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跨媒体编辑系统 - NewsRoom

新一代跨媒体编辑系统 - NewsRoom

一、新一代跨媒体采编系统——NewsRoom(论文文献综述)

李维康[1](2021)在《媒体融合时代下传统报业内容产制的转型研究 ——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芸[2](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互联技术的影响,新旧媒介此消彼长,媒介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也在快速转变。媒体融合背景下,建设移动新型主流媒体、重塑主流媒体与用户的连接成为我国媒体融合的主要目标。我国当前媒体融合进入到深度融合阶段,都市报融媒体建设是我国完善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探索具有充满张力的格局意义。研究以信息系统使用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信息素养理论、媒介生态理论为依据,使用了定量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动了数据、模型、访谈、问卷等多重工具和手段,探讨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要素,以都市报的融媒体发展的视角回应对我国四级媒体融合发展布局的“中部力量”建设的思考。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是都市报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维系用户、聚集用户的系统性战略,平台层面的粘性、产品层面的粘性、都市报从业者的融媒体素养、用户粘性是其粘性的构成要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反映了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基于价值连接的互动关系,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之间双向沟通、对用户需求了解和用户服务,他们为融媒产品的设计、制作、传播协同合作,他们在共生融合之中实现共赢。都市报融媒体以大数据技术驱动,赋能平台价值;平台之间的联动、协同发力和激发多层次的用户互动参与构建了平台粘性。都市报融媒产品为用户提供核心价值、延伸价值和附加价值构建了产品粘性。都市报主体层面的融媒体意识、融媒体能力、融媒体知识、融媒体伦理与道德四个方面构成了都市报融媒主体的融媒体素养,人才的优势及其融媒体素养成为决定都市报融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实质性因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是用户在使用都市报的多元融媒体传播平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持续使用行为,建立在用户的采纳开始,经过持续使用到粘性产生的行为演进过程,粘性的强弱反映着都市报和用户关系的强弱。研究以期望确认模型(ECM-ISC)为原型,构建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并通过持续使用意向影响粘性。满意度也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持续使用意向、感知转换成本、习惯均正向影响粘性。都市报融媒体可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升用户对都市报融媒体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提升用户满意度,进而逐步形成依存感,形成粘性。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以深描我国都市报融媒体的运行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进程中希冀通过技术、产品、服务三个维度上对都市报的特质、功能形成延伸,给用户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感知,进而增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增强粘性。技术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从平台建设方面实现跨媒体、跨业务的融合,解决内容、用户和连接方面的问题;产品方面,发挥都市报不可替代的专业化生产优势,转型战略从原来的“媒介拓展”调整到优质内容生产的本位上来,将优质内容向移动端迁移;服务方面,整合都市报长期积累的资源,以综合化的媒体创新服务,开拓都市报的市场新空间。都市报的融合行进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移动互联网思维引领下,技术、产品、业态、用户、体制机制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系统协调。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过程中,要在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飞越高。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提升路径,要在都市报融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连接为核心的基础上,确立优质内容生产本位、优化业务流程,社交化传播、激活用户“价值”,技术驱动、与内容传播融通共享,树立融媒体意识、创新管理机制。在国外报纸提升粘性、建立与用户的新型关系策略中,我国的都市报可以借鉴通过创新团队组建、编辑部重组进行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实现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探索会员制、付费制等模式,与用户关系强连接;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关系,增强粘性;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

余旺鸿[3](2020)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问题与前景分析 ——基于江西分宜县级融媒体的实地调研》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中共中央作出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县级广电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比较前沿,现有的研究大多是省市级以上的媒体,讨论县级的媒体较少,并且细致的案例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主要想通过对我国以及江西分宜县融媒体中心的实地调查,总结出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本调研报告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出发,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案例分析进行。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分析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情况与建设模式,并以江西分宜县作为个案,结合媒介管理、媒介营销等相关理论,从组织架构、平台建设、新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功能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SWOT矩阵,最后总结出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通过对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情况的分析和分宜县融媒体中心的个案研究,本调研报告最后总结出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存在内容同质化、专业人才队伍匮乏、运营模式短板突出、对外传播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优质化内容产出来改善新闻内容质量方面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健全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来解决人才队伍方面的问题;完善自身造血机制,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来应对运营模式与盈利方面的问题;发挥地域个性特色,提升公众参与度来提高传播能力不足的问题;整合多元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来提升服务意识方面的问题。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江西省分宜县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有着独到之处,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但是其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集团化、服务化、技术化、短视频化是未来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可见趋势。

