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

一、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2022)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文中认为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 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

王文敏[2](2021)在《BCLC分期B/C期肝癌患者行超期外科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对于B期(Intermediate stage)、C期(advanced stage)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治疗建议分别行TACE及索拉菲尼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分期)诊疗规范,相比BCLC分期,扩大了HCC患者行外科肝切除手术的适用范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超期行肝切除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对于BCLC-B/C期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就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入院时间范围“2012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主要诊断包含肝癌,BCLC分期B或C的患者。最后经筛选,符合入组要求有32名。收集这些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肝切除术,将资料分为外科治疗为核心的肝切除手术治疗组(liver resection group,LR group)和不行外科肝切除术治疗的综合治疗组——未行肝切除治疗组(no liver resection group,NLR group)。其中LR组19人,NLR组13人,两组均按照《中国肝癌诊疗规范》根据病情接受规律治疗。收集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案、电话回访等获得生存状态资料。软件使用SPSS 20.0版本计算分析率,比较两组治疗方式的生存率,评估治疗方式。对于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来筛选对超期肝切除治疗方式及其他变量对生存预后的影响,p<0.05,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果:回顾性分析两组资料,LR和NLR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4.8±3.0个月和13.8±9.3个月,95%置信区间(单位/月)分别为[7.83,19.71]、[46.53,83.16]。两组患者的平均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45.6±7.4个月,95%置信区间(单位/月)为[30.05,60.18]。两组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5、73.7%、63.2%和46.2%、15.4%、7.7%。两组间生存率第一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二、第三年两组间的生存率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cox回归作因变量为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和治疗方式、腹水情况、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肝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这些变量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相关变量纳入Cox回归建立多变量分析模型。结果该模型方程整体提示有效(P<0.05),并且得出以上变量仅治疗分组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BCLC B/C期的肝癌患者,综合治疗后如能实现降期转化,评估可选择肝切除手术治疗的,选择行外科肝切除术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延长总体生存时间。(2)对于身体状态好——PS评分为0分,无合并糖尿病的、无伴肝内转移的、AFP>400ug/L的,肿瘤大小在50mm~100mm之间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癌患者,进行外科切除术的治疗方式能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时间。(3)肝癌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血管侵犯、PVTT,行超期肝切除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能延长总体生存时间;(4)肝切除手术治疗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亮[3](2021)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一期切除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进行评估,探究其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因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急诊肝癌切除组和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其中急诊肝癌切除组36例,介入治疗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2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止血效果、再次破裂出血情况、肿瘤复发率、术后生存率、住院30d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两组病人的生存曲线。【结果】所有病人均止血成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腹腔出血、急性肝衰竭、胸腔积液、腹水、胆漏、腹腔感染等情况概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30d死亡率及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4年和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急诊一期切除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相比,可以明显节省病人的住院费用,且能改善病人的远期生存情况。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的止血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及住院死亡率相当。

张明伟[4](2021)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r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探讨预防性TACE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以及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收集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的相关原始研究,共得到自建库至2019年11月国内外发表的文献2394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meta分析软件Rev Man5.3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单纯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与肝癌根治性切除术+预防性TACE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NOS量表对回顾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进行。用卡方检验对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进行检验,若P<0.1,I2>50%,表明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若P>0.1,I2<50%,表明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小,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对各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为95%,当P值<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其中回顾性研究6篇,随机对照试验5篇,共1831例患者;其中单纯手术组944例,手术+TACE组887例。