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亚甲基四胺对NBR/木质素性能的影响

六亚甲基四胺对NBR/木质素性能的影响

一、六次甲基四胺对NBR/木质素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宋俊,郝蕾,郭雪雪,钟秀遵[1](2020)在《扩链法木质素基纺丝熔体制备及其可纺性》文中指出为了获得具有较好可纺性的木质素基纺丝熔体原料,以1,6-二溴己烷为扩链剂,与木质素反应制备得到木质素扩链产物,并将扩链产物与苯酚和六次甲基四胺进行熔融改性,制备可纺性良好的熔纺物料;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流变测试等方法研究扩链产物的分子质量、结构以及熔纺物料的元素含量和可纺性。结果表明:随着扩链剂比例的提高,木质素扩链产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当木质素与1,6-二溴己烷的质量比为1∶0.3时,产物的分子质量最高,为6.5 ku;所得最佳扩链产物与苯酚的配比为1∶6、六次甲基四胺的用量为13%、反应温度为130℃时制备的熔纺物料流变性能稳定,可纺性良好。

高陆玺[2](2020)在《DCD-FA型和EPI-DMA型脱色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双氰胺-甲醛(DCD-FA)型脱色剂可作为以絮凝沉降法处理印染废水的有效产品之一。但由于二者形成的缩聚物分子量较低,和染料分子作用所得到的絮体较细小,沉降效果达不到最优。因此为提高DCD-FA型脱色剂的脱色性能,现以六次甲基四胺为改性剂合成DCD-FA型改性脱色絮凝剂,并对模拟染料废水进行脱色絮凝沉降的实验。先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反应物料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改性脱色絮凝剂脱色性能存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各物料的最佳摩尔比为双氰胺:甲醛:氯化铵:六次甲基四胺=1:3.2:0.76:0.02;最佳反应温度是85℃;最佳反应时间是3.5 h。在同等投入量以及相同沉降时间的情况下,改性脱色剂远优于未改性脱色剂。未改性脱色剂所能达到的脱色率为89.3%,其絮体较细小,沉降速度较慢;改性脱色剂其脱色率可高达98.2%,其絮体粗大密集,沉降速度较快。研究讨论了搅拌条件、絮凝温度、染料废水浓度、脱色剂投入量、p H值和无机盐等一系列絮凝条件对产品的脱色性能存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适合的搅拌速率以及搅拌条件可使得产品的脱色性能达到最优化;最佳的絮凝温度为30℃;脱色剂投入量为100 mg/L时,脱色率可达98.2%,染料废水浓度和脱色剂投入量的关系在处理印染废水的问题上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产品的适用条件为酸性及中性,最佳适用p H=4;改性脱色剂比未改性脱色剂有更好的耐盐性。环氧氯丙烷-二甲胺(EPI-DMA)型脱色剂作为一种阳离子絮凝剂,其聚合物拥有较高的阳离子度,但分子量较低,而这两者对于脱色性能的影响十分重要。为改善这一情况,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使其分子链增长,现以二乙烯三胺作为交联剂合成EPI-DMA型改性脱色絮凝剂,并对模拟染料废水进行脱色絮凝沉降的实验。同样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其最佳物料摩尔比为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二乙烯三胺=1:0.95:0.05;最佳反应温度为95℃;聚合时间为5~6 h。在同等投入量以及相同沉降时间的情况下,改性脱色剂远优于未改性脱色剂。未改性脱色剂所能达到的脱色率仅为46.4%,其絮体细小,沉降速度很慢;而改性脱色剂其脱色率高达82.3%,其絮体粗大密集,沉降速度较快。研究讨论了搅拌条件、絮凝温度、染料废水浓度、脱色剂投入量、p H值、与四类聚丙烯酰胺(PAM)复配使用以及无机盐等一系列絮凝条件对产品的脱色性能存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适合的搅拌速率以及搅拌条件仍然是促使产品的脱色性能达到最优化的条件之一;最佳的絮凝温度为20℃;脱色剂投入量为125 mg/L时,脱色率可达82.3%;与两性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以及非离子型四类PAM进行复配,当此四类PAM的浓度均为2.5 mg/L时,按质量比9:1与改性脱色剂复配后投入量为125 mg/L时脱色率皆有所提高,其中以阴离子型最优,脱色率可达到85.2%;产品的适用条件为酸性,最佳适用p H=4,在此p H环境下脱色率可达91%;改性脱色剂比未改性脱色剂有更好的耐盐性,而改性脱色剂与阴离子型PAM复配后较于前两者其耐盐性更优良。

郝蕾[3](2020)在《扩链法木质素基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素是自然界中第二大天然高分子材料,目前主要作为工业制浆的副产物直接排放,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由于木质素价格低廉、含碳量高、来源广泛被作为制备碳纤维的理想原材料,这不仅提高了木质素的利用价值,也降低了碳纤维的生产成本。但是,木质素在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发生了降解,分子量降低,获得的木质素基碳纤维强度低。因此,提高木质素的分子量是提高木质素基碳纤维强度的方法之一。本文以1,6-二溴己烷作为扩链剂和木质素上的酚羟基在碱溶液中反应来提高木质素的分子量,制备得到木质素扩链产物,将扩链产物熔融改性制备得到纺丝物料,然后采用熔融纺丝的方法制备得到初生纤维,再经过预氧化、碳化制备得到木质素扩链产物碳纤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采用FTIR、XPS、GPC、TG和Folin-Ciocalteua法等表征手段对木质素扩链产物的结构、分子量、酚羟基的含量和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6-二溴己烷主要和木质素上的酚羟基反应,随着1,6-二溴己烷含量的增加,酚羟基的含量逐渐减少,木质素扩链产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加,热稳定性逐渐提高。考察了木质素扩链产物的溶解性,结果表明当木质素和1,6-二溴己烷的质量比为1:0.1、1:0.2和1:0.3时制备的扩链产物能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当质量比为1:0.4时制备的扩链产物溶解性差。并且当木质素和1,6-二溴己烷的质量比为1:0.3时,制备的木质素扩链产物的分子量最高,为6500Da,选择其作为制备碳纤维的原材料进一步深入研究。采用苯酚液化再加入六次甲基四胺的方法对木质素扩链产物进行熔融改性,探讨了木质素扩链产物与苯酚的配比、六次甲基四胺的用量和反应温度对纺丝物料的影响。采用FTIR、XPS、熔点和流变等测试方法对不同条件下的纺丝物料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木质素扩链产物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均发生反应,制备得到类酚醛化合物的纺丝物料,并且都具有熔融性能。当木质素扩链产物与苯酚的配比为1:6,六次甲基四胺的用量为13%,反应温度为130℃时制备的纺丝物料流变性能稳定,可纺性良好。采用熔融纺丝制备得到木质素扩链产物初生纤维,经过预氧化、碳化制备得到木质素扩链产物碳纤维。采用TG曲线模拟了预氧化、碳化过程,确定了预氧化、碳化的温度。采用FTIR、XRD、SEM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阶段的纤维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木质素扩链产物碳纤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碳含量达92.85%、强度为79.86MPa的木质素扩链产物碳纤维。

