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工程地质环境模糊聚类研究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环境模糊聚类研究

一、Study of Fussy Clustering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GIS(论文文献综述)

朱志松,潘金匹[1](2020)在《模糊聚类理论下的地质工程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质环境因子权重是地质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关键,以沿江某地区为例,选择地形坡度、已有资源为敏感因子,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下水埋深等作为重要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形成评价因子权重分级。建立模糊聚类评判方法,通过评价因子赋值叠加进行地质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

袁欣然[2](2020)在《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人口过多、土地不足和生态污染等问题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日趋严重,加剧了人地矛盾,开发地下设施、加速城市立体化建设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但在开发过程中涌现出各种由地质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威胁着地下设施的安全稳定。现阶段适宜性评价多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系统性和总结性研究较少。因此应综合分析地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为地下设施的规划建设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文献及案例的对比和统计分析,论文从城市地质环境因素入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地下设施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和方法。按照工程地质类型、等级和人口规模综合筛选了7种工程地质亚型的22座城市的46个案例,参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这3种理论,为指标和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专家咨询和总结归纳的方式整理出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和生态条件6项一级指标,并详细总结了指标的特点及具体影响。研究统计了7种地质类型城市的一、二级指标权重范围和案例中指标的选取频率,并对一级指标在适宜性评价中的重要性和优先级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对地下设施开发影响较大的是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影响较小的是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影响排序应以研究区域地质状况为准。统计了46个案例中常见评价方法的应用状况,分别对9种常规评价方法和2种特殊评价方法的原理、特点、应用步骤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开展适宜性评价时建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研究区域情况较简单时可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和可拓评价法进行,场地情况复杂、地质数据量大时可结合神经网络法和变权评价法进行,并用3种补充方法排除地质灾害等开发限制区域。基于以上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分析,以重庆某手机生产基地作为实际案例,选取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开展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适宜性等级分别为Ⅱ级(良)和Ⅰ级(优)。经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场地情况,再根据计算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适宜性评价时推荐优先使用该方法。

崔启程[3](2020)在《基于区间数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水利工程规模宏大,坝址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周期、工程造价和未来的运行安全等重要方面。一旦出现工程地质问题,轻者将延误工期,导致投资增加;重者影响工程运营,或者失去效益;更有甚者,造成水利工程失事,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工作,为水工建设选择合理的场址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目前,关于水利工程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文通过对坝址工程地质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与选取,构建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模型的适宜性进行验证,得到相应的评价结果。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文对工程地质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合水利工程自身特点,采用的区间数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利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区间数理论及TOPSIS方法各自的优势,使分析与评价过程计算简便,结果可靠。(2)本文以坝址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作为目标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等7个准则层指标和相应的21个最底层指标,建立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整个分析与计算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完成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模型的建立。(3)将本文构建的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模型应用于张家坡水库工程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中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较优,适宜工程建设。研究成果对同类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郑子钰[4](2020)在《西藏拥巴乡怒江河段隧道进出口量化选址研究》文中认为拟建交通工程昌都至林芝段的跨怒江特大桥为线路控制性桥位,其桥位选取以地质条件为基础,受控于岸坡位置和隧道洞口位置。为此,本文针对怒江特大桥选址,进行工程地质定性分区研究,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信息量法、修正灰色聚类法并基于python语言和Arc Gis软件进行量化选址研究为确定怒江特大桥进出口位置提供重要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查明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以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为主要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区Ⅰ、Ⅱ、Ⅲ,查明了各分区工程地质特征。在各分区选取典型岸坡进行分析评价。(2)采用三种量化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加权信息量法、修正灰色聚类法)评价岸坡稳定性,对传统的信息量法和灰色聚类法进行了修正。通过层次分析法权重与信息量值相乘,得到加权信息量进行稳定性判定。在传统灰色聚类法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法权重赋予指标权重,并与聚类权相乘得到最终权重。(3)建立了岸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10个评价因子:人类工程活动、风化作用、河流作用、工程地质岩组、坡度、坡高、坡体结构、断裂密度、灾害规模及分布密度。基于地表水文定义划分研究区岸坡单元。基于上述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处理,得出优选岸坡。(4)创立了隧道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体系,包括9个评价因子:岩性、坡度、坡面走向、高程、与山脊线距离、仰坡危岩体规模、与断层距离、与现有公路距离、与对岸相应位置间最短距离。采用栅格单元作为洞口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单元。将优选岸坡地形图通过Arcgis生成10m×10m的DEM栅格模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修正灰色聚类法,运用python语言,得到适宜性分区结果,并在Arcgis中表达栅格适宜性等级。(5)在优选岸坡上赋予洞口位置,通过评价优选岸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岸坡整体稳定性分区,查明危岩体及孤石发育现状及对洞口的威胁,并对该洞口位置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结果对比,验证该洞口位置合理性。循环该步骤,得到优选洞口位置。

