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理论”在合同管理考核项目中的应用

“HU理论”在合同管理考核项目中的应用

一、“HU理论”在承包经营考核方案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东[1](2021)在《基于“划小承包”体制的M电信公司经营单元考核体系研究》文中提出

王佳[2](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陈雨江[3](2020)在《WDD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团餐行业作为餐饮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被消费者以及餐饮业内人士普遍看好。它虽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一方面现在的消费者对于餐饮需求更加多样性,没有办法兼顾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团餐行业准入条件低竞争激烈,团餐企业难以取得竞争优势扩大规模。鉴于此情况,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团餐企业吸引更多消费者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WDD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食堂的团体供餐和集中配餐,发展至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本文确定它为研究对象,以STP理论、7Ps营销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收集、问卷调查收集WDD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资料。进行宏观环境分析、SWOT分析、顾客分析,找出公司存在市场定位不清、食品安全欠佳、营销渠道单一、员工服务意识薄弱、有形展示欠缺等问题,需要进行营销策略的优化。在具体的优化方案中,提出首先对目标市场进行重新定位与优化,其次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过程(消费者管理流程)、有形展示七种不同角度进行策略的改进优化。为确保优化后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顺利实施,还应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对资金精打细算、不断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系统,以此来进行企业文化保障、财务保障、组织保障、技术保障。综合分析来讲,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与WDD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公司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给公司更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团餐企业如何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邢伟[4](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贾瑞敏[5](2020)在《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需要呼唤着普惠金融在促进乡镇地区发展过程中做出更多的贡献。但做好普惠金融,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由于客户群体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接受及运用程度参差不齐等诸多特点的存在,使得普惠金融成为了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世界性难题。而作为中国低收入群体和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集中地的广大乡镇地区,由于其产业化程度较低、风险较高、资本收益率不高、信任机制缺失严重、居民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传统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规避与追逐利润的特性,在乡镇地区提供的金融服务较少甚至不愿意提供金融服务。这些都导致了普惠金融在广大乡镇地区的发展不是很好。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发展为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逐步得到了应用,开启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新时代。作为中原银行S分行的一名基层员工,本人平时接触更多的是城镇低收入人群、农户、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对普惠金融有着强烈渴求的客户。如何能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在乡镇的发展,如何能优化乡镇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路径,进而推动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在乡镇地区的快速发展,以期给商业银行在乡镇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实施提供路径参考,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把研究范围聚焦在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集中地的乡镇地区。以中原银行S分行的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作为案例,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研究中原银行S分行在乡镇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路径问题。本文先是对国内外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路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阐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而为下文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把中原银行S分行作为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接着对中原银行S分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进行了SWOT分析,并阐述了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本人在中原银行S分行的工作经历和所思所感,本文对中原银行S分行在乡镇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提出了中原银行S分行乡镇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实施的具体路径:第一,深耕线上线下支付服务渠道。建议通过拓展支付应用场景来提升线上支付服务力,线下则主要通过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站的支付服务力来实现。第二,利用大数据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是乡镇地区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在乡镇地区发展信贷业务最大的短板是大数据的获取、应用以及信贷业务向乡镇客群的触达等问题。