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负作用

浅论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负作用

一、创新素质培养与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董强[1](2018)在《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改进策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负向功能是继对教育正向功能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探究,文章主要梳理了以往国内外对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理论的研究,从"标准化"的课堂教学、"传统化"的师生关系、"个体幸福感培养的缺失"三个角度为切入点,来探讨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针对这三个表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消减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实施策略。

张国平[2](2018)在《幼儿自主与教师形塑间的张力》文中研究表明从哲学的角度看,“自主”是衡量人发展的根本尺度。它已成为中国幼儿园教育的“法定目标”之一,这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对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自主”可被视为幼儿园的“理想规范”,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有自己的“运作规范”,幼儿们也展现出被动性与能动性的复杂反应。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貌似平静,但在此表象下却隐藏着张力。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探究“自主”在幼儿园教师的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二是描述与解释幼儿园教师在自主支持与自主抑制中采取的策略;三是理解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结构中的行动。通过对四川省B市三所幼儿园的10位教师与4位实习生的深度访谈,与对这三所幼儿园幼儿的持续观察,本研究从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视角发现:第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之间的张力中。从价值理性出发,教师们认可“自主”这种抽象的价值观;但受日常惯习影响,教师们希望且喜欢幼儿“听话”,这负载着个体重要的价值观念信息,也具有中国社会的历史特征。“自主”作为一般原则无疑为幼儿园教师的行动提供了理由或依据,但当这种原则仅仅以外在形式存在时,常常并不能激发实际行动。第二,“安全第一”是幼儿园教师奉行的首要实践法则。“安全”因具有价值基础性而获得实践优先性。为了保障幼儿安全,幼儿园教师采取了预防、应急与事件澄清(如早说、会说、好说)的各种策略。他们有着非常明显的“安全焦虑”,在幼儿喜爱的户外活动中,他们也顾虑颇多。家长的问责与对利益受损的担忧,是导致他们焦虑的主要诱因。第三,教师们持有应让幼儿“又爱又怕”的信念,并努力营造着适宜的“气场”。他们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上自我依赖,在道德生活上自我控制。他们既运用了显性的强硬手段(如给脸色、用威胁、夺权利、造隔离,等等),又运用了隐性的控制手段(如建立常规、生产空间、选择性反应、崇尚知识、孤立不乖者)。这些举措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主观与客观的嵌套——主观上为了保障幼儿安全、维护活动秩序与帮助幼儿学习、成长,客观上形塑(支持或抑制)了幼儿的自主。第四,在渗透着教师权力的场域中,幼儿除了顺从与沉默外,还有拓殖与反抗。他们的行动不是社会决定论和机械论式的,他们表现出了赋权型、权宜型、反抗型三类自主形态。教师们对此也有不同的反思与认识。幼儿园是一个本真与异化同在、活力与惰性共存的世界。幼儿园教育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和特殊性,这使幼儿园教师很难根据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他们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来组织幼儿园日常生活结构,其实践图式具有保守性与惰性,这常常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但我们也看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多维性、多价值性与幼儿的能动性,这些都成为改变现状的可能动力。

浦琳琳[3](2017)在《大学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独特作用。大学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之影响研究对于加强大学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选题试图探究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本文提出并讨论了如下问题:大学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究竟有些什么影响?艺术教育是通过何种途径或方式对人才培养产生影响?清华大学和MIT如何利用艺术教育影响人才培养的?我国大学艺术教育目前的实施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改进?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获得如下结论:大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大学艺术教育主要通过艺术课程开设、艺术活动举办和校园艺术文化氛围营造等活动形式,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审美素养的提升,创造潜能的开发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潜移默化而持久的影响和作用。虽然我国大学艺术教育发展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大学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艺术课程建设的重视。但研究发现:就整体而言我国大学的艺术教育仍存在发展不平衡,艺术教育理念滞后单一,艺术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校园艺术教育文化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基于大学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熟、成才具有不可替代性,有必要通过把艺术教育纳入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营造良好的艺术文化环境等措施,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稳步发展。

袁文[4](2013)在《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开展,我国高校学生社团顺应时代需求迅猛发展,已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学生社团主要成员的大学生,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目前社团在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校对学生社团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学生社团建设支持力度不够、社团组织结构不合理,内部缺乏规范管理、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受困,阻碍了社团功能的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也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如何建设高校学生社团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是当前高校教育学者和学生社团管理者普遍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角度出发,运用哲学、教育学、管理学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调研和个别访谈法,对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进行了深入辩证研究。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相关概念着手,对高校学生社团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辩证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深层剖析了学生加入社团内在动力需求、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与大学生参与度、高校学生社团种类及其各个种类的作用力和学生社团在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出深入了解学生社团的主体及其需求、强化学生社团科学定位、健全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加深学生社团文化内涵和增强学生社团自身可持续发展力等五条高校学生社团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路径。