郭敏[5](2020)在《基于聚类分析法的韩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城市地处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角。因位于构造交界处,地应力会集,岩层较破碎。同时韩城市是陕西省的主要煤炭开发基地,采煤历史悠久,在开采煤矿时,常产生采空区,因此引发各类地质灾害频发。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在研究区广泛分布,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以韩城市发育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总结了韩城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借助ArcGIS和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运用聚类分析法,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进行韩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韩城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2处,其中:崩塌32处(42.6%),滑坡16处(21.3%),地面塌陷24处(32%)。地质灾害以中小型灾害为主,中小型灾害占灾害总数的90.3%。且人类活动为主要的诱发因素,有58处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占总数的80.6%,其中煤矿开采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因矿山企业生产形成的地质灾害有28处,其中5处为采矿引起的崩塌滑坡灾害,23处为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和东南部的黄土台源区;时间上,主要发生于降雨较多的7、8、9月份。(2)通过ArcGIS数据处理功能和IBM SPSS Statistics 22统计分析功能,分别对韩城市进行危险性和易损性区划。选取9个致灾因子,采用K平均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分为高、中、低、极低危险区,危险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黄土台源区;选取5个承灾因子,以各区镇为评价单元,采取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分为高、中、低、极低易损区,易损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金城区。(3)通过ArcGIS的栅格计算器工具,利用风险性(risk)=危险性(hazard)×易损性(vulnerability)函数,对危险性和易损性区划结果进行叠加计算。将韩城市划分为极低、低、中、高风险区,其中高风险区面积为32.68km2,占总面积的2.06%,分布于金城区和新城区;中风险区面积为99.7km2,占总面积的6.29%,分布于金城区、新城区和龙门镇;低风险区面积为332.51km2,占总面积的20.98%,分布于桑树坪镇、龙门镇、西庄镇、板桥镇和芝川镇;极低风险区面积为1120.09km2,占总面积的70.67%,分布于韩城市的大部分区镇。

李旭[6](2020)在《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许多城市的地面空间已不能满足人类日常需求,地下空间成为了我国一二线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源。在地下工程规划、建设前,若提前探知地质条件,进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评价,可合理地提出地下空间规划建议,有效避免地下空间资源浪费并提高施工建设安全。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评价属于多目标分层分级评价,指标选取与评价区地质条件、开发深度相关,因此指标体系就要结合实际地区进行科学的选取。此外,指标体系中包含很多定性的因素,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地质情况,建立了不同深度的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在各深度的权重值。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基于加权欧氏距离的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分别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最终生成评价区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GIS图和可开发资源量,提出对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和规划的合理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构建了评价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研究地下空间资源和工程类型,从规划和施工的角度分析了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将评价深度分为浅层(0-15m)、次浅层(15-30m)、深层(30-50m),根据案例区的地质条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场地稳定性、岩土体特征、土质均匀性、地下水特征、地形地貌5个一级指标及对应的12个二级指标。(2)建立了两种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结合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特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因子进行隶属度打分,并结合GIS技术实现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和结果可视化。为了修正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隶属度模糊不清的问题,引入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值,采用Python编写了加权欧氏距离的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对比评价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存在部分差异区的原因是模糊综合评价结论中适宜性的隶属度接近。修正后得到案例区的最终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评价等级分区图,并证明了模糊C均值聚类在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评价的可行性及两种评价方法结合的优势。(3)基于GIS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及可视化,提出可行性建议。建立GIS空间数据库,根据指标的等级生成案例区的单因子指标等级分区图。利用ArcGIS中的插值、栅格叠加、栅格转点等工具实现模糊综合评价和模糊C均值聚类评价及最终结果的可视化展示。通过分析单因子等级分区图,对结果中适宜、较适宜、中等适宜、较不适宜的区域提出合理性建议。