于晓晨[4](2019)在《木质素碳的结构调控及储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质素作为目前最主要的生物质资源之一,其储量十分丰富,是自然界中含量第二多的高分子材料,其储量仅次于纤维素。木质素的结构复杂,拥有三维网状结构和丰富的芳香大分子结构,适合作为硬碳前驱体材料,其在未来也有非常广阔发展潜力。本文以高纯木质素作为原料,对其进行改性处理,探索木质素基硬碳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可能性。将经过丙酮提纯的高纯木质素作为原料,加入六次甲基四胺和甲醛,发生曼尼希反应和酚醛反应,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出粒径约在10-20μm的木质素微球,经过400℃的预碳化(N2气氛)和1300℃的高温碳化(N2气氛)制备得到木质素基硬碳微球。通过调整六次甲基四胺的添加量为0 wt%,1 wt%,5 wt%,10 wt%,15 wt%,来比较六次甲基四胺的添加量对木质素微球的影响。研究表明,酚醛反应和曼尼希反应改变了木质素分子中的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曼尼希反应确实引入了含氮官能团,提高了木质素分子之间的交联程度,提高了高温碳化后的木质素基硬碳微球的无序度。经过比较发现5 wt%的六次甲基四胺添加量是最为合适的,其在钠离子电池中表现出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可逆比容量达到393.7 m Ahg-1,首次充放电效率达到79.6%,在0.4 C电流密度下,25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0.3%。另外利用硼氢化钠对木质素进行还原,探索其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表现。研究表明,硼氢化钠还原改变了木质素的官能团数和分子结构。结合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硼氢化钠与木质素分子中的酚羟基、甲氧基、丁香基结构的木质素分子发生了充分的反应,除去了较多的不稳定官能团,并提高了木质素基硬碳的石墨微晶的La的尺寸,大大提高了其储锂/钠能力与在离子电池中的首次循环效率。在锂离子电池中,硼氢化钠还原后木质素基硬碳的首次充放电效率达到了569.0 m Ahg-1,首次循环效率为71.93%,在0.4 C电流密度下循环150次,其容量保持率为91.5%。在钠离子电池中,硼氢化钠还原后木质素基硬碳得首次充放电效率为308.6 m Ahg-1,首次循环效率为75.62%,在0.4 C电流密度下循环150次,其容量保持率为92.6%。综上所述,通过曼尼希反应提升了木质素基硬碳在钠离子电池中的表现,通过硼氢化钠还原来提升了木质素基硬碳在锂离子电池中的表现,其制备过程简单,操作性强,电化学表现提升明显,给木质素应用于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两种具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

邢介名[5](2019)在《二甲苯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及在磨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砂轮在储存过程中的性能衰退,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难题之一,研究砂轮的抗衰退性成为行业内技术人员的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结论影响衰退的因素是水分的侵蚀,缓解水分侵蚀现用的办法有砂轮工艺配方革新,如引入有有疏水性能的辅料,减少工艺过程微裂纹等缺陷出现等;有包装升级如塑封包装、真空包装、干燥剂辅助等;有树脂的改性如环氧改性、橡胶改性、烷基酚改性等。本研究以化学改性的方法,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甲醛、苯酚为原材料,二甲苯树脂、硼酸为改性剂,六次甲基四胺为固化剂,分别制备了二甲苯树脂改性酚醛树脂,硼改性酚醛树脂、和二甲苯树脂-硼双改性酚醛树脂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及应用验证。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证明上述合成改性达到了预定改性目的,其中二甲苯树脂-硼双改性酚醛树脂中硼、二甲苯以化学结合的方式引入到了酚醛树脂中。通过TGA分析证明二甲苯-硼复合改性树脂耐热性优于普通酚醛树脂,通过恒温恒湿条件下的水分变化跟踪证明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抗潮性能更佳,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析表明二甲苯-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的树脂磨具综合力学强度优于普通酚醛树脂结合剂。通过对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在超薄切割片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表明以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为粘结剂制备的超薄切割砂轮,其耐用性、抗衰退性均优于纯酚醛树脂。通过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改性树脂的合成工艺,对改性树脂的合成向工业化大生产的转换起到了借鉴作用,同时改性树脂对树脂切割砂轮特别是超薄切割砂轮的性能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超薄切割砂轮的性能提升、解决超薄砂轮吸潮性能降低的缺陷问题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周海珍[6](2018)在《碱木质素多尺度提升速生杨木尺寸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是一种天然的吸湿性材料,在日常的加工与使用中易发生开裂、翘曲等变形问题。尤其对于材质疏松的速生材,其尺寸不稳定性的问题尤为严重。因此,解决速生材的尺寸稳定性问题是适应行业和市场的需要,是木材工业发展的必行之路。现有的大多数木材改性体系残留挥发性产物,且改性处理材的生产成本较高、工艺复杂,难以实现市场推广和实际应用。木质素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芳香族网状聚合物,具有相对疏水性和较多的活性官能团,是一种新型的改性剂。本研究选择以来源广、成本低、无毒的碱木质素为改性剂,分别研究碱木质素单独浸渍改性、碱木质素/热处理改性、碱木质素/固化剂改性三种方法对处理材的防水性和尺寸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材的微观结构和化学变化进行表征,揭示改性机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SEM、CLSM和FTIR分析表明碱木质素主要存在于木纤维和导管细胞的细胞腔和细胞壁中。大分子碱木质素填充在细胞腔及附着在细胞壁内表面,不但可以堵塞木材水分通道,还能够减少水分与木材实质的接触;小分子的碱木质素填充于细胞壁的纳米空隙中,并与其内部的游离羟基形成醚键结合,从而实现了木材细胞腔(微米级)和细胞壁(纳米级及分子水平)的多尺度改性。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半纤维素有所降解,碱木质素在木材细胞中的分布更加均匀。固化剂的添加能够使碱木质素在木材中发生交联固化反应,加固木材细胞。(2)碱木质素浸渍处理材(AL)具有良好的抗水流失性和表面疏水性,其流失率和初始接触角分别为3.3%和122°。相比较于未处理材(Control),AL材的防水性和尺寸稳定性有所提升,其吸湿性下降了 13-25%,吸水性下降了 67.0%,弦向吸湿膨胀率和体积吸湿膨胀率分别下降了 25.8%和23.8%,弦向吸水膨胀率和体积吸水膨胀率分别下降了3.6%和5.6%。此外,AL材的抗压强度相比较于Control材有所提升,其抗压强度为42.5MPa。(3)碱木质素/热处理改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改性材的上述性能,且热处理温度越高,性能提高的越明显。碱木质素/180℃热处理改性材(AL 180℃)的流失率仅为1.4%,初始接触角为144°,接近超疏水表面。相比较于Control材,AL 180℃材的吸湿性下降了 16-28%,吸水性下降了 74.4%,弦向和体积吸湿膨胀率分别下降了 37.5%和38.8%,弦向和体积吸水膨胀率分别下降了 21.5%和23.4%,抗压强度为45.6MPa。(4)碱木质素/固化剂浸渍处理改性相比较于碱木质素/热处理简化了改性工艺,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改性材的上述性能。随着固化剂含量的增加,性能提高的越明显。碱木质素/5%固化剂浸渍处理材(AL 5%)的初始接触角为148°,接近超疏水表面。此外,相比较于Control材,AL 5%材的吸湿性下降了 19-26%,吸水性下降了 75.9%,弦向和体积吸湿膨胀率分别下降了 48.4%和49.8%,弦向和体积吸水膨胀率分别下降了 24.7%和25.3%,抗压强度为49.1MPa。

