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石灰岩区防护林系统布局与结构调控

太行山石灰岩区防护林系统布局与结构调控

一、太行山石灰岩区防护林体系布局结构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0)在《黄土高寒区小流域植被配置优化 ——以安门滩小流域为例》文中认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世界生态环境最脆弱、变化最剧烈的区域。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实施,显着的增加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该区的生态环境。但是片面追求林木面积和蓄积量增长,缺乏科学的林分配置与合理的林分密度指导,导致新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和效益低。“三低林”的经济、生态效益较差,不能正常的发挥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功能,相反,过密林造成了土壤干层,破坏了区域水资源的循环和平衡,增加了造林的难度。由此可见,在充分理解植被和土壤水分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关系的基础上,对小流域内森林植被空间配置进行合理优化已成为林业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土壤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决定因素,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条件不同。因此,如何在准确量化各区域、小流域、地块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植被合理空间配置将是未来小流域植被建设与恢复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青海大通县安门滩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流域内不同立地类型植被配置为研究对象,研究并确定了小流域尺度的最佳森林覆盖率;小流域内立地类型的划分和主导因子;各立地类型林分的对位配置;各立地类型林分的密度调控。综合各立地类型林分对位配置和密度调控,提出安门滩小流域空间配置的优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安门滩小流域位于北川河上游,主要目标为水源涵养。通过对不同林分的土壤进行持水实验获得土壤饱和蓄水量,并利用流域植被分布图,提取出不同林分的面积,计算各林分最佳森林覆盖率;通过流域内加权的土壤饱和蓄水量,得到小流域最佳森林覆盖率为24.46%。2)选取对植被生长有显着影响的7类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坡向和海拔是影响当地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并进行聚类分析,将小流域划分为5种立地类型,采用主导因子分级命名法依次命名为:阳平缓坡低海拔立地类型(T1)、阴陡坡低海拔立地类型(T2)、阴斜坡低海拔立地类型(T3)、阴平缓中海拔立地类型(T4)、阴陡坡高海拔立地类型(T5)。最后结合各立地类型的地形地貌、植被现状,提出相应的对位配置。3)要确定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需拟合植被LAI与土壤水分补给量、消耗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本文据此拟合了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LAI与土壤水分补给量、消耗量的关系式。拟合结果表明:各立地类型的土壤水分补给量与LAI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2>0.901,P<0.01),在一定范围内,植被LAI越大,土壤补给量越小;土壤水分消耗量与LAI均成二元函数关系且显着相关(R2>0.857,P<0.05),土壤水分消耗量随着植被LAI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同时,这些关系都存在阈值,预计当LAI不断增大,土壤补给量会下降的固定最低点,保持不变,土壤消耗量也会随LAI增加到某个值时保持不变。研究区样地植被LAI均处于较低水平,故在函数关系中并未显示。4)为得到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本文采用年内最大LAI表示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通过水量平衡原理令土壤水分补给量等于土壤水分消耗量,得到各立地类型的植被最大LAI,依次为:0.64 m2·m-2、0.81 m2·m-2、1.12 m2·m-2、0.69 m2·m-2、1.06 m2·m-2。并结合不同立地林分对位配置,对小流域现有植被的空间配置提出了一些优化的建议。

曹时凯,王立海,徐庆波,常璐璐,张蓉鑫[2](2018)在《小流域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综述》文中指出对小流域尺度防护林的空间配置进行了研究,小流域尺度防护林的空间配置包括水平配置、垂直配置和对位配置,介绍了三种配置的定义及不同配置对应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对防护林水平配置的研究了解了如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防护林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对垂直配置的研究获得了防护林在进行树种选择和配置上应遵守的准则,通过对防护林对位配置的研究掌握了防护林对位配置的流程,提出了防护林空间配置的步骤和建议,为今后防护林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孙雅卿[3](2012)在《多尺度的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是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护林体系的空间优化配置是影响库区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生态防护效益发挥的关键技术。防护林体系的构建要最终满足人们所期望的多目标、广用途、高价值的需求,确保小流域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三峡库区两个典型的小流域(人工和自然),在ARCGIS9.3平台上,利用空间数据分析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坡面尺度上构建定量化的数学模型,在群落尺度上进行实地外业调查和实地走访,在小流域尺度上综合上述各项技术和理论,运用多目标规划的理论,并利用MATLA、LINGO9.0等工具,定量化调整小流域的植被类型结构,从坡面尺度、群落尺度和小流域尺度等多个尺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确定多尺度的小流域典型配置模型。本文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深入探讨分别以生态林生态系统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主的,两种典型小流域优化植被模式,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小流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小流域的立地条件,选取海拔、.坡度、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可达性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兰陵溪小流域最适宜等级面积为4.856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3.74%,适宜等级面积为7.31437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76%,基本适宜等级面积为5.36202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6.21%,不适宜等级面积为2.9223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4.29%;杉木小流域最适宜等级面积为0.881392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5.69%,适宜等级面积为2.206127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9.26%,基本适宜等级面积为1.447277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5.76%,不适宜等级面积为1.084004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29%(2)在坡面尺度上,研究的重点应为减少土壤侵蚀和防治水土流失,本研究对影响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创新的提出植被土壤侵蚀贡献度因子,对坡面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进行修正,确定修正版的坡面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函数,并确定小流域坡面尺度的优化配置模式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宽度:杉木溪小流域为生态林—经济林—生态林,灌木—经济林—生态林;兰陵溪小流域当坡面为15。时,灌木—生态林—耕作—生态林,灌木—耕作—经济林—生态林,耕作—经济林—生态林,生态林—耕作—生态林;当坡面为25。时,灌木—生态林—经济林—生态林。在小流域中,耕作这种配置类型适宜在上坡位和中坡位进行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控制土壤侵蚀。(3)群落尺度上,通过实地外业调查和数据统计,确定小流域4种植被类型的8种典型群落优化配置模式:灌—草模式、针叶混交林模式、针阔混交林模式、混合模式、经济林复合模式、经济林—生物措施复合模式、经济林—草复合模式、经济林—耕作模式等,并确定灌木主要树种的为黄荆条、毛黄栌、槛木,生态林的主要树种马尾松、杉木、青冈栎、柏木、枫香,以及经济林的主要树种为柑桔、脐橙、板栗、茶。(4)结合多目标规划的方法论,对小流域的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货币化计算,得到小流域多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F(x)和相关的约束条件集。在30种植被配置类型中,确定小流域的理想配置模式。