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免疫抑制和免疫衰竭

家禽免疫抑制和免疫衰竭

一、家禽免疫抑制与免疫失败(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媛[1](2021)在《应激性免疫抑制及免疫应答影响miRNA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应激性免疫抑制是家禽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常常导致疫苗免疫效果不良或免疫失败等问题,对雏鸡危害尤为明显。miRNA在免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活性,参与免疫功能调控。然而,循环miRNA在家禽应激性免疫抑制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以鸡为模式生物,在正常机体和地塞米松(Dex)诱导的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分别进行禽流感病毒(AIV)疫苗免疫雏鸡,在免疫后1天(dpi)、2dpi、3dpi、4dpi、5dpi、7dpi、14dpi、21dpi、28dpi和35dpi十个时间点分别收集血清、心脏、肝脏、法氏囊、脾、腺胃等组织,利用荧光定量颈环RT-PCR技术分析15种AIV相关的血清循环miRNA表达特性与变化规律,选取出3个显着差异表达循环miRNA,鉴定其组织来源,生物信息学预测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正常机体条件下雏鸡AIV疫苗免疫后,10个AIV相关的循环miRNA在2dpi、5dpi、21dpi和35dpi显着下调或上调变化;Dex诱导的应激性免疫抑制影响机体循环miRNA过程中,2dpi、5dpi、14dpi和28dpi是循环miRNA显着变化时间点;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的AIV疫苗免疫应答过程中,2dpi、5dpi、7dpi、14dpi、21dpi和28 dpi是miRNA波动幅度和频率显着变化的时间点。对比分析发现循环miR-214、miR-24-3p和miR-20a-5p具有较好的差异代表性,因此将这三种miRNA用于后续深入研究。其次,分别鉴定miR-214、miR-24-3p和miR-20a-5p在不同条件下11种组织脏器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三种miRNA在不同组织、条件和时间的表达活性存在显着差异。肺、腺胃、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胸腺、脾、小肠、结肠等可能是影响血清循环miR-214和miR-24-3p差异表达的关键组织;腺胃、法氏囊、胸腺、脾、小肠、结肠等可能是影响血清循环miR-20a-5p差异表达的主要组织。而在应激性免疫抑制和AIV疫苗免疫应答双重条件下,miRNA的作用机制可能变得更为复杂,表明miRNA在不同条件下的功能和机制可能不同。最后,通过对miR-214、miR-24-3p和miR-20a-5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214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MAPK等通路,推测可能通过“miR-214-MAP3K3”和“miR-214-PTEN”通路参与免疫调控;miR-24-3p的靶基因也主要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MAPK等通路,可能通过“miR-24-3p-RAP1B”和“miR-24-3p-RAP1A”通路参与免疫调控;miR-20a-5p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转录调控、自噬、m TOR和Er Bb信号等通路中,可能主要通过靶向“miR-20a-5p-AKT3”、“miR-20a-5p-PTEN”和“miR-20a-5p-PIK3R1”等通路参与免疫调控。本研究通过对AIV相关的血清循环miRNA表达特性进行初探,筛选出应激性免疫抑制影响AIV疫苗免疫应答的差异表达miRNA(miR-214、miR-24-3p和miR-20a-5p),发现腺胃、法氏囊、胸腺、脾、小肠、结肠等可能是影响不同条件下候选血清循环miRNA的关键组织脏器,预测出miRNA参与免疫调控的多条信号通路,可为深入研究应激性免疫抑制影响免疫应答的分子作用机制和开发以循环miRNA为靶标的家禽免疫状态辅助检测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刘洋[2](2021)在《不同免疫状态下鸡miRNA的表达特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iRNA是一类参与免疫调控的重要影响因子,循环miRNA在反映机体状态和成为分子标记物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关于循环miRNA在免疫应答和应激性免疫抑制中的动态表达规律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鸡为模式动物,利用新城疫病毒(NDV)La Sota疫苗和地塞米松(Dex)分别制备免疫应答模型和应激性免疫抑制模型,采用荧光定量颈环RT-PCR技术,对机体不同免疫状态下的15种NDV相关的血清循环miRNA(miR-124、miR-19b、miR-126、miR-199、miR-375、miR-30、miR-122、miR-22、miR-20、miR-34、miR-200b、miR-29b、miR-451、miR-198和miR-31)进行表达规律分析,选取3种差异表达的miRNA(miR-375,miR-19b和miR-20)进一步分析其在组织中的时空表达规律,并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正常雏鸡NDV疫苗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后的2-3天(dpi)和14-28dpi是血清循环miRNA响应NDV免疫应答的关键时期;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中,2dpi和14dpi~28dpi是Dex诱导的大部分循环miRNA明显上调的时间点,7dpi的相对表达活性都较低;而在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进行NDV疫苗免疫过程中,血清循环miRNA的差异表达时间点主要集中在2dpi和5dpi,且7dpi-21dpi的相对表达活性都较低。应激性免疫抑制能够使血清循环miRNA对NDV的响应关键时间点由正常机体的2dpi-3dpi和14dpi-28dpi转变为2dpi和5dpi,并抑制血清循环miRNA在NDV疫苗特异性免疫应答(7dpi-21dpi)的表达。正常雏鸡NDV疫苗免疫应答过程中,miR-375参与法氏囊(2dpi和21dpi),心、肺和胸腺(2dpi),脾和血细胞(14dpi)中的免疫调控过程,且法氏囊在2dpi、5dpi、14dpi和21dpi时可能是影响血清循环miR-375的表达水平的关键器官;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中,miR-375是胸腺和法氏囊(5dpi),脾脏和腺胃(14dpi),血细胞(5dpi和14dpi)参与应激性免疫抑制调控的重要影响因子,2dpi的法氏囊可能是影响血清miR-375变化的关键器官;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进行NDV疫苗免疫过程中,心、胸腺和法氏囊(2dpi),小肠、结肠、脾脏和血细胞(14dpi)是免疫抑制条件下miR-375积极响应NDV免疫应答的器官,且2dpi的法氏囊可能是影响血清miR-375变化的关键器官。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iR-375可能主要通过调控QKI、ELAVL4、PAX6、RPBPJ、TCPK、TCF12、TCCH2、KAF4、NR5A2、PIAS1形成的蛋白网络参与免疫调控过程。正常雏鸡NDV疫苗免疫应答过程中,miR-19b通过结肠和腺胃(2dpi)、法氏囊(2dpi和21dpi)参与NDV免疫应答过程;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中,miR-19b通过参与心脏和法氏囊(2dpi)、胸腺(5dpi)、血细胞(14dpi)、结肠(21dpi)的免疫调控来应答Dex引起的应激性免疫抑制。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进行NDV疫苗免疫过程中,2dpi的法氏囊和腺胃、5dpi的心、14dpi的小肠和结肠是miR-19b此过程中关键的免疫应答器官。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iR-19b可能主要通过调控RNF11、FBXO30、ITCH、KLHL11、SMURF1、SMURF2、CBLB、LONRF1、MYLIP、HECW2、KBTBD8、WWP1形成的蛋白网络影响多种免疫过程。正常雏鸡NDV疫苗免疫应答过程中,miR-20可能通过结肠(2dpi)和法氏囊(21dpi)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中,miR-20通过心、结肠和盲肠扁桃体(2dpi)、胸腺(5dpi)、血细胞(14dpi)积极参与应激性免疫抑制过程;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进行NDV疫苗免疫过程中,2dpi的结肠、14dpi的小肠和结肠是miR-20参与此过程的关键的免疫应答器官。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iR-20可能主要通过调控RNF6、NEDD4L、FBXW11、FBXO30、HECTD2、MKRN1、TRIM36、MYLIP、FBXL5蛋白网络介导的泛素化过程参与机体免疫功能调控。本研究对不同免疫状态下15种NDV相关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应激性免疫抑制能够改变NDV疫苗免疫通路中miRNA的时空表达特性,而且预测出3种关键miRNA参与免疫调控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表明miRNA是影响免疫应答和应激性免疫抑制的重要调节因子。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应激性免疫抑制与免疫反应的分子作用机制和开发以miRNA为靶标的家禽免疫状态辅助检测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闫彩虹[3](2020)在《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及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免疫抑制病病原既可引起家禽发生原发性感染甚至死亡,也可损伤其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发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造成家禽生产能力下降和较高的病死率。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马立克病病毒(MD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禽白血病病毒(ALV)是4种常见的可导致家禽免疫抑制的病毒,在我国养鸡场中检出率较高,且常以亚临床感染的形式出现。目前关于这几种免疫抑制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广西、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区,而关于江苏地区家禽这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较少。由MDV、REV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感染引起的肿瘤疾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因症状相似而较难确诊,而且这3种病原的实验室检测还是以常规PCR为主,因此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用于病原检测和临床诊断,同时为疾病的防控和净化提供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应用PCR方法对来自江苏地区的病禽进行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检测,建立了同时检测3种致瘤病毒MDV、REV和ALV-J的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检测中,以期了解江苏地区家禽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感染情况,并为临床上家禽肿瘤疾病的诊断提供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新型技术手段。1 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为了解江苏地区家禽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流行情况及其感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应用PCR方法对2016-2019年来自江苏地区不同养殖群体的507只病鸡、80只病鸭、129只病鹅和42只病鸽进行CIAV、MDV、REV和ALV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病鸡样品总阳性检出率为66.07%,CIAV、MDV、REV和ALV的检出率分别为36.09%、25.84%、10.85%和32.94%,CIAV、MDV、REV和ALV的单一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3.61%、8.88%、1.18%和12.03%,二重感染以CIAV+ALV最为常见,检出率为7.69%,三重感染以CIAV+MDV+ALV最为常见,检出率为3.94%,四重感染检出率为0.99%。不同日龄鸡检测结果显示,6月龄以上鸡CIAV的检出率显着降低,3~6月龄鸡MDV和ALV的检出率较高;不同品种鸡检测结果显示,蛋鸡MDV、REV检出率显着高于肉鸡、草鸡和三黄鸡;2016-2019年检测结果显示,江苏地区鸡群中免疫抑制病病毒仍呈现不同程度的流行,且部分病原的每年检出率存在差异性。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间相互作用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表明,CIAV和REV、CIAV和ALV感染间存在相互促进的趋势(P<0.01)。209份水禽样品均未检测出CIAV核酸,MDV、REV和ALV的检出率分别为0.96%、1.44%和3.35%,个别样品还存在REV和ALV的混合感染。病鸽样品中均未检测出这四种免疫抑制病病原。结果表明,鸡群中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感染非常普遍,且存在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水禽中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检出率显着低于鸡群;鸽子感染这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机率较低。2鸡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建立同时检测MDV、REV和ALV-J的方法,本研究根据MDV meq基因、REV gp90基因和ALV-J env基因,合成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和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了鸡3种致瘤病毒的单个和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3种病毒的单个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相同的反应体系和条件,操作方便,检测快速;单个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均仅特异性扩增MDV、REV和ALV-J,与鸡其它主要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3种病毒的单个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DV、REV和ALV-J的质粒标准品最低检出限分别为3.23×101拷贝/μL、3.23×100拷贝/μL和3.23×101拷贝/μL,敏感性较高,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DV、REV和ALV-J的质粒标准品最低检出限分别为3.23×100拷贝/μL、3.23×100拷贝/μL和3.23×101拷贝/μL,与单个敏感性相似;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组内与组间重复性试验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5%,重复性良好。应用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和普通PCR方法分别对来自江苏各地具有免疫抑制病表现的120份临床病鸡样品同时进行MDV、REV和ALV-J核酸的检测,两者的符合率为94.17%。本研究建立的鸡致瘤病毒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为临床样品中MDV、REV和ALV-J核酸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新型技术手段。3两例疑似肿瘤病鸡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及马立克病病毒鉴定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检验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应用建立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江苏两个鸡场送检的疑似感染肿瘤性病毒的病鸡组织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同时进行病毒分离,然后对分离出的MDV野毒株进行meq和pp38两个主要致病基因的序列分析。三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送检病鸡样品MDV核酸均呈阳性,REV和ALV-J核酸均呈阴性,病毒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两个鸡场的病鸡抗凝全血中各分离到了 1株MDV Ⅰ型毒株,未分离到REV和ALV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JS0316毒株与江苏分离株Js201801关系最近,而JS0424毒株则与近年国内流行毒株亲缘相近。meq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2个MDV分离株缺乏弱毒疫苗株的特征(A71S,P194-),具有MDV强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D80Y,V115A,T139A,P176R),JS0316分离株meq基因除了具有以上强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外,还与Js201801存在相同的突变(Q93R),该突变其余参考毒株均未发生,这可能是MDV江苏分离株新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除此之外,JS0316和JS0424分离株meq基因分别出现了其他参考毒株均未发生的氨基酸突变(V123A)和(A/P217T),JS0316和JS0424分离株pp38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也分别出现了特有的氨基酸突变(L981,F240S)和(W67G,V210A)。结果表明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和病毒分离结果一致,发病鸡均感染了马立克病毒,且分离毒株均具有强毒的分子特征。因此,所建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临床检测。

