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M_2亚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30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M_2亚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一、30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_2亚型细胞遗传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丁洁[1](2021)在《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深入探索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cin,IDA)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治疗中的价值,分析比较IDA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在成人初治AML患者中的治疗反应及预后,为临床医生优化AML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长海医院血液科668例初治AML(非M3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诱导化疗方案不同分为IA(IDA+Ara-C)组(n=303例)和DA(DNR+Ara-C)组(n=365例)。IA组用药方法:IDA 10-12mg/m2/d,静脉滴注,第1~3天,Ara-C 100 mg/m2/d,分2次持续静脉滴注3-5h,第1~7天;DA组用药方法:DNR 45-60mg/m2/d,静脉滴注,第1~3天,Ara-C 100mg/m2/d,分2次持续静脉滴注3-5h,第1~7天。治疗一疗程后如果获得部分缓解或原始细胞比例下降≧60%,重复原方案一疗程,如果第二个疗程仍未取得完全缓解,则视为治疗无效,换用其他化疗方案。1个疗程获得CR患者继续采用原方案再巩固1个疗程,缓解后治疗均采用大剂量Ara-C 3~4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经化疗骨髓完全缓解后部分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均完成36个月随访。对218例患者(IA组92例,DA组126例)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检测MRD,MFC对MRD的监测通常基于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related immunophenotypes,LAIPs)进行分析。当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后,抽取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流式细胞学数据采集。对于定期巩固化疗的患者,每1-3个月监测MRD水平。当检测MRD水平≥0.001,则定义为MRD阳性,否则MRD为阴性。100例患者在骨髓CR后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供者来源分为同胞全相合供者、亲缘单倍体供者和无关供者,移植前应用BUCY方案或FBA方案进行预处理,若供体为同胞全相合不加ATG(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有位点不合都要加ATG预防GVHD。研究分析比较两种化疗方案(IA、DA)在AML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ORR)、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total survival,OS)、不良反应等的差异;通过检测两组患者骨髓中的MRD研究两组患者MRD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分析比较移植后两组患者的PFS、OS。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结果:(1)IA组诱导治疗后CR率为70.63%、PR率为9.24%,ORR率为79.87%,DA组诱导治疗后CR率为56.99%、PR率为13.15%,ORR率为70.14%,IA组患者的CR及ORR均高于DA组。(2)按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组,三组间CR率按低、中、高危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综合预后危险度分组,IA组患者预后良好组的CR及ORR高于DA组,两组患者预后中等、不良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患者年龄,以60岁为界限,IA患者<60岁患者261例,DA组<60岁患者340例,<60岁患者的CR率IA组明显高于DA组(P<0.05);IA组和DA组≥60岁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依据FAB分型比较M1M2亚型与M4M5亚型的疗效,IA组M1+M2亚型患者有107例,M4+M5亚型患者有181例;DA组M1+M2亚型患者有142例,M4+M5亚型患者有207例。M1+M2亚型患者经诱导治疗后IA组CR率、ORR均高于DA组(P<0.05);而M4+M5亚型患者IA组CR率高于DA组(P<0.05),IA组和DA组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患者治疗疗程数,以第1疗程为界限,进行分层比较,IA组第1疗程后的CR率高于D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IA组和DA组的CR率、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期间,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真菌感染,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A组患者后续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发生率低于DA组(P<0.05)。(7)IA组患者中位OS为26.30个月,DA组患者中位OS为15.6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IA组患者中位PFS为19.16个月,DA组患者中位PFS为13.82个月,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8)由于两组第一个疗程CR的患者无病生存较多,数据中删失比例较高,导致无法估算中位生存时间。第二个疗程达CR的IA组患者中位OS为25.50个月,DA组患者中位OS为16.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9);IA组患者中位PFS为17.27个月,DA组患者中位PFS为10.7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8)。(9)DA组经诱导缓解达CR的患者有126例,IA组经诱导缓解后达CR的患者有92例。两组患者经1-2疗程的诱导化疗后骨髓达CR后进行MRD检测,DA组患者经诱导缓解达CR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1.35%(0-3.78%),MRD阳性者80例(63.49%),MRD阴性者46例(36.51%)。IA组患者经诱导缓解CR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0.93%(0-3.76%),MRD阳性者49例(53.26%),MRD阴性者43例(46.74%);两组患者经诱导化疗达CR后进行2个疗程巩固治疗后检测MRD,DA组患者巩固治疗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0.62%(0-3.69%),MRD阳性者59例(46.83%),MRD阴性者67例(53.17%)。IA组患者巩固治疗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0.31%(0-3.65%),MRD阳性者36例(39.13%),MRD阴性者56例(60.87%)。DA检测患者中有43例确诊骨髓复发,IA检测患者中有21例确诊骨髓复发。(10)两组治疗方案患者中,不论性别、年龄以及疗效,MRD<0.001组复发例数均少于MRD≥0.001组,但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与性别、年龄以及是否难治均无关(P>0.05)。(11)IA组患者中共有21例复发,其中6个月内无复发患者,7-12个月内有10例复发,超过12个月复发的有11例。IA方案组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22.5月,而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14.0月,MRD阴性的患者PFS明显长于MRD阳性患者(P<0.001);DA组患者中共有43例复发,其中6个月内复发患者有2例,7-12个月内有20例复发,超过12个月复发的患者有21例。DA方案组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16.5月,而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6.3月,MRD阴性的患者PFS也显着长于MRD阳性患者(P<0.001)。(12)两组患者中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性别、年龄、供体类型、预处理方案、MRD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通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供者类型、性别都不是影响患者移植后预后的因素,只有MRD是影响患者移植后OS的因素(P=0.042)。(14)移植后两组患者中MRD<1%的亚组共71例患者,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发生死亡或复发事件,故无法估算IA组和DA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且无法进行组间生存曲线的比较。而MRD≥1%的亚组中,IA组患者中位OS为13个月,DA组患者中位OS为1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IA组患者中位PFS为10个月,DA组患者中位PFS为8个月,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1)与DA方案比较,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AML具有更高的缓解率,而且不增加治疗相关毒副反应。(2)IA方案可延长AML患者的OS和PFS,减少后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细胞的浸润。(3)治疗后MRD的水平与患者的骨髓复发存在高度相关性,对于行allo-HSCT患者,为了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应尽量在预处理前使患者的MRD<0.01。(4)采用IA方案诱导治疗的AML患者获益将延续至allo-HSCT后的OS和PFS。

