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渠道防渗与防护新技术方案研究

大型渠道防渗与防护新技术方案研究

一、大型渠道防渗与防护新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关炜[1](2022)在《南水北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就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安排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课题。介绍了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成果并做出了展望。通过分析研究各课题的成果报告及其部分文献资料,梳理总结与提炼了在工程设计与施工、设备与材料、水资源配置与输水调度、管理与安全运行、风险管理与病害防治、水质安全及影响评估等方面获得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随着一期工程建成运行,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又相继出现,为此提出仍需从工程运行安全检测、水资源集约节约、提高工程综合效益等方面继续开展相关攻关研究。

张星辰[2](2021)在《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针对黄土高原及广大无砂石料地区工程建设面临的砂石料开采环境成本高、弃土弃渣难以利用且传统土壤固化材料固土性能亟待提升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同时减少因开山取石、挖河淘沙等对环境的危害,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土壤固化剂N-MBER。通过室内力学试验与野外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观测手段,明晰了纳米土壤固化剂性能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压缩本构关系及模型方程,构建了基于土壤惰性矿物激活与离子再造的纳米固化剂固土理论,研发了新型纳米固化剂材料及土体重构技术在不同坡沟生态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为纳米土壤固化剂的深入研发及在无砂石料地区的应用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纳米材料对土壤固化剂的性能影响及N-MBER纳米固化剂开发。针对土壤固化剂在强度和耐久性等方面的缺陷及纳米材料的性能优势,通过分析纳米改性后的土壤固化剂强度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微观颗粒形态,探讨了不同纳米二氧化硅掺量和养护龄期下的纳米固化剂、普通固化剂及P.O.32.5水泥的胶砂强度提升规律,建立了纳米改性固化剂胶砂抗压强度与掺量和龄期的复合幂指函数模型,明确了纳米固化剂在微观几何形态上对土体颗粒界面的胶凝机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土壤固化剂N-MBER,其配方优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掺量为2.5%。胶砂试验结果表明该掺量下的纳米固化剂强度较普通固化剂可提升15%以上,较P.O.32.5水泥可提升约50%。2、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纳米固化剂的掺量和龄期与固化土的力学性能显着相关,其中掺量与纳米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在力学性能方面,纳米固化土各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较普通固化土和P.O.32.5水泥土可提升10%~30%;在微观界面结构方面,通过对比纳米固化土、普通固化土及水泥土的吸水率、干密度和颗粒形态随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和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纳米固化剂加固后的土体在微观界面结构及宏观力学性能方面的演变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纳米固化土在受力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提供了基础。3、建立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受压条件下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分析典型纳米固化土构件单轴压缩破坏过程,明晰了纳米固化土受力变形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材料内部孔隙闭合阶段,峰值应力前的线弹性变形阶段和峰值应力过后的材料破型阶段;通过模型筛选和参数计算,提出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压缩应力-应变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固化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材料在单轴压缩受力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上述结果为定量计算纳米固化土在一维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提供了依据,为研究纳米固化土各向异性多轴受力本构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4、构建了基于惰性矿物激活与离子再造的纳米固化剂固土理论。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在固化剂水化过程中对其水化活性及离子组成和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能利用其火山灰催化活性强,颗粒小且流动性高等特点,通过激活土壤惰性矿物和化学离子再造,强化网状胶结,使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无分散,相界面紧密接触。同时能激发土体铝酸盐矿物潜在的活性,在相界面和土体单元内部形成牢固的多晶粘土聚集体,从而改善土体颗粒相界面接触的本质,产生较高的强度和水稳定性。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在早期水化过程中对氢氧化钙晶体的细化率可达50%以上,纳米固化剂对土壤胶体中不同形状的水化硅酸钙凝胶数量提升可达30%。通过上述研究构建了纳米固化剂加固土的基本理论,即“基于土壤惰性矿物活性再生与离子再造的相界面重构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可为纳米固化剂的进一步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5、提出了纳米固化剂在典型工程中的施工技术。