胡向腾[4](2020)在《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霉菌毒素是影响全球畜禽养殖生产及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问题。至2019年我国肉鸡、水禽的年出栏总量已达到150亿羽。霉菌毒素无色无味,无处不在,家禽如果长期摄入低浓度的霉菌毒素,会导致慢性中毒或是呈现亚临床中毒症状,其生长性能、产蛋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机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家禽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蒙受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福建省莆田地区的养鸡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仍然受到霉菌毒素问题的困扰。为进一步了解福建省莆田地区中小养鸡场中存在的霉菌毒素种类,2016年下半年从我省莆田地区不同规模养鸡场中采集了88份样品,对其展开了霉菌毒素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5种毒素中,呕吐毒素(DON)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占比为93.18%。单就玉米或饲料样品而言,DON的阳性样品数量也比其它4种毒素高。对玉米、豆粕、麸皮和饲料样品进行单独统计后发现,饲料样品中霉菌毒素的含量要高于单一原料。大家比较关注的AFB1在送检样品中的检出率、检出值相对比较低,其值分别为44.32%、35μg/kg;而烟曲霉毒素B1、DON的检出率分别为63.18%与93.18%,平均检出值分别为2518μg/kg与1076μg/kg,相对比较高。其中,高达92.05%的送检样品受到了两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污染。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对肉、蛋制品的危害,越来越多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被添加到家禽饲料中。为比较市面上3种不同霉菌毒素吸附剂的脱毒效果,本研究依据莆田某肉鸡养殖场自然霉变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F-2毒素的污染水平,观察及评估3种吸附剂在临床上的脱毒效果及其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从1日龄黄羽肉鸡开始,整个试验共63d。900只肉鸡被随机分到5组,每组180只肉鸡,试验设空白组、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结果显示:3种类型吸附剂均有脱毒效果,可缓解或改善霉菌毒素对肉鸡的生长抑制作用。在3种毒素吸附剂中,复合型毒素解毒剂常清组的平均日增重与料肉比的改善程度要优于其它吸附剂组,其脱毒效果和促生长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评估常清的不同添加剂量对家禽免疫器官指数和ND抗体滴度的影响,把300羽1日龄黄羽肉鸡分成空白组、对照组、1kg组和2kg组。于第10天、第20天及第35天,分别抽取血清检测ND抗体滴度,并于第35天称取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重量。结果显示:常清可增加肉鸡免疫器官的重量,并可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及ND抗体滴度水平。其中,1kg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分别改善了4.64%、27.01%和24.04%;2kg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分别改善了12.37%、19.43%和16.79%。就10日龄、20日龄和35日龄的ND HI抗体滴度而言,1kg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03%、19.74%、23.27%,达到差异显着水平;2kg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08%、7.59%、30.19%,仅35日龄达到差异显着水平。但1kg组和2kg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莆田市养鸡场中的饲料和原料存在霉菌毒素的污染。使用复合型的霉菌毒素解毒剂兼具脱毒、促生长和提高肉鸡免疫性能的作用。提高防范意识,拟定本场适用的霉菌毒素清除方案,值得养鸡企业学习、推广。