以期更好的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一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王启明[5](2012)在《中国研究型大学竞优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作为向国家长期输送大批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中国从1994年才开始讨论研究型大学;2001年起,才引起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注意,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目前的研究型大学建设依然受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严重影响,包括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理念、指导思想、领导体系、大学评价及师资管理等;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研究型大学必须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也需要探索并依据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配置和管理研究型大学的优先资源。因此,有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人才培养方式及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建设也具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依据竞优思想,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应该是广泛提倡、鼓励并力行探索和利用事物规律,以展示行为主体优良品行的大学。在此基础上,依据竞优活动的特点,分析了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指出了民族振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托;同时也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建设将面临转变教育理念和协调社会多种思维和行为定势等严峻的挑战。本文以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理念为切入点,通过逻辑分析和作用判断认为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依然必须以国家教育方针为宗旨,可以将竞优主张作为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实现方式。按照竞优思想,从最有利于个体的角度,本文提出了一种评析方法,本评析方法能够在不违反社会群体宏观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突出个体对社会的贡献行为,体现了人本思想,是值得挖掘和推广的方法。通过对目前大学评价状况的分析,本文认为,对大学的评估应立足于提倡大学精神以及保证与发展大学的核心功能。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学评析方法,该方法具有在“发展内容上倡导民主集中”,而在“发展方式上倡导自主创新”的思想,有利于大学依据主客观状况特色发展;同时,又可以对大学运行结果的类型加以提炼和分析,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门分门别类地指导。在研究型大学师资管理方面,本文提出了研究型大学教师考核架构,通过先期明确各项指标的理想值实现目标导向作用,并通过动态修正理想结局保证学校发展的先进性;同时,考核结果的获得完全依据教师业绩信息,整个过程不存在人为干预(包括价值结构参数),具有客观性,且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人本思想,体现了引导和鼓励研究型大学教师在实现学校所主张的科研、知识传授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而且鼓励探索与实践的方向具有教师自主性;既尊重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意愿,也符合研究型大学关于教师个人学术自由、发展自主的宗旨,同时也解决了评价的统一标准与群体差异、统一标准与学科差异的矛盾。在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个体优势分析的领军人才评判方法,从共性优势结构与被评价对象个性优势结构相结合的角度,为人员选拔决策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定量分析工具,可供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选用。

吴兆彤[6](2011)在《基于人本理念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考试模式评价优选与志愿录取算法设计》文中提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国的人才选拔、人才质量和人才类型,关系着国计民生,是中国能否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同时,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实现了中国数以千万计考生的分流培养,并协助实现中国国民素质逐步提升的目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影响受教育个体的微观问题,还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宏观问题。因而,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回顾高考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高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演进或改革。依据我国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以人为本”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而基于人本思想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考制度,使高考制度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考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简单回顾了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不同历史阶段高考制度在的主要特点,分析考试制度变迁的历史成因,探讨了历次高考制度改革的成败和未解决问题,而后结合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需求和高考制度中存在的争议,得出当今高考制度应以“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在该思想的指导下,针对高考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高考模式和录取制度进行探讨。在高考模式的研究中,基于人本思想提出了有效的高考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适合我国的人本最优的高考模式。在高考录取制度的研究中,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并能为考生提供更多志愿实现机会,从而提高考生总体满意度的高考录取制度。完成的工作和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研究高考制度改革演进新方向——以人为本。首先对“以人为本”思想内涵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在此基础上,对以人为本思想对高考制度细节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以人为本的高考改革思想将推动高考制度的所有元素逐步演进。最后给出具体化的以人为本高考制度的实现策略和建议。研究高考志愿录取制度的新方法——以考生更多选择自由的高考志愿录取方法。在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当前国内外高校招生录取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国外在招生录取模式方面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且更加人性化的高校录取模式——基于互联网一档多投的高考录取模式。研究人本思想下高考模式评价方法——以人为本的高考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在人本思想内涵的指导下设计了高考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评价方法,通过此方法遴选的最优高考模式在人本思想范畴内达到最优。