本研究在团队研发的土壤固化剂成果基础上,利用开发的纳米固化剂及其土体重构技术在不同土质地区进行了典型工程的实践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纳米固化土材料修建的工程比同等成本下的水泥土工程强度提升20%以上;在同等工程强度条件下,采用纳米固化土的修建成本可节省30%以上;纳米固化土的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且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可以作为主体工程修建淤地坝拦挡墙、道路、蓄水池等设施,同时兼顾节约成本和环境保护。修建的纳米固化土工程及设施对生产建设和生态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黄土高原等缺砂少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陈晖[3](2021)在《如皋市九华镇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标准农田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农田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水资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本文对如皋市九华镇地区高标准农田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该地区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高标准农田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一是目前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心在节水高效,生态效益关注不足;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农田排水无法得到有效管理,造成水资源浪费及较为严重的农田面源污染。基于以上两点,提出建立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的基本思路。(2)以如皋市九华镇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建立了 4种生态型灌排模式,包括“明渠+明沟”模式、“管道+明沟”模式、“明渠+暗管”模式、“管道+暗管”模式。根据九华镇地区河沟分布密集的特点,各方案均做到内外分开,充分利用灌溉回归水,减少了农田面源污染。根据九华镇实际情况,分别出提出了生态渠道构建方案、田间生态拦截沟建设方案及生态河道建设方案。(3)选择九华镇典型田块,分别对各生态型高标农田建设模式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型“明渠+明沟”和生态型“管道+明沟”建设方案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生态型“管道+明沟”和生态型“管道+暗管”建设方案具有较高的节水、节地及省工效益,生态型“明渠+明沟”建设方案造价相对较低,同时兼具生态效益,可以用于经济欠发达并且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丁相锋[4](2020)在《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渭河下游,是以渭河为水源的大型多级电力排灌泵站工程,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交口抽渭灌区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灌区输配水系统中部分渠道衬砌大面积破损、滑落,淤积严重,输水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输配水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完善、标准不统一,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均比较滞后,这些问题造成了灌区供水保障程度不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盐碱化未得到有效控制,亟需结合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灌区建设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总结灌区节水改造已实施项目的成效与经验,采用系统调查和实例分析的技术研究方法,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灌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灌区输配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研究,从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节水潜能分析,加快交口抽渭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推进,实施输配水系统优化,水资源条件满足,技术条件可行,能较好的改善、恢复灌溉面积,减少耕地的盐碱化,改善中低产田,提高灌区农业总产值。(2)对灌区输配水系统渠道断面优化计算得出,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对高挖方渠道来说,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具有渠道抵抗外力条件较好,整体性较强、承载力较高,防渗效果佳,管理维护费用较低的优点,明显优于浆砌石衬砌结构的弧脚梯形断面和浆砌石挡土墙结构“U”型过水断面。(3)对灌区输配水系统管理现状调查及现代化管理需求分析知,充分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完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有效的通过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4)根据灌溉经济效益、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管理效益等方面对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工程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知,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对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杨建辉[5](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许桂媛[6](2018)在《浑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设计》文中指出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就是国家的根本,我们必须要保证粮食的充足。