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广州市区病死原因监测与分析

1998年广州市区病死原因监测与分析

一、1998年广州市区疾病死因监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丹,严茂胜,曹献磅,郑创亮,樊春月[1](2021)在《1964—2019年广州市黄埔区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1964—2019年广州市黄埔区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调查其生存状况及社会保障情况。方法通过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职业性尘肺病报告卡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收集职业性尘肺病例基础数据,并对其进行随访与回顾性调查。结果 1964—2019年广州市黄埔区共报告新发职业性尘肺病352例,占广州市尘肺病例的28.7%(352/1 225),发病人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接尘工龄M(P25,P75)为10.8(7.8,14.9)年,发病年龄M(P25,P75)为45.4(39.4,50.5)岁。其中已死亡178例,存活166例,生存状况失访8例。尘肺病类型以矽肺(172例,48.9%)和电焊工尘肺(115例,32.7%)为主;分期以Ⅰ期(279例,79.3%)为主;晋期70例,总晋期率为19.9%。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47.7%)和建筑业(43.2%),尤其是船舶相关设备制造业(115例,32.7%)、有色金属冶炼制造业(37例,10.5%)及电力工程施工建筑业(150例,42.6%)。发病工种以凿岩工、电焊工、切石工和冶炼工为主。死亡主要原因是肺结核、心脑血管疾病和肺部感染。存活病例中至少享受1种社会保障措施的有156例,占94.0%。结论黄埔区是广州市职业性尘肺病的高发区,尘肺病种、行业类别和工种呈现明显集中趋势,根据黄埔区尘肺病的发病特点,特别是针对制造业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

杨梅,吕焱,刘海峰,蔡相颖[2](2019)在《2016—2017年唐山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数据质量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唐山市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亡数据质量,为进一步推进网络直报数据质量和提高监测数据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7年唐山市14个县(市)区数据,采用报告发病率、报告及时率、审核及时率、身份证号码填写率、多死因链填写率、粗死亡率、可靠性根本死因编码准确性等指标评价数据质量。结果 2016—2017年唐山市14个县(市)区报告死亡率为494.23/10万,有3个地区高于600/10万;国家级死因监测点(DSP)高于非DSP;玉田县、路北区和遵化市提高明显。死亡病例卡片平均报告及时率为88.77%,7个县区高于90%;DSP高于非DSP;遵化市、路南区和开平区稍有提高。死亡病例卡片平均审核及时率为97.79%,绝大部分县(市)区达到90%以上;DSP高于非DSP;仅遵化市和乐亭县稍有提高。死亡病例卡片身份证号码填写完整率平均为99.19%,绝大部分县(市)区达到99%以上;DSP高于非DSP;玉田县、路南区和开平区提高明显。死亡病例卡片多死因链填写完整率平均为67.15%,有6个县区超过80%;DSP高于非DSP;路北区、丰南区和路南区提高明显。死亡病例报告卡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率为7.03%,低于2%的县区有6个;DSP低于非DSP;遵化市、滦县和迁安市下降最为显着。结论唐山市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各地区数据质量水平不均衡,应根据地区差异特点,继续加强死因网络报告工作的管理,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针对重点地区开展经常性的督导和调研等工作,完善死因监测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翁帆,卜雪,许斌,黄嘉华,邱泉[3](2019)在《2012—2017年广州市越秀区伤害死亡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2012—2017年居民伤害死亡原因及潜在寿命损失,为制定相关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越秀区2012—2017年所有户籍人口伤害死亡个案信息,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潜在减寿率(PYLLR)等指标分析伤害死因和潜在寿命损失。结果越秀区2012—2017年伤害总死亡人数为1 788例,伤害粗死亡率为22.03/10万~28.01/10万,年均粗死亡率为25.3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38/10万~18.17/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16.31/10万。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为5.45/10万)和自杀(标化死亡率为3.56/10万)是伤害死亡主要原因。男性伤害死亡率(19.70/10万)高于女性(12.99/10万)。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越秀区2012—2017年伤害年均PYLL为4 488.28人年,AYLL为15.19年,PYLLR为3.82‰,男性伤害死亡导致寿命损失高于女性。自杀是伤害死亡中造成潜在寿命损失最严重的原因,年均PYLL为1 428.41人年,AYLL为27.12年,PYLLR为1.22‰。结论伤害已成为危害越秀区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针对不同人群伤害死亡特点制定不同干预措施,重点防范意外跌落和自杀。

