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可持续农业战略,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制定可持续农业战略,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一、发展持续农业战略 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赵梅[1](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岳丽华[2](2008)在《水土保持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文中研究表明持续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其物质基础—水土资源。水土保持是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维护了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持续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何明骏[3](2008)在《退耕还林(草)环境下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8年退耕还林工程确立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设施养羊,林木主导”的开发战略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成效。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已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产函数理论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属于黄土高原的吴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吴起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测算了吴起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以此来布局了吴起农业生产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全文共由6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言。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本章是论文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三章,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本章阐述了吴起农业经济发展总体现状,分析了吴起农业经济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总结了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第四章,吴起农业生产效率分析。本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分析方法,分别测算了种植业生产效率、畜牧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得出:退耕后种植业纯技术效率和农业综合效率稳步增强,但规模效率有所递减;退耕后畜牧业的规模收益总体处于递增阶段,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波动性较大,畜牧业的生产综合技术效率逐年降低;吴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正增长,表明退耕还林(草)在吴起已经取得了预期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双赢的局面,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效率导致的,而不是来自技术创新引起的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效率提升表明吴起对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扩散很成功,这为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第五章,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结构调整。本章运用综合比较优势系数法(Aggregated Advantage Coefficient),分别测算了吴起主要农作物与畜产品的效率优势系数、规模优势系数和综合优势系数,以此提出吴起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具体布局,得出的结论为吴起各乡镇应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农业生产调整为以薯类为主的种植业、以羊为主的草畜业,按照“一乡一名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第六章,吴起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为实现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政府部门或农户应采取以下措施: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草畜业要面向国际国内,建设成为西部地区草畜业的大市场、推进具有区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李一鲲[4](2008)在《从云南的自然特点讨论热区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提出从生态经济学和山区经济发展的角度,讨论了云南热区山地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矛盾统一的问题;提出热区山地资源开发必须以经济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走"持续农业"的发展之路。

李庆[5](2007)在《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紧缺,提倡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既不以破坏农业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又要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目的。从宏观形势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重要决策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模式及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县域尺度是具有比较完整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功能的基层行政单元。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单元,是一种以特定行政区为范围的区域经济,城乡社会的各种矛盾在此交汇,县乡的各种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都在此处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浅山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单元,对其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进行研究,对于该区域更好地发挥经济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之后,在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在发展模式与途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论文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以及对目前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的目标、构建原则、影响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结构框架。论文重点对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出一个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类型、阶段、结构,并对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结构以及保障措施。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根据相关研究的分类标准,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2)从人均农业总产值的标准看,尚志市已经接近发达阶段;从收入的角度看,尚志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70%左右。因此,综合两个构成指标来看,尚志市的农业仍处于发展阶段。(3)尚志市农业(主要为种植业)、牧业的比重较大,为主导产业;林业次之,而渔业的比重很小,不超过4%。从种植业内部结构来看,粮食作物的比重偏大,经济作物的比重偏小。根据尚志市的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该市的种植业结构没有反应出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蔬菜和瓜果类作物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4)通过对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借助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度、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值等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特征。尚志市农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度呈上升趋势,尽管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度近年来略有下降,但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逐年提高。从协调度指数可以看出,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5)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包括经济体系、生态体系、社会体系、技术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万忠[6](2006)在《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自1984年哥尔丹·道格拉斯首次提出“农业可持续性”的概念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管理界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视。从实践上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其理解有异,选择的模式也就各异,实施效果也不一样。各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差异性,表明资源特性、战略选择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资源特性决定着战略选择的模式及其经济绩效。