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支架选型对破顶条件下综放设备性能的影响

综放支架选型对破顶条件下综放设备性能的影响

一、破碎顶板条件下综放支架选型对综放设备效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霍昱名[1](2021)在《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及智能化放煤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矿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采矿装备的电气化带动了采矿技术的快速发展,开采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工业5G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采矿方法,不仅能达到“无人”矿井的行业目标,更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机遇。尽管信息化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综采放顶煤技术在我国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但智能化综放开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综放开采理论、技术与智能化开采实践联系不紧密、应用程度不高等方面。厚煤层综放开采智能化的关键是放煤过程的智能化,须在掌握顶煤破碎、放出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智能化探测、控制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放煤控制体系。本文根据王家岭煤矿12309智能化建设工作面为背景,研究着眼于综放开采全过程,以顶煤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为切入点,揭示顶煤在综放开采过程中的破碎机理,阐明散体顶煤由后刮板输送机放出的放出特性,提出合理的放煤方法,为厚煤层智能化放煤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实现智能化放煤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将其综合应用,为厚煤层智能化放煤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基于主应力空间,研究了厚煤层综放开采过程中顶煤受力单元主应力场演化规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考虑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对顶煤的支撑作用,阐明了高水平应力条件下顶煤主应力值变化及方向偏转特性,在此基础上将顶煤划分为原岩应力区、中间主应力升高区、应力显着升高区、应力峰后降低区及液压支架控顶区5个分区,得到了高水平应力条件下顶煤主应力驱动路径,为后续顶煤渐进破碎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应力边界条件。(2)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明析了描述顶煤应力状态的平均应力、偏应力及应力Lode角3个参数在综放开采中的演化过程,揭示了上述3个参数在各顶煤分区中的演化特性,基于高精度工业CT扫描技术,运用合成岩体(SRM)数值建模方法,重构了裂隙煤体三维数值模型,运用“有限差分-颗粒流”耦合数值方法,建立了“连续-非连续”耦合真三轴数值模型,在指定主应力边界条件下模拟了顶煤渐进破碎过程,阐明了试件裂隙发育迹线及破碎块度分布规律,实测了放落顶煤破碎块度分布特性,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类比分析,证明了数值方法可靠性,为后续散体顶煤运移及放出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3)基于“有限差分-颗粒流”耦合算法,建立了“连续-非连续”耦合综放开采数值模型,开发了“随机自由落体-逐步伺服夯实”的耦合建模方法,反演了综放开采从工作面设备安装至放煤稳定的全过程,得出了煤矸分界线形态演化的3个特性,并以此为依据改进了“Hook”函数,使之适于描述煤矸分界线形态,以改进的“Hook”函数对煤矸分界线形态进行了拟合,揭示了综放开采煤矸分界线形态从初次放煤到周期放煤的演化规律,将其演化历程分为了初采影响阶段、过渡放煤阶段和周期放煤阶段3个阶段,为后续基于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的放煤工艺选择提供了顶煤位移边界条件。(4)将整个放煤过程划分为放煤开始前、放煤过程中及放煤结束后3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内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包括:放煤开始前的顶煤厚度探测、采煤机惯导定位,放煤过程中的放煤机构精准监测控制、煤矸识别,放煤结束后的采出量实时监测。将上述智能化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体系,从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及自执行4个层面,揭示了各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的内在联系,最终构建了智能化放煤控制的基本结构,为后续智能化放煤工艺参数选择及实现智能化放煤控制提供了技术依据。(5)基于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体系,以煤矸分界线演化特性研究结果为顶煤位移边界条件,改进了Bergmark-Roos理论,建立了周期放煤时间预测理论模型,提出了放煤口启停判别的综合判别方法,建立了包含多台液压支架的“有限差分-颗粒流”耦合数值模型,优化得出了适用于现阶段智能化综放工作面的合理放煤工艺参数,最终于王家岭煤矿12309工作面建立了智能化综放示范工作面,升级更新了工作面主要生产设备及组织关系,验证智能化放煤控制各项技术的可靠性,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一扬[2](2021)在《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放开采具有回采成本低、地质条件变化适应性强,高产高效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围绕此项开采技术开展了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在顶煤放出率与工序设备的配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究。首先,存在采出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破碎后顶煤在支架上方的流动及放出规律,基于此规律指导放煤工艺的选取、放煤终止原则的确定,以尽可能的提高工作面回收率、降低含矸率;其次,综放开采工艺复杂,需针对工序与设备的时空配合关系开展研究,以使各工序间配合更加紧密,充分发挥设备生产能力。本文以王家岭煤矿123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极限平衡理论研究了顶煤体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揭示了应力场中顶煤的受力状态及破碎机理,并进行了顶煤破碎块度现场实测。以所测顶煤块度为依据,采用离散元颗粒流程序(PFC),建立散体放煤数值模型,探究了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规律及放出体形态特征。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不同工艺参数组合的数值模拟试验,围绕多个放煤周期内的顶煤损失规律展开研究,明晰了不同放煤工艺参数对顶煤放出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适合于12309工作面的合理放煤工艺参数及放煤终止原则。根据所得合理放煤参数,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综放开采工序与设备的时空配合关系。(1)推导得出综放采场塑性区及弹性区支承压力分布表达式,得到了支承压力峰值距煤壁的距离为14.8 m,影响范围为44.3 m,并绘制了分布曲线。