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次思考

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次思考

一、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侯薇[1](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正在重构,世界处于变革大潮中,世界各国政党应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党际互信、党际互通,把自身发展与人类、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变局中体现使命担当?已成为一个值得深刻研究和探讨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际交往,在不断探索和开创党际交往新局面的同时,也在不断革新政党外交理念。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党际交往原则、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邓小平的党际关系四原则等重要的外交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局面不断开拓的历史进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得以创新。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提出了构建“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的政党外交新理念,积极搭建多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构筑新型国际关系。文章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这一核心问题进行逻辑架构和科学探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外交、政党外交、政党外交理念等基本概念以及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念得以创新发展。第二部分围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为追求目标”“以构建多边主义党际关系为发展模式”“以建构聚同化异的新型政党关系理念为指导原则”“以构筑党际关系创新与大国特色外交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为落脚点”四个方面架构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重点总结提炼出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的基本特点,涉及到塑造中国共产党全新国际形象,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具有大国大党胸怀,积极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使命等内容。第四部分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期,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在积极引导变革全球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党的执政理念等方面的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

王亚明[2](2017)在《东西部农民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比较研究 ——以浙江和四川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而促进农村社会整合与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农民阶层分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因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就意味着农业人口大量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这既为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所证明,也为中国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过程所证明。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同时,农民也出现了分化,农民分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实现小康目标的直接动力。同时,农民分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也是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研究农民分化和社会整合是转型现实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权利观是理解中国农民分化和社会整合的基础理论,利益关系和利益协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农民分化即基于承包制基础上的利益分化,农村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也是由于利益矛盾引发,社会整合关键在于利益整合达到社会利益均衡,农村社会和谐是利益相对均衡的状态。中国农民分化以市场为机制,以职业为基础。按历史进程而言,主要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职业转换与身份制制约性的农民分化,20世纪90年代地区流动性的农民分化,21世纪以来均衡发展性的农民分化。农民分化的历史进程是由市场化改革、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多种原因决定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缓和农村阶层结构变动中的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党和政策提出了一些利益调节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推行承包制、开展多种经营、试行和完善村民自治、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扶贫和城乡统筹等,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起极大作用。在农民分化过程中,东西部表现出很大差异,包括职业、收入和消费差异三个方面。浙江和四川的农民分化具有一些共同点,但是农民分化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如不同地区农民内部不同群体规模、比例和结构上有很大不同,在浙江和四川内部是如此,浙江和四川比较也是如此。影响农民分化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地理环境、文化和观念差异、产权制度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城镇化水平、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差异等方面。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区域协调发展。农民分化在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大量增加社会财富,普遍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阶层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体现为农村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利益上的矛盾。深入研究农村阶层矛盾,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可以使我们的决策尽可能反映农村各个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减少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和阻力。论文对东西部农民分化中的农村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社会急剧分化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整合能力下降中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西部农村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共享、以社会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民政治参与以及乡村治理和地方政府社会整合作用。为了推进社会整合与协调发展,论文提出了促进农民分化与社会和谐的原则、方法和具体对策。这些原则主要是公平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和法治原则等;方法主要有: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农民民主为重点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整合的对策主要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夯实农民分化的经济基础;推进农村土地和户籍改革,破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政策要有增有减;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等。农民分化既是农民个体市场化的行为,也是资本力量和政府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从城乡发展和现代化的全局才能对农民分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农民分化是社会系统变迁中的重要一环,农民分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密切相关。促进农民分化,解决农民分化中出现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需要有全局视野,也需要不同层级的政府和社会形成共识和凝聚力。