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地震资料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研究——分形协同克里金法

3D地震资料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研究——分形协同克里金法

一、三维地震资料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研究──分形协同克里格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桔[1](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砂岩型铀成矿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铀矿开采、勘探的热点问题,亦成为数字地质科学研究的重点。解决数字地质科学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创建模型将问题定量化、标准化,同时将地质过程(时间与空间)程度刻画更为精确。因此,应用地质过程随机模型来表达地学意义,更具有适应性和学术价值。本文从砂岩型铀矿成矿系统复杂性分析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尝试的一种探索性研究。砂岩型铀矿是在表生地质作用下,由周缘不同含铀母岩蚀源区提供的铀及相关元素历经风化、剥离、水解、迁移、沉积、聚集等一系列深时演化过程,在地表土壤及水系中形成了分散晕或水系沉积物,代表元素迁移痕迹,这种地球化学数据具有多元多期次叠加过程,建立网格采样所形成的离散样本空间也具有叠加性。由于盆地周缘与盆地之间地形地貌上的差异性原因,含矿流体迁移方向总体上由高地形向低地形释放能量。因此,体现在地球化学元素离子网格数据特征上,可抽象为物质质点的定向移动(有限制的布朗运动),由于移动过程的定向性,可认为空间质点性质与其源头相邻上方质点有关,也就是说按照流体运行方向,空间质点的性状仅与其上游邻点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上游间隔点或下游间隔点无关或弱相关,这种空间运行状态启发我们,元素质点运动呈现极强的无记忆性,也即遵守马尔可夫性。鉴于取样网格离散性质,可以认为元素离子迁移质点构成马尔可夫链;盆地沉积地层分布在空间秩序上呈现无后效性,也即地层当前层只与它紧邻下覆层分布有关,与其它地层层序号无关,因此可将盆地沉积地层视为具有马尔可夫性。这正是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来度量和解释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表征迁移演化及铀矿盆地地层建造空间分布的原因。可将整个成矿过程划分为:以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以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组合为标志的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空间分布的研究。从而佐证砂岩型铀矿表生成矿系统马尔可夫链模型,在砂岩型铀矿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地位与支撑作用。论文内容属于国家973计划《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项目中第5课题《基于大数据的铀资源潜力评价》(课题编号:2015CB453005)的组成部分。以鄂尔多斯盆地钻孔测井数据及地球化学元素作为数据支撑,创建钻孔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并根据结果度量盆地内部沉积相结构及含矿地层特征分析,并解释盆地外围铀及相关元素表征迁移演化过程,最终为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能力分析及成矿过程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成果如下:1.以钻孔测井数据为案例的地层状态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利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并通过地层转移概率计算确定各地层岩性状态的转移大小;(2)应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揭示地层岩性转移概率随机性发生的规律;(3)对钻孔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推断盆地砂泥结构;(4)根据钻孔测井曲线图的曲线形状,判断目标区的岩性状态和砂体内部结构以及沉积相对砂岩铀矿化控制;2.基于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离散取样数据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对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预处理并剔除“奇异值”,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以硼(B)、铀(U)、钒(V)三个关联性较高元素为例,建立元素迁移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模型,绘制含量二维图及转移概率三维图;(2)通过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绘制以硼(B)、铀(U)、钒(V)三个元素为例的元素转移路径图,并应用聚类分析,将三元素转移路径聚类为三条主要线束路径并叠加。

刘占宁[2](2019)在《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储量估算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贯穿于矿山规划、开发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采矿工程师进行资源评估、采矿设计及计划编制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利用已有地质数据实现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基础上,借助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矿石品位进行估计。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及其特殊形式对距离幂次反比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升距离幂次反比法估值效果的方法;研究将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对并其估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获得了较好的估值效果;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研究采用了多个矿体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种方法对不同矿体类型进行估值研究,检验了不同估值方法在不同矿体中的估值效果,为其它矿山使用该类方法进行估值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研究以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为对象,通过建立三个矿山的三维矿体模型与块体模型,分析了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的估值效果。首先,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代替欧氏距离作为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闵可夫斯基距离用于距离权重计算中的估值品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了分形克里格方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的估值特征,将分形变异函数用于实验变异函数拟合。再次,研究使用训练图像代替变异函数,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并对其改进,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分析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最后,横向比较不同估计方法的最优估计结果,分析不同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通过研究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矿体品位的估值获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了二维矿体剖面直接转换为三维剖面的原理,给出了二维转化为三维过程中的转换关系式,构建了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的地质数据库和矿体三维实体模型,确定了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组合样样长。(2)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替代欧氏距离,用于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是可行的,且计算结果具有稳定性。研究扩展了距离幂次反比法距离权重的计算方式,给出了闵氏距离权重时TFe、Ni、MgO、Li2O和Ta2O5估值品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样品点数量和品位分布对估值的影响,确定了闵氏距离下最优的品位估值结果。