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与探讨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与探讨

一、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唐婷[1](2021)在《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就业形态等新形势对高职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提出必然要求,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其未来就业和能力发展乃至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调研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状况,为高职院校开展数字教育和高职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对数字素养以及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胜任特征模型理论和复杂性理论为依托,探索和剖析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和内在逻辑,本文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界定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是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通用型技能与专用型技能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其高效地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复杂的能力特质群。此外,为了确定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本研究还结合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结果和国内外数字素养参考框架,通过20名专家开展的问卷咨询,最终确定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6个一级构成要素和27个二级构成要素,初步构建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之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构成要素的权重值,形成具有重要程度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本研究依据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及其描述编制了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珠三角543名高职学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整体来看,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随着高职学生学习年级的增加,其数字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发展数字素养需从大一新生开始;再次,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与其专业类别有关,财经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高于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和医药卫生类的高职学生;最后,家庭常住地在地级市或省会/直辖市、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父亲计算机能力较好的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其数字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综上,根据专家调查与问卷分析,本文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环境;第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第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第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喻梓桦[2](2020)在《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思维作为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并肩的三大科学思维之一,应该像阅读、写字、算术一样成为每个人都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在计算思维培养中,有研究表明结对编程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思维培养方式,但是基于结对编程技术的结对学习式教学在非程序设计课程中对计算思维的培养效果是否同样有效仍待研究。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覆盖学生范围广泛,且教学内容基本不涉及程序设计。因此,本研究基于结对编程技术的结对学习教学方式,构建了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学习教学模式,去验证结对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对计算思维的培养效果。据此,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结对学习式教学与讲授/练习式教学相比,是否对计算思维的培养效果存在显着性差异?(2)结对学习式教学对计算思维的培养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高职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为对象,选取具有同质性的两个班级,将其中一个作为实验班使用结对学习式教学,另一个作为对照班使用常规的讲授/练习式教学。在实验班中,将计算机技能的初始水平相近的学习者进行结对。两个班均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教学实验,在教学开始前和教学结束后均使用计算思维量表对学习者的计算思维进行测量,以此作为检验计算思维培养效果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结对学习式教学与讲授/练习式教学相比,对计算思维的培养效果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结对学习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高薇[3](2020)在《基于游戏化教学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文中提出计算思维作为21世纪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还作为核心要素出现在联结思维活动与行为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同时推动教育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我国,计算思维的培养多处在理论研究阶段,并且主要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而高职院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开展游戏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本研究包括四个阶段:研究准备阶段、理论探究阶段、教学实践阶段以及总结评价阶段。在研究准备阶段和理论研究阶段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研究法,对计算思维、游戏化教学以及高职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进行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发现,我国计算思维的研究在高职院校方向相对不足,于是笔者为研究基于高职院校计算思维的教学,将计算思维的内容与高校课堂内容结合,同时迎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方式,将游戏化教学方式融入日常教学,构建了计算思维与游戏化教学相结合的高职院校教学新模式。在实践阶段开展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在课前设立教学目标,清晰学生与教师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对此次课堂需要教学的计算思维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思维的含义;教师还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兴趣。通过实施这些具体措施,这种高职院校教学的新模式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通过选取长沙某职业学校两个班级进行试验,在保证无关变量一致的前提下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在试验的开始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结束阶段通过成绩考核和访谈,得到此次试验的结果数据。经过相关数据的比对研究,这种计算思维与游戏化教学相结合的高职院校教学新模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旷文兵[5](2018)在《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文中提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一门必修课程,其并非单纯理论学习,更为关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使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不断获得提升。在此情况下,必须要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加以改革,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获得更为长远的进步,而通过对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开展,则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还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高职学生计算机学习水平的进步。该文以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优势分析为出发点,着重探讨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式。

王荣[6](2018)在《混合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学所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的融入了信息技术手段,教师的教学手段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教学,越来越多的线上课程加入课堂,学生的学习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为学习专业课等后续课程以及将来深造起到坚实的基础作用。但公共基础课程具有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传统而单一,因此,如何摆脱现有的教学现状,促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从高职公共基础课中《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出发,分析并整理有关混合学习的中外文献,结合本人从教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分析出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由问题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和高职院校办学特点,选取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的计算机基础为研究课程,以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上分析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对计算机基础课进行混合学习的线上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把该设计应用于高职课堂的实践教学中,通过控制组和实验组两个班级的比较研究,对比两个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获得感、学习的参与度、协作学习的意识、探究活动的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七个方面,分析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出混合学习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改变。在实践研究中发现设计的混合学习模式对传统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改善了现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学生课前基于目标的在线视频学习,以及课堂上互动性的讨论,这些都能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进行主动探索学习,这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在互联网+教育、大数据互通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入优质线上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信息化校园环境,培养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而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也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杨慧丽[7](2017)在《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必修课。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学无所用”现象突出。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真正培养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成为相关研究人员及从教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以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中心思想,在认真研读国内外学者对计算机教育的相关理论后,以因材施教、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现状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情况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我院大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比较高,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也不够明确,同时在校学生在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过级率偏低。因此,笔者建议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一方面,通过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过级率;另一方面,在综合分析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不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及策略的建议。笔者认为,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做一个系统的摸底,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同时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以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总之,笔者认为应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积极改革,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在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丰富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以达到计算机过级率与综合能力双提升的目的。