因而对于解决惠农信贷业务停滞不前问题的实施路径分析沿着大数据信息的获取路径、大数据在普惠金融过程中的应用、信贷业务向乡镇客群的触达以及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的督导约束机制这几个方面展开。第三,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防范,包括持续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核心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落实好普惠金融服务站及惠农专管员的约束管理,加大对乡镇地区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培养乡镇居民金融风险意识,加大对乡镇居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并基于以上具体实施路径提出了在组织方面、人才方面的督导保障措施和相关的政策建议。在文章的最后,本文对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总结本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给予了客观总结,并对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在乡镇地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孔静霞[6](2020)在《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伴随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肥胖”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20亿超重肥胖人口。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亦发生同步变革,超重肥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超重肥胖的持续存在大大增加了慢性疾病的罹患风险,严重影响人群的生命质量,甚至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确定为影响健康的第五大危险因素。与此同时,因肥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肥胖,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肥胖的发生本质上是由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减少膳食能量的摄入和加强身体活动以增加能量消耗是控制体重的基本切入点。工作场所,由于其独特的人群聚集性及物理环境和组织特点,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理想且重要的体重干预场所,并已经在干预设计、干预手段、评价指标等领域积累了多项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我国虽然已认识到工作场所开展超重肥胖干预的重要性,但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干预手段、评价指标及操作指南,也无法从现有文献总结干预有效性的充分证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参考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生活方式干预的策略,结合信息—动机—行为技能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研制一个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并且获得项目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充分证据,为我国今后开展工作场所体重干预项目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在两个干预组工作场所各组织2个焦点组分别用于了解员工对超重肥胖相关疾病、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因素等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初步干预方案的反馈。焦点组转录文本导入NVivo12.0定性分析软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进行编码、归纳和总结,形成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干预方案。定量研究:招募并选取4家员工人数为50-150人,50%以上员工以坐位办公为主的工作场所,按规模大小和企业性质(国企和民企)配对后,1:1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验证干预项目效果。评价指标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为体质指数、肥胖类型(腰围、臀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和肥胖相关慢性病风险指标(血压、血糖和血脂),数据通过现场测量和体检报告获取;二级指标为肥胖相关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肥胖相关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行为;三级指标为肥胖相关生活质量。研究过程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性研究方法,在每家干预组工作场所成立员工建议委员会共同参与设计和执行干预内容。数据分析采用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统计方法首先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评价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组内变化;针对连续变量,进一步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评价个体水平的干预效果,最后以线性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评价群体水平的干预效果;针对分类变量,以控制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评价个体水平各指标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的优势比,进一步以Logistic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评价群体水平各指标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的优势比。干预方案干预方案以社会认知理论和定性研究结果为基础,参考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生活方式干预的策略,主要从个人层面(设立目标、提高饮食运动技能、自我监测)、环境层面(工作场所活动)和组织层面(人与环境的互动)三方面着手综合设计具体的干预措施。通过提升个人健康意识、提高饮食和身体活动技能、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创造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机会和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和群体规范等多层面干预手段的实施,达到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体重增加、提高生命质量的干预目的。