结合莫尔应力圆分析了顶煤破碎机理,通过顶煤破碎块度现场实测,得到了粒径在4.0~9.2 cm、9.2~14.4 cm、14.4~19.6 cm、19.6~24.8 cm、24.8~30 cm的顶煤块体所占平均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8.96%、32.64%、23.47%、12.53%、12.40%。通过对不同块度的放出块体数量统计,得到了随着块度的增大,放出块体数量逐渐减少的规律。(2)研究了初始放煤及周期放煤过程中煤矸分界线的动态演化规律。设置标记点分析了等时间间隔内,不同位置的煤矸运移轨迹及速度,并运用抛物线描述了煤矸分界线形态。通过反演放出体发现,对于初始放出体与放煤时间较长时的周期放出体,整体形态为一个下部被支架掩护梁截割的椭球缺。而放煤时间较短时的周期放出体则类似于散体的突然垮塌。(3)设计不同放煤高度及放煤步距相互组合的9组数值模拟试验,统计得出多个步距内的顶煤流动差异及损失规律,并依据损失规律将煤损归纳为三种形式,分别阐述了三种煤损形式产生的机制。研究了放煤厚度及放煤步距对每一步距放煤量、放出煤矸颗粒集合体、采空区遗煤形态及不同损失位置的遗煤量等放煤效果的影响规律。在考虑割煤回收率的前提下,确定了适合12309工作面的合理放煤工艺参数为3 m放煤厚度、0.8 m放煤步距,煤层回收率为87.51%。(4)考虑相邻步距放煤之间存在的联系,反演过量放煤放出体并将其分为4个分区,围绕各分区占比及可放遗煤损失位置开展研究,研究发现过量放煤放出的顶煤颗粒中,仅约1/3的颗粒为过量放煤可放遗煤,并基于低含矸率、高回收率,提出适合于12309工作面生产实际的放煤终止原则为“见矸关窗”。(5)阐释了综放开采各工序的协调关系以及设备的配合关系。根据所得12309工作面合理放煤参数,分别研究了采煤机割煤速度、放煤速度以及割煤-移架系统的可靠度,确定了前、后刮板输送机的运载协调关系。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3](2021)在《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开采厚及特厚煤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引入我国近40年来,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实践在我国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系统回顾与总结了我国在放顶煤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结合综放工作面技术特征、理论演化逻辑与资源开采新理念,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期试验、发展成熟以及智能化无人开采3个阶段。主要针对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以及综放"三机"装备的进展4个方面核心内容,对我国综放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围绕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问题,依据机采高度的变化描绘了我国学者关于该问题研究的基本历程;从顶煤破碎机理、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以及顶煤放出规律理论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关于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的发展道路;放顶煤开采工艺研究方面,则从常规的综放工艺、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工艺以及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展开,再现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路线;同时简要阐述了综放"三机"装备的发展进程与最新成果。明晰了我国放顶煤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思路,分析并探讨了现阶段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发展前沿的相关难题,为我国综采放顶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与思维启迪。

王攀峰[4](2020)在《西部矿区某矿孤岛工作面回采方案设计与组织管理》文中认为目前,在我国中东部的大多数煤矿早期基于安全生产考虑,大多采用条带开采和跳采,因此这些矿区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孤岛工作面。随着煤炭开采逐年向深部发展以及前部资源的减少,回收煤柱资源逐渐凸显出对煤炭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西部某矿117孤岛工作面的实际开采情况,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对该工作面的回采方案、采煤方法及现场组织管理措施开展研究。为了能保障117孤岛工作面的顺利回采,首先对“孤岛”综放面巷道布置方案及两侧煤柱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FLAC数值模拟确定1 17孤岛综放工作面两侧煤柱尺寸确定为34m;117工作面与109工作面采空区之间留设55m的煤柱。通过比对多种方案,选出了产量高、工作面覆岩运动充分、对放顶煤起到很好预裂作用、能够消除煤柱产生冲击地压危险的最优回采巷道布置方案,明确了该方案中需要加强支护的区域。根据1 17孤岛工作面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比“大采高一次采全厚”、“放顶煤开采”两种采煤方法的优、缺点,最终确定采用适应当前1 17工作面的煤层厚度和地质条件,具有利用矿山压力实现顶煤自落的优点,节省电费和设备消耗的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并对采煤方法和设备选型进行了合理优化。通过分析1 17孤岛工作面顶板活动规律、来压特征和工作面支架受力特点,支架对顶板的适应性和控制效果以及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和分布特点,特制定了相关的观测内容,明确了设备选型和布置安装。制定了回采期间工作面过顶板破碎期间的顶板管理、两顺槽超前支护管理及两顺槽端头顶板管理措施,确保顶板安全。通过成立孤岛工作面回采管理领导小组使孤岛工作面回采规范化、制度化。针对回采期间可能出现的围岩变形破坏、瓦斯涌出(超限)、采空区自燃等安全问题,从加强思想意识,提升管理品质;理论结合现场,排查主要矛盾;技术引领思路,重视加落实的三条管理思路入手,形成了 117孤岛工作面综放回采过程的安全保障体系。上述研究成果对指导特厚煤层孤岛工作面安全回采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推动孤岛工作面回采工作的相关探索和发展。

李昊城[5](2020)在《王家岭煤矿综放开采煤岩运移规律及放煤工艺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厚煤层资源储量比重大,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厚煤层占45%以上,厚煤层开采关键技术发展对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综放开采方法作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方法之一,如何提高顶煤回收率是该项技术成败的关键,而顶煤的破碎程度及破碎后能否充分放出对顶煤回收率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破坏机理、破碎程度及放出规律,对于实现综放开采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以王家岭煤矿2#煤层12309综放开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首先,对工作面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及地应力分布进行了测定,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连续介质程序FLAC3D模拟分析了机采高度对顶煤破坏及煤壁稳定性的影响,由于FLAC3D无法模拟出顶煤的冒放特征,因此,运用PFC2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机采高度对顶煤运移规律和回收率的影响;其次,通过理论计算与相似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煤步距下的顶煤回收率,并在合理机采高度和放煤步距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放煤方式下的煤岩冒落规律及顶煤回收率;最后,基于研究得出的放煤工艺参数对12309综放工作面开采设备进行合理选型分析,并研究了工序的协调配合关系。