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阮文杰[1](2020)在《县级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党中央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环境政策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具体体现。环境政策从文本转化为现实的重要一环是政策的执行,县级政府是环境政策执行的主要落实主体,政策执行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政策价值的实现程度,也关系到生态环境状况,甚至直接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激发执行主体的执行动力是维持和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动力源泉,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调研归纳总结影响县级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的九大动力因素,包括利益诉求的原动力、价值实现的能动力、职业晋升的驱动力、思想意识的牵引力、上级领导的高压力、制度体制的导向力、环境因素的助推力、执行资源的支撑力、监督管理的约束力。受不同动力因素的影响生成了四大动力机制,利益引导机制、激励机制、支持保障机制、监管机制。通过对河南省D县生态环境分局、环保工作协同部门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县级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存在利益引导机制碎片化、激励机制运行不足、支持保障机制效能不足、监管机制内部失衡问题。正是各种动力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导致环境政策执行难以形成有效的动力支持,政策执行异化现象频发。目前导致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难以引发执行动力的成因有:一是经济发展导向与环境目标之间的矛盾;二是环境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动性与内在激励不足之间的矛盾;三是环境政策目标多样性与执行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四是环境政策执行的严格性与地方执行变通性之间的矛盾;五是环境保护的社会性与政府主导之间的矛盾。要想更好激发环境政策执行动力,实现环境治理成效,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一是整合完善利益引导机制,增强政策执行原动力;二是健全支持保障机制,为政策执行提供支撑力;三是完善环境政策执行激励机制,激发执行主体积极性;四是健全监管机制,规范执行行为。

林其换[2](2019)在《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及其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优秀的要才。但是由于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大学生的就业资源有限,因此,大学生就业状况越来越严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既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同时也符合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具体要求。在此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以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提升策略为目标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并结合相关量表设计出了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认识及创业能力问卷,分别分析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创业能力,在分析创业现状的同时,剖析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薄弱、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环境不健全等。而通过对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得到需要提升的结论。最后从地域环境、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并对如何培养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了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建议,力图从更深层次为提升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缓解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提供思路和着力点。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能力,其发展形势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研究还相对较少,缺少相应的实践活动,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通过查找与分析,本文则在其发展的路径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学校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探索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家庭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体系、创建适合创业的社会环境。