各研究的手术组与手术+TACE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森林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手术+TACE组术后2、3、5年无复发生存率显着高于单纯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2年RR=1.51,95%CI(1.29-1.76),P<0.00001;3年RR=1.52,95%CI(1.17-1.98),P=0.002;5年RR=1.30,95%CI(1.04-1.62),P=0.02);预防性TACE可以提高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1年RR=1.23,95%CI(1.16-1.31),P<0.00001;3年RR=1.51,95%CI(1.23-1.86),P<0.0001;5年RR=1.41,95%CI(1.19-1.67),P<0.0001)。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可提高患者术后2、3、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1、3、5年总生存率,术后4~6周选择预防性TACE最为有效,一般认为1~3次的治疗效果较好,常见的并发症为恶心、呕吐、发热、肝区疼痛、肝功能损害,严重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好。由于缺乏肿瘤大小、是否有微血管浸润等相关数据,所以预防性TACE对小肝癌、无微血管浸润患者是否有效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长期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

陈子祥[5](2021)在《外科手术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尽管巨大肝细胞性肝癌(hu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uge HCC,≥10cm)的治疗方案众多,且外科治疗的预后差异较大,但对于合适的患者,肝切除术仍是其首选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准确评估患者肝切除术后的生存状态对于临床决策及个体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两个针对巨大肝癌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网页版列线图动态预测模型,以求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诊疗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巨大肝细胞性肝癌的303例患者,以此作为训练队列(training cohort),以同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7例巨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队列(validation cohort),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运用Kaplan-Meier分析方法展示纳入患者的术后长期生存之间的差异,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来确定训练队列中影响患者术后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基于这些数据分别建立OS和DFS的动态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采用C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和校准拟合曲线(calibration curve)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将其与四种肝癌传统分期系统[巴塞罗那肝癌分期标准(the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第八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肿瘤分期标准(the eighth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意大利肝癌分期标准(Cancer of the Liver Italian Program,CLIP)和中国肝癌分期标准(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 system,CNLC)]进行比较。结果基于训练队列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HBV-DNA Load)、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to platelet ratio,GGT/PLT,GPR)、肝硬化、肿瘤卫星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肿瘤形态和最大直径等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被纳入到巨大肝癌OS的动态预测模型中;同样情况下,巨大肝癌DFS的动态预测模型中除上述8个因素外,还纳入了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这一因素。在训训练队列中,模型在预测巨大肝癌术后1年、3年和5年OS时的C指数为0.745(95%CI:0.708-0.782),预测DFS时的C指数为0.738(95%CI:0.703-0.773),均优于四个传统分期系统的预测能力。这些结果得到了外部验证队列的支持(OS:C指数0.822;DFS:C指数0.827,P<0.05),而且拟合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契合度较高。结论我们建立了两个针对巨大肝癌的网页版动态预测模型,这两个模型对于预测巨大肝癌行肝切除术的远期预后表现出了良好的预测能力,为肝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

夏永祥,张峰,李相成,孔连宝,张慧,李东华,成峰,浦立勇,张传永,钱晓峰,王平,王科,武正山,吕凌,饶建华,吴晓峰,姚爱华,邵文雨,范烨,游伟,戴新征,秦建杰,李梦芸,朱勤,王学浩[6](2021)在《原发性肝癌10 966例外科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手术治疗的10 9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的计算,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选取2009—2019年随访数据更详尽的2 884例肝细胞癌病例纳入长期生存分析,其中接受肝切除患者2 549例,男性2 107例,女性442例,年龄(56.6±11.1)岁(范围:20~86岁);接受肝移植患者335例,男性292例,女性43例,年龄(51.0±9.7)岁(范围:21~73岁)。比较肝切除与肝移植的效果、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效果等。结果 10 9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10 331例行肝切除,635例行肝移植。根据收治时间,将10 331例行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3组:1986—1995年组(712例)、1996—2008年组(3 988例)、2009—2019年组(5 631例)。1986—1995年组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2.9%。2009—2019年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51.7%,其中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4%、26.6%和50.6%。进一步分析行首次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2 549例),其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1%、71.9%、60.0%、41.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行一期肝移植的肝细胞癌患者247例,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0%、64.8%、61.9%、57.6%,行补救性肝移植88例,1、3、5、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8%、65.2%、52.5%、52.5%,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549例接受首次肝切除和247例接受一期肝移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复发率相比,符合米兰标准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3%、87.1%、76.9%、54.7%和95.4%、79.4%、77.4%、71.7%(P=0.754),1、3、5年复发率分别为16.3%、35.9%、47.6%和8.1%、11.7%、13.9%(P<0.01);超米兰标准无大血管侵犯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7.2%、65.9%、53.0%、33.0%和87.6%、71.8%、71.8%、69.3%(P=0.003),1、3、5年复发率分别为39.2%、57.8%、69.7%和29.7%、36.7%、36.7%(P<0.01);超米兰标准有大血管侵犯的肝切除和肝移植患者的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1%、36.1%、22.2%、15.0%和62.9%、31.8%、19.9%、0(P=0.387),1、3、5年复发率分别为61.5%、74.7%、80.8%和59.7%、82.9%、87.2%(P=0.909)。