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叶灶琴[1](2019)在《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以泰兴市跃进社区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征迁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新规划的城镇中混合居住,打破了以往基本同质性的社区居住结构,不同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和居住背景,使传统的“社区管理”和当前的“社会治理”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在“农居混合”的社区生活过程中,不同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生活习惯等使社区居民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以“和谐社区”为切入点研究泰兴市跃进社区治理的创新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和谐社区”建设的样本;也有利于为泰兴市相关的“和谐社区”建设提供知识借鉴。在知识论基础上,较为成熟的善治理论、社区治理理论为本文展开提供了指导;在方法论上,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围绕着“善治”的治理理念和“和谐社区”的建设目标,跃进社区近些年来在社区管理设置、社区组织建设、社区经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社区认同归属感不强”、“社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不明显”、“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充分”、“社区管理体制不科学”等突出问题。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由于“社区文化建设资源保障和供给不足”、“社区自主治理能力发育滞后”、“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等导致的。因循着“善治”和“社区治理”的主要逻辑,跃进社区未来的和谐社区建设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一个体制”,确立社区“合作治理”的格局。二是健全“两个机制”,夯实社区治理的资源保障基础,重点是健全社区“善治”的运行机制、健全“善治”导向的财力保证机制。三是规范“三项制度”,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社区,重点是规范社区治理中的事务准入制度、规范社区治理中的用人制度、规范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四是加大和谐社区治理的“四个力度”,即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力度、加大公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力度、加大社区事务合作治理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和谐社区”示范标兵的创建力度。

陆传英[2](2017)在《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区域,其良好治理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大城市城乡结合部治理对策的“同一化”与多样化的城乡结合部不相适应,亟需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分类治理。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城乡结合部的分类为前提,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原则,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城乡结合部为例,探讨了城乡结合部问题发展的规律和分类治理框架,并提出了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的路径和对策。论文在城乡结合部最终会发展为城区的基本假设基础上,首先明确了城乡结合部的治理目标,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其次,依据城乡结合部梯度发展的特征,以“非农用地”、“非农产业”、“非农人口”和“非农管理”等四个指标,将城乡结合部分为城市化城乡结合部、典型城乡结合部和城区化城乡结合部,并分析了每类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再次,通过对城乡结合部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筛选出治理主体、治理工具和治理对象这三个主要的治理要素并据此建立分类治理的基本架构;复次,以朝阳区城乡结合部为例进行分类并以其中一个乡来分析每一类型治理路径和治理模式;最后,对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在其他城市的运用进行展望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其他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有效治理提供思路。

吴越菲[3](2017)在《谁能够成为市民? ——农业转移人口选择性市民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双重意义上改变着社会的群体构成,并由此带动深刻的社会转型。然而,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于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需要应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活动上的“去农业化”(deagrarianization)、社会身份上的“去农民化”(depeasantization)以及地理分布上的“去乡村化”(deruralization),而这三个进程又通常是相互交错和紧密相关的。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国语境中的“农民问题”更为迫切地需要重新表达为:如何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存留和多重社会分化机制的影响中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释放、转移、社会流动以及融入现代文明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洞察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以及身份体系变化的重要现象,其显然不是“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简单发生,而是被模式化运作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集中在城市权利、城市市场、城市社会三重维度上向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开放。然而,权利的封闭取向、市场的开放取向以及社会的团结取向三者间的内在勾连与张力,引致了城市多重边界向农业转移人口开放的选择性。可以看到,城市边界的开放既是效率与增长的来源,同样也是不平等的生产空间。在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的变革是否导致了新的不平等形式的出现?当一体化社会形成主导的社会想象,流动与不平等之间的复杂关联显然需要被重新思考。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言,一个开放而具有选择性的时代正在来临。它突破了以中央政府中心化运作的“农转非”模式,政府、市场、社会等多重力量参与到“谁能够成为市民”的筛选中来。本文对市民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内部的流动分化(mobile differentiation)和流动不平等(mobile inequalities)问题开展了系统分析,关注于哪些农业转移人口在跨越乡-城边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充分的社会流动性,而哪些则没有?本研究试图以“选择性”作为切入点,从结构与行动的视角对三类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不同类型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过程中如何受到结构性力量的选择性影响,其在行动上又具有怎样不同的“选择性”表现。笔者基于对进城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以及居村农民三种市民化类型的考察,系统展现了“结构性力量”与“主体性力量”所共同形塑的一种“选择机制”及其带来的市民化差异图景。前者涉及到结构性力量运作下的市民化规则以及结构化的资源-机会分配方式。后者则关注到农业转移人口主体的能动行动,也即农业转移人口对于资源-机会的获取和利用,以及对于规则的体察、认知和改变。落脚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选择性”问题,旨在对农业转移人口社会流动的内在分化作出一种机制性的解释。“选择性市民化”所要处理的中心议题是“谁可以进来”和“我要不要进去”之间的相遇、碰撞与张力。在关系主义视角中,结构与能动一体两面地互动,构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双面叙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益凸显的高流动性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现实撬动了一系列户籍制度改革,其基本线索是由中心化运作的封闭型市民化转向地方化运作的开放型招募。