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起步发电一体化

汽车起步发电一体化

一、汽车起动—发电一体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飞鸿,周士贵,于辉[1](2021)在《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发展与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飞机或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气控制系统需要起动机来起动发动机以及发电机来给电池充电,这两种电机不仅使控制系统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增加了体积和质量。近年来用于起动发动机并在发动机起动之后进行发电的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了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机拓扑。对这些电机的性能和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介绍了电机的改进设计方法。对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吕中正,张兰红,曹克强[2](2021)在《电动汽车增程器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电动汽车增程器可以有效增加电动汽车的一次充电续行里程,降低车载电池的成本和重量,实现燃油汽车向纯电动汽车的平稳过渡。以无刷直流电机为核心,设计了基于电压环与速度环双PI调节控制技术的电动汽车增程器起动/发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无刷直流电机能够可靠由电动状态切换至发电状态,并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满足对车载蓄电池充电性能要求。

刘学堃[3](2021)在《混合动力汽车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铁损耗研究》文中提出

李凯[4](2021)在《中小功率飞行器起动/发电集成系统研究》文中认为

李琪琦[5](2021)在《起发一体五相永磁同步电机起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集起动发电功能于一身,在航空飞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永磁同步电机起动转矩大、控制性能好、功率密度高,在中低速场合具有优势。将永磁同步电机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应用于运载火箭,可以减少运载火箭初级能源的携带量,省去因起动氧预压泵所携带的起动气瓶,降低地面测试系统的复杂程度。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起动阶段与发电阶段功率相当,但起动阶段转速低、转矩大,而发电阶段转速高。为在运载火箭苛刻的空间和重量限制下,同时满足起动阶段和发电阶段的特点,兼顾运载火箭对高可靠性的需求,本文针对内置式非正弦五相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研究了电机的数学模型、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提高系统转矩密度的起动控制策略、双空间闭环容错控制策略和起动发电一体化实验平台等内容。首先,本文分析了内置式非正弦五相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特点和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电机自然坐标系和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到提高系统转矩密度的关键为基于电机结构特点充分利用各转矩成分。容错控制需要同时控制基波空间和三次谐波空间,以抑制由电机结构带来的谐波转矩。其次,对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起动控制策略进行研究。研究了使得相电流幅值最小的三次谐波电流注入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三次谐波转矩和三次谐波电流与基波电流的最优叠加关系。分析了基于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直接对三次谐波电流进行等比例注入的问题。提出了考虑谐波空间的最大转矩/电流比起动控制策略,解决了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和谐波电流注入策略直接组合无法实现三次谐波电流与基波电流的最优叠加关系的问题。搭建了仿真模型,对所提出的起动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了考虑谐波空间的最大转矩/电流比起动控制策略在转矩为40N·m时,可以将相电流幅值降低15%,充分利用磁阻转矩、谐波转矩和谐波电流,提高系统的转矩密度。再次,对五相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容错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在无相电流和为零约束下,以磁动势不变为原则推导基波空间和三次谐波空间解耦的容错电流表达式。针对具有内置式结构的非正弦五相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需要同时控制基波空间和三次谐波空间的要求,基于得到的容错电流,利用五相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单相开路后剩余的四个控制自由度,提出了一种解耦矩阵不需要重构的双空间闭环容错控制策略。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出的容错控制策略可以将单相开路故障后的转矩脉动从19.13%降低至3.13%,有效改善故障后的控制性能。最后,搭建了主要由负载电机系统、五相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驱动器等组成的起动发电一体化实验平台,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起动控制策略和容错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金一垒[6](2020)在《电动汽车增程器控制策略研究和模型化开发》文中认为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促使各国大力推广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因其较长的续航里程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增程器是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零部件,其控制策略优劣直接和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相关。本文采用模型化设计方法,设计了面向增程器起停及发电功率跟随的控制策略,并完成了模型化开发和仿真、试验验证。本文针对某款增程器,在深入研究其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最佳运行工况轨迹的增程器发电功率跟随控制策略,完成了控制策略总体方案设计,并对包括增程器工作状态迁移模块、目标发电功率给定模块、机械功率前馈-反馈控制模块和基于最佳运行工况轨迹的目标扭矩/转速给定模块等在内的各个功能子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随后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参照MAAB建模规范,对增程器控制器发电功率跟随控制策略进行了整体框架和具体功能模块的模型化开发,并基于Model Advisor、Design Verifier等工具,通过设计测试案例对模型规范、功能等进行了验证。为进一步验证增程器发电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采用MATLAB Embedded Coder对上述控制策略模型进行了自动代码生成,通过编写中间件实现了控制策略应用层代码和基础软件整合,并下载到现有增程器控制器硬件中进行台架和整车测试。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增程器实现了起停控制和发电功能,其运行工况曲线符合预设工作轨迹,发电功率稳态误差不超过0.5k W,瞬态功率超调量小于1.5k W。整车试验结果也表明,增程器在实车运行中工作稳定,瞬态功率超调量不到1.5k W,稳态功率误差小于0.6k W。

