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能源综合利用高效

生态农业能源综合利用高效

一、生态农业综合利用能源效益高(论文文献综述)

薛豫南[1](2020)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畜禽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既是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农业污染治理的主要领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行动之一。循环经济为实现畜禽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可行性,但目前中国循环经济推行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目标推行的,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自发性,使其成为自下而上的环境管理工具,需要开展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分析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实现畜禽污染治理的重要动力,研究畜禽污染治理系统自发性运作的动力机制,揭示畜禽污染治理中的一些科学方案,具有本质性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从模式治污机理及治污主体间相互作用关系,对畜禽污染治理系统进行解析,以识别畜禽污染治理实现的动力。通过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的机理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统一的有效污染治理方式;进一步解析畜禽污染治理相关主体行为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博弈关系,识别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点,提出建立政策—效益—主体模型,系统研究循环经济施行动力机制,是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有效探索。(2)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国家层面出台的155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政策工具分类、内容编码、频数统计等分析方式识别中国畜禽污染治理环境政策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畜禽污染治理政策体系演变特征大致符合环境政策演变的命令控制型主导、经济手段介入、自愿参与引导的三阶段特征。资源化是未来环境政策导向,而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化的有效载体,中国畜禽污染治理政策体系完善主要是为循环经济资源化实现畜禽污染治理自发性提供政策动力。而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政策设计才能发挥动力,经济激励型政策的完善是自愿参与引导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3)基于参照模式,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效益评价模型,对模式运行根本动力—效益评价,明确不同政策情境下模式施行的经济可行性和动力。以辽宁省规模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生命周期评价与成本效益分析相结合,对省域层面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开展研究,通过效益测算,增强对循环模式效益创造的认知;通过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明晰基于不同效益评价的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吸引力。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不能通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实现污染治理的经济可行,环境政策管理是循环模式经济可行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模式综合效益这一全效益主要受资源化产品的价值、污染排放的成本即环境保税、碳减排环境效益影响。环境税、碳交易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循环能提高经济模式的经济可行性,但由于沼气工程初期投资较高,不同情境下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均较长,模式经济吸引力较小,模式自主性施行的动力不足,需要政府不同程度的财政资金扶持。(4)从循环产业链的角度构建了企业、政府和消纳方三个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相关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循环产业链上行为博弈研究,探究循环模式稳定运行策略及其实现条件。研究表明,一定条件下,循环产业链上企业、政府和消纳方主体行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主要有(不采取,不监管,不购买)、(不采取,监管,不购买)、(采取,不监管,不购买)和(采取,不监管,购买)四种纯策略组合。其中(采取,不监管,购买)演化稳定策略是最优策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实现畜禽污染治理。长期来看,循环经济主体实现污染治理目标的演化稳定策略条件实现,最终主要归结到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资源产品价格影响消纳方行为决策,进而影响养殖企业采取循环经济模式的条件;碳交易价格影响碳减排效益;模式建设、运行所涉及的原材料、设备等价格影响模式施行成本。

罗尔呷[2](2020)在《政策对沼气生产与利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传统能源日益枯竭以及化石能源给环境造成的破坏,人类开始寻求新型的绿色能源。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我国沼气建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沼气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其中的户用沼气的开发利用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沼气利用率低、成本较高等。所以,如何发挥我国的沼气产业资源优势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寻求新型的绿色能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在一系列的新型能源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沼气产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但是,受到多方管理、实施力度不到位等问题的影响,沼气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全面了解我国目前沼气产业发展现状和研究近况,对比我国沼气产业政策与国外沼气开发利用情况较好的国家的沼气产业政策之间的差异,正确评估我国目前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我国沼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一千余篇国内外文献,梳理并对比了国内外沼气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政策框架;其次,结合对河南省漯河市沼气发展现状的调研,总结了我国沼气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一些值得借鉴的典型发展模式。然后,利用199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估计了沼气产业政策对其生产利用结构的影响。最后,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可行的沼气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发现:1.国内关于沼气产业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在研究热点上,国外领先国内大概4‐5年;在研究主题上,国内外研究都集中在沼气生产、沼气产品和产业发展上,不同的是,由于国内户用沼气规模较大,国内研究除了关注上述问题,对沼气工程的建设以及其与户用沼气比较等方面的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我国主要从财政补贴、市场保护和税收减免等方面保障国内沼气产业发展,而国内外沼气产业政策在补贴侧重点、原料保证力度、行业标准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此,国外的市场化建设和标准化推进等做法对我国沼气产业政策完善具有借鉴意义。3.1999-2018年我国沼气发展经历四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之前,沼气建设萌芽期;第二阶段,2003-2006年,户用沼气受到政府补贴的影响发展迅速;第三阶段,2006-2012年,沼气工程快速发展,户用沼气继续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之后,沼气发展开始向较为大中型的沼气工程发向发展。同时,实际利用模式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案例,主要以特大型沼气发电工程项目综合产业园模式、大型养殖场综合利用模式、户用沼气-沼气服务公司模式等三种模式发展得较为成功,它们结合了当地的资源禀赋,在推进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兼顾户用沼气与沼气服务公司的结合,为我国其他地区沼气产业发展具有参考作用。4.政策对沼气生产利用结构的升级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发展政策的平均促进力度大约为2.63-3.34%。在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广义矩估计等方法排除潜在的内生性之后,结果依然稳健。政策对沼气生产利用结构升级的效果受农村能源经费投入等的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及当地资源禀赋的影响。同时,目前我国沼气发展可能还存在资源错配的现象。因此,本文提出要从制度设计、政策方向和政策落实等方面进一步保障沼气产业政策的实施,从而保障沼气生产利用结构进一步升级,为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占得先机。