本研究在对市民化进行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谁能够成为市民”,集中回答以下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在逐步迈向开放社会的过程中,制度变革表现出双重面貌——既朝向开放的目标,又朝向紧缩的目标?国家治理转型中的制度选择如何为不同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创造了差异化的条件?(制度如何选择)(2)为什么在逐步迈向开放社会的过程中,市场没有自动地趋向于要素的自由流动,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边界锁闭的?经济转型中的市场选择如何为不同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创造了差异化的条件?(市场如何选择)(3)为什么在逐步迈向开放社会的过程中,地方性社会边界锁闭难以被打破而社会的包容性难以形成?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选择如何为不同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创造了差异化条件?(社会如何选择)(4)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选择:在结构性力量生成的规则与资源-机会结构条件下,农业转移人口为什么产生了差异化的市民化意愿和表现?行动者如何因社会特征和意愿的不同而差异化地理解规则、获得资源和机会?(行动者如何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民化”议题源自于对终结人口流动、实现人口迁移的现实努力,流动性常常被负面地理解。因此出现了在政策上去压制流动性,在学术研究上聚焦于去除因不完全城市化而带来的流动性。而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差异化地获得社会流动性却被忽略了。正因如此,本研究希望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重新回到对流动性本身的讨论上来,通过一个以结构性力量和主体性力量构成的“选择性”的线索,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在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马启秀[4](2015)在《中国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相对于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则显得比较落后。农村城市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城市化道路,是实现我国农村全面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农村城市化和内生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内生式发展路径,分析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突出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相关案例,探讨新时期中国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路径。论文分为五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展开论述。其中,第一章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总结、归纳了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了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相关要素、内生发展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整体状况,并分析了以外生力量作用的农村城市化发展和由内而外的农村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农村本土城市化不足和内生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第四章是通过对以发展农业合作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和以发展小商品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这两种不同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农村城市化的基本状况及及其发展过程。第五章是在总结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内生发展的角度为我国农村城市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王静静[5](2014)在《河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环境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近年来,伴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面对不断加快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和日益减少的农地,如何协调农村城市化与农地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学术界与决策者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河南省人口众多、人地矛盾尖锐、城乡二元结构特点显着、城市化水平亟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要求迫切等实际情况,以协调推进农村进城市化与农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为主线,以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农地数量和利用格局的变化为依据,采用宏观分析与统计分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回顾了河南省农村城市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对农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利用效益的影响,科学地分析了影响农村城市化的各种因素及推进农村城市化与农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概括了推进农村城市化对农地合理利用和保护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城乡协调、生态和谐的农地保护模式及其实现途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新型城市化理论为指导,扼要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以及国内外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分析了河南省城市化的特点、历史演变、发展水平及其对应的农地数量和农地利用格局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规律;第三章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农村城市化水平与农地的数量、结构和布局的关联性进行了评价分析;第四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城市化对本省农地数量、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的影响机理及影响后果;第五章利用上述评价和分析结果,提出了城乡协调、生态和谐的农地保护模式及其实现途径,从而为协调农村城市化与农地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依据;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和存在的不足。

黄永斌[6](2014)在《广州市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州市在近几年实施农村城市化发展,尽管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都市村庄问题,以假象城市外观建设农村城市化,未实现农村城市化本质。目前主要缺陷如下:第一,资源利用率较低,尚未适应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第二,转入的新居民素养水平与思想观念未能满足发展的需求;第三,与全市的经济发展速率相比,该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第四,经济转型期实施的政策与产业布局不协调等,上述问题大大制约着广州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因而深化改革,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发展建设城市化,从而适应珠三角的整体发展格局。本文首先分析广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进而剖析广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主要有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建设资金不足、规划建设用地缺口大;重硬件投资、轻建设管理;农村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次,剖析广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体制机制对广州市城市化的阻碍;部分基层政府对农村城市化的认识不清;统筹发展力度不够,城镇人口承载力不强等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广州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主要有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政府对城市化的宏观调控、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保障体系为城市化建设保驾护航;提高农民收入,平抑城乡收入差距。