文超[3](2019)在《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共9座城市,将珠三角定位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区域,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示范作用。国家“十三五”规划特别指出支持珠三角地区建设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2015年9月,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目标是把珠三角建设成为我国开放创新先行区、协同创新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由此可知珠三角未来的发展主题将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珠三角不仅拥有齐全的产业配置,更是我国的创新集聚地区,研究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探究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时空效应,对于深入挖掘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内涵,实现珠三角知识、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拟定四大研究目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理论归纳法构建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理论框架,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动态均衡,通过因子分析研究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并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其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通过演化路径研究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阶段并利用DEA-Malmquist方法评价各阶段演化绩效,最后总结归纳研究结论并展望未来发展。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构建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理论框架。根据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文献梳理,将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诠释为通过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转化改变原有生产函数以获得产业结构朝更优要素搭配、先进制造工艺和更高生产效率发展的过程。深究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内在逻辑,发掘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具有清晰的“关系逻辑——影响逻辑——动力逻辑——演化逻辑”逻辑脉络,据此搭建“相关关系——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演化阶段”的研究框架,结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相关关系-均衡状态-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演化路径-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第二,分析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长期动态均衡关系。通过回顾珠三角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历史及现状,发现它们都经历了起步、成长、成熟和变革四大时期,整体而言前期呈现为产业升级带动技术创新发展,近年来转变为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探究其发展趋势,发现珠三角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珠三角技术创新效率变动是产业升级效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产业升级效率变动不是技术创新效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运用脉冲响应函数诊断,发现珠三角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产业升级有着显着持续的同步脉冲影响,在冲击发生后的4年内影响效果显着,而后影响逐年衰退,到第8年后影响效果微乎其微。同时,方差分解反应影响程度完全互补,产业升级对自身影响程度随着时间推移有衰减趋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稳定在54:46的影响效果,可见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判断珠三角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一个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协整关系,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发现珠三角技术创新指数上升1%将会促进产业升级指数上升0.0568%。综合运用多种权重预测方法,发现在现有技术引进和产业调整基础上,未来珠三角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将会加速发展,经过预测发现珠三角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进一步耦合,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及影响效果将进一步深化。第三,分析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作用机制。技术创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等诸多方面不断改变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供给侧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创造、技术创新等,需求侧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技术创新通过以上因素影响着产业升级。基于这些因素,选取适当变量,构建面板模型,比较发现随机效应模型解释能力更优,回归结果显示珠三角各市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有显着促进作用,且技术创新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产业升级指数提高0.0045个百分点。考虑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具有空间相关性,对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发现珠三角各市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水平基本可以匹配对应,技术创新能力高的地区其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技术创新能力低的地区其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历年珠三角各市创新产品产值和产业升级指数基本都是以广深为核心,“广州-深圳”为轴带,带动两翼地区协同发展。从空间视角看,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其空间滞后系数为0.1915,在5%水平下显着,说明表现为广深周边的城市普遍水平较高,远离广深的城市水平相对落后;从时间视角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朝着区域集中化和职能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技术创新收敛于深圳市,产业升级收敛于广州市。多维空间视角下,地理距离是影响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最显着的因素,随着地理距离的增长,技术传播和产业转移的阻碍作用将成几何倍速的增加,影响效果第二的距离因素是经济距离,技术距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果则相对较小。第四,评价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绩效。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创新阶段、驱动产业阶段和经济增长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实现着生产要素的转化、生产方式的转化、生产成果的转化,它们共同组成了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体系。时间视角上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综合绩效发展趋势经历了平稳发展到波动震荡再到稳步提高的过程,中间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和自身产业调整,全要素生产率震荡下降,但伴随自主创新体系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完毕,其生产效率在更高水平上稳步上升,经济效益再度显现,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空间视角上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城市是深圳,并以广深为“双核驱动”,广深佛为核心发展圈,带动两翼惠州和江门一同发展,形成“一轴两翼”的发展格局。整体而言,珠三角整体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都在有效边界上,这是珠三角坚持技术创新并形成完整产业体系的成果,受广深创新带动珠三角整体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正逐年提高,且年均增速达到1.3%。未来应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产业升级速率,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产业经济发展,争取早日形成高技术、高水平、高质量、稳定持久的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运行体系。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结合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创新的提出了“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根据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逻辑脉络,构建以“关系逻辑——影响逻辑——动力逻辑——演化逻辑”为主线的研究脉络,进而扩展成为“相关关系-均衡状态-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演化路径-绩效评价”的研究框架,充实以理论基础,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多维度空间计量方法审视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空间传导机制。基于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空间格局和外溢特征,分别从空间临近传导、地理距离传导、经济距离传导和技术距离传导四个传导路径,进行各传导路径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论分析,同时构建多维度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判断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主要空间传导路径和作用机理。

黄智悦[4](2019)在《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利益分享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它是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分享的基础上促使经营者勤恳尽职地为公司长久的发展而服务的一种激励机制。企业在其自身生产、运营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中会采取不同的利益分享机制,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利益分享机制进行研究就具有现实的意义。国内成功运用利益分享机制的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公司)当属其中的典范,本文总结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企业在日后施行利益分享机制时提供可借鉴之处。本文以华为公司的利益分享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华为公司的利益分享机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指出了华为公司的研究背景,针对不同时期企业的需求,完善现有的利益分享机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以及指出针对该问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接着,通过分析利益分享机制与公司绩效、公司发展以及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关系,指出现阶段利益分享机制所存在的局限性;对利益分享机制的影响因素、实施结果与实施风险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进一步强调了人力资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双因素理论等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华为公司的介绍以及对其发展过程与发展能力进行分析,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益分享机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指出了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具有执行力、共享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特点,并进一步表明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通过对传统的利益分享机制的缺点进行定性分析,强调了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优点,指出华为取得成功是因为实行了利益分享机制,并从股权激励、薪酬激励与文化激励等角度对利益分享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华为公司的股权激励给公司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大于薪酬激励与文化激励这一结论,其目的在于表明,有着极高深度和广度的利益分享机制是确保公司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准备实施或者正在实施利益分享制度的企业提供了参考价值;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蔡树堂[5](2019)在《企业成长动力机制:一个新的分析模型》文中提出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动力机制是企业成长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学界对企业成长的动因和动力不分,致使有关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还未被系统地揭示出来。本文在界定企业成长的动因与动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揭示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进而构建出一个新的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系统模型。

