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

加强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

一、加强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冠仪[1](2021)在《科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仪器设备在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其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论证环节缺乏统筹观念、采购期教师话语权发挥不够、使用期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明显、处置期缺乏改造维护和信息积累,影响仪器设备服务科教融合的质量等,提出强化论证管理,把好购前论证关;发挥教师采购话语权,扎实大型仪器的科教融合基础;改革服务模式,搭建科教共享管理平台,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科教融合作用;改进教学模式,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功能;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多方联动反哺教学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比重;重视并完善设备处置期工作,做好设备报废期的再利用。还构建了大型仪器设备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科教融合质量。

单晨啸,崔小兵,于生,柴川,文红梅[2](2021)在《分析测试中心服务于高校教育和科研的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不断壮大。分析测试中心是高校建设的重要部分,要为学校教学科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持,应实现大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要使高校分析测试中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其适应科技发展形势,充分发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教学等多种功能。本文对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服务于高校教育科研的作用进行分析,阐述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建设中的问题,从建立测试基金、开放仪器使用等方面提出建议。

郭柏林[3](2020)在《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大学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而人类知识的迅猛增长、学科知识的逐步分化尤其是大学职能的多元发展带来了大学教师职业角色的不断演变。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元职能是大学教师承担“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职业角色的重要背景。而大学青年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人”,由于各职业角色义务、利益的差异性特别是教师个体特质与学院和学校组织等因素而难以避免的陷入职业角色冲突之中。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独特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职业角色冲突”等核心概念的界定,结合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本研究形成了一种实证的研究范式。将大学青年教师个体特质与学院、学校组织作为影响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间冲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实证性地分析了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现状及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教师个体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与经验、兴趣取向等特质,学校(院)组织的资源供给、发展机会、组织管理与评价机制等。基于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的分析,最后寻求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现状方面,基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可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维度的冲突程度最强,达倒中度偏上水平;其次是教学-社会服务维度的冲突,超过中度水平;最后是科研-社会服务维度的冲突,接近中度水平。性别、海外教育背景与访学经历情况对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的冲突无显着差异。年龄、学历、教龄、职称、学科背景、担任导师与职位转换情况对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的冲突存在显着差异。在影响因素方面,通过相关性分析中的显着相关系数强弱比较以及回归分析中各变量显着预测力大小对比可知影响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冲突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工作能力、方法和经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兴趣取向、教师的身心素质,学校(院)组织的工作任务量、组织管理、评价机制。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导向,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包括大学青年教师自身要强化职业认知,整合自身的角色行为;发挥兴趣专长,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提高身心素质,理性面对角色冲突;坚持终身学习,增强自身角色技能;主动寻求援助,增进教师角色互动。学校和学院要明确规定青年教师的角色义务;有效保障青年教师的权利;积极塑造青年教师的角色情怀;提供丰富充足的教师角色支撑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角色管理机制;构建多元柔性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叶彬[4](2020)在《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科是组成大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且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自从西方大学组织和学科制度被引入到中国之后,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改革成为一时之常态,各个学科门类也呈现出特定的历史发展特点。工科是较早被引入、并取得独立地位的学科之一,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培养工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西南联大身处特殊历史时期,其工科发展即是当时高等工程教育的缩影,据此作为考察对象,将有助于认识工科学科发展史、把握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为现今的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西南联大工科发展为研究对象,简单追溯了近代学制变革中工科取得独立学科地位的过程,并对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抗战爆发前各自的工科发展状况进行概述。根据学科知识形态、组织形态、学科规训等基本内涵,具体分析西南联大工科学科组织的扩充与完善、学科知识传播与学科规训,以及学科知识创新与科研训练。从发展成因来看,不仅包括实业救国潮流、现实发展需求、社会风气导向等外部影响因素;还包括学科内部前沿知识的积累、学术组织对学科结构的形塑、学科规训权力的发挥等重要条件。从历史影响来看,联大工科学人在学科承继与学科探索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历史经验也启示着当下新工科建设乃至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重视基础科学以及跨学科培养人才,树立通才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国际前沿、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国外改革成果,最终构建工科本土学术体系。