(3)相比于球型变异函数,采用分形变异函数可提升拟合效果,使得估值过程更便捷、估值结果更准确;相比与普通克里格方法,而分形克里格方法的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其有更大的均值偏差;研究给出了分形变异函数、普通克里格方法下品位最优估值结果。(4)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研究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训练图像分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多点地质统计学的估值效果,但太大训练图像严重影响计算效率,且其并不能完全解决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间的匹配问题。在理论上,提升离散区间数量可提高估值准确性,实际上其会降低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的匹配率,降低估值准确性。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该方法可克服单纯多点地质统计学估值中低频品位信息不准确的问题。研究给出了混合方法下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最优估计结果。(5)研究对比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的品位估值结果,分析了估值偏差特征、品位趋势特征、变异函数特征,并获得了如下认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估计的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均值较为接近,Ni和MgO品位有较大最小值偏差,该偏差主要受取样方式、品位分布影响,减少参与估值的个样品点数量在一定程度减小最大值和最小值偏差;估值品位与样品品位在变化趋势一致,克里格方法估计的Ni和MgO品位有较大的平滑特性,估值的平滑性同时也受到了样品空间位置的影响;参与估值的样品点数量对估值结果有较大影响,样品点数量越多,样品品位变异函数与估值品位变异函数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估值品位变异函数的影响不明显;勘探工程和样品分布同样对估值品位的变异函数是有影响的。混合估值方法的估值结果与距离幂次反比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相近,混合方法的估值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且估值理论更为先进。

高扬[3](2018)在《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地震反演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统计学在储层表征和建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能够给出多个等概率的建模结果,用于不确定性分析。但在实际中,由于井数量有限,横向分辨率不高,井间模拟结果通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地质统计学随机反演以地震记录为约束,可以较好地反映井间区域的变化情况,与随机模拟相比提高了建模结果的可靠性,降低了不确定性。地质统计学随机反演,以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为基础,引入地震反演的思想,对模拟结果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的地震记录进行匹配,从而得到能够与地震记录比较一致的建模结果,提高了储层表征精度。论文在地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相关文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和地质统计学随机反演方法研究。对影响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结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测试,明确了不同参数在随机模拟中的作用和物理意义。研究了不同井网密度条件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发现井数据的数量在随机模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井数据数量对于提高储层建模结果的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地质统计学随机反演方法。该方法以序贯高斯模拟为基础,引入了量子退火思想,每次随机模拟完一道后进行量子退火反演,使之与地震记录匹配,然后将其作为新的条件数据,加入到条件数据组中,随机模拟道数的增加,条件数据越来越多,对下一道的模拟和反演约束能力加强,可靠性得到提升,更加利于储层表征和描述。与较为常用的模拟退火算法相比,量子退火算法的收敛性能更好,且不易陷入局部极小,能获得更优的反演结果。

常鑫[4](2015)在《随机建模技术在新场气田沙溪庙组JS21储层建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1990年在英国召开的第13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中第一个技术讲座题目(AI)就是“储层沉积学和建立地质模型”(Reservoir Sedimentology and Geological Modelling)。这标志着储层地质建模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是当前“油藏描述”中的热门和重点,是油田开发生产和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数学的结合,人们在储层建模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随机模拟技术因其在分析和表征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开发,水文地质以及工程地质中。本文依托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的项目“新场沙溪庙JS21、JS23气藏综合研究”而开展的。目的是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吻合气藏地质特征的构造、地层模型和三维空间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模型。本文在第二章介绍了地质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三章介绍了随机建模的原理和一些主流的建模方法,第四章详细介绍了随机模拟方法在新场气田沙溪庙组JS21中的应用,并得到实验结果,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储量预测、储层分类评价。在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储层参数下限的研究、确定各气层储量参数,采用容积法对该层储量进行复算算得JS21储量为124.11×108m3。目前JS21气藏剩余未动用储量以Ⅱ类为主,未动用可采储量约为19.01×108m3。通过研究,对JS21气藏储层参数空间分布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也为现场应用特别是确定储量(尤其是剩余储量)分布、延长气藏稳产时间、提高采收率等方面提供了可靠依据。

喻鹏[5](2014)在《静观2区块高凝油油藏流动单元预测表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提出高凝油油藏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油藏类型,其驱替过程与一般稀油油藏的区别之一就是要考虑高凝油自身的特性。针对该类型油藏的表征、空间预测、三维地质建模等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深入分析。辽河油田静观2区块是一个典型的高凝油油藏,其原油凝固点高于44℃,平均含蜡量38.34%,属世界少有原油类型。本文以静观2区块高凝油油藏为例,基于地质、岩心、钻井、地震、测井、测试和化验分析等大量基础资料,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岩石学、石油开发地质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针对研究区储集层的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析、物性及流动单元预测表征和水驱流线数值模拟及热采模拟的综合研究。研究过程同时将地学数据挖掘中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同计算机程序应用相结合,全面准确地对静观2区块储集层未取心井段流动单元进行了预测识别,进而通过指示模拟技术刻画表征了研究区流动单元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在流动单元识别、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渗透率分单元回归解释,同时将地质模型植入地质体,最终完成了三维定量化地质物性模型,形成了一套针对该类型油藏储层三维定量化地质建模的思路和方法,为下一步该种类型油藏油气勘探和储层预测提供了借鉴依据。通过基于流动单元的流线数值模拟,弄清了静观2区块剩余油同注采流线及流动单元的配伍关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静观2块油藏注冷水开发对储层的伤害实验试验资料及注水井地层带温度场数学模型,对区块最佳地面注水温度进行寻优。