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一、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 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露[1](2021)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发展及环境变迁中显现出的大量城市问题,许多都是因为各个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不好,影响到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各个要素和图层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侧重于研究外在的城市物质空间要素,而当代城市设计则增加了对于城市内在隐性的生态、文化、人文等要素的研究。同时大数据时代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等数据信息。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图示语言,应该将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文首先提出“城市图层”及“城市图层系统”的概念,进而阐述城市图层和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及内容。本文认为城市图层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动态信息载体,是指城市设计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及关系的综合信息,通过叠加或交互等方法处理后形成的成果。研究发现,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本文基于已有的城市设计理论和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为构建城市图层系统提供理论基础。许多影响城市设计发展的认知观中都存在着图层思维。本文从哲学认知观、科学认知观、学理认知观中提取与城市图层系统认知相关的内容,将现象学、符号学与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分形学、系统学、城乡规划学、空间美学、建筑类型学中对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梳理。本文从理论认知、方法认知、应用认知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认知体系,以此来进行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城市图层系统具有多维度、半透明性和复杂关系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厘定城市设计中与城市图层相关的概念,以及城市图层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于角色。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来梳理、整合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城市要素,并通过城市图层的叠加,分析城市要素如何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基于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文分别从2个逻辑路径,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构建实践应用体系。首先,本文根据城市设计的不同时期逻辑——城市选址时期、建城营造时期、城市空间使用时期,来分析城市图层的形成。同时,本文自上而下地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与政策入手,将相关的导控要素整合成相应的城市图层。进而,从物质空间、生态空间、抽象空间3个层面,整合图层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图层与要素。城市设计是一门可以被量化的学科。基于数字化信息与图示化信息的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层级的图层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控制。目前已有的图解技术、Mapping技术、叠图技术、城市空间的量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城市设计研究方法中是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密切相关的。对这些方法中与图层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将相关研究方法与城市图层系统构建的技术路径相结合,共同搭建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研究的技术框架。本文从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3个方面,将城市图层系统的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应用体系相结合,构建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路径,用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相关内容、图层及要素等进行初步的模型搭建,以及对城市图层系统与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的衔接,来完善城市图层系统的实践应用。

杜倩[2](2021)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在借鉴美国区划技术基础上、结合中国原有城市规划体制而形成的一种规划类型,在我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逐渐成为指导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核心工具,也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然而,其编制体系仍存在着诸如适应性不足、控制范畴不明确、缺乏科学的技术手段、价值取向模糊等问题,使得控规难以适应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下的城市化发展要求,对它的争议一直不断。伴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确立,我国控规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亟需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以应对挑战。美国纽约于191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区划法(Zoning),并逐步发展成为有效管控城市开发的重要手段,在全美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其中,1961纽约区划条例是美国区划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区划的基础,对研究美国区划的编制技术及编制逻辑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出了强大的适应力、有效性和稳定性,为当前控规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控规和美国区划的编制技术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探究其编制体系背后的逻辑差异,希望能为完善我国控规的编制体系提供改革方向及建议。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美国区划的编制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判断法、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控规和区划的起源与控制目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自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对我国控规和美国区划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提炼控规与区划的本质差异,作为编制体系比较研究的基础。其次,论文将编制体系分解为土地用途分区体系、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编制成果构成体系三部分,对我国控规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的基本逻辑与核心技术工具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具体来说,在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比较研究中,重点从地块划分方式、土地用途类型、分类标准与逻辑、用途与强度关系四方面进行比较;在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中,重点从控制要素、指标关系、指标实效三方面进行比较;在编制体系构成体系的比较研究中,重点从体系构成、表达方式、成果内容、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比较。最后,结合目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基于前文对土地用途分区体系、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编制成果构成体系的比较研究,对我国控规编制体系未来的改革方向提出建议和思考。

陈曦[3](2021)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精细化划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精细化的发展背景开始进入城市发展领域,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已建成区的城市建设开始转向高质量、小规模的发展模式。同时经过几轮城市建设,城市增量用地转换为存量用地,城市也随之进入存量发展的时期。用地的产权归属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发展背景下,传统的规划模式不足以应对精细化发展和存量发展的诸多问题,城市更新作为一种灵活的规划类型开始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热点。单元细化为基础的城市更新也成为目前国内城市更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首都功能核心区作为承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区域,近几年随着总体规划的更新,相关规划成果逐渐丰富,进行了多次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落实不到实施、多元参与主体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政策不断更新带来的权责混乱等问题。基于以上不足,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更新开展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可以认识到首都功能核心区需要归纳一套新的更新单元细化的模式。通过综合归纳城市精细化发展对城市提出的要求、存量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以及首都功能核心区目前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通过参照目前现有国内的更新模式,构建三级街区更新单元体系。首先,考虑到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单元划分的全面覆盖,在传统划分基础上总结历史文化保护、重点实施项目等的约束要素,通过ahp法确定约束要素的权重,利用层次空间推理法对不同层级的街区更新单元进行划分。同时通过万米网格、多元参与主体的校核从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角度对更新单元划分成果进行校核。其次,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建设时序出发,选取影响更新实施的四类要素,通过GIS进行技术的叠加分析,确定需要近期实施的更新单元。最后,通过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历史街区代表什刹海街道和一般街区代表广安门外街道对以上的划分方法进行实践。随着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中心区经过几轮建设,单元细化的城市更新正成为解决中心区困境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国内没有一套完善的更新单元划分方法,本文通过对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的划分,希望为其他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单元细化提供参考。

