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家水文信息服务系统”(NHIS2000)通过技术鉴定

“山东省国家水文信息服务系统”(NHIS2000)通过技术鉴定

一、《山东国家水文信息服务系统》(NHIS2000)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周长安[1](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王春娟[2](2020)在《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骅港位于沧州以东90公里处,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部,是陕西、内蒙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主要负责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的下水外运工作,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主通道之一。公司信息化平台难以解决“信息孤岛”、协同化等问题,软件平台质量需要提高。本文从项目质量管理角度对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进行研究,以期对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进行项目质量的管控,为今后港口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有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理论、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常用质量管理工具等,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现状。找出了在需求调研、功能设计、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等各个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和原则,制定了黄骅港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在需求调研、功能设计、项目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各工作阶段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最后,为保障改进方案的顺利实施,针对需求调研、功能设计、项目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工作的改进工作,一一制定了实施保障措施。

陈天扬[3](2020)在《中小型北斗终端制造企业的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朝阳产业,是重点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各种新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进程加快,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已经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正处于持续高发展时期。随着北斗导航系统产业化的发展,行业之间竞争形势更加激烈。北斗产业链主要由北斗基础产品、芯片、手持终端产品、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构成。北斗终端产品研发、制造企业主要有北斗星通、华力创通、合众思壮、中海达等上市公司,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已占北斗终端行业的绝大部分,其它中小型北斗相关科技公司市场占有率较小,企业的竞争力远不及北斗星通等大中型企业。TH科技公司是若干个北斗研发生产中小型制造企业之一,TH科技公司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采用 PEST(政治 Politics、经济 Economy、社会 Society、技术 Technology)方法分析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终端制造企业宏观市场环境,接着运用了 SWOT(优势 Strengths、劣势 Weaknesses、机会 Opportunities、威胁 Threats)分析 TH 科技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通过这四个方面对TH科技公司进行微观分析,然后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来确定TH科技公司的STP(市场细分Segmenting、目标市场Targeting、市场定位Positioning)战略分析,然后基于STP分析来确定TH科技公司的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策略。本论文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主要以PEST+SWOT+STP+4P对TH科技公司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然后制定TH科技公司的营销策略。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的各企业之间激烈竞争背影下,TH科技公司正面对巨大机遇和挑战,通过优化企业的营销战略及策略,希望能使TH公司在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市场建立竞争优势,使企业更好的快速发展。

赵晓楠[4](2020)在《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航海保障作为海上运输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促进航运经济发展、维护海洋权益和实行海上安全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Y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Y航标处辖区港口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航标管理的规模持续增长,航标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随着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干部职工队伍日益壮大,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规范,Y航标处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些不仅为Y航标处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航海保障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文章按照“理论研究-现状分析-问题剖析-经验借鉴-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地调研、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相关理论知识、Y航标处实际工作情况、国内外航标管理机构相关经验等资源进行整合,对地方航海保障现状与航标用户需求进行统筹分析,提出提高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进而不断优化辖区航海保障服务,提升航标综合管理水平和助航服务能力。文章从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的现状入手,分析不足之处并总结问题原因。目前主要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技术装备老旧落后、事业发展后备人才不足等问题。文章进而研究了国内外在提升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有益探索,总结取得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提升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文章认为,目前一是要健全提升航海保障管理效能的新机制,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新航海保障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二是要完善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提高综合助航服务智能化程度,加强航标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推进航标效能改造升级。三是要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强航标保养基地、码头和船舶建设,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航标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推广。四是要打造专业的航海保障队伍,分析人员需求,合理引进人员,健全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这四个方面的建设建议,为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的提升提供了借鉴。