研究结果定性研究结果:第一次焦点组共形成632个编码,其中对超重肥胖的看法(包括弊端、优点和中立)编码55个,健康行为的认知(包括饮食和运动)编码260个,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单位举措)编码317个。第二次焦点组共形成115个编码,其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包括微信公众号、海报、食物模型、健康讲座等)编码79个,初步干预方案的反馈(包括运动、健康讲座、饮食活动和环境改变)编码36个。通过分析编码结果,总结干预组工作场所员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对于超重肥胖及超重肥胖对生活、工作和健康的影响认知较为粗浅;(2)对超重肥胖相关生活方式缺乏充分的科学认知,且存在认知误区;(3)缺乏团队和监督、家人的干扰以及食堂和单位小卖部提供的食品不够健康、健康食品价格过高等是工作场所个人健康饮食的主要困难;(4)缺少时间、缺乏团队、场地不够、器材太少等是工作场所进行身体活动存在的主要困难。基于焦点组资料的编码结果,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个体水平的生活方式干预,形成了以个人层面、环境层面和组织层面为主线的干预方案。定量研究结果:1.体重及相关慢性疾病风险指标:干预组的体质指数(P=0.01)、臀围(P=0.03)、腰围身高比(P=0.01)、舒张压(P=0.02)和空腹血糖(P<0.01)五项指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据后,干预组的总胆固醇(P=0.047)和低密度脂蛋白(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干预组的低密度脂蛋白下降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饮食行为:干预组的月快餐次数较基线增加(P<0.01),其余饮食行为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后,干预组的月水果摄入次(P=0.01)、日水果摄入量(P=0.01)、月蔬菜摄入次(P=0.04)、日蔬菜摄入量(P<0.01)和日蔬果摄入总量(P<0.0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干预组的月甜饮料摄入次数(-1.81,95%CI:-0.52,-3.11,P<0.01)、月蔬菜摄入次数(5.66,95%CI:1.59,9.74,P<0.01)、日蔬菜摄入量(0.53,95%CI:0.24,0.82,P<0.01)、月水果摄入次数(3.68,95%CI:1.25,6.12,P<0.01),日水果摄入量(0.26,95%CI:0.44,0.92,P<0.01)和日蔬菜水果摄入总量(0.79,95%CI:0.43,1.16,P<0.01)的变化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后,干预组的日均水果达标比例是对照组的2.10倍(OR=2.10,95%CI:1.01,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进一步以Logistic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干预组的日均水果达标比例是对照组的2.71倍(OR=2.71,95%CI:1.05,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身体活动行为:干预组的终末经常运动至流汗程度人数比例较基线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其他身体活动指标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后,干预组的日均计步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干预组的日均计步数变化仍高于对照组863.19(95%CI:161.42,1564.97,P=0.02);两组的Godin指数和周有效步行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后,干预组的高运动自我效能比例是对照组的1.91倍(OR=1.91,95%CI:1.05,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进一步以Logistic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干预组的高运动自我效能比例是对照组的1.91倍(OR=1.91,95%CI:1.02,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肥胖相关生命质量:对照组的肥胖与减肥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较基线下降(P=0.03);体重相关症状调查(症状数量)评分(P<0.01)和体重相关症状调查(症状严重程度)评分(P=0.03)均较基线上升。干预组的上述问卷评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干预改善了工作场所员工的饮食行为。蔬菜水果的摄入次数和摄入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提高,水果摄入量达标的比例较对照组显着上升,甜饮料的摄入次数较对照组显着下降。但在油炸食品、甜食的摄入次数和摄入量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2.干预改善了工作场所员工的身体活动行为。日均计步数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高运动自我效能的人数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增加。但Godin指数、周有效步行天数、经常运动至流汗程度和日均看电视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数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3.干预组的体质指数、腰围身高比较基线显着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来说,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是科学有效的,干预改善了工作场所员工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肥胖相关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行为,干预组的体质指数和腰围身高比等体重指标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显着的体重下降及肥胖相关生命质量的提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

程曦[7](2019)在《关于创新型众包任务的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互联网用户主要被当作消费者,企业将其视为销售目标并为之服务。然而随着参与式社交媒体的发展和Web 2.0技术的实现,互联网用户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经济生产中,他们不断创造新内容并在各种项目上进行协作,同时还为企业的商业问题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为了充分利用整个互联网社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近年来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而众包即是其中最有前景的领军者之一。在美国《连线》杂志2006年的6月刊上,该杂志的记者Jeff Howe首次提出了众包的概念:“众包”即是指公司或机构,将原本由在在职员工负责的某项职能或工作,以公开招募的形式外包给一个未指定的社会网络的行为。可见,众包竞赛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不仅在企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独辟蹊径的概念,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许多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众包方向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如开放式创新、共享式协同生产、网络外部性等。