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中毒调查报告

蓖麻中毒调查报告

一、一起蓖麻籽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秦世强[1](2021)在《侵华日军第100细菌部队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

郭莹莹[2](2018)在《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源性疾病中的食物中毒泛指所有因为进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细菌、病毒,又或被寄生虫、化学品或天然毒素感染了的食物。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少数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民族饮食习惯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因误食有毒动植物中毒和食用因加工工艺不科学产生的有毒副产物的食物或是自行发酵中产生的有毒霉菌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启用了三套食源性疾病网络监测上报系统,分别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由于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测报告网络的哨点医院覆盖不全面,到2018年为止,整个普洱市9县1区、32个镇、71个乡、1035个行政村只扩大到了49家哨点医院。普洱市在2004-2015年十年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起数只有67起,这个数据远远低于实际发生的起数。所以,建立以乡、村级卫生院为哨点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管理体系,扩大乡、村级卫生院和卫生室的哨点医院,对于普洱市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及归纳分析法等四种方法,叙述了当前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管体系的优缺点,比较了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方面的监管模式和政策措施与我国的差异,通过比较,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测网络体系。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了2004-2015年普洱市暴发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的统计数据及2004-2015年普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报告的统计数据,论证了当前普洱市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上报系统的现状及可以完善的部分。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在以扩大乡、村级哨点医院对策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乡、村级卫生院为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沈明月[3](2016)在《《内经》“五谷为养”思想的合理性膳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梳理人类膳食结构形成历程,通过对中医古籍及现代文献中所载“五谷”种类及食养相关理论进行探析,探究“五谷为养”膳食的中医学思想内涵;归纳五谷与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相互关系,为当代健康饮食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通过现代文献与古代书籍进行相互佐证。基于《黄帝内经》食养理论,交叉营养学、生理学等现代医学知识,探析“五谷为养”合理性膳食的思想内涵及实用价值。内容:梳理古今文献资料中进食五谷与人体健康的相关内容,深入探析《黄帝内经》“五谷为养”膳食的思想内涵,以特定营养素作用机理为切入口,证实五谷在饮食结构中的重要性,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为合理性膳食及临床疾病调护提供参考依据。1、对比1982年到2012年间中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发展趋势。根据古籍与文献记载,梳理人类膳食结构及“五谷”种类的演变历程。2、重点阐释“养”的内涵、“五谷为养”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质、“五谷为养”膳食的功效及饮食五谷对疾病的干预作用,明确在“四时五脏阴阳”指导下的辨证施膳,提出合理膳食的构建要求。3、系统阐述五谷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并对存在的饮食误区进行机理探析;对比古今文献,探讨“五谷为养”膳食的合理性和普适性。结果:饮食五谷对人体的作用受四时、地域、体质、五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五谷为养”是以脾胃运化为生理基础,以营卫理论为依据的一种膳食模式,其思想实质是将“养、助、益、充”视为一个整体,以“养”为核心,“谷、肉、果、菜”合理搭配。本研究发现当代人的饮食结构误区,以及探讨慢性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成因,为居民健康饮食提供正确的指引方案,制定详细的五谷膳食规律谱,对临床疾病的调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玉坤[4](2015)在《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生物毒素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在全球各地时有发生,不但威胁人类的健康,而且由于其具有极强的生理毒性,有可能被恐怖分子用于恐怖袭击和生物战,对社会的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对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中各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和监控。而目前传统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免疫学检测法等,大多需要依赖抗体,检测设备昂贵、操作繁琐且非常耗时,很难满足对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快速、灵敏、便捷的要求。因此,本论文立足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和蓖麻毒素为检测对象,结合核酸适配体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快速、准确、灵敏、便捷的新型分析方法用于生物毒素定量检测,并对其相关机理进行了探讨。一方面,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合成表面氨基化的Fe3O4磁性纳米颗粒(即磁珠),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分别对其晶型成分、形貌和表面基团进行表征,证实该材料具备表面化学修饰的条件。首先,进行了基于磁性分离的特异性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的研究。将SEA进行磁珠固定化,并以此为筛选靶标,以空白磁珠为负筛靶标、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C1(SEB、SEC1)磁珠为反筛靶标,采用负筛、反筛相结合的FLu Mag-SELEX技术进行十四轮体外筛选。通过荧光分析法检验了SEA适配体对靶标结合的亲和力和特异性,确定最佳适配体A15,其解离常数为48.57±6.52nmol/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识别SEA能力。并将筛选获得的适配体用于实际样品牛奶中SEA的测定,方法检测限为8.7 ng/m L。其次,基于与上述相似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特异性识别SEC1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的研究。将SEC1进行磁珠固定化作为筛选靶标,以空白磁珠为负筛靶标、SEA和SEB磁珠为反筛靶标,采用负筛、反筛相结合的FLu Mag-SELEX技术进行十四轮体外筛选,获得了SEC1的特异性结合适配体,解离常数为49.43±11.76 nmol/L,并以此建立了SEC1的荧光检测方法,该法检测限为6 ng/m L。