吴福平[6](2018)在《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自由和自由意志,同时必须要有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和能力。批判和反思可以为自由意志筑起一道“防火墙”,可以防止自由意志溢出现实世界或者是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之外,进而失去交往的合理性和行动的合理化。这也正是本研究以自由意志(求善)、反思(求真)和批判(求美)作为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化原动力的根本原因。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唯有马克思主义在对古典哲学和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让“自由”进入了有血有肉的人的历史的实践长河,也让我们认清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对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文化观表明,共产主义社会昭示的真、善、美的理想是真正的、内容意义上的文化原动力。在此基础上,首先是致力于以自由意志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为两翼的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其次,构建了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模型图,试图揭示文化原动力的核心要素:自由意志、批判和反思在“超”(S)文化态”、“合”(I)文化态、“和”(H)文化态、“纯”(P)文化态等四种“文化形态”,以及在学习力、革新力、凝聚力、传播力等四种文化软实力中的传导机制和基本规律,揭示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的传播路径和作用机理;其三,运用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模型,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与老子“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动力的分析,试图进一步奠定国家文化动力分析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同时,对以基督新教为核心的美国多元文化动力、以“理性”铸就“辉煌”的德意志精神文化动力、以“大和”精神为核心的日本文化动力以及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动力的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传播路径展开了深入剖析和探索性案例研究。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扬长避短,吸收一些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明成果,丰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我国当前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学理基础和文化支持。

唐艺[7](2017)在《设计的“原动力”研究》文中提出设计学研究本身就是个交叉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诸多学科知识都会与设计学产生交叉从而形成影响,就像人类思维进行设计创意时通常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聚集,那些似乎带有偶然性的巧合成分最终成为了设计的主流,这些看似“偶然的巧合”有些来源于自然,有些来源于人类的本性,有些来源于科学,有些来源于我们未知的领域。设计学在社会创新驱动的需要中也逐步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设计学科发展的几十年间,我们已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了“创新设计”的价值,了解到对当代设计学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诸多观念,都不是直接来自设计领域,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只有超脱于物象之外,才更加能得到其精髓。通过对“设计原动力”的研究,较为全面的分析设计的“原发动力”,厘清为何而设计的问题。试图探讨“设计原动力”的理论系统,从学理层面、逻辑层面构建起理论框架,并在方法层面构建设计的实现路径,用开放性的方式把设计触角伸向各个学科,围绕人性最初的欲望驱动去思考未来,提出把对设计中的“原动力”研究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研究方法。通过对动力学、心理学、设计学、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对“设计原动力”系统研究,希望把“设计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往前推进一步,为今后系统研究“设计动力学”打下基础。

董洁林,陈娟[8](2015)在《互联网时代制造商如何重塑与用户的关系——基于小米商业模式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在今天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下,消费电子制造业与用户的关系呈现什么新特征?本文通过对快速成长的智能手机公司小米的商业模式研究发现,"用户全面参与"是其亮点:1)在价值主张上,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具有参与企业运作的动机和能力,是公司可利用的资源,用户既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力也是原动力;2)在价值创造环节,采用"无缝开放式创新"模式,卷入大量用户参与研发全过程,在增加用户满足感的同时降低了公司价值创造的成本;3)在营销、销售和服务等价值传递环节利用用户的能量迅速放大公司和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4)公司扁平的组织结构、边缘中心化的动态管理策略,特别是粉丝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是其高效运作的保障;5)在价值捕获环节采用了错位盈利模式,用高性价比产品迅速占有市场的同时实现盈利。本案例展示的"用户全面参与"商业模式丰富了企业和用户互动机理研究,对制造业有示范作用。