毫不夸张地说,近十年中,众包相关的文献数量呈指数型增长。然而,尽管现有的研究资料已相当丰富,但仍有部分方面尚未涉及。本文在调查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众包领域,尤其是众包竞赛机制,收费方案和薪酬合同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补足。综上,基于Web 2.0背景下产生的新问题,本文提取创新型众包任务的特点,分析众包活动中三个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在第三章中,本文考虑了众包平台关于单阶段创新型众包竞赛的决策问题:一个由发包商、参与者和平台本身组成的创新型任务众包平台上,三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及均衡。根据Stackelberg博弈与拍卖理论,笔者分别推导出参与者在单奖金竞赛、双奖金竞赛以及多奖金竞赛中的均衡努力策略,以及发包商在各奖金机制下的最优决策。然后证明了对发包商而言,单奖金竞赛总是占优的。此外,本文还得到固定收费和按比提成方案下平台的最优策略,并发现了可以使平台利润最大化的固定收费方案。接着,第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主要考虑拥有质量阈值的发包商的奖金决策,即:在有最低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发包商应当如何选择自己的奖金机制。笔者依旧从单奖金竞赛、双奖金竞赛和多奖金竞赛三种情形下分析讨论了发包商的最优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与第三章的部分结论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当发包商存在质量阈值时,单奖金机制仍然占优,并且一旦发包商对众包竞赛作品的提交质量有一定要求,她就只能通过提高奖金数额来获得更高的期望支付。最后,对于众包竞赛中另一种常见的形式——多阶段众包竞赛,本文在第五章中考虑了其中最为简单的模式,即双阶段众包竞赛。笔者通过设计两种机制:(1)两场独立的众包竞赛以及(2)一场众包竞赛加一份签约合同,分析比较在这两种模式下,公司和参与者的期望支付和努力水平。本文还通过对几种特殊情况进行数值分析,给出了一些管理学启示:当给予参与者第二阶段的分成较少时,选择两场独立的众包竞赛对于公司来说更有利,以及只要能够满足Nash衡存在的条件,公司在第二阶段选择与参与者合作一定为她的占优策略。本文是较早在创新型众包任务的背景下,考虑利益相关者之间均衡决策问题的学术论文,有着较大的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企业和平台的定价以及服务等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赵宏云[8](2019)在《老挝万荣水泥厂项目施工管理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云南建筑施工企业,凭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优势进入老挝等国,承包建设越来越多的基础建设工程。进入老挝市场工程施工,做好施工管理,进而创出优质产品,对云南建筑施工企业直至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意义重大。国内外对涉外工程、国际工程等有不少研究,但缺少对老挝工程施工的过程管理探讨。本文从老挝工程施工管理实施者的角度,运用施工经验总结与问卷调查方法,总结了多年在老挝工程施工管理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员工流失较大,长时间在异国他乡工作。没有处理好家庭、经济收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工作;第二、老挝工程项目施工仍然使用国内施工的方式、方法。没能创造出结合老挝实情,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有效利用资源,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第三、员工的专业管理水平较低。实现管理目标困难,各项目标实施后总是达不到计划目标水平,应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胜任其工作。第四、公司在老挝建筑市场占有率不高,通过提升综合管理水平,补齐公司发展战略中的海外板块短板,增加营业收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措施,从团队建设、制度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强风险管控、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融入老挝区域环境、持续发展等方面建设,促进企业在老挝市场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实做细施工管理,并结合境外施工环境特点,探讨企业在老挝进行工程施工管理的创优措施,对其他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进入老挝市场进行工程施工提供一点参考。

殷昱[9](2019)在《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权利定位与制度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权分置”是我国最新施行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在最近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首次公开规定了农村集体土地“三权”的基本概念与结构体系。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三权”尚未进行规定,要建立全新的农地产权制度体系则必须首先确定“三权”的具体内容。本文开篇引入了两个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当前农地产权纠纷产生的原因,发现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对当前的农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必须通过“三权分置”改革予以破除。本文在深入研究了有关农地产权制度的不同学说之后,以我国物权法学中的所有权与用益物权理论为基础,指出了“三权分置”中权利的物权塑造途径,阐明了“三权”的具体内容。接着,在“三权”的物权定位引导下,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置”法律制度建设的具体构想。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首先,通过分析司法实践中的两个具体案例,发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存在的滞后。其次,整理出“两权分离”体制为“三权分置”改革造成的立法与实践困境。最后,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成果,认为确立“三权分置”必须要冲破旧的农地经营体制的不利影响,建立完善的权利体系及法律制度体系。第二部分,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法理基础。本部分主要将民法所有权理论和用益物权理论作为权利生成的法理基础,将物权的结构性原则作为权利塑造的主要依据。发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按份共有制度,是权利分置的源头,“三权分置”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所有权的权能分离产生用益物权的过程。