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0年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

1999-2000年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1999-2000年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婕[1](2021)在《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文中认为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刻,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资源错配结构性矛盾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深刻认识并解决制造业资源错配问题,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为核心内容,按照“是什么,会如何,怎么办”的逻辑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分析资源错配的测度、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开放视角下的改善路径三大问题,为认识我国资源错配问题提供理论与经验证据。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资源错配的概念定义与测算方法,聚焦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选取利润函数法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进行多维度、长期趋势的测算。然后将资源错配引入要素收入份额分解,发现资源错配通过影响要素产出效率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基于行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再分解,并计算出资源错配的绝对影响。最后,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探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开放和外商投资准入政策变化带来的外资开放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及其微观机制。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结论:第一,是什么——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现状如何?理论分析基于Hsieh&Klenow(2009)提出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设定市场存在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求解企业最优生产决策。结果表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通过扭曲要素边际产出价值,导致效率损失。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对整体资源错配、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资源错配在1998-2013年期间得到改善。从长期趋势看,总体资源错配和资本错配发展呈W型,效率损失波动变化。劳动力错配整体呈改善态势,因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逐渐减少。第二,会如何——资源错配会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何影响?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将资源错配引入利润函数,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分解,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丰富关于资源错配经济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来自技术进步偏向引发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要素密集度变化导致的资本深化效应以及由要素市场扭曲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本文构建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组,求解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利用制造业各行业数据,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变化进行再分解。结果发现,资源错配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资源错配效应的绝对影响先降后升,影响力仅次于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纠正资源错配对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改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第三,怎么办——如何改善资源错配?本文将对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分析信息开放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本文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作为信息开放的代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互联网的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互联网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互联网渗透率的增加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互联网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错配存在异质性影响。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改善低技术行业资源错配作用最大、对纠正密集使用该要素行业的要素错配效果更强、对改善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互联网打破信息传递壁垒,加速信息流通,通过降低企业管理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互联网增强市场竞争,增加低效率企业淘汰概率,使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流向高生产率企业,提升市场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基于我国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商投资的增加可以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外商投资有利于缓解中、低技术行业的资源错配、对纠正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更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错配。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外商投资会激发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淘汰低效率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2)外商投资会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缓解东道国的资本约束,减少金融摩擦并改善资本错配。本文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本文将资源错配以“价格楔子”的形式引入传统要素收入份额的分析框架中,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进行了再分解,从理论层面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补充已有研究不足。第二是研究思路与研究视野的创新。本文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分析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对互联网发展和外商投资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进行因果识别和推断。第三是经验证据的更新。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分别测算了我国制造业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情况,发现我国资源错配发展呈W型,为认识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视角。未来应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不断完善市场价格体系,提高要素流动性水平,依托市场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提高生产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其次,要加快“互联网+”战略实施,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发挥互联网对改善资源错配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切实发挥外商投资对优化资源配置、矫正要素扭曲的积极作用,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改革的全面深化。最后,要释放人力资本红利,促进劳动力与岗位、产业的匹配程度,提高人力资本转化效率。

安蕾[2](2020)在《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是各级政府和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的动力: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大规模投资、大量新增劳动力及效率的提高都对过去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05年前后,这些支撑高速经济增长的因素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贯穿宏观调控全过程的主线。国际上定量研究经济结构问题的主流方法是矩阵代数衍生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及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两种。但目前研制出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主要是用于研究不同时期“生产性固定资产”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极少。本文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出发,提出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框架结构,并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19872017年投入产出基本表及延长表,研制出涵盖31个年份、30个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在表的编制方法上有所创新,并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完善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理论,丰富了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并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本文所做的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推算出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采用标准RAS法,借助R语言软件自动化编表过程,得到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缺失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与13张统一表式结构的“收集表”,共同构成覆盖国民经济30个产品部门的31张连续年份“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完善研究的基础数据。第二,研制连续年份“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采用目前常用的方法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表,部分年度、部分部门的增加值指标易出现负值。为此,本文在现有可比表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做出改进:首先,基于国家现有统计数据,整理出“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及“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构建“19872017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2002年=100)”,并按照常用方法编制得到“初始可比表”;然后,借鉴RAS法的思想,提出采用“迭代法”调整“初始可比表”的具体步骤;最终,研制出较为符合经济实际且误差较小的连续年份、30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为后续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奠定基础,并为本文应用部分及相关研究提供大量数据支撑。