通过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分析了2#煤层顶煤在开采深度、煤层强度、顶板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冒放性,认为2#煤层顶煤冒放性属于Ⅱ类,冒放性较好,需选择合理的放煤工艺参数来实现工作面高产高效开采。(2)机采高度对顶煤的破坏和放出有显着的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机采高度对顶煤破坏特征及煤壁稳定性的影响,得出采高为3 m时,煤壁前方顶煤和控顶区顶煤的破坏效果最佳,而当采高超过3 m时煤壁水平位移量陡增,煤壁稳定性较差;通过PFC2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机采高度下顶煤的运移规律,得出采高为3 m时的顶煤回收率最高,且含矸率最低。综上,确定12309工作面采用3 m机采高度时可以实现工作面安全和提高顶煤冒放性的合理匹配。(3)运用椭球体理论计算得出在12309工作面地质条件下的最佳放煤步距为0.83 m,由于采煤机的截深为0.865 m,故选择合理的放煤步距为0.865 m;通过三维散体相似模拟实验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得出采放配合工艺方式为一采一放时,顶煤回收率最高,且推进过程中的循环放煤量较为稳定,因此,确定出12309工作面的合理放煤步距为0.865 m。(4)通过PFC2D模拟软件对比研究了不同放煤方式下的顶煤放出效果,发现采用双轮间隔放煤顶煤回收率最高且含矸率最低,分别为91.1%、6.7%;单轮间隔放煤方式的放煤效果与其相差不大,其顶煤回收率和含矸率分别为90.6%、7.2%,考虑到现场双轮间隔放煤工序复杂、不易控制且生产效率较低,故认为单轮间隔放煤方式更适用于12309工作面。(5)根据矿井实际条件及确定出的合理放煤工艺参数,对12309工作面主要开采设备进行合理选型,并对生产系统的工序配合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所选设备能够满足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的要求。

魏臻[6](2018)在《基于端面顶板稳定性的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采场支架围岩作用关系的研究是煤矿地下开采岩层控制的核心内容。本文针对综采放顶煤生产现场端面顶板失稳现象,对支架-围岩体系受端面顶板稳定性影响下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统计分析典型综放现场端面顶板失稳情况,明确了端面顶板稳定性对采场支架围岩作用体系的影响形式及影响因素,并利用数学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权重排序。然后通过理论研究对综放采场支架围岩作用体系中的支架覆岩平衡结构失稳机理进行了运动力学分析,圈定了工程尺度下支架围岩作用关系研究范围。最后利用相似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手段对工程尺度范围下支架-煤壁联合支撑体系受端面顶板稳定性各因素影响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选定综放工作面顶板管理措施提出了改进建议。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大量查阅我国综放采场端面顶板失稳现场资料,端面顶板失稳和煤壁片帮等工作面围岩失稳现象与采场来压同步,在工作面生产条件变化时差异明显。支架控顶效果受到采场端面顶板弱支护区的影响,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失衡易造成端面顶板失稳冒落,若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则端面顶板失稳会反作用于支架围岩体系,造成工作面生产条件恶化。(2)从主动控制角度出发,拟定了18项端面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1)煤层赋存条件类,包括煤体强度、原生节理裂隙、地质构造、煤层倾角、煤层埋深、煤层厚度;(2)人为可控条件类,包括支架俯仰角、支架初撑力、端面距控制、支架梁端支护力、工作面长度、机采割煤高度;(3)不可控因素类,包括支架刚度、煤壁片帮、支架偏载、顶板来压、支架工作阻力、支承压力影响。通过利用AHP评价方法对拟定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排序。(3)通过分析科学产能、厚煤层资源储备、现有生产能力三个条件,确定了本文研究工程背景为山西省潞安、晋城两矿区采用放顶煤工艺开采二叠系山西组3号煤的典型工作面基础条件。对区内单一大采高综采和放顶煤开采液压支架性能参数对比,明确在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研究中需要重点考虑综放支架长顶梁情况下对覆岩载荷规律性变化的响应特征。(4)针对综放采场一般性矿压显现规律及特征和支架围岩作用体系,建立采场基本顶平衡稳定结构模型,通过基本顶超前断裂位置的支撑影响角反演,确定了支架-广义煤壁支撑体系范围,明确了工程尺度下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支架-煤壁联合支撑体系及其上覆顶煤。(5)结合采场支承压力理论和顶煤反复加载路径演化过程,分析了端面顶板失稳特征。确定失稳结构是以支架顶梁前端和煤壁为底角、重心偏向煤壁上方煤体的三角型。将顶煤按其区位特征及裂隙发育属性划分为:裂隙发育区、端面弱支护区、顶梁挤压区和架后冒放区。并对液压支架控顶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析。(6)利用相似模拟实验方法对工程尺度下综放采场支架围岩相互作用演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设计了高仿真度液压支架模型,并通过顶梁载荷实时监测系统对实验过程中支架对覆岩载荷的响应过程进行了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现,综放采场中软弱顶煤在支架支撑力和上覆岩层载荷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挤压,导致煤体裂隙发育、结构破碎,在支架推进过程中由于架后顶煤架冒放,支架上方煤体在采空区侧形成自由面,为支架上方顶煤活动提供了空间。同时工作面放煤工序使顶煤受力状态由两向受压变为垂直单向受压,促使内部纵向张拉裂隙发育。(7)通过支架顶梁全长载荷变化规律可知,液压支架在支护顶板过程中,顶梁载荷随回采工序及顶板情况不断变化,一般情况下顶梁中、前部载荷较大,后部载荷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支架顶梁后端顶煤较中、前部顶煤破碎,完整性较差,不能有效传递上覆岩层载荷,后柱支撑能力得不到释放。此外,支架最有力的支撑力作用位置在顶梁中后部,而顶板载荷集中区域却集中在顶梁中前部,这种差异导致支架支撑性能不能有效作用于顶板控制,对支架工作姿态也造成了影响。(8)通过模拟再现端面顶板失稳冒落过程可以发现,端面顶板在水平层理间粘聚力较低的情况下表现为明显的分层冒落特征。端面距大小是端面顶板控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支架前梁结构主要对端面顶板起“护”的作用以限制端面煤体自由面的形成。实验再现了切顶压架事故,说明采场支架-煤壁联合支撑体系的破坏能够造成覆岩载荷向支架支撑区转移。(9)从对支架控顶参数的变量分析中可知,端面顶板失稳能够破坏支架-煤壁联合支撑体系整体性。当端面顶板发生失稳时,顶煤指向采空区的整体位移运动被切断,分别形成支架上方顶煤和煤壁上方顶煤两个独立体系,并各自受到支架控顶和煤壁支撑两种不同属性的支护作用,从而打破了“支架-煤壁”联合支撑体系对上覆岩层的控制,所以对综放采场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应该考虑端面顶板稳定性。(10)在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的规律包括:(1)支架俯仰角能够限制支架顶梁上方顶煤水平位移,仰角支撑对支架上方顶煤控制效果最好,但对端面顶板稳定性不利。(2)支架初撑力对支架顶梁上方顶煤的稳定性控制存在阈值,超过阈值顶煤稳定性不会明显的增加,本文模拟中阈值为6000kN;(3)端面距较小时,对端面顶板稳定性的控制效果明显,能够维持较完整的支架-煤壁联合支撑体系,但支架上方顶煤整体位移量较大。(4)支架梁端支护力对端面顶板稳定性的提高有显着影响,但代价是支架偏载程度加大。(5)机采割煤高度变化对端面顶煤影响不大,但对煤壁上方顶煤的控制效果显着。