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研究广州市农村的城市化发展,积极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建设城市化,降低城乡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广州农村小康水平,此外对加快发展珠三角农村城市化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7](2014)在《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文中认为13.1浅谈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中的横向联系功能关于农村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1983年撰文作过初步探讨(见《经济学周报》,1983年9月5日)。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上的横向联系功能来实现的。本文特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13.1.1农村市场的崛起与集镇商业的发展集镇商业,是农村集镇上所有商品交换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从所有制的成分去分析,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个体的和各种联营性质的商业活动;从流通环节去考察,既有专门的批发

胡静[8](2013)在《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迅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城市的沿海化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过半,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的研究,正是顺应了当前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国内外都有不少关于城市化以及农村城市化的研究理论,这些理论对本文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关于农村城市化推进机制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状况的分析,运用区域经济学、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了文献调研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之后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机制做了重点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针对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文中所用数据大都来自青岛2000年以来的统计年鉴,数据真实可靠。论文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分析表明青岛在经济、人口、生活方式、人居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中等城市迅速崛起,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青岛城市化不断发展;青岛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山东省甚至全国,但却低于同类城市,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青岛的城市化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的后期,未来将会迈入城市化成熟阶段,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形势。根据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现状的分析,论文提出了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由于关于农村城市化推进机制的研究尚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本文尝试了从非农化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推动这五个方面分析青岛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机制,研究表明:非农化与非农产业是推进青岛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迅速,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政策推动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引导推动作用。论文最后根据青岛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的研究,针对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推进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几个推进动力就能起到持久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分析青岛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机制。推进机制是具有系统性推进作用的多方面的综合,对于推进机制的研究很难全面把握,关于农村城市化推进机制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因此,论文对青岛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机制所做的尝试性分析研究,并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康秀丽[9](2013)在《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必由途径,它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我国的国情。探讨、研究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困境,探索农村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对于指导当前的农村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众多问题,本文主要是从户籍、土地、环境问题三方面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城市化就是土地和人口的城市化,土地的城市化涉及到我国的土地制度问题,人口城市化涉及到我国的户籍制度问题。因此,解决我国农村城市化问题主要是解决我国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同时在这个城市化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到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制约着有必要对此进入深入的分析探讨。本文通过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中梳理,探索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突出存在的土地、户籍和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关问题的改革方向,力图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我国城市化的政策演进和历史进程,从纵向上把握我国的农村城市化,为接下来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困境做必要的准备与铺垫。第二章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问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虽然得到“解冻”,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仍然是阻碍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章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探索分析。第三章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探索适合的城市化道路。一方面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动摇,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土地改革,革除土地制度中对城市化的阻碍因素,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面临挑战。另外,因征地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是我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第四章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已进入到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原因,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本章将在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农村环境的治理。