同时结合油藏测试资料,通过热采物理模拟研究分析原油的高含蜡、高凝固点特性对原油渗流过程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注水温度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对各开发方案进行了预测。论文总共分为8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总结了流动单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对目前主流的一些运用在流动单元预测上的地学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针对工区储层的认识,总结了工区储集层流动单元的认识上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总结归纳了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以及高凝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等一些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以及研究区内剩余油分布研究仍存在的若干问题,同时对文章后续研究内容提出了规划和展望。第二个部分应用Cross的旋回性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进行了静观2区块高分辨率地层格架的构建,采用地质-地震-测井联合解释的技术手段,划分、识别和对比了不同旋回的时间地层单元。通过岩性垂向序列、测井地层综合响应和地震反射信息,确定静观2区块沙三段时期存在的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组成的层序地层格架,其中SQ5相当于S31地层,在本区多被剥蚀掉;SQ4由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SQ3由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SQ2由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即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主要发生了3次明显的水进。针对静观2区块沉积砂体,研究中首先分析了研究区沉积背景、沉积环境、物源供给以及岩石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了沉积体系的划分、识别和沉积模式的分析。在资料综合处理,构造、沉积相综合研究以及大量人工制图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静观2区块构造、沉积相三维定量化模型。在构造地质建模中,采用层厚插值面控制窜层难点,最终建立的构造模型保持了小层之间构造特征及构造关系在三维空间上的协调性。沉积微相模型的构建则采用沉积趋势面面控的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来构建,模拟结果较理想。第三个部分依据研究靶区油藏地质情况,依据压汞分析资料建立流动层带指标FZI同排驱压力(Pd)的关系,优选同FZI相关性较高的参数同时参与流动单元划分聚类,得到HU#5、HU#6、HU#7及HU#8四类基本方案。根据Spearman非参数相关系数法对取心井的测井参数同FZI值进行相关分析,优选测井曲线构建测井频率交会区间,结合贝叶斯推论编写软件计算后验概率基库并对储层未取心井段的流动单元进行预测和回判验证,并同成熟的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判别结果作对比,预测正判率较接近,识别效果好,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流动单元井数据准备完善之后,采用序贯指示模拟对工区储层进行流动单元三维定量化建模,同时分单元分层位拟合变差及概率。最终进一步结合地质理念分动、静态两个方面对工区流动单元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动态验证过程共总结9口生产井数据,结合井史分析模型合理性;静态验证则主要通过两口井联井剖面上岩性、孔喉半径及流动单元的对应情况来进行分析。第四个部分主要构建静观2区块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同时将数学模型植入地质体以建立研究区三维定量化物性模拟模型。孔隙度解释模型的回归采用的是二元回归法,回归方程应用效果较好。以沉积相控制为前提,逐层逐相对孔隙度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序贯高斯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孔隙度分布进行定量模拟。渗透率解释模型的建立则摒弃了传统的预测方法,而是根据储层岩心流动单元的分类,运用指数及幂律关系模型对每类储层分别建立渗透率孔隙度关系式,预测结果整体乐观,最终优选拟合优度较好的关系模型参与渗透率的预测计算,并将数学模型植入地质体。分别从平面和垂向上验证渗透率三维模型的精确性,结果表明,渗透率三维模型的总体分布特征同工区沉积相发育规模吻合,抽稀后的重建剖面信息亦证明模型的可靠性。综合分析研究区各种地质资料,运用确定性建模手法构建了储层净毛比模型,为后续数模工作打下基础。第五个部分运用油藏工程的方法对工区储层可采储量及最终采收率进行了预测。从总结归纳四种不同的递减模型出发,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参数的意义,同时寻优适合静观2块高凝油油藏产量递减规律的模型。针对研究区实际开发数据对比计算发现,Li-Horne模型模拟结果小于Arps模型指数模拟计算结果,Correa模型计算结果与数模预测值拟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Arps模型的运用受限,一般以没有重大措施调整为基础;水驱高凝油含水上升过快则可能导致Li-Horne模型计算结果偏低;同时在工区油藏条件的基础上扩充了Correa模型β值的选值范围,即超出-1≤β≤0的值域范围同样适用,且p值越低,递减规律越接近高凝油油藏递减规律,在同类型油藏当中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第六个部分总结了油藏开发历程及油水两相条件下流线模型的数学模型同时确定了流线的推导过程。最终结合静观2区块地质模型、流体及渗流特征参数、生产数据,运用流线数值模拟器对研究区油水运动规律进行模拟及拟合。通过对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和基于流动单元的油藏流线数值模拟,较准确地预测了剩余油分布,同时分析了剩余油同水驱注采流线及流动单元的配伍关系,认为油藏经历5次重大调整至今,水驱流线基本覆盖全区,而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注入流线波及较差的流动单元片区(层内层间非均质剩余油)、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交触位置、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井间滞留区)以及断层边部地区等。针对静观2区块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复杂分布情况,结合区内注水流线及流动单元同剩余油分布的配伍关系及地质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分别从地质因素、油水互驱因素及开发因素这三个方面总结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原因。第七个部分通过油藏注冷水开发对储层伤害的试验研究、热采物理模拟及热采数值模拟研究,指出了静观2区块部分生产井采收率低下主要是与流体性质有关,生产井和注水井近井地带储层冷伤害严重,油藏流体呈非牛顿流体状态。地层伤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注采井井底温度下降导致气体膨胀,从而导致原油中的石蜡结晶、析出沉淀。热物理模拟分别进行了水驱油实验及相渗实验,通过实验发现高凝油油藏水驱油效率明显受原油粘度和实验温度的影响,随着原油粘度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驱替效率逐渐提高;另外驱替效率与岩石本身结构有关,分选差、中值半径小、泥质含量高的岩心,水驱油效率低;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高凝油油藏相渗曲线形态逐渐向右偏移,两相区变宽,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增加,束缚水饱和度升高,残余油饱和度则显着降低:当温度低于析蜡点温度时,相对渗透率曲线随着压力梯度增大向右移动,两相区变宽,增加地层压力梯度可以提高采收率。热物理实验使得工区油藏流体性质认识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实验数据亦为后面热采数值模拟做准备。归纳考虑水井中与油层内传质传热的注水井地层带内温度场的数学模型,通过编程计算出不同注水温度下井筒及井筒外地层的深-温交汇图版,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注入水在到达目的层之前,热损影响所占权重较大。到达目的层后,由于受油藏温度影响,井筒温度逐渐回升,筒外地层温度在注入水和油藏本身热能的共同作用下,呈现恢复趋势。注入温度80℃图版反映出注水温度在此温度以上,则可保持井筒及筒外地层温度维持在平均析蜡温度(60℃)以上,而温度超过80℃,油层温度增高效果差别没有太大异常,该现象亦在后面热采数模中得到了验证。继续增高注入温度,势必要增加供热成本,故优选80℃作为地面最佳注水温度,即可在兼顾生产成本限制的同时降低储层冷伤害,以达到增产目的。研究区热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注水温度条件下温度对油藏开采效果、井底压力以及油层吸水能力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方案油藏温度场同剩余油场的配伍关系,常规水驱条件下含油饱和度平面展布图展示了研究区若干注水井附近的小层注水冷带,伤害储层并影响驱油效率。