李知娴,何煜琳,热沙来提,刘蕾[8](2017)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高职院校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科技、文化和政治的日益发展,可以看出,国内对于IT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正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并且从目前行业发展的态势上来看,将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更多信息类教育事业的前进。而我们此次所研究的项目就是围绕这一"信息技术"概念而展开的,即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实践进行研究。从全国范围来看,

王节[9](2015)在《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科技的出现,人们对于计算和计算机的看法发生了极大改变,社会各行各业也发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计算与计算思维也逐渐成为促进经济、科学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思维素质已成为评价高等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研究主要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即计算思维素质培养)为背景,对重庆市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新科技不断更新的数字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进而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在充分理解计算思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计算思维内涵所包括的三个维度(即计算思维意识、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编制了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素质调查问卷,通过对预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效度和信度检验之后,形成正式问卷。利用问卷结果分析高职学生的计算思维整体现状,并以学生背景情况为变量,对计算思维三个维度进行差异性分析,最后,对学生态度进行分析。其次,根据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现状情况对造成此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不充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以及高中阶段基础薄弱。针对以上原因,本论文提出发展对策,主要为:制定计算思维培养计划、构建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最后,针对计算思维发展对策进行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构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新课程内容(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范例)、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TDTMOCT)的应用以及相关教学效果分析。

张龙伟[10](2015)在《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研究》文中提出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是职业教育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关键。信息化时代,国家对每一位公民都提出了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高职院校均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以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为例,期望寻找到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一个突破点,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启发并引起职教届同仁们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其他方面的研究和重视,完善丰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研究课程衔接基于三大理论:螺旋式课程论的教育学理论、认知发展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心理学理论、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学理论。在雄厚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查阅资料及结合主题研究需要,精心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了五所中职学校、四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样本,共对8位中、高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领导进行了访谈调查,对48位中、高职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度,又对154位高职二年级对口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对比了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后多方面归纳了目前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问题有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目标重复不对接、课程设置不衔接;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重复严重令学生最不满意;课程实施方面:部分中职教师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中高职教师缺乏交流、中高职教师学习进修机会少、教师的教学面临挑战;课程评价方面:评价手段传统单一、评价标准不对等。最后尝试着“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课程目标方面,整体设置课程目标、加强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监管;课程内容方面,统一制定衔接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面,搭建中高职教师培训交流平台、实施分层教学建立免学制度;课程评价方面,综合运用评价手段并兼顾学生意愿、以统考的方式统一课程评价标准。文章的正文部分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文章的理论基础有教育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理论基础和经济学理论基础。第三章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现状调查研究。本章介绍了目前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的现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了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第四章推动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的对策。本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