霍娅[2](2021)在《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可测量残留病对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监测可测量残留病(MRD),通过MRD导向的风险适应治疗,评估MRD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过程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共纳入93例儿童AML患者,按照初诊遗传学异常、诱导治疗I后MRD及骨髓细胞学(BM)决定的风险分层完成2015-AML-03方案低危组(n=32)和中高危组(n=61)化疗。以MFC动态监测MRD,分析MRD对3年累计复发率(CIR)、无事件生存率(EFS)、总体生存率(OS)的预后影响。结果:在93例患者中,诱导I后完全缓解(CR)率79.6%,MRD阴性率65.6%,诱导II后CR率91.2%,MRD阴性率80.9%,强化I后MRD阴性率82.3%;3年CIR为46.2±5.6%,复发中位时间是10个月(4-32个月),3年OS为64.5±5.5%,3年EFS为50±5.4%。诱导I-MRD阴性和阳性患者的3年CIR为36.5±6.4%VS 64.5±8.7%(P=0.008);3年EFS为61.3±6.4%VS 33.9±8.5%(P=0.010);3年OS为79.4±5.3%VS 49.4±8.9%(P=0.005);强化I-MRD阴性和阳性患者的3年CIR为35.3±6.1%VS 68.3±13%(P=0.0010),3年EFS为60.4±6.2%VS 28.6±12.1%(P=0.006),3年OS为79±5.2%VS32.1±13.6%(P=0.001);提示诱导I及强化I后MRD阳性与更高的复发风险和更差的远期生存率相关。同时多因素分析表明诱导I及强化I后MRD阳性是影响CIR、E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0.05)。结论:诱导治疗I及强化治疗I后MFC-MRD阳性均与更差的远期预后相关,基于MRD的风险导向治疗可能改善儿童AML患者的整体预后。

冯会欣[3](2021)在《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骨髓干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对AML患者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与AML治疗和预后相关的基因突变陆续被发现。FMS样酪氨酸激酶3(fms related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3,FLT3)是一种跨膜配体激活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通常由造血干/祖细胞表达,且在正常人的造血过程(如增生、分化和生存)中起着关键作用。FLT3近膜域的内部串联重复(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ITD)是AML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大约发生在30%的AML患者中。此外,相关研究表明,FLT3基因突变与AML患者预后差紧密相关。FLT3-ITD突变AML患者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紊乱,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诱导化疗缓解率低、易合并NPM1突变且复发率高,生存期短。目的探讨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突变率及发生情况;研究伴或不伴有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分析该突变与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从而对FLT3-ITD突变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为初诊AML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精准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103例初诊AML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根据是否伴FLT3-ITD突变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FLT3-ITD+AML患者24例(阳性组),FLT3-ITD-AML患者79例(阴性组)。应用PCR联合基因测序法进行FLT3-ITD、NPM1等突变基因的检测;骨髓液涂片进行瑞氏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及原始细胞所占比例;流式细胞仪检测仪分析患者的免疫表型并分别计算抗原表达率;应用骨髓培养法及G显带技术对染色体核型进行检测,并根据核型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中等组及预后不良组。应用SPSS软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总反应率(O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与总生存时间(OS)。所有患者均经FAB及WHO相关标准确诊,主要采用标准“3+7”方案化疗,即“蒽环类药物+注射用阿糖胞苷”。结果1.FLT3-ITD+AML患者的临床参数:103例初发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24例,突变率为23.30%(24/103)。24例FLT3-ITD+AML患者与79例FLT3-ITD-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FLT3-ITD+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FLT3-ITD-组显着增高(P<0.05)。2.FLT3-ITD+AML患者的免疫表型:本文共对16个白血病细胞抗原进行检测,其中共有6个抗原在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率上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CD56、CD13、CD34、CD38、CD7及CD33抗原表达率存在统计学上差异,FLT3-ITD+AML患者CD13、CD34抗原表达水平较FLT3-ITD-AML患者显着偏低(P<0.05),而CD56、CD33、CD7以及CD38抗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FLT3-ITD-AML组(P<0.05)。3.FLT3-ITD+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两组患者均以正常核型者占比最高,FLT3-ITD+AML患者在正常核型中占66.67%(16/24),而FLT3-ITD+AML患者预后不良组所占比例显着高于FLT3-ITD-AML组(37.5%vs 16.46%;?2=4.853,P=0.028)。4.FLT3-ITD+AML患者的分子形态学分型:根据法英美(FAB)及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分型,103初发AML患者中M01例,M111例,M248例,M424例,M516例,M62例,M71例。24例FLT3-ITD+AML患者中,M2亚型发病率最高,占41.7%(10/24),其次为M5、M1、M4、M6,而M0、M7发病率最低。5.临床治疗效果:FLT3-ITD+AML患者第1疗程标准诱导化疗后CR率为20.83%,显着低于FLT3-ITD-AML患者的44.30%(χ2=4.261,P=0.039),FLT3-ITD+AML患者中位OS时间为9.5个月,中位PFS为9个月;FLT3-ITD-AML患者中位OS时间为17个月,中位PFS为16个月,FLT3-ITD+AML患者OS、PFS明显低于FLT3-ITD-组(χ2=7.241,P=0.007;χ2=6.858,P=0.009)。6.FLT3-ITD+AML联合NPM1突变:FLT3-ITD+AML患者中联合表达NPM1突变占62.50%,较FLT3-ITD-AML患者明显增高(χ2=15.29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LT3-ITD+/NPM1+组AML患者OS、PFS均长于FLT3-ITD+/NPM1-组(?2=1.501,P=0.220;?2=1.413,P=0.2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FLT3-ITD+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紊乱,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高,第1疗程化疗CR率及治疗总反应率低,PFS和OS明显缩短,治疗效果差,提示伴FLT3-ITD激活突变是AML患者的不良预后指标。2.FLT3-ITD+AML患者发生率为23.30%,主要分布在M2、M5,且在染色体核型正常AML患者表达高于异常核型。3.FLT3-ITD突变易合并NPM1突变,与FLT3-ITD单突变相比,FLT3-ITD+/NPM1+突变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第1疗程化疗CR率高,预后较好。

田红娟[4](2021)在《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标准方案诱导缓解及缓解后治疗与常规剂量地西他滨诱导缓解后小剂量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2例老年AML(非M3)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A组)接受标准方案(IA方案、DA方案、MA方案等)诱导治疗,中大剂量阿糖胞苷缓解后治疗;21例患者(B组)接受常规剂量地西他滨(15mg/m2·d)诱导缓解后,小剂量地西他滨(10mg/w)维持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与B组的总有效率(ORR)分别为61.9%和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率(CR)分别是52.4%和47.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比A组和B组组间和组内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初诊白细胞计数、预后危险度分级、MDS病史等临床特征对疗效(CR、ORR)的影响,各亚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2例老年AM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10(4.75-17.25)个月,存活12例(28.6%),死亡21例(50%),A组和B组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21个月,平均OS分别为18.6个月和24个月(P>0.05),中位PFS分别为12个月和17个月,平均PFS分别为18个月和21.4个月,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小于30%的患者中,A组和B组OS时间分别为10.05个月和20.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在初诊白细胞计数为(10-50)×109/L患者中,A组和B组OS分别为11.4个月和25.