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酸活化土壤养分及对作物吸收铁磷的影响

柠檬酸活化土壤养分及对作物吸收铁磷的影响

一、柠檬酸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及对作物吸收Fe、P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爱姣[1](2021)在《不同根系类型作物/品种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文中指出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第二大矿质营养元素,参与植物代谢、调节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是植物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所需磷营养主要依赖于根系从土壤中吸取,然而土壤中磷元素极易被固定,形成难以被植物根系直接截获并吸收的化合物,导致磷肥的投入收益较低,造成磷资源的浪费及相应的环境污染,因此,提高作物磷吸收效率,增加对土壤中现存磷的吸收利用,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根系是植物与土壤直接互作的器官,不同种属植物根系有其特殊性,在应对低磷胁迫环境时表现出具有物种典型特征的可塑性反应,为提高土壤磷的作物有效性提供了可能。本文选取了5种不同根系类型的代表性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白羽扇豆和窄叶羽扇豆),采用高通量半水培根系表型观测系统(第二章)和根箱土培技术(第三章和第四章),开展了苗期各作物及品种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试验,揭示了不同作物响应低磷胁迫的应答机制及其对低磷环境的适应能力。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低磷胁迫显着降低了小麦和玉米的总根长、总根面积、垂直根长、平均直径及种子根数,但促进了细小侧根的长度(显着水平P<0.05,全文同);小麦和玉米通过增加细根长度来增加对磷的吸收,降低了根系的勘探成本;增加了根系在0–30 cm表层分布比例,提高磷利用效率,提高对低磷环境的适应性;但未发现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显着变化(根箱试验)。因此,须根系的小麦和玉米主要通过调整根系表型性状来响应低磷胁迫;玉米地上部生长需磷量大,根系发达,玉米的磷吸收效率高于小麦1.7(根箱试验)到2.2倍(半水培试验)。(2)低磷胁迫抑制了大豆根系总根长、根面积、垂直根长和种子根数;降低了基根与土壤表面的生长角度,提高了土壤表层(0–20 cm)根系的生长与分布(占根系总长度的70%);低磷胁迫对根系直径及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根箱试验)影响不显着。因此,大豆是通过扩大根系在表土层的分布来适应低磷环境,提高磷吸收效率。与玉米相比,大豆磷吸收效率显着高于玉米(高达2.3倍)。(3)低磷胁迫促进了白羽扇豆排根的形成;在半水培条件下,根长和根面积显着增加;在根箱土壤中根系总根长、总根面积、垂直根长均显着降低,但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2.1倍。因此,白羽扇豆通过改变根系形态和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来响应低磷胁迫;但响应机制随培养环境的不同有所变化:半水培条件下以根系形态学的变化为主、土壤条件下以增加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为主来适应低磷环境。白羽扇的磷积累量低于大豆(为大豆的0.81倍),但与大豆相比,单位根长吸收磷效应提高了1.5倍(半水培试验)。(4)低磷胁迫对窄叶羽扇豆根系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显着促进了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多种有机酸的分泌,特别是苹果酸和乳酸,揭示了窄叶羽扇豆通过调整根际理化特性来适应低磷胁迫。在5种作物中,窄叶羽扇豆根系相对粗壮,总根长低,磷吸收量也较低,但窄叶羽扇豆单位根长的磷吸收效率高,分别比小麦、玉米、大豆和白羽扇豆高15.2、1.9、1.1和1.1倍。(5)按照相同磷处理下生物量大小及低磷胁迫下磷积累量的高低两种评价标准,对5种作物磷效率进行了评价,均为大豆磷效率最高,后面依次是白羽扇豆、玉米、窄叶羽扇豆,小麦的植株磷效率最低。同物种的两个品种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长武4号、玉米品种陕单618、大豆品种K117–3、白羽扇豆品种Kiev Mutant、窄叶羽扇豆品种Jenabillup和#24是磷效率较高的品种。(6)在开展作物根系对低磷胁迫响应的研究中,半水培根系原位观测系统更适用于研究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通过根系形态响应低磷胁迫的作物,而根箱土培技术更适用于研究白羽扇豆和窄叶羽扇豆等主要通过根系生理响应的作物采用。本研究探讨了作物根系响应低磷胁迫的应答机制,揭示了不同根系类型的作物对低磷胁迫的响应策略,评价了各作物及品种的磷吸收效应,并分析比较了不同的植物培养和根系研究方法。有关研究结果对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彭琪[2](2021)在《紫花苜蓿磷硒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文中研究表明磷(P)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磷酸盐在土壤溶液中溶解性差、扩散慢,以及土壤颗粒对其的高吸附性,土壤中有效P含量普遍较低。土壤缺P制约了大多数作物的生产。硒(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缺Se会引发多种疾病。适量的Se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通过土壤施Se,提高植物Se含量,进一步提高食物链Se水平,是人、畜补Se的重要途径。在土壤-植物系统中,P和Se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合理的P、Se配施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作物品质。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的豆科植物,其对土壤P供应变化敏感,对Se也有一定的积累能力。根际环境决定P和Se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对提高作物的P、Se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开展温室盆栽试验,拟明确黄绵土中P、Se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和P、Se累积的影响,以紫花苜蓿根部生理生态变化调控P和Se吸收、累积、转运为主线,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P-Se互作条件下P和Se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机理。主要进展有:(1)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有不同的抑制浓度节点,且硒酸盐的生理毒性大于亚硒酸盐。施入不同浓度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无显着影响,七天后均能正常发芽,但随Se添加量增加会抑制幼苗生长。与不加Se的对照相比,当硒酸盐添加量达到2 mg·kg-1,亚硒酸盐添加量达到4 mg·kg-1,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显着下降。发芽试验表明,在黄绵土中种植紫花苜蓿,适宜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添加量范围分别为0–2 mg·kg-1和0–4mg·kg-1。(2)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对植物吸收P、Se的影响存在浓度效应。适量的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可以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和P、Se累积,过量施入会产生抑制作用。在黄绵土中种植紫花苜蓿,磷酸盐和亚硒酸盐最佳施用量分别为5 mg P kg-1和1–2 mg Se kg-1,在此条件下可以达到最大的P肥利用率和苜蓿P、Se累积量。随施P量增加,土壤中交换态Se(EX-Se)和有机质结合态Se(OR-Se)含量分别降低了12%–23%和23%–47%;而可溶态Se(SOL-Se)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e(Fe-Se)含量分别增加了23%–81%和8%–40%。结果表明在低P环境下,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大于亚硒酸盐,导致土壤溶液中可利用态Se(SOL-Se)含量增加,促进植物对Se的吸收。过量施入P导致土壤p H值下降了0.23–0.75个单位。p H降低促使可利用态Se转化为稳定态Se(Fe-Se),抑制苜蓿对Se的吸收。施Se促进土壤中较稳定态P向有效P转化,从而提高P肥利用率。随施Se量增加,Ca8-P和Fe-P含量分别下降了7%–26%和10%–50%,Ca2-P含量增加了7.4%–41%。在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条件下,土壤无机P组分和Se组分发生变化,适量的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比例对促进苜蓿对P和Se的吸收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根际羧酸盐分泌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是影响紫花苜蓿吸收利用P和Se的重要因素。接种AMF和施P促进了苜蓿生长,对苜蓿P和Se累积均有积极作用。P0+AMF处理下的根际羧酸盐数量和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根际土壤EX-Se含量与羧酸盐数量呈显着正相关,羧酸盐释放促进其他形态的Se向有效态Se转化。接种AMF和低P环境促进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羧酸盐,尤其是柠檬酸,并提高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该过程是提高土壤P、Se生物有效性的关键过程。(4)局部施用P肥会通过促进紫花苜蓿根系释放羧酸盐,尤其是酒石酸,并削弱根系与微生物之间的养分竞争来提高P的生物有效性。分根试验结果表明局部施P刺激了根系生长并诱导根际酸化。相较于均质土壤养分环境,当养分在土壤中呈斑块状分布时,微生物和根系之间的竞争作用弱化,进一步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在分根系统中,Se从地上部到根A(不加P、Se或单独加P的根室)的转运系数为0.6–0.95,且相较于均质PSe处理,异质PSe处理下Se转运能力更强,局部施Se更有利于苜蓿对P的吸收。Se在苜蓿体内较高的转运能力提高了P肥利用率。

王贵云[3](2021)在《牛场粪水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氮磷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养殖粪水量大、资源化利用不高及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等问题,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施氮量和添加物的牛场粪水施用后对土壤氨挥发、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然后通过土柱淋溶试验研究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产量、生长发育、土壤氨挥发、氮素淋溶以及氮磷平衡的影响。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牛场粪水氮施入量的增加会增加土壤氨挥发速率和氨挥发累积量,当施入量为90kg·N·hm-2时,对氨挥发速率的影响最小,也会减少氨挥发累积损失量。牛场粪水的施用量影响土壤中的氮磷损失,随着牛场粪水施用时间的增加,比培养第一天铵态氮含量降低3.41~21.01倍、速效磷含量降低1.28~6.04倍,但是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增加1.81~3.06倍。(2)不同添加物加入牛场粪水施用会降低氨挥发损失,添加腐植酸的BSHA处理全氮含量在培养的第14天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牛场粪水中添加不同物质会改变土壤养分含量,添加腐植酸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减少;添加腐植酸、生物炭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最终稳定在16.19mg·kg-1左右;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比尿素添加腐植酸会降低土壤的脲酶活性。(3)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可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添加腐植酸的施肥处理3茬增产显着高于未施用处理,3茬平均增产率达44.46%。添加腐植酸处理的株高比未添加腐植酸处理增长1.64%~10.82%,茎粗比未添加腐植酸处理增长3.14%~16.96%,叶宽比未添加腐植酸处理增长0.09%~2.66%。添加腐植酸施肥处理的氮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也显着高于未添加处理,分别增加14.05%~28.64%和12.32%~82.39%;磷吸收量均显着提高0.69%~57.61%,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的BSHA处理磷表观利用率提高66.42%。(4)添加腐植酸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和累积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化肥粪水配施的FBS处理平均降低23.36%、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的BSHA处理平均降低64.49%和化肥粪水配施添加腐植酸的FBSHA处理平均降低71.27%。总体上各处理硝态氮淋溶浓度变化同总氮一致,硝态氮的累积淋失量占总氮累积淋失量的46.38%~52.57%。综合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施用对紫花苜蓿产量、氮磷吸收利用率、氮磷平衡分析,牛场粪水回田利用的同时添加腐植酸可以显着降低土壤氮磷盈余,提高氮磷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当粪水氮带入量为90 kg·hm-2时,添加腐植酸的氮磷盈余会显着降低。