徐觐[10](2012)在《农村城市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必然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到城市、农村土地转化为城镇用地、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经济。农村城市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是以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由于农业生产的半封闭性,以及对技术状况、生产要素的稳定性要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流动的节奏和规模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农村城市化步伐可谓步履维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城市化道路越来越快地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市场,传统的固守一隅的乡土观念由浓变淡,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率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走向自为的快速发展时期,估计这个时期将持续20-30年。这个时期,不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而且也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城镇化规模开始扩大。但是应该看到,从全球视野下的城市化趋势来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两者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论文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以及国外城市化进程与国内城市化进程在时间、规模、指标等方面的比较,探讨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概括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几种模式,找到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具体对策。本文的具体结构分为七个部分:引言、农村城市化的内涵、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与策略、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评价、我国农城市化对策、结论。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当前农村城市化现实背景与理论研究背景的一个梳理。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对于我国来讲,没有先验经验,是我国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出,出现了好多突出的问题,如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上?农村城市化道路应该如何与当前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这是本论文立论的起点和基础。第二章主要是从城市化的内涵入手,考察城市化与相关领域的联系。此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城市化内涵的界定,二是农村城市化的含义。梳理了农村城市化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城市化行进的三种具体的模式,并分析了每种模式存在的优缺点;第四章发掘我国农村城市化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找到突破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瓶颈”。第五章、第六章是本文的核心。第五章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主要内容有构建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三级,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准则层包括经济城市化、生活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环境城市化四个准则,共选取20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两个主成分:一个是驱动因子;另一个是状态因子,运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得到这两个主成分因子的动态演变规律及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动态演变规律。第六章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对策,该章是在第五章的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对策,是本文的核心之一。第七章是结论部分。

二、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以泰兴市跃进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之总体评论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市化概述
    2.2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特殊性
        2.2.1 1978 年以前城市化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
        2.2.2 1979 年起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时期
    2.3 和谐社区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3.1 和谐社区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基础地位
        2.3.2 和谐社区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关键作用
        2.3.3 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区的紧迫性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善治理论
        2.4.2 社区治理理论
        2.4.3 城市化理论
第三章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做法
    3.1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的建设现状
        3.1.1 跃进社区历史沿革
        3.1.2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管理设置
        3.1.3 跃进社区村居混合型社区管理特点
    3.2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组织建设
        3.2.1 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3.2.2 党建带工建的工作思路
        3.2.3 社区群团组织全面发展
    3.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经济建设
        3.3.1 积极促进商业发展
        3.3.2 积极引进投资项目
    3.4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3.4.1 开展健康群众活动
        3.4.2 开展传统文化传承
        3.4.3 形成和谐文化特色
    3.5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服务
        3.5.1 以便民窗口全方位服务社区居民
        3.5.2 以卫生和文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
        3.5.3 以社区人口管理促进计划生育工作
        3.5.4 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区稳定
第四章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积极
        4.1.2 社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不明显,缺乏健全管理体制
        4.1.3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充分
    4.2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4.2.1 社区文化建设资源保障和供给不足
        4.2.2 社区自主治理能力发育滞后
        4.2.3 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偏低
第五章 跃进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策略建议
