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

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

一、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儒[1](2019)在《遮荫紫丁香叶对S.xylosus生物被膜作用及有效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引发奶牛乳房炎隐性感染居多,其中木糖葡萄球菌是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一种,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之一,具有很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其在机体内可成为潜在感染源,引起机体对其免疫耐受和耐药性的产生,使得乳房炎持久感染而不愈。因此寻找一种中药干预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至关重要。紫丁香叶(Syringa oblata Lindl.)为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是一种药用价值高、副作用小和研究潜力大,在临床上疗效显着的药用植物,其有效成分易受到环境干预从而影响疗效,紫丁香叶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体内成分合成与光照强度具有一定关系,而芦丁是紫丁香叶中干预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因此,本试验通过遮荫调控自然光照强度,对紫丁香叶中以芦丁为代表的黄酮类成分的合成路径进行研究,通过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紫丁香叶应对遮荫胁迫的表达模式,以探讨紫丁香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以提高紫丁香叶中芦丁含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结晶紫染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UV)研究芦丁、2017年不同月份(5月10月)和9月不同遮荫(100%光照强度Z0组、45%光照强度Z1组和25%光照强度Z2组)下紫丁香叶提取物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及紫丁香叶中芦丁和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结果表明0.8 mg/mL芦丁能够显着干预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生物被膜形成(p<0.05),同时与Z0组紫丁香叶提取物相比,Z1组紫丁香叶提取物干预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生物被膜形成(p<0.05)能力最强,芦丁和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通过组织化学定位法研究表明总黄酮类成分分布广,说明遮荫有利于提高植物中总黄酮类化合物成分,进一步提高芦丁含量。(2)利用LC-MS和RNA seq技术对Z0和Z1组紫丁香叶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丁香叶对光照胁迫的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其中包含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对该途径差异基因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4-香豆素-辅酶(4CL1,TRINITYDN35155c0g1)、反式肉桂酸4-单加氧酶(CYP73A,TRINITYDN29851c0g2)和类黄酮3’-单加氧酶(CYP75B1,TRINITYDN31579c2g5)可能是调控紫丁香叶中芦丁代谢物最相关的基因。综上所述,在紫丁香叶遮荫处理后,通过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提高了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和芦丁含量,加强了其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为紫丁香树GAP种植及紫丁香叶再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冯馨慧[2](2019)在《木醋液的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醋液是生物质热裂解过程中产生的蒸汽气体混合物经冷凝后收集而得到的液体产物的总称,木醋液成分较复杂,酚、酸类物质含量较多,有较多功效。本实验采用静置-活性炭吸附、静置-活性炭吸附-旋转蒸发处理两种精制方法对硬杂木木醋液、柞木木醋液、桦木木醋液三种粗木醋液进行精制处理,并对其进行GC-MS分析,分析得出静置-活性炭吸附精制柞木木醋液总GC含量92.04%的化合物被鉴定,共鉴定出37种化合物,静置-活性炭吸附-旋转蒸发处理精制桦木木醋液总GC含量99.37%的化合物被鉴定,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木醋液多酚,三种木醋液总酚含量为柞木16.99mg/L、桦木35.54mg/L、硬杂木83mg/L。采用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三种木醋液、桑枝提取物、暴马丁香叶提取物、及木醋液-提取物复配剂的抗氧化能力,静置-活性炭吸附处理的三种木醋液对羟自由基和DPPH·的清除力相较于静置-活性炭吸附-旋转蒸发处理的木醋液强,清除率高。桑枝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且着浓度增大,抗氧化效果增强,其抗氧化效果对DPPH自由基作用优于羟自由基(·OH),在提取物最大浓度为10m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7.62%,与木醋液复配后制成的复配剂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且复配剂效果比木醋液或桑枝提取物单独作用时强,在暴马丁香叶的抗氧化实验中,呈现出抗氧化性随浓度增大而效果增强,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上,整体清除率较高,通过比较,静置-活性炭吸附精制木醋液与提取物复配后抗氧化效果优于静置-活性炭吸附-旋转蒸发精制木醋液与提取物复配。本研究使用静置-活性炭吸附-旋转蒸发精制处理的木醋液对四种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实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精制杂木木醋液蒸馏水稀释液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白菜种子在精制杂木木醋液2000倍稀释液中发芽率(96.67%)最高,精制柞木木醋液200倍蒸馏水稀释液浸泡种子培养,“常丰四季”小白菜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90%和43.08,比蒸馏水对照组发芽率提高2.22%和2.53。精制杂木木醋液500倍蒸馏水稀释液对榆树种子萌发促进作用明显,发芽率96.67%。精制脱味硬杂木木醋液稀释500倍以上时,对大麦种子萌发起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发芽率分别达到95.56%、96.67%、95.56%,分别高于蒸馏水对照组 10.01%、11.12%、10.01%。低浓度精制桦木木醋液对榆树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当稀释浓度为500倍时,促进作用最明显,与蒸馏水对照组相比,相对发芽率为12.9%,早期发芽种子数也较多,3天发芽势达 51.13%。