董航,李燕,林国桢,刘华章,李科,杨琼英,陈远源[4](2019)在《2010-2017年广州市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2010-2017年广州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为政府评估慢性病防控效果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死亡日期为2010-2017年的广州市户籍人口。人口资料来源于市公安局和市统计局。采用SAS 9.4和Excel 2016软件计算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及其年均变化速度,并以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2025和2030年的控制目标为标准,评估广州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是否可以达标。结果 2010-2017年广州市户籍人口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3.21%下降到2017年的11.76%,年平均下降速度为1.65%。女性年均下降速度(2.63%)高于男性(1.11%);郊区下降速度最快,其次为城区和郊县,年均下降速度分别为1.52%、1.24%和0.87%。以2010年为基准,以目前的年均下降速度,女性到2025年可以达标,但男性年均下降速度需达到目前的2.33倍,总人群年均下降速度需达到目前的1.29倍。以2015年为基准,广州市女性可以完成"健康中国2030"目标,但男性年均下降速度需达到目前2.40倍,总人群年均下降速度需达到目前的1.49倍。结论广州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和郊县居民为重点干预人群。全市应在做好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开展疾病早诊早治工作,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努力实现"25×25"和"健康中国2030"目标。

刘楠[5](2017)在《2011~2015年天津市某区居民死因分析及期望寿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集20112015年天津市某区居民的死亡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龄组别、不同性别居民的死因顺位、死因变化趋势和期望寿命,旨在全面系统的掌握居民的健康水平,为当地政府合理分配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方法:采集20112015年中国天津市某区居民死亡数据,并应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居民死因进行核准、编码及分类。采用死因统计分析软件Death Reg 2005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管理,SPSS19.0进行数据描述与分析。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获取的年龄别人口构成作为依据计算标化死亡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等。寿命表及去死因寿命表的编制参见《卫生统计学》。结果:(1)20112015年某区共监测人口为1880309人,其中男性921064人,女性959245人,性别比为0.96:1。监测人群中014岁儿童人口所占比例为13.53%,1564岁劳动人口所占比例为76.1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为10.31%。(2)20112015年某区居民全死因报告死亡11 961例,其中男性6586人,女性5379人。平均粗死亡率为6.37‰,粗死亡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8.995,P<0.001)。男性平均粗死亡率为7.15‰,女性为5.61‰,男性高于女性(χ2=35.284,P<0.001)。(3)20112015年某区居民各年龄段均有死亡居民,且各年死亡率的年龄变化趋势均呈“√”型,趋势一致(χ2趋势=5787.4977005.853,P<0.001)。婴儿死亡率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此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25岁开始缓慢上升,65岁之后居民的年龄别死亡率上升速度加快,85岁以后死亡率达到峰值。(4)20112015年天津市某区男女居民的死因顺位排在前五位均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以下简称内营代疾病)。男性和女性居民前五位死亡人数分别占男性和女性总死亡人数的96.24%和96.63%。不同年龄组居民死因构成有差异,014岁组、1564岁组和65岁以上组的首位死因分别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以下简称围生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5)天津市某区居民死因顺位排在第一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占比为60.57%,年均粗死亡率为385.47/10万。各年男性居民循环系统死亡率均高于女性(χ2=3.99369.294,P<0.05)。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中,心脏病死亡占55.05%,脑血管病死亡占44.21%,男性与女性居民的循环系统疾病死因顺位相同,但是每年男性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6)天津市某区居民死因顺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恶性肿瘤,占比为22.35%,年均粗死亡率为142.01/10万。男女居民年龄别死亡率统计结果证实,30、35、40、45、50、55、60、65、70、75及80岁组死亡率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756.229,P=0.0000.015),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其他各年龄组死亡率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4岁组人群中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为白血病,占年龄组死亡人数的40.00%;1534岁组主要死因的前三位依次为白血病、肺癌和乳腺癌,占该组死亡人数的52.63%;3564岁组死因构成的前三位分别为肺癌、肝癌和胃癌,占该组死亡人数的60.34%;65岁及以上组死因构成的前三位分别为肺癌、胃癌和肝癌,占该组死亡人数的68.66%。(7)呼吸系统疾病位居天津市某区居民全死因的第三位,占总体死亡人数的6.76%,年均粗死亡率为43.11/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27.47/10万。20112015年各年某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1岁婴儿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而死亡人数主要集中于65岁及以上年龄组,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总人数的87.14%。014岁组和1534岁组人群中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是肺炎,3564岁组和65岁及以上组的主要死因均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8)天津市某区居民死因顺位排在第四位的为伤害,每年男性居民的死亡率均显着高于女性居民(χ2=12.44598.526,P<0.001)。014岁组人群中伤害的死因顺位为淹死;1534岁组主要死因的前三位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淹死、自杀;3564岁组死因顺位的前三位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65岁组死因顺位的前三位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9)2015年某区居民期望寿命为79.13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77.79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0.42岁。在分别去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这五种疾病后,居民的期望寿命依次增长了21.63岁、13.21岁、12.59岁、7.80岁、7.12岁。对于男性居民来说,去除前5位主要死因后恶性肿瘤的期望寿命增长值上升了一位;而女性居民在去除前5位主要死因后期望寿命增长值顺位与全人群的一致。女性的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率均高于男性。结论:天津市某区居民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男性居民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该区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负担,尤其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政府应加强对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并在分配公共医疗卫生资源上予以倾斜。