刘齐[7](2017)在《灵泉煤矿综放工作面矿压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灵泉矿位于扎赉诺尔矿区的南部,以厚煤层为主,中厚煤层次之。113煤层为本区的主采煤层,全区发育,可采厚度3.95-24.35m,平均13.09m,为厚--特厚煤层,七采九面(七采区九采面)主要开采113煤层上分层,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为了研究该矿区的矿压显现规律,为后期工作面支架选型提供合理依据,本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矿压观测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手段。现场观测方面,通过对灵泉煤矿现场矿压、支架阻力、支架工作状态及片帮冒顶观测分析,逐步摸清了灵泉煤矿Ⅱ3煤层的综放面矿压显现基本规律;发现支架工作阻力基本满足要求,但富裕系数不大;提出了解决工作面片帮冒顶的解决措施。理论分析方面,通过理论分析综放工作面的顶煤活动规律、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与围岩关系,得出顶煤变形破裂规律,顶煤和下位岩层是影响综放工作面支护形式的主要因素。数值模拟方面,根据灵泉煤矿Ⅱ3煤层赋存条件,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不同支护强度下,顶煤变形及片帮冒顶情况,得出能够支撑顶板,抵抗住顶板来压,又能够缓解煤壁压力,减缓甚至消除煤壁片帮和端面冒顶的合理工作阻力。并结合理论计算的方法,得出113煤层赋存条件下的放煤厚度为6.5m和9.2m情况下的合理支架支护强度分别为 0.9MPa 和 1.0MPa。综合上述三种手段分析得出:灵泉煤矿后续接续工作面综放面液压支架选择正四连杆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支架顶梁采用铰接顶梁的形式,只是与七采九面不同的是铰接顶梁增加伸缩梁及护帮结构,利于工作面的安全防护。若能够通过合理技术手段提高顶煤采出率,可以将放煤厚度提升到9.2m,并相应的提高支架工作阻力,以满足工作面的需求。

时成忠[8](2017)在《兖州矿区综放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冒放规律及放煤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绝大部分综放工作面两端头不放煤或放少量顶煤,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后部刮板输送机采用端头卸煤方式而使机头、机尾部位抬高,导致排头支架后部放煤空间狭小不利于放煤造成端头区端头区煤炭难以回收。因此本文结合端头交叉侧卸垂直布置方式,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工程实践及实测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综放面端头区设备布置方式及放煤空间确定、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垮落规律、煤岩体的运移、冒放规律以及端头区放煤工业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兖州矿区典型矿井综放开采现状为基础,分析端头区的顶煤损失情况、工作面的顶煤损失率,研究端头区放煤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为相应技术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研究端头区设备布置方式由端卸改为交叉侧卸的空间特点以及对于端头放煤所带来的优势,进而确定了端头放煤的空间范围。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工作面端头顶板破断后的大小块体铰接模型,揭示了综放工作面端头放煤后的端头破断顶板结构的相似性与整体运移规律;通过3DEC数值模拟,建立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层计算模型,研究了端头区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分布规律、顶煤和顶板随工作面开采垮落失稳特征以及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等,为现场端头区顶煤的放出提供了依据。通过PFC3D研究不同顶煤硬度、放煤区域和工艺参数对端头区煤岩放落流动的影响规律以及顶煤回收率,对端头区顶煤进行了易放性分区提出了端头放煤原则,确定了端头放煤合理放煤区域和工艺参数。结合兖州矿区东滩煤矿1306综放工作面的实际条件,进行了端头区放煤的现场应用,并实测分析工作面端头区顶煤运移规律、顶板活动规律、支架承载规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等,提出并实施了提高端头区顶煤冒放性与回收率的技术措施。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戴清云[9](2017)在《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稳定性策略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倾角综采面液压支架受煤层条件、自身结构件强度和控制系统可靠性影响,存在倾倒、滑移及扭斜等失稳问题,对综采面采煤效率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对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顶煤运移特性、液压支架受力状态、液压支架液控系统可靠性以及工作面布置进行分析,研究大倾角工况下液压支架稳定性,提高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对煤岩的适应性,实现大倾角综采面的高效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论文首先根据大倾角工作面复杂工况条件,建立倾斜煤层综采面支护设备与煤岩耦合控制模型,探究大倾角综采面液压支架与煤岩耦合特性及适应性,提出综采面液压支架与煤岩耦合控制策略;其次依据大倾角煤层综采面液压支架失稳因素,建立液压支架倾倒与下滑受力机理模型,分析大倾角综采面液压支架擦顶移架状态下的倾倒与下滑机理,提出大倾角综采面液压支架下滑倾倒失稳控制策略;同时利用ADAMS和EASY5仿真平台建立液压支架机液联合仿真模型,检验工作面液压支架液控系统单元在各种动作循环中的动态特性,验证液压支架机液联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并提出了基于机液联合仿真的稳定性控制方式;论文最后从支护设备整体结构和工作面布置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倾斜煤层工作面综放支护设备横向、纵向稳定性控制策略,设计倾斜煤层综放液压支架防倒防遛装置,同时对倾斜煤层综采面采煤工艺实行合理优化,合理安排大倾角综采面巷道布置和放煤工艺,有效提高倾斜煤层综采面液压支架的稳定性。本课题提出适用于大倾角综采面液压支架的失稳控制策略,解决大倾角综采面液压支架稳定性差、移架速度慢、围岩控制难等稳定性技术问题;论文通过研究液压支架煤岩耦合系统与机液联合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大倾角综采面液压支架对煤岩的适应能力;研究成果能够减少液压支架因工作面倾角和液压支架结构稳定性不足而导致的失稳问题,提高大倾角综采面围岩的支护效果。

