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种子供需现状分析

杂交水稻种子供需现状分析

一、当前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形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李文丽[1](2021)在《2020—2021年河南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文中提出介绍了2020年河南省春夏播作物种子的实际收获情况以及秋冬种作物冬小麦的制繁种落实情况,分析了2020年种子市场运行特点,预测了2021年农作物种子供需形势。

杨杰[2](2020)在《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种子质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上种子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仅落后于美国。2017年我国国内种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22亿元,耕地面积约为20.24亿亩。虽然市场规模庞大,但我国种业竞争力却较弱。根据种业平台大数据,至2019年末,全国范围内持证种子企业数量约5937家,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种子企业不足2%。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目前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和制种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水稻种子行业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大量资本投入,风险较大,投资回报率却比较低,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随着新种子法出台,种子企业品种审定渠道大大拓宽,审定周期大幅缩短,品种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这无疑加剧了种子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本文以江西HY种业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战略理论为基础,运用战略管理相关分析工具,对江西HY种业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展开研究。文中详细分析了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包括产业生命周期分析、产业内战略群组分析、公司的资源与能力分析等,并运用SWOT分析法得到战略组合。最后,总结出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以期为江西HY种业公司和其他杂交水稻种子企业提供参考。

刘海静[3](2019)在《2019年河南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2019年河南省春夏播作物种子生产、库存及市场情况,并对2020年种子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针对冬小麦种子收获情况,分析了2019年秋播小麦供种形势。

梁巍[4](2019)在《S种子公司品牌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社会公众对品牌认识层面不够深入,尤其是对农业品牌认识几乎为零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对农业企业的品牌化管理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之下,在农业产业整体转型发展过程中,种子企业作为农业产业中种子产业的火车头,进行品牌化战略发展转型更是当前新时代背景之下的全新尝试。而种子企业的发展则由于受到种子产品的特殊性限制,普遍都只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发展,因此种子企业的品牌化管理研究则是相对普通的品牌化研究而言更为特殊的。本文从品牌化战略视角切入实际案例分析,以S公司品牌化发展愿景为方向性前提,运用PEST、五力模型、VRIO等工具进行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公司层面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系统化品牌管理基础理论,通过品牌战略管理结合品牌量化管理研究的新研究分析路径,对S公司2014年初至2017年初的品牌化发展阶段进行深度分析。从该阶段的实际运作执行、阶段性反馈验证、具体实际成效等三个层面上,对S公司在品牌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证分析,在品牌战略顶层设计、品牌内涵与知识体系、品牌传播推广体系、品牌维护体系等四个层面上,提出战略视角下S公司在该品牌化发展阶段中所呈现主要问题的相应改进意见和具体措施建议。最后得出本文结论:S公司必须坚持建设以品牌核心价值为导向的品牌管理体系,以此为载体全面打造与维护S公司在市场中的品牌资产,不断推进S公司品牌化战略发展。同时本文展望了S公司在后期品牌化发展中可能遇到障碍和困难,可以在S公司后期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改进。

梁凤兰[5](2018)在《广东省西江流域丝苗型杂交稻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东省是我国种植生产丝苗型稻米比例最重的省份,种植面积达到全国丝苗米种植面积的50%,是世界稻谷主要产区之一,同时也是消费量比较大的地区。而培育于广东省西江流域的丝苗型杂交稻品种不仅品质好、外观独特、营养丰富、米饭口感好,独特的米饭烹煮技术和具有很好的搭配粤菜等特点,其风味较符合广东、港澳台等众人喜食修长稻米的饮食习惯,市场需求量及消费量大,而且打破传统丝苗型常规稻的限制,一年可种两季,比常规丝苗米容易种植,种植效益高。因此,广东省丝苗型杂交稻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发展前景好。本研究利用农业推广创新扩散理论及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科研高校、企业、种植户等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西江流域杂交丝苗稻米种植和推广的现状,对其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推广对象接纳程度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产业链短、品牌效应不显着,推广成效低下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提升农民认知力,延伸产业链、完善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加强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推广体系建设,整合种业资源,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速土地流转促进集约化机械化种植等对策及建议,全面发展广东省丝苗型杂交稻,促进广东省丝苗型杂交稻可持续发展。

