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总目录

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总目录

一、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五邑大学学报编辑部[1](2020)在《征稿启事》文中研究说明1《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五邑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87年创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与大健康、智能制造、建筑学、纺织工程、管理科学、体育等相关学科的原创性学术论文。2本刊以反映自然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为宗旨,学术质量是选稿的唯一标准。

汪守国[2](2011)在《IT业营销价值链主体对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渠道模式是营销渠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有效赢取客户,提升市场份额,超越竞争对手和快速增长。而在营销实践中,很多品牌的渠道模式打上了失败的烙印。由于产品在性能上的差异不再特别显着,低成本运作也因为整个产业的运作效率达到某种均衡状态而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然而DELL的直销、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等源于创新的渠道模式,却在竞争的市场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这些策略的运用,能够向客户提供更便捷的交易来提高客户的支持率和满意度。渠道模式创新正逐步发展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策略。混合型渠道已经是一种趋势,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已经开始运用包括销售团队、电子商务、电话销售、电视购物、渠道伙伴的混合型渠道模式,加速了外部环境的动态性,给制造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基于理论与实践的需要,论文关注IT业的渠道模式,研究IT业营销价值链主体对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但从哪个角度展开更有利于问题的聚焦是本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抛开渠道模式影响因素的传统视角,从营销价值链参与主体的角度展开研究。论文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消费者对IT业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②中间商对IT业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③制造商对IT业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消费者对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源于其购买准则,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购买准则,即使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购买准则,因此制造商必须匹配相应的营销渠道,以满足客户选择的广泛性。尽管各种通路都拥有各自的优势,但不同通路覆盖的客户群体具有很大的差异,制造商在拓展新兴通路的同时,必须力争赢取市场份额最大的一个或几个销售通路。本文构建渠道模式的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出各个营销通路的权重,作为制造商营销模式的设计和资源分配的参考依据。中间商对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源于其盈利性的要求,为了获得更多的短期和长期利益,中间商会充分运用自身掌控的资源,与其它中间商及制造商博弈,以获得更有利于自身的市场环境。所有渠道成员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努力扩大其自主权的内在动机,以及市场竞争、宏观环境、消费者行为等外部因素的改变,导致渠道权力向能够把握消费者行为、拥有更多稀缺资源及品牌拉力提升或实力不断壮大的渠道成员转移,推动了渠道模式的不断细化,导致传统通路与新兴通路共存的局面。任何试图改变现有处于均衡状态的渠道模式的行为,都会受到渠道权力的抵制,导致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尽管冲突的层次涉及不同区域之间和不同类型通路之间,但中间商冲突最严重的领域仍然来自于同类型通路,最终表现为分销宽度的设置,而中间商权力越大,抵制制造商引入新渠道的能力越强,即中间商的权力对分销宽度具有负向影响。制造商对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在于制造商是渠道模式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基于渠道控制力的要求,尽可能不使用独家经销商,以降低系统风险,避免家电行业零售巨头在IT领域出现。通过品牌拉力的提升来强化制造商在消费者界面的影响力,弱化中间商的渠道权力。基于整个营销价值链的成本考虑,IT业的竞争格局要求制造商将交易成本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IT业面向组织客户和消费客户的产业特性,决定了一体化渠道模式不适合IT业,也很少有制造商曾经采取或即将尝试一体化渠道模式。中间商基于整合各品牌厂商资源的能力,反而具有非常强的成本控制能力,能够将运营成本控制在非常低的范围内。论文还探讨了为什么制造商倾向于构建关系渠道模式,制造商收益与分销宽度的关系,制造商控制成本对分销长度的影响等。论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数学分析、统计分析。文献分析为本论文引出问题、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打下铺垫,数学分析和统计分析则为分析问题和解决提供依据和思路。通过实证检验,论文获取的主要结论是:①消费者的渠道偏好对分销广度具有正向影响;②中间商权力对分销宽度具有负向影响;③制造商权力对分销宽度具有正向影响;④制造商权力与分销长度之间没有显着相关关系;⑤IT制造商不倾向构建一体化渠道模式,而倾向构建以信任和承诺为核心的关系渠道模式。论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①论文系统地研究了IT业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问题;②将消费者效用理论从多产品选择上运用到多渠道选择上;③构建多元化销售通路下的渠道模式的层次分析模型;④从多个维度论证了制造商权力、中间商权力、消费者渠道偏好、关系渠道模式等变量的测度问题。

