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活性筛选方法标准化(一)——稗小杯法

除草活性筛选方法标准化(一)——稗小杯法

一、除草活性筛选方法规范化研究(I)──稗草小杯法(论文文献综述)

汪金波[1](2020)在《辣椒碱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除草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辣椒碱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的应用于农业、医药、工业等领域。本研究以辣椒碱苄酰胺结构为模板设计合成了234个辣椒碱类似物,并对其杀虫和除草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苯甲胺、2-氟苄胺、3-氟苄胺、4-氟苄胺、2,4-二氟苄胺、2,6-二氟苄胺、3-甲氧基-4-羟基苄胺盐酸、2-噻吩甲酸、糠酸、2-(三氯乙酰基)吡咯为起始原料,通过N-酰化反应,设计合成了234个辣椒碱类似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2)采用叶碟法测定了辣椒碱类似物的杀虫活性。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目标化合物在10μg/片剂量下对供试的3龄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A30、D20、D30、D35、E30、F30、G07和G22在供试剂量下对3龄东方黏虫48 h的致死率达100%;化合物D19、D21、D22、D23、D31、E29和E31在供试剂量下对3龄东方黏虫48 h的致死率在90%以上;香兰素胺衍生物在供试剂量下未表现出明显杀虫活性。初步构效关系表明,苄胺苯环上氟原子单取代杀虫活性优于氟原子双取代衍生物,其中以2-氟苄胺衍生物(D系列)杀虫活性较好;此外,酰基为2-噻吩甲酰时杀虫活性明显优于其它取代基,表明酰基对该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也有显着影响。(3)分别采用小杯法、土壤处理法和茎叶喷雾法测定了辣椒碱类似物的除草活性。小杯法测定结果表明,100μg/m L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既表现出抑制生长作用又表现出较好的白化作用。化合物A27和F27活性最为突出,10μg/m L浓度下,亦表现出了明显的白化症状。土壤处理法和茎叶喷雾法测定结果表明,在150g/hm2施药剂量下,化合物A27和F27表现出一定除草活性,土壤处理防效明显好于茎叶喷雾处理。

康靖[2](2016)在《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光合色素合成抑制剂以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为作用点,确保了动植物之间的选择毒性,具有低毒、超高效等优点,成为新型除草剂研究开发的热点。本论文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法,将嘧啶、苯并噻唑和苯并恶唑分别与吡唑进行拼接,在吡唑环的1-位上引入含氟基团和苯环基团,合成了22个新型吡唑醚类化合物,并初步评价了其对油菜、反枝苋、马齿苋、狼尾草、稗草以及马唐的除草活性。结果如下:1.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以苯肼和2,2,2-三氟乙基肼为原料,与乙酰乙酸乙酯反应生成3-甲基-1-(2,2,2-三氟乙基)-5-吡唑啉酮和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这些中间体与杂环类化合物在碱性的DMSO溶剂中反应,获得吡唑醚类的新型目标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和LC-MS分析确认。2.吡唑醚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1)采用小杯法测试供试化合物分别在10 mg/L和100 mg/L的浓度下对油菜、反枝苋、马齿苋、狼尾草、稗草和马唐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3a、3b、3d、4a、4b、4d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2)对除草活性较好的化合物通过温室盆栽法进行筛选,发现化合物3d在茎叶处理剂量750 g a.i.ha-1的剂量时对马唐能达到82%的抑制活性,并使马唐产生白化症状。化合物3d对油菜表现出与除草剂吡氟草胺相近的白化活性,化合物3d对禾本科杂草狼尾草、稗草、马唐的白化活性低于吡氟草胺。3)2,2,2-三氟乙基对该吡唑醚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有着重要的贡献,吡唑环4-位吸电子基溴取代的吡唑醚化合物对除草活性没有辅助效果,吡唑环5-位嘧啶氧基取代比苯并稠环类氧基取代对该吡唑醚类化合物除草活性有更好的作用。

李公春,张建立,朱凤祥,杨风岭[3](2011)在《1,6二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文中研究说明6-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与硫酸二甲酯在无水碳酸钾作敷酸剂及N,N-二甲基甲酰胺作溶剂条件下室温反应,尿嘧啶环上1-位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合成了3种1,6-二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该类化合物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化合物b浓度100μg/mL时对油菜根长生长抑制和稗草株高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效果。