赵金媛[6](2017)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广州荔湾区登革热防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等地呈季节性流行,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管理是有效防止DF流行的必要手段。本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统计分析、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为广州市荔湾区DF防控提供科学根据,确定防控重点。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市荔湾区防控DF的卫生应急管理政策与制度、组织体系框架、建设情况、运行模式进行调查与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DF应急管理提出建议,从而为我国防控应急管理模式提供行之有效的改进建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文献可视化分析对我国应急管理及登革热防控的现况进行全方面分析,利用CiteSpace对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及DF目前的研究热点及方向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2:统计分析:通过研究2012年至2015年广州市荔湾区DF流行姿态与变化规律,对广州市荔湾区DF发病的时间(日、周、旬、月)分布特征、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发病地点、就诊地点)特征等进行分析,对DF在广州市荔湾区的流行规律、高危人群及高危地区进行总结,从而确定广州市荔湾区DF防控的重点。3:案例分析:通过对广州市荔湾区A街道一起DF疫情防控案例进行分析,从调查疫情、落实分工、清理积水、搜索病例及健康教育、成蚊灭杀、技术支持及疫情分析等方面分析实际防控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结果: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我国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层次不深,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可行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关于DF的防控起步虽较早,但主要停留在病理学、流行病学等范围,缺乏跨学科的具体研究,缺乏可投入应用的研究成果。登革热疫情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5年广州市荔湾区DF疫情呈现散发与流行交替的状态,其中2012、2015年疫情呈现散发状态,2013、2014年疫情呈流行状态。疫情通常经历散发、快速增长、增长遏制、快速下降四个阶段,一旦疫情进入快速增长期,人为防控难以完全扑灭疫情,应将防控重点时间放在疫情早期或发病前,重视疫情发生前的蚊媒控制工作;DF发病率随年龄上升而上升,不同年龄段之间发病率具有显着差异性,老年人是DF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商业活动、退休、家务及待业是DF感染的高风险职业;男女之间的发病率具有差异性,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病例高发的街道为人流密集的老城区街道;荔湾区的DF患病者在选择就医机构时会优先选择辖区内的大型三甲医疗机构或广州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其次选择毗邻辖区的大型三甲医疗机构;登革热案例分析结果:目前广州市荔湾区在DF防控过程中反应及时,工作到位,但实际工作中,发现依照目前的防控方案会导致以下问题:1.工作流程复杂;2.日常监测不足;3信息管理落后;4.法律法规欠缺。结论:目前我国DF防控管理模式虽已初步成熟,但存在预警机制缺乏、工作流程复杂、宣传教育不足、法律法规欠缺、科研应用缺乏等不足。本研究针对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社会卫生事业管理现况,提出从完善预警机制、简化工作流程、制定具体方案、加强立法支持、加强信息管理、引入社会力量等方面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张福娟[7](2016)在《唐山某地2008-2014年居民死因及疾病负担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唐山某地2008-2014年死亡资料的调查分析,了解该地区人群的死亡特点及主要死因的疾病负担,找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重点疾病;通过漏报调查分析该地2008-2014年漏报的特征,为政府部门死亡监测工作改进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1日零时至2014年12月31日24时期间死亡且户籍属于唐山某地的死亡人群,收集该地2008-2014年死亡登记网络直报系统死亡数据及公安、民政部门死亡登记数据,将以上数据汇总比对,对信息不匹配及缺失者进行入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村、居委员会为单位抽取调查样本进行漏报调查,采取座谈会方式获取7年间的死者名单,与网络直报系统死亡数据逐一进行核查,未存在于网络直报系统的即为漏报病例,全部漏报病例进行入户调查填写居民死因调查表收集死者的死因信息。