梁孟华[3](2010)在《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创新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创新战略的实施已经被置于国家发展的制高点,我国加大了对信息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投入。在基于信息化的国家经济发展中,知识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先导行业。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保障,知识创新服务也因此备受关注。为了减少国家经济发展中知识信息服务活动的风险、降低成本、提高能力与效率,必须对知识创新中的信息服务制订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估体系,挖掘知识信息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中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在现阶段,《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资源共享成本以及为国家经济建立完善的信息保障体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论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论述了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理论基础;利用评估相关模型尝试构建了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型;利用评估模型和“十字提取”构建知识信息服务初始指标体系;利用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均值计算等统计方法进行初始指标的优选,形成科学合理的优选指标;以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开展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文献传递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文中附有图44副,表61个。全文约18万字,全文共分8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引言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等内容。(2)文献综述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评价研究是国内外近20年来关注的研究重点领域。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评估的标准化和开放化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国内外与之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即基于知识信息服务的业务流程的效益评估、基于绩效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基于网络化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述。本论文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3)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知识信息服务及其价值运行。指出知识信息服务,是基于知识内容挖掘的信息服务,是充分体现知识价值及知识性信息增殖的服务,通过提高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效率来实现知识性信息的价值。因此,知识信息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现为用户提供有价值和高质量的知识信息,使其提高和保持核心竞争力。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外部资源信息和内部环境支撑相互作用的知识信息价值运行模型,并讨论其价值运行机制。第二部分论述了综合评估的含义并对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讨论了基于用户满意度的评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投入产出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活动的影响,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为图书馆知识信息综合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支撑等。(4)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本章将详细介绍三种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模式,分析其相应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即面向结果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式,基于绩效的SCP范式评估分析法以及在知识信息服务评估中应用的优缺点;面向流程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式,基于价值链的PRM效益评估方法以及在知识信息服务评估中的优缺点;最后重点介绍面向结果和流程的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模式,以及选用平衡计分卡作为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原因和理由。通过以上分析,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模式。通过知识信息服务指标体系确立原则以及“十字聚焦”法思路构建初始指标体系,并说明指标体系指标构成。(5)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验证实施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设计专家调查问卷,利用专家调查法调查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专家和专业人员对初始指标的适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对重要性程度的数据采用了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其中主要依据项目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来对原评估体系的指标进行优选;对适用性程度的数据采用了均值计算、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其中主要依据适用性程度的平均值来对原评估体系的指标进行优选。形成优选指标体系。本章最后论述了指标权重的确定。(6)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应用的优化策略知识信息服务效益评估应用的优化策略包括强调“面向用户需求”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提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信息服务组织变革模型,在“四力”模型的作用下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知识信息服务计划、跨系统管理、日常操作等;从知识信息服务评估组织的原则,构成知识信息服务分层评估系统,完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的组织机制。(7)实证研究——武汉大学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综合评估应用以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为评估项目,对文献传递服务进行现状调查、利用武汉大学图书馆网站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根据知识信息服务指标体系的特点,采取基于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相结合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评估的权重。选取2008年的实际服务数据实施模糊年度综合评估;利用灰色关联法对2003年至2008年文献传递进行发展评估。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知识信息服务指标体系的实用性。(8)结束语主要是全文研究结论。

王彦,李宏建,钱亦兵,李卫红[4](2006)在《环境科学及部分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文中研究说明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SCI收录的93种环境科学类目核心期刊的英文刊名、中文刊名、出版国和最新影响因子,并将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前20种及中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的环境科学类目核心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包括英文刊名、汉译刊名、出版周期、原版刊号、最新影响因子、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地、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和期刊描述等全方位的期刊信息。期刊描述内容包括:期刊的创刊年以及期刊的发展,期刊刊载的主要内容,网站可免费获取的该刊目次和文摘及全文信息等。

彭家常[5](2006)在《科学学及其三种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从长远的角度看,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强国。中国科学学界必须直面我国科技创新乏力,科技国力提升过缓的挑战。这个问题大约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困扰中国科学界的最大难题。科学学是研究科学的学科,科学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在于认识科学的性质特点、关系结构、运动规律和社会功能,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促进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文献计量学是运用数学的方法,定量研究某一学科已有研究成果相关规律的一门科学,对总结学科的发展历程,指导未来的发展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本文选取了三种在学术界有较高权威的科学学和科研管理类学术期刊,对它们四年间所发表论文的相关指标,如载文量及年度变化、论文主题分布情况及年度变化情况、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核心作者情况、论文的地域和系统分布情况、科研基金资助情况、出版时滞、影响因子等作了统计。然后,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指标的合理性进行的分析,同时也对三种期刊的相同的指标进行了比较。然后,综观几年间相关论文主题等指标的变化,得出了科学学研究这些年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科学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得出了关于三种期刊的一些结论,对办好期刊,扩大学科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戴滨[6](2004)在《核心期刊对职称评定的影响——解答读者咨询的一个案例》文中研究指明在读者的咨询问题中,经常会遇到关于核心期刊的问题。有些申报者在职称评定中因缺少或不是本专业的核心期刊而被评下来:有些申报者却因为自己论文投的期刊有争议,也被评下来。本文对核心期刊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才知道,读者不清楚的问题,实际上自己也不非常清楚。通过“解答读者咨询的一个案例”,把以前不清楚的问题理清楚。由于资料有限,有些细化问题还要慢慢解决。

