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本科学的理论体系

论成本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试论成本学的理论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郭复初[1](2021)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财务管理和财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新冠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重大胜利。财务理论也取得重要创新,在不同所有制资本作用互补、国家提供社会资本、战略财务、资本区域配置优化和财务政治学理论等方面有所建树。"十四五"期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产生许多新的财务问题需要研究,从而推动财务理论和财务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例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企业核心科技战略投资,消费财务,智能财务等,都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财务学科必将建立与发展起来。

王二鹏[2](2021)在《矿山企业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研究 ——以滨湖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蒋春柳[3](2021)在《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陈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比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呈现出较多新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并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要求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以及在各素养上的达成水平。学业质量标准提出后,成为了教学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目标是对教育总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单元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是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与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而教学目标陈述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最后言语化环节,是目标具体化的表现。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恰当陈述和落地实施对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业质量导向下教学目标的恰当陈述是学业质量标准达成的关键一步。遗憾的是,目前一线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目标的陈述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行为主体定位错误、目标陈述缺乏可行性和测量意识以及教学目标脱离教学主体游离于学生需要之外等。目标陈述中此类问题的存在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影响了教学目标作用的发挥和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在陈述上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理念的影响,也有教学设计操作实践存在的误区等。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拟对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教学目标的规范性陈述进行一些探讨。本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意义,明确本文的研究起点。第二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辨析。理清学业质量标准和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标陈述等相关概念,理解其内涵,并阐明进行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当前教学目标陈述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通过对搜集到的教学目标设计材料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目标陈述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恰当归因,思考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陈述,为优化教学目标陈述提供思路。第四部分为科学陈述历史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与原则。主要阐释教学目标的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阐明科学陈述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评”的指导作用,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和陈述原理,提出科学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第五部分是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的教学目标陈述策略。此部分是本文的主体。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和陈述相关理论以及教学实习和实践的观察和反思,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设计和陈述的思想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历史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提出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陈述的优化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语。概括本文的基本结论,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本课题研究进一步研究做出思考。

邓德强[4](2018)在《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西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没有摆脱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思想。从其理论本质来讲,仍然是以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利益需求为出发点,以自由贸易的形式掩盖了贸易利益分配的差别,遮盖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不公正的国际贸易体系与不均等的贸易利益分配的实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转形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经济发展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的演化、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演进、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国际间产业的转移、全球产业结构的演进、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逻辑等理论,都能很好地说明我国形成当前困境的成因,并能给出解决的路径。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转形理论,重塑马克思经济学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国际价值及其转化过程为主线,在系统梳理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的基础上,以此为标准,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辨析和评论,丰富了这一主题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并对本研究的目标、所运用的方法、基本内容、总体思路和方法进行简单概括,阐明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第2部分为理论史部分。主要是分析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的思想渊源。因此,本部分主要考察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国际价值理论。分析其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借鉴意义及其理论缺陷,奠定马克思国际价值及其转形理论的基础。第3部分,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的内容与体系。着重分析马克思国际价值的理论的前提、框架、体系及价值规律在国际交换领域的拓展与作用形式。第4部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的责难及其辨析。本部分主要分析西方学者(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价值转形历史过程、逻辑过程的责难,并以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对西方学者的责难进行辨析,论证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考察国内外学者对国际价值转形理论的质疑,并对质疑作出回应。第5部分,马克思国际转形理论的中国发展。这部分主要考察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的拓展,分析已有研究的成就和缺陷。第6部分,马克思国际转形理论的当代价值。本部分主要考察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发挥作用所导致的贸易利益分配的结果、贸易利益分配不平衡的成因与内在机理。重点考察了同一贸易部门、不同贸易部门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并揭示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所引致的国际产业转移、FDI(国际直接投资)所引发的新形态的贸易利益不平衡分配及其本质,分析“逆全球化”与“保护主义复归”的内在机制,为得出有利于技术相对落后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支持。与此同时,本部分以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转形理论研究的结论为基础,从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的生产过程和实现过程两个方面对我国传统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我国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分析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