戴进强[6](2018)在《基于模型的中国水稻生产力供需平衡与安全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谷是我国第一大消费口粮,预测未来我国稻谷供需平衡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因此,本研究基于聚类分析法分别研究了全国、各省城乡居民稻谷消费偏好变化后的口粮消费情况;从膳食营养标准对稻谷的需求角度出发,研究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变化情况下我国稻谷口粮理想需求量;根据各省的水稻种植类型、单位面积用种量并结合水稻种植面积的情景假设预测未来我国稻谷的种子消费量;借鉴前人关于稻谷工业用量和饲料用量的模型参数,结合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指标价格变化预测未来我国稻谷工业和饲料消费量,并基于以上结果综合分析了未来我国稻谷的总消费需求;此外,基于水稻生长模型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水稻的潜在单产,并基于历史产量变化趋势,计算得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全国及重点关注16个水稻主产省的水稻产量;最后,结合稻谷消费需求和供给预测结果,通过稻谷口粮安全保障面积和口粮盈缺量两个安全保障指标,分析未来全国及各省稻谷口粮安全情况。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全国各省份人均稻谷消费差异正在缩小,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稻谷消费量将由2020年的80.74公斤,下降到2030年的68.03公斤,城镇居民人均年大米消费量将稳定在42公斤左右。总体而言,未来在稻谷消费偏好不变情况下,我国人均大米理想口粮需求量将略微下降,未来将稳定在68.94-70.14公斤/每人/年,到2030年我国至少应保证1.4亿吨左右的稻谷口粮需求量;未来在稻谷口粮消费偏好变化情况下,我国至少要保证8625.52-9841.37万吨的稻谷口粮需求量。全国稻谷潜在种用消费量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将分别为达到176.67万吨、189.90万吨、207.40万吨。饲料用稻谷和工业用稻谷消费量在2020-2030年间将分别以-2.53%/年和2.03%/年的速率变化,到2030年饲料和工业用稻谷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410.34万吨和2458.84万吨。综上所述,未来我国稻谷消费总需求量将逐渐减少,稻谷口粮绝对消费量随稻谷消费偏好改变仍继续下降,稻谷种子消费量略有增加,稻谷饲料用粮量及比例将逐渐降低,工业用稻谷消费量将持续增加。(2)未来气候条件下,我国水稻的生产潜力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我国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的水稻单位面积潜在产量最高,其次为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最后为贵州、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四个省份。基于水稻潜在种植面积,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16个水稻主产省潜在总产将分别达到4.07亿吨、3.70亿吨、3.48亿吨,而基于趋势种植面积,16个水稻主产省潜在总产将分别达到3.96亿吨、3.79亿吨、3.69亿吨。(3)基于未来我国的稻谷总需求量及稻谷自给情况,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我国的稻谷生产盈余量将分别稳定在0.50-0.80亿吨、0.58-0.61亿吨和0.57-0.68亿吨之间,全国的稻谷总生产量总体上能够满足稻谷消费的需求。另外,我国稻谷口粮消费在区域上的差异逐渐减小,北方的非稻谷主产省将成为稻谷口粮消费的主要增长区域。总之,未来我国整体稻谷生产供给能够满足消费需求,但在区域上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14个省辖市存在需求缺口。研究结果将为未来我国水稻生产安全及适应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对于保障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张宁宁[7](2015)在《开放环境下中国种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位于生产链条的最前端,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种业市场开放较晚,国内种业竞争力较弱,同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跨国种业巨头不断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给国内种子企业带来先进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对其发展造成了极大压力,政府从维护粮食安全及提升国内种子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种业发展的相关规定,颇有几分壮大自身实力应对“狼来了”的意思。1997年《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种业市场的开放,2000年《种子法》正式实施以及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种业市场化进程进入了新阶段,到今天为l止,我国种业市场的发展状况到底如何?