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癌的临床及结肠镜诊治特点

结直肠息肉癌的临床及结肠镜诊治特点

一、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和结肠镜诊疗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辉,刘丽波,孔学哲[1](2022)在《河北省承德地区大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研究河北省承德地区大肠息肉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向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3 008例人员发放大肠息肉调查问卷,严格按照质控标准回收问卷,统计问卷回收率、大肠息肉检出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肠镜检查结果,将伴有大肠息肉病人作为息肉组(n=532)、将无异常的病人作为对照组(n=2 464),进而再根据癌变情况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大肠息肉及癌变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统计不同息肉病理类型癌变率。结果共回收2 996份有效问卷,其中532例发生大肠息肉,发生率为17.76%,男女比例为1.4∶1;高发年龄范围为>40~60岁,占比48.12%,34.77%病人伴有临床症状,直肠为高发部位(31.11%),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占57.96%,息肉长径多介于5~10 mm,占比28.75%。大腰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喜食高脂饮食、尿酸>420μmol/L、饮酒史、脂肪肝、胆结石、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影响因素(P<0.05,OR>1),喜食高纤维食物是大肠息肉发生的保护影响因素(P<0.05,OR<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喜食高脂饮食是大肠息肉病人发生癌变的危险影响因素(P<0.05,OR>1);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5)。结论河北省承德地区大肠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高发年龄范围为>40~60岁,高发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常见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且大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喜食高脂饮食与大肠癌发病呈正相关。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2](2021)在《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文中认为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 疗效不佳, 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 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主要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 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 即早期发现并干预处理, 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则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 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的结直肠癌, 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参考了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 综合了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共识意见研讨会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该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 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结局(PICO)原则和推荐等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等国际有关规定。

李大勇[3](2021)在《大肠息肉癌变病理类型、结肠镜诊疗特点及与患者发病年龄间的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癌变病理类型、结肠镜诊疗特点及与患者发病年龄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情况,并分析与患者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3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主要以腹胀腹痛、便血以及大便改变为临床表现,且不同性别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00例大肠息肉患者,病理检查显示发生息肉癌变56例,癌变发生率为18.7%,其中男性癌变患者43例,占76.8%,女性癌变者13例,占23.2%,男性患者大肠息肉癌变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大肠息肉癌中直肠癌16例,占28.6%,升结肠14例,占25.0%,乙状结肠10例,占17.9%,其余16例,占28.6%。癌变组息肉大于非癌变组,癌变组菜花样或分叶状、绒毛管状瘤以及绒毛状腺癌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癌变组,炎性息肉发生率低于非癌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带蒂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岁患者大肠息肉癌变率为35.9%,显着高于<65岁患者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息肉发生癌变情况与其息肉大小、形态等有关,且男性患者大肠息肉癌变率高于女性,此外,≥65岁患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大多数大肠息肉经内镜切除术均可得到有效治疗,即便存在癌变,若其病变范围未超过黏膜层且蒂柄部无浸润,也可行内镜切除术,对于存在早期病变者经内镜切除后应进行密切随访即可,无须采用经腹部手术治疗,从而降低对机体的损伤。