第三,完善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理论框架,并研制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目前鲜有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表的编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从年度表“前一年度的产品生产不能消耗后来年度生产产品”的基本性质出发,引入投资分配系数,内生化外生变量,并通过模型的运行,采取一定的方法将不同年度的静态投入产出模型“链接”起来,使过去的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考察一个时间序列上资本投入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为后续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是本文研究的核心:(1)明确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链接变量,给出各象限具体分配基数的确定方法:首先,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等理论,选取静态投入产出表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作为链接年度间联系的经济变量;其次,研究链接变量与以后年份的具体联系,需根据其构成项目作为资本积累属性上的差异,确定链接变量在年度表中各象限的具体分配基数。本文剥离出“存货增加”中的生产性部分,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之和作为“生产性投资”(第I象限分配基数),不再用于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只在第I象限中间使用之后年份中长期内的年度间、部门层面逐步进行分解,而存货增加指标余下的部分则作为“非生产性投资”(第II象限分配基数),在年度表最终使用后面年度短期内进行分解,分配未完额作为各期结余,放入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中设置的“生产性投资余额”、“存货增加余额”栏。(2)提出“新流量分解三步法”解决年度表第I象限上三角形分块矩阵的流量分解问题:第一步,采用“累计比较法”估计各年度分行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投资时滞,并结合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及实际生产情况,综合确定分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年度表中的分配年限;第二步,从资本的效能变化角度提出“二项分布折旧理论”,计算各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各年度的投资分配系数、年分摊额,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步,采用结构法从实际使用角度将各年度生产性投资额在年度表的部门层面进行分解。(3)研制出“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时间跨度较长,部门分类较多,目前尚无该方面的编制实例,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后续应用研究奠定数据基础。第四,利用前文研制的连续时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由浅入深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对过去30余年,我国国民经济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和价值运动过程中总量与结构演变情况、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假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性、对产出的影响是相对长期的,试图把传统对经济增长的认识转变到本文的思路下,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面板生产函数模型,对各部门前期“累计投入”如何影响当期产出、变化趋势如何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开展的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相关成果为我国结构改革问题提供了理论及数据支持,研究发现:(1)近几年我国总量指标表现不佳,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部门结构不断优化,未来可期。总体上,19872017年期间,总量指标呈现先增后减态势,19871990年、19962000年及近期三个时间段,各总量指标低于全期平均水平;产业上,研究期间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生产活动,各项指标与总体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战场;产品部门上,近几年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的粗放型产品部门向信息化带动的集约型产品部门演变。(2)基于投入产出表纵向反映生产的投入来源、需求消耗情况,行向反映产出的分配去向、供给使用情况的特点,对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需求角度,随着我国行业分工的逐步细化,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的资本有机构成及服务化程度逐年上升,但各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情况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期间30个部门中有14个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比上升,而大多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部门则出现单位产品的物耗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部门对自身的消耗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且增加了对第三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但对第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在不断减少;下游终端类行业所需中间投入比重大、品种多,需求波及范围较广,相关部门如果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刺激其生产能力可以加速经济增长,可给予重点扶持。供给角度,一方面,研究期间我国总产出内中间使用合计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只有少部分直接作为最终产品分配使用,绝大多数又进入其下游行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参与更高水平的生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特征日益明显。最终消费总量与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从传统实物消费为主,发展为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且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由传统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科技产品转型。另外,中上游能源、原材料部门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部门单位最初投入对国民经济整体的供给推动能力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这类部门通常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短板,极易出现供给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提高此类部门的生产供应能力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点;而对社会的供给推动作用不断减弱的几个部门,社会对其投入需求实际是在减少的,需要预防产能过剩等问题。(3)利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面板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资本投入”指标的刻画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区分资本存量的“财富属性”与“生产属性”,考虑各部门投资时滞,从年度表中整理各年使用的之前年份资本积累及当期提供的“生产性投资”数据,得到“生产性资本累计”作为“资本投入”的代理指标,构建我国19872017年产品部门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投入在各部门中的配置也在不断优化,投资的重心由农业、低端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另外,我国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效率系数既受产品部门层面个体影响,又随年份变化存在显着差异,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及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则受产品部门结构变化的影响显着。

邢楠悦[3](2019)在《商业银行上市前后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以民生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营绩效反映了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经营水平,绩效的好坏决定了银行未来发展的质量。之前有学者研究上市对于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大多都得出了上市带来的是对绩效的负面影响,这个情况是否反映在所有类型的银行身上,如果是,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银行在积极的筹备上市,商业银行上市前后的绩效有什么区别,且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人根据现有的资料确定研究目标。本文分析侧重于对比银行上市前后其绩效产生的变化,以及在上市后绩效指标波动的原因,使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及现阶段经济形势,把民生银行作为案例分析对象,首先通过与整个银行业1997年——2018年主要财务数据对比,进行横纵向分析,研究其上市前后就经营绩效而言在总行业内的竞争力波动情况;而后再通过与自身上市前后的对比,结合宏观形势,分析影响绩效各项指标的变动,分析指标波动的原因以及改进的建议。通过研究分析民生银行成立至今的绩效变化,数据覆盖面积为1997年—2018年,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2014年起至今国家顺应国际发展形势制定了很多新的经济规定,这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战略制定产生影响,此影响会在银行的绩效上体现出来。通过案例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银行上市前期由于盈余管理机制和上市后的代理成本问题,会出现绩效下滑的现象,随着上市带来的大量优质资本金,绩效会逐渐好转,且优势会在上市第3年起直接从财务指标上体现。(2)上市后的严格监管和信息披露使得银行随时调整经营战略,优化治理,不良贷款率下降,非利息收入的增加,行业竞争力随之提高。(3)新经济形式和政策下,给上市银行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盈利增速下降,资产质量下降,信贷规模的增加会形成一定的资本缺口,资本补充面临挑战。(4)银行业传统收入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其盈利能力若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开拓新的方式。(5)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经营绩效受国内和国际整体影响较大,如银行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成长能力、均受国家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波动较大。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可对已上市的银行根据自身存在的优劣势作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准备上市的银行提供参考数据。