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4.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CD3+比例、CD3+CD4+比例、CD3+CD8+比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CD4+/CD8+比例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B组CD4+/CD8+治疗前后无差异。5.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A组和B组Ⅲ-Ⅳ级骨髓抑制出现例数分别为21例(100%)和19例(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粒缺平均时间分别为14.23天和12.14天,血小板持续≤25×109/L中位时间分别为15天和8天,发热发生率均为20例(95.2%),发热持续中位时间分别为9天和5天,肺部感染例数分别为13例(61.9%)和17例(80.95%),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标准方案组与地西他滨组在老年AML患者诱导后疗效(CR、ORR)相当。各亚组间疗效(CR、ORR)对比无差异。2.标准方案组与地西他滨组OS及PFS无显着差异。在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小于30%与初诊白细胞计数为(10-50)×109/L的患者中,地西他滨组较标准方案组获得更长的OS(P值分别为0.049、0.045)。3.标准方案组可能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4.标准方案组与地西他滨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感染。

温馨[5](2021)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指来源于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值而导致的一种恶性血液系统肿瘤,是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五分之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病死率较高。我国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5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仅仅为64%和53%。本文研究目的意在找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主要的预后影响因素,为改进治疗方案、延长患儿的生存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沈阳市某三甲医院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入院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病案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使用Excel 2010和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不服从正态的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进行描述;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曲线的比较;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周岁以下(含16周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156例。截至2020年12月31日,生存85例,死亡62例,失访为9例,失访率为5.77%;其中男性94例,女性62例,男女比例为1.5:1;最小发病年龄为10个月,最大为16岁,中位发病年龄为8.5岁;77例患儿在第一疗程达到了完全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1-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1%、70.88%、63.45%、61.39%和60.61%;156例患儿中,M3型患儿38例,非M3型患儿118例。非M3型患儿中以M2型为主,占33.97%,其次为M5型,占21.15%,M1和M6患儿各为1例,无M0型患儿;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中位生存期为49.1个月,高、低危患儿占比分别为46.79%、53.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疗程完全缓解、FAB分型、危险度分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幼稚细胞百分比、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凝结时间、D-二聚体含量是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初诊年龄、性别、不同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凝血酶原时间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年龄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是M3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危险度分型是非M3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疗程完全缓解、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型是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M3型患儿纳入的影响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和危险度分型是非M3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1%、63.45%、60.61%,非M3型患儿的中位生存期为49.1个月;第一疗程未达到完全缓解、首次住院时血小板计数<50×109/L以及危险度分型为高危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M3型为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保护因素;血小板计数<50×109/L和危险度分型为高危是影响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

张任乐[6](2021)在《NPM1/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NPM1/FLT3-ITD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探讨影响AML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收住的初诊为AML(非APL)患者共151例,所有患者根据NPM1/FLT3-ITD基因突变情况进行重新分组,回顾性分析不同组别初诊时治疗前在临床特征、骨髓细胞形态学、外周血液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分子生物学、疗效及总生存期等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探讨影响AML预后的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数据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后指标。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1例AML(非APL)患者,分为NPM1(+)FLT3-ITD(-)组共36例,NPM1(-)FLT3-ITD(+)组共29例,NPM1(+)FLT3-ITD(+)组(双突变阳性)14例,NPM1(-)FLT3-ITD(-)组(双突变阴性)即对照组共72例。2.NPM1突变在M5型中发生率最高(32.0%),FLT3-ITD突变在M2型中发生率最高(34.8%),而NPM1/FLT3-ITD共突变在M5型发生率最高(35.7%)。3.临床特征比较上,NPM1(+)FLT3-ITD(+)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而NPM1(+)FLT3-ITD(-)组和NPM1(-)FLT3-ITD(+)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4.伴随基因突变比较上,与对照组相比,NPM1(+)FLT3-ITD(-)组发生CEBPA双突变概率更低;NPM1(-)FLT3-ITD(+)组发生ASXL1突变、TP53突变、DNMT3A、TET2突变以及C-KIT突变概率更高,发生CEBPA双突变概率更低;而NPM1(+)FLT3-ITD(+)组发生ASXL1突变概率更高,发生CEBPA双突变概率更低。5.染色体核型分布比较上,与对照组相比,NPM1(-)FLT3-ITD(+)组复杂核型患者占比更高;而NPM1(+)FLT3-ITD(-)组和NPM1(+)FLT3-ITD(+)组与对照组的染色体核型分布无明显差异。6.初次诱导化疗疗效比较上,与对照组相比,NPM1(+)FLT3-ITD(-)组CR率更高;NPM1(-)FLT3-ITD(+)组CR率更低;而NPM1(+)FLT3-ITD(+)组与对照组的CR率相近。7.预后分层比较上,相较于对照组,NPM1(+)FLT3-ITD(-)组其预后不良患者占比更低;NPM1(-)FLT3-ITD(+)组预后不良患者占比更高,预后良好患者占比更低;而NPM1(+)FLT3-ITD(+)组预后中等患者占比更高。8.NPM1(+)FLT3-ITD(-)组的中位OS为16个月,NPM1(-)FLT3-ITD(+)组的中位OS为7个月,NPM1(+)FLT3-ITD(+)组中位OS为9个月,NPM1(-)FLT3-ITD(-)组中位OS为12个月。NPM1(-)FLT3-ITD(+)组的中位O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FLT3-ITD基因突变(P=0.021)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AML患者中,NPM1基因以及NPM1/FLT3-ITD共突变在M5型中突变频率最高,而FLT3-ITD基因在M2型中突变频率最高。2.NPM1基因突变是一个良好的预后基因突变,FLT3-ITD是一个预后不良的基因突变,而NPM1/FLT3-ITD双突变是预后中等突变。NPM1突变与FLT3-ITD突变存在某种联系且互相作用,从而导致NPM1的良好预后效应与FLT3-ITD的不良预后“互相抵消”。3.NPM1/FLT3-ITD共突变较NPM1或FLT3-ITD单突变AML患者,表现出更高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4.FLT3-ITD突变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OS的独立预后因素。