PHAN THI ANH(潘氏瑛)[7](2017)在《木质素基胶黏剂的热固化性能及胶接机理》文中提出为阐明木质素基胶黏剂在热压过程中的固化机理,以及它与木材单板之间的胶接机理,本论文以聚乙二醇为液化剂从木材中分离提取木质素,以此为胶黏剂,系统研究了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化学结构与粘度等特征,并直接用于制备胶合板,考察了热压工艺对胶合板力学性能、耐水性能等影响,探讨了在添加六次甲基四胺的条件下制备的胶合板的力学性能与甲醛释放量,阐明了木质素基胶黏剂在热压过程中的固化机理,最终探讨了木质素基胶黏剂与木材单板之间的胶接机理。具体结论如下:1、以聚乙二醇为液化剂,成功从杨木木片中分离提取出木质素,用其直接制备的三层胶合板的胶合强度达到国家Ⅱ类胶合板标准;2、木质素基胶黏剂制备得到的胶合板的胶合强度随热压压力(当改变热压压力时,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保持180℃和705s)和热压时间(当改变热压时间时,热压温度和热压压力分别是180℃和1.8 MPa)的增大先略微增大而后稍有减小。随热压温度(当改变热压温度时,热压压力和热压时间分别保持1.8MPa和705s)的增加而增加。胶合板的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随着热压压力和热压时间的增加均出现先增大而后略减小的趋势;随着热压压力、热压时间和热压温度的升高,胶合板的24 h吸水率与吸水厚度膨胀率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3、热压过程中,木质素基胶黏剂分子结构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解,促进木质素基胶黏剂在热压压力作用下进入木材单板表面的多孔性结构中。在先后经过热压与冷压处理,木质素基胶黏剂在温度降低后继续保持着紧密连接的固化状态,从而实现木质素与木材单板胶合的目的;4、六次甲基四胺改性木质素基胶黏剂可以显着地提高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并随六次甲基四胺质量分数(按照木质素基胶黏剂绝干比1%,2%,5%,10%,15%)的增加而增大。胶合板甲醛释放量随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大,最好的可达到E0级限量要求。添加六次甲基四胺的木质素基胶黏剂胶合板的胶合强度有了显着的提高,比未改性的木质素基胶黏剂胶合板提高了91%。同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随着热压压力(当改变热压压力时,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分别是190℃和705s)、热压时间(当改变热压时间时,热压温度和热压压力分别是190℃和2.0 MPa)和热压温度(当改变热压温度时,热压压力和热压时间分别是2.0MPa和705s)的增大而增大,并受热压温度影响较大。同时,随着热压压力的增加,胶合板的弹性模量保持增加的趋势,而胶合板的静曲强度变化趋势与胶合板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相接近;5、在热压过程中,木质素基胶黏剂分子结构中醚键的数量不断减少,并形成新的亚甲基键,使得木质素基胶黏剂内的交联结构增多,固化程度加深,从而实现比未改性的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固化程度高,在宏观上表现为胶合强度的较大提高;6、热压压力为1.4 MPa条件下的木质素基胶黏剂在胶合板胶层界面处中的胶层不连续,出现明显的断层结构;热压压力为1.8 MPa时,木质素基胶黏剂胶合板中胶层厚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没有出现断层现象;热压压力为2.2 MPa时,木质素基胶黏剂胶合板中胶层同样也是连续的,但胶层厚度有所减小。同时,木质素基胶黏剂在横切面和径切面的渗透性有所提高。六次甲基四胺改性后的木质素基胶黏剂在热压过程中的流动性要差于未改性的木质素基胶黏剂的。胶合板中胶层没有出现断层的现象,但胶层厚度减少,渗透性较差;7、木粉中的羟基与木质素基胶黏剂中的羟基在热压时发生缩合反应,产生新的醚键连接,使得最终体系中化学键作用力增加。Zeta电位分析的结果显示,不论是木粉还是木质素基胶黏剂,以及改性后的木质素基胶黏剂,在热压前后,电导率都比较接近,电位均为负值,在热压前后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使木粉与胶黏剂之间相互排斥的静电作用力增大;8、水热处理单板可以有效的促进木质素基胶黏剂胶合板胶合强度的提高。胶合板的胶合强度随单板水热处理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但添加六次甲基四胺的木质素基胶黏剂,由于交联固化,难以在木材单板中渗透,流动性能较差,最终形成的胶钉作用相对较少,进而胶合板的胶合性能变化不大。

薛凤莲[8](2017)在《稳定化处理碱木质素基活性炭孔结构形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为揭示碱木质素基活性炭微观结构演变规律与生成反应路径,及其电化学性能与吸附性能,本论文以制浆造纸废液中分离提取的碱木质素为原料,系统研究了其分别经预氧化处理和固化处理后的热稳定性,考察了热稳定化处理对碱木质素基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阐明了活性炭在炭化和水蒸气活化过程中的表观结构、孔隙结构、晶体结构和化学结构等微观结构的演变历程,探讨了孔结构与表面结构对碱木质素基活性炭电化学性能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1、不同升温速率预氧化处理的碱木质素的热稳定性差异较小,固化处理的碱木质素的热稳定性随六次甲基四胺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经预氧化处理的碱木质素的热稳定性好于固化处理的,并均好于未处理的。2、预氧化处理的碱木质素的活性炭总比表面积和总孔容仅为64 m2/g和0.078 cm3/g,几乎没有微孔。固化处理的碱木质素的活性炭总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大幅提高,并随六次甲基四胺质量分数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10%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814 m2/g和1.275 cm3/g;并且,活性炭微孔比表面积和孔容随六次甲基四胺质量分数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而中孔比表面积和孔容随着六次甲基四胺质量分数增加呈减少的趋势。3、固化处理碱木质素的化学反应路径:在300℃以下时,主要发生β-O-4醚键和甲氧基的C3-O-CH3醚键断裂,以及羧基或羟基之间脱水反应。300℃-500℃时,碱木质素中羟基以及芳香环上与不饱和碳连接的氢断裂产生自由基而生成如氢气、甲烷、甲醇和水等小分子气体。同时,芳香环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多稠苯环结构,并逐渐向碳六环结构过渡形成少量碳六环网状结构,该结构尺寸在500℃-700℃时进一步加大,尤其是La方向增加较为明显。当温度继续升高到900℃时,碳六环网状结构La方向尺寸及其层间距均增大,而Lc方向尺寸略有减小。4、水蒸气处理活性炭的孔结构演变:经烧蚀首先产生超微孔,继而在超微孔的基础上扩孔成孔径尺寸较大的微孔和少量孔径大小分布在2 nm-4 nm的中孔,并在表观上出现大孔,使活性炭微孔比表面积和孔容随活化时间增加先快速增大而后缓慢增大,而中孔比表面积和孔容在发生扩孔现象后才出现增大,并且增加量小于微孔增加量。5、活化过程中,水蒸气烧蚀活性炭中排列无序化程度较高的碳结构,虽然相对含量基本不变,但类石墨化碳微晶变小,内部层间距增加,促进孔隙结构生成与转变;同时,也与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反应,导致羟基与羰基减少,羧基增加,氧元素相对含量减少,碳元素相对增加。6、活性炭比电容受其中孔比表面积与微孔孔容影响较大,并随表面醌类官能团相对含量增加而增大。经固化处理的碱木质素的活性炭的中孔比表面积、微孔孔容和醌类官能团相对含量均大于未处理的和预氧化处理的,使得前者电化学性能也优于后两者。当电流密度为0.5 A/g时,活性炭的比电容达106 F/g;在10 A/g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倍率为0.86,并在电流密度为3 A/g时循环充放电2000次后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7、活性炭表面醌基和羧基等官能团对吸附亚甲基蓝影响较大,中孔孔容和微孔孔容等孔结构影响较小,而对碘吸附则相反。经固化处理的碱木质素的活性炭具有相对较多的醌基与羧基等极性基团和微孔结构,使得对亚甲基蓝和碘的吸附值均大于未处理的和预氧化处理的,最大吸附值分别达586 mg/g和1474 mg/g。