石洁[5](2016)在《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梳理全球价值链相关定义的同时,着重归纳价值链治理模式的研究,以期能更有效深入理解不同价值链上的经济主体如何进行有效分工协调以及权力利益的分配,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发展的驱动力量及其运行机制。

张兰芳[6](2015)在《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各门类艺术领域涌现出的无数名家杰作之所以为人敬仰,缘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人类艺术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新创造。追求独创性风格,历来是创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对风格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也是众多理论研究者所关注的热门论题。目前,关于古代艺术风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门类艺术的具体研究或断代研究上,而将古代各门类艺术视作一个整体,从宏观层面对其共性风格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至今付诸阙如。基于此,本文从宏观层面对古代各门类艺术所具有的共性风格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古代艺术风格的形成,对影响古代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作了系统性分析研究。本文认为风格的形成与事物发生的原因之间具有共通性,可从地点、时间、人物三个维度予以思考。风格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创作主体通过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呈现出的稳定而独特的整体风貌与艺术特色,由此提出地理环境、时代环境和创作主体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艺术风格是三者融会贯通、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艺术风格的类型,从类型学意义对古代艺术风格类型作了研究。本文在对古代艺术风格类型理论发展脉络梳理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之间具有类型化的趋向,划分的依据与角度不同,所得风格类型也不同。由此提出从“形”、“意”、“文”、“法”、“气”五个方面来建立古代艺术的基本风格类型:简约与繁丰、含蓄与明快、素朴与华丽、谨严与疏放、阴柔与阳刚,以实现多重审美角度下对古代艺术风格的全面观照。古代艺术风格的特征,对艺术风格的一般特征和品评特征作了研究。风格一般特征是各门类艺术都具有的共性特征,任何层面的艺术风格都必然具备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变异性以及归属性特征;对风格品评特征的概括,基于古人对风格品评的重视,常采用“以物譬喻”、“分级品第”的方式品评作家、作品风格,由此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话语系统,风格品评的意象化、品第化特征,代表了古人认识与理解风格特征的独特视角和审美情趣。古代艺术风格的发展,对风格发展的规律、路径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作了研究。本文认为古代艺术风格不断承传发展,符合辩证法发展规律,这一基本规律就是“通变”;由于不同时代创作主体始终秉持“师古”、“师造化”、“师心”的发展路径,推动艺术风格在保持历史继承性的同时不断发展嬗变。古代艺术风格影响后世艺术创作是必然的,且历时越久,风格面目越多,为后世所提供的资源储备与典型范式也就愈加丰厚,受顾颉刚“层累说”思想启发,本文提出古代艺术风格以“层累”态势影响后世艺术创作,且主要通过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展开,体现为内容的衍生、演变与形式的延续、拓展。

李精明[7](2012)在《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门知识体系的确立通常以基本问题的解决为依据,艺术管理学也不例外。从知识体系的视角,以艺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分类分析、分析与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系统的范畴、基本问题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内部要素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研究了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目的、研究范围及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力图为一般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提供参照,为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扫清障碍。艺术管理学相关的学科问题分为基本问题和引申问题两个层面;基本问题层面包括研究对象及目的、研究范围及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引申问题层面包括艺术管理学的归属、特点、定义等;基本问题层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基本问题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研究对象决定研究范围,理论框架是研究范围的体系化,研究对象、目的等要素决定研究方法。基本问题系统内部要素受外部因素影响。研究对象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受到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制约与规范,学科目的受社会需求影响,研究方法受研究范式引导、研究条件的制约。基本问题系统还影响引申问题等系统外部环境。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组织及其活动。艺术管理学的直接目的是知识的发现、整合,间接目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原始的意义目的,即高效实现组织目标;二是战略、价值目的,即社会效益、艺术效益、经济效益,以及三种效益的平衡。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学科层面、历史层面、艺术组织管理的宏观层面和艺术组织管理的微观层面。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是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和基于艺术门类的复合型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科层面、历史层面的知识构成艺术管理学的理论框架。艺术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由哲学层面的方法、一般层面的方法和具体层面的方法构成。