冯尚龙[7](2021)在《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对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高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HL-AML)定义为初始白细胞计数≥100×109/L,常发生在5%-20%初诊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是一种临床急症,经常合并有高白细胞瘀滞,肿瘤溶解综合症(tumor lysis syndrome,TLS)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从而导致患者早期死亡且有着不良的临床预后。本项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关注于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以及初始诱导缓解方案的选择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T)对预后的影响。患者和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总共有558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本中心被诊断。其中有52名表现为高白细胞血症的病人资料被回顾性研究。结果年龄在15-39岁和年龄在40-60岁患者组中3年的OS率分别为58.8%(95%CI:32.5-77.8%)和25.4%(95%CI:8.4-46.8%)。在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中最长的生存时间只有8个月,而这群病人8个月OS率只有8.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根据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European Leukemia Net ELN)推荐的AML预后风险分层,患者3年的OS率在预后良好、预后中等和预后不良分别为50%(95%CI:15.2-77.5%),28%(95%CI:12.4%-46%)和29.5%(95%CI:10.8-51.2%)(p=0.374)。在携带有CEBPA或者NPM1突变和那些有着FLT3-ITD或者MLL突变患者,3年OS率为分别为37.5%(95%CI:8.7-67.4%)和30%(95%CI:8.9-54.9%)(p=0.63)。采用标准IA诱导化疗方案的患者3年OS率为58.4%(95%CI:32.5-75.8%),而那些采用非标准化疗方案的患者3年OS率为22.2%(95%CI:6.9-42.9%)(p=0.065)。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3年的OS率可以达到73.8%(95%CI:47.8-88.3%),而那些没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9个月OS率只有11.4%(95%CI:1.97-30.2%),并且所有没有接受移植的患者在13个月后都死亡了(p<0.001)。结论这项研究表明高白细胞血症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患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预后分层。年龄是影响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主要因素。使用标准IA方案诱导化疗和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

罗绿艳[8](2020)在《CD123、CD56和CD7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生物学特性具有高度异质性。初诊时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目前是AML预后的主要分层因素,但这些分层因素并非所有患者均可检出,因此有必要探索另一种指标免疫表型与AML疗效、预后等方面的关系。目前多数文献报导认为CD123、CD56和CD7与AML疗效差及预后不良相关,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与疗效和预后无关,因此CD123、CD56和CD7与疗效和预后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关于该三种免疫表型相关的报导不多且比较零散,无三者的相互组合研究,也并没有实质性地证实该三种免疫表型在AML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明确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在AML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AML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提供帮助。研究对象与方法:1、病历资料: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住院的140例初诊的AML(M0-M7)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53例,儿童患者(1-14岁)11例,青少年及<60岁成年患者(15-59岁)112例,老年患者(60-77岁)17例,平均年龄41岁(1~77岁)。所有病例均常规进行血常规、血生化、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胸部CT、腹部彩超、心电图等检查,AML的诊断和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指标危险度分层标准参照《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和《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疗效判定参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第三版)。2、研究方法:以140例初治的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CD123、CD56、CD7的表达水平,抗原表达率≥20%定义为阳性,计算三种抗原阳性表达比例。140例患者均接受1疗程的诱导缓解治疗,将所有140例患者按下列组合分为7大组:CD123阳性组与阴性组、CD56阳性组与阴性组、CD7阳性组与阴性组、CD123/CD56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123+/CD56-、CD123-/CD56+和CD123/CD56-)、CD123/CD7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123+/CD7-、CD123-/CD7+和CD123/CD7-)、CD56/CD7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56+/CD7-、CD56-/CD7+和CD56/CD7-)、CD123/CD56/CD7三阳性组与非三阳性组(包括CD123+/CD56+/CD7-、CD123+/CD56-/CD7-、CD123-/CD56+/CD7-、CD123-/CD56+/CD7+、CD123-/CD56-/CD7+、CD123+/CD56-/CD7+和CD123/CD56/CD7-),将这7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第1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后的MRD进行比较分析。3、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符合非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40例初治的AML患者中,CD123阳性101例,阳性率72.14%,CD56阳性39例,阳性率27.86%,CD7阳性17例,阳性率为12.14%。各项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23、CD56和CD7三者的表达相互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CD123、CD56、CD7及其相互组合均在AML-M2亚型中表达率最高。2、CD7阳性组与阴性组、CD123/CD7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123+/CD7-、CD123-/CD7+和CD123-/CD7-)患者,在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预后危险度分级、第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23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在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染色体核型分组、第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56阳性组与阴性组、CD123/CD56双阳性组与非双阳性组(包括CD123+/CD56-、CD123-/CD56+和CD123-/CD56-)患者,在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预后危险度分级、第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56/CD7双阳性组、CD123/CD56/CD7三阳性组中因病例数太少(各1例患者),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但该例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231.5×109/L)、均为复杂染色体核型且第1疗程化疗后均未达完全缓解。在7大组中,每组阳性与非阳性患者中,化疗第1疗程后的MRD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CD7阳性与阴性组患者,在老年人的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WBC≥20×109/L和WBC≥100×109/L范围内比较,两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CD123是AML检测的有效标志物,CD56、CD7为AML常见的跨系表达抗原,CD123、CD56和CD7是AML患者确定的LAIP,在AML患者中,CD123、CD56和CD7的表达与性别及年龄均无关,三者的表达相互间也无相关性,CD7阳性组与CD7阴性组在老年患者中的表达也无差异。2、CD7阳性的初诊AML患者具有更高的白细胞计数、更差的染色体核型、第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更低,不管是否存在CD56或CD123的共表达,CD7在AML中的表达具有独立的不良预后价值。3、CD123/CD7、CD56/CD7、CD123/CD56/CD7各阳性表达组患者体内肿瘤负荷会更高,近期化疗效果会更差,而且均与预后不良相关,都与包含CD7表达有关,而CD123阳性表达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更高,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无关,CD56阳性、CD123/CD56双阳性表达与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近期疗效及预后均无相关性。