毕尧山[7](2019)在《大屯徐庄煤矿7煤顶板涌(突)水特征及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文中提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高居不下,然而我国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矿床充水条件复杂多样,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的各种水害威胁非常严重。频繁发生的矿井水害事故,已成为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主要危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应用,以及开采深度、规模和强度的增大,煤层顶板水害问题变得愈发突出、严重。江苏大屯徐庄煤矿自矿井投产以来,在煤层回采过程中发生过多次较大的顶板涌(突)水事故,顶板砂岩涌(突)水发生频率较高、涌(突)水量较大,对矿井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开展顶板水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以大屯徐庄煤矿7煤顶板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了矿井顶板涌(突)水资料,总结了7煤顶板的涌(突)水特征,系统分析了7煤顶板砂岩及其上覆各含水层的水文与工程地质特征。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理论建立了各含水层富水性指数法评价模型,对7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分界砂岩含水层、J-K底砾岩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了分区评价,选用单位涌水量q对研究区第四系底部含水层富水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三图法”,对即将开采的Ⅱ(3)下山采区7煤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进行了预测,为Ⅱ(3)下山采区煤层顶板水害防治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总结了7煤顶板的涌(突)水特征,主要有:7煤顶板涌(突)水的发生与断裂构造的发育密切相关;7煤顶板上覆含水层对顶板砂岩含水层存在水源补给作用,7煤顶板涌(突)水量变化受上覆含水层补给的影响;顶板涌(突)水发生的频率和水量与采深有关,约600m以浅,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600m以深,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基于各个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岩石强度、岩芯采取率、钻孔冲洗液消耗量、抽水试验结果以及涌(突)水情况等方面资料,评价了各个含水层的工程与水文地质特征。3.选取了影响各含水层富水性的主控因素,利用AHP法、独立性权系数法和乘法合成归一化方法确定了各主控制因素的主观权重、客观权重和综合权重,通过ArcGIS建立了基于AHP与独立性权系数法综合确权的富水性指数法评价模型,对7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分界砂岩含水层、J-K底砾岩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了评价分区。4.基于矿井水文与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与含水层富水性分区评价,确定了Ⅱ(3)下山采区7煤顶板充水水源为7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和分界砂岩含水层,利用“三图法”对Ⅱ(3)下山采区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进行了预测,圈定了该采区7煤顶板涌(突)水防治的靶区,采用类比法预计了该采区工作面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为该采区防治水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图[51]表[46]参[128]

吕海敏[8](2019)在《城市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防灾对策》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城市地铁系统在地面沉降与洪涝灾害(后文中简称为沉涝灾害)联合作用下的风险问题,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暴雨内涝管理模型(SWMM)等手段展开研究。研究工作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定性到定量的逐步细化的分析方法。研究过程中重点探索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地铁系统灾害风险源的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中的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与评估指标模糊数的确定问题;地面沉降诱发的城市地铁系统易损性问题;不同暴雨强度与沉降环境下的地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与防灾对策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的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新的专家意见调查方法与模糊AHP中模糊数的确定方法针对传统专家调查法的不足,提出“19度标”专家调查与系统分析法;即各评估指标对于目标风险的影响程度通过19来量化的方法。通过统计各指标的得分情况和每个得分被选择的次数,用对应的模糊数来反映评估指标的重要程度。该方法分别用来确定区间模糊AHP、三角模糊AHP以及梯形模糊AHP中的对应模糊数。将提出的专家系统分析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来构造对应模糊判断矩阵,作为应用实例对地铁系统建设期风险以及影响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2)评估确定了地面沉降诱发的地铁系统沉降风险等级通过分析区域地面沉降风险来获取地铁系统沿线的沉降风险,从而反映地铁系统的沉降风险。在主观层面,基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专家系统分析法运用到梯形模糊AHP中,来确定评估指标的梯形模糊权重;在客观层面,针对现有集对分析法的不足,提出区间中值集对分析法。采用区间中值集对分析法和现有集对分析法,分析评估指标实际值与等级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对研究区地面沉降脆弱性等级进行评估。采用梯形模糊AHP和集对分析法,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市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基于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运用GIS工具提取出地铁系统沿线的沉降风险等级。(3)评估确定了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等级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等级。主观上,将专家系统分析法应用到区间FAHP,评估指标的权重通过区间模糊数来反映,建立地铁系统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客观上,采用投影寻踪法确定评估指标的客观权重,即通过客观权重修正主管权重,从而确定评估样本的模糊聚类中心矩阵和模糊聚类隶属度矩阵,进而对样本进行分级。以上海市地铁系统的风险评估为例,在区域洪灾风险等级的基础上,确定地铁系统沿线的风险等级来反映地铁系统的洪灾风险,从而构建了洪灾对上海市地铁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评估结果显示,中心城区的地铁系统处于洪灾高风险区。(4)进行了地铁系统沉涝灾害的情景模拟预测运用SWMM与GIS之间的数据转换技术,提出地表水流扩散算法,用来模拟不同暴雨情景和不同沉降环境下的地表积水深度。提出了地铁系统车站出入口是否进水的概化计算公式,用来判断不同暴雨情景下车站是否会发生雨水倒灌。以上述(2),(3)中获得的上海市中心城区地铁系统沉降高风险和洪灾高风险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暴雨情景和不同沉降条件下的定量计算的情景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极端暴雨情景下,内涝积水多发生在地面沉降严重的区域,中心城区沿黄浦江边区域以及长宁区和杨浦区部分区域容易发生积水现象;对车站进水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地铁系统11号线龙耀路站、杨树浦路站、10号线新江湾城站和殷高东路站有可能出现车站进水现象。(5)提出了上海市地铁系统等重大基础设施防灾对策的规划建议根据对上海市地面沉降诱发的城市基础设施风险评估分析结果,建议将嘉定汽车城、宝山钢铁厂和浦东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所在区域纳入现有地面沉降分区中更高一级的防治区。地铁系统的防灾措施按照沉涝灾害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防治I级、II级、III级、IV级和V级。中心城区地铁系统线路位于沉涝防治I级。进一步地,将中心城区地铁系统车站的防汛排涝措施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防洪排涝I-I级、I-II级、I-III级、I-IV级和I-V级。沿黄浦江边的龙耀路站、杨树浦路站等建议采用I-I级防汛排涝措施。

