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态度分析

我国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态度分析

一、我国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态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郝晓东[1](2020)在《性观念与社会态度的相互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性观念和社会态度通常会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基于性观念或者社会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变迁的研究比比皆是,然而两者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性观念是否可以作为预测社会态度的指标?近期,Landon Schnabel(2018)在美国针对性少数群体展开了研究,探究性少数群体的社会态度是否呈现出更加一致的态度。研究结果显示:性应该与性别、种族和阶级一起,成为我们概念化和系统化社会世界的核心和标准因素。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性观念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之上,研究性观念一致群体的社会态度所呈现出的差异。鉴于二者之间关系研究的基本要求,本文采用了嵌入相关内容独立模块的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3)。在“性的建构理论”的框架中,首先将性观念操作化为三个具体问题,并运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构建,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总体假设并验证性观念的影响因素;其次,独立构建不将性观念作为分析对象时,社会态度的影响模型。为了更全面地分析社会态度的具体差异,本文采用了三分类划分法(认知、情感性评价和行为倾向)和分析社会态度的一般性假设;第三,在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研究两者相互影响的模型,并最终探讨性观念是否可以构成社会态度的研究指标。研究发现:性观念在不同的群体间差异显着,虽然在CGSS2013年的调查问卷中将性观念相关的三个问题纳入社会态度的问题板块,但使用相同的变量研究社会态度时,结果截然不同。尤其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社会态度与性观念的实际结果呈现出巨大差异,由此可以初步证明将性观念纳入社会态度进行整体预测的不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性观念具有差异的群体间社会态度的差异,以及性观念一致的群体与控制其他变量时社会态度的一致性比较,结果发现,性观念对社会态度影响显着,不同性观念在社会态度的不同方面有显着影响,性观念一致的群体具有更一致的社会态度。同时模型验证了社会态度在认知、情感性评价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下并不能进行统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三个维度和三种不同的性观念之间建立模型进行分析,虽有少数模型结果并不显着,但其余大部分模型显着并发现:婚前性行为观念可以作为预测行为意向的强烈因子;反对婚外性持和支持同性性持更一致的社会态度,且对政府行为评价更高等。由此可见,将性观念作为预测因子,预测社会态度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蔡寅龙[2](2019)在《现代婚姻观念的代际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婚姻观的代际差异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种现象,是社会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代际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应该成为青年人树立正确婚姻观的阻碍,更不应该成为两代人的鸿沟。正视现代婚姻观的这种代际差异,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因代际差异导致的矛盾,可以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特别是,在社会变迁中实现两代人婚姻家庭观念的整合对于创造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460名青年及其父母对婚姻观念的态度。访谈和调查内容涉及网恋、同性恋、独身主义、裸婚、婚前同居、旅行结婚、婚前协定、丁克等多个维度。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代际间婚姻观的差异状况,根据代际婚姻观差异的特点探究其成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显示,代际之间对待网恋态度的差异不大,但是代际之间对待同性恋、独身主义、裸婚、婚前同居、旅行结婚及丁克等观念的态度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年轻一代对现代婚姻观的接受度明显高于老一代。现代婚姻观代际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这种观念差异一般是代际之间不同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等造成的。推动代际间现代婚姻观的整合,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婚姻观的代际差异,树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建立代际间相互理解的沟通机制,确立相互宽容与接纳的沟通方法;此外,加强对大众媒介的指导和监督,把握好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宣传健康、积极、向上的婚姻观。

马有彪[3](2015)在《东乡族青年的婚恋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乡族是西北地区的一个特有的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之一,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东乡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东乡族青年的婚恋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婚恋观作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研究东乡族青年的婚恋观,是必须建立在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与归纳,以及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对得到的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与梳理,对东乡族青年婚恋观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当前东乡族青年恋爱、择偶以及进入婚姻时出现的困扰以及失范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对规范和协调好恋爱、婚姻、家庭等婚恋观方面的关系,进一步稳固家庭这一最基本社会组织的内部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通过对东乡族青年婚恋的概述与婚俗介绍,从爱情观及其特征、择偶观及其特征、婚姻家庭观及其特征、性别角色观及其特征和生育观及其特征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历史、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对东乡族青年婚恋观的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东乡族青年的爱情自主性较强,他们对爱情、择偶的目的比较明确,对待婚姻的态度比较理性。东乡族青年“男尊女卑”的观念和“重男轻女”的生育观还普遍存在。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东乡族青年的婚恋观正受到各种观念和思潮的严重挑战,但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东乡族青年婚恋观将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刘俊彦[4](2015)在《第六代青年生活价值观的变迁与超越》文中提出第六代青年的生活价值观在四个方面实现了变迁与超越:一是超越长辈本位主义,确立了新型代际观;二是超越男权主义,确立了新型性别观;三是超越夫权主义,确立了新型婚姻观;四是超越禁欲主义,确立新型性爱观。第六代青年在生活价值观上冲破了长辈本位、男尊女卑、从一而终、性禁欲四种精神枷锁,具有重要意义。