跨国种业公司对我国种业安全产生了哪些影响?制约国内种业竞争力提升主要因素是什么?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政策效果如何?是当前学术界关注也是本研究拟回答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种业市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以国内种业市场开放为研究的出发点,首先运用经济学等理论对跨国种业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分析,理论上剖析了跨国种业公司的并购行为及对国内种业市场的影响机制,接着选取了种业市场中两个重要的微观行为主体——企业、农户分别进行分析。在对56家国内骨干种子企业2010—2012年的经营绩效进行描述性分析后发现,整体看,国内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维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体现在经营利润、品种审定数以及种子销售额都呈现增长趋势。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找出了影响国内种子企业净利润的因素,发现科研投入、企业净资产越多以及成立时间越早的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国有控股企业较非国有控股企业获利能力强。另外还对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剖析了发展模式,总结了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针对影响玉米种植农户品牌选择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假种子的存在以及报纸或传单及乡农技站的推荐或号召等因素会对农户选择外资品牌种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①跨国种业公司的并购行为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行为,在国内种子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背后是强大的研发能力及规模化研发效率。国内种子企业应对并购的前提是企业研发能力足够强大,现阶段可能的途径是做到国内种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②通过对56家国内种子骨干企业经营绩效比较及实证分析后认为:科研投入增加确实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且能够实现国内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目的,但如何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研发能力还需要更加明确的政策措施,简单的增加投入效果不一定最好,如何优化、完善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是企业及政府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③当前的科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环境下种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强化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相结合是未来科企合作的新方向。④基于对影响玉米种植农户品牌选择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后发现,随着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外资品牌的玉米种子市场占有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假种子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外资品牌种子在国内种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乡农技站的推荐或号召对农户选择行为会产生影响。上述结论能部分解释作为外资品牌代表的“先玉335”推广面积迅猛增加的原因,那就是在保证种子品质的基础上做好产权保护及品种防伪工作,积极拓展品牌宣传渠道,针对玉米种植大户开展一对一重点服务。相反,国内种子企业在上述方面做得不够,这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以上研究发现对种业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是:一是继续推动种业市场改革,建立“公平、透明”的种业市场环境。二是探索提高企业研发能力的新机制。三是积极开展科企合作交流活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四是加大基层种子监管力度,加大对制售假种不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对于当前的我国种业市场而言,机遇与风险并存,可喜的是政府及时认识到可能产生的风险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外资的进入应客观地从经济学角度来认识,而不应该增加太多个人臆断,重要的是集所有力量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强品种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种业市场竞争力,维护粮食安全。