刘娜[4](2021)在《生物炭与有机酸配施对磷素在盐渍土中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盐渍化土壤在我国尤其是西北广泛分布,受盐分影响,盐渍土壤中养分尤其是磷素,利用率低。本研究以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三种活化材料(生物炭、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与磷肥配合施用,每种材料设置三个水平(生物炭:TBC1、TBC2、TBC3;生物炭配合草酸:TOA1、TOA2、TOA3;生物炭配合柠檬酸:TCA1、TCA2、TCA3),同时设置一个对照(CK-只添加磷肥),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土壤速效磷、水溶性磷、微生物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以及小麦产量和吸磷量等主要指标,研究不同材料与磷肥配施后在盐渍化土壤中的磷素转化特征,以及对小麦产量、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选出活化土壤磷素的最佳材料及配比,为盐渍化土壤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主要结果与进展如下:1)生物炭、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三种活化材料与磷肥配施都能显着增加盐渍化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并表现出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生物炭的趋势,速效磷随活化材料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低分子有机酸而言,草酸比柠檬酸对土壤速效磷的活化效果更好。添加高量的草酸(TOA3)处理对盐渍化土壤水溶性磷有明显的增加作用。2)不同比例生物炭、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与磷肥配施都能显着增加盐渍化土壤的微生物磷含量,并表现出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生物炭的趋势。就低分子有机酸而言,中量的草酸(TOA2)活化效果最佳。3)生物炭、生物炭+草酸(TOA3)、生物炭+柠檬酸的处理均能增加盐渍化土壤有机磷总量,其中主要增加了活性有机磷(LOP)、中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不同处理表现为生物炭>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对于各有机磷组分占总有机磷比例而言,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所有处理活性有机磷(LOP)的比例有大幅度上升,且表现为生物炭+柠檬酸>生物炭+草酸>生物炭,中活性有机磷(MLOP)则是大幅降低,中稳性有机磷(MROP)有相应程度的升降,高稳性有机磷(HROP)变幅较小,经过培养后,稳定性高的有机磷组分向活性高的组分进行转化。4)不同比例生物炭、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与磷肥配施会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的比例,生物炭处理Ca2-P、Ca8-P、O-P所占比例上升;生物炭+草酸处理Ca2-P、Ca8-P、Al-P、Fe-P、O-P所占比例上升,其中中量的草酸(TOA2)增加比例最高,Ca10-P所占比例下降;生物炭+柠檬酸处理Ca2-P、Ca8-P、Al-P、O-P所占比例上升,其中中量的柠檬酸(TCA2)增加比例最高,Ca10-P、Fe-P(TCA1)所占比例下降。不同处理无机磷组分Ca8-P、Al-P、O-P、Ca10-P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变化幅度为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生物炭,Ca2-P则是生物炭+柠檬酸>生物炭+草酸>生物炭,Fe-P为生物炭+草酸>生物炭>生物炭+柠檬酸。整体而言,生物炭+草酸对盐渍化土壤无机磷活化能力较强。5)生物炭、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与磷肥配施以及单施磷肥都能显着提高小麦植株和籽粒的产量、吸磷量以及磷肥利用效率,且随活化材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生物炭+草酸>生物炭+柠檬酸>生物炭>磷肥的规律(植株生物量除外),而植株生物量表现为生物炭+草酸>生物炭>生物炭+柠檬酸>磷肥,生物炭+草酸处理对于提高盐渍化土壤的小麦产量及磷有效性效果最好,且高量草酸(TOA3)为最佳配比。6)相关分析表明,速效磷与水溶性磷、总有机磷(TOP)以及Ca2-P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水溶性磷与活性有机磷(LOP)、Ca2-P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磷与总有机磷(TOP)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小麦产量与速效磷、水溶性磷、Ca2-P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总有机磷(TOP)、活性有机磷(LOP)显着正相关;植株、籽粒吸磷量与速效磷、总有机磷(TOP)、Ca2-P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磷肥利用率与速效磷极显着正相关,与总有机磷(TOP)、Ca2-P显着正相关。综上,生物炭+草酸与磷肥配施对盐渍化土的磷素活化效果较好,且活化材料的添加能够使土壤有机磷及无机磷稳定性较高的组分向活性较高的组分转化,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及磷素有效性。

杨莉莉[5](2021)在《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氯是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对大多数作物来说,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氯就能满足作物生长,一些对氯敏感的作物品质容易受到高氯的不良影响,在农业生产中氯常被认为是有害的,含氯肥料很少甚至不被在经济作物上施用。然而,猕猴桃是对氯有特殊需求的作物,已有不少研究报道猕猴桃对氯的需求量是普通作物的十倍以上,甚至有人提议把它作为研究氯的模型植物,但主要是通过溶液培养或者盆栽试验确定的,至今缺少氯对成龄猕猴桃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猕猴桃果园合理的施氯量是多少没有明确报道,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的氯状况调查研究,确定了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施氯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施氯量,分析了田间连续三年施氯的猕猴桃产量、品质、植株和土壤氯以及停用两年含氯肥料的后效影响,确定了猕猴桃园的最佳施氯量;盆栽试验分析了氯对植株生长、在植株中的分布情况,确定了猕猴桃耐氯临界值,并且通过对叶片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明晰了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54个果园的调查分析,陕西省猕猴桃果园0-40 cm土壤水溶性氯含量为3.38-203.71 mg kg-1,平均19.11 mg kg-1,0-40 cm土壤中水溶性氯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为10.1%,中等水平以下的占48.4%;叶片氯含量为1.07-9.76 g kg-1,平均为3.66 g kg-1,91.6%的叶片氯含量偏低,仅8.4%的在适宜范围内,陕西省大量猕猴桃果园普遍缺氯,应适当增加含氯肥料的使用。(2)基肥、追肥施用两种不同钾肥(K2SO4、KCl)的两个处理(S+Cl)和(Cl+S)的猕猴桃产量显着高于仅施用K2SO4的(S+S)处理,(S+Cl)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显着高于(Cl+S)和(Cl+Cl)处理,(S+Cl)处理还增加了叶片和果实微量元素含量,且对土壤养分和p H的影响较小。基肥施用K2SO4+追肥施用KCl是猕猴桃果园较好的钾肥施用方式。(3)低施氯量(Cl170-340 kg hm-2)与不施氯处理相比,增加了产量,经济效益,并且对猕猴桃的果实品质没有不良影响,连续施用高氯量(1480 kg hm-2)肥料对增加猕猴桃产量不利,且会降低果实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植株和土壤的氯离子含量增加,三年试验中,所有施氯处理均未对植物和土壤产生毒害,0-60 cm土壤Cl-残留率均不超过12%。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猕猴桃果园氯的适宜施用范围为170-340 kg hm-2。(4)田间停止施氯两年后,低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仍具有增产效果,因过量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产量下降和Vc含量降低现象消失。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植株和土壤氯离子含量增加的作用随着停用含氯肥料年限增加而逐渐减弱,对100 cm以下深层土壤氯离子的淋溶作用逐年减弱,土壤残留率迅速降低。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含氯肥料过量施用造成减产等现象,应及时停止。(5)盆栽不同施氯浓度试验结果显示,植株干物质质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氯离子含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品种同一器官的Cl-含量不同。氯在不同树龄不同品种树体中的分布均表现为,叶片>(果实)>根>枝条>树干,地上部>地下部,但各个器官氯分布量的多少受施氯量和品种及树龄的影响,且树龄和品种的影响更大。猕猴桃的施氯临界浓度为336-545 mg kg-1,非淋溶条件下,土壤氯安全浓度为<328.3 mg kg-1,叶片Cl-安全浓度为<23.1 g kg-1。(6)不同施氯量的盆栽试验中,低氯处理(T3)叶片SPAD和干物质质量略高于不施氯(T1)处理,高氯处理(T5)干物质质量和Vc含量显着低于不施氯处理(T1)。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施氯量较低时(T3),氯会通过调控Novel03308和Novel03415基因的表达,从而通过相关基因的上下调,影响色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光合作用生物中的碳固定途径中代谢物的上调表达,利于生长激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碳固定,最终利于猕猴桃生长及产量品质的提高。施氯量较高时(T5),氯会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影响半乳糖代谢、抗坏血酸代谢、淀粉和糖代谢中相关代谢物的下调表达,降低了抗坏血酸合成途径中的直接或间接中间产物,不利于Vc含量的提高。从基因和代谢物层面揭示了氯对猕猴桃生长的作用机制。(7)本研究从土壤-叶片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当前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氯素状况;通过三年的田间不同施氯量处理及两年后效研究,确定了猕猴桃果园的适宜施氯量;通过盆栽试验确定了施氯临界浓度及土壤和叶片的安全浓度,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弥补了当前研究的空白,可以为猕猴桃果园合理施氯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马殿叶[6](2021)在《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赋存及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磷(Phosphorus)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对作物的高产、优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磷的过量投入,造成磷素大量在土壤中累积,成为土壤面源污染的潜在危险源。如何提高肥料磷和土壤累积态磷的利用效率,实现“减磷增效”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磷肥在土壤转化同时受菌根、解磷菌和根瘤菌等微生物的影响,菌根被证明是植物获取磷的另一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微生物增强根系磷吸收的研究较多,而田间条件下菌根和微生物对作物磷吸收的贡献潜力缺乏相应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的大田定位试验(0、25、50、100、200、400 kg/ha),研究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的赋存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高通量定量PCR技术,比较了参与土壤磷地球化学循环不同功能基因的表达,评价微生物活化利用累积磷的潜能;通过大田原位实验,分析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磷营养状况的贡献,为挖掘土壤微生物供磷潜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供磷水平下的土壤Olsen-P、全磷的含量都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不施磷条件下,土壤每亏缺100 kg/ha的磷素,其有效磷降低4.659 mg/kg,施磷条件下,不同供磷水平下随施磷量的增加,有效磷的累积随磷素盈余量的增加量不同,最大的是当施磷量为400 kg/ha时,土壤每盈余100 kg/ha的磷素,其有效磷的增加量为11.72 mg/kg。磷分级结果表明,无机磷各组分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长期施肥后,活性磷(Resin-Pi,Na HCO3-Pi和Na HCO3-Po)和稳定性磷(C.HCl-Pi,C.HCl-Po和Residual-P)占全磷的百分比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升后降,中活性磷(Na OH-Pi、Na OH-Po和D.HCl-Pi)先降后升,P400处理中活性磷最高,活性磷和稳定性磷降低,向中活性磷转化;有机磷各组分的磷含量也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Residual-P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各处理间没有达到显着性差异。不施肥处理中,C.HCl-Pi和Na OH-Pi为无机磷主要磷源,Na HCO3-Pi、Resin-P、D.HCl-Pi和C.HCl-Pi作为植物的潜在磷源。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a OH-Pi变为主要磷源。通径分析表明,在有机、无机各形态磷组分中,对有效磷贡献最大的是Resin-Pi、Na HCO3-Pi、Na HCO3-Po、Na OH-Po,氢氧化钠浸提的磷是有机磷主要的赋存形态。(2)对磷的吸附特性与Langmuir、Freundlich以及Temkin三种等温方程式吻合度高,决定系数相关性均达极显着水平。吸附磷量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吸附曲线呈现多个吸附能级,解吸量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200和P400相比于其他处理曲线突跃较大。施肥降低了土壤最大吸附量Qm的大小,K值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施肥增强了土壤对磷的缓冲能力(MBC),施肥量越大,缓冲能力越大。提高土壤磷素的吸附饱和度(DPS),处理P200和P400的DPS值远远大于临界值25%,对环境有极大的风险。Qm与有效磷、p H、有机质之间呈负相关;K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779,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MBC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28,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没有达到显着性;RDP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826,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没有达到显着性;DPS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29,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没有达到显着性。(3)酶学分析表明土壤酸性磷酸酶(AP)、碱性磷酸酶(ALP)两种磷酸酶酶活性均在施肥量为50 kg/ha时活性达到最高点,随施磷量的增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表明低施磷水平促进酸性磷酸的酶活性升高,高施磷量抑制磷酸酶活性。高通量定量PCR数据表明,不同供磷水平对磷循环中的关键过程(有机磷矿化、无机磷溶解、无机磷水解)相关的基因有显着影响;在在施肥量为50 kg/ha时,有机磷矿化的基因phn K和pho D、无机磷溶解的gm GDH、pqq C以及与水解的基因ppx的基因拷贝数最大,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性极显着,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施肥量为25 kg/ha是有利于矿化作用、溶解与水解活动等土壤磷生物化学循环的进行。而后随施肥量的不断增加,各类基因拷贝数渐渐降低,在高磷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施肥量超过200 kg/ha以后,除基因phn K外,其他基因拷贝数就显着低于不施磷处理中的拷贝数。(4)大田原位试验结果表明,不旋转处理下的玉米生物量、磷含量以及磷吸收量高于旋转处理,表明不旋转处理中,与玉米形成共生关系的菌根真菌,其菌丝能够从环境中吸取磷养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因此,土着AMF能与玉米形成共生体,改善玉米的磷营养状况,并有效的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初步说明了AMF在大田条件下应用潜力。综上所述,不同供磷水平对土壤Olsen-P、全磷、无机磷各组分含量、有机磷各组分含量、磷酸酶活性及磷循环功能基因均有影响,综合环境、经济等因素,施肥量在25~100 kg/ha较好。