刘锦坤[4](2021)在《基于桂北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关系,明确Hp感染是否是引起大肠息肉的因素,为大肠息肉的诊疗、肠癌的预防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研究对象: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镜室行13C呼气试验及结肠镜检查患者,排除炎症性肠病、幼年性息肉病、肠癌家族史及既往肠道手术患者后共4440人,其中结肠镜发现大肠息肉并完成病理活检患者1438例为息肉组,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者3002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个人资料、13C呼气试验结果、结肠镜和大肠息肉病理活检结果。结肠镜结果需详细记录大肠息肉的部位、最大直径(如为多发性息肉则记录最大息肉的最大直径)、数目、形态等。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最后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服从正太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息肉组1438例,对照组3002例。息肉组年龄跨度7岁至92岁,平均年龄(53.83±10.50)岁,大肠息肉患者主要集中在50至70岁之间。息肉组年龄为(53.83±10.50)岁,对照组年龄为(47.22±12.649)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36,P<0.001)。2.息肉组中男性有789例(54.9%),女性有649例(45.1%),对照组中男性有1255例(41.8%),女性有1747例(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78,P<0.001),男性大肠息肉发生风险高于女性。3.息肉组、对照组13C呼气试验阳性率分别为24.06%、22.26%,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9,P=0.187)。4.两两对比各部位(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息肉13C呼气试验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校正检验水准α′=0.0034为检验水准,任何两两比较P均>0.0034)。5.炎性息肉者13C呼气试验阳性、阴性分别有111例(21.18%)、413例(78.82%),增生性息肉者13C呼气试验阳性、阴性分别有66例(21.78%)、237例(78.22%),管状腺瘤者13C呼气试验阳性、阴性分别有210例(25.86%)、602例(77.14%),管状-绒毛状腺瘤者13C呼气试验阳性、阴性分别有11例(31.43%)、24例(68.57%),锯齿状腺瘤者13C呼气试验阳性、阴性分别有3例(25%)、9例(75%),5个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Hp感染率差异两两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χ2=5.656,P=0.226)。6.息肉组中,管状腺瘤平均直径为(0.67±0.30)cm,锯齿状息肉为(0.66±0.18)cm,管状-绒毛状腺瘤直径为(1.22±0.64)cm,炎性息肉直径为(0.53±0.20)cm,增生性息肉直径为(0.57±0.34)cm,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着性水平的事后两两比较发现,炎性息肉和管状腺瘤(调整后P<0.001)、炎性息肉和管状-绒毛状腺瘤(调整后P<0.001)、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调整后P<0.001)、增生性息肉和管状-绒毛状腺瘤(调整后P<0.001)、管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调整后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大肠息肉平均直径比较: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7.息肉组单发息肉和多发息肉Hp阳性例数分别为151例(23.74%)、196例(24.44%),Hp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94,P=0.759)。8.管状腺瘤组、管状-绒毛状腺瘤组、锯齿状腺瘤组、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组Hp感染率分别为25.37%、35.13%、33.33%、22.44%、21.18%,对照组Hp感染率为22.26%,5个病理类型大肠息肉Hp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5)。结论:桂北地区人群Hp感染与大肠息肉的不同病理类型无相关性。

武雅峰[5](2021)在《2574例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及癌变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及癌变特点,探讨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太钢总医院内镜中心共有2574例大肠息肉患者内镜下发现结肠息肉,所有发现结肠息肉的患者均已接受了病理检查,并按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对比其性别、息肉分布位置、数量、病理类型以及癌变特征。结果:(1)性别与年龄:纳入的2574例患者中,男女分别有1417例、1157例(1.22:1),男性息肉患病率高于女性。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中年组以及老年组。其男女比例分别为1.24:1、1.32:1和1.12:1。三个年龄组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的2574例患者中,有2548例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息肉,26例被诊断为结肠癌。(2)息肉数量:2548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其中息肉单发患者1012(39.7%)例,多发患者1536(60.3%)例,青年组多发比例占38.16%,中年组多发比例占57.59%,老年组多发比例65.03%,随着年龄的增加,息肉多发比例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息肉位置:3个年龄组结肠息肉分布位置均以左半结肠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位于左半结肠的比例降低,全结肠的比例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特征:2548例结肠息肉患者共检出5320枚息肉,均以炎性息肉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异型增生程度:2574例患者中有468例患者合并异型增生,随着年龄的增加,高级别瘤变比例逐渐升高,但年龄与异型增生程度无关。(6)癌变特征:癌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占73.08%(19/26),左半结肠癌变率高于右半结肠。女性癌变患者多于男性。但两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癌变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13,P=0.011)。结论:(1)结肠息肉的发生位置、数量、病理类型与年龄相关。(2)癌变与位置及性别无关,与年龄密切相关。(3)中老年患者应重视全结肠的观察,及早发现病变并切除,尽可能阻断结肠癌的进展。