赵建房[8](2012)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一场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动正在兴起,教育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是值得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提出:“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的教育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传统高中数学,以“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讲授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也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现象,冷静地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就如何优化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论文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对国内外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学习特点,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基本思想、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以及课堂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做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和探讨。重点阐述“导学案”的编写和设计以及高中数学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指导思想和原则。整篇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二.“导学案”的编写、设计原则;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实施的各个具体环节;四.“学案导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行为变化;五.给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简例说明及课堂案例;最后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优化或变革中学数学教学,探索新的更适合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为数学教学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秦雅楠[9](2012)在《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明确理论流行病学的概念、理论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系统工程。2、明确流行病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工程及自有的理论。3、了解流行病学专家对新的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认可程度。方法:本研究分三步进行,各步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第一步,采用理论性研究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和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研究理论流行病学的知识体系。第二步,将新的理论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流行病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中,以验证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合理性,并形成新的流行病学的理论体系。第三步,应用专家问卷调查法,以了解流行病学专家对新的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和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认可程度,进一步验证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合理性。结果:第一部分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研究1、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流行病学理论性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应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原理、方法,借鉴有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的发展,结合本学科丰富感性认识,总结、完善流行病学的理论体系。2、理论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一是知性认识的逻辑思维方法,即形式逻辑学的思维方法;二是理性认识的逻辑思维方法,即辩证逻辑学的思维方法。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1)掌握各个知识层次的研究人员;(2)流行病学理论体系的科研问题;(3)正确运用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4、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了解流行病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和现状;(2)、了解有关学科理论的研究进展;(3)客观地评价现行流行病学理论体系;(4)发现现有流行病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5)运用类比推理提出理论模型,建立假说;(6)确定研究的课题;(7)学习并掌握研究工具——逻辑学;(8)运用理论模型解释已知事实,预见未知事实;(9)应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总结、完善流行病学的理论体系;(10)在实践中检验新的流行病学理论体系。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理论体系1、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探索某个或某类公共卫生问题与某个或某些影响因素联系的有无、强度和性质;研究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接受性;不断总结、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的医学科研方法学。2、流行病学研究的问题是一切公共卫生问题,可分为五大类:①突发公共卫生问题;②人群健康问题;③人类生存环境问题;④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因素问题;⑤保护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策略与措施。3、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规律、发展规律、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应对策略与措施及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4、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众多,可从三个层次分类:(1)从宏观层面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逻辑法;(2)从研究目的和性质层面可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3)从具体方法层面可分为几十个。5、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科研问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人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技术方法、研究的经费、研究的空间、研究的时间、研究的计划。6、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为:选择研究方向、文献查阅、文献评述、文献综述、确定研究课题、科研设计、科研实施、科研资料的统计分析与论证分析、科研总结(学术论文的撰写等)、科研成果的鉴定与申报。7、流行病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具有如下结构框架:(1)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2)应用理论(基础理论)——认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概率论、经济学、管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3)应用技术(技术学科)——数理统计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4)系统工程(工程技术)——流行病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研究的基本过程。8、流行病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借鉴诸多应用理论的相关理论,在几百年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理论:如,(1)质量控制理论——三种偏倚产生的环节、原因及控制措施;(2)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理论——三个基本要素(必要原因、作用对象和适宜的环境)、四个基本过程(作用期、前兆期、事件期和转归期);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理论——三个基本环节(必要原因的来源、必要原因进入作用对象的途径、对象对必要原因的敏感程度)、两种影响因素(促进因素与遏制因素,或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或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发展程度(或叫流行强度);(3)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理论——时间分布规律(不同时间特征的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不同空间特征的分布规律)、物间分布规律(不同物间包括人间特征的分布规律);(4)影响因素理论——诸多促进因素、遏制因素、无关因素共存,必要促进因素和辅助促进因素共存,促进因素、遏制因素综合作用,建立事件—因素关系假设、因果推断;(5)预防为主理论——策略与措施相结合、“三级预防”、“三环节预防”;(6)“理论体系框架”理论——指导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系统工程;(7)“系统工程”理论——基本要素和基本过程。第三部分专家认可度调查本次调查,一级条目12个,总认可度81.82%,二级条目37个,总专家认可度在77.27%,三级条目118个,总认可度72.73%,本研究结果专家认可度较高。结论1、理论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总结、完善流行病学的理论体系。2、理论流行病学的主要方法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各种逻辑思维方法。3、理论流行病学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有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的发展、本学科丰富经验知识的积累和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方法。4、理论流行病学的实质是使人们对流行病学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知性认识,再由知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5、应用理论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流行病学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是实用的。6、理论流行病学的概念、研究方法、系统工程等得到了流行病学专家们的普遍认可。