王亚麒[7](2021)在《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施肥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烤烟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烤烟也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长期连作和大量施肥条件下产生了一系列生产问题,如烟地生产力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养分不均衡积累,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为了维持连作高产,烟农不得不加大肥料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但是,有关烤烟种植施肥的研究一般以短期试验为主,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长期种植施肥条件下,烟地生产力和肥力肥效的演变规律。为此,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于2004年在三岔烟草科技园建立了烟地长期肥力肥效监测基地,试验处理涵盖了当地的主要种植模式(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遵义市烟地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本人采集近4年的数据),以烟地作物产量、养分输入(施肥和降雨)、养分输出(包括淋溶和作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为切入点,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对烟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展开研究,揭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了解当地主要种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为保持当地烤烟生产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品质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发生病害是连作烤烟在某些年份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轮连作的烟地土壤上,冬季均种植黑麦草,可能有益于消减烤烟连作障碍。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两种施肥处理中,作物(指烤烟、玉米和黑麦草的统称,下同)的产量在初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显着差异,随后前者的作物产量逐渐高于后者;在不施肥的处理中,作物产量最低。因此,在供试土壤上,施肥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有益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不施肥条件下,尽管作物产量最低,但仍然维持一定产量,说明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土壤仍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2)烟地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作物产量,即在轮连作处理之间,作物养分吸收量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不施肥作物的养分吸收量最低;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处理中,作物养分吸收量初期无显着差异,后逐渐表现为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就肥料经济效益(施用单位肥料获得的经济产量)而言,施肥处理的肥料经济效益在前期无显着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化肥有机肥配施逐渐高于单施化肥。(3)土壤养分淋失以硝态氮和钾为主,分别为22.69~39.70 kg ha-1和16.35~32.39 kg ha-1,占施肥量的19.10%~40.54%和7.76%~18.65%。经地下径流淋失的磷可忽略不计。黄壤富含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强,但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和钾的吸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土壤中,氮钾淋失量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形成大团聚体有关,从而减少了氮钾的淋溶损失。(4)降雨输入烟地的磷钾较少,对作物营养的贡献可以忽略;年降雨中氮的输入量为20.8923.20 kg ha-1,占烤烟施肥量的16.02%16.85%。其中,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总氮沉降量的39.65%49.37%、24.74%32.29%和24.12%30.33%。说明氮的湿沉降对烟地作物的氮素营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尤其对不施肥土壤(对照)有重要贡献。(5)在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而提高,说明在施肥的土壤中,养分输入大于养分输出;而在轮连作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亏盈无显着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尤其是大团聚体内部的0.0530.25 mm团聚体的数量,前者(>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分别由51.52%、52.31%和62.56%(单施化肥)提高至55.34%、57.27%和63.92%(化肥有机肥配施);后者(0.053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则分别由28.27%、28.85%和30.33%(单施化肥)提高至30.36%、33.49%和31.54%(化肥有机肥配施)。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变了烟地土壤养分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蓄。(6)与烤烟连作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烤烟-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增加,说明施用有机肥和合理轮作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优化,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此外,土壤微生物合成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有关通路的相对丰度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H+增多,有益于土壤碳氮转化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上所述,“烤烟-玉米轮作(冬季种植黑麦草)+化肥有机肥配施”的生产模式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多样性,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减少土壤硝态氮和钾淋失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该种施肥种植模式可考虑在当地烟区推广应用。

金欣[8](2021)在《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塿土磷形态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施用磷肥是提高土壤磷水平、维持作物高产的重要手段。由于磷矿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磷高效利用一直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磷肥施入土壤后易被吸附固定,有效性降低,长期不同施肥显着影响土壤磷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另外,土壤管理方式的改变,如农田撂荒或裸地休闲等也影响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因此,理解施肥或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磷形态变化及有效性的影响是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延长磷资源使用寿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陕西关中平原1990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冬小麦/夏休闲体系、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以及不同土壤管理方式)结合室内培养实验,利用蒋柏藩和顾益初磷素分级法(蒋柏藩-顾益初法)和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研究:1)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方式下土壤磷素演变特征;2)长期施肥对土壤磷形态变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3)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方式对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4)施磷量和pH变化对不同肥力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长期肥料试验冬小麦/夏休闲体系包括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钾化肥配施(NK)、磷钾化肥配施(PK)、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长期肥料试验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CK、N、NK、PK、NP、NPK、秸秆配合NPK(SNPK)、低量有机肥配合NPK(M1NPK)、高量有机肥配合NPK(M2NPK)。长期土壤管理方式包括3个处理,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长期不施肥(CK)、裸地休闲(Fallow)和农田撂荒(Setaside)。室内培养实验选取冬小麦/夏玉米CK、NPK和M2NPK三个处理代表低、中、高肥力土壤,每个土壤酸化为5个pH梯度(6.4-8.4),每个pH梯度下5个水平施磷量(0-480 mg kg-1)。获得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长期施磷显着增加了土壤全磷和无机磷含量,且随施磷年限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全磷和无机磷年均增幅分别为15.5-48.0 mg kg-1y-1和8.7-29.0 mg kg-1y-1;土壤有机磷含量随着试验年限延长有增加的趋势,但仅M1NPK和M2NPK处理显着增加,年均增幅分别为7.5 mg kg-1y-1和19.0 mg kg-1y-1。长期农田撂荒和裸地休闲处理的土壤全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随试验年限的延长无明显变化,但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显着增加。(2)长期氮、磷肥配合施用(NP、NPK和MNPK)均较对照显着提高了冬小麦/夏休闲体系小麦产量,年平均增产在205-265 kg hm-2之间。长期施用磷肥提高了土壤磷素盈余,并显着提高了耕层树脂磷(Resin-P)、碳酸氢钠提取无机磷(Na HCO3-Pi)以及稀盐酸提取磷(D.HCl-Pi)的含量。与试验开始前相比,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和有机肥主要增加了土壤Resin-P和Na HCO3-Pi的比例,降低了有机磷和浓盐酸提取无机磷(C.HCl-Pi)的比例。另外,土壤Resin-P、Na HCO3-Pi和C.HCl-Pi对小麦磷吸收起主要的贡献。(3)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与蒋柏藩-顾益初方法相比,Tiessen-Moir法能够提取更多的有效磷,但低估了铁铝结合态磷和总有机磷的含量。蒋柏藩-顾益初法的磷酸二钙(Ca2-P)和磷酸八钙(Ca8-P)对作物磷吸收量以及土壤Olsen P含量有直接贡献,其它磷形态表现为间接作用,其中磷酸十钙(Ca10-P)的间接作用最小。Tiessen-Moir法的Na HCO3-Pi和D.HCl-Pi对作物磷吸收量以及土壤Olsen P含量有直接贡献,其它磷形态间接影响磷吸收量和土壤Olsen P含量,其中Resin-P间接作用最大。两种磷素分级方法均显示了无机磷形态对作物磷吸收的重要贡献,但蒋柏藩-顾益初法可以更好地表征无机磷形态及其有效性。(4)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化肥有机肥配施显着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及粉粘粒组分的无机磷含量,以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幅最大。