意义:本研究是首个纳入了CD123、CD56和CD7三种免疫表型及其相互组合进行对比的研究,并加入了染色体核型指标进行分析,发现CD7是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决定性指标。该研究结果对AML患者的预后分层、治疗方案的制定、微小残留病检测时抗体的选择及组合、靶向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小宇[9](2020)在《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临床特征目的: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7173例AML患者,根据细胞遗传学和融合基因检测的不同结果,分析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生存预后的差别。方法:1.完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AML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系统性分析全部AML患者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2.根据融合基因和细胞遗传学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同融合基因亚型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差异。3.详细分析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分子以及预后生存特点。结果:1.7173例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正常核型患者3025人,占42.1%;染色体核型未检测或者检测结果丢失的患者占6.5%(463/7173);2.4%(172/7173)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未见细胞分裂相;49%(3156/7173)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其中 t(15;17),t(8;21),inv(16),t(9;22)分别占 12.3%(884),11.2%(809),1.8%(129),1.4%(103)。2.从2006年起对初诊AML患者进行融合基因检测,共有398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提示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2492例,占62.6%,AML1-ETO,PML-RARa,CBFb-MYH11,BCR-ABL,MLL 重排分别占 12.6%(500),13.2%(527),5.0%(198),1.8%(71),3.8%(152)。其他少见类型的融合基因有 DEK-NUP214(17),FUS-ERG(10),NPM-MLF1(3)和AML1-MTG16(2)。我们对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小,中位发病年龄为24.5岁(8-52岁),与其他融合基因组年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检测到的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病例数仅为10人,样本数少统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差。3.搜集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共38例,其中34例为AML患者,占全部AML患者的0.47%(34/7173),3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以及 1 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对AML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发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早期死亡(6月内死亡)患者达到17.6%(6/34),一疗程诱导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为64.7%(22/34);AML患者中有17例患者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患者与单纯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5,p=0.021),移植组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但是移植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达到41.2%(7/17),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极差。结论: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细胞遗传学特点与国际上的报道相类似,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约占42.1%;49%的AML患者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其中 t(8;21),t(15;17),inv(16),t(9;22)分别占 11.2%,12.3%,1.8%,1.4%。2.进行融合基因检测的3984例AML患者,结果提示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占62.6%,AML1-ETO,PML-RARa,CBFb-MYH11,BCR-ABL,MLL 重排阳性分别占12.6%,13.2%,5.0%,1.8%,3.8%;其他少见类型如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中位发病年龄24.5岁(8-52岁),与其他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中位年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0.47%的AML患者可检测到FUS-ERG融合基因,但是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一共38例,其中34例AML,1例MPAL和3例ALL。在AML患者中,患者早期死亡患者达到17.6%;17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患者的复发率达到41.2%(7/17),此类患者的生存预后极差。二、FUS-ERG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分子特征目的: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n sequencing technology,WES),全转录组测序(Whole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technology,RNA-sequencing)及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揭示 FUS-ERG 融合基因阳性 AML 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的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筛选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为研究对象,搜集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或者RNA标本。2.通过WES对10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寻找共同伴随基因突变特征。3.通过RNA-sequencing对10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RNA标本进行基因表达和融合基因的检测,分析FUS基因和ERG基因断裂融合方式,以正常核型和其他类型AML患者作为对照,分析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特征及与其他类型AML患者的基因表达差异,寻找FUS-ERG融合基因可能的致病机制。4.采用包含51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靶向NGS,对13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进一步揭示其基因突变特征。结果:1.搜集到10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DNA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出现6次以上的重现性突变基因有RPL14、MUC4、LNP1、CAMKK2、FADS6、NBPF14,未检测到常见的 AML 基因突变。2.搜集到10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RNA标本进行RNA-sequencing检测,分析这组病人和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表达差异,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显着上调的通路有肿瘤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以及Rap1超RAS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和其他类型的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的GSEA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差异信号通路是主要是代谢相关通路:包括抗环血酸和醛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组氨酸代谢通路。3.搜集到13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DNA标本进行靶向NGS测序,一共检测到20个基因突变,其中PTPN11激活性突变出现次数最多,频率为30.8%(4/13),其次是WT1突变,推测PTPN11突变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进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和其他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表达的GSEA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差异的通路主要是代谢相关通路:包括抗环血酸和醛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组氨酸代谢通路。