将收集的死因分析数据及漏报调查数据分别整理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采用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漏报率等。结果1唐山某地2008-2014年共死亡34161人,平均粗死亡率为654.9/10万,标化死亡率628.7/10万。男性死亡19821例,标化死亡率705.9/10万;女性死亡14340例,标化死亡率为546.5/10万;男女死亡性别比1.37:1。2该地居民2008-2014年死因顺位: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占58.0%,恶性肿瘤次之(15.0%),伤害、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位居35位,前五位合计构成比92.0%。新生儿疾病是0岁组人群的第一死因,伤害是1545岁组人群的第一死因,循环系统疾病成为45岁以上人群的第一死因。3循环系统疾病中以脑血管疾病为主,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脑梗塞,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恶性肿瘤死因以肺癌为首,肝癌次之,第三为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分列四、五位,合计构成比74.4%。白血病是015岁组恶性肿瘤第一位死因,肺癌是15岁以上年龄组第一位死因。不同性别肿瘤死因顺位及构成不同,除脑癌,乳腺癌、白血病外,其余恶性肿瘤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伤害死因构成中,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最高,其次是自杀、意外中毒。015岁儿童伤害死因以溺水为主;1575岁人群伤害死亡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为主;7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以自杀为主。4 2008-2014年该地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5.6岁,男性为73.4岁,女性为78.1岁。循环系统疾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首位因素,若消除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后,该地人口期望寿命可提高9.1岁,男性可提高7.6岁,女性可提高10.5岁。5 2008-2014年该地居民伤害死亡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为76256.8人年,是全人群减寿顺位的首位疾病;之后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生儿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前5位疾病死因的PYLL构成比高达91.6%。居民主要疾病的PYLL(循环系统疾病除外)男性高于女性。6唐山某地2008-2014年网络直报系统漏报病例共计874例,平均漏报率为12.66%,多渠道收集组漏报病例共143例,平均漏报率为3.39%。网络直报系统漏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21.05%降至2014年的2.16%(χ2趋势=354.12,P<0.001)。分年龄分析,网络直报系统漏报率5岁组最低,为零漏报,0岁组最高,达26.51%;多渠道收集组,漏报率0岁组最高7.23%,60岁组第二4.47%,组间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P=0.003)。两组数据分层分析均显示低死亡率组漏报率最高,低、中、高三层间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三大类疾病漏报分析,监测系统伤害漏报率最高,为23.22%,慢性病次之,为17.87%;多渠道收集组慢性病漏报226例,漏报率为3.73%,伤害组最低,为1.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层间分析低死亡率组漏报率最高,层间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抽样调查2008-2014年死亡漏报病例,呈现农村高于城市,农村漏报701例,漏报率14.51%,占80.21%;城市漏报173例,漏报率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3,P=0.003)。漏报者死亡地点以家中死亡居首,占87.5%,漏报率为14.03%,其次为外地死亡漏报(13.82%),医院死亡漏报最低(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3,P=0.003)。结论1唐山某地居民总体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该地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较高,达75.6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2循环系统疾病是该地居民死亡的首位疾病,恶性肿瘤位列第二,伤害位列第三位;伤害是全人群减寿顺位的首位疾病,有别于其他地区。3该地死亡报告系统漏报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伤害漏报率最高,7年间总漏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仍需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死因报告质量。