张振国[7](2011)在《大学美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历史法和文献法,对大学美育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以期能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大学美育和大学美育的功能,进一步完善美育理论;为大学美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理论的指导。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寻找不同定义中的关键词、比较大学美育与普通美育,对大学美育下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大学美育就是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美的物质载体进行全面赏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美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独特的结构。大学美育的结构决定着大学美育的功能,大学美育的功能又影响着大学美育的结构;大学美育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同样的大学美育功能可能是由不同的结构实现的。第二,审美对象所蕴含的美的形态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这三种美所具备的不同的特征,决定了它们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对美好的社会事物进行审美,主要能使人热爱生活;对美好的自然审美,能使人的情感达到“崇高”的境界;对艺术品审美,能完善人的心理结构。大学美育这个整体的功能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作用的对象来看,可分为对个体的功能和对文化的功能;从作用呈现的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大学生对审美对象投入了自身的情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求知、思考,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大学美育能促使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能够使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趋于平衡;提高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第四,在大学中,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其审美体验不同,审美判断也不一样。在大学美育活动中,选取的审美对象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本身就是各种社会文化的影射,正是因为此形成了大学美育对文化的批判选择、传播活化、交流融合等功能。第五,大学美育功能要实现其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大学美育的系统要完善,这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其二是要科学的实施大学美育,包括实施大学美育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实施大学美育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邹智[8](2011)在《我国重点大学本科招生多元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招生制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部分,我国目前高校招生中出现了“以分为纲”,“片面取人”等一系列弊端,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的作用。高校招生多元化评价改革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对于准确有效、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的方法的探索。既关系到高校职能是否正常履行,又关系到能否引领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促使笔者以此展开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目前我国重点大学本科招生制度现状。主要从录取方式、录取过程和录取标准方面展开,分析了目前我国统一与部分自主相结合、志愿与极差相结合、德智体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并探寻了这种招生方式实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第二部分通过对比研究,对美国高校多元化的招生评价制度进行了探视。在高等教育发展成熟的美国,高校招生采取灵活自主的招生政策,设定包括成绩和素质的多元评价标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认识上得到了我国高招改革的一系列启示。本文最后,通过前面对我国重点高校在招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分析和对美国多元评价制度精髓的借鉴,探索了我国目前高校招生评价多元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教育评价的视角研究高校招生,根据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挖掘出出目前我国重点高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得出重点大学招生制度应该实现从测量过渡到评价,从一元转变为多元的观点。并提出从改变评价观念、扩充评价内容、转变评价方式、增加评价主体等方面促进多元化评价的改革。

张勇[9](201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高校社团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特别是寓教于乐的社团文化活动更能使广大学生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对于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视角出发来研究高校社团文化这个无形载体的建设,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立足实践对高校社团文化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规范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文章主要从四个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展开分析。第一部分:高校社团文化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明确了社团文化的含义,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社团文化的关系,为下文进一步的分析作了铺垫。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的现状。这一部分析了高校社团文化的现状,指出高校社团文化既有积极发展,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并对高校社团文化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作了阐述和分析。第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和社团文化自身发展必然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日益开放的校园带给社团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的素质状况,更是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紧迫性。第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的方略。这一部分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策略。