边泓溱[4](2021)在《存量规划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是政府用于指导三维空间建设、完善公共参与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存量规划时期的不断深入,我国导则更应当增强自身的管控能力,以此应对复杂的存量发展态势。然而,在以往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中,依旧避免不了导则职能定位混乱、对象界定模糊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削弱了理论研究成果在存量规划时期的指导能力。为了避免本次理论研究工作重蹈上述覆辙,保障理论成果能够契合存量规划时期的发展需求。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回顾我国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观点和实践成果特征之间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与增存量发展时期之间的关联,从而明确本次理论研究工作的关注重点及研究思路;第二,依照发展历程回顾工作的启示,本文不仅分析了存量规划时期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及土地产权特征变化趋势对导则编制工作所产生的影响,还根据存量时期以来的12部公开导则成果进行梳理,进一步对我国导则管控体系的应对能力进行研判,并提炼了当前实践工作中所存在的三大问题;第三,本文简要阐述了存量时期导则改革工作背后的内涵,分析了在相同背景下,美国《精明准则》管控体系的具体应对思路及启示;第四,在存量规划的背景下,借鉴《精明准则》的管控特征启示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围绕“管控目标、文本结构、管控模式、指标构成、赋值形式”五个方面,为我国存量时期的导则重新构建了一套详细的管控体系,以期提升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在存量时期中的地位,同时保障本次理论研究工作所提出的方法与存量规划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契合。研究发现,受到经济与产权两大因素的影响,存量规划时期的导则管控体系应将公共品质的提升及协同机制的完善作为关注重点,以更为柔性的横断面分区管控模式,增强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将行人活动体验及场所氛围感知作为公共指标的赋值依据,以此增强公共要素指标的管控能力。最后,导则还应当完善“机构组成”、“审核流程”及“许可要求”有关的指标规定,进而提升导则在存量规划时期中的调控及应变能力。

李维鑫[5](2021)在《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与景观环境一直以来以一种互动关系共生于一个系统之中,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创造了不同的城市类型,其中山水城市模式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城市典范。中国古代营城往往离不开山水环境,视其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的城市研究却往往与古人营城所展示出来的山水人居环境思想有所偏差。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容易被忽视,过度人工化趋势明显,伴随着地域文化特色的逐步衰微,使得城市风貌特色逐步衰退,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趋同现象。桂林是我国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桂林城市的风景建设一直与城市建设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山水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指导桂林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其城市与风景建设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桂林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对城市特色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景一体化理论为依据,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以及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基于城景交互的视角,将建国以后桂林的城市规划划分为城景决择期、城景协调期、城景创新期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风景建设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各个时期城市发展与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发现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具有“街巷对景”、“建筑隐景”、“城市融景”、“人文点景”四个规律,总结出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同时,依据桂林的城景交互规律和模式,探讨桂林城市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未来发展构想,以期延续和强化桂林山水城市特征,为桂林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与桂林类似的山水城市提供借鉴。

耿博壕[6](2021)在《“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遭受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区域,面对各种灾害风险挑战,如何保障城市安全以及提升城市韧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人防规划是人民防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将空袭打击作为灾害对象进行早期预判和谋划准备的一种规划工作,也是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人防规划一直面临着规划不成体系、管理手段不健全、实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人防规划工作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人防规划的所具备的韧性特征,识别影响人防规划体系的因素,运用韧性城市理论指导开展本研究。本论文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规划为例,探索建立省—州—县三级人防规划体系,并分别明确各级人防规划重点及主要框架内容。针对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城市建设等要求提出制度创新的方向,促进提升人防建设的实施效果。形成一个对上统筹战略引领,对下管控落实有效的人防规划体系。将促进解决当前人防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提升城市防护能力和综合韧性提供借鉴。

黎淑翎[7](2020)在《《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规制尺度及其技术工具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逾三十年的法制化进程中,关于控规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控规的地位和角色、控规的管控技术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从未停歇。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中,在促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在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的背景下,我国规划管理和开发控制的管控技术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它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是一项重要的议题。美国的区划实践已经超过一个世纪,其管控技术在全球不同制度和发展背景的地区得到推广,可见其适应力和有效性。我国控规的管控技术和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区划,同时又依据本土化的认知和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工具。从对控规管控技术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区划中部分关键指标或未引入控规,或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被误读,或在控规中执行不同的控制功能,这些差异往往对指标的管控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重新全面探究和审视区划的管控工具和技术逻辑,对完善控规管控技术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区划是美国地方政府普遍执行的开发控制制度,具有丰富的多元性。作为美国第一个实施综合区划的城市,纽约市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纽约发展的成就足以证明其区划技术的有效性和适应性。《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是纽约区划的重要转折和现行区划的基础,引入了“一张图”的综合分区体系,综合修订了法规文本结构,创新使用了容积率、开敞空间率、用途组、奖励区划等技术工具,对研究现代区划管控技术工具和逻辑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和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全文翻译《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为基础,分析《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规制尺度和技术工具,辨析指标和规则的含义,全面审视和探究纽约区划控制的技术逻辑,理解其管控理念、原则和目标、规制尺度、管控指标和规则之间的关联性,探索指标的赋值逻辑,挖掘区划管控技术的原理,结合我国规划管控技术的问题,以期超越“简单模仿”、超越制度的差异而为完善我国规划管控技术提供具有适应性的创新建议。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形成历史、特点、立法目的、管控范畴、规制尺度、分区体系和文本结构,为分析和理解该法的技术工具提供背景、框架和理念的基础资料;同时通过阐明法规形成的背景及其技术工具创新所应对的发展需求,论述研究《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管控技术具有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分析《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四项基本的管控内容:用途、体位(bulk)、标牌、停车。每一章的论述遵循基本的结构:阐明该项管控内容的目标或理念变迁;分析管控框架和规制尺度;解释具体技术工具中指标和规则的含义;探讨管控的技术逻辑,包括“目标—规制尺度—指标和规则”的关系、各项技术工具(指标和规则)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指标的赋值逻辑;结合我国相关管控实践的比较研究,提出我国规划管理和开发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善的建议和思路。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七章,以比较的视角分析了规制型开发控制体系的特点,阐明纽约区划的“自我实施”特征及由此决定的法规形式特点,解释《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实施与裁量机制,为完善我国控规的裁量机制提供借鉴经验。本文基于对一部完整的典型地方区划法规的多维度、系统性综合分析,探析了“一张图”综合区划中规划和管控目标、规制尺度、技术工具、指标体系和数值之间的关联性和传导机制,以比较的视角为我国完善规划管理和开发控制的技术工具提供完善建议。