金志新[4](2019)在《泰国引进外资规模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的经济迅速发展无疑是全面的,在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都有体现。国际与国内经验都表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一国不断发展甚至是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其对东道国的利处体现许多方面,包括就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对进出口结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世界的经济主要特点之一,其数量、规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虽然近年来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还能达到回复自己的国家经济的目标。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经济,特别是东道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帮助本国家拉动经济与贸易增长其中的一种,以外商直接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的国家。本文以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材料和对外商直接投资引进的实证研究结果作为出发点,并通过各种数据库搜集了大量能够反映泰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的数据,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分别研究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影响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并以描述性统计方式,对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研究后,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泰国与外商直接投资早就有相关关系,政府将外商直接投资当重要的项目,而建立投资机构为了引进及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从1960第一版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来,泰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来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同地区或者国家慢慢的进来泰国投资,美国、日本、中国、欧洲国家全球各地流入到泰国,所以泰国成为东道国。泰国不同的成本因素引进了投资者进来投资不同的行业,农业:林业及渔业、制造业:汽车、电子设备、机械和设备的制造、计算机等等,服务业:食宿服务、金融和保险,早期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70%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90年代,投资行业分布有所变化,资本外流从金融机构转移到基本的制造业,特别是加工食品和纺织。虽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泰国不平稳的趋势,但是泰国政府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看重要,所以为了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者的机会就建立投资处(BOI)提出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和非税收优惠,为了引进投资者以及服务。当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到泰国进来而带了资金、增加、技术、增加了经济规模、劳动力的机会、开展市场,所以本文进行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了影响泰国经济和贸易,参考相关文献和收集数据为提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泰国的效果,从经济和贸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了引起效课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劳动力、工资率、通货膨胀率、汇率、进口及出口当效果的变量,从单根检验和协整性检验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劳动力、工资率、通货膨胀率、汇率、进口及出口跟外商直接投资有相关,利用引力模型对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及进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有高度的关系,下一步利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本国家的影响因素,与东盟国家来进行,使得泰国的地理位子、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劳动力的因素拉近外商直接投资,汇率、政府与政策、自然灾难会导致投资者的选择,但是相关机构提出政策为避免损害。泰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是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虽然近些年外商直接投资的比率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比如:2001年中国加入贸易组织、2015年东南亚国家成为东盟经济共同体,对于泰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影响,在新形势下对泰国外商直接投资进行研究对于泰国进一步的引进外资、改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袁亚杰[5](2018)在《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基斯坦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也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巴两国于1951年建立外交关系,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并有了新的发展,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也不断深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间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在其它领域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穆沙拉夫执政期间,为应对经济连年滑坡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如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银行和公用事业部门改革,推进私有化,稳定宏观经济,放松经济控制等。该时期,巴基斯坦经济由平缓增长发展到快速增长阶段。本文在第一章中,回顾了穆沙拉夫执政之前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措施以及发展情况。第二章主要介绍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推行的一系列工业、农业及外贸等领域的政策与措施,例如,经济发展计划:2001年公布的“九五”计划、10年远景发展计划(2001-2011)、三年滚动发展计划(2001-2004)、2005-2010年中期发展规划,以及重视农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积极促进外贸业发展等措施。第三章着重分析了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经济发展的情况,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分析了该时期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快慢的原因及不足之处。总的来说,穆沙拉夫统治时期,巴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对穆沙拉夫执政时期的研究,同时也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任崇强[6](2017)在《中国区域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最近几十年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经济社会突发事件等问题与经济问题叠加,“黑天鹅事件”频发,使得全球经济面临复杂局面和不确定性的形势,经济脆弱性问题突显。经济脆弱性是经济增长中可持续性科学的核心问题。克劳斯·施瓦布(2002)在首届世界论坛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减少发展中的脆弱性”。2015年9月25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加强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趋势;2015年,中国经济脆弱性成为世界经济重点关注的两个主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区域经济脆弱性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丰富经济地理和经济增长的学科理论;在方法上,可以科学量化区域经济脆弱性的大小;在实践上,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规划,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提出经济脆弱性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梳理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经济脆弱性的特征;采用多级可拓评价方法对全国和省域经济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经济脆弱性的系统内部产生机制,衡量经济脆弱性造成经济增长损失的大小。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析经济脆弱性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关联特征,空间溢出效应。第四部分(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提出降低经济脆弱性的调控方向和调控措施;梳理本论文的研究结论,研究中的不足,论文的创新点和未来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经济脆弱性在逐渐下降,省域经济脆弱性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点,经济脆弱性类型在增加。(2)经济脆弱性对于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潜在损失,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释放空间。(3)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成为目前中国经济脆弱性产生的主要根源,经济适应性处于严重不协调状态和衰退的发展方向。(4)中国经济脆弱性的区域差异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区域内部差异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区域内部差异是导致经济脆弱性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5)经济增长与经济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经济脆弱性对邻近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负溢出效应,但在西部地区却具有轻微的正溢出效应。(6)实现降低经济脆弱性的目的,采取的主要措施落实在产业安全、金融、扶贫、卫生健康、环境治理、城镇化、科技创新、要素价格等方面,并提出将经济脆弱性应用到区域经济规划之中。