陶莹[6](2021)在《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大肠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方面进行总结比较,分析青年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加强对青年大肠息肉的认识,为大肠息肉的中西医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2021年1月于山西省中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并诊断为大肠息肉的18-44岁青年患者120例,同期配对选取45岁以上中老年大肠息肉患者240例作为对照组。对符合纳排标准的360例内镜下诊断为大肠息肉,进行内镜下切除并送病理学检查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填写大肠息肉患者信息收集表(见附录四),归纳总结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情况,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与年龄:青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为39-44岁,男女比例2.24∶1;中老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为59-66岁,男女比例1.35∶1。2.BMI情况:青年组BMI以偏胖、肥胖及重度肥胖者最多(46.7%),其次为正常(42.5%),偏瘦者例数最少(10.8%);中老年组BMI以正常者最多(50.8%),其次为偏胖、肥胖及重度肥胖者(41.3%),偏瘦者例数最少(7.9%)。3.息肉数量:青年大肠息肉以单发稍多(50.8%),而中老年大肠息肉以多发为主(67.5%)。4.息肉部位: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大肠息肉部位均以乙状结肠最多见,其中262枚青年组大肠息肉分布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32.4%)>升结肠(17.6%)>直肠(14.5%)>横结肠(13.0%)>降结肠(10.7%)>回盲部(8.0%)>肝曲(3.8%);859枚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分布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27.8%)>升结肠(17.1%)>降结肠(16.3%)>直肠(15.0%)>横结肠(14.0%)>肝曲(5.4%)>回盲部(4.4%)。5.息肉大小: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均以直径在0.5cm-1.0cm大小息肉最多,其中120例青年组大肠息肉大小所占比例依次为0.5cm-1.0cm(67.5%)、<0.5cm(20.8%)、≥1.0cm(11.7%);240例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大小所占比例依次为0.5cm-1.0cm(64.6%)、≥1.0cm(23.7%)、<0.5cm(11.7%)。6.息肉形态: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均以广基形态息肉为主,亚蒂型次之,带蒂型息肉最少。青年组大肠息肉形态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基(82.5%)>亚蒂(15.0%)>带蒂(2.5%);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形态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基(80.4%)>亚蒂(14.2%)>带蒂(5.4%)。7.息肉病理类型:120例青年组检出的262枚息肉,有病理结果的为171枚,青年组病理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炎性息肉(53.2%)>管状腺瘤(25.1%)>增生性息肉(17.5%)>管状绒毛状腺瘤(1.8%)>绒毛状腺瘤(1.2%)>锯齿状腺瘤(0.6%)=错构瘤性息肉(0.6%),其中非肿瘤性息肉(71.3%)>肿瘤性息肉(28.7%);240例中老年组检出859枚息肉,有病理结果的为477枚。中老年组病理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炎性息肉(52.6%)>管状腺瘤(33.1%)>增生性息肉(8.6%)>管状绒毛状腺瘤(3.6%)>绒毛状腺瘤(1.7%)>锯齿状腺瘤(0.4%),其中非肿瘤性息肉(61.2%)>肿瘤性息肉(38.8%)。8.临床症状:青年组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腹泻(36.7%)>腹痛(33.3%)>无症状(12.5%)>便秘(11.7%)>便血(5.8%);中老年组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无症状(29.2%)>腹痛(27.9%)>便秘(22.1%)>腹泻(18.3%)>便血(2.5%)。9.中医证型:青年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证(26.7%)>湿热内蕴证(25%)>脾肾阳虚证(23.3%)>肝郁气滞证(19.2%)>气滞血瘀证(5.8%);中老年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证(28.7%)>湿热内蕴证(21.7%)>肝郁气滞证(21.2%)>脾肾阳虚证(14.2%)=气滞血瘀证(14.2%)。结论:1.大肠息肉好发于男性,39-44岁为青年人群大肠息肉好发年龄,59-66岁为中老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BMI偏瘦者为患大肠息肉的保护因素。2.青年大肠息肉以单发较多,中老年息肉以多发为主,大肠多发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息肉部位两组均以乙状结肠最多,其次为升结肠。两组均以广基、直径0.5cm-1.0cm大小息肉最多。3.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均以炎性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管状腺瘤,青年组肿瘤性息肉比例低于中老年组,肿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4.临床症状上青年组以腹泻及腹痛为主,中老年组以无症状、腹痛及便秘为主。5.中医证型上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均以脾虚湿蕴证最多见,其次为湿热内蕴证。