影响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有性别、术前辅助治疗、症状、AST、术中或术后输血、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肝硬化、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分化(P值均<0.05)。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匹配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患者资料,得到443对病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与解剖性肝切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但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率高于解剖性肝切除(P=0.035)。结论近十年,肝癌手术治疗的生存率较之前明显升高。对于肝功能储备较好的肝细胞癌患者可以先行切除手术,复发后再行补救性肝移植,补救性肝移植的效果与一期肝移植相当。在确保阴性切缘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保留更多肝脏组织的非解剖性肝切除。

冯跃民[7](2020)在《肝细胞癌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与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目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第5大常见癌症,也是造成癌症相关死亡的第3大病因。在我国,HC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位列第4位和第2位。HCC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但是临床上HCC的预后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虽然目前HCC的治疗在外科切除、肝移植、局部治疗(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治疗方式选择和策略应用缺乏准确性、个体化以及HCC本身侵袭性较强,常合并有肝硬化,即使在根治治疗后,患者的术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70%,生存率低于20%;另一方面,由于早期HCC无明显临床症状,导致相当部分的HCC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失去了根治机会,仅可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姑息治疗方法,疗效甚微。因此,针对HCC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和应用策略,探究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靶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外科切除是HCC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临床上仅约20%的患者符合切除指征,且由于多数患者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储备较差,外科切除术后是并发症发生率和HCC复发率均较高。RFA是目前最常用的HCC局部治疗方法,2018年美国NCCN肝癌诊疗指南指出:对于≤ 3cm的单个HCC结节,RFA可以作为外科根治性切除的替代疗法。研究发现,RFA对于≤ 2cm的HCC结节的完全消融率高于90%,但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完全消融率迅速下降,导致RFA术后HCC复发率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RFA存在的“热沉效应”,即在RFA治疗中,RFA产生的热量被肿瘤及毗邻肝组织血管内的快速血流带走,导致目标区域消融温度下降,降低了 RFA的疗效。对于RFA存在的这一限制,临床上常采用TACE联合RFA疗法治疗HCC。这一联合疗法的优势在于,一方面TACE治疗可栓塞肿瘤区域内的肝动脉,从而降低热沉效应,增加RFA消融温度和范围。另一方面,RFA治疗中所产生的热量可增强TACE的药物抗癌作用。其中,TACE治疗与RFA治疗之间的时间间隔选择,是这一联合治疗的关键策略问题。间隔时间过长,可造成血管再通和新血管生成,一方面会促进热沉效应,从而降低后续RFA的疗效,另一方面再通和血管生成可促进肿瘤转移,影响HCC患者的预后。而间隔时间过短,则可能加重联合疗法对肝功能造成的二次损害,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因此,时间间隔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联合治疗的疗效,必须选择合理的时间间隔,以在防止血管再通与充分保留肝功能之间取得平衡。然而,目前对于这一关键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亟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在HCC局部治疗中,MWA是近年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局部消融治疗方法。MWA依靠组织和血管中的极性分子(主要为水分子)在微波电场的作用下高速摩擦产生热量致肿瘤坏死。与RFA相比,MWA可以在更短的时间达到更高的消融温度和更大的消融范围,且消融效果理论上不受肿瘤附近血管“热沉效应”的影响。因此,MWA可能对HCC中约占三分之一的血管周围HCC的治疗具有潜在的理论优势。血管周围HCC的准确定义为HCC结节与门静脉的第一或第二级分支或肝静脉(直径≥3mm)毗邻。这种毗邻关系导致外科切除和RFA在治疗血管周围HCC时的并发症风险较高、疗效欠佳。然而,由于在MWA治疗过程中快速地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消融区,肝组织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备受关注。目前,临床上MWA治疗血管周围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研究。HCC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治疗后易复发,但是目前尚无对于复发HCC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南和共识意见。外科再切除和RFA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复发性HCC最常用的两种根治性方法。与原发HCC相比,患者确诊复发HCC时肿瘤结节直径一般较小(可能与原发HCC术后随访普遍较规范有关),但复发肿瘤结节数量常为多个。同时,由于患者曾行肝癌外科切除术,复发HCC时肝脏储备功能受限。复发HCC行再切除可能导致残余肝脏体积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高。RFA与再切除相比,患者肝实质损失较少,对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是RFA术后HCC潜在再复发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目前,对于再切除和RFA治疗复发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十分清楚。因此,针对复发HCC治疗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尽管外科手术切除是HCC的首选治疗方式,局部介入治疗的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仍存在相当部分的HCC患者由于肿瘤分期、肝功能状态等原因,无法接收外科和局部介入手术治疗。对于失去手术根治机会的中晚期HCC患者,分子靶向药物的诞生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血管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多条肿瘤血管生成通路,也相继诞生了多种针对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取得明确疗效的药物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是多数靶向药物的选择性不高,应用无个体化差异。