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在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

血小板在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

一、血小板在危重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祝娟[1](2020)在《儿童脓毒症死亡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脓毒症是由于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现今,在世界范围内,脓毒症仍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评估脓毒症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脓毒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国内儿童危重病例评分常用于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因此,归纳总结儿童危重病例评分及血小板计数的临界值及变化趋势,有助于早期评估脓毒症的预后,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另外,sepsis 3.0将SOFA评分纳入诊断标准中,而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儿童年龄适应性的pSOFA评分,本研究采用Matics等制定的pSOFA评分,探讨其对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二、研究目的1.研究脓毒症中,血小板计数、PCIS评分、pSOFA评分的变化与患儿死亡风险的相关性;2.研究血小板计数、PCIS评分对于评价脓毒症预后的价值以及预后不良的预警值范围;3.研究p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三、研究方法1.病例收集通过临床资料回顾研究,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PICU2014年01月01日至2019年06月30日收治的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总住院时间、PICU的住院时间以及入院时、入院第三天的血小板数、格拉斯哥评分、pSOFA评分、儿童危重病例评分、总胆红素水平、肌酐、乳酸、超敏C反应蛋白。2.分组标准根据入组对象出院时的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死亡组。3.数据分析方法数据的收集运用了 Excel 2019表格来记录,使用IBM 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加减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患儿死亡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预测脓毒症死亡风险的高危因素PLT、PCIS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AUC、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四、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共有180例患儿入组,其中存活组共146例,男91例,女55例;死亡组共34例,男20例,女14例。2.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分析①影响患儿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有PLT变化值、PCIS变化值;②入院时PL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1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登指数最大时阈值为237.5×10^9/L,此时敏感度为44.5%,特异性为76.5%;入院第三天PL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登指数最大时阈值为118.5×10^9/L,此时敏感度为70.5%,特异性为76.5%。③入院时PCIS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登指数最大时阈值为83分,此时敏感度为68.5%,特异性为61.8%;入院第三天PCIS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登指数最大时阈值为83分,此时敏感度为78.8%,特异性为73.5%。④入院时、入院第三天死亡组患儿的pSOFA评分均高于存活组,且死亡组的pSOFA评分呈上升趋势,而存活组则未见明显变化。3.研究结论①血小板值、儿童危重病例评分值变化越大时,患儿的死亡风险增加;②血小板有预测患儿死亡风险的价值,当入院时PLT≤237.5×10^9/L、入院第三天PLT≤118.5×10^9/L时,患儿有较高的死亡风险。③PCIS评分有预测患儿死亡风险的价值,当入院时、入院后第三天PCIS评分小于83分时,患儿有较高的死亡风险。④pSOFA评分与脓毒症患儿的死亡风险存在相关关系,有预测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的价值。

李静,安伟伟[2](2018)在《危重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血小板减少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的临床现象,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病情预后的观察指标。脓毒症、药物、创伤、手术以及ICU中一些特殊治疗如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或主动脉球囊反搏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机制可概括为各种原因导致血小板消耗及破坏增加和(或)生成减少,血小板去唾液酸化以及免疫相关因素所导致。危重病患者病情复杂,多个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常同时存在,临床须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积极治疗原发病,当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出血倾向时可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免疫球蛋白或唾液酸酶抑制剂治疗,必要时予输注血小板。

李国仁[3](2017)在《普胸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综合征的防治》文中研究指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近20年提出的新概念,是严重创伤和手术后普遍存在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是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理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该文对普胸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综合征的诱发因素、发生机制、诊断标准防治措施、监测意义等进行综述,以引起临床的关注。