长期施用化学磷肥仅增加了大团聚体(>2mm和2-0.25 mm)以及粉粘粒组分(<0.053 mm)氢氧化钠提取有机磷(Na OH-Po)的含量。而化肥有机肥配施不仅增加了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碳酸氢钠提取有机磷(Na HCO3-Po)的含量,而且增加了>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Na OH-Po的含量。施化学磷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均提高了Na OH-Po和浓盐酸提取有机磷(C.HCl-Po)在大团聚体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其它团聚体及粉粘粒组分中各形态磷的比例,化肥有机肥配施更明显。Resin-P、Na HCO3-Pi、Na HCO3-Po、氢氧化钠提取无机磷(Na OH-Pi)、D.HCl-Pi、C.HCl-Pi、残余态磷(Residual-P)和土壤有机碳之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长期施肥显着影响团聚体磷形态及有效性与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分布变化有关。(5)与长期种植作物不施肥处理相比,农田撂荒增加了微团聚体(0.25-0.053 mm)Resin-P、大团聚体(>2 mm)Na OH-Po和各团聚体Na HCO3-Pi&-Po、Na OH-Pi含量;提高了不同磷形态在微团聚体的分配比例,降低了Resin-P、Na OH-Po和D.HCl-Pi在较大团聚体(2-0.25 mm)的分配比例。长期裸地休闲仅提高了大团聚体Na HCO3-Pi和粉粘粒组分Na OH-Pi的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C.HCl-Pi和D.HCl-Pi的含量;提高了不同磷形态在2-0.25 mm和<0.053 mm组分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在>2 mm团聚体的分配比例。Resin-P、Na HCO3-Pi、Na OH-Pi、Residual-P、Na HCO3-Po、Na OH-Pi和有机碳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D.HCl-Pi和有机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方式也影响了土壤有机碳,改变团聚体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6)不同肥力水平和pH条件下,土壤Olsen P含量随着施磷量的提高显着上升,低肥力土壤增幅最大。另外,不同肥力水平和pH值条件下,无机磷组分中Ca2-P和Ca8-P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Ca2-P含量在低肥力土壤上增幅最高,Ca8-P含量在高肥力土壤上增幅最高。铝磷酸盐(Al-P)和铁磷酸盐(Fe-P)仅在低肥力土壤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在中肥力和高肥力土壤上变化不明显。闭蓄态磷(O-P)和Ca10-P不受施磷量影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低肥力土壤主要增加了Ca2-P和Ca8-P占全磷比例,减少了Ca10-P的比例,中肥力土壤主要增加了Ca2-P占全磷比例,而高肥力土壤基本没有改变磷形态的比例。pH值的下降仅明显增加了低肥力土壤不施磷条件下Fe-P含量,降低了施磷条件下Fe-P的比例。其它肥力水平和施磷水平下,pH值变化没有显着影响无机磷的含量和比例。综上所述,长期施磷显着提高了土壤全磷和无机磷含量,化肥有机肥配施还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磷含量,且随施磷年限的延长均显着增加。冬小麦/夏休闲体系长期施用磷肥显着提高了耕层Resin-P、Na HCO3-Pi和D.HCl-Pi的含量,其中Resin-P和Na HCO3-Pi对小麦磷吸收起主要的贡献。冬小麦/夏玉米体系Ca2-P和Ca8-P或Na HCO3-Pi和D.HCl-Pi对磷吸收及土壤Olsen P起主要的贡献。长期施肥显着影响团聚体磷形态及有效性与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分布变化有关。此外,施用磷肥的情况下,降低pH没有明显提高土壤磷有效性。长期农田撂荒和裸地休闲较不施肥种植作物没有明显影响土壤全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但是农田撂荒增加了团聚体磷有效性。长期裸地休闲对团聚体的磷形态影响较小。

刘娜[9](2020)在《重金属汞/镉低积累小麦品种筛选及根际微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重金属汞/镉污染问题突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发。继“镉米”之后,“汞麦”“镉麦”事件已成为环境、健康等领域关注的焦点。基于我国人多耕地少的现状,必须寻找“边生产边修复”模式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其中种植重金属低积累小麦品种是最优选途径。目前对低积累小麦品种筛选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对低积累品种根际微环境特征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黄淮海冬麦区推广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对小麦品种汞/镉积累特性进行研究,筛选低汞/镉积累品种,进而比较高低汞/镉积累品种根际微环境差异,揭示低汞/镉积累品种根际微环境特征。本文收集黄淮海冬麦区推广小麦品种,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设置3个汞处理梯度(0、1 mgkg-1、5 mgkg-1),研究小麦形态性状、生物量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等1 1个性状对汞胁迫的响应,计算各个性状的汞耐性系数、汞耐性指数、遗传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力,构建改进隶属函数,建立小麦品种汞耐性评价体系,对耐汞小麦品种进行初步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低汞胁迫显着增加了小麦株高和第一节结长,而显着降低了小穗数。高汞胁迫显着增加了小麦株高,降低了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穗粒数、谷物鲜重和谷物干重)。对具有中高等广义遗传力(0.31-0.68)的1 1个性状构建改进隶属函数,通过判别分析建立小麦品种汞耐性评价体系-判别函数。低汞胁迫下,汞耐性判别函数自变量为有效分蘖数汞耐性系数、谷物鲜重汞耐性系数和生物量干重汞耐性系数;高汞胁迫下,判别函数变量包括谷物干重汞耐性系数和生物量干重汞耐性系数。判别函数值越大,小麦品种汞耐性越强。低汞和高汞胁迫下,判别函数对小麦品种汞耐性评价的正确率分别为90.0%和83.3%。该评价体系突破了以往以产量为评价指标的简单鉴定模式。结合小麦品种汞耐性、籽粒汞浓度与富集因子,小麦品种农大3163(ND3163)和藁城8901(GC8901)被筛选为耐汞且低汞积累小麦品种,济麦21(JM21)和泰山21(TS21)为汞敏感且高汞积累小麦品种,该研究填补了黄淮海冬麦区推广小麦品种汞耐性和汞积累特性的研究空缺,为轻中度汞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提供了种质资源。进一步以筛选的低汞(DA3163和GC8901)和高汞(JM21和TS21)积累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揭示小麦高低汞积累品种汞积累和转运能力差异,明确小麦品种籽粒低汞积累是由于品种的低吸收还是向地上部转移较少所致。此外,本文也研究了高低汞积累品种根际土壤有机酸和微生物差异,阐明低汞积累小麦品种根际微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低汞胁迫下,低汞积累品种DA3163和GC8901根汞浓度显着低于高汞积累品种JM21和TS21;高汞胁迫下,四个品种根汞浓度无显着差异,而两个低汞积累品种汞由根向茎、叶、籽粒的转移因子显着低于高汞积累品种,说明低汞胁迫下,小麦籽粒低汞积累是由于根部低汞吸收所致,而高汞胁迫下,小麦品种籽粒低汞积累是由于向地上部转移较低所致。低汞胁迫下,低汞积累品种ND3163和GC8901根际土壤柠檬酸和草酸浓度,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丰度显着低于高汞积累品种JM21;低汞积累品种GC8901根际土壤原生动物丰度显着高于高汞积累品种。低汞积累小麦品种根部分泌较少的柠檬酸和草酸,并且根际土壤原生动物丰度较高,明确根际土壤有机酸和微生物对汞在小麦中积累和转移的影响可为降低小麦籽粒汞浓度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3个田间小区试验对黄淮海冬麦区72个主推小麦品种籽粒镉积累特性进行鉴定,研究小麦品种镉积累稳定性,探究小麦品种吸收镉与微量元素(锌、铜、铁、锰和硼)的关系。对小麦性状与籽粒镉浓度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低镉积累小麦品种筛选提供简单快捷的筛选方法。依据小麦籽粒镉浓度值聚类分析,将轻度镉污染农田-试验田1中种植的小麦品种分为超低镉、低镉、中等镉、高镉和超高镉积累品种,其中超低镉和低镉积累品种24个,其籽粒镉浓度低于安全食用限值(0.1 mg kg-1,GB2762-2017)。对小麦品种镉积累稳定性研究表明,试验田1中筛选的24个低镉积累品种中有9个品种低镉积累特性不稳定,在试验田2和试验田3表现出中等镉、高镉或超高镉积累特性。对相对稳定的低镉和高镉积累品种籽粒锌、铜、铁、锰和硼浓度进行比较,其中5个低镉积累品种在至少两块试验农田其籽粒锌浓度显着低于高镉积累品种,另外1个低镉积累品种籽粒锌、铜和锰浓度均显着低于高镉积累品种。小麦籽粒铁浓度在低镉和高镉积累品种中无显着差异。最终筛选出9个低镉积累特性相对稳定且中高等微量元素积累品种,提供小麦品种清单,推荐用于山东省轻中度镉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这9个品种在三个试验农田均有较高的千粒重和产量。对小麦农艺性状与籽粒镉浓度相关性研究表明,小麦籽粒镉浓度与茎、根干重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穗长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小麦产量无显着相关性,较长穗长的小麦品种或许具有低镉积累特性。筛选低镉积累小麦品种要尤为关注小麦低镉积累稳定性和对微量元素锌的积累能力。上述研究发现,一些低镉积累小麦品种同时也低锌吸收,本文以不同镉/锌积累能力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进行研究,揭示根际细菌与小麦籽粒吸收积累镉/锌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在轻度镉污染农田,不同镉/锌积累能力小麦品种根际细菌主要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这9个菌门占根际细菌95.0%以上。低镉积累品种根际细菌多样性显着高于高镉积累品种,其根际土壤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着高于高镉积累品种;高锌积累品种根际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着高于低锌积累品种。本文进一步对丰度较高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在纲、目、科水平的差异进行研究。在科水平,低镉积累品种根际土壤芽单胞菌科(Gemmatimonadaceae)、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拜叶林克氏菌科(Beijerinckiaceae)、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Nocardioidaceae 科、Intrasporangiaceae 科、微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Pseudonocardiaceae 科、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 aceae)和Gaiellaceae科相对丰度显着高于高镉积累品种;高锌积累品种根际土壤Rhodanobacteraceae科相对丰度显着高于低锌积累品种。低镉高锌积累品种根际土壤α-变形菌纲和芽单胞菌科相对丰度高于低镉低锌和高镉高锌积累品种。Tax4Fun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低镉高锌积累品种根际土壤硝化功能类细菌相对丰度较高,其需氧氨氧化功能菌和硝化功能菌相对丰度高于高镉高锌积累品种,亚硝酸盐氧化菌相对丰度高于低镉低锌积累品种。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小麦低辐高锌积累的品种差异可能与根际土壤某些关键细菌类群的丰度相关,根际土壤较高丰度的α-变形菌纲和芽单胞菌科细菌或许有利于小麦品种籽粒低镉且高锌积累。本文搜集2010-2020年发表的所有关于中国小麦品种吸收和积累镉的田间试验论文,提取籽粒镉浓度、土壤镉浓度、籽粒镉富集因子、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碱解氮)等指标,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搜集的895对小麦和土壤样品分析籽粒镉富集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籽粒镉富集因子与土壤镉浓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呈负相关关系,与阳离子交换量和速效钾无显着相关性。土壤pH>6.5时,小麦籽粒镉富集因子<1的比例达99.0%,主要集中在0-0.1之间,比例为71.9%;5.5<pH<6.5时,小麦籽粒镉富集因子<1的比例为72.7%,主要集中在0-0.6之间,比例为72.0%;pH<5.5时,小麦籽粒镉富集因子<1的比例仅为5.90%。土壤pH>6.5时,将小麦籽粒镉富集因子<1作为筛选低镉积累小麦品种指标之一无意义。土壤有机质、碱解氮较丰富的土壤中,小麦籽粒镉富集因子<1的比例分别为95.0%和91.5%。在pH较高,有机质和碱解氮较丰富的农田更有利于确保小麦镉食用安全。

