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领导班子生活将有特色——39条意见提交民主生活大会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领导班子生活将有特色——39条意见提交民主生活大会

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领导班子生活会有特色——39条意见提交民主生活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1](2019)在《科普场馆环境教育活动决策过程研究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选择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为基础,用“满意决策”模式来分析以植物园为代表的科普场馆组织决策过程及其成效得失。以国内新成立的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这样一个“院地合作”的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综合国内外植物园组织决策框架、机制和绩效评估,重点分析辰山植物园环境教育活动决策机制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决策过程中的局限性以及公众的反应与评价,来探讨影响科普场馆决策成效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发现,中国的科普场馆绝大多数为事业单位体制,在现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体制内,均意识自身有着环境教育的责任,但对于什么是环境教育、重要性为何,如何规划、如何执行成功的活动、如何评估,仍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方法,环境教育成效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从研究问题上看,目前中国教育导向升学主义挂帅,青少年儿童与大自然的断裂所导致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点现代病。植物园等科普场馆即使构建理事会制度与决策机制,但是实际操作上大多数场馆仍然按照“三重一大”行政办公会和党委会的会议决策制度来执行各项决策,从环境教育活动决策方向和决策成效上仅限于领导班子决策层面,具体执行决策的中层管理部门在程序、知识、技术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缺少专业性主题和评价标准体系,面向青少年环境教育活动决策的评价研究仍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对比英国邱园等世界知名欧美植物园董事会领导下的环境教育做法差距甚大。第三,科普场馆外联的创意和社会资源不够丰富,虽部分环境教育活动是由社会团体,如非营利组织、环境教育型企业来提案、策划和宣传运作,与场馆合作完成,但外联单位等社会层面促进事业单位科学决策的作用并不明显,难以从“自治”转变为“共治”。通过研究上海辰山植物园大型环境教育活动案例,分析其经验、问题与未来应该解决的对策,关键在于科普场馆的领导班子对环境教育活动的认识是否深入。其次,场馆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专业化程度也会直接影响环境教育活动实施成效。最后,在科普场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能否联合全社会的环境教育资源,借助外脑,举办一系列成功精彩的环境教育活动也很重要。因此,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要提升中国科普场馆的品质,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推动落实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会议决策机制,丰富理事会成员构成,真正发挥决策作用。二是加强科普场馆各级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提升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科普教育人员定期培训。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塑造科普教育活动品牌。最后,多学科的交叉、协同与综合运用,拓宽环境教育活动的受众面,积极引入学校、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全社会的多元教育资源,发挥公共开放性科普场馆的高起点和大平台的作用和优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提升环境教育活动的品质和社会美誉度。通过整合内外部的资源来自主完成一系列目标,使科普场馆成为动态的、有创造力的地方,并对现实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冯志峰[2](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靳丽莹[3](2012)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及其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省份,在保护区建设速度、规模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尽管如此,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实践中重数量轻质量、管理滞后于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尖锐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深刻影响了保护区职能的发挥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对制约管理水平的关键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积极探讨增进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途径和方式,是新时期广东省乃至全国自然保护事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引入有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实践,采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设计了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适性的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共14类36项100个指标,并对指标评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阐释,使其兼具客观性、定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本文运用所设指标体系对广东全省213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进行了逐项评分,结果显示:广东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20%达到优秀,80%达到良好;5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32%达到优秀,60%达到良好;155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中34%达到优秀,49%达到良好。评估结果反映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在规划设计、管理制度、资源保护工作、社区协调性等方面取得显着成就,而在经费保障、科研平台建设、执法职能等方面则有待改善。针对评估结果,为促进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自然、经济、制度三个方面提出十项影响保护区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其权重,认为其中作用最显着的三大因素分别是权属、资金和开发利用问题,其权重分别达到0.1458、0.3501和0.2003。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这三个关键因素的表现形式、形成机理及作用于保护区管理的现实路径,为消除发展障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基于分析结论,本文针对建设管理实践提出改进策略,包括开启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长期监测体系、优化自然保护区土地产权制度、拓宽保障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融资机制以及完善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经营策略等。