邢容[7](2021)在《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为降低本病的复发及癌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在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纳入门诊的160例大肠息肉患者,并纳入同期的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1)对于大肠息肉患者相关因素的筛查,利用卡方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并将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的因素参与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肠息肉危险因素。(2)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研究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3)对大肠息肉患者发病位置和性质用频数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组临床资料分布:正常对照组纳入健康受试者160例,性别:男性74例(46.25%),女性86例(53.75%),年龄中位数48(36-57.75)岁,(下四分位数是36,上四分位数是57.75,中位数48)。(2)大肠息肉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对160例大肠息肉患者统计,性别:男性109例(68.13%),女性51例(31.88%),年龄中位数59(50-65)岁,(下四分位数50,上四分位数65,中位数59)。男性患病年龄61-70岁的35例(32.11%),51-60岁的33例(30.28%)。女性患病年龄61-70岁的19例(37.25%),51-60岁的17例(33.33%)。研究纳入大肠息肉患者160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肠息肉患者发病共有9个危险因素,年龄(P=0.003)、大肠息肉家族史(P=0.009)、HP(阳性)(P=0.029)、吸烟(P<0.001)、高脂肪饮食偏好(P=0.037)、高盐与腌制食品饮食偏好(P=0.014)、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P<0.001)、口服抗生素(P<0.001)、情绪(P<0.001)、高血压(P=0.02),以上为大肠息肉病的相关危险因素。(3)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探讨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对160例大肠息肉患者,应用频数分析,常见的中医症状为烦躁易怒(63.10%),小便短黄(61.30%),口味异常(56.90%),口干(52.50%),胸胁胀满(50.60%),便溏不爽(50.00%),里急后重(41.90%),倦怠乏力(41.30%,),喜太息(40.00%),肠鸣矢气(39.40%),腹胀(37.50%),腹部刺痛(36.30%),畏寒肢冷(22.50%)等。舌象方面:齿痕(79.40%),舌红(52.50%),舌淡红(48.10%),苔白(39.40%),苔黄(33.80%),苔薄(45.00%),苔腻(39.40%),苔厚(38.80%),舌胖大(25.00%)。脉象方面:脉滑(49.40%),脉弦(37.50%),脉沉(31.30%)。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临床常见为8个证候类型:大肠湿热证(31.25%)最为多见,血瘀内停证(11.25%),脾气亏虚、湿蕴大肠证(10.63%),肝胃不和证(10.63%),脾胃虚弱证(10.63%),肝郁脾虚证(10.00%),肝郁化火证(8.13%),寒邪内阻证(7.50%)。病性证素为:湿(26.17%)、热(火)(24.60%)、气虚(19.53%)、气滞(17.97%)、血瘀(7.03%)、寒(4.69%)。病位证素为:大肠(42.70%)、脾(22.00%)、肝(20.30%)、胃(15.00%)。(4)大肠息肉位置分析:乙状结肠(27.70%)、直肠(20.40%)、横结肠(13.10%)、升结肠(11.80%)、降结肠(10.00%)、结肠肝区(9.70%)、回盲部(4.80%)、结肠脾区(2.40%)。(5)息肉性质分析:患者病理报告管状腺瘤息肉(78.13%)、绒毛管状腺瘤(18.75%)、慢性炎性息肉(3.13%)。[结论](1)大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有9个,分别是年龄、大肠息肉家族史、HP感染情况、吸烟、饮食偏嗜、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生素、情绪、高血压。(2)中医四诊多表现为湿、热(火)、气虚、气滞、血瘀、寒。主要证候类型为8个。大肠湿热、血瘀内停、脾气亏虚湿蕴大肠、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肝郁化火、寒邪内阻。病性证素为湿、热(火)、气虚、气滞、血瘀、寒。病位为:大肠、脾、胃、肝。(3)大肠息肉发病位置及息肉性质:乙状结肠多发,直肠次之。患者病理报告以管状腺瘤最多见。

陈珊珊[8](2021)在《福州市湖前社区居民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与福州市鼓楼区湖前社区居民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以期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能够给我市居民普及防癌知识,并通过早期发现以及干预大肠癌癌前病变的手段下使居民减少关于大肠息肉方面的困扰。方法:选取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被确诊为大肠腺瘤性息肉的湖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选取符合标准的120例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肠镜下表现、病理诊断、中医证型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初步总结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男性79例,女性41例,男女比例为1.93:1。青年24例,中年44例,老年52例,中老年发病率高于青年。青、老年组患者以男性多见。2.肠镜下表现:病变大小以直径≤1cm的为主,数目以多发为主;病变形态:无蒂息肉>亚蒂息肉>有蒂息肉;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肠道湿热证>脾虚夹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瘀阻滞证。四个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之间分布接近,不存在差异。肠道湿热证在中年组分布多见,脾虚夹瘀证在老年组分布多见。肠道湿热证、脾虚夹瘀证以及气滞血瘀证以管状腺瘤多见。肠道湿热证以及脾虚夹瘀证以初发多见。4.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饮食偏嗜习惯存在差异,以清淡饮食、肥甘厚腻者多见。大肠癌家族史、BMI、排便情况也存在差异。吸烟分布情况在中医证型上无明显差异。饮酒的患者以肠道湿热证多见。5.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饮食偏嗜习惯、吸烟史、饮酒史、大肠癌家族史、BMI。