李平[3](2020)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有效突破生态环境的约束,破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难题,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占吉林省国土面积的86.43%,是吉林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急需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允许下的绿色内生发展模式,进而实现限制开发区在保护中有序开发的目标。而绿色发展效率则是在绿色发展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考虑资源能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后的经济发展效率。基于此,本研究以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绿色发展效率的测算及分析,探寻绿色发展效率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通过选择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县作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上丰富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推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转型,科学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提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涵,综合归纳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厘清绿色发展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理论的关系。(2)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条件、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做以详细分析。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以劳动、资本、技术作为投入要素,经济指标作为期望产出,环境污染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呈现V型演变趋势,区域内部绿色发展效率差异逐步增大。(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从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外动力入手,从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经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政府政策调控等方面探讨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因素、科技创新水平、环境规制等因素关系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部分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是绿色发展效率的核心驱动因素。(4)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临江市(森林生态功能区)、梨树县(农产品主产区)、通榆县(草原生态功能区)三个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深入探讨,进而提出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式。(5)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完善政策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强化要素集聚以及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四大方面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而增强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内生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王钰[4](2020)在《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农业的生产实践与理论研究是中国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陕西省中部地区正全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但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资金流动特征、生态环境效益等掌握有限,缺乏与生产实践相同步的认知和综合评价。本文选取了陕西省中部地区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猪-沼-粮”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Ⅰ)、“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Ⅱ)、以丰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Ⅰ)、以宜君多层复合种养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Ⅱ)和以恒盛养殖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龙头企业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模式的跟踪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物质流分析、能流分析、资金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能值分析方法对该区域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经营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能量产投比、经济产投比、减排效益值、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特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将系统产生的部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物质和氮在模式内部的再循环、再利用,但是模式中物质和氮的主要来源仍是市场,主要包括水、饲料和化肥。在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中沼肥完全替代了化肥,有利于农业的无害化生产,但两种模式中的种植子系统均出现了氮亏损的情况。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是农村庭院模式Ⅱ的2.6倍、农业园区模式Ⅱ的25.6倍,但氮转化效率仅为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1.5%和农村庭院模式Ⅱ的65.0%。农业园区模式Ⅰ中种植子系统的氮肥投入量过大,使氮盈余量较大,全模式氮转化效率最低。(2)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有机能投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龙头企业模式有机能/无机能达到188.9,是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3倍,能流循环指数0.99,能流密度3.47 MJ/(m2·a),显示出较强的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和稳定性。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通过饲料自给和肥料自给,表现出较高的系统内依存度,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6.0倍和4.1倍。农业园区模式Ⅰ各子系统均表现出良好的能量转化效率,全模式能量产投比最高,为0.99,分别是农村庭院模式Ⅰ、农村庭院模式Ⅱ、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能量产投比的1.4倍、2.1倍、2.4倍和2.3倍。(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资金流动量大幅提升,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程度随之增长。龙头企业模式的总收入水平较高,模拟30年的累计净现值为4720万元,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3.5倍。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大型沼气工程产出的沼气和电力,年节支44.5万元。购买饲料投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现金流出项目,在龙头企业模式中模拟30年的饲料总投入占总现金流出量的90%。农业园区模式Ⅱ充分利用了种植子系统产出的废弃物作为畜禽饲料,减少了饲料成本,使模式表现出较好的成本利润率、经济产投比、年均收益率和资本金利润率。(4)同评价单元下,龙头企业模式中的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气产出量约是农村庭院模式中户用沼气工程的2倍。大型沼气工程每处理1000 t猪粪便产出的沼气、电力和沼肥,可替代煤炭66 t、热力发电15.7万k Wh、化肥22 t,减缓能源耗竭4.60E+6MJ、温室效应4.22E+5 kg CO2-eq/FU、环境酸化2281 kg SO2-eq/FU、富营养化151 kg NO3--eq/FU、光化学氧化88 kg C2H4-eq/FU、人体毒性378 kg 1,4-DCB/FU。沼气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集中在沼气燃烧阶段、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综合考虑沼气工程环境污染排放和减排,沼气工程对能源耗竭、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人体毒性环境影响类型有减缓作用,但增加了光化学氧化潜在影响。农业园区模式Ⅰ的沼肥产出量较低,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产生的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低于其他模式,使其环境效益综合值最大,为186.57,其次是龙头企业模式,为132.95。(5)农业园区模式和龙头企业模式中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较大比例,系统面临不可更新资源耗竭的风险和模式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高于农村庭院模式。