涂德虎,张旭东[9](2015)在《KSAIBs与大学生创业的原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者能否实施创业行动(Behavior)的关键在于其自身创业原动力的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s)要素与创业者身上储备的KSAs要素所起到的中介作用,文章将以KSAIBs为基础,论述大学生创业原动力的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s)要素在大学生创业行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并提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学生创业原动力的开发与教育,增强学生实施创业的动力,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水平。

李兴旺,郭毅[10](2014)在《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模型构建——基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分析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群政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P-F-E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对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集群政策对集群成长关键因素具有显着影响作用,集群成长关键因素对集群绩效具有显着影响作用,集群成长关键因素在集群政策和集群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县级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1)政策执行研究
        (2)环境政策执行研究
        (3)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研究
        2.国内研究综述
        (1)政策执行研究
        (2)环境政策执行研究
        (3)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
        1.研究方法
        2.理论工具
    (四)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难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二、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基本概念及分析框架
    (一)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基本概念
        1.环境政策概念
        2.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概念
        3.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特点
    (二)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分析框架
        1.环境政策执行动力要素分析
        2.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框架体系
三、河南省D县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现状
    (一)河南省D县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描述
    (二)河南省D县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主要成效
        1.利益诉求引导有效
        2.执行主体积极性不断增强
        3.支持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4.监管方式愈加多样化
    (三)河南省D县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
        1.利益引导机制碎片化
        2.激励机制运行不畅
        3.支持保障机制效能不足
        4.监管机制内部失衡
四、当前影响县级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导向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矛盾
        1.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型政府仍是县级政府的重要定位
        2.追求政治利益的晋升锦标赛的刺激与诱导
    (二)环境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动性与内在激励不足之间的矛盾
        1.上级部门的层层加压抑制了执行主体的能动性
        2.激励机制不健全阻碍工作内驱力释放
    (三)环境政策目标多样性与执行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
        1.县级政府环境保护任务繁重,执行压力大
        2.执行资源严重缺乏,支持保障力度不够
    (四)环境政策执行的严格性与地方执行变通性之间的矛盾
        1.制度体制性障碍造成政策执行困境
        2.部分监管主体缺位弱化环境规制效力
        3.执行人员的自利性引发“变通性”执行
    (五)环境保护的全社会性与政府主导之间的矛盾
        1.政府主导仍是环保工作开展的主要推动力
        2.环境保护社会力量孱弱
五、县级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完善路径
    (一)整合完善利益引导机制,增强政策执行原动力
        1.推动政府由发展型政府向监管型政府转型
        2.强化“环境保护”在晋升锦标赛中的地位
        3.以共同利益引导相关执行主体自发实现公共利益
    (二)完善环境政策执行激励机制,激发执行主体积极性
        1.完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激发执行内生动力
        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评定工作绩效
        3.完善干部晋升渠道,调动执行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健全支持保障机制,为政策执行提供支撑力
        1.完善环境问责追责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减缓执行压力
        2.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为环境政策执行提供资源支持
        3.推进环境治理的技术创新,降低环境政策执行与监督成本
        4.加大对执行人员的培训教育,建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
    (四)健全监管机制,规范执行行为
        1.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垂直管理改革
        2.平衡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力量,确保各司其职
        3.创新监管方式,有效规范执行主体的自利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及其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创业概念及过程研究
        1.2.2 创业能力及提升研究
        1.2.3 大学生创业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基础
        2.1.1 大学生创业
        2.1.2 创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3.1 社会网络理论
        2.3.2 自我效能感理论
        2.3.3 素质模型理论
        2.3.4 管理者胜任力理论
第3章 海南省民办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3.1 海南民办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简介
    3.2 海南省的创业环境分析
        3.2.1 经济环境
        3.2.2 政治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科技环境
    3.3 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创业认识的调查研究
        3.3.1 问卷调查过程
        3.3.2 问卷调查结果
    3.4 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3.4.1 对创业认识层次不齐
        3.4.2 高校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实践缺乏
        3.4.3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欠缺
    3.5 海南民办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成因
        3.5.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薄弱
        3.5.2 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3.5.3 创新创业教育与环境不健全
第4章 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4.1 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识别
    4.2 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
        4.2.1 问卷设计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4.2.4 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总结
    4.3 影响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
        4.3.1 海南地域环境因素对创业能力的影响
        4.3.2 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因素
        4.3.3 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家庭因素
        4.3.4 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自我因素
第5章 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5.1 学校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
    5.2 探索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家庭教育作用
    5.3 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5.4 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体系
    5.5 创建适合创业的社会环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海南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
附录二 :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问卷