模拟预测结果同样表明,在优势地面注水温度下,能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油藏温度较长时间维持在析蜡温度以上,对提效增产有利。第八个部分则是对整个论文的架构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并提出相应建议。本文针对辽河油田静观2区块高凝油油藏严重的非均质性导致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展开流动单元细分和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研究,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高凝油油藏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比、预测、表征及应用的配套理论和方法技术;在流动单元分类方法、流动单元空间预测表征手段以及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剩余油流线数值模拟及注采流线同剩余油配伍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同类型油藏流动单元的预测表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姚贞[6](2013)在《柴达木盆地北缘MB12井区E32储层地质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下干柴沟组油气勘探获得重要新进展,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有望成为该区一套油气勘探开发新层系,因此对该区下干柴沟组油层高效开发技术政策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精细的地质研究和高精度的地质模型又是合理开发技术政策探索的必要前提。因此对该区的精细地质研究及此基础上的高精度地质模型的建立势在必行。本次研究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在收集研究区相关资料、野外岩心观察的同时结合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MB12井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地层、构造、沉积、储层等基础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PETREL软件建立了MB12井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1)MB12井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各小层顶面构造整体形态为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区内中部发育近东西向不规则鼻状隆起;2)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通过岩石相的分析,识别出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与分流间湾等两种沉积微相;3)MB12井下干柴沟组上段岩性主要以棕褐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灰色、棕褐色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其碎屑成分组分石英含量最多,长石次之;4)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孔隙度介于15%-20%之间,平均在20%,;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消失,排驱压力低;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在100-300md,渗透性较好,为中孔中渗储层。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利用PETREL软件和地质研究成果约束的办法建立了MB12井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井模型、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及孔、渗等属性模型,将研究区地质特征高度概括及数字化,直观地展现了研究区地层格架及属性特征,为后续油藏数值模拟提供静态地质模型,同时为研究区进一步开发方案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杜海东[7](2012)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研究 ——以直罗姜家川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储层建模研究是近年来储层可视化与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技术和手段,它利用包含各种地质信息的原型地质知识库,通过建立油藏储层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储层的物性等模型,从而实现对油藏储层定量表征及对各种尺度上储层非均质性的刻画。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姜家川开发区延长组长8三角洲前缘相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及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对单井岩心及测井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小层(长81、长82)的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及其演化规律。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储层不同类型的地质变量,建立丰富的地质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地质统计学与随机模拟,应用Petrel软件,根据多信息协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姜家川区长8期的沉积微相、砂体骨架、孔隙度、渗透率等三维地质模型,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三角洲相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建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张慧涛[8](2011)在《松南气田火山岩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文中指出松南气田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长岭断陷内,是中石化集团公司在深层火山岩储层取得勘探突破的又一个新区。截至2007年年底,松南气田申报天然气探明含气面积16.83km2,天然气地质储量537.27×108m3,其中营城组火山岩气藏探明地质储量433.66×108m3。随着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对气田地质格局、地质特征及流体性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需要对储层进行定量刻画。火山岩储层具有岩性、岩相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横向变化快、层间差异大的特点,因此火山岩储层描述和预测难度大。本文在前期地质研究认识的基础上,采用井-震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松南气田三维构造模型,认为松南气田是达尔罕断裂带上的一个断鼻构造,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YS1井区为研究区构造高点,YP7、YP4井分别有两个次级构造,并且断裂发育。在构造模型框架下,以测井信息为基础,以地质认识为依据,同时借鉴地震研究成果,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三维岩相模型,主要由气孔角砾岩、气孔凝灰岩、气孔流纹岩、致密流纹岩和致密凝灰岩组成,爆发相的气孔角砾岩和气孔凝灰岩主要分布在营1段,溢流相的气孔流纹岩主要分布在营2、3段。在岩相模型的约束下,分析储层属性特征,采用多信息约束的建模方法,结合气水界面的认识,开展气藏储层属性和气藏流体分布的三维建模,认为气孔角砾岩物性最好,气孔流纹岩次之,气孔凝灰岩较差,致密流纹岩和致密凝灰岩是隔层,三个火山机构连通性较差,YS1井区含气饱和度较高,YP7和YP4井区出现底水。并以模型为基础,采用容积法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储量计算,总储量为206.27亿方,由于受含气饱和度和面积的影响,各块的储量相差较大,3号块是主体区块,储量最大,其储量占总储量的81.8%;垂向上,营1段和营2段是主力气层,占总储量的92.0%,营3段只有3号块含气。通过对松南气田营城组火山岩的建模结果分析,认为平面上,YS1井区的火山机构储层物性较好,YP4井区次之,YP7井区最差。垂向上,第三期的物性最好,第二期次之,第三期最差,只有YS1井附近有储层发育,开发主力区域还是YS1井区,主力层系是第三期和第二期。