如何寻找更加精准的治疗靶点,筛选、富集优势人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磷酸赖氨酸磷酸组氨酸无机焦磷酸磷酸酶(Phospholysine phosphohistidine inorganic pyrophosphate phosphatase,LHPP)是一种组氨酸磷酸酶。研究发现,组氨酸磷酸酶可通过对含有磷酸组氨酸的蛋白质发挥去磷酸化作用,调节磷脂酰肌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等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组织生长。最近的研究报道,LHPP在部分HCC患者和造模小鼠的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LHPP在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是促进HCC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LHPP对于人HCC组织生长的影响还尚未研究。本研究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我们针对原发HCC的治疗策略选择,分析了目前临床上应用较普遍的TACE联合RFA疗法在不同时间间隔下,治疗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4-5周是TACE联合RFA治疗HCC的理想间隔时间。第二部分,针对原发HCC治疗方式的个体化应用,我们进一步对比了近年来发展较快,普遍认为应用前景较好的MWA疗法与RFA疗法治疗血管周围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MWA对于门静脉周围的单发肝癌结节患者具有显着的治疗优势。第三部分,针对HCC术后复发率高,相关治疗指南不明确的问题,我们对比了 RFA和外科再切除治疗复发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RFA对于多发(2-3个)复发HCC结节患者具有显着的治疗优势。第四部分,我们探究了 LHPP在人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运用较前沿的人体组织体外培养技术,探究了 LHPP对于人HCC组织生长的影响,证明了 LHPP对HCC组织生长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不同类型HCC的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了临床依据,同时为HCC的精准无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部分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最佳时间间隔研究目的TACE联合RFA已成为一种常用的原发性HCC治疗策略。在该联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中,为了在防止血管再通与充分保留肝脏储备功能之间取得平衡,TACE与RFA时间间隔的选择至关重要,但目前还缺少时间间隔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TACE联合RFA治疗HCC的合理间隔时间。方法1.回顾性纳入TACE联合RFA治疗HCC的患者233例,患者治疗前Child-Pugh分级为A或B,根据TACE和RFA的间隔时间(1-7周)对患者进行分组。2.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特征信息,以及接受联合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治疗后的肿瘤消融反应(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进展和疾病稳定)、并发症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3.分析不同时间间隔下,患者接受联合治疗后的肿瘤消融反应,探究时间间隔与消融反应的关系。4.分析不同时间间隔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究时间间隔与肝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的关系。5.分析不同时间间隔下,患者接受联合治疗后的总生存期,探究时间间隔与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1.肿瘤消融的完全缓解率和总体有效率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2.间隔时间在3周以内的患者,联合治疗1月后Child-Pugh评分明显升高(p<0.01)。其他组患者联合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无显着提高。3.研究所纳入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4.间隔时间为4和5周的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均为42个月,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对于Child-Pugh分级A或B的HCC患者,TACE与RFA之间的最佳时间间隔为4-5周。第二部分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治疗血管周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对比研究目的血管周围HCC在HCC病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肿瘤相邻的肝内血管可极大得影响HCC治疗的疗效及预后,但目前针对血管周围HCC患者治疗方式选择的推荐意见尚未建立。近年来逐渐应用的MWA被认为具有治疗血管周围HCC的理论优势,本研究旨在对比MWA和RFA治疗血管周围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多中心回顾性收集MWA和RFA治疗的血管周围HCC患者170例,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MWA组63例,RFA组107例。2.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特征和肝功能等基本特征信息并进行倾向评分配对(propensity score-matched,PSM)。3.随访患者消融后的肿瘤消融反应、术后并发症、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4.分别对比总体队列和PSM队列MWA和RFA组的基本特征信息、肿瘤消融反应、术后并发症、OS和PFS。5.按照肿瘤毗邻血管类型(门静脉/肝静脉)和毗邻血管的肿瘤结节数目(单发/2-3个)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肿瘤治疗反应对比中,MWA组和RFA组的疾病控制率在总体队列(93.7%vs.90.7%,p=0.492)和 PSM 队列中(92.7%vs.92.7%,p=1.00)中相当。2.MWA 组 1 年、3 年和 5 年的 PFS 分别为 70.5%、55.3%和 52.2%,RFA组为 61.3%、33.2%和 28.1%(p=0.017)。3.MWA组和RFA组的OS在总体队列(p=0.249)和PSM队列(p=0.345)中均无统计学差异。4.MWA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RFA组(27.0%vs.6.5%,p<0.001),但所有严重并发症患者出院前均治愈,无并发症相关的致残或死亡病例。5.亚组分析中,对于门静脉周围HCC患者,MWA组的平均PFS明显优于RFA组(44.9vs.35.8个月,p=0.048)。对于单发血管周围HCC结节,MWA组的平均PFS明显优于RFA组(50.9vs.42.1个月,p=0.014)。结论与RFA相比,MWA可以更好地控制肿瘤进展。对于门静脉周围HCC和单结节性血管周围HCC患者,推荐应用MWA进行治疗。第三部分射频消融和外科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对比研究目的HCC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后5年HCC复发率高达70%。但是,目前对于复发性HCC的治疗方式选择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比较RFA和再切除作为复发性HCC一线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究复发性HCC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1.多中心回顾性收集接受RFA和再切除治疗的外科切除术后复发HCC患者290例,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对病例进行分组:RFA组199例,再切除组91例。2.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抗病毒治疗以及原发和复发HCC肿瘤特征、肝功能等特征信息并进行倾向性评分配对(PSM)。随访患者的术后并发症、OS 和 PFS。3.分别对比总体队列和PSM队列RFA组和再切除组的基线特征、术后并发症、OS和PFS。4.