要实现东西部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西部地区探索赶超型战略的决心和路径,同时,包括国家政策和东部生产要素在内的外部资源也是决定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邓超[3](2017)在《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担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面临的困难、挑战、风险前所未有。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四大大挑战”,即一些国家对我国围堵打压的挑战;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改革发展稳定遇到诸多难题的挑战。党执政面临“四大考验”,即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党的建设也面临着“四大冲击”,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怠惰之风、奢靡之风猖獗一时的冲击。党的发展面临“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要应对挑战、经受考验、逆袭冲击、化解危险,必须大力推进党的建设,致力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现党建理论的创新,探讨党的建设实践路径,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论文立足于这个基础上,展开对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研究。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肩负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重任,他凝聚集体的智慧于一身,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在实践中寻找实现党建新思想的途径,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论文从三条线索研究习近平的党建思想。一是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研究习近平党建思想提出的主体条件,依据的客观“时势”,研究党建新思想提出的必然性。二是从理论探讨的层面,研究习近平提出的党建思想的内容及其创新之处。三是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习近平党建新思想的实现路径,分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创新之所在。论文共分五章,力图全面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创新性内涵以及付诸于实践的成效。第1章为绪论,阐明选题的背景、意义;概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此作出评述;介绍研究方法;提出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同时指明论文研究的不足。第2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基础。重点研究习近平创新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所依据的思想基础,即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党建理论的继承,奠定了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实践造成的“时势”,为习近平党建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习近平的人生经历和从政的历练,以及良好家风的熏陶,塑造了习近平理论研究和创新的主体条件。主客体条件的有机统一,使党建新理论的产生水到渠成。第3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逻辑构成及其特点。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有着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还有实践方法论,可以称作是治党认识论,即执政的忧患意识、执政的权力观、执政的政绩观、执政的官德观、执政的廉政观。以此为基础,分析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逻辑构成,它是由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大部分构成,各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习近平对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形成了这一思想的基本特征。第4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内容。该章通过习近平在党的建设五大领域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概括出思想建设的新境界、作风建设的新谋划、组织建设的新思考、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决断、制度建设的新设计,并分析了创新之所在。第5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实现路径。党建思想内容的充实与创新,并不是停留在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的层面,习近平还致力于把理论探索中的创新付诸于实践。提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由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称赞。第6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阐明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实现了理论创新;指导党的建设实践取得显着效果;增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自信。这一理论所承载的丰厚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结论部分概括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指明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后续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李智卿[4](201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政治实践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基本规定和基本内容得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人民对政治生活本原意义的确定,即回答了中国人民选择的美好的政治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政治终极追求,即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政治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集中体现为共同富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这四大范畴体现着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四大范畴的逻辑关系为共同富裕是目标,科学发展是动力,以人为本是核心,社会和谐是根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它需要通过加强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

曹梦晗[5](201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创了执政为民发展的新局面,开辟了执政为民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发展与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提高是伴随进行的,执政为民思想也随着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因此,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有助于厘清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创新的历史轨迹,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有助于科学定位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历史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精华和实质,凸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独有魅力;有助于人们理性透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化对执政为民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的执政为民发展提供思想指南。本文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发展切入,对其基本内容、价值与启示进行了深入全面地探求。首先,述评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演进的历史过程,完整地理清了它的来龙去脉;其次,阐释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较好地把握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深刻内涵;最后,公允客观地解读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价值的现实启示,较深刻地透视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规律与厚重底蕴,做到了全文的自然回归。本文构架由前言和正文的三个部分组成。前言。解读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选题的重大意义;综述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概述了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说明了本文所体现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发展。