冯泽元[5](2020)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igital Humanities" emerge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and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innovation,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global academic trend.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the spread of the theory of audience participation,more and more people participate in the file information service,and the new mode of participatory file information service appear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Humanities,the innovation mode of participatory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fully embodies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which confirm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ersonalized,intelligent and decentr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Users are no longer the passive recipients of file information services,but start to become active participants.The concept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participatory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is very consistent.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Digital Humanities technology and practice,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5g,blockchai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Internet",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is deepening.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Humanities,the research on participatory archival information service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era and democratic trend,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service,improving the user service experience,and promoting the access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service to a larger user group.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s,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able value of archives information,and further expand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archives.First of all,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at home and abroad,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participatory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theory.Secondly,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it explains the concept,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participatory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Then,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participatory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Humanities,mainly focusing 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resource construction,technical platform,user needs and other aspects.Thirdly,this paper attempts to build a participatory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Humanities from the service subjects,archives users and service platform modules,aiming at the multi-level integration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participatory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Finally,based on the previous cont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ve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archives information security,resource platform construction,multipl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nstru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ory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Humanities.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张家浩[7](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张磊[8](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罗军刚[9](2009)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三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王效忠,余国倩[10](2007)在《浅谈水文信息系统建设》文中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关于水文监测资料共享,基本水文监测资料应当依法公开,以及正在拟定的《水文水资源资料共享管理办法》(讨论稿)中关于水文水资源资料应当通过网络适时、滚动向社会公布的要求,对国内已开发建设或正在开发建设的水文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山东省的实际现状,为更好的建设全省水文信息系统,实现水文信息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山东国家水文信息服务系统》(NHIS2000)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国家水文信息服务系统》(NHIS2000)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质量管理理论
        2.2.2 信息技术理论
        2.2.3 系统控制理论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3.1 概念界定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4.1 总体设计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4.3.1 总体分析
        4.3.2 需求分析
        4.3.3 技术路线
        4.3.4 功能分析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4.4.1 需求分析
        4.4.2 技术路线
        4.4.3 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5.1.1 组织构架分析
        5.1.2 模型框架分析
    5.2 运行流程分析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5.3 运行机制分析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成果
    7.2 主要结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2.1.1 软件项目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2.1.2 公司软件项目开发的项目管理流程
    2.2 质量的定义与观念
        2.2.1 质量的定义
        2.2.2 质量的不同观念
    2.3 项目质量管理
        2.3.1 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
        2.3.2 项目质量管理的工具
    2.4 常用质量管理分析工具
        2.4.1 亲和图
        2.4.2 质量屋
        2.4.3 排列图
        2.4.4 关联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3.1 黄骅港务公司概述
    3.2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情况概述
        3.2.1 MIS系统