资源特性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特性与交易结构的不同,将使得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呈现多样性,受资源特性影响而形成的战略选择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并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基于上述逻辑关系,本论文利用组织行为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一个关于资源利用绩效分析的“资源特性—战略选择—经济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RSE理论框架),并应用于对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中。在对一些基本概念、假定做出界定后,依据RSE理论分析框架的内在逻辑链条,展开了研究工作。首先,对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任务是揭示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战略选择和经济绩效;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对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该指标体系分为三层,顶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准则层,由农业经济子系统、农村社会子系统和农业生态子系统三个准则组成,底层为指标层,由3组共15个指标组成。评估结果表明:1995~2004年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呈曲线上升。其次,对广东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以及山区可持续农业发展不同特点,其中代表山区的河源灯塔盆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特点有三个:一是发展定位。具体定位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展开。宏观上,该区域作为粤港澳生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中观上,可作为广东山区现代农业示范窗口和珠三角异地农业承载基地;微观上,扮演着河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的角色。二是发展思路。灯塔盆地持续农业发展思路是“一个中心、两项工程、三大圈层、十种主导产品”。三是发展模式。分别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体系模式。再次,本文分别剖析了2个个案。第一,分析了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分析中提炼出可供广东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借鉴的3个启示:(1)按照各地资源条件全面构思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模式;(2)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取向;(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完善支持与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二,对循环经济型——江高优质黄鸡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展开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特点有三方面:一是发展定位。分为4个层次:江高镇支柱产业、广州市农业旗舰企业、广东省农业发展龙头、全国循环型——优质黄鸡产业集聚模式的先导。二是发展战略。即从种苗到餐桌全程安全生产战略、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相结合战略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次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在原来“公司+农户”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最后,本文进行了理论总结,揭示了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趋势:(1)技术趋势为农业高新技术化。(2)开发趋势。开发趋势定位为5种形式,即食品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和都市农业。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6条思路与7条对策。7条对策分别是:一是要提高对实施循环经济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三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四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外向农业;五是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切实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六是促进可持续绿色消费;七是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谈存峰[7](2005)在《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评价分析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水平、发展协调度的定量测度和描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对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农业战略以及调整和优化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与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实际发展状况基础上,遵循全面系统性、可操作性、特殊性、可比性原则,构建了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改造了的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建立协调度函数,得出了系统间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测度结果表明: 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其基础薄弱,在诸多方面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社会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现代化水平低下;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未彻底改观,成为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间发展协调性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波动。针对存在的差距与面临的问题,结合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首先应加强农业科技开发力度,发展集约持续农业;其次要继续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再次应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二、建设和谐、富裕的农村社会。一是应建立健全农村村级组织体系;二是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建设“为农服务”的农村教育事业;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缓解生态压力,改善环境系统生产更新能力。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的配套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二是积极发展草畜、林果业,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是合理进行分区治理与开发,在干旱荒漠化地区积极开发沙产业,在黄土高原丘陵区兴修梯田,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由单纯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复合型的转化。四、整体上推进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从宏观角度看,一是应加强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二是改革农业投资体制,确保持续、有效的农业投入;三是选择科学高效,又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孙兆敏[8](2005)在《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南旱作农业区包括固原市四县一区、海原全县和同心县、盐池县大部分地区,总面积3.11 万km2,总人口256 万人。该区是我国居民比较贫困、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人口比较密集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一部分,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研究宁南旱作农区发展问题的对立而又统一的两大主要任务。面对该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在研究宁南旱作农业区的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体系,采取系统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和归纳演绎相结合,典型研究、试验示范、引用成熟试验成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多元互补研究方法,通过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力求解决该区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探讨适宜宁南旱作农区的农业发展途径,转变该区农业增长方式,解决长期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实现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国家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题项目的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 一、提出了在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构想宁南旱作农业区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研究过程中,在充分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和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该区生态恢复与经济建设的迫切性,提出在该区必须转变“宜农则农”的农业发展思想,变“以粮为先”为“以草为先”的草地农业发展思路,推广苜蓿人工草地建设,立草为业,草畜结合,建立草畜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二、研究论证了草地农业在宁南旱作农区的战略地位草地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把畜牧业和草地充分纳入农业系统,使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草地与耕地有机结合起来。牧草尤其是以苜蓿为代表的豆科牧草是草地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苜蓿人工牧草种植,不仅可以改变生态环境,而且也是宁南旱作农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研究提出草地农业生产系统是宁南旱作农业区“生态—经济”重建的有效措施,是宁南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三、提出苜蓿人工草地建设是宁南旱作农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栽培的牧草,以其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被誉为“牧草之王”,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种植。宁南旱作农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