这一部分部分主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生成来由和发展过程出发,为透视新时期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与奠基。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是执政为民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执政经验的正确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又是其生成的现实动因。也就是说,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是历史与现实相作用的必然结果。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顺序,通过系统梳理党的领导人、党的文献等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论述,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基本形成、丰富发展和开拓创新,此部分主要从动态上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部分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其基本内容的构成,这是本文的重点之处。本部分着力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战略目标、基本要求、和重要实现路径三个方面来阐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力求将微观把握与宏观审视结合起来。文章主要归纳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总体目标、价值目标、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实现执政为民的重要路径,并着力从宏观审视与微观把握两个层面,揭示执政为民发展的方向问题、途径问题和原则问题,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执政为民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价值与启示。这一部分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客观分析与评价,是全文的精华所在,亦是本文的归宿和落脚点。本文主要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经验启示两方面入手,着力探析这一思想的重大影响和意义。其重要价值体现在: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指导了并将继续指导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实践的发展。另外,本文详细阐述了执政为民思想的三条重要启示:一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执政为民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二是完善党的执政体制,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制度保障;三是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执政为民水平。透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现实启示不仅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为了深化对执政为民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执政为民实践的发展。本文在借鉴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在写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运用了文献解读、比较研究、历史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其主要创新点是:一是通过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历程,不仅对执政为民思想进行了纵向的整体性把握,而且注重对各个历史阶段执政为民思想的个性分析,体现了时间上的继起与空间上的并存,做到了对执政为民思想深层次、多角度的透视,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二是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是实践的产物,本文虽重在研究执政为民思想,但新时期党的执政为民思想是该阶段党执政为民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涉及到执政为民实践层面上的内容,其在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该时期执政为民理论的发展,这是本文的第二个亮点。三是本文所论述的三条重要现实启示,主要是“更加坚定党的思想路线、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执政为民启示的透视,以期探求更多完善执政为民实践的方法途径,这在此问题的研究方面并不多见,是本文的又一个创新点。

孙雁[6](2007)在《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文中提出执政为民理念是我党执政理念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最基本的价值观。“执政为民”,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自己的执政行为,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如何正确理解什么是执政为民,为什么要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保持执政为民的本质,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全面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体现,更是时代赋予党的艰巨任务。国内学术界就对执政为民理念研究成果颇丰。对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执政为民理念的功能及创新意义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执政为民的理论渊源和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二部分对执政为民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使之更加清晰、系统和完整;第三部分主要对当前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原因进行分析。坚持执政为民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结合执政党坚持执政为民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针对如何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如何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在第四部分努力进行一些对策性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李秀[7](2006)在《浅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文中提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基础。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和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的需要。文章从廉政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入手,结合高校工作实际,阐述了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方法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贾育林[8](2006)在《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法文化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共有八章。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对论文涉及的文化、法律文化、廉政、廉政文化、廉政法律文化、腐败、古代、价值、文化价值、体系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选题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了说明,并对为何选此课题谈了自己的感想。最后对研究的有利条件、研究的具体方法、论文的基本结构作了简要阐述。 第二章、第三章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由于这部分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且时间跨度长、涉及内容丰富,故用两章共八节的篇幅进行论述。包括清明吏治、思想为先的廉政法律思想;立法定制、整肃贪赃的历代反贪立法;注重德治、引礼入法的官德建设;选官任吏、严把入口的用人制度;定期考绩、陟优黜劣的考绩办法;严法酷刑、扼制腐败的有力手段;实行官禄、以俸养廉的保廉措施;强化监察、纠举贪吏的监督机制等,在对各自内容系统化、理论化概述的基础上,都作了简要评价,指出其优劣。 第四章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形成原因。共用六节的篇幅,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成因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分析。认为:自然经济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专制官僚政体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形成的政治背景;儒家的伦理政治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产生的思想根源;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哲学依据;修身正已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逻辑起点;防控失权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共用六节的篇幅对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认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呈现:因时定制、不断完善;法渊多样、内容散见;律文简约、阐释细微;重修官德、贵在内省;以官抵罪、权尊于法;法立政清、法废国亡等六个特点。 第六章、第七章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这部分内容是本论文的重点,是本选题研究的目的所在、意义所在。共分两章共九节的篇幅对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论述。核心是提出现代廉政法律文化体系建设的构想。这就是:我国现代廉政法律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既不能片面强调传统的重要,又不能简单照搬外国模式。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本土化为价值

