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月老人被判十年有期徒刑”的思考

对“十月老人被判十年有期徒刑”的思考

一、“八旬老翁判刑十年”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玉[1](2021)在《出租车司机群体社会参与中的身体实践研究 ——以J市出租车司机为个案》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做为中国社会变迁重要标记的典型新兴群体——出租车司机群体开始形成、壮大,并表现出多维面向和复杂性特征,学界亦展开呼应,大量研究基本延续着劳工社会学的传统,多从抗争视角展开并取得相当成就。然而,作为多维面向的复杂群体,对其群体内部自身优势的发现和社会性基础挖掘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特别是从社会合作角度出发,对特定行业群体社会参与中的身体实践研究更是较少关注。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出租车司机群体社会参与中身体实践的研究仍处于盲区,与典型个案相结合的经验研究亟待开启。鉴此,本文以“东北J市出租车司机群体”为个案,借用“现象学社会学”这一视域与质性研究方法,将生活叙事、工作世界和身体实践的主观体验、客观意义、共同世界的主体间际关系作为观测点,探究社会参与中身体实践的形构过程、主体认知、主观目的、动机策略,以及司机主体所嵌入的群体文化、社会规范传统、秩序重构、主体间际的链合与影响等议题,将主题和问题域建立在“悬置先入之见”这一现象学路径之下,以揭示社会事实的真相和本质。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个层面来处理。在写作论证分析之前,为了确保恰当适用“悬置先入之见”的方法,采纳自然主义原则和理念,保持研究对象和客观事实的自然属性原态,展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在写作过程中,一方面借用NVivo11 Plus软件对原始文本进行了节点编码、主题提炼;另一方面为了清晰表达,运用了“意义”呈现、探索式深入分析和比较分析以深化主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深入研究有以下发现:首先,J市出租车司机群体其社会参与的身体实践是一个具有嵌入性结构特征的身体实践。司机群体参与社会应急事件的系列身体实践不是由独自的行业群体来完成,它嵌入在管理部门的城市文明规划体系中,由多元主体互动联合所建构。故其身体实践嵌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行业生成拓展中、群体文化与社会秩序的建构中以及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结构体系中。其次,J市出租车司机群体以身体到场、具身化与离身化身体技术作为媒介,将身体实践作为一种共享经验去想象,它形构了一种主观意义体验——即一个反省、认知及体验的过程。进而将其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和实践惯习确定下来,在社会应急事件的参与中发挥其功能,在多元主体相互碰撞中构建文明和秩序——即客观意义呈现,其社会意义及其影响多元立体。再次,由前述特征及多元互动所决定,在身体实践模式或过程展现形式上表现为一种主体间际的多元混合主义模式,它与中国当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不谋而合。J市的文明创建秩序统合起来,形构为一种极具社会反响的“文明风尚”磁力场,将每个相关个体(部门)吸附在网中,形成辐射扩散效应,形构为城市形象品牌被称颂、被宣传。最后,从中也可以发现,曾起身于底层奋斗的司机们,为了生计也会钻营奔竞、投机取巧、内卷极化。当出租车司机暴露出草根内卷、以暴制暴等过激行为时,电台媒体及时疏导、制止、撤出,J市相关管理部门连续推出“文明创城”主题,规范管理,“群体极化”现象得到遏制。理性制度对出租车司机群体的引导和形塑,使之重回良善与文明。时代转换,现代网络传媒技术的发展,在深层意义上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实践,人们在获得更多生存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出租车司机这种自我唤醒、与城市的管理部门相互合作、用身体表达、技术性身体实践演绎行动策略;这种与城市的密切交融和互动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极具社会学研究意义和社会学研究吸引力的鲜活案例。

尹锦贞[2](2021)在《近代老年人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大公报》(1926-1949)的内容分析》文中认为