因此,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必须在“物权法定”的范围内生成,其具体制度的订立也必须满足“一物一权”原则与公示公信原则的要求。第三部分,“三权”的权利定位。本部分首先重新归纳了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权利内容与特征。接着,阐明了集体所有权“虚置”的根源是主体的层次性划分不当,应构建新的组织结构对其加以强化。之后,指出土地承包权是农户享有的集体所有权份额的体现,应当以用益物权制度对其单独订立。其次,反对将土地经营权的“债权说”,主张以物权法律制度对经营权予以规制。最后,建议将“三权”之间“同根同源,互为支撑”的关系作为“三权分置”法律制度体系化构建的标准。第四部分,“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与法律表达。本部分针对“三权”的不同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法律制度。首先,参照公司“股东大会”制度建立了农民集体决议机制,强化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及具体权能。其次,主张设立土地承包关系有偿退出机制,统一农地产权公示生效规则。以土地承包权的固化保障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之后,借鉴国外的土地商业银行体系,提议组建农村土地银行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融资担保,并设立强制管理制度进行保障。最后,对“三权”的法律表达进行了初步的设计。总之,“三权分置”的法律制度建设必须以准确的权利定位为基础。在当前的法治背景下,对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定性的过程其实是证明其权利生成途径合法化的过程。因此,立足于法律法规对农地产权制度的规定并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实践对“三权”分置进行解读,才能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方向。

陶亮[10](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二、“HU理论”在承包经营考核方案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U理论”在承包经营考核方案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WDD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整体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和工具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团餐的相关概念
        一、团餐的基本定义
        二、团餐的发展历程
        三、团餐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一、STP理论
        二、7Ps服务营销组合理论
第三章 WDD的营销环境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WDD概况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经营服务理念
        三、公司经营优势
        四、公司营销策略
    第二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第三节 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威胁分析
    第四节 顾客分析
        一、顾客分析的目的
        二、顾客分析的方式
        三、顾客分析的结果
    第五节 WDD问题综合分析
        一、市场定位不清
        二、食品安全欠佳
        三、营销渠道单一
        四、员工服务意识薄弱
        五、有形展示欠缺
第四章 WDD市场营销的优化与保障
    第一节 目标市场的优化
        一、主要市场细分
        二、目标市场的选择
        三、目标市场的定位
    第二节 WDD营销组合策略的选择与优化
        一、产品策略优化
        二、价格策略优化
        三、渠道策略优化
        四、促销策略优化
        五、人员策略优化
        六、过程策略优化
        七、有形展示策略优化
    第三节 WDD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一、企业文化保障
        二、财务保障
        三、组织保障
        四、技术保障
第五章 结论和不足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WDD品牌知名度问卷调查
    附录 B:WDD就餐体验问卷调查
致谢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2 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及特点
    2.2 数字普惠金融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2.1 国外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内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综述
        2.2.3 相关文献研究总结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长尾理论
        2.3.4 大数据理论
3 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中原银行S分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SWOT分析
    3.2 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2.1 中原银行S分行简介
        3.2.2 产品体系
        3.2.3 服务层面
        3.2.4 主要实施路径及风险控制
    3.3 中原银行S分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支付及金融便捷性方面服务力弱
        3.3.2 惠农贷款业务停滞不前
        3.3.3 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存在“安全”阻碍
        3.3.4 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路径优化建议
    4.1 深耕线上线下支付服务渠道
        4.1.1 围绕客群金融需求与非金融需求搭建线上支付应用场景
        4.1.2 设计营销活动方案进行场景支付渠道的推广
        4.1.3 加大对线下普惠金融服务站的智能化设备投入
        4.1.4 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站的覆盖率
        4.1.5 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站经理绩效考核制定
    4.2 利用大数据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4.2.1 大数据信息的获取路径
        4.2.2 大数据在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的应用
        4.2.3 信贷业务向乡镇客群的触达路径
        4.2.4 完善大数据应用督导约束机制
    4.3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业务风险防范