    5.1 借鉴国内外“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做法
        5.1.1 国外“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做法
        5.1.2 国内“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做法
    5.2 确立社区“合作治理”的格局
    5.3 夯实社区治理的资源保障机制
        5.3.1 健全社区“善治”的运行机制
        5.3.2 健全“善治”导向的财力保证机制
    5.4 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导向的制度体系
        5.4.1 规范社区治理中的事务准入制度
        5.4.2 规范社区治理中的用人制度
        5.4.3 规范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5.5 加大和谐社区治理的“共享共治”
        5.5.1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力度
        5.5.2 加大公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力度
        5.5.3 加大社区事务合作治理资源整合的力度
        5.5.4 加大“和谐社区”示范标兵的创建力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乡结合部演变机理与发展进程
    2.1 城市化及其发展进程
    2.2 城市化推进与城乡结合部的形成
    2.3 城乡结合部发展进程
第三章 城乡结合部的分类标准与类型分析
    3.1 城乡结合部的分类标准与类型划分
    3.2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类型分析
        3.2.1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现状
        3.2.2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类型
        3.2.3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类型分布及其契合度
第四章 治理与城乡结合部治理的应然分析
    4.1 治理与治理架构分析
        4.1.1 治理与治理架构
        4.1.2 城乡结合部的治理要素与治理架构
    4.2 城乡结合部发展定位与治理目标
        4.2.1 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定位:城区VS新农村
        4.2.2 治理目标
    4.3 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的基本架构
        4.3.1 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4.3.2 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的基本架构
第五章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分类治理
    5.1 朝阳区各类型城乡结合部的治理现状
        5.1.1 城市化城乡结合部治理: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
        5.1.2 典型城乡结合部治理:经济转型与城市化改造
        5.1.3 城区化城乡结合部治理:公共服务与多元合作治理
    5.2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治理变迁的基本逻辑
        5.2.1 治理问题的梯度发展
        5.2.2 治理主体的梯度发展
        5.2.3 治理工具的梯度发展
    5.3 朝阳区城乡结合部各类型的治理路径分析
        5.3.1 城市化城乡结合部的治理路径
        5.3.2 典型城乡结合部的治理路径
        5.3.3 城区化型城乡结合部的治理路径
第六章 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的前景与挑战
    6.1 分类治理在其他城市的运用前景
    6.2 分类治理面临的挑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谁能够成为市民? ——农业转移人口选择性市民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意识 开放社会中的流动差异与流动不平等
        (三) 研究意义
    二、理解乡-城流动性:文献回顾与市民化研究的再出发
        (一) 国外市民化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市民化的相关研究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及反思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农业转移人口
        (二) 市民化
        (三) 选择性市民化
    四、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
        (一) 理论视角
        (二) 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从封闭到开放:选择性市民化的历史嬗变
    一、重释“市民”:现代化语境中的激进建构
        (一) “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分化
        (二) 被优势化的“市民”和“城市”
        (三) 被问题化的“农民”和“农村”
    二、封闭型选择:中心化运作的市民化进程(1949-1999)
        (一) 建国恢复时期农业人口的低速转移(1949-1957年)
        (二) 国家工业化时期农业人口的不稳定转移(1958-1977年)
        (三) 经济转型初期农业人口的快速转移(1978-1999)
    三、开放型选择:地方化运作的市民化进程(2000年以来)
        (一) 地方化的市民身份
        (二) 地方边界的选择性开放
        (三) 选择性招募与新身份序列的地方再造
第三章 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类型
    一、离土离乡?多重转型背景下的市民化选择
        (一) 农业转型、土地流转与生计分化
        (二) 经济转型与乡-城人口流动
        (三) 个体化转型与依附关系变更
    二、农业转移人口的类型划分
        (一) 回到事实陈述:市民化的内在多元
        (二) 市民化类型划分的基本维度与依据
        (三) 弥合“结构”与“行动”的类型重构
    三、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与市民化进程
        (一) 异地导入模式——进城农民工市民化
        (二) 城市开发模式——失地农民市民化
        (三) 就地转移模式——居村农民市民化
第四章 进城农民工的选择性市民化
    一、“农民进城”:结构化的资源差异与机会不均
        (一) 制度选择下的权利资源分配
        (二) 市场选择下的经济机会获得
        (三) 社会选择下的城市融入机会
    二、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表现及其主体选择
        (一) 进城农民工的基本群体特征
        (二) 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表现
        (三) 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与选择偏好
    三、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分化与社会后果
        (一) 不稳定阶层的出现
        (二)市民化的组合限制
        (三) 漂浮悬置的市民化
第五章 城郊失地农民的选择性市民化
    一、“农民上楼”:结构化的资源差异与机会不均
        (一) 制度选择下的土地征收
        (二) 市场选择下的“区位饭”
        (三) 社会选择下的集体退出
    二、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表现及其主体选择
        (一) 城郊失地农民的基本群体特征
        (二) 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表现
        (三) 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意愿与选择偏好
    三、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分化与社会后果一
        (一) 强势力量催生的城市底层
        (二) 经济个体化与权利集体化的碰撞
        (三) 被剥夺感与衰退的政策信任
第六章 居村农民的选择性市民化
    一、“农民再造”:结构化的资源差异与机会不均一
        (一) 制度选择下的农村城镇化
        (二) 市场选择下的农村工业化
        (三) 社会选择下的村落大转型
    二、居村农民的市民化表现及其主体选择
        (一) 居村农民的基本群体特征
        (二) 居村农民的市民化表现
        (三) 居村农民的市民化意愿与选择偏好
    三、居村农民市民化的分化与社会后果
        (一) 农村社会分化与新社会阶级的产生
        (二) 被抑阻的市民化:规模与效率难题
        (三) 乡村性溃败与“新乡村性”出现的并存
第七章 谁能够成为市民?比较视野中的市民化及其未来
    一、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分化
        (一) 多重选择下社会流动的群体差异
        (二) 社会流动性获得的群体比较