林秋燕[5](2020)在《家禽免疫系统与免疫失败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由2020年6月28日山东农业大学商营利教授于金宇生物专家大讲堂讲座整理。专家介绍:商营利,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免疫调控机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1家禽的免疫系统组成及特点1.1家禽免疫与哺乳动物免疫的异同(1)哺乳动物和禽类在应答各种病原(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微生物)时有较大的相似性:先天免疫、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范林进[6](2020)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疫苗株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禽业最重要的免疫抑制病。IBDV超强毒(Very virulent IBDV,vvIBDV)的感染在我国正逐渐被控制。然而,最近IBD出现了新情况:部分免疫鸡群不断被检出IBDV阳性,虽然不致死鸡,却导致鸡群严重免疫抑制和生产性能下降,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现地称其为非典型IBD。非典型IBD已经成为养禽业健康发展的新威胁,然而其病原特征和流行情况尚不明确。针对养禽业面临的这一严峻问题,本研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率先鉴定了非典型IBD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其正在我国主要养禽地区不断蔓延。进而以SHG19株为代表毒株,分别在蛋鸡和肉鸡上评估了IBDV新型变异株的致病性。SHG19株能引起感染鸡急性发病,严重损害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SHG19感染后4 d,对试验鸡分别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和新城疫活疫苗,发现试验鸡的HI抗体产生受到明显抑制。另外,SHG19株感染还导致肉鸡增重明显下降,出栏体重比对照鸡减重16%。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我国免疫鸡群中流行。为了揭示其原因,本研究评估了针对vvIBDV的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保护效果,发现所检测的3种不同类型的vvIBDV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保护效果均不理想。血清交叉中和试验显示,IBDV新型变异株与vvIBDV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进一步研究了IBDV新型变异株和vvIBDV的抗原性差异及其分子基础,结果显示,IBDV新型变异株与vvIBDV存在不同的单抗反应谱,2-5C-6F等7株单抗只识别vvIBDV但不识别IBDV新型变异株。抗原表位鉴定结果显示,中和性单抗2-5C-6F识别的抗原表位为VP2的317SGGQAGDQMSWSASGSLAVT336,IBDV新型变异株和vvIBDV在该表位存在两个氨基酸差异,即G318D和D323E。G318D/D323E双点突变使vvIBDV Gx不再能够被单抗2-5C-6F识别,而D318G和(或)E323D突变能使原本不被识别的IBDV新型变异株SHG19获得被单抗2-5C-6F识别的能力。D318G/E323D双点突变还使原本不能被中和的IBDV新型变异株SHG19被单抗2-5C-6F中和。这证明,VP2的318和323位氨基酸突变是IBDV新型变异株逃匿vvIBDV抗体中和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新疫情的防控需求,本研究构建并拯救了1株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候选株rGtVarVP2,其以弱毒疫苗株Gt的基因组为骨架,用新型变异株SHG19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替换其相应区段。初步结果显示,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候选株rGtVarVP2能够对野毒攻击提供100%免疫保护。靶向养殖业疫病防控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率先鉴定了非典型IBD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明确了其组织损伤、免疫抑制、免疫干扰等致病特点;揭示了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免疫鸡群中蔓延的主要原因;阐明了IBDV新型变异株与vvIBDV的抗原性差异及其分子基础;并初步构建了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候选疫苗株。本研究对于IBD的综合防控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关蕴,焦培荣,刘红[7](2019)在《家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家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归纳起来分为疫苗因素、机体因素、操作因素和饲养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禽类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失败。本文通过系统阐述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以期提高免疫成功率,避免因免疫失败造成的损失。

