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学生毕业实践的几点思考

法学院学生毕业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海涛[2](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李胜利[3](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认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孙曼曼[4](2015)在《卓越计划下地方理工院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兼论西安科技大学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文中提出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转变,必然敦促法学教育的变革。培养体系属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手段。法学教育具有先天优势和劣势的地方理工院校法律教育环境,对其法学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合理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有怎样的培育目标,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分别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设置方面提出具体、全面、科学的改革设计。

马波[5](2015)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探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法学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内有关"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讨论正在如荼如火的进行中。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并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入选高校,但如果法学专业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按照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目标,改革教学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为区域地方法治服务的法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按照"专业—课程—课堂"的逻辑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展多样态的实践教学探索,构建"师生互动—在线交流—协同育人"三大教学平台体系,以回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

王太芹[6](2014)在《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传统法学教育以理论讲解为基础,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加之近年来就业与考研的巨大压力,法科学生的思维正逐步走向应试思维,失去了应有的色彩与活力。有人近似夸张地说:我们的法学教育可能正成为"两条人才"的生产基地。何谓"两条人才"?即知识单一都是法条,思维僵化如同线条。我们需要反思:除了

袁倩倩[7](2013)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研究 ——以对养老机构的介入为例》文中指出社会工作源自于西方的慈善事业和睦邻运动,自诞生之日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性。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必须重视专业实践。然而我国的社会工作不仅起步晚,而且其发展面临着教育和实践分离的困境。同时,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基地,也面临着专业实践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对养老机构的介入为例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进行研究,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对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和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以了解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主要途径、内容、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政策层面和高校层面来探讨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研究发现,高校在养老机构开展的专业实践一般是以专业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方式开展的,高校的专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方式主要包括学期实践、毕业实习、社团活动和个人自主实践等,其中以学期实践和毕业实习为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式对机构内的老年人、护理人员以及机构的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介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来自于高校、所介入机构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包括实践经费短缺、组织管理松散、社会认可度低、专业督导缺乏以及机构的接纳性和专业性不足等方面。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主要从宏观政策方面和高校层面来提出应对措施。从宏观政策层面来说,政府需要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从高校层面来说,主要包括重视专业实践、加强支持力度,整合多方资源、提高介入的系统性,促进社团发育、发挥学生主动性,发挥专业教师作用以及加强与养老机构的交流合作等措施。总之,高校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开展的专业实践不仅有利于解决养老机构面临的专业化不足等问题,而且能够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有利于促进高校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

孙玲[8](2013)在《基于法律应用中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高等法学教育重要培养目标,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的"诊所式"教学方法,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法都旨在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应用性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法学院系引进了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及"诊所式"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对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成效,但实际上,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互分离的状态并没有得到较大改观。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性能力,来探索一些改进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罗丽萍,吴雄健[9](2012)在《医学院校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案件快速增长,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当今中国主要社会矛盾之一,通过司法途径或是非诉讼调解机制解决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均不满意。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立法、执法、律师服务及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医学院校长期以来严重缺乏同时兼有医学与法学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已成为制约这一领域法制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陈群辉[10](2012)在《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文中指出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专业的理想模式就是培养具有系统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法律专业思维、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为法学专门人才培养所必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我国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却一直停滞不前,不能和法学教育目标相挂钩。本文立足这一点,浅谈一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希望为我国法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思路,以达到法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法学教育目标。

二、关于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卓越计划下地方理工院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兼论西安科技大学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目标
    (一) 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 优势专业领域方向性、区域性
    (三) 基层性
    (四) 具有法律伦理
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一) 建设特色课程
    (二) 增设实践课程种类
    (三) 开设职业伦理课程、增设职业技能课程
    (四) 开设地域区情、民族政策、风俗习惯课程
    (五) 开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程
三、教学环节设置改革
    (一) 理论课程教学环节设置改革
    (二) 实践课程教学环节设置改革

(5)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探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法学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一) 开设“开放讲座”系列课程
    (二)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二、开展多样态的实践教学课程尝试
    (一) 创设《实践法庭》课程
    (二) 学生参与庭审现场
    (三) 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三、强化课外指导与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一) 建立师生双向互动平台
    (二) 创设师生在线交流平台
    (三) 构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7)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研究 ——以对养老机构的介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学习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调查对象
        1.4.1 研究方法
        1.4.2 调查对象
    1.5 创新点
    1.6 概念界定
        1.6.1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
        1.6.2 养老机构
第2章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现状——以 A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 S 老年公寓的介入为例
    2.1 实践方式
        2.1.1 学期实践
        2.1.2 毕业实习
        2.1.3 社团活动
        2.1.4 个人自主实践
    2.2 实践内容
        2.2.1 对入住老人的介入
        2.2.2 对机构护理人员的介入
        2.2.3 对机构理念的介入
    2.3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特点
    2.4 专业实践效果
第3章 专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来自高校方面的问题
        3.1.1 学科地位不高,实践经费短缺
        3.1.2 组织管理松散,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3.1.3 专业督导缺乏,教师实务经验不足
        3.1.4 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知识结构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3.1.5 面临价值两难困境
    3.2 来自所介入机构的问题
        3.2.1 机构的接纳程度低
        3.2.2 机构专业性不足
    3.3 来自社会环境的问题
        3.3.1 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低,缺乏社会认可的专业身份
        3.3.2 资源网络狭小
第4章 对策与建议
    4.1 政府政策方面
    4.2 高校层面
        4.2.1 重视专业实践,加大支持力度
        4.2.2 整合多方资源,提高介入的系统性
        4.2.3 促进专业社团发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2.4 发挥教师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自主实践热情
        4.2.5 加强与机构的交流合作,发掘机构的专业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访谈提纲
附录 2 被访者名单
致谢

(8)基于法律应用中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法学院系实践教学模式现状
    1. 模拟法庭侧重形式, 忽视了其真正的功能。
    2.“诊所式”法学教学有其局限性。
    3. 毕业实习的质量不高。
    4. 旁听审判获得的知识缺乏操作性。
    5. 案例教学局限于案例, 纸上谈兵。
二、对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
    1. 缺乏对法律思维方式的训练。
    2. 忽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 学生法律应用性能力的匮乏。
三、基于培养法律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优化
    1. 引进“判例教学法”, [3]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
    2. 重视第二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素质。
    3. 发挥模拟法庭的实战性作用, 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4. 完善专业实习制度, 培养学生探索法律事实的能力。
    5. 推广诊所法律教学, 培养法律实务人才。

(9)医学院校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事法学专业开设的现实意义
二、医事法学专业教学思路
    (一) 理论教学
    (二) 实践教学

四、关于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3]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4]卓越计划下地方理工院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兼论西安科技大学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J]. 孙曼曼. 高教学刊, 2015(04)
  • [5]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探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法学专业为例[J]. 马波. 南方论刊, 2015(02)
  • [6]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王太芹.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4(03)
  • [7]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研究 ——以对养老机构的介入为例[D]. 袁倩倩. 河北大学, 2013(S2)
  • [8]基于法律应用中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 孙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08)
  • [9]医学院校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罗丽萍,吴雄健. 科技风, 2012(20)
  • [10]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 陈群辉. 中国科技投资, 2012(21)

标签:;  ;  ;  ;  ;  

法学院学生毕业实践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