黄若然[3](2020)在《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文中研究表明文学和音乐自古互渗,民间音乐故事是一条贯连两者的重要通道。作为以音乐事象为主题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众当中广泛流传。目前我国的音乐文学研究尚需拓展,民间叙事中的音乐内容尤待垦拾。本文通过整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本所收录的民间音乐故事,辅以部分县卷本、各类民间文学选集和古籍文献,结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田野调查,力图以故事类型及其结构的研究作为文化透视的基础,对中国民间音乐故事进行内部文本和外部语境的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千余篇音乐故事中按重复情节序列抽取出212个类型,主类含“音乐创制类”“音乐传承类”“音乐表演类”“音乐风俗类”共四种,下设20个系列,分为199个主型和13个亚型。在212个类型中有60个复合类型以因果、并列、条件、转折、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产生顺序连缀、乱序连缀、叠缀或混合连缀的样态。音乐故事和宝物、禁忌、机智人物等其他主题故事的交集形成了叙事母题的异类互融,显出音乐故事的兼容性和独特性。各个故事类型可按故事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析出三重结构,展现出民间音乐故事的本质内涵——音乐是通向新生活的舟楫。由此可导出后四章的研究方向,包括故事的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应用。第二章,探讨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包含音乐认知、音乐审美、音乐伦理和音乐信仰。首先,民众的乐感基于时空形式和想象力,以有限的数字探求音乐的无限,并借助五感的联觉达到听觉与视、味、嗅、触觉的融通。其次,音乐生成了合于人“心”的自然之“象”,依靠“感官宣泄”“超越功利”和“悬置雅俗”的审美体验得以与音声相区别,并通过“疯癫”“知音”和“热闹”回旋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再次,音乐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发出乐音且避免噪音,这一义务惠及了目的性的欲望和功利,从自发和自觉进往无限的自由追求。最后,音乐作为巫术的媒介,以“乐风孕世”“音乐通天”和“乐人升仙”的途径从信仰载体上升至信仰对象。该章在分析民众音乐观点之余,也隐证着第一章的结论,即音乐是助人从物质到情感、从个体到社会、从功利到义务、从生存到道德过渡的一条舟楫。第三章,阐释民间音乐故事中的主题文化,基于音乐创制、音乐传承、音乐表演和音乐风俗这四大类故事探讨相关活动的运作秩序及意义。从农耕到游牧的创制环境、从帝王到平民的创制人物、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机,各种多维的创制条件归于民众对音乐的融通性共赏。传承作为一种再创造需遵循社会秩序,这既影响了行业秩序中相互转化的师徒之“义”和同行之“利”,也对表演方式的革新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音乐的传统生成于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乐人和听众凭借情感互动而体会音乐之“美”,由彼此会意而敞开关系之“真”,且以情补技地收获现实之“善”。音乐表演既助益也遵循着各地的风俗活动,音乐的异能感为音乐仪式、音乐行规和音乐禁忌平添了权威的力量并强化认同。该章从民间文本剖析我国音乐文化,体现出民众渴望搭乘音乐之舟以通往理想的生活。第四章,分析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在时间和空间、群体和个体、本土和他者的关系中,历史、地域、族群和口承主体是四项主导性的文本生成要素。首先,个人讲述的故事需要与时代或人物的特征相符合,而不同时期的民众对乐人存有主观认知,所以口头叙事、文人书写和史家记录共同构建出层累性的互文记忆。其次,民间音乐故事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共七大圈层,每一类型在不同地区弥散出异文,而文本内部衍生出有别于真实地域情貌的本土想象,展现了空间区隔和地方认同对故事文本的影响。再次,民间音乐故事的地域性伴随着族群性,演化出以英雄制乐为代表的叙事情节,体现着主观塑形的族群记忆。最后,以“唱歌的心”型故事的25篇异文为例,讲述者的性别、阅历和所处环境使口承主体对同类故事进行各异的陈述。音乐故事作为目的由客观素材和主体意识合力铺陈,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从何而来”。第五章,考察民间音乐故事在城市建设、乐曲创作、义务教育、行业信仰四个层面的实践应用。首先,湖北汉阳区和蔡甸区将“知音”故事打造为城市名片,依托于当地景观记忆而分据市场,促进了民众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但制衡关系束缚了双方的发展前景,而突破掣肘且维护稳定的合理方式是共建记忆。其次,童年记忆和故里情怀被谱写出乡愁音乐,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苏和的白马》表达了对草原家国的乡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传说的扩展和再造。再次,《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入部编版小学课文,通过文本探源以及对安徽宿州瓦坊乡中心学校的问卷调查,可知两篇课文具有通识和伦理两方面的教育意义。最后,音乐产业离不开行业信仰,田公元帅是戏曲界的通行神只,它在闽西一带粘附于口头传说、田公堂庙宇和田公戏偶的互动关系中,衍生出整顿行业秩序和保障艺人权益的戏班组织田公会,至今仍对当地不同唱腔的傀儡戏艺人具有精神规束和交流维系的双重效力。音乐故事作为手段以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通往何方”。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故事在文本的内外都表现为一条通向彼岸的舟楫,显示出故事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讲述者和听众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关于音乐故事的各个类型、异文和主题文化均可供深入剖析,而民间故事的涉乐母题也待于搜集补阙。本文仅从故事的类型结构、音乐观念、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实践这五个方面大致探讨民间音乐故事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为民间故事学和民族音乐学拓宽研究视野并提供相关例证,以此助力于凿通文学研究和音乐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推进两门学科的交汇繁荣。