另一方面,利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多种镧系掺杂的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通过研究反应条件,获得荧光寿命长、发光性能好、水分散性好的纳米级荧光颗粒,并含有生物官能团,为用于生物探针标记提供了条件。经过TEM、时间分辨荧光光谱、XRD、FT-IR、紫外吸收光谱(UV)等表征手段证实成功制备新型镧系掺杂的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在新型镧系掺杂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应用中,首先将蓖麻毒素适配体为识别元件,构建一种生物毒素的高灵敏检测方法。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Eu3+掺杂的KGd F4纳米颗粒标记适配体生成荧光探针,利用氧化石墨烯(GO)良好的水分散性和高效的猝灭性能,建立了一种基于适配体的新型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了均相饮用水中蓖麻毒素含量。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0550 ng/m L(R2=0.9975),检测限为0.008 ng/m L(3S/N),方法的精密度好。进行了蓖麻毒素(0.07512.5 ng/m L)在饮用水中的加标试验,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9.42%107.1%。将本方法与商业化的ELISA试剂盒进行对比试验,比较两种方法测定同批蓖麻溶液的浓度,结果表明二者一致性良好,证实所建立的方法可应用于实际分析检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基于适配体特异性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技术应用于多组分生物毒素的同时高灵敏检测。以SEA、SEB和SEC1适配体为识别元件,选择具有特征荧光发射互不干扰的多色镧系掺杂纳米颗粒为检测信号、GO作为高效宽频荧光猝灭剂,建立了一种基于多色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TR-FRET)的同时检测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分析方法。确定了建立该检测方法的关键条件为多色荧光生物探针的比例为Eu3+:Tb3+:Dy3+=2:1:3.5、氧化石墨烯浓度为0.25 mg/m L,并在该条件下实现了SEA、SEB和SEC1的同时检测,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0810 ng/m L、0.109 ng/m L和0.055 ng/m L,检测限分别为0.062 ng/m L、0.069 ng/m L、0.040 ng/m L(3S/N)。将三种肠毒素以三个浓度(0.5 ng/m L、1.0 ng/m L、5.0 ng/m L)加入未稀释的牛奶样品中进行加标实验,回收率的结果在92.76%114.58%之间。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性良好、灵敏度高和高通量分析的特点,尤其提高了对食品复杂基质中多组分检测的分析性能。

唐琳琳[5](2013)在《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们每日都不可缺少的,因而食品安全必定是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媒体相继报道了大量食品安全事件,包括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肯德基的苏丹红、雀巢奶粉的碘超标、哈根达斯的“黑作坊”事件等,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此引发了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大量的质疑和反思。其中牵涉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长效监管职能、事态评估及应急反应能力、媒体监督与管控、事件责任追查、民众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衔接与沟通等多方面相互交叉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均须在短时间内以积极、高效、科学、负责任的方式体现出工作效果,这引发了我们对建立、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能力。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法、分析归纳法、典型案例研究、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等方法,以社会管理作为基础视角,从“食品安全”和“危机管理”两个概念为出发点,将管理学领域中的危机管理理念引入食品安全的长效管理和应急机制建设中。查找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不足,系统分析国内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案例,总结其经验,针对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方式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本论文第一、二部分阐述相关概念,介绍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理论以及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研究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组织体系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危机应对体系,但是分段监管的模式导致危机预防管理失效。工作机制建设方面,我国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独立的危机调查机制和食品召回体制尚未形成;风险交流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依然是薄弱环节。保障措施方面,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从国家到地方,溯源体系建设普遍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标准及制定流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都亟待加强;另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相应的危机应急预案,但其可操作性仍有待完善。第三部分对“三鹿奶粉事件”、“多宝鱼事件”和“瘦肉精事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总结了上述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其中“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政府监管缺位,监管机构分散、不协调,检验能力差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多宝鱼事件”的成功应对凸显了风险分析理念的重要作用,充分说明了食品安全评估必须坚持科学原则,风险管理决策要充分考虑社会和国情因素以及风险信息交流的渠道应统一,内容应通俗易懂。“瘦肉精事件”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包括食品行业“利益为先”;食品安全检测部门之间衔接不畅、检测标准不能适应目前形势、检测范围较窄、日常抽检流于形式;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兽药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一套健全灵活的联邦和地方法律体系和食品行业依法生产安全食品的行业自律基础之上。联邦、州和地方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美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透明、全责明晰,注重基于风险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和预警系统建设,形成了完善的、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有序的食源性疫情调查制度以及食品召回制度。