范琪[5](2020)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程技术迅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故有的生产模式与生产形态不断更新与变革,对当代工程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促进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致力于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世界一流工程学科。工科教师作为工程教育的核心,工科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成败,而研究型大学为教育体系中层次最高的部分,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研究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等教育的缩影,往往是引领教育发展改革的榜样。因此,本研究拟构建我国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工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吸收与借鉴优秀成果并指出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参考。阐述与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范围。其次,根据相关政策文献,依据欧洲教师核心素养框架,综合当前工科专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与面临的新问题、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初步构建出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并分别对各指标要素的内涵进行分析。再次,将初构评价指标体系编制成专家意见调查问卷,使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并采用五级评分法对修订后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专家对各级指标评分,经过统计与计算,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以上构建评价指标的步骤,本研究形成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由知识、能力、态度3个一级评价指标,工程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15个二级评价指标,48个三级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及评价指标使用要求组成。本研究所形成的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级指标体系,以期为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发展及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评估提供参考。

管雪钰[6](2020)在《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高校不仅是优秀人才的诞生地,也是科研成果的诞生地,同时肩负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大首要任务。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储备之外,还要能够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要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由此看来,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本研究遵循从应然到实然再回到应然的研究范式,依次展开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对策研究。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问卷资料和访谈资料,发现如今高校的科研与教学位置发生些许失衡,高校学生科研意识有待提高,且相关的教研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所以当前尤其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能够正确的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把科学研究在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此,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有三点:其一,把科学研究活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互相结合,使科研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其二,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活动注入到科研中去,也就是促使高校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能够直接参与到研究活动当中,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锤炼创新能力;其三,还应该设置一定的激励政策,完善教研机制。所以根据以上问题所述,应从本研究的三大主体入手,即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反思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相关资料,笔者建议在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设置激励政策,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研究。本文一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此处是引言部分。主要是对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讨论,主要是为了明确主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第二章,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理论探析。通过对有关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最终找出和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为本次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三章,通过对相关文献、问卷资料和访谈资料的整理,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职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及相关激励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发展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国际比较。选取三个国家的科研育人现状引发对我国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第五章,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本章是基于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对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策略。

许晶艳[7](2020)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协同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协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开始实施“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建设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通过二者的协同建设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更加受到关注。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当前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结构性关联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当前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实践现状和问题的总结,借鉴美国在以科研支撑教学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现状的一流学科与一流建设的协同体系框架,以及确保这个框架顺利运行的保障体系。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对相关的概念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协同体系等做出了界定,并从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要素入手,提出了二者在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活动等方面的结构性关联,这是二者协同体系建设的前提和理论基础。然后对当前我国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协同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接下来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世界一流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经验进行探讨,并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法,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对于我国的启示。接下来基于对国内外现状和问题的研究,针对性地设计了适应我国当前状况的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协同体系框架,包括学科科研与专业教学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以学科资源为基础来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实施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研究教学模式,还有以学科资源来推动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最后,为了确保这一框架的顺利运行,提出了要从目标理念,管理体制以及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来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把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协同体系真正落实下去,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助力。

李凤营[8](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9](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石变芳,宋楠,常静,陆馨[10](2019)在《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建设及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大型仪器利用率,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是测试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化工学院"985"大型仪器公共测试中心运行机制的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提升三方面介绍了测试中心在资源共享化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同时也介绍了测试中心在学院教学科研中发挥的作用。

二、加强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科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现状
    1.1 大型仪器设备采购情况统计
    1.2 大型仪器设备金额区间统计
2 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现状
    2.1 论证环节缺乏统筹观念,存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
    2.2 采购期教师话语权发挥不够,影响对科教融合
    2.3 使用期重科研轻教学,软硬件不满足教学要求
    2.4 使用期缺乏维护、后期改造和信息积累
3 科教融合下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3.1 强化论证管理、把好购前论证关
    3.2 发挥教师采购话语权,实现大型仪器的科教融合
    3.3 改革服务模式,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比重
    3.4 重视并完善设备处置期工作,提高科教融合质量
4 结 语

(2)分析测试中心服务于高校教育和科研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服务中心在高校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2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使用管理中的问题
3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使用管理对策