刘文婷[7](2019)在《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标准作为技术与制度工具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显着,企业若能主导制定标准则意味着在竞争中就能掌握主动权。但是,技术的日益复杂和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单个企业很难靠自身力量取得标准竞争的成功。技术标准联盟制定的联盟(团体)标准由于互借资源、共同开发,大大缩短了技术和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加快了占领市场的速度,并且有助于形成技术的扩散效应、创造较高的市场需求,成为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竞争的重要途径。技术标准联盟作为一个开放的创新组织,其内部成员之间的知识协同程度对组织成员的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标准的制定和市场化是技术标准联盟存在的根本,标准实施效益是技术标准联盟极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会对标准实施效益有着促进作用。科学地剖析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促进技术标准联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们在技术标准联盟领域的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聚焦于解决“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作用关系”这一问题,结合合作竞争、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的理论,运用文献研究、企业访谈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层层解析“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过程机理”和“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绩效的影响路径”等问题。根据政府在技术标准联盟的标准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技术标准联盟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半市场—半政府型”,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探索不同类型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特点。为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发展提供依据,为团体标准更好地实施提供建议,并积极推动技术标准联盟和团体标准的发展。

张芳源[8](2017)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标准迅速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标准规范不统一成为公共文化机构间的合作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服务融合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调研法、实际调查法、推导衍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开展研究。本文首先以标准化理论、系统论、生命周期理论和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设计并探讨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包括概念层、规范层、设计层、开发层、应用层和评价层。其中,概念层确定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定义及特征;规范层探讨了标准体系设计的约束因素,包括构建目标、动因、依据和原则4个方面;设计层、开发层和应用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对评价层的研究仅表现在对该标准体系应用评价进行了浅析。(1)设计层。设计层从国家、研究和标准成果3个方面分析了构建条件;确定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构建视角、思路和方法。构建视角包括性质维、级别维、层次维和内容维;构建思路是从体系假设到体系形成层层递进;构建方法是自上而下分解映射和自下而上聚合推导相结合的方法。(2)开发层。基于设计层的四维视角,本文构建了顶层结构包括基础性标准、数字资源融合标准、数字服务融合标准和管理类标准的标准体系框架;同时,结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标准、各类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内容体系和标准化模型确定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融合标准内容体系。并通过主题范围确定、相关标准的计量分析和对文化标准化领域专家的调研确定了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所应重点建设的标准和优先事项,包括元数据标准、术语融合标准等多项标准。其中,元数据融合的实现策略既包括统一元数据格式和使用元数据互操作技术,还提出组织技术策略;术语标准融合建议建立功能强大的叙词表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检索效率。此外,本层还对标准化文件体系进行了设计,改进了现有标准编写中缺少版权页的问题,提出标准文件中广泛使用参考实例的建议。(3)应用层。本文从影响应用的因素、应用过程和应用方法方面提取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应用模型特征;探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的应用成本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发现该标准体系可能的应用瓶颈,探讨应用策略。从应用角度,建立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过程和评价管理的应用评价模型。