米凌子[4](2020)在《人工智能时代国内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新兴智能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进入了智能传播时代。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更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写作机器人、AI主播等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新闻传播学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问题也遇到了新挑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词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类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国内重点大学新闻学院的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方面总结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另外,为促进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发展,笔者选择国内着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以期给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带来启示。

李文月[5](2019)在《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研究》文中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经过了漫长的探索期,到现在已进入到了深度融合阶段。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不断提升策划能力与生产水平,生产出了一批形态多样的融媒体产品。其中,新闻类融媒体产品越来越受到业界与学界的高度重视,关于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以新闻类融媒体产品为研究对象,意在探讨其对传统媒体进行融合转型的价值,从而推动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步伐,提升传统媒体传播力。新闻类融媒体产品是指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功能的融媒体产品,目前主要分为政务类、经济类以及社会民生类。产品主要具有产品理念凸显互动属性、产品定位明确用户价值、产品内容注重多元表达、产品表现强调视觉创意的特征。新闻类融媒体产品在生产中遵循传播主体与目标受众定位、产品信息筛选与重新组合、产品视觉设计与内容表达、产品分发与传播渠道选择的生产流程,并呈现架构扁平化、内容垂直化、分发平台化的变化趋势。当下,传统媒体已形成融媒体工作室、融媒体项目制以及融媒体智库三种生产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分别强调兴趣化、效率化以及研究性。传统媒体目前存在着产品生产选题视角狭窄、产品表现过分依赖智能技术、产品同质化明显以及融媒体人才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将会制约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因而从产品生产兼顾重大与日常选题、深化技术服务内容功能、激发创新活力与生产力,加强融媒体人才培训与引进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以帮助传统媒体在媒体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余小月[6](2019)在《《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研究》文中提出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传媒领域的发展和推动也不外乎如此,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及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传统的读报时代已然式微。由技术驱动的媒介融合席卷了传统媒体,谁先转变传统的编辑室办报思路,谁就最先赢得媒介融合视域下,受众在融合媒体信息洪流中认同的媒体影响力和注意力。《人民日报》一直都走在融合进程的前沿,其融合新闻作品也得到了市场和受众的欢迎,不管是《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还是其融合新闻生产的创新发展都可以称之为融合发展的指向标。本文对《人民日报》的融合新闻的生产进行研究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而且,本文梳理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将融合理念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融入到新闻生产中,旨在生产出符合受众需求和阅读习惯的融合新闻作品,并不断优化发展策略,助力《人民日报》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结合《人民日报》媒介融合的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融合新闻发展的优化路径和发展趋势展望。根据研究思路,本文主要有八个部分的内容:第1章,绪论。简要的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进行阐述,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研究的和重难点。第2章,融合新闻生产概述。主要梳理融合新闻的概念、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第3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历程和特点。按时间和融合新闻生产分析发展的历程和融合新闻的特点。第4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现状分析。通过对《人民日报》融合新闻进行文本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深入分析《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发展现状。第5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优势,结合《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发展现状和在媒介融合进程中的融合举措,分析其发展融合新闻的优势。第6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于对《人民日报》的现状分析,归纳总结存在的不足及背后的原因。第7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优化策略和趋势。根据对《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探析其优化策略和发展趋势。结论,统筹全文各个章节的内容,归纳《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并提出优化路径和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1)《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融合初期存在融合新闻内容同质化且互动性不高;二是融合新闻没有形成常态化生产机制;三是融合新闻传播受众满意程度低效果有待提升。(2)《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优化策略:一是从受众互动入手,提高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从《人民日报》媒介组织和盈利模式入手,形成融合新闻常态化生产机制;三是通过加强与受众的关系连接和精准传播,以提升其融合新闻受众满意度。(3)《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趋势,笔者认为在融合新闻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生产和传播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对话与协商、融合新闻的版本保护三个方面。