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靶基因深度测序共检测到20个基因突变,其中PTPN11激活性突变出现次数最多(4/13),推测PTPN11激活性突变可能对疾病的进展起重要作用。三、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目的:应用体外和体内实验模型,阐述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方法:1.构建FUS-ERG融合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质粒载体,三质粒系统包装慢病毒,分别在HL-60以及32D细胞株中稳定过表达,探究FUS-ERG融合基因在体外细胞株中对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分化的作用。2.构建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脐血CD34阳性的细胞,流式分选CD34+GFP+细胞,进行原代细胞克隆形成和液体培养髓系诱导分化实验,观察克隆数目和类别的差异,以及其对原代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3.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将PTPN11-WT、PTPN11-D61V、PTPN11-E76K突变体分别在32D-Venus与32D-FUS-ERG细胞中过表达,研究PTPN11-WT及突变体对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作用。4.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载体,转染Balb/c小鼠骨髓CD117阳性细胞,胫骨原位移植到同种Balb/c小鼠骨髓内,观察移植后小鼠的发病情况。5.构建Vav-1为启动子的FUS-ERG融合基因敲入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FUS-ERG融合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白血病细胞株,研究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HL-60细胞增殖增多和凋亡减少,亦可以引起32D细胞分化阻滞。2.成功分选脐血中CD34阳性细胞,感染逆转录病毒,研究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可引起脐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加,多潜能集落形成单位比例增加,髓系成熟分化阻滞,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阻滞在干祖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阶段。3.在体外,FUS-ERG融合基因可协同PTPN11激活性突变,引起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32D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增加以及髓系成熟分化阻滞,促使下游基因HIF-1a、IKKa、Casp9 基因的下调。4.在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体内实验中,检测移植后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移植小鼠全部死亡,载体对照组小鼠仅死亡一只,两组小鼠总生存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75)。小鼠进行流式细胞学以及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单独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移植小鼠发病,但是小鼠疾病的发生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同时表达CD3和/或ter1 19的阳性细胞,发病形式不统一,此和临床上FUS-ERG融合基因的疾病发生类型相似。结论:1.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HL-60细胞增殖能力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亦可以引起32D细胞髓系成熟分化阻滞。2.FUS-ERG融合基因引起脐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加,髓系成熟分化阻滞,分化阻滞在干祖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阶段。3.FUS-ERG融合基因协同PTPN11突变,引起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32D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和髓系分化阻滞,下游HIF-1a、IKKa、Casp9基因下调。4.单独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移植小鼠发病,但是小鼠疾病的发生类型多样,此结果和临床上FUS-ERG融合基因的发生白血病的类型相似。

闫晓爽[10](20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研究》文中认为一、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到2019年1月年间收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急性髓系白血病(Eo+-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将其归纳总结,了解本中心Eo+-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了13年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61例Eo+-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象、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免疫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等资料并根据细胞遗传学异常进行分类比较。结果1、纳入分析的原发Eo+-AML患者共161例,按照染色体核型异常主要分为三组,分别为 inv(16)/t(16;16)组(59/161,36.6%)、t(8;21)组(22/161,13.7%)及正常核型组(21/161,1 3.1%),除以上三种以外的其他核型异常组(59/161,36.6%),所有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是34岁(范围9-68岁),男女比为1.3,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在inv(16)/t(16;16)组、t(8;21)组及正常核型组中无显着差别。2、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相比,前组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均低于后组,且在两组中差异显着(P=0.046和P=0.002);Inv(16)/t(16;16)组中骨髓嗜酸性粒细胞中比例明显高于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12%vs7%vs6.5%),但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在三组中无差别。Inv(16)/t(16;16)组免疫分型表达主要以髓系和髓单系为主,无髓淋系双表达,而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均以髓系表达为主,同时可见髓淋系双表达。Inv(16)/t(16;16)组和正常核型组相比,CD34和MPO的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0和P=0.041),而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中各个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差异。3、Eo+-AML 患者基因突变以 C-KIT(28.6%)、CEBPA(26.5%)、FLT3(24.5%)突变为主,且C-KIT和CEBPA突变在inv(16)/t(16;16)组和正常核型组中有明显差异,而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中各基因突变阳性率无差异。4、三组中以 inv(16)/t(16;16)组 CR 率最高(89.1%),其次为 t(8;21)组(84.2%)和正常核型组(65%),且inv(16)/t(16;16)组和正常核型组CR率有显着差异。结论1、纳入分析的Eo+-AML患者共161例,选取了 102例进行重点分析,并根据细胞遗传学异常进行分组,以inv(16)/t(16;16)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t(8;21)异常及正常核型。2、Inv(16)/t(16;16)组较其余两组表现为更高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状态,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LDH、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免疫分子的表达差异在三组中既有相似,又有不同。3、Eo+-AML以C-KIT基因突变最为常见,其次为CEBPA和FLT3突变,且C-KIT和CEBPA突变发生率在inv(16)/t(16;16)组和正常核型中有显着差异。4、Inv(16)/t(16;16)组较其余两组表现出更高的CR率,可能是与其对化疗的敏感性更高有关。二、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nv(16)-AML的临床、实验室特点及预后影响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13年间收治的AML伴Eo+/Eo-和inv1 6+/inv1 6-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探讨Eo和inv16对AM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伴Eo+/Eo-和inv16+/inv16-的16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髓外浸润、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巨核细胞数、免疫分型、核型、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等,根据Eo及inv16的阳性与否进行分组,探讨不同分组条件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65例,其中Eo+inv16+组107例(64.8%),Eo+inv16-组31例(18.8%),Eo-inv16+组27例(16.4%),三组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34岁、42岁、33岁;性别比例中,男:女=1.5,且三个亚组中均以男性占优势,年龄分布及性别比例在三组中无明显差异。