张国强[10](2008)在《论高等教育功能的失调与调适》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功能问题既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更是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在每一个重大改革时期或历史转型时期,都会引起新的争论和审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社会转型而引发的巨大变革,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引发了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甚至造成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这些问题和危机本质上是因为高等教育没能有效地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在功能上出现了偏离、遮敝和萎缩等失调现象。矛盾的解决既需要实践改革,同样也需要理论反思。因此,加强高等教育功能研究,深入剖析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现象与根源,探寻功能调适的合理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与调适”这一主题,沿着“理论探讨——历史回顾——发展趋势——失调考察——优化调适”这一研究思路展开,除导论外,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相关理论探讨,由第二章构成。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功能研究中,还存在着对功能与职能的混淆与误解,由此导致了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和研究范围的不一致性。因此,本章首先对研究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着重区分了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区别与联系。本文认为,从静态来看,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社会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力和产生的效果,具有自致性和客观性,其拓展是人们认识水平不断深化的结果。而高等学校职能是指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职责,具有外赋性和主观性,其拓展是人们认同和赋权扩大的结果。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学校存在的内在依据,是高等学校职能的逻辑起点及基础。高等学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存在状态,是高等教育功能制度化的结果。具体而言,高等学校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而高等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如个体的社会化、个性化功能)、社会部分功能(如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社会整体功能(如社会选拔、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等)。其次概述了系统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教育病理学及其对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启示。然后探讨了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人、文化(知识)和社会是构成高等教育功能的三重主体。从动态来看,在不同主体的功能期待下,高等教育采取不同的功能取向和功能行动,最后达致不同的功能结果,并且这一功能实现过程受到个人的需求意向、知识进化与演变、社会发展与需求、政府意识与责任、高教基础与资源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高等教育功能研究应采取“实现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功能实现与主体期待之间始终存在着失调与调适的张力运动,并且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功能失调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形式,进行调适的方法和程度也不同,社会变迁速度越快、性质越彻底,高等教育功能出现失调的可能性就越大,需要进行调适的力度就越强,范围也越广。第二部分是对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与演变的历史考察,由第三章构成。首先,依据高等教育时间演变的“自然次序”和中心转换的“历史次序”,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传统高等教育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初建与分化时期、高等教育改造与整合时期、高等教育恢复与发展时期等四个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功能在功能取向、功能行动和功能结果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高等教育功能变迁是高等教育随社会发展不断调适的结果,其中失调与调适相伴而行,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政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后,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传统高等教育、20世纪30~40年代日德高等教育、20世纪60~7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和20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高等教育的衰退与危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危机源于功能的失调,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避免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前提,因此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必须正确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必须保障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面对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等外部挑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终身化、网络化等内部变化,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适,实现功能取向的平衡与综合、功能行动的丰富与增效、功能结果的强化与拓展。第三部分是对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与调适的现实考察,由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功能上出现了全面的失调现象,在功能取向上表现为社会取向过重、文化取向萎缩和育人取向弱化,在功能行动上表现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行为的偏差与失效,在功能结果上表现为重社会功能、轻个体功能;在社会功能中又重社会整合,轻合理分化;重社会适应,轻社会引领;重政治、经济功能,轻文化、科技功能。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会给社会各界带来危害:在高教领域将导致忽视学生成长、育人质量下降,缺乏独立意识、批判精神散失,进而因整体形象坍塌引发发展危机;在学术界会导致道德滑坡、学术失范和环境恶化;在社会领域则造成功利思想泛滥、人文精神失落,机会分配不均、社会流动受阻,同时因发展动力不足而导致前进水平受限。功能失调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中政治体制、经济环境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制约,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缺陷,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在观念、结构等方面的不足。针对当前情况,本文认为应该从社会、政府和高等教育三者入手进行功能调适,即调节社会需求,扩大社会参与;协调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进行合理分权、健全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从观念、行动、资源、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高教系统自身建设,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优化与调适。教育是人类最美好的希望,本文期望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现象的研究,使人们能够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前进历程中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审视,帮助高等教育回归本质,担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真正成为社会的中心。

二、创新素质培养与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素质培养与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改进策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理论框架分析
二、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
    (一) “标准化”的课堂教学
    (二) “传统化”的师生关系