刘新风[7](2018)在《京报集团跨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媒体技术冲击下,面对读者流失和舆论影响力下降的压力,省级党报集团开始探索融合转型发展。北京传媒环境竞争激烈,在融合转型方面的尝试相对频繁,京报集团着重变革新闻生产与传播环节,孵化出一批新媒体优秀品牌,走在省级党报集团前列。论文选取京报集团作为省级党报集团融合转型的代表,通过对典型样本进行纵深研究,可以丰富融合新闻研究理论体系,并为同级媒体提供借鉴和思考。论文重点研究了京报集团跨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分析了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研究发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政治需要、扞卫专业化新闻生产的新闻需要和实现报业价值增量的市场需要,是京报集团大力推动跨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动因。为此,京报集团重构新闻生产流程,打通了纸媒和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供应渠道;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记者跨部门组队打造新媒体产品,丰富新闻形式;纸媒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借助数据分析进行决策。与此同时,京报集团着力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分层次发布新闻信息,移动平台求快、纸媒求全、垂直新媒体求深;讲究运营策略,增强互动性,促进用户参与传播流程,创新传播形式。但京报集团跨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传统媒体机制制约融合转型、内部协作与角色分工失序、采编人员融合技能提升缓慢、缺少技术人员等问题。对此,论文提出建议,从传统受众观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用户观;建立跨平台内容供应体系;通过配套培训帮助记者转型;引进和培育既懂新闻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徐俊[8](2017)在《基于信息融合的用户收听日志分析与融媒体广播应用设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与水融合,人儿品:一人是寂,两人有味,三人是趣。理论与实践参差错落,领域学科覆盖:一二领域韵味深沉,三五领域品味色彩,六九领域融味精致。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光明日报2014]。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专门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没有物质,就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源,就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就什么都没有意义[Oettinger1965]。作为三大资源之一的信息,对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具有深远的影响。面对如此丰富且独立成体系的信息,如何才能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内在结构与内涵规律,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信息融合IF(Information Fusion)。媒体资源(Media Resources)作为信息领域基本的研究对象,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媒体及其本身所存在的状态给予的重新认识与高度概括。综合利用各类有效的信息融合技术来提高媒体资源本身的质量、增强媒体信息的利用效率成为媒体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主要研究方向。媒体资源的多元化融合作为信息融合领域的重要方面,移动互联网应用作为融媒体广播应用的重要基础,这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探讨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信息融合理念引入广播领域媒体资源的多元化融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1.借鉴信息融合理论中“态势评估”理念,结合地质学中地质断层的概念,提出数据断层的理论体系,并基于数据断层的数据融合算法完成了上海“动感101”频率用户收听日志的态势评估。2.借鉴信息融合理论中“状态转换”理念,结合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数据融合的主成分转换方法,进行多元、多变量状态简化为较少综合变量描述状态的转换,并完成了对“动感101”用户收听日志的分布式主成分转换方法的运用和模型验证。3.借鉴信息融合理论中“效能评估”理念,结合物理学和分子动力学中的“能量”和“碰撞”概念,构建了数据对象融合的能量和碰撞模型和基于能量与碰撞的效能评估方法,并运用于用户收听日志中媒体资源融合的效果优化。4.借鉴信息融合理论中“想定设计”理念,提出了针对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基于融合想定的设计”方法,并应用到上海广播全媒体融合平台@Radio的采集、汇聚、分发、安全等板块的具体设计中,勾画出上海融媒体广播“多源采集、内容共享、多媒体制作、跨媒体分发”的融合想定蓝图。本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实际项目支持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三方面的重点突破:1.首次借鉴军事学领域的“信息融合”理论来探索广播媒体资源的融合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断层的态势感知和态势评估体系、基于主成份分析的状态转换方法、基于能量碰撞的数据对象融合体效能评估过程和基于融合想定设计的融媒体广播应用平台建设模式,形成了探索广播媒体资源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2.首次比较全面完整地提出数据断层理论体系,理清了宏观数据断层和微观数据断层、原生数据断层和次生数据断层、结构性数据断层和内容性数据断层、数据显断层和数据隐断层、数据间断层和数据内断层等的层理关系,成为至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数据断层理论体系架构表述。3.首次比较全面地描述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融合想定设计架构,分别从“制订完整、统一的融合方案”、“注重媒体产品的内容建设”、“实现用户的综合服务与开发能力”和“加大对技术的投入”等方面就建设“融媒体广播应用”明确了任务,细化了目标。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实践,能够从信息融合的角度对广播领域所积累媒体资源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探索相关的逻辑、路径、模式和策略,为传统广播领域本身的深化,以及向新媒体融合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思路,具有很强针对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李艳红[9](2017)在《在开放与保守策略间游移:“不确定性”逻辑下的新闻创新——对三家新闻组织采纳数据新闻的研究》文中提出将数据新闻视为一种新闻创新,将组织视为新闻创新的关键主体,采用中观的组织视角,该文对新闻组织采纳和发展这一具有创新意涵的新闻实践的过程进行社会学和现象学的考察。通过对较早采纳数据新闻的三家组织进行考察,发现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新闻组织对创新采取了一种既开放又保守的貌似矛盾的策略。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策略进行深入描述,发现对"不确定性"的感知和管理是理解新闻组织采纳创新之双重表现的主要逻辑。中国新闻组织对数据新闻创新的采纳并不能用单一的理论观点来解释,它部分支持了理性主义观点,同时部分支持了制度同型理论,创新采纳是一个曲折的试错过程,其未来的发展更可能会支持结果 (效益)驱动理论。