姜虹[3](2018)在《关东丁香叶抗炎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关东丁香叶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的不同提取工艺,比较不同提取工艺的优缺点并选择最佳提取工艺。测定关东丁香叶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含量,探究关东丁香叶中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探究关东丁香叶提取物对脂多糖所致的ICR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确定有效部位,为关东丁香叶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化合物,使用乙醇冷浸、回流,石油醚脱脂,由乙酸乙酯萃取得到总黄酮提取物,正丁醇萃取得到总环烯醚萜提取物。采用响应面法考察各提取因素,对比不同提取因素对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探究温度、提取时间、溶剂使用量、溶剂浓度的最佳组合。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酸乙酯部位中总黄酮含量和正丁醇部位中总环烯醚萜含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关东丁香叶中酪醇、橄榄苦苷、紫云英苷、芦丁、异槲皮苷、原儿茶酸的含量并比较不同采收时期六种物质含量差异,确定最佳采收时期。建立脂多糖诱导的ICR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使用关东丁香叶提取物进行抗炎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SOD活性,MDA、TNF-α和ICAM-1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改变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炎性物质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总黄酮含量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中总环烯醚萜含量的方法,二者在提取部位中的含量均超过50%,确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为提取的有效部位。2、响应面设计具有连续性,通过响应面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分析出精准的提取方案,在最佳方案提取下提取率更高,但本实验考察因素及区间有待进一步扩大。3、通过响应面法得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质量和为9.754 g,在此条件下100 g关东丁香叶得总黄酮浸膏质量为4.741 g、提取率为2.784%、提取物经测定总黄酮含量达58.72%;总环烯醚萜浸膏质量为5.013 g、提取率为3.166%、总环烯醚萜含量达63.16%。4、建立了同时测定关东丁香叶中酪醇、橄榄苦苷、紫云英苷、芦丁、异槲皮苷、原儿茶酸含量的色谱分析方法。6种成分在30 min内完全分离。回归方程和线性范围依次为:芦丁Y=121447X-64136,13.8-137.6μg/m L;酪醇Y=116207X-24092,12.8-128.0μg/m L;原儿茶酸Y=46915X+39201,9.9-99.2μg/m L;橄榄苦苷Y=145157X-119072,11.8-118.4μg/m L;紫云英苷Y=97109X-23591,10.6-105.6μg/m L;异槲皮苷Y=236284X-9372.4,13.4-134.4μg/m L。平均加标回收率依次为99.04%(RSD=1.09%),99.17%(RSD=1.12%),98.83%(RSD=0.74%),98.83%(RSD=0.64%),99.00%(RSD=0.75%),99.21%(RSD=0.92%)。5、关东丁香叶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的高、低浓度均能降低由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性升高情况,降低MDA含量,提高小鼠肝脏中SOD的活性,影响程度与剂量成正相关趋势。其中总环烯醚萜提取物作用效果>甘利欣>总黄酮提取物>水提物。6、关东丁香叶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均能降低由于炎症引发的肝脏肥大、质量增加现象,肝脏指数较LPS组实验小鼠明显降低,影响程度与剂量成正相关趋势。其中总环烯醚萜提取物作用效果>甘利欣>总黄酮提取物>水提物。7、染色结果:HE染色光镜图片显示注射总黄酮提取物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实验组小鼠,肝细胞结构损伤、炎性溢出、细胞膜破坏等情况减少,与LPS实验组比较损伤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水提物组作用效果不明显。结果说明:关东丁香叶的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可减轻LPS诱导的小鼠肝脏病理学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染色图片结果显示,甘利欣、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组细胞染色较浅,与LPS组对比明显,水提物组染色情况与LPS组对比无明显变化。结果说明:关东丁香叶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可减轻小鼠肝细胞病理损伤,对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8、免疫印迹结果:总黄酮、总环烯醚萜提取物,甘利欣能够抑制LPS诱导的TNF-α及ICAM-1的蛋白表达情况,降低TNF-α及ICAM-1的蛋白含量。水提物组能够抑制LPS诱导的TNF-α及ICAM-1的蛋白表达情况,但效果不明显。9、关东丁香叶提取物能够改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外部体征和精神状态,使其活动增多,进食增多,提高小鼠存活率。其作用效果依次为总环烯醚萜>总黄酮>水提物。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结果可靠,可用于关东丁香叶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的含量测定。HPLC法可同时测定关东丁香叶中芦丁、酪醇、原儿茶酸、紫云英苷、异槲皮苷、橄榄苦苷的含量,方法灵敏度高,线性好,回收率高,结果准确。确定了关东丁香叶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为抗炎的有效部位,提取物均具有显着地抗炎效果,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肝细胞炎性病变,能够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疾病,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王浩[4](2017)在《丁香叶口服液的药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一是优选丁香叶中总酚酸最佳水提取乙醇沉降工艺并制备成口服液;二是建立丁香叶口服液中3种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三是通过对丁香叶口服液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探究其对抗菌消炎的治疗作用及其药物安全性。方法:以出膏率、原儿茶酸、咖啡酸的量为评价指标,选取加水倍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丁香叶中总酚酸的最佳水提工艺;选取醇沉浓度、醇沉时间、醇沉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丁香叶提取液的乙醇沉降工艺。采用HPLC法,以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和咖啡酸为对照品,外标法测定其在丁香叶口服液中的含量,同时测定原儿茶酸与原儿茶醛、咖啡酸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他两种成分的量,以此来实现一测多评;然后比较其与外标法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最后本研究通过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肿胀的抗菌消炎实验,考察丁香叶口服液的抗菌消炎作用;急毒性试验考察其安全性。结果:1.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2.最佳醇沉工艺为含醇量为70%,温度60℃,静置12h。3.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得出的值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的值之间无显着差异。4.丁香叶口服液对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疗效显着。最大耐受量下动物无死亡情况。结论:1.该工艺简单稳定,可作为丁香叶工业化的提取工艺。2.一测多评法在丁香叶口服液中3种酚酸类成分的测定中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可以减少其他对照品的使用。3.丁香叶口服液其抗菌消炎作用确切,无毒副作用。

江培[5](2017)在《丁香叶中鞣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以丁香叶为原料,对丁香叶中鞣质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为综合利用与深入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方法:丁香叶中提取鞣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取正交的实验的方法,用提取温度,溶媒倍数,提取时间,丙酮浓度为参考,每个参考有3个水平,最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鞣质含量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结果:丙酮浓度70%,温度55Ⅵ,时间2h,溶媒倍数14倍为最佳提取条件,含量测定以没食子酸为标准样品建立线性方程,y=92.049x+0.0187,在浓度0.0010.01mg/m L呈线性关系,含量测定鞣质的含量为0.893%。结论:综上所述,丁香叶中鞣质的提取因素影响为提取温度>提取加热时间>溶媒倍数>丙酮浓度。采取热回流提取方法操作简单,提取效果好。