赵倩[8](2016)在《淄博市淄川区2011-2015年居民死因谱分析及数据质量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做好死因登记和死因统计分析工作,可以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和进行人口管理,同时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评价居民健康水平及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脂、高热量饮食、吸烟、酒精依赖、缺乏运动,静坐生活方式比例上升、精神压力等,加之环境、人口老龄化等各种社会状况,对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人群疾病模式的改变。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死亡谱中的顺位逐渐提高,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比例居高不下,成为当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最主要疾病。淄川区自2009年启动死因监测工作,粗死亡率由2011年的604.56/10万提高到2015年的727.42/10万,达到国家质控标准,数据质量也是逐年提高,但是缺乏详细系统的死因监测分析。了解淄川区居民的死因谱,评估居民的健康状况,可为当地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调整疾病控制策略、合理优化卫生资源提供依据。研究目的了解淄川区居民死亡水平、死因构成、死因顺位及重要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评估该区人群健康状况、了解卫生防病需求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卫生保健干预效果以及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的监测数据分析方法。以淄川区2011-2015年死因监测资料为基础,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部分表格和图表由MS Excel 2007完成。本研究资料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粗死亡率变化趋势采用卡方线性趋势性检验。利用粗死亡率、构成比等指标来描述人群死亡状况,同时对2011-2015年主要疾病粗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和分析;利用根本死因填写正确率、网报符合率、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和最高诊断依据比例、捕获-再捕获[CMR]法估计死亡率、漏报率等指标来评价2014年数据质量。研究结果1.2011-2015年淄川区监测总人群数为3238658人,死亡病例21091例,人群平均粗死亡率651.23/10万,标化死亡率420.51/10万,各年度粗死亡率在(604.56-727.42)/10万,标化死亡率在(404.28-457.15)/10万之间波动。其中男性死亡数12088例,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744.82/10万和488.26/10万,女性死亡数9003例,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557.21/10万和350.97/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为女性的1.34倍(χ2=441.430,P<0.001)。2011-2015年,随着年龄增长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χ2=26.634,*P<0.001),曲线呈“√”型,新生儿死亡率稍高,之后开始下降,至10-岁组死亡率最低,10~岁组之后死亡率呈至直线上升,至85~岁组达到高峰。各年龄段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2.死因构成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淄川区主要死因,其次是伤害和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三大类疾病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人群死因构成不同,主要死因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特点是,0-岁人群为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1-4岁人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5-14岁组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15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总死因顺位分析结果显示,淄川区居民前五位死因依次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前5位死因占全部死因的86.74%。前五位死因顺位男性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女性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4.死亡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3年淄川区人群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降低至谷底,2015年粗死亡率相对升高(高于2011年但低于其他各年)。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5.利用捕获-再捕获[CMR]法估计2014年淄川区抽样地区死因数据的完整性,CMR法校正后粗死亡率为802.27/10万,漏报率为1.54%。数据的准确性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抽样地区死因填写正确率88.46%,死因网络报告符合率76.92%,均在70-90%之间,死因卡片质量为中等。数据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生前最高诊断单位为二级及以上医院病例3672,占全部死因报告的88.12%,生前最高诊断依据,可靠诊断即临床及以上诊断依据,占全部死因报告的85.58%,说明研究现场死因监测数据质量可靠。结论与建议2011-2015年间淄川区居民随着年龄增长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曲线呈“√”型;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谱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淄川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其次是伤害和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不同年龄组主要死因各不相同。前五位的死因依次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男性与女性前五位死因顺位略有不同。淄川区居民死因数据质量总体上完整、准确、可靠。淄川区的粗死亡率变化趋势、粗死亡率性别差异、三分类疾病排位、前五位死因顺位与淄博市2010-2011年死因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淄川区2011-2015年居民死因谱与淄博市2010-2011年死因谱基本一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已威胁到淄川区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应充分认识到慢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在淄博市慢病防治各项措施基础上,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适合淄川区状况的慢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建立和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队伍建设,同时广泛普及健康知识,鼓励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尽最大可能消除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全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吴映玫,张杏花,郑炎佳,黄杰强,黎达兴[9](2014)在《2013年广州市白云区居民期望寿命及减寿原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居民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居民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及人口统计数据,编制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计算白云区居民期望寿命及因疾病死亡导致的减寿年数。结果 2013年,白云区居民粗死亡率为293.9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居民前5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疾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80.40岁(男性78.15岁,女性82.57岁)。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白云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