    二、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选择性
        (一) 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选择性特征
        (二) 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选择性特征
        (三) 居村农民市民化的选择性特征
    三、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及未来走向
        (一)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差异影响
        (二)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差异走向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选择性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 市民化进程中的流动分化与流动不平等
        (三)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回应复杂的乡-城流动性:对市民化的若干反思
        (一)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国际经验
        (二)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反思
        (三) “市民化”的持续争议
    三、未尽的探索
        (一) 市民化的系统观
        (二) 市民化是唯一的发展叙事吗?
        (三)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实地调查的村/社区名称及基本情况
    附录三: 访谈大纲
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
后记

(4)中国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对城市化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中国农村城市化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框架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处
第2章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化
        2.1.2 农村城市化
    2.2 国内外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2.2.1 国外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2.2.2 国内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2.3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内生式发展的基本内涵
        2.3.2 内生式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2.3.3 农村城市化内生发展系统与外生发展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3章 我国城市化发展基本状况
    3.1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3.2 我国农村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3.2.1 外力作用为主的农村城市化
        3.2.2 由内而外的农村城市化
第4章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案例分析
    4.1 基于农业合作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
        4.1.1 甘石桥村基本状况
        4.1.2 合作经济组织推动果品产业化发展
        4.1.3 农民职业的非农化转移
        4.1.4 农村居住的集中化发展
        4.1.5 小结
    4.2 基于小商品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
        4.2.1 温州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情况
        4.2.2 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要素
        4.2.3 温州农村商品经济与城镇化发展过程
第5章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农村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基于农业合作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5.1.2 基于小商品经济推动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5.2 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城市化提供动力
        5.2.2 加强农村集中居住建设
        5.2.3 积极培育农村内部发展能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河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河南省农村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水平及其相关分析
    2.1 河南省概况
        2.1.1 自然资源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河南省农村城市化的特点
    2.3 河南农村城市化历史演变
        2.3.1 城市化速度加快
        2.3.2 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4 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现状
        2.4.1 河南省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2.4.2 河南省农村城市化的空间差异特点
        2.4.3 河南省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5 河南农村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2.5.1 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大
        2.5.2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影响
        2.5.3 河南农村城市化的主导因子变化趋势
3 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的相互关联性机理
    3.1 河南农村城市化与农地总量变化的关联
        3.1.1 河南农村城市化的综合评价
        3.1.2 河南省农用地总量的变化规律
    3.2 河南农村城市化与农地结构变化的关联分析
        3.2.1 河南农用地结构变化的特点
        3.2.2 农地结构变化引起的耕地面积减少特征
        3.2.3 河南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减少的关系
        3.2.4 农村城市化与农地结构变化的相关分析
    3.3 河南农村城市化与农地保护水平的关联
        3.3.1 河南农地保护水平综合评价
        3.3.2 农村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的辩证关系
        3.3.3 农地保护对农村城市化的影响
4 河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利用趋势、成因及其后果
    4.1 河南省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利用条件分析
        4.1.1 河南省农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分析
        4.1.2 河南省农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4.2 河南省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利用分析
        4.2.1 农地利用效益分析
        4.2.2 河南省农用地空间差异
    4.3 河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
        4.3.2 河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利用变化问题
    4.4 河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利用变化的后果
        4.4.1 河南省农地利用变化及其问题的经济后果
        4.4.2 河南省农地利用变化及各种问题的社会性后果
        4.4.3 河南省农地利用变化及其问题的生态环境后果
        4.4.4 影响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5 城乡协调、生态和谐的农地保护模式
    5.1 城乡关系及其优化
        5.1.1 农村城市化带动下的土地利用变革
        5.1.2 城乡关系优化与农地保护
        5.1.3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
    5.2 建立城乡协调、生态融合的农地保护模式