石凡[9](2016)在《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与幸福感提升机制研究 ——基于工作特征、素质特征的考察》文中提出“竞争”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人力资源对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当前,员工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日益受到政府、行业和学界的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的工作设计、系统的素质培养来实现员工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进而保证身体健康、工作高效和组织忠诚极为重要。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创投产业初具规模,然而,人才问题也不断凸显,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和幸福感状况堪忧。与一般行业相比,创投经理人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工作压力较之其它行业较大;而且,创投企业是创投经理人获得自尊、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关注财富收入的同时,对幸福感等非经济回报也极为重视。因此,全面了解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幸福感现状,深入分析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的关键因素和实现路径,无论是对于创投经理人身心健康、工作高效,还是对于创投企业乃至整个中国创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基于工作特征、素质特征考察实现组织员工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是组织行为研究的重要取向之一。然而,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工作压力、幸福感的综合考察或者某单一方面考察,缺乏对上述各要素间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工作压力和幸福感的多维表现特征加以考虑,进而分析其各分维度与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影响机制的成果极少。而且,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的相关实证结论大多源于国外企业,结合中国企业的成果偏少,更鲜见以中国创投经理人为实证对象的成果。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为根本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构建了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影响的机制分析框架和实证框架。其中,机制分析框架由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工作压力和幸福感四大要素构成,包括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工作压力的影响机制,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和工作压力-幸福感的联系机制三个机制。实证框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分析、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工作压力—幸福感相关分析等初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思路;二是考虑了工作压力和幸福感的多维表现特征,分析工作压力、幸福感的各分维度受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影响的内在机制,将机制分析框架中的三个作用机制化成了12个方面加以实证。第二,完成了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实证的基本数据处理。主要得到的结论为:(1)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突出表现为工作过度投入,创投经理人幸福感突出表现为情感幸福感水平很低和工作幸福感水平很高;(2)人口学变量对工作压力、幸福感各分维度变量存在一定的影响,具体为:性别对创投经理人情感耗竭有影响,年龄对创投经理人工作过度投入有影响;教育程度对创投经理人情感耗竭、工作怠慢、工作过度投入、工作幸福感有影响;公司性质对创投经理人情感耗竭、工作过度投入、工作幸福感有影响;职务对创投经理人工作怠慢、工作过度投入、生活满意度、情感幸福感、工作幸福感有影响;从事创投年限对创投经理人情感耗竭、情感幸福感有影响。第三,通过多元线性层次回归方法,完成了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1)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主要分析结论为: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对其工作压力存在显着影响,其素质特征对工作特征-工作压力作用关系存在显着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创投经理人的情感耗竭主要受到工作情感要求、工作强度要求和内外控特征因素的共同影响;创投经理人的工作过度投入主要源于工作强度要求、工作自主与决策参与、学习可能性、绩效反馈、同事领导支持的影响,并受工作敬业、内外控特征因素的调节影响;创投经理人的工作怠慢主要源于工作特征的工作自主与决策参与、绩效反馈、工作强度要求的影响,并受素质特征维度内外控特征、工作敬业因素的调节影响。(2)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创投经理人幸福感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为: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对其幸福感存在显着影响,素质特征存在显着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创投经理人生活满意度主要受职业前景、工作自主与决策参与、绩效反馈、同事领导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创投经理人情感幸福感主要源于同事领导支持、工作情感要求的影响,并受基于组织的自尊感因素的调节影响;创投经理人的工作幸福感主要源于工作自主与决策参与、同事领导支持、工作情感要求因素的影响,并受工作敬业、基于组织的自尊感、内外控特征因素的调节影响。(3)工作压力-幸福感的联系机制以及素质特征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为: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幸福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素质特征对工作压力-幸福感作用关系存在显着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创投经理人生活满意度主要受到工作过度投入影响,并受基于组织的自尊感的调节影响;创投经理人情感幸福感主要受工作过度投入、情感耗竭的影响,并受基于组织的自尊感的调节影响;创投经理人工作幸福感主要受情感耗竭的影响,并受到基于组织的自尊感、工作敬业的调节影响;创投经理人的情感耗竭主要受情感幸福感、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并受内外控特征、工作敬业的调节影响;创投经理人的工作怠慢主要受幸福感的情感幸福感的影响,并受内外控特征、工作敬业的调节影响;创投经理人工作过度投入主要受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受到工作敬业的调节影响。第四,提出了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幸福感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具体为:(1)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方面:情感耗竭的缓解可通过降低工作情感要求和弱化外控性格实现;也可适当增加情感幸福感、工作幸福感水平,且针对不同内外控人格特征,调节工作敬业水平。工作过度投入的缓解则应通过降低工作强度要求和改善工作自主与决策参与、学习可能性、绩效反馈、同事领导支持,并同时弱化工作敬业、内外控特征来实现;或者通过适当增加情感幸福感水平,针对不同内外控人格特征,调节其工作敬业水平来实现。工作怠慢缓解则应通过降低工作强度要求,提高工作自主与决策参与和绩效反馈程度,并同时弱化工作敬业、内控特征实现;或者通过适当增加生活满意度水平,调节工作敬业水平来实现。(2)创投经理人幸福感提升方面:生活满意度提升可通过设计合理的职业前景,提高工作自主与决策参与和绩效反馈程度,强化同事领导支持氛围;或者适当减少工作过度投入,提升基于组织的自尊感程度实现。情感幸福感提升,应适当减少工作情感要求,弱化同事领导支持,适当降低基于组织的自尊感实现;或者进一步培养敬业程度,产生过度投入状态,消减工作怠慢和情感耗竭的影响,同时科学降低基于组织的自尊感。工作幸福感提升方面,可适当减少工作情感要求,改善工作自主与决策参与和同事领导支持氛围,并同时弱化工作敬业、内控特征和基于组织的自尊感;或者防止工作过度投入状态的产生,降低情感耗竭水平,努力提升基于组织的自尊感和工作敬业水平。(3)创投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压力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有:要有要把握宏观趋势、明确目标与实现路径、努力营造“友好”型的工作氛围、依据素质特征进行分类管理、通过个人学习和培训活动缓解工作压力、推行健康动机一体化管理项目。(4)创投企业人力资源幸福感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有:接受管理理念、明确目标与实现路径、实行突出自主性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创投经理人构建高效的企业内社交网络、推行认可激励管理理念等。通过本文的研究,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幸福感现状,确定了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的关键因素和实现路径,对创投经理人身心健康、工作高效,乃至中国创投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通过构建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的分析框架,扩展工作压力维度并分析其影响机制,丰富幸福感研究视角并确定其提升的关键因素,探索工作压力—幸福感的联系机制,拓展工作要求—资源理论的实证领域等研究内容,实现了组织行为学与积极心理学的综合运用,丰富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

王彬[10](2016)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策略探析》文中指出在高等医学院院校中,临床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实践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还让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医生的蜕变。而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医学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往医生的转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因此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应重视的课题。