        4.3.1 持续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核心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4.3.2 落实好对普惠金融服务站及惠农专管员的约束管理
        4.3.3 加大对乡镇地区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
        4.3.4 培养乡镇居民金融风险意识
        4.3.5 加大对乡镇居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5 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路径的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5.1 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路径的保障措施
        5.1.1 打造敏捷组织
        5.1.2 强化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相关科技人才储备
    5.2 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路径的相关政策建议
        5.2.1 搭建平台化的社会信用体系为乡镇居民提供增信支持
        5.2.2 完善大数据信息协同的共享机制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依据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1.7 质量控制
第2章 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干预项目的发展
    2.1 研究方法和对象
    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研究结果
第3章 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干预项目的验证
    3.1 研究方法和对象
    3.2 干预措施
    3.3 测量工具
    3.4 现场调查
    3.5 数据统计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设计和方法学
    4.2 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推广性
    4.3 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4.4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4.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工作场所超重肥胖干预的行为理论和效果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关于创新型众包任务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众包的产生与发展
        1.1.2 众包的特点
        1.1.3 众包的主要角色
        1.1.4 创新型任务的众包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众包相关研究综述
        2.1.1 众包的定义
        2.1.2 众包的分类
        2.1.3 众包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2.2 众包与竞赛机制
        2.2.1 单阶段众包竞赛
        2.2.2 多阶段众包竞赛
    2.3 众包竞赛中的质量控制
    2.4 线上平台的服务与收费机制
第3章 众包平台关于创新型任务的均衡决策
    3.1 引言
    3.2 基本模型:众包平台对创新型任务的决策问题
        3.2.1 内部创新:一个基准
        3.2.2 情形一:固定收费机制下的创新型众包
        3.2.3 情形二:按比例提成机制下的创新型众包
    3.3 分析和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存在质量阈值的创新型众包竞赛决策问题
    4.1 引言
    4.2 基本模型:发包商存在质量阈值情况下的奖金机制设计
        4.2.1 情形一:单奖金竞赛
        4.2.2 情形二:双奖金机制
        4.2.3 情形三:多奖金机制
    4.3 与无阈值情况下参与者和发包商的收益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阶段创新型众包竞赛的机制设计
    5.1 引言
    5.2 基本模型:不同模式下的双阶段众包竞赛
        5.2.1 情形一:众包竞赛A+众包竞赛B
        5.2.2 情形二:众包竞赛A+薪酬合同B
    5.3 几种特殊情形下两种模式的比较
        5.3.1 公司选择不合作
        5.3.2 子任务A采用同等奖金
        5.3.3 子任务A采用同等奖金且公司选择不合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8)老挝万荣水泥厂项目施工管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相关的理论及分析方法
    2.1 有关理论
        2.1.1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
        2.1.2 跨文化管理理论
        2.1.3 风险管理理论
    2.2 SWOT分析法
3 老挝万荣水泥厂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现状
    3.1 老挝工程项目承包情况
    3.2 老挝万荣水泥厂施工概述
        3.2.1 工程项目概况
        3.2.2 施工质量管理
        3.2.3 进度管理
        3.2.4 主要分项工程的难点、重点分析
        3.2.5 安全管理
        3.2.6 创优计划及实施控制
    3.3 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老挝缺乏健全的工程管理体系
        3.3.2 资金与成本问题
        3.3.3 老挝特殊的气候对工程进度影响大
        3.3.4 资源匮乏,物流运输
        3.3.5 跨文化冲突导致人力资源不足及质量下降
4 老挝万荣水泥厂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分析
    4.1 工程环境概述
    4.2 老挝万荣水泥厂工程施工管理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挑战分析
5 老挝万荣水泥厂工程项目提升策略
    5.1 加强团队建设
        5.1.1 团队精神建设
        5.1.2 团队目标确定
        5.1.3 团队文化建设及分工
        5.1.4 团队协作
        5.1.5 项目施工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
        5.1.6 项目施工管理团队的激励
    5.2 制度建设
        5.2.1 制度建设必要性
        5.2.2 制度建设
    5.3 提高综合竞争力
        5.3.1 提升技术水平
        5.3.2 更新科技设备
        5.3.3 境外结合国内进行资源整合
        5.3.4 增加固定资产,降低成本
    5.4 加强施工管理风险控制
    5.5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5.5.1 尊重人权
        5.5.2 履行环保义务
        5.5.3 满足消费者需求
        5.5.4 促进社会发展
    5.6 融入老挝区域环境,持续发展
        5.6.1 因地制宜、尊重地域文化