郑宁[7](2017)在《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房价过高、部分地区房地产库存量过大、房地产投资增速过快等不尽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因而货币政策的调整是否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影响及对不同区域之间影响的差异性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面板数据研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实证影响,为增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有效性提供现实依据。本文首先在对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其次采集1999-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用总样本和区域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货币供给量和实际利率的变动对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价格影响;然后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用总样本和区域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货币供给量和实际利率的变动对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库存和投资增长率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和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总结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货币供给差别化和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三个方面的管理启示,以期为促进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有效性提供有益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房价、房地产库存和房地产投资均存在增长过快的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房价上涨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且总体上涨较快,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的价格十七年内分别增长了3.45、2.45、2.86倍;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库存比住宅库存比例更大;且不论是住宅、办公楼还是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都出现了过度增长的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将会造成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二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多数区域房价、房地产库存和房地产投资增长率调整效应显着且具有区域差异性。货币政策对房价收入比越高的区域房价调整效果越大;对东部地区住宅库存、中部地区办公楼库存、西部地区商业营业用房库存调整效果最大;对西部地区的住宅、中部地区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投资增长率调整效果最大。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一是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各类商品房影响的有效性及区域差异性。现有文献大多仅局限于货币政策对住宅的影响,关于货币政策对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影响的研究还较为罕见。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静态面板、动态面板和PVAR模型,将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均列入研究对象,用总样本和区域样本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各类房屋的影响,拓宽了研究领域。二是构建了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动态面板GMM模型。动态面板GMM模型用于分析N>T的短面板数据,并引入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数量等变量,即克服了静态模型存在的不考虑滞后期的缺陷,又消除了因遗漏重要变量所产生的估计偏差,还考虑了变量过多可能导致的共线性问题,提高了实证结果的可信程度。三是构建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库存和投资增长率影响的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PVAR模型在具有VAR模型优势的同时,对数据的长度要求较低且运用面板数据进行计算,因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估计误差提高了实证结果的可信程度。论文的研究成果搭建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实证影响的框架体系,拓展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为增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朱雄关[8](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孟赞[9](2015)在《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之中国,恰遇“非常之世”、“非常之事”、“非常之时”。“非常之世”:超越、反腐、改革。超越:据IMF报告2014年底,经济总量上中国将第一次超越美国。反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被扭转,价值投资的春天来了。改革:改革的红利,必催生股市的繁荣。非常之事:注册制、沪港通、成交量。注册制:股票发行的市场化,必促使投资者更注重内在价值的挖掘,价值投资将会真正大行其道。沪港通:带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价值活水来。”价值投资将真正从“理想王国”来到“现实世界”。成交天量,彰显股市无魂。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人。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价值入我肠;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在投资领域,价值投资在中国到底是否可行?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长期战胜市场?价值投资的内含机理是什么?为什么提倡价值投资而不是其他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和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全文涵括九个章节:绪论一章、正文七章、结论一章。第一章属绪论性质,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开展研究的前提假设等问题进行必要的界定和阐释。第二章至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讲,第一章是从“总”的意义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架构,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六章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七章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第八章主要解决“对与错”的问题。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价值观,第七章是方法论。第二章的核心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IFP/S理论构建。首先,第一部分,对国内外价值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精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概括了其关键特征和核心要点;第二部分,详细梳理和总结了与价值投资相关的行为金融理论,对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与数理金融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传统数理金融的缺陷和不足,行为金融对传统数理金融的挑战与修正;第三部分,简述了神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之间的原理和机理,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和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其次,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探究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的思想渊源,实现道德经与价值投资,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的“互联互通”;然后,详释了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分别从逻辑推导、数理推导、经验观察到内含机理、一元模型到二元模型、狭义估值到广义估值、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推演,最终形成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最后,形成文章核心价值观IFP/S理论,随后具体阐释了IFP/S理论的基本释义、理论实质和理论模型。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业研究。遵循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首先,归纳整理了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业分析与判断主要观点精萃。其次,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盈利能力稳定性、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发现。最后。对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特点,盈利能力稳定性,资本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财务研究。首先,汇总整理归纳了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为代表的基于投资视角的相关财务分析观点精粹;然后,分别从资产质量、负债质量、利润质量、现金流量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具体的研究总结;最后,实现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表融会贯通,有机统一。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品研究。首先,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需求黏性分析和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三个部分进行了探究;其次,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品牌与稳定性的内含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接着,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商誉与价值投资、商誉与经济特许权、商誉与消费垄断型企业、商誉的会计估值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发现;最后,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着重探究了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为什么定价权是价值投资产品分析的灵魂。第六章的核心内容是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阐释了投资决策的神经机理;其次,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构建了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最后,在绝对估值理论模型和狭义相对估值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基于理性的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同时对影响投资决策的情绪变量测度指标进行了归理。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动态优化。首先,阐释了动态优化的内涵、原理和理论模型;其次,详释了动态优化的成因,客观详实的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和投资者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后,得出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优化风险决策机制。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IFP/S理论实证检验。首先,进行了研究设计,行业选取和公司选择;其次,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形成实证结论。第九章是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首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价值投资在中国可行、有道、行难。其次、本文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发现:(1)构建了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2)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3)基于产业企业产品的IFP/S理论;(4)科学阐释了价值投资持久成功的内在机理;(5)动态优化方法及理论模型;(6)实现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道德经、易经、太极)的“互联互通”。最后,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价值投资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展望,及自己下一步的研究学习规划。创新是论文的灵魂,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以及实证方法的创新。