薛睿[8](2020)在《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文中认为哈尔滨的大规模城市化发展起源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勘测与修建,百余年的历史相比于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并不算久远,但其发展过程较为曲折,造就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剧烈波动的演化过程。本文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形态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从时间维度上划分出从前至后的6个形态演化周期,确定了中心城区与典型片区两个尺度层级,融合多种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对哈尔滨相关形态要素特征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及动因解读。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绪论与第2章城形态学理论解析及研究框架构建,是论文的基础分析部分,论述了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与意义,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要素等方面为其后论述提供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撑;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近代时期与第4章现代时期的城市形态解析,分别对所确定的6个形态周期中的哈尔滨中心城区及各典型片区的发展背景与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与解读;第三部包括第5章城市形态演化规律分析与第6章城市形态演化动因分析,是整个论文的最重要结论部分,将各周期城市形态静态特征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演化的规律,并结合相关背景分析形态特征的生成及演化动因与机制。哈尔滨的中心城区的扩展经历了从以铁路与水路为依托的聚集式扩展,到以公路及产业网络为依托的外延式扩展,其间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加速过程以及一次明显的降速过程。市区的结构形态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从城市生成初期的松散的多中心结构,以及其后几个阶段中单中心结构的整合、迁移与分化过程,并逐渐朝着相对成熟的多核心结构发展,整个过程受到地缘环境不断转化的影响呈现出先“差异式”再“叠加式”的演化特征。较大的阶段性差异使城市结构发展的连续性较差,市区内始终未形成延续性较强的功能轴线。市区内受限于铁路、水系、大面积的工业用地等因素的阻隔,各片区之间的交通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市区路网整体联系度较弱,无法对“双极多核心”结构的培育提供有效的交通支撑。在局部的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过程中,主要的指导思想从初期的以美学秩序为基础的欧式古典主义规划思想演化为后期的以功能理性为基础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伴随这一过程哈尔滨的片区路网肌理形态从“图形化、内向型”的形式向“均质化、外向型”的形式转化,并体现出一定的“去地域文化性”特征;功能组织形态经历了从“线性组织”到“分区组织”,再到“组团式组织”的演化过程,组织层级上具有从“垂直化”到“扁平化”的演化特征;公共开放空间的类型经历了从“街区主导”到“公园绿地主导”的演化过程,并体现出小型化、带状化、多样化与商业化的趋势特征。哈尔滨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的动因较为复杂,其中主要以地缘环境及自然环境为主要的底层逻辑,以“城市的枢纽地位”及“移民城市及来自于俄国的影响”两条始终保有持续影响力的因素为主线,以经济体制、依托网络、空间门槛、规划思想、形态主导意向等因素的阶段性变化为最直接的动因,并以标志性事件为触发点,通过其对应的城市发展政策与相关规划直接作用在城市形态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形成以下创新性成果:提炼出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中的“时间”、“尺度”与“区域”三个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对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的融合型研究平台;通过从静态到动态的形态特征分析,揭示了哈尔滨中心城区的各种形态要素的演化规律,并结合城市发展背景提炼出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的主要动因;结合哈尔滨城市形态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以片区尺度层面的6个维度及12组变量为基础建立了“肌理指数”的片区形态择优模型及初步的评价体系。

马朝阳[9](2020)在《基于城市设计的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设计在塑造高品质环境、城市特色风貌、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由于长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管控过程中的灵活性的调整需求以及管控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城市设计成果与管控不对等、管理手段与管理需求不匹配、公共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公共空间品质不佳等,使城市设计在规划管控层面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随着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入品质时代的转型阶段,从中央到地方更加强调通过城市精细化管控实现公共空间高品质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管理方式也从粗放向精细化过度。因此,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成为公共空间高品质发展的重要实施途径。目前,国内外的城市设计实践均表明,实施城市精细化管控是破解传统规划管理困境的重要手段,是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保障,极具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困境,并通过借鉴与吸收国内外的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公共空间的精细化管控框架。最后,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C2单元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为例进行剖析,从成果编制、明确重点管控要素、成果与管控体系衔接、个案具体管控实施过程、管控效果五大层面进行分析,提出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实施策略。第一章,为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阐明了研究内容、方法、意义与论文框架。第二章,为我国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现实困境。是本文的思考研究。通过城市设计成果编制阶段、管控实施阶段、管控效果评价等方面对我国城市设计管控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从编制阶段与强化目标导控的管控实施两个层面提出优化思路。第三章,国内外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实践研究与经验借鉴。通过梳理与借鉴国内外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城市设计管控实施路径,从成果编制与全过程动态的管控实施两个层面提出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经验启示。第四章,构建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框架。从公共空间目标体系的构建、公共空间规划编制、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实施路径三个层面提出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框架。第五章,为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实践案例研究。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C2单元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为例,通过从编制到管控实施的全过程系统研究,提出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实施策略。

闫蕊[10](2020)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既作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又是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划拨、出让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作为案例,对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估,通过评价控规编制情况、实施状况和管理情况,分析控规不能实施的原因,给出优化策略,指导后续控规编制工作。文章首先在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展开细致调查,确定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根据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内容。然后主要对理论基础和案例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当前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情况和案例实践,认为控规实施评估应是全过程、全方面的,应该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的编制情况、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和实施管理进行评估。本文以规划有效性、管控内容的实现、实施后效果和规划管理管理为出发点,从四个层面对双井街道控规实施评估的展开研究。一、规划编制,包括内部合理性和外部有效性;二、规划实施情况,包括规划的实施率,强制性指标实施情况和引导性指标实施情况,三、实施成效,即以公众评价满意度衡量控规实施成效;四、实施管理,包括北京市层面实施管理和街道层面实施管理。本文尝试构建一套完整的实施评估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先定量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评估指标赋权重和打分,再对每项具体结果做具体的问题分析和成因总结,进而从控规编制、控规实施、控规实施成效和控规管理等角度提出优化策略。

二、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 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 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设计是一种图示化与数据化结合的语言
        1.1.2 当代城市设计研究需要整合性的理论支撑
        1.1.3 城市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组织问题产生城市矛盾
        1.1.4 城市设计已经出现图层思想与技术方法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城市图层概念释义
        1.4.1 图层及图层思想
        1.4.2 城市图层与城市图层系统
        1.4.3 城市图层相关概念厘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1.1 地图叠加及景观设计学
        2.1.2 城市主题地图及数字化城市设计
        2.1.3 城市生态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2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2.1 城市结构及空间分层