何玉增[9](2011)在《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在气藏描述中的应用 ——以阿尔金—阿塞尔区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气田的勘探开发阶段,储层研究应该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地质模型为目标。选择合适的建模策略和建模方法很重要。采用何种建模方法,应该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模型的地质适用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目前,随机建模方法是储层建模技术的突出发展方向。本文依托阿尔金-阿塞尔区块《Y、Q气田三维地质建模》项目。针对所研究工区面积大,钻井数量少;地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空间预测比较困难;断层较发育,有多套压力系统,气水界面复杂较难确定等问题,本文选择合适的算法和约束条件进行建模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为计算天然气地质储量,落实主力含气层,为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利的支持。本文利用Petrel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模。首先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质量控制,网格化后建立目标储层的三维断层模型和地层模型。对物性参数进行粗化和变差函数分析,选择合适的理论变差函数和相应的地质统计参数。把储层反演厚度资料作为平面二维约束,用序贯高斯模拟的方法,建立储层的属性模型。之后利用井数据采用克里格插值确定变气水界面,综合地震解释和测井解释结果得到储层物性下限。对两个气田各个小层采用不同的相关系数约束,利用体积法计算目标储层的天然气地质储量。本文中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的模型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地下地质实际状况。证实了前期构造解释的正确性,修改了部分错误,指出了有利储层展布的区域,为气田开发提供积极的指导。

孙连志[10](2011)在《埕岛油田主体南区馆上段地质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埕岛油田主体南区馆上段储层油水系统复杂、非均质性强以及注水开发后层内、层间矛盾突出,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储层存在的问题,建立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是很有必要的,模型建立的思路如下:根据岩心、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地层进行精细对比和构造特征的研究,建立油藏的三维构造模型;通过岩石结构、沉积构造、沉积韵律和测井相特征来分析沉积环境,并结合取心井的单井相分析划分沉积微相,应用确定性建模的方法建立储层的沉积相模型,分析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通过测井二次解释对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重新解释,在沉积微相的控制下建立储层的属性参数模型,并研究各种参数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挖潜,制定合理开发调整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指导作用。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埕岛油田主体南区馆上段储层地质模型是在综合了研究区地质、测井以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的,模型的精度比较高。(2)根据岩心分析结合测井资料对目的层段地层进行了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划分出7个砂层组共32个小层,结合构造研究应用井震统一的思路建立了三维构造模型。(3)根据相标志的研究得出目的层段为河流相沉积并划分了沉积微相类型,并对取心井进行单井相分析以及对部分剖面做了剖面相分析,结合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来研究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应用确定性建模的方法建立储层的沉积微相模型;(4)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储层的岩相模型;(5)在沉积微相模型的控制下,采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储层参数模型,相控属性建模的方法实现了储集层属性的分布和相应砂体沉积微相的一致性。

二、三维地震资料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研究──分形协同克里格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地震资料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研究──分形协同克里格法(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科学问题
    1.4 论文的项目支撑与数据支撑
    1.5 论文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地质学随机模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1 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2 随机模型的分类
        2.2.1 正态分布模型
        2.2.2 高斯分布模型
        2.2.3 泊松分布模型
        2.2.4 自相关与互相关条件下的白噪声与有色噪声模型
        2.2.5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链模型
        2.2.6 一维随机游走
    2.3 地质时间/空间的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4 地质随机模型应用分类及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5 马尔可夫链在地学中的研究现状
    2.6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法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6.1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
        2.6.2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7 小结
第3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区域构造特征
    3.3 盆地基底及盖层特征
        3.3.1 盆地基底特征
        3.3.2 盆地盖层特征
    3.4 砂岩型铀矿成矿及勘探研究现状
    3.5 盆地砂岩成铀条件与成矿系统
    3.6 盆地沉积相与铀矿赋存的空间关系
        3.6.1 盆地铀成矿沉积相
        3.6.2 盆地铀成矿沉积环境
    3.7 小结
第4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钻孔测井数据的随机模型研究
    4.1 钻孔测井数据伽玛值与放射性元素品位的相关性
        4.1.1 伽玛值(GR)与铀元素(U)品位的关系
        4.1.2 伽玛值(GR)与镭元素(Ra)品位的关系
        4.1.3 伽玛值(GR)与钍元素(Th)品位的关系
    4.2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表达
        4.2.1 实例计算
        4.2.2 结果分析
    4.3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分析
        4.3.1 熵的概念
        4.3.2 结果分析
    4.4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分析
        4.4.1 贝叶斯原理分析
        4.4.2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的伽玛值标准化处理
        4.4.3 结果分析
    4.5 盆地最佳砂泥比分析
    4.6 盆地沉积相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地球化学元素随机模型研究
    5.1 地球化学元素马尔可夫过程模型原理
    5.2 研究区地理环境
    5.3 研究区地质特征
    5.4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的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模型
        5.4.1 数据组成
        5.4.2 数据预处理
        5.4.3 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
        5.4.4 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实例计算
    5.5 结果分析
        5.5.1 B、U、V三元素含量分析
        5.5.2 马尔可夫链转移路径结果分析
    5.6 转移路径线束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5.6.1 计算方法