具体阐述如下: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首先,虽然国内学者对价值投资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丰富异常,但尚未有基于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视角对价值投资进行探讨的,尚未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其次,注册制是我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举措,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目前还没有文献对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的价值投资理论和价值投资方法进行细致、系统、完整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有益探索。最后,国内对价值投资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价值投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上,即在国外价值投资“是什么”“如何做的”,但没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国情、文化特征、法制特征、市场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行为特征,监管特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做了较系统、较完整、较全面的研究尝试。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这两个学科都是新兴学科,都是对金融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影响的新兴学科。作者相对独特的经历,对这两个学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对其的实践应用都有较为独到的感悟和理解,这使自己在研究中拥有了相对的优势,为较深入系统的创新研究打下了基础。二、理论模型的创新首先,文章基于内涵价值的视角,通过数理模型推导,指出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接着将前景理论,神经经济学(不确定性、决策与大脑)和价值投资内在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了价值投资的神经经济学原理和行为金融内含机理。然后融汇中国传统智慧,基于中国股票市场从产业、财务、产品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证检验,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元估值模型,在狭义估值法的基础,得出广义估值法。最后,在绝对估值论的基础上,形成广义相对估值论。三、实证方法的创新首先,文章把大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工具,个人出资购买了最新的Choice软件,数据的质量得以保证。该数据库可以提供基于产业、财务、产品、时机四维视角的完整数据,为进行价值投资与中国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提供了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视角。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文章以实事求是为基本指导思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总路线,既有大数据分析,又重视调查研究,这种既要有吃苦务实精神又要有勇气突破常规的研究方法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并不常见。再次,广义估值法的构建上,借鉴了保险精算思想,把保险和风险,模糊判断和精确估值较好的结合了起来。最后,在对价值投资在中国具体运用的方法研究上,吸收借鉴了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方法,同时融合了经济学中的动态和优化思想方法,形成了本文的动态优化方法论。研究体会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多年对金融的感悟和理解,市场中的摸爬滚打,血与火的洗礼,悟到“节点理性”,“节点有效”和“动态不均衡逆向转换”,三个“或有发现”,这三个“或有发现”已经得到大数据和本人投资业绩的证明,如能再得到金融心理学实验的证明,可能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延伸”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石,有利于人们对金融市场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金融理论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侯长江[10](2013)在《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业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许多地区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房价持续上涨,使很大一部分住房需求者失去购买力;还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虽然购买了住宅,但还债压力巨大,变成了负债累累的房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平抑房价?是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并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广泛研究国内外房地产文献的基础上,论文以1998-2011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以上述研究作铺垫,论文从成本费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对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及其他成本费用、房地产税等成本费用及成本控制进行了研究;其次对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保障房建设、炒房、年人均GDP、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外部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土地财政抬高土地成本,进而抬高房价,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建安成本的增加虽影响房价,但建安成本占房价的比重有下降趋势;房地产重税最终会转嫁到购房者身上;成本控影响成本进而影响房价;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影响房价,信贷投放过多会引起房价暴涨;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会稳定房价,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有利于抑制房价;投机性购房推高房价;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会使房价上涨。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论文主要从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GDP四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找到了各影响因素与房价的数量关系。通过对四个城市的三十六个开发项目的实际调查,用实际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成本费用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并分析了房地产企业收入的利益去向和盈利状况。针对上述研究中发现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论文从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加强房地产成本控制、强化住房信贷控制、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炒房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论文最后总结了取得的主要结论,说明了研究局限性,同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方向。本次进行探索性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从成本费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系统的分析了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在系统分析土地成本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财政抬高地价,进而抬高房价”的结论;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揭示各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程度;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柱形图、折线图、面积图等统计工具分别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与房价的关系,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二、1999-2000年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2000年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资源错配的定义与理论沿革
        2.1.1 资源的概念与定义
        2.1.2 资源错配的概念与定义
        2.1.3 资源错配的理论沿革
    2.2 资源错配的测算方法
        2.2.1 生产函数法
        2.2.2 生产前沿法
        2.2.3 利润函数法
        2.2.4 指标法
    2.3 资源错配的成因
        2.3.1 市场环境因素
        2.3.2 政府(制度)因素
    2.4 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
        2.4.1 微观层面
        2.4.2 中观层面
        2.4.3 宏观层面
    2.5 文献述评
3 中国资源错配与市场化改革:理论与经验
    3.1 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3.2 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与劳动力错配
        3.2.1 劳动力价格机制
        3.2.2 劳动力流动性
    3.3 资本市场化改革与资本错配
        3.3.1 利率市场化
        3.3.2 资本流动性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动态变化与水平测度
    4.1 资源错配的测度
    4.2 数据选择与处理
        4.2.1 数据库介绍
        4.2.2 数据清理与匹配
        4.2.3 变量选取说明
    4.3 资源错配的动态变化:要素边际产出视角
        4.3.1 省份维度
        4.3.2 行业维度
        4.3.3 所有制维度
    4.4 资源错配的效率损失
        4.4.1 省份维度
        4.4.2 行业维度
        4.4.3 企业性质维度
    4.5 本章小结
5 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2 资源错配下的要素收入份额再分解
    5.3 参数估计方法与结果
        5.3.1 参数估计方法
        5.3.2 数据与变量说明
        5.3.3 分行业估计结果
    5.4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解析
        5.4.1 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5.4.2 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5.5 本章小结
6 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基于开放的视角
    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6.2 信息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
        6.2.1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3 微观机制检验
    6.3 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来自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证据
        6.3.1 外资准入政策
        6.3.2 识别策略与数据说明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4 微观机制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静态投入产出分析
        二、动态投入产出分析