        2.2.2 城市空间及要素图解
        2.2.3 城市物质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3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研究
        2.3.1 心理认知
        2.3.2 社会空间
        2.3.3 历史文脉
        2.3.4 城市抽象空间理论中的图层思想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辨识与框架
    3.1 哲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1.1 现象学下的图层思维
        3.1.2 符号学与语言学下的图层思维
    3.2 科学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2.1 地理学下的图层思维
        3.2.2 地图学下的图层思维
        3.2.3 分形学下的图层思维
        3.2.4 系统学下的图层思维
    3.3 学理认知下的城市图层辨识
        3.3.1 城乡规划学下的图层思维
        3.3.2 空间美学下的图层思维
        3.3.3 建筑类型学下的图层思维
    3.4 城市图层系统的认知框架
        3.4.1 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认知
        3.4.2 城市图层系统的方法认知
        3.4.3 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认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理论体系
    4.1 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起源
        4.1.1 图底关系的产生
        4.1.2 图底关系的再思考
    4.2 城市图层系统的特征
        4.2.1 多维度的城市图层系统
        4.2.2 半透明性的城市图层系统
        4.2.3 复杂关系的城市图层系统
    4.3 城市图层及要素的生成逻辑
        4.3.1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的形成
        4.3.2 城市图层系统中的导控要素整合
    4.4 城市图层系统的构成
        4.4.1 城市生态空间图层系统
        4.4.2 城市物质空间图层系统
        4.4.3 城市抽象空间图层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方法体系
    5.1 城市设计中图层相关的技术方法
        5.1.1 城市图层系统的图示化技术方法
        5.1.2 城市图层系统的信息化处理方法
    5.2 城市设计中城市空间的抽象化和要素化
        5.2.1 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
        5.2.2 城市设计中抽象空间的解构
        5.2.3 城市设计要素的筛选和隔离
    5.3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内信息的梳理与表达
        5.3.1 图层框架的梳理
        5.3.2 要素信息的收集
        5.3.3 图层要素信息的表达
    5.4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内的动态交互与叠加
        5.4.1 图层内的厚度化信息处理
        5.4.2 图层间的动态关系交互
    5.5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技术框架整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的应用路径
    6.1 各级各类城市设计编制中的应用
        6.1.1 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2 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1.3 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6.2 城市设计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应用
        6.2.1 用途管制引导中的应用
        6.2.2 特殊地块精细化研究中的应用
        6.2.3 在规划许可中的强化应用
    6.3 城市设计工作方法与成果形式中的应用
        6.3.1 工作方法中的应用
        6.3.2 编制成果中的表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控制性详细规划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1.1.2 目前控规对于美国区划借鉴的片面性与不严谨性
        1.1.3 国内尚缺乏对控规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的系统比较研究
    1.2 论文标题释义
        1.2.1 控制性详细规划
        1.2.2 美国区划(Zoning)
        1.2.3 编制体系
        1.2.4 比较研究
    1.3 论文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3 总结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控规与美国区划的基础认识
    2.1 控规与区划的起源与控制目的
        2.1.1 起源
        2.1.2 控制目的
    2.2 控规与区划的发展历程
        2.2.1 控规的发展历程
        2.2.2 区划的发展历程
        2.2.3 总结
    2.3 控规与区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2.3.1 控规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2.3.2 区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2.3.3 总结
    2.4 控规与区划的本质差异
        2.4.1 出发点的差异:“物本”与“人本”
        2.4.2 法律地位的差异:“法定”与“法律”
        2.4.3 控制范围的差异:“局部片区”与“全覆盖”
        2.4.4 约束方式的差异:“判例式”与“通则式”
    2.5 本章小结
3 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比较
    3.1 控规的土地用途分区体系
        3.1.1 城市用地分类研究
        3.1.2 土地使用兼容性
        3.1.3 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
        3.1.4 控规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矛盾与困境
    3.2 区划的土地用途分区体系
        3.2.1 区划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演进
        3.2.2 基本用途分区及其规则
        3.2.3 特别分区及其规则
        3.2.4 区划控制单元的划分
        3.2.5 区划土地用途分区体系的特征
    3.3 控规与区划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比较研究
        3.3.1 地块划分方式比较
        3.3.2 土地用途类型比较
        3.3.3 分类标准与逻辑比较
        3.3.4 用途与强度关系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的比较
    4.1 控规的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4.1.1 控规开发控制指标体系构成
        4.1.2 控规核心控制指标解析
        4.1.3 控规控制指标体系现状问题
    4.2 区划的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4.2.1 传统区划的典型指标体系
        4.2.2 新的区划控制指标体系
        4.2.3 区划核心控制指标解析
    4.3 控规与区划开发控制体系比较研究
        4.3.1 控制要素比较
        4.3.2 指标关系比较
        4.3.3 指标实效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编制成果构成体系的比较
    5.1 控规的编制成果构成体系
        5.1.1 控规编制成果体系的主要构成
        5.1.2 控规成果体系的特点
    5.2 区划的编制成果构成体系
        5.2.1 区划编制成果体系的主要构成
        5.2.2 区划成果体系的特点
    5.3 控规与区划编制成果构成体系的比较
        5.3.1 体系构成比较
        5.3.2 表达方式比较
        5.3.3 成果内容比较
        5.3.4 成果展示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控规与区划编制体系比较的启示与借鉴
    6.1 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比较的启示与借鉴
        6.1.1 控规层面土地用途分类的本质探究
        6.1.2 标准化:适应产权为依据的地块划分方式
        6.1.3 细分化:将土地细分与强度指标结合
        6.1.4 灵活化:建立土地用途与建筑用途配合的控制体系
    6.2 开发控制指标体系比较的启示与借鉴
        6.2.1 完善我国开发控规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6.2.2 建立以开敞空间率(OSR)为核心的居住地块控制指标体系
        6.2.3 规则化:从“物”到“人”、从“规划”到“规则”的转变
        6.2.4 公平化:确立底线思维,化解公私矛盾
        6.2.5 组合化:关联指标的联动规则
        6.2.6 差别化:不同分区采用不同的控制指标
    6.3 编制成果构成体系比较的启示与借鉴
        6.3.1 文本化:强化文本的普遍约束作用
        6.3.2 规范化:规划成果的规范化和数据标准化
        6.3.3 开放化:开放式的成果构成体系
        6.3.4 立法化:适应立法与便于实施的编制成果
        6.3.5 一张图:控规纳入“一张图”成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与特色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3)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精细化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及基础研究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1.1 .精细化发展背景
        1.1.1.2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规划时期
        1.1.1.3 .单元细化为基础的城市更新成为目前城市发展重点
        1.1.2 .政策背景:
        1.1.2.1 .北京新总规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提出新要求
        1.1.2.2 .控规的前期研究需要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更新
        1.2.2 .首都功能核心区
        1.2.3 .城市精细化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实践意义
        1.3.2.2 .理论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更新精细化的实践与问题
    2.1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更新
        2.1.1 .首都功能核心区概述
        2.1.1.1 .首都功能核心区物质层面当前发展情况
        2.1.1.2 .城市管理层面目前发展情况及发展诉求
        2.1.2 .首都功能核心区更新发展历程
        2.1.2.1 .保护性改造和拆除重建阶段
        2.1.2.2 .建设性破坏阶段
        2.1.2.3 .整体改造和渐进式改造阶段
        2.1.3 .城市精细化理念在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实践