面对食品安全领域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挑战,美国也对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出重大变革国,包括重新修订了适用了七十多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颁布《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食品安全现代化法》,并成立联邦食品安全工作组作为联邦政府食品安全行动的中心协调机制,由总统直接负责。第五部分回顾分析了“美国毒菠菜事件”、“美国沙门氏菌污染花生酱事件”和“多州田纳西沙门菌感染爆发事件”。“美国毒菠菜事件”中,美国“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的应急预警机制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同时为我们提供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有效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可供参考的策略选择,主要包括规范生产标准、鼓励地区营销机构签署营销协议、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研究、完善可追溯系统、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美国沙门氏菌污染花生酱事件”处置则凸显了严格的食品召回制度和食品生产安全管理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多州田纳西沙门菌感染爆发事件”充分体现了PulseNet如何在美国食源性疫情的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成为近十年来美国最有效的食源性疫情监测网络。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完善的对策。首先,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应增强食品安全协调机构的整体领导作用;扩大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第二,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方面,提出应建立多渠道的危机预警机制(包括实时监控国内外媒体、研究专业文献,对潜在的风险提前进行检测、利用预警系统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风险变化规律、实现食品安全各管理部门间的预警信息共享、委托第三方承担检验工作、从国外限制中国进口食品清单中寻找风险来源、完善落实举报奖励制度);提高执业人员技术、执法和道德水平;建立危机事后评估机制;切实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库的作用。最后,在保障措施建设方面,提出应加强食品安全危机的风险交流能力;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追溯体系;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惩不法商家;完善问题食品召回程序及操作制度。

李柳骥[6](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乔国栋,龙昊[7](2006)在《海泰科技CX蛋白粉质量事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从来没有遭遇过官司纠纷的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因自身出具的一份饲喂报告眼下被弄得焦头烂额。 5月19日,设在中国农业大学院内的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负责人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拿出了一张起诉书。这是一份2006年1月23日的天津南大海泰科技有限公司对农业部?

赵亮[8](2006)在《我国饲料产业研究》文中指出饲料产业是以饲料生产企业为核心,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及畜产品加工、仓储、零售业,形成一个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的产业链组织。该产业发展特征是广大农民将积极参与进来,其最终产品将面向国内外市场。研究我国饲料市场的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本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饲料市场,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我国饲料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联系种植业、养殖业、畜产品加工、消费等的综合性产业,也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大力发展饲料产业,不仅能够带动饲料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而且还可以促进食品加工、转化与增值,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通过发展饲料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在饲料产业链中,饲料工业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上游是种植业,下游是养殖业。原料来自种植业,产品服务养殖业。它与农业唇齿相依,紧密相联,是真正的农用工业。2003年饲料原料价格总体平均上涨10%左右,对饲料工业乃至养殖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04年我国饲料工业在2003年大冲击的影响下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饲料产量、品质和效益得到较大提高。尽管上半年饲料生产惯性下滑,但全年仍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了9300万吨,比上年增长6.8%。饲料企业效益也出现同步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3%左右。饲料工业的不断成熟加速了饲料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一批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步伐。 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2004年我国全年肉、奶、蛋、饲料的总产量分别为7250万吨、2300万吨、2700万吨、9300万吨,以13亿人口计,每千万人口的占有量分别为557.7万吨、176.9万吨、207.7万吨,715.4万吨,城镇消费量高于农村。以此推算,即使2005年只有1000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也将有效的拉动整个饲料产业的全面发展。从2004年召开的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峰会上获悉:我国肉类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27%,其中,猪肉、羊肉、禽蛋分别占世界47%、26%和45%,皆居世界第一位;禽肉占世界17%,居第二位;牛肉占世界9.1%,居第三位。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畜产品产量占世界的比重有了很大的变化。牛肉生产和羊肉生产长足发展;猪肉产量和禽蛋产量在世界的比重相当可观,达到40%以上,在我国仍是主导畜产品。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却拥有世界40%多的猪肉产量和禽蛋产量,是一种很特别的现象。

斯坦·坡廷格,王东风,武红[9](2005)在《最后的纳粹》文中研究表明一名纳粹分子研制出一种针对犹太人的毁灭性病毒。绑架小孩,冷血谋杀,一个怀孕的司法部女律师因她胚胎中毒而遭受致命折磨……为了一解详情,你会彻夜阅读。梅莉莎是一名从事纳粹分子追捕工作的联邦特工,她曾使很多纳粹分子落入法网。但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名叫阿道沃尔夫的纳粹分子异常猖狂,弄得梅莉莎和她的搭档哈里斯很是被动。老奸巨猾的阿道沃尔夫在散播一种专门针对犹太人的不知名的病毒,而且作案之后总是不留丝毫痕迹。面对如此嚣张的罪犯,梅莉莎无计可施,因为她对阿道沃尔夫的具体情况几乎一无所知。这天,梅莉莎接到一份准确的情报,称阿道沃尔夫此刻待在一幢居民楼里。于是梅莉莎和其他的追捕人员包围了该居民楼。然而,这是阿道沃尔夫的一个圈套,因为在这次行动中丧命的居然是一位二战中抗击纳粹的英雄!这次失误使得梅莉莎和哈里斯被调离此案。就在梅莉莎开完会议回家的路上,她就接到了阿道沃尔夫的电话。阿道沃尔夫威胁梅莉莎,要她就此住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被调离这个案件的梅莉莎并未就此罢手。因为她身边有一个关于阿道沃尔夫的活档案:年少时曾在集中营里当过阿道沃尔夫的下手的本。为了配合梅莉莎破案,本一点一滴地痛苦回忆在集中营里发生的事情。哈里斯和梅莉莎的工作渐露眉目,他们终于查出