        5.6.2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数据随机模型的地质解释
    6.1 马尔可夫过程的地学依据与地质认识
    6.2 泊松分布模型验证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地质意义
    6.3 马尔可夫链C—K方程转移概率模型分析及成铀地质解释
    6.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球化学随机模型分析的误差估计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存在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三维地质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储量估算与地质统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分形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矿山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2.1 矿山基本特征
        2.1.1 铁矿矿山地质
        2.1.2 蛇纹岩矿矿山地质
        2.1.3 瓷土矿矿山地质
    2.2 矿山地质数据库
        2.2.1 铁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2.2 蛇纹岩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2.3 瓷土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2.3 三维矿体模型的构建
        2.3.1 铁矿三维矿体模型
        2.3.2 蛇纹岩矿三维块体模型
        2.3.3 瓷土矿三维矿体模型
    2.4 样品统计与组合
        2.4.1 铁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4.2 蛇纹岩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4.3 瓷土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2.5 本章小结
3 距离幂次反比法改进及应用研究
    3.1 距离类型
        3.1.1 闵可夫斯基距离
        3.1.2 标准化距离
        3.1.3 相关距离
    3.2 距离幂次反比法及其改进
        3.2.1 距离幂次反比法
        3.2.2 品位估值研究方案
        3.2.3 品位估值实现过程
    3.3 铁矿矿体品位估值
        3.3.1 距离权重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3.3.2 样品点数量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3.4 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
        3.4.1 距离权重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4.2 样品点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5 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
        3.5.1 距离权重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5.2 样品点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克里格方法在矿石品位估算中的应用研究
    4.1 分形理论
        4.1.1 分形原理提出
        4.1.2 分形特征与分形维数
        4.1.3 矿石品位分形插值
    4.2 变异函数
        4.2.1 有基台模型
        4.2.2 无基台模型
        4.2.3 分形变异函数
    4.3 克里格方法原理及矿石估值
        4.3.1 普通克里格法
        4.3.2 分形克里格方法
        4.3.3 矿石品位估值方案
    4.4 变异函数的拟合
        4.4.1 铁矿样品品位变异函数拟合
        4.4.2 蛇纹岩矿样品变异函数拟合
        4.4.3 瓷土矿变异函数拟合
    4.5 克里格方法估值结果
        4.5.1 铁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5.2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5.3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改进及应用研究
    5.1 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
    5.2 SNESIM方法基本原理
        5.2.1 SNESIM方法
        5.2.2 SNESIM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形式
    5.3 SNESIM方法改进研究
        5.3.1 品位估值中的特殊问题处理
        5.3.2 训练图像的建立
        5.3.3 一种新的矿石品位估值方法
    5.4 铁矿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5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5.5.1 Ni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5.2 Mg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6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5.6.1 Li_2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6.2 Ta_2O_5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矿石品位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研究
    6.1 铁矿估值品位对比
        6.1.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1.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1.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2 蛇纹岩矿估值品位对比
        6.2.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2.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2.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3 瓷土矿估值品位对比
        6.3.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6.3.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6.3.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地震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反演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地质统计学地震反演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波阻抗地震反演方法
    2.1 地震反演的基本概念
    2.2 直接反演
        2.2.1 道积分
        2.2.2 递推反演
    2.3 基于模型的反演
    2.4 地质统计学反演
第3章 地质统计学基础知识
    3.1 基本概念
        3.1.1 区域化变量
        3.1.2 平稳假设和本征假设
        3.1.3 异变函数与协方差
    3.2 克里格法
    3.3 条件概率模拟
        3.3.1 高斯模拟
        3.3.2 蒙特卡洛模拟
        3.3.3 序贯高斯条件模拟
    3.4 克里格法与序贯高斯条件模拟的区别
第4章 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
    4.1 变差函数对随机模拟结果的影响
        4.1.1 垂直变程对随机模拟结果的影响
        4.1.2 横向变程对随机模拟结果的影响
        4.1.3 基台值对随机模拟结果的影响
        4.1.4 块金值对随机模拟结果的影响
    4.2 反演井数对随机模拟结果的影响
第5章 基于量子退火算法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
    5.1 两种全局最优化算法
        5.1.1 模拟退火算法
        5.1.2 量子退火算法
    5.2 基于量子退火算法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
    5.3 模型数据实验
    5.4 实际资料应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随机建模技术在新场气田沙溪庙组JS21储层建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现状