唐治喜[10](2020)在《绿肥及稻草还田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绿肥是重要的农业有机肥来源,绿肥对土壤条件的改善和对作物生长促进作用与绿肥对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有着紧密联系。目前,微生物对土壤养分循环及植物激素调节等方面的影响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绿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等功能的微生物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剖析绿肥对土壤养分循环及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旨在阐明绿肥对土壤养分循环及植物激素影响的微生物机理,为绿肥的科学利用提供依据。试验以我国湖南祁阳绿肥及稻草还田定位试验的水稻根际土为材料,对水稻根际微生物DNA进行PE150(双端读长150 bp)宏基因组测序,序列经过METAWRAP软件read_qc及megahit模块分别进行质控和组装,分别利用MetaPhlAn2及DIAMOND BLASTX根据UniProtKB/SWISS-PROT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同时,本文以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单个基因名称、功能、编码蛋白等信息逐一核对,根据碳、氮、磷、铁、硫、重金属及植物激素等方面进行功能分类收集整理,并重点关注了768个基因;结合收集整理的功能基因列表和序列比对结果,对单个基因丰度信息进行提取;再利用R语言进一步分析水稻根际土中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在有无绿肥处理间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阐述绿肥对作物根际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本文还根据KEGG数据库提取了相对丰度从高到低排序前1000个直系同源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信息,分析了绿肥对水稻根际微生物主要功能过程的影响。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中水稻根际土pH、有效磷AP、硝态氮NO3-N等9个常规指标在有无绿肥处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稻草显着提高了土壤中古菌相对丰度而显着降低了细菌的相对丰度,绿肥显着抑制了稻草对甲烷微菌的影响。2、绿肥处理对碳循环malAEFKH、xylAHS、cbbM、氮循环aniA、nifC、ntrB、磷循环phoAPU、phnAPILN、pitA、铁硫循环cbrB、frdB、dsrFA及植物激素log等共80多个相关功能基因影响显着,涉及碳氮磷等所有功能分组;绿肥对相对丰度从高到低排序前1000个直系同源功能基因中的140个影响显着,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类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5个代谢过程和遗传信息传递、细胞信号传递等4个微生物生命过程,说明绿肥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影响广泛。3、分析结果显示稻草还田下碳循环功能基因多样性指数和相对丰度占比达0.4%的碳固定乙酰辅酶A途径相关功能基因acsA相对丰度在绿肥处理中显着低于无绿肥处理,说明稻草可能造成绿肥处理中有机质的积累进而影响有机养分的释放。绿肥主要对eutA、glnA、tdcB、ureG等有机氮降解合成方面的氮循环基因影响显着;稻草还田下的绿肥处理中两组分氮调节系统氮限制响应基因ntrB的相对丰度显着低于无绿肥处理,说明稻草还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绿肥处理土壤中氮水平。绿肥处理对磷循环五个功能分组中pitA、phoAPU等12个基因有显着影响,受绿肥影响显着的140个直系同源功能基因中与磷循环相关的达35个,说明本试验中绿肥处理对微生物磷循环功能基因影响最大。4、本文fbpC、feoB等编码铁离子及亚铁离子运输蛋白的基因相对丰度较高,编码铁载体合成及铁载体运输相关功能基因相对丰度较低,绿肥处理对fhuABCD、fepBDEG等常见铁载体产生和运输相关功能基因的显着影响也较少;而受绿肥影响的dmsB、fdxD、frdB等铁硫氧还蛋白基团及相关功能基因较多,说明绿肥处理对涉及氧化还原等相关细胞过程影响显着。5、本文发现与细胞分裂素相关的log基因相对丰度在无稻草条件下的绿肥处理中显着高于无绿肥处理,说明绿肥处理对水稻植株的生长起到调节作用。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结果发现pH值与碳、氮、磷、铁、硫以及植物激素相关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相关性作用显着,说明pH值是绿肥处理影响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宏基因组学方法能同时大范围检测大量相关功能基因的变化,是研究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的有效手段。绿肥对水稻根际的微生物养分循环及植物激素相关功能基因都有广泛的影响;但早稻草还田减弱了绿肥处理对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

二、柠檬酸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及对作物吸收Fe、P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柠檬酸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及对作物吸收Fe、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根系类型作物/品种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磷营养
        1.2.2 植株磷吸收效率
        1.2.3 根系形态结构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
        1.2.4 根系理化特性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1.2.5 生物量根冠比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1.2.6 根系研究方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不同根系类型作物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I.半水培系统
    2.1 供试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及设备
        2.1.3 播种、移栽和试验苗管理
        2.1.4 观测与测定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低磷胁迫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2.2.2 低磷胁迫对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2.2.3 低磷胁迫对作物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
        2.2.4 低磷胁迫对作物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2.2.5 低磷胁迫对作物磷效率的影响
        2.2.6 根系形态指标与磷效率的相关性
        2.2.7 不同磷处理下作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3.1 低磷胁迫对作物/品种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2.3.2 作物/品种根系形态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2.3.3 作物/品种根系分布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2.3.4 低磷胁迫对作物/品种磷吸收及磷效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根系类型作物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II.根箱技术
    3.1 供试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及设备
        3.1.3 播种和试验苗管理
        3.1.4 观察与测定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磷胁迫对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2.2 低磷胁迫对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3.2.3 低磷胁迫对作物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
        3.2.4 低磷胁迫对作物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3.2.5 低磷胁迫对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6 低磷胁迫对作物磷效率的影响
        3.2.7 根系形态指标与磷效率的相关性
        3.2.8 不同磷处理下作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3.1 低磷胁迫对作物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3.3.2 作物根系形态及分布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3.3.3 作物根系分泌物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3.3.4 作物磷吸收及磷效率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窄叶羽扇豆不同根系构型的两个品种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4.1 供试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及设备
        4.1.3 播种和试验苗管理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磷处理下两种基因型地上部分生长状况
        4.2.2 磷处理对两种基因型根系生长的影响
        4.2.3 磷处理对两种基因型磷吸收及磷效应的影响
        4.2.4 磷处理对两种基因型根尖有机酸分泌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磷处理下两种基因型作物生长状况
        4.3.2 不同磷处理下两种基因型根尖分泌物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紫花苜蓿磷硒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磷吸收的根际调控
        1.2.2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转运机制
        1.2.3 丛枝菌根与磷硒互作的研究进展
        1.2.4 土壤中硒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1.2.5 土壤中磷和硒的相互作用及机制
        1.2.6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案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硒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硒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2.2.3 硒对苜蓿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2.2.4 硒对苜蓿根系不同径级根长分布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磷酸盐和亚硒酸盐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磷硒累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磷硒配施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3.2.2 磷硒配施对植物磷硒累积量的影响
        3.2.3 磷硒配施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3.2.4 磷硒配施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3.2.5 磷硒配施对土壤p H的影响
        3.2.6 磷硒配施对磷/硒肥利用率和磷/硒利用效率的影响
        3.2.7 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磷硒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硒累积的影响
        3.3.2 磷硒配施对土壤无机磷形态和硒形态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紫花苜蓿硒累积和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菌根侵染率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4.2.2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植物磷硒累积量的影响
        4.2.3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有效磷的影响
        4.2.4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根际p H值和根际羧酸盐的影响
        4.2.5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2.6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2.7 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4.3 讨论
        4.3.1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植物生物量和磷硒累积的影响
        4.3.2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植物根际环境的影响
        4.3.3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互作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磷硒空间分布格局对紫花苜蓿根系吸收磷硒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5.2.2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5.2.3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根际羧酸盐和p H值的影响
        5.2.4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磷硒累积量的影响
        5.2.5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磷/硒肥利用率、磷利用效率和硒转运系数的影响
        5.2.6 分根模式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根系生长和磷硒累积的影响
        5.3.2 局部施肥提高磷的生物有效性
        5.3.3 局部施肥促进植物体内硒转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牛场粪水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氮磷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施氮量和添加物对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1.2.2 牛场粪水施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3 牛场粪水施用对作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1.2.4 牛场粪水施用对作物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1.2.5 牛场粪水施用对作物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1.2.6 牛场粪水施用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1.2.7 牛场粪水施用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
        1.2.8 牛场粪水施用对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装置
