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推荐的《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

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推荐的《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

一、科学技术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推荐应用“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1](2018)在《D公司目标市场重新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频互联技术是民用视频监控行业最为关键的底层核心技术,伴随推动着该行业发展的一个个重要关节点。2G/3G时代,民用视频监控市场方兴未艾,受制于移动网络带宽,安防厂商的着力点都在对移动化要求普遍不高的专业级行业市场,在民用领域只是尝试性的推出本地化监控或者远程图片监控产品,市场反应冷淡,极个别的新创公司通过视频互联技术创新,突破了移动网络带宽的限制,满足了民用市场的产品需求,但民用市场产业环境尚未成熟,芯片等重要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民用视频监控市场总体处于小众化高端市场阶段。2015年,4G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移动网络带宽带来的技术壁垒,标准的H.264、RTSP的视频编解码和流媒体技术已可以实现移动化(手机端)视频监控这一基本需求,民用视频监控行业迎来发展的“春天”,传统安防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抢滩上岸,加入战局,以海思为代表的芯片商顺应形势也推出价格实惠“亲民”的民用市场芯片方案,相关电子配件也随之大大降低,各路力量推手刺激民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同时价格迅速杀低,竞争白热化,然而毕竟行业积累有限,应用场景的单一和同质化导致民用市场显得后劲不足,不够智能不怎么聪明一直为用户所诟病,而快捷高效的交互联动和分析处理是智能化的关键,亟需视频互联技术的再创新再突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作者所在的D公司,成立于2013年9月,80%以上的员工是资深的程序员,拥有多项国际和国家PCT开发级专利,其中窄带(2G/3G)视频流媒体技术全球领先,这一基于窄带网络的远程可视化移动监控核心技术,加上当时的2G/3G网络环境,让D公司率先推出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的民用视频监控摄像机,区别于需要专业技能才能安装使用的传统行业监控产品,D公司以“简单易用”为品牌定位,致力于成为民用视频监控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导厂商。独特的定位和市场的稀缺性,使得D公司产品上市三个月就取得3万用户的不俗业绩,不到半年就获移盟资本500万的风险投资。2015年下半年以来,4G时代迅速兴起的移动互联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对生活所需的视频监控应用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4G网络大大增加的带宽,使得民用视频监控产品不再依存于非标的窄带视频互联技术,这一关键技术壁垒的跨越,导致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剧增,市场进入拼规模、拼实力、拼服务的自由市场竞争阶段,人们更倾向有品牌有保障易获取的产品;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的时代潮流使得用户对交互联动智能化处理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可联可看”而且要“快交互快处理”,D公司的窄带视频互联技术在视频交互体验上有先天的优势,成了业界的追捧,众多厂商提出视频技术合作的意愿。D公司面临战略选择,是继续在民用视频监控整机的C端红海市场中厮杀坚守,还是面向B端市场另辟蹊径。本文从战略定位的视角,立足于D公司的核心能力,结合行业环境,深度访谈内外部重要相关人员,应用经典的定位理论,探索分析D公司在新环境下如何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转型定位,并在经营实践中验证。本文的研究对象D公司应对市场环境变化重新定位的情形在新创公司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对相关企业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尹春芬[2](2016)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从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初步显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在新常态下,为了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步伐和可持续发展,特色村寨必须在继续加强物质投入的基础上,用长期的、发展的战略性眼光来重视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促进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有效、高效、持续转化,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是将人力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根据当前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绩效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湖北省利川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实证研究目标,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的现状,系统梳理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培养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加快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文化+”开发模式、开发路径和具体措施,期待通过研究能对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的健康成长,对推动特色村寨建设、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尽绵薄之力。本文构建了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是连接与融合,是架接与再造,是文化与其它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性的所有部分;“文化”就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文化。这一模式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劳动者在教育或培训中以学习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理解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掌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精神实质,在工作中充分开发、利用民族优秀文化,并融合发展到其它行业或企业中,从而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核心软实力即人才优势。此模式构建的基本目的是以增强人才竞争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具体目标,以提高全体村民文化素质为基本目标,以提高特色村寨文化内涵为战略目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终极目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把文化提升到核心的、第一的、首要的地位上来。为了充分利用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顺利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文化资源为中心来配置各种资源要素,这样才能激发特色村寨的各种文化要素,体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就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开发模式进行了个案分析。新河村以茶叶产业为基础,与山民歌、坝漆相融合,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张高寨以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结合传统节日文化,以土家族文化作产业延伸进行村寨的旅游开发,这是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比较典型的文化经济类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借鉴意义。对于新河村人力资源的“文化+支柱产业”开发提出了民族文化本位战略、多种途径灵活结合、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重视女性人才资源开发、扶持“草根人才”开发等。对张高寨的人力资源“文化+特色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处理好传统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街接问题以搞好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特色文化人才评价体系辅以“文化+内部要素”开发”;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并集中开发重点项目等。非遗传承人作为活的文化,作为人的文化资本的最鲜明的代表,同时,这也是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内部要素”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非遗传承人可能是村寨的核心或独特村民,可能是建设企业的核心员工或独特员工,对于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以及创造品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期望通过对这一类特定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思考,抛砖引玉,触发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