刘新平[9](2004)在《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土地利用规划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为根基,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要求,以老问题、新观念,老传统、新模式,研究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充分考虑新疆绿洲自身的特点和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相关的主要内容,围绕着绿洲土地资源利用这一主线,紧紧抓住土地资源、水资源、土地生态环境、绿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性的问题,将绿洲水土资源与绿洲土地生态问题以及如何实现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研究的核心,并贯穿于论文的始终,致力于全面和深层次地分析绿洲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绿洲农业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机制,总结绿洲典型地区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国内外的实践,探索制度创新的方法和通过制度创新来引发新疆绿洲经济全面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层次的不断提升,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理性决策提供铺垫。为此,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方法、计量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方法、数理分析方法以及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的主体结构分为三篇、十章。上篇为总论篇,由前三章构成。第一章为导言,主要对研究目的、选题意义及与本选题相关领域所开展的工作进行评述,并简单地交代了本研究基本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对绿洲的概念、绿洲生态特征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绿洲土地开发的轨迹以及绿洲土地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便全面了解绿洲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三章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绿洲土地资源适度利用理论框架、绿洲农地的适度规模及建立绿洲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约束机制,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点。中篇由第四、第五、第六章构成,为资源条件分析篇。分别对绿洲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相互之间联系、特点及绿洲可持续农业等展开分析。从绿洲水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提出建立节水、高效绿洲经济;从绿洲生态的脆弱性角度,提出建立绿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结合国外持续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分析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机理,提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如何围绕着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好各方面管理工作。下篇由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章构成,为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篇。第七章提出了水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及科学确定水价的理论,为发展水资源市场打下基础。第八章借鉴国外土地发展权交易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摘要将土地发展权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捆绑在一起,通过建立土地开发补偿机制,实行土地资源利用用途控制的建议。第九章提出了农业环境政策应采用污染者负担原则与共同负担原则、分担环境治理费用、抑制粗放经营、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激励机制。第十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将绿洲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升到制度的层面上,从法律、政策、经济和技术方面对绿洲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进行了深入讨论。 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看,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其一是提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洲土地资源利用观念;其二是提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绿洲耕地适度规模的概念:其三是提出了绿洲内部与绿洲边缘是互动、互为影响,绿洲边缘过渡带是绿洲稳定的基础的思想;其四是率先提出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雁行模式;其五是提出了符合市场机制的未来发展的水价改革与水价体系;其六是提出了利用土地发展权交易制度,进行土地开发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其七是提出了环境污染个人负担与共同负担原则相结合的积极农业环境政策的激励机制。

张红丽[10](2004)在《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水。一方面水缺乏:新疆绿洲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2%,人口缺水率为15.6%,牧畜缺水率为24.3%。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指数为0.65。生态缺水,导致生态荒漠化,森林覆盖率仅为1.69%。而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渠系利用率仅为0.45左右,农业灌溉方式落后,多采用大水漫灌、串灌,水大量渗漏抬高地下水位,产生土地盐碱化。由于水的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正向沙化、退化和盐碱化方向发展,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发展节水生态型持续农业模式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节水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采取综合性的节水措施,以提高农业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农业资源为目标,以“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为宗旨,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综合体系。节水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节水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是建立在对节水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区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利用系统论、制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具有创意地提出了构建节水生态农业系统自身的理论体系。并在此理论指导下,从新疆实际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为突破口,以生态农业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循环。单纯地从技术角度寻求节水生态农业的发展出路是不够的。因此保障节水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动力机制问题,系统研究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的发展制度安排问题是本文的另一重点问题。通过制度的创新来保障技术创新的应用效率。制度创新的研究角度主要是从农业环境一体化政策、利益激励机制、经营组织管理制度、核算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为领导者提高管理水平设计了节水生态农业的预警系统及评价系统。通过对制度的安排,使节水生态农业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促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节水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统一,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为实现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持续农业战略 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持续农业战略 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退耕还林(草)环境下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发展概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1 基本背景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理解
        2.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2.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吴起农业经济发展总体现状
    3.2 吴起农业经济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3.2.1 种植业经济
        3.2.2 草畜业经济
        3.2.3 林业经济
    3.3 吴起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环境分析