李公春,刘卫敏,汪义丰,杨风岭,杨华铮[4](2011)在《苯磺酰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文中认为在吡啶溶剂中,取代嘧啶胺与(取代)苯磺酰氯反应,合成了6个苯磺酰胺嘧啶类化合物(3a~3f),其结构经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a~3f均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

李公春,张建立,朱凤祥,杨风岭[5](2011)在《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文中研究指明对甲苯磺酰胺与2,4-二氯嘧啶在氢化钠作敷酸剂,N,N-二甲基乙酰胺作溶剂的条件下反应,合成了2-氯-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2-氯-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再与甲醇钠反应,合成了2-甲氧基-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NMR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类化合物有一定的除草活性,2-氯-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浓度100μg/ml时对油菜根长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李公春,朱有全,杨风岭,杨华铮[6](2010)在《3-苄基-5-溴脲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文中指出[目的]研究3-苄基-5-溴脲嘧啶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方法]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与溴化锂、硝酸铈铵在乙腈作溶剂条件下回流反应,尿嘧啶环上5位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结果]合成了5个3-苄基-5-溴脲嘧啶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 NMR确证。[结论]该类化合物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c浓度100 mg/L时对油菜根长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效果。

姚远[7](2010)在《具生物活性芳氧苯氧羧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是最早开发成功并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生产的一类有机选择性除草剂,其特点是对于禾本科杂草具有较高的除草抑制率。世界许多农药公司在其原有模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将苯环改变为杂环及稠合杂环,开发出的一系列高活性品种,如日本日产化学公司开发的喹禾灵,Hoechst公司开发的恶唑禾草灵、噻唑禾草灵,Dow公司开发的吡氟氯禾灵甲酯等。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化工研究院自主设计并合成的化合物HNPC-A8169具有十分优异的虫、草活性。本课题以其为先导化合物,运用生物电子等排等方法设计并合成芳氧苯氧羧酸衍生物5个系列共23个新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采用LC/MS、IR、1H NMR进行了结构确证,并采用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生测部生物活性标准操作程序(SOP)对所设计的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测定。(Ⅰ)2-(4-(5-三氟甲基吡啶-2-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8个)(Ⅱ)2-(4-(3,5-二氯吡啶-2-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4个)(Ⅲ)2-(4-(5-氯-3吡啶-2-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4个)(Ⅳ)2-(4-(3-氯-5-三氟甲基吡啶-2-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5个)(Ⅴ)2-(4-(6-氯哒嗪-3-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2个)生物活性测试表明:A.除草活性方面:此类化合物表现出非常好的除草活性。在75g/ha的用量下,除Ⅰ-4h的除草活性较差,Ⅲ-4b、Ⅳ-4b、Ⅴ-4a、Ⅴ-4b还在生物活性测试之中,其余所有化合物均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单子叶杂草表选出A级别除草活性。其中Ⅰ-4e和Ⅱ-4a在土壤处理测试中对于除单子叶杂草之外的双子叶杂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藜Chenopodium album、刺苋Amaranthus ascedense也同时表现出A级除草活性。B.杀菌活性方面:此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不是很理想。但Ⅰ-4d和Ⅰ-4e对油菜菌核病毒Sclerotonia sclerotiorum均表现出A级杀菌活性。C.杀虫活性方面:此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均不理想。对各类靶标虫系的抑制率均小于50%。