王丹鹤[7](2020)在《汽车用ISG电机电磁设计及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挑战,发展新能源汽车无疑是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截至今日,混合动力汽车的出现给人们的出行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其中集成起动/发电(Integrated Started Generator,简称ISG)技术是混合动力汽车上的关键技术之一。ISG系统不仅能够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更能够减轻汽车重量,提高汽车动力性能。本文对ISG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SG电机进行了研究,并对ISG系统进行基础性的控制研究。本文分析了ISG电机的技术特点,确定了电机的设计参数。考虑汽车电源以及变频器电压和电流的限制,依据起动转矩和发电功率,确定了电机的永磁磁链,并得到电机凸极率、电感、电流以及电机极数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相应设计参数的选取。建立ISG电机数学模型,并对ISG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针对表贴式、内置“一”字型、内置“V”字型三种不同转子拓扑结构的永磁同步电机,对电机的空载运行特性、电枢反应与交直轴电感、发电及电动运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选用内置“V”字型永磁同步电机为最优方案,并进一步研究。针对内置“V”字型永磁同步电机的磁钢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IPM电机反余弦削极和偏心削极两种转子铁芯削极技术,分析不同削极方式下电机气隙磁密和齿槽转矩的变化规律。分析改善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性能的主要措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定量地分析了电机结构和参数以及过载倍数对电机弱磁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影响规律。为进一步验证电机设计的可行性,对所设计的ISG永磁电机进行特性仿真。搭建Simulink仿真模型,对电机低速起动、高速运行、行车发电三种运行工况下的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设计要求基本吻合,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张洁[8](2020)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已步入了呼唤“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基于问卷与访谈所做的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得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和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任务失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受到了制约,出现了教学质量无法响应时代呼唤的教学矛盾。因此,有必要对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教学现状受课程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理念是选择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的课程理念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故而,文章根据教学模式与课程理念及教学现状的关系,通过剖析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研究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教学理论,说明了构建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可行性。并通过分析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与汽车电气维修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关系,构建了包含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保障条件等内容的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接着,依托贵州某中职学校为实践基地,设计、进行了由“一个自变量(教学模式),两组被试(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种测评(实验过程测评及后测)”构成的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采用了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对照组沿用了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具体任务落实、项目产品达成、技能操作规范、基本素养养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理论卷面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组、任课教师及企业人员的认可,由此验证了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得出了研究结论——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能提升中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和技能娴熟程度,能促进养成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创新精神,能响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呼唤、助力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中职教育水平的提升。而要使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发挥更好效用,还需切实提升课程产品质量、依据职业分类情境重新确定专业结构,以实现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陆超[9](2020)在《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电动运载工具的设计中,发动机起动系统和发电系统一般彼此独立。起动系统只负责起动发动机,完成起动过程后便停止工作,再由发动机带动发电机供电,从而给载具造成额外的负担。起动/发电系统利用电机的可逆工作原理,首先让电机工作于电动机模式起动发动机,待起动过程完成后转为发电机运行模式进行供电,从而降低电动运载工具的重量和成本,是取代传统发动机起动系统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多相永磁容错电机凭借其具有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和高效率等优势,成为起动/发电系统电机的优选方案,在新能源汽车、多电飞机等电动运载工具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开绕组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结构、系统调制策略以及系统容错控制策略进行详细研究。论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起动/发电系统和多相容错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在传统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基础上,分析五相永磁容错电机的结构特性和工作原理,建立自然坐标系下五相永磁容错电机的数学模型,并根据五相电机推广变换矩阵,建立定子坐标系和转子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其次,对功率变换器的多种拓扑结构进行研究,选用了可靠性较高的H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适用于五相永磁容错电机系统起动工作模式和发电工作模式的控制方法,并将两者结合,提出一种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全域控制方法。先后对矢量控制系统中SVPWM和滞环调制算法进行推导计算和仿真分析,通过综合对比调制效果和算法复杂程度,结合容错控制的便利性考虑,提出一种变占空比滞环调制方法。再次,分别以定子铜耗最小和相电流幅值相等为约束条件,完成了五相永磁容错电机控制系统在几种常见开路故障下的补偿电流矢量的分析计算,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电机缺相故障容错算法的可行性。同时,针对故障种类繁多导致算法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电流补偿策略统一化表达形式。最后,根据控制策略所需和实验室的实际条件,构建一套以32028335型DSP芯片为主控单元的硬件控制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实验平台的建设。同时,以CCS9.0.0软件为开发环境,电机控制策略和容错算法为理论依据,完成基于C语言的电机控制程序,对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系统控制策略进行实验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调制方法以及容错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白龙乾[10](2020)在《BSG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私人汽车。但是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给交通运输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大中型城市中堵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此外由于红灯导致的泊车等待,这些因素会造成日常生活中车辆发动机过多时间处于怠速空转状态。不仅仅耗费了额外的汽车燃油,而且会造成污染气体的排放危害环境[3]。针对这种状况,现阶段推出了BSG(Belt-driven Starter/Generator皮带驱动启动/发电一体化电机)技术。在ADAMS多体动力学软件的环境下,通过Machinery/Belt工具包建立具有BSG电机的附件带传动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利用所建立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对该系统在电机起动、发动机正常运转以及刹车制动三种工况下做了虚拟样机研究,结果发现:在初始设计下,带轮滞后于皮带,发生打滑现象;张紧臂在起动工况下摆动幅度较大;皮带动态张力波动较大;皮带横向振动也比较大。在制动工况下,出现了张紧臂摆动大角度的现象以及皮带张力波动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对皮带张力波动幅值、张紧臂摆动幅度以及皮带横向振动单个目标进行优化方法。由于三个变量对系统影响程度的差异,又提出了对三个变量共同优化的多目标优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方法能有效改进系统性能,所以在工程实践中应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