        3.3.1 劣势
        3.3.2 优势
        3.3.3 内部环境总体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吴起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4.1 种植业生产效率
        4.1.1 农户投入与产出的统计特征
        4.1.2 DEA分析的基本结论
    4.2 畜牧业生产效率
        4.1.1 样本农户投入与产出的统计特征
        4.1.2 DEA分析的基本结论
    4.3 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
        4.3.1 方法
        4.3.2 数据来源与选择
        4.3.3 估算结果与分析
        4.3.4 主要结论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5.1 吴起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因
    5.2 吴起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
        5.2.1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理论依据
        5.2.2 吴起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现实依据
    5.3 吴起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具体布局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吴起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6.1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6.2 增加农业投入
    6.3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6.4 草畜业要面向国际国内,建设成为西部地区草畜业的大市场
    6.5 推进具有区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6.5.1 吴起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6.5.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6.6 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从云南的自然特点讨论热区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根据云南地貌特点为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山区开发利用
2 用生态经济学观点促进“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统一
3 现代化持续农业是热区山地土地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
4 为实现合理开发利用热区山地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4.1 统一认识、加强管理, 实现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
    4.2 加强研究, 完善热区山地型农业生产体系
    4.3 开发山区要重视山区、坝区协调发展
    4.4 为保证山区经济持续发展, 要做到物流畅通
5 几点建议
    5.1 热区在山地资源开发的实践中应加强对生态经济学应用的研究
    5.2 加强山地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研究
    5.3 加强热区山地农村、山区经济研究,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4 加强山区科技服务体系

(5)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1.1 区位论
        2.1.2 地域分工理论
        2.1.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4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人地关系协调论
        2.2.2 区域 PRED系统论
        2.2.3 区域发展控制论
        2.2.4 区域人地相互作用潜力理论
    2.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耗散结构论
        2.3.2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发展论
        2.3.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开放循环论
        2.3.4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控制论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3.1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3.1.1 社会背景
        3.1.2 生态利用
        3.1.3 发展理论
    3.2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途径
        3.2.1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持续农业
        3.2.2 以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点的持续农业
        3.2.3 以农户为中心的环保型持续农业
        3.2.4 以促进农业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持续农业
        3.2.5 以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为前提的持续农业
        3.2.6 以其它目的为目标的可持续农业
    3.3 国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经验
        3.3.1 国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3.2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具体措施
        3.3.3 国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经验
    3.4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3.4.1 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构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3.4.2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采取相应的政策
        3.4.3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体系构建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
        4.1.1 经济学的角度
        4.1.2 社会学的角度
        4.1.3 生态学的角度
        4.1.4 系统学的角度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4.2.1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选择
        4.2.2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4.3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目标及原则
        4.3.1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目标
        4.3.2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的原则
    4.4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结构
        4.4.1 政策体系
        4.4.2 投资体系
        4.4.3 技术体系
        4.4.4 生产体系
        4.4.5 流通体系
        4.4.6 社会体系
        4.4.7 生态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5.1 浅山区县域范围的界定
        5.1.1 中国地貌分类标准
        5.1.2 浅山区的界定
        5.1.3 选择尚志市作为案例研究的依据
        5.1.4 尚志市自然概况
    5.2 浅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及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5.2.1 浅山区县域经济的特征
        5.2.2 浅山区县域农业特点
        5.2.3 浅山区农业生产的特征
    5.3 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5.3.1 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5.3.2 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4 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4.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5.4.2 农业经营粗放化、农业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5.4.3 农民增收幅度小、生产积极性受挫、对农业投入有限
        5.4.4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5.4.5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思想意识比较落后
        5.4.6 农业经营规模小而繁,土地利用规模细碎化
    5.5 尚志市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5.5.1 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5.5.2 农业发展的产业状况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价
    6.1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类型分析
    6.2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6.3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分析
        6.3.1 尚志市的产业结构
        6.3.2 尚志市的农业结构
        6.3.3 尚志市种植业结构
    6.4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7.1 生产层面的制约因素
    7.2 生态层面的制约因素
        7.2.1 耕地资源的制约
        7.2.2 森林资源的制约
        7.2.3 水资源的约束
        7.2.4 草地资源的约束
    7.3 社会层面的制约因素
    7.4 技术层面的制约因素
    7.5 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
    7.6 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