二、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数字素养内涵研究
        二、关于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关系研究
        三、关于数字素养教育与实践研究
        四、关于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研究
        五、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界定
        一、数字素养概念的梳理
        二、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的本质差异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内涵的界定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多维审视
        一、技术哲学:“人-技”共生融合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二、人格心理学:人格特质视角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三、人才培养观:面向就业与未来发展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
        一、胜任特征模型理论
        二、复杂性理论
第三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和框架参考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需求分析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参考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初步凝练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凝练原则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专家验证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四、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与模型构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构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权重确定与分析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确定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ANP建模过程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完善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修订完善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优点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实证应用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调研设计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质量检验
        一、调查问卷的项目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特征分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整体特征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具体特征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一、不同年级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二、不同专业类别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三、不同家庭背景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生态
        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
        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计算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1.1.2 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需求
        1.1.3 结对学习对计算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1.2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
        1.2.3 计算思维研究小结
    1.3 结对学习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结对学习研究现状
        1.3.2 国内关于结对学习研究现状
        1.3.3 结对学习研究小结
    1.4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关于计算思维的教学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2.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结对学习
        2.1.2 计算思维
    2.2 模式构建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合作学习理论
3.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
    3.1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
    3.2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
        3.2.1 计算思维技能
        3.2.2 结对学习实验过程
        3.2.3 结对学习对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
    3.3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3.3.1 准备阶段
        3.3.2 实施阶段
        3.3.3 总结阶段
4.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学习教学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前期调查与准备
        4.1.1 高职学习者分析
        4.1.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内容分析
        4.1.3 学习环境分析
        4.1.4 研究工具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目标和问题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实施
        4.3.1 实验安排
        4.3.2 实验过程
5.结对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5.1 学习者前后计算思维变化分析
        5.1.1 整体情况分析
        5.1.2 五个维度变化情况分析
    5.2 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分析
    5.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6.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习者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计算思维前后测量表
附录三 :教师访谈
附录四 :学生访谈
附录五 :结对学习手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游戏化教学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
        1.2.1 计算思维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计算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游戏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1.3.1 游戏化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游戏化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过程与方法
        1.6.1 研究过程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之处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计算思维
        2.1.2 游戏化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寓教于乐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3 计算思维相关理论基础
        2.3.1 计算思维能力维度
        2.3.2 计算思维测量五个维度
3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依据
        3.1.1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
        3.1.2 计算思维与游戏化教学
    3.2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3.2.1 教育性与游戏性相辅相成
        3.2.2 游戏任务的设计
        3.2.3 游戏环节的参与性、协作性
        3.2.4 计算思维的体现
    3.3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
        3.3.1 准备阶段
        3.3.2 实施阶段
        3.3.3 总结阶段
        3.3.4 计算思维概念
4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实践
    4.1 前期调查与准备
        4.1.1 实验对象的选取
        4.1.2 研究工具的选择
        4.1.3 教学环境的分析
        4.1.4 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控制
    4.2 《中文录入》的案例设计与实施
        4.2.1 学情分析
        4.2.2 教学内容分析
        4.2.3 教学资源
        4.2.4 教学目标
        4.2.5 教学流程
    4.3 《认识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案例设计与实施
        4.3.1 学情分析
        4.3.2 教学内容分析
        4.3.3 教学资源
        4.3.4 教学目标
        4.3.5 教学流程
5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与分析
    5.1 计算思维量表分析
        5.1.1 计算思维前测结果与分析
        5.1.2 计算思维后测结果与分析
    5.2 学生成绩分析
    5.3 学生课后访谈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总结
    6.2 研究缺陷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游戏化教学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调查
附录二:计算思维前测量表
附录三: 计算思维后测量表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优势
2 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式探讨
    2.1 转变教学理念
    2.2 建设课程资源
    2.3 融入互动环节
    2.4 利用翻转课堂
3 总结

(6)混合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由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2.1 混合学习的概念
        2.1.1 国外学者界定混合学习概念
        2.1.2 国内学者界定混合学习概念
    2.2 国内外混合学习应用现状研究
        2.2.1 国内混合学习应用现状研究
        2.2.2 国外混合学习应用现状研究
    2.3 混合学习的相关理论
    2.4 混合学习的内涵
第三章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3.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现状调查
    3.2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3.3 混合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拟解决的问题
第四章 《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设计
    4.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总体设计
        4.1.1 课程性质
        4.1.2 课程目标
        4.1.3 课程教学内容
        4.1.4 课程内容设置
    4.2 混合学习教学情境设计
        4.2.1 混合学习的教学情境
        4.2.2 教学资源的选择
        4.2.3 教学工具的选择
    4.3 混合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
        4.3.1 混合学习教学设计理念
        4.3.2 混合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4.3.3 线上课程教学设计
        4.3.4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4.3.5 混合学习的传递策略
        4.3.6 开展混合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4.4 混合学习的教学评价
第五章 混合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1 教学对象分析
    5.2 教学内容的选择
    5.3 教学活动的组织
    5.4 教学活动的实施
    5.5 教学效果分析
    5.6 教学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实施方案与研究方法
        1.5.1 实施方案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2 计算机等级考试及计算机基础教育概述
    2.1 计算机等级考试概述
        2.1.1 NCER的设置
        2.1.2 NCER的缺陷
    2.2 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3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情况综合分析
    3.1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3.1.1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现状
        3.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配备情况
        3.1.3 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2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等级考试情况综合分析
        3.2.1 考试总体通过率分析
        3.2.2 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分析
        3.2.3 考试成绩综合分析
    3.3 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总体分析
4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
    4.1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积极影响
        4.1.1 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4.1.2 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4.1.3 教学质量的量化工作更加透明
        4.1.4 学生们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4.2 影响消极的方面
        4.2.1 应试教育的计算机教育
        4.2.2 等级考试内容不灵活
        4.2.3 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不全面
5 基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方案
    5.1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5.2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
        5.2.1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要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
        5.2.2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要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
        5.2.3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要与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
    5.3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5.3.1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实施
        5.3.2 计算机基本技能课程的实施
    5.4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保证策略
        5.4.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4.2 组织教学要区分层次
        5.4.3 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5.4.4 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二) 创新性原则
        (三) 可行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 构建具有我校职业教育特色的计算机多层次基础课程教育体系
        (二) 全面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凸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 优化高职计算机教师团队的建设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二部分: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二) 创新性原则
        (三) 可行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 构建具有我校职业教育特色的计算机多层次基础课程教育体系
        (二) 全面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凸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 优化高职计算机教师团队的建设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 创新了教学方法, 提升了教学成效
        (二) 结合小组合作教学法, 使得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了最深刻的学习体会
        (三) 结合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 通过有效的作业布置, 提升了教学效率
        (五) 高职计算机教学凸出了实用性,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十一、课题研究反思