种植子系统废弃物饲料化使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表现出较好的能值自给能力,其产出能值反馈率是龙头企业模式的4.4倍和2.4倍。综合考虑环境负载、能值产出率和市场能值交易,农村庭院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可持续性。本研究完成了对陕西省中部地区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中心的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预期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效益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可以为区域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籍欢欢[5](2019)在《基于多目标评价和Topsis方法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和平灌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和灌溉大国。近年来,受工业、生活等行业需求增加的影响,农业用水占比不断下降,但仍然占据60%以上,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大力发展农业节水问题是解决我国水制约因素,实现农林牧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以黑龙江庆安县和平灌区节水农业为案例,对和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建立了和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节水农业的特点及其可能对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影响,以黑龙江和平灌区近5年的节水改造、灌溉用水、作物种植、气象等资料,分析了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因素,选取了3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建立了和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对常用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按照指标筛选、降维、综合效益评价的思路提出了基于多目标评价和Topsis方法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方法。3.结合本文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实际值和权重,计算出和平灌区2013-2017年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结果。结果显示,2013-2017年综合效益由0.377提高到0.652,提高了0.275。基于上述降维后得到的主成分矩阵和计算得到的权重,运用Topsis方法,得到和平灌区不同年份与最优、最劣方案的距离,以及与其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Ci值,2013—2017年和平灌区综合效益存在差异,Ci值最高年份出现在2017年,为0.682;最低值出现在2013年,为0.577。

周聪颖[6](2019)在《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丽乡村”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重要的三农实践之一。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就主持并亲自部署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实践。2018年,中央相继提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两个概念,并正式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可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中都必须遵循和坚持生态理念,并运用生态的思想来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湘潭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已经13年,取得了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性成果,美丽乡村建设框架基本成型、农业产业逐步转型壮大、基层活力不断彰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机构和制度建设不断优化。但同时湘潭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暴露出政策连续性不强、投入资金不足、规划不科学、基层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设施缺乏管护等问题。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包括没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对美丽乡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农民缺乏主体意识等。鉴于此,我们认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通过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把农村打造成为激发生态价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型治理模式的重要平台,推动广大乡村再次振兴。

张旭[7](2018)在《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沼气工程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本世纪全球面临两大危机问题: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一次性能源消费日益加快,产生了能源紧缺的状况;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延续,导致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几乎重新返回大气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为了应对能源危机与治理环境污染,农村沼气工程凭借着利用农林废弃物生产再生性清洁能源的独特性,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巨量资金的支持,在保障能源安全、转变生产方式、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农村沼气工程已经持续发展了几十年,迈向了规模发展、综合利用、效益拉动、科技支撑的新阶段,已经成长为一个农业现代化标志性产业。目前,农村沼气工程主要以基本建设项目为主要运作形式,有高度的专业相关性和技术集成性,且多主体特征十分明显。由此可见,农村沼气工程已经成为一项涉及了多资源综合运用和多利益相关者互助的大型工程类项目。项目绩效是由利益相关者创造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特别是各项业务活动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影响以及各种资源流动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影响,已成为制约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从农村沼气工程特殊性出发,结合理论分析与实例验证,对利益相关者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应用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国内外机构的生命周期划分方法,将农村沼气工程生命周期划分为立项期、建设期和运营期,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为研究利益相关者特征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关系演变打下研究基础。其次,通过文献分析、头脑风暴、专家评判、名录整合和反馈论证这五个步骤,对农村沼气工程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识别,确定了 15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以及各阶段的利益相关者。借鉴Mitchell的利益相关者显着模型,依据利益相关者在权力性、合法性和急迫性上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核心、中间和边缘这三种类型,并关注这15个利益相关者特征随生命周期演变的动态演化规律。再次,从立项期利益相关者关系特点出发,利用超网络理论,综合利益相关者和业务活动这两个分析视角,建立了利益相关者超网络模型,对立项期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利益相关者个体位势差异性的角度,提出中心性解算方法及优化路径,并进行了实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立项期,利益相关者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联系使利益相关者关系表现为超网络结构,优势的个体位势可以使利益相关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拥有一定的优势。为了使边缘群体占据优势的个体位势,可以通过将之引入关键性业务活动并与其中个体建立起信息交换关系来实现。复次,根据建设期利益相关者关系特点,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利益相关者资源加权网络模型,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的多种资源交换关系。结合度数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的三色矢量特征,提出了中心性集结方法,并应用实际案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建设期,利益相关者的位势优势可以使其在资源获取能力、资源控制能力和资源传导能力上明显优于他者,在使大量资源向该者集聚的同时,也使他者(焦点利益相关者)产生了资源缺陷。对于焦点利益相关者来说,有选择性地与有位势优势的利益相关者联合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有利于资源利用和资源重组。最后,根据运营期利益相关者围绕业务活动形成价值链的特征,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影响利益相关者成本收益的各个要素,研究了各个要素因果之间的反馈控制关系,找到了利益相关者间缺失的利益关系;并通过引入政策变量,对缺失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重构。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沼气价格不合理、沼肥使用量不足、废弃物无偿处理和缺乏必要的扶持和干预等必要的利益关系的缺失是项目经济内部性不足和经济外部性无法内部化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应地,沼气价格规制、沼肥补贴、废弃物有偿处理和集中供气补贴这四种政策变量可以形成新的利益关系格局,进一步地释放项目运行绩效,且效益增量显着。

