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

李大钊的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李大钊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萌[1](2021)在《李大钊的群众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利利[2](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李大钊的人生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兰馨[3](2021)在《认知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前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于“本土化”的概念,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被知识界、思想界接纳,被中国共产党转化为具体实践,逐步融入本土文化并拥有“民族身份”的过程。本文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解构为两个维度:一是认知维度的本土化,即马克思主义如何在认知层面“化”中国;二是实践维度的本土化,即中国如何在实践层面“化”马克思主义。二者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本土实际融合的重要方面。本文的研究时段从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到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止。文章主要选取了三个要素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与发展:概念语词、思想话语和本土实践,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跨语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汉语词汇化、马克思主义的本土话语形成及本土化主体的确立、本土化自觉的唤醒、本土化经验的升华阐释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实现本土化,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又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思想资源,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本文的叙述逻辑始于西学东渐下中国知识体系和文化土壤的变化。西方分科的知识体系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与西方知识输入相伴的是世界观的重构和思想界地覆天翻的变化。一方面,现实迫使经世致用的士大夫不得不走出“天下主义”,重新审视中国和“万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的读书人受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开始反思儒道历史观下的中国命运,他们开始了中西哲学、中西文化融合的又一次尝试,试图通过接纳进化论来构想改变中国历史天命的进路。当西方文化的新观念传入中国,传统汉语知识和观念开启又一轮的自我更新。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自然需要为每一个新概念找到合适的汉语对等词,西学译介的术语及译着的传播在认识论上构建了不同界域之间的“转义之门”,成为中国人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起点。20世纪初,日本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桥梁。大量日译马克思主义文献和由日文转译的汉译文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概念语汇,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也为中国人接纳这门艰深晦奥的学问搭建了理解的基石,并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输入了早期的学理。1919年,五四运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程得以加速。一方面,五四之后,中国思想界整体反映出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表达方式和政治蓝图的心态,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提供了这种可能。另一方面,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在五四之后开始了新一轮重组。一是话语议题的转变,即使用话语的范畴开始从学术议题向政治议题递进。二是话语功效的凸显,主要体现在话语在政治传播的功效方面,马克思主义语汇开始被附着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三是话语主体的建立,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个体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的话语争锋最终回归到“中国向何处去”的元问题,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认知维度被接纳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体,自此,马克思主义开始从众多外来思想的一支,正式转变成一种可实践的革命方案。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早期阶段“以俄为师”,按照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方案指导中国革命。其间,中国共产党从奉为圭臬地模仿到有自觉地反思,在曲折的探索中,形成了对统一战线、农民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权等问题的独立见解。毛泽东的观点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他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革命主体、革命方式和群众政策,并首次在党内会议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回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在文化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对“体用论”的超越,是对中西文化评估固有范式的突破。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的价值。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了本土化过程中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正确处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问题。总之,本土化要完成从认知维度向实践维度的跨越,应该避免脱离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现实,避免变成为一种理论自身的逻辑演绎。理论必须经过和现实的结合才能算是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否则只能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局限在知识层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之所以如此典型,在于其不仅形成了本土化运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还实现了理论的民族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王一茗[4](2021)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劳动观研究》文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产生两种结果,“贫穷和富裕;压迫和自由”。马克思的劳动观指出通过劳动能满足人的生存和自我实现,劳动者自身也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恩格斯从劳动基础性地位的角度出发,肯定了人类劳动的作用,提倡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列宁结合自己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如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合理分配劳动报酬、实施劳动教育等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社会中劳动问题的解决。十月革命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对中国当时社会中劳动状况考察分析中,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不断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剖析劳动问题、指导中国工农解放,提出如建立“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废除私有财产、动员劳动者参加革命等主张,在中国劳动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观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指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涌现出的新思潮中源于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和流派关于劳动问题的观点。社会的动荡、工人展现出来的力量使有理想的先进分子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劳动问题,这对于解决处于苦难中的劳动者的生存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五四进步分子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接受,也促进了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肯定劳动的作用、保障劳动者权益、明确劳动问题产生根源、提出解决劳动问题的途径及动员劳动者参与革命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的劳动问题并提出解决中国劳动问题的一些方法。他们的劳动观具有关注中国社会中的实际劳动状况、关注劳动者本身、强调劳动阶级自身解放的方法的突出特点,但他们的劳动观同样也具有时代局限性。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劳动观对于解决当时劳动问题、动员工农革命、寻求民族解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正确认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物化现象、克服错误劳动思想、树立正确劳动观、重视劳动、尊重劳动,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段蓉蓉[5](2021)在《李大钊工农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新[6](2021)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与胡适青年观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青青[7](2021)在《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一生心怀国家,情系人民,始终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探索近代中国革命出路的过程中,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理论财富,关于农民运动的思想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全新出路,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农民运动理论的基础。此外,研究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围绕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展开,在对此概念进行界定的前提下,探讨了该思想是在何种时代背景下得以形成的,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这些理论渊源以及李大钊个人的主观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总结概括了李大钊对于农民运动的发生动因、核心内容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的认识,清晰完整的呈现出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的丰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其在当时产生的历史作用、在理论方面的突出意义、以及对今天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解决的启示。