        2.1.3 试验设计
        2.1.4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2.2.2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2.2.3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2.2.5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p H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施氮量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2.3.2 施氮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3.2.2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p H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添加物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3.3.2 添加物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3.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后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装置
        4.1.3 试验设计
        4.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5 数据计算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后紫花苜蓿产量的变化
        4.2.2 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变化
        4.2.3 紫花苜蓿叶绿素的变化
        4.2.4 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变化
        4.2.5 紫花苜蓿氮磷吸收利用的变化
        4.2.6 紫花苜蓿光合作用与生长指标及产量的相关性
    4.3 讨论
        4.3.1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4.3.2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4.3.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氮素利用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牛场粪水施用对紫花苜蓿氮磷平衡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试验装置
        5.1.4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5.2.2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
        5.2.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
        5.2.4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有机质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5.2.5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5.3.2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
        5.3.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土壤-作物系统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6.1.2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6.1.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6.1.4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氨挥发、氮素淋溶的影响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生物炭与有机酸配施对磷素在盐渍土中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渍化土壤现状
        1.2.2 土壤中磷素的形态转化
        1.2.3 土壤磷素的活化技术
        1.2.3.1 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
        1.2.3.2 有机酸对土壤磷素的活化
        1.2.4 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研究
        1.2.5 土壤无机磷分级
        1.2.6 土壤有机磷分级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4.1 生物质炭与有机酸配施对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1.4.2 磷肥与生物质炭等复配对磷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生物炭与有机酸配合对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2.2.2 磷肥与生物炭等复合对磷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2.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土壤活性磷影响的研究
    3.1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盐渍化土壤速效磷影响的研究
        3.1.1 盐渍化土壤中不同材料与磷肥配施速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
        3.1.2 土壤速效磷在不同条件下的交互作用
    3.2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土壤水溶性磷影响的研究
        3.2.1 盐渍化土壤中不同材料与磷肥配施水溶性磷含量的动态变化
        3.2.2 土壤水溶性磷在不同条件下的交互作用
    3.3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磷影响的研究
        3.3.1 盐渍化土壤中不同材料与磷肥配施微生物磷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 土壤微生物磷在不同条件下的交互作用
    3.4 讨论
        3.4.1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4.2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土壤水溶性的影响
        3.4.3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磷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土壤有机磷影响的研究
    4.1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盐渍化土壤有机磷组分影响的研究
        4.1.1 盐渍化土壤中不同材料与磷肥配施有机磷组分的动态变化
        4.1.2 盐渍化土壤各组分有机磷占总有机磷比例
    4.2 土壤有机磷总量的变化及各组分在不同条件下的交互作用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土壤无机磷影响的研究
    5.1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对盐渍化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5.1.1 不同材料与磷肥配施盐渍化土壤无机磷各组分含量的变化
        5.1.2 不同处理各组分无机磷占总无机磷比例的变化
    5.2 土壤无机磷总量变化及各组分在不同条件下的交互作用
    5.3 土壤磷素间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生物炭、有机酸与磷肥配施磷素生物有效性研究
    6.1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6.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吸磷量的影响
    6.3 不同施肥处理对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6.4 小麦产量与土壤磷素间相关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氯素营养功能
        1.2.1 维持细胞渗透压,保持电荷平衡
        1.2.2 调节气孔运动
        1.2.3 参与光合作用
        1.2.4 激活酶活性
        1.2.5 增强抗病性和抗逆性
    1.3 含氯肥料的施用与研究
    1.4 氯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1.4.1 氯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4.2 氯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3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5 植物体内氯的吸收、运输、分布及丰缺症状
        1.5.1 植物对氯的吸收运输
        1.5.2 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5.3 植物氯的丰缺症状
    1.6 猕猴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陕西省猕猴桃果园土壤和叶片氯状况分析与评价
        1.8.2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1.8.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后效影响
        1.8.4 不同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离子分布的影响
        1.8.5 猕猴桃叶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
        1.8.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氯状况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点
        2.2.2 采样及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作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基本状况
        2.3.2 猕猴桃园土壤氯含量的分级与评价
        2.3.3 猕猴桃园土壤有效硫的评价
        2.3.4 土壤氯离子与其他养分的相关关系
        2.3.5 猕猴桃园叶片养分基本状况
        2.3.6 猕猴桃园叶片氯和硫含量评价
        2.3.7 土壤与植株养分典范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的影响
        3.3.2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3.3.3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植株养分的影响
        3.3.4 KCl和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pH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树体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3.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4.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含量及残留率的影响
        4.3.5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
        4.3.6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影响
        4.3.7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内部形态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的后效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数据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氯量对叶片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后效影响
        5.3.2 不同施氯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后效影响
        5.3.3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后效影响
        5.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的后效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分布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取样及测定方法
        6.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植株和土壤氯的影响
        6.3.3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各器官氯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6.3.4 猕猴桃幼树的耐氯临界浓度
        6.3.5 不同施氯浓度对土壤p H和电导率的影响
        6.3.6 不同施氯浓度对不同品种猕猴桃幼树氯分布的影响
        6.3.7 成龄猕猴桃树氯分布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7.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生长的影响
        7.3.2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Vc和Cl含量影响
        7.3.3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形态影响
        7.3.4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4 讨论
    7.5 结论
第八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设计
        8.2.3 代谢组测定方法
        8.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表达的影响