陈春慧[10](2016)在《姚家山矿“三千矿井建设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相对浅部煤炭开采,深部开采在围岩变形、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预防及治理等方面均会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会给井下煤层资源的开采、运输、提升和通风带来严重影响,进而使井下采掘设备选型和正常生产变得更加困难。论文以潞安集团姚家山矿4+5号倾斜厚煤层赋存情况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建立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研究等方法,对其“三千矿井建设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可行性论证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矿压基础理论,预测了4+5煤层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和基本顶来压步距;采用顶板结构估算等方法预测了液压支架的合理工作阻力参数;拟布置两个综放面,每面500万t/a,以满足姚家山矿1000万吨的井型要求,并对综放面进行了初步的三机配套选型及设备能力论证。(2)建立单倾斜面的液压支架力学模型并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影响工作面支架稳定性的因素;针对双倾斜面建立液压支架力学模型,分析其在工作面来压期间的稳定性,得出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初次来压期间支架在倾向方向和走向方向上不倾倒、不滑移所需最小支护阻力均近似呈线性增加;给出了姚家山倾斜厚煤层工作面支架不发生倾倒滑移所需最小支护工作阻力参数。(3)运用FLAC3D数值模拟,研究基本顶初次来压时工作面支架的适应性。工作面初次大规模来压期间,基本顶呈“O-X”型破坏模式,工作面中部支架受力较大,而往两端支架受力逐渐减小,所选放顶煤支架可满足来压期间顶板支护与安全控制的要求。(4)经理论研究论证,为姚家山矿选择了箕斗、大巷皮带、井筒断面直径和矿井主通风机,以满足千米深井和千万吨矿井的提升、运输和通风需求;依据矿井部署和生产系统要求,对姚家山矿进行劳动定员969人,并计算了劳动生产率。论文采用多种分析方法,从具体煤层赋存条件、采矿学科基本理论和当前开采技术与设备制造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姚家山矿“三千矿井建设模式”合理可行。这些研究成果对潞安姚家山矿井的深部煤炭开采设计具有重要的决策借鉴价值。

二、破碎顶板条件下综放支架选型对综放设备效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破碎顶板条件下综放支架选型对综放设备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及智能化放煤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技术发展历程
        1.2.2 顶煤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1.2.3 顶煤破碎机理及冒放性评价
        1.2.4 顶煤运移特性及放出规律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厚煤层综放开采采动应力场演化机制
    2.1 顶煤应力状态描述及数值模拟方案
        2.1.1 基于主应力空间的顶煤应力状态
        2.1.2 煤岩层赋存条件及力学参数测定
        2.1.3 数值模型及方法
    2.2 高水平应力条件下顶煤主应力场演化规律
        2.2.1 主应力分布规律及数值监测方法
        2.2.2 主应力值演化规律
        2.2.3 应力主轴偏转特性
    2.3 顶煤主应力演化路径
        2.3.1 主应力场顶煤分区方法
        2.3.2 顶煤分区特征位置及应力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
    3.1 各顶煤分区内相关参数演化特性
    3.2 裂隙煤体三维重构及细观参数标定
        3.2.1 高精度工业CT扫描试验
        3.2.2 节理裂隙数值重构
        3.2.3 基于SRM方法的裂隙煤体数值建模
    3.3 主应力路径下顶煤破碎规律
        3.3.1 数值模型及主应力加载流程
        3.3.2 裂隙煤体渐进破碎迹线
        3.3.3 裂隙煤体破碎块度分布及现场实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运移放出规律
    4.1 数值模拟方法及前期结果
        4.1.1 FDM-DEM耦合数值模型
        4.1.2 本构模型及模拟参数分析
        4.1.3 数值模拟流程及放煤前结果分析
    4.2 初次放煤过程顶煤运移放出规律
        4.2.1 初放放出体形成过程
        4.2.2 初放松动体演化特性
        4.2.3 初放煤矸分界线动态分布
    4.3 周期放煤过程顶煤运移放出规律
        4.3.1 顶煤放出体演化历程
        4.3.2 放煤松动体范围扩展规律
        4.3.3 煤矸分界线形态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化放煤控制方法及放煤工艺参数
    5.1 智能化放煤控制过程及控制体系
        5.1.1 放煤前顶煤厚度探测及采煤机定位
        5.1.2 放煤中放煤机构动作启停判别及控制
        5.1.3 放煤后放出量实时监控
        5.1.4 智能化放煤控制体系
    5.2 基于放煤时间预测模型的放煤终止原则
        5.2.1 放煤时间预测模型
        5.2.2 重力加速度修正系数的标定
        5.2.3 放煤时间预测模型的应用
    5.3 放煤步距与放煤顺序优化
        5.3.1 放煤步距及放煤顺序优化方法
        5.3.2 不同放煤顺序下放出体形态特性
        5.3.3 不同放煤顺序下顶煤放出量及回收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厚煤层智能化放煤工业性试验
    6.1 12309 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建设概况
        6.1.1 工作面人员配置及分工
        6.1.2 顺槽协同放煤控制中心
        6.1.3 地面放煤监测与控制中心
        6.1.4 智能化放煤控制流程
    6.2 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试验
        6.2.1 放煤前顶煤厚度探测及采煤机定位
        6.2.2 放煤中放煤机构动作启停判别及控制
        6.2.3 放煤后采出量实时监测
        6.2.4 放煤远程集中控制软件
    6.3 智能化工作面建设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研究现状
        1.2.2 综放开采工艺参数研究现状
        1.2.3 设备与工序配合关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厚煤层赋存条件及顶煤破碎机理分析
    2.1 王家岭煤矿厚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2.1.1 王家岭煤矿井田概况
        2.1.2 王家岭煤矿12309 工作面概况
    2.2 顶煤体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及顶煤破碎机理分析
        2.2.1 采动应力场特征概述
        2.2.2 塑性区应力分布
        2.2.3 弹性区应力分布
        2.2.4 顶煤破碎机理分析
    2.3 顶煤破碎块度现场实测
        2.3.1 现场实测
        2.3.2 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研究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 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规律
        3.2.1 初始放煤煤矸分界线演化规律
        3.2.2 周期放煤煤矸分界线演化规律
    3.3 综放开采放出体形态特征研究
        3.3.1 初始放煤放出体形态特征
        3.3.2 周期放煤放出体形态特征
        3.3.3 初始放出体与周期放出体的差异
    3.4 煤矸分界线与顶煤放出体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顶煤损失规律及放煤工艺参数的确定
    4.1 试验方案的设计
    4.2 不同放煤参数的顶煤损失规律研究
        4.2.1 不同的顶煤损失形式
        4.2.2 放煤厚度对放煤效果的影响
        4.2.3 放煤步距对放煤效果的影响
    4.3 合理放煤参数的确定
    4.4 合理参数下放煤终止原则的研究
        4.4.1 过量放煤放出体分区
        4.4.2 各分区占比研究
        4.4.3 可放遗煤损失规律研究