2、在外周血和骨髓象方面,Eo+inv16-组和Eo-inv16+组分别与Eo+inv16+组相比较,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巨核细胞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和髓外浸润方面均无显着差别。而Eo+inv16+组中,骨髓 Eo 比例明显高于Eo+inv16-组和 Eo-inv16+组(11.5%vs7%、1 1.5%vs3%),且在Eo+inv16+组和Eo+inv16-组,均以Eo 比例在5-10%中占比最多(43%和78%)。在免疫分型上,三组患者均高表达干祖系抗原CD34和髓系抗原CD13、CD33、CD117。Eo+inv16+组淋系抗原的表达以CD2为着(38.1%),偶见CD19及CD7表达(3.1%和2.1%);Eo+inv16-组淋系抗原的表达以CD7(40.7%)为主,CD2和CD19表达较少(11.1%和7.4%),且CD7和CD2抗原的表达差异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o-inv16+组,所有患者均表达CD34抗原,仅1例患者表达CD7抗原。Eo-inv16+组和Eo+inv16+组比较,除CD2和MPO外,各抗原在两组间的表达基本无差异。3、总体患者中,基因突变阳性率最高的为C-KIT突变(31/125,24.8%),其它依次为 FLT3、K/NRAS、CEBPA、DNMT3A 及 NPM1 突变。Eo+inv16+组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 C-KIT(30.4%)、KRAS/NRAS(15.9%)及 FLT3(14.5%),而 Eo+inv16-组以CEBPA突变(38.1%)和NPM1突变(19%)为主,Eo-inv16+组突变类型及频率趋势同总体患者,C-KIT、CEBPA及NPM1突变阳性率在Eo+inv16+组和Eo+inv16-组有显着差异(P<0.05),即 Eo+inv16+组以 C-KIT 突变为主,而 Eo+inv16-组中 CEBPA、NPM1突变占优势,Eo+inv16+组和Eo-inv16+组各类型突变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4、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三组患者整体生存率无显着差别,但在中位生存时间上.提示 Eo+inv16+组(91.3 个月)>Eo+inv16-组(83.2 个月)>Eo-inv16+(76.3 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示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多少和inv16存在与否对预后无显着影响。结论1、伴Eo+/Eo-和伴inv16+/inv16-的AML患者中,以Eo+inv16+患者居多,且三组患者中均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较轻,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在各亚组中无差异。2、Eo+inv16-组和Eo-inv16+组分别与Eo+inv16+组比较,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巨核细胞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和髓外浸润方面均无差别。三组中以Eo+inv16+组的Eo比例最高,且多集中在5-10%。三组免疫分型检测均以干祖系和髓系抗原表达为主,其中在淋系抗原的表达上有所不同。3、基因突变检查示突变频率最高的为C-KIT、CEBPA和FLT3,且前两类突变类型在 Eo+inv16+组和 Eo+inv16-组有显着差异(P<0.05),Eo+inv16+组和 Eo-inv16+组各型突变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4、单因素生存分析示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多少和inv16存在与否对预后无影响,但中位生存时间提示inv16和Eo可能为有利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尚需更多数据进一步佐证。三、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t(8;21)AM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研究目的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伴Eo+/Eo-的84例t(8;21)AML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对临床、实验室等特点的对比研究,探讨Eo对t(8;21)AML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伴Eo+/Eo-的t(8;21)AML的病例资料,主要项目基本同第一和第二部分,根据伴或不伴Eo增多进行分组,探讨不同分组条件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及Eo对患者的预后影响。结果1、84 例 t(8;21)AML 患者中,Eo--t(8;21)AML 组 62 例(73.8%),Eo+-t(8;21)AML组22例(26.2%)。所有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9岁,其中Eo-组37岁、Eo+组44岁,年龄分布在两组患者中无差异(P=0.851),且Eo-组患者以男性占多数,后组以女性居多,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27)。2、在外周血和骨髓象方面,外周血WBC、HB、PLT、LDH水平在两组患者中无差异。Eo+-t(8;21)AML组和Eo--t(8;21)AML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分别为33%和47.3%,前组较后组偏少,差异显着(P=0.006),且后组较前组易出现髓外浸润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在免疫分型方面,两组患者以干祖系抗原CD34、髓系抗原CD117、CD13、CD33表达、淋系抗原CD19为主,各个抗原的表达在两组中均无显着差异。3、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方面,两组患者均以伴性染色体缺失和单纯t(8;21)核型异常为主,且伴附加性染色体异常比例高于单纯核型异常,伴性染色体缺失和单纯核型异常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别。整体患者中以C-KIT(31.6%)和FLT3(13.2%)频率最高,FLT3、CEBPA、NRAS突变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骨髓Eo相关因素分析提示发病年龄和骨髓Eo 比比例呈负性相关,表现为年龄越高,骨髓Eo占比越小。单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提示除骨髓Eo 比例及行骨髓移植外,发病年龄、外周血WBC、PLT、LDH水平等对两组患者的OS和EFS无显着影响,在Eo-组中,Eo≥3%较Eo<3%表现出明显的OS和EFS生存优势,并且Eo+组OS明显优于Eo-组。结论1、伴Eo+/Eo-的t(8;21)AML患者中,以Eo--t(8;21)AML居多,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无显着差异,性别比例中Eo--t(8;21)AML组较Eo+-t(8;21)AML男性患者显着增多。2、Eo--t(8;21)AML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显着多于Eo+-t(8;21)AML组,余临床指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抗原表达均以CD34、CD117、CD13、CD33、CD19为主,无明显的表达差异。3、两组患者均以伴性染色体缺失和单纯核型异常为主,两种核型异常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别,且基因突变类型均以C-KIT为主,但C-KIT、FLT3、CEBPA、NRAS突变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患者发病年龄和骨髓Eo比例呈负性相关,在Eo--t(8;21)AML组中,Eo≥3%较Eo<3%表现出明显的OS和EFS生存优势,且Eo+组OS明显优于Eo-组。

二、30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_2亚型细胞遗传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_2亚型细胞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一、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AML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二)去甲氧柔红霉素在初诊AML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危险程度、综合预后的分级标准
    二、方法
        (一)DA组、IA组诱导及巩固治疗方法
        (二)MRD检测与分析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一)疗效率评价
        (二)MRD检测与分析
        (三)移植患者的疗效评价
        (四)毒副反应发生率
        (五)治疗后随访
    四、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一、两组疗效比较
    二、两组按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组和综合预后危险度分组缓解率比较
    三、两组患者不同年龄治疗效果比较
    四、两组FAB分型疗效比较
    五、两组患者不同诱导缓解疗程后的治疗效果比较
    六、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
    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一)两组患者OS及PFS比较
        (二)两组第一疗程 CR和第二疗程 CR患者OS及 PFS比较
    八、两组患者MRD检测及预后
        (一)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MRD阳性病例数和临床复发病例数
        (二)两组患者复发与MRD的关系
        (三)两组患者复发时间与MRD的关系
    九、两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预后比较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二)影响移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三)移植后两组患者OS及PFS比较
第四章 讨论
    一、IA、DA化疗方案在成人AML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二、IA、DA化疗方案在AML患者中的毒副反应及预后分析