在ARCGIS9.3平台上,划分坡面、栅格计算、重新分类,得到小流域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图,并对兰陵溪和杉木溪两个小流域优化前后的结果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兰陵溪小流域优化后灌木面积为0.6970km2,减少了1.0728km2,生态林面积为3.8752km2,减少了2.1119km2,经济林面积为8.1867km2,增加了2.93km2,耕作面积为2.0244km2,增加了0.2547km2,杉木溪小流域优化后灌木面积为0.4014km2,减少了0.5791km2,生态林的面积为1.8742km2,增加了0.2733km2,经济林的面积为3.3432km2,增加了0.8799km2。兰陵溪和杉木溪小流域优化后减少的土壤侵蚀量分别为40811.344605t/km2·a和20488.8109t/km2·a,综合效益增加值分别为42083148.25元和20403124.19元,各方面效益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龚固堂[4](2011)在《不同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四川盆地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农业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长期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原生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消失殆尽。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和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四川从20世纪70年代在盆地丘陵地区广泛开展了植被恢复;至九十年代后期,该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7%,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营建了大面积的针叶纯林。目前,大多针叶纯林处于中幼林阶段,林分密度过大,林下灌草盖度低,天然更新不良,地力下降,林分稳定性差,水上保持能力弱。本文针对四川盆地主要生态问题和防护林存在的科学问题,在中尺度流域、小流域和林分尺度开展了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尺度流域森林覆盖率和林种优化布局应用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对研究区平通河流域和刘家河流域森林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森林的覆盖,两个流域都能减少地表径流,但对径流的再分配存在差异。平通河流域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能够增加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径流正效应比较明显;而刘家河流域则相反,呈明显的负效应。选择林分结构、土壤类型、坡度等12个指标对平通河流域的林业用地小班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等级评价,以加权的林地土壤饱和蓄水量为指标确定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平通河流域林种结构优化布局后增加了用材林和经济林面积,这样更合理地利用了流域内丰富水资源,达到了流域削洪增枯的目的。2小流域尺度上地块—林分类型优化配置采用物元分析法对官司河流域土地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在综合考虑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林分稳定性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该流域主要森林类型的面积权重。结合面上样带调查资料,进行了地块—林分类型优化配置,对现有林分类型和相应小班进行了调整。官司河流域地块—林分类型优化配置后针叶纯林面积大大降低,针阔混交林比例达到39.9%。3川中丘陵区适宜森林类型和林分结构通过对川中丘陵区4种柏木林分类型的研究表明:在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土壤抗蚀性方面,栎柏混交林明显优于其它3种林分类型。根据对郁闭度与灌草生物量、郁闭度与灌草盖度的研究,郁闭度0.6-0.7,灌木盖度35-50%,草本盖度>45%的柏木纯林水土保持效果较好。对川中丘陵区8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和草本层生物多样性都明显高于乔木层。8种群落类型的M. Godron稳定性指数远离稳定坐标点(20/80),均处于一定的不稳定阶段。4林分结构优化调控技术针对研究区普遍存在低效人工马尾松纯林、人工松柏混交林和人工柏木纯林的问题,开展了开窗补阔、生态疏伐和带状改造技术试验研究。开窗补阔试验结果表明:香樟、台湾桤木在柏木纯林中生长较好,栓皮栎在松树纯林中生长较好。采用3种处理强度对中龄马尾松纯林进行了生态疏伐试验,结果表明:疏伐强度以中度疏伐为宜,有利于适宜灌草盖度的形成和天然更新。设计了4种采伐带宽对柏木纯林进行了改造试验,结果表明:柏木纯林带状改造的采伐宽度以6 m或8 m为宜。

陈俊华[5](2011)在《“3S”技术支持下的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 ——以平通河和官司河流域为例》文中认为防护林的空间配置是防护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最佳效益的关键技术。防护林的空间配置不仅需要根据防护林林种的结构、功能和经营目标,确定防护林功能经营区和经营类型,实现分区、分类经营,而且需要在经营类型区内因地制宜地安排防护林林种,在林种中配置防护林类型。防护林的空间配置结果可为区域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森林健康经营以及低效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本文以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健康经营技术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和“川中丘陵区坡耕地整治和农林结构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紧密结合,以长江上游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平通河流域(中尺度)和官司河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3S”技术,以削洪增枯、水源涵养、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增加长防林工程区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对两个流域的防护林体系进行空间配置和结构优化。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运用物元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模型,辅助以“3S”技术分别对平通河流域和官司河流域的防护林进行了质量评价和健康评价。初步建立了一套基于“3S”技术的流域防护林健康或质量评价技术方法。首先利用GPS作为野外调查的辅助工具,采集解译标志;再利用遥感影像客观地获取流域的地表信息,在此基础上获取防护林体系的土地利用现状和防护林分布现状信息;最后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物元模型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流域防护林的健康或者质量水平评价。“3S”技术在信息获取、处理与分析方面具有较强的的客观性,从而使评价结论更加切合实际。(2)将“3S”技术运用到区域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确定研究。区域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解决的主要一个问题是在区域尺度上,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多少才能够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国内学者提出以最佳森林覆盖率为指标的区域防护林空间配置的方法。本文对公式进行了改进。首先利用“3S”技术对区域森林进行健康或者质量评价,将评价结果落实到每一个地块并确定其每一个等级的面积,最后对最佳森林覆盖率的变量进行面积加权,从而获取区域适宜森林覆盖率,使计算结果更加合理、科学,为下一步进行防护林的空间配置提供了依据。(3)总结出一套“3S”技术支持下的防护林空间配置及结构优化技术体系。利用“3S”,首先对研究区的防护林进行健康或质量或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进而确定该区域的适宜森林覆盖率,然后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防护林结构优化,最后通过分析大量野外调查资料,在GIS下进行空间配置,丰富了防护林学研究的技术方法。(4)区域防护林适宜植被类型和结构的确定是防护林体系研究和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在分析大量野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提出了代表长江上游不同地貌经济区的适宜防护林植被类型和林分结构,为防护林工程建设和低效林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5)系统地提出了代表四川盆地以北的长江上游山地丘陵区防护林林分结构定向调控技术针对四川盆地以北的长江上游山地丘陵区内主要的三种低效林—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和松柏混交林,针对这三种类型的林分郁闭度、林下灌木、草本盖度等,提出了“开窗补阔”和“生态疏伐”两种调控技术。并对调控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提出了改造后林下补植的阔叶树种,为长防林工程建设、低效林改造以及森林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梁屹[6](2011)在《基于3S技术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研究 ——以东山岛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构建高效合理的沿海防护林体系这一生态屏障,增强沿海地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是我国生态建设全局中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本研究针对东山岛风害严重、土地盐碱沙化等关键区域环境问题,根据该区防护林体系营造的技术需要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状况,以东山岛防护林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防护林科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野外调查,辅助相关基础调查资料,利用研究区的不同时期遥感影像,提取东山岛沿海防护林时空分布专题信息,针对不同时期防护林类型功能变化以及存在问题,对纵深防护林网进行优化调整,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到综合效益最高的条件下各主要配置模式的最优比例。