二、汽车起动—发电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起动—发电一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1)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发展与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工作原理
2 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种类
    2.1 永磁电机
    2.2 开关磁阻电机
    2.3 感应电机
    2.4 爪极电机
3 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优化
    3.1 绕组优化
    3.2 材料优化
4 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的应用展望
    (1)适合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电机种类选择和机械结构设计
    (2)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散热问题
    (3)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的多目标综合优化
5 结 语

(2)电动汽车增程器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增程器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2 硬件电路设计
    2.1 系统硬件设计
    2.2 主控核心电路[8]
    2.3 主功率电路
    2.4 驱动电路设计[9]
    2.5 反电势过零检测电路
    2.6 采样电路
    2.7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3 控制系统设计
    3.1 起动控制策略
        (1)转子预定位:
        (2)加速:
        (3)外同步到自同步的切换:
    3.2 发电控制策略
    3.3 起动/发电转换控制策略
    3.4 实验结果
4 结论

(5)起发一体五相永磁同步电机起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起动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2.2 容错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系统分析与建模
    2.1 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工作原理
    2.2 电机数学模型
        2.2.1 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2 坐标变换矩阵
        2.2.3 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考虑谐波空间的MTPA起动控制策略
    3.1 三次谐波电流最优注入率
    3.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
    3.3 优化控制策略
    3.4 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双空间闭环容错控制策略
    4.1 单相开路故障下的容错电流分析
    4.2 双空间闭环容错控制策略
    4.3 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平台设计与实验研究
    5.1 起动发电一体化实验平台设计
        5.1.1 负载电机系统
        5.1.2 五相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驱动器
    5.2 实验研究
        5.2.1 起动控制策略实验结果分析
        5.2.2 容错控制策略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考虑谐波空间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计算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电动汽车增程器控制策略研究和模型化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1.1.2 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1.1.3 新能源汽车与增程式电动汽车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增程式电动汽车产品现状
        1.2.2 增程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增程器控制策略设计
    2.1 增程器系统组成和控制原理
        2.1.1 增程器关键零部件参数
        2.1.2 控制系统结构与原理
    2.2 控制策略总体方案设计
    2.3 控制策略详细设计
        2.3.1 工作状态控制模块
        2.3.2 功率设置模块
        2.3.3 功率闭环模块
        2.3.4 工作点选择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策略的模型化开发
    3.1 控制策略的模型化开发
    3.2 模型的软件开发
        3.2.1 模型总体构架
        3.2.2 工作状态控制模块模型
        3.2.3 功率设置模块模型
        3.2.4 功率闭环模块模型
        3.2.5 工作点选择模块模型
    3.3 模型的功能验证
        3.3.1 基于Model Advisor和 Design Verifier的静态检测
        3.3.2 模型的动态测试的功能分析
        3.3.3 工作状态控制模块单元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策略的试验验证
    4.1 基于软硬件平台的编译集成
        4.1.1 增程器控制器软硬件平台
        4.1.2 控制策略的编译集成
    4.2 台架试验环境与工具
    4.3 台架试验
        4.3.1 起停试验
        4.3.2 参数整定
        4.3.3 变功率试验
    4.4 实车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7)汽车用ISG电机电磁设计及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ISG系统综述
        1.2.1 混合动力汽车分类
        1.2.2 ISG系统结构
    1.3 汽车用48V电气系统
        1.3.1 12V传统汽车电气系统分析
        1.3.2 48V汽车电气系统应用需求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简析
        1.4.1 ISG系统国外发展现状
        1.4.2 ISG系统国内发展现状
    1.5 ISG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5.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
        1.5.2 基于ISG控制系统的矢量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车用ISG电机的技术特点和设计分析