        8.3.2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8.3.3 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关联分析
    8.4 讨论
    8.5 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赋存及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磷素赋存形态研究进展状况
        1.1.1 磷素的赋存形态
        1.1.2 磷素的分级研究
        1.1.3 土壤磷素有效性及其评价指标
        1.1.4 土壤磷素盈亏与有效磷的演变特征
    1.2 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磷的潜力
        1.2.1 微生物在磷素循环及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1.2.2 微生物活化土壤磷素的功能多样性
        1.2.3 丛植菌根真菌对磷素循环的影响
第2章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对紫色土磷素赋存状况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4 测定方法
        3.2.5 相关数据的计算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中磷活化系数的影响
        3.3.2 不同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磷素表观平衡
        3.3.3 不同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3.3.4 不同施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3.3.5 不同供磷水平下各磷素形态之间的转化特征
        3.3.6 紫色土中各磷组分与Olsen-P之间的关系
        3.3.7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土壤磷吸附解析特征
    3.4 讨论
        3.4.1 长期不同施磷量对土壤有效磷和土磷活化系数的影响
        3.4.2 长期不同施磷量对各形态磷含量的影响
        3.4.3 各形态磷与有效性磷之间的转化特征
        3.4.4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吸附解析特征的影响
    3.5 结论
第4章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下解磷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供试土壤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供磷水平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4.3.2 不同供磷水平对磷循环关键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4.3.3 土壤理化性质与磷酸酶活性、功能基因的关系
    4.4 讨论
        4.4.1 施肥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4.2 施肥对有机磷矿化的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4.5 结论
第5章 不同供磷水平下丛植菌根真菌对玉米磷营养状况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供试土壤
        5.2.3 供试植株
        5.2.4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5.3.2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玉米丛植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5.3.3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5.3.4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玉米磷含量及磷吸收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概况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长期种植施肥下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1.2.1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2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3 长期种植施肥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3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1.3.1 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1.3.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4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4.2 降雨养分输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5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5.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1.6.1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6.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7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7.1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7.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8 长期种植施肥下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研究进展
        1.8.1 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特征
        1.8.2 长期种植施肥对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种植施肥对烟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烤烟产量与品质
        3.3.2 玉米产量与品质
        3.3.3 黑麦草产量与品质
    3.4 讨论
        3.4.1 作物产量
        3.4.2 作物品质
    3.5 小结
第4章 烟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烤烟养分吸收量
        4.3.2 玉米养分吸收量
        4.3.3 黑麦草养分吸收量
        4.3.4 肥料的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作物养分吸收量
        4.4.2 肥料的经济效益
    4.5 小结
第5章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降雨输入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3 降雨养分输入
        5.3.4 降雨中各形态氮的月均变化
    5.4 讨论
        5.4.1 土壤养分淋失
        5.4.2 降雨养分输入
    5.5 小结
第6章 烟地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3.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3.3 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
        6.3.4 土壤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率
    6.4 讨论
        6.4.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4.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4.3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4.4 土壤氮、磷、钾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5 小结
第7章 烟地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及种群变化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3.2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7.3.3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及pH
        7.3.4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机酸
        7.3.5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分析
        7.3.6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
        7.3.7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属
        7.3.8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7.4 讨论
        7.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4.2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
        7.4.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
    7.5 小结
第8章 长期种植施肥下烟地生产力与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8.1 烟地生产力
    8.2 养分状况
        8.2.1 氮
        8.2.2 磷
        8.2.3 钾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展示

(8)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塿土磷形态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磷库的演化
        1.2.2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磷素的形态及有效性
        1.2.3 不同管理措施对团聚作用及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1.2.4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pH变化对磷形态转化的影响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4.1 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下土壤磷素演变特征
        1.4.2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及其对作物磷吸收的贡献
        1.4.3 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1.4.4 施磷量和pH变化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塿土耕层磷素演变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4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和分析
        2.3.1 长期施肥塿土耕层土壤全磷、无机磷、有机磷动态
        2.3.2 长期施肥塿土耕层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比例
        2.3.3 不同土壤管理塿土耕(表)层土壤全磷、无机磷、有机磷动态
        2.3.4 不同土壤管理塿土耕(表)层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比例
    2.4 讨论
        2.4.1 长期施肥塿土磷素演变
        2.4.2 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塿土磷素演变
    2.5 小结
第三章 小麦/休闲体系长期施肥对小麦磷吸收和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3.2.4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和分析
        3.3.1 长期施肥对小麦磷吸收的贡献
        3.3.2 长期施肥对耕层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3.3.3 磷形态有效性及其与磷表观平衡的关系
    3.4 讨论
        3.4.1 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4.2 长期施肥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3.4.3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磷形态的影响
        3.4.4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转化的影响
        3.4.5 土壤磷形态对作物吸磷量的贡献
    3.5 小结
第四章 小麦/玉米体系长期施肥对塿土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4.2.4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和分析
        4.3.1 冬小麦/夏玉米体系蒋柏藩-顾益初法和Tiessen-Moir法测定磷形态对比
        4.3.2 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小麦磷吸收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
        4.3.3 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土壤磷形态与磷表观平衡的关系
    4.4 讨论
        4.4.1 不同磷素分级方法的比较
        4.4.2 蒋柏藩-顾益初法和Tiessen-Moir法磷形态的有效性
        4.4.3 不同轮作方式塿土磷形态影响的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施肥对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数据计算及分析
    5.3 结果和分析
        5.3.1 长期施肥塿土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5.3.2 耕层土壤无机磷形态和有机磷形态
        5.3.3 耕层土壤团聚体无机磷形态和有机磷形态