赵常伟[6](2016)在《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及其对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代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滥用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大量药物滥用给肝脏代谢带来严重的威胁,致使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hepatic injury,DILI)在肝病比例中急剧上升。醋氨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是由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经典模型之一,在科研领域常被用来作为研究肝损伤机制、降酶退黄以及肝损伤保护药开发的常用模型。进一步研究APAP导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效果确切的保肝药物是阻碍当代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近代医学,提取自不同植物的黄酮类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损伤保护性研究,而早在很久以前的民间验方中就有丁香叶治疗肝病的记载,但至今仍没有关丁香叶黄酮保肝的研究。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APAP诱导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丁香叶黄酮的保肝作用研究。前期研究发现II相药物代谢酶GSTA1可以作为肝损伤模型的早期诊断指标,因此,本研究也以GSTA1作为丁香叶黄酮保肝作用的评价指标之一,为进一步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致病机制及开发保肝药物奠定基础。在课题组前期药物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对丁香叶回流提取,以血清转氨酶(ALT、AST)活性的变化来初步确定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的溶解特性。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溶液回流的提取办法设计单因素实验,观察在单因素情况下各个因素不同水平时对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影响。进而通过正交设计法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提取方案,以丁香叶黄酮为考察指标,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丁香叶黄酮提取时作用,确定最优的丁香叶黄酮提取方案。在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上,将40只小鼠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丁香叶黄酮高剂量组(40mg·kg-1)、丁香叶黄酮中剂量组(35mg·kg-1)、丁香叶黄酮低剂量组(30mg·kg-1),通过血清转氨酶(ALT、AST)、肝组织指标(GSH、GSH-Px、MDA、NO、SOD)、II相药物代谢酶GSTA1及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综合评价丁香叶黄酮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观察GSTA1在整个损伤和抗损伤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和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以丁香叶黄酮为指标的单因素试验、正交设计试验表明各个因素对丁香叶黄酮提取时影响力的大小:液料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次数,结合各个因素的最优水平和实际生产情况及正交试验结果确定最优提取方案:在液料比为20:1、提取时间为80min、乙醇浓度为60%、提取次数为1次时丁香叶黄酮的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为127.46mg·g-1。(2)丁香叶黄酮对APAP导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性试验表明:和模型组相比,丁香叶黄酮高剂量组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小鼠肝组织中MDA、NO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小鼠肝组织中GSH、GSH-Px、SOD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丁香叶黄酮中剂量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肝组织指标GSH、GSH-Px、SOD、MDA、NO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变化(p<0.01)丁香叶黄酮低剂量组各指标变化均不太明显。(3)丁香叶黄酮对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II相药物代谢酶GSTA1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STA1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丁香叶黄酮高剂量组GSTA1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丁香叶黄酮中剂量组GSTA1含量显着升高(p<0.05),丁香叶黄酮低剂量组GSTA1含量变化不明显,以上这些变化与肝组织中GSH、GSH-Px、SOD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4)肝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相比对照组脂肪变性、特别是小泡样脂肪变性明显,细胞核裂解、消失,嗜酸性变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丁香叶黄酮高剂量组可见脂肪变性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恢复,出现双核细胞,说明肝组织损伤得到有效修复。丁香叶黄酮中剂量组肝损伤的修复虽然没有高剂量组明显但和模型组相比也有较大差异。本研究成功复制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确定丁香叶醇提物保肝作用优于其水提物,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丁香叶黄酮的提取方案。证明丁香叶黄酮对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小鼠急性肝损伤试验中,肝脏中的GSTA1含量呈规律性变化,结合血清转氨酶、肝组织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确定丁香叶黄酮的保肝剂量为40 mg·kg-1。

刘同新[7](2016)在《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优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分析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质量控制和抗氧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法,对浸泡时间、加水倍数、提取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优化,以关东丁香叶的得油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使用GC-MS色谱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最优条件为:不浸泡,加40倍水,提取6 h。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一共分离得到了39种化合物,占总物质量的78.51%,主要成分为: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2,3-二氢-1,1,5,6-四甲基-1H茚、棕榈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其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8.31%、3.85%、2.88%、10.32%。抗氧化实验中,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关东丁香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性。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叶香挥发油,该方法简单可行。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GC-MS测定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和药理研究提供依据。