结论:1.大肠腺瘤性息肉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2.大肠腺瘤性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直肠。大小以≤1cm多见,病变数目以多发为主,病变形态以无蒂息肉为主,发病情况多为初发。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肠道湿热证>脾虚夹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瘀阻滞证。肠道湿热证以中年组、管状腺瘤、初发多见;脾虚夹瘀证以老年组、管状腺瘤、初发多见;气滞血瘀证以管状腺瘤多见;湿瘀阻滞证和气滞血瘀证年龄分布、发病情况分布差异不明显。4.通过本次研究可发现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医证型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病理类型、发病情况、饮食偏嗜习惯以及饮酒有一定相关性。5.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饮食偏嗜习惯、吸烟史、饮酒史、大肠癌家族史、BMI。

龙思丹[9](2021)在《基于风险分层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与LTB4/BLT1轴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风险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s,CRA)患者的舌象特征、LTB4/BLT1表达差异及联系,为中医舌诊在肠道癌前病变中的运用提供客观依据,并探讨LTB4/BLT1轴参与肠腺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来连续招募CRA患者,并参照《息肉切除术后结肠镜检查的指导原则:美国结直肠癌多社会工作组和美国癌症学会的共识》将肠腺瘤患者分为低风险腺瘤(Low-risk adenoma,LRA)和高风险腺瘤(High-risk adenoma,HRA)两组,同时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通过问卷调查和检查报告,收集志愿者的一般情况、结肠内镜及病理报告以筛选入组对象。通过智能健康镜采集舌象照片,同时收集入组者的血清标本和肠粘膜组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完成炎症因子及其受体(LTB4/BLT1)的检测。运用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比较不同风险组别之间的舌象特征及LTB4/BLT1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临床资料①年龄和性别舌象研究纳入150例,健康对照、低风险、高风险各50例。LTB4/BLT1研究纳入75例,均来自于舌象研究参与者,健康对照、低风险、高风险各25例。三组间性别、年龄无显着差异(P>0.05)。②肥胖相关指标 体重指数及腰臀比在三组间分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③肠腺瘤检出史 初发者占比90%,复发者10%,其中高风险组复发4例,低风险组复发1例。2.内镜下特征①息肉数量50例腺瘤患者共检出165枚息肉,低风险组25例检出40枚、高风险组25例检出125枚。其中单发息肉占26%,2-3枚息肉占44%,3枚以上息肉占30%。②息肉大小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小息肉(48%)>中等息肉(32%)>大息肉(12%)>微小息肉(8%)。低风险组微小息肉3例(12%),小息肉22例(88%);高风险组微小息肉1例(4%),小息肉2例(8%),中等大小息肉16例(64%),大息肉6例(24%)。③息肉形态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山田Ⅰ型14例(28%),山田Ⅱ型17例(34%),山田Ⅲ型8例(16%),山田Ⅳ型11例(22%)。其中,低风险组Ⅰ型8例(32%),Ⅱ型9例(36%),Ⅲ型4例(16%),Ⅳ型4例(16%);高风险组Ⅰ型6例(24%),Ⅱ型8例(32%),Ⅲ型4例(16%),Ⅳ型7例(28%)。组间山田分型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④息肉位置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不同风险组息肉的位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92>0.05),但乙状结肠部位检出高风险肠腺瘤的概率更高(60%VS 48%)。3.病理结果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Shinya分级方面,管状腺瘤39例占78%,绒毛管状10例占比20%,绒毛状1例占2%;Morson分级方面,轻度不典型增生17例占34%,中度不典型增生30例占60%,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占6%。4.中医舌象相关结果①舌色比较:腺瘤组红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0%VS 22%,P<0.05);②舌形比较:腺瘤组瘦薄舌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5%VS 20%,P<0.05);③特殊舌象:腺瘤组点刺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21%VS 8%,P<0.05);④苔色比较:腺瘤组黄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6%VS 26%,P<0.01),且高风险组黄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低风险组(80%VS52%,P<0.01)。但三组间黄苔深浅程度的比较无显着差异。⑤厚薄苔比较:腺瘤组厚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8%VS 18%,P<0.01),且高风险组厚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低风险组(72%VS 44%,P<0.01)。5.LTB4/BLT1的表达水平①血清LTB4浓度:高风险组患者血清LTB4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②肠粘膜BLT1表达水平:随着腺瘤风险的增加,肠粘膜组织中BLT1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随之升高,高风险组>低风险组>对照组,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1。受体主要表达在肠黏膜上皮、腺体及间质组织。③血清LTB4与肠粘膜BLT1表达的相关性:LTB4与BLT1之间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ρ=0.28,P<0.05)。6.差异性舌象特征与LTB4/BLT1表达厚苔人群的血清LTB4及肠黏膜BLT1表达水平均高于薄苔人群,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红舌、胖大舌、点刺舌、黄厚苔与CRA相关,其中黄厚苔与HRA关系密切。