在现有主要防护林林种研究及林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研究区的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进行研究,以提高岛屿抵御生态风险的能力,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使得防护林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结论分述如下:(1)针对研究区地形特点,对东山岛2001、2004、2007年三期遥感影像采用决策树分类、监督分类和分层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地物进行分类,取得较好的效果,3个时相的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Kappa系数也均大于0.8。说明非遥感信息源用于遥感专题分类,可以显着改善分类效果。(2)建立了以东山岛沿海防护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体系,采用分类后叠加的方法,分析2001-2007年东山岛土地利用的整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东山岛土地利用类型整体变化趋势是:居民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其中耕地的变化状况最为剧烈。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中林地的变化最大,水域次之。而沙地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对东山岛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模拟预测,可以看到,如果按2004-2007年的演变趋势发展,大约在2040年左右东山岛的土地利用结构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3)对福建省东山岛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不同层次防护林的植物群落模式进行筛选,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和专家评分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得到不同植物群落模式的综合评价得分值,为沙质海岸植物群落配置提供参考。(4)在分析防护林体系空间优化配置理论的基础上,选取林带达防护成熟时平均单株材积、林带成林高、林带宽、林带间距、林带透风系数、风速削弱系数、林带平均单株营养面积和株行距等配置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东山岛的防护林的空间配置进行研究,将林网分成三级配置,并分别统计出不同级别林网配置后的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结果表明:一级林网、二级林网、三级林网所占覆盖率分别达到了2.16%、1.58%、2.34%。通过集约优化配置,森林覆盖率有明显的提高。该配置方法不仅考虑了防护林防护效益,还在合理的林带结构配置范围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确定了东山岛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空间配置,为区域沿海防护林的空间配置提供借鉴意义。(5)提出对现有的防护林片林坚持采取保护原状的原则,同时在有条件的海岸带前沿营造消浪林带,构建由消浪林带、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网、围村林、村镇绿化林带和片林构成的东山岛防护林体系,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东山岛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进行研究,并且生成相关配置图。

马浩[7](2010)在《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文中提出三峡库区的防护林体系是库区乃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对发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屏障功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库区目前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林种结构不合理、林分结构简单,难以充分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因此,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库区防护林类型进行空间优化配置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在三峡库区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基于不确定性及灰色系统关联度修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选取对植被类型和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环境指标,对三峡库区>25。的坡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植被恢复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以适宜植被恢复的土地和现有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充分发挥库区防护林的综合效益为目标,通过库区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和综合效益指标的选取,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定量确定了不同立地的最适防护林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非监督分类与专家分类知识库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将三峡库区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为耕地(坡度<25°)、>25°的坡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和城镇7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及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4种防护林类型。解译总体精度为88%,Kappa系数为0.8513,满足研究精度的要求。(2)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分析表明,库区以林地和耕地比重最大,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8.8%和38.2%。耕地中>25。坡耕地有271976 hm2,占其总面积的12.3%,可见库区陡坡耕种现象较为严重。未利用土地面积有17768 hm2,说明库区土地资源开发还有较大潜力。从空间分布上看,库区林地资源分布分散,主要分布在库区东部的中高山地区,总体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耕地的分布恰与林地相反,主要分布在库区西部的低山丘陵地区;未利用土地除了在河谷地带有少量分布外,大部分位于深丘和低山区域,其中在巫溪北部的分布面积最大。(3)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特征分析表明,目前库区各防护林类型比例失衡、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中,针叶林和灌木林占库区森林总面积的73%,而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仅分别占19.2%和7.8%。从空间分布上看,针叶林和灌木林在库区大部分地区均有较大面积分布,阔叶林主要集中在人为干扰较少的中高山地区,而针阔混交林则集中分布在鄂西地区,在重庆库区仅有零星分布;且各防护林类型在重庆库区与鄂西库区间的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4)选取海拔、坡度、年均降水量、土层厚度、土壤类型等5项指标对三峡库区>25°的坡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表明,三峡库区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坡度和土层厚度。在三峡库区289744 hm2参评土地中,适宜植被恢复的土地面积达282361 hm2,占参评土地总面积的97.5%。其中,最适宜区面积66884hm2,占23.1%;适宜区面积140727 hm2,占48.6%;基本适宜区面积74750 hm2,占25.8%。适宜植被恢复的土地包括270345 hm2的>25°坡耕地和12016 hm2的未利用土地,应通过退耕还林(草)以及荒山(荒滩)造林植草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应类型的植被恢复。如果这些土地能尽快得到充分利用,则可使三峡库区植被覆盖率提高4.9%。不适宜区面积7383 hm2,它们零星分布于海拔1500m以上、土层厚度不足25cm、坡度≥35°和降水不足的地区,主要为石质裸地,应保持原有生态环境,宜荒则荒。(5)根据海拔、坡度和土层厚度等防护林配置的主导环境因子,可采用主导环境因子组合法将三峡库区森林立地划分为40种类型。选取水源涵养量、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3个效益指标,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对库区现有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4种防护林类型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表明,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阔叶林为最适配置类型,立地条件中等的区域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为最适配置类型,灌木林为立地条件较差区域的最适配置类型。(6)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后各防护林类型的面积比例为针叶林989380 hm2、占31.8%,阔叶林875213 hm2、占28.1%,针阔混交林1127120 hm2、占36.2%,灌木林123419 hm2、占3.9%。其中,针叶林和灌木林相比优化前分别减少了5.8%和24.9%,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则分别增加了10.7%和29.1%。通过防护林类型的空间配置优化,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的水源涵养能力将增加469038×104m3,生物量增加4880×104t,林分生产力增加294×104t。