梁增灵[8](2013)在《2013年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2013年主要农作物制(繁)种计划并预测了库存种子量。针对2012年秋季冬小麦、冬油菜繁(制)种情况及2013年2月末商品种子库存量,分析了2013年主要农作物种子供需形势、主导品种及价格。

杨虎[9](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高雷[10](2011)在《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研究 ——基于要素投入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粮食问题与国家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一些国家投入大量的粮食生产生物燃料,造成全球粮食需求逐渐增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粮食供需紧平衡现象。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在世界粮食安全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农业政策关键目标。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口粮”自给的重要保证。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且水资源短缺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还较弱,水稻生产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危险。这些外在因素主要是通过内化到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上影响水稻产量,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本研究以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要素投入角度研究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首先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要素投入主要分为技术、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角度我们选择了分析水稻种植户品种采纳行为,对品种采纳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计量分析;劳动力投入研究我们选择分析水稻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各主要关键节点所投入的家庭自有劳动力的数量,对水稻种植户劳动力投入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资金投入我们选择了分析水稻种植户是否进行固定生产性投资和生产性投资规模的多少,并对固定生产性投资发生可能性和生产性投资规模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通过这三方面,运用黑龙江地区水稻种植户调研数据研究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考虑到劳动力投入与资本投入的替代效应,农户增加劳动力投入对水稻亩产量影响为负值;水稻种植户品种采纳行为决策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问题识别、需要和欲望、信息搜寻与技术评价、选择与采纳、采纳后感受及其下一轮决策,优质水稻品种采纳在决策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水稻种植户品种采纳行为外部主要受农村文化和价值观念、农户所处的社会阶层、农村基层组织、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影响,内部主要受农户的文化素质、农户自身对新技术的态度的影响;教育年限、水稻种植规模、亩产量、是否外出务工、是否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对水稻种植户采纳优质水稻品种影响显着正相关,家庭房屋价值对水稻种植户采纳优质水稻品种影响显着负相关;投入来说,地块细碎化程度、地块平均离家距离、家庭年收入结构对农户亩均劳动力影响显着正相关,家庭平均教育水平、农户家庭人均种植水稻面积、家庭是否拥有大型生产器械对农户亩均劳动力影响显着负相关;家庭规模、家庭平均教育水平、耕地面积、家庭经营收入、稻米最低收购价格期望度对水稻种植户是否发生固定生产性资金投入影响显着正相关,非农就业比例、信贷水平对水稻种植户是否发生固定生产性资金投入影响显着负相关;家庭规模、非农就业比例、耕地面积、家庭经营收入、信贷水平、稻米最低收购价格期望度对水稻种植户生产性投资规模影响显着正相关,家庭平均教育水平、家庭住房价值、是否发生灾害对对水稻种植户生产性投资影响显着负相关。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条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广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努力提高水稻种植户的教育水平;二是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水稻种植户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推动水稻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研究,引导农户种植优质水稻品种;四是加大水稻生产支持保护力度,提高稻米最低收购价格;五是促进水稻种植户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创造劳动力转移就业条件,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六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水稻种植户生产性资金投入供给。

二、当前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形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20—2021年河南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春夏播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
    1.1 杂交玉米
        1.1.1 供给分析与产量分析
        1.1.2 需求分析
        1.1.3 市场分析
    1.2 杂交水稻
        1.2.1 供给分析
        1.2.2 需求分析
        1.2.3 市场分析
    1.3 常规水稻
        1.3.1 供给分析
        1.3.2 需求预测
        1.3.3 市场分析
    1.4 大豆
        1.4.1 供给分析
        1.4.2 需求情况
        1.4.3 市场分析
    1.5 棉花
        1.5.1 供给分析
        1.5.2 需求预测
        1.5.3 市场分析
    1.6 花生
        1.6.1 供给分析
        1.6.2 需求预测
        1.6.3 市场分析
2 秋冬种作物冬小麦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
    2.1 冬小麦种子生产分析
    2.2 冬小麦种子需求分析
    2.3 冬小麦种子市场分析