李爽[8](2014)在《丁香苦苷PLGA纳米粒的药动学、肝靶向性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中药材丁香叶中提取并且分离得到的一种单体成分丁香苦苷(syringopicroside,SYR)[1],抗病毒、保肝、利胆作用显着[2-5]。然而,其口服剂量大,生物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影响治疗效果,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课题组前期制备出丁香苦苷-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SYR-PLGA-NP),包封率为61.1±1.21%,载药量为6.01±0.21%。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粒的形态为类圆球形实体粒子,且粒度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33.4±0.97)nm。本文在SYR-PLGA-NP成型工艺的基础上对其药动学、肝靶向性以及药效学进行研究。1 丁香苦苷-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药动学研究在SYR-PLGA-NP成型制剂的基础上,对其药动学进行研究,以丁香苦苷生理盐水溶液为对照组,研究SYR-PLGA-NP的药动学参数,在已设计好的各个时间点大鼠眼眶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丁香苦苷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动学参数用药动学3P97软件进行处理,拟合药动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SYR-PLGA-NP的药时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的动力学特征。在给药剂量相同时,与丁香苦苷生理盐水组相比,SYR-PLGA-NP组在大鼠体内消除半衰期T1/2β显着延长,AUC显着增高,说明将丁香苦苷药物制成纳米制剂后,延长了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提高了机体的利用效率。2 丁香苦苷-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体内分布研究对制备好的SYR-PLGA-NP进行体内分布研究,小鼠尾静脉注射丁香苦苷生理盐水溶液以及SYR-PLGA-NP溶液,HPLC检测各个组织中丁香苦苷药物的浓度,计算丁香苦苷在小鼠各组织的蓄积情况。以药物靶向指数(re)和药物选择性指数(te)评价SYR-PLGA-NP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丁香苦苷生理盐水组与SYR-PLGA-NP组肝的te值均大于1,这一方面说明了SYR本身在肝脏选择性分布的比较多,与丁香苦苷具有保肝的作用相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制成SYR-PLGA-NP后,提高了丁香苦苷在肝组织中的分布,更好地起到肝靶向的作用。3 丁香苦苷-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靶向性研究用荧光标记物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SYR-PLGA-NP,在制备SYR-PLGA-NP的过程中加入荧光物质。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FITC标记的SYR-PLGA-NP,用Optiscan FIVE 1荧光内窥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的丁香苦苷药物在小鼠主要脏器中的分布并观察其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FITC标记的SYR-PLGA-NP在肝脏部位有明显的聚集,在其他部位分布则很少,说明荧光物质FITC标记的SYR-PLGA-NP具有较好的肝靶向性。并可观察到在不同时间点FITC标记的SYR-PLGA-NP由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说明SYR-PLGA-NP能够跨过细胞膜进入到肝细胞内,具有很好的细胞内递药的作用。4 丁香苦苷-乳酸轻基乙酸-纳米粒药效学研究SYR-PLGA-NP的药效学研究,用ELIS A法检测SYR-PLGA-NP对急性CC14肝损伤模型的作用,SYR组、SYR-PLGA-NP组以及阴性对照组的两种转氨酶的水平与CC14损伤模型组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1),SYR-PLGA-NP组对两种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降低作用明显强于SYR组(p<0.01)。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CC14肝损伤组肝索排列紊乱,中央静脉周围可观察到大片肝细胞肿胀,有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的肝细胞,细胞脂肪化比较明显。相对比较可以看出,给药组肝细胞肿胀和脂肪化明显的减轻,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有少许的炎细胞浸润。其中SYR-PLGA-NP组肝保护效果最佳。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了丁香苦苷具有很强的抗肝损伤等作用。本课题研究不仅为肝损伤中药创新药物肝靶向性研究提供了科研资料,而且也可为水溶性药物纳米制剂的肝靶向性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郑荣[9](2014)在《关东丁香叶降糖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关东丁香叶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的提取工艺和关东丁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研究关东丁香叶对链脲佐霉素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确定有效部位及主要有效成分,从糖代谢、脂代谢、抗氧化、胰腺病理形态学等方面探讨其降血糖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乙醇冷浸、回流法提取,石油醚脱脂,由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总黄酮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总环烯醚萜提取物。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萃取部位中黄酮和环烯醚萜的含量。并用高效毛细管电泳二极管阵列检测法同时分离测定了不同产地的关东丁香叶中芦丁、紫云英苷、异槲皮苷的含量。通过建立链脲佐霉素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进行关东丁香叶水提物、总黄酮提取物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的降糖试验。检测指标为体重、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清胰岛素(IN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胰腺病理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关东丁香叶乙醇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含量。乙酸乙酯萃取物中黄酮的含量为54.33%,正丁醇萃取物中环烯醚萜的含量为66.00%,提取部位含量均在50%以上,确定为关东丁香叶有效部位。2、建立HPCE-DAD同时测定关东丁香叶中芦丁、紫云英苷、异槲皮苷含量的方法。电泳条件:未涂渍标准熔融石英毛细管柱(40cm×50μm,有效长度30cm)。以35mmol/L硼砂(pH9.25)溶液为电泳缓冲液,分离电压25kV,毛细管柱温25℃,检测波长206nm,压力进样5kPa,3s。回归方程分别为:Y=0.1655X-0.2085(r=0.9996); Y=0.2290X+0.0668(r=0.9999);Y=0.2255X-0.5145(r=0.9994)。芦丁含量的RSD为2.0000%;紫云香苷含量的RSD为1.2913%;异槲皮苷含量的RSD为1.5763%。3、关东丁香叶提取物均能改善糖尿病大鼠外部体征和精神状态,活动增多,体重增加,改善“三多一少“的症状。4、关东丁香叶水提物和两个有效部位均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值,增加血清胰岛素浓度。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降糖作用有一定量效关系。其中,总黄酮提取物低剂量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高剂量作用较强,水提物作用较弱。