        2.1.3.1 .中心城06 版控规分类管控
        2.1.3.2 .通州新城2018 年控规细化
        2.1.3.3 .规划实施单元探索
    2.2 .目前更新精细化划分实践的问题
        2.2.1 .基于控规的划分方式无法落实到实施
        2.2.2 .粗略的划分规则导致后续权责不清
        2.2.3 .多元参与主体无法发挥作用
        2.2.4 .政策不断更新导致实施混乱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更新单元划分及国内外实践
    3.1 .城市更新单元
        3.1.1 .城市更新单元概念
        3.1.2 .城市更新单元职能定位
        3.1.2.1 .面向实施的重要更新工具
        3.1.2.2 .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平台
        3.1.2.3 .存量时期的多元利益协商平台
    3.2 .国际城市更新单元实践
        3.2.1 .美国:社区为单位的更新
        3.2.2 .日本:都市再生特别区
        3.2.3 .法国:协议开发区(ZAC)
    3.3 .国内城市更新单元探索
        3.3.1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
        3.3.2 .上海城市更新单元
        3.3.3 .广州“三旧更新”
        3.3.4 .台湾城市更新单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划分对策研究
    4.1 .明确街区更新单元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4.2 .构建街区更新单元更新目标
        4.2.1 .对接总规要求与核心区自身发展需求
        4.2.2 .构建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平台
        4.2.3 .管理边界与城市权属关系边界的拟合
        4.2.4 .适应近期与远期发展需求
    4.3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体系构建
        4.3.1 .层级划分
        4.3.2 .各层级街区更新单元概念
        4.3.2.1 .宏观层面——街道级更新单元
        4.3.2.2 .中观层面——一级街区更新单元
        4.3.2.3 .微观层面——二级街区更新单元
        4.3.2.4 .实施层面——近期实施单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划分
    5.1 .更新单元划分应用的方法
        5.1.1 .层次空间推理法
        5.1.2 .用于城市单元划分的适应性分析
    5.2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
        5.2.1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原则
        5.2.2 .基础底图生成技术路线
        5.2.3 .基础底图生成要素选取
        5.2.3.1 .现有城市更新单元划分要素总结
        5.2.3.2 .既有划分要素解读
        5.2.3.3 .影响要素提取
        5.2.4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边界约束规则
        5.2.4.1 .更新单元几何信息要素约束
        5.2.4.2 .更新单元紧凑度约束
        5.2.4.3 .更新单元用地功能约束
        5.2.4.4 .既有规划设计成果约束
        5.2.5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分析
        5.2.5.1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分析方法
        5.2.5.2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5.2.5.3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模型构建
        5.2.5.4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过程分析
        5.2.5.5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结果分析
        5.2.6 .街区更新单元生成
        5.2.6.1 .基础更新单元划分底图生成
        5.2.6.2 .一级街区更新单元生成流程
        5.2.6.3 .多层级街区更新单元生成算法
        5.2.7 .街区更新单元边界校核
        5.2.7.1 .万米网格校核
        5.2.7.2 .多元参与主体校核
    5.3 .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5.3.1 .近期实施单元影响要素构成
        5.3.1.1 .历史文化街区
        5.3.1.2 .公共空间要素分析
        5.3.1.3 .产权影响分析
        5.3.1.4 .经济要素影响
        5.3.1.5 .街道发展目标相关因素影响
        5.3.2 .GIS技术下多因子叠加应用
        5.3.2.1 .基于GIS的多因子叠加分析法
        5.3.2.2 .缓冲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案例实证
    6.1 .以西城区为例的街区更新单元划分
        6.1.1 .西城区基本情况概述
        6.1.2 .西城区街区更新单元划分实践
        6.1.3 .西城区三级街区更新单元划分校核
        6.1.3.1 .万米网格校核
        6.1.3.2 .多元参与主体校核
        6.1.4 .西城区三级街区更新单元划分成果
    6.2 .以广安门外街道为例的近期实施单元选取实践
        6.2.1 .研究街道概况
        6.2.1.1 .街道基础概况
        6.2.1.2 .历史沿革
        6.2.2 .广安门外更新发展目标解构
    6.3 .广安门外街道近期实施单元选取实践
        6.3.1 .空间叠加分析
        6.3.1.1 .广安门外街道历史文化要素分析
        6.3.1.2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空间要素分析
        6.3.1.3 .广安门外街道产权分析
        6.3.1.4 .广安门外街道现状经济情况分析
        6.3.1.5 .广安门外街道老旧小区分布情况
        6.3.2 .广安门外街道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6.4 .以什刹海街道为例的近期实施单元选取实践
        6.4.1 .什刹海街道概况
        6.4.1.1 .街道基础概况
        6.4.1.2 .历史沿革
        6.4.1.3 .什刹海目前已经开展的城市更新实践
        6.4.2 .街道更新目标解构
    6.5 .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6.5.1 .空间叠加分析
        6.5.1.1 .什刹海街道历史文化要素分布
        6.5.1.2 .什刹海街道公共空间要素分布
        6.5.1.3 .什刹海街道街巷肌理保护要素分析
        6.5.2 .什刹海街道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图表目录
致谢

(4)存量规划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标题释义
        1.2.1 存量规划
        1.2.2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
        1.2.3 管控体系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现状研究问题思考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综述
    2.1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发展历程
        2.1.1 导则的萌芽阶段(1980-1994)
        2.1.2 导则的初创阶段(1995-2004)
        2.1.3 导则的提升阶段(2005-2010)
        2.1.4 导则的转型阶段(2011至今)
    2.2 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理论成果梳理
        2.2.1 编制程序
        2.2.2 管控内容
        2.2.3 运作流程
        2.2.4 理论成果研究小结
    2.3 实践成果的职能特征研究
        2.3.1 作为指标推演的工具
        2.3.2 作为形态导控的方案
        2.3.3 作为评估管理的指南
    2.4 四十年导则研究总结
    2.5 增存量时期的导则发展问题成因研究
        2.5.1 增量规划时期的导则发展问题研究
        2.5.2 存量规划时期的导则发展问题研究
        2.5.3 导则发展问题的启示
第三章 存量规划背景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研究
    3.1 存量规划时期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城市经济内涵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3.1.2 土地产权特征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3.1.3 两大因素变化特征对导则编制工作的思考
    3.2 我国存量发展阶段的导则样本成果研究
        3.2.1 规划目标类型研究
        3.2.2 文本结构特征研究
        3.2.3 样本管控模式研究
        3.2.4 样本指标构成研究
        3.2.5 指标编制特征研究
        3.2.6 样本目标类型与指标编制特征关系分析
    3.3 存量时期样本成果所存在的管控问题
        3.3.1 导则管控思路存在滞后
        3.3.2 公共要素赋值形式模糊
        3.3.3 “成果落地”机制缺失
第四章 存量发展背景下中美两国导则管控体系对比研究
    4.1 追本溯源:国外经验研究对我国存量阶段的导则发展意义
    4.2 美国规划体系发展背景梳理
        4.2.1 1916年:《区划法》的诞生
        4.2.2 1961年:《区划法》的矛盾
        4.2.3 2000年:《精明准则》的诞生
    4.3 《精明准则》与我国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发展相关性研究
        4.3.1 发展背景关联性分析
        4.3.2 管控对象相关性研究
        4.3.3 管控尺度相关性研究
    4.4 《精明准则》体系下的实践成果管控策略研究
        4.4.1 样本规划目标研究
        4.4.2 文本结构特征研究
        4.4.3 管控模式特征研究
        4.4.4 样本指标构成研究
        4.4.5 指标编制特征研究
    4.5 存量规划背景下我国导则与《精明准则》实践案例的对比分析
        4.5.1 规划目标差异性分析
        4.5.2 文本结构差异性分析
        4.5.3 管控模式差异性分析
        4.5.4 样本指标构成及编制特征差异性分析
    4.6 《精明准则》的差异之处对我国存量规划导则研究工作的启示
        4.6.1 模块单元增强了管控工作的灵活性
        4.6.2 横断面类型提升了指标之间的关联性
        4.6.3 指标编制形式体现了管控的公共性
        4.6.4 机构组成保障了运作流程带来的公正性
        4.6.5 豁免机制强化了成果的兼容性
第五章 存量规划时期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
    5.1 存量规划时期的导则目标定位
    5.2 存量规划时期的管控模式变革
    5.3 存量规划时期的文本结构重塑
    5.4 存量规划背景下的指标内容重构
        5.4.1 我国规划体制对导则的编制成果要求解析
        5.4.2 导则管控指标构成
    5.5 存量规划时期的指标编制形式建构
        5.5.1 土地开发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5.5.2 建筑风貌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5.5.3 公共空间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5.5.4 场所景观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5.5.5 运作机制类指标编制形式变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附录A:二十四部导则编制背景汇总表