李银,靳峰[10](2002)在《一起蓖麻籽中毒的调查报告》文中指出

二、一起蓖麻籽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蓖麻籽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现状
        1.2.1 国外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技术发展
        1.2.2 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网络特点
        1.2.3 国内食源性疾病监管发展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和分布情况分析
    2.1 概述
    2.2 普洱市辖区内的民俗饮食习惯
        2.2.1 佤族的饮食习惯
        2.2.2 拉祜族的饮食习惯
        2.2.3 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2.2.4 彝族的饮食习惯
        2.2.5 傣族的饮食习惯
    2.3 普洱市食物中毒上报的哨点医院情况
    2.4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报告事件的分析
        2.4.1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概况
        2.4.2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年份分析
        2.4.3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发生的季度比例分析
        2.4.4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暴发的起数与发生时间分析
        2.4.5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场所分析
        2.4.6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原因食品的统计分析
        2.4.7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统计分析
        2.4.8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情况分析
第三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的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食源性疾病的特征引起的问题
    3.2 食源性疾病技术和工作实际引起的问题
    3.3 食源性疾病监管引起的问题
    3.4 食源性疾病在农村监管问题
        3.4.1 农村人口居住点分散
        3.4.2 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
        3.4.3 农药管理不严
        3.4.4 粮食存储方式
        3.4.5 就医理念不强
        3.4.6 传统饮食习惯不改变
        3.4.7 集中就餐场所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带菌作业
第四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的监管的对策研究
    4.1 加大食源性疾病的宣传力度
    4.2 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
    4.3 开展食源性疾病的专项监管工作
        4.3.1 加强对食源性疾病重点人群的监管
        4.3.2 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
        4.3.3 加强对食品加工部门的食品安全体系管理
        4.3.4 强化食源性疾病参与人员的业务提升
    4.4 推行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加强哨点医院的作用
        4.4.1 采取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
        4.4.2 构建联动机制,实施好哨点监测工作
    4.5 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点发展到乡村级卫生院
        4.5.1 普洱市哨点医院的分布
        4.5.2 哨点监测点发展到乡村级卫生院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内经》“五谷为养”思想的合理性膳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五谷为养”膳食结构对健康及疾病影响的研究概述
    1 人类膳食结构的历史变迁及各阶段特点概述
    2 膳食结构的现代研究进展
    3 膳食结构的改变引起营养模式的变化
    4 与膳食结构相关的疾病谱分析
    5 谷豆类食物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研究
    6 小结
理论研究
    第一部分 1982年至2012年我国居民营养与饮食现状分析
        1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普查分析
        1.1 营养来源的变革
        1.2 膳食结构模式的改变
        2 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现状分析
        2.1 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不合理
        2.2 人类在五谷饮食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3 合理规范膳食结构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内经》“五谷为养”膳食模式探析
        1“五谷”溯源及影响因素研究
        1.1“五谷”种类溯源
        1.2 影响“五谷为养”的养生因素
        2 《内经》“五谷为养”膳食的思想内涵探析
        2.1 五谷“养”的内涵
        2.2“五谷为养”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实质
    第三部分 《内经》“五谷为养”核心膳食的合理性应用
        1 膳食中饮食物的功效
        1.1 补益脏腑
        1.2 调和脏腑
        2 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膳
        2.1“天人相应”的谷养膳食模式
        2.2“四时五脏阴阳”指导下的辨证施膳
        3“五谷为养”膳食的合理性实现
        3.1 饮食五谷对疾病的干预作用研究
        3.2 建构合理的“五谷为养”膳食要求
    第四部分 膳食的现代营养学研究以及对饮食误区的纠正
        1 近现代营养学对“五谷为养”膳食的研究
        1.1 五谷所含营养素及其作用
        1.2 营养及其生理代谢
        1.3 营养代谢障碍与疾病
        1.4 营养学提倡的膳食结构与中医学食养理论的关系
        2 与“五谷”相关的饮食误区探析
        2.1 对饮食物及营养素认识上的误区
        2.2 对膳食搭配认识上的误区
        3 小结
结论与讨论
    1 古代“五谷”种类与现代五谷杂粮的关系
    2 《内经》“水谷精微”与当代营养学“营养素”的关系探讨
    3“五谷为养”思想的生理基础
    4“五谷为养”思想指导下膳食的普适性思考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A 《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修订项目
    附图B 《五谷膳食规律谱》

(4)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毒素与食品安全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概述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危害和毒性机理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食品安全现状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进展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标准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现状