二、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2)IT业营销价值链主体对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次
表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消费者与渠道模式
        1.2.2 中间商与渠道模式
        1.2.3 制造商与渠道模式
        1.2.4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1.3 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结构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营销价值链及其主体
        2.1.2 渠道模式
        2.1.3 渠道及渠道成员的称谓
    2.2 消费者效用理论
    2.3 交易成本理论
    2.4 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理论
    2.5 渠道权力基本理论
3 IT业渠道模式:形式、演变及特点
    3.1 IT行业特征
    3.2 我国IT业渠道模式的演变
    3.3 IT业渠道模式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消费者对IT业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
    4.1 客户细分下的渠道模式
        4.1.1 IT业客户群体细分
        4.1.2 细分市场的渠道模式
    4.2 基于购买渠道的消费者效用分析
        4.2.1 基于购买渠道的消费者效用函数
        4.2.2 消费者效用与购买因素的关系
        4.2.3 消费者购买因素的替代率
        4.2.4 考虑约束的消费者效用函数
    4.3 多元化通路及渠道模式设计
        4.3.1 销售通路多元化趋势
        4.3.2 多元化销售通路下的渠道模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中间商对IT业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
    5.1 中间商的期望
        5.1.1 中间商期望与分销长度
        5.1.2 中间商期望与分销宽度
    5.2 中间商的权力来源及权力变迁
        5.2.1 中间商的权力来源
        5.2.2 渠道权力变迁的影响因素
        5.2.3 渠道权力的变迁趋势
        5.2.4 渠道权力变迁对渠道模式的影响
    5.3 中间商之间的冲突及博弈与渠道模式
        5.3.1 中间商之间的冲突
        5.3.2 中间商之间的博弈
        5.3.3 中间商冲突与博弈对渠道模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制造商对IT业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
    6.1 制造商对渠道结构的作用机理
        6.1.1 制造商收益与分销宽度
        6.1.2 制造商成本控制与分销长度
    6.2 制造商对渠道关系模式的作用机理
        6.2.1 制造商不倾向采取一体化渠道模式
        6.2.2 制造商倾向于构建关系型渠道模式
    6.3 制造商渠道控制力对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IT业渠道模式作用机理的模型及实证分析
    7.1 IT业渠道模式作用机理的模型
    7.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说明
        7.2.1 调研方法
        7.2.2 操作变量设计
    7.3 问卷小样本测试
        7.3.1 问卷信度分析
        7.3.2 问卷效度分析
    7.4 大样本调查及假设论证
        7.4.1 样本特征分析
        7.4.2 样本信度分析
        7.4.3 样本效度分析
        7.4.4 假设论证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贡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信息化环境下国家创新发展与知识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的建立
        0.1.2 用户信息需求导向下的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转型与重构
        0.1.3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转型与重构亟待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估体系
        0.1.4 情报学和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前沿研究的重要内容
    0.2 研究设计
        0.2.1 研究目标
        0.2.2 研究思路
        0.2.3 研究方法
    0.3 研究内容
    0.4 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基于知识信息服务的业务流程的评估
        1.1.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 基于绩效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基于网络化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
        1.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理论基础
    2.1 知识信息服务及其价值运行
        2.1.1 知识信息服务的含义和内容
        2.1.2 知识信息服务的核心价值
        2.1.3 知识信息服务的价值运行模型及其运行机制
    2.2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基本内涵
        2.2.1 综合评估的含义
        2.2.2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内涵及理解
    2.3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相关理论依据
        2.3.1 基于用户满意度的评价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投入产出理论
        2.3.4 系统管理理论
3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
    3.1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模式
        3.1.1 面向结果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式
        3.1.2 面向流程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模式
        3.1.3 面向结果和面向流程的综合评估模式
    3.2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3.2.3 指标体系中指标构成说明
    3.3 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方法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2 关联度分析法
4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的验证实施
    4.1 专家调查设计与实施
        4.1.1 专家调查问卷法
        4.1.2 调查的方法和目的
        4.1.3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4.1.4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 调查结果的科学测评
        4.2.1 科学测评相关理论
        4.2.2 科学测评流程
        4.2.3 评估指标体系的优选
        4.2.4 优选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4.2.5 优选指标体系的效度分析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权重的含义
        4.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分类
        4.3.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5 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应用的优化策略
    5.1 "面向用户需求"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5.1.1 面向用户需求的管理理念的发展
        5.1.2 面向用户需求的管理模式
    5.2 实施知识信息服务全面质量管理
        5.2.1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5.2.2 全面质量管理在知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5.3 完善知识信息服务评估的组织机制
        5.3.1 建立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协作机制
        5.3.2 构建知识信息服务分层评估系统
6 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背景
        6.1.1 现状调查
        6.1.2 用户满意度调查
    6.2 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2.1 权重的确立方法
        6.2.2 权重的确立过程
        6.2.3 权重结果分析
    6.3 实施文献传递年度模糊综合评估
        6.3.1 评估过程
        6.3.3 评估结果分析
    6.4 实施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文献传递发展测评
        6.4.1 评估过程
        6.4.2 评估结果分析
    6.5 文献传递综合评估建议
        6.5.1 整合两大文献共享系统与馆藏资源
        6.5.2 加强跨区域文献共享平台的构建
        6.5.3 完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支撑系统
        6.5.4 开辟学位论文等特种文献传递渠道
        6.5.5 扩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受益面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图书馆知识信息综合评估指标选择标准》调查表
附录2: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工作用户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3: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项目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环境科学及部分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评价
2环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
    2.1科学引文索引———环境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前20种)
        1.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环境卫生展望》(33)
        2. CONSERVATION BIOLOGY《保护生物学》(22)
        3. 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48)
        4. 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38)
        5.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7)
        6.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SCIENCE AND TECHNOLOGY《环境科学和技术述评》(23)
        7. WATER RESEARCH《水研究》(91)
        8.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环境遥感》(82)
        9. 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应用催化,A辑:总论》(7)
        1 0. ATMOSPHERIC ENVIRONMENT《大气环境》(14)
        1 1.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环境与资源年度评论》(5)
        1 2. BIOLOGICAL CONSERVATION《生物保护》(17)
        1 3. CLIMATIC CHANGE《气候变化》(21)
        1 4.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1《气溶胶科学杂志》(55)
        1 5.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35)
        16.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环境毒理学与化学》(42)
        17.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环境污染与毒物学评论》(83)
        18.ENVIRONMENTAL RESEARCH《环境研究》(37)
        19.CHEMOSPHERE《臭氧层》(19)
        20.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整体环境科学》(86)
    2.2 中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环境科学期刊(共11种)
        1.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英文版)
        2.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3.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4.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5.CHINA OCEAN ENGINEERING《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6.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7.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英文版)
        8.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9.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10.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英文版)
        11.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中国植物学公报》(英+中文版,台湾)