杨淑萍[8](2021)在《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中华民族处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候,李大钊清楚地认识到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他对于青年工作特别重视,采用创办各种社团、学会,发表讲演、文章等方式向青年积极地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对青年的成长和发展给予积极健康有效的引导。本文以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当代价值和新时代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为研究框架,较为全面地将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容、价值以及继承和弘扬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全文从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入手,以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容为切入点,对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价值及对当代的启示进行探究。文章共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梳理了近些年学术界对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研究成果,同时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另外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的方面。其次从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形成的社会背景条件入手,综合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改良维新派思想、安部叽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奠基作用,阐述了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以及发展过程。第三是对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作阐述。他的青年工作思想的具体内容是重视青年的历史地位、注重青年组织的建设、青年工作应青年化、青年工作应适合青年的需要、注重对青年的理论宣传工作,主要特征为鲜明的时代性、明显的实践性、突出的改革性、独特的民族性、强烈的人民性。第四,对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当代价值进行分析。指出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对新时代青年工作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最后,结合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现状,根据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特点探索新时代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价值实现思路。本文在综合分析梳理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特点探索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启示,以提高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论文的结论归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加强对青年历史地位的认识;二是加强青年组织建设;三是新时代青年工作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四是注重对青年的理论宣传;五是加强引导青年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研究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在丰富其内容及发掘其当代意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佳琪[9](2021)在《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引路人,他在近代中国风雨飘摇的时期,意识到青年的重要地位,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指引青年不断革新“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为中国青年运动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今天的青年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依据、理论构建、实践探索和当代价值为研究内容,并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此来探究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启示。本文共分四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依据。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立足于当时国内社会局势动荡,国际政治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总结国内外经验,逐渐认识到青年群体对于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同时又基于特定的理论渊源,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合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批判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思想,以此发展起来的。此外,李大钊创办革命报刊、对青年学生进行教学以及带领青年唤醒工人阶级的经历是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内因。第二部分,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构建。李大钊根据当时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青年教育应以实现“青春中华”作为长远目标和以革新“青春之我”作为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认为青年只有在思想上觉醒,在行动上可堪大任,才能挽救国家。他强调,“青春中华”的创造需要唤醒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使青年自觉,厚植青年的爱国情怀;让青年自勉,从而端正乐天努力的人生态度;同时,锻炼青年,主张青年与工农相结合,参与实践。进而得出,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社会思潮中一直保有生命力,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够高扬青年活力,凸显主体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力倡调和式教育,展现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坚持破立并重,体现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第三部分,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李大钊在深刻考察青年教育问题的过程中,用独特的话语鼓励广大青年奋勇前进,并指导青年进行实践活动。他带领青年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关切觉悟社等社团活动,领导青年进行五四运动、引导青年加入统一战线等大型爱国主义运动,成立青年团、促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等党团组织的发展。这些实践活动在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第四部分,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以革命感召青年,以实践培养青年,以服务发展青年,对当时的青年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青年的考察也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意蕴。经过长期的青年教育实践,逐渐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构建了具有特色的青年教育理论体系,为开展青年工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时至今日,重温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要重视青年“中心势力”的主体地位,加强青年教育的针对性;构建“物心两面、灵肉一致”的全面教育,增强青年教育的实效性;培养“有精神、有血气、有魂、有胆之青年”,提升青年教育的感染力,这三个方面为今天的青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启迪。

邓婉擎[10](2021)在《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价值与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救亡图存的一生,他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大地上播撒下了革命和教育的种子。正因如此,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才显得格外珍贵,对于当代的我们依然具有学科价值和启示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李大钊本人的相关着作和国内外学者对李大钊的研究成果的学习,归纳出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核心、地位、学科价值和启示。研究发现: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学习中形成,其核心包括重视青年教育以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通过国情教育以唤醒国民的思想觉悟、深入群众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历程,从而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理论导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基础。其次,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运用的教育原则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来源、教育主题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方法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最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继承借鉴吸收以调和、作踏实的功夫以求真、不断前进探索以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实践观教育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育,要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多角度普及型教育、采取适度的调和方法进行教育,要从过程、环境、评价等方面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习李大钊与时俱进、积极乐观、淡泊名利等精神。通过对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挖掘出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之际我们更要不忘初心,学习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势在必行。

二、李大钊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大钊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3)认知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二)溯源: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历史的维度:以实然证必然?