王威[8](2010)在《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归纳其典型森林类型结构特征,同时针对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水质三大生态功能为目标,揭示北京山区水源林结构和功能耦合关系,提出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理想结构,并提出调整建议,为水源涵养林经营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对北京山区水源林整体分布特征和典型森林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北京山区水源林18种典型森林类型林分结构归纳总结,从林分物种结构、水平结构(混交度、年龄、郁闭度、大小比数)、垂直结构(林层、灌草盖度)、生物量、土壤厚度等方面,提出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类型的结构特征,并定量化表达,从而总结出北京山区水源林结构的关键要素是:异龄、复层和混交。目前,北京山区天然林结构多为异龄、复层和混交,而人工林多数是同龄、单层和纯林。(2)对林分层次和流域层次水源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在林分层次研究中,整合已有研究成果,选取林分树种组成结构(X1)、林分年龄结构(X2)、林分郁闭度(X3)、林分起源结构(X4)、林分层次结构(X5)、林分生物量结构(X6)、林分土壤厚度(X7),建立研究区水源林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模型,模型如下:保持水土功能(Y1): Y1=0.143X1+0.226X2+0.233X3+0.207X4+0.209X5+0.240X6+0.105X7涵养水源功能(Y2): Y2=0.221X1+0.016X2-0.184X3-0.372X4+0.367X5-0.229X6+0.597X7改善水质功能(Y3): Y3=0.923X1+0.065X2-0.361X3-0.116X4-0.123X5+0.122X6-0.404X7并且,为将林分结构因子整体表达,本研究利用生物全息律构建理想的森林结构模式,绘制其“结构树”,采用“结构树”对水源林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量化表达。在流域层次上,提出与流域水源林功能密切相关的结构因子,包括水源林年龄结构、水源林面积比例、水源林空间分布,利用三个结构因子共同建立水源林流域结构与功能耦合模型,公式为:(3)分别从林分层次和流域层次上提出了北京山区水源林的理想结构。首先,经过对北京山区水源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结构要素的演替动态研究,提出其发展规律,同时依据水源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从林分层次和流域层次上分别构建了水源林的理想结构,其中,林分层次上水源林的理想结构为:异龄、复层、混交的结构状态,林分结构趋于天然林结构的特征;在流域层次上水源林的理想结构为也应形成“复层”、“异龄”、“混交”的结构,即:在流域各水源林斑块间形成林冠层复层、斑块内部乔木、灌木、草本层的复层;不同水源林年龄面积上的均匀分布;形成不同水源林斑块间的镶嵌分布。最后,结合北京山区水源林理想结构的研究,提出北京山区水源涵养调整建议。

刘殿君[9](2009)在《赤峰市敖汉旗小流域防护林空间对位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防护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为人类创造良好生存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赤峰市敖汉旗牛古吐乡大五家小流域内的人工防护林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以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理论为指导,进行防护林的空间对位配置研究。结果表明:(1)在对大五家小流域各样地林分、土壤、林下植被等综合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量化模型III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小流域立地因子与林地生长之间的关系,将小流域划分为三个立地类型组和八个立地类型;(2)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小流域防护林林种的合理比例为:防风固沙林28.13%,农田牧场防护林25.88%、水源涵养林14.26%、水土保持林13.75%、护路林10.14%、护岸林7.83%,全面分析能够反应各林种防护功能的因子和林种之间的关系,判断并选择出了防护功能较强的小叶杨+柠条、油松+沙棘等混交林以及柠条等纯林;(3)依照小流域防护林的对位配置原则和防护目标,在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下,从整地、树种选择、株行距、混交方式等方面对小流域防护林进行了对位配置,设计了油松+沙棘、小叶杨+柠条、华北落叶松+柠条三个混交造林类型和油松、小叶杨、柠条、沙棘四个纯林造林模式。

胡淑萍[10](2008)在《北京山区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风沙危害频繁是北京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集中表现,是困扰首都生态建设的重要问题。北京山区作为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防护林体系空间布局与结构配置不尽合理,生态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加之防护林建设规模与生态耗水、生态用水定量不协调,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合理等问题,严重阻碍北京山区防护林体系生态功能的发挥。为优化防护林体系配置,提高防护林体系生态功能的发挥,本研究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和结构优化技术研究”,在小流域尺度上,从防护林体系结构布局、结构配置与水土资源利用关系着手,对北京山区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对位配置、防护林体系与水土资源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对位配置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北京山区森林资源现状着手,以乡镇或林场为研究单元,分析每个研究单元的森林资源特征,采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北京山区防护林体系划分为五个类型,针对每个类型的地形地貌特征、森林资源特点、区域发展目标等特点,提出每个防护林体系类型的适宜林种。(2)在综合考虑典型流域主导生态方向的基础上,收集土地利用状况和降雨、水质等资料,探讨了典型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方法,认为适宜森林覆盖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最大限度拦蓄特大暴雨、减轻土壤侵蚀和净化水质3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土门西沟流域的适宜森林覆盖率为54.94%,潮关西沟流域的适宜森林覆盖率为55.36%,半城子水库流域的适宜森林覆盖率为58.61%。这一结果为小流域尺度防护林建设提够了一定价值的参考依据。(3)在研究典型流域森林植被特征的基础上,以“近自然林业”为理论基础,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对典型流域进行植被类型的配置,配置结果为:土门西沟流域针叶林13.40%,阔叶林30.24%,混交林34.99%,灌木林21.37%;潮关西沟流域针叶林3.66%,阔叶林19.36%,混交林52.45%,灌木林22.65%;半城子水库流域针叶林22.71%,阔叶林8.72%,混交林37.78%,灌木林29.24%。(4)选择北京山区的主栽优势树种——油松、侧柏、刺槐、栎类、荆条、绣线菊、北鹅耳枥,研究坡度、坡向、坡位、海拔、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等立地因子对其高生长和径生长的影响,为优势树种的立地选择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在分析主栽树种的林冠截留能力、枯枝落叶层的持水能力、土壤层贮水能力的基础上,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主要优势树种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最好。(5)论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半城子水库流域1990-2005年森林植被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构建SWAT模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根据典型流域DEM和水系分布图将整个流域分成23个子流域,结合1990-2006年水文实测资料进行模型参数的敏感度分析以及参数的校准和验证,研究表明:不同典型年的径流特征显示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年内降雨较多的月份,产生的径流也较大,反之年内降雨量较少的月份,产生的径流量也较小。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的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的产流量大小为阔叶林122.26mm,针叶林185.34mm,灌木林340.18mm,混交林255.33mm。与2005年相比,流域内植被的生态用水减少,径流量增加49.01万m3。为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太行山石灰岩区防护林体系布局结构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行山石灰岩区防护林体系布局结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高寒区小流域植被配置优化 ——以安门滩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防护林空间配置研究进展
        1.2.2 立地类型划分研究进展