秦浩[10](2011)在《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研究 ——基于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践》文中认为行政审批模式是行政审批的属性特征、系统结构和过程状态经过简化概括而抽象出来的标准样式。行政审批模式建构在行政审批的事实基础之上,是通过对行政审批的制度机制、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价值判断与逻辑归纳得出的结果。行政审批模式具有一定的内在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但从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变的是变化,永恒的是发展,行政审批模式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它在次序变革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变化性与适应性。就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而言,主要是在学习借鉴国外“一站式”服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载体和创新平台进行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自发性和学习性特性使得行政审批模式变革既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色,又呈现出明显的递进性特征。然而,行政审批模式变革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际上都是在缺乏整体制度设计和理论论证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客观上没有一套普适的“经典模式”以供遵循。虽然这为各级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改革探索提供了足够的创新空间,但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原则规范也使改革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因此,考虑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对已有改革成果和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对未来发展愿景进行合理勾画并配以制度设计,以推动行政审批模式更趋完善。为此,本文试图以行政服务中心为蓝本,以行政审批模式变革为主线,提出并论证了中国行政审批模式由分散审批到相对集中审批再到集中审批直至网上行政审批的变革“路线图”,系统阐释了模式变革过程中的动力、路径和策略等相关问题。

二、试论成本学的理论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成本学的理论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务理论创新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财务理论创新
    (三)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财务理论创新
        1.对外直接投资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财务研究
        2.“一带一路”投资中的风险控制特殊性问题研究
        3.“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财务理论创新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展望
    (一)新发展格局与财务理论创新的初步探索
        1.研究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财务理论
        2.研究我国产业资本布局的合理性,促进我国各产业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产业支撑
        3.研究我国资本在区域配置上的合理化,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地域发展基础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与财务理论创新
    (三)需求侧改革与财务理论创新
四、结束语

(3)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陈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新课改中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要求
        2.相关学科研究的启示
        3.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陈述仍存在诸多不足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意义与创新
        1.研究方法
        2.研究意义
        3.创新之处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理论基础
        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有效教学理论
    (二)相关概念辨析
        1.学业质量标准
        2.教学目标
二、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陈述存在问题和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地按照五大核心素养进行陈述
        2.行为主体仍以教师为中心
        3.目标陈述单一
        4.目标陈述笼统、抽象,缺乏测量意识
        5.目标陈述缺乏整体性
        6.目标陈述缺乏明确指向
    (二)问题成因分析
        1.缺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意识
        2.对于教育及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学习不够
        3.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研究不足
        4.对教学目标陈述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科学陈述历史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与原则
    (一)科学陈述历史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1.利于教学目标导学、导教、导测评功能的有效发挥
        2.利于学业质量标准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达成
    (二)科学陈述历史教学目标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整体、全面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4.具体性原则
        5.普适性原则
四、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的历史教学目标陈述策略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陈述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陈述
        2.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陈述
    (二)指向历史学业质量水平的整体性陈述策略
        1.基于学业水平要求对学年和学期目标进行阶段性陈述
        2.结合学年和学期目标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序列化陈述
    (三)基于历史学业质量标准的系统性陈述策略
        1.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陈述
        2.结合历史课程内容要求的分解、组合陈述
    (四)基于学业水平表现特征的具体陈述策略
    (五)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任务型教学目标陈述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期刊类
    3.学位论文类
附录
    附录1:某大型历史教学网站《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附录2:某大型历史教学网站《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附录3:广西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致谢