王赟[9](2016)在《氯离子介质中不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及缓蚀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腐蚀溶液添加缓蚀剂来降低金属的腐蚀速度是一种便捷,高效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研究金属的腐蚀行为,本文利用电化学实验,扫描电镜形貌观察和X-射线能量散射分析仪元素分析等手段研究Cu和N80在含有氯离子介质中的腐蚀速度、腐蚀产物、表面形貌及缓蚀剂的作用机理等。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单独的氯化钠溶液中,由于氯离子的破坏使得表层钝化膜存在缺陷,合金690基体更加容易被侵蚀,其腐蚀速度加快。在硫酸银浓度较小时,其中的金属银离子通过静电吸引与氯离子作用,在合金690测试面附近生成AgCl、(AgCl2)-或者(AgCl3)2-,自由移动的氯离子数量减小,腐蚀速度减慢;硫脲和六次甲基四胺混合添加在HCl溶液中对Cu的作用,其在Cu表面形成化学键,吸附于Cu表面,有效地降低了金属Cu的腐蚀速度。单独硫脲添加的缓蚀效率为67.28%,而混合六次甲基四胺后缓蚀效率增加到94.7%;另外,硫脲和六次甲基四胺对N80钢在HCl溶液中的腐蚀也表现出了比较好的缓蚀效果,同时抑制了阳极和阴极的腐蚀反应进行,形成的吸附膜阻碍了溶液中腐蚀粒子的扩散;而曼尼希碱添加到HCl中后,增大了电荷转移电阻,降低了N80表面的腐蚀速度;它与钨酸钠复配后,金属表面的饱和吸附量增加,对N80在酸液中的抗腐蚀性能显着增加,表现出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当曼尼希碱浓度在0.001~0.01 mol·L-1范围内,并且曼尼希碱和钨酸钠浓度浓度比为1:1.5时,缓蚀效率可达99.65%。该缓蚀剂在N80表面的吸附服从Langmuir吸附模型,属于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吸附,且此过程为吸热反应。

张英英[10](2015)在《碳钢用环保型复合气相缓蚀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复合型气相缓蚀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机理,为了使碳钢在NaCl水溶液中减缓腐蚀速度,以钼酸钠为主缓蚀剂,与其他缓蚀剂进行多元正交复配,制备出环保型复合气相缓蚀剂。首先用电化学工作站采用电化学实验(Tafel极化曲线)对气相缓蚀剂进行复配研究及性能表征。其次把筛选出来的多元配方用涂覆法制成气相防锈塑料薄膜在模拟高温高湿环境的恒温恒湿箱内进行湿热实验,计算出其缓蚀率,并观察缓蚀剂对碳钢表面的成膜情况。电化学实验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含钼酸钠、六次甲基四胺、葡萄糖酸钠与谷氨酸四元复配的配比浓度分别为2g/L、0.5g/L、1g/L、1g/L时,复配型缓蚀剂对45#钢缓蚀率达到94.85%,对Q235钢缓蚀率达到94.94%;钼酸钠、六次甲基四胺、葡萄糖酸钠与六偏磷酸钠四元复配的配比浓度分别为3g/L、1g/L、0.5g/L、4g/L时,复配型缓蚀剂对45#钢缓蚀率达到93.65%,对Q235钢缓蚀率达到94.78%。四元复配型缓蚀剂在NaCl水溶液(质量分数3.5%)对碳钢的腐蚀速率明显降低,有很好的缓蚀效果。湿热实验表明,钼酸钠、六次甲基四胺、葡萄糖酸钠与谷氨酸四元复配的配比浓度分别为2g/L、0.5g/L、1g/L、1g/L时,对45#钢缓蚀率达到93.90%,对Q235钢缓蚀率达到95.33%,缓蚀效果最好。钼酸钠、六次甲基四胺、葡萄糖酸钠与六偏磷酸钠四元复配的配比浓度分别为3g/L、1g/L、0.5g/L:4g/L时,对45#钢缓蚀率达到93.77%,对Q235钢缓蚀率达到94.03%,缓蚀效果较好。结果分析表明,四元复配型缓蚀剂中的缓蚀剂之间有着协同作用,比单组份缓蚀剂的缓蚀效果提高了许多,既降低了钼酸钠等缓蚀剂的成本,又提高了缓蚀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二、六次甲基四胺对NBR/木质素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次甲基四胺对NBR/木质素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扩链法木质素基纺丝熔体制备及其可纺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制备
    1.3 熔纺物料的制备
    1.4 测试与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分子质量分析
    2.2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红外分析
    2.3 熔纺物料的XPS分析
    2.4 熔纺物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3 结论

(2)DCD-FA型和EPI-DMA型脱色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印染废水的现状及处理方式
        1.1.1 吸附法
        1.1.2 膜分离法
        1.1.3 生物法
        1.1.4 化学氧化法
        1.1.5 絮凝沉降法
    1.2 双氰胺-甲醛型脱色絮凝剂的相关研究
    1.3 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型脱色絮凝剂的相关研究
    1.4 絮凝沉降机理
    1.5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DCD-FA型和EPI-DMA型脱色剂的制备
        2.3.1 DCD-FA型改性脱色剂的制备
        2.3.2 EPI-DMA型改性脱色剂的制备
    2.4 固含量的测定
    2.5 改性脱色剂的纯化
    2.6 IR谱图的测定
    2.7 脱色絮凝试验方法
    2.8 脱色率计算方法
3 DCD-FA型改性脱色剂的合成及脱色性能研究
    3.1 DCD-FA型改性脱色剂的合成条件优化
        3.1.1 双氰胺与甲醛摩尔比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3.1.2 反应温度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3.1.3 反应时间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3.1.4 双氰胺与氯化铵摩尔比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3.1.5 改性剂投入量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3.1.6 DCD-FA型改性脱色剂的基本性质
        3.1.7 未改性与改性脱色剂在沉降时间上的对比
        3.1.8 红外光谱分析
    3.2 DCD-FA型改性脱色剂脱色性能的影响因素
        3.2.1 搅拌条件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3.2.2 絮凝温度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3.2.3 染料废水浓度和脱色剂投入量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3.2.4 无机盐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3.2.5 pH值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小结
4 EPI-DMA型改性脱色剂的合成及脱色性能研究
    4.1 EPI-DMA型改性脱色剂的合成条件优化
        4.1.1 环氧氯丙烷与二甲胺摩尔比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4.1.2 环氧氯丙烷与二乙烯三胺摩尔比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4.1.3 反应温度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4.1.4 EPI-DMA型改性脱色剂的基本性质
        4.1.5 未改性与改性脱色剂在沉降时间上的对比
    4.2 EPI-DMA型改性脱色剂脱色性能的影响因素
        4.2.1 搅拌条件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4.2.2 絮凝温度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4.2.3 染料废水浓度和脱色剂投入量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4.2.4 pH值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4.2.5 EPI-DMA型改性脱色剂与四类PAM的复配
        4.2.6 无机盐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扩链法木质素基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碳纤维研究简介
        1.2.1 碳纤维的分类
        1.2.2 碳纤维的应用
    1.3 木质素简介
        1.3.1 木质素的结构
        1.3.2 木质素的性质
        1.3.3 木质素的应用