胡益飞,徐怡娜[4](2016)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00例SIRS患者,按照是否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分为MODS组以及非MODS组,另选取同期67例经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组别hs-CRP以及血小板参数值的变化,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对SIRS的诊断效能,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5 d后,MODS组hsCRP、血小板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含量明显高于非MODS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7.86、7.93、6.76、16.68、4.58、4.72,P均<0.05);治疗5 d后与治疗前比较,MODS组和非MODS组hs-CRP均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23、8.89、17.67、9.22、7.47、6.76,P均<0.05)。随访28 d后,MODS组和非MODS组患者无1例失访。MODS组hs-CRP、PDW、MPV均高于非MODS组,PLT、PCT低于非MO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6.97、8.37、8.59、10.11、12.23,P均<0.05)。在转归情况中,MODS组相比非MODS组,痊愈率低,死亡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9.66、11.87,P均<0.05)。Cox模型分析发现,患者出现MODS、hs-CRP、PLT、PDW、MPV以及PCT均为SIR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曲线ROC AUC显示,hs-CRP的AUC为0.87,高于PDW、PLT、PCT及MPV(AUC分别为0.83、0.73、0.69、0.65)。诊断准确率的结果显示hsCRP>PDW>PLT>PCT>MPV。结论 hs-CRP以及血小板参数值(PLT、PCT、PDW以及MPV)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其对SIRS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綦范霖[5](2013)在《血小板各项监测指标与儿童危重症预后评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对危重患儿血小板四项指标的持续监测,探讨血小板各项监测指标在儿童危重症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首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内科疾病患儿,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出符合标准的102例患儿,入院当天尽快采集患儿生理性指标,采用各项指标的最差值参与评分,评分采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方案,同时检测血小板四项指标;之后进行积极、正规治疗,于治疗后的第3天、第5天重复进行评分和血小板四项指标的检测。根据患儿最终结局将研究对象分为死亡组(n=43)和存活组(n=68)。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入院时PCIS评分均≤8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天、5天后,存活组评分逐渐恢复至80以上,但死亡组不变或更低;血小板在入PICU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天、5天,死亡组患儿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而存活组则恢复至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当天,两组患儿平均血小板体积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在两组患儿中无明显差异。结论: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能准确敏感地反应危重患儿的病情和预后,血小板检查快速且简单易行,在临床上拥有较大实用价值。平均血小板体积在危重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可能是比血小板计数更敏感、更准确的指标。

李国仁[6](2013)在《食管癌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综合征》文中认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r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ACCP/SCCM)联席会议提出将感染或创伤等各种严重打击引起的持续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出现高代谢平高动力循环状态的临床表现的命名,其与