(4)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动机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古典经济学对国际价值理论的研究及其被庸俗化过程
        1.2.2 学术界围绕国际价值及其转形理论的争论
        1.2.3 国际价值及其转化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1.2.4 国际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与基本内容
        1.3.1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1.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的思想渊源
    2.1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及其在世界市场的拓展
        2.1.1 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2.1.2 亚当·斯密的价值与分工理论在世界市场的应用
    2.2 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及其在世界市场的应用
        2.2.1 大卫·李嘉图价值理论的两个矛盾
        2.2.2 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学说及其贸易利益分配
    2.3 约翰·穆勒的国际交换比例思想
第3章 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内容与体系
    3.1 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3.1.1 马克思“双重价值转形”的逻辑过程
        3.1.2 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3.2 作为国际价值形成逻辑起点的世界市场
        3.2.1 “世界市场”的逻辑地位
        3.2.2 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3.3 国际价值及其向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化
        3.3.1 世界市场与国际价值的关系
        3.3.2 国际价值的形成及其转化过程
    3.4 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发挥作用的形式
第4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的质疑与辨析
    4.1 西方学者对价值转形历史过程的质疑与辨析
        4.1.1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价值转形历史过程的考问与质疑
        4.1.2 对价值转形历史过程责难的辨析
    4.2 西方学者对价值转形逻辑过程的责难与辨析
        4.2.1 萨缪尔森对价值转形过程的分析
        4.2.2 萨缪尔森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4.2.3 萨缪尔森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责难
        4.2.4 对萨缪尔森批判的辨析
    4.3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化理论的责难与辨析
        4.3.1 西方学者对国际价值存在论的质疑与辨析
        4.3.2 西方学者对国际价值转形的质疑与辨析
第5章 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及其转形理论的拓展
    5.1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前提的研究与拓展
        5.1.1 对国际分工理论的拓展研究
        5.1.2 对世界市场理论的研究
    5.2 对马克思国际价值及其转化问题的研究
        5.2.1 国内学者对国际价值理论研究的整体性概括
        5.2.2 国内学者对国际价值前提的研究
        5.2.3 对世界市场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及其结果分析
    5.3 国内学者对国际价值转化问题的研究
        5.3.1 对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市场价值的研究
        5.3.2 对国际市场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的研究
第6章 马克思国际价值及其转化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6.1 马克思国际价值及其转化思想的理论意义
        6.1.1 马克思国际价值及其转化思想奠定了国际经济交往的理论原则
        6.1.2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6.1.3 国际价值及其转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国际经济交往思想
    6.2 马克思国际价值及其转化思想的实践价值
        6.2.1 有助于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国际经济交往的实质
        6.2.2 有助于揭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本质
        6.2.3 对我国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6.3 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视阈下的国际经济交往的摩擦本质与展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值链治理综述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析
    (一)基于产业集群组织和生产网络的链治理模式
    (二)基于企业间协调和联接机制的链治理模式
    (三)以惯例标准为核心的“一般化”治理模式
    (四)以微观、中观和宏观为基础的“模块化”治理模式
三、结论