在我国大部分粮食来源于农业灌区,农业灌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本论文研究区浑沙灌区是辽宁省的大型灌区,运行时间较长,渠道渗漏、建筑物破损等问题不断出现,急需改造来缓解灌区内的矛盾问题。浑沙灌区在此次改造中还需改进现在的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自动化范围,使得灌区管理手段实现自动化、现代化。浑沙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信息化工程主要内容包括:(1)渠道工程:渠道防渗衬砌58469m。(2)建筑物工程:渡槽改造2座;渠道引蓄水建筑物27座;农桥工程43座。(3)信息化工程:中心监测站一处,主要渠道的水情监测系统7套,典型地块的一体化墒情仪2套。预计工程设计实施后,恢复灌溉水田面积1.0万亩,改善水田灌溉面积7.8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55.7万kg,新增农业产值4102.1万元。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8.16%,大于8%;经济净现值为6943.22万元,大于0;效益费用比为1.88,大于1。从结果可以看出,浑沙灌区节水改造信息化工程在国民经济评价中,其评价指标较好,工程是合理可行的。浑沙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信息化设计主要解决渠道渗漏、破损渠系建筑物维修改建、排干清淤和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等问题。会极大地改善输水条件,更方便控制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成果。本论文从浑沙灌区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并针对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日益推进,提出了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为今后灌区管理手段实现自动化、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7](2012)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东平湖—济南段输水工程(济平干渠工程)》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东平湖—济南段输水工程(济平干渠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南水北调先期开工建设的单项工程。本文在简要介绍工程概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本工程的突出特点和在工程设计中采,用的渠道三维动态优化设计与土石方优化调配,渠道"四防"衬砌新型结构和高性能混凝土新技术、渠道高(陡)边坡加固、生态修复、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设备与成型等新技术,并概括总结了本工程的先进性、创新性和主要技术成果,以及工程运行的效果、效益等。可供我国同类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予以参考或借鉴。

罗辉,曲卓杰,张晶,李永顺,宗理华,桑国庆[8](2009)在《大型渠道设计与施工新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紧密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设计与施工实践,通过理论研究、模型试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在渠道边坡优化、边坡稳定、新型材料、机械化衬砌、混凝土衬砌无损检测、高性能混凝土、清污技术、生态修复和土石方平衡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目前大量研究成果已成功运用到工程建设中,节省了大量资金,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有效推进了我国水利行业科学技术进步。

顾斌杰[9](2006)在《生态型灌区构建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灌区在我国农业和生活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把传统型灌区建设成为生态型灌区,能更好地协调灌区的水资源配置,实现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灌区建设的主要方向。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灌区建设、研究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灌区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科学界定了生态型灌区的概念,概述了生态灌区构建的基本原理。 根据生态型灌区的构建原则,本文从灌排系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灌区景观布局、沟渠空间形态构建、沟渠断面形式构建、沟渠防渗技术及生态化形式、沟渠生态护坡形式以及灌区调蓄塘库形态构建等方面对生态型灌区的构建模式进行了探讨。 在分析国内外生态型沟渠河道建设技术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灌区特点的生态型沟渠河道技术体系,对灌区生态型沟渠河道基本的形式、技术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为生态型灌区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野外调查、现场观测和室内检测等手段,对不同尺度的沟渠、不同断面形式的沟渠、不同尺度的水塘系统对灌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氮磷的截留效果、净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 沟渠对氮、磷元素的净化与截留效果与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沟渠的尺度、流速等因素有紧密的联系。其中,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污染物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沟渠的尺度和水体流速对污染物净化的影响。富集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越多、流速越小、沟渠尺度越大,效果越显着。 (2) 沟渠的不同断面形式对污染物的截留与净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挺水植物对流速有阻隔作用,对磷有吸附和截留效应。另外,磷浓度的高低与实验河流的水量呈正相关,磷浓度的沿程衰减和挺水植物的生长态势有直接的关联。 (3) 不同尺度的水塘系统对氮、磷截留效果不仅与自身的容积、生态特征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地块特征及其汇水面积密切相关。同时,季节、水深、水生植物种类和覆盖度等因素对水塘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均有一定的影响。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10](2006)在《岩土工程篇》文中指出一、岩土工程及其发展概述 (一)岩土工程学科认识的发展岩土工程被认为是由土力学、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以及相应的工程和环境学科所组成的。它服务于不同的工程门类、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航空机场、水运、海洋、石油、采矿、环境、军事,甚至航天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岩土工程。它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大型渠道防渗与防护新技术方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渠道防渗与防护新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工程概况
2 关键技术攻关科研课题
    2.1 攻关科研计划安排
    2.2 攻关科研计划安排特点
        (1) 依据国家建设宏观布局安排攻关。
        (2)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进展组织攻关。
        (3) 按照工程建设需求开展攻关。
3 关键技术攻关主要科研成果
    3.1 工程设计与施工
        3.1.1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
        3.1.2 大流量预应力渡槽设计与施工
        3.1.3 中线穿黄隧洞设计与施工
        3.1.4 膨胀土地段渠道施工处理
        3.1.5 大型渠道设计与施工
        3.1.6 高填方渠道建设
    3.2 设备与材料
        3.2.1 东线大型灯泡贯流泵
        3.2.2 混凝土新材料及超大口径PCCP结构安全与质量控制
        3.2.3 大型渠道及建筑物施工装备
    3.3 水资源配置与输水调度
        3.3.1 水资源综合配置
        3.3.2 中线水资源调度
        3.3.3 东线输水河渠湖库联合调控
        3.3.4 中线工程冰期输水
    3.4 管理与安全运行
        3.4.1 工程建设与调度管理
        3.4.2 东线泵站(群)优化运行
        3.4.3 水库运行健康诊断及防护
        3.4.4 工程安全
    3.5 工程风险与病害防治
        3.5.1 运行风险管理
        3.5.2 混凝土病害防治
        3.5.3 建筑物运行风险识别和预警
        3.5.4 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
    3.6 水质安全及影响评估
        3.6.1 调水工程水质差异应对
        3.6.2 丹江口水源区黄姜加工新工艺
        3.6.3 河道疏浚泥堆场综合处置
        3.6.4 区域生态影响评估
4 主要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 望

(2)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固化剂研究进展
        1.2.2 纳米改性材料进展
        1.2.3 纳米材料加固土的进展
        1.2.4 水泥基类本构模型进展
        1.2.5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纳米改性剂
        2.1.2 土壤固化剂
        2.1.3 试验用土
        2.1.4 纳米固化土
    2.2 研究方法
        2.2.1 前期预备试验
        2.2.2 固化剂胶砂试验
        2.2.3 纳米固化土性能试验
        2.2.4 微观物理化学分析
第三章 纳米固化剂研发及性能优化试验研究
    3.1 纳米材料筛选
        3.1.1 纳米添加剂的初步筛选
        3.1.2 两种纳米添加剂性能对比
    3.2 试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3.2.1 改性试验方案
        3.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3.3 纳米固化剂胶砂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3.3.1 纳米固化剂抗折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3.2 纳米固化剂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4 纳米固化剂性能优化方案对比
        3.4.1 纳米固化剂宏观力学性能对比
        3.4.2 纳米固化剂微观分形特征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影响
    4.1 试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样制备与养护
    4.2 纳米固化土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4.2.1 养护龄期对固化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固化剂掺量对固化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固化土界面结构对强度的影响分析
        4.3.1 不同固化土的抗压强度对比
        4.3.2 吸水率和干密度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4.3.3 固化土界面结构组成及颗粒形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固化剂固土机理研究
    5.1 纳米二氧化硅火山灰活性加速水化过程
    5.2 纳米固化剂改变土体化学离子的微观分布
    5.3 纳米固化剂重构土体的相界面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固化土的本构模型研究
    6.1 单轴压缩破坏过程分析
    6.2 本构关系模型构建
        6.2.1 曲线无量纲处理
        6.2.2 模型的推导及优化
    6.3 本构模型参数确定
        6.3.1 不同模型参数计算
        6.3.2 模型拟合程度分析