    (三) 缺乏个体幸福感的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与教育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消减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实施策略
    (一) 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环境
    (二) 发挥自身积极力量,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三) 强化学生个体幸福感的培养

(2)幼儿自主与教师形塑间的张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 何为自主
        (二) 自主对个体的价值
        (三) 幼儿自主之路的遭遇
    二、研究及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 幼儿自主研究
        (二) 教师自主支持研究
        (三) 教师自主抑制研究
        (四) 已有研究的不足
        (五)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场的选择
        (二) 收集资料的方法与编码过程
        (三) 分析资料的视角
    四、本文逻辑结构
第一章 “听话”抑或自主:幼儿园教师的价值选择之张力
    第一节 “听话”与自主:价值间的冲突
    第二节 听话:传统文化浸染中沿袭的固有思维与惯习
        一、为何要让幼儿“听话”
        二、“听话教育”的负向功能
        三、“听话教育”的文化基石
    第三节 自主:正规学习中萌生的现代理念与改革动力
        一、学习“红头文件”
        二、培训进修
    第四节 认可“自主”与悦纳“听话”:理智与情感间的矛盾
        一、理智上认可“自主”的文化传统
        二、情感上悦纳“听话”的现实情境
    小结
第二章 安全第一与自主“失宠”:幼儿园教师的价值排序
    第一节 “首选”安全的价值考量:经验优先
    第二节 幼儿园的安全手段:预防与事件澄清策略
        一、安全预防:保障尽可能的安全
        二、事件澄清:教师维护“自身安全”的策略
    第三节 户外活动:幼儿自主之喜与教师安全之忧
        一、户外活动:多数幼儿的偏好
        二、户外活动:教师的安全焦虑
    第四节 家长对幼儿安全事件的态度:宽容与强硬并存
        一、“大气”的家长:宽容的合作者
        二、“小器”的家长:强硬的“复杂人”
    小结
第三章 营造“又爱又怕”的“气场”:幼儿园教师权威实践的两难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的权威:令幼儿“又爱又怕”的“气场”
    第二节 自主支持:让幼儿爱上教师的实践智慧
        一、鼓励幼儿在生活方面的自我依赖
        二、尊重幼儿个人事务领域的自主
        三、对幼儿自我控制的强化
        四、“优秀生”帮助“后进生”
    第三节 自主抑制:让幼儿害怕教师的权力运作
        一、刚性手段的运用
        二、理解“刚性手段”
    第四节 隐性控制:让幼儿就范的无形之力
        一、建立常规
        二、生产空间
        三、选择性反应
        四、知识崇拜
        五、孤立“不乖者”
    小结
第四章 幼儿的自主与教师的形塑:必要的反思
    第一节 赋权型自主:反思的机会与选择的保障
        一、教师“赋权”的动力
        二、教师“赋权”应有的反思
        三、赋权型自主游戏
    第二节 权宜型自主:权力的“松动”与幼儿的狡黠
        一、权宜型自主的产生“背景”
        二、对特定空间的僭越
        三、对预定时间的否定
        四、对游戏规则的冲击
    第三节 反抗型自主:少数幼儿的“嚣张”与教师的反思
        一、排异思维:“我们班如果没有这样的孩子该多好呀”
        二、存异思维:“那个孩子可能只能委屈待在我们班了”
        三、矛盾心理:“老师说又说不过他,很烦他,对他又爱又恨”
    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大纲
附录二 实习生访谈大纲
附录三 观察记录单
附录四 活动场地核检单
附录五 试验性研究教师访谈大纲
附录六 备忘录示例
附录七 教师活动反思样例
附录八 文中图、表目录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大学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问题提出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关于艺术教育的研究
        2.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3. 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方法
    (七) 重点与难点
一、大学艺术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途径
    (一) 核心概念
        1. 艺术教育
        2. 人才培养
    (二) 理论依据: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
        1. 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三) 实践途径:艺术教育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理论
        2. 艺术教育的显隐性课程实践
二、大学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与作用
    (一) 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1. 审美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2. 人文知识的扩充与人文素质的提升
        3. 对世界的认识
    (二) 创造潜能的开发
        1. 想象力与直觉力的开发
        2. 创造激情的培养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 身心的健康发展
        1. 身体机能的放松与舒缓
        2. 心灵世界的丰富
        3. 对生活的热爱
三、我国大学艺术教育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以清华大学为例
    (一)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理念
        1. 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坚持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3. 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及相互促进
    (二)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实施路径
        1. 多层次立体式艺术课程体系
        2. 艺术团引领下的丰富艺术活动
        3. 历史积淀下的艺术文化氛围
    (三)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对其人才培养的影响
        1. 艺术感悟中培养审美素养、丰富心灵世界
        2. 培养创造性的科技人才
四、世界名校艺术教育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MIT的经验
    (一) MIT的艺术教育理念
        1.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
        2. 通过艺术教育贯通各个学科间的关联
    (二) 艺术教育的实施路径
        1. HASS通识课程体系下的艺术课程
        2. 多方位的艺术活动
        3. 艺术氛围与文化
    (三) MIT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1. 有利于培养极富想象力的MIT科技人才
        2. 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跨学科人才
五、人才培养视角下我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 大学艺术教育的理念
        1. 遵循素质教育的目标
        2. 艺术教育理念趋同、单一
    (二) 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实践
        1. 艺术教育课程学分占通识选修课的比重
        2. 艺术教育课程数量与课程类型
        3. 艺术教育师资情况
    (三) 大学艺术教育活动与文化营造的现状及问题
        1. 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2. 大学校园艺术文化营造
六、思考与对策
    (一) 将大学艺术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二) 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
    (三) 营造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研究概况