        3.2.2 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
        3.2.3 设备维修平台
    3.3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需求调研存在的问题
        3.3.2 功能设计存在的问题
        3.3.3 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3.3.4 上线运行存在的问题
        3.3.5 后期维护存在的问题
    3.4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需求调研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3.4.2 功能设计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3.4.3 项目实施过程问题产生的原因
        3.4.4 上线运行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3.4.5 后期维护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4.1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概述
        4.1.1 项目概述
        4.1.2 项目建设原则
        4.1.3 项目建设目标
        4.1.4 项目建设内容
    4.2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改进依据和改进目标
        4.2.1 质量管理改进依据
        4.2.2 质量管理改进目标
    4.3 需求调研阶段的改进方案
        4.3.1 调研对象
        4.3.2 调研方式
        4.3.3 调研内容
    4.4 功能设计方面的改进方案
        4.4.1 目标对象
        4.4.2 用户界面
        4.4.3 数据库结构
        4.4.4 过程质量监督
    4.5 项目实施过程的改进方案
        4.5.1 组织管理
        4.5.2 硬件材料
        4.5.3 施工技术
    4.6 上线运行阶段的改进方案
        4.6.1 运行保障
        4.6.2 应急处理
        4.6.3 问题优化
    4.7 后期维护方面的改进方案
        4.7.1 运行管理制度
        4.7.2 设备维护保障机制
    4.8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初步成果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5.1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5.1.1 项目质量管理方案策划
        5.1.2 项目质量管理实施策划
    5.2 项目质量管理的实施保障
        5.2.1 制定项目质量管理组织保障机制
        5.2.2 制定项目人员管理方案
        5.2.3 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
    5.3 项目质量监督
        5.3.1 做好项目质量的信息管理工作
        5.3.2 建立健全技术数据档案制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小型北斗终端制造企业的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营销战略的理论基础
    2.1 营销战略的概念
    2.2 PEST分析
    2.3 SWOT理论
    2.4 STP理论
    2.5 4P理论
    2.6 多元综合分析策略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斗产业的营销环境分析
    3.1 政治环境(P分析)
    3.2 经济环境(E分析)
    3.3 社会环境(S分析)
    3.4 技术环境(T分析)
    3.5 市场环境
        3.5.1 市场需求分析
        3.5.2 市场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TH科技公司营销优劣势分析
    4.1 TH科技公司概况
    4.2 TH科技公司的产品、特点与优势
        4.2.1 TH科技公司的主要产品
        4.2.2 TH科技公司产品特色与优势
        4.2.3 TH科技公司的主要服务领域
        4.2.4 TH科技公司产品的典型应用案例
    4.3 TH科技公司产品的营销现状
        4.3.1 TH科技公司近五年的销售业绩分析
        4.3.2 TH科技公司现行的营销管理模式
    4.4 TH科技公司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TH科技公司营销战略分析及实施研究
    5.1 SWOT分析求合作互补共赢
        5.1.1 内部优势
        5.1.2 内部劣势
        5.1.3 外部机遇
        5.1.4 外部威胁
    5.2 STP战略分析
        5.2.1 TH科技公司产品的市场细分
        5.2.2 聚焦目标市场
        5.2.3 找准TH科技公司市场定位
    5.3 4P营销策略分析
        5.3.1 产品策略
        5.3.2 定价策略
        5.3.3 渠道策略
        5.3.4 促销策略
    5.4 多元综合分析优化营销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TH科技公司营销保障措施
    6.1 加强财务支持
    6.2 打造高效营销团队
    6.3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航标
        2.1.2 公共服务能力
        2.1.3 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2.3 绩效管理理论
3 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研究
    3.1 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3.1.1 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现状
        3.1.2 公共服务投入能力现状
        3.1.3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现状
    3.2 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3.2.2 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
        3.2.3 技术装备老旧落后
        3.2.4 事业发展后备人才不足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3.3.2 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与港口建设不相适应
        3.3.3 技术装备建设缺乏资金保障
        3.3.4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
4 国外与国内其它航标管理机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航标管理机构航海保障的举措
        4.1.1 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 加强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
        4.1.2 日本海上保安厅(JCG): 重视培训,应用新技术
        4.1.3 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AMSA): 航标维护引入市场竞争
    4.2 国内其它地区航标管理机构航海保障的举措
        4.2.1 香港海事处: 航标专项维护外包
        4.2.2 青岛航标处: 大力倡导技术创新
        4.2.3 上海航标处: 推广应用新材料浮标
    4.3 经验借鉴
        4.3.1 重视标准与规范化管理
        4.3.2 注重航海保障人才培养
        4.3.3 创新航标维护保养模式
        4.3.4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5 进一步提升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分析
    5.1 健全提升航海保障管理效能的新机制
        5.1.1 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1.2 创新航海保障服务模式
        5.1.3 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
    5.2 完善航标综合助航服务系统
        5.2.1 提高综合助航服务智能化程度
        5.2.2 加强航标应急反应能力建设
        5.2.3 推进航标效能改造升级
    5.3 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
        5.3.1 加强航标保养基地、码头和船舶建设
        5.3.2 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5.3.3 加快航标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推广
    5.4 打造专业的航海保障队伍
        5.4.1 分析人员需求合理引进人员
        5.4.2 健全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5.4.3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数字人文研究
        1.2.2 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1.2.3 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数字人文与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概述
    2.1 数字人文
        2.1.1 数字人文的起源和概念
        2.1.2 数字人文的理念
        2.1.3 数字人文的内容
    2.2 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
        2.2.1 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的概念