张思佳[4](2019)在《明代妇女犯罪问题研究 ——以判牍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犯罪是明代妇女违背社会伦理与法律秩序行为的极端体现,妇女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犯罪是其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获取情感与财利上满足的手段之一。明代法律对于婚姻、人命、斗殴、骂詈、犯奸等明确提及妇女的犯罪行为,以及诬告、略人略卖人等未区分男女罪犯、但也是妇女犯罪的主要类型的犯罪行为都有明确的界定及处罚规定,此外,女犯在处理上能享受赎罪、罪其夫男、免收问等宽待。法律以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为目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妇女犯罪的规定中也有明显体现。判牍之中记载了一些妇女犯罪的具体案例,根据其犯罪对象,基本上可以将其犯罪行为分为家内、家外两种形式。妇女家内犯罪主要有妻犯夫、婆媳互犯、妇女与其他亲属之争、妻妾互犯、奴婢背主等类型,其中,犯奸是其主要行为;家外犯罪主要有诬告、田土找价回赎、口角之争引发死亡等类型,其中,诬告是其主要类型。审判者是这些案件的书写者,案件中呈现他们对于妇女的思考。不同行政层级的审判者对于案件的记载基本上都以犯奸、诬告两种类型为主;在具体判决上,法律规定是基础,但他们通常会斟酌情理,以维持伦纪为目的,作出异于律条规定的处罚。女子应当从一而终、女子无知易受教唆、女子易轻生是审判者对妇女的主要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他们可能会对妇女进行宽免,但这恰恰体现出妇女并未被当成独立承担责任的主体来看待。总之,无论是从法律本身的规定来说,还是从具体的司法实践来看,妇女的地位都不高。

王曾豪[5](2018)在《环球时报官方微博涉台社会新闻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早期的相互敌视到后来的和平交流,两岸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段从冷到热的演变史。中国大陆官方始终秉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的理念,致力于为祖国统一的实现构建良好氛围。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更能体现官方与民间的主流立场。本研究以环球时报官方微博为新媒体时代党媒的范例,探究其在报道台湾社会新闻时所呈现的主要框架,据此思考背后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并对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建议。本文借助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展开定量研究,通过对环球时报官方微博涉台社会新闻样本的考察,进一步具体还原媒体倾向框架与受众偏好框架,确认了负面性报道在传播频率与受众影响上的突出表现。结合两岸局势和媒体特性,本文将客观原因归于台独媒体的长期诽谤以及陆媒赴台新闻活动受限导致的信息依赖,主观原因则与该媒体自身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有关。由于负面倾向的长期存在可能对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立足于新闻实践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平衡报道涉台新闻,展现多元台湾社会;划清政治新闻与社会新闻界限,保持理性;提高驻台记者采编能力,营造两岸新闻交流氛围;鼓励两岸良性沟通,尊重台湾社会现状等。寄望以此发挥新闻媒体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黄健航[6](2018)在《“水客”走私犯罪问题研究 ——以深圳中英街为例》文中提出“水客”走私问题发展至今,已经从一般性的偷逃税或逃避商品管制的走私违法犯罪问题,演变成为上级关心、舆情关注、地方党政重视、民众反映强烈的重大、复杂、敏感问题。其发展蔓延不仅关乎国家利益与法律尊严,而且直接扰乱通关秩序、危及口岸安全,甚至影响国家稳定,亟需各方统筹施策、综合治理。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深圳中英街为例,分析“水客”走私的成因、危害、构罪要件以及境内外旅检监管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本文首先从深圳中英街“水客”现象的描述出发,归纳总结了“水客”群体的现状和特点,并从“水客”群体从众效应的产生缘由这一逆向视角,对“水客”蔓延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管不住、打不疼、成本低三大原因。随后,采用“违法→责任”二阶层犯罪理论体系深入剖析“水客”走私犯罪的违法构成要件和责任要件,得出以下结论:“水客”走私犯罪的危害行为是伪报商品性质;“水客”走私行为未经刑事处理的,偷逃应缴税额应累计;“水客”的犯罪故意可进行刑事推定,但该推定可推翻;走私分子利用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充当“水客”成立间接正犯;当且仅当“水客”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时,其违法性认识欠缺可以作为责任阻却事由。接着,分析比较境内外海关旅检“水客”治理的实践。据此,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设计“水客”走私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对策,分别是:(1)立法先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2)精准执法,提高综合监管效能;(3)深度普法,增强公民守法意识。

王贺白[7](2017)在《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卡拉马佐夫少年》文中提出在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复调小说观点上,可以大致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地下室悲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代表俄罗斯大多数人的真实心声,并深刻体会果戈理被迫"撒谎与献丑"的相同处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历劫归来之后,为了能够继续创作,他以根基论之名与虚无主义者论战。然而在《地下室手记》创作告白后,萦绕他作品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拿破仑权力问题、罗特希尔德金钱问题与上帝是否缺席的宗教问题。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透过上述三个问题反映俄罗斯的困境,另一方面则在《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在对普希金的纪念演说中,呈现出其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创作心境。