卫裕国[9](2006)在《紧紧把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正确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及胡锦涛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给予了全新的解释。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开拓新思路,体现时代性、实践性、规律性和基础性。同时在实践中要注重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健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王琛[10](2004)在《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二、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政党外交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
    (一)外交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基本界定
        1.外交的概念界定
        2.政党外交的内涵和外延
        3.政党外交理念与新理念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念的历史演进
        1.新中国成立后对政党外交理念的探索
        2.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念的开拓与深化
        3.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的核心内容
    (一)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为追求目标
        1.在价值观上谋求人类共同利益理念
        2.在发展观上追求平等合作共赢理念
        3.在全球治理上强化政党间共商共建共享
    (二) 以构建多边主义党际关系为发展模式
        1.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
        2.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
        3.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三) 以建构聚同化异的新型政党关系理念为指导原则
        1.求同存异
        2.相互尊重
        3.互学互鉴
    (四) 以构筑党际关系创新与大国特色外交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为落脚点
        1.政党外交创新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2.政党外交创新助推中国全球治理方案实施
        3.政党外交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的特征
    (一) 注重党和国家国际形象的一致性
    (二) 谋求民族振兴和世界发展的同一性
    (三) 战略目标明确性与策略路径可行性的有机统一
    (四) 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聚焦人类整体利益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的意义
    (一)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持久和平繁荣的世界
    (二)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三)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四)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结语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东西部农民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比较研究 ——以浙江和四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中国农民分化及社会整合政策的历程
    2.1 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分化的历程
        2.1.1 20世纪80年代职业转换与身份制约性的农民分化
        2.1.2 20世纪90年代地域流动性的农民分化
        2.1.3 21世纪以来均衡发展性的农民分化
    2.2 农民分化的原因
        2.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2.2.2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2.2.3 城乡户籍制度的松动
        2.2.4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发展
        2.2.5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3 农民分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2.3.1 农村社会结构分布合理化和社会心理现代化
        2.3.2 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2.4 党中央促进农村社会整合的过程及政策成效
        2.4.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经营方针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2.4.2 权力下放、村民自治和农村各阶层政治参与
        2.4.3 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扶贫和城乡统筹
3 东西部农民分化的差异分析
    3.1 东西部农民分化呈现不平衡特征
    3.2 东西部农民分化的差异表现
        3.2.1 职业分化差异
        3.2.2 农民收入分层差异
        3.2.3 农村消费分层差异
    3.3 东西部农民分化差异的具体原因
        3.3.1 地理环境差异
        3.3.2 文化和观念差异
        3.3.3 产权制度差异
        3.3.4 产业结构差异
        3.3.5 城镇化水平差异
        3.3.6 地方政府行为差异
        3.3.7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差异
4 东西部农民分化中的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分析
    4.1 社会结构变动与农村阶层矛盾
        4.1.1 农村阶层矛盾的发展过程
        4.1.2 阶层矛盾的不同类型
        4.1.3 农村社会阶层矛盾的特征
    4.2 社会结构变动与农村社会问题
        4.2.1 社会问题的内涵和转型期农村社会问题的类型
        4.2.2 社会急剧分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4.2.3 社会整合能力下降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5 东西部农民分化中的社会整合比较分析
    5.1 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共享
        5.1.1 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共享的必要性
        5.1.2 促进农民利益共享的政策措施
        5.1.3 浙江、四川两省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5.2 以社会整合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
        5.2.1 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与失地农民保障
        5.2.2 两省户籍制度改革
        5.2.3 农村医疗保险
        5.2.4 农民工社会保障
        5.2.5 劳资纠纷的制度安排
    5.3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民政治参与
        5.3.1 村民自治缓解了国家与农民的冲突
        5.3.2 两省村民自治的进程、特征
        5.3.3 两省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参与
        5.3.4 两省村民自治的困境与出路
        5.3.5 农村新型民间组织的出现与作用
    5.4 乡村治理和基层地方政府的社会整合作用
        5.4.1 减轻农民负担、乡镇机构改革和其他配套改革
        5.4.2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5.4.3 农村扶贫开发中的政府作用
        5.4.4 吸纳农村新富阶层和培育农村民间组织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6 在农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社会整合与和谐
    6.1 农村社会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6.1.1 农村社会整合的主要原则
        6.1.2 农村社会整合的基本方法
    6.2 农村社会整合的对策