(2)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战略及发展战略
        2.1.2 育、繁、推一体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2.2 竞争战略理论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
        2.3.4 产业生命周期
第3章 江西HY种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江西HY种业公司简介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2.5 自然环境
    3.3 杂交水稻种业环境分析
        3.3.1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3.2 产业内战略群组分析
        3.3.3 五力模型分析
第4章 江西HY种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资源分析
        4.1.1 种质资源
        4.1.2 财务资源
        4.1.3 人力资源
        4.1.4 其他资源
    4.2 企业能力分析
        4.2.1 研发能力
        4.2.2 生产管理能力
        4.2.3 营销能力
        4.2.4 财务能力
第5章 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5.1 SWOT分析
    5.2 战略制定的原则
    5.3 战略目标和规划
        5.3.1 战略目标建立
        5.3.2 战略阶段划分
    5.4 战略选择
第6章 江西HY种业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江西HY种业公司战略实施
        6.1.1 加大研发力度,聚焦高端稻谷市场
        6.1.2 加强营销和服务,促进二者与科技融合
        6.1.3 加强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
        6.1.4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
        6.1.5 推进前向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发展
    6.2 江西HY种业公司战略保障措施
        6.2.1 调整组织结构
        6.2.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6.2.3 完善制度建设
        6.2.4 加强风险防范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2019年河南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春夏播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
    1.1 杂交玉米
        1.1.1 供给分析与产量分析
        1.1.2 需求分析
        1.1.3 市场分析
    1.2 杂交水稻
        1.2.1 供给分析
        1.2.2 需求分析
        1.2.3 市场分析
    1.3 常规水稻
        1.3.1 供给分析
        1.3.2 需求预测
        1.3.3 市场分析
    1.4 大豆
        1.4.1 生产情况
        1.4.2 需求情况
        1.4.3 市场分析
    1.5 棉花
        1.5.1 供给分析
        1.5.2 需求预测
        1.5.3 市场分析
    1.6 马铃薯
        1.6.1 供给分析
        1.6.2 需求预测
    1.7 花生
        1.7.1 供给分析
        1.7.2 需求预测
        1.7.3 市场分析
2 秋冬种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
    2.1 冬小麦
        2.1.1 种子生产分析
        2.1.2 需求分析
        2.1.3 市场分析

(4)S种子公司品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贡献与局限性
        1.4.1 论文的创新贡献
        1.4.2 局限性说明
2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品牌
        2.1.2 品牌资产
        2.1.3 品牌核心价值
        2.1.4 品牌管理
    2.2 基础理论
        2.2.1 品牌管理制度及其纲领
        2.2.2 品牌管理体系
        2.2.3 价值链理论
        2.2.4 核心竞争力
        2.2.5 商业模式
        2.2.6 STP理论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模型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VRIO模型
3 S公司品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S公司品牌发展愿景与现状
        3.1.1 S公司品牌发展环境现状
        3.1.2 S公司品牌管理实际开展现状
        3.1.3 S公司品牌体检情况
        3.1.4 S公司品牌溢价变动情况
    3.2 S公司品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2.1 S公司品牌管理实际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S公司在品牌体检中展现的主要问题
        3.2.3 S公司在品牌资产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 战略视角下S公司品牌管理改进措施
    4.1 完成品牌化战略发展顶层设计
        4.1.1 建立真正品牌化组织架构设计
        4.1.2 制定品牌化企业管理制度与纲领
        4.1.3 进行新形势下品牌化商业模式设计
    4.2 完善品牌内涵与知识体系建设
        4.2.1 精准化与多元化品牌定位决策
        4.2.2 多维度方向产品形象打造
        4.2.3 企业品牌文化全面性建设
    4.3 建立新时代品牌传播推广体系
        4.3.1 系统规划并监督品牌宣传与推广
        4.3.2 建立品牌绩效推动监督机制
        4.3.3 合理化导向品牌延伸策略
    4.4 进行系统化品牌维护体系开发
        4.4.1 组建专门性质品牌维护团队
        4.4.2 完善补充企业品牌监控体系
        4.4.3 推动普及全员化品牌维护意识
5 结论与展望
    5.1 S公司品牌管理研究发展结论
    5.2 改进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广东省西江流域丝苗型杂交稻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丝苗型杂交稻优势分析与理论基础
    2.1 丝苗型杂交稻优势分析
        2.1.1 丝苗型杂交稻的生产效益优势
        2.1.2 丝苗型杂交稻市场潜力优势
        2.1.3 丝苗型杂交稻科技和政策优势
    2.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2.1 农业推广的含义
        2.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西江流域丝苗型稻米的推广现状
    3.1 西江流域概述
    3.2 丝苗稻和丝苗型杂交稻两种作物的区别
    3.3 西江流域丝苗稻发展的历史沿革
        3.3.1 丝苗稻在全国稻谷中的地位
        3.3.2 丝苗稻种植面积及区域
    3.4 丝苗型杂交稻推广现状
        3.4.1 丝苗型杂交稻育种现状和品种审定情况
        3.4.2 丝苗型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区域与品种构成
        3.4.3 广东省西江流域丝苗型杂交稻推广种植情况
    3.5 推广思路和方法
    3.6 推广技术措施
第四章 丝苗型杂交稻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1 丝苗型杂交稻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推广对象对丝苗型杂交稻接纳程度低,种植积极性不高
        4.1.2 产业链短,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4.1.3 推广成效不显着
    4.2 制约丝苗型杂交稻推广的原因分析
        4.2.1 推广对象文化水平低下和农资及劳动力成本高
        4.2.2 政府补贴和政策扶持不到位
        4.2.3 主导品种不突出
        4.2.4 土地分散和撂荒
第五章 丝苗型杂交稻推广的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提升农民认知力
    5.2 延伸产业链
        5.2.1 加强技术创新
        5.2.2 提高技术支持体系
        5.2.3 加强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5.3 扩大补贴范围,力争补贴宣传到位
    5.4 加强推广体系建设
    5.5 整合种业资源,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5.6 加速土地流转促进机械化集约化种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调研、访谈提纲(农民、种植大户)
附录B:调研、访谈提纲(专家学者人员)
附录C:调研、访谈提纲(加工、销售企业)