(5)科学学及其三种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相关研究的回顾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框架结构
第二章 文献计量学精要
    2.1 文献计量学及其作用
    2.2 文献计量学的产生与发展
    2.3 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研究内容的确定
    3.3 资料收集方法的选择
    3.4 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四章 三种科学学类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4.1 期刊载文量及年度变化情况
    4.2 论文主题分布情况
    4.3 论文作者合作情况
    4.4 论文作者群与核心作者情况
    4.5 论文的地域和系统分布情况
    4.6 科研基金资助情况
    4.7 出版时滞情况
    4.8 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科学学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5.2 世界范围内出现科技创新新趋势
    5.3 科研管理及其创新研究向继续深入发展
    5.4 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中心和核心作者群
    5.5 期刊在文章的学科属性和内容上要有所取舍
    5.6 科学学的影响力有待扩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
    科研情况
致谢

(7)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技术标准联盟
        1.3.2 知识协同
        1.3.3 标准实施效益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
    2.1 合作竞争理论
        2.1.1 合作竞争理论的发展
        2.1.2 合作竞争理论的内容
    2.2 知识管理理论
        2.2.1 知识
        2.2.2 知识管理
    2.3 协同学理论
        2.3.1 协同学的发展
        2.3.2 协同学的重要概念
        2.3.3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3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模型构建与关系假设
    3.1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模型
        3.1.1 知识协同过程分析
        3.1.2 模型构建
    3.2 相关变量内涵界定
        3.2.1 知识协同
        3.2.2 战略柔性
        3.2.3 标准实施效益
    3.3 关系假设
        3.3.1 知识协同与标准实施效益
        3.3.2 知识协同与战略柔性
        3.3.3 战略柔性与标准实施效益
4 研究方法设计
    4.1 方法选取
    4.2 量表开发
        4.2.1 技术标准联盟内部的知识协同的测量
        4.2.2 技术标准联盟战略柔性的测量
        4.2.3 技术标准联盟的标准实施效益的测量
    4.3 问卷设计
        4.3.1 问卷形式
        4.3.2 问卷内容
        4.3.3 问卷预调研
    4.4 数据收集
5 模型验证与结果讨论
    5.1 描述性分析
    5.2 信效度检验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相关分析
        5.3.1 知识吸收与战略柔性
        5.3.2 知识转移与战略柔性
        5.3.3 知识整合与战略柔性
        5.3.4 知识运用与战略柔性
        5.3.5 知识创新与战略柔性
        5.3.6 知识吸收与标准实施效益
        5.3.7 知识转移与标准实施效益
        5.3.8 知识整合与标准实施效益
        5.3.9 知识运用与标准实施效益
        5.3.10 知识创新与标准实施效益
        5.3.11 战略柔性与标准实施效益
    5.4 结构方程模型
        5.4.1 模型构建
        5.4.2 模型拟合与评价
        5.4.3 路径分析
    5.5 假设验证结果与讨论
        5.5.1 通过检验的假设关系讨论
        5.5.2 未通过检验的假设关系讨论
        5.5.3 战略柔性的中介作用讨论
6 案例研究
    6.1 文献回顾
        6.1.1 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
        6.1.2 技术标准联盟的分类
    6.2 案例研究设计
        6.2.1 研究方法
        6.2.2 案例选取
        6.2.3 数据收集
    6.3 案例描述与分析
        6.3.1 政府主导型——ETSI案例
        6.3.2 市场主导型——ASTM案例
        6.3.3 半市场半政府型——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案例
    6.4 案例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相关性分析
作者简历