        5.2.1 农地保护的意义及其目前面临的困难
        5.2.2 当前农地保护面临的几个误区
        5.2.3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协调、生态融合的农地保护模式
    5.3 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对农地保护对策的建议
        5.3.1 重新定位省域内城镇功能、完善城市体系
        5.3.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地比较利益
        5.3.3 加强农地管理和监督体制建设
        5.3.4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3.5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由弱质产业转变为强质产业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广州市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农村城市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
        2.1.1 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2.1.2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
    2.2 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2.2.1 主要指标法
        2.2.2 综合指标法
    2.3 小城镇理论与模式
    2.4 三元结构理论
3 广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1 经济总量
        3.1.2 社会保障与福利
        3.1.3 居民收支
    3.2 广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情况
        3.2.1 广州市人口变化
        3.2.2 广州市各区、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
        3.2.3 广州市各产业发展以及从业人员
    3.3 广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特点
        3.3.1 乡村城市化速度滞后于工业化速度
        3.3.2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共同主导城市化进程
        3.3.3 城乡居民收入均有所增加,但差距基本保持不变
        3.3.4 整体的乡村城市化与局部的“后城市化”现象并存
4 广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广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4.1.2 建设资金不足,规划建设用地缺口大
        4.1.3 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4.1.4 重硬件投资,轻建设管理
        4.1.5 农村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4.2 广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体制机制对广州市城市化的阻碍
        4.2.2 部分基层政府对农村城市化的认识不清
        4.2.3 统筹发展力度不够,城镇人口承载力不强
5 国外城市化发展经验与借鉴
    5.1 国外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5.1.1 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
        5.1.2 城镇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化加快推进的主旋律
        5.1.3 发展城市主导产业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基础
    5.2 国外城市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5.2.1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5.2.2 形成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至关重要
        5.2.3 积极培育城市主导产业
        5.2.4 政府的适度引导必不可少
6 加快广州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6.1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
        6.1.1 水污染防治对策
        6.1.2 大气染防治对策
        6.1.3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及噪声治对策
    6.2 加强政府对城市化的宏观调控、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
        6.2.1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市发展建设步伐
        6.2.2 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管理和运营
        6.2.3 搞活经营与税费调整相结合
    6.3 完善保障体系为城市化建设保驾护航
    6.4 提高农民收入,平抑城乡收入差距
        6.4.1 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扶持
        6.4.2 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
        6.4.3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7 结论
参考文献

(8)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农村城市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2.2 农村城市化的衡量角度
    2.3 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2.4 农村城市化推进的方式、动力和机制
3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3.2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现实水平
    3.3 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分析
4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4.1 青岛农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4.2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5 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推进机制分析
    5.1 非农化与非农产业的发展
    5.2 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
    5.3 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
    5.4 基础设施建设
    5.5 政策推动
6 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发展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6.1 青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6.2 青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6.3 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导言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的研究概况
        (一)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的研究
        (二)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研究待解决的问题
    三 本文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城市化概念及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
    一 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二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一) 控制农村城市化阶段
        (二) 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促进小城镇发展阶段
        (三) 中国特色城镇化阶段
第三部分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问题
    一 户籍制度现状及问题
        (一) 二元户籍制度
        (二) 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二 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层次约束
        (一) 流动人口进城的社会经济风险问题