        三、总量与结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文章结构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第一节 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一、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二、平衡关系
        三、投入产出模型
    第二节 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理论
        一、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二、投入产出补充表的编制方法
        三、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第三节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
        二、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三、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第三章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第一节 中国1987~2017 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
        一、编制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二、编制投入产出补充表
        三、构建1987~2017 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
        四、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第二节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模型的构建
        一、第I、II象限分配基数的计算
        二、第I象限流量的分解
        三、第II、III象限的编制
        四、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及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应用
    第一节 1987~2017 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一、总产出构成及变化分析
        二、增加值构成及变化分析
        三、部门关联特征变化分析
        四、最终使用构成及变化分析
    第二节 1987~2017 年中国产品部门生产函数估计
        一、理论基础
        二、数据情况
        三、模型选择及估计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
        二、部门间关联变化情况
        三、各部门投入产出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中国1987~2017年30 部门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附录 B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加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的专利或获奖情况

(3)商业银行上市前后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以民生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我国商业银行上市背景
    2.1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概况
        2.1.1 商业银行股份改革前
        2.1.2 商业银行股份改革后
    2.2 我国商业银行上市途径与模式
    2.3 商业银行上市概况
    2.4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概念
    2.5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意义
3 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及概况分析
    3.1 内部因素
        3.1.1 资本结构
        3.1.2 银行规模
        3.1.3 人力资本
        3.1.4 盈余管理
    3.2 外部因素
        3.2.1 金融环境
        3.2.2 利率市场化
        3.2.3 互联网金融
    3.3 现阶段上市银行经营绩效分析
        3.3.1 资产总额
        3.3.2 盈利能力
        3.3.3 资产质量与增长潜力
        3.3.4 偿债能力
        3.3.5 中间业务
    3.4 现阶段上市银行面临的问题
        3.4.1 股市波动带来的经营问题
        3.4.2 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3.4.3 技术人才与操作风险
        3.4.4 内控问题频发
4 案例分析
    4.1 民生银行发展历程
    4.2 横向对比分析
        4.2.1 资本结构
        4.2.2 盈利能力
        4.2.3 现金创造能力
        4.2.4 成长能力
        4.2.5 收益质量
        4.2.6 市盈率
        4.2.7 相邻银行比较
    4.3 纵向对比分析
        4.3.1 资产负责
        4.3.2 盈利能力
        4.3.3 收益质量
        4.3.4 资产使用效率
        4.3.5 偿债能力
        4.3.6 资产质量
        4.3.7 营业收入构成
    4.4 员工效益
        4.4.1 人均创收
        4.4.2 人均创利
    4.5 产品效益分析
    4.6 上市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4.6.1 短期内绩效降低
        4.6.2 优化资本结构
        4.6.3 优化收入结构
        4.6.4 不良贷款率降低
    4.7 上市后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4.7.1 资本补充面临压力
        4.7.2 中间业务的开拓
        4.7.3 信贷需求不足
        4.7.4 资产质量降低
        4.7.5 股权争夺
        4.7.6 内部监管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泰国引进外资规模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理论意义
        1.1.4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预期结论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2.1 国际投资概念及意义
        2.1.1 国际投资概念
        2.1.2 国际投资意义
        2.1.3 国际投资的影响因素
    2.2 国际投资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内部化理论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2.5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2.6 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3.1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研究
        3.1.1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
        3.1.2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概述
        3.1.3 泰国环境概括
    3.2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规模
    3.3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产业
    3.4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区域
第四章 泰国引进外资效果实证分析
    4.1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实证分析
        4.1.1 引力模型及应用
        4.1.2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
    4.2 基于引力模型的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实证分析
        4.2.1 计量模型的设计
        4.2.2 选取相关变量
        4.2.3 变量检验环节
        4.2.4 回归结果
    4.3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
第五章 泰国政府促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应政策
    5.1 泰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
    5.2 泰国政府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应政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
    6.3 未来的研究展望$#xA;
参考文献
致谢$#xD;$#xA;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穆沙拉夫执政前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节 建国初期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概况(1947~1958)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成就及不足
    第二节 阿尤布·汗执政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1958~1969)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成效及不足
    第三节 动乱及佐·布托执政时期的经济概况(1969~1977)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情况
    第四节 齐亚·哈克执政时期的经济概况(1977~1988)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成就及不足
    第五节 民主十年的经济概况(1988~1999)
        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经济发展成就及不足
第二章 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节 经济计划
        一、“九五”计划
        二、十年远景发展计划和三年滚动发展计划
        三、2005-2010年中期发展规划和2030年远景规划
    第二节 农业政策和措施
        一、农业政策和措施
        二、土地改革
    第三节 工业政策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二、私有化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第四节 对外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第五节 交通运输和通信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六节 金融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 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总体情况
        二、农业发展
        三、工业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
        五、对外贸易
        六、金融业的发展
        七、外债、外援和外资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一、2000-2002年经济增长较慢的原因
        二、2003-2008年经济增长较快的原因
        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区域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脆弱性研究
        2.1.1 脆弱性概念及其内涵
        2.1.2 脆弱性的研究类型
        2.1.3 脆弱性的研究框架
        2.1.4 脆弱性的研究方法
        2.1.5 脆弱性的形成机制
    2.2 经济脆弱性研究
        2.2.1 经济脆弱性概念及其内涵
        2.2.2 经济脆弱性中的一些概念解析
        2.2.3 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研究
    2.3 相关理论综述
        2.3.1 经济增长理论
        2.3.2 复杂系统理论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经济脆弱性特征分析
    3.1 经济增长分析
        3.1.1 经济增长的测度标准
        3.1.2 中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的比较分析