(6)基于模型的中国水稻生产力供需平衡与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
    1 水稻供给方面的研究进展
        1.1 水稻单产预测研究
        1.2 水稻种植面积预测研究
        1.3 水稻总产预测研究
    2 水稻需求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需求预测影响因素研究
        2.2 稻谷历史需求研究
        2.3 稻谷需求预测研究
    3 水稻供需平衡方面的研究进展
        3.1 稻谷历史供需平衡研究
        3.2 稻谷供需平衡预测研究
    4 水稻安全保障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材料方法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1 研究思路
        1.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
    3 数据来源
        3.1 稻谷消费数据
        3.2 生产统计数据
        3.3 水稻单产数据
    4 研究方法
        4.1 稻谷需求量估算模型
        4.2 安全保障指标的构建
    5 数据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未来稻谷需求量的模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及处理
        1.3 稻谷消费子模型的方程形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口粮消费量预测结果分析
        2.2 种用稻谷消费量结果分析
        2.3 饲料用稻谷消费结果分析
        2.4 工业用稻谷消费结果分析
        2.5 稻谷总消费需求结果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水稻供需平衡与安全保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及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未来气候条件下水稻供给预测分析
        2.1.1 单位面积潜在产量模拟结果分析
        2.1.2 单位面积趋势产量预测结果分析
        2.1.3 趋势总产量预测结果分析
        2.2 未来我国水稻供需平衡分析
        2.3 未来我国水稻安全预警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未来我国稻谷消费需求分析
        1.2 未来我国水稻供需平衡及保障措施
        1.3 本研究的特色
        1.4 今后的研究设想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开放环境下中国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1.2.2 与种业发展相关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及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种业发展的全球化背景
        2.1.1 世界种业发展历程
        2.1.2 世界种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种业发展
        2.2.1 中国种业发展历程
        2.2.2 中国种子市场规模
        2.2.3 中国种业发展及研发特征
        2.2.4 中国种子贸易概况
        2.2.5 中国种业市场中的跨国种业公司
    2.3 中国的种业发展政策
        2.3.1 关于促进中国种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2.3.2 关于外资进入国内种业市场的政策法规
        2.3.3 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及评价
    2.4 中国种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三章 跨国种子公司并购行为及影响机制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相关研究及综述
    3.3 跨国种业公司进入影响机制分析
        3.3.1 基本假定
        3.3.2 基于利润函数的经济学分析
    3.4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四章 我国种子企业经营绩效及比较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国内骨干种子企业及经营状况
        4.2.1 研究对象及企业的基本情况
        4.2.2 国内骨干种子企业经营绩效
    4.3 影响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分析
        4.3.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4.3.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3.3 研究发现和政策含义
    4.4 国内典型种子企业案例剖析与经验借鉴
        4.4.1 中种集团典型案例分析
        4.4.2 隆平高科典型案例分析
        4.4.3 典型企业案例分析小结
第五章 我国种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我国种业科企合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5.2.1 传统科企合作模式
        5.2.2 现代种业合作模式
    5.3 产学研合作联盟相关理论
    5.4 种业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探索与实践
        5.4.1 产学研合作联盟——“1+5”玉米联合体产生背景及现状
        5.4.2 “1+5”玉米联合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5.4.3 小结
    5.5 政策含义
第六章 玉米种植农户品牌选择行为及影响分析
    6.1 背景及相关研究
    6.2 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