梁鑫[9](2019)在《富平县城区规划用地工程地质分区及工程适宜性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越发频繁,对工程地质有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开展特定区域的工程地质分区和工程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指导该区域的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还能实现对地质环境条件更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促使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和谐共处。本文依据《富平县地震小区划》项目,划定研究区,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现场调查、工程勘探和现场与室内试验,深入分析了场地内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成因及物理力学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选择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建筑场地类别和人工填土厚度为分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工程地质分区采用三级划分:先按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形态进行一级分区;再按二级地貌单元以及岩土体结构等进行二级分区,划分到亚区;最后根据波速脉动结果,以场地人工填土厚度和建筑场地类别为根据划分到段。最终,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10个亚区,14个段。考虑到查明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不仅是为了服务于后期的地震小区划,更是为了服务于工程建设,所以笔者进一步进行了工程适宜性分区的研究,方便为之后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资料和技术指导。本次工程适宜性分区评价在工程地质分区二级分区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地形坡度、地面高程、土层结构、岩土类型、剪切波速、压缩系数、地下水位、填土厚度和湿陷系数9个因子建立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聚类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将研究区划分为适宜(Ⅰ)、较适宜(Ⅱ)、适宜性差(Ⅲ)、不适宜(Ⅳ)4个区。最终的评价结果为石川河河床及漫滩、石川河一级阶地、渭河一级阶地划分为适宜区(Ⅰ),温泉河河床及漫滩、温泉河一级阶地、石川河三级阶地划分为较适宜区(Ⅱ),石川河二级阶地、荆山塬、浮塬划分为适宜性差区(Ⅲ),华阳塬划分为不适宜区(Ⅳ)。

赵忠琦[10](2019)在《基于模糊聚类原理对专家评议法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质要素评序法是我国探矿权出让收益评估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使用地质要素评序法进行矿业权出让收益评估的门槛较高,故该方法应用案例较少。通过对2013—2017年各勘查阶段探矿权的登记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得知,未来地质要素评序法的使用将逐渐提高,有望成为探矿权出让收益评估的主流方法。但是价值指数取值使用的专家评议方法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等问题。本文采用模糊聚类原理,结合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对地质要素评序法的核心,即确定价值指数取值的专家评议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每一类价值指数的取值规律,并根据取值规律是否具有模糊性进行分类。对那些具有可量化的价值指数进行直接定值;对存在模糊性的价值指数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所建立的模型求其值。所以该方法是在专家评议法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改进方法。该优化方法的计算流程主要由收集地质要素评序法评估案例、选择量化指标、建立各类模糊标准模式数据库、确定模糊标准模式隶属函数、将目标区域数据代入各标准模式、进行综合评判等部分组成。本文利用已使用地质要素评序法进行评价的20座金矿的地质数据建立标准模型,并通过Matlab进行正演验证模式正确性。将山东烟台某金矿作为目标探矿权案例,代入模型计算价值指数,并将计算结果与传统探矿权评估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不论在评估速度、质量方面更加符合实际。通过该方法评估的探矿权结果,自动增加到案例数据库中,随着案例数据库的增加,其评估的准确性也会越高。利用该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关联矿种的距离及秩相关系数能较好表示量化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价值指数;2.利用最大涌水量、BQ值、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以及水质等级量化开采技术条件价值指数,其中环境地质因素对于金矿的价值指数取值影响较小;3.地质体熵值与找矿标志价值指数呈正相关分布;4.利用矿区与城镇、道路距离及基础设施熵值量化表示基础设施条件价值指数具有可行性;5.目标区域在标准模式中的最大隶属度对应价值指数范围与目标案例探矿权评估报告结果一致;6.该优化方法与离散化方法相结合,能够求得具体价值指数;

二、Study of Fussy Clustering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G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f Fussy Clustering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GIS(论文提纲范文)

(1)模糊聚类理论下的地质工程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原则及指标的选取
    1.1 评价原则
    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1.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2 评价模型
    2.1 评价单元划分及赋值
    2.2 评价数学模型
3 地质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
    3.1 适宜性分级
    3.2 适宜性分区评价
        3.2.1 地质工程建设适宜区(Ⅰ)
        3.2.2 地质工程建设较适宜区(Ⅱ)
        3.2.3 地质工程建设基本适宜区(Ⅲ)
        3.2.4 地质工程建设适宜性较差区(Ⅳ)
        3.2.5 地质工程建设适宜性差区(Ⅴ)
4 结论