        2.2.2 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的特点
        2.2.3 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主体
第3章 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的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用户体验更佳
        3.1.2 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资源基础较好
        3.1.3 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媒介丰富
    3.2 劣势
        3.2.1 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经验较不足
        3.2.2 数字档案资源分布不均衡,利用环境不够开放
        3.2.3 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媒介运用较欠缺
        3.2.4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人员资金不足
    3.3 机遇
        3.3.1 良好的数字档案建设政策支持
        3.3.2 参与式服务的数字技术条件较为成熟
        3.3.3 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日益健全
        3.3.4 档案信息服务的公众参与需求较为旺盛
    3.4 威胁
        3.4.1 传统档案服务理念的固化
        3.4.2 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档案安全备受威胁
        3.4.3 参与档案信息服务人员信息素养不足
        3.4.4 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易产生法律纠纷
第4章 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模型
    4.1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模型用户模块
        4.1.1 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用户参与档案资源建设
        4.1.2 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信息用户促进档案服务升级
    4.2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主体模块
        4.2.1 数字人文背景下公众参与档案馆
        4.2.2 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工作者参与数字人文研究
    4.3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媒介模块
        4.3.1 参与式档案服务网站
        4.3.2 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社交媒体平台
        4.3.3 参与式档案服务APP
第5章 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策略
    5.1 政策法规层面
        5.1.1 依托数字中国战略,开展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
        5.1.2 基于现有法律条文,推动专门法律法规出台
    5.2 理念素养层面
        5.2.1 更新档案服务理念,创新档案信息服务形式
        5.2.2 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积极参与档案信息服务
    5.3 安全技术层面
        5.3.1 坚守安全底线,全面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5.3.2 科学应用安全技术,切实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5.4 资源平台层面
        5.4.1 改善档案资源现状,提高档案信息服务参与度
        5.4.2 抓住数字人文机遇,大力开拓参与式服务平台
    5.5 交流协作层面
        5.5.1 拓宽交流互动渠道,积极学习行业先进经验
        5.5.2 加强多元交流协作,主动融入数字人文研究潮流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8)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课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决策支持系统
        1.2.2 中间件技术
        1.2.3 网格技术
        1.2.4 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
        1.2.5 遥感技术
        1.2.6 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方法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2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水利业务组件化
    2.1 组件技术
        2.1.1 组件的基本概念
        2.1.2 组件的描述
        2.1.3 组件的划分
        2.1.4 组件的设计原则
        2.1.5 组件的开发步骤
        2.1.6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2.2 Web Service
        2.2.1 Web服务概述
        2.2.2 Web Service的定义
        2.2.3 Web Service的特征
        2.2.4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2.2.5 Web Service标准
        2.2.6 Web服务组合
    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3.1 SOA的基本概念
        2.3.2 SOA参考模型
    2.4 水利业务组件实现
        2.4.1 组件开发的UML图
        2.4.2 组件开发标准
        2.4.3 组件输入输出约束
        2.4.4 组件开发步骤
    2.5 水利业务服务组件开发和部署
        2.5.1 基于Axis的Web服务开发
        2.5.2 环境搭建
        2.5.3 Web服务开发
    2.6 水利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 Service的水文预报模型
    3.1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
        3.1.1 传统预报模型的实现方法
        3.1.2 模型组件化的基本方法
        3.1.3 模型组件化流程
        3.1.4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构建
    3.2 基于Web Service的马斯京根模型
        3.2.1 马斯京根模型基本原理
        3.2.2 马斯京根模型的组件划分
        3.2.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2.4 马斯京根模型组件的实现
    3.3 基于Web Service的新安江模型
        3.3.1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3.3.2 新安江模型的组件划分
        3.3.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3.4 新安江模型组件的实现
        3.3.5 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评定
    3.4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其组件化
        3.4.1 参数优化估计模型
        3.4.2 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3.4.3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的组件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
    4.1 水利业务组件的抽取与分类
        4.1.1 基于业务应用主题分类
        4.1.2 基于服务功能分类
    4.2 水利应用组件库的构建
        4.2.1 组件库技术
        4.2.2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目标
        4.2.3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组织结构
        4.2.4 基于刻面分类体系的水利组件分类
    4.3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组件库发布
        4.3.1 Web服务的开发与部署
        4.3.2 Web服务的注册与发布
    4.4 水利Web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4.1 JUDDI简介
        4.4.2 JUDDI配置
        4.4.3 基于JUDDI的水利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知识图的可视化应用模式
    5.1 知识管理
        5.1.1 知识管理概述
        5.1.2 面向主题的知识组织与管理
    5.2 知识可视化
    5.3 知识图
        5.3.1 知识图的特性和功能
        5.3.2 知识图创建
        5.3.3 知识图绘制
        5.3.4 知识图应用
        5.3.5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形式化表示
        5.3.6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可视化
    5.4 基于知识图水利业务应用