        4.4.4 放煤终止原则的分析及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放开采工序与设备时空配合关系研究
    5.1 综放开采工序协调关系分析
        5.1.1 工序协调关系
        5.1.2 工序匹配优化原则
    5.2 综放开采设备配合关系研究
        5.2.1 设备配套的重要性
        5.2.2 设备配合关系
        5.2.3 12309工作面设备型号
    5.3 采支放工序配合关系
        5.3.1 采煤机割煤速度的确定
        5.3.2 放煤速度的确定方法
        5.3.3 移架速度的选择
        5.3.4 移支速度关系分析
    5.4 前后输送机运载协调关系
        5.4.1 前部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
        5.4.2 后部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综放技术40年发展
    1.1 初期试验阶段
    1.2 发展成熟阶段
        1.2.1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
        1.2.3 软厚煤层综放开采
        1.2.4 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
    1.3 智能化开采发展阶段
        1.3.1 大同矿区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1.3.2 王家岭煤矿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1.3.3 其他矿井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实践
2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2.1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
        2.1.1 普通机采高度(2.0~3.5 m)
        2.1.2 大机采高度(3.5~5.0 m)
    2.2 综放采场顶板结构与稳定性
3 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分析
    3.1 顶煤放出机理
        3.1.1 顶煤体内应力场分布规律
        3.1.2 顶煤破碎机理
    3.2 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
    3.3 顶煤放出规律的理论
4 放顶煤开采工艺
    4.1 常规的综放工艺研究
    4.2 特殊开采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4.2.1 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开采工艺
        4.2.2 具有冲击倾向性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4.2.3 瓦斯突出煤层综放开采工艺
        4.2.4 综放工作面防灭火技术
    4.3 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
5 综放工作面“三机”装备研究进展
    5.1 综放液压支架装备发展
        5.1.1 综放支架放煤口位置及结构的发展
        5.1.2 综放支架架型结构的发展
        5.1.3 智能化综放支架控制系统的最新发展
    5.2 综放采煤机装备发展
        5.2.1 综放采煤机装备研究现状
        5.2.2 滚筒采煤机
        5.2.3 发展趋势
    5.3 刮板输送机装备发展
        5.3.1 研究现状
        5.3.2 浮煤清理装置
        5.3.3 发展趋势
6 结语与展望

(4)西部矿区某矿孤岛工作面回采方案设计与组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矿井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矿井概况
    2.2 矿井工程地质条件及力学参数分析
    2.3 117孤岛工作面工程地质概况
3 孤岛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及两侧煤柱稳定性分析
    3.1 工作面沿空侧巷道布置分析
    3.2 117孤岛综放工作面巷道布置初步方案及掘进回采过程分析
    3.3 综放工作面护巷煤柱理论模型建立及稳定性分析
    3.4 孤岛综放工作面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3.5 孤岛综放工作面保护煤柱尺寸确定及巷道布置方案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采煤工艺设计与设备配套
    4.1 采煤方法
    4.2 采煤工艺
    4.3 设备选型
    4.4 回采期间矿压监测方案设计
    4.5 顶板管理
    4.6 本章小结
5 孤岛工作面回采过程管理保障措施
    5.1 孤岛工作面回采管理体系
    5.2 孤岛工作面回采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5.3 孤岛工作面回采技术措施
    5.4 孤岛工作面应急救援管理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王家岭煤矿综放开采煤岩运移规律及放煤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技术发展现状
        1.2.2 顶煤破坏特征及机理研究现状
        1.2.3 综放开采工艺参数及顶煤放出规律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地质力学测试
    2.1 工程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工作面概况
    2.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2.1 测试内容及方法
        2.2.2 测试结果
    2.3 地应力实测及结果分析
        2.3.1 地应力测试方法
        2.3.2 现场地应力实测
        2.3.3 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质赋存条件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
        3.1.1 顶煤冒放性影响因素分析
        3.1.2 顶煤冒放性综合评价
    3.2 采高对顶煤冒放特征的影响
        3.2.1 顶煤变形破坏的基本规律
        3.2.2 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3.2.3 采高对煤壁前方顶煤破坏的影响
        3.2.4 采高对控顶区顶煤破坏程度的影响
        3.2.5 采高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
        3.2.6 合理采高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厚煤层综放开采煤矸运移规律及放煤工艺优化
    4.1 工作面顶煤破碎块度实测
    4.2 机采高度对顶煤运移规律及回收率的影响
        4.2.1 数值计算模型
        4.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合理放煤步距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4.3.1 基于椭球体理论的放煤步距分析
        4.3.2 放煤步距模拟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4.3.3 实验设备及相似材料
        4.3.4 实验方法
        4.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合理放煤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4.4.1 数值计算模型
        4.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放工作面设备及工序配合关系研究