卢国华[3](2014)在《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将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业。从2004年到2014年连续十一年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强调“三农”的重要性,从多方面指导我国农业发展。在政策的引导和实践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业科技成果实际应用到生产的比例仅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论文立足河北省,以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实证为主的研究方法,在对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相关理论进行界定和评价的基础上,探索出指导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一般规律,为实证研究和提出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重点对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总体状况和山区的实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从转化环境、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受体和转化机制五个方面探索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制约因素。借鉴我国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经验,提出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机制、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对策建议,旨在提高转化效率,促进河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张嫚[4](2012)在《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专利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计算时代正席卷而来。云计算凭借其强大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功能,以及高效的资源分配和共享模式,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集中化的运营方式,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和更快捷的获取,引发了技术、应用、产业、服务模式的一系列巨大变革。云计算代表了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未来,已受到各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产业联盟的热切关注和积极推动。我国已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十二五”规划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深入研究云计算知识产权问题,对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产业调整和企业战略决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围绕运用专利制度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这一主题,总结了云计算概念、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以及各国云计算相关政策和云计算技术联盟与标准化的发展;深入研究了云计算专利的类型与特征,通过比较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的相关专利法律制度、政策和实践作法,分析了当前云计算专利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影响;运用专利信息资源和专利分析方法,结合技术进化与生命周期理论和专利投资组合理论,研究了云计算的专利策略问题,阐明了云计算相关企业在不同的产业成长阶段、技术竞争地位和技术力量下应当采取的专利策略;在此研究基础上,综合技术、产业、应用、标准、政策和法律等多方面因素,从专利制度的角度,就我国云计算产业及相关企业的竞争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周青[5](2012)在《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区域产业创新研究 ——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创新是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因。推进区域创新的关键在于建设一个要素完备、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创新体系,这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着力点。想要理解区域创新系统的存在意义和发展方向,需要在历史与现实经验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考察。演化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重视“历史小事件”的重要作用,强调时间不可逆、空间异质性,用路径依赖理论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路径进行研究,探讨创新过程中技术、制度促进或阻碍集群发展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中国光谷”作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一张名片,对其创新过程的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管理工具,而且可以为其他地区进行区域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本文有以下几个创新点:一、探讨了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刻、完整地把握创新系统的状态和运行、科学指导创新政策的制定做出一定的贡献;二、指出了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路径依赖效应:一种是以企业衍生、聚集经济为驱动力的路径依赖;一种是由于过度专业化、忽略外部联系而导致的路径依赖;三、对“武汉.中国光谷”进行了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创新研究。

侯雪林[6](2010)在《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从而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信息化作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建设农村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农村信息化专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农民对农村信息化参与度不高,主管机构在高层次上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思考,相关政府部门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针对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农村社区在发达地区广泛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现状,本文从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视角,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农村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类型及其建设需求,借鉴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建设经验,分别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组织和运行模式,成为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导则。首先,本文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典型农村社区为样本,调研农村社区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农村信息化体系框架,分析这些农村社区的共性与差异,归纳总结出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类别与特征,并据此调查了不同类型农村社区对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其次,通过对美、法、德、日、韩五个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体系建设逐一进行历史追踪和现状分析,总结出各国的成功经验,以供我国发达地区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参考借鉴。再次,依次探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涉及到的基础网络平台、用户终端、信息资源建设,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组网技术、接入技术、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技术、标准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第四,研究农村信息化各子系统对应的内部组织要素——社区服务中心、教育机构、图书馆和文化站、合作组织、企业在农村信息化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农村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同时明确了社区外部对应机构特别是各子系统对应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应发挥的角色和职责。最后,本文以农村信息化体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资金、人才、制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农村信息化的运行,找出中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提出一种用得起、用得长、都会用的运行模式。