5、关东丁香叶水提物和两个有效部位均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缓解脂代谢异常。6、关东丁香叶水提物和两个有效部位均能显着提高糖尿病大鼠机体SOD活性,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改善糖尿病机体异常症状。7、HE染色结果显示,光镜下可见给药组胰岛细胞结构的变化小于高血糖模型组,并且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性不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高血糖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的Insulin表达明显升高,Glucagon表达明显降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关东丁香叶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可减少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萎缩,减轻胰岛细胞病理损伤,对糖尿病模型的胰岛损伤有保护作用。8、关东丁香叶降血糖的最有效部位为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其降血糖的机制可能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修复胰岛β细胞。结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关东丁香叶乙醇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可靠。采用HPCE-DAD法同时测定关东丁香叶中芦丁、紫云英苷、异槲皮苷的含量,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关东丁香叶降血糖的最有效部位为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物均具有显着的降糖作用,改善脂代谢紊乱,增加血清胰岛素浓度,提高抗氧化能力,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修复胰岛细胞,从而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王宇希[10](2013)在《丁香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评价》文中指出丁香叶为木樨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朝鲜丁香(Syringa diatata Nakai)或洋丁香(Syringa vulgaris L)的干燥叶。丁香叶的药用价值早为民间所认知,其水煎剂用于治疗暴火眼和痢疾。以其为主要原料的炎立消是一种良好的广谱抗菌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黄疸性肝炎、肠炎以及急性菌痢等感染性疾病,疗效确切,疗程相对较短,见效相对较快,易于推广和使用。丁香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炎镇痛、降血脂等生物活性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己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开发利用研究的热点,目前,从中药中提取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丁香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同时探讨丁香叶中总黄酮对猪源性大肠杆菌K88和K99的抑制作用,为丁香叶中总黄酮的实际生产和开发细菌性猪流行性腹泻药物提供依据。本文首先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丁香叶中总黄酮的工艺,考察粒径大小、液料比、溶剂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单因素条件:粒径大小为粗粉,液料比为20:1,乙醇浓度为55%,提取时间为50min,提取次数为2次;通过采用响应曲面法(RSM),根据Box-Behnken Design(BBD)原理,对提取条件进行建模。通过实验设计软件Design-expert8.0.6的Box-Behnken设计法建立了丁香叶总黄酮提取率与液料比、溶剂浓度以及提取时间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经检验证明该模型合理可靠,能够较好的预测丁香叶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3.53%,验证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为13.53±0.16%。利用建模后的响应曲面及其等高线图可直观的得出影响超声提取的关键因素和其相互作用,从而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为:丁香叶为粗粉,液料比为20:1,乙醇浓度为55%,提取时间为50min,提取两次。通过体外抑菌实验,测得丁香叶总黄酮提取液浓度为0.1g/mL时对猪源性大肠杆菌K88的抑菌圈直径为11mm,对猪源性大肠杆菌K99的抑菌圈直径为17mm;浓度为1.0g/mL的丁香叶总黄酮提取液对猪源性大肠杆菌K88的抑菌圈直径为22mm,对猪源性K99的抑菌圈直径为23mm。此实验结果说明丁香叶总黄酮抑菌效果良好,呈浓度依赖性。丁香叶总黄酮提取液对猪源性大肠杆菌K88和K99的最低抑菌浓度值为1250μg/mL。采用响应曲面法的Box-Behken设计优化超声波提取丁香叶中总黄酮,提高了总黄酮提取率,并确定了丁香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同时,通过丁香叶总黄酮提取物对猪源性大肠杆菌K88和K99的抑制作用,可知总黄酮的抑菌效果良好,从而对丁香叶应用于细菌性猪腹泻病的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遮荫紫丁香叶对S.xylosus生物被膜作用及有效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木糖葡萄球菌研究概况
        1.1.1 木糖葡萄球菌研究概况
        1.1.2 木糖葡萄球菌对奶牛乳房炎的影响
    1.2 细菌生物被膜研究
    1.3 紫丁香叶研究进展
        1.3.1 紫丁香叶的分布
        1.3.2 紫丁香叶的抑菌作用
    1.4 芦丁和总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
    1.5 光照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控
        1.5.1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
        1.5.2 光照强度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控
    1.6 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对植物调控的研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
        2.1.3 标准品
        2.1.4 培养基和试剂
        2.1.5 仪器设备
    2.2 设计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芦丁和紫丁香叶提取物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
        2.2.3 紫丁香叶中芦丁含量测定
        2.2.4 紫丁香叶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2.2.5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分析
        2.2.6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提取和LC-MS分析
        2.2.7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2.2.8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代谢物和差异基因整合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芦丁和不同月份紫丁香叶提取物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
        3.1.1 对木糖葡萄球菌体外MIC测定
        3.1.2 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1.3 紫丁香叶中芦丁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3.2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提取物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
        3.2.1 对木糖葡萄球菌体外MIC测定