    2.1 引言
    2.2 汽车用ISG电机的技术特点和设计参数
        2.2.1 汽车用ISG电机的技术特点
        2.2.2 汽车用ISG电机的设计参数
    2.3 汽车用永磁ISG电机的设计分析
        2.3.1 永磁体磁链的设计分析
        2.3.2 依据起动转矩的设计分析
        2.3.3 依据最高转速时的发电功率的设计分析
    2.4 汽车用ISG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分析
        2.4.1 ISG电机数学模型
        2.4.2 不同工况下ISG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SG永磁电机结构与参数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转子结构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3.2.1 电机结构参数与转子类型
        3.2.2 空载运行特性
        3.2.3 电枢反应与电机交直轴电感
        3.2.4 发电运行特性
        3.2.5 电动运行特性
    3.3 磁钢角度对IPM电机的影响
        3.3.1 IPM电机磁钢角度仿真模型
        3.3.2 磁钢角度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3.4 IPM电机转子铁芯削极技术的研究
        3.4.1 转子铁芯反余弦削极
        3.4.2 转子铁芯偏心削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SG用 IPM电机的弱磁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性能的分析
    4.3 结构和参数对IPM电机弱磁性能的影响分析
        4.3.1 隔磁桥的影响
        4.3.2 磁钢层数的影响
        4.3.3 磁钢位置微调的影响
    4.4 过载倍数对IPM电机弱磁性能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ISG永磁电机的特性仿真
    5.1 引言
    5.2 ISG电机起动特性仿真
        5.2.1 IPMSM的 MTPA控制方法
        5.2.2 起动控制框图以及仿真搭建
        5.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ISG电机弱磁特性仿真
        5.3.1 IPMSM的弱磁控制方法
        5.3.2 弱磁控制框图以及仿真搭建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ISG电机发电特性仿真
        5.4.1 发电特性仿真控制框图以及仿真搭建
        5.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时代背景:新时代职业教育当有新作为
        1.1.2 基于现实教学需求:破解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难题
        1.1.3 基于对教学模式与课程理念及教学现状关系的思考:融课程理念于实际教学模式,改观教学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1.3.2 关于主流职教课程理念的研究
        1.3.3 关于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教学模式
        1.4.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
        1.4.3 项目课程理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
第2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
    2.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2.1.1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
        2.1.2 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
    2.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2.2.1 教学模式层面
        2.2.2 教学支持层面
        2.2.3 学生学习兴趣层面
    2.3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思索
        2.3.1 切实提升课程产品质量
        2.3.2 增大实训教学方面的财政投入
        2.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3.4 弥补现行教学模式之欠缺
第3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概述
    3.1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动作学习理论之图式理论
        3.1.2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4 情境性教学理论
    3.2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内涵
    3.3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
第4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4.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构建
        4.2.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4.2.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4.2.3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4.2.4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保障条件
第5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5.1 实践设计
    5.2 实践过程:典型教学案例
        5.2.1 教学设计
        5.2.2 教学实施
    5.3 实践结果及结论
        5.3.1 数据收集整理
        5.3.2 实践结果
        5.3.3 实践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Ⅰ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Ⅱ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之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Ⅲ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之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Ⅳ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之设计与实施反馈访谈提纲
附录 Ⅴ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 Ⅵ 工作计划及任务工作单

