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玉淮铁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加快建设玉淮铁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一、加快渝怀铁路建设 推动西部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邓紫微[1](2020)在《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扩展模拟与优化 ——以湖南怀化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武陵山片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交接处,受各自省域发展核心区域的辐射较弱、分工协作度不高、利益兼顾不够。该区域曾是我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具有省际交界区域面积广阔、多民族交融广泛的特点,大多数地区也是革命老区。开展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城镇扩展的模拟与优化研究,对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能力,促进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同、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论文立足武陵山片区以及怀化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运用ENVI5.1软件进行遥感图像处理、Arc GIS10.5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MATLAB9.5软件进行经济数据分析,循序“理论基础研究——问题提出——联系特征、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时空动态模拟验证——策略优化”的思路,对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讨论三个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一:怀化为什么是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核心问题二:怀化城镇扩展的联系特征、影响因素、扩展机制是什么?时空动态变化格局如何发展?核心问题三:怀化如何成为武陵山片区核心增长极引领区域联动发展?本文围绕三个核心问题,一共设置八章,除去第一章理论基础研究和最后一章结论与展望,通过五个部分对上述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具体实证研究探讨。第一部分: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选择分析。是本文的第二章,着重回答第一个核心问题。主要通过分析武陵山片区相关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选取21个社会经济指标(2008-2018年)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武陵山片区怀化、铜仁、黔江、张家界、恩施、吉首1等六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结果显示2018年综合实力得分依次为怀化(2.15)、恩施(0.92)、铜仁(0.88)、湘西州(0.8)、张家界(0.62)、黔江(0.27);运用断裂点模型和修正引力模型,分别以六个城市为中心计算其经济影响范围的断裂点和联系强度,结果显示怀化与其它五个城市之间的断裂点都超过了城市间的中心点,2008-2018年怀化与湘西州(351)、铜仁(266)经济联系强度均值最高,与张家界(37)、恩施(36)、黔江(10)经济联系强度较低。综合来看,怀化在城市体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经济辐射能力和经济联系强度上均处于武陵山片区的优势水平,具备发展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据此,选取怀化作为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第二部分:怀化的城镇扩展联系特征分析。是本文的第三章,着重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通过整理1949-2018年的怀化城市建成区数据,对怀化中心城区不同时期的城镇格局演变进行脉络梳理和特征分析,可知怀化中心城区城镇扩展经历了缓慢发育期(1949-1969年,0.54km2-1.79km2)、快速发展期(1970-1975年,达到7km2)、稳步扩展期(1976-1999年,达到18 km2)、迅猛扩张期(2000-2018年,达到64km2),中心城区规模扩张表现出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最后,选取常住人口、GDP等8个指标建立怀化市内部城镇的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综合测评怀化13个县市区的发展质量,通过断裂点模型分析中心城区的辐射范围,通过修正引力模型分析中心城区(鹤城区)和市域其它12个县市区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怀化鹤城区与其它12个县市区联系相对较紧密,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做大城市规模。为探究怀化市城镇扩展影响因素、扩展机制以及未来城镇扩展方向打下实证基础。第三部分:怀化城镇扩展影响因素与机制分析。是本文的第四章,着重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从一般城镇扩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入手,以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怀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探讨,深入研究怀化市的城镇扩展模式与发展机理。怀化的城镇空间扩展遵从普适的城镇空间扩展规律,然而由于所处区位的特殊性、政策导向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怀化市城镇化扩展主要受地理环境、交通基础、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文化、行政边界效应因素的深刻影响,集聚与扩散的循环促动机制、空间自组织的演化机制和空间他组织的重构机制是深刻影响怀化城镇空间扩展的机制,并呈现以下人地关系特征:(1)怀化市中心城区以及市辖县市区的城镇建成区布局明显受到河流流向以及山脉分布的影响,但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怀化市城镇扩展不断突破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得以沿铁路和公路干线枝状延伸,并进一步增强与武陵山片区城镇之间的联系。(2)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集聚,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建设极大地促进城镇郊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国家战略与各级政策的支持、城市规划的合理引导都不断重塑和优化怀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核两轴五级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体系。(3)民族融合打破了武陵山片区原有的多民族分散聚居的格局,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让人口在区域内迁移,城镇空间不断向城镇外缘延伸,城镇边界不断向周边区域扩展。怀化市以其领先的城市综合实力成为人口迁移聚集地,形成区域增长极,又通过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更广大地区的空间发展。