按照最大肿瘤长径(≤3cm/3-5cm)、肿瘤结节数目(单发/2-3个)和复发时患者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B)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总体队列中,RFA组和再切除组1年、3年和5年OS分别为90.7%、69.04%、55.6%和 87.7%、62.9%、38.1%(p=0.11),RFA 组和再切除组 1 年、3 年和 5年 PFS 分别为 56.5%、27.9%、14.6%和 50.2%、21.9%、19.2%(p=0.80)。2.PSM队列中,RFA组和再切除组1年、3年和5年的OS和PFS也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3.RFA组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5%vs.9.1%,p<0.001)、轻微并发症发生率(39.3%vs.94.9%,p<0.001)和患者住院时间(5 vs.14 天,p<0.001)上均优于再切除组。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2个或3个复发性HCC肿瘤结节的患者,在总体队列和PSM队列中RFA组的OS均明显优于再切除组(p=0.009,p=0.038)。结论总得来看,对于外科切除术后的复发HCC患者,RFA与再切除具有相同的疗效,但RFA术后并发症较少。对于复发性HCC中2个或3个复发肿瘤结节的患者,推荐接受RFA治疗。第四部分组氨酸磷酸酶LHP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抑制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LHPP在原发性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指标和HCC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LHPP对人HCC组织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1.收集临床行外科切除治疗的HCC及癌旁组织60例,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数据。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chemistry,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等试验方法检测LHPP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和差异。3.分析LHPP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HCC复发的相关性。4.在培养的Huh7细胞和HepG2细胞中,分别给予不同浓度(0,1,10,100μg/ml)的LHPP处理。应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验检测细胞和组织的存活率,探究LHPP对于肝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5.离体培养人HCC组织、癌旁组织,模拟肿瘤在体内的生长状态。分别给予不同浓度(0,1,10,100μg/ml)的LHPP处理。培养一周后,应用CCK-8试验检测组织的存活率,探究LHPP对于人HCC组织生长的作用。结果1.在本研究纳入的60例HCC以及癌旁组织中,IHC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LHPP在癌组织中LHPP的低表达率为63.3%,其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0.064±0.016 vs.0.078±0.0222,p<0.01)。Western Blot和qRT-PCR试验也发现,LHPP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1)。2.LHPP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LHPP表达与HCC患者存在肝硬化(p=0.003)和门脉癌栓(PVTT)(p=0.036)存在相关性,而与性别、年龄、术前AFP水平、Child-Pugh分级、肿瘤分化程度,肝癌结节大小和数目等无相关(all p>0.05)。3.LHPP的表达与HCC术后复发的相关性:LHPP高表达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明显优于 LHPP 低表达组(p=0.046)。特别是对于HCC术后短期复发(≤2年),LHPP低表达组发现HCC短期复发患者15例(39.5%),LHPP高表达组发现HCC短期复发患者3例(13.6%),LHPP低表达组的HCC短期复发率显着高于LHPP高表达组(p=0.035)。4.LHPP对于肝癌细胞系的作用:随着LHPP浓度的增加(0,1,10,l00μg/ml)和作用时间的延长,LHPP对于2个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和HepG2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升高,且抑制作用明显呈量效关系(p<0.05)。5.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给予不同浓度(0,1,10,100μg/ml)的LHPP处理,培养一周后,利用CCK-8测定法检测癌和癌旁肝组织的抑制率。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HPP处理的肝癌组织的存活率随着LHPP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1),不同浓度LHPP处理的癌旁组织的存活率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LHPP在H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降低,其低表达与肝硬化相关,并提示门脉癌栓和HCC术后复发(特别是短期内复发)的可能,外源性LHPP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系和人HCC组织的增殖和生长。

马宗强[8](2020)在《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价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接受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2012-01-01~2017-12-31之间原发性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出87例,这些病人在住院期间均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随访,发现肿瘤复发,并来我院接受不同外科方式治疗,随访时间截止2019-12-31。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术前AFP、复发时间间隔、原发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否累及肝被膜、肿瘤数目、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数目、HbeAg是否阳性、再次治疗前AFP、再次治疗前肝功能、是否合并肝硬化、BCLC分期。按照时间分类,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晚期复发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的再采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4例(TACE治疗组);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消融58例(TACE+局部消融组);再次行手术切除的病人15例(手术切除组)。计算行TACE、手术再切除、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再分别比较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治疗与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行TACE治疗与手术再切除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与手术再切除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采用SPS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使用Log-rank法对三组数据的生存曲线进行两两对比,以COX比例风险分析法分析复发肝细胞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总生存期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复发性肝细胞癌的生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发现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肝硬化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治疗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78.6%、36.6%、8.5%,中位生存时间为23月;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87.75%、46.7%、21.5%,中位生存时间为35月;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再次切除术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93.3%、58.8%、35.5%,中位生存时间为40月。