(6)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风格”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土地各以其类生——自然地理的印记
        二、声以俗移——人文地理的影响
        三、江山之助与艺术风格
    第二节 时代环境
        一、时代治乱与艺术风格
        二、经济兴衰与艺术风格
        三、主流思想与艺术风格
        四、统治者干预与艺术风格
    第三节 创作主体
        一、从类型化风格到个性化风格
        二、主体个性与艺术风格
        三、“文如其人”的再思考
第二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类型
    第一节 占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演进
        一、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萌芽先秦、两汉
        二、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形成——魏晋六朝
        三、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衍展:唐至明
        四、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总结:清
    第二节 五对基本风格类型
        一、简约与繁丰
        二、含蓄与明快
        三、素朴与华丽
        四、谨严与疏放
        五、阴柔与阳刚
第三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特征
    第一节 古代艺术风格的一般特征
        一、独特性
        二、多样性
        三、稳定性
        四、变异性
        五、归属性
    第二节 古代艺术风格的品评特征
        一、风格品评的意象化
        二、风格品评的品第化
第四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规律
        一、“通变”的哲学基础
        二、“通变”的理论阐释
        三、“通变”规律的本质:“通”与“变”的辨证统一
    第二节 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路径
        一、师古:尚“古”的文化传统
        二、师造化:求“真”的现实基础
        三、师心:创“新”的开拓精神
    第三节 古代艺术风格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一、“层累说”的启示
        二、影响的两种方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清单

(7)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艺术管理学诞生的背景
    2.1 艺术管理学诞生的现实背景
        2.1.1 艺术管理学发展过程概述
        2.1.2 艺术管理学诞生的动力因素分析
        2.1.3 艺术管理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2.2 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学科理论渊源
        2.2.1 艺术管理学与其渊源学科:源与流
        2.2.2 艺术管理学与其相关学科:协同发展
        2.2.3 艺术管理学与其相似学科:竞争与借鉴
        2.2.4 艺术管理学与其分支学科:一般与特殊
第三章 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的范畴及其关系
    3.1 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的范畴
        3.1.1 基本问题的多种阐释
        3.1.2 确定基本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3.1.3 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范畴的确定
    3.2 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3.2.1 基本问题系统的层次关系及特点
        3.2.2 基本问题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
第四章 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目的
    4.1 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4.1.1 确定艺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方法分析
        4.1.2 确定艺术管理学研究对象应遵循的原则
        4.1.3 艺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4.2 艺术管理学的目的
        4.2.1 艺术管理学目的的本质规定
        4.2.2 艺术管理学目的的现有观点分析
        4.2.3 艺术管理学目的的总结及其阐释
第五章 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及理论框架
    5.1 艺术管理学研究范围
        5.1.1 借鉴当代学者关于研究范围的论述
        5.1.2 基于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
    5.2 艺术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5.2.1 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及其缺陷
        5.2.2 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建构与分析
        5.2.3 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扩充:艺术管理学理论框架
第六章 艺术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1 影响艺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因素
    6.2 研究方法体系分析
        6.2.1 研究方法的层次分析
        6.2.2 研究方法的类型分析
    6.3 对象的特点分析
    6.4 对象、目的与方法的契合:艺术管理学的方法体系
        6.4.1 哲学层面的方法论
        6.4.2 一般层面的方法
        6.4.3 具体层面的方法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数学教学模式研究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教学模式与(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模式
    1.4 我国传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5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出的现实背景
        1.5.1 顺应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1.5.2 顺应高中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需求
    1.6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1.7.1 研究的意义
        1.7.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2.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2.1.1 现代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2.1.2 建构主义理论
        2.1.3 有意义学习理论
        2.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5 尝试教学理论
    2.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含义
        2.2.1 “导学案”概念的界定
        2.2.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2.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基本思想
    2.4 “导学案”的编写和设计
        2.4.1 “学案导学”的编写与使用
        2.4.2 编写“导学案”的前期准备
        2.4.3 “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2.4.4 “导学案”的构成
        2.4.5 “导学案”的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2.5 “学案导学”教学实施
        2.5.1 学案引领,课前预习环节
        2.5.2 课堂教学实施环节
        2.5.3 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2.6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2.7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第三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分析研究
    3.1 “学案导学”教学基本模式及简要说明
    3.2 “学案导学”教学案例
        3.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学学案
        3.2.2 《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学案
        3.2.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学案
        3.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教学学案
    3.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3.4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师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四章 “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思考
    4.1 “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2 “学案导学”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研究意义及目的
    3 研究假设
第一部分 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第三部分 流行病学专家对理论流行病学的评议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表
致谢