(3)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
    2.1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2.1.1 技术创新
        2.1.2 产业升级
        2.1.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关关系
    2.2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作用机制
        2.2.1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展模式
        2.2.2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路径
        2.2.3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动力机制
        2.2.4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绩效评价
    2.3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空间效应
        2.3.1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空间外溢作用
        2.3.2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空间传导机制
        2.3.3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空间作用效果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理论基础
    3.1 相关理论及范畴
        3.1.1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及范畴
        3.1.2 产业升级相关理论及范畴
        3.1.3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相关理论及范畴
    3.2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理论框架
        3.2.1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逻辑框架
        3.2.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关关系
        3.2.3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影响因素
        3.2.4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作用路径
        3.2.5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阶段
    3.3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时空效应
        3.3.1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时间效应
        3.3.2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空间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动态均衡分析
    4.1 珠三角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历程及特征
        4.1.1 珠三角技术创新发展历程及特征
        4.1.2 珠三角产业升级发展历程及特征
    4.2 珠三角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作用关系分析
        4.2.1 理论分析
        4.2.2 实证分析
    4.3 珠三角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动态关系分析
        4.3.1 因果关系分析
        4.3.2 动态过程分析
        4.3.3 影响程度分析
    4.4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长期均衡分析
        4.4.1 均衡关系分析
        4.4.2 均衡效果分析
        4.4.3 发展趋势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作用机制分析
    5.1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5.1.1 供给侧方面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5.1.2 需求侧方面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5.1.3 空间效应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5.2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影响效果分析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5.2.2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5.2.3 模型估计与检验
        5.2.4 回归结果分析
    5.3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空间特征分析
        5.3.1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空间分布
        5.3.2 全域空间自相关
        5.3.3 局域空间自相关
        5.3.4 珠三角产业升级空间收敛性
    5.4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空间传导分析
        5.4.1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多维空间传导作用机理
        5.4.2 多维临近空间面板模型构建
        5.4.3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与检验
        5.4.4 多维度空间面板模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绩效分析
    6.1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阶段分析
        6.1.1 传统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阶段
        6.1.2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阶段
        6.1.3 绩效评价方法
        6.1.4 指标体系构建
    6.2 珠三角技术创新阶段演化绩效分析
        6.2.1 珠三角技术创新阶段基本情况
        6.2.2 珠三角技术创新阶段绩效发展趋势
        6.2.3 珠三角技术创新阶段绩效空间格局
    6.3 珠三角产业升级阶段演化绩效分析
        6.3.1 珠三角产业升级阶段基本情况
        6.3.2 珠三角产业升级阶段绩效发展趋势
        6.3.3 珠三角产业升级阶段绩效空间格局
    6.4 珠三角经济增长阶段演化绩效分析
        6.4.1 珠三角经济增长阶段基本情况
        6.4.2 珠三角经济增长阶段绩效发展趋势
        6.4.3 珠三角经济增长阶段绩效空间格局
    6.5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综合演化绩效分析
        6.5.1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绩效体系构建
        6.5.2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绩效发展趋势
        6.5.3 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演化绩效空间格局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利益分享机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1.2.2 利益分享机制与公司发展的关系
        1.2.3 利益分享机制与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关系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利益分享机制的概述
        2.1.1 利益的概念
        2.1.2 利益分享机制的概念
        2.1.3 利益分享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2.1.4 利益分享机制的实施结果分析
        2.1.5 利益分享机制的实施风险分析
    2.2 利益分享机制的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双因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现状分析
    3.1 华为公司简介及利益分享机制概况
        3.1.1 华为公司简介
        3.1.2 华为公司治理结构
        3.1.3 华为公司发展的能力分析
        3.1.4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概况
    3.2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主要特点
        3.2.1 利益分享制度的执行力度强
        3.2.2 利益分享机制具有共享性
        3.2.3 利益分享机制有较强的适应性
    3.3 华为利益分享机制存在的问题
        3.3.1 “以人为本”意识薄弱
        3.3.2 忽视薪酬激励的长期作用
        3.3.3 精神激励略显乏力
        3.3.4 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4.1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定性分析
        4.1.1 传统利益分享机制的缺点分析
        4.1.2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优点分析
    4.2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定量分析
        4.2.1 假设的提出
        4.2.2 模型的构建
        4.2.3 数据来源
        4.2.4 实证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建议与启示
    5.1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效果
        5.1.1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原”动力
        5.1.2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保护了人才资源
        5.1.3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是企业科研创新的催化剂
        5.1.4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促进了企业的高速发展
    5.2 完善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建议
        5.2.1 进一步强化股权激励
        5.2.2 加强薪酬激励的长期作用
        5.2.3 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
        5.2.4 推崇个性化发展
    5.3 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启示
        5.3.1 协调经理人与股东的利益冲突
        5.3.2 劳资联合走向共同富裕
        5.3.3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5.3.4 建立与完善企业的激励体系
        5.3.5 要综合员工的经济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企业成长动力机制:一个新的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企业成长中的利益相关主体分析与企业成长的动力源
    2.1 企业成长中的相关单个主体与单个动力源
        2.1.1 企业资本金投入者。
        2.1.2 企业管理者和员工。
        2.1.3 顾客。
        2.1.4 竞争者。
        2.1.5 政府。
    2.2 企业成长的组合动力源, 也是企业成长的直接动力
        2.2.1 企业成长的技术 (创新) 系统。
        2.2.2 企业成长的文化系统。
        2.2.3 企业成长的能力系统。
        2.2.4 企业成长的动态学习系统。
3 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一个系统分析模型
    3.1 股东通过技术、能力和文化推动企业成长
    3.2 管理者通过技术、能力和文化推动企业成长
    3.3 员工通过技术、能力和文化推动企业成长
    3.4 企业成长反作用于股东、管理者、员工
    3.5 企业成长反作用于技术、能力、文化
    3.6 动态学习推动技术、能力和文化的变革
4 结语