(4)地理环境、交通基础、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与扩散的循环促动机制、空间自组织的演化机制和空间他组织的重构机制最终都表现出常住人口变化和城镇用地变化之间的相关联系。第四部分:怀化城镇扩展时空动态模拟分析。是本文的第五章,着重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首先,确定采用城镇用地规模和常住人口规模两个核心指标表征中心城市的城镇扩展。利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模拟预测出怀化2020、2025、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3.28万、516.76万、530.6万;运用ESTARFM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模型融合Landsat与MODIS数据,得到时间序列的Landsat8融合数据,结合地形地貌、交通路网、河流水文、社会经济等驱动因子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提取怀化市2000、2005、2010、2015年的覆被类型信息。然后,构建顾及3种转换规则、5类元胞状态(城镇用地、林地、耕地、水体、未利用地)转换特征情况下的元胞自动机(Weight-CA)模型对怀化市域城镇空间扩展进行模拟,研究显示:(1)提取的覆被类型精度达分别到了91.55%、89.29%、84.73%、90.16%,该遥感数据解译方法提高了数据精度,为本文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2)2000-2015年期间怀化市域主要城镇用地集中在包括鹤城区(中心城区)、芷江县、中方县、洪江市、洪江区等五个县市区在内的市域中部地区。(3)模拟分析得出怀化市2010年和2015年城镇用地规模分别为15660 hm2、18595 hm2,与统计年鉴值相比精度达到了89.98%和89.60%。(4)对怀化市2020、2025、2030年城镇用地扩展进行了模拟,得出19618hm2、25332hm2和31105hm2的结果。最后通过图像分析出怀化市域的城镇用地扩展主要呈“十字形”分布和沿河分布的轨迹特征,怀化中心城区城镇扩展主要是呈现“据点型”-“散点组团型”-“团城型”-“枝状放射型”-“T字形”的发展过程。从实证研究角度论证了怀化的常住人口规模和城镇用地规模使其具备发展成为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的实力。第五部分: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优化策略分析。是本文的第六章和第七章,着重回答第三个核心问题。主要探讨怀化想要建设成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必须解决城镇空间格局仍需完善、产业空间结构仍需调整、开放型交通构建仍需加强、资源开发机制亟待健全、行政区划制约亟待协调等限制性因素,实施怀化主体增长极和非均衡化发展战略,提出在城镇空间、城乡融合、产业布局、交通通道功能、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化创新策略。怀化引领武陵山片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对接成渝城市群、大西南和粤港澳大湾区,走开放型发展道路。武陵山片区内12个城市共同建立“武陵山片区合作示范区”协调管理机构,制定区域合作原则、目标、路径。怀化具备带动武陵山片区整体发展的实力,武陵山片区要以怀化为中心,不断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实现怀化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怀化积极带动铜仁、湘西州、黔江、恩施、张家界联动发展,实现六个中心城市空间协同发展。怀化充分对接铜仁、湘西州组团式发展,形成武陵山片区“铁三角”核心发展区域;以怀化“米”字形铁路为骨架,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为脉络,充分对接重庆、贵阳、柳州、长沙、郴州、恩施等城市,形成武陵山片区“六边形”发展腹地区域,最终实现点线面网格化发展。

冉敏芳[2](2020)在《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发展战略研究——以黔江区为例》文中认为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研究背景基于封闭经济背景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式,结合现有的经济辐射理论知识,明确当前黔江区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能够辐射的经济范围,即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所涵盖的范围(下文则简称为结合部)。本文结合部所涵盖范围包含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贵州省铜仁市、重庆市渝东南6区县等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五个行政单元区域。该部分区域由于地缘较为紧密,有极为深入的经济来往,因此共同面临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国家扶贫开发以及可持续

况照笙[3](2018)在《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长江是世界上通航量最大的河流,是我国西部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纽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研究分析长江航运物流与上游地区产业的适应性并提出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系统分析长江上游地区沿江产业合理布局和航运物流现状基础上,研究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的适应性。1、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状况的分析,发现三省一市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三省一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中期或向中期过渡阶段;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贸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发展趋同化,互补性不强等特点。2、在对长江上游地区综合物流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分析模型。通过分析认为,近年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耦合协调发展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逐步匹配,整体呈协调发展趋势。3、通过对地区产业和物流的分析,开展了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规划和物流量预测。预计2020年物流量将达到63.2亿吨,2020年至2030年三省一市物流量增速将放缓至4%,预计2030年物流量将达到93.6亿吨。其中2020年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在2亿吨左右、2030年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在3亿吨左右。4、针对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性的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并对长江上游三省一市基础设施、航道保障能力、三峡船闸过闸、港口吞吐能力、船舶运输能力、航运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适应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5、针对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保障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发展的建议。