附录B:二十四部导则目录内容汇总表
附录C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及设计

(5)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概念和相关理论
        1.4.1 概念解析
        1.4.2 相关理论
    1.5 既往研究综述
        1.5.1 城市与景观交互关系研究
        1.5.2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3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4 小结
第2章 桂林城市环境特征研究
    2.1 史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历史沿革
    2.2 城市环境构成
        2.2.1 山水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3 城市环境特征
        2.3.1 山水环境特征
        2.3.2 人文环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桂林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3.1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分期
        3.1.1 分期依据
        3.1.2 分期内容
    3.2 建国以前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2.1 城市规划演进
        3.2.2 城景交互特征
        3.2.3 规划演进的影响因素
    3.3 建国以后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3.1 城景决择期
        3.3.2 城景协调期
        3.3.3 城景创新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景决择期:工业导向和工业与风景并重的城市规划
    4.1 工业主导的被动规划(1949-1958)
        4.1.1 社会背景
        4.1.2 规划建设
    4.2 工业与风景同步建设的探索规划(1959-1977)
        4.2.1 社会背景
        4.2.2 规划建设
    4.3 城景决择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4.3.1 城市建设特征
        4.3.2 风景建设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景协调期: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5.1 理性主义思维下的保护规划(1978-1989)
        5.1.1 社会背景
        5.1.2 规划实践
    5.2 增长主义导向下的快速规划(1990-2006)
        5.2.1 社会背景
        5.2.2 规划实践
    5.3 城景协调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5.3.1 城市建设特征
        5.3.2 风景建设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景创新期:转型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6.1 城市格局重构下的新规划(2007-2019)
        6.1.1 社会背景
        6.1.2 规划实践
    6.2 城景创新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6.2.1 城市建设特征
        6.2.2 风景建设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模式及未来构想
    7.1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
        7.1.1 街巷对景
        7.1.2 建筑隐景
        7.1.3 城市融景
        7.1.4 人文点景
    7.2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模式
    7.3 桂林城景交互的问题总结
        7.3.1 产业发展较慢
        7.3.2 绿地质量不高
        7.3.3 城市特色衰微
        7.3.4 新区活力不足
    7.4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构想
        7.4.1 产业转型
        7.4.2 景观共享
        7.4.3 文化保护
        7.4.4 新旧协调
        7.4.5 配套齐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建国以后各时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8.1.2 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规律
        8.1.3 具有桂林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
    8.2 创新点
        8.2.1 城市规划演进分期方法的创新
        8.2.2 桂林城市规划演进研究时限的创新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灾害风险挑战
        1.1.2 韧性城市建设成为趋势
        1.1.3 韧性城市对人防规划体系的影响
    1.2 概念界定
        1.2.1 韧性理论的主要思想
        1.2.2 韧性城市的概念
        1.2.3 人防规划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选择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探索人防规划融入韧性城市研究
        1.4.2 完善现行人防规划体系
        1.4.3 促进健全人防建设管理制度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韧性城市的研究动态
        1.5.2 人防规划体系的研究动态
        1.5.3 以上研究综述对本研究的启示
    1.6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韧性城市与人防规划的关系
    2.1 现行人防规划体系的瓶颈
        2.1.1 与各系统融合度不够
        2.1.2 人防规划体系内部缺乏统筹
        2.1.3 人防工程设施建设成效不显
        2.1.4 人防管理制度落后
        2.1.5 群众参与的忽视
    2.2 韧性城市理念与人防规划体系的融合
        2.2.1 人防规划中的社会韧性构建
        2.2.2 人防规划中的工程韧性构建
        2.2.3 人防规划中制度韧性构建
    2.3 以韧性城市理论指导人防规划建设
        2.3.1 稳健性
        2.3.2 恢复性
        2.3.3 适应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防规划体系的影响因素
    3.1 战略防护背景
        3.1.1 战略定位和规划要求
        3.1.2 重要经济目标情况
    3.2 城镇发展格局
        3.2.1 城镇体系结构
        3.2.2 地理区位及交通概况
        3.2.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3 人防发展基础
        3.3.1 现状人防工程及防护效能分析
        3.3.2 城市人防适建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三级五类人防规划体系
    4.1 省级人防综合防护体系规划
        4.1.1 确定全省人防发展战略
        4.1.2 划定省域整体防护格局
        4.1.3 划分全省防护等级
        4.1.4 确定省级及以上重要经济目标及协同防护
        4.1.5 人防规划省级五类体系
        4.1.6 制定各州(市)人防发展指引
        4.1.7 制定省级保障措施
    4.2 州(市)级人防防护体系规划
        4.2.1 确定全州人防发展战略
        4.2.2 划定州域整体防护格局
        4.2.3 确定州市级及以上重要防护目标及防护方案
        4.2.4 划分州域防护等级
        4.2.5 州域协同防护
        4.2.6 人防规划州级五类体系
        4.2.7 制定各县市人防发展指引
    4.3 县(市)级人防建设规划
        4.3.1 划定城市整体防护格局
        4.3.2 禄丰市五类人防体系规划
        4.3.3 制定保障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人防规划
    5.1 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融合
    5.2 与城市应急防灾融合
        5.2.1 与城市应急管理融合
        5.2.2 人防设施平时利用引导
        5.2.3 人防平时宣传教育
    5.3 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融合
        5.3.1 人防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的关系
        5.3.2 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
    5.4 与城市平时建设相融合
        5.4.1 人防建设与山地特色相结合
        5.4.2 人防建设与城市发展阶段相融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引入韧性城市理念
    6.2 构建三级五类人防规划体系
    6.3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6.4 完善人防管控制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7)《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规制尺度及其技术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形成与法制化
        1.1.2 我国控规与美国区划的渊源关系
        1.1.3 美国区划、纽约区划及其《1961区划决议案》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区划研究综述
        1.2.2 国内区划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历史和文献研究
        1.5.2 比较研究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结构与框架
    2.1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形成的历史背景
        2.1.1 美国第一部综合区划:《1916纽约建筑分区决议案》
        2.1.2 管制理念的转变:从被动阻止妨害到主动增进公共福祉
        2.1.3 纽约再区划:1940年代-1960年综合修正的推进
        2.1.4 框架内的持续演变:《1961纽约区划决议案》的修正与完善:
    2.2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特点
        2.2.1 对《1916纽约市建筑分区决议案》的检讨
        2.2.2 综合修正应对的发展需求
        2.2.3 综合修正的原则和特点
        2.2.4 综合修正通过前的争议
    2.3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结构与框架
        2.3.1 立法目的
        2.3.2 管控范畴
        2.3.3 规制尺度
    2.4 综合分区与规则体系
        2.4.1 1916的独立分区体系
        2.4.2 1961的综合分区体系
        2.4.3 现行的叠加分区体系
    2.5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文本与使用
        2.5.1 文本结构
        2.5.2 索引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途管制