    5.1 设备配套选型
        5.1.1 设备配套选型的原则
        5.1.2 主要设备选型研究
    5.2 工序配合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端面顶板稳定性的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采动影响下围岩应力分布及围岩破碎运移规律
        1.2.2 放顶煤开采矿压规律及支架-围岩关系
        1.2.3 长壁工作面端面冒顶及控制机理
        1.2.4 综放液压支架适应性及配套合理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2 端面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工程背景
    2.1 综放工作面端面顶板失稳情况
        2.1.1 典型综放工作面端面顶板失稳统计分析
        2.1.2 传统综放工作面端面顶板失稳情况
        2.1.3 浅埋特厚综放面端面顶板失稳现场实测
        2.1.4 综放工作面端面顶煤稳定性影响因素确定
    2.2 综放端面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2.2.1 权重分析方法概述
        2.2.2 影响因素权重排序实现过程
    2.3 综放端面顶板稳定性研究现场
        2.3.1 综放开采技术在山西省的发展
        2.3.2 潞安和晋城矿区研究综放开采的必要性
        2.3.3 潞安和晋城矿区综放开采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综放采场端面顶板影响下的支架-围岩关系
    3.1 综放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特征
    3.2 综放采场支架-煤壁支撑体系
        3.2.1 基本顶岩块B稳定性力学分析
        3.2.2 综放采场支架-煤壁支撑体系载荷边界
        3.2.3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的工程尺度界定
    3.3 综放采场端面顶板失稳特征及影响机理
        3.3.1 端面顶板稳定性影响概述
        3.3.2 端面顶板煤体破碎机理及失稳类型
        3.3.3 受端面顶板影响的采场顶煤分区
    3.4 综放采场液压支架支撑体系控顶机理
        3.4.1 综放采场液压支架概述
        3.4.2 放顶煤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与两柱掩护式支架适应性讨论
        3.4.3 放顶煤液压支架整体式顶梁与铰接顶梁适应性讨论
        3.4.4 均布载荷条件下顶梁受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演化过程分析
    4.1 概述
    4.2 实验设计及参数确定
        4.2.1 实验研究对象及相关要素确定
        4.2.2 实验相似材料配比参数确定
    4.3 模型液压支架设计及顶梁载荷监测系统
        4.3.1 模型液压支架设计制造
        4.3.2 模型液压支架顶梁载荷监测系统研发
    4.4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位移场分析系统
        4.4.1 传统位移观测方法的不足
        4.4.2 基于DIC的大尺度模型位移测量方法及设备
    4.5 相似模拟围岩移动特征及顶梁载荷变化规律
        4.5.1 开始前准备
        4.5.2 正常回采阶段
        4.5.3 顶板条件恶化阶段
        4.5.4 高速推进阶段
        4.5.5 端面顶板冒落
    4.6 综放工作面顶板(煤)位移演化过程
        4.6.1 端面顶板失稳过程位移演化特征
        4.6.2 支架上方顶板(煤)位移演化规律
    4.7 本章小结
5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参数分析
    5.1 综放工作面支架-围岩关系计算模型
        5.1.1 OptumG2模拟软件介绍
        5.1.2 计算模型的建立和测线布置
    5.2 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5.2.1 支架俯仰角对支架-围岩关系影响
        5.2.2 支架初撑力对支架-围岩关系影响
        5.2.3 端面距对支架围岩关系影响
        5.2.4 支架梁端支护力对支架围岩关系影响
        5.2.5 工作面机采高度支架围岩关系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灵泉煤矿综放工作面矿压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灵泉煤矿综放面矿压显现规律现场实测
    2.1 工作面概况
    2.2 工作面矿压显现基本规律
        2.2.1 矿压监测目的
        2.2.2 矿压监测方案
        2.2.3 矿压监测数据诊断
        2.2.4 周期来压显现分析
    2.3 支架阻力现场实测数据结果分析
        2.3.1 支架初撑力分析
        2.3.2 支架工作阻力频率分布
    2.4 工作面支架工作状况和片帮冒顶观测分析
        2.4.1 支架工作状况和操作过程观测分析
        2.4.2 综放工作面面防片帮冒顶技术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综放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与围岩理论研究
    3.1 综放工作面顶煤活动规律
    3.2 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3.3 放顶煤支架与围岩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综放支架选型及工作阻力确定
    4.1 架型的选择
    4.2 支架支护强度确定
        4.2.1 估算法确定支架支护强度
        4.2.2 数值模型计算分析支护强度
    4.3 支架工作阻力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兖州矿区综放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冒放规律及放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兖州矿区综放开采端头区顶煤损失率现状及分析
    2.1 东滩矿综放工作面端头区顶煤损失分析
    2.2 鲍店矿综放工作面端头区顶煤损失分析
    2.3 综放面端头区顶煤的损失形式及原因分析
    2.4 综放面端头放煤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2.5 小结
3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设备布置及放煤空间确定
    3.1 常规(现有)布置方式及存在问题
    3.2 交叉侧卸垂直布置方式及其优势
    3.3 放煤空间确定
4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垮落规律
    4.1 综放工作面端头顶板块体结构的受力特征及其失稳条件
    4.2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失稳垮落规律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及顶煤(板)垮落失稳特征
    4.4 端头区放煤对围岩应力场分布及回采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4.5 端头区顶煤垮落失稳特征及煤岩运移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的冒放规律及合理工艺参数研究
    5.1 模型的建立及方案
    5.2 端头不同放煤区域顶煤的冒放规律
    5.3 不同煤层硬度端头顶煤冒放规律
    5.4 不同采放比端头顶煤冒放规律
    5.5 端头区放煤工艺参数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
    6.1 1306综放工作面概况
    6.2 综放工作面端头顶煤运移规律