        1.2.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进展
    1.3 植被承载力研究存在问题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大通县自然概况
        2.1.2 安门滩小流域自然概况
    2.2 研究材料和方法
        2.2.1 气象因子
        2.2.2 样地指标调查
        2.2.3 LAI测定
    2.3 数据处理方法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小流域最佳森林覆盖率
    3.1 最佳森林覆盖率计算原理
    3.2 最佳森林覆盖率计算结果
第四章 小流域立地类型划分
    4.1 指标选取
    4.2 主导因子分析
    4.3 立地划分结果
    4.4 不同立地类型防护林的对位配置
第五章 基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植被优化
    5.1 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
    5.2 土壤水分补给量、消耗量
    5.3 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5.4 不同立地类型林分密度调控
    5.5 小流域空间配置优化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小流域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平配置研究
2 垂直配置研究
    (1)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
    (2) 互利共生原则
    (3)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原则
3 对位配置研究
4 防护林建设步骤与建议

(3)多尺度的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防护林相关概念
        1.2.1.1 防护林
        1.2.1.2 防护林体系
        1.2.1.3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
        1.2.2 各个尺度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进展
        1.2.2.1 景观尺度的防护林空间配置研究进展
        1.2.2.2 坡面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
        1.2.2.3 群落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形环境
        2.1.2 气候土壤
        2.1.3 植被现状
        2.1.4 生态问题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技术路线
        3.1.3 数据来源
    3.2 流域范围的提取
        3.2.1 空间数据预处理
        3.2.2 生成无洼地DEM
        3.2.3 水流流向计算和汇流积累量的计算
        3.2.4 河网的提取和流域边界的划分
    3.3 坡面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
        3.3.1 坡面尺度土壤侵蚀影响因子
        3.3.2 坡面土壤侵蚀评价指数与修正
    3.4 群落尺度优化配置
    3.5 小流域优化配置理论
        3.5.1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理论
        3.5.2 小流域多目标规划模型
        3.5.2.1 规划目标函数
        3.5.2.2 规划决策变量
        3.5.2.3 规划约束条件
        3.5.2.4 规划模型求解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对象和评价单元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三维可视化
    4.2 小流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4.2.1 评价对象的评价单元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小流域土地适宜性的评价结果
        4.2.4 评价结果的三维模拟
    4.3 小流域坡面尺度优化配置
    4.4 小流域群落尺度优化配置
        4.4.1 小流域常见群落类型
        4.4.2 群落尺度典型优化配置模式
    4.5 小流域优化配置
        4.5.1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
        4.5.2 小流域优化结果和优化前后比较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不同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覆盖率
    1.2 防护林林分结构与功能
    1.3 小流域空间配置
    1.4 防护林经营
    1.5 植被变化的水文响应
        1.5.1 流域水文研究
        1.5.2 林冠层水文功能
        1.5.3 枯落物层水文功能
        1.5.4 林地水土保持功能
    1.6 存在问题与展望
2 立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2.1 研究区主要生态问题
    2.2 研究区防护林建设存在的科学问题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区概况
    3.1 四川盆地基本概况
    3.2 平通河流域基本情况
    3.3 官司河小流域基本情况
    3.4 盐亭县基本情况
4 研究技术途径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4.4 试验方案
5 平通河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与林种结构优化研究
    5.1 森林水文效应分析
        5.1.1 研究方法
        5.1.2 FCHM模拟分析
    5.2 平通河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
        5.2.1 研究方法
        5.2.2 林地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
        5.2.3 适宜森林覆盖率
    5.3 防护林体系林种空间优化布局
        5.3.1 研究方法
        5.3.2 林种空间优化布局
    5.4 讨论
    5.5 小结
6 官司河小流域地块—林分类型优化配置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地利用现状
        6.2.2 林分类型面积调整
        6.2.3 地块—林分类型优化配置
    6.3 讨论
    6.4 小结
7 川中丘陵区适宜林分类型和结构研究
    7.1 适宜林分类型研究
        7.1.1 研究方法
        7.1.2 林分类型与林冠截留
        7.1.3 林分类型与枯落物持水
        7.1.4 林分类型与土壤持水能力
        7.1.5 讨论
    7.2 柏木纯林适宜林分结构研究
        7.2.1 研究方法
        7.2.2 郁闭度与灌草生物量和盖度关系
        7.2.3 适宜林分密度
        7.2.4 不同林分结构的土壤物理性质和贮水量
        7.2.5 讨论
    7.3 典型防护林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7.3.1 研究方法
        7.3.2 群落重要值与生物多样性
        7.3.3 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
        7.3.4 群落稳定性
        7.3.5 讨论
    7.4 小结
8 防护林林分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8.1 开窗补阔
        8.1.1 研究方法
        8.1.2 结果与分析
        8.1.3 讨论
    8.2 生态疏伐
        8.2.1 研究方法
        8.2.2 结果与分析
        8.2.3 讨论
    8.3 柏木纯林带状改造
        8.3.1 研究方法
        8.3.2 结果与分析
        8.3.3 讨论
    8.4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5)“3S”技术支持下的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 ——以平通河和官司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 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3S”技术在防护林空间配置及结构优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2.1 防护林景观格局中的应用进展
        1.2.2 防护林空间配置和结构优化中的应用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成果
第2章 遥感图像处理及解译标志建立
    2.1 研究数据源
    2.2 数据预处理
        2.2.1 数字地形图处理
        2.2.2 森林资源分布图处理
        2.2.3 IKONOS 影像预处理
    2.3 土地利用遥感解译
        2.3.1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制定
        2.3.2 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2.3.3 基于 ARCGIS 9.3 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目视解译与制图
第3章 景观格局分析
    3.1 景观结构分析软件 FRAGSTATS
    3.2 官司河小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3.2.1 景观指标的选取
        3.2.2 官司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3.3 平通河流域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3.3.1 平通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3.3.2 平通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