        1.2.3 现有检测方法的评价
    1.3 核酸适配体技术
        1.3.1 概述
        1.3.2 核酸适配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1.3.3 核酸适配体的SELEX筛选
        1.3.4 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应用
    1.4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
        1.4.1 概述
        1.4.2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的原理
        1.4.3 新型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的发展
    1.5 立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特异性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3 随机ssDNA文库和引物
    2.3 实验方法
        2.3.1 磁珠固定SEA
        2.3.2 体外筛选SEA单链核苷酸适配体
        2.3.3 适配体的克隆、测序及结构分析
        2.3.4 结合力实验和解离常数的测定
        2.3.5 特异性实验
        2.3.6 基于适配体识别的SEA荧光分析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EA包被磁珠的表征
        2.4.2 PCR扩增条件优化
        2.4.3 体外筛选特异性结合SEA的ssDNA适配体
        2.4.4 测序结果的分析
        2.4.5 亲和力分析
        2.4.6 特异性分析
        2.4.7 基于适配体荧光分析检测牛奶样品中的SEA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异性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1 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3 随机ssDNA文库和引物
    3.3 实验方法
        3.3.1 靶标的固定
        3.3.2 特异性结合SEC1 的核苷酸适配体的筛选
        3.3.3 适配体的克隆、测序及结构分析
        3.3.4 结合力实验和解离常数的测定
        3.3.5 特异性实验
        3.3.6 基于适配体识别的荧光法定量检测复原乳中SEC1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磁珠固定SEC1 的表征
        3.4.2 SEC1 ssDNA适配体的体外扩增
        3.4.3 SEC1 适配体筛选轮数的确定
        3.4.4 SEC1 适配体测序结果的分析
        3.4.5 SEC1 适配体Kd值的测定
        3.4.6 SEC1 适配体的特异性分析
        3.4.7 基于适配体的SEC1 实际样品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灵敏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蓖麻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KGdF4:Eu3+纳米颗粒的合成
        4.3.2 亲和素修饰KGd F4:Eu3+纳米颗粒的制备
        4.3.3 核酸适配体-KGd F4:Eu3+纳米颗粒荧光探针的组装
        4.3.4 GO的制备
        4.3.5 基于FRET的均相分析法测定食品样品中的蓖麻毒素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材料的表征
        4.4.2 荧光探针与GO间的竞争性FRET检测模式
        4.4.3 适配体-荧光纳米颗粒生物探针组装的优化
        4.4.4 基于适配体测定饮用水中的蓖麻毒素
        4.4.5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稳定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色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同时检测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多色镧系掺杂KGdF4纳米颗粒的合成
        5.3.2 适配体-KGdF4:Ln3+多色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
        5.3.3 GO的合成
        5.3.4 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同时检测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5.4 结果和讨论
        5.4.1 GO猝灭多色时间分辨荧光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原理
        5.4.2 时间分辨荧光纳米颗粒和GO的表征
        5.4.3 利用多色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和GO同时检测SEA、SEB和SEC1
        5.4.4 特异性分析
        5.4.5 本方法在纯牛奶中肠毒素的检测应用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本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 危机管理理论
        (一) 危机的概念
        (二) 危机的特征和分类
        (三) 危机管理的涵义、原则和阶段
    二、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理论
    三、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理念
        (一)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内涵
        (二)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四、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范式
        (一)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原则
        (二)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构建标准
    五、 本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已经形成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的危机应对体系
        (二) 分段监管的模式导致危机预防管理失效
    二、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工作机制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监测预警机制
        (二) 食品安全危机调查机制
        (三) 食品召回
        (四) 食品安全危机应急报告和信息公布制度
    三、 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保障措施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二) 溯源技术仍是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技术障碍
        (三) 食品安全标准仍要继续完善
        (四) 食品检测技术亟待加强
        (五)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仍待研究
    四、 本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典型食品安全危机案例分析
    一、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特点与分类