(2)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下设施的开发利用
        1.1.2 目前地下设施开发存在的问题
        1.1.3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理论研究
    2.1 适宜性评价基本原则
    2.2 城市地下设施开发类型
    2.3 地质环境对地下设施开发的影响
    2.4 地下设施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5 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2 协调发展理论
        2.5.3 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理论
    2.6 适宜性评价内容
    2.7 研究方法
    2.8 研究对象
        2.8.1 按城市工程地质类型筛选
        2.8.2 按城市等级筛选
        2.8.3 按城市人口规模筛选
        2.8.4 研究案例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研究
    3.1 指标选取原则
    3.2 评价指标分类及等级划分
        3.2.1 地形地貌
        3.2.2 岩土体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
        3.2.5 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
        3.2.6 生态条件
    3.3 评价指标重要性及优先级分析
        3.3.1 一级指标出现频率分析
        3.3.2 一级指标权重排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4.1 评价方法应用现状
    4.2 常规评价方法研究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3 综合指数法
        4.2.4 灰色评价法
        4.2.5 聚类分析法
        4.2.6 可拓评价法
        4.2.7 其他方法
    4.3 特殊评价方法研究
        4.3.1 神经网络法
        4.3.2 变权评价法
    4.4 评价方法应用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宜性评价实践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形地貌
        5.1.2 岩土体条件
        5.1.3 水文地质条件
        5.1.4 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
        5.1.5 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分级标准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建立判断矩阵
        5.3.2 层次权重总排序
    5.4 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5.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4.2 综合指数法
    5.5 地下设施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
        5.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5.2 综合指数法
        5.5.3 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研究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1 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附录2 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调查问卷

(3)基于区间数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间数模糊层次分析法
    2.1 模糊层次分析法
        2.1.1 概述
        2.1.2 模糊数学
        2.1.3 隶属函数的确定
    2.2 区间数理论
        2.2.1 基本理论
        2.2.2 区间数运算
    2.3 基于TOPSIS的区间数排序法
    2.4 本章小结
3 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模型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3.2 模糊判断矩阵与模糊一致矩阵的获取
    3.3 各指标权重及单因素评判矩阵的确定
        3.3.1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3.3.2 单因素评判矩阵的确定
    3.4 评价与排序结果的计算
        3.4.1 评价结果的确定
        3.4.2 排序结果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评价模型的实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4.2.1 地形地貌
        4.2.2 地层岩性
        4.2.3 水文地质条件
        4.2.4 物理地质现象
        4.2.5 天然建筑材料
        4.2.6 区域地质构造
    4.3 坝址方案及定性分析
        4.3.1 上坝址
        4.3.2 中坝址
        4.3.3 下坝址
        4.3.4 各方案定性比选
    4.4 分析与评价
        4.4.1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4.4.2 单因素区间评判矩阵的确定
        4.4.3 各坝址工程地质评价结果的计算
        4.4.4 各坝址最终排序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1 个人简历
    2 硕士期间参与研究项目
致谢

(4)西藏拥巴乡怒江河段隧道进出口量化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岸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1.2.2 岸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地质选线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水文
        2.1.1 气象
        2.1.2 水文特征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
        2.3.1 地层岩性
        2.3.2 工程地质岩组
    2.4 地质构造
        2.4.1 昌都至林芝段地质构造
        2.4.2 研究区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6.1 新构造运动
        2.6.2 昌都至林芝段历史地震
        2.6.3 研究区地震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岸坡工程地质分区研究
    3.1 研究区工程地质定性分区
        3.1.1 工程地质定性分区原则及依据
        3.1.2 各区工程地质特征
    3.2 典型岸坡工程地质分析评价
        3.2.1 Ⅰ方案岸坡
        3.2.2 Ⅱ方案岸坡
        3.2.3 Ⅲ方案岸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岸坡稳定性量化分区研究
    4.1 量化评价理论
        4.1.1 模糊综合评判法
        4.1.2 加权信息量法
        4.1.3 修正灰色聚类分析法
    4.2 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4.3 岸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4.3.1 岸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岸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取值和分级
    4.4 评价单元划分
    4.5 岸坡稳定性研究
        4.5.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岸坡稳定性研究
        4.5.2 基于加权信息量法的岸坡稳定性评价
        4.5.3 基于修正灰色聚类分析法的岸坡稳定性研究
        4.5.4 三种方法结果对比
    4.6 岸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4.6.1 岸坡稳定性分区量化评价结果分析
        4.6.2 量化评价结果与工程地质分区比照
        4.6.3 优选岸坡定性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洞口工程选址研究
    5.1 研究思路与路线
    5.2 优选岸坡工程地质评价
        5.2.1 工程地质条件
        5.2.2 岸坡整体稳定性分区研究
        5.2.3 危岩体及孤石发育现状
    5.3 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5.4 评价模型建立暨单元划分
    5.5 洞口工程适宜性研究
        5.5.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
        5.5.2 基于修正灰色聚类分析法的洞口工程适宜性评价
        5.5.3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对比
        5.5.4 量化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5.6 贯通线洞口位置综合评价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隧道洞口工程适宜性模糊综合评判pyhon源程序
    B.隧道洞口工程适宜性修正灰色聚类分析pyhon源程序