崔怡[8](2019)在《桑杜口服液对鸡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禽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目前已知两个血清型I和II。鸡为I型血清型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主要感染3~6周龄的鸡,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甚至死亡。IBD引起病鸡极度虚弱,食欲废绝,排白色水样稀便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法氏囊萎缩,肾脏尿酸盐沉积,胸肌、腿肌出血,并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桑杜口服液(Mori Folium and Eucommiae Cortex Oral Solution,MFEC)是由桑叶和杜仲制成,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本试验为了研究MFEC对IBD的防治效果,试验制备化学药物和IBDV感染诱导的法氏囊损伤为表现的免疫抑制模型,评价其对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和法氏囊疫苗(B87)的增效作用,为MFEC的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首先,试验通过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40 mg/kg)建立鸡免疫抑制模型,研究MFEC对鸡免疫抑制的防治效果。将120只1日龄雏鸡饲养至13日龄,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BC)、疫苗对照组(B87 Vaccine Control,B87)、环磷酰胺组(Cy+B87)和桑杜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MFECL(4.8 g/kg)+Cy+B87;MFECM(9.6 g/kg)+Cy+B87;MFECH(19.6 g/kg)+Cy+B87,每组 20 只。MFECL+Cy+B87、MFECM+Cy+B87、MFECH+Cy+B87 组口服不同剂量的 MFEC,其他组灌服生理盐水,连用7 d。16日龄时,除BC组和B87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予以Cy 40 mg/kg胸肌注射,连用3d建立免疫抑制模型;19日龄时,BC组给予生理盐水作对照,其余各组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疫苗B87,7 d后进行二次免疫。35日龄扑杀,通过法氏囊组织切片HE染色、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等手段来评价不同剂量MFEC对Cy诱导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MFEC可缓解Cy造成的法氏囊指数下降、改善法氏囊滤泡损伤、下调IL-2和IL-6 mRNA在法氏囊组织中的表达,同时还提高了 B87疫苗抗体生成水平。由此可见,MFEC可以抑制或减轻Cy造成的组织损伤及免疫抑制,其中MFECM 9.6 g/kg预防效果最佳。为进一步研究MFEC对IBD的预防作用,将30 只 SPF鸡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BC)、感染对照组(IBDV Control,IBDV)、桑杜口服液处理组(MFEC+IBDV)。22日龄,MFEC+IBDV组灌服MFEC(9.6 g/kg),其它两组灌服生理盐水,连用7d。25日龄时IBDV组和MFEC+IBDV组通过滴鼻点眼途径感染IBDV,BC组通过滴鼻点眼给予生理盐水。然后观察各组发病率、临床症状和死亡率。结果显示:与IBDV组相比,MFEC+IBDV组感染IBDV后死亡率降低了 20%,腿肌出血、肾脏尿酸盐沉积程度也有所降低,故认为MFEC可减轻IBD造成的损伤,但未达到理想效果。在上述试验基础上,我们将疫苗剂量减半接种SPF鸡以建立不完全免疫的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MFEC预防IBDV感染,研究MFEC对B87疫苗的增效作用。试验将80只SPF鸡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BC组)、IBDV感染对照组(IBDV组)、疫苗对照组(B87+IBDV组)和疫苗与桑杜口服液联用组(MFEC+B87+IBDV组)。饲养至19日龄,B87+IBDV组和MFEC+B87+IBDV组免疫正常剂量1/2的B87疫苗;饲养至22日龄,MFEC+B87+IBDV组服用MFEC(9.6 g/kg),连用7 d;25日龄时除BC组外,其它各组均感染IBDV建立免疫抑制模型,并于32日龄扑杀,期间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血清抗体生成水平、生化指标、组织切片HE染色、法氏囊组织内细胞凋亡以及IBDV-VP2、IL-6、IFN-γ mRNA 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与 B87+IBDV 组相比,MFEC+B87+IBDV组可有效减少发病率,提高抗体生成水平;HE染色可见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量下降、Bcl-2的表达量上升,同时显着降低IBDV-VP2、IL-6、IFN-y mRNA在法氏囊组织中的表达(P<0.05)。这说明MFEC可有效提高B87疫苗免疫效果,并能减少IBDV的入侵和复制,改善IBDV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并抑制炎症的产生。以上研究表明,MFEC可有效提高Cy或IBDV感染等情况造成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促进免疫器官发育,调节免疫抑制,增强B87疫苗的抗体水平,故有望作为免疫增强剂来开发。