    7.7 本章小结
8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及其建立
    8.1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8.1.1 高效的农业生产能力
        8.1.2 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保护
        8.1.3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8.1.4 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合理
    8.2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8.2.1 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8.2.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8.2.3 生态农业高度发展
    8.3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8.3.1 人口结构优化
        8.3.2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8.3.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8.4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8.4.1 品种技术
        8.4.2 资源节约技术
        8.4.3 资源持续利用型技术
    8.5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8.5.1 土地制度
        8.5.2 农民组织制度
        8.5.3 农业投融资体制
    8.6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8.6.1 农业产业支持政策
        8.6.2 农业资源保护政策
    8.7 本章小结
9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保障措施
    9.1 通过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9.1.1 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经营
        9.1.2 推动农业第二次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9.2 通过理念创新优化发展模式
        9.2.1 加强对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帮助农民克服短期行为
        9.2.2 提高农民生态意识,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9.2.3 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9.3 通过机制创新 促进社会发展
        9.3.1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9.3.2 有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9.3.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9.4 通过科技投入 加快技术创新
        9.4.1 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9.4.2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9.4.3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9.5 通过制度创新 保障持续发展
        9.5.1 改进林地、耕地管理制度
        9.5.2 建立与完善农民组织
        9.5.3 建立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机制
    9.6 通过机制创新 转变增长方式
        9.6.1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9.6.2 建立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9.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述评、理论准备与分析框架构建
    2.1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定
        2.1.1 可持续发展
        2.1.2 可持续农业
        2.1.3 循环经济
        2.1.4 关于环境特性的假设
        2.1.5 关于经济人的假设
        2.1.6 和谐生态
    2.2 关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文献述评
        2.2.1 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
        2.2.2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2.3 国内外对可持续农业的研究进展
        2.2.4 关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农业研究进展的评估
    2.3 理论准备:从宇宙飞船经济学理论到循环经济理论
        2.3.1 宇宙飞船经济学理论
        2.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循环经济理论
    2.4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4.1 循环经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而兴起
        2.4.2 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2.4.3 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5 分析框架构建
        2.5.1 SCP 范式:一个简要评述
        2.5.2 理论分析框架:资源特性—战略选择—经济绩效
3 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绩效与面临问题分析
    3.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
        3.1.1 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3.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
        3.1.3 广东省农业资源现状及分析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3.2.1 中山模式: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
        3.2.2 东莞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3.2.3 罗定模式:山区立体生态经营模式
        3.2.4 省农科院模式:科技创新示范带动模式
    3.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绩效
        3.3.1 中山模式的经济绩效
        3.3.2 东莞模式的经济绩效
        3.3.3 罗定模式的经济绩效
        3.3.4 省农科院模式的经济绩效
    3.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
        3.4.1 评价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4.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4.3 评估模型
    3.5 对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
        3.5.1 评价对象确定
        3.5.2 数据来源
        3.5.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5.4 评价结果分析
    3.6 面临的主要问题
        3.6.1 区域、县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3.6.2 农业基础地位下滑,耕地资源大量减少
        3.6.3 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且后继乏人
        3.6.4 农业科技水平低下
        3.6.5 对农业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不力
        3.6.6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3.7 本章小结
4 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区域分析
    4.1 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深圳市为例
        4.1.1 深圳市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
        4.1.2 深圳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4.1.3 深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2 东西两翼的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阳西县为例
        4.2.1 阳西县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
        4.2.2 阳西县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4.2.3 阳西县经济绩效分析
        4.2.4 阳西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3 山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河源市灯塔盆地为例
        4.3.1 灯塔盆地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
        4.3.2 灯塔盆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4.3.3 灯塔盆地经济绩效分析
        4.3.4 灯塔盆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4 本章小结
5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简介
        5.1.1 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5.1.2 美国农业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5.2 主要措施
        5.2.1 开展持续农业理论研究和教育
        5.2.2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5.2.3 推进持续农业的实践
        5.2.4 创建高效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5.3 美国实施持续农业的成就
    5.4 经验与启示
        5.4.1 经验
        5.4.2 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循环经济型——江高优质黄鸡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1 项目背景