2.LTB4/BLT1轴可能参与了 CRA的发病,血清LTB4可能具有预测意义。3.厚苔与CRA患者体内炎症水平相关,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刘子彰[10](202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二大恶性肿瘤,结直肠腺瘤属于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约有7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因此结直肠腺瘤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腺瘤与血脂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具体到各项血脂指标,研究仍然较少。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研究较多,但具体到结直肠腺瘤的证型及其与血脂异常的关联,研究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是通过收集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脂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冀发掘对结直肠腺瘤危险分层及中医辨证有价值的血脂指标,从而对结直肠腺瘤的诊治提供更多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2019年间在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病房住院,诊断为“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四诊信息、血脂指标、肠镜结果、病理诊断信息。统计分析腺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腺瘤危险程度将腺瘤分为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比较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及各项血脂指标有无差异。描述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证型分布,比较不同证型的腺瘤患者血脂情况有无差异。按血脂指标高低分为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血脂异常与血脂正常患者的腺瘤特征、证型分布有无差异。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结直肠腺瘤患者461例,其中男性257例,女性204例,年龄分层上,以40岁以上人群居多,占比94.5%。461例患者中,符合进展期腺瘤者共141例,普通腺瘤320例;符合血脂异常者共295例,血脂正常者共196例。2、腺瘤情况纳入的461例腺瘤患者中,息肉数量≥3个者最多,占比48.2%;部位以左半结肠居多,占比43.0%;大小多在1cm以下,占比85.7%。腺瘤的内镜分型与病理类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2,P<0.001)。3、腺瘤危险分层与基础资料、血脂的关系(1)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相比较,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数更多(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烟酒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相比较,TG(P<0.001)、LDL-C/HDL-C(P=0.02)、TG/HDL-C(P=0.002)、LCI(P=0.001)、AI(P=0.04)、AIP(P<0.001)、HCY(P=0.01)、apoB/apoA1(P=0.02)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纳入的461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归为四类,其中肠道湿热证133例,脾虚夹瘀证115例,气滞血瘀证121例,湿瘀阻滞证92例。证型分布在息肉数量、内镜分型、病理类型中无明显差异。腹泻类患者中脾虚夹瘀证比例最高(28.80%),与非腹泻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类患者中肠道湿热证比例最高(32.90%),与非便秘类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与血脂的关系纳入的461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不同证型患者的 TG(P=0.018<0.05)、sdLDL-C(P=0.002<0.05)、LDL-C/HDL-C(P=0.011<0.05)、apoB/apoA1(P=0.029<0.05)、TG/HDL-C(P=0.013<0.05)、TC/HDL-C(P=0.006<0.05)、AIP(P=0.028<0.05)、AI(P=0.010<0.05)、LCI(P=0.004<0.05)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血脂异常与腺瘤特征、证型分布的关系(1)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两组内镜分型、病理类型、息肉数量均无明显差异。(2)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血脂异常组肠道湿热证比例最高(33.60%),血脂正常组中脾虚夹瘀证比例最高(28.30%),证型分布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患者中,高总胆固醇血症共计196例,高三酰甘油血症共计132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共计118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共计58例,四种血脂异常中均以肠道湿热证最为多见,与血脂正常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腺瘤与血脂存在相关性,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的TG、LDL-C/HDL-C、TG/HDL-C、LCI、AI、AIP、apoB/apoA1 水平不同。2、腺瘤患者的证型分布与血脂存在相关性,不同证型的血脂水平不同。3、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证型分布存在差异,血脂异常组中肠道湿热证最多,血脂正常组脾虚夹瘀证最多。

二、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和结肠镜诊疗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和结肠镜诊疗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承德地区大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1.2.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