        6.2.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夯实农民分化的经济基础
        6.2.2 推进农村土地和户籍改革,破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
        6.2.3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政策要有增有减
        6.2.4 完善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
        6.2.5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6.2.6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整合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3 实现东西部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出路
        6.3.1 继续扶持西部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6.3.2 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促进西部农村地区发展
        6.3.3 推进制度创新和文化革新,实现西部农村自我发展
        6.3.4 地方政府合理的职能定位,保障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3)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思路
        1.1.4 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出版论着现状
        1.2.2 学术期刊研究研究现状
    1.3 文献综述
        1.3.1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基础研究
        1.3.2 习近平党的建思想体系研究
        1.3.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
        1.3.4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
        1.3.5 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研究
        1.3.6 习近平党风建设的思想研究
    1.4 已有研究的分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1.5 研究的创新及其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基础
    2.1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
        2.1.1 对国际局势变幻的回应
        2.1.2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2.1.3 党的建设实践基础
    2.2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理论基础
        2.2.1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理论渊源
        2.2.2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直接理论来源
    2.3 习近平党的建设理论产生的主体条件
        2.3.1 革命传统家风的培育
        2.3.2 知青岁月的锤炼
        2.3.3 从政经历的磨砺
第3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逻辑构成及其特点
    3.1 认识论基础
        3.1.1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1.2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3.1.3 治党认识论
    3.2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逻辑框架
        3.2.1“五项建设”的逻辑构成
        3.2.2“五项建设”的关系
        3.2.3 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与“五项建设”关系
    3.3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基本特点
        3.3.1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3.3.2 战略性与务实性的结合
        3.3.3 政治性话语与大众性话语的结合
第4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
    4.1 思想建设的新境界
        4.1.1 思想建党的新论断
        4.1.2 理想信念教育的“补钙论”
        4.1.3 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
    4.2 组织建设的新思考
        4.2.1 对组织建设重要性的新认识
        4.2.2 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保障的组织建设
        4.2.3 党员质量的培养辩证考量
        4.2.4 提出选任党员干部的标准和导向
        4.2.5 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4.3 作风建设的新谋划
        4.3.1 作风建设的忧患意识
        4.3.2“两个务必”的新解读
        4.3.3 加强党员自身修养的新要求
    4.4 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决断
        4.4.1 对党内腐败的新警示
        4.4.2 反腐决心的铿锵宣示
        4.4.3“抓早抓小”的重拳出击
    4.5 制度建设的新探索
        4.5.1 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
        4.5.2 监督权力制度的根本性设想
        4.5.3 建章立制重在执行
第5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实现路径
    5.1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
        5.1.1 中国共产党对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
        5.1.2 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升华
        5.1.3 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战略
    5.2 找准反对“四风”的切入点
        5.2.1 《八项规定》的提出
        5.2.2 《八项规定》的基本内涵
        5.2.3 《八项规定》的战略深意
        5.2.4 贯彻执行《八项规定》的实践成效
    5.3 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
        5.3.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提出
        5.3.2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
        5.3.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党建价值
    5.4 党员干部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5.4.1“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提出
        5.4.2“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内容的创新性
        5.4.3“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价值意义
第6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当代价值
    6.1 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6.1.1 拓展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视野
        6.1.2 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6.1.3 创新了党的建设理论话语表达方式
    6.2 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收显效
        6.2.1 推动了党风显着的好转
        6.2.2 增强了全党的凝聚力和民众的向心力
        6.2.3 提升了党员自我修养的境界
    6.3 激发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信
        6.3.1 增进了全党的政治自信
        6.3.2 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自信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基本规定
    (一) 政治价值的基本内涵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的基本思想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发展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性质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基本内容
    (一) 四大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 四大范畴的逻辑关系
    (三) 四大范畴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 促进经济发展
    (二) 完善保障制度
    (三) 加强文化建设