接受TACE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总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6<0.05);接受TACE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手术切除组的总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09<0.05);接受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手术再切除治疗的总生存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29>0.05)。结论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肝硬化则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肝癌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不同的危险因素,来制定肝癌切除术后的防治策略。对于复发性肝细胞癌,如能行再次肝切除,临床预后最好,为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行手术切除的,可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或者单独行TACE治疗,均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牛立鹏[9](2020)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共35例,进行术前评估,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前手术评估、预判的临床应用,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肝胆外科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7例肝癌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增强CT/MRI影像资料,分为两组,A组23例,将该组患者的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得到三维可视化图像,进行术前评估预判确定手术的患者共计18例作为试验组;B组患者24例,对CT/MRI影像进行分析,确定手术的患者共计17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利用三维可视化系统明确肿瘤的位置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评估肿瘤侵犯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模拟系统中反复进行练习。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术前准备,并进行肝切除术。分别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后化验结果、术后住院的时间、总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记录试验组模拟预切除肝体积并与术后排水测定的肝叶大小比较。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前与术后的化验结果、术后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模拟预切除体积与实际排水测定体积的比较等相关数据以x±s的形式表示,两组比较结果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模拟预切除肝体积与实际排水测定肝体积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三维可视化技术可视化系统可准确显示肿瘤与脉管系统的关系。试验组统计结果分别为手术时间(216.39±49.36)min、术中出血量(316.67±157.1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7.12±98.64)min、(588.24±351.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2.92,P<0.05);试验组术后ALT、AST、TBil、Alb分别为(234.36±133.91)U/L、(159.47±69.06)U/L、(18.20±6.58)μmol/L、(33.16±6.14)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28±166.96)U/L、(354.33±348.10)U/L、(27.73±13.37)μmol/L、(28.95±5.8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2.27,-2.70,2.07;P<0.05)。试验组术前虚拟肝切除体积为(551.20±340.74)ml,与术中实际肝切除体积(545.56±336.50)ml,Pearson相关系数大小值为0.970。试验组切缘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阳性率分别为5%与6%)。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于肝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入路、肝脏体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诊疗价值明显优于二维影像,前者手术可行性与安全性均优于后者,模拟切除的肝体积与手术切除无明显差异。

陈仲鹏[10](2020)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指出,全球肝癌发病数为84.1万,占全球癌症发病数4.7%,死亡数78.2万,占全球癌症死亡率8.2%;我国肝癌发病数为39.3万,占全球46.7%,死亡数36.9万,占全球47.2%[1]。肝癌在我国癌症发病数居第四位,病死率居第三位。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可能具有治愈作用。然而,经手术治疗后复发很常见,手术切除后5年复发率达70%,肝移植后复发率达35%。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较高,导致其长期生存率依然较低[2]。其中肝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血管侵犯,血管侵犯包括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4]。肝癌的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可分别使肿瘤复发风险增加15倍和4.4倍[5]。大血管侵犯是指肿瘤侵犯到血管,常见的大血管侵犯有门静脉癌栓、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6]。一般可以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而微血管侵犯目前术前诊断预测手段有限,主要根据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发现。而微血管侵犯正是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2019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中指出,微血管侵犯(MVI)是指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巢团衬覆于内皮细胞的脉管腔内,多见于门静脉,包括包膜内血管。MVI病理分级方法如下:(1)M0:MVI未发现;(2)M1(低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而且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即距离肿瘤≤1.0cm;(3)M2(高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或者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及距离肿瘤>1.0cm。多项研究[7,8]显示,MVI是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研究[9]中通过统计661例HCC患者相关资料,提示MVI总的发生率约为31.6%。另一项研究[[10]指出MVI发生率约为46.8%。从而可知,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MVI发生率较高,是导致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于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肿瘤复发率,延长其总生存率的研究报道仍较少。因此,探讨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以及延长其生存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进而为改善其术后生存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HCC患者244例。