陈梦[8](2016)在《《南方都市报》犯罪新闻报道研究》文中指出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威胁社会公众的自由和安全。通过犯罪新闻报道,知悉犯罪事件、了解犯罪形态也是公众享有知情权的体现,报道犯罪新闻是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了望塔”的职责所在。对于犯罪新闻报道,都市报自诞生以来就热情有加。然而在现实中,都市报犯罪新闻报道却时不时受人诟病。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犯罪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结合定量分析、文本框架分析和个案分析,梳理该报近两年犯罪新闻报道的特征和不足,最后提出建议。除了第一章绪论外,本文尚余四章。第二章在界定犯罪、犯罪新闻报道的概念,分析犯罪新闻报道的特征和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带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三章以《南方都市报》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所有的犯罪新闻报道为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和文本框架分析。第四章分别从《南方都市报》对“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昆明‘3.01’严重暴恐案”、“复旦投毒案”的报道进行个案分析。第五章为结论和建议。近两年,犯罪新闻报道作为《南方都市报》版面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南方都市报》对犯罪报道的处理,尤其在一些热点犯罪案件的报道文本中,能够体现出该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但是仍存在着让人难以忽视的不足,包括选材上过于偏向人伦悲剧,报道格调不高;缺乏对犯罪原因的深层挖掘,报道深度不足;以及或肆意或不自觉的侵权问题。本文认为,新闻生产者对犯罪新闻报道的质量有着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影响,《南方都市报》可以着力于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素质的强化,以及法律意识与知识的提高两方面,提高犯罪新闻报道的格调和社会效果。

肖亦农[9](2012)在《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永远不会顺从人类。——题记引言:毛乌素沙漠的秋天好喧嚣深秋的毛乌素沙漠天高云淡,不由得让人思绪幽远。驱车行驶在黑油油的沙漠公路上,放眼望去,覆盖沙丘的无边草浪已经呈现了姜黄,

陶春军[10](2012)在《俗中之雅·雅中之俗·雅俗合参 ——《礼拜六》、《小说月报》(1910-1920)、《小说世界》期刊风格研究》文中认为通俗文学期刊的研究逐渐被学界所重视,甚至得到现代文学专业及古代文学专业博、硕士论文选题的青睐,一批有影响的通俗文学刊物作为个案研究,弥补了现代文学学科研究中通俗文学期刊研究的不足。那么这些通俗文学刊物除了各自的期刊内容与特点,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这些联系能不能解释一些通俗文学期刊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本论文基于这样的思考,从新的视角,把通俗文学期刊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论文首次对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通俗文学期刊的不同期刊风格进行比较与整合研究,笔者认为《礼拜六》是俗中之雅的“才子”风格期刊,《小说月报》是雅中之俗的“君子”风格期刊,而《小说世界》则是在1921年《小说月报》改版后,通俗文学期刊向读者市场转型,具有“雅俗合参”的读者“市场”风格。绪论部分包括对本论文涉及到的“通俗文学期刊”、“通俗文学作家”、“通俗文学”等一些概念界定以及论文的选题依据;对《礼拜六》、《小说月报》、《小说世界》的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归纳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最后指出本论文研究目标、研究重点与难点以及本论文的理论支撑。论文主体部分,力图结合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既有宏观的理论视野,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以宏观的视野提升微观的分析,以微观的考察充实宏观的内涵,并力图有一定的期刊覆盖面。沿着这样的思路,论文分四章展开讨论:第一章阐述清末民初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以及通俗文学期刊《海上奇书》面世及其意义。清末民初都市上海是通俗文学期刊产生的大本营并为通俗文学期刊的现代化生产和传播提供条件,《海上奇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创作模式。第二章主要围绕着《礼拜六》“才子”期刊风格,讨论了六个方面问题。一、“才子”概念及《礼拜六》期刊地位;二、《礼拜六》期刊中的“才子”风格;三、《礼拜六》的主题与艺术手法;四、《礼拜六》的编辑理念;五、《礼拜六》文本中植入式广告;六、《申报》中《礼拜六》广告语及封面题词。第三章主要讨论了《小说月报》(1910-1920)“君子”期刊风格。笔者认为,与《礼拜六》期刊“才子”风格不同,《小说月报》是传统刊物中的“君子”风格期刊,这又与《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及其“传统为体,西学为用”的编辑理念有重大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刊物的特点,笔者用“君子之争”来解读《小说月报》两位主要撰稿人钱基博与林琴南的芥蒂以及恽铁樵的态度。接下来,笔者用君子视域下的妇女与婚姻与《小说月报》(1910-1920)里的弹词作为两例个案研究,加强读者对“君子”风格刊物的印象。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小说世界》的“市场”期刊风格。1921年随着《小说月报》的改版,《小说月报》由通俗文学期刊变成了新文学刊物,一部分《小说月报》的忠实读者分流到其他书局刊发的通俗文学期刊上,笔者认为1923《小说世界》的创办是商务印书馆为了要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吸引过去的市民大众读者再争取回头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是文化市场规律起作用的必然措施。同时,由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西方欧美和东方日本的社会、哲学、思想、文化、科学等观念传入中国,读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小说世界》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传统老路,为了适应新的读者市场,《小说世界》具有了“雅俗合参”综合化等期刊特点。当然这些期刊的特点与早期编辑叶劲风的编辑理念是分不开的。在个案分析上,笔者围绕着“读者市场”这个中心,筛选出三个案例:其一,选择了《小说世界》的“编者与读者”栏目,分析了该栏目如何拓展公共话语空间;其二,鉴于《小说世界》在国内首提“银幕”一词,笔者分析“银幕的艺术”是如何捕捉市场热点需求的;其三,剖析市场语境下《小说世界》上的广告营销理念。结语部分仍沿着三种期刊发展脉络,从面上关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通俗文学期刊全新发展的表现。笔者认为自“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来,特别是《小说月报》改版后,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需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文化市场面前,通俗文学刊物不得不做出选择,它们中的一部分面临发行困难不得不停刊,而另一部分则为了适应新的读者市场需要,为读者“量身定做”,出现了繁荣局面,具体体现在期刊前后联系、叙事手法、小说类型上都有了不同的变化。