马彩华[4](2007)在《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文中指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全球环保浪潮日益高涨。各国的经验表明:公众参与极大地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作为环境法的准则之一,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在参与范围、形式、程序、途径以及法律保障等相关理念的探讨与实践等方面多有建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日趋增强,参政议政的民主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公众参与既为世界潮流之所向,也是中国现实之需要。公众参与是推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力量,更是一种遏制环境违法的“大规模建设性武器”。因为任何环保问题都会影响特定或普遍公众的利益,公众就会基于对利益的关注而主动投身到环保活动之中,而他们在为自己利益奔走呼吁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全社会的利益。推动环保事业,要从民众素质和公德层面去强调环境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完善环保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从而引入有效的公众参与,为环保事业提供自下而上的持续推动力。有效的公众参与,有赖于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保障。首先,公众的有效参与,要以环保信息充分、及时的披露为前提。其次,要完善可靠的专家论证和咨询制度。最后,环保公众参与离不开有序的“利益组织化”。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进行了剖析、归纳,结合国内外事例对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环境管理特色的公众参与的建议与构想。第一部分,阐述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问题的引入。主要从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加剧、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背景、政府职能转变和环境管理理念、非营利机构的发展以及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另外,通过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公众参与可以降低成本的计算模型,进一步说明了公众参与的作用对中国环境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第二部分,对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机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公众环境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方式、参与的依据、理论及实施机制,直到公众参与的法律价值及法律制度保障,尤其对NGO组织的作用等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探讨了其实用性。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国和国(境)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产生、发展、现状及主要机制的总结,发现国内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识及参与水平存在诸多差异。究其原因除了与国情、文化等有关外,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笔者也较详细阐述了环境教育及其演变,同时也分析了国内外环境教育的交叉点和分散点,以供借鉴。第四部分,作为实践的检验,本章通过三个项目,即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示范项目、山东名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园项目填海工程、东营黄河口文蛤海洋特别保护区项目对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进行了详细剖析。从前二个工程项目可以看出,公众并不缺乏参与的热情,只不过需要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发布详尽的信息。亲身实践的第三个项目,深感不同群体的利益的强烈影响。但应当承认,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使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相关机制更显得必要。第五部分,作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研究的落脚点,由中国与国(境)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现状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机制,笔者提出了政府、企业及公众三位一体的公众参与模式和全程周期式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模式,以及如何保证NGO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建议。结论部分,提出了尚存的诸多不足,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本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意义。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经济与环境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如何更好地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除了政府的出谋划策、企业的身体力行,更为重要的还是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许多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很有成效,我国显得有些滞后。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推进其实践,对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要理论意义。第二,实践及应用。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示范项目、山东名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园项目填海工程、东营黄河口文蛤海洋特别保护区等项目无不说明了公众的积极参与对项目的建设及环境保护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创新点。由于我国国情、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特别是计划经济和行政集权的长期影响,致使在我国谈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显得有些新奇和超前,在环境保护方面尤为突出。但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趋势会很快被广大公众所认可,在中国这方面的事例也越来越多,如2006年的圆明园事件。总之,本文从公众参与的角度为环境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以经济转轨国家为研究背景的佐证,突出体现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以及其在中国环境管理政府导向中的运用。

法玉宾[5](2005)在《用发展业绩作为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标准——元江县“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文中研究说明

段治文[6](2004)在《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文中研究指明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较多的是侧重在对科技史的研究,而对科学文化史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尝试突破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力图从思想文化史角度,依据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的体制建构以及科学文化观念变迁等三个层次,对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历程进行新的观照。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无序、散漫和缺乏目标的状态,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在探讨中国近代科技的源起及其历史文化缺陷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按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科技建制以及科学文化观的变迁。其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新意的探索:比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及政策环境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建国以来三代领导集体的视野和重要探索;在科技发展建制上,文章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当代中国科学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就是建国初期新体制的建立、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上,文章第一次揭示了科技大潮与社会主义思潮两次历史性合流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上,文章更是首次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经历了“人民科学观”、政治化科学观以及理性化科学观三种形态的历史转换,等等。 通过对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文化思考,本文认为:经过长期曲折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深入人心,中国不可能再回到以往那种不重视科学以致反科学的老路上去。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目前中国不仅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而且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问题上更是存在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探索中国本土科学技术发展的出路,推动中国原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等,仍是今日中国的严峻课题。 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实现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的融合,以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而且要实现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以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更要通过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冲破传统的制约科学发展的文化观念,以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这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必由之路。

章建,王学建[7](2003)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领导班子生活会有特色——39条意见提交民主生活会》文中研究说明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党委于2002年12月上旬组织召开了2002年度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党委书记陈进主持了民主生活会。昆明分院党组副书记黄建冲到会指导。民主生活会之前,该园党政办公室根据党委要求,专文通知各党支部收集反馈广大党员职工对园领导班子的意见与建议。会议期间,党政办公室将收集的意见汇总整理形成39条意见,提交给每一位参会人员。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交

黄建国[8](2001)在《以新世纪为新起点 推动事业再上新台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认真总结过去,精心筹划未来,努力做好当前工作,对于推动各项事业在今后五年登上一个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十五”计划的编制 1.科学确定基本指导思想。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世纪,西双版纳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旅游兴州、生物强州、口岸活州、文化立州、依法治州’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民族、资源、区位三大优势,稳步发展以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边境风光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加快发展以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重点的生物经济,积极