张槐[9](2019)在《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数补气类中药在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恢复受免疫抑制动物的免疫力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本研究选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黄芪和白术两味补气类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制粒、干燥等工序制备成复方芪术颗粒(Compound Huangqi&Baizhu granules,CHBG),并进行了药物制剂学、毒理学以及药效学方面的研究,以期获得一种新的兽用免疫增强剂。现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CHBG黄芪白术配比筛选为了获取疗效更优的CHBG,本文以雏鸡为试验动物,以黄芪与白术1:3~3:1不同比例配伍制备的颗粒为试验药物,同时设立疫苗免疫对照组,通过考察试验药物对新城疫(ND)疫苗抗体水平影响而筛选黄芪与白术的配伍比例。结果显示,当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雏鸡ND抗体水平较疫苗免疫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其抗体水平在所有药物试验组中最高。结果表明,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的颗粒剂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因此以此为基础制备CHBG。2.CHBG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为了制备质量稳定、可控的GHBG,本文采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确定黄芪、白术的药材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的方法获取黄芪白术提取物,然后加入辅料、采用湿法制粒、干燥的工艺制得CHBG,再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稳定性。结果显示:(1)在黄芪和白术各自TLC图谱中,样品药材和对照品药材在相同位置显示相同荧光斑点;且两味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与对照品药材的相似度均达到0.90以上,说明选用药材合格;(2)制得黄芪、白术的混合粗多糖,试验三批次的多糖平均得率为7.58%,其多糖含量为73.83%。制得的CHBG成品,每1 g相当于原生药2 g;(3)CHBG以市售铝塑包装密封后,在温度40±2℃,相对湿度为75±5%的环境中加速试验6个月以及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环境中放置18个月后,其外观性状、鉴别、含量等质量指标均符合CHBG质量标准要求。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选用合格的药材,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喷雾干燥、湿法制粒获得的CHBG质量稳定,有效期可达18个月。3.CHBG质量标准研究为使CHBG质量可控,借鉴药典方法和采用TLC、HPLC等方法,建立CHBG的质量标准。结果: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CHBG的含量检测方法以及确定了 CHBG的外观性状、水分、粒度、溶化性、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目;采用TLC法建立了 CHBG定性鉴别多糖、黄芪甲苷、白术的方法;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HLPC检查CHBG中单糖、双糖含量的方法,并规定了检出限度;同时,采用HLPC法对9批CHBG特征图谱进行了考察,建立了 CHBG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4.CHBG安全性评价采用改良寇氏法和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评价CHBG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改良寇氏法未能测定出CHBG对小鼠口服的LD50,但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测得CHBG对小鼠口服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80 g/(kg·bw)。在最大耐受药量时,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CHBG对实验小鼠是安全的。5.CHBG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为探讨CHBG对免疫缺陷动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本文以小鼠为试验对象,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制作免疫抑制模型,再分别设立空白组、Cy组、Cy+CHBG3.75组(注:给药剂量为3.75g/(kg.bw),本节下同)、Cy+CHBG7.5组、Cy+CHBG15.0组,并分别考察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碳粒廓清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血清溶菌酶及TNF-α、IL-2、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影响。同时设立空白组、黄芪多糖组、CHBG3.75组、CHBG7.5组、CHBG15.0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HBG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Cy处理可引起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下降,并能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导致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TNF-α、IL-2、IL-4、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其中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比空白组显着下降(P<0.05),说明Cy处理引起了明显的免疫抑制。(2)与Cy组比较,CHBG15.0可显着提高脾脏指数、IFN-y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7.5可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3.75可显着恢复并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显着提高IL-4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各剂量组均可提高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TNF-α、IL-2的生成也无明显影响。(3)CHBG3 75可显着降低正常小鼠CD8+T细胞的数量(P<0.05),并显着提高CD4+/CD8+比值(P<0.05),且除CHBG15.0组的CD4+T细胞的数量和CD4+/CD8+的比值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P<0.05),CD8+T细胞的数量显着高于黄芪多糖组(P<0.05)外,CHBG3 75组和CHBG7.5组的CD4+、CD8+T细胞的数量以及CD4+/CD8+的比值均与黄芪多糖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CHBG可明显恢复Cy所致小鼠免疫器官发育的抑制作用,能增强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菌酶释放,诱导机体产生IFN-γ、提高血清中IL-4的含量,还可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6.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考察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以口服0.5、1.0、2.0、3.0、5.0 g/L的剂量在每次免疫后连续给药7 d,考察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以整个免疫期连续给药、首免和二免后连续给药1周以及首免后给药1周的三种方案给药,考察CHBG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当口服不同剂量CHBG时,与疫苗免疫对照组比较,在首免后的第1、2周,CHBG10(注:给药剂量为1.0 g/L饮水给药,本节下同)组的抗体水平显着升高(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抗体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与黄芪多糖组比较,CHBG各剂量组中除CHBG5.0组在35日龄时的ND抗体水平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外(P<0.05),而其余各组与其差异均不显着(P>0.05)。(2)采取不同给药方案时,与免疫对照组比较,在几种方案中,以每次免疫ND疫苗后,饮水给予1.0 g/L剂量的CHBG,并连续给药7 d的方案较好,其在首免后第1、2周,雏鸡ND抗体水平可显着增加(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雏鸡ND抗体水平极显着增加(P<0.01);且用药成本低。综上所述,采用本试验方法制备的CHBG安全、稳定;同时建立了 CHBG质量标准,其检测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动物试验证实CHBG既可以恢复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同时提供了 CHBG的临床使用方案,即每次免疫后以1.0 g/L剂量饮水连续给药7 d,有助于雏鸡ND抗体水平的提高,可为雏鸡提供更好的保护。

刘诗柱,韩庆彬,周玲[10](2018)在《影响规模化禽场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规模化禽场理想生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优良的种苗、优质全价的营养、良好的环境控制、科学的饲养管理,但是主要的莫过于疫病防控,而疫病防控关键的一项措施就是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的好坏对禽群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因素均会影响家禽免疫的效果,而这些因素普遍存在,必然造成免疫效果差甚至免疫失败。因此,笔者对导致规模场家禽免疫效

二、家禽免疫抑制与免疫失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禽免疫抑制与免疫失败(论文提纲范文)