    3.1 “用途”概念的复杂性
        3.1.1 用途的多维含义
        3.1.2 使用活动的空间性与尺度特征
        3.1.3 使用活动随时间而变化
        3.1.4 用途管制的两种含义
    3.2 美国区划用途分区管制的起源
    3.3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用途管制框架
        3.3.1 用途管制的目标与技术工具
        3.3.2 用途的许可形式
    3.4 纽约区划用途管制的规制尺度
        3.4.1 以分区为规制尺度
        3.4.2 用途分区模式的比较
    3.5 用途管制的核心工具:用途组
        3.5.1 分类和分组的多维度
        3.5.2 差异化、定量化的分组标准
        3.5.3 “分类—分组—分区”的逻辑框架
    3.6 用途管制的其他技术工具
        3.6.1 辅助用途
        3.6.2 释放标准
        3.6.3 混合利用的支持工具
    3.7 区划用途管制的延伸:占用执照
        3.7.1 占用执照的制度框架
        3.7.2 占用执照的规制尺度和核心工具
        3.7.3 制度特点与经验
    3.8 对我国用途管制的借鉴
        3.8.1 “用地分类”的管制方法
        3.8.2 混合用地的用途兼容性规定
        3.8.3 建筑使用的管理制度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位规则
    4.1 关键指标释义
        4.1.1 体位
        4.1.2 楼板面积
        4.1.3 容积率
        4.1.4 密度规则
        4.1.5 院规则
        4.1.6 高度与退缩要求
    4.2 体位规则的框架
        4.2.1 总体目标
        4.2.2 以建筑和分区用途为基础的指标体系
    4.3 体位规则的规制尺度
        4.3.1 以区划地块为规制尺度
        4.3.2 以地块与街道关系为基础的规则细化
    4.4 容积率调控工具
        4.4.1 开发权转移的雏形
        4.4.2 奖励区划
        4.4.3 容积率调控工具的适用性
    4.5 居住区指标关联性分析
        4.5.1 核心指标:开敞空间率
        4.5.2 空间密度与人口密度的关联性分析
        4.5.3 开敞空间率与容积率的关联性分析
    4.6 现行纽约区划的体位规则变化
        4.6.1 开敞空间率和容积率关联控制产生的问题
        4.6.2 新增的体位控制方法
    4.7 对我国控规指标的借鉴
        4.7.1 基于分区目标建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
        4.7.2 加强控制指标的关联性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标牌管控
    5.1 美国区划的标牌管控
    5.2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标牌管控指标
        5.2.1 “标牌”的定义
        5.2.2 标牌的分类
        5.2.3 标牌与分区
        5.2.4 标牌的管控要素
        5.2.5 不一致的标牌与折旧
    5.3 标牌管控的方法和原则
    5.4 对我国标牌管控的借鉴
        5.4.1 我国标牌管控的整体情况
        5.4.2 以上海为例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停车管理
    6.1 纽约区划停车管理的理念变化
    6.2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停车管理规则
        6.2.1 停车管理的目标与框架
        6.2.2 分类与分区结合的指标体系
        6.2.3 停车配建要求的修改和豁免
        6.2.4 停车配建的上限要求
        6.2.5 片区停车共享
    6.3 多重矛盾下综合停车配建指标的基本逻辑与影响因素
    6.4 对我国停车配建指标的借鉴
        6.4.1 对我国停车分区管控技术的思考
        6.4.2 停车指标差别化要素的对比
        6.4.3 管理理念的转变与停车配建指标的改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施与裁量
    7.1 区划法规的特点
        7.1.1 规制型体系的特征和问题
        7.1.2 区划作为开发控制的依据
        7.1.3 “自我实施”所需的制度特点
        7.1.4 违法与处罚
        7.1.5 法律语言
        7.1.6 区划的适应性
    7.2 特殊情况的预设
        7.2.1 特别规定
        7.2.2 修订或修改
        7.2.3 免除
        7.2.4 例外
        7.2.5 必要性与问题
    7.3 裁量机制
        7.3.1 施行机构
        7.3.2 裁量机制的必要性
        7.3.3 裁量型的特殊规则
        7.3.4 变通
        7.3.5 特别许可
        7.3.6 区划修正
        7.3.7 多层级的裁量机制
    7.4 对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裁量机制的借鉴
        7.4.1 我国控规裁量机制的两个层面
        7.4.2 构建多层次的控规裁量机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比较借鉴
        8.2.1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可借鉴性
        8.2.2 对我国规划管理的借鉴
    8.3 创新与特色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用术语概念
附录2 :现行纽约区划分区地图(中高密度居住区)
附录3 :现行纽约区划分区地图(特别区域规则范围)
附录4 :现行纽约区划分区地图(特别意图区)
附录5 :现行纽约区划分区地图(商业叠加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8)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转型
        1.1.2 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演化梳理
        1.1.3 哈尔滨总体城市设计专题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标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城市形态学
        1.3.2 城市结构形态
        1.3.3 城市功能布局形态
        1.3.4 路网形态量化研究
        1.3.5 城市形态演化
        1.3.6 哈尔滨城市形态发展
        1.3.7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形态学理论解析及研究框架构建
    2.1 相关理论及基本研究思路
        2.1.1 概念解析
        2.1.2 相关理论解析
        2.1.3 基本研究思路
    2.2 框架基础分析
        2.2.1 研究周期划定
        2.2.2 尺度层级划定
        2.2.3 研究区域划定
    2.3 研究要素及研究方法
        2.3.1 研究要素
        2.3.2 中心城区研究内容
        2.3.3 典型片区研究内容
    2.4 论文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时期城市形态解析
    3.1 沙俄主导及中东铁路影响时期(1898-1932)
        3.1.1 城市发展背景—中东铁路影响下的城市初创
        3.1.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俄国人眼中的理想城市
        3.1.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3.1.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3.2 日伪占领时期(1932-1945)
        3.2.1 城市发展背景—强权统治下的城市整合
        3.2.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
        3.2.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3.2.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时期城市形态解析
    4.1 解放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1945-1979)
        4.1.1 城市发展背景—工业城市转型及发展
        4.1.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4.1.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1.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2 改革开放初期(1979-2004)
        4.2.1 城市发展背景—改革与转型压力下的调整
        4.2.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国内规划的新启蒙时期
        4.2.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2.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3 改革深化推进时期(2004-2015)
        4.3.1 城市发展背景—增长主义下的高速发展
        4.3.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经营城市与多核心结构
        4.3.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3.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4 新型城镇化时期(2015- )
        4.4.1 新时期国内城镇化发展趋势
        4.4.2 哈尔滨城市发展机遇与问题
        4.4.3 中心城区形态发展
        4.4.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4.5 相关规划的形态发展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形态演化规律分析
    5.1 城市扩展形态演化规律
        5.1.1 扩展强度演化
        5.1.2 扩展的空间分异
        5.1.3 从“聚集式扩展”到“外延式扩展”
        5.1.4 扩展轴的政策带动倾向
    5.2 城市路网拓扑形态演化规律
        5.2.1 网络整体集成度分布演化
        5.2.2 路网联系度与合理程度演化
    5.3 城市结构形态演化规律
        5.3.1 结构的“差异式”与“叠加式”演化
        5.3.2 “单中心”与“多中心”相互交替
        5.3.3 公共轴线缺乏延续性
    5.4 片区形态类型演化规律
        5.4.1 街道街廓系统形态类型演化
        5.4.2 功能组织形态类型演化规律
        5.4.3 公共开放空间构成及形态类型演化
    5.5 片区形态相关变量演化规律
        5.5.1 街道街廓形态相关变量演化
        5.5.2 功能组织形态相关变量演化
        5.5.3 公共开放空间相关变量演化
        5.5.4 肌理指数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形态演化动因分析
    6.1 地缘及自然环境动因
        6.1.1 地缘环境引发的城市定位转向
        6.1.2 依水而起、顺势生长
        6.1.3 枢纽地位及俄国影响
    6.2 经济及技术动因
        6.2.1 经济因素的转换
        6.2.2 技术经济进步引发的依托网络的转化
        6.2.3 发展的空间门槛
    6.3 社会及文化动因
        6.3.1 典型的近代移民城市
        6.3.2 规划思想中文化与技术的主从关系
        6.3.3 形态主导意向的迭代
    6.4 政策及规划动因
        6.4.1 标志性事件及政策驱动
        6.4.2 政体关系与规划干预
        6.4.3 城市设计的实施与引导
    6.5 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优化探讨
        6.5.1 政策层面
        6.5.2 中心城区层面