张利平[10](2017)在《用户思维、平台整合与媒介跨界融合——《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实践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环境下,包括报媒在内的中国大陆传统媒体如何融合创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成为业内持续关注热点。在这方面,美国付费发行量排名第一、位居世界领先的主流报媒——《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从《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融合、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融合等方面剖析了其融合实践过程,重点呈现其清晰的用户思维、平台整合和跨界融合。在此基础上,将其媒介融合理念概括为四个方面:在内容和技术的交叉点创造受众体验;从印刷第一到数字第一,再到移动第一;数据和内容及经营的融合;融合打造独家新闻和实时新闻。由此,论文提出中国大陆报纸要通过媒介融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应该从融合理念、融合平台和融合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二、新一代跨媒体采编系统——NewsRoo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跨媒体采编系统——NewsRoom(论文提纲范文)

(2)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都市报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融媒体研究
        1.2.4 关于粘性影响因素和粘性机理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释
    2.1 融媒体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1.1 融媒体的界定与内涵
        2.1.2 融媒体相关概念辨析
    2.2 粘性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2.1 粘性的界定与测量
        2.2.2 粘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信息系统使用理论
        2.3.2 关系营销理论
        2.3.3 信息素养理论
        2.3.4 媒介生态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3.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及其与资讯类平台差异
        3.1.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
        3.1.2 都市报融媒体与资讯类平台的差异
    3.2 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构成要素
        3.2.1 平台层面
        3.2.2 产品层面
        3.2.3 传播主体层面
        3.2.4 用户层面
    3.3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与相互作用
        3.3.1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
        3.3.2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分析
    4.1 相关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构念与假设提出
    4.3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4.4 样本数据及处理
        4.4.1 《钱江晚报》融媒体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4.2 问卷信度、效度
    4.5 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与案例考察
    5.1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
        5.1.1 都市报融媒产品运营
        5.1.2 都市报融媒平台运营
        5.1.3 都市报及其从业人员的融媒体素养
    5.2 技术驱动型: 《钱江晚报》
        5.2.1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传播和服务平台
        5.2.2 垂直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优质资源整合
        5.2.3 创新管理机制,助力提升产品的自我迭代能力
        5.2.4 个性化推荐、智能化互动,增强用户活跃度
    5.3 创新优质融媒产品型: 成都商报
        5.3.1 借力纸媒,打造区域新媒体集群
        5.3.2 内容为王,重视原创新闻
        5.3.3 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5.3.4 打造社群聚合平台,突出用户互动服务
    5.4 定制化、综合化媒体服务型: 安徽生活网
        5.4.1 综合平台+垂直账号全面布局,构建新媒体集群
        5.4.2 瞄准用户痛点,重点打造精细化、垂直化的城市生活服务
        5.4.3 联合多业态资源,提升品牌效应
        5.4.4 打造互动性的品牌主题活动,建立与用户的持久连接
    5.5 国外报纸融合转型的启示与借鉴
        5.5.1 跨界融合,向入口平台转型
        5.5.2 重组编辑部,深耕高品质内容
        5.5.3 付费制、会员制、订阅制等多种模式,以服务与用户强连接
        5.5.4 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与用户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提升策略
    6.1 以建设综合智慧平台为支撑,优化业务流程
    6.2 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本位,提升都市报融媒体品牌影响力
    6.3 以融媒体意识为贯穿,创新管理机制
    6.4 以用户参与为中心,激活用户“价值”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问题与前景分析 ——基于江西分宜县级融媒体的实地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
        1.3.2 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
        1.3.3 关于融媒体的研究
        1.3.4 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
    1.4 调研思路、方法与框架
        1.4.1 调研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外部环境与现状
    2.1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国家方针政策的主导驱动
        2.1.2 经济环境:县级广电市场占有率低
        2.1.3 社会环境: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1.4 技术环境: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