    6.3 影响农户外资品牌选择行为因素的统计分析
    6.4 影响农户外资品牌选择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研究发现和政策含义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研究 ——基于要素投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具体内容及其对象和重要概念介定
        1.2.1 研究目标
        1.2.2 具体内容
        1.2.3 研究对象及重点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预期
        1.4.1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2.2 关于农户模型的研究
    2.3 农户采纳行为研究
    2.4 关于农户劳动力投入行为的研究
    2.5 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的研究
第三章 我国水稻生产情况及调研地区的情况介绍
    3.1 我国的水稻种植基本状况
    3.2 调研地区总体情况及种植条件
        3.2.1 佳木斯市总体情况及调研县情况
        3.2.2 调研地区水稻生产的总体情况
第四章 基于CD 生产函数分析水稻种植投入产出情况
    4.1 基于CD 函数分析水稻种植投入产出
        4.1.1 CD 函数介绍
        4.1.2 分析框架和模型选择
        4.1.3 确定进入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指标
        4.1.4 模型数据处理结果及检验
        4.1.5 模型结果分析
    4.2 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分析框架
第五章 水稻种植户品种采纳行为分析(技术层面)
    5.1 品种标准的确定
    5.2 水稻种植户品种采纳过程分析
        5.2.1 问题识别
        5.2.2 需要和欲望
        5.2.3 信息搜寻与技术评价
        5.2.4 选择与采纳
        5.2.5 采纳后感受及其下一轮决策
    5.3 水稻种植户产前品种采纳行为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5.3.1 水稻种植户产前品种采纳行为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框架
        5.3.2 水稻种植户产前品种采纳行为外部影响因素
        5.3.3 水稻种植户产前品种采纳行为外部影响因素
    5.4 水稻种植户产前品种采纳行为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5.4.1 水稻种植户产前品种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基本假说
        5.4.2 水稻种植户产前品种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设定
        5.4.3 模型估计和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水稻种植户生产性劳动力投入行为分析
    6.1 水稻种植户生产性劳动力投入行为影响因素基本假说
    6.2 模型自变量定义和描述性分析
    6.3 模型因变量的选取过程和描述性统计
    6.4 模型估计和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水稻种植户生产性资金投入行为分析
    7.1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7.2 水稻种植户生产性资金投入行为影响因素基本假说
    7.3 进入模型的自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7.4 进入模型的因变量的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7.5 TOBIT 模型相关理论
    7.6 运行结果及分析
    7.7 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结论
    8.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当前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形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2021年河南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J]. 张慧,李文丽. 种业导刊, 2021(01)
  • [2]江西HY种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杨杰. 南昌大学, 2020(01)
  • [3]2019年河南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J]. 刘海静. 种业导刊, 2019(12)
  • [4]S种子公司品牌管理研究[D]. 梁巍.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广东省西江流域丝苗型杂交稻推广研究[D]. 梁凤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6)
  • [6]基于模型的中国水稻生产力供需平衡与安全保障研究[D]. 戴进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7]开放环境下中国种业发展研究[D]. 张宁宁.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8]2013年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J]. 梁增灵. 种业导刊, 2013(05)
  •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10]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研究 ——基于要素投入视角[D]. 高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杂交水稻种子供需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