王满意,寇俊杰,鞠国栋,刘桂龙,张树军,杨红军,张立顺[8](2009)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抗性简易测定方法初探》文中提出经小杯种子抗性检测法检验,4年诱抗的藜种子对单嘧磺酯、苯磺隆均产生了抗药性,抗性最高分别达到2.18倍和3.45倍。苯磺隆抗性诱导后的藜种子对单嘧磺酯表现出的抗性水平略低于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小杯种子抗性检测法可通过对植物种子的抗性测定,确定植物是否存在抗药性或交互抗性,并能初步确定抗药性发生倍数及交互抗性发生水平,对田间生产中的杂草抗性及交互抗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庆彬[9](2009)在《3-(1’-烃氧甲酰基甲基亚胺基)乙基-4-羟基吡咯啉-2-酮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简称TA)即3-乙酰基-4-羟基-5-仲丁基吡咯啉-2-酮,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的代谢产物,是一种天然毒素。因其具有一定的药物活性,对革兰阳氏细菌和白血病细胞肿瘤有抑制作用,而一直用于抗细菌、真菌、肿瘤药物的研究。后来,人们还发现细交链孢菌酮酸对杂草具有明显的除草活性,几乎对所有常见杂草都有效。细交链孢菌酮酸是生物源天然代谢物,在进入土壤后,很快钝化并失去活性,因而具有相当高的环境安全性。近年来,具有植物生长调节活性、除草活性和抑菌活性的氨基酸酯Schiff碱类化合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筛选具有更好生物活性、低毒、易降解的新化合物,同时为研究TA衍生物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提供更多信息,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氨基酸酯Schiff碱结构的吡咯啉-2-酮类化合物,并进行了除草活性和杀菌活性测定。以天然氨基酸为原料,通过与氯化亚砜和醇反应生成氨基酸酯盐酸盐,同时以取代苯胺为原料,与氯乙酸乙酯反应合成N-取代甘氨酸乙酯。然后分别用氨基酸酯盐酸盐和N-取代甘氨酸乙酯与双乙烯酮、甲醇钠反应,得到5个细交链孢菌酮酸及其类似物,然后分别与8种不同的氨基酸酯盐酸盐反应得到22个结构新颖的3-(1’-烃氧甲酰基甲基亚胺基)乙基-4-羟基吡咯啉-2-酮类衍生物,并用元素分析、质谱、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随后采用油菜平皿法和稗草平皿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在100mg/L浓度下,化合物4b、4g、4h、4j和4o对油菜根长的抑制率达到了80%以上,化合物4g和4h对稗草芽长的抑制率也达到了80%以上。同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小麦纹枯菌、小麦赤霉菌和黄瓜炭疽菌)的抑菌率。结果表明,在100mg/L浓度下,化合物4b、4g、4h、4j、4m和4o对黄瓜炭疽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60%以上,抑菌效果明显高于TA。

姚晶晶[10](2008)在《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初步生物活性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基脲类化合物(phenyl urea derivative,PUD)是一类高效、低毒和高选择性的生物活性物质,由芳环、脲桥和杂环三部分组成。其中杂环部分常为嘧啶环或均三嗪环。目前报道的芳环取代基团多为烷基、烷氧基、氯原子等,含三氟甲基、氟原子的芳环化合物报道很少。本研究用固体光气(又名双(三氯甲基)碳酸酯,BTC)与芳胺作用,得到芳基异氰酸酯,不经分离直接与嘧啶胺作用,合成得到13个未见文献报道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并对2个已知的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进行改进,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盆栽法,研究化合物对水稻、油菜、稗草和白苋的生物活性。合成的15个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异氰酸酯法,用固体光气代替光气合成的嘧啶脲类化合物,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无需分离中间体,安全易定量。进行生物活性初步实验,目标产物的试验浓度为2.5mg/kg、5mg/kg、10mg/kg、100mg/kg、400mg/kg。结果表明,除草活性随新化合物的品种、浓度和植物品种不同而异:化合物A、D、E、F、H、I、J、K、M、N对油菜有促进作用,对白苋、稗草有抑制作用,化合物C、G对油菜有促进作用,对白苋有抑制作用,化合物J、L、O对白苋、稗草有抑制作用。初步除草生物活性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和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A、D、I、M、O有较好的调节植物生长活性和除草活性。以上研究结果为此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数据,并为进一步研究此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等奠定了基础,为新型农药和医药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

二、除草活性筛选方法规范化研究(I)──稗草小杯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除草活性筛选方法规范化研究(I)──稗草小杯法(论文提纲范文)