二、“八旬老翁判刑十年”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旬老翁判刑十年”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出租车司机群体社会参与中的身体实践研究 ——以J市出租车司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与展开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与核心概念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核心概念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论选取
        一、研究方案设计
        二、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述评
    第一节 关于社会参与的研究回顾
        一、社会参与的问题缘起、概念界定及内涵结构
        二、社会参与主体、自主性以及权责意识
        三、关联社会治理、探究社会参与的客体对象
        四、社会参与的主要观点、途径、作用及意义问题
    第二节 关于身体实践的研究梳理
        一、“肉身”转换为“主体”和主体“异化”
        二、身体仪式、身体训诫与身体认同
        三、身体政治、日常生活与身体实践
    第三节 关于出租车司机群体的相关研讨
        一、出租车行业衍生发展与司机的社会史
        二、出租车司机的日常生活与职业认同
        三、出租车司机的群体行动与利益表达
        四、出租车利益主体间关系与行业监管问题
        五、网约车进入与出租车司机的回应
    第四节 以往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疏漏
        一、学术价值
        二、研究疏漏与拓展空间
第三章 个案简介及社会参与中身体实践的阶段划分
    第一节 J市的人文地理与出租车行业发展简史
        一、J市人文地理概况
        二、J市出租车行业发展简史
    第二节 出租车司机群体构成及其身体实践的阶段划分
        一、出租车司机群体来源构成与身体实践特征
        二、关注社会应急事件的缘起与阶段划分
        三、个案的身体实践视角
第四章 生存考验与“身份表达”的身体实践
    第一节 “丛林”失序与“生存考验”叙事
        一、高收入与底层身份
        二、“丛林”无序与高风险
    第二节 “身份表达—自主维权”的身体实践
        一、认知反省与“身份表达”
        二、自主维权与主观意义体验
    第三节 “自救助他”、“投机取巧”的身体实践
        一、“自救助他”与公共意识欠缺
        二、被社会遗忘与“投机取巧”的身体实践
第五章 “链合防控”与重构社会秩序的身体实践
    第一节 电台媒介技术的介入与“链合防控”叙事
        一、自主性向客观意义转化
        二、电台介入、“链合防控”与被社会关注
        三、“倾听城市的声音”与树立社会文明形象
    第二节 重构社会秩序与群体极化的身体实践
        一、重构社会秩序
        二、群体极化现象
    第三节 “被裹挟”的身体实践
        一、被草根文化所裹挟
        二、被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所裹挟
第六章 主体间际与“回归服务本质”的身体实践
    第一节 媒介网络技术提升与小团体激增
        一、媒介网络技术提升
        二、小团体激增
    第二节 “光荣榜”上的身体实践与“群体文化”重塑
        一、“光荣榜”上的身体实践
        二、出租车司机“群体文化”重塑
    第三节 网约车与巡游车并行:“社会服务”本质的回归
        一、网约车进驻与司机群体身体实践的延续
        二、巡游车、网约车并行错位发展
        三、出租车“社会服务”本质的回归
    第四节 “行业声誉”与主体间际的文明创城
        一、“行业声誉”与行业发展
        二、主体间际的文明创城
结论与未来研究拓展
    一、社会效应与影响
    二、未来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J 市出租车司机群体社会参与中的身体实践”节点编码
    附录二 样本编码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J市出租车司机“光荣榜”榜单列举信息(据《JC的士)整理
    附录五 “光荣榜”中的身体实践编码参考点与编码项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3)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概况
    第一节 音乐故事的类型简目
        一、音乐创制类
        二、音乐传承类
        三、音乐表演类
        四、音乐风俗类
    第二节 复合类型的连缀规则
        一、连缀结构的四种形态
        二、连缀形态的逻辑关系
        三、连缀组频和类型属性
    第三节 叙事母题的异类融合
        一、宝物与妙音
        二、禁忌与沉默
        三、乐人与智者
    第四节 故事类型的三维结构
        一、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
        二、212个型式结构
        三、结构的意义
第二章 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
    第一节 音乐认知:乐感的要素
        一、时空:感官的形式
        二、数字:有限代无限
        三、联觉:五感的相通
    第二节 音乐审美:情感的复调
        一、心象:人化的自然
        二、悲欢:合情的奏听
        三、共鸣:主体间对话
    第三节 音乐伦理:理欲的扬弃
        一、自发:为人欲而音乐
        二、自觉:为社会而音乐
        三、自由:为音乐而音乐
    第四节 音乐信仰:神圣的话语
        一、孕世:乐风贯生息
        二、通天:天道和天意
        三、升仙:乘乐往永生
第三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音乐创制:多维的融通
        一、创制环境:农耕与游牧
        二、创制人物:乐者无贵贱
        三、创制动机:生存与生活
        四、创制结果:乐归于民众
    第二节 音乐传承:变动的秩序
        一、行业秩序:师徒义与同行利
        二、表演秩序:守正统和翻花样
        三、社会秩序:天下平与美名扬
    第三节 音乐表演:真与善归美
        一、真:以情达意
        二、善:由情生益
        三、美:唯情而已
    第四节 音乐风俗:权力的声麦
        一、认同:权力的话语
        二、权力:歌颂的对象
        三、音乐:至高的权柄
第四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
    第一节 乐人形象的互文层累
        一、乐人形象的四重阶段
        二、乐人形象的互文叙事
        三、乐人形象的历时层累
    第二节 空间区隔与地方认同
        一、故事类型的分布圈层
        二、故事异文的空间弥散
        三、故事情节的地方想象
    第三节 英雄制乐与族群塑形
        一、族群英雄的分工制乐
        二、族群分界与英雄选择
        三、族群形象的音乐基调
    第四节 口承主体的表演视域
        一、讲述者的性别分界
        二、讲述者的个人阅历
        三、讲述者的地域视角
第五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转化应用
    第一节 知音名片: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
        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
        二、品牌博弈的记忆分据
        三、制衡发展与记忆共建