王菲[5](2014)在《中国城乡居民性观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性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发生在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深刻、具有最广泛意义的社会活动之一的学科,从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新生与死亡等等多重阶段解读性革命与性现象,得到了社会学界的重视和发展。并且随着现代社会与经济、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和互联网有关性的内容传播变的越来越普遍与大胆,人们开始接触到更广泛意义和形式的性行为,而对待性行为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本研究主要针对2010年的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法以及Ordered Logit模型来进行分析和统计估计的实证性研究,并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性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其性观念的差异性;而性观念的研究是全国居民、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对待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三种不同性行为的态度。研究发现:贞操观及对男女性行为的双重标准趋于淡化,但传统性观念仍在女性及年龄较大的群体中发挥着较大作用,使得这两部分人群的性观念处于保守的状态,而青少年的性观念则较为开放;经济条件越好的地区和城市,其居民的性观念趋向多元、开放,也进一步反映了经济水平和现代媒体手段的发展对性行为宽容度的促进作用,肯定了性的社会建构理论对我国居民性观念分析的适用性;教育对待男性和女性的性观念起着不同的作用,使之前针对女性贞操单向的苛刻要求弱化,强化了以横向为重心的婚姻质量,更多的重视夫妻双方的感受,强调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位置;城市居民整体上来说要比农村居民的性观念更开放。整体上说来我国居民的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由早期认同性行为的差异开始到女性争取性公平转变,而父权制思想在男性群体中作用开始弱化,青少年接触性行为的年龄在逐渐减小。这些变化也应该引起我们在对青少年性行为教育观念与方式上的改善,注重加强以性道德和合法性性行为的教育,用道德和法律控制人的欲望和性行为,保证合法性性行为的权益。