董丹红[7](2007)在《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及时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设立了大量的工业园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国的工业园区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很多园区内企业仅限于简单的“扎堆”,缺乏良好地规划协调,没有形成聚集经济效应。而近年来,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领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因其能产生积聚经济效应,明显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被大家所关注。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众多企业因空间集聚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因其培育了大量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而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不同寻常的竞争能力。建立科技园区是世界许多国家用于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的普遍做法,科技园区成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在地理空间存在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产业集群是硅谷等科技园区成功的首要原因,科技园区是人们主动促进产业集群的重要实践,深入研究它们完美结合的规律将会对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本文认为,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高新区将进入二次创业的全面提升期。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否实现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而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于开发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论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工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政府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以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石,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分类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构建了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理论与政策框架。全文研究从以下八个部分展开:首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关于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国内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关于开发区的理论,包括其内涵、表现形式和发展历程,并对国外开发区的理论和实践予以论述,由此对比出国内外开发区发展的差距,从中找出国内高新科技园区的不足和先进发展模式的经验——即发展产业集群;第三章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在对现有理论成果作了梳理工作之后,着重分析其竞争优势和内在机理,为开发区发展模式中引入此概念的必要性埋下伏笔;在探讨了开发区内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以后,第四部分着重研究其可行性及其互动机制,包括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博弈论的角度、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等,为开发区内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展开;在完成了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的基础上,在本文的第五和第六部分分别研究了我国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在当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并提出适当的制度建议;第七章给出了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第八章结合武汉光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状作出实证分析,对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作出评价,并对其具体发展模式、政府行为及政策建议作出建议。

张竞[8](2006)在《基于公司战略的公司大学研究》文中提出公司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的异军突起并风靡全球,使公司这个传统的物质财富创造者日益变成劳动力的教育者或智力资本的供给者。公司大学的直接驱动是公司员工职业发展的个体需求以及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公司大学是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其目标是把“社会公民”培育成卓越的“公司公民”,使之服务于公司使命和知识贡献。本研究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并结合企业战略理论的应用,探讨了公司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功能、运作模式和治理模式;借助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对公司大学在企业知识管理、造就卓越员工、增长公司绩效以及实现公司战略目标诸方面贡献的机理,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揭示。 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公司大学在全球的兴起和发展的状况,及公司大学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阐述了在变革环境中大学教育和企业传统培训的问题,以及从企业和大学的视角对公司大学的多种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思路。 第二章在对企业战略理论演进作总体论述的基础上,围绕近年来的企业战略理论关注的要素、结合论文相关的主题做了述评,并对基于企业理论的公司大学的主要建设目标、功能、创造的环境和运作特征等作了论述。提供了对公司大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在实现公司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基础。 第三章回顾了公司大学的发展历程,把公司大学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研究,重点研究现阶段公司大学的发展状况以及主要特征。同时分析了公司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环境,公司大学的发展是公司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 第四章从引入的公司大学案例入手,分析了企业知识资源的性质、企业知识的特性和公司大学的组织性质。基于这些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公司大学为平台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模型,以及公司大学为平台的企业知识共享、转移和整合的过程模型。根据模型分析,阐述了公司大学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的独特作用,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关系,并阐述了公司大学促进企业知识资源增值的途径。 第五章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公司大学的教育功能,阐述了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阐述了公司大学的学术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提出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原则与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基于员工能力素质和学习特性的课程(科目)内容设计和教学模式设计及教学实施的分析框架,阐发了公司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及核心课程在培训员工能力素质上的意义。

蔡东宏[9](2005)在《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为例的分析》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信息化”促进“三农”工作,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生产环境千差万别,区域特色鲜明。热带区域面积占华南地区8省区的267个县(市),共4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486万亩,宜种植热带作物的土地面积达3亿多亩,其中农业人口达1.16亿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热带农产品生产贸易大国。 加入WTO、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泛珠三角合作全面启动,在为我国热带区域农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由于国外热带作物优质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且受绿色壁垒限制和国外严格的技术标准、复杂的质量认证以及名目繁多的包装、标识、卫生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热带农产品生产、出口受到严重威胁,热带农业面临考验,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和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是热带区域农业典型代表。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能较好地体现热区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应有的特色。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信息农业”和“绿色农业”。近年来,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热带农产品新优品种选用、田间耕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对农民进行指导,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以海南为例的分析来研究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问题,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理论与经验,并结合海南省省情,努力探索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农业生活质量与劳作环境,为21世纪热带区域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信息化的理论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为海南省政府的农业信息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陈德静[10](2005)在《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体系构成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体与基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科技创新理论、高等教育及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理论为指导,采用实证分析等方法,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互动关系的视角,分析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首先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研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揭示了社会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呼唤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规律及两者互为动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凸现了科技创新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强烈呼唤。