(6)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文化长征:一种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化和文化动力的内涵
        1.2.1.1 文化的内涵
        1.2.1.2 文化动力的内涵
        1.2.2 文化动力研究的基本路径
        1.2.2.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研究路径
        1.2.2.2 结构主义和历史主义研究路径
        1.2.3 文化动力研究的学科视野
        1.2.3.1 经济学视角
        1.2.3.2 社会学视角
        1.2.3.3 政治学视角
        1.2.3.4 人类学视角
        1.2.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1.1 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研究
        1.3.1.2 文化动力的功能性研究
        1.3.1.3 文化动力的规律性研究
        1.3.1.4 多国视角下的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研究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4.1 研究的重点
        1.3.4.2 研究的难点
        1.3.4.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化动力研究:哲学基础与可能路径
    2.1 “'零'存在机制”及其存在论意义
        2.1.1 中西哲学中的“差别-联系”论
        2.1.2 “'零'存在机制”的哲学基础和数理内涵
    2.2 中西哲学中的“一”及“同一”
        2.2.1 从老子的“抱一为天下式”到西方的“同一”哲学
        2.2.2 “同一”哲学与西方理性精神的四次飞跃
        2.2.3 “同一”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四度提升
    2.3 虚数I与-I及老子的“道”
        2.3.1 群论的哲学内涵:多等于多,多即是一,一即是零
        2.3.2 虚数i与-i及《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新解
    2.4 老子的“三”及“势成之”
        2.4.1 老子“三”的形式意义
        2.4.2 老子的“三”的内容意义
        2.4.3 老子的“三”和“势”
    2.5 基于“'零'进制”的“易图”推演
        2.5.1 “'零'进制”的基本内涵
        2.5.2 基于“'零'进制”的河图、洛书、五行及其生克解读
        2.5.3 基于“'零'进制”的周敦颐《太极图说》解读
    2.6 本章小结
3 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
    3.1 文化原动力核心要素及其哲学基础
        3.1.1 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自由意志”
        3.1.2 黑格尔“对事物作思维着的考察”———“反思”
        3.1.3 哈贝马斯“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可批判性”
    3.2 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及其意义阐释
        3.2.1 以自由意志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为两翼的文化原动力模型构建
        3.2.2 文化原动力模型意义阐释
    3.3 本章小结
4 文化暴动力传导机制模型构建
    4.1 文化的实践性定义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4.1.1 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文化的实践性定义和文化动力分类
        4.1.2 文化实践性定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4.1.3 文化动力功能的“具体普遍形式”:文化价值与文化效用价值
        4.1.4 社会“异质性互动”与文化“公地悲剧”
    4.2 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路径及模型构建
        4.2.1 文化流变的四种形态
        4.2.2 基于两个对立价值维度的文化软实力新型分类
        4.2.3 以自由意志为核心,以批判和反思为两翼的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理想国”与“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原动力及传导机制分析
    5.1 柏拉图“理想国”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5.1.1 “理想国”文化原动力分析:哲人王是否可以承担起治理城邦的重任
        5.1.2 理想国”文化软实力分析:“哲人王”治下的“理想国”是否“理想”
        5.1.3 《理想国》“五种政制”文化形态分析:五种政制流变的内在必然性
    5.2 老子“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原动力传机制分析
        5.2.1 老子为什么不推出“哲人王”来治理“小国寡民”社会
        5.2.2 “小国寡民”社会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美国、德国、日本文化原动力及传导机制分析