胡平成[6](2013)在《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探讨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对“婚前性行为”态度和避孕措施采取频率的影响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有效避孕技能,从而减少未婚女性人工流产发生率,为我省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0年11月-2012月6月在长沙市部分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计划生育门诊确诊妊娠并要求终止妊娠的2650名未婚女性进行面对面匿名访谈调查,将获取的信息通过EpiData录入数据库,对定性和等级指标进行数量化处理和统一编码后用SPSS17.0和MLwiN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方差分析、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聚类分析、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单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①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的平均年龄为(23.93±2.92)岁,城镇和农村人口之比为2.29:1,51.8%的女性是外来人口,65.2%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职业以公司职员(39.9%)、公务员(10.8%)和学生(10.1%)为主,月收入1701-2500元者占40.6%,家庭状况较好者占36.3%,首次工作年龄为“18-25岁”的女性占57.5%,64%更换过工作,72.8%的女性首次性交年龄在20-24岁,79.8%的女性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原因是出于爱情。②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平均得分为(22.26±7.03)分,大部分女性能掌握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识,但对排卵期和易孕期的计算、金指标以外的早孕反应、新型避孕方法、软下疳等性传播疾病了解较少,未婚人工流产女性获得生殖健康知识的来源主要是书本、报纸、杂志(80.6%)和广播、电影、电视(59.2%),她们最想了解的生殖健康知识分别是性生理卫生知识(82.9%)、避孕知识(63.1%)和优生优育知识(61.9%);66.4%的未婚人工流产女性对婚前性行为持支持或无所谓态度,80.3%的女性认为人工流产危害大,主要是影响女性身体健康(98.0%)、心理健康(61.2%)和日常生活(44.5%),86.8%的女性愿意在今后的性生活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怀孕;93.6%的未婚人工流产女性都采取过避孕措施,但仅有9.2%能坚持避孕,主要避孕措施是避孕套(66.8%)和体外排精(16.0%);③28.2%的女性做过二次及以上人工流产,对本次人工流产的原因进行调查,42.9%的女性是无计划性生活,24.9%的女性避孕失败,29.4%的女性是接触到有害环境或胚胎发育不良,经Spearman相关分析和非参数检验表明,多次人工流产与生殖健康知识、避孕措施采取频率均存在相关关系(P<0.05);④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显示,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父母婚姻状况、首次性交年龄、首次性交原因、父母教育、学校社区宣传和男友交流等9个因素对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得分有影(P<0.05),单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户口所在地、籍贯、在本市常住时间、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兄弟姐妹数、父母婚姻状况、学校社区宣传、男友交流以及生殖健康知识得分等13个因素对未婚人工流产女性“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影响(α入=0.05,α出=0.10),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户口所在地、籍贯、在本市(县)常住时间、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家里兄弟姐妹数、父母婚姻状况、首次工作年龄、更换工作次数、父母教育、学校社区宣传、男友交流、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对婚前性行为态度、采取避孕措施的意愿等18个因素对未婚人工流产女性避孕措施采取频率有影响(P<0.05)结论:①未婚人工流产女性年龄较小,以城镇户口为主,大部分是外来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主要是公司职员和学生,大部分女性更换过工作,首次性交的原因主要是爱情。②大部分未婚人工流产女性对生殖健康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了解不深,其获得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书籍和媒体;大部分女性对婚前性行为持支持或无所谓态度,绝大部分女性都愿意在今后的性生活中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意外怀孕;多数未婚人工流产女性都采取过避孕措施,但只有小部分能坚持,主要是采用避孕套和体外射精。③大部分女性人工流产的原因是无计划性生活或避孕失败,并且多次人工流产与女性生殖健康知识、避孕措施采取频率均存在相关关系;④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父母教育、学校社区宣传、男友同伴交流等多个因素对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有影响,在今后的妇幼保健工作中,要以文化程度较低、月收入较低、工作不稳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作为重点人群,建立以家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健康教育三角”,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教育,为未婚女性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婚前生殖健康服务。

张丽君[7](2012)在《80后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态度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必然带来婚恋观念的变化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当今社会婚外恋、离婚、婚前同居等现象,尤其是婚前同居现象比较突出。本研究以80后城市青年为研究对象,考察80后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以期对青年行为进行有效预测,为婚恋心理辅导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研究一是外显态度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考察80后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外显态度。研究二是内隐态度研究,运用GNAT测量方法测量80后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内隐态度。实验设计采用2(性别:男vs女)×2(婚否:已婚vs未婚)×4(目标属性词语:婚前同居积极词汇vs婚前同居消极词汇vs婚姻生活积极词汇vs婚姻生活消极词汇)的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性别和婚否为被试间变量,性别分为男和女两个水平,婚否分为未婚和已婚两个水平,目标属性词为被试内变量,分成四类。因变量是d',即辨别力指数。研究三是内隐态度研究,运用GNAT测量方法测量80后已婚城市青年有无子女对婚前同居现象内隐态度。实验设计采用2(性别:男vs女)×2(子女:有子女vs无子女)×4(目标属性词语:婚前同居积极词汇vs婚前同居消极词汇vs婚姻生活积极词汇vs婚姻生活消极词汇)的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性别和子女为被试间变量,性别分为男和女两个水平,子女分为有子女和无子女两个水平,目标属性词为被试内变量,分成四类。因变量是d',即辨别力指数。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80后未婚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外显态度比已婚城市青年积极。(2)80后未婚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外显态度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表现为未婚男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外显态度比未婚女青年积极。(3)80后已婚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外显态度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已婚男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外显态度比已婚女青年积极。(4)80后未婚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内隐态度比已婚城市青年积极。(5)80后未婚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内隐态度性别差异不显着。(6)80后已婚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内隐态度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已婚男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内隐态度比已婚女青年积极。(7)80后已婚城市青年中有无子女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内隐态度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无子女的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内隐态度比有子女的青年积极。