(5)基于聚类分析法的韩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聚类分析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地震
        2.2.3 地形地貌
        2.2.4 地质构造
        2.2.5 地层岩性
        2.2.6 水文地质条件
        2.2.7 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
        2.2.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第三章 韩城市地质灾害特征及规律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3.1.1 地质灾害类型
        3.1.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和孕育条件
        3.2.1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2.2 地质灾害孕育条件
第四章 韩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区划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概述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K平均聚类分析方法的危险性分级
        4.3.1 K平均聚类分析方法
        4.3.2 基于SPSS的K平均聚类分析
        4.3.3 基于SPSS分类结果处理
        4.3.4 危险性等级划分及区划
第五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5.1 地质灾害易损性概念
    5.2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5.3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易损性分级
        5.3.1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5.3.2 基于SPSS的系统聚类分析
        5.3.3 基于SPSS分类结果的地质解释
第六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6.1 地质灾害风险性概念
    6.2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方法
    6.3 基于Arc GIS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6.4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评价研究概况
    1.3 目前研究的趋势和不足
        1.3.1 国内外研究趋势
        1.3.2 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 地下空间资源特点及工程分类
        2.1.1 地下空间资源特点
        2.1.2 地下工程分类
    2.2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地形地貌特征
        2.2.2 岩土体工程特征
        2.2.3 水文地质特征
        2.2.4 场地特征
    2.3 建立地下空间资源评价体系
        2.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2.3.2 评价深度选取
    2.4 本章小结
3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质量评估方法
    3.1 层次分析法
        3.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1 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
        3.2.2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3.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3.3.1 FCM基本原理
        3.3.2 实现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GIS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质量评价
    4.1 GIS简介及优势
        4.1.1 GIS简介
        4.1.2 基于GIS技术的优势
    4.2 基于GIS的指标数据
        4.2.1 GIS的数据类型
        4.2.2 GIS数据整理
    4.3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4 建立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质量评价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工程资料背景
        5.1.2 地理位置及地面现状
        5.1.3 地形地貌
        5.1.4 场地稳定性
        5.1.5 区域地质条件
        5.1.6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5.1.7 水文地质
    5.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3 研究区指标因子等级划分
    5.4 案例区单因子分区图
    5.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6 模糊综合评价
        5.6.1 案例区的模糊评价集
        5.6.2 确定隶属度值
        5.6.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5.7 模糊C均值聚类评价
        5.7.1 建立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
        5.7.2 模糊C均值聚类评价结果
    5.8 结果对比及修正
        5.8.1 误差分析
        5.8.2 修正后的结果
    5.9 案例区的地下空间规划和选址建议
    5.10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大屯徐庄煤矿7煤顶板涌(突)水特征及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涌(突)水特征研究现状
        1.2.2 含水层富水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徐庄煤矿7煤顶板涌(突)水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矿井位置与生产概况
        2.1.2 矿井地质概况
        2.1.3 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2.2 徐庄煤矿涌(突)水概况
    2.3 徐庄煤矿7煤顶板涌(突)水特征分析
        2.3.1 断裂构造对7 煤顶板涌(突)水的影响
        2.3.2 上覆含水层对7 煤顶板砂岩含水层涌(突)水的补给
        2.3.3 7煤顶板涌(突)水水量变化特征
        2.3.4 7煤顶板涌(突)水与深度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徐庄煤矿7煤顶板砂岩及上覆含水层水文与工程地质特征
    3.1 7煤顶板水文与工程地质特征
        3.1.1 7煤顶板工程地质特征
        3.1.2 7煤顶板水文地质特征
    3.2 分界砂岩含水层水文与工程地质特征
        3.2.1 分界砂岩含水层工程地质特征
        3.2.2 分界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3.3 J-K底砾含水层水文与工程地质特征
        3.3.1 J-K底砾岩含水层工程地质特征
        3.3.2 J-K底砾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3.4 第四系含水层水文与工程地质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徐庄煤矿7煤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评价与分区