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领导班子生活会有特色——39条意见提交民主生活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领导班子生活会有特色——39条意见提交民主生活会(论文提纲范文)

(1)科普场馆环境教育活动决策过程研究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2 研究现状
    2.1 组织决策理论模型
        2.1.1 影响组织决策的外部因素
        2.1.2 组织决策理论模型
    2.2 已有理论研究综述
    2.3 科普场馆组织决策现状
        2.3.1 “三重一大”组织决策制度
        2.3.2 植物园的历史和功能
        2.3.3 植物园组织决策现状
3 辰山植物园组织决策机制
    3.1 辰山植物园组织建设
    3.2 决策层的产生与组成
    3.3 辰山植物园决策制度及其问题分析
        3.3.1 重大议题与决策机制的相关规定
        3.3.2 议事决策程序
        3.3.3 实际决策准备过程
        3.3.4 行政办公会和党委会集体决策程序
        3.3.5 决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分析
4 辰山植物园环境教育活动决策过程分析
    4.1 环境教育活动理论研究
        4.1.1 辰山植物园环境教育研究方法
        4.1.2 辰山植物园环境教育活动的目的
        4.1.3 环境教育活动决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4.2 对辰山植物园环境教育活动议事决策过程的问题分析
5 对策建议
    5.1 完善科普场馆决策和管理机制的建议
    5.2 对科普场馆策划实施环境教育活动的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3)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程
        1.2.3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准备
        1.4.1 文献研究
        1.4.2 实地调查
        1.4.3 数据收集
        1.4.4 方法准备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有效管理理论
        2.1.1 有效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2.1.2 有效管理理论的内容
        2.1.3 基于有效管理理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
    2.2 产权理论
        2.2.1 产权的提出
        2.2.2 产权的内涵
        2.2.3 产权的分类
        2.2.4 基于产权理论的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分析
    2.3 公共财政理论
        2.3.1 公共财政理论的提出
        2.3.2 公共财政理论的分类
        2.3.3 公共财政的内涵
        2.3.4 公共财政的特征与职能
        2.3.5 基于公共财政理论的自然保护区资金引入分析
    2.4 博弈论
        2.4.1 博弈论的提出及发展
        2.4.2 博弈的基本要素
        2.4.3 博弈的类型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2.5.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2.5.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
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3.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背景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经济背景
        3.1.3 广东省对自然保护事业的社会需求
    3.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进程
    3.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3.3.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
        3.3.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
        3.3.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3.4 发展形势甄别与应对
    3.5 本章小结
4.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4.1 有效管理评估的目标和内涵
    4.2 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和思路
        4.2.1 指标体系及建立原则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3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4.3.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
        4.3.2 指标的筛选
        4.3.3 指标的确立和归并
    4.4 指标测度及方法选择
        4.4.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
        4.4.2 本研究测度方法的选取
    4.5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方案的实施
    5.2 评估结果回收与处理
    5.3 评估结果分析
        5.3.1 分项统计和分析
        5.3.2 综合分析
    5.4 评估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影响因素的确定
        5.4.2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中的土地权属因素分析
    6.1 权属问题作用于保护区有效管理的路径与机理
        6.1.1 有关概念的界定
        6.1.2 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的缘起和演进
        6.1.3 权属问题对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影响
    6.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的表征
        6.2.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地权构成及其来源
        6.2.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的表现形式
    6.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6.3.1 SCP分析范式的引入及模型构建
        6.3.2 基于SCP模型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权属问题分析
    6.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问题的破解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资金问题研究
    7.1 资金投入支持保护区有效管理的一般原理
        7.1.1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经济学属性分析
        7.1.2 经济属性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资金供给
        7.1.3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资金支持的经济学机理
    7.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机制及投资效率
        7.2.1 资金投入机制
        7.2.2 基于绩效评价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投资效率分析
    7.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资金需求分析
        7.3.1 保护区建设的资金需求
        7.3.2 保护区管理的资金需求
    7.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资金供求失衡的成因
        7.4.1 投资带动力不足
        7.4.2 投资引诱力不足
        7.4.3 投资机制创新不足
    7.5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资金支持体系构建
    7.6 本章小结
8. 广东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8.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8.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8.2.1 生态旅游开发的市场需求
        8.2.2 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
        8.2.3 生态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
        8.2.4 生态旅游开发的配套优势
    8.3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8.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8.3.2 本文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8.4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博弈分析
        8.4.1 当地政府——保护区的动态博弈
        8.4.2 保护区——开发商的动态博弈
        8.4.3 开发商——社区居民的动态博弈
    8.5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8.5.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最优路径
        8.5.2 其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8.6 本章小结
9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策略研究
    9.1 开启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长期监测体系
    9.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
        9.2.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土地产权制度优化选择
        9.2.2 社区共管的产权制度优化
    9.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融资机制
        9.3.1 资金的投入机制
        9.3.2 资金使用机制
        9.3.3 资金管理机制
    9.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实现的经营策略
        9.4.1 发展目标定位
        9.4.2 经营项目创新
        9.4.3 生态旅游经济模式实施的步骤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历
获奖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1 参与有效管理评估的广东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名录
附录2 开展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调查表