杨君[8](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婚姻、家庭是作为社会的人与他人产生社会关系最直接最初始的形式。在爱情的基础上缔结婚姻、成立家庭、繁衍后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永恒方式。青年,由于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其他群体对爱情更加敏感,更加投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年的婚恋行为和婚恋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水平普遍提升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推进了我国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婚恋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以个人的内在价值尺度为判断标准对恋爱、婚姻问题的基本看法,是青年对恋爱的本质、择偶标准、择偶方式、美满婚姻的基础、性爱取向以及有关的道德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评价。一个人的婚恋价值观与其恋爱、婚姻行为密切相关。个人婚恋价值观的形成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婚恋价值观既是个体意识的倾向性反应,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不同的社会阶段人们就会具有不同的婚恋价值观,婚恋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本论文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婚恋价值观为研究内容,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青年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回顾了国内外婚恋价值观研究的成果,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轨迹。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的基本轨迹,论述这段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给青年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特点分析。以青年对于恋爱、择偶、性、婚姻家庭及生育所持的态度为分析内容,论述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分析青年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西方价值观念及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影响。第五部分,树立正确婚恋价值观的对策建议。结合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当代青年树立健康、理性的婚恋价值观。第六部分,结论与思考。归纳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成果,总结本研究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唐杰[9](2012)在《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社区干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了解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她们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分析并比较我国不同地区未婚流动女性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探索提高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水平的策略,评价干预效果;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KAP现状、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定量调查方法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简单随机抽样,共调查深圳市宝安区两家工厂、广州市一家工厂的未婚流动女性5156人,调查内容包括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服务需求等;定性调查通过访谈方式进行。2.不同流出地区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分析比较我国中、西部流出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服务需求现状、及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3.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的综合干预研究:以深圳市某工厂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开展生殖健康干预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该工厂两个厂区的未婚女性402人和449人。干预活动的形式包括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讲座、同伴教育、提供咨询和避孕服务。干预持续6个月,总随访率为85.9%。干预后,以问卷调查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对干预全面总结评价该干预模式推广的可行性。所得定量资料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 2003、SPSS 15.0等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所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归类分析、案例评价等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仅15.9%的未婚流动女性知道“月经正常的妇女的易孕期”;38.4%知道怀孕后最早最特征的症状;多数避孕方法的知晓率低于40%;40.3%的未婚流动女性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人工流产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多数未婚流动女性听说过艾滋病、常见的性病,但对艾滋病、性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危害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2.未婚流动女性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较以往研究开放。31.9%的未婚流动女性支持婚前性行为,14.2%的对象支持未婚先孕,未婚流动女性的性观念仍处于较传统的状态,与以往研究相比较,她们的相关态度呈开放趋势。3.未婚流动女性婚前性行为、人工流产率较高。未婚流动女性自报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为16.9%,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中,26.4%的对象自报有人工流产的经历。4.未婚流动女性对生殖健康保健服务需求较大。85.3%的未婚流动女性认为有必要向他们提供生殖健康知识、咨询、避孕服务,其中58.4%的对象有获得正确性知识的需求,32.9%的对象希望获得避孕咨询服务,32.2%希望获得妇科检查服务等。5.我国中西部未婚流出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及婚前性行为不同,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影响未婚流动女性婚前性行为的因素为:有无男友、年龄、外出务工时间、当地或居住地是否有避孕服务、住宿类型、避孕知识得分、性病/艾滋病知识、学历、是否与男友有性与生殖健康话题交谈、婚前性行为态度,但中部、西部未婚流出女性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不同。6.基于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同时存在一些局限性。可行性体现在: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容易实现生殖保健的友好服务;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保健服务可及性较好;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容易与未婚人群建立信任的关系,有利于保健服务的开展;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费用低廉;⑤经过近半年的干预发现,干预组研究对象生殖健康知识显着提高,性相关态度和行为有所改变。局限性体现在:①以健康教育和咨询为主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保健服务,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其力度有限;②缺乏开展性与生殖保健服务的专业人员;③社区卫生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不同类型的社区,社区服务内容倾向不同。④性与生殖保健的短期干预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其长期效果尚不能确定。结论及建议1、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应将未婚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纳入到城市卫生服务的提供和管理体系中,并逐渐完善该体系,加大对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的投入。2、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贫乏,知识来源方式单一,提倡“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体系可提高她们的知识水平。让未婚流动人群接受更多的来自于学校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对性教育起辅助和加强的作用。3、社会多部门联合促进未婚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是生殖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部门,但服务信息可及性差、并且流动人口具有对性与生殖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变化,可接受性差,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以促进未婚流动女性的性与生殖健康。4、大力推行友好服务。建立广泛的友好信息与服务,可以提高未婚人群性与生殖健康的可及性。很多未婚人群由于“不好意思”而错失接受生殖健康服务,在选择服务时,她们也会考虑医疗技术、保护隐私、服务价格、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就诊环境、候诊时间、便利性等。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对“友好服务”的渴望。5、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提高未婚人群生殖健康的干预措施。研究的创新点1、首次探讨了我国中西部未婚人群的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差异。2、率先尝试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开展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综合干预研究。