    (四) 加强党的领导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基本构架与主要观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发展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条件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主观条件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客观依据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形成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丰富发展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开拓创新
第二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
        (二)价值目标: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
        (一)保障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
        (二)牢筑执政为民的政治保障
        (三)创造执政为民的社会条件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实现路径
        (一)思想品格:“求真务实”
        (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
        (三)根本途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三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执政理论
        (二)指导了新时期执政为民的伟大实践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创新执政为民的理论与实践
        (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制度保障
        (三)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执政为民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现状和方法
    (三) 研究意义
一、执政为民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哲学分析
    (一) 执政为民理念的概念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理论渊源
    (三)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哲学分析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形成、发展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二) 党以执政为民为执政理念的原因分析
三、现阶段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因素
    (一) 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 执政地位的变化
    (三) 体制机制的影响
    (四) 考核机制的缺陷
    (五) 群众利益需求的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实现机制
    (一)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二) 加强制度建设
    (三) 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 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浅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廉政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1 廉政文化的内涵
    1.2 廉政文化的特征
        1.2.1政治性
        1.2.2 针对性
        1.2.3 多样性
        1.2.4 实践性
        1.2.5艺术性
2 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2.2 是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需要
    2.3 是高校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
3 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
    3.1 开辟“廉政文化视窗”。
    3.2 构建“廉政教育网络”。
    3.3 开展“廉洁教育工作”。
    3.4 播放“廉政人物影视”。
    3.5 开展“廉洁主题真情对话活动”。
    3.6 举行“反腐倡廉形势政策报告会”。
    3.7 组织“亲情助廉活动”。
    3.8 举办“公仆从政警言书法展览”。
    3.9 发送“劝廉信”。
    3.10 组织廉政宣誓。
    3.11 推行公开承诺。
    3.12 塑造形象。
4 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
    4.2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不能唱“独角戏”, 要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4.3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不能舍根求末, 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4.4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不能贪大求全, 要量力而行、贴近实际
    4.5 廉政文化建设不能照搬照抄, 要学会拿来、继承创新
    4.6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不能固步自封, 要丰富内涵、持续发展

(8)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文化
        二、法律文化
        三、廉政
        四、廉政文化
        五、廉政法律文化
        六、腐败
        七、古代
        八、价值
        九、文化价值
        十、体系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选题的现代价值
    第三节 选题感想
        一、尊重历史才能创造今天和未来
        二、优秀的传统不能丢
        三、廉政法律文化是传统法文化的绚丽奇葩
    第四节 研究条件
        一、选题具有科学性
        二、导师的精心指导
        三、一定的知识积累
        四、较好的实践体验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上)
    第一节 清明吏治 思想为先
        一、关于廉政的概念
        二、财富均衡的思想
        三、为官清廉的思想
        四、中正和谐的思想
        五、与民休息的思想
        六、勤俭朴素的思想
        七、重视法治的思想
        八、人性本质的思想
        九、选贤任能的思想
        十、评价
    第二节 立法定制 整肃贪赃
        一、开启先河的先秦惩贪立法
        二、初步发展的秦汉惩贪立法
        三、细密的魏晋南北朝惩贪立法
        四、趋于成熟的隋唐惩贪立法
        五、严惩贪吏的宋元惩贪立法
        六、全面系统的明清惩贪立法
        七、评价
    第三节 注重德治 引礼入法
        一、德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的历史沿革
        三、礼的重要作用
        四、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演化
        五、德、礼、刑三者的关系
        六、评价
    第四节 选官任吏 严把入口
        一、夏商周时期的国子选士、贡士、乡举里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游说自荐、以功授官
        三、秦汉时期的察举制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五、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六、历代其他选官制度
        七、评价
第三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下)
    第一节 定期考绩 陟优黜劣
        一、西周时期的六计、巡狩、述职
        二、春秋战国的上计制度
        三、秦时的五善、五失
        四、两汉的纵横有序、层层考核
        五、魏晋南北朝的五条课郡县法、三等黜陟法
        六、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
        七、宋朝的磨勘、历纸制度
        八、明朝的考满与考察
        九、清朝的京察与大计
        十、历代的考绩方式
        十一、考绩的作用
        十二、评价
    第二节 严法酷刑 扼制腐败
        一、严法酷刑扼制腐败的主张
        二、官吏一旦贪贿即构成犯罪
        三、官吏贪赃量刑有别但重于常人
        四、对贪赃之人施以严酷刑罚
        五、对贪赃之人实行“禁锢”
        六、评价
    第三节 实行官禄 以俸养廉
        一、夏商周的世禄制
        二、春秋战国以实物为主的官俸制
        三、两汉的钱谷俸禄制
        四、魏晋南北朝的多样俸禄制
        五、隋唐的品级俸禄制
        六、宋朝优厚的官俸制
        七、明清时期的低俸制
        八、古代俸禄制的特点
        九、致仕及其待遇
        十、评价
    第四节 强化监察 纠举贪赃
        一、先秦时期的御史制度
        二、秦朝的御史大夫
        三、两汉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四、魏晋南北朝多有变化的监察制度
        五、隋唐健全细密的监察制度
        六、宋朝监察权限的扩大
        七、元朝“附会汉法”的监察制度
        八、明朝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九、清朝完备的监察制度
        十、历代多样的监察方法