李彦博[7](2012)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的糖代谢受损及糖尿病发生率。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小板除具有凝血功能外,尚有调控免疫反应和参与炎症反应的功能。有学者将糖尿病时活性增强的血小板称为“糖尿病血小板”。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也是目前最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的标记物,是疗效评估以及预后监测指标。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脏合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变化,可以促使肝脏内C反应蛋白合成增加,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增加。同时C反应蛋白能增强其他炎性物质的作用,是炎性反应的重要参与者。目前有关冠心病并糖耐量减低人群中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hsCRP及其相关性,了解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炎症程度及血小板的功能状态,为加强糖耐量减低人群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病例分为二组:A组(冠心病同时合并糖耐量减低)及B组(正常对照组)。A组39名已确诊冠心病(CHD)同时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的病例来自“阿卡波糖心血管评价(ACE)试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研究分中心。该试验选自2009年12月~2012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2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男25例,女14例;年龄50~76岁,平均63±8岁。B组(病例对照组)来源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二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住院患者,均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行射频消融术,年龄之50岁。共收集病例对照组1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平均年龄62±5岁(50-71岁)。观察内容包括:1.病人性别、年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2.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心肌酶(CTnI, CK-MB,Myo)、糖耐量试验、血小板参数、血脂(TC, TG, HDL,LDL,Lpa)及高敏感度C反应蛋白(hs-CRP);3.心电图检查;4.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结果;统计学:采用SPSS inc的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指标均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 rho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组与病例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高于病例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低于病例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小板参数及hsCRP的比较:A组血小板三项参数MPV、PDW、P-LCR及hsCRP高于B组,PLT则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糖尿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其与hsCR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s rho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在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组PLT与MPV、PDW及P-LCR负相关,P-LCR、PDW、MPV之间正相关。hsCRP与PLT呈负相关,与MPV、PDW及P-LCR呈正相关。结论:1.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存在较高的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体积增大、活性增加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增加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栓的形成有关。2.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存在相关性,提示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协同的。第二部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目的:中国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紊乱较西方国家更为显着,高达8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紊乱。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也非常高,有相当比例是糖代谢紊乱引起的持续性高血糖,而不是应激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小板除具有凝血功能外,尚参与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可反映体内炎症介质活动情况,与炎症和组织损伤程度成正比,也是目前最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的标记物。目前有关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人群中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我们进行了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存在较高的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水平,并且血小板活性与C反应蛋白存在相关性,提示二者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交互的。本研究将进一步检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hsCRP及血脂等,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人群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的相互关系,掌握其血小板炎症程度及功能状态的变化,为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病例分为二组:A组(冠心病同时合并糖尿病),B组(单纯冠心病)。98名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及112例冠心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选自2009年08月~2012年0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2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男173例,女37例;年龄34~87岁,平均61±12岁。临床资料包括:1.病人性别、年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2.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心肌酶(CTnI, CK-MB, Myo)、糖耐量试验、血小板参数、血脂(TC, TG, HDL, LDL, Lpa)及高敏感度C反应蛋白(hs-CRP);3.心电图检查;4.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inc的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指标均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 rho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检测指标比较: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与冠心病组相比,空腹血糖、女性比例高于病例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高血压病、吸烟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醋及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小板参数及hsCRP的比较:血小板三项参数MPV、PDW、P-LCR及hsCRP在A组高于B组,PLT则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血小板参数之间及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Spearman’s rho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血小板数目与MPV、PDW及P-LCR呈负相关,MPV、PDW及P-LCR之间呈高度正相关。hsCRP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与MPV、PDW及P-LCR呈负相关。结论: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存在较高的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水平。