    二、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事件处理的主要经验
        (三) 事件处理的主要教训
    三、 多宝鱼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事件处理的主要经验
    四、 瘦肉精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事件暴露的问题分析
        (三) 事件处理的主要经验
    五、 食品安全事故案例综合评述
第四部分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经验
    一、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组织体系
        (一) 联邦食品安全工作组
        (二) 联邦层面
        (三) 州与地方层面
    二、 管理机制
        (一)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二) 食品安全危机调查
        (三) 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
        (四) 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和系统的责任机制
    三、 保障措施
        (一) 法律法规
        (二) 风险分析和预防措施
        (三) 《食品保护计划》
        (四) 成立国家科学院食品安全管理特别研究小组
第五部分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一、 2006 年美国“毒菠菜”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经验与启示
    二、 美国沙门氏菌污染花生酱事件分析
        (一) 事件回顾
        (二) 经验与启示
    三、 美国多州田纳西沙门菌感染爆发
        (一) 事件回顾
        (二) 经验与启示
    四、 本部分的主要结论
第六部分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 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
        (一) 增强食品安全协调机构的整体领导作用
        (二) 扩大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二、 高效合理的危机管理机制
        (一) 建立多渠道的危机预警机制
        (二) 完善问题食品召回程序及操作制度
        (三) 加强食品安全危机的风险交流能力
    三、 立体、全面的保障措施
        (一)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追溯体系
        (二)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惩不法商家
        (三) 建立危机事后评估机制
        (四) 提高执业人员技术、执法和道德水平
        (五) 切实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库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论着
致谢

(6)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病名萌芽期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1.2.1.1 心痛
        1.2.1.2 胸痛与膈痛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1.2.2.1 胸痹与心痹
        1.2.2.2 胸痹心痛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1.2.3.1 厥心痛
        1.2.3.2 真心痛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1.2.4.1 卒心痛
        1.2.4.2 久心痛
        1.2.5 九种心痛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1.2.7 病名之辨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2.2 病机分析
        2.2.1 心痛发作机理
        2.2.1.1 不通则痛
        2.2.1.2 牵引作痛
        2.2.1.3 不荣则痛
        2.2.2 疾病产生机理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3.2.1.1 胸痹之辨证
        3.2.1.2 心痛之辨证
        3.2.2 病因辨证
        3.2.3 八纲辨证
        3.2.3.1 寒热辨证
        3.2.3.2 虚实辨证
        3.2.4 气血辨证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4.1 治则概述
        4.1.1 辨证治则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4.2 治法概述
        4.2.1 药物疗法
        4.2.1.1 祛邪诸法
        4.2.1.2 扶正诸法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4.2.1.4 心病专药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4.2.2.1 针灸
        4.2.2.2 按摩
        4.2.2.3 导引
        4.2.3 其他疗法
        4.2.3.1 外治法
        4.2.3.2 食疗药膳
        4.2.3.3 心理疗法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5.1 心绞痛的预防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5.2 心绞痛的调摄
        5.2.1 精神
        5.2.2 饮食
        5.2.3 运动
        5.2.4 禁忌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6.1.2.1 汉唐时期
        6.1.2.2 宋元时期
        6.1.2.3 明清时期
        6.1.3 讨论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6.2.1.1 研究意义
        6.2.1.2 入选标准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6.2.3.2 证治规律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7.1.2 现代应用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7.1.2.2 临床研究
        7.1.3 意义探讨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7.2.2.1 心阳虚
        7.2.2.2 肺阳虚
        7.2.2.3 脾阳虚
        7.2.2.4 肾阳虚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7.2.4.1 温阳散寒
        7.2.4.2 补气助阳
        7.2.4.3 通阳宣痹
        7.2.4.4 回阳救逆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7.4 热证心痛辨析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7.4.3 评述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心绞痛的诊断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5 心绞痛的治疗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1 心绞痛的病因
        2.1.2 心绞痛的病机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2.2.1 宏观辨证
        2.2.2 微观辨证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2.2.2.2 心功能方面