        1.3.4 提高木质素分子量的研究方法
    1.4 木质素基碳纤维研究
        1.4.1 木质素基碳纤维早期发展概况
        1.4.2 木质素基碳纤维的制备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溶解性测试
        2.3.2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
        2.3.3 酚羟基含量测试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测试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3.6 热重测试(TG)
        2.3.7 熔点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溶解性分析
        2.4.2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分子量分析
        2.4.3 酚羟基含量的测定
        2.4.4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红外分析
        2.4.5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表面元素分析
        2.4.6 热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改性及其可纺性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木质素扩链产物的改性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3.3.3 熔点测试
        3.3.4 流变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纺丝物料的XPS分析
        3.4.3 熔融性能分析
        3.4.4 流变性能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木质素扩链产物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设备
    4.2 实验过程
        4.2.1 木质素扩链产物纤维的制备
        4.2.2 木质素扩链产物纤维的预氧化
        4.2.3 木质素扩链产物纤维的碳化
    4.3 测试与表征
        4.3.1 热重(TG)测试
        4.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4.3.4 X射线衍射(XRD)测试
        4.3.5 元素分析
        4.3.6 力学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热重(TG-DTG)分析
        4.4.2 红外光谱分析
        4.4.3 纤维形貌分析
        4.4.4 XRD分析
        4.4.5 元素分析
        4.4.6 力学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木质素碳的结构调控及储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1.2.1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2.3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1.2.4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1.3 钠离子电池简介
        1.3.1 钠离子电池的特点
        1.3.2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3.3 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1.3.4 钠离子电极的负极材料
    1.4 硬碳负极材料简介
    1.5 木质素简介
        1.5.1 木质素的性质及种类
        1.5.2 木质素的应用领域
    1.6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中试剂与表征方法
    2.1 原料与试剂
        2.1.1 原料
        2.1.2 化学试剂来源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X射线电子衍射分析
        2.2.3 热重分析法
        2.2.4 红外光谱法
        2.2.5 元素分析法
        2.2.6 拉曼光谱法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 电极、电池的制备以及电化学测试
        2.3.1 电极的制备
        2.3.2 电池的组装
        2.3.3 电化学测试
第3章 木质素基碳微球制备及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木质素基硬碳微球的制备
    3.3 不同的六次甲基四胺含量对于木质素基微球的影响
        3.3.1 木质素基微球制备过程中的机理讨论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热稳定性分析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6 X射线衍射与拉曼光谱分析
    3.4 木质素基碳微球的电化学性能
        3.4.1 在钠离子电池中的交流阻抗测试
        3.4.2 在钠离子电池中循环伏安测试
        3.4.3 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充放电、倍率性能测试
        3.4.4 六次甲基四胺5wt%含量在全电池中的倍率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硼氢化钠还原木质素基硬碳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硼氢化钠还原木质素操作步骤
    4.3 硼氢化钠还原后木质素的材料特性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热稳定性分析
        4.3.3 X射线衍射分析
    4.4 硼氢化钠还原后木质素基硬碳的电化学性能
        4.4.1 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交流阻抗测试
        4.4.2 在锂离子电池中循环伏安测试
        4.4.3 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恒流充放电测试
        4.4.4 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倍率性能
        4.4.5 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循环性能
        4.4.6 在钠离子电池中首次充放电曲线
        4.4.7 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5)二甲苯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及在磨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树脂磨具的概述
    1.2 树脂磨具用树脂的概述
        1.2.1 酚醛树脂
        1.2.2 环氧树脂
        1.2.3 聚酰亚胺树脂
        1.2.4 其余树脂粘合剂
    1.3 酚醛树脂作为胶黏剂的概述及改性
        1.3.1 酚醛树脂概述
        1.3.2 酚醛树脂在树脂磨具中的应用现状
        1.3.3 酚醛树脂的改性
        1.3.3.1 酚醛树脂改性的目的
        1.3.3.2 酚醛树脂的增韧改性
        1.3.3.3 酚醛树脂的耐热改性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3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料及合成分析设备
    2.1 试验原材料
    2.2 合成分析设备
        2.2.1 实验仪器
        2.2.2 分析仪器及设备
    2.3 检测分析及试样制备
        2.3.1 改性树脂的结构检测
        2.3.2 试样检测
第3章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应用
    3.1 概述
        3.1.1 二甲苯改性树脂工艺方案的确定