        3.2.2 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2.3 紫丁香叶中芦丁和总黄酮含量测定
        3.2.4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总黄酮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分析
    3.3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代谢物分析
        3.3.1 主成分分析
        3.3.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3.3.3 单变量统计分析
        3.3.4 差异代谢产物KEGG Pathway分析
    3.4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3.4.1 紫丁香叶总RNA质检结果
        3.4.2 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序列组装
        3.4.3 Unigenes序列功能注释
        3.4.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5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黄酮类化合物差异代谢物和基因的整合分析
        3.5.1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差异代谢产物
        3.5.2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差异基因
        3.5.3 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的网络图分析
        3.5.4 RNA-Seq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4 讨论
    4.1 紫丁香叶提取物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
    4.2 不同遮荫处理紫丁香叶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整合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木醋液的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醋液研究现状
        1.2.1 木醋液的精制
    1.3 木醋液的研究与应用
        1.3.1 木醋液的化学成分
        1.3.2 木醋液的应用概况
    1.4 桑的基本情况
        1.4.1 桑
        1.4.2 桑枝
    1.5 暴马丁香的基本概况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2 三种木醋液的精制及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2.2 木醋液的精制
        2.2.3 木醋液的GC-MS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静置-活性炭吸附-溶剂萃取法精制木醋液GC-MS分析
        2.3.2 静置-活性炭吸附-旋转蒸发-溶剂萃取法精制木醋液GC-MS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三种木醋液的抗氧化活牲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2.2 木醋液的精制
        3.2.3 桑枝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3.2.4 暴马丁香叶提取物的制备
        3.2.5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3.2.6 总酸含量测定
        3.2.7 桑枝、暴马丁香叶提取物GC-MS分析
        3.2.8 抗氧化活性测定
        3.2.9 复配抗氧化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木醋液多酚含量
        3.3.2 木醋液的总酸含量及基本参数
        3.3.3 木醋液的总还原力
        3.3.4 桑枝、暴马丁香叶乙醇提取物GC-MS分析
        3.3.5 三种木醋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
        3.3.6 三种木醋液羟自由基(·OH)清除率
        3.3.7 三种木醋液-桑枝乙醇提取物复配剂抗氧化活性
        3.3.8 三种木醋液-暴马丁香叶乙醇提取物复配剂抗氧化活性
    3.4 本章小结
4 三种木醋液的种子萌发试验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2 种子萌发实验设计
        4.2.3 数据计算及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精制木醋液对小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4.3.2 精制木醋液对油麦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 精制木醋液对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4.3.4 精制木醋液对榆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关东丁香叶抗炎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炎症反应机理
    三、丁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植物资源
    四、中药抗炎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五、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关东丁香叶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工艺优化的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仪器与实验试剂
        (一)实验仪器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关东丁香叶总黄酮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
        (二)关东丁香叶总环烯醚萜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
    三、实验结果
        (一)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提取优化结果
        (二)方法学考察结果
        (三)测定波长的选择结果
    四、讨论
        (一)提取方法的探究
        (二)分离工艺的探究
        (三)含量测定方法的探究
第三章 HPLC同时测定关东丁香叶中多种活性成分含量方法探究
    一、仪器与实验试剂
        (一)实验仪器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药物的制备
        (一)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三、HPLC实验及方法学考察
        (一)色谱条件
        (二)方法学考察
    四、结果
        (一)线性关系、检测限、定量限考察结果
        (二)加标回收率结果
        (三)各药材样品的含量测定结果
    五、讨论
        (一)流动相的选择
        (二)酸性溶液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三)梯度洗脱的影响
        (四)检测器柱温和波长的影响
        (五)不同提取方法考察
        (六)结果分析
第四章 关东丁香叶提取物的抗炎作用机理初步探究
    一、实验材料
        (一)实验药材
        (二)实验动物
        (三)实验试剂
        (四)实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药物的制备
        (二)实验试剂的配制
        (三)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作
        (四)一般指标检测
        (五)组织病理学观察
        (六)肝组织TNF-α和ICAM-1 细胞水平免疫组化检测
        (七)肝组织TNF-α和ICAM-1 蛋白表达的免疫印迹检测
    三、结果
        (一)一般体征情况结果
        (二)ALT和AST的活性结果
        (三)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
        (四)各组实验小鼠肝指数结果
        (五)肝组织HE染色形态学观察结果