(4)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问题的引入
    1.1 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加剧
    1.2 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
    1.3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1.4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义
2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机制
    2.1 公众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2.2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依据
    2.3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理论
    2.4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实施机制
    2.5 公众参与的法律价值及法律制度体现
    2.6 讨论与小结
3 中国与国(境)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现状比较
    3.1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现状及主要机制
    3.2 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概况及主要机制
    3.3 中国与国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机制、环境意识及参与水平比较
    3.4 中国与国(境)外环境教育的对比
    3.5 国(境)外公众参与对中国的借鉴
    3.6 讨论与建议
4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机制
    4.1 我国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情势与建议
    4.2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3 进一步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相关机制
    4.4 让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共同发挥作用
    4.5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5 中国特色环境管理公众参与体系的构建
    5.1 中国环境问题及公众参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5.2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模式研究
    5.3 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及相应机制的构建
    5.4 讨论与建议
6 总结与讨论
    6.1 公众环境意识提高是关键
    6.2 公众参与及其在我国存在的不足
    6.3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建议与构想
    6.4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创新点
    6.5 论文存在不足与今后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中国近代科学的源起及其历史缺陷
一、 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新开端
    (一) 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科学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 新中国科学的重建
        1 科研机构的组建与中国科学新体制的建立
        2 科学人才的集聚与自然科学界的大团结
        3 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三) 科学文化观的第一次转型与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1 科学文化观的转型与“人民科学观”的历史奠定
        2 自然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本士化
        3 对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二、 第一代领袖群体的科技战略思想
    (一) 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观
    (二) “向科学进军”的主要思想和实践
        1 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2 切实解决好知识分子问题,努力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
        3 科技发展要与中国实际结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4 走群众路线,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合流与历史迷途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 科学体制的转换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1 建国之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变革
        2 建国以后科学体制的转换与“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二) 科学建制国家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世界科学建制发展的新动向
        2 中国现代化后发展特点的历史要求
        3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作用和反思
        1 科学规划和政策的制定
        2 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3 “大科学”体制下取得的突出成果
        4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的“大科学”体制
四、 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文化观的历史迷途
    (一) 科学文化观的第二次转型与“政治化科学观”的确立
    (二) 科学政治化的背景及原因探析
        1 历史原因:人民科学观的进一步发展与高度政治化的形势
        2 根本原因:整风与反右后全社会政治意识畸形转向并向各领域渗透
        3 现实原因:急于求成,全面大跃进形势的推动
        4 内在原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泛起
    (三) 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与民众科学文化的畸形发展
        1 群众性的科技协作网建立
        2 群众性科技革新运动全面开展和畸形演变
    (四) 科学与反科学仅一步之遥
五、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一) 邓小平的科技战略思想的演进
        1 拨乱反正“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开端
        2 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深化
    (二) 江泽民对科技战略思想的发展
        1 科技动力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基础
        2 科教兴国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 技术创新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核心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再度合流
        1 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深刻阐述和新认识
        2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再度历史性汇流的战略展开
六、 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变革及其影响
    (一)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
        2 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
        3 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二) 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体现
        1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2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法制体系
        3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奖励制度
        4 开始建设并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三) 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七、 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的新发展
    (一) 科学文化观的再次转型与“理性化科学观”的初步形成
        1 科学文化观再次转型的历程
        2 对科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理性化的时期
    (二)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与民众科学素养评价
        1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
        2 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三) 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
八、 21世纪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二) 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
    (三) 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
    (四) 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
附录一: 科学中国的历程:1949-2004年重要文献编目
附录二: 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团体一览表
附录三: 作者在中国科技文化史领域发表的相关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领导班子生活会有特色——39条意见提交民主生活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普场馆环境教育活动决策过程研究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D]. 王锐.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2]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及其发展研究[D]. 靳丽莹.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4]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 马彩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5]用发展业绩作为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标准——元江县“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J]. 法玉宾. 创造, 2005(12)
  • [6]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 段治文. 浙江大学, 2004(03)
  • [7]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领导班子生活会有特色——39条意见提交民主生活会[J]. 章建,王学建. 科学新闻, 2003(01)
  • [8]以新世纪为新起点 推动事业再上新台阶[J]. 黄建国. 云南政报, 2001(05)

标签:;  ;  ;  ;  ;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领导班子生活将有特色——39条意见提交民主生活大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