(9)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起动/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多相永磁容错电机的研究现状
    1.4 开绕组永磁电机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方法
    2.1 引言
    2.2 开绕组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系统
        2.2.1 容错齿设计
        2.2.2 五相开绕组电机系统拓扑
    2.3 五相永磁容错电机的数学模型
        2.3.1 五相坐标变换
        2.3.2 定子坐标系下电机数学模型
        2.3.3 转子坐标系下电机数学模型
    2.4 起动运行工作模式的系统控制方法
    2.5 发电运行工作模式的系统控制方法
    2.6 起动/发电系统的全域控制方法
    2.7 起动/发电系统仿真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常条件下的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系统调制方法
    3.1 引言
    3.2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
        3.2.1 双功率变换器拓扑下的空间电压矢量
        3.2.2 五相永磁容错电机NFV-SVPWM控制系统构成
        3.2.3 五相永磁容错电机NFV-SVPWM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2.4 仿真结果
    3.3 电流滞环跟踪调制
        3.3.1 电流滞环跟踪矢量控制系统构成
        3.3.2 电流滞环跟踪矢量控制仿真验证
        3.3.3 仿真结果
    3.4 变占空比滞环调制
        3.4.1 变占空比滞环调制系统构成
        3.4.2 变占空比滞环矢量控制系统仿真验证
        3.4.3 仿真结果
    3.5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故障条件下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系统容错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容错运行理论分析
    4.3 定子铜耗最小时的容错控制策略
        4.3.1 单相开路故障下的容错运行
        4.3.2 相邻两相开路故障下的容错运行
        4.3.3 非相邻两相开路故障下的容错运行
    4.4 电流幅值相等时的容错控制策略
        4.4.1 单相开路故障下的容错运行
        4.4.2 邻相开路故障下的容错运行
        4.4.3 非邻相开路故障下的容错运行
    4.5 电流补偿方案统一化
        4.5.1 单相开路容错运行电流统一表达形式
        4.5.2 相邻两相开路容错运行电流统一表达形式
        4.5.3 非相邻两相开路容错运行电流统一表达形式
        4.5.4 电流统一化算法流程
        4.5.5 统一的电流表达形式
    4.6 实验验证
        4.6.1 定子铜耗最小时容错控制策略的实验验证
        4.6.2 电流幅值相等时容错控制策略的实验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
    5.1 引言
    5.2 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5.2.1 功率电路设计
        5.2.2 控制电路设计
        5.2.3 硬件系统制板与安装
    5.3 算法软件系统设计
        5.3.1 算法软件系统流程
        5.3.2 ADC中断程序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BSG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目前汽车油耗及排放
        1.1.2 目前节油减排的措施
        1.1.3 怠速启停技术的意义
        1.1.4 怠速启停技术分类与对比
    1.2 BSG技术
        1.2.1 BSG技术发展与应用
        1.2.2 BSG国外现状
        1.2.3 BSG国内现状
    1.3 文献综述
    1.4 本文内容和主要特点
        1.4.1 本文内容
        1.4.2 主要特点
第2章 BSG附件带传动系统建模
    2.1 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
    2.2 BSG附件带传动系统设计要求
        2.2.1 原车前端轮系布置方案
        2.2.2 BSG附件带传动系统布置方案
    2.3 BSG附件带传动系统建模
        2.3.1 轮系建模
        2.3.2 张紧器建模
        2.3.3 皮带建模
        2.3.4 BSG电机和发动机的参数设计
    2.4 欧拉公式的推导
    2.5 皮带预张力的计算
    2.6 皮带包角的计算
    2.7 轮系布置设计原则
        2.7.1 带轮直径的选择
        2.7.2 带轮的布置原则
        2.7.3 惰轮的布置
    2.8 轴荷角与轴荷力的计算
        2.8.1 张紧器扭矩的计算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BSG系统动力学仿真
    3.1 带传动系统仿真预前设定
    3.2 动力学仿真分析
        3.2.1 张紧力
        3.2.2 横向振动位移
        3.2.3 带轮角速度响应
        3.2.4 张紧臂摆动角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BSG附件带传动优化
    4.1 参数调整
    4.2 优化方法
    4.3 优化目标
    4.4 约束条件
    4.5 优化结果分析
        4.5.1 张紧力分析
        4.5.2 横向振动位移分析
        4.5.3 带轮转速响应
        4.5.4 张紧臂摆动角度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参与项目
    发表论文
致谢

四、汽车起动—发电一体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发展与研究概述[J]. 马飞鸿,周士贵,于辉. 微特电机, 2021(11)
  • [2]电动汽车增程器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J]. 吕中正,张兰红,曹克强. 电子器件, 2021(05)
  • [3]混合动力汽车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铁损耗研究[D]. 刘学堃.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中小功率飞行器起动/发电集成系统研究[D]. 李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起发一体五相永磁同步电机起动控制策略研究[D]. 李琪琦.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1
  • [6]电动汽车增程器控制策略研究和模型化开发[D]. 金一垒. 浙江大学, 2020(03)
  • [7]汽车用ISG电机电磁设计及控制系统研究[D]. 王丹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D]. 张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9]五相永磁容错电机起动/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陆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10]BSG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D]. 白龙乾.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汽车起步发电一体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