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存在相关性,提示二者对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是相互、协同作用的,应该引起临床研究及临床实践的重视。第三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及其对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非常高,有相当比例是糖代谢紊乱引起的持续性高血糖,而不是应激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快,极其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猝死,所以预后一般很差。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相比不合并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长期预后更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新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预测危险程度,可以指导下一步的检查及治疗方案,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指导医务工作者有重点地有目的地开展工作,有效地提高生存率。本研究将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全身炎症反应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液白细胞计数),绘制ROC曲线来确定各系统性炎症反应对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同时进行多变量(多项测量指标)观察值的ROC曲线分析,探讨四种全身炎症反应指标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优点。方法:67例均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2007年12月~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男53例,女14例;年龄34~83岁,平均63±15岁。所有病例均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至入院8h内,排除了入院时伴有感染的情况或已经行溶栓治疗。发生院内主要心脏事件(即研究终点:心跳骤停、心脏室速及室颤等高危心律失常、呼吸骤停、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再次心肌梗死及死亡等)的患者,分为A组;未发生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患者,分为B组。记录患者入院时病人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h)、住院时间(d);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既往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一般查体项目:入院后记录体温(腋下BT)、心率(HR)、呼吸频率(RR);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肌酐(Cr)、hs-CRP、血糖(GS)、血脂(TC, TG, HDL, LDL, Lpa)、心肌酶(CTnI,CK-MB,Myo)及白细胞计数(WBC);心电图检查等。统计学采用SPSS inc的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指标均先进行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以中位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CRP经对数转换达近似正态分布后进行数据分析(为使结果简明仍以变换前数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采用Manner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定量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采用SPSS10.0软件包绘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c-statistic),并比较和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采用Z检验(MedCalc)比较各参数ROC曲线下面积。采用两样本率比较的正态近似法比较各个预测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采用函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最佳截断点(cutoff point),即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取最大值时所代表的诊断截断值作为最佳截断点(cutoff point)。AUC在0.5-0.7时有较低的准确性,AUC在0.7-0.9时有一定的准确性,AUC超过0.9有较高准确性。AUC=0.5时,说明诊断方法完全不起作用,无诊断价值。应用多变量观察值logistic回归的ROC曲线分析评价四种炎症反应指标联合预测价值。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检测指标6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共有18例(A组,27%)发生主要不良事件,其中心源性猝死8例,心源性休克2例,急性左心衰2例,需要干预的室速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室颤3例,再次心肌梗死1例。A、B二组间年龄、高血压史、吸烟史、血脂、hs-CRP等无显着性差异。患者入院时体温、心率、呼吸频率、WBC、GS、Cr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入院时单次测量心肌酶谱(cTnI, CK-MB及Myo)亦不能预测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2.体温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57±0.064,P=0.000,表明预测准确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最佳界点(T<=36.0℃)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敏感度为77.8%,特异度70.0%。3.心率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12±0.077,P=0.01,表明预测准确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最佳界点(HR>83bpm)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67.5%。4.呼吸频率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79±0.071,P=0.045(与AUC=0.5比较),表明预测准确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最佳界点(RR>21bpm)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敏感度为50.0%,特异度97.5%。5.WBC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AUC=0.664±0.080,P=0.01,(与AUC=0.5比较),表明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具有临床预测价值。最佳界点(WBC>11.5万/μl)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敏感度为38.9%,特异度100.0%。6.四个协变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预后的预测指标,四个协变量(T、HR、RR、WBC)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AUC0.5比较),说明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极高的临床预测价值。相比单指标(单协变量WBC AUC为0.66),联合指标提高了预测效能。二者AUC比较,p=0.026,差异有显着性。7.炎症反应积分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炎症反应积分:按照以上ROC曲线获得的最佳界点值,将病人入院时T、HR、RR及WBC进行计分,存在其中一项为1分,将炎症反应严重度评为0~4分。卡方检验发现炎症反应积分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炎症反应积分0~1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2%,炎症反应积分2~4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二组之间比较,p=0.000,有统计学差异。炎症反应积分2~4组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炎症反应积分0~1组,优势比(odds ratio)为11.25(2.80,45.16),p=0.000。炎症反应积分0~1可判别为低危病人,炎症反应积分2~4可预测高度危险病人。结论:1.入院时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本研究首次建立的评价方法简单、易行。炎症反应积分0~1可判别为低危病人,炎症反应积分2~4可判别为高危病人。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全身炎症反应积分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预后,给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提供显而易见的数据,使病情风险预警时间提前,便于医生早期采取治疗措施。3.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联合指标预测预后准确性较高,具有极高的临床预测价值。与单一指标相比,联合指标提高了预测效能。