        1.2.3 质量控制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统计大肠息肉检出率
    2.2 大肠息肉的流行病学特征
    2.3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4 大肠息肉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各相关因素与大肠癌的关联比较
    2.6 大肠息肉病人癌变影响因素分析
    2.7 不同息肉病理类型癌变率比较
3 讨论

(3)大肠息肉癌变病理类型、结肠镜诊疗特点及与患者发病年龄间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
    2.2 所有患者癌变情况比较
    2.3 大肠息肉患者病理类型分析
    2.4 不同年龄患者大肠息肉癌变发生情况分析
    2.5 息肉癌变的治疗以及随访
3 讨论

(4)基于桂北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结肠镜检查流程
    1.3 大肠息肉活检病理阅片
    1.4 ~(13)C-尿素呼气试验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的统计分析
    2.2 大肠息肉的生长部位分析
    2.3 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2574例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及癌变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标准
        1.3.1 年龄
        1.3.2 部位
        1.3.3 数量
        1.3.4 病理类型
        1.3.5 异型增生程度
    1.4 方法
        1.4.1 器械及术前准备
        1.4.2 手术过程
        1.4.3 手术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息肉数量
    2.3 息肉位置
    2.4 病理类型
    2.5 异型增生程度
    2.6 癌变情况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
    3.2 息肉内镜下特征
    3.3 息肉癌变特点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下息肉及肿物切除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调查问卷设计
    1.5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肠镜下表现
    2.3 临床症状
    2.4 中医证型分布
3 讨论
    3.1 息肉发病性别、年龄及BMI情况
    3.2 息肉数量、大小及形态
    3.3 息肉部位
    3.4 息肉病理
    3.5 临床表现
    3.6 中医证型
    3.7 本研究对临床上大肠息肉防治的意义
    3.8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青年人群大肠息肉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三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四
致谢

(7)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大肠息肉中医证候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1 大肠息肉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2 大肠息肉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生化及病理指标关系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3 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4 导师学术思想
        5 小结
    大肠息肉西医学研究进展
        1 大肠息肉现代流行病学综述
        2 大肠息肉诊断、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
        3 大肠息肉发病与结直肠癌病变机制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病例选择标准
        4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结果
        1 大肠息肉正常对照组研究
        2 大肠息肉组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
        3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4 大肠息肉位置分析
        5 息肉性质分析
    讨论
        1 大肠息肉患者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探讨
        2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 大肠息肉位置与性质分布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福州市湖前社区居民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制定问卷调查表
        4.2 调查人员培训
        4.3 调查方法
        4.4 相关因素调查指标
    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年龄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2 肠镜下表现
        2.1 病变大小
        2.2 病变数目
        2.3 病变形态
        2.4 发病情况
        2.5 病变部位
    3 大肠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1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3.2 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关系
        3.3 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3.5 中医证型与发病情况的关系
    4 大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4.1 饮食偏嗜习惯
        4.2 吸烟史
        4.3 饮酒史
        4.4 其他危险因素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2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2.1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2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饮食偏嗜习惯的关系