第4章 适宜森林覆盖率
    4.1 基于防护林健康的官司河小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的确定
        4.1.1 防护林健康水平评价
        4.1.2 官司河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
    4.2 基于防护质量的平通河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的确定
        4.2.1 基于格网和物元模型的平通河流域防护林质量评价
        4.2.2 平通河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
    4.3 本章小结
        4.3.1 适宜森林覆盖率
        4.3.2 森林质量的评价
        4.3.3 关于格网大小的选择
第5章 防护林结构定向调控及其生态功能高效维护
    5.1 官司河流域柏木纯林适宜林分结构
        5.1.1 研究方法
        5.1.2 研究结果
    5.2 基于林分水文效应的适宜柏木防护林类型研究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结果
    5.3 平通河流域适宜植被类型研究
        5.3.1 样地调查情况
        5.3.2 结果与分析
    5.4 防护林林分结构定向调控
        5.4.1 开窗补阔
        5.4.2 生态疏伐技术
        5.4.3 柏木纯林带状改造
        5.4.4 不同改造模式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
第6章 官司河流域防护林空间对位配置
    6.1 防护林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现状
    6.2 官司河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格局优化
        6.2.1 小班特征值的选取及度量
        6.2.2 防护林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物元模型
        6.2.3 各特征值的节域与经典域
        6.2.4 各特征值的权重设计
        6.2.5 防护林土地利用适宜性物元评判结果
        6.2.6 官司河流域防护林结构优化
    6.3 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
        6.3.1 配置原则
        6.3.2 官司河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防护目标
        6.3.3 配置结果
        6.3.4 对位配置后的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6.4.1 立地因子的选取
        6.4.2 树种的选择及混交方式
        6.4.3 研究方法和配置依据
第7章 平通河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布局
    7.1 平通河流域防护林分布现状
    7.2 平通河流域防护林结构优化
        7.2.1 防护林结构各级小班调整依据
        7.2.2 优化结果
    7.3 平通河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布局
        7.3.1 空间布局原则
        7.3.2 平通河流域防护林体系的防护目标
        7.3.3 空间布局结果
    7.4 平通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
        7.4.1 平通河水资源承载力
        7.4.2 水资源高效利用
        7.4.3 调整后效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版 1-13
附录 B 作者简介

(6)基于3S技术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研究 ——以东山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阐述
        1.2.2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
        1.2.3 国内外防护林体系营造概况
        1.2.4 防护林体系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2.5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方法
        1.2.6 防护林体系空间优化配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7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的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构造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概况
        2.1.5 气象与气候
        2.1.6 植被概况
    2.2 研究区的经济社会状况
    2.3 东山岛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
        2.3.1 沙质海岸带
        2.3.2 岩质海岸带
        2.3.3 泥质海岸带
3 数据资料及其处理
    3.1 研究数据资料
        3.1.1 遥感影像
        3.1.2 基础数据资料
    3.2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3.2.1 遥感影像几何精校正
        3.2.2 研究区图像的裁剪
        3.2.3 研究区多源数据的融合
    3.3 地形因子的提取
        3.3.1 DEM 数据的裁剪
        3.3.2 地形因子的提取
    3.4 立地类型分类
4 东山岛沿海防护林专题信息提取
    4.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确定
    4.2 土地利用专题信息的提取
        4.2.1 东山岛土地利用类型信息提取
        4.2.2 森林类型专题信息提取
    4.3 精度验证
    4.4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
        4.4.1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4.4.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状况分析
    4.5 东山岛森林类型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4.5.1 森林类型动态变化监测
        4.5.2 森林类型动态变化的地形因素分析
    4.6 小结
5 东山岛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配置模式的筛选
    5.1 东山岛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配置模式筛选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计算
        5.1.1 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5.1.2 东山岛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主要群落配置模式的筛选
    5.2 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评分法的应用
        5.2.1 评价指标得分的确定
        5.2.2 判断矩阵的构建与一致性检验
        5.2.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5.2.4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6 东山岛沿海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
    6.1 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林种功能区划研究
    6.2 东山岛沿海防护林体系林网配置研究
        6.2.1 基于林带优化结构的参数理论分析
        6.2.2 东山岛防护林网林带优化配置参数的确定
        6.2.3 以防护林网为基础的理论配置方案的选择
    6.3 基于立地类型的树种区划研究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相关概念
        1.2.2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1.2.2.1 国外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1.2.2.2 国内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1.2.3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进展
        1.2.3.1 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研究
        1.2.3.2 防护林体系水平、立体及对位配置研究
        1.2.4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方法
        1.2.5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6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2 森林植被概况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三峡库区遥感影像解译
        3.1.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1.2 土地利用及防护林类型分类系统
        3.1.1.3 遥感影像特征与解译标志
        3.1.1.4 遥感影像解译
        3.1.1.5 解译后精度评价
        3.1.2 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3.1.2.1 评价单元确定
        3.1.2.2 评价因子选取与处理
        3.1.2.3 评价权重的确定
        3.1.2.4 评价标准
        3.1.2.5 评价模型
        3.1.3 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方法