(3)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三、研究目的及问题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六、论文内容架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一、大学青年教师
        二、职业角色
        三、职业角色冲突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一、社会冲突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大学职能理论
第二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查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设计
        一、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初选
        二、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一、变量的定义
        二、变量的测量
        三、预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四、正式问卷的形成
        五、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六、问卷调查
        七、样本特征分析
    第三节 统计技术说明与研究假设设计
        一、统计工具的说明
        二、数据处理技术
        三、研究假设
第三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程度
        二、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三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一、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差异性分析
        二、基于回归分析的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第一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适的内生机理
        一、强化职业认识,整合自身角色行为
        二、发挥兴趣专长,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三、提高身心素质,理性面对角色冲突
        四、坚持终身学习,增强自身角色技能
        五、主动寻求援助,增进教师角色互动
    第二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适的外驱策力
        一、明确规定教师的角色义务
        二、有效保障教师的角色权利
        三、积极塑造教师的角色情怀
        四、提供丰富充足的教师角色支撑资源
        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角色管理机制
        六、构建多元柔性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的主要不足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预调查问卷
    附录B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4)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
        (二)关于西南联大工科的研究
        (三)关于民国时期工科及工程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章 西南联大工科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近代学制变革与工科学科地位之确立
        一、清末学制变革与工科学科建制
        二、民初学科建制与工科知识形态
    第二节 抗战前三校的工科发展概况
        一、北大学科改制与近代工科组织形态的确立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工科建制
        三、私立南开大学的工科学系
第二章 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具体内涵
    第一节 学科组织的扩充与完善
        一、工学院“五系一科”之形成
        二、师资队伍
    第二节 学科知识传播与学科规训
        一、课程设置
        二、教材与教学
        三、人才培养特点及其成就
    第三节 学科知识创新与科研训练
        一、学术研究与开辟新的学科方向
        二、艰苦卓绝的科研训练
第三章 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外部因素
        一、实业救国潮流
        二、现实发展需求
        三、社会风气导向
    第二节 内部因素
        一、学科制度演变
        二、前沿知识把控
        三、组织架构增强
        四、学科规训权力
第四章 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学科承续
        一、三校复员后新的学科布局
        二、学科方向的承继超越与新领域的开辟
    第二节 对现今新工科建设的启示
        一、夯实基础科学功底、注重跨学科培养
        二、秉持通才育人理念、立足学术造福民众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促进产学研合作
        四、关注国际前沿、构建工科本土话语体系
        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德尔菲法
        (四)数理统计法
    四.研究问题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工科教师
        (三)核心素养
        (四)评价指标体系
    二.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综合评价理论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
    一.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二.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一级评价指标
        (二)二级评价指标
        (三)三级评价指标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使用要求
    一.专家意见调查与分析
        (一)专家选择
        (二)调查问卷编制
        (三)问卷信效度检验
        (四)资料分析标准
        (五)第一回合专家意见结果统计分析
        (六)第二回合专家意见统计结果分析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与总结
        (一)二级评价指标的修改
        (二)三级评价指标的修改
    三.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一)一级评价指标权重
        (二)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三)三级评价指标权重
    四.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要求
        (一)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范围
        (二)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原则
        (三)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计分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指标构建研究 专家调查法调查问卷
附录:2: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指标构建研究 专家调查法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大使命
        (二)科学研究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导师课题与个人兴趣相契合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发展动向
        (二)“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内容综述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理论探析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一)科学研究
        (二)创新型人才
        (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四)路径
        (五)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理论
        (一)信息管理理论
        (二)知识管理理论
        (三)“双创”理论
    三、基于科研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大主体理论框架
第三章 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科研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思路
        (三)调查过程
        (四)问卷调查情况说明与分析
        (五)访谈调查情况说明与整理
    二、科研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现状
        (一)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二)高校国际学术影响显着提升
        (三)高校科研服务社会取得成效
    三、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
        (一)平行职能弱化两者间相融相生关系
        (二)被动式科研任务削减学生科研兴趣
        (三)科研与培养相关教研机制亟待完善
    四、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过程相对疏离
        (二)学生自身与科学研究过程相对矛盾
        (三)师生科研意识相对较弱
第四章 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国际比较
    一、国外大学在科研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形成的经验
        (一)德国
        (二)美国
        (三)俄罗斯
    二、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一)德国
        (二)美国
        (三)俄罗斯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搭建竞赛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二)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各高校开展科研工作
        (三)打造科研基地,完善校企间联合培养模式
    二、高校充分配合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建立训练平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二)完善教研机制,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主动参与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注重知识积累,并掌握相关的战略和方法
        (二)积极参与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三)主动参加比赛,并在过程中得到学术升华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硕博士论文类
        (四)其它类
    二、外文类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致谢
附录1:访谈提纲记录
    一、针对教育部门行政人员的访谈提纲记录
    二、针对高校行政人员的访谈提纲记录
    三、针对高校教师的访谈提纲及记录
    四、针对大学生的访谈提纲记录
附录2
附录3:个人简介