    2.2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本现状
        2.2.1 最新进展情况
        2.2.2 功能分布情况
        2.2.3 管理部门情况
        2.2.4 技术、资金投入
        2.2.5 建设模式情况
第3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践——以江西分宜县为例
    3.1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的组织架构
        3.1.1 外部推动:整合七大媒体资源
        3.1.2 内部促进:体制机制转型
    3.2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的平台建设
        3.2.1 与省级平台共建共享“中央厨房”
        3.2.2 开发融媒体移动端“画屏分宜”
    3.3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的新闻生产
        3.3.1 重造全新生产流程,打造融媒产品
        3.3.2 组建“融创中心”团队,优化内容生产
        3.3.3 坚持内容为王理念,增设自办栏目
    3.4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的经营管理
        3.4.1 设立专业公司,拓展融资渠道
        3.4.2 全新绩效考核,培养融合型人才
    3.5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的服务功能
        3.5.1 线上与线下联动,强化信息传播
        3.5.2 开设各类便民通道,拓展公共服务
        3.5.3 成立“三中心”,构建社会治理新平台
    3.6 小结
        3.6.1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发展沿革
        3.6.2 SWOT矩阵
第4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4.1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自主创新性思维
        4.1.2 专业人才队伍匮乏,融媒体观念落后
        4.1.3 运营模式短板突出,自身“造血”功能低下
        4.1.4 对外传播能力不足,影响力相对较弱
        4.1.5 停留于信息发布层面,服务型意识淡薄
    4.2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策略
        4.2.1 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优质化内容产出
        4.2.2 理论与实践结合,健全人才队伍培养建设
        4.2.3 完善自身造血机制,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4.2.4 发挥地域个性特色,提升公众参与度
        4.2.5 整合多元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4.3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趋势
        4.3.1 集约化
        4.3.2 服务化
        4.3.3 技术化
        4.3.4 短视频化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人工智能时代国内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人工智能时代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需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
    第一节 现状:措施和成效
        一、培养方案的前瞻性
        二、师资队伍的锻造力
        三、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紧迫性
    第二节 不足:理念和行动
        一、培养目标特色的缺乏
        二、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三、经验型教师的缺失
        四、教学评价机制的失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一节 重视智能化传媒意识的培养
        一、重新构建新闻教育理念
        二、持续优化教学培养目标
    第二节 完善课程设置再造
        一、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
        二、增设和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
        三、着力编撰新媒体传播核心教材
    第三节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一、聘请业界精英建立本科“双导师”制度
        二、跨专业组建智媒化课程教师团队
    第四节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二、提高教师教学考核标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案例: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第一节 人才培养转型实践的目标
        一、跨媒体的数字传播人才
        二、跨专业的专家型人才
        三、跨文化的国际型人才
    第二节 转型实践的举措
        一、开启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
        二、创办“跨专业实验班”和“未来传播学堂”
        三、打造不分专业的本科生大类培养制度
        四、建设没有专业壁垒的"新文科"课程体系
    第三节 转型实践的启示
        一、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
        二、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
        三、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内涵与特征
    2.1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内涵
    2.2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类型
        2.2.1 政务类融媒体产品
        2.2.2 经济类融媒体产品
        2.2.3 社会民生类融媒体产品
    2.3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特征
        2.3.1 产品理念凸显互动属性
        2.3.2 产品定位明确用户价值
        2.3.3 产品内容注重多元表达
        2.3.4 产品表现强调视觉创意
第3章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流程与技术
    3.1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流程
        3.1.1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流程表现
        3.1.2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流程变化