        6.5.3 典型片区层面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城市设计的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方资源约束下的增量阶段向存量及高品质阶段转变
        1.1.2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是新时期高质量城市发展的目标与愿景
        1.1.3 以精细化为趋势的城市管理制度转变新需求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城市设计
        1.2.2 公共空间
        1.2.3 城市精细化管控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1.3.2 国内外城市精细化管控相关研究
        1.3.3 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相关研究
        1.3.4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我国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现实困境与思考
    2.1 成果编制阶段——可操作性差
        2.1.1 “重方案、轻导控”的城市设计编制方式
        2.1.2 公共空间目标量化不足、重点管控要素难辨
        2.1.3 城市设计成果与规划管理体系缺乏精准衔接
    2.2 管控实施阶段——管控要素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2.1 公共空间要素审查粗放、管控力度不足
        2.2.2 缺乏动态的设计控制
        2.2.3 缺乏明确的城市设计审查机制
        2.2.4 缺乏协同参与机制
    2.3 管控效果评价——难以引导高品质城市空间建设
        2.3.1 中观层面——公共空间分布散乱,缺乏系统性、秩序性
        2.3.2 微观层面——步行公共空间体系连续性差
    2.4 基于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下的思考
        2.4.1 城市设计编制阶段
        2.4.2 管控实施阶段——强化目标导控的精细化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公共空间管控实施路径研究
        3.1.1 美国:“结合区划”的城市设计审查制度
        3.1.2 英国:“自由裁量”为特征的“开发许可”管控
        3.1.3 德国:规划建造
        3.1.4 法国:协调建筑师制度
        3.1.5 日本:建筑协定制度
        3.1.6 小结
    3.2 我国重点地区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实施路径研究
        3.2.1 深圳:公共空间要素融入法定图则
        3.2.2 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附加图则
        3.2.3 天津:“一控规、两导则”的规划管控
        3.2.4 广州:控规+城市设计导则的管控
        3.2.5 小结
    3.3 国内外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实践的经验启示
        3.3.1 成果编制阶段
        3.3.2 管控实施阶段——全过程动态的管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框架构建
    4.1 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目标构建
        4.1.1 统筹协调的“整体性、秩序性”目标
        4.1.2 要素协同的“开放性、连通性”目标
        4.1.3 “实施性”目标
    4.2 公共空间规划编制阶段
        4.2.1 公共空间重点控制内容
        4.2.2 公共空间重点控制内容转译管控要素
        4.2.3 强化公共空间管控要素量化、指标化
    4.3 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的实施路径
        4.3.1 土地出让前——提高要素的可操作性
        4.3.2 土地出让后——空间要素精准落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控实例——广州南沙起步区灵山岛尖 C2 单元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实践研究
    5.1 城市设计过程回顾
    5.2 城市设计优化概况
        5.2.1 城市设计编制背景
        5.2.2 现状问题梳理
        5.2.3 城市公共空间目标构建及优化策略
        5.2.4 城市设计成果编制阶段
        5.2.5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
    5.3 具体地块的精细化管控实施
        5.3.1 C2-12-11/12地块——优化空间界面及步行空间延续性
        5.3.2 C2-12-10地块——优化空间界面、提升步行空间品质
        5.3.3 C2-22-01/11/05地块——提升城市绿廊的公共空间品质
    5.4 管控效果分析
        5.4.1 强化了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与引导性
        5.4.2 强化了街道步行空间的适宜性
        5.4.3 不同要素协同管控保障了公共流线的连贯性
    5.5 小结
        5.5.1 深化公共空间导控要素,精准落位城市公共空间
        5.5.2 建立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促进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
        5.5.3 公共空间目标量化,明确重点管控要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控规评估研究综述
        1.3.2 国内控规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案例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规划评估
        2.1.2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2.2.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背景
        2.2.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阶段
        2.2.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趋势
    2.3 控规实施评估相关理论
        2.3.1 规划评估理论
        2.3.2 政策评估理论
    2.4 案例研究
        2.4.1 国外经验借鉴
        2.4.2 国内经验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构建
    3.1 评估原则与思路
        3.1.1 评估原则
        3.1.2 评估内容
        3.1.3 设计思路
    3.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1 控规编制评估
        3.2.2 控规实施评估
        3.2.3 控规实施成效评估
        3.2.4 控规管理评估
        3.2.5 控规评估指标体系
    3.3 实施评估方法
        3.3.1 已有实施评估方法
        3.3.2 本文评估方法选择
        3.3.3 指标权重计算
        3.3.4 指标量化
    3.4 评估结果判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实证研究
    4.1 双井街道控规简介
        4.1.1 编制背景、内容和特点
        4.1.2 双井街道基本情况
        4.1.3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4.2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计算
        4.2.1 指标数据来源
        4.2.2 评估结果计算
        4.2.3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综合结果
    4.3 控规编制评估
        4.3.1 内在有合理性评估
        4.3.2 外在有效性评估
    4.4 控规实施评估
        4.4.1 完成率
        4.4.2 强制性内容
        4.4.3 引导性内容
    4.5 实施成效评估
        4.5.1 问卷情况
        4.5.2 受访者者情况
        4.5.3 交通出行实施成效
        4.5.4 居住环境实施成效
        4.5.5 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成效
        4.5.6 公共空间实施成效
        4.5.7 无障碍设施实施成效
    4.6 控规实施管理评估
        4.6.1 北京市层面管理评估
        4.6.2 街道层面管理评估
    4.7 存在问题
        4.7.1 控规编制方面
        4.7.2 控规实施方面
        4.7.3 控规实施效果方面
        4.7.4 控规管理问题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策略
    5.1 规划编制优化策略
        5.1.1 实行不同地区控规分类编制,依据特点有所侧重
        5.1.2 深化地块控规,实行“着重就轻,近细远粗”的控规全覆盖
        5.1.3 加强城市设计修补,提升控规质量
    5.2 规划实施优化策略
        5.2.1 实施决策过程中加强博弈规则建设
        5.2.2 公益性内容强制化落实
        5.2.3 改善民生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
    5.3 控规实施成效优化策略
        5.3.1 加大公共参与规划的力度
        5.3.2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
        5.3.3 优化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5.3.4 环境整治,改善居住条件
    5.4 实施管理优化策略
        5.4.1 完善管理机制
        5.4.2 完善控规评估机制
        5.4.3 完善规划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街道规划管理职责
        5.4.4 制定完善的指导政策,鼓励居民参与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 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图层系统研究[D]. 陈璐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美国区划编制体系比较研究[D]. 杜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精细化划分研究[D]. 陈曦.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存量规划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管控体系建构研究[D]. 边泓溱. 广西大学, 2021(12)
  • [5]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D]. 李维鑫.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6]“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耿博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规制尺度及其技术工具研究[D]. 黎淑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8]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D]. 薛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城市设计的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研究[D]. 马朝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研究[D]. 闫蕊.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