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制度创新,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科技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构建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立交桥,对高等学校进行合理分层及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高等学校内部用人与分配上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构建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构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归纳形成了五点基本结论和十点政策建议。

二、科学技术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推荐应用“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技术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推荐应用“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1)D公司目标市场重新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定位和重新定位的含义
    2.2 重新定位的动因
    2.3 重新定位的方法、步骤和实践
3 D公司的宏微观环境分析
    3.1 D公司的概况介绍
        3.1.1 创业背景
        3.1.2 发展历程
        3.1.3 产品介绍
        3.1.4 渠道建设
        3.1.5 价格策略
        3.1.6 促销措施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微观环境分析
        3.3.1 消费者分析
        3.3.2 竞争者分析
        3.3.3 企业自身分析
4 D公司目标市场的定位问题和诊断分析
    4.1 D公司目标市场的定位问题分析
        4.1.1 D公司目标市场定位现存的问题和现象
        4.1.2 问题分析和目标市场重定位选择路径
    4.2 研究方法设计和分析
        4.2.1 研究方法设计
        4.2.2 分析和诊断
5 D公司目标市场重新定位的具体措施建议
    5.1 产品建议
    5.2 价格建议
    5.3 渠道建议
    5.4 营销建议
6 结论和局限性
    6.1 结论
    6.2 本论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概况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内容框架
    四、创新与展望
        (一)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一)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
        (二)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三)当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五)国内的人力资本研究
    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进程
        (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概状
    四、文化资本理论
    五、分析与评价
    小结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之关系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成绩
        (一)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显着改善
        (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四)特色村寨建设模式逐渐形成
    二、人力资源开发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脱贫致富
        (二)有利于人口数量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
        (三)有利于村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四)人力资源开发是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动力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要求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小结
第三章 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概况和问题分析:基于利川市五个村寨的调查
    一、利川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况
        (一)利川市概况
        (二)利川市五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况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概况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存量状况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薄弱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意识不强
        (三)特色村寨人口大量外流
        (四)特色村寨各类人才匮乏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各级政府统筹力度不够
        (二)特色村寨人才培训经费不足
        (三)特色村寨人才培训资源整合不力
        (四)高等教育专业滞后于特色村寨建设
    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构想
    一、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前瞻性原则
        (三)动态性规律
        (四)适度性规律
        (五)层次性原则
    二、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开发构想
        (一)“文化+支柱产业”
        (二)“文化+特色旅游”
        (三)“文化+民居建筑”
        (四)“文化+地方医药”
        (五)“文化+现代科技”
        (六)“文化+内部要素”
    三、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内涵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含义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基本要求
    四、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构建意义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构建目标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实施的意义
        (三)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现实困境
    小结
第五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认知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地位
        (二)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
        (三)确立人力资源开发重点目标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育对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开发
        (二)加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各类教育主体的统筹协调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统筹
        (一)完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三)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四)完善人力资源统筹运行机制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和法律
        (二)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库
        (三)完善考评机制
        (四)优化监督机制
    小结
第六章 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个案分析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支柱产业”模式的个案研究:以新河村为例
        (一)新河村的基本情况
        (二)新河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三) 新河村的人力资源“文化+支柱产业”开发对策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特色旅游”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张高寨为例
        (一)张高寨的基本情况
        (二)张高寨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三)张高寨的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特色旅游”对策研究
    三、“文化+内部要素”模式实证研究:以利川灯歌传承人为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述