统计其中病理报告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共138例,将其分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n=33例)、单纯TACE治疗组(n=35例)、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n=29例)以及对照组(n=41例)。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微血管侵犯程度、肿瘤复发时间以及总生存时间。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利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无瘤生存期以及生存时间,评估各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根治性切除术后HCC患者244例中,男性192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3.69:1有MVI患者138例,无MVI患者106例,MVI总的发生率为56.56%。2.各治疗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乙肝表面抗原、术前肿瘤指标、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相关临床资料对比中,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各治疗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4)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以上各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34.990,P<0.05)。4.各治疗组术后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4)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以上各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67.242,P<0.05)。5.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TACE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98,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4,P<0.05)。6.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76,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29,P<0.05)。7.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情况:7.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17,P<0.05)。(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8,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9,P<0.05)。7.2术后1、2年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00,P<0.05)。(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63,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9,P<0.05)。8.各治疗组M1级别患者与M2级别患者对比情况:8.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9.9~20.1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8.0个月(95%CI:3.4~12.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0,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3.8~20.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3.0~5.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32,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6.7~13.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0个月(95%CI:1.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69,P<0.05)。8.2术后1、2年生存率:(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90.9%、51.9%,中位生存时间:28.0个月(95%CI:19.0~37.0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0%,中位生存时间:19.0个月(95%CI:15.2~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68,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20.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0个月(95%CI:9.3~24.7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38.7%、0%,中位生存时间:11.0个月(95%CI:8.7~13.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20,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3.3%、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95%CI:13.2~14.8个月);M2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20.6%、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0个月(95%CI:7.6~12.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59,P<0.05)。结论1.三个治疗组在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总体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以TACE、索拉非尼等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2.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TACE治疗组,前者虽然不能延长肿瘤复发时间,但是能延长该类患者术后带瘤生存期,增加其总生存时间。3.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前者不仅能延长患者肿瘤复发时间,还能提高术后总体生存率。4.各治疗组M2级别患者分别对比M1级别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术后总生存时间更少。MVI病理分级越高,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后拥有更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

二、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筛查和诊断
    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
    2.2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2.2.1 超声显像
        2.2.2 CT和MRI
        2.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2.2.4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2.3 肝癌的血液学分子标记物
    2.4 肝癌的穿刺活检
    2.5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2.5.1 肝癌病理诊断术语
        2.5.2 肝癌病理诊断规范
        2.5.3 肝癌病理检查要点
        2.5.4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2.5.5 转化/新辅助治疗后切除肝癌标本的病理评估
        2.5.6 肝癌病理诊断报告
    2.6 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路线图
3 分期
4 治疗
    4.1 外科治疗
        4.1.1 肝切除术的基本原则