        1.2.2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内涵
    2.1 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
        2.1.1 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发展
        2.1.2 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念界定
        2.1.3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2.2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涵
        2.2.1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
        2.2.2 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概念界定
        2.2.3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结构
第3章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关系
    3.1 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
        3.1.1 提升政治思想道德修养
        3.1.2 强化专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
        3.1.3 培养兴趣爱好
        3.1.4 发展身心素质
        3.1.5 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3.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3.2.1 有利于优化社团活动环境
        3.2.2 有利于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3.2.3 有利于增强社团影响力
        3.2.4 有利于提升社团校园地位
第4章 高校学生社团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4.1 社团数量及大学生参与度
        4.1.1 社团的数量
        4.1.2 大学生社团参与度
    4.2 大学生对社团内在需求动力分析
    4.3 社团的种类及其作用力分析
        4.3.1 思想理论类社团
        4.3.2 学术科技类社团
        4.3.3 实践服务类社团
        4.3.4 文艺娱乐类社团
        4.3.5 体育健身类社团
    4.4 高校学生社团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思考
        4.4.1 学生社团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认识不够
        4.4.2 学生社团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4.4.3 社团类型发展不均衡,内部缺乏规范管理
        4.4.4 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力
第5章 高校学生社团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5.1 优化原则
        5.1.1 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5.1.2 学生主体性原则
        5.1.3 自主性原则
        5.1.4 多元多样化原则
    5.2 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对社团建设的新要求
        5.2.1 社团角色定位的新要求
        5.2.2 社团活动的新要求
        5.2.3 社团管理的新要求
        5.2.4 社团社会化的新要求
    5.3 科学建设高校学生社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5.3.1 深入了解学生社团的主体及其需求
        5.3.2 明确学生社团的科学定位
        5.3.3 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5.3.4 加深学生社团文化内涵
        5.3.5 增强学生社团自身可持续发展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中国研究型大学竞优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结构安排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1 关于研究型大学的界定
    2.2 关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
    2.3 关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理念
    2.4 关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机制
    2.5 对本文的启示
第3章 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挑战
    3.1 研究型大学概念的竞优释义
    3.2 竞优活动的特点
    3.3 研究型大学的竞优特征
    3.4 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召唤研究型大学
    3.5 民族的振兴需要研究型大学
    3.6 研究型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舞台和坚实后盾
    3.7 研究型大学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竞优思想与研究型大学建设
    4.1 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理念
    4.2 竞优与国家教育方针
    4.3 竞优与国家教育指导思想
    4.4 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基本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竞优评析方法及其拓展
    5.1 竞优评析的思维逻辑
    5.2 竞优评析方法的研究状况
    5.3 基于线性加权变异的竞优评析方法
    5.4 拓宽使用及派生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评估与研究型大学判定
    6.1 大学评估的指导思想
    6.2 大学评估的内容
    6.3 大学评估及类型判断方式
    6.4 算例演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与管理的架构设计
    7.1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考核的现状
    7.2 教师考核的指导思想
    7.3 研究型大学教师考核体系
    7.4 基于个性优势识别的大学教师考核定级方法设计
    7.5 基于考核的师资管理若干对策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领军人才的评判
    8.1 领军人才的概念与特点
    8.2 领军人才评判方法设计
    8.3 算例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9.2 本文研究的不足
    9.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和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6)基于人本理念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考试模式评价优选与志愿录取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考制度改革问题的起源及研究意义
        1.1.1 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溯源
        1.1.2 近代中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演变
        1.1.3 新中国建国初期高考制度回顾
        1.1.4 论文的研究立意
    1.2 论文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考改革的驱动内因和人本思想的改革主题
    2.1 高考恢复后的考试制度发展
        2.1.1 高考恢复的背景
        2.1.2 高考制度的恢复重建
    2.2 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深化改革
    2.3 基于创新教育的高考制度改革
        2.3.1 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2.3.2 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
        2.3.3 我国基于创新教育目标的高考制度改革和主要成绩
    2.4 基于“保证公平性”的高考制度改革