        (二)利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产传承人的现状及反思
        (三)非遗传承人人力资源“文化+内部要素”开发
    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科技成果
        2.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3 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空间扩散理论
        2.2.4 区域创新网络组织理论
3 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现状
    3.1 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总体现状分析
        3.1.1 农业科技转化资金发挥引导作用
        3.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
        3.1.3 农业科技园区(试点)逐步发展
        3.1.4 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增收
        3.1.5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开展
    3.2 河北省山区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现状分析
        3.2.1 调查样本说明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2.3 调查结论——供求失衡
4 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制约因素
    4.1 转化环境方面
        4.1.1 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均衡
        4.1.2 政策不配套,技术贡献率低
    4.2 转化主体方面
        4.2.1 中介机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2.2 农技人员推广服务水平偏低
    4.3 转化客体方面
        4.3.1 农业科研立项与生产实际脱节
        4.3.2 成果转化过程中缺乏中试基地
    4.4 转化受体方面
        4.4.1 农民对科技成果吸收能力弱
        4.4.2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4.5 转化机制方面
        4.5.1 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
        4.5.2 相关利益激励机制缺乏
5 我国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经验借鉴
    5.1 我国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经验
        5.1.1 北京实施农业技术“信服通”工程
        5.1.2 江苏采用“农业科技超市”形式
        5.1.3 上海成立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
        5.1.4 山东省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
        5.1.5 广东首创“团队式”引才模式
    5.2 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启示
        5.2.1 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5.2.2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机制
        5.2.3 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6 完善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
        6.1.1 完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机制
        6.1.2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管理改革
        6.1.3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保险制度
    6.2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广大农村地区
        6.2.1 强化农技推广站公益性职能
        6.2.2 定期连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6.2.3 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6.3 培育农业科技中介组织,提高成果转化能力
        6.3.1 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6.3.2 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6.3.3 稳步培育农业科学技术市场
    6.4 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能力,重视人才培养
        6.4.1 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能力
        6.4.2 发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优势
        6.4.3 建立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6.5 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6.5.1 引导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投入
        6.5.2 提供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动力
        6.5.3 允许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退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4)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专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成果综述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2 云计算概述
    2.1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2.2 云计算产业与发展
    2.3 云计算政策与标准化
3 云计算专利保护与实践
    3.1 云计算专利保护概述
    3.2 各国云计算相关专利制度与实践
4 云计算专利分析
    4.1 云计算专利信息采集
    4.2 云计算专利信息分析
    4.3 云计算专利发展比较总结
5 云计算专利战略
    5.1 云计算专利战略建模分析
    5.2 我国云计算专利战略选择
6 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6.1 云计算国家宏观政策
    6.2 云计算产业发展对策
    6.3 云计算企业发展决策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区域产业创新研究 ——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创新系统理论演进及其理论体系关系研究
        2.1.1 从国家到区域的创新系统研究
        2.1.2 创新系统的产业技术领域研究
        2.1.3 几大创新系统理论关系辨析
    2.2 路径依赖理论研究现状
        2.2.1 路径依赖的起源及扩展
        2.2.2 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2.2.3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3 区域产业创新系统中的路径分析
    3.1 路径依赖理论涵义及分析框架
        3.1.1 路径依赖的涵义
        3.1.2 路径依赖分析框架
    3.2 区域经济演化分析中路径依赖理论的基本主张
    3.3 诱发积极路径依赖效应的机制分析
    3.4 诱发消极路径依赖效应的机制分析
4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研究
    4.1 界定光电子产业
    4.2 中国“光谷”发展状况
    4.3 武汉光电子产业发展的背景、基础和条件
    4.4 “武汉.中国光谷”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演化分析
        4.4.1 大学、研究所在“武汉.中国光谷”路径创新的作用
        4.4.2 “武汉.中国光谷”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路径研究
    4.5 “武汉.中国光谷”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演化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农村信息化
        1.5.1 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与辩析
        1.5.2 农村信息化的意义
        1.5.3 农村信息化体系
    1.6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调查
    2.1 数据调查
        2.1.1 数据调查方法
        2.1.2 居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2.2 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现状
        2.2.1 地理情况
        2.2.2 人口情况
        2.2.3 经济情况
    2.3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现状
        2.3.1 信息化基础设施
        2.3.2 信息化人才
        2.3.3 信息资源
    2.4 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
        2.4.1 社区与社区信息化
        2.4.2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异同
        2.4.3 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2.5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需求分析
        2.5.1 农村社区管理对信息化的需求
        2.5.2 农村公共服务对信息化的需求
        2.5.3 农村社会生活对信息化的需求
第三章 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体系的现状
    3.1 美国的乡村信息化
        3.1.1 乡村社区管理信息化
        3.1.2 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化
        3.1.3 乡村社会生活信息化