王火根,梁弋雯[8](2018)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沼气能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认为把农业废弃物转变为沼气能源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能源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路径。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沼气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使用。为了评估政策实施的绩效,文章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对沼气能源效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社会、安全等4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详细的总结。然后基于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定义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增加和删减,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沼气能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力图为沼气能源效益评价、项目绩效评估、政策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刘晓明[9](2018)在《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传统农业发展所导致的农业资源不足、农产品质量差、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生态农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滨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构建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频度统计法、系统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从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4方面选择20项指标构建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相结合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运用多目标综合指数评分法评价2011年至2015年滨州市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显示: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连续增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远低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找出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提升的制约因素,结合滨州市的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要求,提出持续提升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对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为滨州市提高生态农业效益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参考。

蒲刚清[10](2016)在《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与能源潜力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据联合国能源署研究预测,到2050年生物质能将占全球人类总能源消耗的50%以上。我国能源环境面临:化石能源不足,对外依存度高和能源安全脆弱等窘境,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由之路;森林生物质能具有巨大的能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我国生物质能开发不仅受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政策环境约束,还受到木质纤维类技术水平的限制,开发力度与国际趋势相比不足;在现在与未来一段时间内,新能源仍将以风电、核电、水电及太阳能为主;但第3代生物质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森林生物质开发利用提供历史机遇。森林生物质潜力有多大,森林生物质能源的产业规模如何?第3代生物质能技术应用,使我国能获得多大的经济效益、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技术的推广应用的优先顺序是什么?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约束,对于生物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什么影响?区域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发展路径包括哪些,如何实施?本文通过文献追溯与参考我国实际情况,梳理相关的测量方法,进行数学建模,并应用情景仿真方法对森林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发展进行探究:(1)考虑林业结构、采伐剩余物是否保留及地力发展等3种生态因素,设计11种因素影响情景对森林生物质潜力进行探究;并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效度,从而提出相应的林业建设和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发展建议;同时,考虑采集、运输及存储等技术水平,探究森林生物质的产业原料供给的实际情况。生态结构的调整的逆向作用较小,而采伐剩余物保留政策的逆向作用较大。地力水平的提升可显着提高我国生物质可利用潜力,具有正向影响;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考虑生态因素的森林生物质潜力在主要年份中分别是传统理论值的1.04-1.17倍、1.16-1.38倍和1.13-1.37倍;进一步考虑技术水平时,森林生物质潜力是传统理论测量方法的72.41%、81.32%和81.03%。(2)基于技术进步,考虑3种典型的第3代生物质能技术对于森林生物质进行全开发,探究森林生物质的能源产业可实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能源效益规模。同时,依据效益规模对3种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国制定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提供参考依据。生物质气化制取生物质天然气技术在能源、经济及环境效益均有凸显效益,作为优先发展路径,其次为生物质裂解生物油提质制取生物质燃油技术,最后生物质气化制取生物质燃油技术。(3)以重庆市为案例,分析区域森林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评价区域环境对于技术路径的影响。基于技术替代,设计3种不同的替代规模情景,探究重庆市不同开发程度下的森林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态势,并据此提出优化方案和政策建议。区位能源供给状态,可以改变生物质能技术的优先发展顺序,重庆市的技术发展路径应优先发展生物质裂解生物油提质制取生物质燃油,其次为生物质气化制取生物质燃油,最后才为生物质气化制取生物质天然气。森林生物质开发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发展。

二、生态农业综合利用能源效益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农业综合利用能源效益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问题特性及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产权与公共产品理论
        2.2.3 生态补偿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2.2.5 演化博弈论
    2.3 研究综述
        2.3.1 畜禽养殖污染及其处理方式相关研究
        2.3.2 循环经济及其在畜禽污染治理领域相关研究
        2.3.3 畜禽污染环境管理研究
        2.3.4 研究评述
3 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解析
    3.1 畜禽污染治理的循环经济选择
        3.1.1 畜禽污染产生的经济学本质
        3.1.2 畜禽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3 畜禽污染实现的循环经济减排机理
    3.2 畜禽污染治理主体行为及博弈关系解析
        3.2.1 政府行为特征
        3.2.2 企业行为特征
        3.2.3 资源化产品消纳行为
        3.2.4 治理主体的博弈关系
    3.3 基于循环经济实现畜禽污染治理的动力
        3.3.1 政府有效的环境政策体系建设
        3.3.2 畜禽污染治理循环经济模式可行性
        3.3.3 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运行
        3.3.4 循环经济模式自发运行的动力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文本量化的畜禽污染治理政策演变特征识别
    4.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政策文本外部属性特征
        4.2.1 政策文本数量变化趋势
        4.2.2 政策发布部门
        4.2.3 政策发布形式
    4.3 基于政策工具的政策文本内涵特征
        4.3.1 政策文本编码
        4.3.2 政策工具运用结构特征
        4.3.3 政策演变特征
    4.4 政策演变趋势与启示
        4.4.1 政策演变趋势