(1)辣椒碱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先导化合物发现
        1.1.1 随机筛选法
        1.1.2 模拟法
        1.1.3 天然产物的活性物质及仿生合成法
        1.1.4 CADD法
        1.1.5 中间体衍生法
    1.2 辣椒碱及其类似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1.2.1 辣椒碱全合成的研究进展
        1.2.2 辣椒碱类似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1.3 辣椒碱及其类似物的应用
        1.3.1 抑菌活性
        1.3.2 杀虫活性
        1.3.3 医用活性
        1.3.4 其他活性
    1.4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方法
        (1)化合物A~F系列的合成
        (2)化合物G01~G06的合成
        (3)化合物G07~G12的合成
        (4)化合物G13~G21的合成
        (5)化合物G22~G30的合成
    2.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杀虫活性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除草活性的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杯法测定结果
        4.2.2 土壤处理法测定结果
        4.2.3 茎叶喷雾法测定结果
第五章 结论
    5.1 结果
        5.1.1 化合物合成
        5.1.2 杀虫活性
        5.1.3 除草活性
    5.2 分析与讨论
        5.2.1 关于化合物的合成
        5.2.2 关于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5.2.3 关于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综述
    1.1 杂环类化合物在除草方面的研究进展
        1.1.1 吡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1 磺酰(脲)基吡唑类
        1.1.1.2 取代芳基(酰)吡唑类
        1.1.1.3 吡唑酰胺类
        1.1.1.4 吡唑酰基(硫)脲类
        1.1.1.5 双杂环吡唑类
        1.1.2 嘧啶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2.1 三唑并嘧啶类
        1.1.2.2 脲嘧啶类
        1.1.2.3 磺酰脲类
        1.1.2.4 2-嘧啶氧基类
        1.1.2.5 其它类
        1.1.3 苯并恶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4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型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1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2.2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概况
        1.2.2.1 二苯醚类
        1.2.2.2 环状亚胺类
        1.2.2.3 吡唑类
        1.2.2.4 脲嘧啶类
    1.3 课题设计的思路、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试剂及仪器
        2.1.1 试剂
        2.1.2 测试仪器
    2.2 合成路线、制备与结构表征
        2.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2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2.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3 讨论
        2.3.1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2.3.2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4 结论
第三章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
    3.1 试剂、仪器及供试化合物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3.2.1 初筛
        3.2.2 温室盆栽复筛
        3.2.3 白化活性测定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吡唑醚类化合物除草活性初筛
        3.3.2 吡唑醚类化合物除草活性复筛
        3.3.3 化合物 3d的白化效果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4.1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4.2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1,6二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和确认
    2.2 除草活性测定
3 结论

(5)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1.2.1 2-氯-4- (4-甲基苯磺酰胺基) 嘧啶 (A) 的合成。
        1.2.2 2-甲氧基-4- (4-甲基苯磺酰胺基) 嘧啶 (B) 的合成。
    1.3 除草活性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和确认
    2.2 除草活性
3 结论