        3.1.2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工艺条件的确定
    3.2 实验部分
        3.2.1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树脂粉制备
        3.2.2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磨粉粒度分布
        3.3.2 二甲苯树脂改性酚醛树脂的红外光谱
        3.3.3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的GPC
        3.3.4 二甲苯树脂改性酚醛树脂的TGA
        3.3.5 二甲苯树脂改性酚醛树脂的抗吸潮性
        3.3.6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二甲苯树脂改性树脂的力学强度
        3.3.7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二甲苯树脂改性树脂的制品砂轮切割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硼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应用
    4.1 概述
        4.1.1 材料选择
        4.1.2 硼改性酚醛树脂工艺方案确定
        4.1.3 硼改性酚醛树脂工艺条件的确定
    4.2 实验部分
        4.2.1 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树脂粉制备
        4.2.2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硼改性酚醛树脂磨粉粒度分布
        4.3.2 硼改性酚醛树脂的红外光谱
        4.3.3 硼改性酚醛树脂的GPC
        4.3.4 硼改性酚醛树脂的TGA
        4.3.5 硼改性酚醛树脂粉的抗吸潮性
        4.3.6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硼改性树脂的力学强度
        4.3.7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硼改性树脂的制品砂轮切割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应用
    5.1 实验部分
        5.1.1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树脂粉制备
        5.1.2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磨粉粒度分布
        5.2.2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的红外谱图
        5.2.3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的GPC
        5.2.4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的TGA
        5.2.5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抗吸潮性
        5.2.6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二甲苯‐硼改性树脂的力学性能
        5.2.7 用砂轮成型料工艺混合硼改性树脂的制品砂轮切割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甲苯树脂-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固化工艺研究
    6.1 六次甲基四胺的分解及固化酚醛树脂的反应机理
        6.1.1 六次甲基四胺分解影响因素
        6.1.2 六次甲基四胺固化热塑酚醛树脂机理
    6.2 六次甲基四胺在二甲苯‐硼改性树脂中的分解
        6.2.1 六次甲基四胺在树脂中分解的TGA跟踪
        6.2.2 六次甲基四胺分解的红外跟踪
    6.3 二甲苯、硼改性酚醛树脂在砂轮制造中的固化工艺优化
        6.3.1 固化曲线优化
        6.3.2 固化工艺过程砂轮PH变化
        6.3.3 砂轮切割性能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碱木质素多尺度提升速生杨木尺寸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材的主要化学成分
        1.2.1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1.2.2 木质素
    1.3 木材的化学成分分布及其对干缩湿胀的影响
        1.3.1 木材细胞壁中的化学成分分布
        1.3.2 各化学成分对木材干缩湿胀的影响
    1.4 木材的尺寸稳定性
        1.4.1 尺寸稳定性的表征
        1.4.2 提高尺寸稳定性的原理
        1.4.3 提高尺寸稳定性的方法及研究现状
        1.4.4 木材改性的发展趋势
    1.5 木质素改善木材尺寸稳定性的构想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 碱木质素浸渍改性杨木的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碱木质素粒径和分子量检测
        2.2.3 改性处理
        2.2.4 结构表征
        2.2.5 性能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碱木质素浸渍改性杨木的结构表征
        2.3.2 碱木质素浸渍改性杨木的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碱木质素/热处理改性杨木的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改性处理
        3.2.3 结构表征
        3.2.4 性能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碱木质素/热处理改性杨木的结构表征
        3.3.2 碱木质素/热处理改性杨木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碱木质素/固化剂浸渍改性杨木的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改性处理
        4.2.3 结构表征
        4.2.4 性能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碱木质素/固化剂浸渍改性杨木的结构表征
        4.3.2 碱木质素/固化剂浸渍改性杨木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木质素基胶黏剂的热固化性能及胶接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胶合板用环保胶黏剂
        1.2.1 大豆蛋白基胶黏剂
        1.2.2 单宁基胶黏剂
        1.2.3 淀粉基胶黏剂
        1.2.4 树脂基胶黏剂
    1.3 木质素基胶黏剂研究
        1.3.1 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制备
        1.3.2 木质素基胶黏剂固化行为与胶接机理
    1.4 存在问题和研究思路
        1.4.1 存在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论文构成
2 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木质素的制备
        2.2.2.2 Klason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2.2.2.3 木质素固含量
        2.2.2.4 木质素分子量
        2.2.2.5 热重测定(TG)
        2.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2.2.7 ~(13)C核磁共振测定(~(13)C-NMR)
        2.2.2.8 黏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率与含量
        2.3.2 热稳定性与化学结构
        2.3.3 木质素分离提取过程中结构变化
        2.3.4 黏度分析
    2.4 小结
        2.4.1 产率与含量