        2.2.2.3 微循环方面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2.2.2.9 激素方面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2.2.2.11 其他方面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治疗
        3.1.1 分3 型治疗
        3.1.2 分4 型治疗
        3.1.3 分5 型治疗
        3.1.4 分6 型治疗
        3.1.5 分7 型治疗
        3.1.6 分8 型治疗
        3.1.7 分10 型治疗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3.2.1 从八纲论治
        3.2.1.1 从虚实论治
        3.2.2 从病邪论治
        3.2.2.1 从痰湿论治
        3.2.2.2 从瘀血论治
        3.2.2.3 从痰瘀论治
        3.2.2.4 从火邪论治
        3.2.2.5 从毒论治
        3.2.2.6 从郁论治
        3.2.3 从脏腑论治
        3.2.3.1 从肾论治
        3.2.3.2 从脾论治
        3.2.3.3 从肝论治
        3.2.3.4 从肺论治
        3.2.3.5 从胆论治
        3.2.3.6 从胃论治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3.2.4 其他
        3.2.4.1 从阴虚论治
        3.2.4.2 从络论治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4.7.1 病机认识
        4.7.2 治疗大法
        4.7.3 临床用药特点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5.1.1 祛邪诸法
        5.1.1.1 活血化瘀法
        5.1.1.2 疏肝行气法
        5.1.1.3 温阳散寒法
        5.1.1.4 行气活血法
        5.1.1.5 通阳活血法
        5.1.1.6 消积化滞法
        5.1.1.7 软坚破结法
        5.1.1.8 化痰祛瘀法
        5.1.1.9 化痰通阳法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5.1.2 扶正诸法
        5.1.2.1 益气温阳法
        5.1.2.2 益气养阴法
        5.1.2.3 益气养心法
        5.1.2.4 温通心阳法
        5.1.2.5 益气健脾法
        5.1.2.6 益气补肺法
        5.1.2.7 补肾法
        5.1.2.8 调补心肾法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5.1.3 扶正祛邪诸法
        5.1.3.1 益气活血法
        5.1.3.2 滋阴活血法
        5.1.3.3 温阳活血法
        5.1.3.4 通络益气法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5.1.3.10 补肾涤痰法
        5.1.3.11 补肾活血法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5.1.3.13 补脾和胃法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5.2 中成药治疗
        5.2.1 丸剂
        5.2.1.1 滴丸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5.2.2 散剂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5.2.4 片剂
        5.2.5 胶囊剂
        5.2.6 合剂(口服液)
        5.2.7 颗粒剂(冲剂)
        5.2.8 注射剂
        5.2.9 气雾剂、喷雾剂
        5.2.10 软膏剂
        5.2.11 膏药
        5.2.12 其他剂型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6.1 根类
        6.1.1 三七
        6.1.2 丹参
        6.1.3 西洋参
        6.1.4 当归
        6.1.5 麦冬
        6.1.6 刺五加
        6.1.7 黄芪
        6.1.8 葛根
        6.1.9 缬草
        6.2 根茎类
        6.2.1 大蒜
        6.2.2 川芎
        6.3 果实类
        6.3.1 山楂
        6.3.2 刺蒺藜
        6.4 花类
        6.4.1 红花
        6.4.2 鸡冠花
        6.4.3 蒲黄
        6.5 叶类
        6.5.1 茶叶
        6.5.2 银杏叶
        6.6 茎藤类
        6.6.1 桑寄生
        6.7 全草类
        6.7.1 长白瑞香
        6.7.2 回心草
        6.7.3 灯盏细辛
        6.7.4 红景天
        6.7.5 苦碟子
        6.7.6 香青兰
        6.7.7 穿心莲
        6.7.8 绞股蓝
        6.7.9 益母草
        6.7.10 淫羊藿
        6.8 动物类
        6.8.1 水蛭
        6.8.2 地龙
        6.8.3 熊胆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7.1 针灸疗法
        7.1.1 体针疗法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7.1.2 耳针疗法
        7.1.2.1 耳穴电针法
        7.1.2.2 耳穴贴压法
        7.1.3 头针疗法
        7.1.4 腕踝针疗法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7.1.6 温针疗法
        7.1.7 电针疗法
        7.1.8 灸法
        7.1.8.1 艾条灸法
        7.1.8.2 隔物灸法
        7.1.9 刺血疗法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7.1.11 综合疗法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7.2 穴位疗法
        7.2.1 穴位注射法
        7.2.1.1 西药注射
        7.2.1.2 中药注射
        7.2.2 穴位埋植法
        7.2.2.1 穴位埋线法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7.2.3 穴位贴压法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7.2.4 其他穴位疗法
        7.3 推拿疗法
        7.3.1 压痛点推拿
        7.3.2 心区局部推拿
        7.3.3 足反射区推拿
        7.3.4 全身推拿
        7.4 气功疗法
        7.4.1 治疗原理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7.4.4 临床应用
        7.4.4.1 内气疗法
        7.4.4.2 外气疗法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9.1.2 临床应用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9.2.1.1 环境安排
        9.2.1.2 起居护理
        9.2.1.3 情志护理
        9.2.1.4 服药护理
        9.2.1.5 饮食护理
        9.2.1.6 排泄护理
        9.2.2 疾病护理
        9.2.2.1 危重期护理
        9.2.2.2 缓解期护理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10.1 针灸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0.2 中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8)我国饲料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饲料产业
        (一) 饲料
        (二) 饲料业常用词
        (三) 饲料产业
    二、世界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 世界粮食生产形势