    4.1 基本原理
        4.1.1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述
        4.1.2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4.1.3 独立性权系数法概述
        4.1.4 主、客观权重的乘法合成归一化
    4.2 7煤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预测与分区
        4.2.1 主控因素的确定与分析
        4.2.2 主控因素综合权重的确定
        4.2.3 基于综合确权的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指数法评价模型的建立
        4.2.4 7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分区与评价
    4.3 7煤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与评价
        4.3.1 分界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分区与评价
        4.3.2 J-K底砾含水层富水性分区与评价
        4.3.3 第四系底部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Ⅱ(3)下山采区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5.1 Ⅱ(3)下山采区概况
    5.2 Ⅱ(3)下山采区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
        5.2.1 直接充水含水层冒裂安全性分区
        5.2.2 间接充水含水层冒裂安全性分区
    5.3 Ⅱ(3)下山采区顶板充水条件分区
        5.3.1 Ⅱ(3)下山采区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涌(突)水条件评价
        5.3.2 Ⅱ(3)下山采区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涌(突)水条件评价
    5.4 Ⅱ(3)下山采区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评价
    5.5 Ⅱ(3)下山采区工作面涌水量预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城市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防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沿海城市沉涝灾害
        1.1.2 地铁系统发展概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地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地铁系统灾害及风险综述
        2.2.1 建设期常见灾害
        2.2.2 运营期常见灾害
        2.2.3 地铁系统灾害特点
        2.2.4 地铁系统风险分析
        2.2.5 分析总结
    2.3 地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2.3.1 定性评估方法
        2.3.2 定量预测方法
        2.3.3 综合评判法
        2.3.4 分析总结
    2.4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沉降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4.1 地面沉降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4.2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的影响
        2.4.3 分析总结
    2.5 地铁系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5.1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2.5.2 地铁系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2.5.3 分析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铁系统灾害风险源识别与评估
    3.1 引言
    3.2 专家咨询系统
        3.2.1 传统问卷调查法
        3.2.2 “1~9 度标”专家系统分析法
    3.3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3.1 传统层次分析法(AHP)
        3.3.2 基于三角模糊AHP确定指标权重
    3.4 案例分析
        3.4.1 工程背景
        3.4.2 风险因子识别
        3.4.3 基于专家系统确定模糊判断矩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沉降风险评估
    4.1 引言
    4.2 基于梯形模糊AHP确定指标权重
        4.2.1 梯形模糊数的概念
        4.2.2 梯形模糊AHP
    4.3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评估
        4.3.1 集对分析法的原理
        4.3.2 集对分析模型
        4.3.3 区间中值集对分析模型
    4.4 实例应用
        4.4.1 风险因子识别
        4.4.2 梯形模糊AHP确定指标权重
        4.4.3 SPA确定脆弱性等级
        4.4.4 综合风险
        4.4.5 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基于区间FAHP确定主观权重
        5.2.1 区间模糊数及区间模糊矩阵的定义
        5.2.2 区间FAHP求权重
    5.3 基于投影寻踪法确定客观权重
        5.3.1 差分进化算法
        5.3.2 投影寻踪模型
    5.4 组合权重模糊聚类洪灾风险评估
        5.4.1 组合权重计算方法
        5.4.2 模糊聚类模型
    5.5 实例分析
        5.5.1 构建评估体系
        5.5.2 确定评估指标权重
        5.5.3 组合权重风险分析
        5.5.4 沉涝灾害风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情景模拟预测
    6.1 引言
    6.2 基于SWMM与 GIS沉涝灾害分析
        6.2.1 SWMM模型原理
        6.2.2 SWMM模型与GIS集成
        6.2.3 SWMM与 GIS沉涝模拟
    6.3 积水扩散模型
        6.3.1 积水扩散算法
        6.3.2 算法的优点
    6.4 实例研究
        6.4.1 划分汇水子面积
        6.4.2 SWMM计算地表径流
        6.4.3 不同暴雨情景积水分析
        6.4.4 不同沉降环境积水分析
        6.4.5 分析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海地铁系统安全运营防灾规划对策
    7.1 引言
    7.2 地铁系统沉降防治对策建议
        7.2.1 区域地面沉降防治区划
        7.2.2 地铁系统沿线沉降防治建议
    7.3 地面沉降对防汛工程的影响
        7.3.1 防汛工程沉降特征
        7.3.2 地面沉降对防汛墙的影响
    7.4 地铁系统洪灾防控对策建议
        7.4.1 上海市防洪排涝对策规划
        7.4.2 地铁系统防洪建议
        7.4.3 地铁系统站点防洪排涝对策建议
        7.4.4 地铁系统车站排水措施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地铁系统风险源识别与方法研究
        8.1.2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沉降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8.1.3 地铁系统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8.1.4 地铁系统沉涝灾害情景模拟预测研究