    6.4 本构模型的试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固化剂在坡沟防护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7.1 黄土地区沟道土地整治防护工程技术应用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结构设计与材料配制
        7.1.3 施工及成型技术
    7.2 南方红壤区坡面及道路防护工程技术应用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红壤区土质特性
        7.2.3 结构优化与设计
        7.2.4 施工及成型技术
    7.3 纳米固化剂施工技术要点
    7.4 成本分析和环境效益
        7.4.1 工程成本分析
        7.4.2 环境效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及创新点
        8.1.1 主要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如皋市九华镇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溉排水研究进展
        1.2.2 植物护坡研究进展
        1.2.3 植物对水体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
        2.1.2 地形、地貌及地质
        2.1.3 水利工程
        2.1.4 田间工程
    2.2 存在问题
第3章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规划布局
    3.1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规划的基本原理
        3.1.1 高标准农田发展趋势
        3.1.2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的概念
        3.1.3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理论
    3.2 典型田块选择及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3.2.1 典型田块选择
        3.2.2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3.3 灌排模式设计
        3.3.1 “明渠+明沟”模式
        3.3.2 “管道+明沟”模式
        3.3.3 “明渠+暗管”模式
        3.3.4 “管道+暗管”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渠道建设
    4.1 生态渠道的概念与建设原则
        4.1.1 生态渠道的概念
        4.1.2 生态渠道建设原则
    4.2 渠道断面设计
        4.2.1 斗渠断面
        4.2.2 农渠断面
    4.3 生态渠道结构设计
        4.3.1 渠底生态廊道设计
        4.3.2 生物通道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拦截沟建设
    5.1 生态拦截沟建设的基本原理
        5.1.1 生态拦截沟的概念及拦截机理
        5.1.2 生态拦截沟的基本条件及建设原则
    5.2 生态拦截沟构建
        5.2.1 生态拦截沟断面及沟壁
        5.2.2 生态拦截沟辅助设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态河道建设
    6.1 生态河道内涵与构建原则
        6.1.1 生态河道内涵
        6.1.2 生态河道构建原则
    6.2 河道生态护坡建设研究
        6.2.1 植物护坡特征及机理
        6.2.2 护坡植物选择原则
    6.3 河道护坡模式研究
        6.3.1 景观型护坡模式
        6.3.2 自然型护坡模式
    6.4 河道植物篱构建
        6.4.1 植物篱的概念
        6.4.2 植物篱护坡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九华镇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
    7.1 基本情况
    7.2 “明渠+明沟”建设方案设计
        7.2.1 灌排系统规划布置
        7.2.2 水泵及配套电机选择
        7.2.3 渠道设计
        7.2.4 排水沟设计
        7.2.5 生态河道设计
        7.2.6 工程量
    7.3 “管道+明沟”建设方案设计
        7.3.1 管道管网布置
        7.3.2 系统设计流量
        7.3.3 管道水力计算
        7.3.4 水泵及配套电机选型
        7.3.5 工程量
    7.4 “明渠+暗管”建设方案设计
        7.4.1 排水暗管布置
        7.4.2 工程量
    7.5 “管道+暗管”建设方案设计
    7.6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比较
        7.6.1 效益计算
        7.6.2 建设方案比较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区现状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灌区输配水工程优化研究
        1.3.2 灌区效益评价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区现状调查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水资源条件
        2.1.3 作物组成及灌溉制度现状
        2.1.4 社会经济状况
    2.2 灌区工程现状
        2.2.1 渠首引水枢纽
        2.2.2 抽排水站及供电线路
        2.2.3 灌区渠系工程
        2.2.4 排水沟系工程
        2.2.5 信息化工程
        2.2.6 管理运行
        2.2.7 灌区水生态
第三章 灌区已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成效调查分析
    3.1 灌区改造项目调查
        3.1.1 近几年的灌区续集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情况
        3.1.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3.1.3 灌区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的主要经验
    3.2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灌区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一定短板