        4.1.2 术前病人的全身情况及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4.1.3 肝癌切除适应证
        4.1.4 肝癌根治性切除标准
        4.1.5 手术切除技术
        4.1.6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
        4.1.6.1潜在可切除肝癌的转化治疗
        4.1.6. 2 新辅助治疗
        4.1.6. 3 辅助治疗
        4.1.7 肝移植术
    4.2 消融治疗
        4.2.1 目前常用消融治疗手段
        4.2.2 基本技术要求
        4.2.3 对于直径3~5 cm的肝癌治疗选择
        4.2.4 肝癌消融治疗后的评估和随访
        4.2.5 肝癌消融与系统抗肿瘤治疗的联合
    4.3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肝癌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193-198]。
        4.3.1 TACE的基本原则
        4.3.2 TACE适应证
        4.3.3 TACE禁忌证
        4.3.4 TACE操作程序要点和分类[199-200]
        4.3.5 TACE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3.7 影响TACE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193](1)肝硬化程
        4.3.8 随访及TACE间隔期间治疗
        4.3.9 TACE治疗注意点
    4.4 放射治疗
        4.4.1 外放射治疗
        4.4.2 质子束放射疗法与内放射治疗
    4.5 系统抗肿瘤治疗
        4.5.1 一线抗肿瘤治疗
        4.5.2 二线抗肿瘤治疗
        4.5.3 其他治疗
        4.5.3. 1 中国医药学治疗
        4.5.3. 2 抗病毒治疗及其他保肝治疗
        4.5.3. 3 对症支持治疗
    4.6 肝癌自发破裂的治疗
5 声明

(2)BCLC分期B/C期肝癌患者行超期外科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治疗方式及分组标准
    1.4 肝癌诊断及分期标准
    1.5 治疗后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治疗分组与总体生存率
    2.3 单因素分析
    2.4 多因素分析
    2.5 其他
3 讨论
    3.1 样本总体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3.2 未纳入的影响因素讨论
    3.3 总结及展望
    3.4 研究不足
    3.5 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精准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诊疗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材料
        2.1.2.1 收集的病人病史资料内容如下
        2.1.2.2 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情况
        2.2.2 处理方法
        2.2.3 并发症原因、观察指标及方法
        2.2.3.1 短期并发症原因及观察指标效果比较
        2.2.3.2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检验指标的比较
        2.2.3.3 两组手术病人住院情况的比较
        2.2.3.4 长期效果比较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病人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2.3.2 两组手术后短期并发症的比较
        2.3.3 手术住院情况的比较
        2.3.4 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及生存情况比较
    2.4 结果讨论
第三章:结论
    3.1 讨论
    3.2 研究结论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4 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语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外科手术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术前评估
    2.4 手术操作
    2.5 术后管理
    2.6 随访
    2.7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临床病理资料
    3.2 生存资料
    3.3 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3.4 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3.5 与传统分期对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NLC-Ⅰb 期巨大肝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7)肝细胞癌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与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最佳时间间隔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第二部分 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治疗血管周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对比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第三部分 射频消融和外科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对比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第四部分 组氨酸磷酸酶LHP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抑制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外文论文3

(8)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文章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精准肝癌手术中的应用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10)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和标准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2(03)
  • [2]BCLC分期B/C期肝癌患者行超期外科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D]. 王文敏.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D]. 赵亮. 江汉大学, 2021(01)
  • [4]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疗效的meta分析[D]. 张明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外科手术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D]. 陈子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原发性肝癌10 966例外科治疗分析[J]. 夏永祥,张峰,李相成,孔连宝,张慧,李东华,成峰,浦立勇,张传永,钱晓峰,王平,王科,武正山,吕凌,饶建华,吴晓峰,姚爱华,邵文雨,范烨,游伟,戴新征,秦建杰,李梦芸,朱勤,王学浩.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1)
  • [7]肝细胞癌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与对比研究[D]. 冯跃民. 山东大学, 2020(10)
  • [8]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D]. 马宗强. 山东大学, 2020(02)
  • [9]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D]. 牛立鹏.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10]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D]. 陈仲鹏.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