        (二)文化的维度:古今中西的文化选择?
        (三)思想的维度:谁改造了谁?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一)本土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二)研究范围界定
        (三)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重构自我:与西方世界的遭遇
    第一节 西学东渐:知识体系的冲击
        一、知识分类和体系的整合
        二、知识生产的体制重塑
        三、知识权威及价值符号的更替
    第二节 走出“天下主义”:进化的世界与中国的天命
        一、“天下主义”的式微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二、进化论下中国的天命
        三、进化宇宙观的思想冲击
    第三节 本土化的几种类型
        一、延续型本土化
        二、吸纳型本土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词的溯源:马克思主义语汇的传入及影响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下的语词译介
        一、在华传教士的语词译介
        二、日译中的新语厘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语汇的早期传播
        一、“日马”入中:马克思主义从日本到中国
        二、取道东洋:探源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语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语汇到话语:马克思主义本土话语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思想序曲:马克思主义话语进入中国语境的背景
        一、思想的转型:从启蒙重回革命
        二、认识的转变:从“日马”到“俄马”
    第二节 话语议题的转换: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渐次接纳
        一、 “主义”话语的来临:问题与主义
        二、从空间到时间:东方与西方
        三、唯物论话语的胜利:科学与人生观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适用
    第三节 话语的替代与综合:马克思主义本土话语的初步形成
        一、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话语交错
        二、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明辨
        三、平民主义(Democracy)的话语演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转换:实践维度的本土化
    第一节 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一、“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列宁主义的启示
        二、共产国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土化
    第二节 本土化自觉的唤醒: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早期实践
        一、马列主义本土化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本土化自觉的唤醒:早期本土化的政治实践
    第三节 “不做一定公式的奴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本土化自觉的几次转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实践
    第一节 认知维度的接纳与融汇
        一、“天动人斗”:接纳的思维基础
        二、“一本万殊”:融汇的思想特征
    第二节 实践维度的本土化创造
        一、本土化的话语重塑
        二、革命道路的中国化探索
        (一)革命主体的中国化
        (二)革命形式的中国化
        (三)群众政策的中国化
    本章小结
结语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再思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过程解构与视阈融合
        (一)两个维度的叙事框架:以语词、话语和实践为对象
        (二)民族主义运动和革命的“宏事件”影响
    三、“中国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答案
        (一)走出“古今中西”之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
        (三)进行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概况
        (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学术界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二)“劳动观”“劳动”“劳动者”
第一部分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观的理论来源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
        (二)列宁的劳动观
    二、社会主义思潮中的劳动学说
        (一)新村主义劳动观
        (二)无政府主义劳动观
        (三)工读主义劳动观
第二部分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观的现实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劳动”思潮的兴起
    二、五四前后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
        (一)劳动者的工作境况
        (二)劳动者开始自觉组成劳动团体并开展罢工运动
    三、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劳动问题的关注
        (一)中国社会中劳动问题尤为突出
        (二)知识分子对劳动问题展开讨论
        (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劳动状况的调查
第三部分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一、肯定劳动的作用
        (一)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
        (二)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保障劳动者权益
        (一)“脑体合一”,劳动者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重视对劳工生存权、劳动权的保护
    三、明确产生劳动问题的根源
        (一)中华民族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剥削
        (二)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劳动问题不被重视
        (三)资本家占据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工人贫苦的根源
    四、提出解决劳动问题的途径
        (一)消灭财产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二)主张劳动联合,争取合理权益
        (三)建立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五、动员劳动者参加革命
        (一)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二)工人阶级是反抗资本家的主要力量
        (三)组建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
        (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观特点及价值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观的特点
        (一)劳动观的内容多关注劳动者本身
        (二)系统提出解决中国劳动问题方案
    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观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7)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现状
        1.1.3 选题意义
    1.2 基本思路、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1.2.1 基本思路
        1.2.2 结构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及其产生原因
    2.1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释义
        2.1.1 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涵义
        2.1.2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的涵义
    2.2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2.1 国内社会形势的混乱
        2.2.2 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
    2.3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2.3.1 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3.2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3.3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2.4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
        2.4.1 始终同广大劳苦人民站在一起
        2.4.2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第三章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的内容解析
    3.1 农民运动的发生动因
        3.1.1 知识分子先进思想的召唤是农民运动发生的主体动因
        3.1.2 广大农民苦难生活的要求是农民运动发生的现实动因
        3.1.3 农民对于土地的天然需求是农民运动发生的根本动因
    3.2 农民运动的核心内容
        3.2.1 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
        3.2.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2.3 耕地农有的土地政策
    3.3 农民运动的实现路径
        3.3.1 启发农民觉悟,宣传动员农民
        3.3.2 维护农民利益,组织农民协会
        3.3.3 总结革命经验,力主武装农民
        3.3.4 改善旧式武装,教育领导农民
第四章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的影响
    4.1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的历史作用
        4.1.1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