    3.2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技术
        3.2.1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技术形式
        3.2.2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技术运用
第4章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模式
    4.1 融媒体工作室生产模式
        4.1.1 融媒体工作室生产模式内涵
        4.1.2 融媒体工作室生产模式运作方式
        4.1.3 融媒体工作室生产模式成效
    4.2 融媒体项目制生产模式
        4.2.1 融媒体项目制生产模式内涵
        4.2.2 融媒体项目制生产模式运作方式
        4.2.3 融媒体项目制生产模式成效
    4.3 融媒体智库生产模式
        4.3.1 融媒体智库生产模式内涵
        4.3.2 融媒体智库生产模式运作方式
        4.3.3 融媒体智库生产模式成效
第5章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
    5.1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存在问题
        5.1.1 融媒体产品生产选题视角狭窄
        5.1.2 产品表现过分依赖智能化技术
        5.1.3 产品同质化明显阻碍个性发展
        5.1.4 融媒体人才缺乏制约生产效果
    5.2 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优化对策
        5.2.1 产品生产兼顾重大选题与日常选题
        5.2.2 深化智能技术应用与内容服务功能
        5.2.3 激发融媒体团队创新活力与生产力
        5.2.4 加强融媒体人才培训与多方位引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价值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价值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新闻生产的研究
        1.3.2 关于融合新闻的研究
        1.3.3 《人民日报》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深度访谈法
    1.6 论文研究的重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第2章 融合新闻的概述与发展
    2.1 融合新闻概述
        2.1.1 融合新闻概念
        2.1.2 融合新闻的发展背景
        2.1.3 融合新闻的内容特征
        2.1.4 融合编辑室的重要角色
    2.2 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2.2.1 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不同
        2.2.2 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的联系
第3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历程和特点
    3.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历程
        3.1.1 报纸上网阶段
        3.1.2 报网联动阶段
        3.1.3 多媒体融合阶段
        3.1.4 全媒体融合阶段
    3.2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的特点
        3.2.1 内容新鲜广泛
        3.2.2 内容真实客观
        3.2.3 重视受众需求
        3.2.4 注重业务整合
第4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现状分析
    4.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内容分析
        4.1.1 目标样本的选取
        4.1.2 类目建构
        4.1.3 总体概况分析
        4.1.4 类目分析
        4.1.5 内容分析结论
    4.2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受众调查分析
        4.2.1 问卷设计和样本量的确定
        4.2.2 受访者的人口学统计特征
        4.2.3 受访者的阅读行为
        4.2.4 融合新闻的传播效果
        4.2.5 受众调查分析结论
    4.3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访谈分析
        4.3.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
        4.3.2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主要作用
        4.3.3 受众对《人民日报》融合新闻使用与满足情况
第5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优势
    5.1 内容生产的优势
        5.1.1 《人民日报》的优质内容生产团队
        5.1.2 “中央厨房”实现内容生产流程高效化
        5.1.3 “创作大脑”为优质内容赋能
    5.2 组织机制的优势
        5.2.1 “中央厨房”的总编辑调度中心适应新闻生产流程
        5.2.2 融媒体工作室“四跨五支持”机制释放创造生产力
    5.3 媒介技术的优势
        5.3.1 新媒体中心持续推出创新融合新闻产品
        5.3.2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提供媒体技术解决方案
    5.4 渠道传播的优势
        5.4.1 《人民日报》“两微两端”新媒体传播矩阵
        5.4.2 党媒信息公开平台的传播影响力
第6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6.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不足
        6.1.1 内容同质化明显且互动性差
        6.1.2 融合新闻没有形成常态化生产机制
        6.1.3 受众层面:融合新闻传播受众满意程度低
    6.2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不足的原因
        6.2.1 内容与技术融合度不高
        6.2.2 组织结构改革不彻底
        6.2.3 受众需求关切不够
第7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优化策略和趋势
    7.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优化策略
        7.1.1 打造融合新闻差异化优势
        7.1.2 探索融合新闻常态化生产机制
        7.1.3 提升受众满意度
    7.2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趋势
        7.2.1 融合新闻智能化生产
        7.2.2 融合新闻更加注重对话与协商
        7.2.3 融合新闻版权保护机制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附录B