    6.2 资源条件与发展制约因素
        6.2.1 企业资源条件
        6.2.2 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6.3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6.3.1 发展定位
        6.3.2 发展战略
        6.3.3 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
    6.4 总体实施方案
        6.4.1 优质黄鸡标准化安全养殖体系
        6.4.2 饲料生产体系
        6.4.3 禽畜产品综合加工区
        6.4.4 废弃物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体系
        6.4.5 物流与营销体系
        6.4.6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6.5 取得的经济绩效
        6.5.1 经济效益
        6.5.2 社会效益
        6.5.3 生态效益
    6.6 经验与启示
        6.6.1 谋求政府支持,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6.6.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管理制度
        6.6.3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6.6.4 贯彻循环经济原则,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7 本章小结
7 推动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7.1 发展的基本趋势
        7.1.1 技术发展趋势:农业高新技术化
        7.1.2 开发发展趋势:食品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都市农业
        7.1.3 一个新领域:观光农业
    7.2 推动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7.2.1 树立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7.2.2 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7.2.3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7.2.4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创汇农业
        7.2.5 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
        7.2.6 根据广东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策略
    7.3 实现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7.3.1 要提高对实施循环经济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7.3.2 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7.3.3 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7.3.4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外向农业
        7.3.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切实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7.3.6 促进可持续绿色消费
        7.3.7 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Abstract
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及科技奖励情况

(7)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评价分析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1.1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2.1.2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发展
        2.1.3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到具体实践
    2.2 国外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模式
    2.3 国内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2.3.1 可持续农业在我国的实践探索
        2.3.2 可持续农业在我国的理论探索
    2.4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5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介绍
    2.6 小结
第三章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模型和方法
    3.1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目的
    3.2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
    3.3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及指标体系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模型
        3.4.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3.4.2 主成分分析法
    3.5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
    3.6 小结
第四章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度评价
    4.1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4.2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4.3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4.3.1 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4.3.2 甘肃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4.3.3 甘肃农业与农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4.3.4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4.4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协调度
        4.4.1 协调发展与协调度函数
        4.4.2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协调度
        4.4.3 评价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对策建议
    5.1 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问题与对策建议
        5.1.1 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与问题
        5.1.2 促进和实现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2 甘肃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问题与对策建议
        5.2.1 甘肃农业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与问题
        5.2.2 促进和实现甘肃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3 甘肃农业与农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问题与对策建议
        5.3.1 甘肃农业与农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与问题
        5.3.2 促进和实现甘肃农业与农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4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总体评价与对策建议
        5.4.1 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总体现状评价
        5.4.2 促进和实现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5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独创性声明

(8)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工作内容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2.1.1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2.1.2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2.2 研究工作方法与资料来源
        2.2.1 研究工作方法
        2.2.2 资料来源
    §3 国内外草地农业的发展现状与相关理论
        §3.1 国外草地农业系统的发展概况
        §3.2 我国草地农业的发展概况
        §3.3 草地农业相关理论
        3.3.1 生态经济学理论
        3.3.2 产业生态学理论
        3.3.3 区域经济学理论
        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研究设计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4.2 探索和验证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4.3 研究探索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战略与途径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发展的现实归纳与总结
        §1.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发展现状
        1.1.1 地域分布概况
        1.1.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发展概述
        §1.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农业发展趋势
        1.2.1 农牧结合
        1.2.2 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并举
        1.2.3 有机与无机结合的土壤培肥制度
        1.2.4 农田集雨与节水农业相结合
    §2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与草地农业展望
        §2.1 宁南旱作农区的地理环境与资源状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自然资源状况
        2.1.3 农业生产现状
        2.1.4 社会经济状况