        4.4.2 政策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效益评价
    5.1 研究问题界定
        5.1.1 研究对象
        5.1.2 问题特性
        5.1.3 效益定义
    5.2 经济效益
        5.2.1 研究方法
        5.2.2 经济效益测算
        5.2.3 经济效益评价
    5.3 环境效益
        5.3.1 模式碳减排测算方法
        5.3.2 清单分析
        5.3.3 碳减排效益评价
    5.4 综合效益
        5.4.1 综合效益内涵
        5.4.2 综合效益测算
        5.4.3 综合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畜禽污染治理主体行为博弈研究
    6.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6.1.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6.1.2 演化博弈模型描述
    6.2 单方演化稳定分析
        6.2.1 养殖企业
        6.2.2 政府
        6.2.3 消纳方
    6.3 双方演化稳定分析
        6.3.1 废弃物处理——企业和政府
        6.3.2 再生资源利用——政府和消纳方
    6.4 主体行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畜禽污染治理政策文本目录
附录A2 效益评价的现金流量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政策对沼气生产与利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研究可以改进的方向
第二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及机理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沼气及其生产利用
        2.1.2 沼气生产利用结构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沼气产业研究情况
        2.2.2 国内外沼气产业政策研究情况
        2.2.3 文献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结构理论
        2.3.2 规模经济理论
        2.3.3 外部性理论
    2.4 沼气发展政策对沼气生产利用结构影响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沼气产业政策体系比较
    3.1 国内政策框架
        3.1.1 沼气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及条例
        3.1.2 沼气产业相关发展规划
        3.1.3 沼气产业相关工作办法
        3.1.4 沼气产业政策总结
    3.2 国外主要产业政策
        3.2.1 德国
        3.2.2 英国
        3.2.3 法国
        3.2.4 瑞士
        3.2.5 瑞典
    3.3 国内外产业政策差异总结
        3.3.1 补贴侧重点不同
        3.3.2 原料保证力度不同
        3.3.3 行业标准化程度不同
        3.3.4 市场化程度存在差异
    3.4 国外沼气产业政策可借鉴之处
        3.4.1 补贴方式上
        3.4.2 原料保障上
        3.4.3 标准化上
        3.4.4 市场化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沼气产业发展与生产利用结构变迁
    4.1 沼气生产及生产利用结构变迁
        4.1.1 沼气生产发展历程
        4.1.2 沼气生产利用结构变迁
    4.2 沼气生产利用典型模式
        4.2.1 特大型沼气发电工程项目综合产业园模式
        4.2.2 大型养殖场综合利用模式
        4.2.3 户用沼气-沼气服务公司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沼气发展政策对沼气生产利用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选择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核心解释变量
        5.1.3 控制变量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实证模型与分析
        5.3.1 模型选择与说明
        5.3.2 实证结果
    5.4 内生性与稳健性
    5.5 异质性分析
        5.5.1 农村能源投入
        5.5.2 资源禀赋的异质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宏观设计
        6.2.2 调整政策方向
        6.2.3 加强资源合理利用
        6.2.4 加强政策落实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2.2 限制开发区域研究进展
        1.2.3 绿色发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限制开发区
        2.1.2 绿色发展
        2.1.3 绿色发展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5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
    3.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与条件
        3.1.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类型和范围
        3.1.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3.1.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演变与现状分析
        3.1.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环境发展态势分析
    3.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测算方法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3.2.3 绿色发展效率测算
    3.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特征
        3.3.1 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V型演变趋势
        3.3.2 不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演变趋势不同
        3.3.3 绿色发展效率时间变化差异特征
    3.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演变特征
        3.4.1 绿色发展效率整体相对较好,但内部呈两极分化态势
        3.4.2 绿色发展效率相对低值区以资源型城市为主
        3.4.3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
        3.4.4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1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4.1.2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外生动力
    4.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存在非线性关系
        4.2.2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3 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4 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5 环境规制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1 Tobit模型
        4.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4.3.3 数据来源
        4.3.4 测算结果
    4.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4.4.1 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2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3 科技创新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4 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5 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
    5.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5.1.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目标
        5.1.2 模式选择的原则
        5.1.3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
    5.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2.1 典型案例(临江市)
        5.2.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3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3.1 典型案例(梨树县)
        5.3.2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4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4.1 典型案例(通榆县)
        5.4.2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体制机制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1.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6.1.2 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6.1.3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机制