    第二节 乡愁作曲:齐·宝力高与《苏和的白马》
        一、草原家国:乡愁的过去式
        二、曲式结构:乡愁的现在式
        三、现场互动:乡愁的进行式
        四、传统再造:乡愁的未来式
    第三节 寓教于乐:《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教学实践
        一、民与士:课文的来源
        二、古和今:教学的策略
        三、学与乐:问卷的分析
        四、伪与诚:社会的反响
    第四节 行会凝聚:闽西傀儡戏的田公信俗
        一、两派唱腔的田公传说
        二、庙宇戏偶的互文叙事
        三、田公会及行业规约
        四、诞辰仪式与行会共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间音乐故事类型(212个)
        一、音乐创制类(1-4系列)
        二、音乐传承类(5-8系列)
        三、音乐表演类(9-17系列)
        四、音乐风俗类(18-20系列)
    附录二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教学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4)明代妇女犯罪问题研究 ——以判牍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目标
第一章 明代妇女犯罪的法律规定
    第一节 明代法律规定中的妇女犯罪类型
        一、婚姻类
        二、人命类
        三、斗殴类
        四、骂詈类
        五、犯奸类
        六、其他
    第二节 妇女犯罪的处理方式及原则
        一、律赎与例赎
        二、“罪坐夫男”之规定
        三、犯罪收问之法
    小结
第二章 妇女的家内犯罪行为
    第一节 妻犯夫
        一、犯奸
        二、居丧改嫁
        三、其他
    第二节 婆媳互犯
        一、妇有犯
        二、姑有犯
        三、姑与母之争
    第三节 妇女与其他亲属互犯
        一、与夫嗣子或兄弟之争
        二、与前子之争
        三、与女婿之争
    第四节 其他
        一、妻妾互犯
        二、婢女背主
    小结
第三章 妇女的家外犯罪行为
    第一节 诬告
        一、诬告人命
        二、诬奸
    第二节 田土房屋找赎
    第三节 口角之争
    第四节 其他
    小结
第四章 案件中的审判者
    第一节 李清与《折狱新语》
        一、《折狱新语》所载妇女犯罪案件
        二、李清的断案依据
        三、李清的妇女犯罪观
    第二节 祁彪佳与《莆阳谳牍》
        一、《莆阳谳牍》所载妇女犯罪案件
        二、祁彪佳的断案依据
        三、祁彪佳的妇女犯罪观
    第三节 张肯堂与《?辞》
        一、《?辞》所载妇女犯罪案件
        二、张肯堂的断案依据
        三、张肯堂的妇女犯罪观
    第四节 钱春与《湖湘谳略》
        一、《湖湘谳略》所载妇女犯罪案件
        二、钱春的断案依据及妇女犯罪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环球时报官方微博涉台社会新闻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框架理论
2.2 框架分析取向 3 研究方案设计
3.1 抽样设计
    3.1.1 媒体选择
    3.1.2 “涉台社会新闻”概念界定
    3.1.3 样本时间范围
    3.1.4 研究方法
    3.1.5 样本选取
3.2 类目建构 4 内容分析与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
    4.1.1 涉台社会新闻数量
    4.1.2 新闻题材
    4.1.3 新闻来源
    4.1.4 新闻基调
    4.1.5 新闻形式
    4.1.6 评论数与转发量
4.2 受众效应相关性分析
    4.2.1 新闻题材的受众效应
    4.2.2 新闻来源的受众效应
    4.2.3 新闻基调的受众效应
    4.2.4 新闻形式的受众效应
    4.2.5 小结 5 新闻框架分析
5.1 框架模型设计
5.2 媒体倾向框架:犯罪、灾祸与猎奇
5.3 受众兴趣框架:冲突、误解与血缘
5.4 两种框架的异同特征 6 成因探析及对策讨论
6.1 环时官微涉台社会新闻框架成因探析
    6.1.1 “仇中”与“反台”:两种情绪的应对
    6.1.2 限制与依赖:陆媒赴台报道窘境
    6.1.3 “争议制造者”: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
6.2 专业主义与社会责任的权衡之思
6.3 对策讨论
    6.3.1 平衡报道涉台新闻,展现多元台湾社会
    6.3.2 划清政治新闻与社会新闻界限,保持理性
    6.3.3 提高驻台记者采编能力,营造两岸新闻交流氛围
    6.3.4 鼓励两岸良性沟通,尊重台湾社会现状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类目构建图表
B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水客”走私犯罪问题研究 ——以深圳中英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客”走私问题分析
    2.1 “水客”的概念和特征
        2.1.1 概念
        2.1.2 特征
    2.2 “水客”走私的现状、成因及危害:以深圳中英街为例
        2.2.1 中英街概况
        2.2.2 中英街“水客”走私的现状
        2.2.3 中英街“水客”走私治理现状
        2.2.4 “水客”走私的成因分析
        2.2.5 “水客”走私的危害
第三章 “水客”走私行为的刑法分析
    3.1 “水客”携带商品的进口税征税规则
    3.2 “水客”走私犯罪的违法构成要件研究
        3.2.1 行为
        3.2.2 结果
    3.3 “水客”走私犯罪的责任要件研究
        3.3.1 故意
        3.3.2 责任能力
        3.3.3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第四章 境内外“水客”治理比较
    4.1 境内主要海关“水客”治理实践
        4.1.1 拱北海关
        4.1.2 广州海关
    4.2 境外海关“水客”治理实践
        4.2.1 香港海关
        4.2.2 美国海关
第五章 “水客”走私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对策
    5.1 立法先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5.2 精准执法,提高综合监管效能
    5.3 深度普法,增强公民守法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卡拉马佐夫少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下室悲剧
二、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巴赫金
    (一) 书报检查下的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巴赫金
    (二) 从“不幸的人”到“地下室人”
    (三) 尝试解开人中人、话中话的地下室密码
三、地下室悲剧的三个思想问题
    (一) 拿破仑思想问题的省思
    (二) 金钱至上的罗特希尔德思想
    (三) 上帝缺席的无所不可思想
四、尝试走出地下室悲剧的晚期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 《少年》阿尔卡季的蜕变过程
    (二) 《卡拉马佐夫兄弟》阿廖沙的成长过程
        1、阿廖沙离开修道院“逗留尘世”
        2、阿廖沙在巨石旁对孩子们的演说
    (三) 在普希金的纪念演说中呈现俄罗斯普世价值
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命奋斗史