        2.4.1 教育公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2.4.2 公平性所包含的内容范畴和属性特点
        2.4.3 基于“公平性”的高考制度改革方向分析
    2.5 基于提高“高考效度”的高考制度改革
        2.5.1 高考效度概念的内涵
        2.5.2 高考效度系数所说明的主要问题和参考价值
    2.6 当今高考制度改革主题——人本思想
        2.6.1 “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2.6.2 “以人为本”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2.6.3 “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目标及内容方略
        2.6.4 “以人为本”的高考考试制度改革中应规避的问题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考改革目标偏离的原因及政策取向
    3.1 高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争论
        3.1.1 高考制度中的区域性公平问题
        3.1.2 素质教育与统一考试的辩证矛盾关系
        3.1.3 关于高考科目内容改革的争论
    3.2 高考改革目标偏离原因分析
        3.2.1 由性质特征引起的改革预期目标偏离
        3.2.2 由功能取向引起的改革预期目标偏离
        3.2.3 由决策管理引起的改革预期目标偏离
        3.2.4 由实施不当引起的改革预期目标偏离
    3.3 高考预期目标偏离的应对之策
        3.3.1 构建合理的高考改革目标决策机制
        3.3.2 加强高考改革目标的整合工作与政策评估
        3.3.3 确立合理的高考改革目标价值取向
        3.3.4 健全高考改革目标的实际保障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高考录取模式构建和录取算法设计
    4.1 中国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取向
        4.1.1 高考录取方式的变革历史
        4.1.2 高考录取方式的纵向比较
    4.2 国外高考录取方式的比较与借鉴
        4.2.1 美国高校录取方式及借鉴
        4.2.2 英国高校录取方式及借鉴
        4.2.3 日本高校录取方式及借鉴
    4.3 “一档多投”的高考录取模型构建
        4.3.1 CAMMCBI 录取模式总体设计思想及基本工作原理
        4.3.2 CAMMCBI 模型设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4.3.3 CAMMCBI 模型的主要优势分析
    4.4 “一档多投”模型算法设计
        4.4.1 CAMMCBI 模型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
        4.4.2 CAMMCBI 系统的主要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人为本”的高考模式评价优选
    5.1 高考模式评价体系及其相关指标的设计建立原则
    5.2 基于人本思想的评价体系设计
        5.2.1 评价指标和权值赋予
        5.2.2 人本思想下的高考模式评价体系
    5.3 基于人本思想的高考最优模式探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大学美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何谓大学美育功能
    2.1 何谓大学美育
        2.1.1 对大学美育已有的认识
        2.1.2 大学美育的界定
    2.2 大学美育功能与结构
        2.2.1 大学美育功能的界定
        2.2.2 大学美育的结构
        2.2.3 大学美育功能与大学美育结构的关系
第三章 大学美育功能的分类
    3.1 大学美育内容中各种美的功能
        3.1.1 社会美的功能
        3.1.2 自然美的功能
        3.1.3 艺术美的功能
    3.2 大学美育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3.2.1 从作用的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
        3.2.2 从作用的方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第四章 大学美育的个体功能
    4.1 大学美育促使个体道德发展
        4.1.1 大学美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识
        4.1.2 大学美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4.1.3 大学美育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4.2 大学美育促使个体智力发展
        4.2.1 大学美育培养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
        4.2.2 大学美育培养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4.3 大学美育增强个体的体育意识
    4.4 大学美育促使个体心理健康
        4.4.1 大学美育培养大学生独特的个性
        4.4.2 大学美育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系统
第五章 大学美育的社会文化功能
    5.1 大学美育批判选择文化
        5.1.1 大学美育批判文化
        5.1.2 大学美育选择文化
    5.2 大学美育传播活化文化
        5.2.1 大学美育传播文化
        5.2.2 大学美育活化文化
    5.3 大学美育交流融合文化
        5.3.1 大学美育交流文化
        5.3.2 大学美育融合文化
第六章 大学美育功能实现的条件
    6.1 完善大学美育系统
        6.1.1 大学美育系统的硬件建设
        6.1.2 大学美育系统的软件建设
    6.2 科学实施大学美育
        6.2.1 实施大学美育应遵循的原则
        6.2.2 实施大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我国重点大学本科招生多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框架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核心概念界定
        1. 重点大学
        2. 本科招生
        3. 多元评价
    (二) 理论基础
        1. 教育评价理论对多元评价的指导
        2. 多元智能理论对多元评价的支撑
二、我国重点大学本科招生制度现状
    (一)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招生录取制度简况
        1. 录取方式
        2. 录取过程
        3. 录取标准
    (二)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招生评价制度问题
        1. 重分数轻素质
        2. 重定量轻定性
        3. 重单向轻多元
        4. 重选拔轻发展
    (三) 重点大学多元评价矛盾产生原因分析
        1. 不科学的评价理念
        2. 不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3. 不灵活的管理主义
三、美国名校招生综合评价制度探视
    (一) 美国名校招生评价制度简况
        1. 美国名校招生政策概述
        2. 美国名校录取方式
        3. 美国名校录取标准
    (二) 美国名校招生综合评价启示
四、我国重点大学本科招生多元评价探析
    (一) 实行多元评价的必要性
        1. 重点大学职能履行之需
        2. 高考职能回归之需
        3. 教育价值取向之需
    (二) 多元评价改革对策
        1. 改变评价观念
        2. 扩充评价内容
        3. 转变评价方式
        4. 增加评价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命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高校社团文化概述
    2.1 高校社团文化的涵义
        2.1.1 高校社团
        2.1.2 高校社团文化的特征
    2.3 高校社团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2.4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的现状
    3.1 高校社团文化的积极发展
        3.1.1 社团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明确,社团数量不断增长
        3.1.2 社团文化内容不断丰富
        3.1.3 社团文化发展途径得到大力拓展,网络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
        3.1.4 社团成员在文化活动中实践意识、务实意识不断增强
    3.2 高校社团文化存在的问题
        3.2.1 社团体制不清,管理松散,文化活动缺乏持久性