    3.2 法德的乡村信息化
        3.2.1 德国的乡村信息化
        3.2.2 法国的乡村信息化
    3.3 日韩的乡村信息化
        3.3.1 日本的乡村信息化
        3.3.2 韩国的乡村信息化
    3.4 发达国家乡村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第四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模式
    4.1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基础网络平台
        4.1.1 城市社区的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
        4.1.2 农村社区的语音通信网
        4.1.3 农村社区的有线电视网
        4.1.4 农村社区的计算机网络
        4.1.5 农村信息化体系网络平台的分析与总结
    4.2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用户终端
        4.2.1 城市社区的用户终端
        4.2.2 农村社区的用户终端
        4.2.3 农村社区用户终端的选择与实施
    4.3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4.3.1 农村社区信息化资源的类别与特点
        4.3.2 农村社区管理信息资源的建设
        4.3.3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建设
        4.3.4 农村社区社会生活信息资源的建设
    4.4 发达地区农村社区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4.4.1 组网技术
        4.4.2 接入技术
        4.4.3 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技术
        4.4.4 标准化问题
第五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组织模式
    5.1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组织要素
        5.1.1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5.1.2 农村社区教育机构
        5.1.3 农村社区图书馆与文化站
        5.1.4 农村社区中的企业
        5.1.5 农村社区中的合作组织
        5.1.6 社区居民
    5.2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组织结构
        5.2.1 农村信息化组织要素间的信息流
        5.2.2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功能结构
        5.2.3 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层次结构
    5.3 外部机构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1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2 电信企业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3 科技服务机构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5.3.4 涉农企业在农村信息化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
第六章 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运行模式
    6.1 前期投入资金保证
        6.1.1 投入机制
        6.1.2 农村基础网络平台的投入机制
        6.1.3 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6.2 运行资金保证
        6.2.1 农村信息化体系运行费用的构成
        6.2.2 农村信息化体系运行费用的来源
    6.3 人员保证
        6.3.1 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6.3.2 农村社区居民信息素养的培训
    6.4 制度保证
        6.4.1 政策支持
        6.4.2 乡规村约建设
        6.4.3 激励与创新机制的建立
第七章 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7.1 技术方面
        7.1.1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7.1.2 加强农村信息化体系关键技术的研发
    7.2 组织方面
    7.3 运行方面
        7.3.1 完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
        7.3.2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建设
        7.3.3 加强农村信息化制度建设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所做的主要工作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
    8.4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农村信息化村民调查问卷
    附录2:农村信息化社区干部调查问卷
致谢

(7)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2.1 开发区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2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
    2.3 开发区“二次创业”的背景、内涵及关键问题
    2.4 国外科学园区的理论和实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3.1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出
    3.2 现有产业集群理论评述
    3.3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4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和机理分析
    3.5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集群与开发区的互动研究
    4.1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学阐释
    4.2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博弈分析
    4.3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自组织理论
    4.4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产业组织理论——用 SCP范式予以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5.1 典型开发区产业集群案例分析
    5.2 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
    5.3 我国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分析
    5.4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和制度安排
    6.1 产业集群理论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6.2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政府政策分析
    6.3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制度安排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评价体系探讨
    7.1 产业集群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7.2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评价体系设计
    7.3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评价方法与模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8.1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8.2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效益分析
    8.3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析
    8.4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分析
    8.5 进一步推进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与科研项目

(8)基于公司战略的公司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公司大学的兴起
        1.1.2 大学教育的挑战
        1.1.3 企业培训的冲击
        1.1.4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 公司大学的界定
        1.2.1 企业的视角
        1.2.2 大学的视角
        1.2.3 作为教育机构的公司大学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与结构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
        2.1.1 传统战略理论
        2.1.2 资源基础理论
        2.1.3 动态能力理论
        2.1.4 学习型组织理论
    2.2 企业战略的关注点
        2.2.1 创新制度和文化
        2.2.2 组织学习
        2.2.3 知识管理
        2.2.4 战略联盟
    2.3 公司大学发展述评
        2.3.1 培育卓越的人力资源:公司大学的目标
        2.3.2 知识管理:公司大学的运作过程
        2.3.3 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公司大学的环境
        2.3.4 学习网络和供应链互动:公司大学的运作特征
    2.4 小结
3 公司大学发展历程与环境
    3.1 公司大学由来与发展
        3.1.1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
        3.1.2 20世纪20年代后至80年代初期
        3.1.3 80年代中后期至今
    3.2 公司大学发展动因分析
        3.2.1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2.2 传统大学的局限性
        3.2.3 人力资源面临时代挑战
        3.2.4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3.2.5 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