        (二) 城乡结构的调整问题
        (三)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性问题
    三 改革户籍制度,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
        (一) 推进户籍与社会福利待遇相分离
        (二) 改革城乡教育制度
        (三) 实行无差别的就业政策
        (四) 建立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
第四部分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
    一 农村土地问题现状及问题
        (一) 土地制度改革面临新的环境
        (二) 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明确
        (三) 现行征地制度广受争议
        (四) 失地农民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改革土地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一) 强化监督机制,规范行政行为
        (二) 明确土地产权
        (三)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四) 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部分 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一 环境问题现状
        (一) 农业生产中的各类污染
        (二)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 乡镇企业和乡镇养殖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
        (四) 因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二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一) 加强监督管理
        (二) 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缩短城乡差距
        (三)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四) 发展生态农业
结语
    一 几点思考
    二 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农村城市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
    2.1 城市化
        2.1.1 城市化的内涵
        2.1.2 城市化涉及的几个问题
    2.2 农村城市化
3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模式
    3.1 集中型城市化
    3.2 分散型城市化
    3.3 旧地型城市化
4 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4.1 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4.1.1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4.1.2 城市化水平的地区性不平衡
        4.1.3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功能不健全
        4.1.4 严重的管理缺位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缺乏城市认同感
        4.1.5 城乡分割明显,协调性较差
    4.2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探讨
        4.2.1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4.2.2 不完善的土地制度
        4.2.3 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
        4.2.4 我国城市化动力的非经济性
        4.2.5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素质不高
5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评价
    5.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 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农村城市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5.3.2 我国农村城市化评价体系准则层原始指标数据
        5.3.3 原始指标数据的正效应化和标准化处理
        5.3.4 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5.3.5 我国农村城市化近十年来主成分因子的动态演变过程
        5.3.6 我国农村城市化综合水平近十年来动态变化规律
6 我国农村城市化对策
    6.1 经济城市化
        6.1.1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6.1.2 发展区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集聚产业力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6.1.3 应设立一定的经济激励制度
        6.1.4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6.2 生活城市化对策
        6.2.1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6.2.2 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6.2.3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6.2.4 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
        6.2.5 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切实保护耕地
    6.3 人口城市化对策
        6.3.1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6.3.2 积极创造条件应对人口老龄化
        6.3.3 积极应对快速的人口城市化
        6.3.4 提高人口教育素质
    6.4 环境城市化对策
        6.4.1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4.2 改变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标准
        6.4.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
        6.4.4 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6.4.5 加强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管理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以泰兴市跃进社区为例[D]. 叶灶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2]城乡结合部分类治理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D]. 陆传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3]谁能够成为市民? ——农业转移人口选择性市民化研究[D]. 吴越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5)
  • [4]中国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研究[D]. 马启秀.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5]河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利用问题研究[D]. 王静静. 河南理工大学, 2014(03)
  • [6]广州市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D]. 黄永斌. 广西大学, 2014(02)
  • [7]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A].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 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2014
  • [8]青岛市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推进机制研究[D]. 胡静.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9]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对策研究[D]. 康秀丽.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4)
  • [10]农村城市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徐觐.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农村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