杨帆[8](2012)在《血必净对有菌肾盂灌注液所致猪SIRS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拟利用猪自体盲肠内容物加入肾盂冲洗灌注液中建立有菌肾盂灌注液所致猪SIRS模型,并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有菌肾盂灌注液所致猪SIRS及肾脏病理学改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PCNL术后并发SIRS的治疗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健康家猪15只,所有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和血必净治疗组(XBJ组),每组5只,每组所有动物按时间点又分为术前、术后0h、术后6h、术后12h和术后24h5个时间观测点。其中,Model组采用猪自体盲肠内容物加入肾盂冲洗灌注液中,建立肾盂灌注冲洗并发SIRS猪模型;Sham组只开腹,翻动肠管,不进行肾盂灌注冲洗液污染肠内容物操作,其余过程同Model组;XBJ组在造模后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经耳缘静脉输入,每天2次。Sham组和Model组在同时间点给予生理盐水100ml通过耳缘静脉输入。分别于每个时间点观测肛温(RT)、呼吸(RR)、心率(HR);采血行血细胞计数分析(WBC、RBC、PLT)、肾功能(Cr、BUN、β2-MG)测定、血清IL-6、IL-10、TNF-α含量测定;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生命体征和血常规的变化:假手术组猪手术前后RT、RR、HR、WBC、RBC和PLT变化不明显,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猪术后RT升高,RR,HR增快,WBC、RBC升高,PLT逐渐下降;而XBJ组上述指标在6-24h各时间点虽比Sham组有所增高,但较Model组显着降低(P<0.05)。2.生化指标的变化:Sham组猪术后Cr、Bun、β2-MG略有上升,但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猪术后Cr、Bun、β2-MG逐渐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BJ组上述指标在6-24h各时间点虽比Sham组有所增高,但较Model组显着降低(P<0.05)。3.血清TNF-α、IL-6、IL-10含量变化:Sham组猪手术前后IL-6、IL-10、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猪术后TNF-α、IL-6和IL-10水平在术后明显升高;而XBJ组TNF-α和IL-6的表达在6-24h各时间点处于Sham组和Model组之间,而IL-10的表达较Model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病理形态的改变:光镜观察可见Sham组猪肾小球体积形态正常;Model组造模后,随时间延长,肾脏损害逐渐加重,可见肾间质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部分管腔变大;XBJ组虽可见上述病理改变,但程度有所减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Sham组猪肾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Model组随时间延长,肾小球足突融合、消失,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水肿,线粒体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有断裂或缺失,甚至崩解、空泡形成;XBJ组可见肾组织的病理损害较Model组明显减轻。结论:1.本实验利用猪自体盲肠内容物加入肾盂灌注液中成功地建立了有菌肾盂灌注液所致猪SIRS模型。2.血必净注射液通过下调血清促炎介质TNF-α、IL-6水平,上调抗炎介质IL-10水平,阻断炎症级联反应,维持机体促炎与抗炎系统平衡,对有菌肾盂灌注液所致SIRS猪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夏正国,徐庆连,唐益忠,蔡晨,牛锦城[9](2012)在《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对危重烧伤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危重(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07年至2010年收治的131例危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有无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按入院后存活情况分为SIRS生存组和SIRS死亡组。测定入院第1、4、7、10、14天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同时记录患者入院后24h内急性生理与慢性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结果各组血小板计数于入院第4天短暂下降后持续上升,入院第4、7、10、14天,非SIRS组血小板计数均显着高于SIRS组(均P<0.05),SIRS生存组血小板计数于各时相点均显着高于SIRS死亡组(P<0.05)。非SIRS组APACHEⅡ评分显着低于SIRS组(P<0.05),SIRS生存组APACHEⅡ评分显着低于SIRS死亡组(P<0.05)。以住院存活或死亡为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及血小板减少症与危重烧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1.547、0.015,P值分别为0.031、0.046)。结论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可作为预测危重烧伤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石丽飞[10](2012)在《通腑活血法干预脓毒症血瘀腑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运用经方桃核承气汤通腑活血对脓毒症血瘀腑实证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脓毒症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呼吸、体温、APACHEll评分、PLT等的变化,探讨通腑活血法对于脓毒症血瘀腑实证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按西医常规“2008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桃核承气汤的干预治疗,疗程一共7天。通过治疗前后白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呼吸、体温、APACHEll评分、PLT、MO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对比观察,来探讨通腑活血法治疗脓毒症实证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资料进行录入、核查及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治疗前的WBC、CRP、PCT、PLT、体温、呼吸以及APACHEll评分等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7天后,治疗组APACHEⅡ评分、PLT、CRP下降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PLT升高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呼吸及白细胞水平下降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通腑活血法能有效的降低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可能对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改善有益;通腑活血法能明显的降低脓毒症患者的CRP、PCT水平,可能有助于控制脓毒症患者的感染;通腑活血法能有效的升高脓毒症患者的偏低的PLT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通腑活血法对脓毒症的白细胞、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显着性影响。