        3.1.3.1 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
        3.1.3.2 决策指标选择与处理
        3.1.3.3 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
    3.2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三峡库区遥感影像解译
        4.1.1 三峡库区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及精度
        4.1.2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分析
        4.1.3 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特征分析
    4.2 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4.2.1 评价对象
        4.2.2 评价因子
        4.2.3 评价因子关联系数
        4.2.4 评价因子权重
        4.2.5 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4.3 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
        4.3.1 三峡库区森林立地类型
        4.3.2 决策目标样本值
        4.3.3 决策目标测度值
        4.3.4 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
        4.3.5 优化配置前后结果比较
        4.3.6 优化配置结果效益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国内外水源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现状
    1.1 水源林功能研究进展
        1.1.1 水源林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1.1.2 水源林保持水土功能研究
        1.1.3 水源林改善水质功能研究
    1.2 水源林结构研究进展
        1.2.1 林分结构研究
        1.2.2 流域结构研究
    1.3 水源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3.1 林分层次上的耦合研究
        1.3.2 流域层次上的耦合研究
    1.4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各实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布设及调查方法
        2.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北京山区水源林典型森林类型结构特征
    3.1 水源林总体特征研究
        3.1.1 水源林主要分布区域特征
        3.1.2 典型水源林森林类型确定
    3.2 典型森林类型林分结构特征
        3.2.1 油松人工林结构特征
        3.2.2 落叶松人工林结构特征
        3.2.3 侧柏人工林结构特征
        3.2.4 刺槐人工林结构特征
        3.2.5 元宝枫人工林结构特征
        3.2.6 栎类天然林结构特征
        3.2.7 黄栌天然林结构特征
        3.2.8 阔叶杂木林结构特征
        3.2.9 灌木林类型与结构特征
        3.2.10 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结构特征
        3.2.11 林分结构特征整合分析
    3.3 典型森林类型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3.3.1 针叶林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3.2 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3.3 阔叶林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灌木林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3.5 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分析
    3.4 小结
4 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
    4.1 水源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方法
        4.1.1 水源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理论
        4.1.2 水源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链
    4.2 水源林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
        4.2.1 林分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规律
        4.2.2 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因子
        4.2.3 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模型
        4.2.4 水源林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量化
    4.3 水源林流域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
        4.3.1 流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规律
        4.3.2 流域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因子
        4.3.3 流域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模型
    4.4 小结
5 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生长演替与理想结构
    5.1 北京山区水源林生长动态演替
        5.1.1 天然林结构和生长演替动态
        5.1.2 人工林结构和生长演替动态
        5.1.3 水源林的天然更新
    5.2 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理想结构
        5.2.1 林分层次上的理想结构
        5.2.2 流域层次上的理想结构
    5.3 北京山区水源林结构调整建议
        5.3.1 林分层次水源林结构调整
        5.3.2 流域层次水源林结构调整
    5.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赤峰市敖汉旗小流域防护林空间对位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重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小流域防护林空间对位配置
        1.3.2 关于小流域防护林对位配置
        1.3.3 防护林空间对配置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特征
    2.4 植被特征
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
        3.2.2 基于35 技术的小流域空间数据库建设
        3.2.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3.3 技术路线
4 大五家小流域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
    4.1 立地类型的划分原则
        4.1.1 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4.1.2 综合多因素分析基础上的主导因素原则
    4.2 立地类型划分的技术标准
        4.2.1 海拔分级标准
        4.2.2 坡向分级标准
        4.2.3 坡度分级标准
        4.2.4 土层厚度划分标准
    4.3 立地类型划分地的系统与依据
    4.4 立地因子综合分析
        4.4.1 大五家小流域样地综合调查
        4.4.2 立地因子数量化反应表的编制
        4.4.3 主导因子的选取
    4.5 立地类型组的划分
    4.6 立地类型的划分
        4.6.1 立地类型命名
        4.6.2 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5 大五家小流域防护林空间格局优化
    5.1 大五家小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现状
    5.2 大五家小流域防护林分布格局现状
    5.3 大五家小流域防护林分布存在问题
    5.4 大五家小流域防护林空间格局优化
        5.4.1 层次分析(AHP)模型的构造
        5.4.2 A-B 层和B-C 层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5.4.3 C-D 层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5.5 大五家小流域各林种防护功能比较
        5.5.1 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现存量
        5.5.2 流域内不同林草植被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
        5.5.3 不同地类土壤物理性状及持水性能
        5.5.4 不同林草植被类型土壤贮水性能比较
        5.5.5 不同地类的土壤含水量
        5.5.6 不同林分类型的养分变化
        5.5.7 土壤蓄水能力分析
        5.5.8 防风效果
        5.5.9 阻沙效果
        5.5.10 小结
6 大五家小流域防护林对位配置
    6.1 大五家小流域防护林对位配置的原则
        6.1.1 适地适树的原则
        6.1.2 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原则
        6.1.3 自然分类与经营分类相结合的原则
        6.1.4 混交造林配置原则
    6.2 大五家小流域防护林的防护目标
    6.3 小流域防护林对位配置技术措施
        6.3.1 树种的选择
        6.3.2 整地方式