(8)《南方都市报》犯罪新闻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都市报和犯罪新闻报道
    第一节 犯罪和犯罪新闻报道
    第二节 犯罪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都市报和犯罪新闻报道
第三章 《南方都市报》近两年犯罪新闻报道概览
    第一节 《南方都市报》近两年犯罪报道的定量分析
    第二节 《南方都市报》近两年犯罪报道的文本框架分析
第四章 《南方都市报》犯罪新闻报道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报道:犯罪报道的娱乐化迷思
    第二节 昆明“3·01”严重暴恐案报道:审慎为主,重在正面的舆论引导
    第三节 复旦投毒案报道:“媒介审判”折射的越权和侵权问题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南方都市报》犯罪新闻报道的优势
    第二节《南方都市报》犯罪新闻报道的不足及原因
    第三节 《南方都市报》犯罪新闻报道的优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本文所抽取的1637篇样本一览表
注释

(9)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毛乌素沙漠的秋天好喧嚣
第一章
    一、毛乌素、黄河与无定河
    二、我的毛乌素沙漠往事一
    三、我的毛乌素沙漠往事二
    四、内罗毕行动计划和乌审召
    五、沙漠上真的羊吃羊了吗?
    六、钱学森与宝日勒岱
第二章毛乌素沙漠, 一片远去的云
    一、毛乌素沙漠真的要在鄂尔多斯境内消失?
    二、我们行进在非典型化沙漠里
    三、你说, 把它恢复成原样?
    四、真的, 兀其高的沙漠咋就没了?
    五、隔壁雇日工都给到一百六了, 他还给一百四, 看娘娘明日敢给他转场不?
    六、张平说:“我看还是叫毛乌素吧, 这样, 啥都有了!”
第三章泛着青色雾霭的远方啊, 那是牧人的梦想
    一、萨拉乌苏有颗“中国牙”
    二、我不是乌审旗人是甚人?河套人?
    三、毛乌素沙漠上蒙古源流长
    四、人家看沙梁是黄的白的, 可我咋看都是红红的……
    五、高高的蓝天上汇集着云朵
第四章草原上最诱人的花香,
    一、周恩来说:她宝日勒岱就是国民党,
    二、殷玉珍:“宁肯治沙累死,
    三、给沙漠点颜色看的女人们
第五章骏马似箭掠过草浪,
    一、我哪儿也不去, 朝岱就是我的北京
    二、治沙大户们的华丽转身
    三、乌尼尔想吃风干肉
    四、你们这是开煤矿还是建公园呢?
    五、沙柳咋低碳了?熬茶火头子旺着哩!
尾篇:想起了郭小川