重庆市人民政府[4](2017)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渝府发[2016]6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2月26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第一节主要成效第二节突出问题第三节发展机遇第四节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

姚鸣[5](2013)在《渝怀铁路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2000~2010年中国铁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跨区域的长大干线相继上马,建成投入运营。运输需求是铁路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需求的大小决定作铁路建设的标准及进程,十几年来,众多运营的铁路在建设必要性、时机、标准以及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与设计时相比较究竟如何,是需要不断总结、研究的。研究结论:(1)从建设前后区域经济、交通发展及铁路运输对比分析,渝怀铁路总体上基本适应了区域社会经济对交通发展的要求,是国家的正确决策。(2)渝怀铁路从先行看,没有完全做到从运输需求出发,经实际分析提前5年建设更为合理;从超前看,一次复线将节约更多社会资源。(3)渝怀铁路建成运营仅两年,就暴露出车站设备不全,客货运能力不够,客运车站远离城镇与地方规划衔接不紧密等等诸多不适应,说明当初我们的设计没有从根本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满足交通基本需求的同时,没有正真做到方便、耐用、好用。(4)交通运输项目在正确把握区域宏观发展趋势的同时,更应具有超前的、战略性前瞻的发展思路和眼光,这是国内外长期的交通发展得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刘杨,毛超,傅鸿源[6](2012)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扶贫铁路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渝怀铁路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和典型的扶贫铁路,研究表明渝怀铁路的建设大大降低了途径区县的交通成本,极大促进了沿线铁路客货运的全面增长,且表现出客运发展势头强于货运的特点:铁路建成后客运量总计年均增长25.2%,客运量周转总计年均增加30%;货运量总计年均增加3.2%;货运周转量总计年均增加24.4%。另外,铁路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朱鑫银[7](2012)在《基于低碳理念的重庆市运输通道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输通道理论是用系统学的方法,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和交通规划等理论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阶段,尤其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后,社会经济对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也对发展低碳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提出了要求。低碳高效的运输通道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但是国内对运输通道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在低碳运输通道方面的研究也比较稀少,很难满足现阶段的要求,所以非常有必要基于低碳理念对运输通道进行研究。基于此背景,本论文对重庆市运输通道进行了研究,期望得出的结论可以为重庆市运输通道体系构建和运输布局提供方案和建议。首先,论文的前半部分对国内外的运输通道和低碳交通运输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中的主要理论,包括运输通道和低碳交通的概念、特点、类型,对运输通道的结构和低碳交通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其次,建立了运输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模型,并根据相关的数据,对各运输方式的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各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强度的排序。第三,对重庆市运输通道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运输通道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第四,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低碳理念,对重庆市运输通道进行了优化,提出了重庆市建设低碳运输通道的发展对策。最后,论文对所做的主要工作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展望。

范晓林[8](2011)在《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业作为一个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及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强大的物流需求及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为推进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合理的综合服务,从而对西部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优势依托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大的物流需求。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绿色农畜产品和煤炭、电力、绒毛、稀土、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资源,借助西部地区一批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的持续高涨带动了消费品流通市场的大发展和逐年庞大的外需贸易,形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由于外生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使得企业对物流环境的改善变得尤为迫切,现代物流业发展已经提上议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己是其必然选择,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加入WTO为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发展规则。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通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利用外资的渠道也逐步拓宽。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建设了若于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都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目前,中国学界对国内物流业研究较多,成果也很多。特别是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后,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中国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理论与应用研究必须有新突破和提升。