    6.3 1306综放面端头区放煤应用及效果分析
    6.4 综放面端头区矿压显现规律
    6.5 经济及社会效益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稳定性策略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煤岩耦合技术研究
    2.1 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顶煤运移规律分析
    2.2 大倾角工作面煤岩体力学分析
    2.3 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煤岩耦合控制技术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工作面综放液压支架整架结构稳定性分析
    3.1 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3.2 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倒架控制技术研究
    3.3 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滑架控制技术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工作面综放液压支架机液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4.1 基于ADAMS的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机械系统仿真分析研究
    4.2 基于EASY5的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液控系统仿真分析研究
    4.3 大倾角工作面综放液压支架机液联合仿真分析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工作面综放液压支架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
    5.1 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整架结构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
    5.2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支护系统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姚家山矿“三千矿井建设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提出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状况
        1.2.1 深部矿井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1.2.2 我国千万吨矿井建设现状
        1.2.3 倾斜煤层分类及其综放开采技术的特点
        1.2.4 厚煤层综放开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状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2 论文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姚家山矿综放工作面设备选型研究
    2.1 姚家山矿地质概况
        2.1.1 姚家山矿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2.1.2 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2.1.3 煤层顶底板特征
        2.1.4 煤层瓦斯涌出状况
    2.2 工作面支架选型研究
        2.2.1 综放工作面支架架型选择
        2.2.2 支架工作阻力
        2.2.3 支架其他参数的确定
    2.3 工作面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配套研究
        2.3.1 采煤机
        2.3.2 工作面可弯曲刮板输送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姚家山矿综放支架稳定性及其对结构的要求研究
    3.1 倾斜煤层大采高放顶煤工作面支架防倒研究
        3.1.1 倾斜煤层综放工作面开采条件特性
        3.1.2 倾斜煤层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在不同状态下的稳定性分析
        3.1.3 双倾斜面液压支架力学分析模型
    3.2 四连杆结构
    3.3 平衡千斤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姚家山矿综放支架的适应性模拟研究
    4.1 模型的建立
    4.2 工作面初次来压期间支架适应性研究
        4.2.1 工作面推进中支架受力适应性研究
        4.2.2 初次来压期间倾斜工作面支架适应性研究
        4.2.3 长工作面基本顶破断形式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姚家山矿提升、运输、通风设备选型及劳动定员研究
    5.1 姚家山矿主井提升设备选型研究
        5.1.1 主井提升箕斗规格的选择
        5.1.2 矿井提升系统运动学计算
        5.1.3 所选箕斗提升能力验算
        5.1.4 单主立井提升可行性研究
        5.1.5 主斜井方案提升能力研究
    5.2 井筒断面设计
        5.2.1 井筒净断面尺寸设计
        5.2.2 通风校核
    5.3 运输大巷运煤皮带选型研究
    5.4 姚家山矿通风系统研究
        5.4.1 矿井需风量计算及分配
        5.4.2 姚家山矿井通风负压研究
    5.5 劳动定员和劳动生产率
        5.5.1 劳动定员
        5.5.2 劳动生产率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破碎顶板条件下综放支架选型对综放设备效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及智能化放煤控制研究[D]. 霍昱名.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刘一扬.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J]. 宋选民,朱德福,王仲伦,霍昱名,刘一扬,刘国方,曹健洁,李昊城.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3)
  • [4]西部矿区某矿孤岛工作面回采方案设计与组织管理[D]. 王攀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王家岭煤矿综放开采煤岩运移规律及放煤工艺优化[D]. 李昊城.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基于端面顶板稳定性的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研究[D]. 魏臻.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1)
  • [7]灵泉煤矿综放工作面矿压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D]. 刘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2)
  • [8]兖州矿区综放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冒放规律及放煤研究[D]. 时成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9]大倾角综放液压支架稳定性策略及控制技术研究[D]. 戴清云.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3)
  • [10]姚家山矿“三千矿井建设模式”的可行性研究[D]. 陈春慧.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综放支架选型对破顶条件下综放设备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