罗小华,刘嘉聪,黄昱,周焰华[10](2014)在《2009-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居民死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09-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了解居民健康状况,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广州市黄埔区2009-2012年户籍居民死亡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广州市黄埔区2009-2012年居民平均死亡率476.37/10万(标化死亡率322.69/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527.46/10万(标化死亡率401.98/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417.43/10万(标化死亡率243.91/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0年黄埔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0.31岁,其中男性为78.57岁,女性为82.18岁。死亡率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诊断不明性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76.72%;死因监测三大类分析中慢性病占总死亡原因的79.52%。结论黄埔区居民的死亡以慢性疾病为主,其中恶性肿瘤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对居民进行肿瘤防治知识普及、预防和干预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二、1998年广州市区疾病死因监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8年广州市区疾病死因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964—2019年广州市黄埔区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不同类型尘肺病患者接尘工龄
    2.3 不同类型尘肺病患者发病年龄
    2.4 不同年份发病人数及发病年龄
    2.5 诊断分期及晋期
    2.6 行业分布
    2.7 工种分布
    2.8 死亡原因
    2.9存活尘肺病例社会保障情况
3 讨论

(2)2016—2017年唐山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数据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质量评价指标及意义
        1.2.1 死亡病例卡片报告情况
        1.2.2 报告及时性
        1.2.3 审核及时性
        1.2.4 报告卡完整性
        1.2.5 报告卡准确性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报告死亡率
    2.2 报告及时性
    2.3 审核及时性
    2.4 报告卡完整性
        2.4.1 身份证号码填写完整率
        2.4.2 多死因链填写完整率
    2.5 根本死因编码准确性
3 讨论

(3)2012—2017年广州市越秀区伤害死亡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死因分类
    1.3 指标说明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伤害死因顺位及标化死亡率
        2.2.1 不同性别伤害标化死亡率
        2.2.2 不同年龄组伤害死因分类标化死亡率
    2.3 伤害死亡减寿分析
3 讨论

(4)2010-2017年广州市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广州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
    2.2 2025及2030年预期目标分析
3 讨论