        3.2.2 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目前要求仍存在差距
        3.2.3 灌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第四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调查分析
    4.1 灌区输配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输水工程(干渠)方面存在的问题
        4.1.2 配水工程(田间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4.1.3 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2 灌区水资源调查及节水潜力分析
        4.2.1 灌区节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2 节水措施
        4.2.3 节水规划及节水潜力分析
    4.3 灌区水资源平衡水资源供需分析
        4.3.1 水资源条件
        4.3.2 灌区农灌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分析
        4.3.3 灌区现状供需平衡及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
第五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研究和改造提升建议
    5.1 输配水系统优化原则
        5.1.1 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方向
        5.1.2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主要任务
        5.1.3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要求
    5.2 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提升改造建议
        5.2.1 输水干渠优化设计
        5.2.2 田间工程改造提升建议
        5.2.3 灌区输配水管理体系优化建议(信息化改造提升)
第六章 灌区输配水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6.1 评价层次结构分析
    6.2 评价指标体系
    6.3 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1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6.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6.4 综合效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6.4.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6.4.2 隶属度函数确定
        6.4.3 交口抽渭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6.4.4 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浑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 技术路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灌区概况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与土壤情况
        2.1.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1.5 地震烈度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水土资源情况
        2.2.2 农业生产状况
    2.3 灌区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设计
    3.1 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3.1.1 渠系工程
        3.1.2 建筑物工程
第四章 灌区信息化系统设计
    4.1 设计内容及原则
        4.1.1 设计内容
        4.1.2 设计原则
        4.1.3 需求分析
        4.1.4 整体设计
    4.2 方案比选
        4.2.1 水情监测系统比选
        4.2.2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比选
        4.2.3 通信网络系统比选
    4.3 设计方案
        4.3.1 水情监测系统
        4.3.2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4.3.3 通信网络系统
第五章 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8)大型渠道设计与施工新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主要研究成果
    2.1 渠道边坡优化技术研究
    2.2 高水头侧渗深挖方渠段的边坡稳定及安全技术研究
    2.3 渠道防渗漏、防冻胀、防扬压的新型材料和结构型式
    2.4 大型渠道机械化衬砌施工技术
    2.5 渠道混凝土衬砌无损检测技术
    2.6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研究
    2.7 大型渠道清污技术及设备研制
    2.8 渠道沿线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2.9 基于虚拟现实的长距离渠线优化与土石方平衡系统
3 成果应用

(9)生态型灌区构建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灌区在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2 传统灌区建设的基本特征
        1.1.3 传统灌区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1.1.4 生态型灌区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5 生态型灌区建设的意义
    1.2 国内外灌区研究和建设的演变过程
        1.2.1 国外灌区研究和建设分析
        1.2.2 我国灌区研究和建设分析
        1.2.3 国内外灌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手段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生态型灌区建设的基本原理
    2.1 生态型灌区的定义和特征
    2.2 河网水动力系统净污原理
    2.3 水生植物净污原理