    1.3 主要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区域化变量理论
    2.2 协方差函数
    2.3 变差函数
        2.3.1 变差函数的定义
        2.3.2 变差图
        2.3.3 变差函数的特点
        2.3.4 变差函数与协方差的函数关系
        2.3.5 区域化变量结构分析
    2.4 变差函数的理论模型
        2.4.1 有基台值的模型(又称随机模型)
        2.4.2 无基台值的模型
    2.5 克立格法
        2.5.1 克里格法解决的主要问题
        2.5.2 普通克里格法
        2.5.3 指示克里格法
第3章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
    3.1 随机模拟基本原理
    3.2 随机建模方法分类
    3.3 主流随机建模方法
        3.3.1 序贯高斯模拟
        3.3.2 序贯指示模拟
        3.3.3 截断高斯模拟
        3.3.4 模拟退火模拟
    3.4 建模软件的介绍
第4章 新场沙溪庙组JS_2~1储层建模
    4.1 研究内容和目的
    4.2 新场气田概况
        4.2.1 区域地质概况
        4.2.2 地层特征
        4.2.3 构造特征
        4.2.4 沉积特征构造特征
    4.3 储层建模
        4.3.1 储层建模的主要步骤
        4.3.2 模型三维网格设计
        4.3.3 基础数据输入
        4.3.4 构造模型与地层模型的建立
        4.3.5 沉积相模型的建立
        4.3.6 储层参数模型建立
        4.3.7 模型验证
    4.4 储量计算
    4.5 储量分类评价
        4.5.1 储量分类评价标准
        4.5.2 储量分类评价
    4.6 未动用储量分布及潜力评价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静观2区块高凝油油藏流动单元预测表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动单元研究
        1.2.2 高凝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关键技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关键技术
    §1.4 创新点及认识
第二章 高凝油油藏地层格架及沉积相建模研究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构建
        2.1.1 钻井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的构建
        2.1.2 地震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的构建
        2.1.3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
    §2.2 沉积体系研究
        2.2.1 沉积背景
        2.2.2 沉积环境
        2.2.3 沉积物源
        2.2.4 岩石电性特征
        2.2.5 沉积体系分析
        2.2.6 相模式的建立
    §2.3 构造建模
        2.3.1 油藏建模方法及原理
        2.3.2 构造建模步骤
        2.3.3 构造建模
    §2.4 储层微相建模
第三章 高凝油油藏流动单元预测表征
    §3.1 流动单元的划分
        3.1.1 流动单元划分依据
        3.1.2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3.2 静观2块流动单元精细划分
        3.2.1 取心井段流动单元识别
        3.2.2 未取心井段流动单元预测
        3.2.3 流动单元识别预测效果对比
    §3.3 静观2区块流动单元三维定量化地质建模
        3.3.1 流动单元序贯指示模拟原理
        3.3.2 静观2区块流动单元序贯指示建模
        3.3.3 静观2区块流动单元模型验证
第四章 高凝油油藏三维定量化物性建模
    §4.1 测井数据标准化
        4.1.1 关键井及标准层的选取
        4.1.2 标准化方法
    §4.2 静观2区块孔隙度模型
        4.2.1 孔隙度解释模型
        4.2.2 孔隙度三维模型
    §4.3 静观2区块渗透率模型
        4.3.1 渗透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4.3.2 渗透率预测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4.4 静观2区块净毛比模型
        4.4.1 确定性建模原理
        4.4.2 净砂厚模型
        4.4.3 净毛比模型
第五章 高凝油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5.1 静观2区块开发背景
    §5.2 递减模型数学背景
    §5.3 递减模型参数对比
    §5.4 静观2区块递减动态分析
        5.4.1 Arps产量-时间递减模型分析预测
        5.4.2 Li-Home模型分析预测
        5.4.3 Correa体积递减模型分析预测
        5.4.4 Yu水驱特征曲线模型分析预测
第六章 高凝油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6.1 油藏开发历程
    §6.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6.2.1 流线模型的数学模型及流线的确定
        6.2.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6.2.3 历史拟合
    §6.3 剩余油分布规律
        6.3.1 注采流线分布与剩余油配伍关系
        6.3.2 流动单元同剩余油分布关系
        6.3.3 剩余油控制因素
第七章 高凝油油藏流体性质及热采方式研究
    §7.1 静观2区块储层冷伤害研究
    §7.2 热采注入温度研究
    §7.3 热采物理模拟
        7.3.1 水驱油试验
        7.3.2 相渗实验
    §7.4 热采数值模拟
        7.4.1 不同注水温度下开采效果分析
        7.4.2 不同注水温度下井底压力变化
        7.4.3 不同注水温度对油层吸水能力的影响
    §7.5 不同方案油藏温度场同剩余油场配伍关系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柴达木盆地北缘MB12井区E32储层地质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经历与进展
        1.2.2 储层地质建模研究方法与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沉积背景
    2.1 沉积背景与构造特征
        2.1.1 沉积背景
        2.1.2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1 地层划分
        2.3.2 地层对比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
    3.1 岩相分析
    3.2 沉积相分析
    3.3 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
第四章 储层特征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成分
        4.1.2 填隙物成分
        4.1.3 胶结物类型及产状
        4.1.4 粒度及分选性
    4.2 储层物性特征
    4.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3.1 孔隙特征
        4.3.2 喉道特征
    4.4 储层成岩作用
        4.4.1 破坏孔隙的成岩作用
        4.4.2 形成次生孔隙的成岩作用
    4.5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4.6 储层分类及评价
第五章 储层地质模型
    5.1 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及思路
        5.1.1 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
        5.1.2 研究区地质建模的总体思路
    5.2 建立构造模型
        5.2.1 井建模
        5.2.2 网格划分
        5.2.3 构造模型的建立
    5.3 建立沉积相地质模型
    5.4 建立储层参数模型
        5.4.1 储层参数分布数据分析
        5.4.2 储层参数模型的建立
    5.5 建模结果分析
    5.6 模型精度和可信度评价
        5.6.1 模型精度
        5.6.2 模型可信度评价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7)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研究 ——以直罗姜家川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自然地理
    1.2 区域地质背景
    1.3 勘探开发简况
第二章 地层对比划分及沉积相研究
    2.1 地层对比及划分