        3.2.6 管理理论的最佳实践
    3.3 小结
4 知识及其管理:公司大学的命脉
    4.1 案例研究
        4.1.1 Infosys大学:组织特色
        4.1.2 西门子大学:知识创新
        4.1.3 Amoco学习中心:创新知识的应用
        4.1.4 3M和联邦快递:隐性知识转化
        4.1.5 Accenture大学:学习系统和知识系统的整合
    4.2 企业的知识资源和知识的特性
        4.2.1 企业知识资源的类型与特性
        4.2.2 企业知识和知识的特性
    4.3 公司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组织性质
        4.3.1 公司大学的组织结构
        4.3.2 公司大学组织的性质
    4.4 企业知识共享、转移和整合的过程模型
        4.4.1 知识管理
        4.4.2 公司大学平台
        4.4.3 平台上的知识运作
    4.5 公司大学与知识资源增值
        4.5.1 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4.5.2 提升企业的形象与文化
        4.5.3 提升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4.5.4 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4.6 小结
5 公司大学功能论
    5.1 案例研究
        5.1.1 摩托罗拉大学的案例
        5.1.2 波音公司学习中心案例
    5.2 公司大学的教育目标和理念
        5.2.1 公平化
        5.2.2 多元化
        5.2.3 终身化
    5.3 公司大学的教育教学规划
        5.3.1 学术适应性
        5.3.2 教育对象特殊性
        5.3.3 教育教学计划制定原则
        5.3.4 教育教学计划的分析框架
    5.4 公司大学的课程设计
        5.4.1 基于能力素质的内容设计
        5.4.2 基于学习性质的教学模式设计
        5.4.3 课程教学的实施
    5.5 公司大学的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
        5.5.1 公司大学的课程体系
        5.5.2 公司大学的核心课程
    5.6 小结
6 公司大学运行论
    6.1 案例研究
        6.1.1 学习模式的适配性
        6.1.2 波音学习中心的行动学习模式
        6.1.3 GuinnessUDV 学习中心的行动学习模式
        6.1.4 Dell大学的E-Learning模式
        6.1.5 Acctrure大学的E-Learning模式
    6.2 行动学习模式
        6.2.1 行动学习模式的发展
        6.2.2 行动学习的理论依据
        6.2.3 行动学习的基本模式
        6.2.4 行动学习的主要特征
        6.2.5 行动学习与其他学习的配合
    6.3 E-Learning模式
        6.3.1 E-Learning的发展
        6.3.2 E-Learning模式准备
        6.3.3 E-Learning模式的构建
        6.3.4 E-Learning与其他学习的配合
        6.3.5 E-Learning模式与知识管理
        6.3.6 E-Learning管理与评价
    6.4 小结
7 公司大学治理论
    7.1 公司大学的管理
        7.1.1 公司大学的战略目标设定
        7.1.2 公司大学的组织架构设计
        7.1.3 公司大学的管理框架
        7.1.4 适时的反馈与评估体系
    7.2 公司大学的评价因素
        7.2.1 CUX的评价标准
        7.2.2 IQPC的评价标准
        7.2.3 其他典型的评价标准
    7.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7.3.1 评价因素假设
        7.3.2 模型计算分析与讨论
    7.4 公司大学的贡献率分析
        7.4.1 传统培训的投资回报研究
        7.4.2 公司大学的投资回报研究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我国企业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公司大学研究的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为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研究概况
    1.4 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农业信息化内涵与理论依据
    2.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作用
    2.2 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2.3 经济理论依据
3 国内外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3.1 信息技术带动了世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2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3.3 热带区域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3.4 我国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4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4.1 海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2 信息智能岛的建设为海南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3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4.4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成绩
    4.5 海南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5 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的障碍因素分析及相关对策
    5.1 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心理类型
    5.2 影响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的主要原因
    5.3 提高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的相关对策
6 推进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6.1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战略目标与战略选择
    6.2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选择
    6.3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概况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动态分析
        1.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1.4 本文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内容
        1.1.5 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有关理论及其发展
        1.2.2 科技创新理论
        1.2.3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1.3 社会发展呼唤科技创新
        1.3.1 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3.2 科技创新的时代意义
第二章 科技创新呼唤高等教育改革
    2.1 科技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2.1.1 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2.1.2 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
        2.1.3 国家创新体系既是知识创新体系又是知识转化体系
        2.1.4 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
        2.1.5 如何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2.2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等教育
        2.2.1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2.2.2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高等教育自身是一个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
    2.3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2.3.1 立足于制度创新
        2.3.2 立足于发挥高等教育的职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3.1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
        3.1.1 关于高等教育体制
        3.1.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3.1.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3.2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及趋势
        3.2.1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3.2.2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3.3 构建高等教育新体系
        3.3.1 构建高等教育新体制
        3.3.2 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立交桥
        3.3.3 建立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运行机制
    3.4 深化高等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改革
        3.4.1 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4.2 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3.5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3.5.1 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