    三、AML患者诱导治疗CR后微小残留白血病对预后的影响
    四、allo-HSCT前 MRD的水平对移植后预后的影响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及干细胞治疗预后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可测量残留病对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MRD检测方法
    1.3 2015-AML-03 治疗方案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特征
    2.2 生存与复发
    2.3 MRD的预后作用分析
        2.3.1 不同时间点MRD的预后作用
        2.3.2 MRD水平的预后影响分析
    2.4 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可测量残留病与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反应与预后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3)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D 综述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FLT3基因突变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3.1 化疗方案
        1.3.2 支持治疗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42例老年AML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2.2 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2.1 诱导缓解后疗效
        2.2.2 不同影响因素对各组疗效的影响
    2.3 随访及生存分析
        2.3.1 随访结果及生存分析
        2.3.2 不同因素对各组OS和PFS的影响
        2.3.3 不同因素对老年AML患者生存的影响
    2.4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2.4.1 A组与B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2.4.2 A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2.4.3 B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2.5 不良反应
        2.5.1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2.5.2 感染及发热
        2.5.3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2.5.4 肝功能损害
        2.5.5 心力衰竭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及生存分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6)NPM1/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2.1 外周血常规
        1.2.2 骨髓细胞形态学
        1.2.3 染色体核型
        1.2.4 基因突变
    1.3 治疗方法
        1.3.1 诱导缓解治疗
        1.3.2 缓解后的治疗
        1.3.3 支持治疗
    1.4 疗效评价
    1.5 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151例AML患者回顾性分组及FAB亚型分布情况
    2.2 四组在临床特征,血液学特征,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上结果比较
    2.3 四组细胞遗传学结果分析比较
        2.3.1 基因突变结果比较
        2.3.2 染色体核型比较结果比较
    2.4 四组预后分层比较
    2.5 四组初次诱导化疗疗效比较
    2.6 四组总生存期比较
    2.7 影响AML预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7.1 AML患者总生存期单因素分析
        2.7.2 AML患者总生存期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一般临床特征
    3.2 遗传学特征
        3.2.1 基因突变
        3.2.2 染色体核型
    3.3 疗效及预后
    3.4 NPM1/FLT3-ITD突变的靶向治疗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MRD 检测新靶点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对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预后分层
    2.3 对TLS、DIC和高白细胞瘀滞的定义和诊断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造血干细胞移植程序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患者特征
    3.2 分子生物学特征
    3.3 治疗方案
    3.4 移植患者特征
    3.5 生存分析
4.讨论
    4.1 初诊时高白细胞是AML的独立危险因素
    4.2 如何治疗高白细胞AML
    4.3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高白细胞AML病人的预后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2017年ELN基于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异常AML患者预后分层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实践与进展
    参考文献

(8)CD123、CD56和CD7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3 方法
        2.3.1 细胞形态学FAB分型诊断
        2.3.2 检测白血病细胞胞膜及胞质中的免疫表型
        2.3.3 血常规检测
        2.3.4 应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2.4 治疗方案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CD123、CD56、CD7及其相互组合在AML中的表达率
    3.2 CD123、CD56、CD7及其相互组合在AML FAB分型中的表达情况
    3.3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4 CD123、CD56和CD7在AML患者中表达的相关性
    3.5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表达与初诊时白细胞计数的关系
    3.6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表达与初诊时染色体核型的关系
    3.7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表达与CR的关系
    3.8 AML患者CD123、CD56和CD7及其相互组合表达与微小残留病(MRD)的关系
    3.9 CD7+的AML患者的部分临床特征特点
第4章 讨论
    4.1 CD123
    4.2 CD56
    4.3 CD7
    4.4 MRD
    4.5 CD123、CD56和CD7相互组合表达
    4.6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与预后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临床特征
    引言
    病例资料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
    引言
    病例资料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伴嗜酸性粒细胞和inv 16/t(16;16)AML的临床实验室特点及预后影响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t(8;21) AM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研究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30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_2亚型细胞遗传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D]. 丁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可测量残留病对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意义[D]. 霍娅.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研究[D]. 冯会欣.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D]. 田红娟. 兰州大学, 2021(12)
  • [5]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分析[D]. 温馨.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6]NPM1/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张任乐. 兰州大学, 2021(12)
  • [7]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对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 冯尚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CD123、CD56和CD7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罗绿艳. 南昌大学, 2020(01)
  • [9]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D]. 许小宇. 苏州大学, 2020(06)
  • [10]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研究[D]. 闫晓爽.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30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M_2亚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