王思琦[10](2012)在《性观念:70后和80后的比较——基于CGSS2005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社会有关70后和80后之间的各种争论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性观念等道德观的层面,例如,许多人认为80后在性观念上面比70后更为开放,但是缺乏严谨的数据论证。因此,本文使用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的数据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70后、80后这种基于年龄的代际概念并没有统计上的意义,即在控制相关变量后,这两个年龄阶段群体的性观念开放程度并不存在显着的差异。

二、我国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态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态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性观念与社会态度的相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关于性观念的性社会学理论研究综述
        1.1.1 国外关于性观念的性社会学理论研究
        1.1.2 国内关于性观念的性社会学理论研究
    1.2 国内外关于社会态度的研究综述
    1.3 国内外关于性观念和社会态度关系研究综述
    1.4 文献评述
第2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框架
        2.1.1 概念框架
        2.1.2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2.1.3 研究设计与创新
    2.2 数据来源与变量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变量处理
第3章 性观念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3.1 性观念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3.2 性观念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2.1 模型假设
        3.2.2 模型结果
    3.3 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4.1 社会态度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2 社会态度的影响模型构建
        4.2.1 模型假设
        4.2.2 模型结果
    4.3 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性观念对社会态度的影响分析
    5.1 性观念和社会态度的相互影响模型假设
    5.2 性观念和社会态度的相互影响模型建立
    5.3 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6.1 研究发现与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讨论
        6.2.1 研究局限
        6.2.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现代婚姻观念的代际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现代婚姻观代际差异的现状
    2.1 调查概况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1.2 效度与信度检验
        2.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2.2 结果分析
        2.2.1 对网恋的认识差异
        2.2.2 对同性恋的认识差异
        2.2.3 对独身主义的认识差异
        2.2.4 对裸婚的认识差异
        2.2.5 对婚前同居的认识差异
        2.2.6 对旅行结婚的认识差异
        2.2.7 对婚前协定的认识差异
        2.2.8 对丁克的认识差异
        2.2.9 现代婚姻观差异的综合分析
第3章 现代婚姻观代际差异的特点分析
    3.1 性别、从业和婚姻状况对现代婚姻观差异的影响
        3.1.1 男性青年父母对裸婚和婚前同居的支持度明显高于女性
        3.1.2 已婚青年父母对裸婚、婚前同居的支持度明显高于未婚青年父母
        3.1.3 有工作青年父母对婚姻观各维度的支持度高于无工作青年父母
    3.2 教育水平对现代婚姻观差异的影响
        3.2.1 学历较高青年父母对网恋、裸婚的支持率高于学历较低的父母
        3.2.2 学历较低青年父母对婚前同居的支持率高于学历较高的父母
    3.3 居住情况对现代婚姻观代际差异的影响
        3.3.1 居住地不同不会加剧现代婚姻观的代际差异
        3.3.2 与父母一起居住对婚姻观代际差异的影响不明显
    3.4 代际关系对现代婚姻观差异的影响
        3.4.1 代际关系对现代婚姻观念的影响显着
        3.4.2 青年与父母关系紧密时其父母对婚姻观的支持率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婚姻观代际差异的原因分析
    4.1 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
    4.2 代群不同的人生经历
    4.3 代群不同的社会背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缩小现代婚姻观代际差异的对策
    5.1 正确认识现代婚姻观的代际差异
        5.1.1 坚持代际合理差异的原则
        5.1.2 坚持代际沟通与协调原则
    5.2 促进两代人间的沟通效果
        5.2.1 树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沟通理念
        5.2.2 建立代际间相互理解的沟通机制
        5.2.3 确立相互宽容与接纳的沟通方法
    5.3 把握好正面的舆论导向
        5.3.1 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婚姻观
        5.3.2 加强对大众媒介的指导和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东乡族青年的婚恋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来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的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地点与研究对象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依据和东乡族婚恋概述
    一、相关概念
        (一) 青年
        (二) 婚姻
        (三) 婚恋观
        (四) 伊斯兰教婚恋观
    二、理论依据
        (一) 交往行动理论
        (二) 社会角色理论
        (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
    三、东乡族婚恋概述
        (一) 东乡族婚恋历史概述
        (二) 东乡族婚恋习俗概述
第二章 东乡族青年婚恋观
    一、东乡族青年的爱情观及其特点
        (一) 东乡族青年的爱情观
        (二) 东乡族青年爱情观的特点
    二、东乡族青年的择偶观及其特点
        (一) 东乡族青年的择偶观
        (二) 东乡族青年择偶观的特点
    三、东乡族青年婚姻家庭观及其特点
        (一) 东乡族青年的婚姻家庭观
        (二) 东乡族青年婚姻家庭观的特点
    四、东乡族青年性别角色观及其特点
        (一) 东乡族青年的性别角色观
        (二) 东乡族青年性别角色观的特点
    五、东乡族青年的生育观及其特点
        (一) 东乡族青年的生育观
        (二) 东乡族青年生育观的特点
第三章 东乡族青年婚恋观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历史文化因素
        (一) 传统文化对婚恋观的影响
        (二) 伊斯兰教对婚恋观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
        (一) 经济因素对婚恋观的影响
        (二) 家庭中各种关系对婚恋观的影响
        (三) 网络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对婚恋观的影响
    三、个人因素
        (一) 自身条件对婚恋观的影响
        (二) 外出流动对婚恋观的影响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思考
    一、研究结论
        (一) 东乡族青年婚恋观的保守性
        (二) 东乡族青年婚恋观的开放性
        (三) 东乡族青年婚恋观的理性化
        (四) 东乡族青年婚恋观的平等性
    二、对策思考
        (一)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二) 加强构建和谐家庭教育
        (三) 加强婚恋观中的道德教育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资料
附录
致谢