(8)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相关术语和研究对象
        1.1.1 相关术语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我国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本文创新点
2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标准化理论
        2.1.2 系统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2.2 理论框架
        2.2.1 理论框架的提出
        2.2.2 理论要素的分析
        2.2.3 概念层研究
        2.2.4 规范层研究
3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3.1 构建的基本条件
    3.2 构建视角选择
        3.2.1 标准体系设计角度的相关研究
        3.2.2 标准体系设计角度的范例
        3.2.3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视角选定
    3.3 构建思路拟定
        3.3.1 构建过程角度
        3.3.2 内容构建角度
    3.4 构建方法设计
        3.4.1 基本构建方法
        3.4.2 自上而下分解映射
        3.4.3 自下而上聚合推导
4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设计
    4.1 标准体系内容结构的确定
        4.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合内容的特征
        4.1.2 各类数字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4.1.3 标准化模型
    4.2 标准体系表
        4.2.1 标准体系表构成
        4.2.2 标准体系多层级结构设计
        4.2.3 分层结构标准体系内容解析
        4.2.4 标准体系明细表示例
    4.3 标准化文件撰写指南
        4.3.1 标准化文件编写概述
        4.3.2 标准化文件设计
        4.3.3 “标准”的目录设计
        4.3.4 所设计标准文件样本的优越性
5 基于调研的重点建设标准及优先事项确定
    5.1 重点建设标准及优先事项确定方法
    5.2 主题范围的确定
        5.2.1 相关项目选取
        5.2.2 标准内容的主题
    5.3 相关标准的计量分析
        5.3.1 数据来源与获取途径
        5.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4 针对文化行业标准化专家的问卷调研
        5.4.1 调查目的与方法
        5.4.2 调查内容
        5.4.3 调查结果
    5.5 重点建设标准及优先事项结论
6 元数据融合和术语标准融合的实现策略
    6.1 元数据标准融合探究
        6.1.1 元数据标准概述
        6.1.2 元数据互操作技术总结
        6.1.3 元数据标准融合实现策略
    6.2 术语标准融合方案
        6.2.1 术语标准概述
        6.2.2 叙词融合面临的问题
        6.2.3 多维叙词表构建方案
7 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的应用
    7.1 应用模型
        7.1.1 影响应用的因素
        7.1.2 应用过程探讨
        7.1.3 应用方法探讨
    7.2 应用成本与应用效益
        7.2.1 成本效益分析法简述
        7.2.2 应用成本分析
        7.2.3 应用效益探讨
    7.3 应用瓶颈与应用策略
        7.3.1 应用瓶颈
        7.3.2 应用策略
    7.4 应用评价浅析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附录
中英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与幸福感提升机制研究 ——基于工作特征、素质特征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创投经理人相关概念
        1.2.2 工作特征相关概念
        1.2.3 工作压力相关概念
        1.2.4 素质特征相关概念
        1.2.5 幸福感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标、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之处
        1.5.1 构建了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的分析框架,拓展了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领域
        1.5.2 扩展了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研究维度,并分析了压力缓解的工作特征和素质特征路径
        1.5.3 丰富了创投经理人幸福感研究视角,明晰了实现其提升的工作特征和素质特征关键因素
        1.5.4 实证了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幸福感之间的联系机制,并证明了素质特征对其调节作用的客观存在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工作压力理论
        2.1.2 幸福感理论
        2.1.3 工作特征理论
        2.1.4 素质特征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工作压力的相关研究
        2.2.2 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2.3 工作特征的相关研究
        2.2.4 素质特征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2.3.1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描述工作特征更具有现实和学术意义
        2.3.2 素质特征对工作压力、幸福感的调节作用研究极为薄弱
        2.3.3 考虑工作压力多维特征进行影响机制分析的成果较少
        2.3.4 考虑文化、行业、岗位差异的工作特征—幸福感作用机制研究有待深入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1.1 机制分析框架
        3.1.2 实证框架
    3.2 研究变量界定
        3.2.1 工作特征
        3.2.2 素质特征
        3.2.3 工作压力
        3.2.4 主观幸福感
    3.3 测量工具
        3.3.1 工作特征量表
        3.3.2 素质特征量表
        3.3.3 工作压力量表
        3.3.4 主观幸福感量表
    3.4 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3.4.1 研究对象
        3.4.2 样本容量的确定
        3.4.3 数据收集
    3.5 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
        3.5.1 正态性检验
        3.5.2 均值分析
        3.5.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5.4 信度分析
        3.5.5 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方差分析
        3.5.6 相关分析
        3.5.7 多元线性回归
    本章小结
4 研究假设
    4.1 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工作压力作用机制研究与假设
        4.1.1 工作特征-工作压力作用机制相关研究
        4.1.2 工作特征-工作压力作用机制假设
    4.2 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幸福感关系作用机制研究与假设
        4.2.1 工作特征-幸福感作用机制相关研究
        4.2.2 工作特征-幸福感作用机制假设
    4.3 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幸福感关系作用机制研究与假设
        4.3.1 工作压力—幸福感联系机制相关研究
        4.3.2 工作压力—幸福感联系机制假设
    4.4 素质特征对工作特征—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幸福感、工作压力—幸福感调节作用的研究与假设
        4.4.1 素质特征对工作压力、幸福感关系调节作用相关研究
        4.4.2 素质特征对工作特征、工作压力、幸福感调节作用的假设
    本章小结
5 预测试与问卷的修订
    5.1 预测试与数据收集
    5.2 信度分析
    5.3 效度分析
        5.3.1 工作特征各维度的探索性验证分析
        5.3.2 素质特征各维度的探索性验证分析
        5.3.3 工作压力各维度的探索性验证分析
        5.3.4 幸福感各维度的探索性验证分析