        2.4.2 热稳定性
        2.4.3 木质素分离提取过程中结构变化
        2.4.4 黏度分析
3 木质素基胶黏剂制备胶合板性能及其固化机理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制备
        3.2.2.2 胶合板的制备
        3.2.2.3 木质素基胶黏剂热固化
        3.2.2.4 胶合板理化性能检测
        3.2.2.5 分子量
        3.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2.2.7 ~(13)C核磁共振测定(~(13)C-NMR)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热压条件对胶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热压条件对胶合板耐水性能的影响
        3.3.3 热压过程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化学结构变化
        3.3.4 木质素基胶黏剂固化机理
    3.4 小结
        3.4.1 胶合板的力学性能
        3.4.2 胶合板的耐水性能
        3.4.3 热压过程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化学结构变化
        3.4.4 木质素基胶黏剂固化机理
4 改性木质素胶黏剂制备胶合板性能及其固化机理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制备
        4.2.2.2 胶合板的制备
        4.2.2.3 改性木质素基胶黏剂热固化
        4.2.2.4 胶合板理化性能检测
        4.2.2.5 胶合板甲醛释放量
        4.2.2.6 热重分析
        4.2.2.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4.2.2.8 ~(13)C核磁共振测定(~(13)C-NMR)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六次甲基四胺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
        4.3.2 不同热压条件对胶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热压过程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化学结构变化
        4.3.4 木质素基胶黏剂固化机理
    4.4 小结
        4.4.1 六次甲基四胺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
        4.4.2 不同热压条件对胶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4.4.3 热压过程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化学结构变化
        4.4.4 木质素基胶黏剂固化机理
5 木质素基胶黏剂胶接机理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制备
        5.2.2.2 木材单板水热处理
        5.2.2.3 胶合板的制备
        5.2.2.4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5.2.2.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2.2.6 Zeta电位测定
        5.2.2.7 胶合强度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胶黏剂在单板中的渗透性
        5.3.2 胶黏剂与单板之间的作用力
        5.3.3 改性单板制备胶合板的胶合强度
    5.4 小结
        5.4.1 胶黏剂在单板中的渗透性
        5.4.2 胶黏剂与单板之间的作用力
        5.4.3 改性单板的胶合板胶合强度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稳定化处理碱木质素基活性炭孔结构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1.2.1. 制备
        1.2.1.1. 物理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1.2.1.2. 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1.2.1.3.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1.2.1.4. 碳酸钾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1.2.1.5. 氢氧化钾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1.2.2. 微观结构研究
        1.2.2.1. 晶体结构
        1.2.2.2. 孔隙结构
        1.2.2.3. 表面结构
        1.2.3. 吸附性能
    1.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构成
2. 预氧化固化处理碱木质素的热稳定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碱木质素的分离提取
        2.2.2.2. 碱木质素稳定化处理
        2.2.2.3. 产率测定
        2.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2.2.2.5. ~(13)C固体核磁共振测定
        2.2.2.6 热性能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稳定化处理对形貌变化与产率的影响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核磁共振分析
        2.3.4 热稳定性能
    2.4. 小结
3. 预氧化固化处理碱木质素基活性炭的制备与孔结构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碱木质素的分离提取
        3.2.2.2 碱木质素稳定化处理
        3.2.2.3 炭化处理
        3.2.2.4 活化处理
        3.2.2.5 产率测定
        3.2.2.6 表面形貌表征
        3.2.2.7 孔隙结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热稳定化处理对碱木质素基活性炭产率与形貌的影响
        3.3.2 预氧化处理碱木质素基活性炭的氮气吸脱附曲线
        3.3.3 固化处理碱木质素基活性炭的氮气吸脱附曲线
        3.3.4 不同热稳定化处理对碱木质素基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
4. 碱木质素的炭化反应过程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碱木质素的分离提取
        4.2.2.2 碱木质素的固化处理
        4.2.2.3 固化处理碱木质素的炭化
        4.2.2.4 得率测定
        4.2.2.5 热失重分析
        4.2.2.6 表面形貌表征
        4.2.2.7 热重质谱联用测定
        4.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4.2.2.9 X射线衍射分析
        4.2.2.10 拉曼光谱分析
        4.2.2.11 孔隙结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失重分析
        4.3.2 化学结构变化
        4.3.3 碳微晶结构变化
        4.3.4 炭化机理分析
    4.4 小结
5. 活化过程中碱木质素基活性炭的微观结构演变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碱木质素的分离提取
        5.2.2.2 碱木质素的固化处理
        5.2.2.3 固化处理碱木质素的炭化
        5.2.2.4 碱木质素基炭的活化处理
        5.2.2.5 得率测定
        5.2.2.6 表面形貌表征
        5.2.2.7 孔隙结构分析
        5.2.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2.2.9 X射线衍射分析