        2.1.5 生态分区情况
        §2.2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评析
        2.2.1 农业发展现状回顾
        2.2.2 新时期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3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3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3.1 草地生态农业是实现宁南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2.3.2 发展草地农业有助于宁南旱作农区聚集规模经济发展
        2.3.3 草地生态农业是宁南旱作农区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3.4 环境与生存压力要求宁南旱作农区必须发展草地农业
        §2.4 苜蓿人工草地在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4.1 苜蓿人工草地建设是宁南发展草地农业生态经济的切入点
        2.4.2 发展苜蓿草业是实现宁南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发展的桥梁
        2.4.3 发展苜蓿草业有助于建立宁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2.4.4 发展苜蓿草业有利于提高宁南旱作农区生态农业专业化水平
        §2.5 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资源优势
        2.5.1 土地资源优势
        2.5.2 气候资源优越
        2.5.3 宏观政策优势
        2.5.4 市场空间优势
        2.5.5 经济利益优势
        2.5.6 苜蓿加工业前景优势
    §3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优化农业结构是促进该区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草地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宁南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
        §3.3 草畜产业一体化是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1.1 草业生产草地农业模式
        1.1.1 草业生产草地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1.1.2 草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草粮轮作草地农业模式
        1.2.1 草粮轮作在旱作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2.2 草粮轮作技术研究的历史回顾
        1.2.3 草粮轮作技术的研究进展
        1.2.4 草粮轮作发展现状
        1.2.5 草粮轮作草地农业的主要模式
        §1.3 旱作节水草地农业模式
        1.3.1 旱作节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2 旱作节水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
        §1.4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
        1.4.1 盐池县四墩子村草地农业系统示范成果
        1.4.2 海原县发展草地农业的实践效果
        1.4.3 红寺堡农业开发区草地农业的实践经验
    §2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
        §2.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2.1.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模式总结
        2.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效果评价
        2.1.3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经验
        2.1.4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2.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行组织模式评价
        2.2.1"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的制度缺陷
        2.2.2 生态农业示范户模式的局限性
        §2.3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框架
        2.3.1 草畜产业一体化草地农业的发展定位
        2.3.2 特色种植业的开发
        §2.4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
        2.4.1 政府推动型:"政府+龙头企业+(科教机构)+农户"模式
        2.4.2 经济驱动型:"龙头企业+示范户+农户"模式
        2.4.3 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群+农商会(中介机构)+农户"模式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1 试验地基点选择与概况
        §1.1 试验地基点选择
        §1.2 试验区概况
    §2 紫花苜蓿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2.1 不同播期对苜蓿生长性状及越冬性的影响研究
        2.1.1 试验材料选择与实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2.1.3 结果分析
        2.1.4 小结与讨论
        §2.2 不同施肥梯度对苜蓿生长规律的影响研究
        2.2.1 试验对象与材料来源
        2.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4 结果分析
        2.2.5 小结与讨论
        §2.3 不同施肥模式对苜蓿生长规律的影响研究
        2.3.1 试验材料选择与来源
        2.3.2 试验设计方法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4 结果分析
        2.3.5 小结与讨论
    §3 苜蓿微集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方法
        3.1.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微集水种植苜蓿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3.2.2 微集水种植对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2.3 微集水种植对苜蓿产草量的影响
        3.2.4 不同带型对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草粮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4.1 不同轮作方式生物学产量比较
        §4.2 不同轮作方式籽粒产量比较
        §4.3 产能及能量产投比
        §4.4 不同轮作方式下产量的稳定性
        §4.5 小结与讨论
        4.5.1 草粮轮作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生物学产量
        4.5.2 苜蓿轮作的生态适应性增强
    §5 本章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第五章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战略
    §1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运行的宏观支撑体系
        §1.1 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过程
        §1.2 草地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2 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战略思路
        §2.1 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草地生态农业的认识
        §2.2 确立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原则
        §2.3 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工作
        §2.4 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5 加快宁南旱作农区农村市场的对外开放
        §2.6 全面启动专业人才战略,实施科技兴区
        §2.7 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保障机制
    §3 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战略途径
        §3.1 建立生态化的草地农业产业链
        §3.2 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3.3 大力发展集流节水草地农业
        §3.4 创建特色农业绿色品牌
        §3.5 优化配置草地农业生产格局
        §3.6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7 加大技术推广与服务的力度
        §3.8 运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
第六章 结 语
    §1 主要结论
        §1.1 提出"生态-经济"重建是宁南旱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2 总结提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1.3 研究提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框架
        §1.4 提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的创新组织模式
        §1.5 构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1.6 提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战略与途径
    §2 讨 论
        §2.1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有待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探讨
        §2.2 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草地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2.4 草地农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9)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总论篇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与内容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