    6.2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2.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6.2.2 优化产业配置,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6.3 强化要素集聚保障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3.1 加强科技支撑,推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6.3.2 加大绿色投入,加强金融资金支持力度
        6.3.3 集聚优秀人才,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6.4 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4.1 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6.4.2 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权责明确的环境污染治理制度
        6.4.3 强化节能降耗,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1.1.2 循环农业的基本理论
    1.2 循环农业的研究现状
        1.2.1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实践
        1.2.2 国内外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2.2.2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2.2.3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2.2.4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2.2.5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分析
        2.2.6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2.3 研究模式
        2.3.1 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3.2 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3.3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4 研究方法
        2.4.1 数据获取与收集
        2.4.2 具体的评价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构成特征
    3.1 中国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状
    3.2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3.2.1 农村庭院模式
        3.2.2 农业园区模式
        3.2.3 龙头企业模式
第四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4.1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4.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1.3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2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4.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2.3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3 龙头企业模式物质流特征分析
        4.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3.2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5.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1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6.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6.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2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6.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6.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3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现金流量分析
        6.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7.1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的清单汇总
    7.2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特征化评价
        7.2.1 户用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7.2.2 大型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7.3 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标准化分析
    7.4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加权评估
    7.5 小结
第八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4 小结
第九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9.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及综合评价
        9.1.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
        9.1.2 农村庭院模式的综合评价
        9.1.3 农业园区模式的综合评价
        9.1.4 龙头企业模式的综合评价
    9.2 对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多目标评价和Topsis方法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和平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2.1 概念与内涵
        2.1.1 节水农业
        2.1.2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
    2.2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第三章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3.1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理论框架
    3.3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估方法体系
    3.4 多目标综合效益评价基本方法
        3.4.1 多目标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比较
        3.4.2 主成分分析法
        3.4.3 Topsis方法
第四章 和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
    4.1 灌区概况
        4.1.1 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
        4.1.2 气象
        4.1.3 水资源利用现状
    4.2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分析
        4.2.1 经济效益指标
        4.2.2 社会效益指标
        4.2.3 环境效益指标
    4.3 理论模型构建
    4.4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4.4.1 数据的搜集
        4.4.2 定性指标的量化
    4.5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4.6 指标权重的确定
    4.7 和平灌区综合效益评价
        4.7.1 经济效益(A*1)评价
        4.7.2 社会效益(A*2)评价
        4.7.3 环境效益(A*3)评价
        4.7.4 综合效益(R)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历史背景和意义
        1.1.2 理论背景和意义
        1.1.3 现实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2 美丽乡村建设
        2.1.3 美丽宜居乡村
    2.2 生态治理理论
        2.2.1 人类中心主义
        2.2.2 唯发展论和科技至上论
        2.2.3 市场失灵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3.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2.3.2 生态危机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分析
        2.3.3 消除生态危机的基本路径
    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4.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2.4.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2.4.3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第3章 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分析
    3.1 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3.1.1 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沿革
        3.1.2 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3.2 湘潭市美丽乡村典型案例
        3.2.1 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的梅林桥美丽乡村示范片