(9)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1.1.2 信息时代下计算思维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1.1.3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算思维定义及内涵
        1.2.2 国外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2 调查问卷的制定与实施
    2.1 调查问卷的总体规划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析与施测
        2.2.1 调查问卷各板块说明
        2.2.2 调查问卷的预测和调整
        2.2.3 调查问卷生成与施测
    2.3 本章小结
3 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现状分析
    3.1 高职学生计算思维整体现状分析
    3.2 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现状与个人基本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3.2.1 计算思维现状与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3.2.2 计算思维现状与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3.2.3 计算思维现状与专业学科的差异性分析
        3.2.4 计算思维现状与高中教育背景的差异性分析
        3.2.5 计算思维现状与计算机课程学习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3.3 相关态度问题分析
        3.3.1 开设计算思维相关课程的必要性
        3.3.2 开设计算思维相关课程的类型
        3.3.3 开设计算思维相关课程的方式
        3.3.4 开设计算思维相关课程的意义
    3.4 本章小结
4 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现状归因与对策分析
    4.1 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现状归因分析
        4.1.1 高职院校对计算思维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4.1.2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健全
        4.1.3 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充分
        4.1.4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计算机学习兴趣低
        4.1.5 高中阶段计算思维教育基础薄弱
    4.2 高职学生计算思维发展对策分析
        4.2.1 重视高职学生的计算思维教育,制定相应培养计划
        4.2.2 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4.2.3 提高教师的计算思维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2.4 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4.2.5 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计算思维发展对策的教学实践
    5.1 构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新课程内容
    5.2 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5.2.1 课前准备环节
        5.2.2 课堂教学环节
        5.2.3 课后任务环节
    5.3 教学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10)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分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
        1.3.1 中等职业教育
        1.3.2 高等职业教育
        1.3.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1.3.4 课程衔接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综述
        1.4.2 国内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调查法
        1.5.3 比较研究法
2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学理论基础:螺旋式课程
    2.2 心理学理论基础:认知发展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2.3 经济学理论基础:效益最大化原则
3 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现状调查研究
    3.1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调研设计与调研过程
    3.2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现状调查
        3.2.1 中职授课教师的问卷调查
        3.2.2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领导的访谈调查
    3.3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现状调查
        3.3.1 高职对口学生的问卷调查
        3.3.2 高职授课教师的问卷调查
        3.3.3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领导的访谈调查
    3.4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分析
        3.4.1 课程目标的衔接分析
        3.4.1.1 课程目标重复、不对接及原因分析
        3.4.1.2 课程设置不衔接及原因分析
        3.4.2 课程内容的衔接分析
        3.4.2.1 课程内容重复严重令学生最不满意及原因分析
        3.4.3 课程实施的衔接分析
        3.4.3.1 部分中职教师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及原因分析
        3.4.3.2 中高职教师缺乏交流及原因分析
        3.4.3.3 中高职教师学习进修机会少及原因分析
        3.4.3.4 教师的教学面临挑战及原因分析
        3.4.4 课程评价的衔接分析
        3.4.4.1 评价手段传统单一及原因分析
        3.4.4.2 评价标准不对等及原因分析
4 推动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的对策
    4.1 课程目标衔接对策
        4.1.1 整体设置课程目标
        4.1.2 加强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监管
    4.2 课程内容衔接对策
        4.2.1 统一制定衔接的课程标准
    4.3 课程实施衔接对策
        4.3.1 搭建中高职教师培训交流平台
        4.3.2 实施分层教学建立免学制度
    4.4 课程评价衔接对策
        4.4.1 综合运用评价手段并兼顾学生意愿
        4.4.2 以统考的方式统一课程评价标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唐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D]. 喻梓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游戏化教学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D]. 高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 旷文兵.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23)
  • [6]混合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王荣.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研究[D]. 杨慧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17(10)
  • [8]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实践研究[A]. 李知娴,何煜琳,热沙来提,刘蕾.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四卷), 2017
  • [9]高职学生计算思维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D]. 王节. 重庆师范大学, 2015(10)
  • [10]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研究[D]. 张龙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