(1)应激性免疫抑制及免疫应答影响miRNA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禽流感病毒及疫苗
        1.1.1 禽流感病毒(AIV)
        1.1.2 禽流感疫苗免疫中的问题
    1.2 应激性免疫抑制
        1.2.1 应激性免疫抑制的危害
        1.2.2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性免疫抑制动物模型
    1.3 miRNA
        1.3.1 miRNA与 AIV
        1.3.2 miRNA与免疫抑制
        1.3.3 几种AIV相关miRNA的免疫调控功能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AIV相关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与规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酶和生化试剂
        2.1.3 引物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2 样品采集
        2.2.3 抗体检测、体重称量和脏器系数
        2.2.4 qRT-PCR检测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抗体及脏器系数分析
        2.3.2 不同处理组血清循环AIV相关miRNA表达特性与规律分析
    2.4 讨论
        2.4.1 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模型的鉴定与免疫
        2.4.2 AIV疫苗免疫应答中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与规律
        2.4.3 应激性免疫抑制影响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与规律
        2.4.4 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免疫应答血清循环miRNA表达特性与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iR-214 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酶和生化试剂
        3.1.3 引物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3.2.2 样品采集
        3.2.3 qRT-PCR检测miR-214 的时空表达特性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iR-214的qRT-PCR特异性检测
        3.3.2 qRT-PCR分析miR-214 的组织表达特性
    3.4 讨论
        3.4.1 miR-214 在不同处理组同一时间点组织表达活性的对比分析
        3.4.2 miR-214 在不同处理组同一组织表达活性的对比分析
        3.4.3 miR-214 在两个处理组之间表达活性的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iR-24-3p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iR-24-3p的 qRT-PCR特异性检测
        4.3.2 qRT-PCR分析miR-24-3p的组织表达特性
    4.4 讨论
        4.4.1 miR-24-3p在不同处理组同一时间点组织表达活性的对比分析
        4.4.2 miR-24-3p在不同处理组同一组织表达活性的对比分析
        4.4.3 miR-24-3p在两个处理组之间的表达活性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iR-20a-5p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iR-20a-5p的 qRT-PCR特异性检测
        5.3.2 qRT-PCR分析miR-20a-5p的组织表达特性
    5.4 讨论
        5.4.1 miR-20a-5p在不同处理组同一时间点组织表达活性的对比分析
        5.4.2 miR-20a-5p在不同处理组同一组织表达活性的对比分析
        5.4.3 miR-20a-5p在两个处理组之间的表达活性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信息学分析
    6.1 实验方法
        6.1.1 miRNA靶基因的预测
        6.1.2 GO和 KEGG分析
        6.1.3 蛋白互作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miRNA靶基因的预测
        6.2.2 GO分析和KEGG分析
        6.2.3 蛋白互作分析
    6.3 讨论
        6.3.1 miR-2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6.3.2 miR-24-3p生物信息学分析
        6.3.3 miR-20a-5p生物信息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2)不同免疫状态下鸡miRNA的表达特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城疫
    1.2 应激性免疫抑制
    1.3 miRNA
        1.3.1 miRNA与新城疫病毒
        1.3.2 miRNA与免疫调控
        1.3.3 循环miRNA与生物标记物
        1.3.4 miR-375 与免疫调控
        1.3.5 miR-20 与免疫调控
        1.3.6 miR-19b与免疫调控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血清循环miRNA在免疫应答和应激性免疫抑制中的变化规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疫苗与试剂
        2.1.3 引物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2 血清制备
        2.2.3 血清抗体检测
        2.2.4 脏器系数测定
        2.2.5 q RT-PCR检测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免疫与免疫抑制模型的鉴定
        2.3.2 ND组/对照组血清循环miRNA相对表达活性
        2.3.3 Dex组/对照组血清循环miRNA相对表达活性
    2.4 讨论
        2.4.1 免疫应答和应激性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
        2.4.2 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中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
        2.4.3 地塞米松诱导的应激性免疫抑制中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激性免疫抑制影响NDV疫苗免疫应答中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疫苗与试剂
        3.1.3 引物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3.2.2 血清制备
        3.2.3 qRT-PCR检测血清循环miRNA的表达特性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NDV免疫应答过程中循环miRNA的变化规律
        3.3.2 从循环miRNA的角度分析应激性免疫抑制和NDV免疫应答的相互影响
    3.4 讨论
        3.4.1 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NDV疫苗免疫反应中的循环miRNA表达特性分析
        3.4.2 应激性免疫抑制和NDV疫苗免疫反应的相互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免疫状态下鸡miR-375 的组织表达特性与机制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疫苗与试剂
        4.1.3 引物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同源性与进化性分析
        4.2.3 鸡miR-375 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4.2.4 miR-375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iR-375 同源性和进化性分析
        4.3.2 miR-375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4.3.3 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诱导miR-375 的组织表达特性
        4.3.4 Dex诱导的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miR-375 的组织表达特性
        4.3.5 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中miR-375 的组织表达特性
        4.3.6 miR-375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4 讨论
        4.4.1 miR-375 的同源性和进化性分析
        4.4.2 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诱导miR-375 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4.4.3 Dex诱导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miR-375 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4.4.4 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中循环miR-375 的表达特性分析
        4.4.5 miR-375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免疫状态下miR-19b的组织表达特性与机制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疫苗与试剂
        5.1.3 引物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同源性与进化性分析
        5.2.3 鸡miR-19b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5.2.4 miR-19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iR-19b同源性和进化性分析
        5.3.2 miR-19b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5.3.3 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诱导miR-19b的组织表达特性
        5.3.4 Dex诱导的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miR-19b的组织表达特性
        5.3.5 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中miR-19b的组织表达特性
        5.3.6 miR-19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4 讨论
        5.4.1 miR-19b的同源性和进化性分析
        5.4.2 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诱导miR-19b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5.4.3 Dex诱导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miR-19b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5.4.4 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中循环miR-19b的表达特性分析
        5.4.5 miR-19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免疫状态下miR-20 的组织表达特性与机制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疫苗与试剂
        6.1.3 引物
        6.1.4 主要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样品采集
        6.2.2 同源性与进化性分析
        6.2.3 鸡miR-20 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6.2.4 miR-20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2.5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miR-20 同源性和进化性分析
        6.3.2 miR-20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6.3.3 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诱导miR-20 的组织表达特性
        6.3.4 Dex诱导的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miR-20 的组织表达特性
        6.3.5 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中miR-20 的组织表达特性
        6.3.6 miR-20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4 讨论
        6.4.1 miR-20 的同源性和进化性分析
        6.4.2 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诱导miR-20 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6.4.3 Dex诱导应激性免疫抑制雏鸡miR-20 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6.4.4 应激性免疫抑制条件下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中循环miR-20 的表达特性分析
        6.4.5 miR-20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3)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及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家禽免疫抑制病概述
        1.1 鸡传染性贫血
        1.2 马立克病
        1.3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1.4 禽白血病
        1.5 我国家禽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现状
    2 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
        2.1 病毒分离
        2.2 血清学检测技术
        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
        1 材料
        1.1 病料来源
        1.2 毒株来源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样品处理
        2.3 样品DNA的提取
        2.4 样品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2.5 样品PCR检测
        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原的PCR检测结果
        3.2 感染类型分析
        3.3 不同日龄鸡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3.4 不同品种鸡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3.5 江苏地区鸡2016-2019年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3.6 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间相互作用的比较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鸡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毒株来源
        1.2 临床样品来源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2.2 病毒核酸提取
        2.3 荧光定量PCR质粒标准品的制备与鉴定
        2.4 单个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5 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6 临床样品的检测和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3.2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结果
        3.3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3.4 单个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3.5 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6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两例疑似肿瘤病鸡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及马立克病病毒鉴定分析研究
        1 材料
        1.1 发病鸡背景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鸡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
        2.2 MDV分离培养
        2.3 REV和ALV分离培养
        2.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2.5 致病相关基因的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发病鸡的组织病变
        3.2 鸡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3.3 REV和ALV分离结果
        3.4 MDV分离结果
        3.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3.6 致病相关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第二章120份临床病鸡样品的流行病学背景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人类食品链中的霉菌毒素
        1.2 霉菌毒素影响家禽的生产力
        1.3 鸡群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的损失
        1.4 霉菌毒素引起家禽免疫机能紊乱
    2 霉菌毒素的种类与来源
        2.1 谷物中的霉菌
        2.2 霉菌毒素的产生
        2.3 霉菌毒素的来源
    3 霉菌毒素的分布与危害
        3.1 霉菌毒素的分布
        3.1.1 霉菌毒素的地理分布
        3.1.2 霉菌毒素在谷物中的分布
        3.1.3 霉菌毒素在家禽养殖中的分布
        3.2 霉菌毒素的危害
        3.2.1 破坏饲料及原料的质量
        3.2.2 影响家禽生产性能
        3.2.3 影响免疫系统
        3.2.4 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3.2.5 增加在食物中残留的风险
    4 霉菌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4.1 黄曲霉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4.2 赭曲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4.3 F-2 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4.4 T-2 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5 霉菌毒素对肉鸡的危害
        5.1 养殖中霉菌毒素的来源
        5.2 霉菌毒素的主要靶器官
        5.3 霉菌毒素的危害与表现
        5.3.1 霉菌毒素对免疫器官的危害
        5.3.2 霉菌毒素对消化道的危害
        5.3.3 霉菌毒素对肝脏的危害
        5.3.4 霉菌毒素对肾脏的危害
        5.3.5 霉菌毒素引起造血功能障碍
        5.3.6 霉菌毒素导致生殖系统损伤
    6 霉菌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6.1 黄曲霉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6.2 环匹克尼酸对蛋品质的影响
        6.3 赭曲霉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6.4 呕吐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6.5 其它霉菌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7 霉菌毒素防控的研究进展
        7.1 防止饲料霉变的管理手段
        7.2 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营养手段
        7.3 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8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莆田地区家禽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1 样品与检测方法
        1.1 样品
        1.2 仪器与试剂
        1.3 检测方法
    2 检测结果
        2.1 送检样品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2.2 单一原料样品菌毒素检测结果
        2.3 饲料样品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莆田地区养鸡场霉菌毒素污染严重
        3.2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比单一原料高
        3.3 两种以上霉菌毒素混合感染的比例高
        3.4 调查结果为制定霉菌毒素的防控方案提供参考
第三章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饲料
        1.1.2 HPLC试剂盒
        1.1.3 霉菌毒素吸附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动物与饲喂方法
        1.2.2 饲养管理
        1.2.3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吸附剂对肉鸡前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吸附剂对肉鸡中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2.3 吸附剂对肉鸡后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2.4 吸附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不同剂量解毒剂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和抗体滴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常清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2 两种剂量常清对NDHI抗体滴度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霉菌毒素的综合防控措施
    1 查原因,抓源头,减少原料及环境中霉菌的滋生
    2 学科学,重细节,减少霉菌毒素的毒害作用
    3 重预防,严管理,建立霉菌毒素风险评估体系
全文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家禽免疫系统与免疫失败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家禽的免疫系统组成及特点
    1.1 家禽免疫与哺乳动物免疫的异同
    1.2 免疫系统:重要防御屏障
    1.3家禽的免疫器官
    1.4家禽免疫器官的特点
        1.4.1家禽中枢免疫器官:骨髓
        1.4.2 家禽中枢免疫器官:胸腺
        1.4.3 家禽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
        1.4.4 家禽外周免疫器官:脾脏
        1.4.5 家禽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
        1.4.6 家禽外周免疫器官: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5 免疫细胞的特点
        1.5.1 免疫细胞的概念
        1.5.2 免疫细胞及其种类
2 家禽免疫系统的作用方式
    2.1 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2.2 吞噬作用的过程
    2.3 家禽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2.3.1 非特异性免疫
        2.3.2 特异性免疫
    2.4 家禽特异性免疫力的获得途径
        2.4.1 体内产生
        2.4.2 体外输入
3 常见免疫失败原因及分析
    3.1 家禽的免疫方法及具体要求
        3.1.1 滴鼻、点眼
        3.1.2 饮水
        3.1.3 肌肉和皮下注射
        3.1.4 喷雾
        3.1.5 涂肛
    3.2 免疫失败的原因
        3.2.1 病原因素
        3.2.2 疫苗因素
        3.2.3 动物因素
        3.2.4 饲养及环境因素
    3.3 如何避免免疫失败
        3.3.1 选用优质疫苗
        3.3.2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正确使用疫苗
        3.3.3 加强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
        3.3.4 建立健全养禽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3.3.5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
4 家禽疫病的科学防控
    4.1 家禽疫病防控新理念
    4.2 科学防控措施
        4.2.1 构筑完备的生物安全措施
        4.2.2 垂直传播性疫病的种群净化
        4.2.3 建立疫病的早期预警系统