        3.2.2 以统筹城乡建设为核心的银田美丽乡村示范镇
        3.2.3 以生态产业化为核心的七星美丽乡村示范村
    3.3 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3.3.1 工作缺乏连续性和严肃性
        3.3.2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3.3.3 乡村建设规划不科学
        3.3.4 基础设施缺乏管护
    3.4 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4.1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3.4.2 基层内生动力不足
        3.4.3 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
第4章 省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借鉴
    4.1 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4.1.1 构建生态意识体系
        4.1.2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4.1.3 构建生态制度体系
    4.2 永州市祁阳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4.2.1 全盘谋划
        4.2.2 以点带面
        4.2.3 建章立制
    4.3 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对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与鉴戒
        4.3.1 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
        4.3.2 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4.3.3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4.3.4 构建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
第5章 推进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5.1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5.1.1 树立生态伦理
        5.1.2 提升忧患意识
        5.1.3 培养绿色生产生活习惯
    5.2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
        5.2.1 开展“三权分置”改革
        5.2.2 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5.2.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5.3 构建共建共享机制
        5.3.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5.3.2 强化农村自治组织管理
        5.3.3 强化农民主体作用
        5.3.4 强化社会带动作用
    5.4 强化乡村建设举措
        5.4.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4.2 推进乡村经济转型
        5.4.3 传承传统农耕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沼气工程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
2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生命周期
        2.1.2 利益相关者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超网络理论
        2.2.3 复杂网络理论
        2.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2.2.5 小结
    2.3 研究综述
        2.3.1 工程类项目利益相关者识别研究
        2.3.2 工程类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
        2.3.3 农村沼气工程利益相关者相关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研究区概况及典型案例介绍
    3.1 研究区概况
    3.2 典型案例介绍
    3.3 本章小结
4 农村沼气工程的生命周期分析
    4.1 农村沼气工程的特点
    4.2 农村沼气工程生命周期及其划分
        4.2.1 项目生命周期及其划分方法
        4.2.2 农村沼气工程生命周期划分依据
        4.2.3 农村沼气工程生命周期划分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农村沼气工程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5.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5.1.1 利益相关者的筛选
        5.1.2 利益相关者的确立
    5.2 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分析
        5.2.1 利益相关者特征分析维度
        5.2.2 利益相关者特征分析方法
        5.2.3 立项期利益相关者特征分析
        5.2.4 建设期利益相关者特征分析
        5.2.5 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特征分析
        5.2.6 结果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立项期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
    6.1 模型选择与模型描述
        6.1.1 模型选择
        6.1.2 模型描述:利益相关者超网络模型
    6.2 立项期利益相关者超网络模型的构建
    6.3 立项期利益相关者超网络模型的分析
    6.4 立项期利益相关者超网络模型的优化
        6.4.1 优化目标
        6.4.2 优化路径
        6.4.3 约束条件
    6.5 结合典型案例的实证验证
        6.5.1 HRWF公司立项期利益相关者超网络模型构建
        6.5.2 HRWF公司立项期利益相关者超网络模型分析
        6.5.3 HRWF公司立项期利益相关者超网络模型优化
        6.5.4 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6.6 本章小结
7 建设期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
    7.1 模型选择与模型描述
        7.1.1 模型选择
        7.1.2 模型描述:利益相关者资源加权网络模型
    7.2 建设期利益相关者资源加权网络模型的构建
    7.3 建设期利益相关者资源加权网络模型的分析
    7.4 建设期利益相关者资源加权网络模型的改进
    7.5 结合典型案例的实例验证
        7.5.1 HRWF公司建设期利益相关者资源加权网络模型构建
        7.5.2 HRWF公司建设期利益相关者资源加权网络模型分析
        7.5.3 HRWF公司建设期利益相关者资源加权网络模型改进
        7.5.4 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7.6 本章小结
8 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
    8.1 模型选择与模型描述
        8.1.1 模型选择
        8.1.2 模型描述: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
    8.2 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8.2.1 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边界的确定
        8.2.2 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因果关系图
        8.2.3 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存量流量图
        8.2.4 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测试方法
    8.3 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
    8.4 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调整
        8.4.1 引入政策变量
        8.4.2 政策变量引入后的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因果关系图
        8.4.3 政策变量引入后的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存量流量图
    8.5 结合典型案例的实例验证
        8.5.1 HRWF公司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参数设定
        8.5.2 HRWF公司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测试
        8.5.3 HRWF公司运营期利益相关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
        8.5.4 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8.6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对策与建议
        9.2.1 提高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提升项目立项水平
        9.2.2 实施利益相关者联合,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9.2.3 明确利益相关者收益分享,提升项目运营绩效
    9.3 本文的创新之处
    9.4 研究不足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8)生态文明视角下沼气能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沼气能源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1 大气环境指标
    1.2 生态环境指标
    1.3 水土环境指标
    1.4 人居社会环境指标
