.5 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
        2.5.1 水平运输机械为集卡的码头装卸工艺
        2.5.2 水平运输机械为集卡的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优缺点分析
        2.5.3 水平运输机械为集卡的装卸工艺系统的研究发展趋势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PR思想的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分析与建模
    3.1 概述
    3.2 BPR的主要思想与实施策略
        3.2.1 BPR的主要思想
        3.2.2 BPR的实施策略
        3.2.3 BPR作业流程优化分析方法——ABC分析方法
    3.3 基于BPR思想的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分析
        3.3.1 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BPR分析的主要内容
        3.3.2 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瓶颈”问题的ABC分析
    3.4 基于TPS的集卡作业系统的运作特点及BPR优化方案
    3.5 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BPR模型的确定
        3.5.1 建模的思想与目标
        3.5.2 建模的方法——动态随机循环网络模拟方法
        3.5.3 动态随机循环网络模拟方法在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BPR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WITNESS的集卡作业调度模式模拟系统的开发
    4.1 WITNESS仿真软件的建模过程
        4.1.1 软件优点及其应用领域
        4.1.2 用于系统模拟的建模单元
        4.1.3 WITNESS的3D(define、display、details)建模过程
    4.2 模型的仿真目标
    4.3 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的主要模拟要素
        4.3.1 码头装卸工艺
        4.3.2 船舶靠泊泊位的选择
        4.3.3 集装箱码头的装卸设备
        4.3.4 随机事件分布模式及参数选择
    4.4 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仿真模拟的分析指标
        4.4.1 模拟期内的作业船舶数(艘)
        4.4.2 完成吞吐量(TEU)
        4.4.3 船舶等待作业时间(h)
        4.4.4 船舶作业时间(h)
        4.4.5 泊位利用率(%)
        4.4.6 设备利用率(%)
        4.4.7 其它统计指标的提取
    4.5 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开发过程
        4.5.1 系统数据处理和模型的抽象与简化
        4.5.2 模拟程序的初始化设计
        4.5.3 程序中各物理及逻辑单元的定义
        4.5.4 模拟模型的显示
        4.5.5 程序中逻辑关系的定义
        4.5.6 模拟程序的调试与模型的调试
        4.5.7 仿真模型的数据输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模拟系统的实现及运行结果分析
    5.1 模拟系统分析
        5.1.1 集装箱码头岸桥作业方式模拟系统分析
        5.1.2 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调度方案模拟系统分析
    5.2 模拟方案的拟定
        5.2.1 集装箱码头岸桥作业方式的确定
        5.2.2 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调度方案的比较分析
    5.3 集装箱码头岸桥作业方式的仿真分析
        5.3.1 集装箱码头岸桥作业方式的仿真模型
        5.3.2 模拟结果分析
        5.3.3 仿真结论
    5.4 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调度方案仿真分析
        5.4.1 集装箱集卡作业调度方案的仿真模型
        5.4.2 模拟结果统计分析
        5.4.3 仿真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我国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堆场中装卸设备选型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目前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堆场定义及前景分析
    2.1 概述
    2.2 自动化堆场的定义
    2.3 国外自动化码头及堆场的现状
    2.4 码头及堆场实施自动化的因素分析
    2.5 国内码头堆场的自动化前景
第三章 自动化堆场装卸设备选型的若干因素分析
    3.1 装卸设备类型简介
    3.2 与码头有关的因素分析
    3.3 与堆场有关的因素分析
    3.4 设备本身的因素分析
    3.5 与自动化有关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自动化堆场装卸设备选型的评价模型
    4.1 概述
    4.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 灵敏度分析
第五章 上海港外二期空箱自动化堆场实例
    5.1 概述
    5.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5.3 灵敏度分析
    5.4 数学模型的程序实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新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1 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2.1 影响港口周边地区的交通环境
    2.2 难以适应新的世界贸易和产业结构
3 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新变革

四、新型集装箱码头设想在阿姆斯特丹港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3]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与生产效率的分析研究[D]. 张旻媛.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4]基于精益生产策略的集装箱码头作业调度优化研究[D]. 杨勇.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9)
  • [5]集装箱码头物流操作系统优化理论及建模方法研究[D]. 罗勋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10(12)
  • [6]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研制及产品化[D]. 高存志. 重庆大学, 2007(05)
  • [7]阿姆斯特丹,运河上的浪漫之港[J]. 雨雁. 中国储运, 2007(02)
  • [8]基于BPR思想的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系统模拟及优化分析[D]. 关秀光. 上海海事大学, 2004(04)
  • [9]我国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堆场中装卸设备选型问题探讨[D]. 赵宏光. 上海海事大学, 2004(04)
  • [10]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新变革[J]. 彭传圣. 物流技术, 2002(01)

标签:;  ;  ;  ;  ;  

在阿姆斯特丹港实现新的集装箱码头愿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