(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疫苗株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1.1.1 IBDV病原学
        1.1.2 IBDV基因组结构
        1.1.3 IBD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
        1.1.3.1 VP1蛋白
        1.1.3.2 VP2蛋白
        1.1.3.3 VP3蛋白
        1.1.3.4 VP4蛋白
        1.1.3.5 VP5蛋白
    1.2 IBDV的遗传变异
        1.2.1 IBDV经典株
        1.2.2 IBDV变异株
        1.2.3 IBDV超强毒
    1.3 IBD疫苗和防控
        1.3.1 IBD疫苗
        1.3.1.1 传统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1.3.1.2 亚单位疫苗
        1.3.1.3 活载体疫苗
        1.3.1.4 免疫复合物疫苗
        1.3.1.5 DNA疫苗
        1.3.2 IBD防控
    1.4 非典型IBD新疫情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非典型IBD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临床病料及处理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SPF鸡胚及试验动物
        2.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5 样品检测及IBDV VP2 基因代表区段的扩增
        2.1.5.1 样品RNA的提取
        2.1.5.2 样品cDNA的合成
        2.1.5.3 PCR
        2.1.6 IBDV VP1 代表区段的扩增
        2.1.7 IBDV遗传演化分析
        2.1.8 IBDV新型变异株代表毒株(SHG19)的分离鉴定
        2.1.8.1 IBDV VP2 基因检测
        2.1.8.2 外源病毒检测
        2.1.8.3 病毒效价检测
        2.1.9 IBDV新型变异株的致病性研究
        2.1.10 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抑制研究
        2.1.10.1 对蛋鸡的免疫抑制研究
        2.1.10.2 对商品肉鸡的免疫抑制研究
        2.1.11 数据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IBDV的检测及基因扩增结果
        2.2.2 IBDV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
        2.2.3 IBDV新型变异株代表毒株SHG19 的分离鉴定结果
        2.2.4 IBDV新型变异株的致病性研究结果
        2.2.5 IBDV新型变异株对蛋鸡的免疫抑制研究结果
        2.2.6 IBDV新型变异株对商品肉鸡的免疫抑制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
        2.3.2 IBDV新型变异株严重损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
        2.3.3 IBDV新型变异株导致严重免疫抑制
第三章 IBDV新型变异株的抗原变异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质粒、毒株、细胞、单抗和疫苗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动物
        3.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1.5 IBDV超强毒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3.1.6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血清交叉中和试验
        3.1.6.1 IBDV的 TCID50测定
        3.1.6.2 血清交叉中和试验
        3.1.7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
        3.1.8 SHG19株的全基因组克隆及分析
        3.1.8.1 SHG19株的全基因组克隆
        3.1.8.2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3.1.9 VP2抗原表位鉴定
        3.1.10 SHG19抗原变异相关位点的鉴定
        3.1.10.1 VP2及其突变体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3.1.10.2 VP2及其突变体的真核表达
        3.1.10.3 单抗识别VP2及其突变体的检测
        3.1.11 SHG19突变体病毒的拯救及鉴定
        3.1.11.1 SHG19及其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3.1.11.2 SHG19及其突变体病毒的拯救
        3.1.12 SHG19突变体病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
        3.1.13 单抗2-5C-6F对SHG19突变体病毒的中和活性检测
        3.1.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IBDV超强毒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的免疫保护评价结果
        3.2.2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
        3.2.3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结果
        3.2.4 SHG19的全基因组克隆及分析结果
        3.2.5 VP2单抗的抗原表位鉴定结果
        3.2.5.1 单抗7D4识别的抗原表位
        3.2.5.2 单抗2-5C-6F识别的抗原表位
        3.2.6 SHG19抗原变异相关位点的鉴定结果
        3.2.7 SHG19突变体病毒的拯救及鉴定结果
        3.2.8 SHG19突变体病毒的单抗反应谱检测结果
        3.2.9 单抗2-5C-6F对SHG19突变体病毒的中和活性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IBDV超强毒疫苗对IBDV新型变异株保护效果不理想
        3.3.2 IBDV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株抗原性差异明显
        3.3.3 IBDV新型变异株抗原变异关键氨基酸的鉴定
第四章 IBDV新型变异株的反向遗传疫苗候选株的构建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质粒、病毒和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试验动物
        4.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4.1.5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4.1.6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拯救与鉴定
        4.1.7 IBDV新型变异株攻毒模型的建立
        4.1.7.1 半数感染量(BID50)的测定
        4.1.7.2 SHG19株IBDV的最小攻毒剂量的确定
        4.1.8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4.2 实验结果
        4.2.1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拯救与鉴定
        4.2.2 IBDV新型变异株的攻毒模型
        4.2.3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安全性评价结果
        4.2.4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侯选株的有效性评价结果
    4.3 讨论
        4.3.1 IBDV新型变异株的攻毒模型
        4.3.2 IBDV新型变异株反向遗传疫苗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家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失败
2 免疫失败原因
    2.1 疫苗因素
        2.1.1 疫苗质量问题
        2.1.2 疫苗保存和运输不当
        2.1.3 疫苗选用不当
        2.1.4 疫苗间相互干扰
    2.2 机体因素
        2.2.1 先天发育问题
        2.2.2 母源抗体的干扰
        2.2.3 应激
        2.2.4 免疫抑制性疾病
        2.2.5 滥用药物
    2.3 操作因素
        2.3.1 疫苗稀释错误
        2.3.2 免疫程序不合理
        2.3.3 接种方法不当
    2.4 饲养管理因素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对疫苗的监管
    3.2 研发与当地流行毒株抗原匹配的疫苗株
    3.3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及监测家禽抗体水平
    3.4 加强饲养管理
    3.5 禁止药物的滥用
    3.6 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4 小结