        4.1.2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全新出路
    4.2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的理论意义
        4.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观
        4.2.2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农民运动理论的基础
    4.3 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的当代启示
        4.3.1 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繁荣和发展农业经济
        4.3.2 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
        4.3.3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评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中华传统文化对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影响
        (二)维新改良派对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影响
        (三)安部叽雄社会主义对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影响
        (四)马克思主义对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重大影响
    二、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应对世界形势的现实需要
        (二)应对国家形势的必然要求
        (三)应对青年新问题新变化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一、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青年的历史地位
        (二)青年组织的建设
        (三)青年工作者的要求
        (四)对青年的理论宣传工作
        (五)青年工作应适合青年的需要
    二、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性
        (二)明显的实践性
        (三)突出的改革性
        (四)独特的民族性
        (五)强烈的人民性
第三章 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一、李大钊关于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逻辑
        (二)理论逻辑
        (三)实践逻辑
    二、新时代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价值
        (一)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新时代理论价值
        (二)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新时代实践价值
第四章 新时代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一、新时代青年工作现状
        (一)新时代青年的特点
        (二)新时代青年工作取得的成绩
        (三)新时代青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价值的实现路径思考
        (一)强化对青年历史地位的认识
        (二)重视青年组织建设
        (三)提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四)注重对青年的理论宣传
        (五)加强引导青年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依据
    (一)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三)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构建
    (一)李大钊关于青年教育的目标
    (二)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内容
    (三)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三、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
    (一)举办社团活动
    (二)领导青年爱国主义运动
    (三)推动党团组织发展
四、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意蕴
    (二)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价值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学习中形成
        2.1.1 私塾学馆学习时期的思想火花
        2.1.2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时期的思想觉醒
        2.1.3 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期的思想始成
        2.1.4 北京学习工作时期的思想成熟
    2.2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2.2.1 重视青年教育以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
        2.2.2 通过国情教育以唤醒国民的思想觉悟
        2.2.3 深入群众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历程
    2.3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2.3.1 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理论导向
        2.3.2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教育内容
        2.3.3 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基础
第三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价值
    3.1 教育原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来源
        3.1.1 疏导性原则源自调和原则
        3.1.2 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源自求真原则
        3.1.3 层次性原则源自创新原则
    3.2 教育主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3.2.1 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观教育
        3.2.2 实现民族独立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
        3.2.3 唤醒大众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
        3.2.4 探寻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教育
        3.2.5 追求青春奋斗的人生观教育
    3.3 教育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3.3.1 教育启民法构成灌输与引导相结合方法的基础
        3.3.2 物心两面法构成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基础
        3.3.3 因材施教法构成理论与情感相结合方法的基础
第四章 新时代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4.1 教育原则的辩证和求和
        4.1.1 继承借鉴吸收以调和
        4.1.2 作踏实的功夫以求真
        4.1.3 不断前进探索以创新
    4.2 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整体性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4.2.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4.2.3 开展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育
        4.2.4 注重实践观教育
    4.3 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层次化
        4.3.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4.3.2 构建多角度普及型教育
        4.3.3 运用适度调和方法进行教育
    4.4 教育制度的系统化建构
        4.4.1 健全过程教育制度
        4.4.2 健全环境教育机制
        4.4.3 健全教育评估制度
    4.5 教育精神的培养
        4.5.1 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4.5.2 积极乐观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4.5.3 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李大钊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大钊的群众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瑞萌. 辽宁大学, 2021
  •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李大钊的人生观研究[D]. 王利利.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3]认知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前期研究[D]. 陈兰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劳动观研究[D]. 王一茗.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5]李大钊工农教育思想研究[D]. 段蓉蓉.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6]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与胡适青年观的比较研究[D]. 王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李大钊农民运动思想研究[D]. 李青青. 山西大学, 2021
  • [8]李大钊青年工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杨淑萍. 大理大学, 2021(10)
  • [9]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研究[D]. 王佳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10]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价值与启示研究[D]. 邓婉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标签:;  ;  ;  ;  ;  

李大钊的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