        2.1 绿洲土地利用分析的基础:绿洲概念与特征
        2.2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轨迹
        2.3 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分析
        2.4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
        2.5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评价
        2.6 新疆绿洲土地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3章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适度规模分析
        3.1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适度规模的理论框架
        3.2 新疆绿洲适度规模的实证分析
        3.3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3.4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中篇 资源条件分析篇
    第4章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水资源分析
        4.1 新疆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4.2 新疆绿洲水资源量平衡分析
        4.3 新疆绿洲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改进措施
    第5章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生态环境分析
        5.1 新疆绿洲土地利用的生态特性
        5.2 新疆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5.3 新疆绿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政策与措施
    第6章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农业
        6.1 发展可持续绿洲农业的现实意义
        6.2 新疆绿洲农业的结构分析
        6.3 国外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况
        6.4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机理的理论分析
        6.5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下篇 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篇
    第7章 新疆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构建
        7.1 绿洲水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性
        7.2 用经济学理论解析现行水管理体制的弊端
        7.3 水价形成机制的分析
        7.4 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构建
    第8章 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发展权制度
        8.1 土地发展权的基本内涵
        8.2 国外土地发展权交易实践
        8.3 土地发展权交易制度的相关问题
        8.4 土地发展权转让交易制度设计
    第9章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政策机制
        9.1 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环境政策设计
        9.2 现行农业环境政策的经济学解析
        9.3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政策选择
    第10章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持体系构建
        10.1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体系构建的障碍因素
        10.2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支持体系
        10.3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10.4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致谢

(10)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本论文选题背景及依据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 本文的方法与思路
    五、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水资源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一、 新疆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发展条件
    二、 新疆水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三、 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第三章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节水生态农业系统
    一、 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理论基础
    二、 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的提出
    三、 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的构建
    四、 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的效益评价
    五、 节水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六、 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系统建设目标
    七、 发展节水生态农业的前景展望
第四章 节水生态农业发展预警系统研究
    一、 节水生态农业预警基本理论
    二、 节水生态农业预警的逻辑过程
    三、 节水生态农业系统预警
    四、 节水生态农业景气预警
    五、 建立节水生态农业预警信息系统
第五章 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一、 新疆节水的必要性
    二、 节水生态农业的节水技术选择原则
    三、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评价
    四、 膜下滴灌技术的创新研究
    五、 农户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评价
第六章 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研究
    一、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
    二、 水资源配置的特性
    三、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四、 现行农业水资源配置系统
    五、 农业水资源配置的产权制度与激励机制
    六、 农业水资源不同配置方案对比分析
    七、 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益评价
    八、 灌区不同作物之间水资源配置的线性规划设计
    九、 农业水资源由优先配置到水权市场配置的效率分析
第七章 节水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一、 节水生态农业中的利益问题
    二、 节水生态农业的利益与农民经营行为的关联度分析
    三、 节水生态农业利益驱动机制的构造
    四、 利益保障机制的建立
    五、 节水利益补偿机制设计
    六、 政策建议
第八章 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一、 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
    二、 节水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的保障需要制度的创新
    三、 节水生态农业与环境“一体化”制度创新
    四、 节水生态农业“最佳管理措施”制度化
    五、 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
    六、 农业水资源管理组织创新
    七、 核算制度的创新
    八、 农村经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
    九、 增强发展节水生态农业意识
第九章 新疆石河子垦区节水生态农业示范案例研究
    一、 垦区经济基础概况
    二、 石河子垦区节水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的背景
    三、 垦区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主要工程
    四、 一四八团示范点节水生态农业系统识别与重构
    五、 石河子垦区节水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与不足
    六、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目录

四、发展持续农业战略 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2]水土保持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J]. 岳丽华. 内蒙古水利, 2008(04)
  • [3]退耕还林(草)环境下吴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何明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4]从云南的自然特点讨论热区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J]. 李一鲲. 热带农业科技, 2008(01)
  • [5]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D]. 李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6]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万忠. 华南农业大学, 2006(03)
  • [7]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评价分析与对策建议[D]. 谈存峰.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3)
  • [8]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孙兆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9]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 刘新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 [10]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红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制定可持续农业战略,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