        2.3.1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
        2.3.2 水生植物的净污原理
    2.4 水生动物净污原理
        2.4.1 水生动物净化的作用
        2.4.2 水生动物的净污机理
    2.5 水体微生物净污原理
        2.5.1 水体微生物的净污作用
        2.5.2 水体微生物的净污机理
    2.6 灌区生物多样性
    2.7 灌区斑块景观生态学原理
3. 生态型灌区构建模式
    3.1 构建原则
    3.2 灌排系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水体循环灌溉)
    3.3 灌区景观布局
    3.4 沟渠空间形态构建
    3.5 沟渠断面形式构建
    3.6 沟渠防渗技术及生态化形式
    3.7 沟渠生态护坡形式
    3.8 灌区调蓄塘库形态构建
    3.9 本章小结
4. 灌区生态型沟渠河道构建技术
    4.1 概述
    4.2 灌区生态型沟渠河道建设技术框架体系
    4.3 灌区生态型沟渠河流形态和功能构建
        4.3.1 灌区生态型河道空间形态和断面形式
        4.3.2 灌区河道生态流量、水位和水量控制技术
        4.3.3 灌区沟渠河道农业面源净化能力提高技术
        4.3.4 灌区沟渠河道生态型河床和生境条件构建技术
    4.4 灌区生态型沟渠河流护岸技术
        4.4.1 灌区骨干性河道防边坡侵蚀生态护岸技术
        4.4.2 灌区骨干性水位变幅较大河道生态型护岸
        4.4.3 灌区骨干性排水沟道和河道的生态型护岸
        4.4.4 灌区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沟河的生态型护岸
        4.4.5 灌区防渗或半防渗渠道生态型护底和护岸
        4.4.6 灌区已有混凝土护岸河道生态改造工程
        4.4.7 灌区农业田间排水沟和积水塘生态系统构建
5. 灌区不同尺度沟渠水生植物净污规律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灌区概况及试验沟渠选择
        5.2.1 实验区概述
        5.2.2 研究河段概况
    5.3 现场观测方法
        5.3.1 样本采集方法
        5.3.2 样品分析方法
    5.4 观测成果分析
        5.4.1 毛沟对氮、磷元素的截留与净化效果
        5.5.2 林渠对氮、磷元素的截留与净化效果
        5.4.3 龙华河对氮、磷元素的截留与净化效果
        5.4.4 西溪河对氮、磷元素的截留与净化效果
    5.5 不同尺度和水生植物生长条件下沟渠净污规律分析
        5.5.1 不同尺度的沟渠对氮的截留与净化效果比较
        5.5.2 不同尺度的沟渠对磷的截留与净化效果比较
    5.6 本章小结
6. 灌区沟渠不同断面形式净污规律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断面形式及观测方法
        6.2.1 试验研究河段选择及简介
        6.2.2 观测试验研究方案
    6.3 观测成果分析
    6.4 磷衰减系数研究
    6.5 挺水植物带对磷削减效果分析
    6.6 挺水植物带对磷的削减量估算
    6.7 本章小结
7. 灌区水塘系统截污和净化机理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水塘系统选择及观测方法
        7.2.1 试验区概况
        7.2.2 试验水塘概况
        7.2.3 水塘观测方法
    7.3 观测成果
        7.3.1 水塘水位与水塘水面面积关系
        7.3.2 水塘的周边植被及集水面积情况
        7.3.3 水塘生物群落调查
    7.4 水塘对氮、磷的截留及净化分析
        7.4.1 截留及衰减量(率)的计算方法
        7.4.2 水塘对氮的截留与净化
        7.4.3 对氮的截留及净化效果的综合比较
        7.4.4 水塘对磷的截留与净化
        7.4.5 对TP的截留及净化效果的综合比较
    7.5 本章小结
8. 生态型灌区建设模式应用研究
    8.1 应用灌区概况
        8.1.1 玛纳斯灌区概况
        8.1.2 玛纳斯河流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8.1.3 灌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8.2 灌区灌排系统规划和灌水技术
    8.3 沟渠及水库和水塘系统空间形态和断面形式
    8.4 灌区沟渠防渗工程分析
    8.5 生态型防渗沟渠断面构建
        8.5.1 构建原则
        8.5.2 生态护岸断面形式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获奖情况

四、大型渠道防渗与防护新技术方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关炜. 人民长江, 2022(01)
  • [2]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D]. 张星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3]如皋市九华镇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D]. 陈晖. 扬州大学, 2021(08)
  • [4]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D]. 丁相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浑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设计[D]. 许桂媛.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7]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东平湖—济南段输水工程(济平干渠工程)[A].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2011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获奖项目技术文集, 2012
  • [8]大型渠道设计与施工新技术研究综述[J]. 罗辉,曲卓杰,张晶,李永顺,宗理华,桑国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06)
  • [9]生态型灌区构建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 顾斌杰. 河海大学, 2006(03)
  • [10]岩土工程篇[A].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标签:;  ;  ;  ;  ;  

大型渠道防渗与防护新技术方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