        2.3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肠镜下表现的关系
        2.4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吸烟史、饮酒史的关系
        2.5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6 西医对大肠腺瘤的调护
    3 中医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3.1 中医对大肠腺瘤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3.3 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分布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3.5 中医对大肠腺瘤的调护
    4 其他社区大肠癌筛查结果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一般情况问卷调査记录表
    附录 C 中医证型筛查表
    附录 D 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
文献综述 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风险分层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与LTB4/BLT1轴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大肠息肉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中医对大肠息肉的认识
        3. 舌诊与大肠息肉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腺瘤性肠息肉与LTB4/BLT1轴
        1. 炎症微环境与腺瘤性肠息肉
        2. LTB4/BLT1轴与腺瘤性肠息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不同恶变风险的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研究二 不同恶变风险的肠腺瘤LTB4/BLT1表达水平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研究三 差异性舌象特征与LTB4/BLT1表达水平研究
        1. 差异性舌象特征与血清LTB4表达水平
        2. 差异性舌象特征与肠黏膜BLT1阳性表达
讨论
    研究结果分析
        1、患者的性别
        2、患者的年龄
        3、患者的体脂特点
        4、镜下及病理组织特点
        5、研究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肠镜一肠道准备
    附录三 技术路线图
    附录四 实验图片(IHC)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1. 大肠息肉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大肠息肉的流行病学
        1.2 大肠息肉的发病机制
        1.3 大肠息肉的分型
        1.4 大肠息肉的治疗与预防
    2. 大肠息肉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大肠息肉的病名、病因病机
        2.2 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
        2.3 大肠息肉的中医治疗
        2.4 大肠息肉的证型与现代理化指标的关系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4.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5. 研究内容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基本资料的关系
        3. 腺瘤危险分层与血脂的关系
        4. 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5. 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6. 血脂异常与腺瘤特征、证型分布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存在相关
    3. 血脂水平与腺瘤危险分层有关
    4. 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肠道湿热证最常见
    5. 腺瘤性息肉患者不同证型间血脂水平存在差异
    6. 血脂异常影响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和结肠镜诊疗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承德地区大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 王淑辉,刘丽波,孔学哲. 安徽医药, 2022(01)
  • [2]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 中华消化杂志, 2021(11)
  • [3]大肠息肉癌变病理类型、结肠镜诊疗特点及与患者发病年龄间的关系分析[J]. 李大勇. 中国医学创新, 2021(24)
  • [4]基于桂北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 刘锦坤.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5]2574例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及癌变特征分析[D]. 武雅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D]. 陶莹.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7]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D]. 邢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福州市湖前社区居民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陈珊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基于风险分层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与LTB4/BLT1轴的相关研究[D]. 龙思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D]. 刘子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结直肠息肉癌的临床及结肠镜诊治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