二、血小板在危重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小板在危重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脓毒症死亡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分组标准
    1.3 研究样本入选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儿童危重病例评分
    1.7 pSOFA评分
    1.8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脓毒症患儿死亡高危因素的单因素分析(Monofactor Analysis)
    2.3 脓毒症患儿死亡高危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ROC曲线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危重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危重病血小板减少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2 危重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2.1 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2.2 药物因素导致血小板减少
    2.3 特殊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
    2.4 手术后血小板减少
3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4 结语

(3)普胸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综合征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SIRS的基本概念
二、胸外科术后SIRS的诱发因素
三、胸外科术后SIRS的发生机制
四、胸外科术后SIRS的诊断标准
五、胸外科术后SIRS的防治
    (一) 术前准备
    (二) 术中精准操作和管理
        1. 选择良好的麻醉及管理:
        2. SIRS与手术创伤的关系:
        3. SIRS与手术时间的关系:
    (三) 术后加强围手术期监测和管理
        1. 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状态的监测和评估:
        2. 术后感染: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4. 营养支持:
        5. 控制术后疼痛:
        6. 控制术后炎症反应:
        7. 炎症靶器官的保护:
        8. 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
        9. 基因技术:
六、胸外科术后SIRS及监测的临床意义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hs-CRP以及血小板参数值变化见表1
    2.2 两组在随访28 d后各项指标变化见表2
    2.3 两组随访28 d后的转归情况见表3
    2.4 SIRS预后的Cox回归分析见表4
    2.5 ROC曲线分析图1
    2.6 hs-CRP及血小板参数的临床诊断效能见表5
3 讨论

(5)血小板各项监测指标与儿童危重症预后评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临床资料采集
        2.1.1 PCIS 评分
        2.1.2 血小板四项指标监测
        2.2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及其对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血必净对有菌肾盂灌注液所致猪SIRS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英文索引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对危重烧伤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与分组
    二、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检测指标:
    三、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烧伤面积比较
    三、入院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
    四、入院后第1个24 h APACHEⅡ评分比较
    五、SIRS组住院预后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讨 论

(10)通腑活血法干预脓毒症血瘀腑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西医研究进展
        1.1 概念
        1.2 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进展
    2 中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2.1 中医对脓毒症辩证规律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对脓毒症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含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设计方案
        3.2 治疗方案与疗程
        3.3 随机抽样
        3.4 观察方法及评价指标
        3.5 疗效判定指标
        3.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样本同质性研究
        4.3 结果
第三章 分析及讨论
    1 选择血瘀腑实证作为本课题研究证型的依据及临床意义
    2 采用通腑活血法治疗脓毒症血瘀腑实证的理论依据
        2.1 西医理论依据
        2.2 中医理论依据
    3 选择桃核承气汤的依据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通腑活血法对于脓毒症血瘀腑实证患者APACHEll评分的影响
        4.2 通腑活血法对于脓毒症血瘀腑实证患者白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4.3 通腑活血法对于脓毒症血瘀腑实证患者体温的影响
        4.4 通腑活血法对于脓毒症血瘀腑实证患者呼吸的影响
        4.5 通腑活血法对于脓毒症血瘀腑实证患者PLT的影响
        4.6 通腑活血法对于脓毒症血瘀腑实证患者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
        4.7 药物安全性分析
    5.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西医常规处理
    附录2:2008年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循证医学治疗指南
    附录3:APACHE Ⅱ危重病评分系统表
    附录4:脓毒症临床病例观察表
致谢

四、血小板在危重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脓毒症死亡的高危因素分析[D]. 祝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危重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李静,安伟伟. 医学综述, 2018(08)
  • [3]普胸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综合征的防治[J]. 李国仁.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7(01)
  •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J]. 胡益飞,徐怡娜.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6(02)
  • [5]血小板各项监测指标与儿童危重症预后评估的相关性研究[D]. 綦范霖.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6]食管癌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其综合征[J]. 李国仁.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3(01)
  • [7]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2(12)
  • [8]血必净对有菌肾盂灌注液所致猪SIRS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D]. 杨帆. 南华大学, 2012(01)
  • [9]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对危重烧伤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价值[J]. 夏正国,徐庆连,唐益忠,蔡晨,牛锦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2(02)
  • [10]通腑活血法干预脓毒症血瘀腑实证的临床研究[D]. 石丽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血小板在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