        5.3.4 长期施肥塿土耕层土壤团聚体磷固存
        5.3.5 耕层土壤团聚体中固存磷形态和有机碳的关系
        5.3.6 耕层土壤团聚体磷形态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
    5.4 讨论
        5.4.1 长期施肥对塿土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5.4.2 长期施肥对磷在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6.2.4 数据计算及分析
    6.3 结果和分析
        6.3.1 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塿土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6.3.2 耕层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
        6.3.3 团聚体及粉粘粒组分中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
        6.3.4 长期土壤管理磷形态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配
        6.3.5 团聚体中磷含量与有机碳的关系
        6.3.6 团聚体磷形态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
    6.4 讨论
        6.4.1 长期施肥对塿土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6.4.2 长期施肥对磷在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6.4.3 长期土壤管理对团聚体中磷形态的影响
        6.4.4 不同土壤管理对磷在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施磷对不同肥力和PH值塿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实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7.2.4 数据计算及分析
    7.3 结果和分析
        7.3.1 施磷对不同pH值和肥力塿土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7.3.2 施磷对低肥力土壤不同pH值条件下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3.3 施磷对中肥力土壤不同pH值条件下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3.4 施磷对高肥力土壤不同pH值条件下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4 讨论
        7.4.1 不同肥力土壤和pH值条件下肥料磷的有效性
        7.4.2 施磷对不同肥力和pH值条件下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4.3 肥力磷在不同肥力和pH值条件下的转化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
    8.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重金属汞/镉低积累小麦品种筛选及根际微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汞/镉污染来源及现状
        1.1.1 我国农田土壤汞/镉污染来源及现状分析
        1.1.2 小麦汞/镉污染现状分析
    1.2 农田汞/镉污染对小麦生长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1.3 汞/镉污染农田安全利用的现实需要
    1.4 小麦品种汞/镉积累能力差异
    1.5 重金属低积累品种种质资源筛选技术方法
    1.6 作物重金属积累影响因素研究
        1.6.1 根际有机酸对作物吸收转运重金属影响研究
        1.6.2 根际微生物对作物吸收转运重金属影响研究
        1.6.3 土壤理化性质对作物吸收转运重金属影响研究
    1.7 镉胁迫对作物微量元素积累影响研究
    1.8 研究述评
2 研究目的和内容及创新点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创新点
    2.5 项目支撑
3 耐汞且低汞积累小麦品种筛选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2.4 公式定义与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浓度汞胁迫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3.3.2 不同小麦品种汞耐性评价-改进的隶属函数
        3.3.3 不同小麦品种汞耐性判别分析
        3.3.4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汞积累能力差异
    3.4 小结
4 小麦汞高低积累品种汞吸收转运及根际微环境差异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盆栽试验设计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小麦汞高低积累品种汞积累和转运能力差异
        4.3.2 小麦汞高低积累品种根际土壤有机酸浓度差异
        4.3.3 小麦汞高低积累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度差异
        4.3.4 小麦汞高低积累品种根际分泌物差异
        4.3.5 根际土壤有机酸、微生物与小麦吸收转运汞的相关性研究
    4.4 小结
5 低镉且高微量元素积累小麦品种筛选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农田概况
        5.2.3 试验设计
        5.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镉积累能力差异
        5.3.2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镉积累能力稳定性研究
        5.3.3 高低镉积累品种籽粒微量元素浓度差异
        5.3.4 小麦籽粒镉浓度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
    5.4 小结
6 不同镉/锌积累能力小麦品种根际细菌差异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设计与试验材料
        6.2.2 样品收集
        6.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镉/锌积累能力差异
        6.3.2 不同镉/锌积累能力小麦品种产量及生物量差异
        6.3.3 不同镉/锌积累能力小麦品种根际细菌多样性差异
        6.3.4 不同镉/锌积累能力小麦品种根际细菌结构差异
        6.3.5 不同镉/锌积累能力小麦品种根际细菌功能预测
    6.4 小结
7 小麦籽粒镉富集因子Meta分析
    7.1 前言
    7.2 数据搜集与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小麦籽粒镉富集因子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7.3.2 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条件下小麦籽粒镉富集因子研究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展望
图表目录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绿肥及稻草还田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肥和秸秆还田研究背景
    1.2 植物-微生物互作主要根际过程
        1.2.1 土壤微生物碳循环过程
        1.2.2 微生物氮循环过程
        1.2.3 微生物磷循环过程
        1.2.4 微生物在铁、硫及其它金属等养分循环过程
        1.2.5 微生物植物激素等信号调节相关过程
    1.3 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在绿肥体系及微生物关键功能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内容
        2.1.1 田间试验
        2.1.2 样品采集
        2.1.3 理化性质测定
        2.1.4 土壤DNA提取及宏基因组测序
        2.1.5 宏基因组序列分析
        2.1.6 序列数据的处理流程
    2.2 植物-微生物互作关键过程相关主要功能基因
        2.2.1 微生物碳循环相关功能基因
        2.2.2 微生物氮养分循环相关主要功能基因
        2.2.3 微生物磷养分循环相关主要功能基因
        2.2.4 微生物铁、硫及重金属耐受抗性等其它养分循环相关主要功能基因
        2.2.5 微生物植物激素等信号传导相关主要功能基因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试验结果
    3.1 土壤理化性质
    3.2 基于METAPHLAN2 分析的微生物物种组成
        3.2.1 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PCoA)分析
        3.2.2 微生物物种相对丰度在绿肥处理间的差异
    3.3 功能基因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PCOA)分析
        3.3.1 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PCoA)分析
        3.3.2 微生物氮循环功能基因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PCoA)分析
        3.3.3 微生物磷循环功能基因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PCoA)分析
        3.3.4 微生物铁、硫循环及重金属等其他相关功能基因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PCoA)分析
        3.3.5 微生物植物激素相关功能基因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PCoA)分析
    3.4 微生物宏基因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
        3.4.1 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
        3.4.2 微生物氮循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
        3.4.3 微生物磷循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
        3.4.4 微生物铁、硫等其他养分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相对丰度
        3.4.5 微生物植物激素等信号调节功能基因相对丰度
    3.5 土壤理化性质与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的相关性和RDA冗余分析
        3.5.1 理化性质与碳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相关性和RDA冗余分析
        3.5.2 理化性质与氮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相关性和RDA冗余分析
        3.5.3 理化性质与磷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相关性和RDA冗余分析
        3.5.4 理化性质与硫铁等其它相关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相关性和RDA冗余分析
        3.5.5 理化性质与信号调节相关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相关性和RDA冗余分析
    3.6 微生物直系同源功能基因KO相对丰度
第四章 讨论
    4.1 绿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绿肥及稻草还田对微生物的影响
        4.2.1 绿肥及稻草还田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2.2 绿肥及稻草还田对微生物-植物互作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
    4.3 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在研究应用中的优势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柠檬酸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及对作物吸收Fe、P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根系类型作物/品种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D]. 吴爱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02)
  • [2]紫花苜蓿磷硒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D]. 彭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02)
  • [3]牛场粪水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氮磷平衡的影响[D]. 王贵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生物炭与有机酸配施对磷素在盐渍土中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 刘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D]. 杨莉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赋存及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潜力分析[D]. 马殿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7]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D]. 王亚麒. 西南大学, 2021
  • [8]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塿土磷形态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D]. 金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重金属汞/镉低积累小麦品种筛选及根际微环境研究[D]. 刘娜. 山东大学, 2020
  • [10]绿肥及稻草还田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D]. 唐治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标签:;  ;  ;  ;  ;  

柠檬酸活化土壤养分及对作物吸收铁磷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