        3.1.3 省域经济增长分析
    3.2 经济脆弱性特征
        3.2.1 经济增长波动中的脆弱性
        3.2.2 经济效率中的脆弱性
        3.2.3 经济制度变革中的脆弱性
        3.2.4 产业结构中的脆弱性
        3.2.5 金融系统脆弱性
        3.2.6 投资、消费和国际贸易中的脆弱性
        3.2.7 城镇化进程中的脆弱性
        3.2.8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脆弱性
        3.2.9 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脆弱性
        3.2.10 系统多维度与时空多尺度的地方化脆弱性特征
第四章 经济脆弱性的综合评价
    4.1 综合评价方法
        4.1.1 评价流程
        4.1.2 评价目标
        4.1.3 评价对象
        4.1.4 评价原则
        4.1.5 评价步骤
        4.1.6 评价方法
        4.1.7 评价模型
        4.1.8 评价指标
        4.1.9 数据来源
        4.1.10 经济脆弱性多级可拓评价模型构建的解释
    4.2 评价结果
        4.2.1 经济脆弱性指标权重结果
        4.2.2 全国综合评价结果
        4.2.3 省域综合评价结果
第五章 经济脆弱性系统内部产生机制及损失衡量
    5.1 经济脆弱性系统内部产生机制
        5.1.1 脉冲响应函数方法
        5.1.2 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
        5.1.3 各子系统经济敏感性的扰动分析
        5.1.4 各子系统经济适应性的协调分析
    5.2 经济脆弱性对经济增长造成的损失分析
        5.2.1 计量模型的设定
        5.2.2 数据选取
    5.3 计量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5.3.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3.3 模型协整检验及结果分析
        5.3.4 损失衡量的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经济脆弱性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6.1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6.1.1 区域差异的时序分析方法
        6.1.2 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6.2 经济脆弱性区域差异时序特征分析
    6.3 经济脆弱性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分析
        6.3.1 不同阶段经济脆弱性空间格局比较分析
        6.3.2 区域内外差异分析
        6.3.3 区域差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6.3.4 区域差异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分析
第七章 经济脆弱性的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7.1 空间关联分析方法
        7.1.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7.1.2 局部空间关联性分析
    7.2 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分析
        7.2.1 GDP总量全局空间关联分析
        7.2.2 GDP总量局部空间关联分析
    7.3 经济脆弱性空间关联分析
        7.3.1 经济脆弱性全局空间关联分析
        7.3.2 经济脆弱性局部空间关联分析
    7.4 经济增长与经济脆弱性空间关联分析
        7.4.1 经济增长与经济脆弱性全局空间关联分析
        7.4.2 经济增长与经济脆弱性局部空间关联分析
第八章 经济脆弱性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8.1 空间计量模型
        8.1.1 空间滞后模型(SLM)
        8.1.2 空间误差模型(SEM)
        8.1.3 空间杜宾模型(SDM)
    8.2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8.3 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第九章 经济脆弱性的调控方向与措施
    9.1 经济脆弱性的调控目标
        9.1.1 障碍度模型
        9.1.2 效率模型
    9.2 基于经济敏感性的调控方向与措施
        9.2.1 调控方向
        9.2.2 调控措施
    9.3 基于经济适应性效率的调控方向与措施
        9.3.1 调控方向
        9.3.2 调控措施
    9.4 基于经济脆弱性的区域经济规划
        9.4.1 规划目标—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9.4.2 规划依据—经济脆弱性的科学评价
        9.4.3 规划实施—降低经济脆弱性
第十章 结论和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3 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1 中国经济子系统敏感性数据(1993-2014)
附录2 中国社会子系统敏感性数据(1993-2014)
附录3 中国自然-资源-环境子系统的敏感性数据(1993-2014)
附录4 中国经济子系统的适应性数据(1993-2014)
附录5 中国社会子系统的适应性数据(1993-2014)
附录6 中国自然-资源-环境子系统的适应性数据(1993-2014)
附录7 多级可拓评价方法的源代码
附录8 中国31个省域空间权重矩阵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货币政策
        1.3.2 房地产市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研究综述
        2.1.1 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影响
        2.1.2 货币供给量及其他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
        2.1.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非对称性影响
    2.2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库存影响研究综述
    2.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投资影响研究综述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3.1 房地产价格走势与增速状况分析
        3.1.1 全国房价走势与增速状况分析
        3.1.2 各省房价走势与增速状况分析
    3.2 房地产销售面积与库存状况分析
        3.2.1 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与库存状况分析
        3.2.2 各省房地产销售面积与库存状况分析
    3.3 房地产投资走势及增长率状况分析
        3.3.1 全国房地产投资走势及增长率状况分析
        3.3.2 各省房地产投资走势及增长率状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机理
        4.1.1 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机理
        4.1.2 货币供给量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机理
    4.2 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GMM模型的建立
        4.2.1 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原理
        4.2.2 动态面板GMM模型原理
        4.2.3 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4.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划分
        4.3.2 货币政策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3.3 货币政策对办公楼价格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3.4 货币政策对商业营业用房价格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库存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库存影响机理
        5.1.1 利率对房地产库存影响机理
        5.1.2 货币供给对房地产库存影响机理
    5.2 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的建立
        5.2.1 PVAR模型原理
        5.2.2 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5.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库存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货币政策对住宅库存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3.2 货币政策对办公楼库存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3.3 货币政策对商业营业用房库存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投资影响机理
        6.1.1 利率对房地产投资影响机理
        6.1.2 货币供给对房地产投资影响机理
    6.2 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的建立
        6.2.1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2.2 变量选取和PVAR模型建立
    6.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货币政策对住宅投资增长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6.3.2 货币政策对办公楼投资增长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6.3.3 货币政策对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管理启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相关问题阐释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时代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结构安排与继承创新
        (一) 结构安排及逻辑导图
        (二) 继承与创新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价值投资理论
        一、国外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主要研究集点
        二、国内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第二节 行为金融理论
        一、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对比分析
        (一) 发展历程:从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演进
        (二) 对比分析:数理金融和行为金融的比较
        (三) 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
        二、有效市场假说及行为金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与修正
        (一) 有效市场假说
        (二) 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及修正
    第三节 神经经济学: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
        一、判断与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模式
        二、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
        三、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一、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智慧与价值投资
        (一) 《道德经》与价值投资
        (二) 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学
        二、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
        (一) 逻辑导图
        (二) 数理推导
        (三) 经验观察→内含机理
        (四) 一元模型→二元模型
        (五) 狭义估值法→广义估值法