    6.1 以基督新教为核心的美国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6.1.1 美国文化原动力的建构与解构
        6.1.2 “财富供养自由”:美国文化形态分析
        6.1.3 “使人成其为人”:美国文化软实力分析
    6.2 以“理性”铸就“辉煌”的德国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6.2.1 “理性”的建构与解构:德国文化原动力分析
        6.2.2 纳粹帝国产生的文化根源:德国文化形态分析
        6.2.3 “理性”何以铸造辉煌:德国文化软实力分析
    6.3 以“大和”精神为核心的日本文化原动力传导机制分析
        6.3.1 “大和”不“和”:日本文化原动力分析
        6.3.2 军国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日本文化形态分析
        6.3.3 “内外有别”的“大和式”思维:日本文化软实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原动力及传导机制分析
    7.1 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原动力分析
    7.2 新中国以来国家文化形态分析
        7.2.1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种典型的“纯”文化态
        7.2.2 邓小平时期:一种高活力、高风险的“超”文化态
        7.2.3 江泽民、胡锦涛时代:成功进入了“合”文化态
        7.2.4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打造出和谐有序、稳中求进的“和”文化态
    7.3 新中国文化软实力分析
        7.3.1 “内敛-认异”的学习力
        7.3.2 “外张-认异”的革新力
        7.3.3 “内敛-认同”的凝聚力
        7.3.4 “外张-认同”的传播力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文化是否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主要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设计的“原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项研究的目的
    2. 前人的工作
        2.1 本体论视域下的动力理论
        2.2 方法论视域下的动力理论
    3. 理论分析
        3.1 非线性动力
        3.2 空气动力
        3.3 结构动力
        3.4 系统动力
    4. 研究现状综述
    5.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6.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7.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西方关于“动力”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动力理论
        1. 过程动力理论
        2. 行为动力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力”观念
        1. 佛道理论中的“动力”观
        2. 中医学中的“动通”原理
        3. 风水学中的“顺乘生气”法则
        4. 中国书画中的“生命”意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设计“原动力”理论研究
    第一节 设计“原动力”的概念界定
        1.“动力”的概念
        2. 原动力的提出
        3. 设计原动力的界定
    第二节 基于哲学的辩证动力
        1. 理性知觉动力
        2. 非理性直觉动力
    第三节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价值动力
        1. 生理需求动力
        2. 心理需求动力
    第四节 基于艺术学的视觉动力
        1. 形态动力
        2. 审美动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计原动力的思维方式研究
    第一节 设计思维中的动力方式
        1. 以“解决问题”为本的设计动力方式
        2. 以“创新生活”为本的设计动力方式
    第二节 设计思维中的动力系统
        1. 信息动力系统
        2. 服务动力系统
        3. 体验动力系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原动力的路径方法研究
    第一节 设计原动力的驱动因素
        1. 设计原动力的规律
        2. 设计原动力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 设计原动力的实现方法
        1. 设立新的目标
        2. 整合新的资源
        3. 采用新的手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原动力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基于“解决问题”的设计原动力研究
        1. 人类本能性问题引发的设计动力
        2. 生活原发性引发问题引发的设计动力
        3. 系统服务性问题引发的设计动力
    第二节 基于“品质提升”的设计原动力研究
        1. 情感愉悦体验引发的设计动力
        2. 新科技新材料引发的设计动力
        3. 创新生活方式引发的设计动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后记