        (六)肝组织TNF-α和ICAM-1 细胞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七)肝组织TNF-α和ICAM-1 细胞水平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四、讨论
        (一)抗炎有效部位的确定
        (二)炎症小鼠模型的选择
        (三)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四)关东丁香叶提取物对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性的影响
        (五)关东丁香叶提取物对小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六)关东丁香叶提取物对各组小鼠肝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二、致谢
    三、个人简历
附图

(4)丁香叶口服液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 丁香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正交试验优选丁香叶中总酚酸制备工艺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与结果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丁香叶口服液的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丁香叶口服液的抗炎作用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与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丁香叶中鞣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设备及试剂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试剂
    1.3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丁香叶中鞣质成分的提取
    2.2 丁香叶鞣质的纯化
    2.3 定性反应
    2.4 定量分析
        2.4.1 溶液的制备
        2.4.2 线性关系考察
        2.4.3 样品含量测定
    2.5 丁香叶鞣质的丙酮提取工艺优化
        2.5.1 实验方案设计
        2.5.2 优选工艺的验证实验
    2.6 方法学考察
        2.6.1 精密度实验
        2.6.2 稳定性实验
        2.6.3 重现性实验
        2.6.4 加样回收率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丁香叶鞣质的丙酮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3.2 优选工艺的重复实验
    3.3 鞣质含量测定结果
    3.4 精密度实验
    3.5 稳定性实验
    3.6 重复性实验
    3.7 加样回收率实验
    3.8 讨论
4 结论

(6)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及其对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APAP诱导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
        1.1.1 APAP概述
        1.1.2 APAP致病机制的研究
        1.1.3 APAP诱导肝损伤模型中标记物的研究
    1.2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
        1.2.1 GSTA1的功能
        1.2.2 GSTA1在肝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3 丁香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1.3.1 丁香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1.3.2 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
    1.4 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1.4.1 黄酮类成分的提取方法
        1.4.2 黄酮类药理作用的研究
        1.4.3 黄酮保肝作用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药品与试剂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和药品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的筛选
        2.2.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单因素实验提取丁香叶黄酮
        2.2.4 正交设计法优化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工艺
        2.2.5 丁香叶黄酮对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2.6 肝脏组织切片的制作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筛选结果
    3.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3.3 方法学试验结果
        3.3.1 精密度试验结果
        3.3.2 重复性试验结果
        3.3.3 稳定性试验结果
        3.3.4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3.4 单因素提取丁香叶总黄酮
        3.4.1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得率影响
        3.4.2 料液比对总黄酮得率影响
        3.4.3 提取时间对总黄酮得率影响
        3.4.4 提取次数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3.5 正交设计法优化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工艺
    3.6 丁香叶黄酮对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3.6.1 对小鼠血清ALT、AST活性的影响
        3.6.2 对小鼠肝组织指中各种指标的影响
        3.6.3 对小鼠肝组织中GSTA1的影响
    3.7 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切片的观察
4 讨论
    4.1 丁香叶有效保肝成分的筛选
    4.2 正交设计法提取丁香叶黄酮
    4.3 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4.4 丁香叶黄酮对APAP所致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效果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章 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GC-MS法分析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活性成分及4种成分定量分析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8)丁香苦苷PLGA纳米粒的药动学、肝靶向性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丁香苦苷的研究概况
        1.1 丁香苦苷的来源
        1.2 丁香苦苷的药理作用
    2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3 肝损伤药学研究概况
        3.1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
        3.2 肝损伤药效学研究
    4 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4.1 靶向制剂的分类
        4.2 肝靶向的影响因素
        4.3 纳米肝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5 内窥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丁香苦苷PLGA纳米粒体内药动学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丁香苦苷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丁香苦苷PLGA纳米粒靶向性研究
    1 小鼠体内分布研究