        3.2.2 社团文化活动类型多样,但质量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3.2.3 在实践操作上,重活动开展,轻思想引导
    3.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对社团文化育人功能的认识和重视存在不足
        3.3.2 缺乏专业和思想上的指导致使社团文化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之外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1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4.1.1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创新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需
        4.1.2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4.1.3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4.2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4.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4.2.2 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给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4.2.3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呼唤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的方略
    5.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原则
    5.2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途径思考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按照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5.2.2 强化管理和领导,为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环境
        5.2.3 培育社团精神,构建社团成员成长的精神家园
        5.2.4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广阔舞台
        5.2.5 借鉴和吸收国外社团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增强社团文化的育人效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答辩签名

(10)论高等教育功能的失调与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框架结构
第二章 高等教育功能分析的理论探讨
    一、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概念厘清
        (一)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
        (二) “功能”与“职能”
        (三) “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
    二、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系统论及其启示
        (二) 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启示
        (三) 教育病理学及其启示
    三、高等教育功能分析的基本框架
        (一) 逻辑起点:人、文化、社会的三重主体
        (二) 动态分析:理解高教功能的新视角
        (三) 分析思路:功能实现的动态过程
        (四) 内外条件: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四、失调与调适:高等教育功能演变的基本方式
        (一) 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内涵与分类
        (二) 高等教育功能调适的内涵与分类
        (三) 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与调适的关系与特征
第三章 高等教育功能变迁的历史脉络
    一、高等教育功能变迁的阶段简梳
        (一) 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历史变迁
        (二) 我国高等教育功能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历史例证
        (一) 17~18世纪欧洲传统高等教育的生存危机
        (二) 20世纪30~40年代日德高等教育的伦理危机
        (三)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存亡危机
        (四) 20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高等教育的衰退
        (五) 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历史启示
    三、高等教育功能变迁的发展趋势
        (一) 高等教育功能变迁的时代背景
        (二) 高等教育功能变迁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表现
        (一) 功能取向的偏颇
        (二) 功能行动的偏差
        (三) 功能结果的失调
    二、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危害
        (一) 高教界:育人质量下降、整体形象坍塌
        (二) 学术界:学术道德滑坡、学术环境恶化
        (三) 社会上:发展动力不足、前进步伐受阻
    三、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原因
        (一) 社会环境的制约
        (二) 政府管理的缺陷
        (三) 高教自身的不足
第五章 高等教育功能调适的实践方略
    一、调节社会需求,扩大社会参与
        (一) 调节社会需求
        (二) 扩大社会参与
    二、协调管理关系,健全宏观调控
        (一) 实施分权策略
        (二) 健全宏观调控
        (三) 优化资源配置
    三、加强自身建设,夯实高教基础
        (一) 更新教育观念,重塑大学精神
        (二) 采取多种途径,丰富高教资源
        (三) 完善功能行动,增强活动效果
        (四) 加强调查研究,调整高教结构
        (五) 改革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
结语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后记

四、创新素质培养与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改进策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 董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06)
  • [2]幼儿自主与教师形塑间的张力[D]. 张国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1)
  • [3]大学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D]. 浦琳琳.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4]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研究[D]. 袁文. 武汉轻工大学, 2013(04)
  • [5]中国研究型大学竞优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 王启明. 东北大学, 2012(07)
  • [6]基于人本理念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考试模式评价优选与志愿录取算法设计[D]. 吴兆彤. 天津大学, 2011(11)
  • [7]大学美育功能研究[D]. 张振国. 山西大学, 2011(06)
  • [8]我国重点大学本科招生多元评价研究[D]. 邹智.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1)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D]. 张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9)
  • [10]论高等教育功能的失调与调适[D]. 张国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浅论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负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