(8)桑杜口服液对鸡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鸡免疫抑制研究进展
    1 鸡免疫抑制概况
        1.1 免疫抑制动物模型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
    2 中药防治IBD
        2.1 中草药防治IBD现状
        2.2 中草药IBD的作用机理
        2.3 桑杜口服液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2.4 中草药的优点和不足
    3 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桑杜口服液对环磷酰胺所致鸡免疫抑制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动物分组及处理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IBDV抗体水平
        2.2 法氏囊、脾脏指数
        2.3 法氏囊中IL-2、IL-6mRNA表达量
        2.4 法氏囊组织病变情况
        3 讨论
    第二章 桑杜口服液预防IBD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IBDV感染鸡胚病变情况和病毒阳性结果判定
        2.2 病毒EID_(50)结果
        2.3 试验鸡发病率和死亡率
        2.4 体重相对增重和脏器指数
        2.5 组织器官病变情况
        2.6 法氏囊组织中IBDV-VP2mRNA表达量
        3 讨论
    第三章 桑杜口服液增强B87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观察
        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 法氏囊组织内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2.4 法氏囊组织内IBDV-VP2、IFN-γ、IL-6mRNA表达量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免疫增强剂研究概述
    1. 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2. 中兽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3. 黄芪、白术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4. 导致动物免疫抑制的因素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方芪术颗粒中黄芪与白术配比筛选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 方法
        2.1 试验药品制备
        2.2 试验分组及指标测定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处方依据
        4.2 黄芪、白术的配比选择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 方法
        2.1 CHBG的研制
        2.2 CHBG的稳定性研究
    3. 结果
        3.1 CHBG的制备
        3.2 CHBG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CHBG的制备工艺
        4.2 CHBG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 方法
        2.1 颗粒剂的鉴别方法
        2.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方法
        2.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方法
        2.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方法
        2.5 颗粒剂总多糖含量检测方法
    3. 结果
        3.1 颗粒剂鉴别结果
        3.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结果
        3.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结果
        3.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结果
        3.5 总多糖含量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方芪术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1.3 试验动物及其生活环境情况
    2. 方法
        2.1 预实验
        2.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2.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预实验结果
        3.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3.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
        2.2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CHBG对小鼠血清溶菌酶及部分细胞因子的影响
        2.4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CHBG对小鼠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
        3.2 CHBG对小鼠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的影响
        3.3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CHBG对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的影响
        3.5 CHBG对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
        3.6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2含量的影响
        3.7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4含量的影响
        3.8 CHBG对小鼠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3.9 CHBG对小鼠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4. 讨论
        4.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4.2 CHBG对小鼠免疫细胞增殖以及免疫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
        4.3 CHBG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口服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2.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口服不同剂量的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3.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与创新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10)影响规模化禽场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1 外部因素
        1.1.1 疫苗质量
        1.1.2 疫苗适用的家禽范围
        1.1.3 贮存和运输
        1.1.4 接种方式
        1.1.5 饲养环境
    1.2 内部因素
        1.2.1 家禽健康状态
        1.2.2 应激状态
        1.2.3 药物影响
        1.2.4疫苗干扰
        1.2.5 营养状况
2 应对外部影响因素的对策
    2.1 加强饲养管理
    2.2 疫苗的贮存与运输
    2.3 疫苗接种时间的安排
    2.4 接种方法的选择
3 应对内部影响因素的对策
    3.1 依据禽群自身情况制订免疫程序
    3.2 降低应激因素对免疫的不利影响
    3.3 避免使用影响免疫的药物
    3.4 科学选择与本地相适应的血清型或毒株疫苗
    3.5 免疫剂量与免疫方法

四、家禽免疫抑制与免疫失败(论文参考文献)

  • [1]应激性免疫抑制及免疫应答影响miRNA表达与机制研究[D]. 王秋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不同免疫状态下鸡miRNA的表达特性及机制研究[D]. 刘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及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闫彩虹. 扬州大学, 2020(04)
  • [4]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D]. 胡向腾.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5]家禽免疫系统与免疫失败原因分析[J]. 林秋燕.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0(10)
  • [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疫苗株构建[D]. 范林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家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关蕴,焦培荣,刘红.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9(12)
  • [8]桑杜口服液对鸡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研究[D]. 崔怡. 扬州大学, 2019(02)
  • [9]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D]. 张槐. 扬州大学, 2019
  • [10]影响规模化禽场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应对措施[J]. 刘诗柱,韩庆彬,周玲.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08)

标签:;  ;  ;  ;  ;  

家禽免疫抑制和免疫衰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