(5)2011~2015年天津市某区居民死因分析及期望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人口资料
        1.1.2 死亡资料
        1.1.3 标准人口
    1.2 研究方法
        1.2.1 死因分类方法
        1.2.2 统计学指标
        1.2.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人口概况
    2.2 居民死亡状况
    2.3 性别年龄别死亡率
    2.4 死因顺位及构成
        2.4.1 不同性别居民主要死因顺位与构成
        2.4.2 不同年龄段死因顺位与构成
    2.5 某区居民主要死因的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情况分析
        2.5.1 循环系统疾病
        2.5.2 恶性肿瘤
        2.5.3 呼吸系统疾病
        2.5.4 伤害
    2.6 期望寿命
        2.6.1 某区居民期望寿命值分析
        2.6.2 前5位主要疾病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3.讨论
    3.1 人口概况
    3.2 死亡情况
    3.3 年龄别死亡率趋势分析
    3.4 死因顺位及构成情况分析
    3.5 主要死因的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情况分析
        3.5.1 循环系统疾病
        3.5.2 恶性肿瘤
        3.5.3 呼吸系统疾病
        3.5.4 伤害
    3.6 期望寿命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我国居民死因监测及期望寿命的研究概况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广州荔湾区登革热防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应急管理研究概况
    2.3 国内外管理体系概述
        2.3.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2.3.2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2.3.3 新加坡登革热应急管理概述
    2.4 登革热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三章 文献可视化分析
    3.1 应急管理文献可视化分析
        3.1.1 论文发表时间
        3.1.2 主要刊物与研究机构
        3.1.3 主要研究方向与热点
    3.2 登革热文献可视化分析
        3.2.1 论文发表时间
        3.2.2 主要刊物与研究机构
        3.2.3 主要研究方向与热点
    3.3 小结与讨论
        3.3.1 研究起步较晚
        3.3.2 研究层次不深
        3.3.3 应用成果欠缺
第四章 广州市荔湾区2012——2015年登革热疫情分析
    4.1 背景概况
    4.2 疫情概况
        4.2.1 时间分布特征
        4.2.2 人群分布特征
        4.2.3 空间分布特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疫情负偏锋,7月上旬至8月中旬高发
        4.3.2 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高发
        4.3.3 人口密集的老旧城区高发
第五章 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卫生应急管理分析
    5.1 防控应急管理框架
        5.1.1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5.1.2 基层街道和卫生服务中心
        5.1.3 区内各级医疗机构
    5.2 登革热疫情案例分析
        5.2.1 事件背景
        5.2.2 疫情防控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工作流程复杂
        5.3.2 日常监测不足
        5.3.3 信息管理落后
        5.3.4 法律法规欠缺
第六章 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防控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
    6.1 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防控存在问题
        6.1.1 预警机制缺乏
        6.1.2 工作流程复杂
        6.1.3 宣传教育不足
        6.1.4 法律法规欠缺
        6.1.5 科研应用缺乏
    6.2 登革热应急管理完善建议
        6.2.1 完善预警机制
        6.2.2 简化工作流程
        6.2.3 加强宣教力度
        6.2.4 加强立法支持
        6.2.5 加强信息管理
        6.2.6 动员社会力量
    6.3 登革热应急管管理框架改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唐山某地2008-2014年居民死因及疾病负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来源
        1.1.2 资料收集
        1.1.3 资料整理
        1.1.4 资料分析
        1.1.5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唐山某地死亡概况
        1.2.2 死亡人群一般情况
        1.2.3 全死因死亡状况
        1.2.4 主要死因状况
        1.2.5 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
        1.2.6 居民死因的疾病负担情况
        1.2.7 漏报调查结果
    1.3 讨论
        1.3.1 居民的死亡水平
        1.3.2 居民的疾病负担
        1.3.3 死亡漏报情况
        1.3.4 建议
        1.3.5 研究不足及展望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我国居民死因概述
    2.1 死因监测的意义
    2.2 死因监测的发展历程
    2.3 居民三大类死亡原因概述
        2.3.1 第一大类疾病
        2.3.2 第二大类疾病
        2.3.3 第三大类疾病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淄博市淄川区2011-2015年居民死因谱分析及数据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语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人口学特征
    2. 总死亡状况
    3. 三大类疾病死因构成及特征
    4. 死因顺位分析
    5. 2011-2015年重要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6. 2014年死因数据质量评价
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2013年广州市白云区居民期望寿命及减寿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平均期望寿命
    2.2 死亡率
    2.3 去死因平均期望寿命
3 讨论
    3.1 白云区居民的期望寿命
    3.2 白云区居民主要死因
    3.3 白云区居民去死因寿命情况
    3.4 意外伤害导致死亡情况
    3.6 传染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10)2009-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居民死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2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总死亡水平
    2.2人群平均期望寿命
    2.3死亡原因及顺位
        2.3.1三大类死因构成
        2.3.2不同性别死因顺位
        2.3.3各年份死因顺位变化
3讨论

四、1998年广州市区疾病死因监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964—2019年广州市黄埔区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J]. 许丹,严茂胜,曹献磅,郑创亮,樊春月. 职业与健康, 2021(06)
  • [2]2016—2017年唐山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数据质量评价[J]. 杨梅,吕焱,刘海峰,蔡相颖. 职业与健康, 2019(23)
  • [3]2012—2017年广州市越秀区伤害死亡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J]. 翁帆,卜雪,许斌,黄嘉华,邱泉. 华南预防医学, 2019(04)
  • [4]2010-2017年广州市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分析[J]. 董航,李燕,林国桢,刘华章,李科,杨琼英,陈远源.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9(06)
  • [5]2011~2015年天津市某区居民死因分析及期望寿命研究[D]. 刘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6]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广州荔湾区登革热防控为例[D]. 赵金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唐山某地2008-2014年居民死因及疾病负担分析[D]. 张福娟.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2)
  • [8]淄博市淄川区2011-2015年居民死因谱分析及数据质量评价[D]. 赵倩. 山东大学, 2016(02)
  • [9]2013年广州市白云区居民期望寿命及减寿原因[J]. 吴映玫,张杏花,郑炎佳,黄杰强,黎达兴. 职业与健康, 2014(15)
  • [10]2009-2012年广州市黄埔区居民死因分析[J]. 罗小华,刘嘉聪,黄昱,周焰华. 热带医学杂志, 2014(04)

标签:;  ;  ;  ;  ;  

1998年广州市区病死原因监测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