2 沼气能源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3 沼气能源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4 沼气能源安全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5 结论
6 展望

(9)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农业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态农业的内涵
        2.1.1 生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2.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2.2 生态农业的基础理论
        2.2.1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3 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理论
第三章 滨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滨州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1.1 滨州市自然环境状况
        3.1.2 滨州市社会经济状况
    3.2 滨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3.3 滨州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4 滨州市生态农业推进措施和成效
        3.4.1 生态农业推进措施
        3.4.2 生态农业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4.1.3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数据的收集
        4.2.2 主观赋权法
        4.2.3 客观赋权法
        4.2.4 综合赋权法
    4.3 综合效益评价
        4.3.1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
        4.3.2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提升的制约因素
    5.1 生态方面
        5.1.1 生态用地不足
        5.1.2 化肥地膜等过量使用
        5.1.3 生态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5.2 经济方面
        5.2.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纯收入偏低
        5.2.2 生态农业发展资金支持不足
        5.2.3 劳动生产率偏低
    5.3 社会方面
    5.4 环境方面
        5.4.1 污水处理效率、水质达标率低
        5.4.2 “一池三改”进度缓慢
第六章 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提升的对策
    6.1 生态方面
        6.1.1 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6.1.2 推动生态农业科技创新
    6.2 经济方面
        6.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民收入
        6.2.2 扩宽融资渠道,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6.3 社会方面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6.4 环境方面
        6.4.1 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水污染
        6.4.2 加强“一池三改”模式建设
    6.5 基于“两山”理论促进农业生态建设
        6.5.1 建立生态保护机制
        6.5.2 建立生态资产核算体系
        6.5.3 “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与能源潜力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短缺与能源安全的矛盾无法调节
        1.1.2 发展生物质能已然成为国际各国应对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内涵
        1.1.3 政策支撑下,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与其发展现状步态趋势依旧不一
        1.1.4 生物质能技术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我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提供契机
        1.1.5 生态要求为森林生物质的开发利用设置了新约束
    1.2 研究意义
        1.2.1 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是森林和生物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2 能源潜力是衡量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1.3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基于林种和技术水平的生物质潜力测算
    2.2 基于生态约束下的森林生物质潜力测算
    2.3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潜力评估
    2.4 文献述评
3 生态潜力与能源潜力评估流程与情景仿真设计
    3.1 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评估流程
    3.2 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评估流程
    3.3 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情景仿真设计
    3.4 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情景仿真设计
4 生态潜力和能源潜力模型构建
    4.1 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测算模型
        4.1.1 森林生物质潜力测算模型
        4.1.2 不同林种面积模型
        4.1.3 林种结构比例预测模型
        4.1.4 木材采伐总量预测模型
    4.2 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测算模型
        4.2.1 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测算模型
        4.2.2 生态要求下的林种结构比例预测模型
        4.2.3 地力水平发展下的单位面积木材产量
    4.3 基于技术进步的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评估模型
        4.3.1 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分析模型
        4.3.2 森林生物质能技术优先级评价模型
        4.3.3 基于技术替代的区域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评估模型
5 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与能源潜力情景仿真分析与评价
    5.1 基于生态约束的森林生物质潜力分析与评价
        5.1.1 森林生物质潜力基础性测算
        5.1.2 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情景测算
        5.1.3 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仿真分析与评价
    5.2 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分析与评价
        5.2.1 基于技术进步的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
        5.2.2 基于技术进步的森林生物质能源潜力分析与评价
    5.3 基于技术替代的重庆市案例分析与评价
        5.3.1 2020 年重庆市森林生物质潜力
        5.3.2 基于技术进步的生物质能源经济总量分析
        5.3.3 基于技术替代的区域生物质能源潜力分析与评价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生态农业综合利用能源效益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D]. 薛豫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政策对沼气生产与利用的影响研究[D]. 罗尔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D]. 李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4]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D]. 王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基于多目标评价和Topsis方法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和平灌区为例[D]. 籍欢欢.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湘潭市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 周聪颖. 湖南大学, 2019(07)
  • [7]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沼气工程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 张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生态文明视角下沼气能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王火根,梁弋雯. 中国沼气, 2018(04)
  • [9]滨州市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刘晓明. 山东理工大学, 2018(01)
  • [10]森林生物质生态潜力与能源潜力研究与评价[D]. 蒲刚清. 重庆理工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生态农业能源综合利用高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