(7)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协同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核心概念解释
        1.4.1 学科与学科建设
        1.4.2 专业与专业建设
        1.4.3 协同体系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协同体系建设的实践要素及其结构性关联
    2.1 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要素分析
        2.1.1 学科方向建设
        2.1.2 学科队伍建设
        2.1.3 科研活动和成果建设
        2.1.4 学科平台建设
    2.2 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要素分析
        2.2.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2.2.2 专业教学队伍建设
        2.2.3 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2.2.4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2.3 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结构性关联
        2.3.1 学科队伍与教学队伍相通
        2.3.2 科研平台与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相交
        2.3.3 学科成果与专业教学内容建设相容
        2.3.4 科研活动与教学过程相融
第3章 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协同体系建设的实践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协同体系建设的实践现状
        3.1.1 通过学科平台吸纳高水平教学队伍
        3.1.2 依赖一流学科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
        3.1.3 利用学科建设资源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
        3.1.4 依托学科平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3.1.5 依托多学科优势推动跨学科教学改革
    3.2 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协同体系建设的问题分析
        3.2.1 对学科与专业建设关系的认识偏差
        3.2.2 学科与专业建设管理体制的脱节
        3.2.3 学科与专业建设组织体系封闭僵化
第4章 美国一流大学学科与专业协同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世界一流大学以学科支撑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
        4.1.1 利用学科资源推进本科生研究性学习
        4.1.2 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效沟通和衔接
        4.1.3 以教学学术发展为核心建设教师队伍
        4.1.4 通过学科交叉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4.2 对我国学科与专业协同体系建设的启示
        4.2.1 实行融教研一体的研究性本科教学模式
        4.2.2 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贯通
        4.2.3 建立科研与教学成效的协同评价机制
        4.2.4 构建起跨学科的通识与专业课程体系
第5章 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协同体系的框架设计
    5.1 学科科研与专业教学队伍一体化建设
        5.1.1 结构合理的学科与专业教师队伍
        5.1.2 建设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基层学术组织
    5.2 以学科资源为基础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5.2.1 依托科研成果开展课程的跨学科改革
        5.2.2 互相融合的科研和教学课程实验平台
    5.3 实施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5.3.1 依托学科资源开展多种本科生科研计划
        5.3.2 利用学科研究资源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
    5.4 结合学科和专业资源推动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5.4.1 依托学科资源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5.4.2 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
第6章 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协同体系的保障机制建设
    6.1 一流学科建设与专业协同的目标理念保障
        6.1.1 制定融入专业建设目标的学科发展规划
        6.1.2 倡导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的协同建设理念
    6.2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同的管理体制保障
        6.2.1 加强管理部门协作和学院自主权
        6.2.2 健全引入学科资源的教学管理体制
    6.3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同的评价机制建设
        6.3.1 建立科学多元的大学竞争力评价体系
        6.3.2 完善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6.3.3 建立实践与科研能力相融合的学生评价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10)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建设及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985”大型仪器公共测试中心建设
    1.1 中心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建立
    1.2 智能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1.3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2“985”大型仪器公共测试中心在学院发展中的作用
    2.1 提供检测服务
    2.2 研究生开放上机培训
    2.3 服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
    2.4 构建科研合作平台
    2.5 展示学院科研硬件条件
3 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4 结语

四、加强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J]. 吴冠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04)
  • [2]分析测试中心服务于高校教育和科研的展望[J]. 单晨啸,崔小兵,于生,柴川,文红梅. 广东化工, 2021(02)
  • [3]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D]. 郭柏林.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西南联大工科发展研究[D]. 叶彬.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8)
  • [5]我国研究型大学工科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范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科学研究支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管雪钰.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协同体系研究[D]. 许晶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建设及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J]. 石变芳,宋楠,常静,陆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09)

标签:;  ;  ;  ;  ;  

加强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