        8.1.5 上海地铁系统安全运营防灾对策建议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A 济南地铁建设综合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B 集对分析法计算指标联系度
附录C 地面沉降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D 高风险区地铁系统沉降量
附录E 地铁系统洪灾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F 区间模糊AHP判断矩阵
附录G 积水扩散伪代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富平县城区规划用地工程地质分区及工程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2.2 气象与水文
    2.3 地质构造
    2.4 主要断层
    2.5 地震活动
        2.5.1 区域地震活动
        2.5.2 近场地震活动
    2.6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地震地质条件勘测
    3.1 地质调查
    3.2 工程地质勘探
    3.3 现场剪切波速试验
    3.4 场地类型划分
    3.5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4.1 地貌类型及主要特征
        4.1.1 温泉河冲积平原
        4.1.2 石川河冲积平原
        4.1.3 黄土台塬
        4.1.4 渭河冲湖积平原
    4.2 地层岩性
        4.2.1 第四纪地层
        4.2.2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4.2.3 地层结构类型及其特征
    4.3 水文地质特征
    4.4 不良地质现象
        4.4.1 地裂缝
        4.4.2 黄土震陷
        4.4.3 砂土液化
        4.4.4 不稳定斜坡、滑坡
    4.5 小结
第五章 富平县城区规划区工程地质分区
    5.1 工程地质分区原则和依据
        5.1.1 工程地质分区概述
        5.1.2 分区原则
        5.1.3 分区依据
    5.2 工程地质分区
        5.2.1 分区概述
        5.2.2 各区工程地质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糊聚类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工程适宜性评价
    6.1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工程适宜性分区
        6.1.1 模糊聚类分析法
        6.1.2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原理和步骤
        6.1.3 模糊聚类
    6.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工程适宜性分区
        6.2.1 模糊综合评判法
        6.2.2 模糊综合评判法步骤
        6.2.3 模糊评判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模糊聚类原理对专家评议法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模糊聚类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质要素评序法价值指数评判标准分析
    2.1 地质要素评序法简介
        2.1.1 地质要素评序法基本原理
        2.1.2 地质要素评序法与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的关系
    2.2 价值指数评判准则分析
        2.2.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显示
        2.2.2 找矿标志显示
        2.2.3 矿化强度及蕴含规模显示
        2.2.4 矿石质量及选矿加工性能显示
        2.2.5 开采技术条件显示
        2.2.6 矿产品及矿业权市场条件显示
        2.2.7 基础设施条件显示
    2.3 对价值指数量化指标的讨论
        2.3.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价值指数量化指标分析
        2.3.2 找矿标志价值指数量化指标分析
        2.3.3 开采技术条件价值指数量化指标分析
        2.3.4 基础设施条件价值指数量化指标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模糊聚类原理下价值指数模糊模型构建
    3.1 模糊聚类原理
        3.1.1 模糊聚类原理概述
        3.1.2 模糊聚类分析
        3.1.3 模糊模式识别
        3.1.4 模糊综合评判
    3.2 基于模糊聚类原理构建价值指数数据库模型
        3.2.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价值指数模糊模式模型构建
        3.2.2 找矿标志价值指数模糊模式模型构建
        3.2.3 开采技术条件价值指数模糊模式模型构建
        3.2.4 基础设施条件价值指数模糊模式模型构建
    3.3 小结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案例介绍
        4.1.1 目标区域基本情况
        4.1.2 目标区域地质情况
        4.1.3 目标区域矿体特征
    4.2 目标区域价值指数量化指标计算
        4.2.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4.2.2 找矿标志
        4.2.3 矿化强度及蕴藏规模
        4.2.4 矿石质量及选矿加工性能
        4.2.5 开采技术条件
        4.2.6 矿产品及矿业权市场条件
        4.2.7 基础设施条件
    4.3 结果分析
        4.3.1 确定模糊价值指数的标准模式
        4.3.2 准确性检验
        4.3.3 对于结果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Study of Fussy Clustering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GIS(论文参考文献)

  • [1]模糊聚类理论下的地质工程适宜性研究[J]. 朱志松,潘金匹. 世界有色金属, 2020(22)
  • [2]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 袁欣然.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基于区间数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研究[D]. 崔启程. 郑州大学, 2020(02)
  • [4]西藏拥巴乡怒江河段隧道进出口量化选址研究[D]. 郑子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聚类分析法的韩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 郭敏. 长安大学, 2020(06)
  • [6]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D]. 李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大屯徐庄煤矿7煤顶板涌(突)水特征及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评价[D]. 毕尧山.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8]城市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防灾对策[D]. 吕海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富平县城区规划用地工程地质分区及工程适宜性评价[D]. 梁鑫. 长安大学, 2019(01)
  • [10]基于模糊聚类原理对专家评议法的优化研究[D]. 赵忠琦.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环境模糊聚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