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历史、地理区位、基础设施、市场发育程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物流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零散,对西部区域物流研究成果也较为鲜见。本论文研究将弥补学界对西部地区物流研究之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本论文从区域物流视角切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精益物流和准时制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为基础,在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劣势条件及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及西部大开发新10年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原则、战略定位及基本构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和政策体系。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基础系统完整;二是目标定位明确,有一定的战略前瞻性;三是物流架构体系比较独特;四是论文部分内容在相关研究领域属首次提出。论文的不足体现在:一是对现代物流的相关政策解读不够,导致论文中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二是第一手实证资料较少,文献资料较多,故使该论文对整个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微观研究不够;三是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在中国尚属初阶段,论文有些观点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诗琪[9](2010)在《中篇:西部重大经济建设项目 助推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央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西部大开发十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回眸过去,思考现状,展望未来。为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西部大开发,《中国西部》的镜头走进西部开发十年来的经验,较为全面地展示西部大开发十年中西部12个省区市的重点工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更大的努力推动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寻求西部的再开发,再开放,再腾飞!

刘杨,赖笑[10](2009)在《渝怀铁路对重庆市沿线区县的影响》文中提出渝怀铁路作为一条典型的扶贫铁路,其绝大部分在重庆区划内。渝怀铁路的建设降低了途经区县的交通成本,从而间接提高了各个区县的客货运量,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二、加快渝怀铁路建设 推动西部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渝怀铁路建设 推动西部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扩展模拟与优化 ——以湖南怀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武陵山片区扶贫需要区域中心城市支撑
        1.1.2 国家战略需要区域中心城市落实
        1.1.3 “两山”理论需要区域中心城市实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武陵山片区
        1.3.2 中心城市
        1.3.3 城镇扩展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中心城市研究动态
        1.4.2 城镇扩展研究动态
        1.4.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选择分析
    2.1 武陵山片区基础概况
        2.1.1 区域条件
        2.1.2 自然条件
        2.1.3 经济社会条件
    2.2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城镇联系特征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综合质量测度
        2.2.4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分析
        2.2.5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2.3 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怀化城镇扩展联系特征分析
    3.1 怀化的发展条件与基础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条件
        3.1.3 历史文化
        3.1.4 经济社会条件
    3.2 怀化建市的城镇格局演变分析
        3.2.1 历史沿革
        3.2.2 中心城区城镇发展历程
    3.3 怀化各县市区的综合实力评价
        3.3.1 研究方法
        3.3.2 数据来源
        3.3.3 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分析
        3.3.4 结果分析
    3.4 怀化中心城区的经济辐射范围分析
    3.5 怀化中心城区与其它县市区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怀化城镇扩展因素与机制分析
    4.1 城镇扩展影响因素
        4.1.1 地理环境因素
        4.1.2 交通基础因素
        4.1.3 经济发展因素
        4.1.4 城市规划因素
        4.1.5 行政边界效应因素
        4.1.6 社会文化因素
    4.2 城镇空间扩展的机制分析
        4.2.1 集聚与扩散的循环促动机制
        4.2.2 空间自组织的演化机制
        4.2.3 空间他组织的重构机制
    4.3 本章小结
5 怀化城镇扩展时空动态模拟分析
    5.1 表征区域中心城市扩展的核心指标选取
        5.1.1 常住人口规模
        5.1.2 城镇用地规模
    5.2 基于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的怀化市域常住人口模拟分析
        5.2.1 怀化市域常住人口概况
        5.2.2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选取
        5.2.3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应用
    5.3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怀化市城镇扩展模拟
        5.3.1 城镇扩展模拟所需数据
        5.3.2 Weight-CA模型构建
        5.3.3 Weight-CA模型模拟精度验证
        5.3.4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优化策略
    6.1 限制性因素分析
        6.1.1 城镇空间格局仍需完善
        6.1.2 产业空间结构仍需调整
        6.1.3 开放型交通构建仍需加强
        6.1.4 资源开发机制亟待健全
        6.1.5 行政区划制约亟待协调
    6.2 发展战略和定位分析
        6.2.1 发展战略
        6.2.2 发展定位
    6.3 城镇空间格局优化
        6.3.1 一核:怀化核心增长极--鹤中洪芷城镇群