(7)京报集团跨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媒体平台概念界定
第2章 京报集团从新闻纸转向全媒体矩阵
    2.1 京报集团跨平台发展历程
        2.1.1 以纸为核阶段注重规模量变(1952-2000)
        2.1.2 报网互动阶段打造地方新闻门户(2001-2010)
        2.1.3 移动互联时代拉长终端产品矩阵(2011年至今)
    2.2 京报集团跨平台发展动因
        2.2.1 基于政治需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2.2.2 基于新闻需要扞卫专业化新闻生产
        2.2.3 基于市场需要实现报业价值增量
第3章 京报集团重构新闻生产流程
    3.1 探索跨平台全媒体策划机制
        3.1.1 新媒体直接使用纸媒选题
        3.1.2 新媒体拓展纸媒线索的深度和广度
        3.1.3 新媒体内容倒灌报纸
    3.2 变单一采写流程为全媒体新闻生产
        3.2.1 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
        3.2.2 记者跨界组队打造拳头产品
        3.2.3 制作视频和H5让新闻动起来
    3.3 由编辑报纸版面到编辑全媒体素材
        3.3.1 由一次性编辑变为动态多次编辑
        3.3.2 由纸媒编辑转变为全媒体编辑
        3.3.3 评价标准由主观判断到数据分析
第4章 京报集团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
    4.1 精准定位平台类型满足用户需求
        4.1.1 纸媒及同名新媒体聚合集团原创新闻
        4.1.2 基础新媒体集群专注垂直资讯
        4.1.3 长安街知事和官网拓宽新闻来源
    4.2 应用波纹发布理念分层次传播
        4.2.1 移动优先原则抢时效求快
        4.2.2 纸媒完善相关要素求全
        4.2.3 垂直领域新媒体报道求深
    4.3 改变传统传受观念增强互动性
        4.3.1 与用户互动建立强关系
        4.3.2 促进用户参与新闻传播流程
        4.3.3 创新传播形式增强趣味性
第5章 京报集团跨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现存问题及对策
    5.1 京报集团跨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现存问题
        5.1.1 传统媒体机制制约融合转型
        5.1.2 内部协作与角色分工的失序
        5.1.3 采编人员对融合转型准备不足
        5.1.4 技术人员缺席跨平台生产传播过程
    5.2 京报集团跨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对策
        5.2.1 从传统受众观转向用户观
        5.2.2 建立跨平台内容供应体系
        5.2.3 帮助记者进行身份调整和转型
        5.2.4 将技术人员引入新闻生产流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基于信息融合的用户收听日志分析与融媒体广播应用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人名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信息融合时代化的需求
        1.1.2 媒体融合多元化的支撑
        1.1.3 论文研究综合化的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2.1 研究的积淀
        1.2.2 成果的展示
第二章 核心问题的概述
    2.1 信息融合问题
        2.1.1 高层信息融合的七大挑战
        2.1.2 态势评估与态势感知
        2.1.3 状态转换与数据融合
        2.1.4 信息管理与效能评估
        2.1.5 基于想定的设计
    2.2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问题
        2.2.1 传统媒体的转型需求
        2.2.2 融媒体与融媒体广播
        2.2.3 融媒体的安全
第三章 基于数据断层的态势评估
    3.1 数据资源与地质断层
        3.1.1 数据资源的非均质性
        3.1.2 地质断层的基础知识
        3.1.3 数据资源与地质储层的关系
    3.2 数据断层的基本界定
        3.2.1 数据断层的发展现状
        3.2.2 数据断层的系列定义
        3.2.3 数据断层的相关分析
    3.3 原生数据断层理论和次生数据断层理论
        3.3.1 基本定义
        3.3.2 原生数据断层的态势感知与态势评估
        3.3.3 次生数据断层的态势感知与态势评估
    3.4 宏观数据断层理论和微观数据断层理论
        3.4.1 宏观数据断层的基本态势
        3.4.2 微观数据断层的基本态势
        3.4.3 数据显断层与数据隐断层的转化
    3.5 基于数据断层理论的用户收听日志态势评估
        3.5.1 用户收听日志来源
        3.5.2 用户收听日志态势评估
    3.6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分布式的主成分分析状态转换
    4.1 数据空间与数据标准化
    4.2 主成分分析法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转换方法
    4.4 分布式的主成分转换方法
    4.5 分布式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用户收听日志状态转换
        4.5.1 基于Lambda架构的广播收听日志准备
        4.5.2 基于Lambda架构的广播收听日志转换
    4.6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能量与碰撞的效能评估
    5.1 数据对象融合前的能量描述模型
        5.1.1 数据对象的能量描述
        5.1.2 数据对象融合体的能量描述
    5.2 数据对象融合时的碰撞模型
        5.2.1 数据对象融合的碰撞描述
        5.2.2 孤立点数据对象的碰撞描述
    5.3 数据对象融合后的能量描述模型
        5.3.1 数据对象融合体的形式化描述
        5.3.2 数据对象融合体生成前后的对应关系
    5.4 数据对象融合后的效能评估过程
    5.5 基于能量与碰撞的用户收听日志效能评估
        5.5.1 用户收听日志数据对象的准备
        5.5.2 用户收听日志数据对象的初步融合
        5.5.3 初步融合的基本分析
        5.5.4 应用示例的效能评估过程
        5.5.5 应用示例评估结果的分析
    5.6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融媒体广播应用的融合想定设计
    6.1 对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基本认识
    6.2 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基本实践
        6.2.1 实践的现状与存在的困难
        6.2.2 基于融合想定的建议
    6.3 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实际需求
        6.3.1 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渊源
        6.3.2 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需求
        6.3.3 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设计
    6.4 @Radio广播电视融合生产平台的具体设计
        6.4.1 @Radio的融合想定设计
        6.4.2 @Radio的系统落地设计
        6.4.3 @Radio的基本框架实现
    6.5 融媒体广播内容采集的具体实现
        6.5.1 @Radio Reporter(移动采访)的具体实现
        6.5.2 @Radio微信采集器的具体实现
    6.6 融媒体广播内容汇聚的具体实现
        6.6.1 @Radio QB(内容汇聚快览)的具体实现
        6.6.2 多屏幕融合的具体实现
    6.7 融媒体广播内容分发的具体实现
    6.8 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安全问题
        6.8.1 安全隧道物理链路的设计与实现
        6.8.2 安全隧道数据传输系统iTask的设计与实现
    6.9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的创新性
    7.2 论文工作的延展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非中文)
    参考文献(中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本文相关的论文
致谢