(10)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研究 ——基于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 论文结构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的基础:认知、价值和动力
    一、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的认知基础
        (一) 行政审批
        (二) 行政审批模式
        (三) 行政审批模式变革
    二、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的价值基础
        (一) 价值理念:主权在民与依法行政的统一
        (二) 价值原则:行政效率与公平正义的兼顾
        (三) 价值追求: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三、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的动力基础
        (一) 全球化时代的公共行政发展
        (二)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能力建设
        (三) 社会转型期的公共需求导向
第二章 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的载体:行政服务中心
    一、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公共服务为核心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共利益的尊重
        (三) 公共治理理论:对互动合作的强调
    二、国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 确立优先发展战略,制定明确行动计划
        (二) 践行顾客导向理念,满足个性服务需求
        (三) 弥合服务供给缝隙,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 广泛宣传扩大影响,跟踪调查掌握动向
    三、中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使命负载
        (一) 学习规划阶段:确保设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二) 实际应用阶段:提高运行的实效性与规范性
        (三) 完善提升阶段:坚持改革的创新性与持续性
第三章 由分散审批到相对集中审批的模式变革
    一、分散审批模式与相对集中审批模式
        (一) 分散审批模式的衰变与缺失
        (二) 相对集中审批的模式特征
    二、由分散审批模式到相对集中审批模式的动力来源
        (一) 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确立
        (二) 先期改革铺垫与充分制度准备
        (三) 公共服务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调适
    三、由分散审批模式到相对集中审批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 强制性与诱致性两种实现路径并存
        (二) 对两种实现路径的比较与评价
    四、由分散审批模式到相对集中审批模式的实现策略
        (一) 调整组织结构,理顺权责关系
        (二) 改进审批方式,完善审批程序
        (三) 加强行政协调,突破体制障碍
        (四) 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权力运作
第四章 由相对集中审批到集中审批的模式变革
    一、相对集中审批模式与集中审批模式
        (一) 相对集中审批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 集中审批的理想模式
    二、由相对集中审批模式到集中审批模式所需的动力支持
        (一) 趋向整体政府的大部制改革推动
        (二) 电子政务建设的纵深发展
        (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逐步推进
    三、由相对集中审批模式到集中审批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 激进型、渐进型与渗透型三种路径选择
        (二) 对三种路径选择的比较与评价
    四、由相对集中审批模式到集中审批模式的策略选择
        (一)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合法性解释逻辑
        (二)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构建规范化权力机制
        (三) 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建立无缝隙服务模式
        (四) 整合内外监督机制,构建立体化监管体系
第五章 网上行政审批:集中审批模式的理想图景
    一、网上行政审批的实质
        (一) 网上行政审批的特征
        (二) 网上行政审批的优势
    二、网上行政审批的总体设计
        (一) 网上行政审批的系统模型
        (二) 网上行政审批的流程设计
    三、网上行政审批的推进策略
        (一) 合理规划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平台
        (二) 实现与政府门户网站互联互通
        (三) 优化再造网上并联审批流程
        (四) 继续推进“三级联网”建设
        (五) 加快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后记

四、试论成本学的理论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 郭复初. 财务研究, 2021(04)
  • [2]矿山企业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研究 ——以滨湖煤矿为例[D]. 王二鹏. 华北科技学院, 2021
  • [3]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陈述研究[D]. 蒋春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马克思国际价值转形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 邓德强. 吉林大学, 2018(04)
  • [5]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研究综述[J]. 石洁. 财会通讯, 2016(07)
  • [6]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 张兰芳. 东南大学, 2015(08)
  • [7]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D]. 李精明. 中南大学, 2012(06)
  • [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 赵建房.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2)
  • [9]理论流行病学知识体系的研究[D]. 秦雅楠. 苏州大学, 2012(04)
  • [10]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研究 ——基于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践[D]. 秦浩. 吉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论成本科学的理论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