        6.3.3 栽植密度
        6.3.4 混交造林技术
    6.4 不同立地类型条件下小流域防护林对位配置模式
        6.4.1 阳缓坡中厚层土立地类型防护林配置模式
        6.4.2 阴斜坡中厚层土立地类型防护林配置模式
        6.4.3 各向缓坡厚层土立地类型防护林配置模式
        6.4.4 平缓坡中厚层栗钙土立地类型防护林配置模式
        6.4.5 固定、半固定沙(丘)立地类型防护林配置模式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北京山区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山区生态环境现状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防护林体系配置研究进展
        1.2.1 防护林体系分类研究
        1.2.2 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研究
        1.2.3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
    1.3 森林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
        1.3.1 森林植被变化研究
        1.3.2 森林植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1.4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进展
        1.4.1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1.4.2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4.3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
    1.5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2. 研究地区和试验流域基本情况
    2.1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2.1.1 北京山区概括
        2.1.2 潮白河流域基本情况
    2.2 试验流域基本情况
        2.2.1 土门西沟流域概况
        2.2.2 潮关西沟流域概况
        2.2.3 半城子水库流域概况
3 研究技术途径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3.4 实验手段
    3.5 研究方法
        3.5.1 研究数据资料的获取
        3.5.2 数据处理及分析
        3.5.3 野外调查
4. 北京山区防护林体系分类研究
    4.1 北京山区森林资源现状
        4.1.1 林业用地结构
        4.1.2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状况
        4.1.3 人工林与天然林的林地结构
        4.1.4 防护林主要林种结构
    4.2 北京山区防护林体系类型分类
        4.2.1 分类原则
        4.2.2 分类方法
        4.2.3 防护林体系类型划分
    4.3 北京山区防护林体系林种分类
        4.3.1 林种分类原则
        4.3.2 林种定义
        4.3.3 不同防护林体系类型的林种构成
    4.4 小结
5. 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适宜森林覆盖率研究
    5.1 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森林覆盖率
    5.2 以防止土壤侵蚀为目标的森林覆盖率
    5.3 以改善水质为目标的森林覆盖率
    5.3 典型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
    5.4 小结
6. 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的对位配置研究
    6.1 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的理论基础
    6.2 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的方法
        6.2.1 BP 神经网络的原理
        6.2.2 BP 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6.2.3 网络的训练过程
        6.2.4 BP 神经网络的改进
    6.3 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
        6.3.1 土门西沟流域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
        6.3.2 潮关西沟流域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
        6.3.3 半城子水库流域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
    6.4 小结
7. 防护林体系树种对位配置研究
    7.1 北京山区优势树种概述
    7.2 北京山区主要优势树种适地性分析
        7.2.1 侧柏适地性分析
        7.2.2 油松适地性分析
        7.2.3 栎类适地性分析
        7.2.4 刺槐适地性分析
        7.2.5 荆条灌丛适地性分析
        7.2.6 绣线菊灌丛适地性分析
        7.2.7 北鹅耳枥灌丛适地性分析
        7.2.8 优势树种适地性分析汇总
    7.3 主要树种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7.3.1 林冠层截留能力分析
        7.3.2 枯枝落叶层的持水能力
        7.3.3 土壤层贮水能力
        7.3.4 不同树种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7.4 小结
8. 典型流域森林植被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8.1 景观分类
    8.2 森林植被结构特征
    8.3 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8.3.1 数量变化特征
        8.3.2 转移特征
        8.3.3 驱动力分析
    8.4 典型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分析
        8.4.1 景观格局度量指标
        8.4.2 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8.4.3 景观异质性分析
        8.4.4 景观要素空间相互关系分析
    8.5 小结
9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分析
    9.1 SWAT 模型概述
        9.1.1 SWAT 模型基本原理
        9.1.2 SWAT 模型结构
    9.2 SWAT 模型的构建与模拟
        9.2.1 模型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9.2.2 模型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9.2.3 流域空间离散化
        9.2.4 模型参数敏感度分析
        9.2.5 模型参数的率定
        9.2.6 模拟结果评价
    9.3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
        9.3.1 1990 年水文生态响应模拟
        9.3.2 1995 年水文生态响应模拟
        9.3.3 2000 年水文生态响应模拟
        9.3.4 2005 年水文生态响应模拟
        9.3.5 森林植被对位配置水文生态响应
        9.3.6 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
    9.4 小结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太行山石灰岩区防护林体系布局结构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寒区小流域植被配置优化 ——以安门滩小流域为例[D]. 张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2]小流域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综述[J]. 曹时凯,王立海,徐庆波,常璐璐,张蓉鑫. 林业建设, 2018(06)
  • [3]多尺度的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D]. 孙雅卿.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4]不同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 龚固堂.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5]“3S”技术支持下的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 ——以平通河和官司河流域为例[D]. 陈俊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1(11)
  • [6]基于3S技术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研究 ——以东山岛为例[D]. 梁屹.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1)
  • [7]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D]. 马浩.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8]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D]. 王威.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9]赤峰市敖汉旗小流域防护林空间对位配置研究[D]. 刘殿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10]北京山区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研究[D]. 胡淑萍.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太行山石灰岩区防护林系统布局与结构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