        (二) 世界饲料业发展的动态
    三、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
    四、我国饲料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五、发展我国饲料产业的意义
        (一) 饲料产业功不可没
        (二) 我国饲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研究我国饲料产业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七、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饲料原料生产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饲料原料的分类
        (一) 按照营养特征分类
        (二) 按照饲料来源分类
    二、我国饲料原料生产发展的现状
        (一) 谷实类能量饲料
        (二) 糠数类能量饲料
        (三) 淀粉质块根、块茎类能量饲料
        (四)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五) 粗饲料
    三、我国饲料原料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饲用粮供需矛盾突出
        (二) 蛋白质饲料原料严重匿乏
        (三) 我国粮食作物产销区脱节
        (四)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对饲料工业影响严重
        (五) 饲料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六) 草地荒漠化严重
第三章 我国饲料原料的供给分析
    一、谷实类能量饲料
        (一) 玉米
        (二) 小麦
        (三) 稻谷
    二、糠麸类能量饲料
        (一) 小麦麸
        (二) 米糠
    三、淀粉质块根、块茎类能量饲料
    四、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一) 大豆及大豆饼(粕)
        (二) 棉仁(籽)饼、粕
        (三) 花生饼、粕
    五、粗饲料
        (一) 牧草
        (二) 秸秆
第四章 我国饲料工业
    一、饲料工业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现状
    三、促进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四、我国饲料工业生产
        (一) 饲料原料工业
        (二) 饲料加工工业
        (三) 饲料添加剂工业
        (四) 饲料加工机械工业
        (五) 饲料工业生产许可管理
        (六) 饲料安全管理
        (七) 饲料质量监督与检测
        (八) 饲料行业质量认证
        (九) 我国饲料工业信息体系建设
第五章 我国饲料产业下游的研究
    一、我国养殖业
        (一) 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特点
        (二) 我国畜禽养殖
    二、我国畜产品加工
        (一) 肉制品加工
        (二) 蛋制品加工
        (三) 乳制品加工
    三、我国畜产品市场
        (一) 肉禽蛋交易量
        (二) 肉禽蛋交易额
        (三) 我国畜产品价格
        (四) 我国畜产品进出口
    四、我国畜产品消费
第六章 进一步发展我国饲料产业的理论框架
    一、大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一) 循环经济
        (二) 大农业循环经济
        (三) 大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四) 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五) 大农业循环经济生产特点的分析
        (六) 大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目标
    二、生态农业理论
        (一) 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三、区域经济理论
        (一) 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 区域经济理论模型
第七章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与预测
    一、我国饲料原料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一) 谷实类能量饲料原料(饲用粮)的需求分析与预测
        (二) 糠数类能量饲料需求分析与预测
        (三) 淀粉质块根、块茎类能量饲料需求分析与预测
        (四)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需求分析与预测
        (五) 粗饲料需求分析与预测
        (六) 我国饲料原料总需求分析与预测
    二、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三、我国畜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结论
第八章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饲用粮挑战粮食安全
        (二) 草场生产能力退化严重,制约食草家畜生产
        (三) 饲料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四) 传统养殖业需求与饲料工业供给错位
        (五) 畜禽产品加工业落后
        (六) 我国饲料产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
        (七) 非公平市场竞争影响我国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八) 动物疫情重创我国饲料产业
        (九) 饲料安全不容乐观
    二、推动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发展节粮型现代畜牧业,多渠道解决饲用粮短缺
        (二) 推动饲料工业平衡发展,全面提升饲料工业竞争能力
        (三) 促进畜禽产品加工业走规范化发展之路
        (四) 传统养殖还不能丢
        (五) 改善和提高饲料工业信息化建设
        (六) 积极建议和协助政府制定标准,维护饲料安全,跨越非市场竞争
        (七) 建立健全防御和应对畜禽疫情应急措施
附录: 畜禽传统饲养方式下料比和各种饲用粮比例推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致谢

四、一起蓖麻籽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侵华日军第100细菌部队历史考察[D]. 秦世强. 吉林大学, 2021
  • [2]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 郭莹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3]《内经》“五谷为养”思想的合理性膳食研究[D]. 沈明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4]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研究[D]. 黄玉坤. 江南大学, 2015(11)
  • [5]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D]. 唐琳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01)
  • [6]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海泰科技CX蛋白粉质量事件调查[N]. 乔国栋,龙昊. 中国经济时报, 2006
  • [8]我国饲料产业研究[D]. 赵亮.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9]最后的纳粹[J]. 斯坦·坡廷格,王东风,武红. 译林, 2005(03)
  • [10]一起蓖麻籽中毒的调查报告[J]. 李银,靳峰.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06)

标签:;  ;  ;  ;  ;  

蓖麻中毒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