        十一、监察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十二、评价
第四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一、自然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二、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廉政法律文化的独立性
        三、自然经济造成古代社会腐败独有的特点
        四、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廉政法律文化有明显的特点
    第二节 政治背景——专制官僚
        一、集权专制官僚是古代社会的政治特征
        二、失去监督的皇权不利于廉政法制的实施
        三、司法权失去独立必然导致腐败
        四、依附皇帝的监察权易被滥用
        五、走向两极的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
    第三节 思想根源——伦理政治
        一、国家的产生与家庭伦理
        二、家国相通、孝忠互用的伦理观
        三、家庭伦理关系向伦理政治的转化
        四、儒家伦理政治的主要内容
        五、伦理政治对廉政法律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哲学依据——民为邦本
        一、民本思想是古代先贤重要的治国理念
        二、民心向背与政权兴亡的生动实践
        三、民本思想深深渗透于古代廉政法律文化
        四、民本思想在政治运行中的局限性
    第五节 逻辑起点——修身正已
        一、家国一体、以小见大的思维模式
        二、为官“正人”必先“正已”
        三、修身正己的方法和途径
        四、修身正已在廉政法律文化中的体现
    第六节 价值取向——防控失权
        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二、腐败是政权衰亡的直接动因
        三、严惩贪吏以防控失权
        四、价值取向决定了惩治贪赃的限度
第五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因时定制 不断完善
        一、法随时转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规律
        二、古代思想家对因时立法的精辟论述
        三、因情势变化而更法改制
        四、在继承中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 法渊多样 内容散见
        一、皇帝“口含天宪”且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二、成文法是廉政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判例法是廉政制度重要的渊源
        四、具有独特作用的“礼制”
        五、律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家法族规的民间法形式
    第三节 律文简约 阐释细微
        一、律文贵在简约明了
        二、律文阐释准确细微
    第四节 重修官德 贵在内省
        一、四书五经为科举之必考内容
        二、官箴的提醒、劝戒作用
        三、通过家训强调修德
        四、清正廉洁的清官文化
    第五节 以官抵罪 权尊于法
        一、贵族、官吏享有立法赋予的特权待遇
        二、司法给予贵族官吏各种特权
    第六节 法立政清 法废国亡
        一、秦朝的兴亡
        二、两汉的更迭
        三、隋朝的起落
        四、唐朝的盛衰
        五、宋朝的浮沉
        六、明朝的立废
        七、清朝的成败
第六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上)
    第一节 立足国情 选择路径
        一、政治制度
        二、经济制度
        三、自然环境
        四、人口因素
        五、文化传统
        六、生活方式
        七、法律意识
        八、路径选择
    第二节 综合施治 唯为方针
        一、改革开放以来廉政建设的历史回顾
        二、综合施治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第三节 公平利益 以俸养廉
        一、建立以公平利益为核心的保廉机制的依据
        二、经济利益是公平合理利益机制的核心
    第四节 正已自律 修养官德
        一、修养官德是拒腐防变的必然要求
        二、为民务实清廉是修养官德的重点
        三、学习实践锤炼是修养官德的主要途径
        四、常心做人内省唯慎是修养官德的有效方法
第七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下)
    第一节 健全法制 规范权力
        一、制定国家廉政基本法
        二、规范公权运行法律制度
        三、完善市场秩序法律制度
        四、严格监督权力法律制度
        五、健全廉政责任追究法律制度
        六、建立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
        七、重视廉政法律制度的协调统一
    第二节 公正用人 违责追究
        一、选人用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转变用人观念创新用人方法
        三、细化、制定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具体制度
        四、建立错误用人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节 有效监督 制约公权
        一、把探索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作为努力方向
        二、充分发挥纪委在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中的作用
        三、改革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
        五、加强对重点对象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
        六、重视新闻舆论在监督中的独特作用
    第四节 贪赃妄为 严惩不贷
        一、对贪赃者施以重典的依据
        二、依纪依法严厉惩处贪赃者
        三、让贪赃者在经济上倾家荡产
        四、追究袒护包庇说情者
        五、注重发挥腐败案件的治本作用
    第五节 廉政文化 营造氛围
        一、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二、廉政文化的主要功能
        三、廉政文化重在实践贵在创新
        四、廉政文化与廉政法律制度的关系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主要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9)紧紧把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正确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认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
二、开拓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思路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应首先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 增强党员意识。
    (二) 建立健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10)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党的建设的实际出发, 认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原因和现实意义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

四、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新理念研究[D]. 侯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2]东西部农民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比较研究 ——以浙江和四川为例[D]. 王亚明. 浙江大学, 2017(06)
  • [3]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D]. 邓超. 吉林大学, 2017(09)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研究[D]. 李智卿.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2015(07)
  •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研究[D]. 曹梦晗.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01)
  • [6]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D]. 孙雁. 曲阜师范大学, 2007(03)
  • [7]浅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 李秀.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8]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 贾育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0)
  • [9]紧紧把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正确方向[J]. 卫裕国.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02)
  • [10]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点思考[J]. 王琛. 求实, 2004(S4)

标签:;  ;  ;  ;  ;  

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两次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