    5.5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的主题服务标准库
    5.6 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知识图库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事例推理的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
    6.1 基于事例推理理论
        6.1.1 基于事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6.1.2 基于事例推理的特点
        6.1.3 基于事例推理的工作原理
    6.2 基于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
        6.2.1 洪水调度事例库的表示与存贮
        6.2.2 洪水调度事例的检索与匹配
        6.2.3 洪水调度事例的优选
        6.2.4 洪水调度事例的调整
        6.2.5 洪水调度事例的学习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事例优选
        6.3.1 Vague集理论
        6.3.2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
        6.3.3 洪水调度事例的多目标决策优选
    6.4 基于知识图和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1 水信息综合集成需求
        7.1.1 数据集成
        7.1.2 信息集成
        7.1.3 知识集成
    7.2 综合集成方法论
        7.2.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7.2.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7.2.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7.2.4 水信息综合集成框架
    7.3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方法
        7.3.1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概念
        7.3.2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设计策略
    7.4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4.1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服务框架
        7.4.2 面向SOA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5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型
    7.6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7 本章小结
8 支持服务的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1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8.2 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3 面向资源整合的网格平台
        8.3.1 网格技术简介
        8.3.2 网格应用模型
        8.3.3 P2P网格及主要应用模式
        8.3.4 水利应用对网格技术的需求
    8.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支撑平台
    8.5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8.5.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8.5.2 平台功能设计
        8.5.3 平台软硬件环境设计
        8.5.4 平台的实现
    8.6 本章小结
9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
    9.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背景
    9.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设计
        9.2.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需求分析
        9.2.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目标
        9.2.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总体框架
    9.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9.3.1 面向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模式
        9.3.2 基于水利应用中心的应用模式
    9.4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1 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2 国家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思路
    9.5 本章小结
10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研究
    10.1 人工系统
        10.1.1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10.1.2 人工系统方法
        10.1.3 基于代理的人工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综合方法
    10.2 计算实验
        10.2.1 计算实验方法
        10.2.2 基于涌现的观察和解释方法
        10.2.3 计算实验的模型和过程
        10.2.4 计算实验理论的基本方法
        10.2.5 水利应用探索性计算实验
    10.3 平行系统
        10.3.1 平行系统方法
        10.3.2 平行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10.3.3 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
        10.4.1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概述
        10.4.2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3 基于平行系统的洪水预报
    10.5 本章小结
11 集成环境下的业务应用
    11.1 集成环境下的洪水预报
        11.1.1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仿真
        11.1.2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实例仿真
    11.2 集成环境下的水库调度
    11.3 集成环境下的应急管理
        11.3.1 数字预案
        11.3.2 防洪数字应急预案
        11.3.3 基于平台的防汛应急管理
    11.4 本章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研究成果
    12.2 创新点
    1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
附录D 博士期间获得的鉴定及奖励
附录E 水利应用组件库已开发组件

(10)浅谈水文信息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国内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1.1 江西水文局的“水文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1.2 长江委水文局的“综合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
    1.3 黄河水文信息服务系统
2 山东省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3 山东省水文信息服务系统构想
    3.1 加快水文站网建设, 提高信息采集的速度、精度和可靠性
        3.1.1 水文监测站网建设
        3.1.2 水文数据库建设完善
    3.2 开展水文技术研究, 拓展水文服务的领域和水平
        3.2.1 水文技术、综合评价等模型研究
        3.2.2 网络信息技术研究
    3.3 加强水文信息整合, 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3.3.1 整合水文和社会数据资源
        3.3.2 整合地理、工程、人口等社会多元信息

四、《山东国家水文信息服务系统》(NHIS2000)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02)
  • [2]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春娟. 燕山大学, 2020(01)
  • [3]中小型北斗终端制造企业的营销战略研究[D]. 陈天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Y航标处航海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赵晓楠.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数字人文背景下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研究[D]. 冯泽元. 南昌大学, 2020(01)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8]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9]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
  • [10]浅谈水文信息系统建设[J]. 王效忠,余国倩. 山东水利, 2007(11)

标签:;  ;  ;  ;  ;  

“山东省国家水文信息服务系统”(NHIS2000)通过技术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