        5.6.2 树立良好的形象,传承品牌口碑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权利定位与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的必要性
        1.典型案例
        2.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二)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所面临的困境
        1.“三权分置”政策的形成过程
        2.“三权分置”所面临的立法困境
        3.“三权分置”所面临的实践困境
        4.立法与实践困境对“三权分置”的影响
    (三)研究综述
        1.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概况
        2.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权利属性的争议
        3.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在公示方法上的争议
        4.有关土地经营权的设定与“一物一权”原则契合度的问题
二、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法理基础
    (一)民法所有权理论
        1.所有权及各权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2.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按份共有
    (二)民法用益物权理论
        1.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2.用益物权理论对“三权分置”的作用
    (三)农村集体土地“三权”的物权塑造基础——物权结构性原则
        1.“三权”的物权塑造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契合
        2.土地经营权的设立符合“一物一权”原则
        3.土地流转中的权利保障制度应围绕公示公信原则构建
三、农村集体土地三权的权利定位
    (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定位
        1.“三权分置”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容与特征
        2.“三权分置”背景下集体所有权主体与权能的变化
    (二)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权利定位
        1.土地承包权单独设立是“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一步
        2.土地承包权的内容与特征
        3.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
    (三)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定位
        1.土地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
        2.土地经营权的内容与特征
    (四)农村集体土地“三权”之间的相互关系
        1.集体所有权是承包权、经营权的权利来源
        2.承包权的稳固是经营权保障的制度前提
        3.经营权的流转是所有权和承包权价值的优化
四、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完善
    (一)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司化改革
        1.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市场监管权能
        2.构建“股东大会”式的农民集体决议机制
    (二)兼顾土地承包权固化与土地经营权流转
        1.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退出补偿机制
        2.整合农村土地产权公示规则
        3.引入土地经营权流转强制管理制度
    (三)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在物权立法中的法律表达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表达
        2.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法律表达
        3.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法律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2.5.1 范围管理
        2.5.2 进度管理
        2.5.3 质量管理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2.5.5 沟通管理
        2.5.6 风险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3.5.1 设计到代理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3.5.3 职业化精神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4.2.5 案例讨论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3.5 案例讨论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4.5 案例讨论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4.5.5 案例讨论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6.5 案例讨论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4.7.5 案例讨论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论文的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致谢
附件

四、“HU理论”在承包经营考核方案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划小承包”体制的M电信公司经营单元考核体系研究[D]. 李旭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WDD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陈雨江.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中原银行S分行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路径研究[D]. 贾瑞敏. 河南大学, 2020(02)
  • [6]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D]. 孔静霞. 浙江大学, 2020(01)
  • [7]关于创新型众包任务的决策研究[D]. 程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8]老挝万荣水泥厂项目施工管理提升研究[D]. 赵宏云. 云南大学, 2019(02)
  • [9]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权利定位与制度完善研究[D]. 殷昱.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D]. 陶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  ;  

“HU理论”在合同管理考核项目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