(4)第六代青年生活价值观的变迁与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超越长辈本位主义,确立新型代际观
    1. 在社会信息化领域获得巨大优势
    2. 社会信息化为后喻文化提供生根土壤
    3. 在深层文化界面实现文化反哺
二、超越男权主义,确立新型性别观
    1. 在流动性生存状态中提高人格素质
    2. 成长与发展得到家庭的更大支持
    3. 文化素质提高,工作业绩突出
三、超越夫权主义,确立新型婚姻观
    1. 女青年在夫妻关系中的地位发生巨大变化
    2. 婚姻质量得到空前重视
    3. 主动离婚的女青年
四、超越禁欲主义,确立新型性爱观
    1. 性解放的先锋和主体
    2. 打破性话题的私秘性
    3. 性解放的标志性事件

(5)中国城乡居民性观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
        1.1.1 研究问题
        1.1.2 文献综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分析框架
    2.1 理论视角及研究假设
        2.1.1 性别角色社会化差异下的性观念
        2.1.2 性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
        2.1.3 教育对性观念的启蒙作用
    2.2 数据及变量
        2.2.1 数据说明
        2.2.2 变量
    2.3 研究方法与模型
第三章 婚前性行为态度分析
    3.1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3.2 全国居民样本的婚前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3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婚前性行为态度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3.3.1 城市样本婚前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3.2 农村样本婚前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婚外性行为态度分析
    4.1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4.2 全国居民样本的婚外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3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样本婚外性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3.1 城市样本婚外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3.2 农村样本婚外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同性性行为态度分析
    5.1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5.2 全国居民样本的同性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3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同性性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3.1 城市样本同性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3.2 农村样本同性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模型讨论
        6.1.1 全国居民性观念整体分析
        6.1.2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性观念对比分析
    6.2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 “生殖健康”概念及内容
        1.1 “生殖健康”的概念和背景
        1.2 “生殖健康”的主要内容
        1.3 “生殖健康”服务范围和目标
        1.4 “生殖健康”相关政策支持
    2 人工流产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危害
    3 生殖健康“知信行”理论模式
    4 多水平模型
        4.1 多水平模型的原理
        4.2 多水平模型的基本形式
        4.3 多水平模型的应用
    5 本研究的意义
    6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抽样方法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学问题
3 现状研究
    3.1 一般情况
    3.2 生殖健康知识
    3.3 性和生殖健康态度
    3.4 生殖健康相关行为
    3.5 多次人工流产与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关系
4 影响因素分析
    4.1 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4.2 对“婚前性行为”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4.3 避孕措施采取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一般情况
    5.2 多次人工流产和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关系
    5.3 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
    5.4 策略和措施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果成果