        (六) 绝对估值论→相对估值论
        三、基于产业公司产品内在稳定性的(IFP/S)理论
        (一) IFP/S理论基本释义
        (二) IFP/S理论实质
        (三) IFP/S理论模型
第三章 基于IFP/S理论产业研究
    一、研究集粹
    二、产业生命周期的稳定性研究
        (一)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演进
        (二)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形态的投资特性
        (三) 产业生命阶段特点
        (四) 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五) 产业生命周期、公司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与IFP/S理论的关系
    三、中国各产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研究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二) 中国各行业盈利能力稳定性实证分析
    四、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研究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二) 中国各行业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第四章 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
    一、研究集粹
        (一) 整体分析
        (二) 现金流量表
        (三) 销售净利率
        (四) 会计舞弊
        (五) 三个核心问题
    二、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逻辑导图
    三、资产质量研究
    四、负债质量研究
    五、利润质量研究
    六、现金流量的质量研究
第五章 基于IFP/S理论产品研究
    一、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
        (一) 研究集粹
        (二) 需求粘性分析
        (三) 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
    二、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
        (一) 研究集粹
        (二) 品牌与稳定性内含机理
    三、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
        (一) 研究集粹
        (二) 商誉与价值投资
        (三) 商誉与经济特许权
        (四) 商誉与消费垄断型公司
        (五) 商誉的会计估值
    四、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
        (一) 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
第六章 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一、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
        二、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
        三、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第二节 基于理性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一、绝对估值理论模型
        二、狭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三、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第三节 投资者情绪变量测度
        一、基于市场层面情绪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
        二、基于公司层面的投资者情绪测度
第七章 动态优化
    第一节 动态优化概述
        一、动态优化的内涵
        二、动态优化的基本原理
        三、动态优化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动态优化的成因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特征
        三、投资者认知偏差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动态优化的风险决策机制
        一、传统个人风险决策机制
        二、基于前景理论的风险决策机制
        三、动态优化下的风险决策机制
第八章 基于IFP/S理论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行业选取
        二、公司数据
    第二节 定性分析
        一、中药产业分析
        (一) 中药产业生命周期
        (二) 中药产业成长性分析
        二、中药产品分析
        (一) 产品需求分析
        (二) 品牌分析
        (三) 价格分析
    第三节 定量分析
        一、毛利率
        二、盈利能力分析
        三、资本结构分析
        (一) 资产负债率
        (二) 有息负债率
        三、成长能力分析
        (一) 营业收入增长率
        (二) 营业利润增长率
        四、现金流量分析
        (一)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
    第三节 实证结论
        一、符合IFP/S理论公司投资组合
        二、实证业绩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发现
    三、未来规划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房地产价格
        1.2.2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
        1.2.3 衡量房地产价格的指标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房地产价格的形成
        2.1.2 成本费用理论
        2.1.3 外部环境因素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房价变化影响因素
        2.2.2 成本费用要素
        2.2.3 外部环境因素
    2.3 国内文献综述
        2.3.1 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3.2 土地成本的影响
        2.3.3 建安成本的影响
        2.3.4 房地产税的影响
        2.3.5 货币政策的影响
        2.3.6 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房地产行业发展背景研究
    3.1 国外房地产发展史上的几次灾难
    3.2 房地产行业发展回顾
    3.3 房地产行业现状分析
    3.4 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成本费用对房价影响分析
    4.1 土地成本分析
        4.1.1 土地成本的现状
        4.1.2 土地成本分析-土地财政抬高地价
        4.1.3 土地成本的影响
    4.2 建筑安装成本
        4.2.1 建安成本现状分析
        4.2.2 建安成本结构分析
        4.2.3 建安成本的影响分析
    4.3 其他成本费用
        4.3.1 其他成本
        4.3.2 营销费用
        4.3.3 项目管理费
        4.3.4 借款利息
    4.4 房地产行业税收
        4.4.1 现阶段房地产税收体系
        4.4.2 房地产税的现状分析:
        4.4.3 房地产税对房价影响的分析
    4.5 成本控制对房价的影响
        4.5.1 成本控制的内容
        4.5.2 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4.5.3 成本控制影响房价
第五章 外部环境对房价的影响
    5.1 政府的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5.1.1 影响房价的货币因素分析
        5.1.2 影响房价的货币政策分析:
    5.2 保障性住房建设对房价的影响
        5.2.1 保障性住房及其构成
        5.2.2 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5.2.3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5.2.4 保障性住房对房价的影响
    5.3 投机性购房对房价的影响
        5.3.1 投机性购房的原因
        5.3.2 投机性购房的影响
    5.4 人均 GDP 对房价的影响
        5.4.1 房地产业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关系
        5.4.2 人均 GDP 对房价的影响分析
    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NC)对房价的的影响
        5.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晌房价
        5.5.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房价的关系
第六章 房价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6.1 模型建立与求解
        6.1.1 数据分析及说明
        6.1.2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6.1.3 构建模型并求解
    6.2 对模型结果检验和分析
        6.2.1 对模型结果检验
        6.2.2 模型结果的分析
    6.3 使用已构建模型预测未来的房价
        6.3.1 先预测影响未来房价的各个变量
        6.3.2 对未来房价进行预测
        6.3.3 房价分析及建议
    6.4 构建模型的优缺点
第七章 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成本费用分析
        7.1.1 成本费用结构分析
        7.1.2 成本费用要素分析
    7.2 利益去向分析
    7.3 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情况
第八章 解决房地产价格问题的对策
    8.1 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使土地成本回归理性
    8.2 完善我国房地产税制
    8.3 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
    8.4 强化住房信贷控制,利用信贷杠杆调整房地产市场
    8.5 加快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
    8.6 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炒房行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内容总结
    9.2 研究的局限性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四、1999-2000年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D]. 刘雅婕. 浙江大学, 2021(01)
  • [2]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D]. 安蕾.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3]商业银行上市前后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以民生银行为例[D]. 邢楠悦. 重庆大学, 2019(12)
  • [4]泰国引进外资规模及效果研究[D]. 金志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穆沙拉夫执政时期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研究[D]. 袁亚杰. 云南大学, 2018(01)
  • [6]中国区域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析[D]. 任崇强. 南京大学, 2017(01)
  • [7]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D]. 郑宁.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8]“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 [9]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D]. 孟赞.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7)
  • [10]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研究[D]. 侯长江. 天津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1999-2000年投资形势分析与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