        5.2.2.10 拉曼光谱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产率与形貌
        5.3.2 孔隙结构变化
        5.3.3 微晶结构变化
        5.3.4 表面化学结构变
    5.4 小结
6. 碱木质素基活性炭电化学性能与吸附性能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2.1 电化学性能测试
        6.2.2.2 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
        6.2.2.3 碘吸附值的测定
        6.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电化学性能
        6.3.1.1 循环伏安特性
        6.3.1.2 恒电流充放电曲线
        6.3.1.3 倍率性能
        6.3.1.4 交流阻抗图谱
        6.3.1.5 循环稳定性
        6.3.2 吸附性能
        6.3.3 活性炭孔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6.3.4 活性炭表面化学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6.4 小结
7. 总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氯离子介质中不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及缓蚀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腐蚀
        1.1.1 腐蚀的定义
        1.1.2 腐蚀的危害性
    1.2 缓蚀剂
        1.2.1 缓蚀剂的定义
        1.2.2 缓蚀剂的分类
        1.2.3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1.2.4 缓蚀剂选择
    1.3 国内外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硫酸银对氯离子环境中合金690的腐蚀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实验方法
        2.2.1 样品加工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2.3.2 电化学阻抗谱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4 缓蚀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硫脲和六次甲基四胺对盐酸溶液中Cu的腐蚀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准备
        3.2.2 电化学测试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3.3.2 电化学阻抗谱
        3.3.3 吸附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5 缓蚀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脲和六次甲基四胺对盐酸溶液中N80钢的腐蚀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准备
        4.2.2 溶液准备
        4.2.3 扫描电镜
        4.2.4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扫描电镜分析
        4.3.2 动电位极化曲线
        4.3.3 电化学阻抗谱
        4.3.4 吸附
        4.3.5 缓蚀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曼尼希碱和钨酸钠复配对盐酸中N80钢的腐蚀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及试剂
        5.2.2 曼尼希碱的制备
        5.2.3 电化学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5.3.2 复配曼尼希碱和钨酸钠在盐酸介质中对N80钢的影响
        5.3.3 电化学阻抗谱
        5.3.4 曼尼希碱和钨酸钠在N80表面的吸附
        5.3.5 扫描电镜分析
        5.3.6 缓蚀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碳钢用环保型复合气相缓蚀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气相缓蚀剂发展历史
        1.2.1 在国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在国内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1.2.3 气相防锈塑料薄膜的开发及其简介
    1.3 气相缓蚀剂的发展趋势
        1.3.1 气相缓蚀剂及其特点
        1.3.2 气相缓蚀剂的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研究工作
2 缓蚀机理及其评价方法
    2.1 气相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2.2 气相缓蚀剂缓蚀效果评价方法
        2.2.1 密闭空间挥发减量实验法
        2.2.2 电化学评价法
        2.2.3 重量法
        2.2.4 其他评价法
3 实验研究
    3.1 课题使用器材介绍
        3.1.1 课题使用药品
        3.1.2 实验所用仪器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思路
        3.2.2 实验操作过程
    3.3 实验结果
        3.3.1 单组份电化学实验
        3.3.2 双组份复配电化学实验
        3.3.3 三组份复配实验
        3.3.4 四组份复配实验
    3.4 实验对比研究
        3.4.1 密闭空间挥发减量实验
        3.4.2 气相缓蚀性能实验对比效果图
        3.4.3 气相缓蚀性能实验效果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六次甲基四胺对NBR/木质素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扩链法木质素基纺丝熔体制备及其可纺性[J]. 宋俊,郝蕾,郭雪雪,钟秀遵.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20(06)
  • [2]DCD-FA型和EPI-DMA型脱色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高陆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3]扩链法木质素基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郝蕾.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4]木质素碳的结构调控及储能性能研究[D]. 于晓晨. 天津大学, 2019(06)
  • [5]二甲苯硼复合改性酚醛树脂及在磨具中的应用[D]. 邢介名.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1)
  • [6]碱木质素多尺度提升速生杨木尺寸稳定性研究[D]. 周海珍.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木质素基胶黏剂的热固化性能及胶接机理[D]. PHAN THI ANH(潘氏瑛).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稳定化处理碱木质素基活性炭孔结构形成机制[D]. 薛凤莲.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氯离子介质中不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及缓蚀作用研究[D]. 王赟. 西北大学, 2016(05)
  • [10]碳钢用环保型复合气相缓蚀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英英. 西安理工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六亚甲基四胺对NBR/木质素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