(7)80后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80 后城市青年综述
        1.1.1 80 后城市青年的界定
        1.1.2 80 后城市青年的特点
        1.1.3 80 后城市青年成长的时代背景
    1.2 婚前同居研究
        1.2.1 有关同居概念辨析
        1.2.2 国内对婚前同居现象的研究
        1.2.3 国外对婚前同居现象的研究
    1.3 态度研究概述
        1.3.1 态度界定
        1.3.2 外显态度的界定
        1.3.3 内隐态度的界定
        1.3.4 常用的内隐态度测量方法
        1.3.5 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之间的关系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意义
        2.4.1 理论意义
        2.4.2 实践意义
    2.5 研究的创新之处
3 具体研究
    3.1 研究一
        3.1.1 调查目的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研究二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研究三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4 综合讨论
5 结论
6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相关理论研究
        1.3.4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轨迹
    2.1 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的青年婚恋价值观
    2.2 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末的青年婚恋价值观
    2.3 新世纪以来的青年婚恋价值观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特点分析
    3.1 恋爱价值观
    3.2 择偶价值观
    3.3 性价值观
    3.4 婚姻家庭观
    3.5 生育价值观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存在的问题
        4.1.1 恋爱动机盲目,责任意识缺乏
        4.1.2 婚恋观念异质化,婚姻中的功利性因素增长
        4.1.3 性行为大胆而开放,性道德意识缺乏
        4.1.4 婚恋形式多样化,“快餐式”婚恋方式流行
    4.2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青年自身因素
        4.2.2 家庭、学校教育因素
        4.2.3 社会因素
第五章 树立正确婚恋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大众传播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5.2 帮助青年端正婚恋动机,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
    5.3 加强青年心理卫生和性教育,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正确婚恋价值观的形成
    5.4 重塑当代青年的婚恋道德和家庭责任观念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社区干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假设与理论基础
    3 研究设计
    4 特色与局限
第二部分 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KAP现状及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中西部地区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假设
    3 构思框架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方法
    6 研究结果
    7 讨论
    8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提高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的干预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干预活动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与建议
    1 全文总结
    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女工保健知识及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件二 未婚女工生殖健康问题访谈提纲
附件三 医务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四 女工保健知识及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基线)
附件五 女工保健知识及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终末)
附件六 宣传折页
博士期间科研和论文情况
致谢

(10)性观念:70后和80后的比较——基于CGSS2005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数据分析
    1. 数据来源
    2. 变量选择
    3. 分析结果
三、“代”是否具有意义?
四、结论

四、我国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态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性观念与社会态度的相互影响研究[D]. 郝晓东.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0(01)
  • [2]现代婚姻观念的代际差异研究[D]. 蔡寅龙.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东乡族青年的婚恋观研究[D]. 马有彪. 西北民族大学, 2015(03)
  • [4]第六代青年生活价值观的变迁与超越[J]. 刘俊彦. 中国青年研究, 2015(01)
  • [5]中国城乡居民性观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D]. 王菲. 山东大学, 2014(02)
  • [6]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胡平成. 中南大学, 2013(03)
  • [7]80后城市青年对婚前同居现象的态度研究[D]. 张丽君.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5)
  • [8]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研究[D]. 杨君. 天津商业大学, 2012(10)
  • [9]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社区干预探索研究[D]. 唐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10]性观念:70后和80后的比较——基于CGSS2005数据的分析[J]. 王思琦. 西北人口, 2012(02)

标签:;  ;  ;  ;  ;  

我国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态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