(7)具生物活性芳氧苯氧羧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农药发展概况及趋势
    1.2 除草剂发展概况
        1.2.1 酰磺脲类除草剂
        1.2.2 酰胺类除草剂
        1.2.3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
        1.2.4 环己烯酮类除草剂
        1.2.5 咪唑啉二酮类和哒嗪酮类除草剂
        1.2.6 吡唑类除草剂
        1.2.7 三酮类除草剂
        1.2.8 脲嘧啶类除草剂
        1.2.9 其他除草剂
    1.3 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3.1 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
        1.3.2 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除草原理
        1.3.3 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应用前景
    1.4 HNPC-A8169的简介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2-(4-(5-三氟甲基吡啶-2-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合成路线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中间体及目标物的制备
    2.3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3.1 杀菌活性测定方法
        2.3.2 杀虫活性测定方法
        2.3.3 除草活性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物理性质
        2.4.2 波谱性质及解析
        2.4.3 合成方法分析
    2.5 生物活性研究
        2.5.1 除草活性研究
        2.5.2 杀菌活性研究
        2.5.3 杀虫活性研究
第三章 2-(4-(3,5-二氯吡啶-2-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合成路线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中间体及目标物的制备
    3.3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物理性质
        3.4.2 波谱性质及解析
        3.4.3 合成方法分析
    3.5 生物活性研究
        3.5.1 除草活性研究
        3.5.2 杀菌活性研究
        3.5.3 杀虫活性研究
第四章 2-(4-(5-氯-3吡啶-2-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合成路线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中间体及目标物的制备
    4.3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物理性质
        4.4.2 波谱性质及解析
        4.4.3 合成方法分析
    4.5 生物活性研究
        4.5.1 除草活性研究
        4.5.2 杀菌活性研究
        4.5.3 杀虫活性研究
第五章 2-(4-(3-氯-5-三氟甲基吡啶-2-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5.1 合成路线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中间体及目标物的制备
    5.3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物理性质
        5.4.2 波谱性质及解析
        5.4.3 合成方法分析
    5.5 生物活性研究
        5.5.1 除草活性研究
        5.5.2 杀菌活性研究
        5.5.3 杀虫活性研究
第六章 2-(4-(6-氯哒嗪-3-氧)苯氧)丙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6.1 合成路线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中间体及目标物的制备
    6.3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物理性质
        6.4.2 波谱性质及解析
        6.4.3 合成方法分析
    6.5 生物活性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3-(1’-烃氧甲酰基甲基亚胺基)乙基-4-羟基吡咯啉-2-酮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背景
    2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细交链孢菌酮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1.1 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的研究进展
        1.2 细交链格孢菌酮酸类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2 氨基酸及其非肽类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2.1 氨基酸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2.2 氨基酸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概况
        2.3 氨基酸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2.4 氨基酸酯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2.5 氨基酸Schiff碱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3-(1’-烃氧甲酰基甲基亚氨基)乙基-4-羟基吡咯啉-2-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
        2.2 试剂
        2.3 合成方法
        2.3.1 N-芳基-3-乙酰基-4-羟基吡咯啉-2-酮3a、3b的合成方法
        2.3.2 3-乙酰基-4-羟基-5-烷基吡咯啉-2-酮3c-3e的合成方法
        2.3.3 3-(1’-烃氧甲酰基甲基亚氨基)乙基-4-羟基吡咯啉-2-酮4的合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2 中间体3-乙酰基-4-羟基吡咯啉类衍生物的物理参数和波谱性质
        3.3 目标化合物4的物理参数和波谱性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3-(1’-烃氧甲酰基甲基亚氨基)乙基-4-羟基吡咯啉-2-酮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
        2.2 材料与试剂
        2.3 除草活性测定
        2.3.1 溶液的配制
        2.3.2 油菜平皿法
        2.3.3 稗草平皿法
        2.3.4 数据处理
        2.4 杀菌活性测定
        2.4.1 溶液配制与PDA培养基的制备
        2.4.2 菌丝生长抑制法
        2.4.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3.2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10)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初步生物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农药的发展概况
        1.1.1 除草剂的发展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概况
        1.1.3 取代脲类化合物
        1.1.4 含氟取代农药
        1.1.5 嘧啶类杂环衍生物
    1.2 取代脲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1 异氰酸酯法
        1.2.2 氨基甲酸酯法
        1.2.3 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稀(DBU)催化法
        1.2.4 氟离子催化法
        1.2.5 酰氯法
        1.2.6 取代脲置换法
        1.2.7 缩氨基脲还原法
        1.2.8 氯甲酸酯法
        1.2.9 硒还原催化法
        1.2.10 叠氮化钠法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合成及结构表征部分
    2.1 试剂和测试仪器
        2.1.1 所用试剂
        2.1.2 测试仪器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合成路线
        2.2.2 合成方法
        2.2.3 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3 生物活性测定部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作物
        3.1.2 供试杂草
        3.1.3 乳油的配制
        3.1.4 供试药剂
        3.1.5 活性测试方法
        3.1.6 活性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化合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3.2.2 各化合物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2.3 各化合物对白苋生长的影响
        3.2.4 各化合物对稗草生长的影响
        3.2.5 各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与构效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除草活性筛选方法规范化研究(I)──稗草小杯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辣椒碱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除草活性研究[D]. 汪金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D]. 康靖.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3]1,6二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J]. 李公春,张建立,朱凤祥,杨风岭. 湖北农业科学, 2011(08)
  • [4]苯磺酰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J]. 李公春,刘卫敏,汪义丰,杨风岭,杨华铮. 合成化学, 2011(02)
  • [5]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J]. 李公春,张建立,朱凤祥,杨风岭.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1)
  • [6]3-苄基-5-溴脲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J]. 李公春,朱有全,杨风岭,杨华铮.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3)
  • [7]具生物活性芳氧苯氧羧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姚远.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8)
  • [8]磺酰脲类除草剂抗性简易测定方法初探[J]. 王满意,寇俊杰,鞠国栋,刘桂龙,张树军,杨红军,张立顺. 杂草科学, 2009(02)
  • [9]3-(1’-烃氧甲酰基甲基亚胺基)乙基-4-羟基吡咯啉-2-酮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 李庆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10]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初步生物活性测定[D]. 姚晶晶.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除草活性筛选方法标准化(一)——稗小杯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