    本章小结
6 正式调查和数据分析
    6.1 正式调查数据收集与描述统计分析
        6.1.1 正式调查数据收集
        6.1.2 正态性检验
        6.1.3 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分析
        6.1.4 创投经理人素质特征分析
        6.1.5 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特征分析
        6.1.6 创投经理人幸福感特征分析
    6.2 正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2.1 工作特征维度正式调查信度、效度分析
        6.2.2 素质特征维度正式调查信度、效度分析
        6.2.3 工作压力维度正式调查信度、效度分析
        6.2.4 幸福感维度正式调查信度、效度分析
    6.3 创投经理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分析
        6.3.1 性别对各变量的影响
        6.3.2 年龄对各变量的影响
        6.3.3 教育程度对各变量的影响
        6.3.4 公司性质对各变量的影响
        6.3.5 职务对各变量的影响
        6.3.6 从事创投年限对各变量的影响
    6.4 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工作压力、幸福感相关关系分析
        6.4.1 工作特征的工作要求—工作资源相关关系分析
        6.4.2 工作特征、素质特征与工作压力相关关系分析
        6.4.3 工作特征、素质特征与幸福感相关关系分析
        6.4.4 工作压力、素质特征与幸福感相关关系分析
        6.4.5 基于相关分析的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5 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工作压力的作用机制分析
        6.5.1 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情感耗竭的影响机制分析
        6.5.2 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工作怠慢的影响机制分析
        6.5.3 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工作过度投入的影响机制分析
        6.5.4 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工作压力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汇总..
    6.6 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分析
        6.6.1 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6.6.2 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情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
        6.6.3 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
        6.6.4 创投经理人工作特征、素质特征对幸福感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汇总
    6.7 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幸福感联系机制分析
        6.7.1 工作压力、素质特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6.7.2 工作压力、素质特征对情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
        6.7.3 工作压力、素质特征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
        6.7.4 幸福感、素质特征对情感耗竭的影响机制分析
        6.7.5 幸福感、素质特征对工作怠慢的影响机制分析
        6.7.6 幸福感、素质特征对工作过度投入的影响机制分析
        6.7.7 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幸福感联系机制研究结果汇总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管理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1 构建了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的分析框架
        7.1.2 创投经理人的工作特征突出表现为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水平都较高,素质特征突出表现为基于组织的自尊感较强、工作敬业水平较高和外控特征
        7.1.3 创投经理人的工作压力特征突出表现为工作过度投入,幸福感特征突出表现为情感幸福感水平很低和工作幸福感水平很高
        7.1.4 工作特征对工作压力各分维度存在显着影响,素质特征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7.1.5 工作特征对幸福感各分维度存在显着影响,素质特征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7.1.6 工作压力、幸福感之间存在关联,素质特征起到完全调节作用
    7.2 管理建议与启示
        7.2.1 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和幸福感提升的具体建议
        7.2.2 创投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压力管理的启示
        7.2.3 创投企业人力资源幸福感管理的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1.1 分析模型合理性有待长时间验证
        7.3.1.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下影响的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7.3.1.3 工作要求—资源对工作压力和幸福感的交互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
        7.3.1.4 未考察工作压力和幸福感对工作绩效的作用
        7.3.2 研究展望
        7.3.2.1 进一步考察分析模型的普适性
        7.3.2.2 进一步考察不同人口学变量对结果的影响
        7.3.2.3 进一步考察工作要求、工作资源的交互影响
        7.3.2.4 进一步考察工作特征、幸福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7.3.2.5 进一步考察不同素质特征水平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7.3.2.6 进一步考察变量的非线性关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政策文件
附录2 近几年在岗离世的国企高管
附录3 近几年在岗离世的私企高管
附录4 样本创投企业概况(部分)
附录5 预测试调查问卷
附录6 正式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征稿启事[J]. 五邑大学学报编辑部.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IT业营销价值链主体对渠道模式的作用机理研究[D]. 汪守国. 武汉大学, 2011(08)
  • [3]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研究[D]. 梁孟华. 武汉大学, 2010(05)
  • [4]环境科学及部分相关学科SCI收录期刊介绍[J]. 王彦,李宏建,钱亦兵,李卫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S2)
  • [5]科学学及其三种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D]. 彭家常. 天津大学, 2006(01)
  • [6]核心期刊对职称评定的影响——解答读者咨询的一个案例[A]. 戴滨. 2004年度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4
  • [7]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对标准实施效益的关系研究[D]. 刘文婷.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8]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研究[D]. 张芳源. 武汉大学, 2017(07)
  • [9]创投经理人工作压力缓解与幸福感提升机制研究 ——基于工作特征、素质特征的考察[D]. 石凡. 武汉大学, 2016(03)
  • [10]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 王彬. 祖国, 2016(17)

标签:;  ;  ;  ;  ;  

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