(9)在开放与保守策略间游移:“不确定性”逻辑下的新闻创新——对三家新闻组织采纳数据新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业如何与技术互动:数字时代的新闻创新研究
二、作为创新 (innovation) 的数据新闻
三、与创新相遇:以开放策略回应环境的“不确定性”
四、管理“不确定性” (之一) :以缓冲策略 (buffering tactics) 采纳创新
五、管理“不确定性” (之二) :创新实验的“常规化”
六、既开放、又保守:混合的理论解释?
七、结语与讨论

(10)用户思维、平台整合与媒介跨界融合——《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实践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过程和主要事件
    (一) 《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融合
        1. 大编辑部———“消费者媒体集团”的设立 (2006年) 。
        2. 日报编辑部重组 (2008年) 。
        3. 日报和道琼斯通讯社的融合 (2013年) 。
        4. 建立“数字第一”的全球编辑部。
    (二) 《华尔街日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
        1. 日报的组织结构特征。
        2.《华尔街日报》的采编业务流程。
三、《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理念
    (一) 在内容和技术的交叉点创造受众体验
    (二) 从印刷第一到数字第一, 再到移动第一
    (三) 数据和内容及经营的融合
    (四) 融合打造独家新闻和实时新闻
四、中国大陆报纸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融合策略
    (一) 融合理念上实现媒介融合和互联网思维融合
    (二) 融合平台上构建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型平台生态圈
    (三) 融合路径上实现内容、技术、管理和人才的融合

四、新一代跨媒体采编系统——NewsRoom(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融合时代下传统报业内容产制的转型研究 ——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例[D]. 李维康. 汕头大学, 2021
  • [2]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D]. 李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问题与前景分析 ——基于江西分宜县级融媒体的实地调研[D]. 余旺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4]人工智能时代国内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米凌子.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5]新闻类融媒体产品生产研究[D]. 李文月. 湖南大学, 2019(07)
  • [6]《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研究[D]. 余小月.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京报集团跨平台新闻生产与传播研究[D]. 刘新风. 湖南大学, 2018(01)
  • [8]基于信息融合的用户收听日志分析与融媒体广播应用设计的研究[D]. 徐俊. 上海大学, 2017(06)
  • [9]在开放与保守策略间游移:“不确定性”逻辑下的新闻创新——对三家新闻组织采纳数据新闻的研究[J]. 李艳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9)
  • [10]用户思维、平台整合与媒介跨界融合——《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实践及启示[J]. 张利平. 东岳论丛, 2017(08)

标签:;  ;  ;  ;  ;  

新一代跨媒体编辑系统 - NewsRoom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