    2.2 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储层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
    3.3 储层成岩作用
    3.4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5 储层综合评价
    3.6 储层敏感性研究
第四章 油藏特征与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4.1 油藏地质特征
    4.2 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第五章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5.1 储层地质建模的思路及方法
    5.2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及方法
    5.3 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准备
    5.4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5.5 三维地质模型结果
    5.6 地质模型对比结果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8)松南气田火山岩储层三维地质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储层建模技术发展现状
        1.1.2 国外储层建模技术发展现状
    1.2 勘探开发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项目研究内容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气藏地质基本特征
    2.1 区域地质简况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火山岩岩性特征
    2.5 火山岩岩相特征
        2.5.1 单井相划分
        2.5.2 火山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2.6 火山岩喷发期次划分与对比
        2.6.1 根据岩性组合和岩石结构来划分喷发期次
        2.6.2 以岩相组合来进行单井喷发期次划分
        2.6.3 喷发期次对比
    2.7 火山机构划分
        2.7.1 火山机构的地震反射特征
        2.7.2 火山机构的识别
    2.8 气水分布特征
        2.8.1 测井解释气水界面
        2.8.2 测试、试采情况对气水界面的认识
第3章 三维构造建模
    3.1 速度模型的建立
    3.2 时深转换
    3.3 层面调整
    3.4 断面模型建立
    3.5 三维构造建模
第4章 三维火山岩相建模
    4.1 建模方法综述
        4.1.1 确定性建模
        4.1.2 随机建模
    4.2 三维火山岩相建模
        4.2.1 井-震数据相关性分析
        4.2.2 参数统计与数据分析
        4.2.3 三维火山岩相建模
第5章 储层属性建模
    5.1 测井成果数据分析
    5.2 地震数据分析及优选
    5.3 三维属性建模
    5.4 模型验证
    5.5 储量计算
    5.6 模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在气藏描述中的应用 ——以阿尔金—阿塞尔区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
    2.1 储层建模的方法研究
        2.1.1 确定性建模
        2.1.2 随机建模
    2.2 储层建模的参数研究
        2.2.1 储层物性参数的统计分析
        2.2.2 变差函数分析的原理
    2.3 储层建模的策略和方法优选
        2.3.1 建模策略选择
        2.3.2 建模方法优选
第3章 研究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及分析
    3.1 工区概况
        3.1.1 区域地质特征
        3.1.2 储层特征
        3.1.3 气藏地质特征
    3.2 储层建模的方法流程
    3.3 储层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
        3.3.1 构造建模概述
        3.3.2 断层模型的建立
        3.3.3 地层模型的建立
    3.4 储层孔隙度模型的建立
    3.5 储层含气饱和度模型的建立
    3.6 储层物性模拟总结
第4章 储量计算
    4.1 气水界面的确定
    4.2 储层物性下限值的确定
    4.3 储量计算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埕岛油田主体南区馆上段地质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地质建模现存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性特征
        2.4.2 粒度特征
    2.5 油藏特征
第三章 地质建模基础研究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1 地层的划分
        3.1.2 地层的对比
    3.2 构造特征研究
    3.3 沉积微相分析
        3.3.1 相标志
        3.3.2 沉积相类型
        3.3.3 沉积微相的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建模
    4.1 地质建模的方法
        4.1.1 确定性建模
        4.1.2 随机建模
        4.1.3 地质建模的原则
    4.2 基础数据的准备
    4.3 三维构造模型
        4.3.1 网格的划分
        4.3.2 层面模型的建立
        4.3.3 断层模型的建立
    4.4 三维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
    4.5 三维岩相模型的建立
        4.5.1 变差函数理论
        4.5.2 变差函数的功能
        4.5.3 变差函数的理论模型
        4.5.4 砂泥岩分布函数
        4.5.5 变差函数的拟合及岩相模型的建立
    4.6 沉积微相约束下的储层参数建模
        4.6.1 孔隙度模型
        4.6.2 渗透率模型的建立
        4.6.3 含油饱和度模型
        4.6.4 部分小层物性分析
        4.6.5 有效厚度及净毛比模型
    4.7 沉积相模型与属性模型的关系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验证及应用
    5.1 模型概率一致性验证
    5.2 地质概念模型的一致性验证
    5.3 抽稀井验证
    5.4 模型精度分析
    5.5 模型应用效果分析及挖潜方向
    5.6 本章小结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三维地震资料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研究──分形协同克里格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D]. 王桔. 吉林大学, 2020(03)
  • [2]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D]. 刘占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3]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地震反演方法研究[D]. 高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随机建模技术在新场气田沙溪庙组JS21储层建模中的应用[D]. 常鑫.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5]静观2区块高凝油油藏流动单元预测表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 喻鹏.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6]柴达木盆地北缘MB12井区E32储层地质模型研究[D]. 姚贞.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8)
  • [7]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研究 ——以直罗姜家川开发区为例[D]. 杜海东.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8)
  • [8]松南气田火山岩储层三维地质建模[D]. 张慧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9]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在气藏描述中的应用 ——以阿尔金—阿塞尔区块为例[D]. 何玉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6)
  • [10]埕岛油田主体南区馆上段地质建模研究[D]. 孙连志.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3D地震资料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研究——分形协同克里金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