        1.1 材料与动物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内窥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1 材料与动物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四章 丁香苦苷PLGA纳米粒药效学研究
    1 材料与动物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ELISA检测ALT、AST的活力值
        2.2 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
    3 实验结果
        3.1 ELISA检测结果
        3.2 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关东丁香叶降糖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章 关东丁香叶中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的提取工艺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HPCE-DAD 同时测定关东丁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
    实验材料和方法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关东丁香叶提取物的降糖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丁香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丁香叶的研究进展
        1.1.1 丁香叶的资源
        1.1.2 丁香叶采收期的研究
        1.1.3 丁香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1.1.4 丁香叶的药理作用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3.1 溶剂提取法
        1.3.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4 微波辅助萃取法
        1.3.5 酶提取法
    1.4 三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1.4.1 正交设计法
        1.4.2 均匀设计法
        1.4.3 响应曲面法
        1.4.4 三种实验设计方法的比较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供试菌株
        2.1.3 主要试剂的制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流程图
        2.2.2 芦丁标准溶液的制备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单因素条件的研究
        2.2.4 响应曲面优化超声波提取丁香叶中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体外抑菌实验
        2.4.1 菌种的活化及传代培养
        2.4.2 丁香叶总黄酮提取液前处理
        2.4.3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2.4.4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丁香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3.1.1 测定波长的确定
        3.1.2 芦丁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
        3.1.3 方法学考察结果
    3.2 各单因素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结果
        3.2.1 粒径大小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2.2 液料比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2.3 溶剂浓度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2.4 提取时间对丁香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2.5 提取次数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3 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和二次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3.1 响应曲面法分析因素的选取及设计方案
        3.3.2 提取工艺条件的响应曲面结果
        3.3.3 响应曲面回归模型的方差结果
        3.3.4 丁香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及验证实验结果
    3.4 体外抑菌实验结果
        3.4.1 抑菌圈直径结果
        3.4.2 丁香叶中总黄酮对猪源性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4 讨论
    4.1 丁香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1.1 测定波长结果分析
        4.1.2 芦丁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的结果分析
        4.1.3 方法学考察结果分析
    4.2 各单因素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结果分析
        4.2.1 粒径大小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影响结果的分析
        4.2.2 液料比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影响结果的分析
        4.2.3 溶剂浓度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影响结果的分析
        4.2.4 提取时间对丁香叶总黄酮提取率影响结果的分析
        4.2.5 提取次数对丁香叶中总黄酮提取率影响结果的分析
    4.3 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和二次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结果的分析
        4.3.1 提取工艺条件的响应曲面分析
        4.3.2 响应曲面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4.3.3 丁香叶中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及验证实验结果的分析
    4.4 体外抑菌实验结果的分析
        4.4.1 纸片法结果的分析
        4.4.2 最低抑菌浓度结果的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遮荫紫丁香叶对S.xylosus生物被膜作用及有效成分研究[D]. 陈星儒.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2]木醋液的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冯馨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3]关东丁香叶抗炎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D]. 姜虹. 锦州医科大学, 2018(10)
  • [4]丁香叶口服液的药学研究[D]. 王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5]丁香叶中鞣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J]. 江培. 黑龙江医药, 2017(01)
  • [6]丁香叶黄酮的提取及其对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 赵常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7]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D]. 刘同新. 锦州医科大学, 2016(05)
  • [8]丁香苦苷PLGA纳米粒的药动学、肝靶向性及药效学研究[D]. 李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9]关东丁香叶降糖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 郑荣. 辽宁医学院, 2014(03)
  • [10]丁香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评价[D]. 王宇希.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