(10)俗中之雅·雅中之俗·雅俗合参 ——《礼拜六》、《小说月报》(1910-1920)、《小说世界》期刊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中概念界定及选题依据
        (一)近现代通俗文学期刊
        (二)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
        (三)近现代通俗文学
        (四)选题依据
    二、 《礼拜六》、《小说月报》、《小说世界》的研究的现状及论文创新
    三、 本论文研究目标、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 本论文的理论支撑
第一章 清末民初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与通俗文学期刊出现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基础
    第二节 通俗文学期刊《海上奇书》面世及其意义
第二章 俗中之雅:《礼拜六》“才子”期刊风格
    第一节 “才子”概念及《礼拜六》期刊地位
    第二节 《礼拜六》期刊中的“才子”风格
    第三节 《礼拜六》的主题与艺术手法
    第四节 《礼拜六》的编辑理念
    第五节 俗的创意:《礼拜六》文本中的植入式广告
    第六节 雅的语言:《申报》中《礼拜六》广告语及封面题词
第三章 雅中之俗:《小说月报》“君子”期刊风格
    第一节 雅的面孔:《小说月报》的“君子之风”
    第二节 雅的编辑:王蕴章与恽铁樵的编辑理念
    第三节 君子雅争:钱基博与林琴南的芥蒂
    第四节 君子视域:《小说月报》中的妇女与婚姻
    第五节 俗的传播:《小说月报》里的弹词
第四章 雅俗合参:《小说世界》“市场”期刊风格
    第一节 《小说世界》:商务印书馆的市场营销策略
    第二节 《小说世界》的“市场”风格
    第三节 《小说世界》的编辑理念
    第四节 “编者与读者”:拓展公共话语空间
    第五节 “银幕的艺术”:捕捉市场热点需求
    第六节 《小说世界》的广告营销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八旬老翁判刑十年”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出租车司机群体社会参与中的身体实践研究 ——以J市出租车司机为个案[D]. 刘清玉. 吉林大学, 2021
  • [2]近代老年人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大公报》(1926-1949)的内容分析[D]. 尹锦贞. 安徽大学, 2021
  • [3]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D].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明代妇女犯罪问题研究 ——以判牍为中心的考察[D]. 张思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环球时报官方微博涉台社会新闻框架研究[D]. 王曾豪. 重庆大学, 2018(04)
  • [6]“水客”走私犯罪问题研究 ——以深圳中英街为例[D]. 黄健航. 兰州大学, 2018(11)
  • [7]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卡拉马佐夫少年[J]. 王贺白. 俄罗斯研究, 2017(04)
  • [8]《南方都市报》犯罪新闻报道研究[D]. 陈梦. 暨南大学, 2016(05)
  • [9]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J]. 肖亦农. 中国作家, 2012(12)
  • [10]俗中之雅·雅中之俗·雅俗合参 ——《礼拜六》、《小说月报》(1910-1920)、《小说世界》期刊风格研究[D]. 陶春军. 苏州大学, 2012(09)

标签:;  ;  ;  

对“十月老人被判十年有期徒刑”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