        6.3.2 两带:怀黔工业廊带和焦柳铁路经济带
        6.3.3 三圈:北部增长圈、南部增长圈、西部增长圈
        6.3.4 多节点
        6.3.5 城乡融合发展
    6.4 产业发展布局优化
        6.4.1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6.4.2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6.4.3 促进现代农业提升
        6.4.4 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
        6.4.5 园区产城融合促进城镇资源集聚
    6.5 交通通道功能优化
        6.5.1 优化提升铁路网
        6.5.2 优化提升公路网
        6.5.3 优化提升航空网络
        6.5.4 优化提升内河水运网
        6.5.5 高标准提升交通枢纽
        6.5.6 构建大数据综合交通信息系统
    6.6 生态立市机制创新
        6.6.1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6.6.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6.6.3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6.4 健全城乡环境治理制度
    6.7 本章小结
7 怀化带动武陵山片区协同跨越发展策略
    7.1 怀化引领武陵山片区对接国家战略
        7.1.1 对接成渝城市群
        7.1.2 对接大西南
        7.1.3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7.2 怀化对武陵山片区辐射带动策略
        7.2.1 建立武陵山片区协作发展机制
        7.2.2 怀化带动武陵山片区整体发展
        7.2.3 实现空间协同网格化发展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发展战略研究——以黔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二、经济高地的涵义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经济高地的涵义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指标体系的形成
三、黔江区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的可能性分析
    (一)地貌的一致性
    (二)文化习俗同源性
    (三)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四)经济交往的频繁性
四、黔江区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势(Strength)条件分析
        1.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2.具有加快发展的特殊优势
        3.具有参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优势
        4.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
    (二)劣势(Weakness)条件分析
        1.城镇化率低,地域二元结构显着
        2.地貌类型复杂,制约基础设施建设
        3.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单一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转化不畅
    (三)机遇(Opportunity)与挑战(Threat)分析
五、如何构建黔江区经济高地
    (一)黔江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
    (二)“大黔江”发展定位的战略思路
    (三)黔江区构建经济高地的战略目标
        1.城乡统筹协调区域
        2.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3.交通发达的枢纽区
        4.特色旅游文化区
    (四)黔江区构建经济高地的战略重点
        1.积极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2.发展特色经济体系,快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3.发展文化经济
        4.加快黔江农村城镇化建设
    (五)黔江区构建现代信息网络路径
        1.积极建设机制
        2.切实做好规划
        3.推动黔江信息化建设

(3)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2.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研究
        1.2.2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研究现状
        1.2.3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物流适应性研究现状
        1.2.4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定义
    1.3 适应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1.3.1 层次分析法
        1.3.2 灰色关联分析
        1.3.3 人工神经网络
        1.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1.3.5 主成分分析法
        1.3.6 数据包络分析
        1.3.7 适应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2.1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2.1.1 长江上游三省一市宏观经济指标及发展态势
        2.1.2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产业发展情况
    2.2 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分布现状
        2.2.1 重庆
        2.2.2 四川
        2.2.3 云南
        2.2.4 贵州
    2.3 长江上游地区航运物流关联度较高产业发展现状
        2.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3.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3.3 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
        2.3.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3.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3.6 黑色金属采选业
        2.3.7 非金属矿采选业
    2.4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特点
        2.4.1 三省一市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2.4.2 三省一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中期或向中期过渡阶段
        2.4.3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贸结构逐步优化
        2.4.4 产业发展趋同化,互补性不强
    2.5 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物流体系现状
    3.1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现状