        3.5.2 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认识
        3.5.3 如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4.1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1.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选准配好党政一把手
        4.1.2 健全和完善配套的工作制度
        4.1.3 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理顺的几个问题
        4.1.4 组织开展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
    4.2 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4.2.1 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总体要求
        4.2.2 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及新情况、新特点
        4.2.3 当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
        4.2.4 对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4.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与创新
        4.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4.3.2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认识
        4.3.3 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4.4 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4.4.1 切实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发挥其主体资助作用
        4.4.2 不断完善校内经济资助体系,发挥其有效补充作用
        4.4.3 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5.1 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创新
        5.1.1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5.1.2 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观
        5.1.3 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才观
        5.1.4 尊重人才,学术自由的学术观
        5.1.5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师生观
    5.2 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
        5.2.1 科学定位——找准发展空间
        5.2.2 细化定位——把握培养目标
        5.2.3 安于定位——立足于提高水平,办出特色
    5.3 教学改革与创新
        5.3.1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5.3.2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5.3.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5.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4.1 进一步提高对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认识
        5.4.2 扎扎实实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
        5.4.3 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5.4.4 把道德建设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
    5.5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5.5.1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5.5.2 健全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5.5.3 健全和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5.5.4 坚持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6.1 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功能
        6.1.1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
        6.1.2 科技创新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
    6.2 健全和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
        6.2.1 构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
        6.2.2 健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
        6.2.3 完善高等学校科技投融资体系
        6.2.4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3 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
        6.3.1 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
        6.3.2 建立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6.3.3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6.4 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6.4.1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6.4.2 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6.4.3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
    6.5 未来科技创新的趋势和特点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7.1.2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7.1.3 构建用人和分配上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7.1.4 科学定位,贴近社会,办出特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7.1.5 科技创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7.2 政策建议
        7.2.1 切实落实科技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7.2.2 加快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步伐
        7.2.3 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抓紧抓实
        7.2.4 实行分类管理,引导与鼓励各类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
        7.2.5 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满足各类人员终身学习的需要
        7.2.6 加快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7.2.7 建立权威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
        7.2.8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7.2.9 推进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7.2.10 进一步激活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优势与活力
致谢
2000 年入学以来主要学术成果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四、科学技术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推荐应用“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论文参考文献)

  • [1]D公司目标市场重新定位研究[D]. 陈新. 深圳大学, 2018(07)
  • [2]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D]. 尹春芬.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4)
  • [3]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研究[D]. 卢国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4)
  • [4]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专利对策研究[D]. 张嫚.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5]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区域产业创新研究 ——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 周青. 浙江师范大学, 2012(02)
  • [6]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研究[D]. 侯雪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7]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董丹红.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8]基于公司战略的公司大学研究[D]. 张竞. 浙江大学, 2006(02)
  • [9]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为例的分析[D]. 蔡东宏. 武汉大学, 2005(05)
  • [10]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 陈德静. 河海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推荐的《天翼全景多媒体教学软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