(8)互联网时代制造商如何重塑与用户的关系——基于小米商业模式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一)商业模式
    (二)企业与用户互动
二、研究方法
三、案例研究和发现
    (一)创业机会选择和价值主张
    (二)价值创造
    (三)价值传递
        1.营销
        2.销售
    (四)组织管理
    (五)价值捕获
    (六)小米商业模式总结
四、讨论和结论

(9)KSAIBs与大学生创业的原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创业 KSAIBs 的概述
    ( 一) 创业者———狄先生: 从中学校长到企业家
    ( 二) 创业者———计同学: 从大学生创业到企业家
    ( 三) 创业者———陈同学: 在校大学生创业到企业家
二、基于 KSAIBs 的大学生创业原动力分析
    ( 一) 大学生创业原动力的内容分析
    ( 二) 大学生创业原动力与 KSAs 关系
    ( 三) 大学生创业原动力与创业行为的关系
三、在 KSAIBs 中如何增强中介变量( Intervening Variables) 要素对创业原动力作用
    ( 一) 增 强 中 介 变 量 ( Intervening Variables) 要 素 对KSAs 要素的作用
    ( 二) 增强中介变量( Intervening Variables) 要素对创业行为( Behavior) 的作用

(10)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模型构建——基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概念模型的构建及研究假设
    (一)集群成长的动力与阻力因素分析
    (二)支持集群成长的政策分析
    (三)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P-F-E模型和量化概念模型
    (四)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
        1.问卷发放与统计方法
        2.信度和效度分析
    (二)假设检验
        1.集群政策与集群成长关键因素之间关系假设检验(H1假设检验)
        2.集群成长关键因素与集群绩效之间关系假设检验(H2假设检验)
        3.集群成长关键因素中介效应假设检验(H3假设检验)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P-F-E模型构建整体成立,并需要完善
        2.集群集聚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及其配置的关键政策
        3.集群竞合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及其配置的关键政策
        4.集群开放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及其配置的关键政策
        5.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及其配置的关键政策
    (二)启示
    (三)未来研究方向

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县级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动力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D]. 阮文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2]海南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及其提升研究[D]. 林其换.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7)
  • [3]珠三角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研究[D]. 文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4]华为公司利益分享机制的有效性研究[D]. 黄智悦.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5]企业成长动力机制:一个新的分析模型[J]. 蔡树堂. 创新科技, 2019(01)
  • [6]文化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 吴福平. 浙江大学, 2018(12)
  • [7]设计的“原动力”研究[D]. 唐艺.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5)
  • [8]互联网时代制造商如何重塑与用户的关系——基于小米商业模式的案例研究[J]. 董洁林,陈娟. 中国软科学, 2015(08)
  • [9]KSAIBs与大学生创业的原动力分析[J]. 涂德虎,张旭东. 继续教育研究, 2015(08)
  • [10]产业集群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模型构建——基于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 李兴旺,郭毅. 财经问题研究, 2014(03)

标签:;  ;  ;  ;  ;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