        3.1.1 水路运输
        3.1.2 铁路运输
        3.1.3 公路运输
    3.2 长江上游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3.2.1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货运量发展现状
        3.2.2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货物周转量发展现状
        3.2.3 物流发展主要特点
    3.3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分析
        3.3.1 分析评价模型
        3.3.2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的耦合发展评价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规划和物流量预测
    4.1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形势
        4.1.1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4.1.2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4.2 长江上游地区交通发展趋势
    4.3 长江上游地区物流需求分析
    4.4 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性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建立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5.2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与航运发展适应性评价
        5.2.1 层次分析法(AHP)方法介绍
        5.2.2 层次结构模型与等级划分表
        5.2.3 测量指标的量化
        5.2.4 判断矩阵构造与权重计算
        5.2.5 适应性计算与结果分析
    5.3 适应性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5.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5.3.2 DEA C2R模型原理
        5.3.3 基于DEA的适应性评价模型
    5.4 评价分析
        5.4.1 区域差异性分析
        5.4.2 航运与经济适应性的未来情景预测
    5.5 航运物流与产业布局适应性的主要结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渝怀铁路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渝怀铁路研究概况
2 渝怀铁路建设必要性和建设时机的适应性分析
    2.1 川渝地区经济与交通发展比较分析
    2.2 川渝地区铁路运输比较分析
        2.2.1 区域总量比较分析
        2.2.2 川渝对外铁路运输比较分析
    2.3 小结
3 渝怀铁路建设标准的适应性分析
    3.1 技术标准确定分析
    3.2 客货运量预测和实际完成对比分析
    3.3 小结
4 渝怀铁路对地方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4.1 沿线地方运量预测回顾
    4.2 车站运量设计与实际完成对比分析
    4.3 初期运营存在的问题
    4.4 小结
5 结论

(6)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扶贫铁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渝怀铁路重庆段各区县概况
三、渝怀铁路建成后的影响分析
    (一) 直接影响分析
        1.项目建设前后交通成本比较
        2.项目建设前后客货运量比较
    (二) 间接影响分析
        1.渝怀铁路的建设带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渝怀铁路的建设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论

(7)基于低碳理念的重庆市运输通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运输通道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低碳交通运输的研究
        1.3.3 关于重庆市运输通道和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运输通道
        2.1.1 运输通道的概念
        2.1.2 运输通道的特点与功能
        2.1.3 运输通道的类型
        2.1.4 运输通道的结构分析
    2.2 低碳交通
        2.2.1 低碳交通的含义
        2.2.2 低碳交通的特点
        2.2.3 低碳交通的主要实现途径
第三章 运输通道内各种交通方式的碳排放研究
    3.1 公路运输碳排放研究
        3.1.1 公路运输碳排放的来源
        3.1.2 影响公路运输碳排放的因素
        3.1.3 公路运输碳排放模型
        3.1.4 减少公路运输碳排放的对策
    3.2 铁路运输碳排放研究
        3.2.1 铁路运输碳排放的来源
        3.2.2 影响铁路运输碳排放的因素
        3.2.3 铁路运输碳排放模型
        3.2.4 减少铁路运输碳排放的对策
    3.3 水路运输碳排放研究
        3.3.1 水路运输碳排放的来源
        3.3.2 影响水路运输碳排放的因素
        3.3.3 水路运输碳排放模型
        3.3.4 减少水路运输碳排放的对策
    3.4 航空运输碳排放研究
        3.4.1 航空运输碳排放的来源
        3.4.2 影响航空运输碳排放的因素
        3.4.3 航空运输碳排放模型
        3.4.4 减少航空运输碳排放的对策
    3.5 管道运输碳排放研究
        3.5.1 管道运输碳排放的来源
        3.5.2 管道运输碳排放模型
        3.5.3 减少管道运输碳排放的对策
    3.6 运输通道碳排放模型
    3.7 运输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碳排放强度对比研究
        3.7.1 运输通道内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7.2 运输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碳排放强度
        3.7.3 重庆市各运输方式碳排放分析
    3.8 结论
第四章 重庆市运输通道现状及分析
    4.1 重庆市区位简介
    4.2 重庆市运输网络发展现状
        4.2.1 公路
        4.2.2 铁路
        4.2.3 水路
        4.2.4 航空
        4.2.5 管道
    4.3 重庆市运输通道现状及分析
        4.3.1 运输通道概况
        4.3.2 运输通道现状分析
    4.4 重庆市运输通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外部运输通道
        4.4.2 内部运输通道
第五章 基于低碳理念的重庆市运输通道优化
    5.1 重庆市运输需求分析
        5.1.1 重庆市运输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1.2 重庆市运输量预测
    5.2 重庆市运输通道优化
        5.2.1 运输通道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5.2.2 重庆市运输通道优化方案
        5.2.3 重庆市建设低碳运输通道发展对策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内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现代物流发展理论
    第一节 现代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发达国家物流理论
        二、中国的现代物流理论
第二章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演进历程及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物流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物流业演进历程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与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宏观性问题
        一、政府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念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问题
        三、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问题
        四、现代物流市场行为规范性问题
        五、宏观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
        六、现代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撑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现有基础优势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四、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地缘优势与亲缘优势
        五、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七、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凸显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劣势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
        二、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展政策资源的稀缺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整体落后
        五、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体制不健全
        六、西部地区物流业人力资源匮乏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遇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为物流业提供了保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全球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
        四、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及省级物流发展规划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依据
        五、扩大内需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六、"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物流业发展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挑战因素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内部挑战因素分析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外部挑战因素分析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一、现代物流业的功能定位
        二、影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的主要因素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
        二、第二阶段:"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
        三、第三阶段:"十四五"期间(2020-2025年)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构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
        一、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二、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三、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衔接带
    第二节 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改善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二、增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微观条件
        三、构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10)渝怀铁路对重庆市沿线区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渝怀铁路建成后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分析
    (二)间接影响分析
        1.铁路客货运量
        2.渝怀铁路的建设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渝怀铁路的建设带动了旅游业发展
二、结论

四、加快渝怀铁路建设 推动西部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扩展模拟与优化 ——以湖南怀化市为例[D]. 邓紫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2]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发展战略研究——以黔江区为例[J]. 冉敏芳.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05)
  • [3]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D]. 况照笙.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3)
  • [5]渝怀铁路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J]. 姚鸣. 铁道工程学报, 2013(06)
  • [6]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扶贫铁路的影响研究[J]. 刘杨,毛超,傅鸿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7]基于低碳理念的重庆市运输通道优化研究[D]. 朱鑫银.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5)
  • [8]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 范晓林.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9]中篇:西部重大经济建设项目 助推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J]. 诗琪. 中国西部, 2010(23)
  • [10]渝怀铁路对重庆市沿线区县的影响[J]. 刘杨,赖笑. 重庆社会科学, 2009(12)

标签:;  ;  ;  ;  ;  

加快建设玉淮铁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